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2014-01-13  |  浏览:

       我们应当把目标牢牢锁定在休闲度假天堂这一世人向往的发展追求上,使我们的每一次决策都深深植根于这一令人振奋的目标中。如果这一战略目标能够得到成功实施,聊城的城市品位将会得到快速提升,作为优秀旅游城市将会更加名符其实,聊城的开放度、外向度将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二、要深挖历史,培植特色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古迹众多,但给人的感觉非常分散、而且不成体系。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向临沂学习,临沂市以几位健在的老支前模范为切入点,硬是挖掘出了一部感天动地的红色之旅;以几间陈毅将军住过的破旧草房,硬是拓展扩建为新四军纪念馆;以解放前省政府用过的几间老宅,硬是打造成了一片恢弘大气的山东省政府旧址。他们找到一个点便抓住不放,深刻挖掘的精神,着实应该让我们学习。围绕东昌湖,特别是古城,众多的历史遗迹,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深挖历史、整合资源,提升东昌湖品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应大力加强文化遗存保护开发,深入开展历史文化专题研究、历史文献整理和民间文化梳理,围绕打造"鲁西文化名城",早着手,早准备,积极邀请省内外文化名人专家学者,开展"聊城文化"理论研讨活动,对聊城的历史地位予以权威认证,深刻挖掘我市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总结聊城特有精神理念,丰富聊城文化底蕴,提升聊城文化品位。

三、要高标准规划

规划对于项目来说是最关键、最基础、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以东昌湖为龙头打造文化旅游强市的规划任务就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按照“突出特色,强调差异,追求唯一”的原则,打造理念最新、规模最大、品位最高的休闲度假区,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的转化。在规划中必须坚持“三优先”、“三领先”的原则,即规划优先、环保优先、基础优先和理念领先、规模领先和品位领先的原则。确保一切开发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进行,一切项目在无污染的环境中进入,一切产品以差异性为前提,坚持用世界眼光、国际水准来打造。围绕一个目标:打造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旅游度假区。其基本特征为:生态环境第一流;规模气势第一流;思想理念第一流;建设品位第一流。突出三大特色:即亲水玩水特色、文化体育特色、自然生态特色。

四、找准发展项目

发展项目是资源开发的载体。未来东昌湖的项目应当包括一座具有中国领先水平的综合型主题乐园。内容包括儿童世界、水上世界、欢乐世界、科幻世界,配置一座满足游、购、娱等旅游基本功能的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几个大型休闲体育项目,如全国性的皮划艇赛、环湖自行车赛等。在周边地区配置几个具有世界性建筑风格特点的度假村,以强化度假功能,保持常态人气,展示景区品位。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一些一定规模的优质水果观光园、瓜果蔬菜连片示范园,突出各具特色的农家风味、农家文化,融休闲观光参与于一体,拓展休闲旅游的新领域,开辟生态旅游的新境界。建设温泉旅游新景区,把温泉健身与旅游结合起来,为本市市民和休闲度假的客人提供更加广阔的生态空间和更加丰富的休闲内涵。

当务之急:需要破解的几大难题

一是以水资源为核心的环境保护问题。东昌湖优势在水,灵魂在水,优质的水体是东昌湖展示给世人的永不落幕的魅力景观,也是我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目前,多年沉淀下来的有机质在高温条件下对水质的影响、周边生产生活污水的渗透、一些排污截污设施条件滞后,对东昌湖的水体和自然生态都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从现在起,我们必须动真格、出重拳加大对东昌湖的系统治理。要尽快成立整治机构,制定整体方案,提出实施计划,实行分步实施;要优先解决主要污染源的问题,防止污染状况的恶化。如有可能,尽快疏通徒骇河、运河和东昌湖,使死水变活水,水面进一步扩大,将对提升整个东昌湖的后期开发延展出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是生态修复。目前,围绕东昌湖一周净是石砌地面护栏,可以说四周的生态功能已经完全丧失。下一步,应从因地制宜、科学实效的原则,结合东昌湖现在的实际状况和实践经验进行生态修复,具体可操作性措施建议如下:

1、 两岸造树林湖岸河岸上应尽可能留出空间,种植树冠较大的树木,逐步形成林带,地面则栽上草坪,贴岸的树冠还可以伸向河道上空。

2、坡地植草坪(或灌木)传统的做法往往忽视生态,把河坡搞成直立式,或用块石和水泥板覆盖河坡并勾缝,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破坏了生物的生长环境。从修复水生态系统出发,有条件的河坡都应植上草坪或灌木。

3、水边栽植物。水边是水生态系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尽可能构建挺水植物多样性的环境。在种植方法上,一般可以直接栽在河边的滩地上、斜坡上,也可栽在盆、缸及竹木框之类的容器做成的定床上;直立式防汛墙的下面,在不影响河道断面的基础上,利用河底淤泥在墙边构筑一定宽度,并有斜坡的湿地带,创造挺水植物生长的条件。

4、水中建湿地河流、湖泊中的湿地,是修复水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手段,也可以称土壤生物工程。河道与湖泊的治理中,在基本不影响行洪和槽蓄功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建设一些湿地,一切都要因地制宜。另外,湿地也是水景观中不可多得的重要一笔,它充满了野趣、野味和自然气息,是人们回归自然的一种象征。

5、种植水生植物。水面上的植物有两种,一种是根在水里的浮水植物,它们是水葫芦、水葫狸等;另一种是根在河、湖底泥里的浮叶植物,它们是荷花、水鳖等。水下种水草实践证明,水草茂盛的水体,往往水质很好,而且与众不同的是清澈见底。人工种植水草,也是修复河道、湖泊水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

6、水里养鱼虾。在放养鱼虾时,要注意食草性、食杂性、食肉性之间的搭配。鱼虾在的水里自由洄游,在水面泛起阵阵涟漪,使河道、湖泊显得生机蓬勃。水底爬螺蚌螺蚌等贝壳类动物和大量的底栖动物,在水底形成了另一个世界,它们是名副其实的水底清道夫,其作用不可小看。

美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

黄河网   2013-04-25:

每天,全球有超过百万吨未处理完全的污水和废水被注入水体;每年,湖泊、河流和三角洲要容纳全球近70亿人口制造的污染;每年,死于不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数量超过了全球战争和暴力的总和。

来自水生态系统的污染,直接对渔业造成损害,对生物多样性带来影响,还会破坏粮食生产。被污染的淡水注入大海,严重破坏海滨生态和渔业资源,给海滨资源管理带来挑战。

专家观点:进行一体化管理

美国的“蓝圈”组织是一个关注水生态健康的非政府组织,最近,该组织联合“全球瞭望”、可持续发展组织,对全球1200多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专家进行了专访和调查,调查的话题为“未来十年,人类解决水生态、水污染和水短缺的技术和策略”。

专家们普遍认为,要扭转水生态、水污染和水短缺方面存在的问题,关键是改变人们对水价值的认识,促使政府和有关部门、公司不应再将清洁水视为商品,而应该将清洁水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

可持续发展组织的高级副总裁杰夫·埃里克森说,政府、部门和公司执行应对水生态、水污染和水短缺的政策时要把握十大关键点,因为这些制度、策略的执行将贯穿其开发、治理、保护以及商业运作的各方面。解决办法的多样性反映了水生态、水污染和水短缺问题的复杂性。人口的增长、城市的发展、农场的生产和气候的变化,大大增加了淡水的竞争使用,造成对水生态的破坏,同时也减少了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对于水生态,杰夫·埃里克森认为应该进行一体化管理。

