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旅游规划专题资料

发布时间:2015-05-08  |  浏览:

浙江奉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研究

2015-02-13 1314好网角

     浙江省奉化市地处“长三角”南翼东海之滨,陆地面积127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48万。奉化生态良好,气候宜人,人文荟萃,兼得山海平原之利,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十一五”期间,奉化市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农业、建设农村、致富农民,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坚持政府引领、农民主体、社会参与、规范有序的原则,注重拓展功能、挖掘内涵、整合资源、培育精品,加快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与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和景区旅游互动发展,着力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胜地,初步实现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从单一型到多元型的发展,从单纯观光到休闲度假的转变,从自发自觉到有序培育引导的提升,有力地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了旅游大产业的发展。

四特点

     奉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较早。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居民对农村自然景观、新鲜空气、清澈水源、纯天然食品的向往,加上奉化独特的区域位置、环境条件以及政府积极引导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1、发展分布区域化

奉化地域分属浙北平原区、浙东丘陵区和东部港湾区,东南临东海象山港,西北接四明山脉和天台山脉,东北部及中心区域为平原以及河道水网,地貌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奉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充分得益于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又深度挖掘了不同的生态、人文、民俗和历史文化内涵,分布发展呈现区域化特点,形成了东部象山港渔家风情休闲带、西部山地生态体验休闲带、中部庄园风光观光休闲带和古村落文化探访休闲带等4条特色乡村旅游休闲带。

2、资源利用特色化

奉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既有蒋氏故里、弥勒胜地、雪窦禅寺等人文资源,又有水蜜桃、芋艿、奉蚶、草莓等众多名特优农业资源,还有水库、溪流、河谷、山坡等自然地貌资源。首先在主要旅游景区周边发展配套型乡村旅游业,与民国文化旅游、弥勒文化旅游形成互补之势。充分利用特色多样的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城郊田园、农业基地和山乡人家,推出观光、参与、体验、娱乐于一体的多元化产品,与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互动之势。同时利用从山野到平原、从小溪到大海的自然生态差异,推出山地休闲、小溪漂流、海上项目组合等休闲与运动统一的项目,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形成融合之势。

3、经营主体多元化

农民是唱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这台大戏的主角,但由于农民经济实力以及社会资源有限,难以推进这一产业深入发展。为此,我们因势利导,着力引导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目前,奉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村民单干型。个别具有较强经济意识的农民敏锐地捕捉到市场信息,及时把握创业机遇,在风景名胜区周边或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良好的郊区山村,开辟富有自然情趣的休闲娱乐场所,开设农家餐馆,推出农事活动。二是集体主导型。就是村集体把建设新农村与发展农家乐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和开发当地自然、生态和人文等资源,打造一批特色比较鲜明的农家乐专业村。三是农户联合型。部分农民或民营企业主自发组织,积极投资,合作开发,合作经营,一般经营规模较大,经营活力较强。

4、经营服务综合化

奉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最初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简单服务起步,近年来逐步向利用田园景观、生态环境、乡村文化,提供观赏、采摘、垂钓、娱乐等体验性休闲活动拓展,这些新亮点、新卖点,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休闲功能、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特色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不断丰富拓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功能和内涵,着力培育滨海度假、山野休闲、文化观光、运动养生四大产业集群,加快海内外著名旅游城市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胜地建设步伐。

1、以农为本,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坚持以奉化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以农民为主体,以突出农耕文化为前提,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大力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充分展示最富有特色魅力的农业景观,最具吸引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着力发展农业娱乐休闲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村落文化,形成鲜明的主题,保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人精我特”的地位,加快开发水蜜桃、草莓、桑果、有机笋、生物禽蛋、优质稻米等一批上档次的农业旅游商品,着力打造高人气、高品质、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的休闲农业项目和产品。

2、整合资源,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根据奉化市特有的资源分布特点,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充分发掘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优势和特点进行有效开发,突出观光功能、科普功能、教育功能、环保功能、经济功能、游憩功能,满足休闲农业的层次化、多样化要求。注重整合资源,从地域上、主题上、文化上整合景观组群,开发农产品、提供农事活动体验、生态空间享受、农耕文化教育和乡村民俗参与及依托良好的自然风光兴办农家旅馆等不同主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

3、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指示牌、网络信息平台等公共设施建设,为消费者“吃、住行、游、娱、购”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加强管理,走规范化发展之路。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饮食卫生、公共安全、服务水平等的提升,通过创新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有效形式,进一步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规范化管理,重点实施四个规范,即“规范审批、规范管理、规范经营、规范服务”。

4、严审批、重监管,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对工商资本投入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从紧从严审批,同时出台相应的办法,对农家乐经营服务进行全过程监管,促进奉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有序健康发展。保护生态,走持续化发展之路。确立“生产、生态、绿色、特色”的发展定位,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鼓励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废弃地等发展休闲农业,避免滥占耕地;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坚决防止只顾经利效益而滥加开发以致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确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空间文化意境的探索和再创造

