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推进新型城镇化(二)

发布时间:2014-01-13  |  浏览:

城镇化建设:两大亮点值得关注

2012年12月21日  金融时报 

12月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这再次凸显出城镇化对拉动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其中‘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两点颇具新意。”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周景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过去三十多年,我国依靠“投资—出口”外循环模式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在当前面临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全球化红利不断衰减的情境下,进一步激发内需的新生动力和活力成为新的挑战。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无疑给出了答案。一方面,城镇化可以有效地扩大投资需求。资料显示,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300多万左右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由此带动城市基础设施、道路、医院、住房等巨大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城镇化也将对拉动消费内需发挥积极作用。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城市消费已经连续数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市消费占总体消费比重近70%左右,并且这种主体地位仍有不断加强的趋势。所以,“工业化产生供给,城镇化产生需求,未来若干年,城镇化将是我国极具潜力的内需所在。”周景彤进一步表示。

尽管我国的城市化率按现有统计口径已达51.3%,但它的快速发展与结构失衡、过度重视经济效益、土地依赖与持续发展等问题也备受关注。“目前新城的建设超过经济社会的承载力,‘开而不发’的新城大量存在,导致巨大的经济浪费和土地资源闲置,进而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粗放、效率低下。”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教授对本报记者如是说。

同时,周景彤也表示,“土地城镇化与社会、人口的城镇化不一致是当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矛盾。”比如教育、公共医疗、服务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都落后于城市土地的扩张。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规划几条路、规划几个车站,而是需要一系列的从人文到科技、到环境、到生态等方方面面的飞跃,同时能够使进城的农民工都能享有和城里人同样的公共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以前主要依赖农民的转移成为城市的产业工人来实现的城镇化,这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即如何让已经转移到城镇的农民工市民化。

那么,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孙久文认为,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的城镇化,更多的是体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农村文明到城市文明的变迁,以及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周景彤表示,我国需要走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努力实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建设相互协调,达到社会文明公正、经济高效繁荣、公共服务比较完备、环境洁净、生态初步良性循环、设施功能基本配套、交通出行比较便利、信息比较高效、资源比较节约、土地比较集约利用等十大目标。但真正实现这样的目标,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至少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人民日报 :人的城镇化如何实现?

云南看点--工业山坡建, 良田留子孙!

2013年04月14日  《人民日报 》

“滇中粮仓”宜良县给记者推荐“看点”:近年来,县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坝区基本农田面积同时增加近5万亩,还开展了“工业反哺农业”试点。

宜良县的“看点”,是云南省“城镇上山、农民进城”政策的一个注脚。

“城镇工业山坡建,良田美景留子孙。”从2011年9月至今,云南省新型城镇化的探索已进行一年半了,城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人的城镇化”如何实现?近日记者来到昆明市宜良县和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观察云南用地上山的实践成效。

守住“红线”:让城市和乡村“和谐共处”

云南平地只占6%,城镇化率比全国低10多个百分点,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保护耕地红线之间的现实矛盾摆在面前。宜良县搞工业上山,就经历了一个从“事件”到“经验”的“悲喜交加”过程。

2011年,宜良频频处在违规用地的“被告席”上。一开年,狗街镇龙华村村民就因征地不断上访;4月底,在耕地里开挖“千亩人工湖”事件被国务院纠风办和国土资源部调查;与此同时,北古城镇大薛营村村民也在因征地上访 … …

困扰之际,宜良把眼光从坝区转向了占国土面积85%的山地。但在当时,因政策不明,“上山”也有违规的地方,宜良一面认真对待上级检查,一面因地制宜:将原定在大薛营的饲料基地挪到了山上。

比之宜良县,玉龙县的土地更金贵。作为旅游城市,丽江市对田园风光的保护也更严。曾经一个投资20亿元的项目拟在拉市海片区的坝子里开建,开发商把征地保证金都交了,丽江市的新规却界定“此地不得开发”,玉龙县只能眼巴巴看着煮熟的鸭子飞走。

从1996年到2009年,云南省的274万亩建设用地中,有204万亩落在了坝区耕地里。2010年全省1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已被建设用地占用近三成。走符合云南实际的城镇化道路,就得跳出“发展必占农田,城乡此消彼长”的老思路,把目光转向别处。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总规划师赵乔贵告诉记者,历史上云南各族人民就很珍视坝区农田,盖房子都在山脚下,舍不得迈向田地一步。

2011年9月,云南省召开“保护坝区农田 建设山地城镇”大会,提出“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转变建设用地方式,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坝区优质耕地,用好用足国家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试点省土地政策,引导城镇、村庄、工业向适建山地发展。

用地上山,让云南坝区耕地中基本农田增加了300多万亩,保护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而全省到2020年建设用地的总规模也增加了260多万亩。从此,宜良县用地上山从“事件”成了“经验”。玉龙县也不再“两难”——到2020年,该县耕地保有量为4.41万公顷,比上级下达的指标还多0.42万公顷,基本农田比上级下达的多0.17万公顷,而建设用地规模却新增了3000公顷。云南城镇化和农业发展,城市和乡村,从“此消彼长”变成“和谐共处”。

保住“绿线”: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

城镇上山守住了“耕地红线”,还要保“生态绿线”。云南省提出“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打造与自然地貌融合的城镇风貌,让“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而非“把树砍了盖房子”。

丽江火车站,雄踞在苍翠的五台山下,一派纳西族建筑风格。站在站前广场上,阡陌纵横的丽江坝子尽收眼底,天气晴好时,可远眺玉龙雪山,好一座“观景车站”!可有谁想到,脚底下的广场是“削峰填谷”来的,之前是一片荒地、垃圾场和坟场。

生态保护,知易行难。丽江火车站历经三次选址,前两次车站都计划设在坝区,铁路线横穿沃野田畴。可挪到五台山片区,光建设成本就增加了1亿多元,全由地方承担。加上周边设施配套,云南省为丽江火车站多掏3亿元,其中丽江市拿了8000万元,玉龙县拿出2000万元,玉龙县的领导为这2000万元“挠破了脑壳”。但今天看来,正如在此游览的旅客所言:“多花了几个亿?值!”

