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25年
2025年

他山之石第8期2025年8月26日

丹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丹东市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5-09-05  |  浏览:

  盘活闲置资产是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在盘活困置资产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云南供销合作社系统

文旅融合盘活闲置资产

普洱市思亭路“人民公社”项目。

该片区原属于普洱市社化肥储备仓库,占地面积16.48亩。2017年,因城市调整规划,被调整为居民生活区,仓库暂停使用。2023年普洱市社引入合作方共同打造集咖茶体验、餐饮酒吧、婚礼策划、旅拍花艺、电竞桌球、创业创新、电商直播、供销陈列馆、茶博馆、党员教育实训点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城市空间、社区空间、文创空间、公共空间、消费空间,实现了“产业+艺术+生活”的有机融合。

红河州建水县社“供销记忆”园区项目。

项目占地面积约12亩,总投资6500余万元,将原建水县供销大厦片区的供销酒店、土产公司门市以及农资公司仓库等“沉睡资产”,改造提升为有68间客房的供销旅社、2800平方米的三层商铺、1200平方米的农产品订单中心以及600席的供销餐厅,以供销历史文化为主题,打造集酒店、餐饮、商超于一体的供销特色文化商业体。

二、主要做法

1、

普洱市社、建水县社的闲置地块若以传统方式出租,改造成本较大,效益低。两地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人流量较大,闲置地块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交通便利。综合各方面因素,选择以供销文化为主题,打造住宿、餐饮、超市、展览、直播为一体的特色商业体。

2、

普洱市社确定改造方案后,积极向分管领导汇报,市委主要领导到项目地调研,后续项目改造得到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建水县社项目改造过程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改、国土等部门全力配合。在县委政府支持下,将部分公益展览、旅游节参观点安排在项目点,大大提高了项目点知名度。

3、

普洱市社经过上轮改革改制后,优质资产基本流失。在缺乏自有资金的背景下,普洱市社充分发挥合作经济属性,做实“合”字文章,引入昆明腾洁物业公司进行整体开发,同时引入21家经营主体共同出资1500余万元改造。

4、

“人民供销合作社”项目运营后,普洱市社以出租基地资产的收入反哺基地建设,投入100余元资金对水、电、路、绿化、亮化、消防、排水、排污等全面升级改造,与商户沟通,对每家商户房间布局、空间布局一户一景重新布局。建水县社“供销记忆”项目,专门安排员工收集消费者意见,每天复盘总结,查缺补漏,不断提升消费者体验感。

三、取得成效

1、

两地项目原为废旧仓库,闲置多年。盘活后,普洱市社“人民公社”项目2024年全年营收826万元;建水县社“供销记忆”项目2024年接待游客约56.5万人次,总收入633.14万元,两地均实现了闲置资产效益最大化。

2、

普洱市社“人民公社”项目因其红墙青瓦、古今融合的独特风格成为城区热门的网红打卡点,被相关部门认定为思茅区人社创业街区、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带动解决城区300人就近就业,实现茶叶加工产品年销售额3000万元。

3、

普洱市社“人民公社”项目打造供销特色的陈列馆,将党史和供销历史有机融合,展示了供销合作社在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独特历史作用,成为普洱市直机关党员教育现场教学点。建水县社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旅客在穿越时空的“供销记忆”活动中体验到独特的供销文化。

四、经验启示

1、

。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发展思路不清、主动作为不足的问题,普洱市社、建水县社一改过去“看摊守业”的状态,综合分析闲置资产的位置、面积,并结合当地城市的发展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造提升方案。并向当地党委政府积极汇报项目计划,争取支持,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2、

普洱市社在自身实力较为薄弱的背景下,发挥合作经济属性,以土地入股,引入社会资本,实现了盘活闲置资产的目的。这样的做法,在控制风险隐患的前提下,对系统内部分自身实力较弱但又需要改造闲置资产的单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

“人民公社”项目建成后,普洱市社审时度势,将项目统一交给第三方专业公司运营;建水县社“供销记忆”项目则是在项目正式运营前招聘专业管理团队,并对所有员工进行集中培训,认真分析市场反馈意见。两地坚持市场化运营,是确保项目能持续性运营的重要因素之一。