——龙门坝旅游村规划实践

2015-01-08山合水易研究中心

龙门坝旅游村位于天坑地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龙桥河风景片区。天坑地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重庆市奉节县长江南岸,距神奇壮丽的瞿塘峡,气势磅礴的夔门70km,是以奇特地质景观为特色,集山、水、林、泉、瀑、石、峡、洞为一体的特异地貌型风景名胜区;龙桥河风景片区位于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东南角,途经旱夔门、天坑地缝,是天坑地缝的五大风景片区之一。区内峡谷溪流景色秀美,田园风光清新朴实,具有较高的景观价值,为风景区中的一级景区。龙门坝旅游村是龙桥河风景片区详细规划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整个天坑地缝景区的旅游服务中心所在地。范围在东北部,龙桥河沿岸由龙门坝至云龙洞一带约1.43平方千米的区域。

空间体验与创作立意

龙桥河长3km多,河水九曲连环,由东向西穿过天生龙桥,流进神秘莫测的云龙洞。整个龙桥河景区前半部分是沿着龙桥河逆向曲折前进的峡谷,属浅中切割的台原型峰丛洼地地貌的典型喀斯特河谷,地形起伏大,坡势陡峻;两岸怪石嶙峋,河谷空间蜿蜒曲折、予人以神秘、变幻莫测的感觉;区内蜿蜒流动的龙桥河清澈见底,两岸青山苍翠,芳草萋萋。隆冬腊月,龙桥河峡谷两岸冰封雪冻,而河谷里却流水依旧,与两岸形成强烈反差。雪后初晴,则银装素裹,分外妖娆。逢春夏天晴的清晨,河谷里白雾茫茫,翻滚聚合,变化万千,若是雨天,峡谷四周山顶上云遮雾绕,峡谷里雨雾如青烟薄纱,透过雨雾可见龙桥流水,幽谷人家,宛若仙境。

经过峰回路转的曲折跋涉,道路越来越难走,杂乱的巨石仿佛把人的去路都要挡住。正在人有些疲惫,觉得是否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眼前忽然豁然开朗。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龙门坝开阔平坦的地形,夕阳西下,炊烟袅袅,七八户土家农户小屋散落在田间,鸡犬之声相闻,好一片悠闲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由此,一下激发了设计灵感,这不正是百般寻找的设计主题吗?原来它一直就存在空间环境之中,“世外桃源”的传说也许就是来自于类似地域的原型。后面的工作将围绕这个中心开展。

1、创作的主题

旅游设施是向游人展示当地文化的一个平台,所以我们将创作主题定为“一扇文化的窗口,一处世外的桃源”。

2、创作理念

(1) 从尊重自然的角度,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环境观。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景区旅游设施的规划依据国家有关规范设计,体现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体现中国人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环境观。

(2) 以点带面,集中体现各地土家文化和周边地域文化,使景区成为一个文化窗口。力求把该地打造成文化的一块品牌,办成文化的窗口,由点及面,把渝、湘、鄂三地土家聚居区有鲜明特色的风俗人情集中在综合文化展示中心展现,使游人饱揽美丽河山的同时,领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采。

(3) 把握文化的内涵,并对其创造性地加以继承

通过对文化的研究分析,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文化,不走制化。而这种文化空间的创造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应通过对一定地域的文化与空间的关系研究,针对文化与造假古董, 貌似保护实则破坏的误区。

功能布局

旅游村整体功能布局可概括为“一个村,两片区”,具有三种情趣。

一个村,指整个旅游村是一个统一体,功能各有不同,空间相互呼应;两片区,指按功能建筑可分为民俗文化展示的“民俗风情区”和接待游人的“旅游住宿区”,其中前者又包涵四个部分。三种情趣,是指体现农家生活的“桃源村落”、土家文化和地域文化集中展示的“民俗风情街”和“综合文化展示中心”、依山就势体现土家寨错落布局特色的“桃源山庄”。三种不同的情趣,让人仿佛一步一步由山野走入桃源深处,走近繁华村寨。

空间构成

从分析可知,龙门坝地区的山型、地势和水系天然具有最佳选址的条件,尤其是“龙脉”、“龙穴”、“水口山”、“案山”等非常吻合“风水理论”的描述。去除封建迷信的成分,先人取名“龙门坝”是不无道理的,因为这里确是一块适宜人们居住的风水宝地。

这种较为封闭的空间,背山可以屏挡北面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风,朝阳可以争取好的日照,缓坡可避免淹涝,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在旅游规划中,我们充分利用地形特征,使建筑密切结合山水走势,形成疏密有致,有张有弛的布局。这样既减少了土方量,又维持了生态的自然性。

道路系统

旅游村道路分三级。第一级是5m的车行道,在旅游村入口和综合文化展示中心各设一处临时停车场,在村的东北部设有集中停车场;第二级是2m宽的游人道路,通向各个景观建筑和下游景区;设有石汀步,方便游客漫步花丛以及通过小溪。

