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交通秩序整治专题信息

发布时间:2016-07-19  |  浏览:

各地方缓解交通拥堵的做法

中国交通技术网 2014-06-18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GDP连续数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人们的生活不断富裕,很多人过上了“有房有车”的生活。国内各大、中城市的汽车保有数量迅速增加,而停车场的配套并不足够。汽车数量的增加在给人们的出行来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增加了交通运输压力,导致了交通状况的持续恶化。以下是各地方缓解交通拥堵的做法:

   北京市:将制订中心城区拥堵收费方案

    北京市2014年内将制订出中心城低排放区交通拥堵收费方案。为缓解交通压力,减少机动车污染,北京市最快将于2015年征收“拥堵费”。

    北京市已颁布实施的《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中提道,由交通委和环保局牵头制订低排放区和交通拥堵费政策。“规划低排放区,研究制订低排放区交通拥堵费征收政策和智能化车辆电子收费识别系统等配套政策”,将最快于2015年实施拥堵费。日前的北京市交通工作会议上,北京市交通委表示,将着眼于重点路段和区域,2014年内制订出“中心城低排放区”交通拥堵收费方案。

    具体如何制订低排放区收费方案,目前正在与技术单位进行研讨。不少专家推崇“低排放区范围大、收费范围小”的伦敦模式,也有部分专家提出学习“低排放区与拥堵费区重合”的米兰模式。北京市最终采用何种模式,将结合北京实际充分论证。但可以明确的是,不论是用电子牌照收费还是用etc的门架方式收费,都将实现“实时收费”。

   北京市交通委:四项举措缓解交通拥堵

    根据北京市2014年的交通排堵保畅工作方案,2014年年底前,低排放区车辆使用政策将出台,同时研究电子车牌技术,为收取交通拥堵费提供技术支撑。北京市交通委表示,交通拥堵费2015年择期收取,收取交通拥堵费的前提技术条件是使用电子车牌技术。

    一、用经济杠杆缓解交通拥堵

    2014年排堵保畅工作方案中指出,2014年年底前,研究城市低排放区车辆使用政策,以经济手段调控小客车使用强度。该任务由北京市交通委、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完成。同时,研究应用电子车牌。通过电子车牌对机动车实施精细化管理,为治理空气污染和缓解交通拥堵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有关低排放区收取交通拥堵费的政策正在研究。在国际上,低排放区的设置以及交通拥堵费的收取可以分离也可以结合使用,是否一定在低排放区内收交通拥堵费,目前还未确定。

    二、年内实现一卡通缴停车费

    目前,职能部门正在加大停车信息化、智能化的推进力度,通过采集车位的空闲信息,为市民实时查询空余停车位提供支持。但从目前来看,2014年仍不能实现这种可能。

    2014年,路侧停车位的管理工作推较快,将完成“一位一编号”统计,并在主要城区推行电子停车收费技术。另外,在年内可以实现一卡通、etc储值卡刷卡停车功能。目前,路侧电子停车设施的应用并不太受欢迎,主要是由于电子停车后收费更精确,停车管理员难从中谋取小利。交通委科技处负责人表示,未来会通过抽查方式避免违规收费行为,规范电子停车收费设施的使用。

    目前对社会停车场的监控较难,停车属于市场行为,停车监控离不开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政府很难强制要求企业应用电子监控设备。各停车场的信息相对独立,建立统一的停车监控平台后,政府会掌握各停车场经营状况,这也是监管平台难推行的原因之一。

    三、北京市年内将划定低排放区

    低排放区域的划定可能以北京的环路为界限划定,也可能将北京重要的商务区、景区划为低排放区。其次,按照2014年排堵保畅工作方案,要使用经济手段降低低排放区的车辆使用强度。交通部门相关人士表示,可能采取提高低排放区停车费的方式,或者直接收取交通拥堵费。国外有城市曾按照车型进行限制,比如低于一定排放标准的车辆不得进入低排放区。

    最后就是低排放区划定实现的技术方式,这需要依赖电子车牌实现,但也可以通过安装摄像头对进入区域车辆进行监控,主要看低排放区车辆使用的具体政策。

    四、电子车牌将实现智能扣费

    电子车牌的概念听似陌生,其实它早已应用在大众生活中。高速路etc收费以及环保部门发放的机动车绿色环保标识都是电子车牌的应用,只是这两种电子车牌的容量低,而且车辆在高速行驶时难以识别,必须等车辆速度减慢甚至停下后才能读取数据。北京即将启用的电子车牌需要在车辆高速行驶的状况下,就能读取车辆安装的电子标签的数据并扣费,但应用的原理与前者相似。

   青岛市:制定六项交通治堵措施

    一、完善路网体系

    1、株洲路7条道路将贯通。2014年开始,该市将实施株洲路等7条道路贯通工程;加快推进辽阳东路—深圳路立交桥建设;积极开展胶宁高架桥东端下桥点改造等项目前期研究论证工作,并择机实施;结合火车站周边等重点区域的改造,完善道路网络。此外,该市还将实施主要道路拥堵节点改造。进一步梳理主要路口拥堵节点,对拥堵问题突出并具备改造条件的尽快进行改造,提高路口通行效率。

    2、实施微循环街巷改造。该市将强化道路检测和评定,统筹市区两级道路建设计划和年度掘路计划,整治80余条道路;严格占、掘路管理,及时查处以抢修设施为由随意占用、挖掘道路行为,避免对道路临时性铣刨、盖被等施工造成道路拥堵及交通信息化设施的破坏;统筹地下管线和道路施工同期建设,同步改造检查井,切实改善道路平整度,提高道路交通承载力;合理增设港湾式停靠站;加大在人行道增设绿篱或挡车柱的工作力度,防止车辆驶上人行道和占用人行道停车;实施13条微循环街巷改造,优化调流方案,提升区域通行能力。

    3、增设8处人行过街天桥。着力加强人行过街设施建设,以交通拥堵路段和主干道人流、车流密集区域为重点,增设8处人行天桥,实现人车分流,保障交通顺畅和行人安全。8处天桥包括市北区辖区内的劲松五路(第二实验中学门口)天桥、合肥路阳光山色天桥、合肥路齐鲁医院天桥、辽阳西路(劲松一路处)天桥、福州北路(政法公寓门前)天桥、环湾路(规划长沙路南)天桥;李沧区辖区内的金水路伟东幸福之城天桥、黑龙江路嘉凯城天桥。

