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文化旅游专题信息(二)

发布时间:2014-08-11  |  浏览:

对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中国旅游报 2013-10-23

  冰雪文化、金源文化、欧陆文化、湿地文化、红色文化、音乐文化和感知文化七大特色文化共同铸就了哈尔滨城市的文化基因和特质。七大特色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均得到不同程度应用,然而在把旅游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均衡的“三多三少”现象。扎根和活态化是文化旅游产品恒久不衰的命脉。为金源文化、冰雪文化等旅游产品找到根,找到坚实的支撑,让特色文化融入城市,融入民众生活,应成为发展哈尔滨文化旅游的一个重点和方向。

  近年来,哈尔滨在特色文化旅游开发方面取得了佳绩,冰城夏都、音乐之都、避暑胜地等城市形象在国内国际上的认可度和美誉度节节攀升。然而面对全国如火如荼的文化旅游发展态势,哈尔滨还需顺势而上,因势利导,高站位统筹,大手笔谋划。

  一、哈尔滨城市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哈尔滨城市文化,既有外来的移民文化,也有本土的地域文化,既有历史民俗文化,也有现代创意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主要包括冰雪文化、金源文化、欧陆文化、湿地文化、红色文化、音乐文化、感知文化等七大特色文化类型。它们共存一个城市中,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共同铸就了哈尔滨城市的文化基因和特质。这其中以冰雪文化、金源文化、欧陆文化最为典型。

  哈尔滨冰雪文化有其特殊性。它不仅表现在寒地地区共有的冰雪建筑、服饰和习俗文化,而且更主要的还表现在,哈尔滨人特有的冰雪文化品质,对待恶劣的冰雪生活环境所表现出的乐观精神,以及体现在冰雪开发利用中的精湛技艺和智慧。哈尔滨冰雪文化旅游的开发已经成为中国冰雪旅游开发的旗帜和典范。

  金源文化在北京建都及哈尔滨城市纪元中起到了奠基和里程碑作用。早在12世纪初,黑龙江流域生活的女真人在其民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在阿什河流域开辟了一个新时代——金代,其后代在金上京会宁府建立了都城——金大都,留下了辉煌灿烂且独具特色的金源文化。公元1153年金主海陵王完颜亮将金代都城迁往燕京(即今北京),并在此建立金中都,完成了北京作为都城的预备阶段。北京将金代迁都建立的金中都作为北京建都的起点标志,2003年举行了建都850年庆祝大会,足见金源文化历史地位之重要。同时金源文化是构成黑龙江文明的源流之一,也是哈尔滨城市千年文脉的开端。

  欧陆文化是哈尔滨现代城市的主体文化。它的形成与哈尔滨近代城市崛起和中东铁路的修筑通车密切相关。随着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筑,1903年的通车,大量俄国及其他国家的侨民沿着该铁路来到其枢纽城市哈尔滨,同时西方的建筑文化、教育文化、音乐文化、工商业和娱乐业也随之而来,于是哈尔滨就作为移民城市、商贸城市和“欧亚大陆桥”而崛起。当时哈尔滨已经是一个世界闻名的国际商埠,被誉为“东方小巴黎”和“东方莫斯科”,充满浓厚的异域风情,欧陆文化的基础就此奠定。而今,这些建筑遗址遗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喜好俄式西餐和休闲度假的习俗已经根植于普通民众之中,成为哈尔滨人特有的习风。

  二、哈尔滨文化旅游稳步成长,前景乐观

  哈尔滨市政府全力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积极进行规划布局,实施政策激励,近年来更加致力于引资落实大项目。目前哈尔滨市旅游局正在编制《哈尔滨文化旅游总体规划》,将通过资源整合,统筹发展。市政府极力推动组建文化旅游集团,以马迭尔集团、友谊宫等企业为主体组成的文旅集团年内将成立运行。文化旅游集团将作为哈尔滨文化旅游开发投融资和国有资源经营的主体,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运营和管理。

  与此同时,哈尔滨本地民营企业正在积极作为,共同支撑文化旅游发展。譬如,东建集团旗下的哈尔滨伏尔加庄园,客源市场在不断扩大,有许多台湾游客直接通过网上预订前来。黑龙江省赛格文化设计公司也正在深度挖掘哈尔滨历史文化资源,不仅设计《哈尔滨记忆一百年》100集纪录片,以完整反映哈尔滨的历史全貌,而且完成了《梦回哈尔滨》大型室内情景剧剧本。这两个文化创意项目有望成为哈尔滨文化产业创意的范例,并为旅游常态演出增添亮色。将在2017年建成的哈尔滨松北万达文化旅游城是万达集团创新的集大成项目,总投资200亿元人民币,规划旅游项目包括2个室内主题乐园和室外主题公园,它将被打造成为文化旅游的新品牌。另外,在位于江北的呼兰区利民开发区还计划投资建设义乌小商品集散地,这也将成为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的一条产业链。

  这些都会给未来哈尔滨文化旅游大发展带来新的希望。政府把握方向、规划统筹,企业投资项目,加之学界踊跃献智,构筑了官产研合力支撑的局面,形成了稳步成长、前景可观的文化旅游良性发展态势。

  三、“三多三少”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

  不可否认,哈尔滨七大特色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均得到不同程度应用,然而在把旅游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均衡的“三多三少”现象。如欧陆文化建筑及陈列多,而文化解读少;特色文化著名品牌多,而文化旅游产品支撑少;文化资源宣传多,文化产业效益少等。

  中央大街等著名历史建筑的文字性解说及解读少,中央大街专门的导游教材少,能够把中央大街的故事讲清楚的导游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憾。

  音乐文化旅游产品过少。2010年6月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称号,但是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文化符号产品太少,难以作为国际音乐名城的支撑。