来丽江旅游,很多人喜欢束河古镇的清静自然。其实,束河的生态承载能力也已到极限。如今在束河古镇以西的半山腰,一个集新农村示范区、乡村旅游区、养生休闲区为一体的红山项目正在建设,项目占地总面积4000多亩,其中建设用地不到1/4。在这里,上千年的栎树、大片的原生林被完整保护,建筑、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开发商把田地租过来又交给农民种,还发补贴,条件是只能做生态有机的观光体验农业。

玉龙县实行“原生林地保护”,开发中3米以上的原生林须保留七成以上,县里专门抽出40人到项目工地实地监管。同时坚持先生态、后城镇,先规划、后开发,保留绿地、建设荒坡,严控上山用地的建筑高度和绿化率。也在五台山上的翔鹭酒店项目,271栋住宅依山就势,在树林中若隐若现。

即便从眼前看,生态保护也并非全是“赔本买卖”。丽江火车站的建设也带动了五台山片区开发,玉龙县将156亩建设用地分成17宗地块,公开拍卖吸引社会投资,平均每亩地拍出47万元,又回头用于投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托住“底线”:为村民“盖两床被子、穿十件衣服”

云南农村人口居住十分分散,13万个自然村遍布山坡谷底。城镇化和城镇上山的过程,也是让农民下山向城市或宜居地集中,实现“城乡统筹”的过程。

宜良县北古城镇先觉村,七成多土地被“上山”的工业园区占用。为协调好经济发展和农民利益,宜良县给先觉村1111名村民“盖两床被子、穿十件衣服”,即整村叠加一个集体居民户口,让他们兼具农民和居民两种身份,保留作为农民享有的土地林地、宅基地、集体资产收益、惠农补贴和计划生育五项权益,同时享有城镇居民就业、养老、医疗、教育和住房五项保障。

党总支书记杨勇介绍,先觉村原来在镇里拖后腿,如今路灯、公厕一应俱全,道路硬化、村社美化,盖新房的人家到处都是。先觉社区更大的变化是群众的变化,从不会做生意到如今去附近的工业园区搞餐饮、开商店,从有钱存银行到学会买商业保险。已经转为“城里人”的陈雄艳说:“不种地了,保障有了,生活比以前要好过了。”

先觉社区建起了“社区服务站”,对群众来说,最大的收益是失地农民保险和养老保险。作为宜良县的“试点”,先觉村居民每月可领取失地农民保险360元,养老保险160元,两项合计比其他村多出200元,县里为先觉社区试点每年总投入近280万元。在教育方面,村里孩子也可以到县城的小学读书。村民李志勇搬到了县城里谋生,享受到城里的教育待遇,儿子李金霖正在县城清远小学读书。

为保护好农民利益,玉龙县在城镇化过程中则通过“返还地”为失地农民留足发展空间:依法补偿后,再将10%的征地返还给村集体,“返还地”可用来联合开发或租赁,给农民稳定的保障。10年来,玉龙县征用土地2万多亩,2000多亩“返还地”为失地、少地农民营造了在城镇化中的“避风港”。

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转变。为了化解进城农民的“前瞻之愁、后顾之忧”,和先觉村的农民一样,云南省进城农民正享受着“盖两床被子、穿十件衣服”的保障政策。目前,户口“农转城”迅速推开,截至2012年底,全省转户人数已高达260万人,“两床被子、十件衣服”的其他保障政策也在逐项落实。

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如何推进?

阿里巴巴大宗 2013-04-17

理论家和官员关于城镇化的论述和见解可谓汗牛充栋。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有三个定语性的词需要深刻领会,因为这其中含有现实界定和质的规定性:“积极”,即发达地区可以快起步、走前面、出样板;“稳妥”,指发展中省份和欠发达地区要因地制宜、探索前行;“新型”,则质的规定了城镇化的推进要以人为本、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化新就新在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注重内涵式发展、强调统筹协调可持续,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要走首先是人的城镇化的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之路。

众所周知,英法等西欧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殖民掠夺快速积累城市化之路,用别国的资源和血汗,砌成自己的高福利城堡,养活着百万计帝国贵族极尽奢华享乐百年,如今一个个走向了式微;拉美国家的城市化也曾表面繁盛过一个时期,但因为从一开始就忽略了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造

成城乡发展巨大差距、发展极不协调,城市病给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埋下巨大隐患,所以现在不少国家陷入了内乱。苏南的城镇化,因为起步早,带有自发性自主型自然发展的浓重色彩,“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看了一镇又一镇,镇镇是农村”,不少方面陷入不可持续状态,代价较大。所以,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从一开始就要避免重蹈这些国家的覆辙,走中国特色的城与镇同行共进、大城市带小城镇、产业健康发展支撑小城镇、城镇辐射带动乡村、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我们国家的城镇化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过一些偏差,总结前些年经验教训,要走好以人的城镇化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必须努力完成六个方面的转变,即从偏重物的城镇化特别是土地的城镇化向重视人的城镇化转变,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突出位置;从城镇市民——农民工的二元结构向居民待遇一体化转变,强调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从数量增长型城镇化向质量提高型城镇化转变,更加重视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益;从粗放式高物耗城镇发展方式向集约型低碳绿色的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从单纯“做大”城市规模向“做好”城市群、“做多”中小城市转变,更加重视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从四化“分离”向四化“同步”转变,做强城镇化坚实的产业支撑,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为此,需要重点处理好四大关系,即处理好城镇化和产业化的关系。用工业发展容纳劳动力,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不断聚集城镇人口,促进城镇化的发展。用工业效益和城镇规模推动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提升工业化迈向更高发展阶段。围绕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规模跟进服务业,使城市生产要素的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处理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用工业反哺农业,用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避免农业的萎缩导致“城市病”,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处理好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的关系。就地城镇化即依托中小城镇,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异地城镇化是指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即城镇带动的城镇化。既要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加快形成辐射带动力强的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也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作为重点。处理好人的城镇化和地的城镇化的关系,加快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推动农民工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三维转换。

