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生态文明建设专题信息

发布时间:2013-09-12  |  浏览:

寿光市三大生态林场建设进展顺利

2013-03-22  寿光市林业局

       今年,寿光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深化城乡一体均衡发展、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总目标,大力实施城乡生态化战略,突出集中开发、组团绿化、生态优先这一重点,高起点规划,大规模动员,大手笔投入,采用政府按每亩每年1000元租用土地,财政全额投资的造林方式,规划建设三大生态林场。一是在小清河南坝以南,东起羊口镇八面河村,西至淄河,新建小清河生态林场;二是在李家坞村长征路、水库以西以东及六股路村南北,续建双王城环库林场;三是在荣乌高速公路以北,大九路以东,五支沟以西,续建龙泽水库生态林场,以上三处林场总造林1.36万亩。公开招投标使用专业公司造林,包栽包活三年,栽植耐盐碱的毛白蜡、盐柳、竹柳、香花槐、白榆等苗木220万株。

为圆满完成今年造林绿化任务,寿光通过采取三项措施狠抓当前绿化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工程质量,林业局抽调人员组成三个项目小组,分别由三名副局长任组长,全程靠在工地进行督促检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到人人有责任、有指标、有压力。二是落实规划任务。紧紧围绕生态市建设这一目标,坚持高点规划,重点突出,合理布局,突出以寿北绿化为主的三大万亩生态林场建设。即小清河生态林场工程绿化面积5000亩,栽植苗木80万株;双王城环库林场续建工程绿化面积5000亩,栽植苗木近80万株;龙泽水库生态林场续建工程绿化面积3600亩,栽植苗木60万株。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在绿化资金投入上,实行以市政府投资为主导,将造林绿化资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年度财政预算,三大林场总投资超过5亿元,当年投资1.2亿元。四狠抓质量进度。在绿化工程上,按照规划设计要求,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推行大穴、大苗、大水、大肥、盖膜等“四大一盖”技术,严把造林绿化各个环节,实行“谁种谁管”和“包栽植、包成活、包管护、包成林”的四包责任制,杜绝了“重栽轻管”和“只栽不管”现象,确保树木成活率和保存率。

3月19日,寿光市林业局联合省林科院的专家对龙泽水库生态林场续建、小清河生态林场、双王城环库林场续建等重点绿化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进行检查。检查组实地巡查了三项工程的所有标段,了解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遇到的困难,抽查了所栽植苗木的品种和规格,并要求所有标段负责人要紧紧抓住当前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加快施工进度,要坚持管护标准,提高管护质量,按照合同约定的树种进行栽植,不掺杂使假,确保栽一棵活一棵。监理单位要把好工程质量关口,切实负起监管职责,严格监督,绝不放过任何质量问题。现场包靠人员要及时解决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水源不足等问题,为施工单位提供便利条件,争取提前完工造林绿化任务。

目前,三大生态林场土地整理和沟路渠工程已全部完工,已挖树穴160万个,栽植苗木80万株,预计4月20日前全部完成。

重庆市双桥经开区“五个坚持”推进生态建设

2013-07-22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增强生态建设新动力。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把“保护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改善环境质量就是发展生产力,营造环境就是创造生产力”作为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全力夯实生态建设的思想基础。

二是坚持以健全工作机制为保证,形成生态建设新格局。 实施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把生态建设工作列入经开区各镇和部门年终综合考核,并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了“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是坚持以打造服务品牌为关键,提升生态建设新水平。发挥环评审批的“调节器”和“控制阀”的作用,加大“两高一资”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优先支持符合环保政策的重点项目。同时强化科学监管,采取挂牌督办、限期治理、环境信用等级动态调整等综合手段来倒逼重污染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升生态建设水平。

四是坚持以创新工作载体为基础,丰富生态建设新内容。坚持全民参与抓建设。在双桥经开区树立“保护环境、生态创建与己有关,人人有责”的意识,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宜居文明城市建设,鼓励每一个人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开展环保“六进”活动,营造“绿色”氛围,以丰富生态建设实践载体。

五是坚持以促进安全和谐为前提,强化生态创建新保障。围绕噪声、扬尘、水环境、工业企业排污、空气质量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杜绝偷排、漏排和超排污现象;强化危险废物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安全处置;加大对各类环境信访案件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态建设。

北海开展旅游市场专项环保整治行动

蓝天碧水迎宾客

2013-07-08   中国环境报第8版

 

中国环境报通讯员 韦建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是一座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为进一步加强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整治环境违法行为,为国内外游客打造干净整洁舒适的旅游环境,从今年2月起,北海市开展了旅游市场专项环保整治行动,进一步强化对旅游景区的环境监管,在净化旅游环境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北海市筹措了185万元资金,在涠洲岛旅游区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在涠洲岛旅游区9个村委两个社区共53个村(屯)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项目共配置微型钩臂式垃圾转运车4辆、可移动垃圾箱103个、可移动垃圾桶235个、人力垃圾收集车84辆、固定垃圾桶110个。项目建成后使生活垃圾全部得到无害化处理,彻底解决了涠洲岛旅游区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

加强景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北海市加强有关景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将红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大冠沙污水处理厂、涠洲岛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一期工程、银滩污水管网建设工程等共14个大小污水处理工程列入今年市政府的第一批“四定”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银滩、侨港区域污水截流工程建设污水管道3507米,配套三通截流井5座,截流泵站两座,项目完工后可彻底改变银滩片区以及侨港区域长期以来污水直排入海的状况。

加强旅游景区的生态保护和环境监管。加大对市龙潭、山口红树林保护区和海洋环境的环境监管力度,加大海水水质的监测频次,严格监管排污企业,积极配合环科院开展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题研究。5月会同水产、旅游等部门对北海银滩、侨港镇周边的15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和家庭式水产品加工作坊、晒鱼场进行定期集中清理整理,严密监控污染源,确保污水达标排放。依法查处了冠头岭景区附近影响大气环境的晒鱼场和水产品加工点,并下达整改通知书22份,立案查处5起。

此外,还加大对市旅游饭店、景区内和周边餐饮业的监管力度,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依法取缔景区边违规经营的餐饮企业两家,对未按规定安装油烟净化设施的3家旅游饭店下达了整改通知书,明令限期整改。

旅游市场专项环保整治行动给北海这个“旅游天堂”吹来了一股夏日清凉之风,蓝天碧水地干净、海滩浪软如毯、四季瓜果常飘香的旅游环境,让国内外游客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海口将建四大湿地森林公园

规划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

2013-06-17   中国环境报第8版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周海燕 海口报道

海南省海口市拟围绕城区规划建设四大湿地森林公园,形成一个由西向东的城市公园带,作为海口的生态屏障。4个湿地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

随着海口市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方面是工厂增多造成污染,另一方面是海口周围的湿地正被破坏。为此,海口市林业部门拟围绕城区规划,建设以永庄、沙坡、白水塘、玉龙泉为核心的四大湿地森林公园,形成一个由西向东的城市公园带,从而构成一道防尘降噪、向城市提供清新空气的生态绿色屏障。4个湿地森林公园跨越琼山、龙华、秀英三区,规划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

据悉,规划建设中的湿地森林公园带位于海口市椰海大道至绕城高速公路之间,东起南渡江西岸,西至火山口地质公园。规划中的白水塘湿地公园总面积约7448亩,其中湿地水域面积3376.5亩,占总面积的45.33%。白水塘湿地公园目前正在申报海南省省级森林公园。

挖煤挖铁能扛多久?

