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题信息(二)

发布时间:2014-12-29  |  浏览:

聊城市发展养老服务业 推进社会养老体系建设

新民网 2014年08月15日

记者日前从民政部门了解到,通过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稳步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山东省聊城市养老服务实现提档升级。

原标题:聊城市发展养老服务业 推进社会养老体系建设

记者日前从民政部门了解到,通过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稳步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山东省聊城市养老服务实现提档升级。

上半年,山东省聊城市稳步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截至6月低,全市拥有养老床位25634张,养老机构92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58家,民办养老机构34家,已开工建设养老机构28处,完工后可新增床位12616张;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8处;农村幸福院186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3个;培训初级养老护理员68人,中高级养老护理员71人,养老管理人员180人。为支持农村幸福院建设,除国家和省给予每所农村幸福院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外,市福彩公益金还对每所农村幸福院进行补助。

今后一个时期,聊城市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坚持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点,在全面落实城镇“三无”、80周岁以上低保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困难老年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和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切实解决困难老年人养老难题;继续推行公建民营,鼓励民间资本收购、入股、托管办公养老机构,逐步向由政府办服务向管理服务转变;加快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和培训;积极培育和发展养老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和评估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苑莘张庆华 汪漪)

延边构建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

2014-08-17  吉林日报

本报讯(记者张伟国赵乐王胜男)近年来,延边州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努力构建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

打基础,实现城乡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延边州人口老龄化具有增长速度快、空巢数量多、分布不均等特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的建设,让养老有了保障。从2009年开始,延边州开展村级居家养老服务大院普及工作。各部门协调整合现有资源,统一标准建成养老大院569个,城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84个,服务人员4.5万人。在大院“过冬”问题上,去年组织102户试点,每个试点村补助1万元,推广地炕烧秸秆或节能灶取暖技术,力争3年内解决养老大院过冬问题。

去年是延边州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卓有成效的一年,开通“延边老龄”网站和“2815815”老龄服务热线,成立“延边养老护理学院”,又与家政服务集团签订服务协议,培训为老服务人员,为实现社会养老信息、居家养老需求与为老服务的有效对接打下了坚实基础。

重组织,强化为老服务主体职能作用。基层老年协会是为老服务的主体,去年,延边州利用村级换届选举,调整和规范940多个原有村级老年协会,新建近100个农村老协组织,并对“农村行政村和城市社区涉老团体的主要负责人”实行工作补贴,调动积极性。延边州现已有老年协会1700多个,做到了村级老年协会的基本覆盖。

活到老,学到老。为老年人办报办大学,成为当地老年工作的一个亮点。延边州各级老年协会开办481所老年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占老年人总数18%。延边州老年协会创办的周刊《老友报》(朝、汉文)、与延边人民出版社合作创办的月刊《老年世界》(朝文)杂志,发行量分别达到1.2万份和1.6万份,已成为广大老年群众重要的精神食粮。

各级老年协会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还因地制宜地创办各种经济实体,保证老协活动的经费。目前,有创收基地321个,经济实体214个。另外,储备包括综合性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创收基地等110项“延边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项目”,为进一步探索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提供了案例。

转观念,探索实效性养老服务新途径。虽然延边州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城乡覆盖率已达99%以上,但在护理制度建设、宜居环境建设等环节,还相对薄弱。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各县市积极探索实效性的养老服务途径。

汪清县汪清村1565人当中,60岁以上老人有281人。“以村干部为主的志愿者参与村里养老服务,建立以低龄健康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服务机制,让社会志愿者送服务到老人家。”这是汪清村建设多方位养老服务体系的独特理念。每周有三四天时间,村里会派人把老人请进养老大院娱乐,然后再把老人送回家。养老大院还不定期对外出租,每年创收所得的四五万元再补贴养老服务。汪清村在养老服务上规定了活动内容和时间,实行自主谋划、自我发展。

针对离休干部的养老服务,龙井市于2011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困难老干部帮扶中心,在乡镇、社区成立3个困难老干部帮扶点,为65名老干部提供多元化、经常化、全方位的关爱和帮扶。对高龄的离休干部,新建日间照料室、医务室和理发室,由志愿者组织开展相适宜的读报、文娱活动。同时招募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为老干部提供定期理发、医疗、按摩、保健、送餐等专业服务,使老干部晚年得到更加贴心、更加实惠的服务。