简单地说,水生态系统一体化管理就是要采取有经验和非感性的方法,综合考虑经济、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目标,对水生态方面的自然资源实行管理。这种管理的理念在于,总体上的效果要大于各部分的加合,每一项的管理都影响着其他管理的效果。

水生态一体化管理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污水处理行业应当与清洁能源部门建立合作关系,这样,清洁能源部门使用处理后的污水生产藻类和其他生物燃料,而这些藻类和生物燃料又能够吸收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对污水起到净化作用,大大减少污水处理的费用。

美国实例:建设地下水监测网络

地下水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近年频频曝出地下水遭到污染的事件。美国78%的社区用水和42%的灌溉用水依赖于地下水,为了更好地保护地下水资源,美国的做法是:建设全国性的地下水监测网络。目前美国实施了5个试点项目,以对地下水监测网络进行测试。

在美国,联邦、区域和地方政府负责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工作,但在数据的整合,以及跨区域数据获得方面仍然存在困难。这正是美国开展5个试点项目的原因。

“以流域为基础的决策制定,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美国水信息咨询委员会代表迈克·夏皮罗说,“州地下水监测试点项目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以便于更好地了解整个国家的地下水现状,对流域范围内的决策起着支持作用。”

蒙大拿州地下水监测试点项目负责人托马斯·巴顿说:“蒙大拿州有超过900个常规监测井,并可以轻松地与他人分享数据,以提高全国规模的地下水监测评估水平。此外,通过联邦政府的支持,建成州内运行的地下水监测网络不成问题。”

美国地下水协会小组委员会代表约翰·扬森说:“进行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是实现国家水资源监测的重要一步,5个试点项目将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在未来,如果资金到位,能够建成一个真正的全国性地下水监测网络,我们生态和经济都要依靠它了。”

打造水生态文明建设特色阵地

山东新闻网 2013-08-19

打渔张新河上游 将被建成湿地公园

创建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是2013年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之一,是贯彻落实“生态建设年”的重要举措,是打造生态滨州,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必然选择。今年以来,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积极推进,迅速展开了一场全民“创城”活动。作为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重要阵地的滨州南部城区—高新区,充分利用自己起步晚、起点高、标准高的发展优势,立足高效生态,大力开展生态水系治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节水型发展模式,为下步城区发展拉起水生态发展大框架,为打造水生态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治理水系、节水灌溉,构建水生态文明发展框架

今年夏季雨水较多,但高新区既没有出现城区积水的现象也没有农田内涝发生,这都得益于近年来高新区的水系综合治理和“旱能浇、涝能排”的四位一体方田建设。据了解,近年来,高新区规划了“两渠、八河、二十四湖”的水系格局,综合防洪、排涝、供水、生态、景观、旅游等多种功能。此外,高新区还在青田街道办事处试点实施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最大限度地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损失,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该项目将在2015年实现全覆盖。

自2010年5月开始至今,依据规划先后实施了胜利河综合治理工程、东环河新开挖工程、黄河截渗河新开挖工程、打渔张新河拓宽生态水系工程、丰收河开挖疏浚工程、大道王干渠渠首衬砌、新开河景观水系工程,江南水库建设工程等多个生态水系治理工程,实现了高新区水系的贯通,而且体现了城市建设的以路为骨、已林为韵,以水为魂的城市建设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型河道。

科学蓄水、水资源保障体系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凸显水生态文明支撑

为增强高新区供水能力和提升供水保障率,高新区按照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在原先建成龙吟水库的基础上,投资1.6亿元进行江南水库建设。

高新区江南水库位于高新区西北部,总占地1700亩,水库投入运营后,将弥补高新区水资源的不足。

丰收河疏浚开挖也是高新区水系治理的典范工程,该工程的实施不仅实现了河道“丰蓄枯用、冬蓄春用”,为丰收河沿岸5万亩农田提供了水资源保障,而且使打渔张新河与丰收河相连。眼前的新开河沿新八路东西延伸,两岸衬砌整齐,建设跨河交通桥3座,采用浆砌石护坡,河岸路缘石采用花岗岩,河南岸铺设2米步行道,沿河岸栽植垂柳,河北岸与新八路人行道衔接栽植草坪,绿草茵茵。

在开展工程建设的同时,高新区在市统一安排下,全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引进项目、投资的过程中,严格控制“用水”关,将高耗水、高污染的企业一律拒之门外;在已建成的企业内部,严格控制“节水”关,引导鼓励企业引进或采用节水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让节水文明普及的工业生产的每个关节;在新建、在建的小区内部,全力推行节水型器具,让居民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体验到、享受到节水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打造河道景观、建造湿地公园,成就水生态文明特色亮点

近日,记者在打渔张新河上游看到,河水清澈,水域宽广,同行的高新区农工办的工作人员介绍说,附近八公里的区域将建成纯自然开放式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将包括生态保护区、体验区等多个部分,人们可以在湿地公园里休闲娱乐,体验采摘、垂钓的乐趣。

据介绍,从2011年5月开始,高新区启动了打渔张新河拓宽水系生态工程,道旭干渠以东河道拓宽清淤,砌石基础砼预制板护坡,河两岸做了绿化,建设了亲水平台景观桥。

打渔张新河在与丰收河交汇处开挖350亩左右湖泊水面,形成景观湖,把丰收河上游段取直改道,使打渔张新河与丰收河相连交汇,水系连通。河南岸的150亩土地被建成鹭岛,已被滨州市华美幼儿园租用,做为教育基地,正在建设之中。

甘孜州八条措施给力水生态文明建设

2013-06-21

今年,为进一步念好“水”字经,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州委、州政府采取8项措施,保证水更净。

州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使甘孜州的天更蓝、水更净、地更绿、景更美、空气更清新”。把“水更净”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目标纳入了2013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全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物质资源。我州是水资源大州,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1.3倍。但是境内沟壑纵横,河谷深切,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时空分布不均匀,又是严重的缺水之州。全州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牧业生产灌溉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仍有60余万农牧民群众安全饮水困难。“山下河水滚滚流,山上滴水贵如油”,真实的反应了全州缺水状况。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坚持“生态立州”,突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并重,严格取水许可、水资源费征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制度,开工建设了乡城玛依河、得荣白松茨巫、石渠洛须引水、甘孜打火沟等骨干水利工程,加强人口安全饮水、中小河流治理、水利灌溉等工程建设,解决了3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总供水能力5.96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42万亩,扎实推动了水生态文明建设。

今年,州委、州政府新采取8项措施,保证水更净。一是管好水资源,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审查入河(湖、库)排污口设置,控制用水总量和排污总量。二是抓好“甘露工程”,解决13.1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基层农牧区逐步建立起“水量保证、水质达标、水价合理、管理规范、发展持续”的安全饮用水供给体系。三是强力推进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乡城玛依河、得荣白松茨巫、甘孜打火沟、石渠洛须等骨干水利工程“销号”任务,开工建设泸定顺河堰、巴塘巴楚河、炉霍易日河、康定力曲河等中型水利工程。四是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实施巴塘、白玉牧区节水示范县项目,完成理塘、石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任务,新增牧区饲草地节水灌溉4万亩,新增基本农田灌溉面积3200亩,新增节水灌溉农田面积5000亩。五是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全面完成21个(续建15个、新建6个)治理项目。六是完成九龙、道孚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平方公里。七是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设,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项目32个。八是投资10579万元,加快建设甘孜等5个城市供水续建项目,新增日供水能力1.8万吨;投资20803万元新建理塘等10县供水项目,新建和改造管网163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2.98万吨;投资9609万元,开工建设6个污水处理项目,新建管网及雨污合流沟38.9公里。全面改善城镇供排水条件,提高各县城市供水保障能力、水质安全合格率和污水处理能力。