邢台转型生态为先

2013-06-19 中国环境报第7版

中国环境报记者 周迎久 通讯员 岳光 王锦慧

初夏时节的河北省邢台市,天蓝水碧、地绿山青。从太行山麓到运河之畔,邢襄大地处处涌动着打造美丽邢台、建设幸福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力量和激情。

邢台与很多城市一样,走了一条资源依赖型发展路子,虽然支撑了一个时期的经济繁荣,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经济发展必须依赖资源?邢台市的决策者们经过解放思想,深入分析研究,做出了依托生态发展建设山水泉城的决策部署。

不走老路找出路
不拼资源靠生态

“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方式,发展路子关系前途命运。邢台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发展理念上进行创新,把发展路子走正确,把发展方向搞对头。”邢台市委书记王爱民说,邢台最大、最宝贵的资源并不是煤铁矿产,而是山清水秀、百泉喷涌。

挖煤挖铁总有挖完的一天,邢台必须在煤铁之外找出路,在开放竞争中求发展。在深入分析研究邢台发展现状和瓶颈制约的基础上,邢台市委、市政府作出了“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的战略决策。

2012年,通过深入实施市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八大工程”,邢台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创新驱动绘魅力
转型升级创品牌

邢台在环境建设上,坚持以环境为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山水泉城、魅力邢襄”品牌。与此同时,切实打造完善齐全的商务生态、高效廉洁的政务生态、文明开放的人文生态、团结和谐的政治生态、平安稳定的社会生态,使各类市场主体日趋活跃、人们的创业激情充分涌动。把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对邢台来说,要走好“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两步棋。

邢台市市长孟祥伟认为,这就是依靠创新驱动,在传统产业基础上生出新产业、新产品,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立足当地产业基础,邢台确立了新的发展支撑体系。为了全面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今年邢台将下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再生利用,谋划建设一批生态园区。

生态发展建泉城
绿色崛起新概念

摆脱资源束缚和制约瓶颈,邢台市把目标瞄准了生态发展,绿色崛起,提出加快建设“山水泉城,魅力邢襄”。

邢台市党政领导清醒地认识到,不管是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都要坚持一手抓环境、一手抓项目的工作格局,紧紧扭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

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邢台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抓手,进一步明确了西部太行山沿线和东部平原区的发展方向。西部地区着力发展绿色采掘业、循环制造业、优质林果业、生态旅游业,建设生态屏障,规范建设旭阳等生态循环工业园。同时,开建南北大道,带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浅山丘陵区加快生态开发和生态产业发展。

在东部平原区,邢台市把经济相对欠发达的黑龙港区域作为重点,依托各县省级园区和特色产业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大幅提升城镇要素聚集能力。以产城互动壮大县城经济、园区经济、农业经济和劳务经济。

汝城巧施经济激励机制发展生态农业

荒山绿了 产业活了 农民富了

2013-07-22中国环境报第8版

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立平 通讯员 黄昌华 廖志刚 朱胜才

湖南省郴州汝城县,古称卢阳郡,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林地面积达287.12 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9.77%,森林覆盖率达73.69%。连绵起伏的山势和浓密的森林植被,孕育了境内大小河流696 条,是湘江、珠江、赣江三大水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素有“三江源头”之称。

“ 生态富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汝城县委、县政府对全县40万人民的一个不变的承诺。他们以“一年种下十年树”的决心推进造林绿化。在灵活多样的造林绿化机制激励下,社会各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参与热情,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政府、企业、农民三方携手共建生态汝城、实施生态富民的大格局。近年来,全县共计投入5 亿多元,完成造林60多万亩,封山育林30 多万亩,通道绿化1400 多公里。

激活土地流转机制

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汝城县政府出台了林地耕地流转办法,制定了激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把土地流转列入“ 民生100”工程来抓。为此,县政府召开了动员大会对流转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向群众印发宣传资料、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加大财政投入,狠抓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县财政投入16 万元,辖区内的泉水、热水、卢阳等3 个乡镇分别投入9 万元,以高标准建成了3 个示范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汝城县还积极建设土地流转示范基地,对相对集中的宜林荒山、荒滩等成片地块,全力推行土地租赁、有偿流转,吸引企业、大户和农民投资造林,走市场、规模、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将造林绿化与水果、油茶、茶叶等产业进行有机捆绑。

卢阳镇引入几家大型茶叶公司在镇内7 个村租赁土地1.5 万多亩,现已种植茶叶近1 万亩,建成了湖南省集中面积最大、单体面积最宽、标准化最高的一流的有机生态茶园,形成了“ 企业+ 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汝城县利源金银花开发有限公司在盈洞瑶族乡11 个村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6000 多亩。新种金银花3 年后进入盛产期,亩产鲜花可达800 公斤,经加工亩产干花150 公斤,金银花已成为盈洞瑶族乡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汝城县还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气候优势,在永丰乡建设1 万亩锥栗生产基地、在南洞乡建设3 万亩油茶生产基地、在文明乡建设两万水果基地,以上经济林基地已全面完成,进入盛产期后可为农民增加收入约10 亿元。

多种渠道盘活资金

创新产业辐射发展

近年来,汝城县通过“向上争一点,政府投一点,企业帮一点,林农出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生态建设资金。县财政共投入城建重点工程绿化、县城周边造林、通道绿化资金两亿多元;整合投入林业、移民、农业开发、以工代赈、扶贫等项目资金1.5 亿多元;各厂矿企业社会人士累计赞助资金达7670 万元;下辖19个乡镇累计投入造林资金1.2 亿多元。

汝城县还整合资金用于各涉农产业,重点扶持基地建设;集中投入,确保开发一片,成功一片。重点建设了田庄乡2000 亩专业蔬菜基地、大坪500 亩供港蔬菜基地等。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县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工作,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对全县每个大宗产品和优势品均制定了地方标准,建立水稻、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6 个,带动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16 万亩。

目前,汝城县蔬菜基地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10 万亩通过绿色蔬菜产地认定,已成功申报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5 个,绿色蔬菜产品认证1 个,其中田庄乡500 亩大棚蔬菜基地已成功创建为国家蔬菜标准园。

生态建设带动产业

投资收益互利双赢

近年来,汝城县财政共拿出500 多万元作为生态建设奖励资金,对生态建设集体、先进个人和造林大户进行奖励:对“三边”范围内的荒山荒地、主要公路两边的造林绿化每亩分别安排100 元、400 元的标准补助;对按规划集中连片种植锥栗、金银花、茶叶、油茶的,按每亩140 元~740 元的标准补助;对经批准验收合格属于迹地更新、荒山造林的,按每亩30 元的标准给予种苗补助,将城市森林工程全部纳入生态公益林范围,按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由县财政按每年每亩10 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对开发经营面积500 亩以上的林业公司和造林大户,优先办理土地承包和租赁合同,优先安排林业工程项目资金,优先办理林权证等手续,掀起了全县生态建设的高潮。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9.6 万人(次)参与义务植树,专业施工人员达27 万多人,全县涌现出造林面积达1000 亩以上的造林大户21 个,造林3 万多亩,林业公司和造林大户已经成为汝城县造林绿化的主力军。

汝城县县长黄志文说:“我们把生态建设作为一个产业来抓,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通过生态建设带动旅游业、水果、林业等产业发展,达到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目标,让投资者致富,让造林者得利,让管护者受益。”

汝城县按照“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思路,着力打造粤港澳蔬菜基地,每天向粤港澳等地输送无公害蔬菜10 吨以上。同时,汝城县林产品加工能力以及产品附加值也大幅得到增强和提高,其木制加工品、竹器家具、冬笋、香菇、金银花、茶油等特色产品,畅销广州、上海、深圳等城市。生态产业的日益壮大,为汝城县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创建了新的增长极。