四川省将“三公”经费压缩支出全部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人民网  2014-08-12

2013年底,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把压缩“三公”经费支出节约的5亿元全部用于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提前下达各地。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新增公办养老机构床位8190张、民办养老机构床位22508万张、维修改造公办养老机构床位14134张,新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798个、为37.1万困难家庭失能老人和8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了居家服务支持。此举是四川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生动写照。

四川是我国的人口大省。2013年底,全省常住人口8107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达1524.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8.8%。老年人群体呈现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多等特点,迫切需要社会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四川省委、省政府多措并举,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制定完善养老服务业促进政策。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积极落实有关部委出台的配套政策要求,今年1月至6月,先后制订了《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养老服务业用地保障的通知》、《四川省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实施办法》等11个养老服务政策文件。

——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省委、省政府把“新建改造10万张养老床位、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民族地区城乡‘三无’、‘五保’对象和孤儿集中供养全覆盖”列为2014年民生实事。重点支持公办养老机构新增1.5万张养老床位、民办养老机构新增5.5万张养老床位、公办养老机构维修改造3万张养老床位,建设2000个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100万名困难家庭的失能老人和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全面推进民族地区供养机构房屋建设和设施设备购置,两年内计划新增民族地区农村敬老院床位16030张、城市福利机构床位1865张、儿童福利院床位5880张,确保在受益对象自愿的前提下,对民族地区城乡“三无”人员、“五保”对象和孤儿全面提供集中供养。

——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2014年,省财政加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一般性预算资金投入,省级福彩公益金投入比例已达62.56%。全省投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资金将达到20.9亿元,其中省级需安排补助资金9.15亿元,目前已下拨8.69亿元,占应补助资金总量的94.97%。省级投入民族地区供养机构建设资金将达8.32亿元,目前已下拨6.65亿元,占应投入资金总量的80%。

——推广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经验。召开全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现场会,交流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经验,实地参观了中国电信成都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利用闲置资产改造兴办的慈昶缘养老服务中心、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兴办养护型养老机构实现医养融合的青羊区文家社区颐养中心、引进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组织实行公建民营的温江区柳城街道柳城家园全日居养老中心、民间资金投资新建规模较大的天府怡园等养老服务设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

——规范农村敬老院建设管理。加大对现有的2803所农村敬老院改造力度,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范围,在满足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使之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完成562个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星级机构评定工作,共评定三星级服务机构100个、二星级服务机构189个、一星级服务机构273个,并通报授牌。推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事业法人登记工作,全省2290所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完成事业法人登记工作,事业法人登记率达到82%。

——积极推动养老服务领域改革。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和全面深化改革重要部署,省委、省政府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和“加强老年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列入2014年重点改革事项,分别确定了37项和6项重点任务,28个省级部门参与推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督查。7月上中旬,省政府督查室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民政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等部门组成六个督查组,重点对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民生实事项目进行了专项督查。

(来源:民政部网站)

南京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2014年08月17日 新华网江苏养老频道  

8月13日上午,经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同意,该市民政、发改、住建、规划、国土、卫生、财政、人社等部门联合召开《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宁政发[2014]216号)新闻发布会。

据悉,《意见》规划到2020年前,力争在“医养融合、评估机制、居家护理、高端养老、志愿服务、养老准入、诚信体系”等方面取得一些实质性突破。另外,还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务实创新的政策。主要亮点有:

一是在顶层设计上,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作主导,增加了“社会为主体、法制为保障”,从而使该市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更加科学、系统、完善。分类设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融合、队伍建设、养老产业”指标体系,从而使各项指标围绕总体目标,而显得清晰、简洁。

二是在规划建设上,民政部门全程参与新建地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验收和交付。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配建的养老服务设施的产权一并转交当地政府,由民政部门使用和管理,这就改变过去了有规划、无建设,有建设、不移交,能运营、被挪用的尴尬。在旅游、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专项规划中,也要考虑养老服务需求。因公共利益需要拆迁搬离的养老机构,应提供相近建筑面积就近帮助其继续经营,这一点十分重要,过去3年时间,全市被拆迁70多养老机构,减少减少床位4000多张。今后,按照“谁拆迁、谁负责”原则,“只拆不补”的状况将得到根本改变。同时,《实施意见》对养老设施的规划,还与《城市规划指引》进行了有效衔接。

