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人才专题信息1

发布时间:2015-08-31  |  浏览:

探索人才工作新途径 谱写人才强市新篇章 

——丰镇市人才工作综述

2015-08-25  乌兰察布日报

初秋八月,丰镇市的一、二、三产业竞相争艳,3乡5镇70多万亩农田成片相连,长势喜人;东西园区60多家工厂昼夜运转,稳定增产;久福中央广场、温州商业街等各大商铺人潮涌动,一派欣欣向荣。丰镇市正在各类人才的协力共建下,谱写着人才强市的华美篇章。

丰镇市位于自治区中南部,地处晋、蒙交界处,全市总面积2722平方公里,辖3乡、5镇、5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4万,其中城区人口13.7万。近年来,全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人才5493人,其中,党政人才872人,专业技术人才3949人,高技能人才306人,农村实用人才366人。

制度先行“抓”人才

丰镇市委、政府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一是调整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中共丰镇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及其办公室、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了各有关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职责,充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配合做好人才工作,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工作格局。二是把人才工作纳入市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人才工作专题会议,研究人才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定了《丰镇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丰镇市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推动丰镇市人才工作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三是建立了《人才工作考评督查办法》,把是否做好人才工作作为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人才工作与经济工作同对待、同考评,切实提高了相关单位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

提升服务“揽”人才

“木茂鸟集,水深鱼聚”。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近年来,丰镇市不断提升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能力,建立了高级知识分子人才库,入库人员有农口部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和企业的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700多人;建立了农村实用人才库,入库人员有各乡镇乡土人才和农业科技特派员200多人;建立了域外人才库,入库人员有丰镇籍在外省、市区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和在外省市区科研、教育、文卫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各类人才22人,并制发了《丰镇市在外人才通讯录》,发挥了丰镇籍在外人才在信息交流、人才引进、招商引资、联谊互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拓展了丰镇市对外交流合作的渠道。同时,为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人才工作、支持人才工作,三年来,丰镇市电视台和《丰镇报》先后宣传报道了30多名先进人才,刊登了60多篇有关人才工作的文章,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使各类人才充感受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2012年以来,丰镇市先后通过自己组织考试和由乌兰察布市人社局统一组织考试,招聘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34名,其中教育类52人,卫生类41人,财政类12人,定向类50人,综合类179人,为推动全市各项事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多措并举“育”人才

作为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丰镇市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采取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选派优秀人才挂职锻炼、进修深造等方式,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高现有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对于党政机关干部队伍,主要依托市委党校,通过举办科级干部和中青年干部理论培训班,举办妇女干部、党务工作者培训班等,培育了一批能力高、素质强的党政领导干部。对于农村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在农村分布广、范围大、数量多、蹲得住的优势,发掘了一批有头脑、有文化、有事业心、有市场信息、懂经营、会管理并具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加入到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和生产合作组织中,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标准的统一颁发“乡土人才绿色证书”,让他们担当起农村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任,带动更多农民学习应用新科技。2013年以来,丰镇市还依托内蒙古自治区组织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先后培养了60名农村大学生,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对于专业技术人才,以职业技术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卫生进修学校等为主要阵地,不断加大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力度,努力改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创新能力,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不拘一格“用”人才

为了用活人才,丰镇市严格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和干部“四化”的方针,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积极实行干部制度改革,推行了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交流轮岗、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任期制、试用期制等多项制度,逐步建立了以民主、公平、公开、公正、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今年以来,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上级有关推进旗县市区纪委派驻机构全覆盖的要求,在综合分析领导干部德、能、勤、绩等综合能力的基础上,按照人岗相实的原则,通过提拔、转任等方式调整、配备了干部120名。同时,为进一步强化干部实践锻炼,按照京蒙对口帮扶工作的需要,选派了1名处级干部和1名科级干部赴北京挂职,选派了1名处级干部赴外省挂职学习。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作中,选派了22名正科级后备干部和88名副科级后备干部组成22个工作队进村开展工作。在扶贫工作中,抽调了22名正科级后备干部和88名副科级后备干部充实到了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作队。在老城区改造建设中,又先后选派了56名沟通能力好、综合能力强的科级干部参与了全市的拆迁工作。丰镇市这种多岗位锻炼人才,多维度考量人才的做法,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

