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人才专题信息2

发布时间:2015-08-31  |  浏览:
江苏南通:人才雁阵拉高发展转速
2015-08-14中国组织人事报
新常态、新动力、新方向,转型语境下的中国,每一座城市都在寻找发展的“风口”,抢抓产业发展的机遇。
近年来,“靠江靠海靠上海”的江苏南通选择了这样的路径:把招才引智作为撬动转型的支点,通过政府的扶持、引导,使引进的人才项目集聚、扎堆、成片发展,成功孕育出智慧建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新兴产业集群。2014年,南通市新兴产业产值达到418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3.1%,转型之路正在脚下延展。
打造“经济马赛克”——
规划“苗圃”移“大树”
“南通是闻名全国的建筑之乡,后发潜力巨大,选择南通进行项目的产业化,相信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在与南通的项目合作签约仪式上这样说道。欧进萍院士是我国土木工程界领军人物,通过反复深入考察,欧进萍团队最终将其创业项目落户南通,力求打造成国家级土木工程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创新研发、产品产业化、工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产业基地。
当今世界,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一种独特的现象,打造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南通市未雨绸缪,不断加强对重点产业布局、谋划,瞄准海洋工程、新能源、生物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进行招才引智,力促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家纺电商产业园、化纤科技产业园、美丽中国空间建筑设计产业园、空港产业园……南通市积极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并与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家以及上海等地,携手合作建立了14家园区。这些“苗圃”给人才“大树”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为让“金窝窝”孵出“金蛋蛋”,南通积极构建全球引智网络,与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办公室、欧美同学会、北美中国学人国际交流中心等机构共建引智合作通道,并多次举办江海英才创业周、海外高层次人才南通行等系列活动。
特色产业发展空间、商机无限的产业链,引得人才纷纷前来抢占席位。目前,仅在南通开发区,创新载体面积就超过80万平方米,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培育各类科技型企业200多家。
从资金扶持到首台套购买——
为产业化铺就“星光大道”
走进南通东大科技创业园,可以看到三排矗立在楼顶的太阳能电板。看似普通的电板,因为连接了沃太能源南通有限公司研发的居家能源供应系统,便多了意想不到的功能:除实时供应公司的用电外,还能把剩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在没有太阳的时候供电。
“选择南通这片创业热土没错。”公司总经理袁宏亮说。2012年,在德国从事新能源研发应用工作的袁宏亮,带着项目落户南通,创办了沃太能源公司。当地免费提供了1500平方米的办公、生产用房以及350万元奖励资金,给了公司起步非常大的帮助。目前,沃太能源成为全球仅有的能提供整套系统的厂商。
高科技企业,也意味着需要高投入。为填平初创企业创新“死亡陷阱”,南通市不断加大人才投入,完善投入结构:对人才(团队),经评审最高给予5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每年设立3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对各类项目进行投资支持;举行融资对接会,帮助人才解决资金难题。
当资金、场地成为各地扶持人才的“标配”,对于很多高科技企业而言,最大的障碍是缺产业化的“临门一脚”。为支持人才和企业发展,南通市规定,对人才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采取政府首套首购的市场推广支持政策,优先购买和帮助推荐。
2014117日上午,南通市行政中心第二会议室内热闹非凡,47位人才带着特色产品,与政府各部门现场对接洽谈。茵卡动力新能源公司的创办者王用林在会上作了推介。通过对接,他开发的40套混合动力系统自动变速箱首先在公交总公司得到推广应用,实现总工程价230万元,这家科技企业就此闪亮登场。
给人才持续“加油添能”——
生成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原
项目一确定,就有专人对接,协调工商、税务、进出口相关证照的办理;研发大楼没建成,如东开发区腾出办公室给公司办公……曾任杜比实验室大中华区总经理的张鹏岗,2014年来南通创办大唐恩智浦半导体有限公司。从公司组织设置到招兵买马,短短3个月就实现了运营。
既要引得进人才,使项目落地、成功,也要使人才心情愉悦、轻装前进,不断向创新高峰攀登。历来就有敬贤爱才优良传统的南通市,构建起了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安家有补助。政府提供精装修人才公寓,三年免租金。购房自住的,一次性给予30万元至150万元的购房补贴。生活有津贴。对团队核心成员,给予每月1000元至5000元的生活津贴,连续三年。全家有待遇。引进人才同时享受健康医疗、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一系列特定生活待遇。
“第一次来,我就被深深打动了。走进免费提供的人才公寓,我看到不仅配备有冰箱、彩电、洗衣机等生活家电,就连拖把都配齐了。”海归博士鲍桥梁在石墨烯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原创性研究成果,选择了到南通创业。他感慨地说,当地政府部门消除创业人才生活后顾之忧方面,考虑得十分周到。目前,他创办的蓝诺光电已成为国内领先的把石墨烯技术及光电特性引入激光器行业的公司,拥有多项国际专利技术。