坚持文化赋能,注重弘扬供销文化。

两地在项目建设中融入供销元素,能够吸引特定的群体到项目点消费打卡,在众多商业综合体中脱颖而出。同时,通过弘扬供销文化,能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建立供销记忆,培养供销情怀,使供销文化软实力为供销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福建

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

  晋江市发展起步于乡村工业化,用地供需紧张,产业布局零散,土地开发强度达49%,空间瓶颈亟待破解。2022年9月30日,经国务院同意,自然资源部和省政府赋予泉州市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晋江市抢抓试点机遇,把盘活利用低效用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抓手,举全市之力攻坚“空间资源配置、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镇低效用地开发、历史遗留用地处置”四大重点任务,一体推进土地资源整合、城市功能完善、用地效益提升、空间环境优化,获评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

1、

一是专家团队辅助指挥调度。实行“市镇指挥部+专家智库”模式,成立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工作指挥部,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比拼晾晒、分级调度、分片督导等6项制度,推动工作任务清单化、责任化落地。二是专门技术协同摸底调查。制定低效用地识别评价标准,按照“每宗地必查、每家企业必报、每栋楼宇必知”原则,市级委托组建40人的技术协作队伍,全面下沉镇村一线,强化技术保障,全市域摸清低效用地9.9万亩。三是专业机构主导规划设计。邀请技术单位,高水准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低效用地再开发、产业空间布局等29项专项规划,重点梳理可利用产业用地零散现状,划定工业区块线严格控制和保护以工业为主导的功能区块,确保工业用地面积不低于80平方公里。

2、

一是推动耕地连片整治。按照“相邻镇域、连片整治”思路,策划陈埭镇等6个镇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单元,更大范围统筹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等,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提高耕地质量;策划推进首批10个土地整治项目、面积1.38万亩,预计可新增耕地1560亩,规划形成1个万亩方、3个千亩方高标准农田集中耕作区。例如,九十九溪田园风光项目,将土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人居环境整治等融为一体,打造宜耕、宜居、宜游的“都市田园综合体”;通过复垦低效用地、整理闲置农用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整理耕地碎片化图斑约138块,农田耕作面积增加超1700亩,新增耕地218亩,农业种植效益提高30%以上;按照“少量拆除、重点改造、部分新建”的理念,保留房屋183栋、拆除58栋,腾挪空间203亩,并规划建设新型农村集合住宅、休闲体验中心、丁字主街等,解决了宅基地零散分布和低效利用问题,使建设用地更加集中集聚,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二是推动片区连片开发。用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实施新区片区改造,带动区域连片发展、功能整体提升。例如,池峰路南延片区改造项目,规划改造面积约913亩,通过整体区域拆迁改造,将低效城镇住宅用地305.5亩规整为233.2亩现代品质小区,将91亩低效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规整为300亩工业用地,对6宗200亩存量商住商业地块进行市场化招商,对27栋历史建筑实行分类保护、活化利用,让存量空间转型升级,实现区域活力再造。

3、

。一是分类推进,创新改造模式。坚持“一园区一主导”产业,采取“政府主导规划+企业联合改造+村集体参与管理”“国企主导+协会参与+招商运营”、企业联合专业运营商等多种改造模式,策划推进绿色智能染整、绿色新材料、现代纺织等9个传统产业园区,以及集成电路、数字健康、高端装备智造等5个新兴产业园区,可新增产业空间超2300万平方米。二是精准招商,导入优质产能。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坚持“龙头+园区”,创新入园场景招商、集中路演招商、行业协会招商、基金桥梁招商等方式,小切口、多频次精准招商。截至目前,建成需招商面积122万平方米,已签约企业372家(含意向)。三是效益导向,推动提容增效。将园区容积率提高到3.0以上,鼓励企业零地扩产、裂变升级,去年以来共办理工业用地提容增效项目58宗、面积2507亩,可新增建筑面积210万平方米。绘制亩均产值、税收、用能三张热力图,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实行差别化资源配置;同时,建立建设用地全流程监管机制,对新增和扩容的工业项目,明确投资强度、亩均效益要求,严格批后监管,已签订监管协议180份、总用地面积4826亩,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84亿元、年纳税9.6亿元。

