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精准扶贫专题资料

发布时间:2015-12-31  |  浏览:

黑龙江省海伦市重点围绕四大产业实施扶贫攻坚

黑龙江扶贫办网站2015-12-07

      黑龙江省海伦市重点围绕富硒、旅游、畜牧、电子商务四大产业实施扶贫攻坚,力争到2018年底71个贫困村81775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其中2万贫困人口不但脱贫,而且高水平、高标准步入小康社会,成功摘掉贫困县帽子,与全省一道提前两年步入小康。

     这个市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面对扶贫开发工作新形势,成立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明确了三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组织部门将扶贫开发纳入大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并把扶贫开发优劣作为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条件;确定部门帮扶贫困村,各部门选派后备干部挂职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帮助贫困村制定脱贫规划,选定脱贫项目。从2016年开始,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贫产业、项目开发。

      发展绿色富硒产业助推脱贫。将土壤富硒独特资源优势打造成品牌优势,吸引拉动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入驻,成为当地加快发展、促农增收、摆脱贫困的“金钥匙”。重点打造“双百工程”,即建成100万亩富硒产业核心区,打造富硒高端食品生产基地,覆盖全市8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年平均每人增收2090元以上。到2020年富硒农产品种植基地达到350万亩,年可多增收7.7亿元以上。规划建设150公顷富硒产业园。建成后,可入驻50万吨富硒玉米加工项目、30万吨富硒大豆精深加工项目、5万吨富硒马铃薯系列产品加工项目、30万吨水稻加工项目、30万吨富硒蔬菜加工项目等20余个项目,年工业实现税收7亿元,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5000人,贫困人口年平均增收1800元。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助推脱贫。将重点打造东、西两条旅游带助推扶贫。东线旅游沿东扎路以东林乡、东方红水库和四个林场为主体,主要围绕老区参观、水景休闲、万亩红松林游览、十里白桦林体验、大峡谷游玩等开发旅游资源,沿线80多公里,途经17个贫困村、24个革命老区村、4个国有林场和2座大型水库,涉及贫困户5131户,贫困人口18342人;西线旅游沿海望路以共合镇到联丰水库段为主体,主要围绕水上休闲、湿地游览、葡萄园采摘、现代农业观光、民俗宗教文化等开发旅游资源。沿线78.4公里,途经12个贫困村、1个革命老区村、1座大型水库,涉及贫困户3952户,贫困人口14930人。计划投资5亿元,加快景区、景点建设的同时,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西线100家农家乐、东线100家林家乐,拉动农村和林场500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人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

      发展以籽鹅为主的畜牧产业助推脱贫。借助中国籽鹅之乡优势,把发展大鹅产业作为产业扶贫和加快脱贫的重要措施突出出来。计划投资2000万元,建设籽鹅畜种中心,着手引进上海紫燕集团投资1亿元建设大鹅加工项目,并与基地养鹅贫困户签订供销协议。争取到2018年贫困村大鹅饲养量达到400万只,出栏336万只,人均增收2950元。

发展电子商务助推脱贫。借助发展电商、互联网+农业、+工业、+商业等商贸模式,大力开发国内国际市场,做大商贸物流,拉动农民增收。近期将投资1.5亿元,重点建设电子商城和以贫困村为单位的村级电子商务终端店。保证贫困户借助电子商务系统足不出户就能将自产的富硒农产品卖出去、卖上好价钱。贫困村年生产富硒农产品10亿斤左右,以每市斤产品多卖0.3元的计算,贫困户人均年增收3650元。

瓜州紧盯六个精准扶贫攻坚取得新成效

新华网甘肃频道 2015-12-22 14:47

     今年以来,瓜州县紧紧围绕省委“六个精准”和市委“四个六”的工作要求,把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融合联动,市县各级双联帮扶单位和干部坚持因村施策、因户制宜,积极落实“1+17”精准扶贫政策,实现移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50元,较上年增长25%以上,实现减少贫困人口4394户、18742人,占计划脱贫任务的188%,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紧盯对象精准,夯实帮扶基础。根据省市统一安排部署,紧盯全县贫困人口和双联户,组织市、县、乡、村6100余名干部分赴包抓联系点开展摸底调查,逐村逐户填写《瓜州县双联及精准扶贫调查表和调查问卷》,采取“五步一公示”程序精准帮扶贫困户4277户、19020人。同时,划分16个片区、113个小组,将贫困户分解到16名市级干部、563名县级干部、1811名科级干部和801名一般干部头上,形成了“地级干部包片抓组、县级干部包组抓户、科级干部蹲点包户”工作机制,实现了帮扶工作全覆盖。

     紧盯目标精准,明晰帮扶思路。按照酒泉市提出的移民乡“442”脱贫时序,围绕“2015年老乡镇贫困户整体脱贫,移民乡贫困户脱贫40%以上”目标,统一制作精准扶贫挂图攻坚示意图、组织机构示意图、贫困户花名册、帮扶干部花名册、“六落实”责任卡、惠农政策明白卡、乡级三年脱贫规划、村级三年脱贫规划“四个二”(二图二册二卡二规划)的工作规程,将重点任务和责任落实到部门、乡镇、村和户,确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同时,组织千名干部深入开展县情民情大调研活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听建议、谈想法、话发展,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定帮扶目标和发展规划,明晰帮扶思路。

      紧盯内容精准,任务落实到位。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4亿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7个,衬砌渠道142公里,硬化乡村道路49.6公里,建设农田防风林45公里,改造危房383户,改良土地3.1万亩,新建人饮工程1处,解决了9439人安全饮水。大力培育富民增收产业,实施“321”精准扶贫富民工程,6个移民乡新增枸杞、蔬菜、红枣等特色经济作物1.7万亩,特色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全县贫困户新建日光温室212座,暖棚圈舍613座,调引怀胎(带羔)基础羊只1.6万只,移民乡羊只饲养量达到25万只。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完成薄弱学校改造6800平米,维修校园18所,改扩建乡卫生院5个,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0个,组文化室71个,实现了学校、邮政所、卫生院、畜牧站、信用社、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全覆盖和广播电视“户户通”。