可见,推进城镇化,任重而道远,需要高度理性的战略选择。一要有序推进农业专业人口市民化,逐步解决现有农民工的半市民化问题。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通过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居民,放开中小城镇的落户限制。二要优化城镇化的布局和形态,合理规划未来城镇人口空间布局,要以城镇化为主体形态,用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化网络,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连接起来,促进各类城市功能互补、协调发展。我们省的第一步是要强化中原城市群的支撑作用,其次是加速推进郑汴一体化进程,第三是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县)要尽早有规模、出气象。三要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郑州的中心城市功能,规划好新城新区建设。把人均的城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作为重要控制指标,避免走摊大饼式的老路,要强化产业支撑,促进产城互动,增强城市就业、创业、创新的活力,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水平,推进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的建设,完善城市的治理结构,提升城市内在平衡。四要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推进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坚守耕地红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五要创新体制机制,理清政府和市场在推进城镇化中的作用,加快消除制约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城镇化的潜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积极探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专业人口落户数量相挂钩的政策。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公共财政体系和投融资机制,为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记者下乡采访时,经常有农民问:上面提的城镇化是不是要把我们的地征走,把我们农民赶到城里居住和生活?是不是要把我们村归并到一起,建“万人村”?我们也想过城里人的生活,但我们只会种地,到城里后怎么生活?

记者了解到,现在许多地方的农民建新房、种地时,都有这种担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为了让农民对新型城镇化有所了解,今天刊发省委政策研究室社会处处长王民选同志关于新型城镇化的一篇文章。

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农村城镇化进程

——来自灯塔、东港、海城、瓦房店的新闻调查

2013-08-29  辽宁日报

“农民‘被城镇化’是绝对不可取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城镇化的最高目标。 ”“高质量的城镇化才有吸引力,有产业作支撑的城市化才能走得更远。 ”这是几位县级市市委书记的心得。城镇化建设热潮渐起,如何避免建设中的无序发展、千人一面、城镇空心化、资源浪费等现象,如何脱离政府热衷、百姓不买账,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真正让农民过上城里人日子,成为各县(市)一把手们的理智考量,也成为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生动实践。

提到城镇化,不能忽略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大背景——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已经实施10年,辽宁在加快迈向全面振兴的征程上,创造了发展的“黄金十年”。这10年,辽宁坚持工农互动,促进城乡联手,加强产城结合,开创了体现辽宁特色的新型农村城镇化历史进程。

回眸这“黄金十年”,县域经济的异军突起无疑是一大亮点,由过去全省经济发展的“短板”,进化为支撑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在这一进化过程中,农村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又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本报选取灯塔、东港、海城和瓦房店这4个基础较好且有代表性的县级市,对其进行了采访和底层调查,通过对比分析、思路探索和经验总结,以求给全省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一、发展状况和主要做法

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这是辽宁走向全面振兴的题中之义。农村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是衡量老工业基地振兴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反过来,农村城镇化建设也是推动和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以城镇化促进产业、资金、技术、人口等要素的集聚,进而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不断做大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灯塔、东港、海城和瓦房店四市所走过的10年振兴路,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我省经济总量最大的县级市瓦房店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县。近3年来,瓦房店市把产业、城镇、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以城镇化拉动产业集聚,拉动现代农业发展,由此培育一批经济发达、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工业重镇、旅游名镇、商贸强镇、都市型农业大镇。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相比,瓦房店县域经济实现了大发展。

2003年至2012年,瓦房店地区生产总值从126亿元增至957.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4.87亿元增至64.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30.3亿元增至440.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142元增至2.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571元增至1.37万元。

瓦房店主要经济指标10年翻倍地增长,反映的是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对辽宁县域经济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所产生的巨大效应。这效应不仅释放在瓦房店,也释放在海城、东港和灯塔。

从地区生产总值看,2003年至2012年,海城从214亿元增至803亿元,东港从100.2亿元增至474.9亿元,灯塔从52.23亿元增至225.87亿元。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看,2003年至2012年,海城从3.6亿元增至36亿元,东港从2.4亿元增至30亿元,灯塔从1.45亿元增至25.31亿元。

从城镇化率看,海城2003年城镇化率52.8%,2012年达到65%;灯塔城镇化率从2003年的22.1%,提高到2012年的43.5%,10年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2012年,瓦房店城镇化率达到48.88%,东港城镇化率47%,较10年前也都实现较大提高。

过去的10年,四市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四市紧紧抓住了东北振兴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探索和总结出了卓有成效的做法。

瓦房店、海城、东港和灯塔四市以人的城镇化为目标,从城镇化建设的“第一道工序”——规划设计开始,通过采取园区开发、政策调整、财政支持、土地置换、养老安置、就业保障、社区文化等多种做法,加快推进城镇化。

灯塔市特别重视规划先行,他们近3年在规划上就投入了1700多万元,先后聘请省内外知名规划机构编制了灯塔新城和佟二堡新城总体规划、控详规划、水系绿地等专项规划以及新城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规划框架体系,使以人为本的城乡统筹发展有章可循。

因城镇化基础较好、城镇化率较高,海城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区分城中村、城边村和边远村,因地制宜、整村推进,从政策层面有效保障了失地农民进城后的生活,既整理出了建设用地,又维护了农民的整体利益。城镇化既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又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双赢”。

瓦房店的城镇化特别注重制度保障,特别是着重改善了农民工进城的发展环境,在为农民工提供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实现农民工就业创业、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医疗、住房租购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二、主要经验和基本特色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 10年,瓦房店、海城、东港和灯塔四市农村城镇化建设成果显著,也积累了经验,形成了特色。

这10年,四市的显著变化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更加注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10年前,海城的城镇化率就已超过50%,城镇化程度已经很高。从2011年开始,海城开始探索新型城镇化即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着力在质量上下功夫。他们认为,过去农村城镇化更多地表现为 “物理变化”,现在他们要追求农村城镇化的“化学变化”。

所谓“化学变化”,其核心是让进城农民自己能够 “造血”,自己能够创造财富,而不是简单的“归大堆”。海城还创造和总结出了二台子社区整体城镇化的经验——由政府引导,给集体组织创造经营性资产,用经营性资产创造财富,通过进城农民持股的形式分红,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瓦房店、海城、东港和灯塔四市既创造了很多共有的经验,像坚持统筹规划、坚持产城一体、坚持工业带动,又突出了本地特色,充分发挥出了自身优势,使城镇化始终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行。

