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海綿城市专题信

发布时间:2016-07-19  |  浏览:

建设“海绵城市” 各地经验与宁波对策

甬城规话2016-03-15 

建设海绵城市,是当前老百姓高度关注的民生工程,是增强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良心工程,也是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品质工程。

1各地建设海绵城市的做法与经验

2015年十月,国务院对建设海绵城市做出了系列部署,海绵城市建设正在全国加快推进,包括16个首批试点城市在内的130多个城市已经制定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并付诸实施。其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是高度重视,以试点示范凝聚广泛共识

首先是积极争取国家试点。全国有130多个城市参与了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申报城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经过初审、复审和竞争性答辩环节,最终16个城市入选。

其次是加快推进示范项目。如南宁已经完成多个海绵城市示范项目,改造后的滨湖广场可达到30.6毫米降雨不产流、80%降雨不外排、颗粒物去除率达70%,可解决周边道路初期10毫米降雨的雨水径流污染;改造后的白沙大道通过让绿化带低于路面50毫米,使得路面雨水井无法消纳的积水,可以随地势进入绿化带,再经过植草沟、砾石等渗透系统加速下渗。

再次是制定落实三年行动计划。首批16个试点城市在入选后迅速落实了累计457.6平方公里的试点面积和1275.83亿元的三年计划投资。

二是整体谋划,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和联动性

首先是推进试点示范的统筹谋划。如萍乡市积极推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双轮驱动”;三亚市成为城市“双修”、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的试点城市。

其次是实施水循环系统的全面规划。如常德市与德国汉诺威市政府、德国汉诺威水协、中规院等合作,共同编制完成《水城常德——常德市江北城区水敏性(海绵体)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水资源利用整体规划》,以及城市给水、排水、防洪、水资源利用、绿化、道路等10多个专业规划和重点片区水系、雨水综合利用规划。

再次是推进部门联动。如武汉市建立集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于一体的科学管理平台,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城市建设技术指标体系。镇江市启动老小区的“海绵带工程”,即在对老小区进行海绵城市项目改造时,将供电设施等所有配套设施一并改造。

三是建章明责,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要求

首先是建立细化量化的目标体系。试点城市和部分非试点城市已经根据“70%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海绵城市基础要求确定了三年发展目标,指标大多沿用或高于国家标准,如嘉兴市提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总体目标为78%,常德市提出雨水利用替代城市供水比例达到20%。

其次是明确工作推进机制。上述城市大多由城建系统牵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但也有例外,如萍乡市明确水务部门为牵头推进部门,武汉市由市水务、规划、城建、园林和林业、财务等部门组成工作专班。

再次是完善法规规章,强化准入控制和过程控制。如武汉市发布了《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从城市道路、绿地、房屋等多方面强调渗水、蓄水的硬性规定;南宁市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决定》、《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制度,对“海绵城市”总体目标、重点工作及项目立项、土地出让、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上海市正抓紧研究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指标体系,预计年内推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的框架体系。

四是强化创新,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水平

首先是积极引入战略合作者。如遂宁市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还聘请北京清控、仁创公司、泰宁公司等作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支持单位;青岛市水务集团与日本积水成型技术株式会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青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和相关装备制造深度合作。

其次是搭建合作创新平台。由于各地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不一,且海绵城市建设涉及规划、建筑、园林、市政、环保、水利等多个专业和领域,规范和标准不一,现有海绵设施设计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亟需耦合现有各项技术措施和链式创新。为此,西咸新区今年4月正式成立海绵城市建设(LID)技术中心,成为全国首个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联盟,并与新加坡CPG集团、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环能学院雨水利用重点实验室等9家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武汉市近日也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联盟,立足在汉设计单位,广泛引进国内外先进设计、管理团队,形成“6+N”的技术联盟,开展雨水系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

再次是引进新理念、新产品、新服务。如武汉市正谋划落实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提出的“建设立体排水系统实施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并打造地下深隧储水系统”建议;厦门市引进耐透坪新型路面(聚氨酯碎石解决方案),其有效孔隙率可达30%,渗透率达1900毫升/分钟,远高于降雨在最优排水配置下的排出速率,能较大幅度减轻城市排水管网压力。

五是多管齐下,拓宽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渠道

首先是加大财政资金的内部挖潜。如贵安新区明确2013-2023年新增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收益全部留存,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资金;嘉兴市已盘活3亿元存量资金用于海绵城市建设。

其次是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和金融机构的支持。如南宁市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的水利贷款84亿元;常德市政府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南分行签订《海绵城市建设战略框架协议》;迁安市以深圳金砖城市国开先导基金管理公司为依托,以有限合伙的方式设立“海绵城市建设引导基金”,预计规模10-15亿元,吸引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资金参加。

再次是通过PPP模式争取社会资本支持。如重庆市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列为PPP投融资模式改革试点,由政府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注册成立项目公司,再由项目公司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济南市在5月公布首批17个PPP项目,其中包含济南市城区河道生态治理一期工程等6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南宁市通过竞争磋商选择投资人、确定合同金额的方式,启动那考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推进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先试。

2宁波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积极申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

申报试点城市有利于我市争取国家部委、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也有利于全市上下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加快推进各项建设工作。据悉,全国首批16个试点城市最高能获得227.7亿元的国家财政补贴,每平方公里试点区域补贴达到约0.5亿元,将达到试点区域项目总投资的1/3-1/2(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数据,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1-1.5亿元/平方公里)。同时,国家部委和金融机构也将给予试点城市低息、免息贷款支持。

第二,加快启动海绵城市建设

目前,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市住建委结合我市实际,也提出了近、中、远期建设目标。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国家有要求,群众有期盼,必须提上工作日程,进行全面规划,尽快启动建设。要加快制定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主要领域、重点项目、推进步骤、保障措施等。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与“五水共治”、“生态市”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的联动,加快谋划生成一批重点项目,推进一批试点示范。要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体系,实现住建、水务、规划、园林、财政等相关部门的联动推进。

第三,科学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实施蓄、滞、渗、净、用、排等一系列综合手段共同实现。具体措施包括透水铺装、屋面绿化、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渗透塘、渗井、储蓄池等。要借鉴学习试点城市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要在建成区引入实施多项低影响开发技术,在新区建设中全面落实海绵城市要求。要结合宁波地形地貌特点,把湖、江、地表联动关系合理构建起来。要积极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加强开放合作,提升海绵城市建设水平。