人才蔚,事业兴。随着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的逐步形成,一批又一批饱学之才、实干之才、创新之才必将应运而生,在丰镇市的发展进程中绘就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

南阳市:加快人才强市建设 推进转型跨越发展

2015年08月03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南阳市出台人才新政答记者问

为广聚全球英才,助推南阳转型跨越、绿色崛起,目前,南阳市出台了《南阳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引进培养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新政策出台的目的、适用对象和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保证人才新政落到实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一、问:南阳市为什么要制定《办法》?

答: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财力、精力投入力度空前,特别是部署了“人才回归全民创业”重大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较好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按照人才兴市、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要求,南阳市依然存在人才总量不够大、高层次人才比较少、人才队伍后继乏人等问题。

创新驱动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征。人才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创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人才政策的竞争。有没有优惠的政策和强有力的举措,成为区域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古今中外,发展较好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无不是对这一论断的有力证明。作为一个1000多万人口的大市,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采取强有力的人才举措、出台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政策迫在眉睫。

基于上述原因,按照市委要求,从2014年8月份开始,市人才办着手研究起草这个试行办法。经过前期充分调研论证、酝酿讨论、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梳理归纳、反复修改完善等,形成了该《办法》。

二、问:《办法》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办法》的起草坚持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规范与提升相结合的原则,着重把握七大重点:一是在起草总思路上,突出求实性;二是在起草态度上,体现开放性;三是在优惠程度和资金使用上,力求科学性;四是在法规尺度把握上,强调依法性;五是在《办法》与原有政策的关系处理上,保持连续性;六是在适用范围上,实现广泛性;七是在形式体例上,着重规范性。

三、问:《办法》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是如何界定的?

答:高层次人才是指根据南阳市现行人才分类目录,经认定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国内外顶尖人才(A类)、国家级领军人才(B类)、省级领军人才(C类)、市级领军人才(D类)和高级人才(E类)。对南阳市急需紧缺、确有真才实学、社会贡献较大、现行人才目录难以界定的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殊才能或特别贡献的“偏才”“专才”,经评审认定后,也可以享受相应的人才待遇。

创新创业人才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适合南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方向,能够产生创新创业成果的各类人才。

团队分为创新团队和创业团队两类。创新团队是指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核心,创新业绩显著或有较大的创新潜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研发平台,致力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人才团队;创业团队是指带技术、项目、资金等落户南阳创业,技术和产品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符合南阳市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创新需求,能引领南阳市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优秀团队。

四、问:是不是具备了一定的学历、学位或专业技术职务,就是本《办法》所谓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

答:不是这样。要成为本办法所谓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一)必须是南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必须是经过评审认定委员会评价认定。

五、问:如何认定成为本《办法》中所谓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

答:根据《办法》要求,将设立南阳市高层次人才及团队评审认定委员会及办公室。

评审委员会作为临时性的议事协调监督机构,由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和相关领域省以上知名专家组成,负责组织专家评审认定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出人选层次的意见。

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人社局,负责编制“南阳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需求目录”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评审的日常工作。

认定工作流程:

1.市高层次人才及团队评审认定委员会定期发布《南阳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需求目录》;

2.根据《需求目录》,接受社会各界各类人才及团队的申报;

3.评审认定委员会接到申请,分类转交相关专业评审认定组进行资格审核认定,形成人选层次建议,经评审认定委员会审核把关后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复审,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提请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

4.审定通过后,颁发《南阳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证书》,凭证书享受人才落户、工作生活补贴、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创新创业资金支持等待遇和扶持政策。

五.评审认定工作每年集中开展两次,一般安排在第二、四季度。特殊情况报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可即时召开。

六、问:《办法》中优惠标准的确立有什么科学依据?