景观视线

(1) 丰富灵活的轴线。

结合场地特点,在地形的转折点和局部高点设置了景观建筑,既丰富了山水景观,同时又起到了视线上的传递衔接作用,形成了高低不同层次上的景观轴线。

(2) 富有层次感的景观视域。

建筑与山水相互掩映衬托,构成优美的风景层次,富有深度感,这种风水布局的追求,正好符合中国传统山水画构图技法上所提倡的“平远、深远、高远”的意境。

(3) 步移景异的园林特色。

沿着道路从“水口”入龙门坝,所见景色层次和内容即在不断变化;人们穿行在“民俗风情街”时,可以透过疏密有致的建筑空间,借用牌枋等形成画框,将中景的流水,远处的“桃源山庄”纳入其中,构成一幅幅动静相谐的美景,体现出传统园林空间步移景异的特色。

创作体会

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工作的本质不仅是解决空间的使用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探索和创造空间的文化。而这种文化空间的创造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应通过对一定地域的文化与空间的关系研究,针对文化与空间的特色因地制宜地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对于国家级风景区的旅游服务设施和建筑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国家有严格细致的相关规定,必须满足各级规划对其的要求,不能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另外,风景区往往会与人文历史紧密挂钩,或者位于少数民族风情地区。因此,除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外,还要对地域文化环境因素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空间文化的再创作,这样才能满足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腊八蒜的崛起!

——休闲农业与年俗旅游规划

2015-02-6  凤凰网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就是俗称的“腊八节”了,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到了腊八,就来到了年跟前,以后的日子就是围绕着过年做准备了。中国传统的年俗文化是自腊月初八的“腊八”起直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止,前后绵延一个多月,其中既有辞旧岁的民俗活动,又有迎新春的民俗活动。其内容之丰富,文化氛围之厚重是其他任何节日的民俗文化所无法比拟的。

节俗,即岁时节日民俗,是指人们在岁时节日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文化。节俗文化通常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尤其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诸多节俗更是向其他的人们展示了别具一格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从繁复多样的饮食、绚烂多姿的服饰,到代代相承的节日仪式、形形色色的娱乐活动,这些无疑是节俗的核心,也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据一项对外国游客访华动机的调查表明,排名第一的是为了了解当地民众的生活文化,占100%;排名第二的是为了了解历史文化,占80%;排名第三的是为了游览自然风光,占40%。

作为旅游资源之一,节俗文化的优势不容忽视。而年俗文化最浓郁的就是在农村,而在农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休闲农业与年俗旅游融合起来,发展年俗旅游型的休闲农业呢?夸张的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让腊八蒜崛起?

节俗是综合性的民俗,它不仅事象异常丰富,而且蕴涵了比普通时日丰富许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一个“年三十”就足以印证。除夕年夜饭上的菜肴不仅仅是一家人的团圆饭,特有的食俗不仅传承了饮食的制作方法,也带给我们无数的祝福与希望:芹菜象征着勤快;葱象征着聪明;青菜豆腐象征着做人要清清白白;蒜象征着过日子要精打细算;用不切断的青菜、白菜、韭菜、粉条等合煮,称“长命菜”,全家老小都要吃上一点;鱼象征着年年有余,有些地方不吃要留到新年“有余”,有些地方吃鱼时要将鱼头留下,意为“有余头”……

休闲农业与年俗旅游融合

节俗作为民俗社会制度层面的一个代表,其发展演变离不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我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代定型,沿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节俗文化自然也就体现出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应和着休闲农业生产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与之相适应的春祈、夏伏、秋报、冬腊的生活节律。在一年紧张忙碌而又严肃的生活中,人们通过节日给予了自己一个假期,暂离劳作之苦,享受于游玩嬉戏,得以轻松休闲。传统节日的四季分布、节俗中的娱乐、宣泄等活动,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了调剂,亦使得整个社会张弛有度,自然和谐。

节俗的这种调节功能多与旅游活动联系在一起。旅游,从本质上讲,寻求的即是精神上的放松与解脱。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出于统治的需要,从国家政策、社会制度以及民风教化,都对旅游采取了限制和约束。于是,国家制度所需要的安土重迁,长久以来成了人民的本性;远游,原是借以宣泄自己的忧烦,追求精神的解放,转变为乡愁离情、漂泊无依之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春游相悦之情,亦被曲解成了“后妃之德”,纳入到统治阶级的规范中来……在这些影响下,广大民众尤其是劳动人民的旅游需求,就与节俗有了进一步的结合,清明踏青、端午竞舟、重阳登高、元宵观灯,成为古代劳动人民节俗中特定而不可缺的近游风俗,而这4个节日亦可谓是民间的“传统旅游节日”了。

在旅游社会化、大众化的今天,休闲农业已逐渐成为当今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休闲农业与年俗旅游的融合越来越紧密,这种集体行为方式表现为人人皆可参与的多种旅游活动,或者赶集逛街,或者唱歌跳舞,或者修禊登高,或者烧香拜神。其次,人们在节日里所体验的欢庆氛围远非平日可及,这种情感的喜庆,既来自节日里特有的民俗活动,尤其是娱乐性、庆贺性的活动,带给人们身心的愉悦和猎奇怀古的心理满足,又来自节日里全家出游的天伦之乐、脉脉温情。