确立生态旅游岛和海洋经济强县两大目标

东山岛打造生态魅力之岛

2013-05-06 中国环境报第8版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伟 李良 通讯员 郑雯雯

东山岛位于福建省东山县,为福建第二大海岛。这里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迷人的海滨风光、隽永的海岛风韵、浓郁的海峡风情,使东山岛成为一座极具特色和魅力的海岛。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近年来,东山县编制完成了《全岛绿地系统规划》、《东山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全面实施了“绿色城市、绿色村庄、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四大工程,完成了以“一带、两轴、四廊、九线、十三园”为主要内容的全岛绿化,建立了“1年1000万元、5年5000万元”的绿化投入机制,共绿化造林2.1万亩,更新改造沿海防护林2.5万亩。

促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是东山县绿色发展的战略。东山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东山县投资13.7亿元,建设风动石景区文化艺术走廊、滨海木栈道主体工程、滨海旅游综合体等项目。二是加快发展生态工业。东山县规划实施了光伏及玻璃新材料和海洋生物科技两个产业园区。引进总投资140亿元的旗滨玻璃、超100亿元的海洋生物科技园等一批大项目。2012年水产品出口总值15.3亿美元,成为全国水产品出口量最大的县。三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东山县推出芦笋标准园、黑珍珠莲雾观光园等一批精品农业项目,建设无公害绿色食品芦笋生产基地,种植面积1.6万亩,芦笋加工产值1.38亿元,产品远销世界10多个国家。全县建立陆上工厂化养殖基地、网箱养殖基地、虾池养殖基地、贝类养殖基地和藻类养殖基地等5个养殖基地,促进水产养殖业朝生态化、规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实施生态宜居工程

东山县大力实施生态宜居工程。以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和打造“富美乡村”活动为契机,东山县积极推进县、镇、村“三级同创”,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工程。

首先,落实“四个一”目标,要求每个镇区建设一片镇区绿地(公园)、绿化一条长度超过两公里的路、创建一个绿化单位、建设一批生态村。其次,完成镇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完善镇区主干道、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镇区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镇容镇貌明显改观。此外,实行村容整洁“十条标准”,抓好“三个一”活动(即每周开展一次督察活动,每月召开一次现场会,每年评选一届“十佳优美村庄”),积极营造整洁、有序、舒适的农村生活环境。

在环境综合整治方面,东山县投资1.2亿元建成1个无害化垃圾处理场、两个污水处理厂等一批环保设施并投入使用,11家企业新建污水处理设施,旗滨玻璃1、2线油改气项目和3、4线脱硫脱硝设施投入使用;建设光伏示范电站和“金太阳”光电项目;开展海域环境治理,推进海洋环境整治,完成“四湾一区”(即屿南湾、马銮湾、金銮湾及东门屿片区)整治,恢复沙滩自然景观。

开展生态创建工作

东山县于2005年开始创建生态示范区,2008年5月被原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9年启动国家生态县创建工作。目前全县已创建国家级生态镇6个(两个待命名)、国家级生态村1个、37个省级生态村、13个市级生态村,达到国家生态县创建指标要求,2012年11月通过环境保护部创建国家生态县技术评估。在创建过程中,东山县先后获得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优秀旅游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生态县创建工作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优化了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同时带动了经济发展。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6.5亿元,工业总产值171.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万元。2012年度进入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继续保持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第二名,福建省科学发展“十优县”。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东山县确立了“以工业立今天、以旅游谋未来”的战略构想,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紧扣建设生态旅游岛和海洋经济强县两大目标,加快推进光伏及玻璃新材料、海洋生物科技、海洋创意文化三大产业园,致力实现生态东山、和谐东山、幸福东山、活力东山四大愿景,深入实施产业、环境、文化、社会管理、素质五大提升工程,全力推动东山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乌海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3项生态工程强化生态环境质量保护

2013-05-15 中国环境报第7版

中国环境报讯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今年计划通过实施3项生态工程加快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据悉,乌海市3项生态工程计划通过实施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认真抓好矿产资源开发和洗煤行业煤矸石综合整治工程和启动骆驼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同时,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乌海市加大市级财政补贴力度,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在生态补偿中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加快实行异地补偿,在开发过程中全力做好生态保护和控制同时,对不具备或暂时不具备生态恢复或建设的区域实施异地补偿建设,强化对沿黄河、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在资源有偿使用方面,除了依法开征矿产资源补偿费和水资源费外,尝试建立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以体现环境资源的真正价值。

此外,乌海市严格按照《乌海市煤炭露天开采及灭火工程矿区生态恢复治理标准》对矿区环境进行整治,确保矿区道路全部硬化、渣山边坡全部固化、着火点全部熄灭、煤堆场全部配套建设防风抑尘网及洒水喷淋装置。对各类非煤矿山企业开采过程中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进行综合治理,产生的剥离物和废石进行合理处置。洗煤行业产生的煤矸石必须全部综合利用或按规范要求处置。

同时,乌海市启动骆驼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明确加快编制《骆驼山矿区生态恢复规划》,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有效实现骆驼山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恢复。

山东农田灌溉定额管理

逐步实现节水长效化、环境生态化

2013-06-12  中国环境报第7版

    中国环境报记者 周雁凌 季英德 济南报道

     《山东省农田水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8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山东省农田水利管理将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

《办法》确定,农田灌溉实行节约用水、定额管理,逐步推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使用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节水效益明显的,应当给予奖励;农民购买的节水设备与产品,应当按照规定给予农机购置补贴。

《办法》指出,农田水利工作应当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方针,遵循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建管并重、注重效益的原则,逐步实现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环境生态化。

同时明确,农田灌溉实行计划用水。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合理确定农业灌溉用水量,制定灌区水量分配计划。水利工程管理机构或者乡镇水利服务机构负责制订相应的用水计划,并报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农田灌溉用水实行有偿使用,计量收费,逐步实行终端水价制度和计量水价制度。具体价格由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办法》强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从事取土、采石、挖砂、排污、倾倒垃圾、弃渣以及在渠道内设置阻水建筑物等影响工程运行、危及工程安全等活动。违反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法律、法规未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

节约用水改善水环境

盐城实施雨水收集利用工程

2013-05-01  中国环境报第7版

中国环境报讯 为实现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改善水环境,减轻洪涝灾害,从4月1日起,盐城市将全面实施雨水收集利用工程。

根据规定,凡规划用地面积两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或屋面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工程,均必须在实施雨污分流的基础上,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处理、利用工程,实行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据了解,盐城市还将把雨水收集利用工程纳入建筑工程、住宅小区公建配套的初步设计审查范围。同时,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还将在审查建筑工程、住宅小区公建配套初步设计时,明确建设标准和要求。

此外,盐城市要求各级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开展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督促设计到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将严格按照审查通过的图纸和规范施工、监理。各级质量监督机构也将严格按照审查合格的图纸和规范对雨水收集利用工程进行质量监督。

关停矿山 投入巨资 生态复绿

舟山废弃矿山重披绿装

2013-04-24            中国环境报第7版

2013-04-25             中国环境报记者 周兆木 通讯员 黄文

作为一座生态旅游城市,浙江省舟山市的一些地方曾经出现过满目疮痍的情景。而如今,一座座废弃的矿山已重披绿装,与青山融为一体。
由于矿政管理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念,立足海岛实际,科学规划和开发利用,严格矿山生态保护和监督管理,探索关停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运作机制和资金筹措机制,注重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治理废弃矿山,使舟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协调发展。

自2003年实施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以来,舟山市关停矿山总数达到513家,累计投入治理资金1.2亿多元,治理废弃矿山68家,累计投入资金12745万元,恢复矿山面积97.38公顷,规划内矿山治理率达到100%。

