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农业决策信息
农业决策信息

着力打造“一村一品”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来源:达州市农业局

发布时间:2007-09-28  |  浏览:
——关于达县赵家镇桂花村发展“一村一品”的启示

     近年来,达州市农业部门把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作为抢抓机遇,推动农业农村工作上水平、上台阶的重要抓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强村富民步伐。全市涌现出了水果村、黄花村、苎麻村、蔬菜村、茶叶村和椿芽村等一大批“一村一品”专业村,不但促进了农民增收,还实现了结构调整、农业增效,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下面,以达县赵家镇桂花村为例,就如何发展成为水果专业村启示如下:
一、桂花村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达县赵家镇桂花村地处国道210线,距县城约30余公里,是省、市、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也是我市推荐给省农业厅拟作省农业厅联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该村是省农业厅命名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市政府命名的科普村,也是达县农业标准化示范村。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有254户、1024人。全村劳动力675个,其中外出务工110多人。主导产业是水果,有柑桔、桃、枇杷等,总面积17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近80%,其中柑桔面积最大,达1500多亩。每当柑桔一成熟,外地客商就纷至沓来,一片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目前该村柑桔60%以上外销重庆、陕西、河南、河北等省、市。200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其中水果产业收入占到80%以上。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943元高出1257元,高43%,比达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34元高出1066元。昔日的“叫花村”、“贫穷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村”、“富裕村”。
    (二)发展阶段。桂花村果树产业发展到现在规模,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摸索、曲折、坎坷和漫长的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70年代开始,在个别村民的带动下开荒种西瓜、桃、蔬菜等
作物,同时部分村民在紧邻的达州市园艺场的影响和带动下开始种植柑桔,并得到市园艺场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支持;第二阶段是80年代中后期,在市场消费的带动下,该村柑桔得到迅速发展,到80年代末已发展近8万株;第三阶段是90年代,在结构调整、优化品种的带动下,市、县农业部门指导该村大力引进脐橙、血橙、柚类等优新品种,加快高接换种、淘劣换优步伐,水果特别是柑桔的品种、品质得到明显提高,市场销售趋旺;第四阶段是2000年以后,开始发展晚熟品种—杂柑,特别是2003年成立柑桔技术协会以来,进一步加大了高接换种、淘劣换优工作,同时加大了果树管理、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促进了该村果树产业更大发展,同时带动周边4个乡镇发展柑桔3000多亩。
     (三)发展特点。一是“一村一品”形成。在市、县农业局的精心指导下,该村通过开荒种植柑桔、引进新品种和狠抓高接换种,优质柑桔面积不断扩大,产业支撑初步形成。在水果协会、技术能人的带动下,目前全村已集中成片种植优质水果1700亩,其中柑桔1500亩,仅柑桔年产就达2200吨,年产值逾200多万元。该村形成了“一村一品”优质水果示范基地。今年为进一步提高柑桔品种质量,现已高接换种350亩。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好。近年来,在各级党政大力支持下,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人饮工程等项目实施,该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目前村内10.3公里公路,95%已经硬化,通电、通电视、通自来水户数达100%,通电话户数92.5%,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上办有幼儿园、建有卫生所、科技书层、文体活动中心。三是房屋美化亮化。水果产业支撑了该村,富裕了村民前,家家户户房屋进行了美化、亮化,村容、村貌整洁、美观。全村254户已美化、亮化234户,美化亮化率92.1%。按照“六个一”+“三配套”的要求,共建经济庭园35个、进户路11公里、硬化院坝1.1万平方米。美化房屋700余间、卫生井260口,改厕120户、改厨改灶210户,全村今年拟建沼气200口,目前已建成48口,都基本形成了“猪—沼—果”循环经济发展。四是乡村旅游蓬勃兴起。在果树产业的带动下,市、县、乡政府的支持下,该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以果树吸引四方游客,以乡村旅游带动果树更大发展,形成果树、乡村旅游互动发展。今年4月30日,“中国乡村旅游年·达州市启动仪式暨达县首届乡村旅游节”在该村隆重开幕。在“五一”黄金周期间,全村有70余农户办起了农家乐。游客一进入该村,沁人心脾的柑桔花香,使人烦忧全无,留恋往返。初步统计,“五一”期间全村共接待游客4.7万人,实现旅游收入50.5万元。通过全村人民的努力,今日的桂花村已是“秃岭荒山变昔日,水果飘香迎今朝”的美好景象。
二、几点体会