三是在政策创制上,鼓励医疗机构转型或增设老年护理机构,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养老机构补贴。对民营养老机构推出了维修(房租)补贴,城市500元/张、郊区400元/张。为全市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和提供上门服务的医疗机构购买责任保险。为居家和机构养老的培训、评估、助老服务卡管理运营等事宜实行政府购买服务。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设施经审核认定后可以抵押。政府购买服务对象从国家规定的“三类”拓展到“五类”老人,且当其从居家转入机构养老时,政府购买服务补贴可转介充抵。对低保对象中的“双失”(失能、失智)入住养老机构给予差额托底补助。对特困老人和75周岁以上的空巢独居老人提供助餐补贴。将计生特扶老人纳入公办养老机构的重点保障范围。符合条件的养老护理员可申请享受职业技能培训、岗位和社会保险补贴。建立养老护理员入职奖励和工龄补助制度。建立志愿者嘉许制度和回馈制度。建立养老服务信用档案,增强养老组织诚信自律、规范运作,强化养老组织失信惩戒机制。

四是在资源整合上,社区应无偿提供40%以上办公服务用房,引入各类专业化、社会化的养老服务组织。充分利用闲置的厂房、仓储用房、学校、培训中心、度假村、农庄等存量房产和土地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国有资本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鼓励宗教团体利用自身设施,提供养老服务。对各类职工医院转型从事养老服务,符合条件的,都给予养老补贴。

五是在养老产业上,设立养老服务发展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业项目按照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给予支持。注重高端养老项目建设,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养老需求。老城区重在养老理念和护理档次升级,新城区和郊区则充分依托生态绿地的地缘优势,开展高端养老和护理服务。目前,该市已引进泰康人寿、法国欧葆庭、澳大利亚皇家护理等提供高端养老服务。

六是在行业监管上,以“促落实、抓监管”为核心,狠抓项目、服务、安全、环境、资金方面的监管,主要指标实施每月通报。建立养老诚信体系。市督查办对市委、市政府领导有关批示以及市发改、民政和老龄等部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和梳理出的问题,开展专项督查督办,对不作为、假作为、乱作为等行为,按有关规定启动问责程序。(宁龄)

高龄浪潮下美日如何养老?

中国经营报 2014-08-18

本月7日,穆迪公司推出报告《人口老龄化拖累经济增长》,引发全球媒体热议。

数字会说话。报告指出老龄化浪潮凶猛来袭,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同受冲击。目前有六成国家正在“老龄化”(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7%),2020年13国进入“超高龄社会”(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20%),2030年暴增到34个。

从现在起到2030年,德国、俄罗斯、乌克兰和日本等约16个国家的适龄劳动人口将减少10%以上。昔日的人口红利翻转为“人口税”,未来20年全球增长因此放缓。

老龄化洪峰势不可挡,如何养老?考验各国主政者的智慧和远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一起踏上海外养老巡礼之旅。

美国“老龄署”引导

美国——儿童的天堂,青年的战场,老年的地狱。今非昔比,美国老年人从来没有像今天活得这么洒脱过。相比年轻人,他们更为富有、健康、愉快,倍受尊敬,积极参与社会,也越来越长寿。

这一切都离不开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美国历史上最庞杂和最重要的法案之一。80年弹指一挥间,美国建成由政府社会保障养老金、公共部门养老金、雇主养老金和个人退休账户养老金组成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今日,全美1.63亿人参加了退休养老保险,约占全体在业人员的96%。全国2500多万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约占总人数的11%。

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石——社会保障养老金,是一个普及全民的强制性养老计划。没有公民身份证的美国,“社会保障号”实际上具有身份证号的地位。第二支柱为公共部门养老金和私人养老金计划。第三支柱个人退休账户养老金,联邦政府提供税收优惠,个人自愿参加。