■科学规划 合理调整矿山布局

按照《舟山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要求,编制《舟山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规划》,将全市需要治理的废弃矿山全部纳入治理范围,科学制定各年度治理计划;遵循环境与资源保护优先的原则,突出风景名胜旅游区、各类保护区、交通主干道、主要航道和城市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对开采区、限采区和关停的矿山区分不同类型,分别提出不同的治理要求。

舟山市在抓好废弃矿山治理的同时,积极优化开采矿山布局,合理设置采矿权,在本岛设"东、中、西"三大矿区,在乡镇建制外岛,一岛只设一个采矿权。加大矿山布局结构调整力度,扩大矿山企业生产规模,平稳推进现有矿山整合,严格控制限采区矿山,整合开采区矿山,把全市矿山总量控制在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的年度考核目标数内。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收缴矿山治理备用金。在设置采矿权时,要求矿山企业同时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科学设计 注重治理与矿地综合利用

舟山市根据废弃矿山地理位置及矿区地的可利用性,坚持宜林则林、宜地则地原则,充分考虑矿山的综合利用价值。

在治理方案上分成4种类型进行综合治理:一是土地整理型。经整治后可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二是生态恢复型。对于矿区位置偏高,不宜进行土地整理的废弃矿地,山体裸露影响市容的废弃矿山,按生态恢复的要求进行治理,以改善城市的形象。三是景观再造型。按照坡面和平面治理的要求,结合矿山现地的景观进行治理改造,通过宕面复绿、造景增色来营造最佳视觉效果。长岗山废弃宕口整治采用点缀式复绿,规划布局结合自然艺术欣赏要求,营造人造景观效果,使治理后的长岗山森林公园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四是综合整合型。通过整治既恢复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耕地,还提供了部分建设用地。舟山市庆丰废弃矿山治理工程投入3000多万元,治理宕面面积7万余平方米,通过复绿治理、矿地平整,形成建设用地50多亩,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可达近亿元。

近几年来,舟山市通过对废弃矿山的治理,新增耕地25亩、建设用地1200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科学整治 因地制宜推广新型技术

舟山市在治理工艺上,根据海岛风大、干旱、降雨量少、空气中盐分含量高、紫外线强烈又常遇台风侵袭等特点,先后采用了挡土翼、生态棒等新工艺。除常规的客土吹附、厚层基材、喷混植生等传统工艺,还准备试用等离子喷播、高次团粒等工艺,并采用辅助器材如填生毯、鱼鳞坑等先进工艺。

在植物应用上,舟山市主要采用以适宜海岛环境生长的当地乡土树种为主,培育采用了普陀樟、木麻黄、槟柃、厚叶石斑木等乔灌木树种,并在城区内的矿山治理中种植了茶花、美人梅、三角梅等花木。充分运用"上爬下垂"的治理理念,种植爬山虎、花叶蔓、长春藤、油麻藤等一批蔓延类植物。在坡面平台、马道等处直播容器苗、穴盘苗等,以体现立体景观美,提高整个边坡的绿化效果。

辽阳农村环境整治注重发挥各部门作用

大合唱形成大合力

筹集整合资金4.58亿元,95%的行政村达到“五化”标准

2013-04-17 中国环境报第7版

     ◆张利军 张庆波

辽宁省辽阳市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加强部门联动,多方筹措整合资金,3年累计整合资金4.58亿元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引擎。

全市535个行政村中,有236个实现了生活垃圾的“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市(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95%的行政村完成了道路硬化、植树绿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村居亮化“五化”建设标准。区域环境综合水平普遍得到明显优化和提升,30多万群众受益。

■加大农村投入
□改善环境质量

提起农村,多数人会想到“脏、乱、差”,或者就是乱堆乱放。来到辽阳市宏伟区兰家镇石灰村,却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宽敞的柏油马路从村子中间穿过,广场的石桌旁一群老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唠着家常。村头的小河蜿蜒流淌,一群鸭鹅在水中嬉戏。

石灰村党支部书记寇有国介绍说:“为了改善村民的环境生活质量,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争取环境连片整治专项资金420万元,购铁质垃圾箱160个,购买3台垃圾运输车,建堆肥池3个,购买垃圾回收桶2000个,购清扫工具1000把,砌排污沟6000米,砌小型污水净化池990个,建小型人工湿地17个,建氧化塘两个。”

同时,石灰村还投资95万元,对寇家组的供水管线进行重新改造;投资45万元,对新开河石灰段河道进行整治;投资80万元,修景观墙2500平方米;投资10万元修便民桥4座;筹措资金200万元,完成寇家至龙石风景区的观光路建设;实现“三堆进院”,村内没有乱堆乱放现象。

石灰村村委会成立了由12人组成的环境卫生保洁队,实行分段负责,环境卫生包干。主要负责村街、村路环境卫生的清扫、保持,路旁花草树木的保护和修整。村里统一配备清运车辆和工具,实现了生活垃圾的日产日清。同时,辽阳市积极探索垃圾的收集、转运、处理模式,分别建立起了乡镇管理模式、村屯自主管理模式、社会公开招标管理模式3种保洁队伍管理模式。各乡镇、村屯因地制宜,各取所需。

近几年,辽阳市各级党委、政府各负其责,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以大合唱形成大合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整合资金4.58亿元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辽阳,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工作已经从最初的一个点,逐渐拉长成一条线,然后再纵横交错为一大片,逐渐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整合涉农资金
□治理畜禽污染

辽阳市加强部门联动,全力整合涉农项目与资金,逐步构建起“村里出一点、乡镇拿一点、受益群众担一点、各级政府补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市场运作筹一点”的多渠道投入机制,破解了资金难题。

辽阳县柳壕镇地处辽阳市西南部,养殖业较为发达。每个村都有十几户养鸡户,全镇蛋鸡存栏量近260万只,全年产生畜禽粪便14万吨。由于缺乏处理措施,养鸡场产生的废弃物随处堆积,夏季村民都不敢开窗,环境污染严重。2011年,柳壕镇被列入辽宁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域。在获得上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专项资金573万元的基础上,吸引个人投入,累计投入近2700万元,建起了有机肥加工厂。

这一有机肥厂采用菌种发酵的无臭化处理工艺,畜禽粪便年处理能力50万吨,年产有机肥20万吨,并建立起一套畜禽粪便收集、转运、处理的新模式。不仅大大方便了养殖户,而且还改善了当地环境,深受农民的欢迎。

除了建立有机肥加工厂,宏伟区南八里村结合本村实际闯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新路子。针对禽畜粪便污染严重问题,以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为目标,采用集中沼气工程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的治理模式。粪便综合处理区项目于2011年开始建设,2012年6月已建成投入使用。投产后日处理粪便10吨,年处理粪便3650吨,年产沼气18万立方米、沼肥1015.2吨、沼液5664.8吨。沼气可用于南八里村农户供气,沼液作为液肥,用于果树、玉米等经济作物种植,生产的玉米作为畜禽饲料用于有机大鹅养殖,养殖产生的污水、粪便作为发酵原料又进入发酵系统。

同时,建设垃圾堆肥池,将可堆肥垃圾送至垃圾堆肥池及时进行堆肥处理,彻底实现垃圾减量化。通过沼气资源化利用和畜禽粪便堆肥处理,有效减少氨氮、化学需氧量的排放,使畜禽粪便变废为宝,成为新型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工程实施后畜禽粪便得到有效处理且综合利用率达到70%,切实提高了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还田、沼气、制培养料的综合利用率,净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完善基础设施
□实行以奖促治

通过部门联动,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使广大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同时采取“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办法,市里每年从排污费中列支300万元,用于奖励和运行经费的补助,3年来,共表彰74省市级“环境优美村镇”。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盛开春满园。高标准样板村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着辽阳市农村环境迈上新台阶,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生活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