所以在进行休闲农业与年俗旅游的融合时,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旅游资源应有一个基本分类,要明确是按照规划区域分类,按照民俗文化资源自身的分类,还是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了解之后,按照未来的市场预期(包括国际市场的未来需求)进行分类,因为旅游面对的是不同的消费群体,旅游规划对应的是不同的市场,民俗旅游也不能例外,比如是否真正对本地的老百姓有好处,是否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乡村有好处。

第二,如何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休闲农业和民俗旅游规划是新事物,因此需要有一些法令性,其实就是民俗文化保护和开发适度的问题,就民俗文化的结构而言,物质化的东西往往比较表面化,最深刻的文化往往是一些非物质化的东西,民俗旅游不同于一般现在的开发,如何处理这样一个问题,是非常需要智慧的。

第三,强调人文关怀,休闲农业最大的特点是把人的因素设计进去,“以人为本”的休闲农业,既可以是一种对整个社会有利的普适性经济,又可以是一项针对某一特殊地区进行的扶贫性经济,广泛涉及三农问题,我觉得民俗文化乡村旅游规划最终的设计是一个社区,是这一社区对外来客人的接待,对客人的招待水平、能力和文化解释能力,丽江之所以能够作为周边地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和吸引物,除了大自然的魅力以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文因素。

民俗文化是覆盖所有空间的,不分乡村和城市,因此建议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存量资源,对现有的休闲农业产品予以升级或刷新,这其实就是要做好民俗旅游与已有的休闲农业旅游的对接。

第四,民俗旅游应该与休闲农业建设结合在一起,像杨家埠大观园那样的旅游开发,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是休闲农业建设,我觉得目前做的很多所谓民俗旅游项目,都是一种文化装扮状态,弄得半真半假半遮半羞,是一种半生不熟的状态,还不如干脆说实话,比如说到孔孟之乡去体验民俗旅游,要能体验到圣人故里所特有的那种人文氛围。仅仅是这一条就抵得过成千万元的广告费,旅游自然就会上一个大台阶,并产生巨大的文化影响力。

这样看来休闲农业与年俗旅游的融合,其实就是以以人为本、村民主体等概念要成为融合的基本原则,只有将休闲农业旅游规划与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是可持续的、常态的年俗文化保护。 

矿区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理念

——以鄱阳湖流域为例

2014-12-23山合水易研究中心 

鄱阳湖流域矿产资源丰富,有中国第一大、亚洲最大的露天铜矿、世界四大铜矿之一的超大型的德兴铜矿;有全国乃至世界离子型稀土储量、产量、销售量最大的稀土矿及世界著名的钨都。钨矿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约占全国的39%、世界的26%,其中高品质黑钨矿保有储量约占全国同类矿的70%、世界的60%;钨矿产量约占全国的20~30%左右,是我国乃至全球钨的主产区。矿产开发促进了我国乃至世界的繁荣和发展,形成了旅游价值较高的矿区特质景观与文化,同时也产生了面积较大的裸地和尾矿堆积区及大量采矿酸性废水和选矿碱性废水,出现了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一方面占有与破坏土地资源,改变地形地貌,影响植被生长,破坏生态环境和地质景观,另一方面污染了矿区河流甚至波及鄱阳湖的水质及土壤,危害生物生长,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及沿河两岸居民的身心健康。

鄱阳湖矿区乡村旅游设计理念

鄱阳湖流域典型矿床主要分布在山区,周边主要是山地和农田,由于矿产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人们谈矿色变。山合水易试图构建一种较为独特的乡村旅游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其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形成农业、旅游业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周期循环模式。

一、科考科普游

1.建立科普园

矿产开采改变地形地貌,破坏生态环境和地质景观,产生大量的采矿酸性废水和选矿碱性废水,出现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威胁了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矿区旅游首当其冲是建立科普园,普及游客关于矿产开采对环境影响的相关知识。科普园可分为以下2部分:

(1)污染篇该篇提供给游客的知识主要包括,矿产开发的主要过程,矿产开发对地质、地貌、植被覆盖产生了什么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哪些污染物,对土壤、大气、水分别产生什么影响;该矿开发后周边土壤的理化性质、肥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土壤重金属含量是多少,与背景值相差多大,生态毒性有多大,环境风险有多大,已污染的农田有多少;都应以图片加文字,或以多媒体的形式告知游客。

(2)治理片该篇讲述的内容应该包括为了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矿产开采、采选、冶炼技术的革新情况;为了防治、修复被污染的环境,国家科技部、环保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高校和其他各研究结构开展了哪些项目和课题研究,分别取得了哪些成果。如德兴铜矿的尾砂治理,贵溪冶炼厂周边土壤修复,修复后的土壤理化性质与重金属含量情况,农作物生长情况等,均以直观的方式告知游客。