  冰雪文化产业效益低,冰雪品牌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哈尔滨是中国最早开发冰雪旅游的城市,曾几何时,在国内谈冰雪旅游必谈哈尔滨,必首选哈尔滨。然而,随着国内各地冰雪旅游的发展,著名集团的进驻、大投资的融入,高水平的策划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哈尔滨作为冰雪旅游首选的格局即将被打破重组。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第一,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没有扎根,产业思维没有牢固建立;第二,对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的规律性没有把握,过多重视形式,而忽视了多样化解读和多元性展示;第三,区域合作的发展理念不强,旅游发展的国际意识淡薄;第四,对现阶段旅游发展的竞争形态没有足够的了解和把握。

  四、高站位统筹发展,大手笔谋划布局

  1.特色文化旅游需要政府高站位统筹

  国内外实践证明,政府所进行的高投融资、政策引导和激励、资源规划布局、协调社会力量、城市形象宣传等,均是特色文化旅游开发成功的最为重要的保障条件,其作用举足轻重、至关重要。当前哈尔滨市政府应积极顺应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趋势,熟悉和掌握文化旅游发展规律和综合性特征,加紧组建哈尔滨市级的组织管理机构,统筹和协调旅游所涉及的近120个行业的力量,总揽全局,高站位统筹,高目标打造、高标准推进。以万达集团的万达文化旅游城作为核心统领,以哈尔滨文旅集团为主要依托,以本地民营文化企业为重要支撑,力争在四年内叫响哈尔滨文化旅游系列名牌。

  2.特色文化旅游开发需大手笔谋篇

  如今的旅游竞争,已经由单体产品的竞争阶段,进入到区域竞争和创意策划力的竞争。因此进行大尺度区域整合及创意策划是旅游长盛不衰的法宝。为此,哈尔滨要大手笔布局,高创意策划。对于冰雪文化旅游开发也要把合作空间由哈尔滨地区拓展到东北版块,凸显各自优势,错位发展,互送市场,共享信息,合作共赢。对于欧陆文化资源,要克服现有的哈尔滨市道里区、南岗区、香坊区各自发展的小我意识,着眼于全市整体,将太阳岛、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南岗区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和香坊区的伏尔加庄园连接起来,形成欧陆风情大空间开发综合利用,打造全市统一的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而金源文化也要深度挖掘哈尔滨与首都北京的历史渊源,把旅游半径扩展到北京,形成哈尔滨——北京金源历史文化寻根之旅。

  3.特色文化旅游呼唤产业化发展

  哈尔滨文化中心、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市职工文化艺术宫将于明年落成,要在举办音乐会的基础上,开发音乐培训、音乐商品、纪念品展销会、音乐文化商业街、音乐出版业等,以有效延长音乐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以此类推,冰雪文化旅游既向上游发展雪具、大型滑雪场机械的生产,又要向下游开发培训业、会展业、旅游纪念品。在哈尔滨建设一座专题性的冰雪学校或研究院,加大研究力度,延长冰雪产业之培训业链条,开发冰雪旅游智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而金源文化旅游、欧陆文化旅游则重点需要向产业链条下游延伸,着力发展旅游纪念品和会展业态等。中央大街、伏尔加庄园等重要旅游景区要策划拍摄电影,建设影视拍摄基地,甚至可以拍摄微电影,向更多产业和领域拓展。

  4.特色文化旅游需要国际化开发

  金上京遗址、侵华日军第731部队旧址已经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预示着哈尔滨文化旅游开发正在迈向国际行列。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旅游开发上要具有国际视野。就冰雪大世界来讲,虽然有几届与韩国、日本合作,但是国际化程度并不高。目前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与日本札幌雪节相比,在国际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向世界各国输出哈尔滨冰雕技艺的同时,还要大力开拓俄罗斯、日韩等国际客源市场,增加入境游客源人数。要积极推进哈尔滨冰雪文化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中东铁路申请世界遗产,让哈尔滨特色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5.特色文化旅游产品要活态化呈现

  现在国内很多城市和地区都在挖掘自己特有的地域文化,但是成功者为数并不太多。其原因就在于失去了原生态的生活,失去了文化的承载和传承者,大量的复建和造假,使得历史文化街区成为空街死巷。扎根和活态化是文化旅游产品恒久不衰的命脉。为金源文化、冰雪文化、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找到根,找到落脚点,找到坚实的支撑,让特色文化融入城市,融入民众生活,这应成为发展哈尔滨文化旅游的一个重点和方向。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社科院旅游发展研究所研究)

福建泉州市探索未来茶文化旅游发展方向

cntour2.com  2013-10-17

为充分展示泉州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全力打响“海峡旅游”、“文化泉州”、“中国茶都”旅游品牌,建设海西文化、生态旅游名城,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中国画报协会联合主办,泉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农业厅、福建省旅游局、福建农林大学联合协办,安溪县人民政府、泉州市旅游局联合承办的第四届中国茶都安溪国际茶业博览会暨2013泉州茶文化旅游节将于今日至14日在安溪县举行。

  “品茶+赏景”成最大特色

  “2013泉州茶文化旅游节是展示推介多元文化、山海风光和安溪独特茶文化旅游风景的重要节庆活动,是一个有利于旅游推介招商和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安溪县旅游局局长张雪怀介绍说,此次旅游节与茶博会联办,最大的特色就是将本土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与优美的旅游风景线进行结合,也为此次整个活动营造出了一个浓厚的“茶文化”氛围。

  此次前来参与活动的1000多名国内外旅行商、茶商、客商,不仅能在活动中观赏到融闽南风情和茶文化特色于一炉的开幕式及旅游文艺演出,也将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安溪茶艺组合展示、原生态茶歌演绎、铁观音制茶大师及藤铁工艺大师的现场表演。而在领略多彩的茶世界、茶文化和山水人文风光之外,还可参与到万人品茶、安溪铁观音主题诗会及创意茶席的展示活动中,通过体验感受独特的茶乡文化魅力。另外,更有近四十多个展示泉台美食的摊位将齐聚在本次活动之中,各界访客在品尝特色风味小吃之余,还能选购到各种优质茶叶及特色伴手礼。

  张雪怀指出,本次旅游节中的各项展示活动不仅旨在推介泉州旅游资源、旅游商品和茶叶、茶机械、茶包装、茶具、茶食品、茶工艺品等商品,也将相应开展一系列泉州旅游推介洽谈、签约研讨和铁观音财富大会等商贸活动,借由这些活动进一步丰富本次茶博会的内容,并以此提升茶博会的规模层次和实效作用。