发展无止境,转型无止境,服务无止境。南通市不断延伸服务链条,近年来在科技企业家的培育上持续发力,努力给他们“添能加油”,促使把企业做得更强。南通家惠油脂发展有限公司“少帅”徐剑参加了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后,和江南大学等高校合作研发出营养保健油、高蛋白菜籽粕等新产品,使公司从纯粹油菜籽加工的企业演变为多元发展的集团企业,年销售总额达到15亿元。
围绕新兴产业集聚人才,依靠人才打造特色产业,近年来,南通市成功吸引了400多位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及其他高层次人才到当地创新创业。人才雁阵高飞,不断释放集聚效应,南通市在智慧建筑、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创办的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正实现引擎切换。(记者 孙忠法)
福建石狮:“积分制”管理聚集人才
2014-11-19 中国组织人事报
本报石狮讯 (通讯员 石才轩)今年以来,福建石狮市推行“新市民积分管理”办法,实施以“积分入住”为重点的8大项服务项目,着力集聚八方英才共建“质量石狮”。
积分体系科学化。该市明确服务对象为AB两类,其中A类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人才、经商投资创业者,B类为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基层岗位、一线实际操作工作人员,并根据服务对象实际情况设置差异化积分指标。积分体系共设3类指标26个项目,每个项目所占的权重对应相应的分值。比如,在公共指标中,“持居住证情况”、“在石工作年限”、“社会服务”等项目占较大的权重,对应的分值相应也比较高。在公共指标的基础上,设置加分指标和减分指标,对获得发明专利、带动创业就业等方面的人才予以加分鼓励,对社会信用不良、违反计划生育及收到行政处罚的予以减分直至退出积分。
管理流程便捷化。该市开发建设积分管理系统,设立市积分服务大厅,各镇(街道)设立积分受理窗口,多渠道建立新市民个人积分信息档案。积分管理系统根据个人信息,按照对应分值自动生成个人模拟积分,并向申请人发出提示消息。各职能部门在规定的时限内对积分申请进行审核、公示、核查。依托12345便民服务中心,建立积分查询系统,让新市民足不出户即可详细了解到积分情况。新市民可以通过“12345”便民服务热线、“12345”便民服务网站或其他渠道查询个人积分情况。对符合积分兑现条件的,由申请人持积分办出具的“石狮新市民卡”提交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兑现相应积分权益服务。对于符合本地产业发展需求、持有泉州市高级人才证等方面的重点人才,经积分管理领导小组“一事一议”同意,直接享受当年度的积分服务待遇。
服务项目多样化。该市每年划出一批公共租赁住房、外来人才公寓、购房补助名额,对符合积分条件的对象实施住房优惠政策。今年将投入5000多万元,提供200个购房计划补助指标、100套公共租赁住房供63家试点企业的新市民申请,单套住房补贴最高可达12万元。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分片区拿出一定数量的市直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市直公办学校,供外来人才子女积分申请入读。推行积分免费技能培训,将外来人才纳入SIYB创业培训补助范围;以发放免费职业培训券方式购买社会培训服务,每年提供一批免费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创业培训名额,供符合积分条件的外来人才参加。今年共拿出1000张电子培训券供外来人才申请,最高补贴金额每人1000元。每年提供一批积分创业扶持名额,供外来人才申请,其创业项目经有关部门评审通过后,可申请10万元创业小额贷款并获得全额贴息,项目经评估可免租入驻50平方米以下工作场所,期限不超过2年。此外,还有积分入医、积分入保、积分入新市民卡和积分荣誉等多项服务项目。
杭州高新区精准服务海外人才创业
2015-03-02  中国组织人事报 
近年来,杭州高新区积极构建国际化、专业化、项目化、市场化的人才服务体系,努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区域。目前,全区引进集聚了各类人才18.7万人,海外留学回国创新创业人才4000余人,其中海外创业人才1094人、创办企业642家,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0人、万人计划专家2人,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77人。
国际化理念拓展海外引才渠道
该区实施海外引才“5050计划,大力引进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和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并给予重点扶持和持续关注;聘请33位区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和部分国外社团负责人为引才顾问,拓展国际引才渠道。累计实施9“5050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20余人。搭建整合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创新要素的平台,定期组织举办合伙人招募活动,根据海外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帮助招募技术、管理、投资方面的合伙人。打造国际化高峰论坛、技术交流平台,在区海创基地定点举办各类国际性高端论坛,如互联网安全高峰论坛、肿瘤生物免疫治疗高峰论坛”“全英学联智慧经济论坛等高端交流活动,聚焦国际前沿、引领创新文化。
专业化团队构建创新创业微生态