美国养老保险的范围,起先只限于工业和商业企业的工薪劳动者,以后逐步扩大到农业工人、小商贩和个体经营者;1984年起,把联邦政府公务员的退休制度也纳入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范围。

美国政府把大部分的财政预算盈余投入到社会保障事业,相关支出占联邦财政支出的首位。2007年财政开支中,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占21.5%,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资金为19.1%,两项合计占到财政支出的40%。这一切无不让美国老人少了后顾之忧。研究显示,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制度,近半数的美国老年人要陷入贫困。

上世纪60年代,美国老年人口的数量迅速增加。从1900年的308万,猛增到1963年的1756万。老人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全美代表老人的利益集团,积极串联,发挥推手作用。岂不知,老人投票率历来最高,通过手中选票和政治献金,向两大政党施加强大压力。1963年2月,肯尼迪总统向国会递交“关于援助老年人的特别咨文”。1965年《美国老年人法》以一票反对的压倒性多数通过。

约翰逊总统赞扬:“《美国老年人法》明确地保证了我们所有的老年居民的幸福。这项立法提供了一项有序的和建设性的计划,这项计划帮助我们在这个世纪剩下来的时间里应对新的挑战。”

细看法律,列举了为保障老年人的幸福所定的十项国家战略目标:一是退休后有足够的收入。二是获得尽可能最好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保障,不受其经济地位影响。三是合适的住房,特别设计满足需求。四是对需要社会照顾的老年人有良好的服务。五是禁止雇佣过程中的年龄歧视。六是退休老人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七是给予老人参与文艺活动的机会。八是对老人提供有效的社区服务。九是老人能够受益于健康和幸福的科学研究。十是老年人能自由独立地计划个人生活。

法律规定,设立老龄署,负责整理有关老年问题的信息,对州和地方处理老年问题提供协助,并且建立了国家资源中心来宣传和调度各种为老年人的资源和服务。联邦政府对50个州和629个地区的老龄机构给予补助。

此后,1967年国会颁布《禁止歧视老人就业法》,1975年通过《禁止歧视老人法》等多部法律,取消了强制性退休的法律条文,禁止强制70岁以下的雇员退休。法律指定专门机构负责实施,经费保障充足。反年龄歧视诉讼中惩罚性赔偿威慑力惊人,且老年监护制度完备,公共监护、社会监护,无不走在世界前列。

美国从未制定要求子女赡养老人的全国性法律。值得玩味的是,即使在有相关法律规定的30个州,也几乎从未实施过。原因不外乎,美国面积大,人口流动性强,子女大多不在父母身边;50%的超高离婚率,幼时子女未与一方生活,凭什么要求他们承担赡养义务?更重要的是,老人有社会保障,不愿依赖子女,失去经济独立和尊严。

日本政府负担

全球第一长寿大国的日本,先后出台四部老人权益保障基本法:1959年《国民年金法》、1963年俗称“老人宪章”的《老人福利法》、1982年的《老人保健法》与2000年的《护理保险法》。四大法案分别从经济收入、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生活护理四个方面,保障老人基本权益,无微不至。

日本政府2010年度预算案中,社会保障支出占整个预算30%左右。政府不惜巨资投入,每年在养老金、医疗等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增加1万亿日元。东瀛老人福利机制行之有年,运转良好,成功秘诀正在于此。

为应对高龄老人的护理需求,日本推出长期照料保险制度,成为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后的第五大社会保障险种,对超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按照“共同承担援助义务”的社会保险原则提供护理救济,以减轻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和财政支出的负担,非常值得中国效仿。

1981年,东京都武藏野市第一个吃螃蟹,引入以房养老的“倒按揭”制度。2002年,厚生劳动省以各地福利部门为主体,正式向全国推广实施。针对低收入老人囊中羞涩的实际问题,以自有住房为抵押,预支贷款,为其提供可观的生活资金。

近年来,日本社会新型老人权益可谓百花齐放。公司与地方政府联手,提供优惠条件,让都市退休老人回乡务农。退休老人远离城市喧嚣,亲近大自然,心情舒畅,广受欢迎。

日本老人长寿,也意外衍生诸多反面现象。“孤独死”事件频发,长寿成为“苦涩的负担”。前年立川市一公寓内,63岁女儿病死后,95岁高龄母亲在无人照顾的情况下离世。札幌市72岁姐姐死亡后,患病的70岁妹妹活活冻死。2011年厚生劳动省发布数据,独居老人“孤独死”问题越来越严重,东京一年就多达2718宗,比7年前增加了两倍。