第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创新

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争取国家部委和政策性银行支持、寻求商业银行合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PPP项目的生成和实施。明确PPP协调管理机构和机制;建立PPP项目储备库,及时向社会公布项目清单;配套推进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制定和实施,优化收益机制;以国有资产为引导设立一批专门用于“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PPP项目建设”的产业基金等。

福州打造“海绵城市”追踪 外地做法可借鉴

海峡都市报2015-08-19 

海峡网8月19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王林成) 强台风“苏迪罗”对榕城造成的影响,眼下已逐步消除。总结经验,福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提升防洪排涝能力。

连日来,本报持续关注福州打造“海绵城市”的具体举措,引发不少市民关注。“‘海绵城市’具体如何建设,借此提升防洪排涝的能力,还要拿出更新更好的办法。”福州市民林先生说。在有关部门和专家看来,国内城市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就提出了一些不错的金点子。

台北:公园地下建“雨扑满” 储水用于浇灌

针对“海绵城市”,业内流传一个“6字箴言”——蓄、排、滞、渗、净、用,台北市就在蓄水上下了功夫。

台北正尽量将道路、广场改成透水性的铺面,让雨水可以透过缝隙渗进地底。此外,在空旷地增设贮水池,让屋顶、路面积水流入池内,达到“雨天储水、晴天散热”效果。

目前,在台北的广慈公园、青年公园就推广建设了“雨扑满”(扑满原指古代储钱瓦器)地下蓄水设施,让雨水流入扑满内,不仅让道路不积水,也能减轻区域排水系统负担。以广慈公园的“雨扑满”为例,可储水18吨,供绿化浇水、清洗街道用。

香港:三管齐下 消灭内涝“黑点”

“香港也曾经历过内涝严重的年代,但他们把涝点称为‘黑点’,针对每个‘黑点’的不同情况逐一消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谢映霞说。

针对这些内涝“黑点”,香港拿出了三方面举措,逐一消灭。首先,通过更换、扩充地上和地下排水管道,提升抗洪能力。但这种方法对交通影响较大,不易操作。其次,多山的香港通过兴建雨水排放隧道,将高地集水区的雨水直接引流入海,减轻下游市区排水系统负荷。最后,在一些“黑点”地区设立蓄水池,暂存部分雨水,待高峰期过后,利用水泵排出储存的雨水。

扬州:建设涉及水系 先报水利部门审批

江苏扬州河网密度较高,扬州提出了“治城先治水”的理念。

扬州“治水”的一大亮点在于规划审批环节,城市建设项目凡是涉及水系的,必须先做水系保护规划报水利部门审批。涉及减小城市水系面积的工程,必须等量、等功能补偿。

厦门:借助新材料提升步道透水能力

目前,在“国家海绵城市”首批16个试点中,厦门是我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记者了解到,厦门的“海绵城市”将有两个试点项目,一个是海沧马銮湾试点区,另一个则是翔安新城试点区,总面积达35.4平方公里。到2017年,这两个试点区将通过修建蓄水池、铺设透水砖等措施,力争实现年雨水利用总量可替代自来水比例不低于3%。

海沧的泰地公园步道,目前就用上了一种新型透水材料——耐透坪新型路面,也叫“聚氨酯碎石解决方案”。据介绍,这种路面的有效孔隙率可达30%,透水率达90%,可减轻城市排水管网压力。拿一根大水管做试验,当大股自来水喷洒在这种红色路面时,水流瞬间就能钻入地面。

举例说,如批租给企业1000亩土地,其中原有50亩水面,就要求企业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水面率保持不变,规划人工湿地或水景观等。

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做法

灞上人家2015/4/11

近日,财政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组织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审工作,在最终公示的全国16个城市名单中,西咸新区成功入选,成为西北地区首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每个入选城市都将获得中央财政补贴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5亿元,其他城市4亿元,一定三年。

财政部等国家3部门专项资金补助12亿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进而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一种城市创新建设模式。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要求,2014年底,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联合推进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并对试点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

全国共有130多个城市参与竞争,经过筛选有22个城市参与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最终西咸新区与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等16个城市脱颖而出,获得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资格。每个入选城市都将获得中央财政补贴用于海绵城市建设,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一定三年。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西咸新区是西北建设海绵城市的先行样本

西咸新区作为全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以建设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按照“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理念,建设大开大合、疏密有致的新型城市形态。遵循山水格局、遵循历史文脉、遵循现代规划理念,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严格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以自然河流、生态廊道、道路框架构建布局合理、生态环保、结构完善的城乡空间结构,形成“廊道贯穿、组团布局”的田园城市总体空间形态。以集约、绿色、低碳、智慧的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生态区,先后启动了区域内渭河、沣河、泾河综合治理工程,使其恢复行洪、蓄水等生态功能,并沿线建设了生态景观廊道和多个湿地公园。利用大遗址保护区、基本农田和生态绿地构建城市绿色廊道。对原有生态格局进行保护与恢复,为海绵城市建设打造良好的生态本底。实现了城市与自然的互动。

西咸新区针对地处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传统城市在面对暴雨出现内涝等问题,提出将雨水综合利用作为重点,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实现“建筑与小区对雨水应收尽收、市政道路确保绿地集水功能、景观绿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的三级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将调蓄设施与城市既有绿地、园林、景观相结合,构建海绵城市雨水利用体系。让雨水“停一停、流一流、渗一渗”,能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目前西咸新区已经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因地制宜、卓有成效的探索。作为低影响开发理念在国内的最早践行者之一,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正在建设一条6.8公里、不间断的生态绿廊。与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可直接将两侧街区约1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表径流通过地表水沟、溢流管等设施全面收集。同时,通过间接雨水转移泵站对区域约25平方公里的雨水进行收集,最终形成大大小小共约330亩的雨水景观水面,并通过工程设施实现净化、调蓄、溢流功能。既是城市绿色景观带,又是城市雨洪管理的综合性枢纽项目,还是动物迁徙、城市通风的重要通道和广大市民休憩的天然氧吧。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秦文化公园,将传统的硬质广场改成软质的绿地广场,保留原地形地貌,由绿地、湿地景观构成,既成为城市的文化广场,也是高强度开发区域的绿色缓冲地带。在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依靠斗门水库和沣河湿地,形成绿带环绕的城市景观,营造自然清新、充满活力的生态环境。在西咸国际文教园农业中央公园通过保留原始村落和大片农田,打造一个体验乡情农趣,回归自然田园的特色公园。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太平湖景区依托水景、田园等生态基础,以文化、健康、商务办公、现代农业为核心功能,将建立新一代复合型生态公共空间。