  多举措打造“现代山水茶都”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旅游环境及旅游服务的品质,张雪怀表示,安溪县在近几年也围绕“现代山水茶都”的目标定位,凸显“茶文化旅游”主题,陆续展开一系列举措,如今年3月启动的向全球公开征集旅游口号及形象标志的活动、建设茶庄园及打造茶文化休闲驿站等,在此当中所重点打造的八马、魏荫、安溪铁观音集团、志闽生态旅游园等4个茶文化休闲驿站也将为安溪旅游增添新的活力,在茶文化休闲驿站里,访客们将可以休闲品茗,参观茶文化展馆,欣赏带有浓厚的闽南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的安溪铁观音茶艺,购买安溪特色茶叶、茶食品、茶配套伴手礼,同时,在这些驿站中也将会设置游客服务中心,让访客们在此处就可了解全县的旅游情况。

  除了建设旅游驿站之外,美食购物风情街、星级酒店和“中华名小吃”湖头小吃、安溪铁观音等特产购物,也将让此次前来参与旅游节的访客们玩乐尽兴,满载而归。

  探索未来茶文化旅游发展方向

  此次茶文化旅游节与茶博会同步举办,在张雪怀看来,也是呼应泉州“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推介安溪县独特的旅游资源,探讨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张雪怀认为,泉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也是世界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更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以及海峡西岸重要的经济文化旅游中心。在这座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古城中,如今拥有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其中包括了国家5A级景区清源山、千年古刹开元寺、崇武古城、洛阳桥、天后宫等名胜古迹举世闻名,更有泉州南音、提线木偶、高甲戏、惠安女、拍胸舞、南少林等闽南特色文化资源蕴藏于此。而这座集聚着海滨风光、山水胜景和人文景观的古老城市,也亟待被更多人所熟知。

  而为了充分挖掘泉州旅游资源,加强旅游项目策划招商,促进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张雪怀介绍,在活动中将特别举办一场泉州旅游项目推介会活动。通过对泉州各地旅游项目的推介,通过互动交流与洽谈,加深与会各地客商对泉州的了解。同时,为促进旅游宣传营销,拓展客源市场,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客源互流、产品互补,相关的旅游签约仪式也将在旅游节期间举行。而为加强茶文化旅游的交流与合作,张雪怀也补充介绍说,本次旅游节上还将举办一场主题为“茶乡茶旅互动,共谋合作双赢”上海茶乡旅游合作联盟研讨活动,泉州与上海两地的嘉宾将在本次研讨中,分别对 “茶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开发、茶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加强合作与交流,拓展茶乡旅游市场”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在探索未来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方向同时,也通过双方的进一步沟通寻找更多合作的机会。

  中国茶都主推人文生态之旅

  在本次旅游节活动中,来自国内外的旅行商、茶商、客商还将通过沿着不同线路对泉州的各地景点进行走访,其中不仅将在泉州市区的清源山、开元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锦绣庄民间艺术园等景点参观,也将前往晋江、南安、惠安及安溪等地的景点参观游玩。而谈及对于此次对于安溪行程的安排时,张雪怀介绍说,几条路线主要整合了安溪本地的古村古厝、茶园茶山、文化遗存等人文与生态资源,由此让访客们在欣赏安溪美景之外,感受到浓厚人文底蕴,同时也对独特的“茶文化”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茶文化之旅是安溪旅游最大的特色,它也是全国三大黄金茶文化旅游线路之一。安溪适合各种人群来旅游,品香茗,逛茶园,感受制茶魅力,这种旅游方式休闲又惬意。”张雪怀表示,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其不仅被誉为“福建新兴旅游县”、也被评选为“中国青年喜爱的海西旅游目的地”、“国家园林县城”、“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名县”。

  如今,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安溪县拥有着国家级旅游区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三星乡村旅游经营单位3个,其他景区20多个,形成了“茶文化旅游、宗教朝圣旅游、人文古迹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四大体系和旅游线路。在此当中,借由氛围浓厚、独具魅力的茶文化,融汇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茶都、茶博汇、铁观音发源地、茶叶大观园、茶庄园、铁观音创意文化馆等景点,安溪县营造出了一条独特茶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其也就是被誉为中国三大茶文化黄金旅游线路之一——“馨香之旅”。

  而在宗教朝圣旅游路线中,以“信仰汇聚、八方朝拜”为主题,将“雨神”清水祖师祖殿清水岩寺、南海观音首次分炉之地安溪普陀寺、“医神”保生大帝祖籍地玉湖殿、“大孝之神”广泽尊王出生地威镇庙太王陵,以及东岳寺、城隍庙等景点进行结合,为来自五湖四海的信众打造出了一个游历“佛国仙境”的完美路线。而在寻访人文古迹中,纳入了“名冠八闽,秀甲东南”的安溪文庙,“文物瑰宝、名相遗风”的李光地故居及历史文化古镇湖头镇等名胜古迹的人文古迹旅游线路,则让访客们感受到安溪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通过寻访藤铁工艺、蓝印花布以及安溪高甲戏、南音等民间艺术,亦能让访客进一步了解当地的人文背景。

  除此之外,由于地处亚热带,安溪气候温和且空气清新,当地森林覆盖率近70%,拥有丰富温泉资源,安溪也由此誉为一座“绿色宝库、天然氧吧、养生佳地”。张雪怀表示,将当地的自然景观进行整合,在此次旅游节的线路设计中,除让访客们感受茶文化、走访古迹、体验民俗之外,如国家3A级景区“森林氧吧、涵虚览胜”的凤山、“莲花圣境、飞瀑流泉”的洪恩岩、“紫云缭绕、天然弥勒、神奇天池”的紫云山旅游风景区,“云深谷幽,水媚树奇,珍禽异兽”的福建省级自然保护区云中山,“生态漂流河户外运动基地”的志闽旅游园,“体验农耕文化和闽南民俗”的尤俊农耕园,“运动休闲天堂”的天湖生态旅游、“闽南花园、温泉养生”的连捷温泉世界等自然景观、景点也将被加入到各条休闲之旅路线中,让访客们在此地体验到“泡好茶、泡温泉、泡氧吧”的独特旅行乐趣。