      紧盯方式精准,落实帮扶政策。一是率先开展农业设施产权登记颁证,为176户贫困户的237座日光温室发放《农业设施产权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发放产权抵押贷款460万元,走出了一条“贷款建棚、用棚贷款、靠棚脱贫致富”的良性循环路子。二是县财政列支500万元作为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贷款担保基金,撬动设施农业发展资金2000万元,并为每个贫困村配套20万元互助资金,同时积极争取省市精准扶贫专项贷款8100万元,切实解决了群众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三是制定出台了《瓜州县精准扶贫到户产业扶持政策实施办法》,采取市县财政配套和帮扶部门单位统筹相结合的方式,为每户贫困户扶持5000元精准扶贫到户产业资金,定向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枸杞、大枣种植、养殖圈舍修建、基础母羊调引等,目前市县帮扶单位已落实帮扶资金1777.5万元。

紧盯考评精准,强化帮扶效果。研究制定了《瓜州县扶贫攻坚实绩考核评价办法(试行)》、《瓜州县扶贫攻坚激励办法(试行)》、《瓜州县扶贫攻坚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将精准扶贫纳入各乡镇、县直各部门领导班子和各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评价体系,认真落实党政一把手的政治责任、县乡村的主体责任、部门的行业责任、社会各方的共同帮扶责任,签订7个层面的脱贫目标责任书2万多份。制定并严格落实定期督查、专项督查、行业督查、明察暗访等督查制度,推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全面落实。县上成立了精准扶贫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县委常委亲自包抓移民乡,并从县直机关选派39名科级干部和科级后备干部,到6个移民乡33个移民村挂职担任乡镇党委副书记、村党组织副书记或副主任。整合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和市县双联帮扶单位干部327名,组建成立驻村帮扶工作队74个,按照《瓜州县驻村扶贫帮扶干部考勤办法》和《驻村帮扶工作队考核细则》,实行周考勤、月考核、季通报,对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干部进行严格管理和考核。目前,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已落实帮办项目实事380余件,帮扶资金及物资6514万元,各级帮扶干部进村入户9500人次,为民解难2356件次,帮助协调各种支农惠农贷款2.4亿元,开展技能培训660场(次),输转劳动力3.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2亿元。

紧盯保障精准,强化帮扶力量。目前,驻村帮扶工作队走访农户7000多户,帮助协调衔接项目100多项,落实项目资金1400多万元,为贫困户提供劳务信息700多条,帮办实事好事485件,做到了联系群众“面对面”,服务群众“零距离”,反映问题“直通车”。(瓜州县委办 张鹿)

市委市政府出台深化精准扶贫行动计划

三明日报2015-12-02

1124日,市委市政府出台深化精准扶贫2015-2018年行动计划,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福建省三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批复》和全省深化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市精准扶贫工作。

截至2014年底,我市尚有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30170户、82143人。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是:全市计划2015年减贫2.5万人,2016年减贫2.4万人,2017年减贫2.4万人,2018年减贫0.92万人,返贫的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380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全部脱贫。2020年精准扶贫成果进一步巩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强村富民的目标基本实现。

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分为贫困户脱贫、低保户脱贫、五保户脱贫。

在贫困户脱贫方面,计划对12452户、40929人一般贫困户和4829户、15213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贫困户采取九个一批扶贫方式,实现通过产业扶持解决38000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解决15000人脱贫、通过异地搬迁解决3000人脱贫。

医疗救助一批。对10945户、31027人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实施医疗救助。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实行医疗第三次精准补偿,解决好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开展医疗救助,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因大病致贫返贫的贫困户进行精准救助。

扶残助残一批。对5531户、14169人因残致贫的贫困人口实施扶残助残工程。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全面建立残疾人辅具适配补贴制度,实施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补助制度,对通过自主创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并以个人身份缴纳社会保险的残疾人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教育资助一批。对1141户、3857人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实施教育资助。对贫困家庭实施教育扶贫,做到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6个层面构建帮扶关系,精确对接农村贫困农户子女就学。进一步完善爱心营养餐补贴,免除学杂费、书本费、住宿费等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继续实施。实施乡村教育助学工程,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

灾后救助一批。对540户、1722人因灾致贫的贫困人口实施灾后救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减少农户因灾致贫。对有劳动能力因灾返贫的,给予灾后恢复生产帮助,通过开展生产自救重新脱贫。

技能培训一批。对2426户、8161人缺技术致贫的贫困人口实施技能培训工程。根据贫困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需求,依托雨露计划、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等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广泛开展科技人员一对一”“面对面帮扶,指导帮助贫困农户推广农业五新,促进贫困农户参与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创新贫困户就业培训模式,实行贫困户三减免三优先创业就业培训制度,实施一户一就业工程,通过发展各类经济致富。

金融扶持一批。对3060户、9868人缺资金致贫的贫困户实施金融扶贫。支持建立县级扶贫信贷担保基金,鼓励创建乡村扶贫担保基金,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3年以内、5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担保服务,为帮带贫困户的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对贫困户贷款实行优惠利率和贷款贴息,让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逐步富。

劳动互助一批。对6566户、16694人缺劳力致贫的贫困户实施劳动力互助工程。以建制村为单位,建立劳动力互助会,由互助会根据贫困户劳动力需求统筹安排互助帮扶活动。实施家门口扶贫就业工程,优先安排缺劳动力的贫困户人员在家门口就业,或开发农村保洁员、乡村公路养护工、乡镇机关和农村中小学后勤管理员等农村公益性岗位,优先提供给无重体力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员就业。

重树信心一批。对810户、2402人缺动力致贫的贫困户实施结对帮扶工程。由缺动力贫困户帮扶责任人牵头,组织所在乡镇包村工作组、村两委干部,定期不定期上门走访,帮助生产生活遭遇挫折、意志消沉的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找准症结,对症下药,重树发展信心,重点通过思想引导、介绍务工、传授技术、帮助筹措资金发展生产等方式,帮助脱贫致富。