在全区干部队伍中树立引人才、引资金、引项目、促发展紧密融合的工作理念,把人才、招商、科技、发改等部门的工作有机统一起来,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兼任人才办副主任,形成相互支持、合力推进的人才工作格局。实行人才工作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工作通报制度、服务窗口制度、联络员制度和监督考核制度,建立多渠道受理、人才办抓总、分条线办理的人才服务工作机制,加强对人才工作落实情况的综合考评。
建立了“5050计划加速器等海创基地园中园和海创基地分园,探索建立人才创新创业微生态。园中园和分园的运营主体具有创业投资、科技孵化、中介服务功能,组建的专业化团队主要提供五项服务:一是技术服务,即科技中介服务;二是投融资服务,帮助人才项目对接创投机构和金融机构;三是市场拓展服务,帮助人才项目对接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四是创业服务,提供人力、法务、财务等管理中介服务;五是国际交流服务,定期赴外对接国际创新要素。通过园中园、分园,进一步发挥了市场主体、专业团队的积极作用,初步构建了多个创新创业微生态,为实现精准服务提供了重要的力量保障。
项目化运作破解人才服务难题
实施人才项目绩效评估,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地推出人才服务项目,破解人才服务难题。
着力破解人才项目缺资金的问题。推出三个服务项目,与金融机构联合推出基金宝贷款,对获得政策资助的人才项目,给予1∶1授信额度,已有17家人才创业企业获得基金宝贷款。与创投机构合作推出六和桥投融资沙龙,每周四下午定期举行项目路演、投资洽谈,致力整合人才、项目、创投、企业、科技中介、政府等六个方面的优势资源,累计举办22期,10余个项目与创投机构达成投资协议。成立金融服务联合会,按照科技金融理念,集聚银行、券商、会计师事务所等30多家相关机构,针对不同阶段的人才创业企业推出不同的金融工具,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多渠道帮助解决人才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
着力破解人才创业缺团队的问题。鼓励园中园和分园利用自身渠道,各自以小分队的形式,依托联盟、院校、学联等资源,通过猎头等灵活方式,帮助人才创业项目组团队、找伙伴。连续十余年组织开展相约在高新人才招聘系列活动,举办高新技术人才专场招聘、国内校园巡回招聘、网上网下联合招聘等活动,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提供免费服务。
着力破解海归人才本土化的问题。在区海创基地建立海归之家,每月定期定点开展海归之家 创业之路系列活动,围绕政策解读、创业辅导、资智对接、人才招聘、健康生活等主题,帮助海外高层次人才了解国内信息、对接国内资源。组建由行业技术专家、管理运营专家、投融资专家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首批确定18名,定期在海归之家坐诊辅导,为创业人才解疑释惑,提升创业成功率。
市场化方向创新人才服务机制
创新人才项目评价的市场化机制。组织开展“5050计划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和全英创新创业大赛,全程委托第三方机构承办。邀请多家投资机构参与,负责对人才项目进行为期1个多月的参赛辅导、创业服务;组织公众评审团与现场专家对人才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实施评审现场股权拍卖会,直接对人才项目进行公开估值,对专家评审结果进行验证。区委人才办对大赛过程进行监督,对符合条件的获奖项目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探索人才资助扶持的市场化方式。发挥天使投资人群体的作用,加强与人才项目对接,提供人才项目一对一私人定制式服务。坚持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初创企业、瞪羚企业、领军企业的扶持政策,注重对人才创新创业各个阶段的全程跟进扶持。与投资公司合作在美国硅谷设立合作投资专项资金,利用创投公司专业化团队,按照投资公司专业的项目调查评价方式,委托赛伯乐对海外优质项目进行股权投资。作为探索尝试,合作投资专项资金首期为人民币1000万元,后续将根据资金的实际运营效果,分期跟进专项资金。推广人才创新创业微生态的市场化模式。以区海创基地园中园和分园为首批试点,由专业机构引进、服务和评价人才项目,参与人才项目投资,打造人才项目引进、服务、评价、投资、收益全过程生态链,形成人才创新创业微生态。鼓励引导中南集团、中赢国际、万轮园区、华业控股等民营企业借鉴试点模式,参与科技孵化器建设,扩大人才创新创业微生态的社会参与度,帮助民营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帮助投资机构实现业务拓展,帮助各类人才实现创业梦想,从而优化全区人才生态,形成多赢格局,促成持续发展。
宁波:打造人才聚集的“蔚蓝智谷”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4-10-20
 对接人才、企业3.5万人次,达成人才引进意向6500余人次、人才培养合作意向近1600人次、科技合作意向360余项,建立4家全国学会宁波服务站……这是今年宁波人才科技周取得的丰硕成果。
数据的背后,是宁波在人才工作观念和行动上的转型升级。
引进培育人才不仅要关注、考核人才的规模数量,更要注重引进培育人才结构与本地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为打造人才聚集的“蔚蓝智谷”,宁波亮出了一副副“对接牌”。
对接紧缺,解企业燃眉之急
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铜加工车间内,熔炼炉里的铜溶剂全部是自主生产的。而在几年前,自主生产铜溶剂还是企业科研人员难以攻克的难题。2011年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引进的慕思国博士,研究制造出铜溶剂,每年给企业节省近200万元的成本。“慕博士的到来解决了企业发展的燃眉之急。”金田铜业副总裁王永如说。
让人才与企业精准对接,解企业之所急,实现点石成金,已成为宁波引进人才的新经验。金田铜业引进慕博士就是最好的例证。