    二、优化交通组织

    1、警力投放分为三个级别。交警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快速反应、快速处置的动态勤务机制,将全天划分为高峰、平峰、巡逻三个时段,各时段分ⅲ、ⅱ、ⅰ级,对应不同比例的警力投放。每个级别中巡逻岗、固定岗、事故处理岗数量不尽相同,最大限度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快速处置能力。重点整治车行道违法停车、占用公交专用道和港湾停靠站、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违法变更车道等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同时,做好占用人行道停车、市场占用道路违法行为整治,对公交车不按规定进站停靠行为进行整治。同时,推进“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建设。

    2、修剪树木避免遮挡信号灯。该市将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智能交通建设、交通管理的实际需求,制定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地方标准。发挥交通安全设施维护人员、交通民警、社会力量三支队伍作用,及时发现修复各类交通安全设施出现的问题,提高交通信号灯、交通护栏、交通标志牌等设施的完好率和维修及时率;每年5月至10月间,定期组织对遮挡交通信号及交通标志的树木进行修剪。

    3、旅游大巴不得停靠沿海。对来青旅游大巴车辆的管理工作,该市拟出台规定,旅游旺季大巴车原则上不得停靠沿海一线。

    三、缓解停车矛盾

    1、每年至少建1万个停车位。该市将加快重点商圈、景点周边公共停车场建设,加大立体停车场建设力度。2014—2016年,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公共停车场项目建设和奖补配套资金,市区每年新增停车泊位不少于1万个。制定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停车场建设优惠政策。出台停车场建设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停车场建设,支持公共停车场建设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2、停车收费用于建停车场。研究制定道路停车资源统筹管理运营方案,按照特许经营制度,引入竞争机制,统筹管理运营主城区的道路停车资源;建立主城区道路停车收费结算平台,采取“收支两条线”方式,将收费全部上缴结算平台并纳入预算,在财政部门监督下管理和使用,所收费用主要用于全市大型重点公共停车场建设、管理信息化建设、停车设施和道路设施维护。

    3、公共停车场实行政府定价。结合现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加快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建设,逐步建立统一的停车场信息发布、查询和监督管理服务平台;大力推广智能停车管理系统、收费系统和停车“一卡通”,在商业区积极推行停车咪表收费试点。

    对公共停车场停车服务收费标准实行政府定价,按照“路内高于路外、室外高于室内、地上高于地下、白天高于夜间、中心区域高于一般区域”,合理确定停车场收费标准;对社会投资建设的独立经营的专业停车场、停车楼(政府全额或参与投资兴建的除外)、商场、娱乐场所、宾馆酒店、写字楼等建筑物对外经营的公共停车场停车服务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价。

    4、停车场结构不得随意改动。对擅自改变停车场结构和使用功能、挪作他用的,由执法部门责令退还停车场正常使用面积,恢复停车用途;加强已建成停车场使用情况排查,对已停用的停车场要恢复使用功能;规范小区停车秩序,开放式小区内道路属于市政道路的,由交警支队结合小区微循环工作的实施,优化停车区域、整治停车秩序;小区内道路不属于市政道路的,由小区业主、物业、所在区域街道办协调解决小区停车秩序问题。封闭式小区停车秩序由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根据《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管理,减少占用小区道路。

    5、综合开发地下空间资源。推进利用人防干道进行停车场建设;加快研究论证香港中路核心区地下空间交通综合开发利用、海尔路南端地下综合改造项目,2014年力争香港中路核心区子项目——南京路地下空间综合改造项目及交通枢纽人行高架环廊工程完成立项和年内开工;加快佳世客步行街地下通道贯通工程。

    四、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年底前实行公交换乘优惠

    2014年,该市出台《青岛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并结合国家公交条例的出台,研究修订《青岛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规章,2015年建立健全青岛市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2014年年底前实施公交换乘优惠办法,明年完成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公交场站专项规划等编制和修编工作。制定公交地铁接驳方案

    根据枢纽场站区位布局,加快完善公交骨干线路网;增开微循环公交线路,解决市民最后1公里出行问题,2014年8月开通1条途经鱼山路的微循环公交,12月在城阳区惜福镇再开通1条微循环公交;研究常规公交与地铁接驳方案,12月底前制定初步方案,实现公交与轨道交通间的便捷换乘;科学规划公交线路,实现线路规划、车型选择、站点位置的“三个合理化”,2014年12月前建立公交站点设置由交通运输、公安交通、城乡建设部门联合审查制度,减少公交线路重复设置。加快公交专用道建设

    在加快配套建设公交换乘枢纽方面,实现公交和机场、铁路、港口、汽车站、地铁站等大型对外枢纽场站的便捷换乘,2014年启动河马石、郑庄等公交综合枢纽前期工作;加快公交专用道建设,配合公交都市创建,完成主城区主要客运走廊“五纵四横”公共交通专用道网络。加快港湾式停靠站建设,2014年底前,完成途经正阳东路的一批道路公交线路的港湾式停靠站建设,其中包括盛世美域站、盛世景园站、西荆站、青特工业园站和玉皇岭北站。

    五、均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中心城区批发市场整体搬迁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城镇功能分工明确、组团布局合理、衔接有序的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完善“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凸显中心城区核心引领功能,建设开放度高、辐射力强、功能完善的国际化、生态化、现代化城区,推动即墨、胶州、平度、莱西等县市驻地和董家口港城、鳌山湾新城等中等城市组团建设,解决好教育、医疗、旅游、行政等公共服务资源分布过度集中导致的交通拥堵问题,均衡人口和就业岗位分布,实现职、住平衡。研究沿海一线旅游结构性调整问题,进一步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提高该市旅游品质和层次,优化旅游产品布局。

    此外,该市还将尽快研究中心城区批发市场的整体搬迁工作,搬迁后的区域原则上规划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再用作房地产开发用地。在城区外围,建设面向外地旅游车辆的停车换乘集散中心和公交换乘枢纽,开辟旅游公交线路,引导旅游者通过换乘公共交通的方式进入主城区。

    六、加强前瞻性研究依托院校跟踪研究城市交通

    该市有意依托青岛大学等有关科研院所设立城市交通研究院,对该市城市交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持久性的跟踪研究,提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建立市内机动车辆数量与道路面积、建筑物面积等相关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国内外类似城市经验,研究建筑开发与道路资源协调增长、交通投资与财政收入、各种交通方式投资比例等问题的内在关系,做好指标控制。