易地搬迁一批。对3.48万户(其中建档立卡0.1万户)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贫困人口以及居住在条件恶劣偏远自然村贫困农户实施异地搬迁工程,做到实施一个项目、安置一方群众、实现一方脱贫,到2020年符合搬迁条件和有意愿的贫困户实现应搬尽搬。统一规划建设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每年建设30户以上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小区30个以上。

在低保户脱贫方面,计划对9997户、22855人无劳动能力的低保户通过两保障低保政策兜底实现脱贫。一是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的无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凡是符合低保条件的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畴,逐步提高低保标准,保障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二是实行个人医保缴费保障。加大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和民政救助政策为脊柱的保障力度,全额资助建档立卡低保户的个人缴费。

在五保户脱贫方面,计划对2892户、3146人五保户通过两供养方式实现脱贫。首先,提高标准供养。适时调整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确保五保户供养经费不低于当地农村居民家庭上年度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70%,确保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一般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其次,自愿集中供养。在供养对象自愿的前提下,对五保户家庭成员实行集中供养。

为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我市将实施精准扶贫五项工程(乡村扶贫担保、家门口扶贫就业、精准扶贫试点示范、乡村教育助学、就业技能培训),开展精准扶贫三大行动(强镇帮扶贫困乡、科技特派员帮扶、贫困空壳村村财增收),以精准扶贫为方略,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以试验区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精准扶贫五项工程,开展精准扶贫三大行动,拓展精准扶贫八种模式,落实精准扶贫九个一批,确保2017年实现国定贫困线标准以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2018年全面完成省定贫困线标准以下的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任务。

凉州着力推进精准扶贫社会救助工作

光明网 2015-12-11

本报讯(记者何立忠)自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实施以来,凉州区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积极向贫困片区、贫困村及贫困户倾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实现一、二类低保对象政策性脱贫。该区按照省、市为民办实事安排,于4月底前完成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提高工作,并于6月底前再次提高了农村一、二类低保对象保障标准。目前,全区85个贫困村共有农村低保对象520211708人,1-10月,共向85个贫困村的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828.8万元。重新修订了《凉州区城乡医疗救助实施细则》,制定《凉州区城乡居民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实施办法》。积极促进医疗救助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间的有效衔接,简化了救助流程,今年以来,共对85个贫困村的332名患病困难群众进行了医疗救助,发放医疗救助金85.36万元。积极开展临时救助,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突发生活困难。重新修订了《凉州区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实施细则》,在全区各乡镇惠农服务大厅设立了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及时受理、办理、转介困难群众的求助申请,今年以来,共对85个重点贫困村的2485名困难群众进行了临时救助,发放临时救助金164.57万元。认真摸排特殊困难对象,落实关爱救助措施。开展了贫困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困难对象调查摸底工作,以村为单位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建档立卡,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单位积极开展了助残、助困、助学、助医、送法等关爱活动,着力营造了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关爱特殊困难群体的机制。

十堰日报:组建乡亲扶贫协会调动社会力量扶贫

陨西在线  2015-12-10

解决贫困问题,全面实现小康,是我们党向世界和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责任。郧西县观音镇现有重点贫困村7个,共有贫困户4361户、贫困人口12745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怎样才能确保全镇按期实现整体脱贫,如何形成“全镇动员、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如何将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向扶贫事业汇集,如何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尤其是如何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成为扶贫工作必须破解的新课题。

在实践中,观音镇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积极探索组建乡亲扶贫协会,以乡情为纽带,以扶贫村为单位,以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在职干部职工、离退休老干部为会员,自愿组成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捐资助贫、招商引资、兴办实业、村企共建,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搭建平台,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目前,22个村已有15个村组建了乡亲扶贫协会,会员800多人,不到半年时间,全镇通过协会联系,招商引资、协议投资近亿元,到位资金3000多万元,组建专业合作社25家,家庭农场6家,实施投资达800多万元的公益项目,带动1000多户贫困户就近就业,乡亲扶贫协会已成为助推我镇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是积极动员,依法组建。通过政策宣传、乡情感召、项目推介等方式,打好政策、乡情、招商“三张牌”,按照积极动员、摸清底数、走访沟通、群众推荐、酝酿考察等程序,确定会员入会资格,通过会员大会审定协会章程,推选协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协会成立后依法在民政部门登记备案,为了规范协会组建工作,镇党委制定下发 《乡亲扶贫协会指导意见》,对组建乡亲扶贫协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体系、制度建设、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推动全镇乡亲扶贫协会建设规范化、组织社会化、工作常态化。

二是强化职能,发挥作用。乡亲扶贫协会是一个公益性非盈利组织,主要是起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协会这个平台把各村走出去的能人、强人、富人和有爱心的各界人士凝聚起来,为家乡扶贫事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协会的主要职能为五个方面:一是结对帮扶。800多名会员共结对帮扶850户贫困户,支持资金65万元,协调资金350万元,帮扶脱贫项目830个。二是实施公益项目。会员共筹资修路25公里,解决600余户贫困户出行难题;天河口、垭子湾两个村的乡亲扶贫协会共捐资20余万元解决168户、605人的安全饮水难题;刘家湾村乡亲扶贫协会会长兰祥军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用于建设农民健身广场等项目,受益人口达30多户、120余人;双掌坪村乡亲扶贫协会会长查富金捐资200多万元帮建双掌坪小学,解决周边5个村400多名学生的上学难题,黄土梁村乡亲扶贫协会副会长、十堰市餐饮业领军人物付洁协调资金20多万元添置计算机85台,改善了该村完全小学的办学条件。三是捐资助贫。全镇有9个村的乡亲扶贫协会自主设立扶贫公益基金,资金规模达50多万元,用于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难题。四是招商引资,兴办实业。发挥协会会员的资源优势,开展亲情招商、以商招商,共有30多位成功人士投资近亿元,建设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项目28个,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实体30多家,带动辐射1800多户5000多名贫困人口从事种植业 、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垭子湾村乡亲扶贫协会会长马顺猛投资1000万元建成天河游客接待中心,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带动30多户贫困户脱贫。观音村乡亲扶贫协会会长汪业刚投入资金5000万元兴办生态家具厂,投产后可解决150名贫困人口就业难题。五是村企共建。共有40多名会员到村任职,形成村级组织和农村市场主体共建双赢的发展局面。黄土梁村乡亲扶贫协会会员胡朝柱,既担任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又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该村60%以上的贫困人口通过扫帚专业合作社带动增收脱贫。