桦甸发展壮大旅游文化产业

中国经济网  2013-10-11

  “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是桦甸市的一张靓丽名片。桦甸市委、市政府抓住契机,把旅游产业作为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一个支撑点,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多个精品项目和产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特色旅游拓展市场

  美丽的金城桦甸市坐落在悠悠的松花江畔,这里初春可以踏青,夏日可以避暑,秋季可以观枫,寒冬可以观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无穷魅力,也令众多游客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2006年12月,桦甸市确立了旅游发展思路,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旅游主管、社会参与”的工作方针。2008年5月,桦甸市旅游局与三湖管委会筹建处合并,成立了桦甸市旅游产业发展办公室,核定事业编制办公人员20人。

  桦甸市“三湖连珠”,寿山仙人洞遗址、苏密古城、杨靖宇密营、肇大鸡山……一个个名胜古迹和一处处山水美景,为桦甸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为实现“建设吉林东部旅游名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桦甸市政府围绕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娱、购”,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上海商学院生态旅游学院、上海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吉林省规划设计院等规划设计单位,因地制宜地对桦甸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创意新、站位高、可操作性强的详细规划,明确了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着重打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品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色。

  在资金投入上,桦甸市政府每年都拿出一定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桦甸市旅游资源的对外宣传,先后编制了《桦甸旅游指南》、《可爱的桦甸》、《中国桦甸》、《生态桦甸》等书刊画册,开通了桦甸旅游网站,创办了《桦甸旅游》杂志,重点打造推出了以“观枫、赏桦、游湖、览凇、美食、垂钓”为主题的旅游品牌。

  旅游文化异彩纷呈

  为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桦甸市深入挖掘旅游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形象,使金城的旅游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连续举办了6届“中国桦甸白桦节”,通过白桦节的举办,积极向外推介了桦甸的湖光山色、白桦红枫、珍野美食、冰雪雾凇、休闲垂钓、黄金开采、关东风情等特色资源,充分展示了桦甸的历史、山水、民俗和饮食文化。通过举办全省旅行社联谊会、白桦节系列活动宣传推介会、旅游景区宣传推介会以及参加全国性的旅游交易博览会等,推出了3条精品旅游线路,研发出一套以“白桦·金城”为主题的旅游纪念品。

  开通了白山湖至长白山水上通道,精心打造了国家重点AAA级风景名胜区肇大鸡山国家森林公园养生旅游功能区、松花湖风景名胜区文化体验旅游功能区、红石国家森林公园休闲度假旅游功能区、白山湖水都旅游功能区、金旅游小镇黄金旅游体验区、金城综合服务文化古迹旅游区6大旅游功能区,开发大小景点40余个。独具风韵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吸引八方来客,逐步形成了桦甸的旅游风格和金城的旅游特色,创造了广泛的影响,得到了国内外众多人士的关注。全市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均呈上升趋势,仅2011年,桦甸市的旅游文化产业收入超过1亿元。

  旅游经济蓬勃发展

  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桦甸市从提升城市旅游功能入手,着力注重旅游要素的优化。他们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开发包装了一批生态文化产业项目。依托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山水资源,推出了漂流、农家乐等深受游客青睐的新的旅游项目。建起了金沙河峡谷漂流和红石湖色洛河漂流景点,与之相配套的农家饭庄5家,仅这一项就使当地村民人均收入增加近2000元。

  为助推旅游产业发展,桦甸市政府依靠民族风情优势,重点打造朝鲜族晓光民俗村,靠返乡农民创业办起了“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解决了村民靠出境打工赚钱养家的困难局面,拉动了民族风情旅游事业。

  大力实施文化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已全面启动苏密古城和寿山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建设工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几年来,先后建设了全长100公里吉桦省级公路和环景区旅游公路以及一批基础设施等;南楼山AAA级景区及金沙河峡谷漂流等一批景区(点)陆续建成并对游人开放,累计投资4.6亿元。今年,该市还对寿山旅游风景区规划了宗教朝觐功能区、养生功能区、综合服务功能区等项目。

  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工艺品等种类日渐丰富,文化包装及产品质量逐渐提高,文化娱乐设施更加健全,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2007年至2011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24.8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9亿元,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4.3%。

依托特色资源发展文化旅游

梅州日报  2013-09-15

  按照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本人于4月至7月挂任广州市发改委农村经济处副处长。通过挂职学习,感受颇深,特别是对如何加快大埔文化旅游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谋发展。要树立抓旅游就是抓经济的理念,加快推进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大埔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培育,要紧紧抓住梅龙高速公路、大埔至潮州港、大埔至丰顺至五华等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建成通车的机遇,力促全县旅游人数和旅游经济收入实现大跨越。

  (二)准确定位,立足资源抓规划。建设“大埔大公园、最美小山城”,以国际休闲慢城为目标、“客家香格里拉”为形象定位,重点抓好“五个一”工程(“一城”即县城,“一镇”即百侯镇,“一区”即张弼士故居景区,“一居”即李光耀祖居,“一寺”即万福寺)等旅游项目的建设。特别是要打造全国最大的福文化旅游综合体,把万福寺打造成为中国祈福第一圣地,以“泛万福寺”的概念,将福文化、礼佛、禅修养生和客家文化体验等融入自然,融入村庄,将大麻镇坑尾村周边6.8平方公里打造为福文化旅游综合体。

  (三)巧借外力,依托特色强招商。突出特色文化资源,谋划和策划一批好项目、大项目,重点抓好万福寺宗教文化旅游区、三河古城旅游区等项目的招商;积极跟进瑞山生态休闲度假村、飞天马茶文化产业园和大东旅游度假村等项目建设;借鉴广州挂绿湖、白云湖项目建设经验,推动万福寺宗教文化旅游区和瑞山休闲度假村水景观项目建设。此外,依托古村落资源优势,发挥“中国蜜柚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品牌作用,促进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糅合发展,打造一批乡村公园,带动农民增收。