   深圳市:从五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一、突出交通需求管理,加快研究推出路外停车收费相关政策措施,实施好路边停车收费等举措,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以提高机动车使用成本引导出行方式向公共交通转变。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细化相关措施,打好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的“组合拳”,加大对重点时段、重点路段、重点片区交通拥堵治理力度。

    三、加强前瞻研究,把握全市机动车增长及城市交通发展趋势,充分借鉴全球先进城市的经验做法,形成更具针对性、可行性、科学性的政策储备和应对预案。

    四、严格交通执法,加大对道路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规范城市交通秩序,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五、加大宣传力度,倡导文明驾驶、绿色出行,营造全社会共同努力、齐心“治堵”的氛围,提升城市交通文明水平。

    广州市:拟推差异化停车收费以缓解交通拥堵

    3月28日,广州市物价局举行了“《广州市优化调整停车场差别化收费方案》听证会”,物价局提出的两套调整方案较原来收费都有一定涨幅,希望通过停车差别化收费,引导市民在中心城区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上调停车费有两套方案,第一个方案提出“商业停车场最高涨幅60%”,再加上“住宅区停车场涨幅最高到目前的三倍”;第二个方案就是“商业停车场最高涨幅100%”而“住宅区停车场是不涨价”。听证会上面大部分人倾向选择方案二,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调整方案。广州市物价局方面表示,听证方案不是二选一,而通过听证代表论证价格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听证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物价局还会在广泛的听取一个社会各界及听证代表意见之后,将会进一步修改完善这个方案。

    广州市交委和物价局强调调价将会对“治堵”会产生一定效果的。但是不少市民对于提高停车费来治理拥堵的效果表示质疑。广州交通拥堵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布局不合理、公交线路规划与城市布局不匹配、城市道路与停车场8规划不合理,在国内其他特大的一些城市,提高停车费对缓解交通拥堵还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

 扬州开展交通秩序四大专项整治

中国江苏网  2015-03-29

  为贯彻落实《扬州市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特制定本整治方案。

  一、整治目标

  通过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市区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交通秩序明显好转,市民群众文明交通意识明显增强,交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二、整治内容

  1.开展路口交通秩序整治。严查非机动车、行人闯红灯,非机动车越线停车,行人不走人行横道线,机动车闯信号等交通违法行为,保障路口车辆、行人等候有序、通行顺畅、秩序良好。

  2.开展机动车停车秩序整治。严查机动车占用盲道停车、逆向停车、不按泊位停车、在公交站台30米内和交叉路口50米内停车、在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停车、占用消防通道停车、利用机动车占道经营等行为,规范停车秩序管理,保障市区停车有序、入位停放、管理到位。

  3.开展非机动车行车秩序整治。严查非机动车走机动车道、逆向行驶、随意横穿马路等交通违法行为,保障市区非机动车行驶有序、各行其道、遵章守法。

  4.开展重点车辆专项整治。突出渣土车、机(电)动三轮车、瓜果车各类重点交通违法行为整治,保持严管高压态势,保障“三车”文明行车、安全有序、管控得力。

  三、整治措施

  1.全面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平台、数字电视、交通诱导屏、交警微博、微信等各类媒介,全方位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宣传活动。依托交警服务窗口、执勤执法服务平台和警务查报站,散发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宣传资料、摆放宣传展板、播放交通事故案例光盘,最大限度争取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2.全面组织交通秩序整治。一是开展集中整治。优化警力配置,整合警力资源,每月统一组织开展不少于四次的集中整治行动,突出高峰时段疏导,强化平峰时段管控。二是开展攻坚整治。分阶段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攻坚行动,对路口路段行车秩序、停车秩序进行严管,做到有的放矢。整治期间用足执法手段,依法按上限进行处罚,形成高压态势。三是开展联合整治。联合城管等部门定期开展联合执法,严管各类突出交通违法行为,严防交通管理顽症回潮、反弹。

  3.全面落实长效管理措施。组织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回头看”,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拾遗补缺,对容易反弹的交通违法行为开展长效整治,始终保持市区交通秩序安全、畅通、不堵、不乱的良好局面。

衡水市交警部署开展市区道路交通秩序集中整治行动

 中国经济网 2016年06月23日

  中国经济网衡水6月23日讯 为贯彻落实上级相关会议精神和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程蔚青要求,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进一步打造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日前,衡水市公安局党委委员、交警支队支队长息渤组织召开会议,部署开展市区道路交通秩序集中整治行动。

  会议要求,根据整治行动实施方案,行动中要坚决落实八项机制:一是支队领导带队执勤机制,实行支队领导高峰执勤和包片制度,明确划分支队领导执勤责任区,支队班子成员每人分包一个责任区,每日赴责任区指挥不少于1个小时,督导检查治理情况;二是动静结合查处机制,实行静态治理和动态巡控相结合的办法,由大队领导带队开展巡逻管控,对发现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逆行、行人翻越护栏等行为依法严处;三是异地用警长效机制,定期组织各大队开展异地用警,严查“五类”交通违法行为;四是量化排名长效机制,对治理情况实行周通报、月考核、年终总评制度,并对考核结果实行战时奖励;五是文明劝导常态机制,组织驾校学员、公交、出租、客运公司驾驶人参与文明交通劝导活动,对市民各种不文明及轻微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劝导;六是市民曝光奖励机制,鼓励市民积极参与交通秩序管理,对市民自发拍下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处罚,对举报群众给予物质奖励;七是视频巡控常态机制,对于机动车闯红灯等违法行为进行电子抓拍,一律依法严肃处理;八是媒体曝光常态机制,邀请媒体随警作战,及时曝光不文明行为的典型案例及处理结果,提高警示作用。

  会议要求,各单位要突出重点,讲究工作方法,加大对机动车闯红灯、假牌、套牌、无牌无证,以及酒驾、毒驾等严重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充分利用警用摩托车加大市区道路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和查处行驶中的违法行为,行动中既要严格执法,也要讲究执法方式方法,文明规范、注重宣传。要充分发挥新招辅警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辅警队伍管理,提升队伍综合水平。要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驾校学员作为“准驾驶员”,要在学习驾驶技术和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理论知识的同时,把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通过参与文明劝导,提高自身遵规守法意识。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大对不文明和交通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营造浓厚的集中整治氛围。 (张明杰 郭建博)