三是积极引导,强化服务。组建乡亲扶贫协会是一个新探索,就像新出土的一棵幼苗,需要精心呵护。通过近半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小协会是个大舞台,小机构能发挥大作用。它的功能和作用已经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方面是一个很好的路径和抓手。我们将积极引导、强化服务,为协会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对成绩突出的协会给予奖励扶持,对成绩突出的会员通过推荐评选“最美郧西人”、“最美扶贫人”和“扶贫功臣”等形式通报表彰。对会员捐资捐建的农村公益设施总额达到百万元以上的,允许授予“冠名权”。同时,坚决防止变相摊派,充分体现自愿公益原则,让积极参与社会扶贫的各类主体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发展、社会上受尊重。

二、主要体会和感受

一是汇聚了社会扶贫的资源和力量。发挥协会会员亲缘、人缘、地缘优势,凝聚人力、财力、智力资源,激发了强大的扶贫活力,有力助推全镇精准扶贫工作,到今年年底全镇可实现村级乡亲扶贫协会全覆盖,精准扶贫在政府支持的基础上,社会投入资金将突破5000万元。

二是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镇营造出友爱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充分激发干部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内生动力,让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变为现实,让核心价值观在精准扶贫的主战场上扎根、开花、结果。

三是完善了乡村治理机制。各村形成了“村两委+乡亲扶贫协会”的乡村治理体制,协会参与村务,建言献策,投资兴业,使基层治理机制更民主、更科学、更高效。

乡亲扶贫协会的作用发挥是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 “四双”帮扶和郧西县委“五百行动”的深化和落地,是创造性落实市委决策部署的生动体现。观音镇按照市委、县委的要求,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项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我镇将在强化服务、创新方式、配套政策、培植典型等方面下工夫,创新完善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努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全力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

海东聚集社会力量扶贫帮困

——扶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三

大河网 2015-11-10

青海新闻网讯 近年来,海东团市委广泛协调社会力量参与,凝聚全社会扶贫工作合力,通过开展“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等活动,全力开展扶贫助贫工作。

据了解,“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连续9年对全市品学兼优、家庭生活贫困的应届高考生进行资助,仅2015年就资助贫困学生639名,筹集并发放助学金242.1万元。其中,争取“芙蓉学子”、“国酒茅台”、“航天企业”、“青海互助青稞酒”等省内外助学项目资金170.2万元,通过本地企业和爱心人士自筹71.9万元。今年9月份,全面启动助学金发放工作,目前已经全部发放到位,后期将通过建立档案、跟踪了解、关怀服务等形式,为受助学生提供持续性帮助,努力将“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打造成共青团扶贫帮困、服务青少年的品牌活动。

团市委广泛联系武警、电力、中国移动等行政企事业单位、市青联、全市各级团属青年志愿者组织和民间志愿者组织、郁金香青少年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社工组织,多次开展“爱心小雨点”、“心手相牵·快乐成长”等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主题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认领微心愿、结对教育、课业教育、陪伴教育、游戏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等形式帮助留守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全市志愿者组织和农民工子女集中学校结对率74%,发放现金及物资折合42.06万元。

同时,动员志愿者和团员青年力量开展助老扶老和“阳光助残行动”,到空巢老人和残疾人身边倾听心声和诉求,捐助价值5万元的生活物资和常用药品。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为留守流动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和关心,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关爱留守儿童、扶老助老、阳光助残的时代风尚。

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科技支撑篇

每日甘肃网2015-12-21

1210日,全市科技精准扶贫培训班在武威职业学院举行,来自凉州区移民点贫困村和部分社区的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致富能人、带头人,贫困村、社区所在乡镇科技副乡镇长130多人参加培训。参加培训的学员说:“以前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种植养殖技术,通过实地观摩学习、聆听专家的精彩讲授,对日光温室、设施养殖、特色林果技术又有了新认识,提高了知识储备,开阔了眼界思维,激发了发展热情。回去后一定要发挥好带动作用,带领更多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这是我市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科技支撑工作的一个具体行动。贫困户之所以贫困,大多数是缺少致富技术。为此,我市按照《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科技支撑的实施方案》要求,扭住技术支撑这个关键,协调联动,持续发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科技支撑工作取得新进展。

摸清需求传授技术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摸清技术需求,是当务之急。

自今年7月全市推进精准扶贫“17+2”实施方案印发后,市精准扶贫科技扶贫工作实施办公室迅速行动,组织各县区科技专项办公室,重点针对移民点片、沿山贫困片区、湖区和2015年确保脱贫的贫困村开展摸底调研。据市精准扶贫科技扶贫工作实施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市1712015年计划脱贫贫困村和移民点片技术需求摸底工作,协调市农牧、林业、畜牧等部门,选派85名专业技术人员,重点针对移民点片99个需求点的日光温室、设施养殖、特色林果产业进行指导,提供急缺、适用、高效的科技技术,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

同时,各县区也积极行动,组织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棚开展技术指导和现场示范讲解,实现2015年确保脱贫的贫困村全覆盖。

1216日一大早,凉州区张义镇张庄村四组村民唐占山,就来到自家的人参果大棚前。“今天北京的客商要来收购人参果,要尽快把成熟了的人参果摘下来。”

如今,在全市有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户像唐占山一样,通过参加科技培训掌握了种植养殖技术,并大力发展主体生产模式,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光大道。

建立培训培育机制

有了致富技术,才能发展产业;只有产业发展,脱贫才有希望。

我市在2015年脱贫的171个贫困村及“下山入川”移民村(社区),建立了市级专家服务团队,组建县区科技服务中心、乡镇科技服务队、村级科技服务站、组级科技示范户四级科技服务网络,明确了目标、任务、职责,选派的市、县区农林牧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四级平台和集中培训课堂、多个产业现场培训基地,对贫困村农民进行集中培训。适时调整各级职业培训机构课程设置,将甜高粱、獭兔、肉羊、奶牛、肉牛、葡萄、皇冠梨、红枣、枸杞、蔬菜、药材等区域主导产业纳入培训课程,支持主体生产模式提质增效。