宁波加快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 建设三江水生态体系

浙江在线 2013-06-16

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建设美丽宁波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笔者近日从市水利局获悉,从今年起,我市将通过水源与江河湖库联通工程、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水生态景观工程和水文化等挖掘培育,加快打造以“三江、四片、一带、群库”为总体格局的水生态文明城市,争创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先导区和示范区。

“三江、四片、一带、群库”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将突出宁波江南水乡特色,从现有水利设施出发,结合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综合推进“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改善—水景观提升—水文化弘扬”治理,系统整治水环境。至2016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30立方米以下,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1%,县城以上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乡居民生活生产供水保证率在90%以上。

根据规划,立足姚江、奉化江和甬江的生态功能与特色,我市将以姚江市区段、奉化江鄞州新城区段、剡江奉化江口段等为重点,建成功能完善、协调统一、健康和谐的三江水生态体系,配套水生态景观设施。其中,姚江市区段,即鄞州和江北两岸40公里堤段的建设,将在满足防洪、蓄水、航运等传统功能的同时,打造一条宁波生态文化长廊,并将在全线建设游步道和自行车道,提升亲水功能。

以防洪治涝、清淤疏浚、生态绿化、水系沟通为主要措施,我市将全面提升余慈平原、鄞东南、鄞西、江北镇海等“四片”水生态景观,改善城乡居住环境。鄞东南片,以东钱湖、甬新河、沿山河、后塘河、小浃江整治为依托,将打造现代、时尚、高端的水生态景观;江北镇海片,将打造现代历史相融互映的水生态景观;余姚慈溪片,根据余姚、慈溪等城市扩展要求,打造安全人文的水生态景观;鄞西片,则将打造乡村自然风光的水生态景观。

结合滩涂围垦,我市积极推进“沿海围垦水文化带”建设。以各围垦区域和郑徐水库、慈溪水库、梅山水道等为依托,充分发挥滨水滨海空间的观光、休闲、旅游功能。同时,结合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治理,继续加强水源地保护,重点推进白溪、周公宅、皎口、亭下、横山、四明湖等24座有饮用水功能的大中型水库水资源保护工作。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独具特色的大都市湖泊水系湿地景观

 2013-06-14  成都晚报

建设生态文明,必然离不开水务。据市水务局日前下发的2013年工作要点,今年我市将紧紧围绕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域灌溉示范区目标,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务,开创“兴水、供水、节水、净水、治水”新局面,为我市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作出积极贡献。

具体来说,将以全域灌溉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提升工程促“兴水”,以全域灌溉建设试点县、带动县建设为重点,整治、新建渠道1421公里,推进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域灌溉示范区;加快推进东风水库扩建工程,力争2013年底前基本完成水库枢纽主体工程;不断提高山丘区抗旱能力,开工建设龙泉山“百湖工程”23座,完工10座,累计完工70座。

今年还将以城乡居民饮水保障提升工程保“供水”。深化完善磨儿滩应急水源工程建后管理,按时完成自来水七厂一期(50万吨/日)工程建设;加快推动为天府新区供水的双流40万吨、龙泉20万吨新建水厂等骨干水厂的前期工作;建成崇州怀远水厂等县域城乡5处骨干水厂。同时,严格饮水水源保护制度,有效保护饮用水水源安全。

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净水”新突破。紧紧围绕打造气势恢宏、独具特色的大都市湖泊水系湿地景观,加快推进天府新区兴隆湖和环城生态区建设,重点推进锦城湖、金沙湖、锦江滨河公园建设及清水河(浣花溪公园至金沙湖段)两岸绿化带的提档升级,加快建设30条重点河道的环境用水通道,实现环境用水能够调配的河道55条。高效利用河道环境用水,努力营造“绿意盎然、水韵悠长”的城乡水域景观,加快树立人水和谐、水兴城盛的典范范。

实施水更清计划 建设水生态文明

徐州日报 2013-04-12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中国梦”。市委、市政府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率先开启新一轮建设热潮,决定在全市范围全面实施“水更清”行动计划,这必将有力推动徐州走向生态文明新境界。市水务部门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水利必须先行”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水利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功能,开展调查摸底,外出学习经验,研究制订方案,形成了《徐州市“水更清”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现将《方案》向社会公布,进一步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意见建议,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加速推进,以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效果助力美丽徐州建设。

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河湖连通惠民生、人水和谐润彭城”的目标定位,高品位规划、高标准建设,通过控源截污、清淤贯通、生态修复、长效管理等综合措施,提升水质、编织水网、增加水量、打造水景,加快建设城乡一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徐州。

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统筹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统筹水的资源、安全、环境三大功能,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三大关系,把彭城大地的河流湖泊打造成美丽徐州的亮丽风景。

2、综合治理。坚持统一规划、城乡联动、同步推进,采取控源、截污、清淤、贯通、调水、修复、监管等综合措施,系统推进,分步实施。

3、突出重点。围绕城市(镇)、重要河湖、南水北调及淮河流域监控断面等重点区域和部位进行集中整治,辐射带动全市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4、长效管理。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执行城市管理“蓝、绿、灰”三线制度,完善监测监控体系;推行“河长制”管理制度,理顺河湖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依法行政和舆论宣传,增强全社会节水、爱水、护水、亲水意识。

预期目标

1、总体目标:断面稳定达标,水质明显改善,水系贯通长流,管理提升水平。

2、具体目标:

(1)断面:确保市区奎河黄桥断面、房亭河东贺村断面、房亭河单集断面、京杭运河洞山断面稳定达标。

(2)九河:2015年故黄河、丁万河、房亭河、闸河、玉带河达到Ⅲ类水,三八河、徐运新河达到Ⅲ—Ⅳ类水,奎河、荆马河达到Ⅳ—Ⅴ类水。

(3)七湖:云龙湖2013年优于Ⅲ类水,2015年基本达到Ⅱ类水;其他六湖(大龙湖、金龙湖、大湖、潘安湖、九里湖、吕梁湖)2015年达到Ⅲ类水。

(4)县区骨干河道:21条骨干河道上的49个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2013年达到80%,2015年达到85%以上。其中重点考核断面所在的复新河、沿河、中运河、京杭运河、房亭河、徐洪河2015年稳定达到Ⅲ类水,奎河、沭河达到Ⅳ—Ⅴ类水。

工程方案

重点实施控源截污、清淤贯通、水质提升、生态修复、尾水资源化利用及导流五大工程。

1、控源截污工程。沿线企业、养殖污染点源一律关闭搬迁;加强市区河湖沿线排查,排放口逐个核实,污水一律接管处理,面源一律口门控制。

2、清淤贯通工程。以云龙湖、故黄河为市区水环境提升的中心和枢纽,对上下游沿线以及新城区共19条河道进行清淤贯通、定期轮浚,实现水系相连、多源互济。

3、水质提升工程。在市区补水源头建设预处理厂,增加水质透明度;全面提标改造市区一级B标准污水处理厂,扩建部分污水处理厂。

4、生态修复工程。根据河道边坡条件和污染特征,在河道内种植生态沉水、挺水植物,布设生态浮床、悬床,在市区调水入口处及重点监测断面建设生态净化工程。

5、尾水资源化利用及导流工程。加快建设和完善污水处理尾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和尾水专线接入导流工程。