 为缓解交通拥堵现状 东莞城市发展将“上天入地”

南方日报 2016年05月24日

        世博北街坊被定位为衔接轨道站、彩贝连廊和周边商业系统地上/地下空间的、东纵商圈内功能和交通复合的城市综合体。彩贝系统即打造空中步行连廊,着重人行步行的便捷性,减少与地面交通车流的冲突。同时,规划的亮点还在于加强慢行交通与轨道接驳等缓解片区交通拥堵,以及鼓励街坊内各地块地下空间整体开发。

       截至去年底,东莞汽车保有量为186.6万辆,近期将突破200万辆。东莞快速步入汽车时代,原有的城市规划日渐难以适应汽车数量增长的状况,市民日益体会到城市发展中难以回避的拥堵痛楚。高德地图公布的2015年全年交通报告分析中,东莞的拥堵程度排在全国45个主要城市中的第39位。特别是在东城世博、东城万达、第一国际等商圈附近,巨大的人流车流导致道路负荷过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堵点”。

       此次控规方案借鉴纽约等先进城市的经验,在东莞首次创新性地提出在城市中心区域建设大规模的空中步行系统,通过空中走廊打造“人在空中走,车在地面行”的立体交通,达到科学规划、完善建筑内的配套设施以及提供多样化服务的目的,这是直面东莞商圈拥堵城市病开出的解药。笔者建议,接下来在空中走廊的建设中,还可以推广空中花园等景观设施,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慢行交通环境。

       除了向空中要资源,地下空间的潜力也相当可观。从国际经验来看,地下空间对大城市的发展是有巨大贡献的,比如像日本的东京、大阪等城市。因为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得好,虽然人口密度极高,但地面空间却并不显拥挤。除了地下商业街之外,地下空间兼具商业、交通、游览三大功能,随处可以看到花、树木、雕塑、喷泉等景观,同时灯光、空气等环境质量也很高,并且没有地面汽车噪音、灰尘的干扰。

       5月底,东莞地铁2号线将正式开通,地铁1号线今年又获得了“准生证”,东莞地铁网络将日益密集。如何对地下空间进行前瞻性的布局,将其建设规划融入到城市建设一体化当中,无疑也需要规划部门加以充分考量。一方面是地下商业的开发需要精准定位,并与地面成熟商圈进行呼应与互动。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入地下文化娱乐设施、地下体育设施等公共服务资源。从中长期来说,还可以从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角度出发,将地铁与地下道路、地下综合管廊等功能相结合,进行统筹开发。

       东莞在城市规划中已经开始向空中和地下两个空间拓展,这将大大疏解城市中心交通拥堵,以及释放土地使用的压力。我们还期待这样的开发建设能够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东莞的另一番迷人的城市风景。

成都6大区域将构筑地下空间

 应对交通拥堵等“城市病”

华西都市报 2016年01月28日

    你能想象得到么?未来的成都人,将会有两张地图。一张描绘着我们熟悉的地上空间,视野可及的建筑、桥梁、道路和公交车站。而另一张地图,描述的则是略带神秘色彩的地下空间。这个空间重叠且平行于地上空间,包括地下交通、停车、商业、文化、仓储、管线(综合管廊)、人防及相关配套设施等。

    按照规划,未来成都将构筑起由6大区域、38个节点组合而成的六三八城市地下空间体系,形成地上、地下互联互通的城市集约发展新格局。

    如此掘地三尺,看似有点大费周章,不过这却是应对交通拥堵、土地紧张、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病”的“对症良药”。然而,在城市构筑地下空间绝非一蹴而就,仍面临不少亟待解决和梳理的难题。

来自政协委员的建议:城市规划要有全局意识

    “成都市现有地下空间利用率不高,且缺乏全面系统的专项规划和建设标准,造成现有地下空间小、散、乱,给今后的开发利用制造了障碍。”2016年1月,在成都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上,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员会的发言,直击成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引起与会者共鸣。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我们的城市道路反复开挖、长期施工,自来水管道、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天然气管道、供电电缆、通信电缆、广播电视电缆等施工单位挖了建、建了挖,地下城市管线基本上是各建设单位各自为政、多头敷设,而且每个施工部门都有挖路的齐备手续,这些施工单位都是在合法地挖路。尤其是北上广最为典型,值得我省引以为戒。”参与这份提案调研的九三学社社员、麓湖生态城给排水高级工程师张小平介绍。

    来自九三学社的成都市政协委员徐勇认为,在治理“拉链马路”和减少“乱开挖”问题上,本质上暴露的是城市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科学决策的实质。城市规划决策要有全局意识,城市规划设计要有前瞻性,各部门间应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以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

    事实上,地下空间规划,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需求。当地面上的土地资源日益紧俏,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是水到渠成的事。通常城市化程度更高的城市,需求更高。

     四川地下空间规划试点南充首个“吃螃蟹”

     那么,如何立体化开发成都的地下空间?这份来自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员的集体发言认为,成都应按照国际先进水平进行规划设计,规划建设地下室、地下街、地下铁道、复合型地下市政设施。功能上要包括供电、供水、供热、天然气、污水、电信、垃圾处理和共同沟等,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地下空间。

    记者从成都相关部门了解到,早在2013年底,成都即初步编制完成了《成都地下空间利用规划》。这一版本的规划提出远景展望,成都的地下空间将随着地铁线路和重要交通节点的不断延伸被全新利用。按照规划,未来成都将构筑起由6大区域、38个节点组合而成的六三八城市地下空间体系,形成地上、地下互联互通的城市集约发展新格局。

    随着地上空间资源的紧缺,我省也将城市的未来发展向地下空间转移。在国家层面尚无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去年8月,我省正式出台《四川省城镇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编织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从有序利用城镇地下空间资源,规范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角度出发,对相关工作提出技术指导。

    随着导则出台,省住建厅选择了部分市州率先试点地下空间规划工作。其中,南充是我省首个“吃螃蟹者”。2014年8月1日,南充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通过了由省住建厅组织的评审会的技术审查,被视作我省发布导则后,首个城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地下空间规划面临难点地下公共设施应预留用地

    “做好地下空间规划,仍需‘摸着石头过河’。”在南充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成果评审会上,不少专家提出这样的观点。专家们普遍认为,地下空间规划有不少亟待解决和梳理的难题,而地下公共设施应优先预留用地。
     这一困境,成都也同样面临。“伦敦地铁进出口连着商业综合体,而成都地铁仅有春熙路站、省体育馆站、孵化园站等少数站点能做到这一点。”省住建厅总规划师邱建说。