究其原因,日本传统家庭制度崩溃成为罪魁祸首。“二战”后,日本家庭趋于“原子化”。年轻人一成年便离开父母独自居住。年轻人在社会高压下奔波,自然也少了和父母之间的交流。孤独死,折射日本养老制度漏洞。缺乏对老人的精神关心和心理帮助,这对农村留守老人众多的中国,尤具警示意义。

日本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去年劳动人口首度跌破8000万,成为亚洲第一个人口减少国。2025年,老龄化率30%,战后世代年满75岁,从初老到终老,日本怎么应对?

今年6月,日本健保与长期照料体系系统进行改革。强调“自助、互助、共助、公助”的社会保障系统,开始加入“商助”的新思维。引进民间企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共襄盛举。

为迎接一波又一波“银发浪潮”,去年内阁府成立“选择未来委员会”,启动新人口政策发动引擎。这是历史性的一刻,日本人口政策第一次放在经济振兴的脉络下,转身变为经济政策。

6月日本《2014老龄化社会白皮书》提及,迎来“人生90年时代”,近70%受访者认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经济准备不充分,近半数以上表示65岁以后仍想参加工作。

回应民意,安倍政府射出第三支箭——人口四大目标,其中退休年龄延后至70岁,甚至取消退休年龄。激进改革力度如此之大,让外界为之捏一把汗。

其实早在十年前,日本政府就将退休年龄延后到65五岁。选择未来委员会创造新名词——新生产年龄人口,重新定义20岁以上、70岁以下为劳动力人口。日本未来极有可能采取逐步退休制,鼓励兼职工作到70岁。“退休年龄这个观念可以废止了。”66岁的东京大学高龄社会综合研究所教授秋山弘子说。

看海外,念中国。老年人的事,就是我们的事;老龄化危机,就是你我的危机;每一位公民,责无旁贷都是利害关系人。

南京市将养老服设施建设列入政府绩效考核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4-08-14  

中青在线讯(高崇 记者李润文)8月13日上午,南京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将养老设施建设列入政府绩效考核目标。

《意见》提出,从2015年开始,将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为辅助、社会为主体、法制为保障,功能完善、服务优良、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意见》明确,养老设施将“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验收、同步交付,民政部门全程参与。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的产权,由民政部门使用和管理,

《意见》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设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不具备内设医疗机构条件的,应与基础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老人就医提供方便,降低费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人康复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意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对新建养老机构进行财政补贴,对护理型的养老机构新建床位,城区6000元/张、郊区4000元/张,改扩建按新建标准减半资助,由南京市财政局一次性补贴;而对带有护理功能的自建产权养老机构床位,每张补助1万元,带有护理功能的改扩建养老机构床位,每张补助5000元,所需经费由市、区政府按5:5的比例分担。

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赵军介绍说,政府积极引导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政府将给予城镇三无及农村五保老人、低保及低保边缘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70周岁以上计生特扶老人、百岁老人(五类老人)财政补贴,激发更多社会养老组织来进入家庭和社区为老人提供服务。  

市中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专报)

市中区政府办 2013-11-11 

近年来,市中区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老服务”的理念,坚持“政府指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新模式,逐步建立了养老服务体系,走出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但在工作推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主要做法

(一)构建养老服务机构“双模式”。一是构建“公立”模式。政府制定三年规划,每年按计划改、扩建农村养老院,断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使之符合规范要求,三年来共新建、改造农村养老院七所。积极申请立项,向上争取国家资金620万元,在白马镇双河村修建市中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养护楼。该项目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床位数200张。二是构建“私有”模式。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机构,弥补公立机构养老的不足,通过试点,使社会力量看到希望,为社会养老事业作出贡献。截至目前,全区建设民办养老机构11所,床位750张,代养社会老人700多人。