实施计划

按照城乡联动、同步推进的要求,力争两年基本完成徐州市“水更清”工程建设任务。

1、市区工程。分两期实施。

(1)一期工程(2013年度)。

完成云龙湖调水线路丁万河、故黄河(丁楼至周庄)、闸河、玉带河及云龙湖周边水环境治理工程,新城区故黄河与张屯河、肖庄河、大韩河及顺堤河贯通工程,云龙区故黄河与三八河贯通工程;实施奎河黄桥断面生态修复工程;完成三八河污水处理厂、矿大污水处理厂、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启动实施奎河污水处理厂、荆马河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扩建龙亭污水处理厂;提前实施故黄河丁楼补水预处理厂和云龙湖南望补水预处理厂;实施徐运新河清淤、截污。

(2)二期工程(2014年度)。

围绕市区荆马河、房亭河、三八河、故黄河、奎河5条河道以及故黄河郑集河引水线路、琅河、闫河、奎河下游补水线路进行清淤、截污,搬迁或取缔沿线污染源;实施二坝窝大沟雨污分流工程,在条件具备时建设大郭庄污水处理厂;实施玉带河、故黄河(丁楼闸上)、房亭河生态修复工程。

2、县(市)区工程。按照统一部署和要求,有关县(市)区围绕断面稳定达标、水质明显提升、管理实现长效的目标,加快制订本地“水更清”实施方案,报市领导小组批准后积极推进实施,在确保两年基本完成主要工程建设任务的同时,以推进“河长制”为抓手,完善河湖管理措施,确保城区河道及考核断面重点河道水质稳定达标。

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实施“水更清”行动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市委、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并逐级落实目标责任制,逐项落实建设任务。同时,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加强宣传教育,形成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

2、落实资金保障。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和分级负责的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和项目资金整合。市、区财政编列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3、建立长效机制。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加强河湖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研究出台全市“河长制”管护意见,实行市、县(市)区、镇河道分级管理。同时,出台加强市区主要河道管理意见,理顺管理体制,划定管理范围,明确工作职责,推进保洁管理市场化运作。

4、强化督查考核。市委、市政府成立督查考核领导小组,由市督察室牵头开展督查考核;加大奖惩力度,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把水环境纳入地方科学发展观考核体系。

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经验做法

2013-06-24  

为借鉴外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经验和做法,积极稳妥推进我省创建工作开展,刘佩亚副厅长、廉世界巡视员带领厅规划计划处、水资源处、综合事业局及长沙市水务局负责人于3月18日至22日赴山东对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参观学习。期间分别与山东省水利厅、济南市水利局、临沂市水利局进行了座谈交流,观看了相关视频材料,并实地参观了泰安市天平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天颐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临沂市沂水河景观带、小埠东拦河橡胶坝、刘家道口水利枢纽、市规划展览馆、济南市护城河提质改造工程、绣源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等典型水利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总的感觉:山东省对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认识深、理念新、思路清、重视足、组织强、合力大、宣传透、规划明、机制全、投入活、措施硬、动手早、态势好,走在全国前列。参观学习组深感耳目一新,收获良多,受益匪浅。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创建情况

(一)山东省

山东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12月31日下发了《关于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提出从2012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活动。首次在全国提出了“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概念。积极实施“三步走”的“生态水利”发展战略,即:第一步,依托水利工程建设和水生态修复,积极推动水利风景区建设和发展,促进水利工程的生态化、景观化进程,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味;第二步,依托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打造宜居城市,实现人、水、城和谐发展的目标;第三步,依托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序推动水生态文明市创建,以城带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优质的水生态保障“生态山东建设”目标的有效落实。

2012年8月9日由山东省水利厅起草,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了《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自2012年8月20日起正式实施。这是全国相关工作出台的第一个省级地方标准,标志着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创建工作的最核心文件,其要义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效果是要完成打造人水相伴、城水相依,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水、城和谐。《标准》主要包括水资源、水生态、水工程、水景观、水管理五大评价体系、23条评价指标。

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水利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长和多位省委常委分别作出批示,陈雷部长两次作出重要批示。省水利厅向水利部提出申请,将济南市列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试点。2012年10月份,陈雷部长专程赴山东视察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并召开了山东水生态文明建设暨济南市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市工作座谈会。10月31日,水利部正式批准济南市为全国第一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12月份,省水利厅与水利部综合事业局签署了《共同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合作备忘录》。创建工作同时还得到了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会等相关单位以及各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

为扎实推进创建活动开展,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保障措施。建立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水利厅、发改委、人社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住建厅、海洋渔业厅、林业厅、环保厅、质监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全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履行相关职责。分管副省长为总召集人,水利厅厅长、省政府办公厅巡视员为召集人。办公室设在水利厅,办公室设综合协调组、技术指导组和考核评估组。建立了专家库,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派一人和邀请有关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组成。制定了《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审命名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对达到《标准》的城市,由当地城市人民政府行文申请验收,评审验收合格的,报省人民政府公布命名,整个市域都达到《标准》的,申请命名为“水生态文明市”。在创建过程中,遵循“政府主导、自愿申报、专家评审、省联席会议确认、省政府命名、动态管理”的工作程序,不断推进完善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二)济南市

济南市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水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带来了一些急需解决的水问题,突出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保持泉水常年喷涌压力较大;防洪排涝能力较低;水生态体系不够完整;水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繁重。济南市十分重视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2012年10月31日被水利部批准为全国第一个试点市。

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和县(市、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创建水生态文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各项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也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

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总体建设规划已基本形成,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正在制定完善;组织编写了《济南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实施方案》。试点范围为全市行政区,试点示范区为中心城区、章丘市、商河县。提出了以实现“泉涌、湖清、河畅、水净、景美”为总体目标,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为主要内容,重点建立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体系、科学完整的水生态体系、优美宜人的水景观体系、布局合理的水工程体系、高效运行的水管理体系、丰富多彩的水文化体系等“六大体系”,着力构建“河湖连通惠民生、五水统筹润泉城”的现代水利发展格局。按照“整体布局,突出重点,先急后缓,有序推进”的原则,重点实施中心城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为:“一核、两带、三区、六廊、九点”。建设南部生态保护区,强化“补”的功能;建设城市泉水景观区,彰显“景”的特色;建设北部湿地风貌区,发挥“净”的作用。明确了济南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目标体系,将整个创建任务进行了分解,将责任落实到各个单位。并计划打造一批重点建设区和示范工程,以重点和示范工程的建设为龙头,牵引带动整个创建工作的开展。拓宽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融资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落实责任,将年度综合考核结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宣传水生态文明市建设工作,凝聚各方力量,积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引导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水生态建设工作,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营造良好氛围。

济南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试点期为2013年--2015年,提升完善期为2016年—2020年。整个试点期全市计划投入资金272亿元,其中中心城区149亿元。

三、临沂市

临沂市是一座水城,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51.4亿立方米,占山东省的六分之一,水系发达,城区内八条河流纵横贯通,拥有较好的水资源基础。从2003年起,始终坚持以“大水城”思想统揽城乡水利建设,实施水利强基固本工程,从水资源保障、水灾害防御、水生态安全等方面,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人水和谐、人水相依的宜居城市、大幅度提升水利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能力。历届党委、政府对水利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累计投资上百亿元,初步形成了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管理科学的水生态文明城市框架。

在创建工作中,坚持民生优先、统筹治水、因水制宜、人水和谐、政府主导五项原则。提出以河为轴、两岸发展;以水利风景区发展为依托;以提升城市防洪能力和生态功能为前提;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为主要目标的总体构想和2012年底率先创建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目标。