答:在办法制定过程中,我们认真学习借鉴了11个省40多个省辖市的经验,参照了各地政策执行的标准,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南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财政承受能力,先后召开有关方面座谈会15次,收集各方面意见建议1000多条等,以确保办法的内容既有“真金白银”,反映市场规律,又量力而行,符合现阶段南阳市“勒紧腰带”、打紧开支过日子的市情。《办法》中的优惠标准,我们重点参考了中部地区的郑州、洛阳、焦作、襄阳、十堰等市,学习借鉴了东南沿海的杭州、温州、福州、湛江等发达地区,还兼顾吸收了西部地区的咸阳、成都、绵阳等市的做法,更重要的是依据各类人才的市场价位,力求出台的政策更加定位准确,科学合理。如在刚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安家费上,我们提出的标准比照郑州、洛阳,虽低于部分沿海发达地区,但总体优于西部地区。在《办法》的整体资金规模上(包括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资金规模等),统筹考虑了地方经济总量、人口总数、人才比例等因素,并与其它市进行了横向比较、综合衡量。

七、问:南阳市在柔性引进国内外专家方面有哪些优惠政策?

答:对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生活待遇,由评审认定委员会根据每个人才不同情况,参考刚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待遇标准,核定其应享受的工作生活待遇。

八、问:对南阳市超(满)编事业单位刚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如何保障其聘用职位?

答:南阳市已经建立了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制度,对刚性引进超(满)编事业单位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由市、县区机构编制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核定专项编制。对进入企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根据本人意愿,可以核定人才专项编制,保留在市、县区人才交流中心,但不改变引进时约定的工资、福利等供给渠道。人才引进中,纯属流动原因不能正常接转人事关系的,经市人社局确认后,可重新建档,工龄及社保缴费连续计算。

九、问:帮助南阳市引进人才的个人和中介组织可以享受什么政策?

答:南阳市支持人才中介服务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人才中介机构。建立实施引才激励制度,对为南阳市引进A、B类人才及“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的个人或中介组织,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20万元奖励。

十、问:南阳市的人才最高荣誉制度是什么?

答:每3年开展一次南阳市杰出人才评选工作,每次10名,给予每人一次性奖励10万元;每3年开展一次南阳市科技功臣评选工作,每次10名,给予每人一次性奖励5万元;每2年评选一次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每次20名,给予每人一次性津贴1.5万元;每2年评选一次创新创业青年人才,每次20名,给予每人一次性奖励2万元;每3年评选一批南阳市拔尖人才,每批200名,给予每人每月200元津贴。

十一、问:南阳市对吸引集聚人才的平台有哪些资助政策?

答:对建站成功的院士工作站,一次性给予30万元资助。对新建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给予每站20-30万元资金补助;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进站开展科研活动,每进站1名博士后给予10万元经费资助;被评为优秀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给予2万元的奖励。对经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研发平台,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30万元、10万元资助;对引进的符合南阳市产业发展方向且成果在南阳市转化的国家级研发平台,一次性给予50万元资助。对经认定的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给予30万元资助。

十二、问:南阳市对支持人才创办科技型初创企业和从事研发工作有什么资助?

答:对从事符合南阳市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并由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控股或拥有不低于30%股权的企业,经审定后,由受益财政给予30-50万元的科技开发启动资金。

对在宛工作期间获得国家或省部级重大科技奖项的,经审定后,从市或县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给予国家或省(部)同等额度的资金奖励。各类人才获国内职务发明专利授权后每件给予5000元奖励。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给予一次性奖励80万元,承担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

对从国外引进的重点或优秀智力项目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资助。对获得国家和省外国专家局批准的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按照国家下拨引智经费要求,由受益或同级财政按照与国家资助1:1比例匹配配套资金。

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在南阳市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且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技术成果国际领先、能够填补国内空白,有较高科技含量、良好市场潜力和产业化条件的,经审定后,由受益财政给予1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

十三、问:南阳市如何帮助人才解决创业“融资难”问题?