2.建立科考园

在受矿产开采污染比较明显的地方,建立农田修复基地和环境研究实验室,带领游客参观考察,让游客了解土壤修复的常用方法有物理法,包括排土、换土、去表土、客土、深耕翻土、淋洗、电化法等措施;化学法,包括氧化、还原、沉淀、吸附、拮抗法;植物修复法等。游客可参观环境研究实验室,目睹科研人员如何做实验、搞研究,也可对已修复和未修复的土壤和农作物进行采样,亲自检测样品中的有毒物质的含量,了解修复前后的农田和农作物的区别,切身感受环境修复的成果。

二、重金属超富集植物观光游

超富集植物特点是:植物地上部富集的重金属是普通植物在同一生长条件下的100倍;植物地上部的重金属含量高于根部该种重金属含量;植物的生长没有出现明显的毒害症状。由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在矿区及周边地区种植超富集植物,不仅可修复污染的环境,更能成为旅游特质景观。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发现的超富集植物有00种,而最重要的超积累植物主要集中在十字花科。结合超富集植物及鄱阳湖流域地理环境的特点,在矿区重污染地规划种植印度芥菜、遏蓝菜、圆锥南芥、杨梅、柔毛山核桃、山核桃、乌毛蕨和芒萁等植被,为矿区观光旅游的提供特质景观。 

三、生产体验游

西华山钨矿遗址是中国钨业的发祥地,尤其是近一百多年的开采,矿井内形成了宏大而复杂的采矿坑道系统。井内冬暖夏凉,可看到含矿石英脉,矿脉中隐约可见钨的大颗粒体,还有黄铁矿、黄铜矿、锡矿的晶体颗粒散布在石英矿脉中,近年来被开发为集地质科学考察、探险求知、地坑神游为一体的钨都文化景区。

游客可换上工作衣,戴上安全帽,乘坐矿山小型电机车进入“钨都”心脏地带,揭开地球的面纱、挖掘地下的宝藏,从而知晓大山深处的无穷奥妙,切身体验钨矿工人的辛勤劳作。由于德兴铜矿位于怀玉山脉的孔雀山下,可在孔雀山的山顶建设观景台,登台远眺,俯瞰德兴铜矿采矿场、富家坞采矿场、大山选矿厂、泗洲选矿厂、精尾综合厂、动力厂、电动轮、电铲、轮钻机、自磨机、球磨机等诸多大型的国际先进设备,体验陡帮开采、高段排土、非电爆破、低品位废石堆浸提铜、全球卫星定位、卡车调度系统、敏太克设计理念软件、选矿自动化控制技术等的神奇魅力。

四、文化赏析游

建立世界级铜矿、钨矿、稀土矿博物馆,馆里记录新中国的矿业历程,中国最大的铜矿露天开采基地,中国特有的铜矿开采文化;钨矿的开采历史,钨矿产业的发展历程,江西的钨与中国革命,钨与新中国的建设;稀土与工业、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空间、海洋和信息等产业的关系。建立生产模拟馆,铜、钨、稀土旅游制品与销售一条街,让游客感受江西矿业文化的博大精深。 

矿区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理念建议

1、建立矿区乡村景观特质性要素信息库。矿区乡村旅游的开发,要通过田野调查、农户访问以及计算机辅助GIS、RS等现代技术途径,对矿产开采过程中区域农业景观的数量、质量、生态环境利用状况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评估、调控和管理。通过乡村旅游开发,维护矿区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

2、建设以国家矿山公园为导向的乡村特色旅游。大余县钨矿储量多、品位高是中国钨业发祥地,尤其是一百多年来的规模开果,使井下采矿坑道纵横交错,上下左右连通,形成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矿井坑道群,矿车铁道形似蛛网,成为神奇的“地下迷宫”,堪称矿业文化经典,其宏大而复杂的采矿坑道系统映射出中华民族深远的文化底蕴,极富研究价值、观赏价值和教育功能,将其建成地质科学考察、探险求知、地坑神游为一体的矿山公园。将矿山公园与生态农业相融合,实现矿山景观和其他景点的联动,形成矿山公园+生态旅游项目+民俗体验项目+特色饮食+农家乐项目,提升矿山乡村旅游产品内涵。

3、依托中国特有的稀土、钨矿、铜矿开采文化,将矿山旅游与“世界橙乡游”、“生态赣州游”、梅窖三僚“风水文化第一村”、“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等相结合,着力打造桔园采摘、莲乡风情、民俗风情览赏、乡村生活体验、风物风情旅游胜地。矿山开采、农业发展与旅游产业融为一体,不仅不破坏农业景观的生态结构稳定性和生物链,还会增加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与层次性,形成人和自然协调一致的独特景观,体现矿山乡村所独有的生存智慧,充分实现矿山乡村旅游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促进鄱阳湖流域经济、环境、社会的持续发展。