    地铁口和商铺无缝衔接,既能提升商铺的地块价值,又能缓解乘客出站拥堵,为何成都没有推行?答案其实很简单。“沿线地下早已建好停车场、商铺,地铁想涉足都难。”成都市规划设计院相关负责人坦言,增开地铁口,涉及改变原有承重墙、未获利的商家抵触等难题。

    “当初开发地下时,如果预留地铁站口空间,问题早就解决了。”该负责人说,事实上,较早实现地下空间开发的城市,新工程大都面临和已建设施“争地”的尴尬。“对刚涉足地下空间开发的城市而言,优先为轨道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预留用地,事半功倍。”南充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单位、上海市政设计研究总院规划分院副院长俞雪雷说。

    实际上,随着地铁线路成网,成都对地下空间的利用成果也体现在地铁沿线。例如平常经过天府广场地铁站的市民都会发现,位于天府广场地下负一层的天府广场商业购物中心成功集聚了不少人气,各类餐饮特色小店布局在此。

    地下空间权属需明确目前法律法规无明文规定

    城镇地下空间涉及到多种需求,难免出现不同项目之间“打架”的情况。我省的导则对此明确,城镇地下交通、商业、管线等单项专业规划应当符合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不能出现某项专业规划凌驾于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之上的情况。

    但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地下空间权属需明确。

    “投资者在地下一层建了商铺,城市新建地铁要从其下经过,需要得到投资者同意吗?”西南交大建勘设计院总工程师郑连勇的假设,引起专家对地下空间权属的热议。

    地下空间权属,包括建筑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前者“谁投资,谁所有”,后者则面临尴尬。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地上居住、商业用地分别有70年、40年土地使用权,地下却没有明文规定。“同一块建设项目用地,要是建设者往地下无限延伸,怎么办?”郑连勇说。

    郑连勇建议,各城市在制定地下空间控制性详规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此予以明确,“如10米以内地下空间归开发商,以下则用于公共交通。”南充市城乡规划和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徐晓阳认为,在地下土地拍卖合同中,需加入配合基础设施需要等限制条件。

地下空间开发应“有度”成都确定6大重点区域

    对地下空间开发强度的限制,目前同样是法律法规的“真空地带”。对此,南充市做出探索:在规划中尝试设置开发强度“下限”——地下空间应按一定面积比例,为地上建筑配建停车场等附属设施。

    这一思路,是为推动地下空间开发。“从地上转到地下,建设成本至少增加2-3倍!”徐晓阳坦言,设置“下限”有助于地下空间建设提速。对此,郑连勇却有不同看法:“‘上限’的设置更为重要。和地面相似,地下也应该限制容积率。”他说,若放任开发,地下同样会出现基础设施无法承受、环境恶化的问题。

    郑连勇认为,在地下空间控制性详规中,应根据地块性质和具体实行情况,优先对部分商业地块进行限制。

    偌大的成都,在2013年版本初步编制完成的《成都地下空间利用规划》中,仅确定了6大重点地下空间区域,第一个是环球中心,包含了环球中心以及附近大源的核心区;第二个是顺城街到东大街区域,包括天府广场;第三个是东客站;第四个是火车北站区域;第五个是金融城片区;第六个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东部新城。

    其中更为鲜明的是,成都这6大重点开发区域,规模都规划在1平方公里以上、3平方公里以下。而且,这些区域以后会开发出诸如交通、停车、商业、商务等功能,涉及到综合开发运用。

广安市如何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

广安在线 2015年10月16日

  10月14日下午6时10分,正值下班高峰期。记者在五福西路看到,交警正在指挥来往车辆行驶,交通秩序良好。

  “一般到了这个时间点,这里的车流量是最大的。”在该路段执勤的交警告诉记者,由于五福西路是进出城要道,上下班和出城高峰时,来往车辆络绎不绝。为避免该路段拥堵,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第一大队的民警,在每天上下班和出城高峰期都会到现场指挥交通,对车辆进行分流,保证道路的畅通。

  “朋友们,即日起,天府路口设立的监控系统将自动对11:30-12:30从天府路口驶入劳动街的违法行为进行抓拍,违者将受到罚款100元的处罚,计3分。”9月17日,这样一则消息出现在市民手机上。

  “这是为了缓解希望小学附近道路的拥堵问题,我们专门这样设置的。”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第一大队民警秦林告诉记者,不仅如此,该大队还为城区十多所学校安排执勤民警,在上学、放学高峰期指挥交通,保证学生出行安全。

  这只是我市加强路面管控,保证道路畅通的一个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高速发展,我市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交通面临着供给能力有限和需求快速增长的矛盾;小平故里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到广安旅游,城市交通压力增大。

  如何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我市一直在积极探索。

  道路改造老路扩改路途平坦

  “以前重百那里有个转盘,没有红绿灯,上下班高峰期非常堵,还经常出事故。现在多好,路宽又平整。”秦师傅在广安主城区开出租车已经有9年时间了,他对广安的变化感受深刻。他说,主干道由以前的水泥路变成了宽敞大气的沥青路,成为我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噪声低、扬尘少,行车也更平稳舒适了。

  2013年以来,我市先后对城区的万盛路、建安路、广宁路、金安大道、小平故里路等进行了升级改造,更换人行道地砖,拆除中央绿化带、重百转盘,铺筑沥青路面,美化交通标志标牌,改造后的道路宽阔平坦、时尚大气,交通标志清晰醒目,车辆畅通有序,不仅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优化了城区交通秩序,更为市民营造了良好的出行环境。

  “以前有中央绿化带的时候,感觉路面很窄,现在拆除了,整个城市看起来提升了一个档次。”车主杨帆说,如今,沿着迎宾大道行驶,经过建安路、金安大道一路顺畅。

  这样的改变得益于我市开展主城区环境综合整治。

  2014年初,我市开展主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以人为本抓整治,整治成果为人民”的理念,通过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拓宽机动车道,科学设置港湾式公交站台等方式,进一步优化交通组织,引导车流和行人各行其道,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通行能力,让广大市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智能监控交通管控能力提升