答:针对人才创业“融资难”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人才创业企业和项目的信贷融资支持,开展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及贸易融资等类型的信贷融资。

十四、问:南阳市如何保障各类人才的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问题?

答:积极推进“人才家园(公寓)”建设,逐步建立周转房租住制度,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对具有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含)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本科及以上学历且毕业未满7年(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不受毕业年限限制)的创新创业人才,优先纳入市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其配偶有工作意向,符合就业条件的,由人社部门负责协调安排工作,或通过市场化运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帮助解决就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在所属行政辖区内,根据就学意向,由教育部门妥善安排优质教育资源。切实提高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障水平,引进的A类人才,参照享受河南省一级保健对象医疗保障待遇(特殊人才待遇);B类人才享受河南省二级保健对象医疗保障待遇;C类人才,享受河南省三类干部医疗保障待遇;D类、E类人才,参照享受南阳市正、副处级领导干部医疗保障待遇。

十五、问:如何确保本《办法》各项规定能落到实处?

答:对于《办法》的落实问题,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技术层面做到严谨细致周延。确定建立“1+X”政策体系,力求《办法》的每一条措施都能让社会公众找到具体的受理部门、具体办事人员,都能落到实处。“1+X”政策体系就是:“1”——将《办法》作为一个揽总的“母办法”;“X”——以《办法》为基础,对涉及到的业务性较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项工作,由具体落实的职能部门根据“办法”的总体精神,出台若干具体细则等“子办法”进行配套,保证政策的落实机制健全科学可操作。如大学生创业资助、引进人才的配偶及子女就业安置、社会保险等问题就由市人社局拿出实施细则,创业启动资金方面由市工信委拿出实施细则,科技开发启动资金由市科技局拿出实施细则。二是强化责任。南阳市将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引进培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人才目标考评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范围,重点对县区、市直相关职能部门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工作和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考核问责。

十六、问:《办法》为什么要在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答:把本《办法》施行时间设定为2015年10月1日,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尽管在本《办法》制定过程中我们做了广泛调研,借鉴了外地成功经验,吸收了南阳市各方面意见建议,易稿36次。但执行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二是按照“1+X”政策体系的要求,市直各个相关职能部门正在抓紧制定《办法》的配套“实施细则”,要求在10月1日前全部制定完成并颁布实施。因此将《办法》的正式实施时间设定为2015年10月1日。

江苏盐城百名“千人计划”专家助力绿色发展

2015-03-25中国组织人事报

 

3月17日,盐城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近年来,该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人才为先,积极畅通绿色通道,着力打造绿色环境,大力引进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加快推进绿色转型,努力实现绿色崛起。全市3年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00名,其中来盐创业的有26名,项目总投资近3.2亿元,专家个人投资额达1亿多元。

走绿色发展之路,主要靠科技创新,关键在抓人才驱动。盐城市委着眼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风电装备、海洋生物、现代农业、软件物联网等绿色产业发展需求,每年由市委书记与县(市、区)党政正职签订人才工作目标责任书,连续举办沿海发展人才峰会、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招才引智百日竞赛等活动,先后在欧、美等人才集聚区建立43个海外人才工作站,与国内137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面向海内外大力招才揽才,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和人才创业高地。

2013年,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白仲虎在盐城城南新区创办了拜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施食品过敏免疫检测分析技术产品产业化项目。随后,加拿大临床医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医学院终身院士刘宗正教授来盐创办金康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拿大籍华人吴炯博士来盐创办伯仕利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城南新区逐步形成生物医药检测产业集聚的良好态势,取得了“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催生一个绿色产业,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喜人效果。