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委副书记,分管副市长、宣传部长、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为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指挥、协调和推进全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现场管理组、专业规划组、宣传报道组、档案管理组、效能督察组六个专业小组,各组分工明确,工作人员从相关部门、单位抽调,实行脱产集中办公。

重视规划建设。城市发展布局规划、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和专项规划详尽具体、应有尽有、高度契合。制定了《临沂市创建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任务目标、实施步骤、保障措施,并对任务进行了详细分解,对各部门责任进行了具体规定。在创建过程中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2012年11月29日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专家评审组通过了对临沂市的考评验收,并于2013年1月17日正式授牌,成为全省首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下步临沂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向整个市域推进水生态文明创建工作,力争成为水生态文明市。

二、主要经验

(一)领导重视,理念创新。

山东省的创建工作得到了山东省委、省政府和水利部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姜异康、原省长姜大明等省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指出:发展生态水利,实现人水和谐,是生态文明的必要基础和重要标志,要求各级要切实加大措施,认真组织实施。陈雷部长先后两次对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作出批示,并专程赴山东视察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召开座谈会,明确把济南市作为试点并给予支持,希望山东精心组织,大力推动,切实把这项兴水惠民的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在创建实践中,山东省始终注重理念创新,着力改变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模式,实现水利建设与城市建设、生态建设、旅游建设、文化建设、康体游乐建设的有机结合,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品质,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二)部门联动,组织有力

为扎实有效推动创建工作,山东省政府建立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水利厅、发改委、人社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住建厅、海洋渔业厅、林业厅、环保厅、质监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全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履行相关职责。分管副省长为总召集人,水利厅厅长、省政府办公厅巡视员为召集人。各市均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协同一致,形成推动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职责明确,措施过硬

建立严格的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指标任务层层分解到责任单位,形成职责明确的目标责任体系。省政府把创建水生态文明工作纳入对市政府的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当年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的加1分/处,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加2分/处,被授予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加4分/个,把是否编制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实施方案也列入考核内容。同时,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去年山东省财政拿出1个亿对济南、临沂等争创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市给予专门的项目经费补助。各市也将创建工作纳入对县(市、区)的科学发展观考核体系中,将创建工作直接与地方政府政绩挂钩。

(四)制定《标准》,完善机制

《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是开展创建工作的依据和前提。《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于2012年8月20日正式颁布实施,这是全国相关工作出台的第一个省级地方标准。《标准》的颁布实施引导并促进了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供了依据和衡量标尺。为扎实推进创建活动开展,山东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保障措施,制定了《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审命名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完善了创建工作运作机制。

(五)因水制宜,科学规划

高起点的科学规划是做好创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和行动指南。山东省各市狠抓创建工作的规划建设,城市发展布局规划、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和专项规划详尽具体、应有尽有、高度契合。济南市由水利勘察设计院牵头,规划、市政、园林等部门联合拟定,召开三次市委常委会议、五次市长办公会议以及若干小型会议反复研究审定,人大、政协也多次直接参与调研论证,保证了规划的整体性、科学性、前瞻性。临沂市则先后聘请两院院士等7名国内城市规划界著名专家为城市规划顾问,对城市规划进行长期指导,邀请英、美、澳、新加坡等国内外著名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指导编制了近百项大型城市规划设计,近千项近期建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等,进一步优化了城市布局,为水生态文明市建设提供了超前的规划服务。

(六)破解瓶颈,保障资金

资金始终是创建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山东省对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去年省财政拿出1个亿对济南、临沂等争创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市给予专门的项目经费补助。济南、临沂两市一方面用足用好国家、省支持政策和资金;另一方面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机制,将一些基础性公益性的项目由政府进行投资建设,将一些经营性的工程项目推向市场,通过河道两岸开发,盘活水土资源,带动水域周边土地升值增值,带来投资收益,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目前两市政府均拥有投融资公司,通过投融资平台的运作,较好地解决了资金来源。

(七)宣传到位,营造氛围

为加深对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认识,凝聚共识,山东省水利厅厅长杜昌文在《大众日报》发表了《建设生态文明水利必须先行》的署名文章,大力宣传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意义和作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山东生态文明建设从水字破题促人水和谐》专题报道,宣传推介了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山东省和各市采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公益广告、宣传单、宣传画(册)、宣传栏、标语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大造舆论声势,广泛深入宣传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目的意义、创建标准、目标任务和相关要求,及时宣传报道创建工作的成果和先进典型,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创建工作,把创建工作化为市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推动创建工作健康发展。

济南水生态文明市试点建设开局 推进河道截污

2013-03-22  中国水

今年是济南市创建水生态文明市的关键之年,也是试点建设期的开局之年。记者今天了解到,今年济南市将推进三大重点片区生态水系工程,实施多水源连通、东部工业区地下水置换、玉符河综合整治等项目。加大措施保证泉水持续喷涌,完成城区48条河道截污整治,实现城区河道污水不直排。

根据水生态文明市建设思路与目标,济南市将完善四大体系建设,即科学严格的水管理体系、健康优美的水生态体系、安全集约的供用水体系、先进特色的水文化体系。2015年二环路以内的市民步行15分钟左右就能看到水景观。

以水源保护为前提,进行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增加地下水入渗,加强泉域补给区重点渗漏带的保护。

强化依法治水管水,在现有济南市水资源管理法规制度体系下,重点完善节约用水相关管理办法和条例,对各项制度的适用条件和管理办法进行明确规定。试点期间,制定出台《济南市水资源管理条例》、《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修订《济南市河道管理办法》。修订《济南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并大力推行节水强制性标准。2015年以前,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8.01亿立方米以内,建立地下水动态预警管理机制,对重点地下水水源地和济南泉域划定地下水位黄色、橙色、红色预警线,严格实施地下水取水量和水位“双控”。

以水源保护为前提,进行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加强泉域补给区重点渗漏带的保护。实施防洪排涝工程、截污治污工程、水系连通工程、景观提升工程,控制城乡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流入,加强点源、面源污染治理,实现保障水质、水系生态安全的目标。建设济南市城区四大泉群、章丘百脉泉群和平阴洪范池泉群泉水生态保护区;科学划定72名泉泉水出露区保护范围,禁止建设破坏名泉风貌和泉脉的构筑物和深基础工程;做好泉池保护,设立泉池保护区域;恢复和保护市区散泉和华山泉群;严格限制开采白泉泉群地下水。

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因水制宜确定农、林、牧、渔业比例,妥善安排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及灌溉规模。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为目标,统筹使用五水(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实施多水源多用户的联合调度和优化配置。进行水源及供水范围优化,提高利用效率。加大对老旧管网的改造力度,力争三年内投资1.2亿元,对600余公里老旧管网实施改造,进一步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

以泉水周边、护城河周边沿岸、大明湖泉水入口处等区域为重点,扩建亲水区域,建设亲水设施,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亲水便利,充分体现济南泉水文化。

到2015年,济南市二环路以内将建成多处亲水景观,形成“河湖连通惠民生,五水统筹润泉城”的现代水利发展新格局,统筹使用“地表水、地下水、黄河水、长江水、非常规水”,实现“泉涌、湖清、河畅、水净、景美”的目标。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水网”等字样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水网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编辑:罗宇