(二)打造社区养老服务“三亮点”。一是打造“服务”亮点。建立完善辖区特困老人个人信息档案,印发养老服务便民卡,并成立志愿者队伍,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安全保障。二是打造“环境”亮点。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在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新辟一间日间照料室,服务人员由社区有奉献精神和护理经验的下岗职工组成。日间照料室内配备床位,取暖器、消防灭火器等,专人负责照料室的卫生以及物品清理、摆放工作。三是打造“医护”亮点。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医院优势,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坚持每月一次健康讲座和不定期健康咨询服务,并每年开展一次免费体检活动。

(三)搭建居家养老服务“四平台”。一是搭建“救助”平台。严格执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按月准时足额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保障“三无”对象及特困老人的生活。二是搭建“关怀”平台。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老年人信息库,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掌握老年人生活情况,上门关心老人生活。三是搭建“活动”平台。依托老年大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老年人开展书画、音乐、棋牌等文体活动。发挥协会作用,以老年协会、老年体育协会为骨干,开展为老服务和老年互助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家政、照料、护理、信息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或组织低龄老年人对高龄、空巢、失能老年人进行帮扶,就近就地解决老年人实际困难。四是搭建“维权”平台。加强老年人来信来访工作制度建设、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制度,定期交流老年维权工作情况与信息,提高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的时效和质量。建立了完善社会化老年维权网络、运作高效的老年维权工作机制,真正做到了维权工作有领导、有组织、有队伍、有阵地。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资源方面。据统计,市中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87988人,其中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有15072人。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重叠,急剧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与老龄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区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二)机构管理方面。市中区目前有农村敬老院20所,但由于过去农村敬老院的法人地位、管理体制、资产归属、财务制度等没有明确,影响了其服务能力的提升和整体功能的发挥。另外,民办养老机构规模小、发展慢、设施差、经营难、支持弱。是我区目前民办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年公寓的发展。

(三)人员管理方面。敬老院没有人员编制,加之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很难招聘到本科生和年轻人,因此,目前,我区敬老院大部分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此外,在从业人员的管理上,由于没有针对性的从业资格要求和专业培训,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配备的专业医护人员少,降低了老年公寓的服务水平。

三、工作建议

(一)强化政策保障。在改善敬老院硬件设施的同时,注重改革规范农村敬老院管理,建议将农村敬老院纳入事业单位编制,进一步规范农村敬老院的管理。

(二)完善服务队伍。建议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将养老服务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纳入城乡就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对从事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和护理人员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在具备条件的大中院校、职业培训机构设置老年人护理专业,引导和鼓励相关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鼓励民间参与。一是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承担主导作用,由财政按比例安排资金纳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并逐年递增。二是对民间资本兴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出台相关政策,让老年公寓享受与敬老院同等待遇,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内江老年公寓发展处于初级期间,在水、电、气及电视光纤使用方面,应给予一定优惠,增大经营者的赢利空间,为经营规模的扩大创造条件。三是在医疗护理方面,依托社区医疗机构,建立与老年公寓紧密的合作关系,强化养老的医疗服务,由政府和老年公寓共同承担相关费用,解决医护人员不足的问题。   

泉州市丰泽区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

应对人口老龄化

东南网泉州 2014-08-12

本报讯 日前,丰泽区出台《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实施意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该区计划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全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制度完善、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监管到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日间服务基本覆盖

未来,丰泽区将健全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计划到2015年,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全区所有社区。

针对孤老优抚对象、城市“三无”人员、低收入和失能等困难老年人,该区将加强公益性养老机构设施建设,力争建设一所集孤老供养、孤儿养育、优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形成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与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土地参股)、租赁等方式,兴办老年人公寓、老年人护理院、托老所、养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兼顾开展居家养老、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项目,共同为老年人安享晚年创造条件。

建成信息服务网络

丰泽区计划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区、街道、社区三级联网的基本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包括老年人基本状况档案、养老社会服务信息档案等,实现社区老年人基础信息网格化管理,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实用的养老社会化信息服务。建立全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的电子健康档案,逐步与养护康复机构的电子病历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探索与110、120、119公共平台对接,为老年人提供应急救援服务。推广“一键通”老年人紧急呼救的专用终端设备,快速响应老年人紧急救助需求。