凉州区组织农技人员深入联系的贫困村,采取发放宣传资料、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等方式,开展农林牧科技培训,实现培训到人、技术到棚、服务到户的目标。民勤县组织日光温室技术培训工作组,专题培训乡、村两级技术人员,着力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促进日光温室提质增效。天祝县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点对点培训,方便农户自主选择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入冬以来,古浪县统筹各类农技人员力量,采取“固定课堂、田间课堂、流动课堂”等形式,对贫困农民开展面对面技术培训。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县区级科技服务中心23个、村级科技服务站300个。面向贫困村农牧民、种养大户、农牧民技术员开展科技服务讲座303期、绿洲科技讲座48期,举办各类培训班1389场次,培训农牧民14.17万多人、技术骨干10187人;组织“下山入川”移民培训76场次、培训17020人;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68场次,发放各类科技资料22.3万份()。一次次全面实用的致富技术,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

创新科技服务平台

1218日,凉州区柏树乡小寨村六组村民相培财高兴地对记者说:“区农牧局专家的讲解,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掌握了育肥猪冬季育肥技术,今年的猪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这是我市开展科技精准扶贫“双联双带”活动后,贫困村悄然发生的新变化。

为保障四级科技服务网络发挥作用,市精准扶贫科技扶贫工作实施办公室制定出台实施意见,为科技人员集中开展科技精准扶贫“双联双带”活动搭建服务平台。

活动充分运用四级科技服务网络、“一长四员”技术服务队伍,围绕主体生产模式、扶贫产业发展,结合贫困村产业发展和群众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技服务直接面对贫困户,直接针对关键环节,让贫困群众把最急需的适用技术学到手中。

据了解,目前全市58个有贫困村的乡镇,已全部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科技特派员达到768名,实现三县一区所有贫困村全覆盖,38家市级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16家建在贫困村。全市322个贫困村选聘选派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745名、动物防疫员896名、特色林果技术员143名,古浪、凉州、民勤片区动物防疫员实现全覆盖。贫困县区已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33个,已培育建成科技示范户1044户、正在培育308户。引进、试验设施瓜菜新品种130个,开展实用技术试验示范62项;引进种畜60060(),种禽13.2万套;引进良种畜25810(),良种禽1.7万套。

黑龙江绥化对症施策开拓扶贫新路径

 黑龙江省扶贫办 2015-12-21 

黑龙江省绥化市下辖的10个县()区中,有6个是国家级或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截至目前,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尚有35.6万,贫困村308个,脱贫任务相当艰巨。

“十二五”以来,绥化市精心谋划并制定精准扶贫方案,从组织领导、机制创新、资金投入、社会帮扶、责任落实、工作考核等方面强化扶贫开发工作,积极构建精准扶贫大格局,开拓扶贫开发新路径。

致富与治心结合

扶贫先扶志、致富需治心。兰西县红光镇义发村农民王树俊,因夫妻双双患病而致贫,对生活失去信心。挂任义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兰西县扶贫办主任张辉多次来到王树俊家中,引导他树立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同时,张辉还拿出1000元钱为王树俊购买了鹅雏,帮助他发展鹅禽养殖业。2015年,王树俊靠养鹅实现增收2.5万元。

2012年起,绥化市启动机关处科级干部挂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通过进驻农家开展“小康夜话”活动,在帮助群众致富的同时,更加注重从思想上、精神上进行帮扶,引导贫困群众学技术、找门路,用自己的双手拔掉穷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绥化市再次提出要重点解决贫困群众的贫困意识和贫困文化心态问题,要求广大干部群众拿出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和魄力,把扶贫攻坚的国家意志转化为脱贫致富的个人信念。

授鱼与授渔兼顾

据统计,绥化市的贫困人口中有69.1%是因病、因残、因灾致贫。对因病致贫的,这个市加大大病救助力度,放宽新农合报销标准;重度残疾和年老体弱的,通过纳入低保及社会救助等方式,解决生计问题;因灾造成“火烧当日穷”的,动员社会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绥化市提出,扶贫要切实扶困,坚持分类指导原则,提高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十二五”期间,绥化市共落实“雨露计划”培训资金800多万元,培训贫困群众1.64万人次,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2634人,为4468名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了每人每年1500元的中高职教育资助。望奎县火箭镇正兰四村通过集中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目前有700多人常年在北京、大连、哈尔滨、青岛等地务工,人均年收入逾2万元;海伦市共和镇农民初明芳,借助职业教育补助和“雨露计划”进入黑龙江省技师学院学习,毕业后月收入7000元;明水县兴仁镇农民郭永娟,在县里开展的电商扶贫活动中掌握了互联网营销知识,开设了一家销售当地土特产品的网店,每月营业额近万元……一批又一批贫困农民通过学习提高了致富本领,实现了再就业或自主创业。

绥化市提出,“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使贫困户中的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种养殖技术或外出务工技能。同时积极开拓外埠劳务市场,实行“订单式、定向式”培训,确保贫困群众学得会、用得上、能就业。

输血与造血并重

绥化市委书记张晶川说:“我们要积极探索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打响并打赢扶贫攻坚最后一战,在中央和省委要求的时限内,确保全市贫困群众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地脱贫奔小康。”

“输血”和“造血”并重,是绥化市扶贫开发工作的首要原则。“输血”即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发展条件。2015年,全市投入整村推进扶贫专项资金1.36亿元,为68个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建设塑料大棚1.6万平方米,节能温室0.8万平方米,购置农业机械18台套。

“造血”主要是指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带动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通过投资投劳逐渐积累财富。“十二五”以来,这个市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3亿元,扶持发展了青冈县和牛养殖、兰西县棚室蔬菜生产、明水县农村电子商务、绥棱县食用菌培育、海伦市富硒作物种植等一批特色产业,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使贫困户聚在产业链、富在产业链,迄今已带动4.5万贫困户实现脱贫。