观光农业生态园旅游规划方案

2014-09-25山合水易研究中心 

一、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以某生态园为例,设计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

1、生态农业示范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是生态园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态园最主要的效益来源和示范区域,是生态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园区设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类型中既包含有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有分解者。

例如在某生态园的新规划中,稻田生态区“动植物共生系统”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稻鱼鸭萍种养共生模式;果园生态区采用“立体种植业”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果园结合养殖的模式;鱼塘生态区设计采用“食物链、加工链式生态农业”类型——猪鸭鱼草相结合的种养模式。这些生态农业类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种生物的共生关系,将各生态元素以食物链串在一起,相互转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质,由此形成良性物质能量的生态循环,体现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另外,为了提高生态园的经济效益,生态园中蔬菜栽培区采用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仅有生产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和集中性统一的优点,还能对其他农业产业化企业起到示范性和参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区主要生产各种食用和观赏性花卉,供游人品尝、欣赏和购买消费。食用菌中心在生态园规划中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体现了废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经过科学规划后的生态园,将会以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园主要的“生态旅游”核心内容,体现“绿色、生态、示范”多种功能,可以成为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精品和主导产品。

2、观光旅游区域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态热、回归热、休闲热已成为市民的追求与渴望。生态园新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3、科普教育功能区

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发展是相统一的,旅游科普是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统一产物。旅游科普是以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开发农业资源,利用农业资源的新兴科普类型[1]。它的引入将解决目前困扰我国现代观光农业和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缓解我国农业科普客体过多的沉重压力,为我国农业和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旅游科普规划时应遵循知识性原则、科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例如可以通过在生态园中设立农业科普馆和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这样生态园一方面可以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二、生态园中其他规划

1、园路规划

依照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园林主干道宽约5 m,用于电车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单车道主要围绕生态公园而建,宽1.2-2 m。

2、给水排灌工程规划

生态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园内农业生产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同时考虑到环保及游人、园工的饮用需水,所以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规划中主要利用地势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一切人工给水排水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农产品加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统,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环境。

3、园区绿化设计

生态园内的绿化规划,均以不影响园内生态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全园内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绿化均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助性场所(餐厅、科普馆等等)周围绿化则采用观花、观叶树为主,全园内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总之,全园内植物布局目的,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

“农业生态示范园”以生态学原理作指导,在全园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使农林牧渔各业科学组合,各种模式物尽其用。最终达到充分利用太阳能,充分利用和保护土壤、水源和生物等农业资源的目标,为生态园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将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绿色食品生产园”建设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有机农业栽培方式,主要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可作为生态园的拳头产品,突破国际“绿色壁垒”,打开广阔的国际市场进行出口创汇,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观光农业旅游园”和“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用美学和园艺核心技术,开设各种旅游配套设施,大力发展旅游科普,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社会效益。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生态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方向。

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模式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它坚持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将第一、三产业有机结合使现有农业发挥多种功能;同时园区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也为生态农业走上产业化,即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进行了模式上的探讨;最后,这一生态园的构建模式也会对周边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提供示范作用,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洪泽荷塘月色景区乡村旅游规划

2014-10-21北京创行合一规划设计院

荷塘,种植荷的水塘;荷的别名有莲、莲花、芙蕖、芙蓉、菡萏、藕花、水芝、水芸、泽芝、玉环、水华、六月春等等,难以穷尽。

荷多年生长在水中。草本植物,具横走根状茎,即我们日常吃的莲藕。叶圆形,高出水面,有长叶柄,具刺,成盾状着生。花单生在花梗顶端,直径10~20厘米;萼片5,早落;花瓣多数为红色、粉红色或白色;多数为雄蕊;坚果椭圆形或卵形,俗称莲子,长1.5~2.5厘米。莲全身是宝,藕、叶、叶柄、莲蕊、莲房(花托)入药,能清热止血;莲心(种子的胚)有清心火、强心降压功效;莲子(坚果)有补脾止泻、养心益肾功效。莲藕可作蔬菜食用或提取淀粉(藕粉)。荷花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规划内容如下:

A、莲花台景区乡村旅游规划

当人们走进寺庙,抬头看见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佛经说,这是释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讲经说佛的姿态。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足上,掌中托着一个莲台,似乎在指引众生往通西方佛国净土;以大慈大悲闻名的观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音怀着的一颗纯洁的菩萨心,全力导引信徒脱离尘世,到达荷花盛开的佛国净土。

在莲花台景区布置荷塘,荷塘三面安置三座莲花台,即佛祖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

荷塘内种植佛国的五色圣莲花:

佛经上有白、青、红、紫、黄等五色,称为“五种天华”,以白色、青色为贵。

1)白莲花,梵文音译为芬陀利,此花最大,花瓣数百,人世间难以见到,佛祖释迦称她为“人中好华”。

2)青莲花,梵文音译为优钵罗,因色青故名。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青白分明,酷似佛眼,也即观音菩萨的眼睛。

B、四义厅

佛经给莲花总结为“四义”