为支撑城镇化、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产城一体、工业带动是四市共同实践出的经验,产业支撑最为各地看重。

在工业基础较好的瓦房店,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被确定为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他们确定了“一城三轴八镇”规划,其中的太平湾临港新城,通过建3亿吨大港,实施港产城联动,发展临港产业,支撑新城建设。如今,像大连机床等重点工业企业均向瓦房店转移。

而没有资源优势的东港,则利用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利好,借助港口优势,没有资源去创造资源,发展起了再生资源产业集群,已经被国家商务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成为东港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产业。

支撑灯塔新城的工业铝材产业集群不仅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还将创造出6000多个就业机会,有力地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而佟二堡新城的皮装裘皮产业集群,已形成了集养殖、硝染、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皮装裘皮产业链条,皮装裘皮生产加工企业达到800家,专营市场12处,2012年市场交易额350亿元,使城镇化有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海城市也提出,每一个城镇化区域都必须有一两个主导产业支撑,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进城农民自选,农民进城才会更加自愿,更有积极性。

以人为本,坚持产城一体和工业带动,瓦房店、海城、东港和灯塔四市的这些基本经验,对全省县域城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在探索出这些经验的进程中,瓦房店、海城、东港和灯塔四市的新型城镇化也形成了基本特色: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产城结合的特色城镇化、工业牵引的动力城镇化、城乡一体的区域城镇化、重点示范的集约城镇化、梯次布局的渐进城镇化、城市标准的质量城镇化、绿色环保的生态城镇化、顶层设计的持续城镇化。

四市的城镇化特色还体现在集约式发展上,农民从分散居住占用大量宅基地到集中上楼,实现 “人心”聚居;“先进”示范,选择条件好基础好的乡镇先行一步,梯次布局渐进城镇化,不搞“大帮哄”;注重完善生态功能,加强绿化环保;丰富文化内涵,促进新进城人员与原住人员的深度融合,避免“两层皮”;规划设计注重长远,充分体现“顶层设计”的功效。集约、渐进、质量、生态、持续,这些城镇化特色,都深刻地打上了科学发展的烙印。

因地制宜、注重特色、梯次推进、保证质量,这是四市新型城镇化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新闻启示和调查建议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尺。农村城镇化被寄予厚望,承载着人们追求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10年来,瓦房店、海城、东港和灯塔四市新型城镇化实践,既实现了城镇化率的大幅度提高,促进了人员、资金、技术和资源等要素集聚,让更多的农民过上了城市生活,又创造和形成了内涵较为丰富的城镇化理念、路径和经验,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伟大实践。解决好“三农”问题,打破“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这是我们前进路上的 “必答题”。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这道难题的根本途径,新型城镇化就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效载体、有力抓手,一场深刻改变农业形态、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的伟大实践。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措施。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居民不断减少,城镇居民不断增加,既可以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又可以带动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规模和水平,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广阔的机遇、空间和载体。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迫切需要我们把目光更多地转向国内,找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支撑力量和新的动力引擎,这就是新型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提升民族整体素质的战略工程。农民进城的过程,是改变思想观念、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的过程,是接受城市文明洗礼、城市文化熏陶和城市生活氛围影响的过程,是全面提升民族整体素质的过程。

通过对四市新型城镇化实践的调查,结合辽宁实际,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发挥工业优势带动农村城镇化发展。辽宁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工业底蕴深,通过产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员等向县域梯次转移,促进工业要素向农村城镇化区域集聚,用足用好辽宁的工业优势,带动全省城镇化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抓好规划设计提升农村城镇化标准。每一个层次都有与之相匹配的“顶层设计”,大到一省、一市,小到一县一镇的城镇化,都需要做好规划设计,为城镇化建设确定一个总框架,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随意性建设,这样城镇化才能走得更远,也更有质量。

做强优势产业支撑农村城镇化建设。产业是城市的“骨架”,产城结合相互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循环,共同发展。做强优势产业,有利于形成吸引生产和生活要素的 “洼地”,这样也就有了人员的集聚,有了“人气”,城镇化随之兴起。

改革创新为农村城镇化提供政策保障。城镇化离不开改革创新,为城镇化扫除前进路上的障碍,需要在土地、户籍、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把实施效果好的比较成熟的探索和做法政策化、常态化,同时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既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也为冲破城镇化过程中的种种“壁垒”提供精神动力。

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农村城镇化目标。城市是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最集中的载体,城镇化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更多的人享受文明成果,享受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服务。以人为本确立城镇化目标,无论从过程中还是结果上,都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以农民的实际收益作为城镇化的终极评判。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具有独特的工业产业优势,可以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让新型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和谐幸福的强大引擎和有效载体,加快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充分发挥工业产业优势在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支撑作用,辽宁应当有所作为,也一定能有所作为。(选题:刘景来执笔:吕宝生杨忠厚 )本报采访组

新闻调查: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农村城镇化进程

2013年08月29日  辽宁日报

“农民‘被城镇化’是绝对不可取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城镇化的最高目标。 ”“高质量的城镇化才有吸引力,有产业作支撑的城市化才能走得更远。 ”这是几位县级市市委书记的心得。城镇化建设热潮渐起,如何避免建设中的无序发展、千人一面、城镇空心化、资源浪费等现象,如何脱离政府热衷、百姓不买账,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真正让农民过上城里人日子,成为各县(市)一把手们的理智考量,也成为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生动实践。

提到城镇化,不能忽略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大背景——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已经实施10年,辽宁在加快迈向全面振兴的征程上,创造了发展的“黄金十年”。这10年,辽宁坚持工农互动,促进城乡联手,加强产城结合,开创了体现辽宁特色的新型农村城镇化历史进程。