节约保护水资源 建设水生态文明

2013-03-22  淮安日报

今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六届“中国水周”。今年的主题是“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淮安拥有洪泽湖、白马湖等湖泊和淮河、大运河、古黄河、盐河等流域性河道,既有得天独厚的禀赋条件和资源优势,同时又有保水护水的重要任务和迫切需要。我市是洪水走廊,多为过境水,雨汛同期,集中在夏季,蓄水保水能力较差,地下水资源还属于相对贫乏地区。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不仅是经济持续跨越发展的战略工程,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普惠民生工程,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绿色保障工程。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实现水资源由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由局部水生态治理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转变,努力建设水更秀、景更美、人水更和谐的生态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水清、河畅、湖美、岸绿的美好家园。

淮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赵洪权

节约保护水资源,建设水生态文明,核心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各地要坚决守住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要真正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工作,从源头改善水环境。具体做到“四个加强、四个严格”:加强地下水管理和超采区治理,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严格入河(湖)排污口设置审批和监管。加强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严格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加强河湖水域管理,严格开展重要河湖健康评估。

节约保护水资源,建设水生态文明,重点在推进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

我市2012年被列为首批省级水资源管理现代化试点地区,各地各部门要紧紧围绕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三个环节,全面提升水资源配置水平、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水环境质量和水资源管理水平。到2015年底,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33亿立方米以内,单位GDP用水量降低到每万元130立方米以下,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8立方米以下,水功能区达标率提高到85%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达到100%,90%以上的非农取水量实现远程监测,努力在苏北率先实现水资源管理现代化。

节约保护水资源,建设水生态文明,关键在项目工程支撑

2011年和2012年两年全市水利建设投入63.8亿元,超过“十一五”期间投入总和,今年投入将超过33亿元。围绕防灾减灾,重点实施入江水道整治、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实施分淮入沂整治、洪泽湖周边移民迁建工程。围绕民生水利,疏浚河道314条1206公里,整治村庄河塘1500个,开工建设清水坝四期、涟东四期等7个大型灌区改造工程,完成洪泽、盱眙、淮阴等7个县(区)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围绕城市水利,实施五大类20个重点项目,完成里运河堂子巷控制、古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实施里运河北门桥控制工程。围绕水生态工程,重点开展洪泽湖、白马湖、二河、张福河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洪泽湖湿地建设和白马湖生态保护,持续改善水体水质。

节约保护水资源,建设水生态文明,载体在节水型社会创建

大力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节水型服务业。全力实施企业节水减排行动,建立健全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制度、用水效率和效益考核制度、用水大户监控制度,鼓励开展再生水、雨水等水资源开发利用。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引导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加大城市生活节水力度,大力推广节水器具,推进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创建。到2015年,力争全市基本实现节水型社会创建目标。

节约保护水资源,建设水生态文明,保障在体制机制完善

重点做到“六个加大”: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建立长效、稳定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机制。加大水资源统一管理力度,探索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加大水资源执法管理力度,依法查处水事违法行为。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建设高水平的水资源管理队伍。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让水生态文明深入人心。加大水文化建设力度,传承弘扬淮安丰富独特的水文化。

节约保护水资源,建设水生态文明,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希望全社会共同珍惜好、爱护好、保护好宝贵的水资源,推动淮安水生态建设开创新局面,谱写新篇章,同心同创生态淮安、美丽淮安。

围绕“六个突出” 建设现代水利

2013年,全市水利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扣“水利现代化建设年”主题,围绕“河清湖晏、淮水安澜、生态水城、美丽淮安”建设目标,积极推进淮安特色水利现代化,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确保年度完成投资35亿元以上,为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防灾减灾建设。实施治淮、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涵闸加固改造、水库除险加固、区域治理等工程,进一步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第二,坚持民生为先,突出富民惠民建设。继续实施灌区节水改造、饮水安全、县乡河道疏浚、村庄河塘整治、小型水利工程重点县等工程,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坚持合理开发,突出资源配置建设。继续实施南水北调、古黄河水利枢纽、白马湖退圩(围)还湖二期等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供给能力。严格依法行政,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应急管理,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创成节水型城市,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

第四,坚持人水和谐,突出生态水城建设。结合淮安自然环境,突出生态水城,组织实施里运河北门桥控制、淮安生态新城水系调整、城市泵站改造等工程,建设水文化馆、水利主题公园,彰显绿水宜居的水城特色。

第五,坚持拓展特色,突出科技文化建设。继续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借梯上楼,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在水利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份额。进一步落实《淮安“十二五”水文化建设和发展规划》,举办第三届水文化节,编好《淮安水利》杂志,出版《淮安水利博览》,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水文化。

第六,坚持创新创优,突出水利团队建设。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创先争优体现在发展民生水利、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深化水利改革等各个方面,积极破解基层水利站发展难题。加强人力资源整体性开发,继续与高校联合,不断提升系统干部职工综合素质。

强化水资源管理 建设水生态文明

2013-03-22   南京日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党的十八大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明确提出通过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通过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通过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化水资源配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落实十八大精神,前不久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暨美丽乡村建设会议明确提出,必须确立生态优先、产业支撑、民生为重、全域统筹理念,务实推进“都市美丽乡村”建设。这和今年“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的“水合作”(Water Cooperation),水利部确定的“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主题完全吻合。全市水利系统以生态为基,以文化为魂,以信息化为引领,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手段,实现水安全保障可靠、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清新优美、水管理统一高效、水文化继往开来的现代化目标,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水利工作的中心任务。

挥水资源综合效益

我市地处长江下游,境内有长江、秦淮河、滁河、水阳江、石臼湖、固城湖等大江、大河、大湖,自古以来水旱灾害不断,仅新中国建立后,发生较大水灾就有12次,较严重旱灾就有4次。虽经多年治理,基本形成了以堤防为基础,以水库、水闸等控制性工程为骨干的区域防洪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但区域防洪能力不足、城市排涝压力较大、丘陵山区抗旱措施缺乏等依然是南京水利工作的心腹之患。去年,市政府批准了《南京市水利现代化规划》,蓄泄兼筹、洪涝兼治防治水旱灾害的思路已经形成。从水是宝贵资源的属性看,既要把握市情、水情以及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关系,全面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重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综合解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问题。依此思路,我市水利规划注重顶层设计,根据水的资源属性和水系、地形等特征及城市总体规划,围绕一个主城、三个副城、九个新城,规划了18个城市防洪圈、16个重点灌区和270万亩旱涝保收田,并对蓄、排、灌、引进行统筹,充分挖掘河道、湖泊、水库在防汛、除涝、抗旱、冲污及景观、休闲、旅游等方面的潜在功能,在充分发挥水利效益的同时,使其社会效益最大化。基于这一认识,近几年,河道治理注重生态河堤、绿色长廊建设,保持了河道的自然属性;长江、滁河、水阳江干堤能力提升工程,做到了“堤成、路成、林成、景成”,成为新的水利风光带;已完成除险加固的240余座水库,基本都达到了“一库一景”;农田水利建设按田、林、路、渠、村统一规划,连片治理;新建、改建、扩建的水闸、泵站等水利设施,普遍采用了景观化设计。今年,水利部门将对全市涉水文化、历史等进一步梳理,编制《南京市水文化发展规划》,让底蕴深厚的水文化成为我市社会发展的新名片。强化小流域治理