改善人居环境、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城市洪涝造成的损失、土地集约利用的增值效益,“海绵城市”将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各类效益最优化。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已全面铺开,让城市回归自然,使水源得以涵养,使田园得以保存,这是对于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积极探索。

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宁波市全面启动海绵型城市创建

宁波日报 2015-10-25

海绵城市,形象地说,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释水的城市。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宁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市住建委前天发布消息:我市将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让雨水为我所用,又能少受雨水之困。

逢雨必涝为我国许多城市的痼疾。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说,传统的城市建设,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快速排水,容易造成积水;而另一方面,由于缺少足够的海绵体吸收、蓄存,宝贵的雨水无法留住,白白流掉。“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补充地下水、削减地面径流,使雨水得以下渗、滞蓄、净化和回用,缓解城市内涝压力,提高雨水回用率。

宁波是以“水”为核心的水网城市,水既是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市住建委表示,宁波建设海绵城市,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城市品质提升的需要。

事实上,在全国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前,我市在城市建设中已多处、多点,采用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措施,进行了海绵城市工程实践。其中,江北慈城新区2004年起已采用了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理念,对雨水径流污染进行净化、回收、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东部新城生态走廊综合了地形、水文和植被等特点,构建了一条长约3.3公里的“水体过滤器”,形成了可持续的生态基质。宁波作为国家节水型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市,正在全力推进“五水共治”专项行动,这些都为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市住建委结合宁波城市实际,按近、中、远期制定了工作目标。近期(2015-2018年):结合“品质城市提升、美丽宁波建设”,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中期(2018-2020年):初步建立海绵城市配套标准、管理制度和监测预警体系,至2020年,全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能将70%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目标。远期(2020-2030年):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中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至2030年,全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打造新型“海绵城市” 重构魅力“塞上水乡”

——白城市争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走笔

2015-4-28 

这样的机遇,该怎样激荡开启建设新型宜居宜业城市新征程的铿锵足音?

这样的底蕴,该怎样应和奏响会呼吸“海绵城市”的雄壮旋律?

有志者,事竟成。2015年4月9日,继白城申报“海绵城市”跻身全国4强后,鹤乡捷报再传——白城市成功入选全国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

成功与喜悦的背后不仅凝聚着政府职能部门的智慧和汗水,也凝聚了210万鹤乡人的期盼与支持。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城市。多年来,白城市委、市政府始终以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生态优先,通过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绿水青山、重构魅力 “塞上水乡”, 打造会呼吸的新型“海绵城市”,使我们的城市更加宜业宜居、更加温馨和谐。

立足优势,独辟蹊径抢先一步,塑一座滨水之城

水是城市的血脉,有水则活,有水则秀,有水则美。自古以来人们就逐水而居,滨水筑城——滚滚嫩江水,悠悠洮河浪,奔流、交融,携手孕育草原塞上名城,鹤乡白城得水独优。然而长期以来,春季干旱、夏季洪涝一直是影响白城市城市化进程的顽疾,成为制约白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曾经“优”于水的白城,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临“忧”于水的尴尬。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白城历来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了“环境立市、兴工强市、创业富市”的发展战略,已经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多年来,白城市大力实施吉林省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样本区建设。坚持生态、低碳、环保理念,走生态城镇化发展道路。实施了举市大造林工程,打造生态屏障。依托“引嫩入白”枢纽,率先实施了国务院批准的“河湖连通”工程,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针对夏季降雨集中,瞬间暴雨成灾,城市危害频发的实际,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措施,建设会呼吸的“海绵城市”。在新建道路上,采用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包括下凹式植草沟、归集雨水导流槽、人行道渗水路面、下沉式植树池、透水式道路边石墙;在建筑上,推广雨水回用与经流控制系统,包括绿色屋顶、雨水回流池、透水巷道等;在小区硬化建设上,实施雨水花园、透水铺装、雨水调蓄设施、凹陷式滞水广场、生态停车场等;在环城灌区渠系河道上,实施生态治理、植被护坡,建设引蓄工程,梳理泄洪通道,打造雨洪蓄滞工程。

生态建设,给这座草原城市增添了生态之美、现代之韵;弹性“海绵体”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了宜居之感、幸福之情。近年来,白城市启动了25平方公里生态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因地制宜,提升城区原有的泡、塘、沼等生态资源,充分利用绕城新开河、引嫩入白工程、洮儿河灌区渠系、东湖湿地等现有工程体系,打造集水产养殖、雨水蓄集、防洪排涝、湿地净化、农业灌溉、亲水临水、自然风光、宜居宜业功能为一体的滨水城市。生态新区建设中的白城碧桂园、百万平方米的棚户改造集中回迁区项目中,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建设、运行,为广大市民营造宜居宜业的环境,也为白城市迈向“海绵城市”目标奠定了极佳的生态本底。同时,白城始终坚持以生态立市为目标,实施了森林公园、劳动公园、天鹅湖公园、鹤鸣湖生态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等,对白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获得了部分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能力。目前,白城“海绵城市”的雏形已经随处可见——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新建大批人工湿地、水塘、人工湖,大片植树栽花、大幅提升绿地率,地面停车场铺设多孔砖,人行道上铺设透水砖,在满足城市居民使用功能之余,具备了内涝防治的“海绵”功能。2014年,全市林草覆盖率达39%,市区新增绿地28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蓄水湖面120万平方米,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达93.7%……生态效益逐步显现,2014年,白城市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生态特色经济发展区,白城新区被吉林省命名为首个“生态新区”。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白城也和当前一些城市一样深受内涝、内河污染等问题困扰。大雨突袭,街道、小区汪洋一片变成“泽国水乡”,屡遭诟病的城市排水“软肋”是鹤乡人难以抹去的无奈记忆。