回眸这“黄金十年”,县域经济的异军突起无疑是一大亮点,由过去全省经济发展的“短板”,进化为支撑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在这一进化过程中,农村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又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本报选取灯塔、东港、海城和瓦房店这4个基础较好且有代表性的县级市,对其进行了采访和底层调查,通过对比分析、思路探索和经验总结,以求给全省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一、发展状况和主要做法

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这是辽宁走向全面振兴的题中之义。农村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是衡量老工业基地振兴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反过来,农村城镇化建设也是推动和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以城镇化促进产业、资金、技术、人口等要素的集聚,进而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不断做大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灯塔、东港、海城和瓦房店四市所走过的10年振兴路,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我省经济总量最大的县级市瓦房店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县。近3年来,瓦房店市把产业、城镇、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以城镇化拉动产业集聚,拉动现代农业发展,由此培育一批经济发达、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工业重镇、旅游名镇、商贸强镇、都市型农业大镇。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相比,瓦房店县域经济实现了大发展。

2003年至2012年,瓦房店地区生产总值从126亿元增至957.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4.87亿元增至64.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30.3亿元增至440.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142元增至2.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571元增至1.37万元。

瓦房店主要经济指标10年翻倍地增长,反映的是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对辽宁县域经济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所产生的巨大效应。这效应不仅释放在瓦房店,也释放在海城、东港和灯塔。

从地区生产总值看,2003年至2012年,海城从214亿元增至803亿元,东港从100.2亿元增至474.9亿元,灯塔从52.23亿元增至225.87亿元。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看,2003年至2012年,海城从3.6亿元增至36亿元,东港从2.4亿元增至30亿元,灯塔从1.45亿元增至25.31亿元。

从城镇化率看,海城2003年城镇化率52.8%,2012年达到65%;灯塔城镇化率从2003年的22.1%,提高到2012年的43.5%,10年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2012年,瓦房店城镇化率达到48.88%,东港城镇化率47%,较10年前也都实现较大提高。

过去的10年,四市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四市紧紧抓住了东北振兴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探索和总结出了卓有成效的做法。

瓦房店、海城、东港和灯塔四市以人的城镇化为目标,从城镇化建设的“第一道工序”——规划设计开始,通过采取园区开发、政策调整、财政支持、土地置换、养老安置、就业保障、社区文化等多种做法,加快推进城镇化。

灯塔市特别重视规划先行,他们近3年在规划上就投入了1700多万元,先后聘请省内外知名规划机构编制了灯塔新城和佟二堡新城总体规划、控详规划、水系绿地等专项规划以及新城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规划框架体系,使以人为本的城乡统筹发展有章可循。

因城镇化基础较好、城镇化率较高,海城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区分城中村、城边村和边远村,因地制宜、整村推进,从政策层面有效保障了失地农民进城后的生活,既整理出了建设用地,又维护了农民的整体利益。城镇化既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又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双赢”。

瓦房店的城镇化特别注重制度保障,特别是着重改善了农民工进城的发展环境,在为农民工提供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实现农民工就业创业、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医疗、住房租购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二、主要经验和基本特色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 10年,瓦房店、海城、东港和灯塔四市农村城镇化建设成果显著,也积累了经验,形成了特色。

这10年,四市的显著变化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更加注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10年前,海城的城镇化率就已超过50%,城镇化程度已经很高。从2011年开始,海城开始探索新型城镇化即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着力在质量上下功夫。他们认为,过去农村城镇化更多地表现为 “物理变化”,现在他们要追求农村城镇化的“化学变化”。

所谓“化学变化”,其核心是让进城农民自己能够 “造血”,自己能够创造财富,而不是简单的“归大堆”。海城还创造和总结出了二台子社区整体城镇化的经验——由政府引导,给集体组织创造经营性资产,用经营性资产创造财富,通过进城农民持股的形式分红,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瓦房店、海城、东港和灯塔四市既创造了很多共有的经验,像坚持统筹规划、坚持产城一体、坚持工业带动,又突出了本地特色,充分发挥出了自身优势,使城镇化始终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行。

为支撑城镇化、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产城一体、工业带动是四市共同实践出的经验,产业支撑最为各地看重。

在工业基础较好的瓦房店,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被确定为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他们确定了“一城三轴八镇”规划,其中的太平湾临港新城,通过建3亿吨大港,实施港产城联动,发展临港产业,支撑新城建设。如今,像大连机床等重点工业企业均向瓦房店转移。而没有资源优势的东港,则利用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利好,借助港口优势,没有资源去创造资源,发展起了再生资源产业集群,已经被国家商务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成为东港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产业。

支撑灯塔新城的工业铝材产业集群不仅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还将创造出6000多个就业机会,有力地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而佟二堡新城的皮装裘皮产业集群,已形成了集养殖、硝染、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皮装裘皮产业链条,皮装裘皮生产加工企业达到800家,专营市场12处,2012年市场交易额350亿元,使城镇化有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海城市也提出,每一个城镇化区域都必须有一两个主导产业支撑,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进城农民自选,农民进城才会更加自愿,更有积极性。

以人为本,坚持产城一体和工业带动,瓦房店、海城、东港和灯塔四市的这些基本经验,对全省县域城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在探索出这些经验的进程中,瓦房店、海城、东港和灯塔四市的新型城镇化也形成了基本特色: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产城结合的特色城镇化、工业牵引的动力城镇化、城乡一体的区域城镇化、重点示范的集约城镇化、梯次布局的渐进城镇化、城市标准的质量城镇化、绿色环保的生态城镇化、顶层设计的持续城镇化。

四市的城镇化特色还体现在集约式发展上,农民从分散居住占用大量宅基地到集中上楼,实现 “人心”聚居;“先进”示范,选择条件好基础好的乡镇先行一步,梯次布局渐进城镇化,不搞“大帮哄”;注重完善生态功能,加强绿化环保;丰富文化内涵,促进新进城人员与原住人员的深度融合,避免“两层皮”;规划设计注重长远,充分体现“顶层设计”的功效。集约、渐进、质量、生态、持续,这些城镇化特色,都深刻地打上了科学发展的烙印。