  “这条路上有抓拍,可要限速驾驶啊!”正驾着小轿车在金安大道行驶的车主冯安国听到旁边人的提示,立刻放缓了车速。

  近年来,我市交警部门联合承建公司先后攻克了电子警察逆向抓拍、治安卡口前后拍照、交通信号联网控制等多个技术难题,建成了覆盖全市城区及国省道的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了交通违法信息、智能监控信号的全市联网调度,全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得以提高。

  为进一步改善城区道路交通秩序,去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大力开展了道路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在城区增设交通信号灯12处,安装10处电子警察,优化红绿灯配置8处,禁止车辆左转路口12个等交通设施。

  目前,我市城区投入运行的智能交通监控设备共有265套,其中高位监控47个,闯红灯抓拍163套,超速行驶抓拍15套,逆向行驶抓拍8套,交通治安卡口12套。

  同时,为创新城市交通管理,有效维护城市道路交通秩序的能力,我市大胆探索新型城镇警务模式,在城区设立固定或移动的开放式治安交管警务平台,实施城区治安、交通综合执法,实现被动警务向能动警务、传统巡防向科技防控转变,增强了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道路交通管控能力得到提高。(刘夏)

三阶段全面治理交通拥堵“城市病”

北京日报 2014年07月04日

    交通拥堵是城市发展中普遍面临的“城市病”。自1984年第一次出现严重拥堵后,北京交通问题逐步凸显。本市采取了一系列加大交通供给和加强需求管理的措施,有效延缓了拥堵加剧势头。但交通拥堵“城市病”绝不是“疾在腠理”,而是已“深入骨髓”,总体恶化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出行问题。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既深刻指出了“功能太多”这一问题根源,又从战略和战术层面开出了治理“城市病”的良方。针对交通拥堵“症状”和“病因”,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指导,并充分借鉴世界其他城市先进经验,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按照近、中、远三个阶段开展系统治理。

  第一步“消肿止痛”。根治交通拥堵,绝非一日之功,但决不能坐以待毙,必须积极主动作为,确保到2015年以前基本遏制拥堵加剧势头,为根治手术奠定坚实基础。一是“镇痛”,重点加强维护疏导。通过高峰交通勤务、应急交通勤务等警务创新机制,优先保障群众高峰时段出行及紧急就医、求助等基本通行需求,最大限度赢得社会理解支持,努力让群众做到路堵、心不堵。二是“溶栓”,重点优化交通组织。依托缓堵三级会商机制,对断头路、瓶颈路、施工道路等城市血脉栓塞,分别采取疏堵工程改造、调整信号配时、开通潮汐车道、实施单行单停、严查违规施工等措施,疏通拥堵节点,畅通“毛细血管”,提升路网通行能力。三是“消炎”,重点强化严格执法。以生态文明和城市环境建设为契机,对电动(燃油)三轮车、货车渣土车、机动车乱停车、自行车步道等突出“炎症”,组织开展集中攻坚,特别是强化源头治理,采取“禁、限、管、罚、扣、拘”等手段,带动群众遵法守法,实现以有序保安全、促畅通。四是“活血”,重点在加强需求管理。通过提高车辆使用税,征收排污费、拥堵费等价格杠杆以及科学的交通预测预报,辅之削减占路停车位、提高占道停车收费标准等静态交通管理措施,控制机动车过度使用,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第二步“刮骨疗毒”。北京目前的城市结构,与“宜居”相去甚远。面对“病入骨髓”的身躯,必须实施“刮骨疗毒”,确保到2020年左右交通拥堵有效缓解。“瘦身”,突出功能疏解。对建材家居、商品批发等不属于首都核心功能的一般性产业,尽快组织外迁,并鼓励大型国企、高等院校、医疗机构等优势资源建立分部、迁址办公,带动功能和人口向周边省市迁移。“刮骨”,突出布局调整。在中心区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红线,同步实施功能布局优化调整,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实现产业向郊区转移,解决城市中心集聚问题。“通脉”,突出交通发展。以轨道交通作为突破口,加快城市交通建设,形成涵盖点、线、面的运输体系,并完善接驳换乘系统,推动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机动车、自行车紧密衔接,力争使不同交通工具换乘距离控制在合理步行范围内。“益脑”,突出智慧建设。充分运用电子车牌、物联网等新技术,掌握车辆运行轨迹,同时利用首都科研院校、科技人才富集的优势,加强交通科技创新,构建“大数据”应用体系,加强交通信息多维数据关联分析,为居民出行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第三步“固本培元”。治理,既要“治”,更要“理”,以政策、法律、制度等方式巩固成效、调理生息,确保到2030年左右全面实现交通运行有序顺畅。一要“固本”,即固化疏解效果。建立完善城市服务保障体系,满足市民生产生活需要,遏制一般性产业滋生土壤。坚持“适度超前”理念,科学规划城市布局,注重分散城市功能;提倡短时交通,鼓励近业择居,实现居住、就业、医疗一体化,尽量避免“职住分离”、“跨区择校”。二要“培元”,即培养规则意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从幼儿园开始设立教育课程,传播文明理念,普及法律知识,并运用道德、文化等传统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信仰规则、尊重规则、敬畏规则的法治文化。三要“强心”,即强化交通立法。探索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法规体系,将交通政策、规划、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权利义务等纳入立法,并完善处罚规则,提高违法成本,促进交通建设发展。四要“健脾”,即健全管理体制。改革体制机制,实现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形成与国家首都和现代化大都市功能相匹配的管理模式。

  治理交通拥堵,是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智慧与现实的较量。只有拿出勇气、智慧和韧性,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聚合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才能早日根治交通拥堵,建成和谐宜居之都。 

贵阳轨道交通建设: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良方”

贵阳日报 2013年11月18日

    交通拥堵是困扰国内各大城市的一个难题。难题的产生,源于城市车辆的无限增长与城市交通发展空间的有限性。在贵阳中心城区,人口日益增加,机动车越来越饱和,狭小的空间承载了与之不相匹配的社会要素。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有限的交通资源无法满足人口的增长,城市拥堵变得不可避免。

    有分析认为,发展轨道交通可成为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良方”。因为其运量大、速度快、乘坐舒适等特点,可以吸引大量的地面人流转入地下,极大地减少城市交通的路网压力。与此同时,轨道交通还缩短了区域之间的空间距离,更主要的是可以通过这种快速的空间转移,加快贵阳各片区、组团之间的人流循环,城市道路的用地空间得到快速延伸。再加上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的立体换乘,不久的将来,贵阳市民将过上有“轨”生活,便捷出行有望愿景成真。