4、

一是建立政策清单。坚持问题导向,梳理首批及第二批试点政策清单,涵盖从补充耕地、用地报批到规划管理、批后监管等全过程,由相关部门依据职责制定,加快构建政策体系。二是锚定资本赋能。成立20亿元园区基金(导入146亿园区信贷资金)、50亿元城市发展基金,对接省农发行专项政策性融资授信(每年100亿元),创新园区开发经营贷、厂房按揭贷等金融产品,实现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到企业经营的全生命周期资本赋能。三是优化审批服务。推行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多评合一模拟审批”模式,“模拟审批”通过后即可启动施工图设计和审查。待建设项目达到法定审批条件后,可在3个工作日内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破解企业头疼的“开工慢”难题,实现“拿地即开工”,实施以来已办理632宗,平均节省建设手续办理时间2个月。

1、

围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出台工改商、工业用地并宗延长土地使用年限、工业物业分割转让、园区标准化项目规范管理、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村镇集合式住宅审批等政策。围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出台农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补充耕地奖励、补充耕地项目管理、优化林地布局等政策。围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出台5份试点政策(实施方案、实施办法、调节金征收管理规定、收益分配指导意见及抵押贷款暂行规定),逐步构建“1+N”政策体系,为项目落地提供政策支撑。

2、

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等重点任务,积极探索再开发路径,分类盘活低效用地9300亩,完成6宗、面积104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处置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面积1860亩。其中,中辉产业园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用地主体引导有效类”典型案例,集成电路科学园产业社区项目入选省自然资源厅低效用地再开发典型案例。

3、

以综合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按照产业社区的理念,以产业链为纽带,打造多层次、多样化的优质产业空间,提高产业集聚度和土地投入产出效益。累计新增产业空间458万平方米,规上企业入园率从29.8%提高到54%。以强城镇功能为导向,坚持“留改提拆建”并举,创新片区改造“共同缔造”、老商圈“联动治理”等模式,策划实施“四大新区+若干更新片区”改造,总规划面积5.76万亩,2024年共推进71个城建重点项目建设,已完成投资63.5亿。

温州

“研学纸山”未来乡村

  “研学纸山”未来乡村位于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地处国家AAAA级景区——泽雅景区范围内,未来乡村片区涵盖垟坑村、言和村(外水良自然村)、水碓坑村、纸源村等4个村,区域面积7.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921人,常住人口817人。4个行政村均为省3A级景区村,其中纸源村为省级文明村、水碓坑村为中国传统村落。该未来乡村生态景观优越、山水环境优良,气候适宜,泽雅“千年纸山”的精髓所在,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逐步实现45分钟直达市中心的都市近郊区位,借助生态、文化和产业优势,逐步打造乡村度假目的地。

1、

全面梳理片区内闲置或使用效率低的公共资源,整合废弃学校、撤并办公楼、荒废的村办工厂、使用效率较低的文化礼堂等,利用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的方式,打造纸源隐丛度假酒店、纸源听溪星宿、外水良艺境民宿、垟坑未来乡村客厅、水碓坑MOJ咖啡等一批产业项目,累计投入超亿元实现区域内产业迭代升级。

2、

。通过闲置农房的整体排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新乡人和游乡人在未来乡村板块集聚。在外水良村流转民房68间打造省级“金宿”外水良艺境民宿村;在水碓坑村流转民房54间打造兰里乡村私塾、安葵民宿、隐丛民宿等乡村度假目的地;在言和村引导社会自发众筹200万元打造下连谷共享民居,引导乡村度假到乡村生活转变。