突出“绿色主题”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深圳新闻网  2013-09-12

  光明新区有着和其他区域共通的文化血脉,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路线,这就是“绿”。华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腾讯研发总部、招商局“智慧城”三大“文化航母”项目落户新区,新区高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加速集聚。

  光明新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图为去年新区旅游文化节文艺节目表演。本报记者 管强 摄

  本报讯(记者 雷云霞)光明新区有着和其他区域共通的文化血脉,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路线,这就是“绿”。

  新区成立后,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把文化放在与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谋划和推进,结合新区“打造深圳绿谷,建设绿色新城”的总体目标,突出“绿色”主题,加快引进高新文化产业,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扶持群众文化事业,实现了文化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

  华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腾讯研发总部、招商局“智慧城”三大“文化航母”项目落户新区,新区高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加速集聚。以“文化+旅游”为突出特点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光明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绿地覆盖率占土地总面积的53%,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新区连续举办了六届“旅游文化节”,形成了藏獒博览会等一批极具魅力的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光明农场大观园作为新区华侨旅游文化的重要载体,成功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大大提高了景区的品质内涵,新区旅游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新区文化馆、图书馆、体育中心和群众体育中心“两馆两中心”等一批大型文体设施的建设,极大推动了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群众文化精品层出不穷。

  而今,新区正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质量,努力实现跨越发展、后来居上的目标,努力成为全市文化发展的一支“奇兵”。借助华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腾讯研发总部、招商局“智慧城”这些“文化航母”的“龙头”效应和辐射功能,加快文化产业集聚,打造作为新区十大专业产业园区之一的“光明文化创意产业园”;依托文博会平台,继续大力推广绿色城市文化。明年文博会,新区计划依托内衣基地、钟表基地平台,增设“国际内衣文化创意产业园”分会场和“国际钟表文化创意设计展”专项活动;依托本土品牌,打造特色文化精品。以公明骑楼文化、光明越南华侨文化为“引子”,扶持培育建设“东南亚风情街”、“公明骑楼文化古街”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将针对新区本地居民、外来劳务工等不同群体的文化生活需求,进一步整合资源、挖掘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光明特色的特色文化品牌,为群众营造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氛围。

  据悉,今年新区还将加快新区文化艺术中心、光明新区书城的规划建设,为辖区群众提供更为广阔和高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优势破解发展难题

推进文化旅游服务第一主导产业大发展快发展

承德日报  2013-08-29

作者:

·栏目:null

(记者徐凯)8月28日下午,我市召开推进文化旅游服务业发展座谈会。市委书记郑雪碧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协主席、市委秘书长韩福才主持座谈会。市领导张庆祥、刘文勤、张树民、孙林出席会议。

  郑雪碧指出,承德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优势突出、特色明显。世界最大的皇家园林和皇家寺庙群,是清文化、佛文化、和谐文化的代表,其地位不可替代;3310万亩有林地面积,植物、动物具有多样性,负氧离子含量高,是天然氧吧;全市37.6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力支撑;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是宜居养生之地;

  特别是毗邻京津两大消费市场,是最大优势。这些优势集于一地,在环渤海乃至华北地区也是不可多得。要全面搞好资源普查,摸清底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真正把文化旅游服务业打造成第一主导产业。

  郑雪碧强调,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要注重解决具体问题。首先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深刻认识到抓文化旅游服务业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旅游业是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提升的朝阳产业,是带动活跃第三产业的龙头,是经济发展最具竞争力的增长点。要跳出避暑山庄、外八庙的固有的思想和狭窄的视野束缚,看待全市文化旅游服务业发展,依托森林、草原、温泉等独特资源,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休闲度假、观光游览、民俗体验等产业。要推动“一季游”向“四季游”转变,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景、冬滑雪”的独有品牌。要解决文化旅游产业链单一问题,大力开发参与性、娱乐性项目,丰富旅游产品,形成带动效应。要下大力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服务质量差等问题。

  郑雪碧强调,承德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必须做高端。强化高点起步理念,无论是景点建设、旅游产品开发,还是打造乡村旅游都要做高端。要坚持规划引领,立足招大商、引大资,选好商、招好商,创造高端发展的先决条件。要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协调机构。各县区要着力打造一到两个重点景区。各级各部门要全力以赴、相互配合,站在对群众负责、对事业发展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把文化旅游服务第一主导产业培育好、打造好,全力推动承德科学发展、绿色崛起。

突出地方特色发展文化旅游

赛迪网 2013-08-23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旅游如歌,养人性情。有人用“魂”与“体”比喻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体”,“魂”“体”相互依存,统一于群众的旅游实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伴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有“齐鲁古地”美誉的山东,其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群众喷薄增长的旅游需求不断融合,“文化山东·度假天堂”的口号越发响亮。为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山东省文化与旅游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已启动。本报从本期起推出“聚焦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专题,邀请各地文化、旅游部门负责人及知名专家、学者畅谈齐鲁大地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道。

  文化与旅游一脉相承,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加快旅游发展过程中,临朐县注重融入特色浓郁的文化元素,为旅游业注入了勃勃生机,实现着文化与旅游的完美融合。

  历史文化成就景区大美。资源差异性造就区域文化多样性。临朐县有山有水有文化,每一处山水,都传承着不同的古老文明。与五岳齐名的五镇之首沂山,古称“东泰山”,地处泰沂山脉中部,是黄帝登封过的三座名山之一。自轩辕登封,舜肇封山,先后有10朝16帝登封过。历代名人墨客在此留下大量碑碣题咏。康熙帝御笔钦赠“灵气所钟”,意即灵气汇聚之地,正是沂山乃至临朐的真实写照。历代大家,名人墨客,纷至登临,留下了大量碑碣题咏。镇山文化、帝王文化源远流长,灿古灼今,铸就了临朐县东镇沂山“五镇”之首的大家风范和磅礴气势。