如何使城市再次实现一次“华丽转身”,使市民生活得更幸福?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抢抓机遇积极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造“塞上水乡”、推行节能减排、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保护和建设白城的绿水青山。

坚持高位,强化对接攻坚克难,交一份满意答卷

全力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白城仅仅有3个多月的时间。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白城人用众志成城的坚持与努力,力争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时间回到4个月前——

2014年12月底,国家三部委发出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白城市果断决策、迅速行动、科学部署,摸清“水家底”、把握“水现状”、认识“水危机”、采取“水对策”,做好“水文章”,举全市之力开展创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2015年1月5日,白城市委、市政府决定申报“海绵城市”。

2月11日,《白城市防洪排涝专项规划》通过省住建厅评审。

2月11日至14日,市政东北院、北京建筑大学专家到白城踏查,编制白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建设“海绵城市”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并成为2015年度白城工作重点之一。全力申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一事被提上议事日程。

世事维艰,何况关系一座城市的整体发展。面对打造“海绵城市”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白城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为试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次申报工作,要求全力以赴做好申报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市领导从整个申报方案的制订、建设规划的编制、目标任务的落实,最后到参加答辩的准备,从主报告起草到汇报材料修改,都全程悉心指导;申报过程中,申报工作人员放弃休息时间,“五加二、白加黑”,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出色完成了项目申报、项目筛选、基础资料编制等繁重工作。

白城市的申报工作得到了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月15日,在省财政厅、住建厅、水利厅专家评审团对省内6个申报城市的评审中,白城市以全省第一名成绩被推荐为吉林省申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期间,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对白城市的申报工作进行了专项调度;省长蒋超良就白城的申报工作,同国家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进行了协调、沟通,并于申报答辩当日亲自赴京,同白城申报团队全力助推白城的申报工作;省财政厅、住建厅、水利厅等部门对白城申报“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及有关申报材料严格把关、认真指导,并分别向国家相关对口部门进行汇报,积极争取多方面的有力支持。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按照国家关于申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技术指南的要求,白城专家团队对申报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修改、完善、充实。期间,市委书记李晋修,市长安桂武,市委常委、副市长徐建军及市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三次赴京,到财政、住建、水利部汇报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和白城市政府申报的组织情况,请有关专家提出指导意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申报材料,修改实施方案的每个细节,使方案不断完善、充实……

2015年3月27日,北京。市委书记李晋修带领市委常委、副市长徐建军以及专家组成的4人团队“进京赶考”——参加“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并获得了评审团专家的点赞,以骄人的成绩,在参与竞争性答辩的全国22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跻身4强之列。

按照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的评审标准,获得前六名的城市,在3年建设期内,国家每年给予地级试点城市专项补助资金4亿元,3年累计可达12亿元。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引入社会资本情况达到要求比例并高质量完成工程项目还可获20%的资金奖励,合计可达14.4亿元,并将拉动市场化资金40亿元以上……这意味着我市实现了建市以来争取中央补助资金额度的历史性突破,必将为我市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也标志着我市雨水基础设施系统开发改造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对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都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这不仅为打造更高层次的宜业宜居城市增添了新的平台和载体,更展示了白城争取国家支持、建设高水平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心和信心。

据了解,此次全国共有34个城市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3月24日,经过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的初审,确定迁安、呼和浩特、盘锦、白城、镇江、嘉兴、池州、福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深圳、南宁、海口、重庆、遂宁、贵安新区、玉溪和西咸新区(以行政区划排序)等22个城市入围,白城市以建设“海绵城市”试点的优秀方案、落实措施以及试点成功经验可能带来的示范效应等,获得了初审专家组的认可,并顺利入围,进入竞争性答辩。

3月27日上午,面对国家三部委的8位专家评委,李晋修首先代表白城作了陈述汇报,介绍了白城市申报“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意义、工作基础、优势特点、建设思路等,并代表白城市210万人民作出了郑重承诺。随后,评审专家进行了现场提问。答辩小组成员沉着应对,每个问题的回答都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观点新颖,精彩的答辩获得了评审专家们的一致首肯与好评。评审专家现场公布了对22个城市的打分,白城获得了总分第4的佳绩。

在这次如“进京赶考”般的申报评审活动中,白城申报团队不负众望,又一次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实实在在交上了一份优异答卷。

突出特色,科学规划打造亮点,绘一幅崭新画卷

谋定思动立高远。白城打造“海绵城市”的未来蓝图如何展现,需要科学的运筹。“一元治水,多元振兴”的核心思想为白城市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白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契机,奠定了基础。白城市是一个水生态资源脆弱地区。多年来,白城市城市改造本着以生态建设为依据,在主抓城市生态建设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经验。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的治水、蓄水、用水、透水等功能,白城市的地下水位将大大提升,湿地的功能也将更好发挥,更大程度的蓄水。同时,也将为白城保护区内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及湿地生态环境、拯救濒危大型湿地禽类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白城市自身的城市规模较小、降雨集中、高寒气候、平原地形、砂砾地质的特殊性将为我国北方“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典范案例。城市优越的湿地、湖泊与候鸟栖息地等资源将为“海绵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示范条件。白城市是松嫩平原和科尔沁草原的交汇地,随着河湖连通、引嫩入白工程的实施,将白城市周边区域内的莫莫格湿地、向海湿地、嫩江湾湿地等几处国家A级湿地,融会贯通成了一个海绵体。白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把湿地的特色打造在城市里,让湿地走入城市,让城市拥抱湿地,把城市和湿地资源融为一体,这也是最大的一个海绵特色。同时,白城市市区改造区域和周边的大片流域湿地,也都有海绵体的功能,白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才能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的示范性,才能真正为吉林省乃至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实现城市、人、水三者的协调发展,极大地改善白城市的生态环境,才能够实现城乡一体,产业互补,集中连带开发。