     桂花村人通过20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形成了“水果”这一支撑产业,在水果产业的带动下,该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为何“讨口村”能发展成为“富裕村”,水果“一村一品”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我们通过实地调查,与乡、村、社干部、群众座谈,共同探讨,共同总结,大家感受到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有能人“一心为民”的诚心带动。该村果树产业的发展首先得益于技术能人——袁应权同志的带动。在70年代,该同志就决心要改变“讨口村”的面貌,主动带领村民开荒种西瓜、桃树、蔬菜、柑桔等经济作物,跟着市园艺场技术人员虚心学习柑桔栽培和管理技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袁应权同志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就放心大胆地带头干。在市园艺场的帮助下,该同志指导村民大种桃、枇杷、柑桔等果树,由此拉开了该村种植果树的开端。在此后的20多年
里,该同志一如既往地关心本村果树发展,带头高换优良品种、指导果农技术、推广新农药、闯市场销售水果,为该村果树发展壮大作出了积极努力,其事迹先后在县、市、省级报刊上报道。袁应权同志因为20多年来发展果树作出的突出贡献,2005年被省政府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
二是有农业科技人员的精心指导。自70年代市园艺场指导该村种植果树以来,市、县农业局科技人员坚持常年为该村指导技术,确定专人负责赵家镇桂花村的技术指导工作。每到生产的关键季节均要到该村现场示范、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技术的到位率和覆盖面。并为该村培训出48名“土专家”,现在,家家户户均掌握了果树管理技术。从1996年开始,市、县农业局组织技术人员逐步对赵家镇桂花村的老、劣树种进行高接换种,目前优果率达到90%以上。同时市、县果树技术人员指导果农按照无公害生产和标准化生产要求,增施有机肥,推广使用生物农药,保护利用天敌,禁止使用高毒高残农药等措施,并在科技示范园安装了频振式诱虫灯17盏。2002年桂花村通过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5年该村又被列为四川省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
三是有把水果作为“希望之路”的执著追求。由于桂花村田、地少,人口多,经济后续来源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该村党支部在发展果树时,就认准了果树发展是桂花村的“希望之路”,执著追求不放松,在市园艺场的带动和袁应权同志的影响下,该村始终扭住果树发展不放,在70年代开始种植柑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坚持以发展柑桔为主,党支部和村委会一任接着一任干,届届干出新变化,全村果树产业逐步扩大,由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亩,由单一品种发展到现在的4大类30多个品种,“一村一品”初具规模,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基础。
      四是有专业协会的强力推动。随着桂花村果树产业的发展,市、县农业局加大了该村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把培养本村“土专家”作为技术指导和推广的着力点,先后为该村培训出以袁应权为代表的“土专家”48人,这些不走的“土专家”在教会果农用、示范果农看、指导果农干,传播推广技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2003年在他们的倡导和推动下,该村成立了柑桔技术协会,为本村会员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新技术、新品种,会员队伍不断壮大,果树面积大发展,促进了果农增收。该协会会员由2003年的220户发展到现在250多户,柑桔面积由700多亩发展到现在1500多亩,年产柑桔由1000多吨发展到现在的2200吨。推动了该村水果优质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无公害化生产。这些“土专家”在发展本地果树的同时,积极到外乡创业,例如柑桔大户袁天成到大竹县承包40亩土地种植柑桔,在该村引起很大影响。
    五是有打“特色产业牌”的强力举措。该村抓住规模就是特色,“一村一品”也是特色,大打果树产业这张“特色产业牌”,在农业科技人员、“土专家”和专业协会的共同努力下,狠抓新品种发展、淘劣换优、无公害化和标准化生产,该村水果品质大大提高,品种结构上档升级,特别是柑桔的规模经济效益明显。同时,为打响品牌,扩大影响,达县为该村注册了“达脐”牌商标,指导果农进行商品化处理后精心包装上市销售,该村生产出的无污染、健康型优质脐橙,除满足本地市场消费外,还远销重庆市、成都市以及“三北”市场,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
    六是有党的“三农”政策的惠泽。桂花村果树“一村一品”的发展,与党的“扶农惠民”政策分不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使该村农民大胆发展果树的决心和信心增强;80年代大力发展多种经济作物,使该村果树得到快速发展;90年代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使该村果树业迅速得到新的发展,品种得到优化,品质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2003年以来党中央出台的取消除烟叶税以外的农业税,为该村发展果树指引了正确方向;200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更助推了该村“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果树作为该村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了果农持续增收,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同时,该村在果树产业的带动下,又兴起了乡村旅游,这对实现“果树——旅游”产业互动、“双赢”,找到了最佳结合点,更加有力地带动了桂花村果农更大增收、更持续地增收。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