去年,总投资8.98亿元的太子河水污染治理工程18个项目全面竣工,并实现全部通水运行。这个工程包括8个污水处理厂(设施)项目、3个污水截流干管项目、两个湿地处理项目和5个重点工业企业污水治理项目。项目分布于太子河“一干五支”流域范围近4000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项目的建成标志着辽阳市污水治理能力实现了全覆盖。

为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效,今年辽阳市将继续狠抓碧水、蓝天、青山三大工程,突出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强力推进钢铁产业换代升级改造,切实保障辽阳“天蓝、水绿、地干净”,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山东省威海市开展十五项工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3-07-17

 

 

 

为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威海市环保局开展十五项工作。

一是全面落实市政府环境安全隐患检查任务,加强环境安全隐患整改监督工作,确保整改目标按期完成。

二是加强减排项目调度和考核,督导各市区加快减排项目进度,及时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2年下降0.5%、2.0%、3.5%和5.5%的目标。

三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开展专项检查,统一工作标准,开展网上审批系统建设。

四是推进脱硫设施正常运行和脱硝设施建设,按计划拆除火电企业脱硫设施烟气旁路。

五是与公安部门联合制定黄标车淘汰、限行政策,加强机动车排气监管。

六是对各市区、各部门落实《威海生态市建设2013年度计划》情况进行督导、调度、考核。

七是做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与环保模范城市相关工作。

八是做好2012-2013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加强对连片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九是编制并发布《威海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威海储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油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十是做好全市化工企业聚集区地下水污染状况专项调查和加油站污染状况调查工作。

十一是做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化学品、重金属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

十二是强化辐射安全监管,查处辐射违法行为,推进辐射项目验收,完善核与辐射安全防控,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十三是理顺环境监察体制,加强现场执法监察,加大环境稽查力度,组织环境应急演练,切实做好环境安全防控。

十四是做好常规及各类专项监测,加强环境安全预警和应急监测,争取完成实验室改造,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十五是加强重点企业自动监控设备安装,实现与市、县两级环保部门联网,加强空气质量监测、预报,开展大中重型机动车环保标志核查工作。

李再勇谈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转型 跨越发展

2013-7-12  “中国·贵阳”市政府门户网站

2013年7月11日,“2013中国城市榜——美丽中国生态行”一行记者走进“爽爽的贵阳”,对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再勇进行了专访。李市长就贵阳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回答了记者提问。

 

立足根本 后发赶超

在访谈中李再勇谈到了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三个主要立足点:

一是立足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18世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传统的发展模式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有的地方甚至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一条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新路子。生态文明建设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

二是立足于比较优势的最大化发挥。贵阳平均海拔1100米,是世界上紫外线辐射最低的城市之一;夏季平均气温23.2℃,年平均气温15.3℃,被誉为“中国避暑之都”;中心城区有147公里的环城林带、43.2%的森林覆盖率和14%的生态水域面积,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6%以上,空气负氧离子达14000个/每立方厘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生态、矿产资源,使贵阳拥有“爽爽的贵阳”、“天然药谷”等美誉。生态,是贵阳最大的比较优势,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有利于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

三是立足于在绿色轨道上转型发展、后发赶超。贵阳作为西部欠发达城市,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必须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后发赶超之路,这条路就是致力于绿色转型、跨越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改善“多赢”的现实路径。2007年至2012年,贵阳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7%、16.2 %;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达到43.2%。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去年12月,国家批准《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支持贵阳到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总目标:经济实力强、生态环境好、幸福指数高

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目标就是绿色经济崛起、幸福指数更高、城乡环境宜人、生态文化普及、生态文明制度完善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李再勇用“经济实力强、生态环境好、幸福指数高”三个关键词对整个个总目标进行了概括。

李再勇说,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城市,不是一项单一的、局部的工作,而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工程。贵阳将按照“五位一体”的要求,系统构建“六大生态体系”。

一是构建绿色经济生态体系。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和“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三个最大化的目标要求,加快构建以生态从严保护、资源深度开发、生产清洁低碳、产业升级高效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农业为基础、绿色工业为支撑、绿色服务业为主导的绿色经济体系,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

二是构建宜居城镇生态体系。按照“融入国际化、实现现代化、体现人文化、突出生态化”和“世界眼光、国内一流、贵阳特色”的要求,进一步“疏老城、建新城”,加快构建空间优化、要素聚集、产业发展、环境优美、人文和谐的宜居城镇体系,增强城市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的功能,努力使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更加幸福。

三是构建自强文化生态体系。大力弘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加快构建以多样性文化和谐共生、原生态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为特色,以培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为核心,以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是构建友好自然生态体系。加快构建以水生态、林业生态、气候生态、土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系统为支撑,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的可持续自然生态体系,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新家园。

五是构建和谐社会生态体系。以创建全面小康为载体,创新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着力构建与发展相适应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业有其岗、保障完善、管理有序的和谐社会体系,努力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六是构建清明政治生态体系。以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目标,着力构建团结协作、务实高效、公正透明、诚实守信、勤政廉洁的政治生态体系,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提供有力的保障。

构建绿色经济体系 实现绿色经济转型

访谈中李再勇着重对贵阳市构建绿色经济体系进行了全面解析。贵阳市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服务业来构建绿色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

绿色工业——主要围绕“产业布局园区化、资源利用集约化、产业结构高新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的思路,着力发展新型工业。1.狠抓园区建设,我们规划建设了面积达339.82的12个产业园区,已建成55平方公里,2012年园区工业产值达112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2.5%;装备制造、磷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现代制药、特色食品、烟草制品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5%。2.调整结构。今年一季度轻工业仅用8%的用电量就支撑了49%的工业增加值。3.坚持标准。近三年我们拒签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项目,金额达1000亿元以上。

绿色农业——主要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和环城林带保护等林业生态经济建设,规模化发展高附加值的生态农业,建设环城绿色产业经济带,既有效保护生态,又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发展环境,提高农村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促进可持续发展。2011—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9.2%,高于全市GDP年均增速2.7个百分点,达到8488元,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高571元。

绿色现代服务业——主要依托贵阳突出的生态优势和要素聚集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金融、物流、商贸、会展“四大区域中心”和旅游集散服务母港,2012年旅游总收入、旅游人次分别增长28%、25%,服务业比重占全市GDP的53.6%,超过第二产业11.4个百分点。

访谈最后,李再勇谈到了贵阳将在两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推动。一个方面是进一步地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人们的生态文明行动的践行,要让这种理念变成一种自我的行动;另一个方面是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进行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发展。

“贵阳,气候凉爽、空气清爽、人民豪爽,我代表贵阳的450万人民,热忱地欢迎你们走进爽爽的贵阳!”访谈结束时,李再勇对全球网民发出了诚挚地邀请。

“中国城市榜”系列活动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重点打造的品牌外宣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此次推出的“2013中国城市榜——全球网民推荐的中国生态城市”网络互动活动,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文化部、环保部、国家旅游局指导,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中文网、英文网等11个语言网站联合推出的大型专题活动,5月3日—7月31日为多语种推介及互动投票期,目前投票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入围的20个城市展开了十强的“争夺战”。截至发稿时间,贵阳市的网络投票数位居榜首。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渭南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2013-06-13八百家资讯中心