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队伍,鼓励和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工专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积极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广泛开展关爱老年人志愿服务行动,探索建立“义工银行”、“劳务储蓄”等自助互助服务制度,以及志愿挂钩帮扶机制,在全社会形成爱老、助老的氛围。

扶持现代养老产业

丰泽区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公办养老机构可采用服务外包、委托管理、合作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参与。支持运营成功的海内外专业养老机构,参与整合经营困难的小型民办养老院、护理院,组成养老服务连锁机构,进行规范化和规模化经营。支持慈善公益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事业,鼓励慈善家冠名捐建老年人公寓、老年人养护院、敬老院等各类养老机构。

探索港澳侨台养老服务合作机制,鼓励港、澳、侨、台商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外资养老服务机构参与养老服务事业,与海内外养老服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社工服务的工作理念、管理模式和专业方式,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和补贴机制,对居住在社区的80岁以上、“三无”老年人和孤寡的失能老年人发放服务券。

鼓励和引导企业根据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饮食起居和精神文化需求,研发和推广老年康复辅具、护理用品、自助设备等老年用品,开发老年食品、保健康复、老年照顾、老年社区等服务市场,发展老年旅游、老年服装、老年教育和老年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探索“候鸟式养老”、“异地养老”、“以房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

郑州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新浪 2014-08-05

本报讯(记者 汪辉)昨日,市政府印发通知,公布《郑州市健康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到2016年,健康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完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健康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6.75张,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1张。

持续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增

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登封市中医院、新密市人民医院、荥阳市人民医院项目建设进度。以打造全国区域性医疗中心为目标,科学实施优质医疗资源扩增。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支持区域医疗联合体、医疗集团发展。依托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打造区域性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依托市六院打造区域性肝病诊疗中心,依托郑州人民医院打造区域性器官移植中心,依托市七院打造区域性心血管病诊疗中心,依托市一院打造区域性烧伤整形诊疗中心,依托市九院打造区域性老年医养中心,依托市骨科医院打造区域性骨科诊疗中心,逐步形成“三级医院为龙头,专科医院为特色”的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医疗服务网络,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推动省部共建医学科研院所。推介一批新建公立医院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商,与社会资本合作建院,力争每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占比增加2~3个百分点。重点建设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42个项目,计划完成投资158.4亿元。

加快构建全市统一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采取“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的方式,构建全市统一的“12349”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立信息化、智能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系统,为老年人提供助洁、助医等服务。

鼓励民营企业开发中高端养老市场,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机构,实现养老服务由保障型向品质型转变。加快推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及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建设。2016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31张以上,全市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到1.2万张以上。

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重点推进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东区市民健身中心、少林建业足球学校、少林禅宗国际学院等体育项目建设,计划完成投资22.6亿元。

支持健康文化传播机构发展,着力抓好中岳文化苑、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一期、蓬莱阁水景文化养生园和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开发打捆等42个健康文化旅游项目,计划完成投资775亿元

提前11年进入老龄社会

杭州积极构建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

2013-10-12

85岁的鲁罕娜老人家住杭州西湖区西溪街道的求智巷,她是社区里一位高龄的独居孤寡老人。老伴去世后,鲁奶奶一直一个人生活,说起现在社区为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她连声说:“社区对我们太关心了,每个月有补贴,还有免费的家政服务,经常上门来看我。我生病走路不方便,他们就开自己的车接送我去医院。”

鲁奶奶说,过去自己每个月只能享受两小时的免费家政服务,请家政人员上门帮忙搞搞卫生、买点东西,感觉两小时不够用。后来,杭州创新建立了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对居家养老服务和需求进行评估,对鲁奶奶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后,她如今已能够享受到每月16小时的免费家政服务、50元高龄补贴,还有每年100元的服务券,可以用于超市购物、理发等。

“只要我身体吃得消,在家里生活蛮方便的。”在杭州,像鲁奶奶这样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并不在少数。

杭州市民政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杭州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11年进入老龄社会。到2012年底,全市老年人口达127.89万,占户籍人口的18.26%,也就是说5个杭州人里,就有近1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这中间,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有19.99万人。