因地制宜、注重特色、梯次推进、保证质量,这是四市新型城镇化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新闻启示和调查建议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尺。农村城镇化被寄予厚望,承载着人们追求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10年来,瓦房店、海城、东港和灯塔四市新型城镇化实践,既实现了城镇化率的大幅度提高,促进了人员、资金、技术和资源等要素集聚,让更多的农民过上了城市生活,又创造和形成了内涵较为丰富的城镇化理念、路径和经验,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伟大实践。解决好“三农”问题,打破“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这是我们前进路上的 “必答题”。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这道难题的根本途径,新型城镇化就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效载体、有力抓手,一场深刻改变农业形态、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的伟大实践。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措施。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居民不断减少,城镇居民不断增加,既可以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又可以带动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规模和水平,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广阔的机遇、空间和载体。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迫切需要我们把目光更多地转向国内,找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支撑力量和新的动力引擎,这就是新型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提升民族整体素质的战略工程。农民进城的过程,是改变思想观念、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的过程,是接受城市文明洗礼、城市文化熏陶和城市生活氛围影响的过程,是全面提升民族整体素质的过程。

通过对四市新型城镇化实践的调查,结合辽宁实际,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发挥工业优势带动农村城镇化发展。辽宁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工业底蕴深,通过产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员等向县域梯次转移,促进工业要素向农村城镇化区域集聚,用足用好辽宁的工业优势,带动全省城镇化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抓好规划设计提升农村城镇化标准。每一个层次都有与之相匹配的“顶层设计”,大到一省、一市,小到一县一镇的城镇化,都需要做好规划设计,为城镇化建设确定一个总框架,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随意性建设,这样城镇化才能走得更远,也更有质量。

做强优势产业支撑农村城镇化建设。产业是城市的“骨架”,产城结合相互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循环,共同发展。做强优势产业,有利于形成吸引生产和生活要素的 “洼地”,这样也就有了人员的集聚,有了“人气”,城镇化随之兴起。

改革创新为农村城镇化提供政策保障。城镇化离不开改革创新,为城镇化扫除前进路上的障碍,需要在土地、户籍、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把实施效果好的比较成熟的探索和做法政策化、常态化,同时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既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也为冲破城镇化过程中的种种“壁垒”提供精神动力。

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农村城镇化目标。城市是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最集中的载体,城镇化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更多的人享受文明成果,享受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服务。以人为本确立城镇化目标,无论从过程中还是结果上,都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以农民的实际收益作为城镇化的终极评判。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具有独特的工业产业优势,可以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让新型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和谐幸福的强大引擎和有效载体,加快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充分发挥工业产业优势在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支撑作用,辽宁应当有所作为,也一定能有所作为。

以新举措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3年07月15日  十堰日报

党的十八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出发,对做好新形势下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郧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抓。

原生态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郧县的具体做法是:原生态景观,就是尊重自然,在原有的基础上采用“素描”的方式再现自然,减少人为的“善意”破坏,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原生态养殖,就是通过有机无公害的原料喂养畜禽,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添加剂,自然有序与防疫并重的散养方式;原生态种植,采用自然的物理的防病虫害措施,使植物直接摄取大自然光和热定期产生或释放出的植物品种;原生态加工,采用环保型、粗放型、集约型加工方式,用现代化科技包装手段,让产品增值升值;原生态文化,就是通过传播记录,保护原生态文化符号或文化遗存,使其原汁原味地展现给世人。

新农村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条件。新农村建设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分类规划,按标准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基层政府应从“六新”入手。新房舍,就是农村因地制宜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住房,房屋建设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体现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新设施,就是要完善道路、水电、广播电视、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新环境,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时代特征,如农村生活垃圾区、防水沟、厕所、畜禽养殖场按照卫生标准规划和建设;新农民,就是在新设施、新环境的基础上,做具备现代化素质的新农民,即“四有农民”(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新产业,就是以村、乡镇为单元发展种养加工等,让农户迅速致富的新型产业,努力达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新风尚,就是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土专家”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因素。“土专家”指虽然没有长期受过正规学校教育,但在长期的农村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实际经验,并掌握一定实用技术或者在农村某领域有较深“造诣”的,能够指导带领农民群众进行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的人。让“土专家”按需施教。有关部门要立足实际,制定切实有效措施,搭建平台,对各类“土专家”按需施教,提高他们服务技能。如农业方面“土专家”侧重传授种植、良种推广,绿色有机肥,突发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能。让“土专家”结对帮扶。通过科技下乡,成立专家服务组织等形式,给“土专家”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并实行结对帮扶,开通各项技术服务“直通车”,及时传授特色林下经济、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新技术、新知识,使“土专家”发挥“二传手”作用。建立完善管理体系,规定 “土专家”选拔标准和行业分类,分类登记造册,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建设各类示范基地,依托各类农村协会组织,引进选育、推广新品种,研究、开发、普及新技术,提升 “土专家”的综合素质。让 “土专家”获奖得利。对政治素质好、技术能力强的 “土专家”,要优先选拔,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制定切实可行的奖励办法,鼓励引导他们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接二连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途径。农业的 “接二连三”,就是要从第一产业的单纯种养,向第二产业的农产品加工对接,并且与第三产业的涉农服务项目相连接,“接二连三”更多体现为连接工农,连接城乡、连接农民与市民的产业纽带。从郧县具体实践来看, “接二连三”是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也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点。推动农业 “接二连三”必须走市场化、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的路子。

郧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要实现农业 “接二连三”,一要加强宣传,引导农民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创新思维来建立农业发展的新机制。二要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链条延伸,统筹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效促进工业和农业共同发展,城市和农村共同繁荣。三要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跨越。四要努力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五要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企业产能提档升级,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要加大农产品品牌打造及对外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六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要加大农村工业化为支持、信息化为引领的基础设施建设。七要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让从农业产业化中脱颖而出的新农民,直接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镇居民有效对接,强力融合,直接转化为新型市民。

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

——山东曲阜、诸城、荣成、泰安市泰山区城镇化建设情况考察报告

当前,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带着这个问题,3月10日至3月15日,我率领新安县党政考察团一行15人赴山东曲阜市、诸城市、荣成市、泰安市泰山区等地学习考察,沿途通过实地考察、与当地干部群众座谈听取经验介绍等形式了解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