  素有“北国江南”美誉、全国七十二大名泉之一的老龙湾,则是明代散曲家冯惟敏的私家园林。泉计万许,老龙湾风景区有铸剑池、珍珠泉、万宝泉、洪湖窟、雪化桥、江南亭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0余处,自古就有“冶源烟霭三冬暖”之称。名人文化和泉水文化共同演绎了老龙湾的灵秀经典之美。而以地质文化、远古文化为主题的山旺国家地质公园有“万卷书”之称,古生物化石种类繁多且保存完美,现已发现10多个门类700余属种,有“万卷书”之称,被中外学者称为“化石宝库”。走进山旺,有如游梦境和科幻世界之妙。2008年境内新发现丰富温泉资源后,温泉度假项目开发异军突起,沂山温泉度假村、揽翠湖温泉度假村相继开工,温泉养生文化氛围日益浓厚。为进一步放大景区文化效应,在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临朐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高端定位景区开发模式,使特色历史文化与景区形象实现了有机统一。

  民俗文化赋予旅游灵动神韵。旅游是高层次文化探求活动,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可使人有如品灵山圣水、赏天籁之音的意外收获。“书画之乡”“小戏之乡”“奇石之乡” 的深厚文化底蕴,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质朴、充满智慧和灵感的临朐人。红木雕刻“清明上河图”、青铜大型雕塑群“风筝魂”,成为享誉中外的民俗文化艺术代表作。目前,临朐县文化企业发展到240家,特色文化户1.2万家,从业人员2.3万人,是江北最大的观赏石交易集散地、山东省最大的工艺雕塑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打造中国镇山文化旅游节、中国观赏石博览会、老龙湾相亲大会等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让游客在悠哉游哉中尽享民俗文化大餐,丰富了旅游内涵,提升了旅游品位。

  饮食文化引领绿色时尚消费。饮食是旅游至关重要的一环,赏美景、品小吃,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而优美的生态环境、原生态山水中的绿色天然美食和特色风味小吃,更是临朐旅游令人神往之处。临朐县政府组织实施了泉水进城工程,将老龙湾优质泉水引进县城,成为山东省第一家用上矿泉水的县级城市。精心打造绿色饮食文化,使传统美食更符合现代营养观念,新兴特色小吃回归原生态绿色本元。如起源于清代,在宫廷全羊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羊宴,以尝百草、饮山泉、天然放养的纯黑山羊为原料,根据羊躯干各部肌肉组织的分布不同,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做出色、形、味、香各异的各种菜肴,并冠之以龙门角、采灵芝、双凤翠等吉祥如意的名称,既有地方特色,又有益身心健康。还有传统民俗工艺加工的全蝎、河蟹、山鸡、野兔、山菇、煎饼、柿饼等,均是色、香、味、营养俱佳的上乘美食,保健养生的绿色天然补品。餐饮服务业迅速崛起,2009年新上四星级酒店两家,大小特色餐馆100余家,全县入住接待能力明显增强。实施了旅游“彩虹工程”,为餐饮服务业和旅游业搭建“金桥”,开展酒店星级评定和旅游推荐宾馆、餐馆评选活动,餐饮服务业实现了统一规范化服务。游客在临朐不仅能够品味到特色美食和绿化生态文化,更能享受到宾至如归的热情周到服务。

  临朐,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一个充满灵气的地方,一个文化与旅游完美融合的休闲之地。

打造品牌培育龙头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

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 2013-08-22

  8月21日上午,平顶山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国伟在调研文化旅游工作时强调,要深入挖掘平顶山市独具优势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品牌,培育龙头,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努力把平顶山市打造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平顶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唐飞,副市长郑茂杰及市直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调研。

  张国伟一行先后实地察看了应国墓地遗址、平顶山博物馆、市文化艺术中心等,听取了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关于全市文化旅游工作情况的汇报。

  张国伟指出,平顶山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丰富,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文化旅游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品牌,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就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张国伟强调,一要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工作。文化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市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要突出工作重点,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在文化工作方面,要深入挖掘宣传历史文化,提高平顶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实施好舞台艺术送农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做好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公共设施的免费开放工作,使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要繁荣文化产业,集中力量打造魔术、曲艺等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旅游工作方面,要搞好旅游开发管理基础工作,抓紧制定好旅游专项规划和旅游资源管理办法,根除乱开发和同质化开发的顽症,保护利用好旅游资源。要深入挖掘平顶山市独具优势的文化旅游资源,着力建设好尧山-大佛景区、大香山风景名胜区、矿山公园、湿地公园等旅游景点,培育旅游产业龙头。要搞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景区接待能力和水平,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吸引更多国内国际游客来我市旅游,把平顶山市打造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三要创新方法,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文化旅游部门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创新体制机制,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来推进工作,努力把平顶山市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实现平顶山市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经济强市跨越。

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张家口新闻网   2013-08-10

   推进旅游文化品牌建设必须充分挖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自然禀赋资源,提升旅游产业的附加值,打造特色品牌旅游产品,实现文化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一是要结合地域文化科学规划,定位特色品牌。目前旅游市场产品单一,缺乏地方特色,产品同质化明显,品牌文化不鲜明,对游客的吸引力明显不足。而且各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偏重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开发不足。只有深度挖掘品牌特色,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产品,提高旅游产业的附加值。旅游文化品牌的构建应立足本地的特色文化,注重本地特色旅游文化的开发。只有以深刻的文化底蕴为支撑,才能发挥本地的文化优势,打造其他地区难以复制的特色品牌,才能提升本地区的综合影响力和吸引力,形成独具一格的旅游文化产品。

  二是要充分挖掘景点的文化内涵。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在于文化旅游资源。各地的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因差异而各具特色,因此应找准本地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开发,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张家口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浓郁的塞外风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要发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重点研究泥河湾文化、三祖文化等历史文化,让积淀了千年的历史重新焕发独特的魅力,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和感受我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亮的文化形象。要发掘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张家口将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三晋文化的礼义诚信、蒙古族、满族文化的粗犷豪放融为一体,依托独特的地缘优势,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要充分发掘蔚县剪纸文化、二人台民间艺术、坝上蒙族特色文化,发展互动旅游,让游客充分体验多彩的民族风情。要发掘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依靠我市休闲、绿色、夏季凉爽等生态环境特点,开发生态体验旅游,如采摘旅游、农家乐旅游等,提升人文生态旅游产品的品位和品质。要发掘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依靠特有的地缘优势和地理特色,如滑雪旅游等旅游产品。要依靠革命历史纪念基地发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特色旅游品牌。