一如莲华,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

二如莲华,自性开发,比真如自性开悟,众生诺证,则自性开发。

三如莲华,为群蜂所采,比真如为众圣所用。

四如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比如四德,谓常、乐、我、净。”

C、莲文化长廊

在中国莲花被崇为君子,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喜爱这种植物,认为它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诗人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在中国文学里,与莲有关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

沿大小荷塘,构筑曲曲弯弯的长廊,廊内展示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关于莲的文艺作品。如:

经典诗词: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宋朝大诗人杨万里曾有诗云: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其他诗词略。

D、莲香馆

1)莲的保健养身功效

用途:莲花的全株植物体都有利用价值。《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医家取为服食,百病可却”。根茎莲藕含有蛋白质、淀粉和维生素C,味甘,清脆而多汁,可以当水果生吃,也可以用来做汤、炒菜,在藕的空管中填以糯米,蒸熟后是上好的甜品。蒸荷叶饭可用鲜莲叶或干莲叶,蒸出来的饭有特别的荷叶清香。营养丰富的莲子可以用糖来煮,做成糖莲子或莲子汤,莲子也可以加在糕饼里,在中秋的月饼里,莲蓉算是上品。

干莲子可以磨成粉,或供药用。例如在斯里兰卡,莲便是一种主要的痔科药物,另外雄蕊可用为药物,治疗小便失禁和精漏。泰国的孕妇用供过神的荷花花瓣泡茶喝,相信可以减少早上呕吐,并使婴儿强健。

属性:清凉解暑、止血、治泻痢、降火气、除寒湿、补身、健胃。

莲叶:性平味苦,含丰富的维生素C及荷叶碱。有清暑、醒脾、化瘀、止血、除湿气之用。

莲子:《本草纲目》认为“莲子,交心肾,厚肠胃,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含维生素C、蛋白质、铜、锰等矿物质及荷叶碱,极具营养价值。可强身补气、保健肠胃、止泻及袪湿热的效果。

莲藕:含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蛋白质、胺基酸等养分。其性干寒,可凉血、去暑、散瘀气,对健脾、开胃也很有益处。

莲蓬:又名莲房,可去除体内湿气、活血散瘀,亦可降火气,让气息回复顺畅、舒适。

莲心:《本草求真》认为“莲子心味苦性寒,能治心热。”有降热、消暑气,具有清心、安抚烦躁、祛火气的功能。

莲梗:可清热解暑、去除体内多于水分,并能顺畅体内气息循环。

2)莲食品

研究开发以莲为原料的食品,开拓产业链。

3)莲香宴

研究开发特色餐饮,推出饮食新品种、新品牌。

E、生态农业观光园

通过其他特色农业项目的开发建设,丰富项目区旅游活动内容,满足游客消费需求,同时也可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1)蔬果种植区 2)珍禽养殖区 3)药用植物园4)温室栽培区

5)花卉引种区 6)袖珍动物园 7)苗圃盆景园

F、湖滨新城开发区——荷塘月色小区

荷塘月色小区是为投资于渔博园的旅游投资商配套提供的旅游地产项目。休闲产业规划中的荷塘月色小区将有2000住户,以低层传统院落式房屋为主。

1)白莲小区 2)青莲小区 3)红莲小区 4)紫莲小区 5)金莲小区

陶公岛旅游功能旅游规划

2014-10-29北京创行合一规划设计院

(一)旅游规划观光项目

1、“天成太极——人道合一”,畅游世界上第一个大小太极岛和太极公园。从卫星图片上看,陶公岛被分成南北两面,东南面为人居住的村落,宛如太极图中的一条阳鱼,而由西往东的小山犹如一条太极图中的阴鱼。两鱼相交就成了一个天然的太极图了,而另一个小太极更加神似。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有一平方公里面积的天然太极图,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太极图案。以太极图为资源背景,开发建设一个以中国太极文化为背景的大型山地公园。公园的主题将阐述中国人的财富观念,并纪念倡导取财有道的“陶朱公”。

2、“越国重臣——道义财神”,从陶朱公到范蠡的财富观旅游。中国历史上有两位财神,一位是传说中的赵公元帅,一位是记入史册的陶朱公范蠡。前者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吉祥和喜庆,而后者确有其人,他不但经商有道,而且每每将所聚之才散去,体现了一种财富的哲学观念和赚取财富的方法和对财富的理解。从今天推崇财富观念的角度看,陶朱公遵循的生财有道的观念更符合社会的现实,是进行财富观念教育的典型人物。本项目抓住陶朱公这个原形,创造一种财富道德的线索,供游客玩赏。这个项目不追求集中,而是抓住到处有陶公遗迹这样一个特色,使陶公线索到处出现,从而锁定陶朱公确有其人的概念。