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先进经验

(一)突出规划引领,明确发展定位。规划是解决城市定位、功能及发展方向的大战略,这次考察的山东四市(区)都非常注重规划引领作用。一是高标准规划。曲阜市长期委托清华大学结合当地特色文化,科学制订城市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及风格。二是全域城镇化规划。荣成市将整个市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科学定位区域功能,构建“一城、两带、三片区”的发展框架,打造沿海蓝色经济带,目前该市城镇化程度已达59%。三是严格执行规划。按规划办事,对不符合规划的项目“零容忍”,将违法建筑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突出产业引领,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诸城、荣成等地在城镇化建设布局时,充分利用产业优势,注重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以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均等、民生改善,支撑城镇化建设,同时,城镇化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产业集聚,使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达到产城互动、产城融合,推动全域经济转型升级。

(三)突出服务引领,优先发展公共配套设施。一是优先布局道路、水、电、暖、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二是优先建设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城镇发展环境,有效提升了城镇的内涵和质量。荣成市在新区建设中,政府先期主导建设医院、学校、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例如建成占地365亩,含图书楼、实验楼、学术报告厅、体育馆等设施在内的高标准实验中学,在城市中心利用中水建设占地达7000余亩的湿地公园,将新城区打造成为位置优越、功能完善的热土,吸引了大量资金投资和置业,带动了城镇化发展。三是精细化管理,发挥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为城镇化提供优质服务。

(四)突出创新引领,积极探索城镇化建设新思路。一是采取大开发、大融资的方式招大商、招好商,吸引了大批实力雄厚的开发商参与城镇化建设,既克服了零打碎敲、城建品位不高的弊端,又破解了城建资金难题,提高了城镇化质量。二是大区域连片开发。由原来“一村一点、一村一策”向“片区开发、组团建设”的模式转变,扩大总体开发规模,整合土地,统一规划建设,实施整体性、区域性综合改造。泰安市泰山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碧霞国际社区”,占地达5250亩,合并11个自然村,实行集约式社区建设,有效利用了资源。

(五)突出政策引领,将政策落到实处。考察中发现所到之处很少出现私搭乱建等现象,这得益于当地政府合理的举措。一是科学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征迁政策。曲阜市旧城改造征迁补偿安置按合法宅基证占地面积给予85%至100%的房屋安置、二层以下合法建筑面积给予补偿的政策,从源头上遏制了私搭乱建和小产权房建设。二是坚决执行相关政策,不打折扣,有效杜绝了征迁工作中存在的政策不一致问题。三是出台并落实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增加了城镇化的吸引力。

二、主要体会

通过到山东的学习考察,我们深深地感到新安城镇化建设与先进地区存在的巨大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规划方面。一是缺乏前瞻性,尽管新安近年来制订了“一环四区”及“一刻钟环城经济圈”的县域总体发展规划,但是还不够系统和完善,缺乏把新安规划建设成“三十年属一流、五十年不落后”的现代化都市的超前思维和先进理念;二是缺乏特色,我们的规划在塑造文化特色、提升环境品质方面特色不够鲜明;三是执行不够严肃,存在“规划跟着项目走”的现象,导致局部建设与整体规划不相符,影响了城市发展的整体效果。

(二)征迁工作方面。征迁安置配套政策不够科学完善,征迁安置标准不一,依法征迁力度不大。

(三)公共配套方面。道路、管网不健全,集中供热、供气、供水、城市化服务覆盖面不足,城镇的教育、医疗、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少,不均衡。

(四)项目融资方面。招商力度不够,现有项目普遍规模较小、品质不高,缺少大开发、大融资的城建招商项目。

(五)干部作风方面。部分干部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干劲不足,不能及时了解和正确掌握有关政策和业务知识。

三、下一步工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善于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新安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一)高标准规划,让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更清晰。一是进一步完善新安“一环四区”全域化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做好“一刻钟环城经济圈”内城镇化的规划布局工作;二是结合新安实际,制订特色规划;三是严格执行规划,确保规划要求得以贯彻。

(二)强化产业支撑,让新型城镇化走得更健康。一是加快洛新和新安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吸纳能力,以两个产业集聚区为两翼,带动中心城区发展;二是按区域定位,培育各乡镇的特色主导产业,支撑镇区发展和社区建设。

(三)坚持推进三级城镇化体系建设,让城镇化建设更有力。加快县城、中心镇、社区城镇化三级体系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做好城北新区开发和“三村”改造工作,推动县城内涵式发展;二是加快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增强吸引力和容纳力;三是稳妥推进试点社区建设。

(四)优先建设公共配套设施,让新型城镇化更有吸引力。一是加强城镇道路、供水、供热、供气、排污、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医院、学校、公园、特色商贸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就业、居住、文化、娱乐、休闲等各项功能;三是完善城市管理服务功能,扩大城市化服务覆盖面。不断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和品位,让群众切实体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五)不断提升城镇化质量,让新型城镇化建设更扎实。一是注重招大商、选好商,选出真正有实力、干实事的优质开发商;二是通过引进大开发商,实施大区域连片开发,充分利用资源,打造优质项目,提升城镇化质量。

(六)严格征迁政策,让新型城镇化建设更有序。一是进一步健全征迁补偿安置方案;二是加大城建执法力度,在执行中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条红线捆绑住,严禁搞特殊;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征迁氛围。

(七)强化队伍建设,让新型城镇化建设更有保证。一是挑选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投入到城镇化建设工作中;二是加强队伍业务培训,提高政策水平和执行力,打造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城镇化建设队伍。

临沂推进城镇化战略 打造美丽幸福乡村

2013年06月19日 人民网-山东频道

近年来,临沂市按照“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设施配套完善、生活文明健康、乡村美丽休闲”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人民网济南6月19日电 近年来,临沂市按照“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设施配套完善、生活文明健康、乡村美丽休闲”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据了解,2012年,该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1.3%,比2006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截至目前,临沂市共建成市级生态文明村1689个,省级生态文明村66个,并在全市推广城镇化做的比较好的“蒙阴经验”。