明水县是我省“互联网+精准扶贫”第一个试点县。落户于明水县的黑龙江壹丰科技有限公司现已入驻阿里巴巴国际市场金品诚企频道,面向国外客商线上批发杂粮。今年公司与760贫困户签订了2万亩杂粮种植订单,拉动这些贫困户人均年增收2.5万元,实现当年脱贫。

项目搭建了就业平台,引导一批批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增加了工资性收入;项目推进了土地流转,拓展了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发展空间,使一批批农民找到了新的增收途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在绥化市精准扶贫工作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恩阳区创新“1融2带3一体”党建扶贫机制

恩阳区扶贫移民局  2015-11-16 

 

恩阳是新区、革命老区、连片贫困地区。新区成立以来,区委团结带领62万恩阳人民,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扶贫攻坚新示范”的奋斗目标,苦干实干、创新创造,决战决胜扶贫攻坚。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三届十次全会召开后,面对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发展能力弱的现实区情,恩阳区探索建立“123一体”党建扶贫机制,真正把农村党组织建成扶贫攻坚一线的战斗堡垒,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康。

基本做法

1融”——夯实扶贫攻坚基层组织。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方式,立足“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人文相亲、互促共进”,采取“强村+弱村”“富村+穷村”,试点建立新业、寿康、鹿台山、新星等4个联合党总支,促进区域党组织深度融合。一是“三个原则”定框架。按照“三变三不变三统筹”原则联合组建党总支,即变组织架构、不变行政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变干部职责、不变干部职数,统筹调配使用;变资源资产、不变债权债务,统筹要素配置。二是“三项机制”严管理。建立选优配强机制,党总支设书记1名、副书记1名、委员35名,按照好干部标准和“一好双强”要求,从乡镇和联建村优秀党员干部中选举产生党总支成员,任期与村级组织换届同步;建立岗位责任机制,围绕组织建设、扶贫攻坚、基层治理等重点任务,明确党总支10项、党总支书记8项、副书记5项、委员3项具体职能职责;建立目标管理机制,组建专项督查组,采取定期汇报、明察暗访、座谈了解等方式,对党总支运行情况、扶贫攻坚任务落实情况等每月督查、定期通报、限时整改。三是“三大保障”添动力。明确工作报酬,公职人员任党总支正、副职的按规定发放下乡补贴,非公职人员任党总支正、副职的按村支部书记的1.3倍、1.2倍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办公经费,每年单列预算党总支办公经费5万元;强化政策激励,对工作实绩突出的党总支成员在选拔任用、评先选优时予以优先考虑。

2带”——锤炼扶贫攻坚干部队伍。在党总支统筹协调和强村富村的示范引领下,通过帮扶传带增强弱村穷村建强基层组织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一带组织建设促能力提升。按照“班子队伍一起抓、思想观念一起引、组织生活一起过”的思路,在选优配强党总支书记的基础上,统筹使用两委成员、同步建强班子队伍、共同决策区域事务。重点抓好“五个2”,即每年在联建村集中召开民主生活会、商议重大事务、开展廉政教育、民主评议、讲授党课2次以上;深化“三个联动”,常态开展党总支与支部之间、联建村支部之间、班子队伍之间的分析研判、协商议事,推动组织共建、队伍齐抓、制度同立,促进弱村穷村党组织建设提质量、上台阶、创一流,党员干部受教育、转作风、增才干。二带经济发展促同步小康。着眼于“帮助理清目标思路、帮助协调项目资金、帮助推动创业就业”,利用回乡创业座谈会、成功人士恳谈会、一村一品推介会,每名党总支成员定向联系35名在外成功人士、23个专业大户、5名以上回乡创业人员对弱村穷村开展“5+N”定向帮扶,理清发展思路、投资兴业、培训提能、吸纳就业、捐资助款,推动资金、信息、人才、技术向弱村穷村有序流动,形成帮扶共富共同体。探索建立联村项目建设资金专户,“量力入资、集中管理、统筹使用”,适度向弱村穷村倾斜,确保不落下一户一人,同步脱贫致富奔康。

3一体”——汇聚扶贫攻坚强大合力。坚持“强化优势、补齐短板、优劣互补”的原则,系统编制联建区域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发展规划一体。按照“打破界限、区域谋划、统筹布局、多规合一”的思路,立足区域实际,结合全区总体布局,科学编制巴山新居、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做到新村规划与区域规划有机融合,形成点、线、面相互支撑、相互衔接的联建村区域规划体系。二是基础建设一体。坚持“共建、共享、共管”原则,整合一事一议、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D级危房改造等涉农项目资金共建基础设施;以“节约资源、便民利民”为导向,统筹建设村级卫生室、农家书屋、便民服务站等“1+6”公共服务综合体;将水、电、路设施分村分组分户划定日常维护责任,整合服务群众专项经费、集体经济收入、专合社提取管理费等资金,建立“基础设施公益基金”重点用于管养区域基础设施。三是产业培育一体。立足资源禀赋,结合传统种养殖习惯,采取“公司+专合组织+农户”“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招引实力业主,规模流转土地,“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扩面”统筹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如寿康党总支在区域内培育专业合作社,联村规模发展猕猴桃1500亩。利用先进村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和营销渠道,引导贫困村群众瞄准市场需求,抱团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强化弱村穷村造血功能。

主要成效

村党组织“引领方向、带领发展”的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建扶贫创新模式,通过重组联建村原有班子结构、整合使用联建村党员干部,把强村、富村、软弱涣散村、产业滞后村及贫困村党组织充分融合,以强带弱、以富带穷,实现思想同育、队伍共建、观念齐转,在优化党的组织架构和队伍结构的同时,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比如,针对青木村等后进村班子不强的问题,从先进村调整1名支部委员进入后进村班子,并由党总支副书记兼任后进村支部书记,实现了“换人换思想”。针对凤仪村、断石村等5个产业滞后村、贫困村发展思路不清、后劲不足的短板,让支部书记兼任党总支委员,既“当小家又进大家”,收到了“一套班子一条心、上下联动一盘棋”的良好效果。