  三是要精心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精品旅游线路是整个旅游景点的灵魂,是最具特色和特点的旅游产品,也是地方文化的品牌。张家口市围绕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生态环境、红色文化等优势资源现已形成冰雪温泉游、坝上草原风情游、中华文明溯源游、京西北民俗生态游、桑洋河谷葡萄文化休闲游、张家口历代长城游六大特色旅游项目。这些项目要借助于旅游线路的开发才能收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实现品牌价值的提升。

  四是要搭建宣传平台,注重品牌传播。旅游景点文化品牌的塑造不仅有旅游产品的设计,更要注重搭建旅游文化品牌宣传平台。在实践中,既要充分发挥如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等常规媒体宣传平台的作用,也要注重建设文化特色产品创意制作和推广平台。要借助各种手段,如承接比赛、影视作品、对外整体包装等,扩大影响力,从而加深消费者的印象,提升整体特色品牌的文化内涵。

  五是要创新营销手段,实施旅游文化营销。文化营销是充分利用文化的力量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市场营销活动。旅游文化营销就是要强化文化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在品牌营销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传递出一致性的旅游文化,保持和维护旅游文化品牌的完整性。要从开发规划到产品包装营销,从经营者到消费者都要提高旅游文化素质。一个成熟的旅游文化品牌必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要突破传统观念和营销手段的束缚,发挥信息化、网络化的作用,创新营销手段。

  总之,要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就要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要深刻发掘旅游文化资源,要将传统的自然优势和文化优势相结合, 走出一条绿色、 经济、有内涵、附加值高的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系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教师)

山东各地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武汉办事处2014-03-19

  济南市启动文化旅游资源调查工程。对代表济南历史文化、乡村文化、宗教文化的建筑和名镇古村进行普查,编制古村落旅游规划。推动"天下第一泉"中央游憩区规划设计,提高对游客的文化吸引力。

  青岛市建设文化青岛、打造旅游强市。积极发展文化演艺游、影视之城游、音乐之岛游。引进国内外知名演艺集团打造大型旅游文化演艺活动,鼓励开发国防教育和军事文化旅游产品。

  泰安市突出文化旅游融合基地建设。全力推进徂徕山汶河景区等在建项目建设,规划建成9.7万平方公里的泰山文化产业园,今年打造10个以文化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旅游景区,重点培育10家文化旅游骨干企业。促进文化旅游市场开拓,新推出10条以上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济宁市建立文化旅游资源资产运营平台。设立1亿元市级文化旅游发展基金,由政府基金引导,民间资本跟进,扩大融资渠道。

  威海市优化文化旅游整体环境。将威海全域作为一个大文化景区统筹规划建设;今年计划投资146亿元,建设涵盖海洋文化等5方面45个文化旅游项目,打造道教寻踪、始皇东巡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诸城市加快恐龙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统筹恐龙化石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力争年内旅游总收入增长15%以上。

  蓬莱市突出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打造葡萄酒文化游、蓬莱仙阁文化游、精武文化游、海洋文化游和乡村文化游,以发展特色文化游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宝鸡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新高地

腾讯旅游  2013年08月06日  

牵手著名导演张纪中,打造炎帝影视基地,炎帝故里宝鸡在努力探索文化旅游发展的新道路。伴随央视史诗剧《英雄时代》在宝鸡茵香河文化旅游区炎帝影视基地热拍,一处散发着历史文化气息的特色景区,它的神秘面纱将徐徐拉开,逐渐为人所识。你可以到宝鸡茵香河文化旅游区感受体验生态宝鸡的魅力与人文宝鸡的魅力。

记者在宝鸡采访时,宝鸡市市长上官吉庆的一席话,为我们展示了宝鸡文化旅游发展的宏伟蓝图。他向记者介绍:自确立“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宝鸡”的发展蓝图后,宝鸡市加快了文化旅游繁荣发展的步伐,奋力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宝鸡文化“活”了起来,山水“动”了起来,合力构筑了宝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实现了文化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让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 飞越新高度

在采访中,这位严谨的市长向记者畅谈了自己对宝鸡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密不可分,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就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宝鸡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景观荟萃,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素有“炎帝故里”、“佛骨圣地”、“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等美誉。宝鸡市政府按照“大文化、大旅游、大突破、大服务、大市场、大环境”的发展理念,以打造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和建设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及游客集散地为目标,精心塑造炎帝故里、东方佛都、秦岭中央公园、西部城市天堂“四大品牌”,强力打造法门寺太白山综合旅游区、秦岭都市旅游区、周公庙五丈原钓鱼台历史古迹旅游区、关山草原风光旅游区、岭南山水旅游区“五大板块”,用创新的精神引领宝鸡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宝鸡市副市长丁琳介绍: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管委会全力推进茵香河文化旅游区建设,将连通石鼓山公园、鸡峰山旅游景区,打造宝鸡城市文化“会客厅”,代言宝鸡城市魅力形象,成为华夏文明之源和关中秦岭生态的休闲体验高地。这是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高端居住、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高端综合休闲度假中心。同时丁琳强调,宝鸡将以姜炎文化和周秦文化与西安汉唐文化遥相呼应,演绎西安——宝鸡大旅游的“双城记”,打造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的“双子座”,提升宝鸡在关天经济区国际旅游目的地体系中的地位,开启宝鸡文化旅游产业灿烂辉煌的发展进程。