    人流转入地下 地面路网压力减半

    贵阳市交通拥堵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人、车、路、城的发展不协调。有资料显示,到2012年,贵阳民用车辆拥有量达到67万辆,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46.35万辆,并且大部分集中在贵阳中心城区的道路上行驶。而由于贵阳中心城区空间小、建筑密度高等因素,贵阳的人均道路面积仅为5.03平方米。从贵阳中心城区道路条件和车流量的情况看,各主次干道及主要路口高峰时段的交通流量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交通顺畅,城市活力旺盛;交通拥堵,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则难以实现。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将地面人流转入地下,缓解城市地面路网的交通压力,或是破题的应有之义。

    以世界上轨道交通最发达的城市日本东京为例,上个世纪60年代,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东京也产生了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但如今的东京已经被一张由城市轻轨和地铁所组成的大型轨道交通网所覆盖,总里程达2355公里。轨道交通系统每天运送旅客2000多万人次,承担了东京全部客运量的86%。

    “现在的贵阳与以前的东京一样,同样面临着拥堵和无地可用的问题。”市交通局总规划师陈刚说,在以不增加地面道路的前提下,贵阳市修建轨道交通,让在市中心出行的人转移到地下去,将从根源上减少中心城区主干道以及各个路口的车流量。目前,贵阳正在建设中的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往来老城区——观山湖区——经开区之间,按照高峰段3.16万人次/小时的运载能力计算,1号线开通后,将减少贵阳中心城区地面主干道路近一半的压力,“如果四条线全部建成,东京通过轨道交通成功疏堵的案例,也可以在未来的贵阳复制。”陈刚说。

    半小时内通达 老城区人流快进快出

    近年来,在贵阳老城区外围,出现越来越多的“钟摆一族”,即白天进城工作,晚上出城休息,往返于两地之间犹如钟摆一般。家住花溪区兴隆花园的何彬就是“钟摆一族”的一员。他说,自己在小十字附近上班,每天开车都要经过沙冲路,由于沙冲路的车流量大,每逢上下班时,他都不得不提早半小时出发,以避开道路拥堵。

    “真希望能像大城市的人一样坐轻轨上班了,不仅方便,还很实惠。”何彬说。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和涉及每个市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何彬的话语道出了贵阳市民的深切期盼。实际上,这种期盼正源于市民对城市发展的一种迫切需求:老城区高密度人口正在向相对低的其他区域进行转移,但却因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因素,各片区、组团的金融、信息等资源难以形成区域共享,老城区依然成为人流、车流“堵塞地”。

    据市轨道公司总工程师陈发达介绍,贵阳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建成后最高运营时速为80公里,初、近、远期均采用6辆编组,初期配属车辆34列/204辆。初、近、远三期高峰小时发车对数分别为12对、20对以及24对。这意味着,贵阳城市轨道交通远期最小发车间隔在2.5分钟左右,每天的最大运载能力达到89万人次,贵阳中心城区两大核心区(老城区和观山湖区)与周边其他片区、组团之间也将实现30分钟内通达。

    “快速的空间转移,老城区堵塞的现象将得到很大程度缓解。”陈发达说,原先乘坐私人小汽车出行的客流将会被吸引到轨道交通,路面交通车辆将逐渐被公共交通所取代,城市路面交通和地下交通实现互补,各片区、组团之间的人流快进快出。

    站点无缝衔接 便捷出行愿景成真

    家住云岩区中东社区的林丽是小孟工业园的一名技工。对林丽来讲,每天的上下班时段让她很是头疼。“一般都要额外留出1个小时,挤公交本身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再碰上堵车就更恼火了。”林丽说,自己现在最大的愿景就是能够“便捷出行”。

    据市交通局基建处副处长钟宇介绍,目前,我市公交速度在10公里/小时左右,遇到堵车、等信号灯等情况,速度更慢。

    而林丽“便捷出行”的愿景将随着1号线投入运行后得到实现。根据规划,预计,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将于2017年投入试运行。在1号线经过的诚信路、会展中心、北京路、延安路、贵阳火车站5座车站,已经预留与2号、3号、4号线等轨道交通线路的换乘条件。在将军山、贵阳北站、贵阳火车站3座车站,分别预留与市域快铁等的换乘条件。这意味着,1号线投入运行后,贵阳城市轨道交通就将与城市道路公交、市域快铁、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枢纽场站形成有效衔接,贵阳市民可在各片区、组团之间无缝换乘。

    “随着与客运站、公交站等枢纽的无缝衔接,地面人流就可以与地下人流进行相互转换,地面交通将更加通畅,市民出行时间将节省50%以上。”钟宇说。

    贵州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陈兴建认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重点的公共交通将成为贵阳市民“便捷出行”的最主要交通方式。今后,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市民工作和生活空间距离扩大,在外围城区工作、居住的人增多,人们对老城区的依赖慢慢减少,人、车、路、城得到和谐发展,城市交通拥堵将得到根本治理。

“四管齐下” 破解城市交通拥堵困局

 

温州日报瓯网2013/04/24

城市交通拥堵,令人烦、烦、烦。

数据显示,从2006年至2011年,我市市区汽车保有量增长了近4倍,去年一年又新增了5.6万辆,市区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达76辆,居全省首位。但是,我市建成区人均道路占有面积全省倒数第一,道路面积率仅为8.2%。与此同时,这五年,市民出行的公交分担率由24%下降到18%,私人小汽车出行所占比例升至20%。

改善城市道路状况,防止城市拥堵加剧,成为政府必解之题。昨天,全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动员大会拿出了“破局之计”,力破城市交通拥堵困局。

完善道路设施>>

今年开建15条城市主干道

四年基本消除城区断头路

未来四年,全市计划新增道路长度300公里以上,新增道路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经过4年的努力,城区基本消除断头路、瓶颈路。

建新路——7月份前温州大道东延、瓯海大道东延等14条主干道路开工建设,瓯江路西延在10月份开工建设。另有三条道路于今年开展前期工作。

打卡口——今年全年,市区将改造5个交通卡口,打通、拓宽12条断头路、瓶颈路,建成4条过街设施。

建枢纽——在城区,未来将规划建设一批公交枢纽和换乘中心。今后四年每年要建成3个公交枢纽站,实现公共交通与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

修道路——针对道路坑洼现象,年内将完成温州大道、学院路、会展路等25条破损严重主要道路的大修,保证道路的平整畅通;完成10条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示范路创建,带动市区城市道路设施的全面提升。