 渭南是陕西的东大门,全市总人口552万,目前已形成1座中等城市,2座小城市(其中韩城2012年确定为副地级计划单列城市),8座县城,124个建制镇,城镇化水平达到36.45%,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县城为纽带,以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开始进入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但是,由于受三门峡滞洪区等历史原因的影响,城镇化水平较低,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城镇体系的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城镇体系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镇环境,特别是小城镇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实现渭南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公共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城区、景区、园区等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各类城镇要积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中小企业的聚集创造有利条件。要把住宅建设与产业开发、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移民搬迁等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沿国省道村镇环境整治工作,抓好城镇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景观亮化绿化和环境、美化等工作,做到“建一房绿一点,建一街绿一片,修一路绿一线”,加大商业开发力度,积极加快各类市场设施建设。结合城镇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交通设施,提高等级标准,开通城镇与乡村的多方联系,使城镇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

利用市场经济的原则,指导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在韩城龙门、富平庄里和华县瓜坡等13个发展快的省级重点镇和11个市级重点示范镇,进一步推行“政府做规划,企业家投资;你建厂,我建基础设施;你正当经营,我保障社会治安”的发展模式,加快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在空间上相对集聚。设立城建项目投资资金,发挥财政资金以奖代补作用,积极引导、吸纳社会资金投资城镇建设。

二、建立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县城和小城镇协调有序、互补的城乡一体化体系。按照“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做优产业”的总体思路,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和辐射带动力。一是坚持把发展城镇群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形态,省委省政府支持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战略决策,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历史机遇、指明了发展方向。今后渭南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加快东大门建设为主线,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扩容提质为重点,以二三产业为支撑,以农民进城为突破,努力构建“一个中心、三个层次、两横两纵”(即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形成次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重点城镇三个层次,两纵是陇海城镇发展轴和西韩城镇发展轴,两横是中心城区—蒲城—白水城镇发展轴和罗敷—大荔—澄城城镇发展轴)的城镇发展体系,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二是发挥渭南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能源、化工、食品、果业、畜牧、文化、旅游等十大产业重点发展;三是做大做强渭南中心城市这个龙头,以各类城市创建活动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在市区按照现代化的标准,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基础先行,精品定位,配套完善,逐步建成与现代化中等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先进、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统筹新城拓展和老城改造,以拉大城市框架,构筑“六纵六横一环”主干道路网为主线,加快城市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热、公交、污水、垃圾和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公共绿地、庭院绿化、环城林带、城区水面等生态园林建设,拆除沿街单位围墙围栏,构建“大水、大绿、大空间”的城市格局?凳┏鞘兄鞲傻馈⑶帕骸⒊鋈肟诰肮勐袒⒘粱⒕换⒚阑こ蹋?2012年中心城市人均绿地达12.17平方米,主要街区景观亮化达标,着力打造“关中水乡”。

三、率先做强县城建设,有重点地做大发展小城镇。按照各县(市、区)要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县城发展最基础的问题,坚持每年实施一批重点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以创建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低碳城市等“一城五创”活动为动力,努力改善环境面貌,进一步扩大县城规模,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抓住全省实施重点镇建设的良好机遇,积极主动,每年协调解决土地指标300-1000亩地,投资300-1000多万元加快镇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龙门、庄里、孙镇、瓜坡、等区位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对周边乡镇有辐射带动能力的4个省级示范重点镇,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主导产业,形成工矿型、商贸型、旅游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带动和促进更多的小城镇发展。

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解决城镇建设管理的问题。一是切实解决城镇基础设施的“短腿”问题,既要重视城镇道路、广场等的建设,更要加强城镇的综合管网、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区域交通联系等薄弱环节,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户清扫,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努力建设“生态城市”;二是重视城镇良好人居环境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城镇;三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尤其是城镇的公共设施以及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服务设施要进行通盘考虑;四是从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等方面对城镇建设的总体发展做出长远规划。加快渭南中心城市“一城三区五大组团”(一城三区是指中心城区包括主城区、华州区和卤阳湖三大片区;五大组团是指中心区组团、高新区组团、经开区组团、华州组团和卤阳湖组团)的建设步伐,并解决其它县城、重点镇借助国省道加快发展的问题,不断增强城镇综合实力。

五、突出文化特色,提升软实力,努力提高文化工程提升城镇文化品位。整合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策划建设文化、风俗园、历史名人雕塑等景观展馆,彰显“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河圣地、人文渭南”的文化品牌。

六、把城镇化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职业教育等产业;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商贸旅游、交通运输和餐饮服务业发展。进一步聚集人气,提升商气,增强活力。

力争2020年形成以80平方公里的渭南中心城区为主中心,以韩城、富平、华阴、蒲城和大荔城为副中心,以西潼高速、西禹高速、渭蒲高速、榆商高速“两纵两横”四条城镇带为轴的城镇体系,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把渭南中心城市建成拥有8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建成国际山水文化旅游城市、关中东部新兴工业城市、秦晋豫商贸物流中心以及关中最适宜人居的绿色文明城市和特色魅力城市。 

两区同建成就美丽乡村

2012-12-28 南阳日报-南阳网

市委政研室 南阳日报社课题组
    近日,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刘桥乡农民李大刚双喜临门:乔迁新居,入住生态优美的洪州社区;变身工人,进到紧邻社区的产业园上班。
    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成、同时投入使用,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德州市推行“两区同建”工作法,走出了一条农民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同步转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提升的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新思路助推新发展
    400多万农业人口,8310多个村庄。作为农业大市的德州,村庄多而小、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一度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面对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热潮,德州市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要实现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就要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两个方面着手。
    “归根结底就是让农民有新房子住,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找准了问题的关键,德州决策层开始思考:如果不能在家门口就业,新房子又有何用?
    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2008年底,德州作出了推进“两区同建”的战略抉择,把农村居住社区、产业园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抓手,推动农村经济转型,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思路决定出路,新思路助推新发展。德州从实际出发,坚持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确定了合村子选班子、搞规划建社区、两区同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计划将8300多个村庄合并成1184个新型农村社区,同步建设1538个产业园区,可净增100万亩优质耕地。
    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地从哪里来?德州市分类建设,因地制宜把城中村、城郊村、乡镇驻地村、偏远村分类采取政府组织、对外出让、增减挂钩等办法,有效解决产业园区的用地问题。同时,合村并居腾出来的土地通过复耕开建几十万亩的现代农业园区。
    有了土地,钱从哪里来?德州市又启用信贷扶持、建设融资平台、以奖代补等手段破解资金难题。
    【采访感言】思路一转天地宽。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德州大力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和现代农业发展,始终坚持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两个转变”,最终形成了区中有园、园中有区的良好发展局面。
    新农民入住新社区
    “风景墙、大广场,太阳能、别墅房……社区栽下梧桐树,满天飞来金凤凰……”齐河县晏城街道李官社区的王老太搬进新社区后,嘴里一遍一遍地念着自编的顺口溜。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回想起曾经的农村生活,70岁的王老太说啥也没想到,自己也成了“城市人”。
    与王老太有同感的还有德州市15万农民。截至目前,德州市已建、在建规模以上社区340个,已有15万农民告别低矮平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建设幸福美丽德州,就必须建设幸福美丽乡村,必须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基础。”德州市要求,社区建设要保持和发扬农村传统生态和地域特色,社区绿化率不低于25%。
    因此,德州提出,新社区必须达到“五化八通八有”(五化即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八通即通水、通电、通暖、通气、通油路、通宽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八有即有幼儿园、小学、敬老院、卫生室、警务室、超市、中心广场、社区服务中心),这样,群众才能住得满意。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奋力打造美丽南阳

生态理念照亮太湖明珠:

2012-12-28    南阳日报

  四通八达的道路旁,绿浪翻涌;烟波浩渺的太湖边,游人如织……尽管已是初冬时节,“太湖明珠”无锡仍处处生机盎然,整个城市犹如一个迷人的巨型公园,令课题组一行震撼不已。  作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无锡也经历过阵痛,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间的冲突所困。而从2007年发生震惊全国的太湖“蓝藻事件”,到2011年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无锡实现了一次“超级逆转”。回顾转型之路,无锡人的生态文明理念熠熠生辉,引人瞩目。
    从“蓝藻事件”到“蠡湖样本”  说起生态建设硕果,无锡人引以为豪的就是蠡湖治理。蠡湖是太湖的一部分,也是无锡的城市内湖,因范蠡功成身退后携西施隐居于此而得名。范蠡恰好又是南阳人,热情而细心的无锡市委有关领导便将这里安排为我们考察的首站。
    林荫小道,鸟语花香;碧草如茵 芦苇摇曳;波光粼粼,水鸟蹁跹……风光旖旎的蠡湖之畔,不时可见跑步、骑车的健身者,以及冒着寒风拍摄婚纱照的青年男女。在长达38公里的环蠡湖沿岸,无锡共建设了20多个公园景点,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成为市民和游客共享的“城市客厅”,蠡湖景区也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开放式公园。  看着眼前的美景,难以想象多年前蠡湖曾是太湖水污染最严重的水域——湖底淤泥厚度超过80厘米,水质常年为劣V类,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湖内植物几近灭绝。特别是2007年5月,因为长期、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流入太湖,导致蓝藻集中爆发,无锡城区自来水水质骤然恶化,200多万市民无法正常饮用自来水,超市中纯净水被抢购一空。
    无锡人痛定思痛: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之后,无锡加快蠡湖治理步伐,全面实施生态清淤、污水截流、退渔还湖、生态修复、湖岸整治五大工程。经过综合整治,蠡湖终于起死回生:水生植被的覆盖率恢复到30%以上,水质稳定在Ⅲ类,江南碧波美景得以重现,并为太湖治理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蠡湖样本”。在国际大会上,专家评价道:继瑞士苏黎世湖、英国泰晤士河之后,无锡蠡湖成为全球淡水河湖治理的一个新经典。  【采访感言】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无锡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南阳同样如此。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唯有倾力守护好丹江口水库,才能少走弯路,加速崛起!
    从工业立市到生态立市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一直是江苏经济高速增长的火车头城市,2005年就在全国率先达到小康水平。但工业经济的发展也让无锡环境容量达到极限,而“蓝藻事件”更是让无锡人反思:发展经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连干净的水都喝不上,怎么能叫小康?
    在蠡湖治理的背后,一场更大范围的工业布局调整和落后企业整治大幕拉开。2007年以来,无锡累计关停“五小”及“三高两低”生产企业1703家,整改达标企业567家,关停并转迁沿湖企业53家;183个新上项目,率先尝试了排污权交易;近100家企业因违法排污,在媒体上公开道歉。  持续数年“增绿减污”,目前无锡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在2007年的基础上分别累计削减30%以上;新的经济质态初露峥嵘,产业结构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6%,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4%。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奋力打造美丽南阳

生态建设跳出发展怪圈

2012-12-28 13:08:   南阳日报-南阳网

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一些地方往往容易陷入怪圈——要么先发展后治理,付出沉重的生态代价;要么生态保护力度一加大,发展速度就受到影响。有没有第三条道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有!以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为转折点,无锡市开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通过工业出城进园区、农民进城入社区等举措,推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探索出了生态和经济的双赢之路。
    布局调整——企业出城进园区
    考察途中,只见无锡城处处高楼林立、绿树掩映,居民小区胜似园林,商业街道古朴典雅,但未见到厂房连片、烟囱林立的场景……课题组对工业大市的固有印象被大大颠覆。
    实际上,近现代以来的无锡,是一座因工厂而建的城市,工厂建在城里、城市也建在厂中。无锡人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当年锡钢集团给每个职工发一只鸡,半个无锡城鸡毛飞”。那么,无锡现在将工厂藏到哪里去了呢?
    原来,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腾出空间建设生态环保型城市,无锡于2007年启动了市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工程,开始大规模、系统性进行工业布局调整和落后产能整顿。脱胎于荣氏家族所办的开源机床集团、昔日国内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之一的无锡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整体搬迁至胡埭工业园,着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设国内顶尖的机床研究实验室;无锡动力机厂出城后,新型的节能环保柴油机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在节能环保方面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2010年底,无锡完成“退城进园”,共有116家重点企业整体搬迁或关停整合,腾出主城区空间面积达7平方公里,用于道路、桥梁、绿化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市民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形成了以精密机械产品和生物医药企业为主的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特色园区。
    【采访感言】企业出城进园区,使无锡实现了生态城市建设和工业转型升级的齐头并进。在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的过程中,我市应加快中心城区重点污染企业搬迁步伐,让南阳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城更美。
     城乡统筹——农民进城入社区
企业“退城进园”工程,在无锡城郊催生了大片大片的工业园区。然而,课题组发现,国内各大城市城乡接合部常见的脏乱差现象严重的村庄,在这里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整洁、靓丽的居民小区。
    随着城市的扩张,无锡城郊农民纷纷进城入社区,结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和市民一样过上了更便捷、更文明的生活。在无锡新区新安街道,2.7万农民集中安置在花园式小区新安花苑内,购物中心、幼儿园、休闲健身场所等一应俱全。环境的改变,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环保意识。
    近年来,无锡大力推进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公共财政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更多地向“三农”倾斜。根据最新规划,无锡将在3年内实现半数农民住进社区的目标。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遍地开花。目前,无锡全市48个乡镇(街道),全部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华西村等9个村庄,还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村。

无锡生态经济发展典范

——滨湖的禀赋与未来

                                                            2012-02-03                                 

市十二次党代会为滨湖勾勒了全新的定位与战略指引——“美化滨湖”,成为无锡生态经济发展典范。这既是对滨湖过去生态经济发展的充分肯定,又是对滨湖山水资源释放出更大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的美好希冀。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有一条清晰的文明递进轨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后得出的成果,也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跃升。对于滨湖区而言,建区十年的建设发展,我们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到实践的跨越并显成效。展望下一个十年,滨湖作为无锡的核心功能区,理应有更高的座标、更高的追求。基于区域自然禀赋与未来定位,我们将致力打造无锡生态经济发展典范,努力实现区域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山水俱佳的自然禀赋决定了滨湖必将建成一个环境更美的生态花园

滨湖因湖而生、因湖而灵、因湖而兴。半城山水满眼景,是滨湖独特的自然禀赋,也是立区之本。未来五年,滨湖将一如既往,突出山水特征、临湖特色和宜居特性,精心规划、建设一座现代化湖滨生态花园。一方面牢固树立“生态是滨湖生命线”的意识,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优化计划,推行最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和生态保护制度,深化太湖保护区建设,推动由环境保护为主向全面建设生态系统转变。重点通过实施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等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形成东有尚贤河,南有雪浪山,西有马山旅游岛,北有锡惠景区,中有五里湖美景的生态大花园新格局,使“开窗山青水秀、出门鸟语花香”成为滨湖的常景。另一方面,强化滨水环湖特色,实施城市功能拓展计划,深化“系统化设计、全过程控制”,统筹考虑建筑形态与城市空间的匹配、建筑内涵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建筑品质与人居质量的契合,高质量推进片区改造和华清大道、贡湖大道、蠡湖大道“三纵”两侧城市设计和建设,加快建成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等一批精品地标,形成“山在城中、城在湖边,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现代化湖湾城区格局。此外,外塑形象、内添神韵,高水平实施阖闾城、荣巷古镇等文化发掘和保护性开发,形成山水文化、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工商文化、影视文化相得益彰、传统文化与现代风尚交相辉映的人文花园。