3、“路路通钱——取之有道”,探寻世界上密度最高,数量最大的村落街巷群。陶公岛三个村落的百条小巷,几乎每一条都通到东钱湖中,形成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借用这个现象,形成特殊的亮点,不但让游客看罕见的建筑文化,同时也抓住和东钱湖相通的概念,形成一个路路通钱(东钱湖)的特殊主题,给游客一种吉祥和祈福的文化。让大家开心的在百条小巷中畅游。这个项目主要通过对一些比较好的巷子的修复形成一种相对规模的概念即可。

4、“青砖黛瓦——石库别墅”,跨世纪的民居建筑史话。陶公岛上的古村落从建筑形态上看不断可以看见各个历史年代的建筑复合文化,还可以看见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文化。这种现象在一个村落中出现不可不谓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其中建设村的建筑特点是传统的江南民居,以院落式建筑为主,可以看出当年建筑的主人家道殷实才力雄厚。而陶公村的建筑则充分体现了近代商业文化的特征,有典型的沪上建筑文化的风格,其中主要是一种临街商铺和类似于石库门的民居建筑。而利民村的特色侧是典型的宁波地区渔村建筑的特点,这种建筑以四合院的形式存在,檐口底,开间大,有前廊等特点,建筑历史也相对久远。

5、“湖中之河——巧夺天工”,历史罕见的古代防浪长堤。东钱湖湖面宽广,有风便有浪。而浪对于陶公岛显然是不利的,而对于大量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的船舶停靠也是不利的。为此,东钱湖的先民为了防止波浪的侵扰,在陶公岛的东南缘建造了一条一点六公里长的防浪长堤。由此,风浪不再对陶公岛的居民形成威胁,同时一条夹于湖岸和长堤之间的内河便形成了。尽管外面波涛万倾,在内河上却波平浪静,平和安详,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内河外湖的景观。

6、内河渔船景观——在内河中,大小船只约有两百多条,和小巷之多一样,恐怕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抓住这种现象的个性,对停泊的部分船只进行式样的改造和规范停泊的规则,可以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尤其到了晚上,在旅游旺季可以要求每条船都点上一盏灯,这样就行成了一条了流动这光的河流。

7、“家族聚居——宗族祠宇”,陶公岛特有的以家族姓氏作为街巷名称的宗族文化现象。陶公岛是一个多宗族多姓氏集聚的地方。其中王姓、许姓、忻姓等,是陶公岛上的大家族。王家和许家还分别有自己家族的祠堂。形成了一地多族姓,一地多宗祠的现象。为了将这种宗祠文化在旅游开发中成为一种很好的资源,建议再强化宗族文化的现象。将比较大的家族宗祠都建设起来,形成一个中国姓氏文化最发育的地方。

8、“万家灯火——星月辉映”,美丽的陶公岛夜景。陶公岛有五条美丽的弧线,由外向内分别是防浪堤弧线、内河水面弧线、滨水景观带弧线、居中主要街道弧线、沿山道路弧线。入夜时分,将这五条弧线编织上灯光,加上万家灯火,那么就会形成一种由灯光构成的点线面的光线关系,成为一幅大地光艺术画。而船只的出入则将这种相对静态的光画面点缀得更加生动。

(二)休闲度假项目

1、滨湖风情休闲一条街

滨湖带是陶公岛的重要景观资源带,在这里集中了各种风情建筑和独特的水乡文化特征。所以滨湖带是陶公岛的第一面孔,她的形式和内容对陶公岛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这里的建筑必须恢复传统形式,对目前这种不伦不类的状态进行完全的改造,恢复传统建筑的式样,注入风情休闲内容。沿湖开辟成一条极具亲水效应的滨水休闲观光道。同时将何种符合休闲旅游的商业业态纳入其中。最终形成滨湖风情休闲一条街。

2、传统商业风貌一条街

陶公岛由三个村庄组成一个完整的村落建筑群,中间由一条道路贯通。从建筑形态和功能看,历史上陶公村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历史地段。风貌保存完好的典型的商业建筑给了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对历史追索的欲望。

从新激活建筑的灵魂,将符合旅游发展的,旅游商业业态从新注入到这个特定的空间当中,让建筑本源的功能得到一种灵魂的充实。这条商业街在建筑风格上要做到基本保持原来的韵味,并将过去的各种城市元素加以恢复。最终形成一条以商业风貌为主题的,旅游观光一条街,成为东钱湖旅游开发的一种补充,同时也为财富文化提供一个具象的形态。

3、观湖休闲度假山庄

陶公山是整个东钱湖视觉中心,是观赏东钱湖的风景的最佳地点。利用原师范学院旧址,开发以观赏为主题的观湖休闲度假山庄,形成陶公岛休闲度假的中心。观湖休闲度假中心在建筑规模和建筑形式上与当地建筑的风格相接近,高度和体量不对大环境造成压力。

4、陶公岛会议休闲度假村

东钱湖即是一个很好的休闲度假目的地,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适合商务会议和其它各种会议休闲的度假地,生态休闲规划需要多种形式的休闲度假村与之相配套。为了不增加主景区的环境压力。陶公岛会议休闲度假村选择建设在陶公山西北侧。其中包括小型会议建筑和别墅式的休闲建筑。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