为旅游打造智慧的工程

当记者提起“智慧旅游”时,上官吉庆表示:宝鸡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一直把智慧旅游发展作为一项关系旅游产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智慧化是继工业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的又一突破,是新一轮发展竞争的重要着力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逐步提高和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各国家和地区高度关注智慧旅游的发展,宝鸡正在开始探索建设开发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我们已在各个景区已作出智慧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安排,力争在新一轮旅游产业竞争中寻求领先优势。为了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真正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旅游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产业地位。开发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既是长远的战略,也是旅游服务、行业统筹、产业管理的必需平台。全市统筹智慧旅游的顶层设计“定标准、建平台、抓终端”,共同推进实现三项服务,即“为游客,为企业,为政府”服务。这期间我们需要整合各方力量,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的原则,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为智慧旅游的开发建设创造井然有序的市场环境。

“智慧旅游”是现代旅游产业智慧化管理、营销的重要途径。“游客为本,网络支撑,互动感知,高效服务”,是智慧旅游发展核心理念,建立一套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开放高效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智慧旅游”的项目实施,将使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全面信息化、智慧化,使在线旅游业务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明显提升,使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使旅游管理精细化、旅游经营科学化,是实现旅游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在采访中,丁琳强调,宝鸡旅游资源丰富,产品形态多样,“智慧旅游”的开发建设是市场在新形势下的必然需求,项目的编制、策划、规划、开发建设刻不容缓。平台投入使用,可在全市范围内实现“食、宿、行、游、购、娱”等全产业链智慧管理、智慧体验、智慧服务、智慧营销等。我们要把宝鸡“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成“产业链管理平台、游客互动感知的平台、企业产品营销推广的平台,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通过智慧化的移动终端达到“一机在手,轻松游宝鸡”的旅游互动感知与便捷式服务。为做大、做强宝鸡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新活力。

洛阳市人民政府: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

着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河南旅游政务 2012-2-13  

    近年来,洛阳市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目标,以打好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攻坚战为抓手,以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为主线,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工作思路,锐意进取,努力拼搏,在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品牌打造、体制机制创新、信息化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旅游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抓项目引资,带动旅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强力实施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狠抓旅游重大项目建设,2011年,策划、包装、整理、筛选了全市重点旅游建设项目32个,总投资额150亿元,年内投入资金26亿元。一是打造高品位旅游景区。投资200亿元建设关圣文化产业园区项目;投资30亿元建设老城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投资25亿元建设涧西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项目;投资25亿元建设白马寺景区环境提升项目;投资15亿元建设大唐洛阳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投资5.2亿元建设龙门景区提升项目。二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5亿元建设洛宁龙泰大酒店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白云山五星级国际大酒店项目,投资3亿元建设五星级偃师中成大酒店项目。三是实施旅游综合开发。投资15亿元建设宝龙城市广场城市旅游综合体项目,投资13.5亿元建设龙门一号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投资3.38亿元建设青要山生态休闲旅游开发项目,投资2.8亿元建设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项目。通过谋划建设一批具备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高品位旅游重大项目,有力地推进了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旅游产品体系和业态日益丰富,城市旅游功能日臻完善,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二、抓品牌建设,带动提升洛阳城市旅游形象

    一是着力打造精品景区品牌。以创建国家5A、4A级景区为抓手,推动旅游景区提档升级,现有龙门石窟、白云山、老君山-鸡冠洞3个国家5A级景区,国家5A级景区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栾川县也以创建两个国家5A级景区的成果,赋予了栾川模式新的内容。二是着力打造节会旅游品牌。以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为龙头,大力发展节会旅游,相继推出小浪底观瀑节、河洛文化旅游节、伏牛山滑雪节等四季旅游节会,成为招揽游客、集聚人气、增加旅游效益的有效平台,实现全年旅游无淡季。三是着力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品牌。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集旅游咨询、服务、预订等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在全省首家开通旅游观光巴士,使洛阳旅游国际化迈出了坚实步伐。建设集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田园式伊河生态廊道,建设荟萃龙门、关林、洛浦公园、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众多历史文化旅游精品的龙门大道,使得洛阳旅游环境日益优化。四是着力打造旅游服务品牌。围绕创建国家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旅游国标、行标,推出34个旅游标准化试点企业,旅游服务精细化、人性化、特色化更加明显。

三、抓体制机制创新,带动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一是实施旅游体制创新。成立了高规格的龙门石窟文化旅游园区,整合了文物、旅游、园林、林业、水利等单位职能,打破原有的市、县、区和景区的多头管理模式,由管委会对辖区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营销,充分激发了园区发展活力。龙门园区确定了 “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唐风古韵、山水文化园区”的建设目标,投资260亿元,着力建设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特色演艺、特色餐饮、特色购物为一体、“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综合型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二是实施旅游机制创新。积极整合优势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旅游航母企业,先后组建了景区类型的洛阳龙门旅游集团、交通类型的洛阳交通旅游集团、酒店类型的洛阳航空旅游集团、餐饮类型的洛阳餐饮旅游集团,增强洛阳旅游产业发展的后劲。三是实施旅游职能创新。积极谋划成立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强化旅游产业促进的职能,增加统筹、整合、协调全市旅游资源的职能,增加旅游产业发展综合协调的职能,增加指导、监督、规范全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职能,对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谋划和协调,积极推动由单一的旅游行业管理向旅游产业促进、综合协调服务、统筹多部门联动转变,形成全市上下共同发展旅游产业的强大合力。

四、抓信息网络引领,带动城市旅游服务水平

    以创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为目标,强力推动旅游信息化建设。一是打造旅游网站集群。洛阳旅游网目前拥有三个版本(资讯网、政务网、手机网)和八国语言,能够全方位服务境内外游客。洛阳旅游体验网达到国内旅游网站一流水平。二是建设旅游官方微博。通过洛阳市旅游官方微博向广大网民推介洛阳旅游信息和旅游产品,目前,洛阳旅游新浪微博粉丝已达34万,腾讯微博粉丝33万,排行全国城市级第三名。三是积极开展无线旅游。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手机导游、手机看牡丹及景区、旅游助手等服务。在全国首家推出旅游电子门票和网上预订业务,大力推行旅游电子商务,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洛阳之旅。四是大力扶持信息化示范工程。出台旅游信息化示范性项目奖励标准,对旅游信息化项目进行奖励,有效地调动了旅游行业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