南京是一座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的生态园林城市,65%的低山丘陵造成了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全市616条河流、12座湖泊、251座中小型水库把全市划分成300多个小流域。近几年,市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9平方公里,共建成生态清洁型小流域19条。形成了江宁区石塘、朱门、金牛洞,溧水环山河、傅家边、西塘,高淳游子山、“慢城”,六合区金牛山、大泉,浦口区余冲等一批典型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区水质明显改善,地表水全部达到Ⅳ类以上标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年土壤侵蚀总量已由336万吨减少到219万吨,53个裸露宕口全部披绿;生态绿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一批特色果品、蔬菜规模产业,村镇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农田水利建设成就明显。今年,我市将继续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在去年完成江宁河等5条中小河流治理、疏浚575公里农村河道、清淤3243万方的基础上,围绕农业“1115”规划布局,继续推进农田水利连片治理。实施溧水等5个片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工程以及高淳西部圩区等6个农业“1115”农田水利重点片区建设,完成连片治理28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15万亩,完成河塘清淤土方3500万方等。通过工程建设,提高水利现代化指标中旱涝保收田面积率、农村河道治理率、水土流失治理率,力争每个区县都建成2—3个面积万亩以上的农田水利工程连片治理示范片及3—5个以水环境为特色的都市美丽乡村。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我市虽处南方丰水地区,但本地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64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数的八分之一。全市工农业生产及群众生活年耗水45亿多吨,若非背依长江,我市将是一座严重缺水的城市。从2007年起,我市针对丰水地区节水工作特点,大力推广节水型社会建设,按照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把“节水减污、节水减排”作为主要目标,通过完善法规制度、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先后强制淘汰产能落后的200余家小化工企业,一般工业用水由过去占用水总量的15%左右下降到11%左右;以重点用水企业为对象,加强循环利用和污水再生等先进节水治污生产工艺、技术的推广运用,年用水量减少了近2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由过去的129立方米下降到60立方米左右;通过灌区改造、中小河流整治、河塘清淤等措施,农业用水由过去占用水总量的42%下降到38%。为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把节水型载体建设的触角延伸到社区、学校和军营,已建成包括30余所高校、2座军营在内的各类节水型载体300余个,市民节水减排、节水减污意识明显增强。去年,我市通过了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验收,正式被授予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在此基础上,今年水利部门将继续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完成10家工业节水技改示范项目;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工业结构为契机,启动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会同市教育局推进节水型学校建设,完成30所节水型中小学的创建工作,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向更高水平推进。同时,要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充分挖掘已建水利工程的引水能力,加快河网改造和工况调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我市水环境治理压力较大,部分河道水质断面达不到Ⅲ类水标准。近几年我市把水源地保护始终放在第一位,全市10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普遍开展了达标建设工作,北河口、上元门、城北、城南、滨江开发区、江浦、浦口水厂、远古、中山水库、固城湖等10个主要水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普遍保持在优良状态,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Ⅲ类以上水质标准,达标率为100%。针对外秦淮河水质较差的现状,水利部门通过六闸连控,每年调引数亿立方米江水入外秦淮河,部分改善了外秦淮河的水生态环境,但和市民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市政府去年出台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1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45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8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5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0%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按照这一思路,今年进一步完善“三条红线”制度的实施细则和评估体系,加强对入河排污口许可登记的监管;完善饮用水源地监控设施,提高监测水平和质量;协同相关部门开展夹江水源地封航工作,强化饮用水源地长效化管理;健全完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以市政府出台《南京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为契机,强化取水井管理。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水法规宣传,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让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到细微之处。(撰文 施水轩)

加强水资源保护 建设水生态文明

2013-03-22  长沙晚报

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黎石秋

党的“十八大”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来,体现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确定了未来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建设原则,对建设内容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以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作为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组织实施。可以说,水生态文明已经作为地区文明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提了出来,体现了水利改革步入了从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的时代。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城市、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龙头城市,是“全国文明城市”、 “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 “全国绿化模范示范城市”,具有建设水生态文明的独特优势。湖南的母亲河——湘江由南及北,流经长沙境内90公里,5公里以上河流300多条,上型水库628座;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建成后,库区水面将达到80余平方公里,蓄水量近7亿立方米,城市库区水面全国独一无二,是典型的丰水地区和难得的“山水洲城”。近年来,凭借“两型社会”建设、中央10年大兴水利、创建全国节水型社会、水利综合改革示范市建设等有利时机,我市管水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管水制度日益完善、管水措施日趋完备,为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从长沙水环境状况看,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水资源、水环境代价越来越高,部分地区季节性缺水、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破坏等不协调问题也凸显出来,不仅影响了城市生态文明形象,也给人们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此,加强水资源保护,实施节水减排和处污改造等措施,从源头上遏制水生态环境恶化,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 “五化一率先”战略目标,促进人水和谐、健康发展,意义深远、至关重要。

未来几年,长沙将在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新时期治水方针的统领下,落实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以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为抓手,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开展水污染综合整治、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为重点,抢抓中央10年大干水利的难得机遇,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水污染问题,以最小的环境投入,实现经济发展的最大化,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让长沙风景更加秀美、人水更加和谐、生活更加宜居、人们更加幸福!

长沙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力争基本建成河湖健康保障体系

2013-03-22  星辰在线

星辰在线—长沙新闻网3月22日讯(记者 彭玮蔚)在刚刚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剑飞提出,长沙建设生态文明,要牢固树立“两型”理念,要大力实施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包括建设湿地公园,恢复过去的湖泊等。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记者昨日从市水务局了解到,长沙将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大力推进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力争全市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

水资源管理将确立“三条红线”

日前,市政府发布《长沙市水功能区划》。全市境内的湘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大、中型水库和需重点保护的小型水库及主要湖泊,被划分为一级水功能区107个,二级水功能区100个。其中,湘江长沙暮云至傅家洲段、湘江望城饮用水源区、小溪河株树桥等11处河段和水库,被划分为长沙饮用水和源头水保护区。

据悉,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核心。长沙将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并将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落实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等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分类管理制度,严格入河湖排污口设置审批,进一步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健全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建立目标考核、干部问责和监督检查机制。并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和调度方案,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

“一水多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一个桶中的水洗完菜,倒进第二个桶洗抹布,再倒进第三个桶洗拖把,最后倒进第四个桶冲厕所。昨日,记者在芙蓉南路社区胡大姐家目睹了她自创的“四级用水法”。这个四口之家上个月的用水量仅为10吨,水费25.8元。胡大姐告诉记者,自从长沙推行阶梯水价,大家的节水意识提高了。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长沙实施水生态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2012年,长沙在全省率先实行阶梯式水价。下一阶段,全市将进一步优化用水结构,切实转变用水方式。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严格控制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地区高用水、高污染行业发展规模。加快企业节水改造,重点抓好高用水行业节水减排技改以及重复用水工程建设,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加大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力度,逐步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和产品,大力推广生活节水器具,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

地下水开采将划定限采区和禁采区

市民陈先生开办了一家工厂,原来该工厂是用自来水公司供的水,考虑到用水厂供的水价格较高,而厂里对水质的要求并不像生活用水那么高,所以想自己安装水泵直接从河里抽水用。“原来以为直接从河里取水不要钱。”陈先生说。经水务部门宣传,才了解到其实与矿产等其他资源一样,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如果使用必须办证缴费。

据悉,长沙将确定并维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保障生态用水基本需求,定期开展河湖健康评估。加强对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综合运用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推进生态脆弱河湖和地区的水生态修复。加快生态河道建设和农村沟塘综合整治,改善水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尽快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划定限采区和禁采区范围,加强地下水超采区和海水入侵区治理。深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禁止破坏水源涵养林。合理开发农村水电,促进可再生能源应用。建设亲水景观,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临沂市出台《关于创建省级水生态文明市的实施意见》 “五个体系”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山东环境 2013-01-21