据临沂市相关部门介绍,蒙阴是该市下属的一个县,蒙阴人用科学理论指导城镇化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强化用地监管,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以建筑节能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等措施,使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们的做法被称做“蒙阴经验”。

透过实施城镇化战略,2012年,临沂中心城区建成区人口和面积分别达到185万人、186平方公里,共建成新型农村社区855个,集中建设农村住房项目1343个,新建农房47万户,改造危房9.5万户。

与此同时,临沂市逐步建立了农民变市民良性转移机制,通过降低进城门槛,在土地、就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扶,消除农民农转非的顾虑,保障进城农民的权益。

据悉,今年临沂将对全市现有157个乡镇按照“27-63-67”三个层次进行分类指导,即推动27个驻地镇综合发展、63个重点镇优先发展、67个一般乡镇特色发展,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祝洋)

部分省市城镇化案例

2013-05-17  新浪房产综合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历史性突破50%,《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07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实现历史性突破。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19683个建制镇。在国内城镇化大潮中,由于各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城镇化模式,本刊介绍几种成功的典型模式供领导参阅。

天津华明镇:采取宅基地换房新模式

近年来天津市在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减少耕地面积的前提下,提出以宅基地换房办法建设示范小城镇方案,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列为全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城市。

一、采取宅基地换房新模式

华明镇通过搭建宅基地交易的正规平台,将农村隐形的宅基地流转变为公开的市场流转,有效整合零散分布的农村建设用地,打通城乡建设用地市场,集体建设用地的“量大”、“面广”有力缓解了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压力。农村居民向中小城镇聚集,便于享受完善的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福利水平提高,这一过程是实现城市反哺农村的有益探索。

二、动态、分阶段、系统推进城镇化进程

从“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到“三区”统筹联动发展再到“三改一化”,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天津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经过建设,天津市小城镇示范地华明镇基本形成了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三区联动”、统筹发展的基本框架。

“宅基地换房”是天津市农村城镇化的起始点与引爆点,为城镇化建设积累了资金与土地这两个必备的生产要素。

“三区联动”是这一战略的过渡阶段,是适宜天津市独具特色的转型途径,即以居住社区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支撑,以农业园区为基础,以资源的聚集、共享、融合、转换为特征,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宗旨,推动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整体联动、和谐发展。

“三改一化”即农业户口改非农户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村委会改居委会,实行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高级阶段,是“去农民化”城乡统筹的深化阶段。这是落实中央“三化同步”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举措。

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在宅基地换房过程中,尊重农民自愿实施宅基地换房,农民集中居住后,承包责任制不变,切实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合法权益,农民在达到95%以上拥护、5%不反对,才能开展试点工作。所有涉及农民利益的问题和决策,都要事先征求农民的意见,让农民了解,请农民参与。农民拥护率达到98%以上,保持了社会稳定。

宁夏:旅游观光农业实验示范

在城镇化进程中,宁夏着力打造“黄河金岸”,沿黄城市群按照“一核两翼一轴”的空间开发格局,沿黄河展开。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建设全面展开,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一、以择优移民为起点,积极开展智力开发 宁夏在进行移民过程中,并没有“一刀切”,而是有选择性地、分阶段地进行移民,在这方面华西村比较典型。宁夏华西村在移民选择方面通过考察移民对象的文化素质和经济状况,筛选移民对象,既迁移很贫困的农民,也迁移一部分有劳动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农民,可以相辅相成,提高移民开发能力和移民成功率。另外,当地政府充分认识到扶贫先扶智,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始终把基础教育和科技卫生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由于教学环境的大大改善,使得学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学校也由过去的民办教师任教发展到现在全部由学历合格的教师任教,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目前适龄学生入学率和在校学生巩固率均为100%。 二、以农业为基础,大力推进产业高级化 银川市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市丰富的资源和特色的自然环境,形成以农业开发为基础,以煤炭和矿产资源加工为支柱,以发展第三产业为动力,以输出扶贫为途径的特色发展模式。首先,实现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与山区劳动力、城市功能和广阔市场等社会资源的开发结合,解决温饱与规模经营结合,常规种养及高新技术应用与旅游观光农业实验示范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在解决群众温饱的同时,建成银川市蔬菜、花卉、肉食商品生产基地和旅游观光、高科技农业开发示范园区。其次,在巩固提高现有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煤化工及矿产资源加工产业,放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最后,充分利用宁夏贺兰山旅游长廊中心的优势和华夏西部影视城、华夏珍奇艺术城的吸引力,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重点抓好系列配套服务。在产业开发与劳务安排同步进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劳务产业,解决农民务工问题。(以上内容来源: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

广东:市场流转方式出让宅基地

近期出台的《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描述了未来广东城镇化的宏大蓝图。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提出允许转户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市场流转方式出让承包地、房屋、合规面积的宅基地并获得财产收益,被视为最大突破。

《规划》的最大亮点是提出允许转户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市场流转方式出让承包地、房屋、合规面积的宅基地并获得财产收益,在现行土地法的框架下颇具突破性。

业内人士表示,这有利于解除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帮助农民获得进城的“第一桶金”。

海南:试点宅基地参与旅游开发

至2012年底,海南省89.65万农户领到了宅基地,发证率占全省应发证总户数的97.7%。

海南省规定,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划拨宅基地用于住宅建设,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75平方米。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依法取得宅基地使用权,不得擅自占用土地建住宅。

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或赠予他人后,再申请划拨宅基地的,不予批准。禁止城镇居民到农村非法购买宅基地建房,违者予以没收。

禁止变相通过联营合作、入股等形式建设“小产权房”、出售“小产权房”,违者予以没收或拆除。

重庆:永川、渝北等地农房交易试点

据央视报道,重庆市发改委3月19日发布了《2013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报告》,计划今年在永川、渝北等地开展农房交易试点,优先把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和转户居民退出房屋纳入试点范围。

据了解,由于现行法律规定宅基地只能在农村内部转让,且农民一旦出让宅基地便无法再申请新宅基地,导致农房上市交易困难重重。

对于此次重庆试点内容,多名业内专家认为,在现行土地法框架下是一大突破,意义非常重大,但同时也面临来自法律、体制等方面的挑战,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