党员干部“助民脱贫、率民奔康”的干事激情空前高涨。党建扶贫创新模式,集党建资源、组织优势、要素保障、政策激励于一体,既为贫困群众脱贫奔康打通了“快车道”,也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了“大舞台”,让“思扶贫、谋攻坚、求突破”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今年以来,全区党员干部从严从实,主动担当决战贫困的政治责任,全力以赴打好扶贫攻坚硬仗,涌现出14名扶贫攻坚标兵、7名优秀“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长,先后受到省、市、区委表彰,扶贫攻坚的阶段性成效受到上级组织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认可。

贫困群众“摘掉穷帽、挖掉穷根”的主观能动不断增强。党建扶贫创新模式,通过“组织引领+群众跟进”,形成“村比村、组比组、户比户”的竞争格局,充分激活贫困群众“不甘落后、不当穷人”的内生动力,形成“你追我赶、你赶我跑”的争先态势。上八庙镇新星党总支156户贫困户自主成立3个种养殖业合作社,发展芦笋产业1500余亩;观音井镇寿康党总支通过召开乡友恳谈会、成功人士约谈会,回引12名外出人员返乡创业,483名贫困群众主动出资出力建新居、兴产业、抓发展。今年以来,4个党总支所辖 5个贫困村的贫困群众人均增收1200元,远远高于全区平均增长值,贫困群众脱贫步伐明显加快。

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借势发展”的联动格局逐步形成。党建扶贫创新模式,通过统筹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市场体系和社会管理,变“点穴式”单打独斗为“组团式”合力攻坚,形成连片推进、整体突破的良好态势。据统计,今年以来4个党总支累计争取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打捆项目18个,硬化贫困村组道路54公里,新建产业路23公里、巴山新居5420户,规模流转土地2000余亩,贫困村芦笋、果蔬、畜禽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启示思考

深入推进党建扶贫,必须打牢基础、建强基层组织。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务必建强基层组织。恩阳区采取“强村+弱村”“富村+穷村”方式,创新组建区域性联合党总支,在加强贫困村班子队伍建设、更新思想观念、强化组织生活等方面狠下功夫,进一步增强贫困村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领导和服务能力。实践证明,只有紧紧抓住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牛鼻子”,才能真正把党的组织优势发挥到扶贫攻坚最需要的环节,从而推动扶贫攻坚任务落实、目标落地。

深入推进党建扶贫,必须找准要害、锻造过硬队伍。推动扶贫攻坚的核心在人,基层扶贫攻坚的核心在党员干部。恩阳区在实施党建扶贫过程中,建立选优配强、岗位责任和目标管理机制,通过以强带弱、以富带穷,实行班子队伍一起抓、思想观念一起引、组织生活一起过,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组织意识、团结意识和纪律意识,提升党员干部队伍扶贫攻坚能力和整体素质。实践证明,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才能有效发挥党员干部在扶贫攻坚中的带头、带领、带动作用。

深入推进党建扶贫,必须扭紧关键、整合要素资源。扶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单打独斗势必难以见效。恩阳区在推进党建扶贫中,牢固树立“一盘棋”观念,注重整合项目资金、人力资源和公共资源,按照“三变、三不变、三统筹”原则,实行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培育一体推进,集中攻坚、合力突破,切实做到“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用,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使扶贫攻坚资源资金的效益最大化。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功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群策群力解难事,才能汇聚党建扶贫的强大力量。

深入推进党建扶贫,必须抓住根本、充分发动群众。党建的归宿在于为民,扶贫的目的在于富民。恩阳区在实施党建扶贫中,坚持以民为本,深化参与式扶贫,注重引导贫困群众摆脱安于贫困的宿命心理,摒弃“等靠要”两眼向上的惰性思想,发扬“苦干实干、创新创造”的巴中精神,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家园自己建,有支援加快干、没支援苦干加实干,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变贫困面貌,创新幸福美好生活。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信心更加坚定、行动更加自觉。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才能实现同步脱贫致富奔康的最终目的。

青岛市 将采取精准扶贫的十项措施 

上海办事处 2015-04-09

4月8日,青岛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青岛市农村扶贫工作情况,解读《关于扎实开展农村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2015年,市政府还将精准扶贫列入了2015年市办实事,青岛市将采取精准扶贫的十项措施,实现年内两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

到2015年,经济薄弱镇、贫困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有明显改善,实现脱贫2万贫困人口。

到2017年,经济薄弱镇实现“三有”目标,即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主导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所在区(市)平均水平。贫困村、经济薄弱村达到“五有”标准,即有健全的领导班子、有明确的发展路子、有特色主导产业、有稳定的集体收入、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收入大幅增加,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到2020年,经济薄弱镇主导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更加完善,镇容镇貌显著改善。贫困村、经济薄弱村特色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村庄环境达到美丽乡村标准,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村级组织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贫困户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青岛市经过专题研究,对扶贫工作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扎实开展农村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的总体思路和十项举措,通过构建“市级统筹、区市负责、镇村落实、扶持到户”工作格局,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精准到户、扶贫到人”。

十项扶贫措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实行结对帮扶制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扶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实施“兜底”保障制度,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市委农工办主任、市农委副主任窦宗君表示,“十项措施”可以概括为“三个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其中,“专项扶贫”,就是各级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实施财政扶贫开发专项项目,通过“输血”,促进扶贫对象增收。从2015年开始,市财政对每个经济薄弱镇,每年给予200万元补助,对全市每个贫困村每年给予40万元补助,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育特色产业。各区市、镇也要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升扶贫能力。

“十项措施”中的金融服务中,将设立扶贫担保资金,通过基金担保让有需求的农户能贷到款,实现自我增收的途径;还可以通过设立贷款贴息的途径,让一部分困难农户通过担保的形式减轻贷款成本。同时,动员鼓励金融企业按照企业化的经营运行,发挥社会责任和义务,创新金融产品帮助农民通过银行贷到款。