盐碱地多、湿地多、泡塘多是白城市的特点,城区是这个特点,农村更是这个特点。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的带动,白城市委、市政府必将加大力度在产业综合开发上打造出一系列示范性产业,通过水面、水下、水上、水岸的立体开发功能,打造一些农业综合开发的示范、城市水利工程综合利用的示范,以及水资源自足化的示范项目,保证整个白城市区域内的水系统(空中降雨的、过境的)都能资源化利用。对于老城区,“海绵城市”的建设以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改造有机衔接,必将增加水的综合循环和附属利用;对于新建城区,“海绵城市”项目建成后,生态示范区的水系和周围的洮儿河灌渠泄漏水渠道将融为一体、和城市排水系统融为一体、和鹤鸣湖水面开发融为一体、和新开河水利工程融为一体,也和引嫩入白城市给水供水工程融为一体。

白城的水“活”了,白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就“满盘皆活”。概括起来,就是一子落全盘活——“用活一水、激活多源”,重点在“用”上下功夫,无论天上来的水、地上来的水、流域来的水,首先要资源化。根本在“蓄”,关键在“用”,形成“以水治沙、以水治碱、以水治旱、以水治涝、以水治尘、以水治稻、以水治穷”的生态产业格局,最终达到以水致富的目的。

城市建设,资金是最大的瓶颈。为破解资金难题,白城市将推动“PPP投融资模式”,由政府通过PPP引进市场化社会资本,独立注册项目公司,再由项目公司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在建设中,综合采取BT、BOT模式,建成后由政府授权项目公司设定经营周期,实行特许经营,合作期满后,社会资本退出,将项目移交政府拥有,并继续维护运营,保障“海绵城市”相关功能设施的长期长效运行。为化解贫困城市的财政负担,白城市将整合城乡公共资源,加大资本化、证券化运作力度,对有现金流的公共服务项目,实行科学的量化定价收费许可制度,对因棚户区改造腾空增加的城市建设用地进行优化配置,综合开发,保障“海绵城市”实施建设和维护运行过程中的资金支持。

同时,根据统筹兼顾防洪排涝、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生态景观修复等多种白城市创建“海绵城市”的总体目标,构建安全、健康、清洁、生态、高效、优美的城市水系统,为白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奠定基础。为此,白城市成立了专职领导机构,并建立了一把手责任制、规划建设审批制度、全过程管控等制度,保证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实施与管理,并通过“海绵城市”转向规划将控制目标与实施建设任务分解,最终通过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建设实现。

“需求导向、减灾防灾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重点突出。”遵循白城市创建“海绵城市”的这一总体思路,我市将通过对源头减排、排水系统改造、末端调蓄和水体修复的系统策略,将小、中、大排水系统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地选用“滞、蓄、净、用、渗、排”等多种技术措施,实现对白城市洮儿河干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与修复,及城市旧城、新区内园林绿地、道路、建筑小区、排水系统的低影响开发建设与改造,从而搭建起建设“海绵城市”的技术框架。

脚步匆匆、足音铿锵,白城在新的起点再出发;着眼生态,打造亮点,瀚海大地迸发着无穷生机与动力……210万鹤乡儿女将凭借着“敢做善成”的城市特质,从容应对机遇与挑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海绵城市”的全力推进,城市内涝不会“涛声依旧”,内河污染也不会“重复昨天的故事”,一座生态环保、生机盎然、工作便利、生活舒适、安全有序、宜业宜居的草原“塞上水乡”已呼之欲出,款步而来。

嘉兴打造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

嘉兴在线-嘉兴日报 2015年05月19日

昨天,禾城大雨倾城,市民出行难免会担心路面积水、水花四溅,但嘉兴勺园偌大的停车场却无积水,着实神奇,而秘密就在脚下那片看似平常的路面。

有别于传统的混凝土,这里的路面是可以透水的,通过专用透水混凝土,加上地面下铺设的1公里多长的网状盲管,下渗雨水被土壤吸收,再经管网流进调蓄池进一步调蓄渗透后,达标排入河道。

这个可以尽情“吸收”雨水的停车场只是嘉兴打造海绵城市的一个小小侧面。自今年4月嘉兴正式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以来,“海绵城市”已然成为嘉兴城市建设领域的一个热词。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那么,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会给我们的城市和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嘉兴作为全省唯一试点,海绵城市又将如何建成?

在发展和自然间寻找新平衡点

“海绵城市真正的要义在于,我们的城市工程建设一定要维护原有的水文生态。”嘉兴市建委相关负责人方柏如告诉记者,从大环境来说,地球经过长期的演变,处于某一种平衡状态,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环境、生态、水文的影响越小越好,“而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归结到具体工程项目开发中,就是低影响开发理念。”

低影响开发(LID)理念最初源自欧美国家,其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让作为现代化标志的城市向自然回归,通过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利用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设施,增强雨水调蓄功能,同时对其加以利用。

在很多国内城市建设专家看来,过去由于理念和技术的限制,能硬化的就硬化、能抬高的就抬高、能快排的就快排,但是这种粗放的方式虽然满足了快速建设发展的需要,但对水文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

“其实中国的古人在建筑工程中非常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低影响开发不仅是观念的转变、理念的回归,更是对脆弱水文生态的修复,是在发展和自然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方柏如坦言。

拿嘉兴来说,作为一个傍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水的问题一直是这座城市的头等大事之一。

虽然是江南水乡,河道纵横交错,但因都是过境水,加上河床抬高等因素,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全省人均水平的一半,嘉兴由此成为典型的水质性缺水城市。利用再生水和雨水资源是嘉兴寻找非传统水的重要出路。

但与我国大部分城市相似,嘉兴城市排水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通过管道集中排出。强降雨一来,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仅有不到30%的雨水能够渗入地下,破坏了生态的本底。不仅如此,每逢雨季,网友们“来我的城市看海”调侃的背后,则是日益严重的城市内涝问题。

所以海绵城市建设的另一初衷,就是要让雨水这个“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

“嘉兴初步计划在市区18.44平方公里的规定示范区内,针对旧城改造示范区域、南湖重点保护示范区域、已建新城改造示范区、未建新城建设示范区域等各个区域的特点,‘有的放矢’全力推进低影响开发,实现降雨量在20毫米以内的雨天,不会产生雨水外排的目标。同时,在示范区内,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的情况下,78%的雨水能够留下来并得到有效利用,雨水径流系数达到0.57。”方柏如说。

这块“海绵”很神奇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具体如何实施?