近日,临沂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创建省级水生态文明市的实施意见》,就临沂市创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意见》强调,要以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为核心,全面加强水资源、水工程、水管理、水生态、水景观“五个体系”建设,形成工程体系健全、用水方式科学、生态环境良好、管理运行高效、景观特色鲜明的水生态文明氛围,推动现代化水利示范市建设,在全省率先形成人水和谐、生态文明的现代水利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意见》规定,创建省级水生态文明市分三个阶段进行:今年1月到3月为组织启动阶段,全面开展水生态现状调查,着手编制《临沂市水生态文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3年4月到2015年6月为全面实施阶段,启动实施各项重点工程,完成创建工作总体目标任务;2015年7月到9月为迎查验收阶段。

《意见》要求,要下大力气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全力确保城镇防洪、供水安全。2013年,治理中小河流10条,开工建设水源工程2处,完成2座大型水库、10座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和2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到2015年,全面完成国家和省规划内的20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全市中小河流70%以上重点河段得到初步治理;各县城防洪标准大幅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落实严格的水资源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四项制度”,全面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水资源科学利用。到2015年,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9.9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下降到65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15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3,再生水回用率达到30%以上;新增雨洪水资源利用量2亿立方米。

维护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坚持水质与水量并重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从源头防治水污染。到2015年,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全市水土流失总治理率达到70%;沿水系新增片林90万亩,水功能区总体达标率达到 75%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

打造鲜明的水景观特色。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工程设施,按照“水、岸、滩、路、堤、景”一体化推进的思路,加快滨水景观建设,打造绿水青山的优美环境,丰富水利风景区的特色内涵。到2015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6处,各县城驻地水系治理长度达到 80%以上。

健全长效的水管理机制。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到2013年,全市创建省级水利工程规范化单位9处,市级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单位9处,所有乡镇(街道)全部恢复建立水利服务中心,所有行政村全部配备水管员。到2015年,63处大中型水管单位全部达到市级以上规范化管理标准,各项水利信息化系统基本建成运行,水价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各县城区全部制定落实涉水规划,建立健全涉水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

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 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银川新闻网 2013-03-22

3月22日是第二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二十六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宣传主题是“水合作”。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我们以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为契机,通过对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的展示,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进一步树立生态文明和人水和谐的理念,动员全体市民自觉行动起来,更加珍惜、节约保护水资源,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让我们的用水更安全、更清洁,让我们的城市更干净、更适宜居住,让我们的环境更美丽、更洁净。

为深入推进我市“两区”建设,水利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领域,我们必须转变、调整水资源管理思路,从开发利用优先向节约保护优先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正确处理好水资源节约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做到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的需求,又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生态的需要,通过节约保护水资源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银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银川市地处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1200~1800毫米,是降水量的6~9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开发利用水平低、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浪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

(一)科学制定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就是编制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确定水量分配方案,针对不同区域,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科学利用和节约水资源。

(二)研究划定区域水资源管理“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就是要不断完善并全面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划定水资源管理“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不突破18亿立方米的取用水指标;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实行污水、清水、洪水“三水分治”,加大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处理水平,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工业循环水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48,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三)强化节约用水管理措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就是要强化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大力实施节水工程,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管网漏失率,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节水型农业示范区、节水型企业(单位)覆盖率达到40%;建立节水激励机制,奖励节水管理先进单位,支持中水使用,限期完成高耗水用户的节水技术改造,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四)提高全民水资源保护意识。开展内容丰富、多种形式的水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宣传工作,大力开展水周、节水宣传周活动,每年发放宣传品(册、单)10万份,节水宣传社会知晓率达到95%以上,增强全社会对水资源重要战略地位作用的认识。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用水公德”,使每个市民感受到自己对保护塞上湖城的责任,不断增强市民对水是商品的认识,在全社会开展保护水、爱惜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等一系列改善水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二、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

2007年,我市被国家命名为“节水型城市”,经过几年的不断巩固和发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水资源高效利用水平较低、用水结构单一的基本水情,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逐步加剧。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节约保护水资源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完善供水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按照“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先本地水、后过境水”的利用原则,科学确定供水水源秩序,按照科学的水资源规划,加强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确定黄河水作为地下水替代水源的政策,争取贺兰山水厂早日供水,在2-3年关停企业自备井,努力建立起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优化配置,多水源、多渠道补给的综合供水体系。

(二)严格取水审批,加强计划用水管理。严格凿井审批,减少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加快实施再生水利用工程,制定推广使用再生水的政策措施,扩大再生水使用范围,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加强临时取水计划管理,适度提高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收取标准。对地下水资源开采实施动态监测,加大水政监察的执法力度,切实加强地下水资源的节约保护,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强化水源地保护,确保用水安全。认真做好城市供水水源地的保护,划定新建立的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建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水质监控制度、定期报告制度、预警预报制度、城市饮用水源水质公报制度和紧急情况的应急预案制度。进一步完善取水许可水质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做好入河排污许可和水域纳污能力审定,保障人民群众取用水安全。

(四)建立长效机制,完善保障措施。研究制定水权、水价、水市场配套政策,逐步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通过制定水资源规划,明确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各单位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确定生产、生活用水定额,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节约型转变。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费的征收与管理,充分发挥水资源费对节约用水的调节作用,落实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三、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定期开展水资源调查评价,摸清水资源变化规律,分析用水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快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监管能力。加强基础工作,不断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一)完善防洪、水系建设,保障防洪、生态安全。防洪减灾是我们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当前我市由于气候引发的山洪灾害时有发生,行洪沟道存在隐患。要加快防汛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洪调度预案,加强洪水测报,提高防洪应急管理能力,实现洪水的科学调度和有效利用。加快建设第三拦洪库、治理第二排水沟等防洪排水沟道,完善城市防洪体系,提高防洪标准。加快实施爱伊河、永宁西部水系、贺兰生态纺织园水系,构建覆盖全市的“六纵八横”水网畅通体系,改善城市水环境;实施黄河银川滨河新区段综合治理工程,提早谋划银川综合保税区、滨河新区防洪、供水工程,全力支持园区绿化、生态、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实现由“塞上湖城”向“黄河之城”的跨越发展。

(二)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移民饮水条件。自2002年以来,解决了全市6个县区34万人农村群众的饮水不安全问题,率先在全区基本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近两年又解决了6万生态移民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项目区农村人口的饮水卫生条件,促进了环境卫生的不断改善,降低了与卫生条件有关的疾病发病率,提高了农民群众特别是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为项目区户均节省医疗费开支300元左右,而且使广大群众吃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给日常生活用水带来了方便,真正让群众喝上了“放心水”。同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树立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众称之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打造塞上田园风光。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市农村水利存在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要把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快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完善灌排设施,提高灌排效益,着力抓好黄河金岸、包兰铁路沿线及县乡主干道两侧沟、渠、田、林、路、村庄综合整治,再现塞上江南的田园风光。在获得自治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黄河杯”竞赛九连冠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市巩固建设高标准农田5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0万亩。同时,突出高效节水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必须制定并实施保护生态与环境的措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以新水土保持法宣传为契机,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抓好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加强贺兰山东麓及宁东水土流失治理,加强采砂、采石等矿山企业的规范管理,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四、加快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

近年来,银川市已形成了以爱伊河为主线,辐射东部燕鸽湖,西部防洪水库,南部七子连湖,北部元宝湖为主的四大水系等较为完善的“调、补、蓄、排”水生态体系;建成了爱伊河、鸭子荡等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