“行业扶贫”是发挥政府行业部门职能作用,共同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加快改善贫困对象的生产生活条件。围绕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组织交通、建设、电力、水利等部门实施经济薄弱镇“六项工程”(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文化广场、综合服务中心、镇容镇貌)和贫困村“八项工程”(道路、供水、农电、小广场、亮化、农田小型水利、办公和服务场所),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组织教育、民政、社保、卫生等部门,实施兜底保障制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通过组织部门对每一个贫困村,以“第一书记”为主体组建驻村工作队,实施驻村帮扶,发挥部门职能作用。

在“兜底保障制度”方面,窦宗君表示,扶贫对象有两种,一种是贫困对象有劳动能力,因为生病和其他原因暂时陷入贫困,可以通过技术培训,帮助他们选择适合经营从事的职业,增加收入,这种类型叫“造血式扶贫”。另外一种扶贫对象为“兜底扶贫”,是已失去劳动能力,不能从事劳动的,这部分由政府来解决,符合低保条件的纳入低保范围,不符合低保条件的通过社会额救助和扶贫的途径来救助。

“社会扶贫”是动员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组织企业结对定点帮扶、主动认领等帮扶方式,通过推广金融扶贫等项目,汇聚资源、发挥优势。组织企业对口帮扶贫困村,发挥企业在资金提供、市场开拓、信息服务、技术支持、人才培育等的作用,加快脱贫步伐。

窦宗君表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一方面通过企业和贫困村结对子对口帮扶,把企业贫困村放在一个平台上,优势互补,支持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设立青岛扶贫资金账户,社会公示,动员社会捐资捐款。第三方面是增强贫困村的贫困学生帮助引领,使贫困学生不再代代相传。

青岛市扶贫开发实行属地管理,经济薄弱镇、省级贫困村及所属贫困户由市、区(市)两级统筹帮扶,经济薄弱村及其余贫困户由区(市)、镇(街道)两级统筹帮扶,对每个扶贫对象,都有明确的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

同时,实行强区与经济薄弱镇结对帮扶制度,市南区对口帮扶平度市蓼兰、崔家集、田庄3个经济薄弱镇,市北区对口帮扶莱西市院上、河头店2个经济薄弱镇,崂山区对口帮扶平度市旧店、云山、大泽山3个经济薄弱镇,城阳区对口帮扶莱西市日庄、马连庄2个经济薄弱镇,重点进行资金和产业帮扶。对每个贫困家庭的学生,也将建立联系制度,由市、区(市)、镇(街道)及所属部门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对口联系。

为防止扶贫资金被截流,青岛市已经制定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并将在近期发布,“扶贫资金是救命草,是一分钱也不能截流挪用,通过监督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后将依法严肃处理。”窦宗君表示,青岛市将强化资金监管,实行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强化资金管理使用的审计监督,严厉惩处挪用、占用、贪污扶贫资金等违纪违法行为。

漯河:精准扶贫奔小康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面貌持续改善,特色支柱型产业加快发展,整村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变化喜人……多年来,河南省漯河市坚持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核心,整合资源,集中投入,突出重点,加大帮扶,用心用情,持续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广大农村群众生活的改善。

一段文字和一组数字足以显示漯河扶贫开发建设取得的成效:通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69个扶贫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扶持佳源乳业、金龙面业等17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农户等多种形式,带动100多个贫困村发展支柱产业;针对贫困群众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实施科技扶贫到户增收项目,直接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致富增收……

上下一致、协调有力的扶贫工作机制

今年上半年,漯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贫困村、贫困户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调研指导。在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舞阳县莲花镇半李村,漯河市委书记马正跃召开座谈会,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要求,强调要站在富民强市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关键,切实加大帮扶力度,促进贫困人口早日脱贫致富,与全市人民同步共享全面小康生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多年来,漯河市扶贫开发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漯河市农业局副局长郭东升介绍说:“扶贫开发事关社会经济发展,事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漯河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列入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抓住发展、抓住产业、抓住增收这三个关键,不断增强“造血”能力;坚持整村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壮大村级经济;实施“雨露计划”,帮助更多的群众不断提高致富本领。

漯河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管理体系。漯河市政府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市、县、乡(镇)三级都成立了扶贫开发机构,配备了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干部,形成了上下一致、协调有力的扶贫开发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了全市扶贫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通过开展贫困县扶贫开发考核,促进贫困县党委、政府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确保如期实现扶贫开发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户一案,精准扶贫

7月1日上午,在漯河市扶贫办规划财务科科长杨效新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舞阳。

舞阳县扶贫办主任陈希洪介绍说:“如何尽快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是我们县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下一步,我们要根据每一村和每一户的实际情况做好精准扶贫。”把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提高贫困群众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重新识别的贫困农户作为主要对象,实施精准扶贫,做到脱贫计划到户,项目规划到户,资金落实到户。集中舞阳全县帮扶资源,瞄准全县114个贫困村,4.3万贫困人口,实施集中帮扶,实现整体脱贫。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要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采取精准识别、分类帮扶、动态管理的方法,制订个性化的帮扶方案,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案,精准扶贫。

为实现2020年与全国一致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舞阳县委、县政府决定,2015年至2017年集中打好三年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快速脱贫。舞阳县不断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力量,成立扶贫开发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和协调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及时解决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扶贫开发第一责任人,不脱贫不换岗,脱贫可表彰重用。同时要建立适应精准扶贫工作的新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加强人员力量和经费保障,确保扶贫规划、工作措施和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舞阳县委、县政府通过各方努力共筹集财政扶贫资金339万元,社会资金464万元,项目覆盖1085户。家住吴城镇袁庄村的张耀东,共有耕地6.5亩,以前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全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去年秋季,该村通过专项资金扶持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实施了扶贫开发到户增收项目,张耀东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把耕地全部种植了花生,没想到收获花生近4000斤,收入1.1万多元,比种植玉米收益还要高出3000多元,亩均增收500元,效益非常明显。在张耀东的示范带动下,今年袁庄村花生种植面积又达到400亩。

袁庄村并不是个例,舞阳县其他扶贫项目正在陆续开展中。目前,莲花镇李寨村优质花生种植、吴城镇双楼村大棚马铃薯种植、孟寨镇吴庄村优质花生种植、孟寨镇邢王村千亩核桃种植等项目已经开始实施,,预计年底脱贫人口达1.3万。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