归根结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具体来说,“渗、滞、蓄、净、用、排”这“6字箴言”,是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的措施。

“渗”,是利用各种路面、屋面、地面、绿地,从源头收集雨水;“滞”,是降低雨水汇集速度,既留住了雨水,又降低了灾害风险;“蓄”,是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净”,是通过一定过滤措施减少雨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用”,是将收集的雨水净化或污水处理之后再利用;“排”,是利用城市竖向与工程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

其实嘉兴在海绵城市建设上早已开始行动。早在2011年,国家水专项办公室把嘉兴列为示范城市,并设立“河网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与生态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研究课题,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利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服务于嘉兴建设海绵城市。

经过4年努力,目前,嘉兴市区多个绿道、公园、小区、道路等先后建成或正在建设低影响开发示范工程。经初步测算,市区在建或已建示范工程汇水面积5.97平方公里,其内涝发生概率比未按海绵城市标准建设区域减少90%以上。

在示范项目之一——世合理想大地,雨水洗涤之下,彩虹形排列的花海正在吐露芬芳。花田的水渠边,有别于传统的水泥水渠,由木质栅栏组成的沟渠潺潺涌动着水流,这个小小的细节也是低影响开发理念的一个展示。

“我们的理念是,每到一个地方,不是考虑拿走些什么,而是考虑留下些什么。这也是我们建设这个项目的初衷。”嘉兴世合新农村开发有限公司常务董事巴大文说。

在越南,她和她的团队把胡志明市不远处的一个沼泽荒地,打造成一

个自给自足的富美兴新都市中心,如今在嘉兴,她说世合理想大地是越南项目的升级版,“事实上,25年前我们打造越南项目的时候还只有节能减排的概念,而6年前到嘉兴的时候,我们采用的是来自美国最前沿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努力创造一块清新自然的、友善的土地。”

“事实上,低影响开发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是把很多功能回归给老天爷。”她笑言。据了解,在这座占地11平方公里的小镇中,采用了人工治理湿地、河道整治、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平衡水循环整体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而在另一个示范项目——江南润园,江南式园林水木丰饶,呈现一派烟雨迷蒙的美景。江南润园相关负责人李北竞告诉记者:“我们项目分三期,其中一、二期建设初期景观水源主要为周边河水。但由于河道水质污染严重,依靠昂贵的物化处理设备来净化,年运营费用接近20万元。此外还面临河道顶托、排水困难、道路雨水口堵塞易产生积水等问题,而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生态化雨水系统综合设计方案,有效解决了这些难题。”

通过景观水体、前置塘、植被浅沟、雨水花园、生态驳岸等多种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应用,整个项目总体控制雨量可达到80毫米,有效控制每年近95%的降雨事件。同时,这个低影响开发方案还带来了显著的投资效益,根据估算,景观设施的增量成本近40万元,节省雨水管线投资近30万元,每年减少原物化处理设施运行费用20万元,可利用雨水量8万方/年,运行首年即可收回成本。

在方柏如的心目中,有一幅海绵城市的居住图景:“可以说,海绵城市的建设关系着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雨水得到有效利用,路面不会积水不会结冰,减少了洪水和内涝,水质可以得到有效净化,热岛效应、地面沉降都可以得到缓解,整个城市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大到城市小到庭院

事实上,除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生态财富,海绵城市建设同样将撬动巨大的经济财富。专家表示,未来规划设计、工程实施、材料设备供应企业以及评估咨询机构都将从海绵城市建设中受益。

作为嘉兴唯一一家透水路面的研发、施工、推广企业,嘉兴市盛装透水道路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时间看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巨大机遇。

尽管是一家全新创立的公司,但其投资主体是嘉兴老牌市政施工单位嘉兴市万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从传统建设理念到低影响开发技术,过去三十多年的传统经验对于盛装公司而言,既是财富也是压力。

“最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变,过去大干快上的建设方法已经不符合现在的生态需求,其实早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时候,鸟巢广场和世博会的道路用的就是透水路面,当时我们就开始关注这个技术了,觉得这会是一个方向。”嘉兴盛装透水道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春明坦言。

“这些看似简单的路面,其实也是大有学问,尤其是其中采用的高分子聚合物,此外还要加上特殊的制备技术及铺装技术才能实现。”他说,虽然透水路面技术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但是技术转让费用过于昂贵,所以盛装公司采用先与北京的一家公司合作再自主研发的方式,试验了上百次,才研制出目前的透水路面产品,现正在申报各项专利。

在他看来,低影响开发的概念,可以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个庭院。

如今,在公司所在的翠堤园别墅,盛装公司把花园里的水泥路面全部换成透水路面,跟院内高低错落的植被相映成趣。“我们的院子不用排水管道,雨水透过路面自然渗透入植被,饱和后就会进入旁边的小水渠,所以这里的自然生态特别好。”对此他非常自豪。

采访的当天,一家来自江苏的企业正在跟盛装公司洽谈合作。这家名为江苏河马井的公司慕名而来,作为专业生产塑料雨污水收集系统的厂商,它们的雨污水收集模块可以配合盛装公司的透水路面,将渗透下来的雨水有效收集、过滤、再利用。

“社区里收集的雨水可以用来浇花、洗车、冲厕所,可以大大减少家庭用水。如果以城市为单位,形成一整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那么产生的价值将会呈几何倍数增长,从长远来看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黄春明兴奋地说。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几乎是所有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人们最为兴奋、最为自豪的部分,正如方柏如所言:“发展的阵痛是难免的,海绵城市是对地球的修复,很高兴能从这里起步!”而他们也希望,这种尊重自然的理念可以成为所有人的共识,只有这样,我们的后代才能生活在一个更加美好的城市里。

海绵城市嘉兴样本 杭州能借鉴什么

浙江在线 2016年04月06日

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干旱时排水,这样的城市雨虹管理概念对城市来说几近完美。近日,杭州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今年4月15日起,将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多种措施,把雨水留住并用好。

想法固然好,要实现可不容易,道路、老小区、河网……要建成海绵城市,须像动手术一样将整个城市“疏通”。怎么动?会遇到哪些问题?2015年4月,嘉兴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很多项目已启动,近日,记者来到嘉兴,带着问题进行了调查走访。

解决道路积水通过绿化带引导让雨水多留一会儿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改造非常重要,但大面积的道路翻修装排水管势必会影响交通,嘉兴在这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经验。