宁波提出,要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着重引进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创业创新人才、团队和城市经济紧缺人才。为此,宁波连续8年发布人才紧缺指数,通报每年的紧缺行业领域和紧缺警示指数,亮起引进人才的“指示灯”。
“以前的人才引进工作强调从无到有,现在宁波更强调从有到精,让每一个引进的人才都有用。”据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社局局长林雅莲介绍,今年宁波人才科技周吸引300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会,所有的参会人员都有与之对接的企业或科研院所。“先通过电话、网络、视频进行沟通,海外人才只有找到了与之对接的企业或科研院所,他所从事的研究正好是宁波急缺的,才能来参会。”
以人才科技周为平台,在人才对接方面,宁波还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完善服务,让对接工作更有针对性。参加“医学博士专场洽谈会”的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王婷婷说:“这种洽谈会比单纯的论坛宣讲更有针对性,还能到相关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对接,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医院、企业的情况。”据市人社局人才开发与市场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因为报名博士宁波行的医学博士人数多,宁波相关医疗卫生机构需求量也大,在前期对接的基础上,专门开设了医学博士专场洽谈会,现场有28人达成签约意向。
对接产业,增强发展后劲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学习的曹斌,大三时便在新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实习,因为表现良好,今年毕业后就留在了公司从事研发和结构设计工作。
曹斌的顺利就业,源自宁波一项引导和帮助高校毕业生立足企业、基层一线就业创业的计划——“百千万”实习工程。工程计划,3年内市县两级人社部门与国内100所知名高校建立全方位合作、在1000家企业中建立高校学生实践基地,每年吸收1万名以上学生来宁波实习。市人社局人才开发与市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百千万”实习工程这一载体,能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加快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培养和储备,改善人才结构,为宁波市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据统计,今年1-8月,宁波市共接收高校毕业生42154名,为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基础性人才。
企业发展需要大量基础性人才,而基础性人才仅靠引进是远远不够的。宁波十分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通过实战化操作,以高标准、严要求培育高质量人才。918日上午,宁波技师学院实训中心的机械加工中心里,机械技师班学员杜永进正在操作设备,制造啤酒阀的阀芯。他做的阀芯来自瑞士百联公司的订单。如果制造的阀芯被公司退回,不仅公司的订单会取消,他技师班的学习生涯也会到此为止。因此他全神贯注地编程操作,一刻也不敢放松。
一流的要求打造一流的技工。这是宁波实行校企合作、注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个缩影。此外,宁波还深挖企业内部人才潜力,先后实施了“30万名技能人才培养计划”、“5万名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各类企业急需的紧缺人才。
对接未来,实现创新发展
培育人才,用好人才,不能只看到现在。宁波将人才工作的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重视新技术,抓住新机遇,与未来对接。“未来的竞争是高精尖的竞争,因此对崭露头角的新兴产业、新兴技术,我们都创新机制,跟进政策扶持,全力支持。”市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林建国表示。
刘兆平博士对此深有体会。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后出站后,他通过宁波人才引进计划,到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领衔攻关制备石墨烯的新技术。以超前的眼光察觉到石墨烯的应用前景,宁波迅速启动产学研协同机制,迅速集聚人才、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全力支持刘兆平的研发团队。2013年底,刘兆平团队建成了首期年产300吨石墨烯生产线,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条真正实现规模化、低成本制备高品质石墨烯的生产线。为保障生产线的运用,实现产业化的目标,宁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了石墨烯产业化应用研发重大科技专项,今年5月又专门制定了《宁波市石墨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未来10年,宁波将打造全球领先的石墨烯技术创新引领区,届时,石墨烯产量达到万吨级,产值实现千亿元。
创业走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除了将眼光瞄准引领未来发展的新产业、新技术外,宁波还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探索出了由民营企业主办、市场化管理运作、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园运作模式,通过提供平台,实现了技术、信息、市场等资源的共享互惠。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