为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产业集群,盐城市委全面推进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城高新区、环保科技城、智慧科技城“两区两城”建设,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均规划建设一笔创投基金、一个留学生创业园、一个科技创业孵化器等“八个一”人才载体平台,与国内相关领域一流高校院所共建了南大环保研究院、中科睿赛污染控制工程中心、中建材环保研究院、国家海上风电研究院、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院等一大批大体量、高层次的研发机构,增强了对绿色产业人才来盐创新创业的吸引力。

发展势头如火如荼的环保科技城,先后引进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李溪等200多名国内外环保领军人才,集聚了国内外80多家环保领军企业,包括中国建材、浙江菲达等10多家知名上市公司。环保科技城烟气治理、静电除尘器等环保装备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35%以上,获得专利1647件,诞生了隧道清洁等26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技术,环保产业成为盐城绿色产业的“火车头”。

“盐城要实现绿色崛起,不仅要想方设法引进高层次人才,更要不断完善政策、创优环境,让他们安心留在盐城,个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盐城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市委专门制定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八条新政”,每年评审资助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近3年来,全市已资助人才项目502个、资助金额达6.5亿元,其中涉及绿色产业的项目占80%以上,资助金额4亿多元,有12个高层次人才项目分别获得1000万元资助。落户亭湖新区高新科技孵化区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科大博士生导师林福江教授感慨地说:“在理想之地圆了我的创业梦想!”

廊坊招才引智善动“洋脑筋”

20150623日 光明日报

当前,廊坊既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难得契机,又遭遇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如何开发运用好国外人才资源,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成为该市加快“绿色、高端、率先、和谐”发展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智力联姻“借脑生金”

伊莉娜·亚基缅科来自俄罗斯国家农业科学院,是廊坊永清农业引智园区2013年引进的国外技术专家。来到永清后,她凭借多年从事牧草育种研究工作的丰富经验,耐心指导技术人员试种俄罗斯“爱非塔”牧草。“该品种与传统饲料苜蓿相比,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每亩年产量可达16吨。”伊莉娜告诉记者,园区决定今年计划种植2万亩,可以增效1500万元以上。

永清农业借助外国专家智力并非孤例。廊坊佳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正在进行的“大型锅炉低温烟道气热量回收及利用”项目,是该市重点引智共建蓝天项目。连日来,美国西雅图锅炉有限公司的热能工程师布鲁斯·霍夫曼,正为该公司锅炉气热量回收、锅炉设计改造等进行技术指导。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廊坊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外国专家局局长徐刚告诉记者,“引进一位专家,实施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正在廊坊各地不断涌现,外国专家已经成为推动全市产业转型、结构升级的一支重要力量。

智力“联姻”,补己之短。在这种理念的强力驱动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层次海外人才,正源源不断地进入廊坊传统产业和新兴领域。据统计,近五年来,廊坊共吸引国外专家人才2000多名,引进国外新技术、新方法、新品种100余项,解决技术和管理难题25项,实现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2亿余元。

引智模式“升级转型”

新奥博为技术有限公司,是廊坊市唯一的“国家级引智示范单位”。由该公司负责的国家引智重点项目“全民健康信息化网络工程”,已连续5年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145万元,累计聘请美国、加拿大等信息软件专家44人次。

这只是廊坊不断探索创新招才引智手段,实现海外人才刚性“落地生根”与柔性“但求所用”的一个简单缩影。徐刚表示,近年来通过探索健全“示范带动”“双轮驱动”“借力京津”这三大引智模式,该市“海外借脑”实现了“转型升级”与“华丽变身”。

依托“引智示范基地”的培育和建设,廊坊加快了引智成果的示范和推广。全市目前共有国家级引智示范单位1个,省级、市级农业引智示范推广基地分别有5个和8个,常年聘请外国专家20名左右,先后引进了清洁能源、信息软件、畜牧养殖、蔬果栽培等方面的先进项目和技术。

与此同时,廊坊坚持双轮驱动,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拓展了具有廊坊特色的引智工作思路。近年来,廊坊先后组织赴以色列“混合旋转土肥系统蔬菜水果种植技术”培训、赴英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培训等项目13次,派出国(境)培训211人次,有效提高了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打造高效引智环境