在嘉兴市万国路上,草皮、鲜花、行道树等绿化植被,让这条长约3公里的马路绿意盎然,不过,这可不仅仅是景观。海绵城市研究中心给排水工程师黄屹介绍:“这条道路是新通车的,我们特意加强了路面的渗水能力,打造出高低落差,以疏导路面雨水流向周边绿地,同时达到道路景观设计的双赢。”

在老的道路上,雨水通常直接从排水口流进市政管道,但万国路的积水多数能被绿化带直接吸收。当然,这个绿化带并不“普通”,它是一条植草浅沟。

从地势来看,万国路上的绿化带要低于路面;从与路面衔接处的结构来看,它更像一条由草坪建成的水沟。“它叫生态植草沟,从侧口流入的雨水都会汇入此处。”黄屹说,雨水流入植草沟后会入渗进绿化带中,未入渗的雨水则会沿着植草沟流入地势更低的旱沟,“所谓旱沟,就是平时没有水,雨量稍大时就变成一条小溪。”黄屹说,当积水达到一定高度时,连接市政管道和旱沟的雨水沟才会发挥作用。

“我们在绿化带地势最低处还设了最后防线,从雨水沟溢流口流出的积水都会被旱沟引流进不远处的雨水塘中。”黄屹表示,这套比以往多3道工序的海绵工程,功能可以概括为吸纳雨水、净化水质和短暂储存。

和杭州一样,嘉兴很多老城区主干道交通繁忙,一动就会交通瘫痪,怎么办?

“这确实比较棘手,以纺工路为例,把路面砸开重新装大直径的排水管不现实。”黄屹说,经过调查研究,嘉兴决定从机非隔离带、人行道、道路外侧绿化带着手,“把能改能动的改成和新建道路一样,这样,78%的雨水能通过渗透、蒸发的形式进行自然循环。”

解决老小区内涝铺设透水路面引导雨水循环利用

统筹建设建筑与小区系统,是海绵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老小区居多的杭州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小区改造会遇到很多可以预见的问题,嘉兴也一样。那么,嘉兴是怎样做的呢?

“湖滨花园是个老小区,但它是我们申报海绵城市试点时的一个示范小区。”黄屹说,改造完后的小区不仅解决了内涝问题,还能充分利用雨水。

近日,记者来到湖滨花园。刚下完一场不小的雨,但小区地面却没有一丝积水,“秘密就是这层路面。”黄屹说,该小区的路面全铺设了透水混凝土,它的特点就是能让雨水快速下渗,通过埋在地底下的渗透管流入小区绿化带中。

“小区绿化带就像一个微型的亲水公园。”黄屹说,一般情况下,小区排水管道会直接进市政雨水管道,并且携带很多径流污染,这样不仅污染水质,而且雨大的话积水来不及排,容易形成内涝,“但是,在绿化带侧面开两个引水口,再加上透水路面,小区内涝就基本可以解决。”

黄屹表示,透水路面材料成本在600元/立方米,但能彻底解决老小区内涝,也是划算的。

记者了解到,嘉兴马上要对占地15万平方米的烟雨社区改造开工,除了铺设透水路面,小区还将造雨水池、沉沙池及植被屋顶。

烟雨社区会将雨水管和生活污水管分开,雨水管连接到小区雨水池和绿化区,“雨水池的水,通过沉沙池过滤、消毒后便能用于绿化、洗车、冲洗路面等,形成循环利用。”黄屹说,“以后改造的小区,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造植被屋顶,这样会缓解一部分雨水。社区的绿化带我们也会进行规划,除了能起到蓄水作用,景观也要设计一下。”

追问

河道无法承载压力

致城市内涝,怎么办

每年汛期,杭州都会出现因周围河道无法承载雨水管网带来的压力,导致城市内涝的情况,河网密布的嘉兴亦是如此。为此,设计人员将目光投向了城市里的亲水公园。比如,嘉兴市南湖区拥军路旁的蒋水桥公园,就被巧妙地添加了一项防涝功能。

记者在现场看到,拥军路靠近河路一侧的侧石被改成了铁质车挡,原本设在路面上的下水口也被全部堵死,“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路面雨水流进公园。”黄屹提到一个很有诗意的说法:雨水花园。形容的是雨水在流进公园前同样需要经过一道生态植草沟,随后流入设计好的小沟的情况。

记者发现,全长约600米的公园内,每隔十几米就有一个铺着鹅卵石和景观石的小水塘。黄屹说,雨水花园不仅能储存雨水,还能够形成景观效果,“哪怕会淹,也是先淹公园,再淹马路。”

不出意外的话,今后嘉兴所有亲水公园都会按照这样的标准改建。这对河网较少的杭州来说,也是值得考虑的做法。

不缺水、易内涝城市

还有必要蓄水吗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亲水公园、道路、小区都有蓄水功能,但嘉兴并不缺水,而且内涝也是个大问题,这样做有必要吗?

嘉兴市园林市政局副局长朱虹解释:“嘉兴的水是多,但水质需要提高。以前,有80%的雨水直接进河道,只有20%的雨水能够进入土壤进行自然状态的循环,我们希望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高这一比例,同时,通过绿化过滤,排入河道中雨水的悬浮物也可以削减40%以上,COD、氨氮、总氮、总磷均削减30%以上。提高水质,也是我们申报第一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的初衷。”

朱虹说,目前很多项目还在探索阶段,“示范区是找问题,然后寻找解决办法,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虽然各种指标放在那里,但不能一刀切,毕竟很多地方实际情况不一样。”

据介绍,未来3年,嘉兴将整合116个项目,总投资约51.7亿元,实施防洪、河道清淤、水源保护等工程,通过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及低影响开发,逐步恢复城市自然的海绵功能。

成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拟建海绵城市示范单元

成都商报 2016年03月31日

29日,记者从成都市规划局、市建委了解到,成都市将继续完善城镇空间布局,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1个特大中心城市(双核) 、8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0个小城市以及68个小城镇,打造大城小镇梯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联系便捷、城乡交融的城镇群,拒绝城市规划摊大饼。至2025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