湖湾城市的功能定位决定了滨湖必将建成一个产业更优的创业乐园

工业化初期,产业决定城市;工业化后期,城市决定产业。生态对滨湖来讲已不再只是追求简单的水清、山绿,而是产业对环境的一种追求。未来五年,滨湖将励精图志,“三业并举”,全力打造“山水与科技交融,新城与产业齐飞”的智慧高地、活力之区。

首先,全力推进服务业超越发展。举全区之力打造旅游休闲城、设计研发城、文化影视城、商务会展城等“四城”和生物医药研发产业区、服务外包示范区、金融业集聚区等“三区”建设。到2015年,服务业比重达到60%,实现规模与结构的双提升。其次,全力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围绕物联网、文化创意与动漫、生物医药、航空电子等八大新兴产业,以马山生命科学园、工业设计园、科教产业园等五大品牌园区为依托,加快打造国内一流、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集群。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真正成为全区的支柱产业。第三,全力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大力发挥本土企业多年积累的企业家资源和雄厚资本优势,积极促成传统企业通过引进高端制造业产品和项目实现转型发展,特别是要广泛开展政、产、学、研、资合作,促进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特别是“530”项目的合作发展,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规模型高端制造业企业。

生态经济的双赢模式决定了滨湖必将建成一个指数更高的幸福家园

生态文明不仅有好山好水,还要有一流的产业、一流的产值,更要有一流的幸福指数。未来五年,滨湖将全力以赴,深化幸福滨湖建设,以更多的财政用于民生,兴业富民、保障助民、教育慧民、康体健民、文化乐民、环境益民、综治安民,打造文明祥和的幸福家园。

更加注重居民收入提高。全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突出农民、企业一线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让更多的居民群众在充分就业中稳步增收,在创业经营中快速增收,在多路置业中不断增收,在完善保障中持续增收,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到2015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5.8万元和3万元。更加注重公共服务保障。加大投入,优化服务,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大范围上的“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乐养”和“住有宜居”。到2015年建成无锡规模最大、设施最好的养老院。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创新。重点深化村、社区管理政经分设体制改革,建立双向互动的理性对话基层民主政治体系,培育提升社会组织、社区文化和社工队伍,加快构建现代社会管理格局。同时,探索建立城市管理“大联动”机制,健全治安防控、公共安全防控网络,为广大居民群众创设一个舒心宜人的居住环境、平安稳定的治安环境,和优质便捷的生活环境

河南: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奋力打造美丽南阳

  2013-1-11   南阳市政府

2012年11月~12月,南阳市委政研室、南阳日报社生态文明建设课题组带着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的思考,历时一个月,行程近万里,先后赴苏、鲁、赣三省实地考察学习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先进经验...

中国园林网1月11日消息:2012年11月~12月,南阳市委政研室、南阳日报社生态文明建设课题组带着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的思考,历时一个月,行程近万里,先后赴苏、鲁、赣三省实地考察学习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先进经验。近期,结合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已在南阳日报推出课题组九篇系列报道,分别详实地介绍了三省先进地市的特色做法和工作亮点,招数各异,异彩纷呈。同时,一路走来,我们也深深感到三地生态文明建设又有许多共同的探索与实践,对我们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加快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打造美丽南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上篇:共同之路

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共同选择。此次考察的江苏无锡、山东德州、江西赣州,分别代表着中国的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和革命老区。尽管它们的区位不同、发展程度不同,但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取向是共同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都相继把发展的方向调整到了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上来。作为发达地区的无锡,曾一度重发展轻生态,2007年爆发闻名全国的“蓝藻事件”,唤醒了无锡人民生态意识的觉醒。生态危机倒逼无锡“壮士断腕”,转型发展生态经济,走出了新的发展路子,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驱城市和国家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山东省德州市立足“神京门户”的特殊区位,从2005年在山东率先提出“发展生态经济”,到2007年确立“生态立市”发展战略, 2012年初提出“生态美市”战略,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德州打造成了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和世界太阳谷。作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江西省赣州市属于中部欠发达地区,同时是两江水源地,他们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勇于担当,扬长避短,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了从生态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变,从红色摇篮走向绿色崛起。三地发展历程殊途同归,他们的实践证明,尊重自然、注重生态、走生态文明之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建成小康社会无法逾越的必由之路。

坚持生态取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共同路径。建设生态文明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大而化之的思路,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实现形式,就是要按照生态的要求推动产业转型,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无锡市通过工业出城进园区、农民进城进社区,完成了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创意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德州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太阳能、生物质能、功能糖产业全国领先。赣州积极研发生态修复技术、新材料应用技术,成功实现有色金属矿业绿色发展。三地之行,到处涌动着绿色发展的脉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正在成为现实美景。

善谋善做、重在持续是共同法宝。三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先行成果,不仅得益于他们勇领生态文明理念之先,更得益于他们善谋善做,大打“生态”牌,上下内外皆有得意文章。对上注意争取支持。无锡围绕太湖治理平均每年争取国家项目200多个,资金总额每年都在300亿元左右;争取到省委、省政府支持政策24项国家有关部委和江苏省有关部门在治理后的太湖之滨设立各类基地和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00个。赣州争取到城乡增减挂钩试点、低丘缓坡土地利用试点和废弃矿山复垦试点等,三项国家级土地政策试点破解了城乡建设用地的“瓶颈”制约。德州每年争取国家支持生态建设资金上百亿,相当于其地方财政收入总额。对外注重推介合作。无锡先后与世界22个国家的40个城市缔结国际友城,成为世界都市和多家跨国企业总部所在地。德州市着力打造国际可再生能源旅游观光中心、世界级可再生能源研发检测中心、世界级可再生能源国际会议交流中心、世界级可再生能源制造物流中心和世界级可再生能源教育培训中心,特别是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发表了《德州宣言》,极大地提升了德州生态城市的品牌形象。对内完善政策配套。譬如赣州市培育发展林权交易市场,开展碳交易试点,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共享机制,推进生态资本化,破解了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很有借鉴意义。同时,三地都建立了生态建设组织领导机制、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生态环境综合考评机制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给力、不懈努力,换来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美誉:无锡市荣获第14届“国际花园城市”第一名、“最佳环境奖”第一名和中国人居环境奖;德州市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中国最佳人文宜居品牌城市”、“低碳发展突出贡献城市”称号;赣州市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追求生态、共建共享的生态文化是共同推力。好的生态环境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焕发了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追求,这种追求又成为当地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动力。改革开放初期,无锡人追求的是发展速度;现在,无锡人谈得最多的是生态环保和生活质量。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绿色政绩观,普通市民的生态宜居追求,无锡太湖新城、华西新市村、惠山古镇等一批生态游项目,无不闪耀着生态文明的文化之光。现在的无锡,“产业新高地、旅游新天地、宜居新天堂、生态新标杆”成为他们新的发展定位,传统、低端项目根本无立身之地。山东省德州市注重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承担更多的生态责任和生态义务,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共享的局面。目前,社区有60%的居民家庭使用了节水器具,40%的居民生活用水做到了二次使用;中心城区社区统一制定了《低碳生活规范》。市县两级都实施了“再生水进城市”工程,城市居民用水的年节水率超过20%;市区80%以上的出租车和公交车都使用了天然气,新能源客车正在成为德州市城市公交的发展方向。2009年,德州市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水平只有全国的41.1%。

下篇:三地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开启发展新阶段指明了方向。这次考察的无锡、德州、赣州三地先行先试,成功转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理念引领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持续转变领导方式,更加牢固地树起生态理念。三地的发展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思路,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状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有生态理念做引领。要用党的十八大精神武装各级干部,持续转变领导方式,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贯穿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要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