“引才要留才,引人要引心。”廊坊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维真说,在引进外国专家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有利于外国专家发挥才干、安心生活的良好环境。

近年来,廊坊市先后修订完善《聘请外国专家工作制度》《出国(境)培训工作制度》等11项外专工作制度,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进一步提升了服务水平。同时,廊坊以外国专家证、来华工作行政许可等服务事项为依托,优化了外国专家来廊工作手续办理服务,仅2014年,就为23家单位的175人次外国专家办理了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外国专家证及延期事宜,并以此为平台,准确掌握了外国专家基本情况,积极协同公安、教育等主管部门,做好外国专家在廊工作期间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工作。

人才的优势是发展的优势,也是竞争的优势。在各类人才的推动下,今年一季度,廊坊市实现生产总值457.8亿元,增长7.7%,增速居河北全省首位。

“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张维真表示,廊坊市人社局将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大力引进和用好国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国外人才智力资源,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为廊坊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兰溪构建招才引智新模式

2014-10-2   金华新闻网

本报消息(记者 徐枫)启动智汇兰江人才工程,兰溪市先后实施了精英人才引进计划和550海内英才引进计划,引进海内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继去年5人入围国家千人计划评审答辩阶段、两人成功入选省千人计划取得零的突破后,已评审引进精英人才引进项目8个,550海内英才引进项目7个,入选省千人计划两人,并引进4名市外千人计划专家到兰溪服务。

为快速集聚高校人才智力资源,兰溪市主动对接高校院所,精心设计载体,组建了科技三团

一是组建科技镇长(经理)团,实现定向招才。在调查摸底基础上,该市梳理出集镇规划、污水管网建设等方面有人才需求的镇乡(街道)11个,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机械等产业需要高端人才的企业37家。针对需求,该市聘请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22名研究生组成科技镇长(经理)团,担任乡镇长助理、企业总经理助理。目前科技镇长(经理)团成员共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14个,领办五水共治、城乡规划等任务5项,邀请导师来兰溪服务6次,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4人。

二是组建专家智囊团,实现亲情引才。通过梳理完善在外人才信息库,兰溪市筛选出一批兰溪籍专家学者及热心人士,成立兰溪发展研究会,在杭81名专家学者首批应邀组成杭州分会。双方签订技术服务框架协议,以调研考察、专题讨论等方式,为兰溪市城市规划、美丽乡村建设、五水共治等工作提供咨询服务,重点研究解决可持续发展、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充分发挥专家自身人脉优势,宣传介绍兰溪人文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该市引进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牵线搭桥。

三是组建特聘导师团,实现结对聚才。邀请浙江大学等省内高等院校专家学者建立百人特聘导师团,分类分批与本地拔尖人才、青年企业家、大学生村官等进行结对帮带。首批结对24人,涉及经济、教育、艺术、社会工作等领域,导师通过教学培养、跟班学习、实践锻炼、定期交流等方式,对兰溪本土人才的知识构成、创新思维、开拓精神进行跟踪指导。

浙江台州:人才筑基“智造名城”

2015-06-15 中国组织人事报

浙江省台州市是一座充满制造活力的城市,这里是长三角地区著名的制造业基地,拥有模具制品、缝制设备、水泵电机等30多个产业集群,拥有吉利汽车、星星集团、海正药业、苏泊尔等一大批著名的制造业名牌。产业转型、名牌铸就的背后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更是台州紧紧抓住人才这一最关键资源的科学谋划。

自2011年开始,台州市委、市政府大手笔推进实施“500精英计划”:每年拿出财政资金的1.5%作为人才专项实施经费,5年内引进培育500名左右能带动台州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端人才和优秀项目。至今,已先后引进“500精英计划”人才486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6名、省“千人计划”专家44名,落户“500精英”创业项目57个,引进人才及项目95%以上为生物医药、环保、智能装备、互联网等产业。今年,台州市又提出打造“国际智造名城”。日益雄厚的人才基础,将使台州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中昂首阔步前行。