为积极应对老龄化形势,我市按照“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骨干、社会化服务进家庭为特征,统筹城乡、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截至2012年底,全市已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2031家,覆盖66%的社区(村);星光老年之家3473个,覆盖全部社区(村);老年食堂913家,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14家,初步形成了居家养老15分钟步行服务圈。建成养老机构273家,床位数41616张,每百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3.26张,比“十一五”期初增长了170%;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达4.66万。今年前三季度,杭州市又新增养老床位4685张,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51个,新增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数6000余人,各项工作持续推进。

养老服务设施统一布局分类

对民办养老机构加大补助

人人都会变老,家家都有老人,养老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每年召开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会部署工作;将养老床位数和政府购买服务人数列入对区、县(市)的综合考评目标和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同时建立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养老事业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每年出台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政策,尤其是《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及其实施细则的出台,多个方面实现突破。《养老设施布点规划(2010年—2020年)》,对养老服务设施进行了统一布局和功能分类;参照学校、卫生医疗机构的布点方式,按照每百户20平方米标准配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

我市要求各地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安排相应的用地指标,对福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地;对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按工业项目用地前期报批的相关程序操作。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给予一次性的建设补助和入住老人的寄养补助。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对营利性养老机构给予补助。鼓励养老机构加入省政策性综合责任保险,由市财政给予1/3补助。

推进“9064”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对老人进行评估后再服务

杭州制定了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明确了“9064”的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老年人口中,以社区为依托、社会化服务为协助的自主居家养老占90%,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占6%,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的占4%。

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齐头并进,这符合现实需求。毕竟养老机构的床位再多,数量仍然有限,很多具备自理能力的老人完全可以在家享受优质的养老服务。

在提供服务前,杭州创新建立了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民政部门于2011年制定出台了关于养老服务标准的“两标准两办法”(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标准和居家养老需求评估办法,国办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和国办养老机构准入评估办法),明确各项养老服务标准,规范管理要求。在试行两年的基础上,今年杭州市民政局和杭州市卫生局共同制定了《杭州市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办法》,对原来的评估办法进行了完善。

借助国际通用的巴氏量表等评估工具,通过搭建全市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年龄等进行综合评估,确保困难、失能、独居和高龄老人优先享受政府购买服务和入住国办养老机构,使这些无依无靠的老年人真正老有所依。“两标准两办法”得到了民政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建立养老服务人才体系

统筹城乡推进农村养老

近年来,杭州市不断完善网络,建立养老服务人才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组织网络,成立了市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区、县(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或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初步组建养老服务组织网络。积极培育社会服务组织,新培育30多家社会为老服务组织。大力开展为老志愿服务,建立为老志愿者义工联盟,开展“银龄互助”,组建义工分会,积极开展空巢老人结对帮扶服务。对养老护理员进行免费培训,并先后举办了四届全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累计免费培训护理员4800余名,持证上岗率达68%。

农村老人享受的养老服务也日益完善。杭州出台了《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农村养老服务。

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建立了农村“星光老年之家”3201个,覆盖所有行政村和部分自然村;农村老年食堂505家,综合性农村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74家;对2.27万名农村困难、高龄老人提供免费照料服务,初步实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基本惠及。

搭建为老服务数字平台

市三福院将邀请老人体验并征求意见

杭州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老年福利工作的要求,全面推进养老事业发展。

杭州将出台进一步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加快推进“数字养老”,搭建全市为老服务的数字平台,到今年年底前为70岁以上的独居、孤寡、高龄老年人派发“关爱手机”,提供高效、就近、快捷的为老服务和安全救助。

加强各级为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快社会中介组织培育力度,加大养老护理员专业化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为老服务组织网络。积极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依托老年人协会,发展互助养老,组织好“银龄互助”。提升和改善农村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同时,杭州市第三福利院(以下简称“三福院”)作为杭州市“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的民生项目,也是省、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三福院位于江干区丁桥镇皋城村,设计床位2000张(其中自理区和非自理区各1000张),老人房间1113间。近期,三福院工作人员已进场办公,西区已进入设备、内部运转调试阶段,东区工程建设已接近尾声。在重阳节来临之际,三福院将邀请部分老人参观体验,征求他们对三福院建设的意见建议。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