提升北改工程

启动城市天际线和城市色彩设计

从规划层面分析,成都市未来将形成“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大都市区发展格局。即以构建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为双核、以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为支撑、以小城市、特色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础的市域新型城镇体系。

在市建委看来,新型城镇体系可以用“18610+68”的模式来概括,即1个特大中心城市(双核)、8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0个小城市以及68个小城镇。针对“双核”空间格局,建设1个特大中心城市(包括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参与全球分工,形成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主要载体。

针对城市核心区,将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宜居宜业的模式,深化提升北改工程,建设城市北部中心,加快推进“北改”和城市更新。今年将力争全年“北改”区域计划完成总投资800亿元,进一步推进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全年计划拆迁房屋约20万㎡、投资10亿元。

重点推进北部新城、东部新城等项目。做好北中轴上的火车北站扩能改造重点项目,全面启动火车站、天回、熊猫北湖、金牛坝、沙河源、八里庄等六大重点片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天际线和城市色彩设计,全面加快曹家巷、为民路光荣西路、二仙桥片区五号地块等棚户区改造工作。

提升新区配套

加快建成9所学校和幼儿园

对于“双核”之一的天府新区,将打造天府新区国家级战略功能主要承载地、内陆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秦皇寺中央商务区、锦江生态带等重点功能区,基本形成直管区基础设施网络框架,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基本建成国际化、现代化产业新城。

近期重点推进中央公园、中国西部博览城、天府新区企业总部园区、兴隆湖生态水环境系统、兴隆湖湖尾湿地等项目建设。

今年将着重提升天府新区产业承载能力和服务配套功能,全年计划完成投资230亿元。杭州路西段等11条主干道路形成通车能力,完成国际展览展示中心周边“成熟街区”打造,年底实现公交线路达50条、总里程达600公里。加快实施华阳、万安片区断头路、雨污分流及道路综合整治工程。

建成华阳海昌南路区域的天府创客街区,建成投入使用广都等5个社区商业服务综合体。加快建成天府商务区成都七中等9所学校和幼儿园。加快建设天府商务区国际医学中心,开工建设省二医院天府院区,做好华西医院天府院区前期准备。

疏解中心城功能

打造卫星城与中心城半小时交通圈

对于区(市)县,市规划局表示将推动其“独立成市”形成都市新区。卫星城、区域中心城要按照“独立成市”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开展区域中心城和小城市总规修编工作,加快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圈层式”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转变。将形成大城小镇梯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联系便捷、城乡交融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群。

按照计划,今年将继续构建和打造8个卫星城与中心城的半小时交通圈,集中打造4个小城市和10余个小城镇,提升33个全省“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完成第一批30个“互联网小城镇”建设。

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我市还将继续推动都江堰市万达文化旅游城、新津县岷江新城、双流国际空港自贸区、郫县菁蓉小镇、金堂县淮口镇成都工业战略前沿区、新都区石板滩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双流黄龙溪华侨城旅游区、蒲江县“寿安千亿级五金小镇”等重大项目建设,疏解中心城的功能。

通过完善市域高、快速路网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公交体系,建设现代化的市政配套设施,构建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4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完善城市风貌和生态环境,按生态城市的标准建设宜居生态环境。

提升城市功能

推进环城综合型海绵体建设

市规划局介绍,我市今年还将扩大“小街区规制”试点范围,制定完成“小街区规制”示范区规划建设推动工作方案,与联合国人居署合作开展少城片区城市有机更新项目。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要按照产业复合、规模适当、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的思路,逐步推进“小街区规制”示范区建设,提升城市的便捷性、通透性、人情味和微循环能力。

市建委介绍,今年将加快实施中心城区、天府新区及周边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各自独立成网的综合管廊系统,今年全年计划完成投资11亿元。重点实施成渝高速入城段、成洛大道改造工程、日月大道改造工程和金融城河西片区路网建设综合管廊工程。

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上,市建委透露将建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今年全年计划完成投资78亿元。全面开展环城生态区海绵综合体、海绵型城市水生态、海绵型小区建设、海绵型绿地系统和海绵型交通道路“五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环城综合型海绵体建设,建成成华区圣灯公园等一批海绵型公园绿地,在耿家巷、曹家巷、新成华大道铁塔厂等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建成一批海绵城市示范单元。

项目点击

地铁新开工总里程150公里 3号线一期今年开通

“以前的城市建设规划一味求大和摊大饼,导致公共资源不断往大城市倾斜,但城市本身却难以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和功能。不少市民对城市的各种拥堵苦不堪言。”在成都市建委看来,新型城镇化在当前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工作,首治“大城市病”。

构建与全国主要城市 8小时交通圈

进入2016年,我市将继续构建中心城区 “三环十六射”快速路网体系和“一环八射”快速公交网络,全年计划完成投资300多亿元,使得城市道路网密度达到5.2公里/平方公里。

具体而言,是要重点实施成安渝高速入城段、成温邛高速入城段和成渝高速入城段等33公里快速路网、快速公交系统;重点实施中环路、光华大道等124公里骨干路网(含立交桥)。

按照我市对外轨道交通“构建与全国主要城市8小时交通圈、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交通圈、成都平原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的目标,我市将加快推进成昆铁路扩能改造(成都至峨眉段)、川藏铁路(朝阳湖至雅安段)、西成客专、成兰铁路、成蒲铁路、成都北站扩能改造。

轨道交通加速成网 3号线一期工程今年开通

据市建委介绍,我市今年继续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很多市民期盼的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今年就将正式开通运营。

同时,我市还要加快推进在建总里程266公里的地铁1号线三期、3号线二三期、4号线二期、5号线一二期、7号线、10号线一期、18号线一期工程,加快IT大道现代有轨电车建设和相关前期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还要新开工多条轨道交通,新开工总里程150公里的地铁6号线一二期、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和都江堰万达有轨电车工程。

在市域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上,构建由市域铁路、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多种轨道制式协调发展的轨道交通体系,保证卫星城与双核之一至少有两条城市轨道联系。

在完善市域铁路网络上,规划研究成都经金堂至三台城际铁路、温江经街子至青城山铁路等,新建成灌铁路与西环线连接线、成昆铁路与天府新站连接线等项目,改造宝成铁路、成昆铁路、成都枢纽环线等,利用富余能力参与城市交通。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