精准对接产业升级

为创新转型寻找智力支撑

提起色谱分离纯化技术,不少人都是一头雾水。实际上,这项技术在医药研发生产、食品安全保护、环境检测等多个领域都能一展所长,尤其是在药物纯化分离方面,应用前景更是十分看好。

2013年,中科院大连理化所梁鑫淼教授将色谱分离这项高端技术带回了家乡温岭,并创建了华谱新创科技有限公司。仅仅一年多的运行时间,华谱新创就表现出了昂扬的发展势头,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3500多万元,“检验检测服务业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入重点发展计划。更为重要的是,在制药领域,高效纯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华谱新创的色谱分离纯化技术,解决了之前台州医药产业分离材料全部依靠进口且技术不稳定的困扰,带动了台州生物医药行业整体生产水准大幅上升。

“以产业高地推进人才集聚,以人才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有的放矢才能精准发力。”台州把引才的目光瞄准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给予创业项目最高1000万元的启动资金,500平方米的三年免租办公用房,最高200万元的购房补贴及生活津贴、租房补贴、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配套补助。今年,为了更好地促进重点产业发展,台州市又一次对政策“加码”,“对符合台州重点发展产业引进入选的人才项目,创业启动资金和科研经费资助在已有资助额度的基础上再增加30%”。

精准对接民企民资

为项目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针对引进“500精英计划”项目技术先进却往往缺乏“初创资金”,而台州民间资本雄厚,民营企业千方百计探寻优质项目的现状,台州把“民企、民资+智本”的合作创业模式作为突破点,引导民企、民资投资小型高科技创业项目。

2012年,浙大工学博士武建伟在台州创办了首家“500精英计划”创业企业——台州联方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将市场需求巨大的基础零部件——陶瓷阀芯生产线作为主攻方向,仅两年的时间,其项目已经开发成功,将陶瓷伐芯工艺原来完全由手工操作的生产线实现了全部自动化,设备生产效率与人工装配相比提升8-10倍,且产品质量好、效率高、成本低。该生产线作为机械生产企业“机器换人”的重要手段,仅台州中豪机械一家企业,今年就订购了十套生产线。同时,台州的民资也看中了这一项目的良好前景,星星集团已经为项目注资500万元,共同进行项目的推广开发。

与当地知名企业合作,可以使这些高科技项目摆脱创业初厂房、资金、人员、管理等诸多困惑,快速地进入发展“快车道”。目前,在台州落户的50余个“500精英计划”创业项目中,与本地民企民资合作的项目有39个,占落户总量的67%。台州民企投资总额近3亿元。

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为科技人才搭建桥梁纽带

“人才+科技+项目”,根据企业需求找项目,是台州人才部门在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中摸索出的又一条引才“捷径”。

浙江绿色德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室内外涂料生产的企业,多年来,企业一直在试图寻找能够成功解决涂料中“甲醛残留”这一问题的技术项目。2013年,台州在武汉举办高层次人才智力合作洽谈会,会上,中南民族大学一位教授带来的“新型光触媒”技术项目,让企业眼前一亮。会后,企业迅速与中南民族大学联系,当天即确定与该教授共同研究开发具有自清洁和空气净化作用的内外墙涂料。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在企业投入正式生产,经权威部门检测,通过可见光的照射,这种技术可使涂料中的甲醛分解掉99%。

为准确掌握台州企业的投资意向、项目需求、难题破解等情况,台州建立了信息库管理制度,分类建立动态人才需求库、项目需求库、科研成果库、专家信息库等,实行动态更新;连续几年举办高层次人才智力合作洽谈会等大型活动,搭建企业与高校的沟通对接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已经先后帮助企业破解各类技术难题300余个,达成项目合作100余个。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