3、

针对“千年纸山”文化全面提升展示形式,通过文化场馆建设、研学产业引入和电商平台引入提高互动性,增强体验感。投资近5000万元打造龙溪博物馆群,以高品质的文化场馆建设彰显乡村吸引力;引进10家研学机构,打造五大研学基地依靠研学基地带动村集体增收;坚持“流量为王”的乡村发展新思路,打造泽雅老外、纸山小男孩、诚品绿仓等系列网红IP,为乡村注入自媒体活力。

4、

守牢乡村农业根基,结合土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通过乡贤回归,流转抛荒地近千亩,引种青海优质马铃薯种植,并借助线下民宿与线上网红打开销售渠道,实现优质农产品品牌效益,带动农民增收。同时,推出纸山泉水等优质“伴手礼”,让消费“留得下”,产品“带得走”。

5、

通过平台建设盘活农村闲置劳动力。其中依托垟坑未来乡村客厅,由区域民宿龙头牵头打造全省首家民宿管理学院,每年可定向培训民宿管家300人次;由妇联牵头打造妇女创业平台纸山厨娘,通过对区域饮食文化的传播,带动“纸山菜”走出去,目前已带动区域内妇女近50人实现再就业;五大研学基地全部签订优先用工合同,带动本地手艺人就业超100人次。通过未来乡村建设,累计带动片区及周边村闲置劳动力再就业近500人次。

1、

由于大量建筑、资源的空置造成了乡村的衰败景象。通过闲置资源的盘活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更是对乡村面貌的一种革新。例如,唐宅艺术民宿项目,由撤并近30年的闲置中学改建,通过社会资本引入,投资近5000万元将原本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的校舍改造成风格独特的乡村度假酒店。通过产业植入让闲置资源焕发新生,实现从“疤点”到“亮点”的转变。通过未来乡村建设,累计盘活闲置公房近10000平方,盘活闲置农房近300间,盘活闲置农田近1000亩。

2、

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赖物业出租收益,而山区由于利用困难,即使租金低廉,依旧无人问津。为未来乡村建设上试点将产业发展与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撬动财政资金抓产业布局,提高资产价值。例如,纸源村和外水良村利用闲置的村办小学和村级办公楼,争取财政资金180万元进行民宿化改造,依托生态环境和区域产业优势,通过公开招标获得每年20万元固定收入,同时进一步拓展了村级发展版图。通过未来乡村建设,沿线四个村全部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翻番,成了全镇范围内的经济发达村。

3、

在全省各地招商引资白热化的情况下,坚持以招商前置,整合财政资金用于产业项目的建筑改造、周边配套、内部硬装等建设,通过建设形成村级固定资产,已资产形式入股享受分红,在提高村集体收入的同时减少投资商资金压力,增强投资信心。例如,水碓坑村整合美丽乡村、一事一议、未来乡村共建共享平台等资金3000余万元,对流转的民房根据产业需求进行改造,每年获得投入额7%的固定分红回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有望达到200万元。通过创新模式,未来乡村范围内累计引进产业项目超30个。

1、

全域旅游不等于全部旅游,乡村发展必须立足自身,因地制宜,坚持特色为基础。乡村的特色就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闲置资源的盘活利用就是对本地文化最大限度的保护,要坚持“微改造,精提升”的理念抓发展。同时在发展上要坚持差异化、区域协同化发展,以就近的村落为集合,发挥各自优势,整合现有资源进行功能化分区,取长补短,避免同质化现象,以实现“1+1>2”的功效。

2、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乡村建设必须要服务于产业,尤其是要用好有限的财政资金抓布局。在一些资源优势不足的区域,政府要加强产业引导,通过财政资金的示范性作用,先行先试加强引导。在产业项目落地后要加强产业项目之间的互动性,以及与周边产业的联动,实现抱团发展。

3、

无论是旅游产业还是文化产业都是前期投入较大,回报周期较长的领域。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共富不应只局限于村集体富、村民富,还要让投资商富,才能更好的扎根农村,回报农村。要全面解放思想,优化配套政策,为投资商减负,提升营商环境,并加强产业项目对村集体和公共服务的反哺作用,让产业发展成为乡村共富的推动力。

图书馆综合Tel:389511

声明:以上作品内容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