破解停车难题>>

四年将增停车泊位12万个

停车“上天下地”并“错峰”

2.5辆车只有一个停车泊位,这样的供需矛盾让停车问题很恼人。

未来四年,在市区现有17.8万个路内外停车泊位的基础上,全市计划新增停车泊位12万个。其中,今年建成1.5万个,2014年2.5万个,2015年3.5万个,2016年4.5万个。

实现“上天入地”,是增设停车场的一大招数。除了建设一批立体停车库外,未来四年我市计划开发80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今年180万平方米),其中不低于50%的地下空间开发增量要用于停车设施。

鼓励“错峰停车”,也有助解决“僧多粥少”之困,今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内部停车场地,晚上和节假日向周边住宅小区、社会开放。

在路口设显示屏,显示附近空余停车引导停车——这样的停车诱导系统将在我市建立。今年11月份要完成鹿城区智能停车诱导系统试点工程,2016年市区实现全覆盖。

此外,社会力量建停车场所、停车设施,扩大停车泊位供给,将成为一种新趋势。今年将增加人行道临时停车泊位1000个,影响交通功能的路面停车泊位减少10%。同时,建立完善以智能、自动收费为主的多种停车收费模式,组织打击停车乱收费行动。

发展公共交通>>

水上空中巴士市域铁路齐进

市区新增8000公共自行车

三人出行,有一个会选择公交——这是未来四年,我市公交发展的目标,公交出行分担率要从目前的18%提高到35%以上。

今年将新增公交数量10%(220辆)、公交线路6条、公交专用道30公里。军人老人学生群体优惠、公交车刷卡优惠等政策,将继续给予落实完善,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使市民能够廉价乘车。

年内建成1条水上巴士线路,如果试点成功,今后还要争取多开辟几条。市域铁路、空中巴士等,今年都要取得实质性进展。

市区现有200余处公共自行车服务点、5000余辆公共自行车。今年要在实现三区通借通还的基础上,增加服务点240处、自行车8000辆,并将还车时间延迟1小时。同时,结合城区绿道建设、城区道路整治,配套建设一批自行车专用道,更加方便市民。

我市还将推动出租车经营方式转变,完善“12580”电召服务系统,优化出租车运价计算方案。

严管交通秩序>>

交警上路并增设电子警察

道路施工不能随意拦

向“中国式过马路”说“不”,让开车不再“不走寻常路”!

对违章停车、逆向行驶、随意掉头、抢道抢行等交通违规违法行为,将继续依法从严处罚。16条治堵重点道路机动车守法率要达90%以上,非机动车、行人守法率达到80%。

交警部门将完善全警上路勤务机制改革,提高路面“见警率”。交警、住建、城管将加强单向循环交通线路、交叉路口渠化、信号灯配时等具体问题研究,让这些硬件设置更加人性化,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市区将增设一批智能卡口、电子警察,完善视频监控、信号灯自动控制系统网络,全面实行路口信号灯民警实名制管理,优化市区410个灯控路口的信号配时。

全省首创交警“网上办事大厅”,实现交通违法、车管业务、特别是轻微交通事故的网上方便处理,减少因轻微事故对道路通行的影响。

道路施工尽可能安排在夜间进行,特别是城市主干道的封闭施工要按程序报批,施工工地要严格执行标化管理,不能随便“一拦了之”。

 

广州落实公交优先 建设“公交都市”

 南方日报 2014年04月30日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广州市公共交通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多样化公共交通体系逐步建成,2013年底成功入选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城市,2018年前须按要求实现建成国家“公交都市”的目标。

    今年是广州市创建“公交都市”的开局之年,如何开启破局之路?根据广州市政府要求,广州市交委委托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开展专题研究,目前研究已完成并产生一系列研究成果,为下一步广州市建设国家“公交都市”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实现路径。至2017年,广州力争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70%以上。

    今年开局打造国家“公交都市”

    今年是广州市创建“公交都市”的开局之年,广州市如何开启破局之路?

    加快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吸引广大市民更多乘公交、愿意乘公交,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的比例(简称“公交分担率”)。如何才能加快公交分担率的提升?为解决此重大课题,根据市政府要求,广州市交通委员会委托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开展专题研究,对广州市公共交通如何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落实公交优先,加快提升公交分担率,提出对策和建议。目前,该项研究已完成并产生一系列研究成果,为下一步广州市建设国家“公交都市”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实现路径。

    据广州发展研究院介绍,近年来,广州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逐步实现行业规模化、集约化、环保化、智能化、精细化发展;初步确立了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交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公交优先”的理念逐步形成社会共识;财税、路权等实质性优先措施不断落实;信息化水平国内领先,被列为国家物联网建设试点城市;公交行业清洁能源普遍应用,被评为国家“清洁汽车推广优秀组织奖”。

    至2013年末,广州市已开通地铁线路9条,运营里程260公里;全市开通公交线路1043条,公交车辆达1.34万台;出租车2.2万辆;开通12条水上巴士航线,总里程达46公里;开通320公里公交专用道;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约60%,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跻身全国前列,基本形成以轨道交通(含新型有轨电车)为骨干,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车、水上巴士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广州市创建“公交都市”,建设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是解决特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发挥交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也是促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支撑,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建设树立标杆和独具广州特色的示范作用。

    力争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超70%

    从广州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出发,广州发展研究院以鼓励“集约化出行”为手段,以建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公交都市”的目标为导向,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是要实事求是,分区域实现公交分担率的目标。2017年核心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力争达到72%,建成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力争达到70%。二是贯彻落实“建、增、管、限”四字方针。以“建”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以“增”来加强服务功能、提升公共交通承载力,以“管”来加强交通管理和提升交通运行效率,以“限”来优化出行结构,优化资源在不同公共交通方式的配置,充分发挥公共交通体系的综合优势。三是综合实施28项重点措施,全力推进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升,提升公共交通分担率。

广州市交通部门表示,广州发展研究院开展的研究对广州市公共交通未来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并且已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府决策意见,制订了《广州市关于落实公交优先加快建设公交都市的意见》

通过落实该《意见》,预计至2017年,广州市公共交通将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市地铁总里程将超过500公里;全市公交线路超过1200条,万人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达34标台,公共交通500米站点覆盖率达96%以上,公交专用道达400公里以上,早晚高峰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时速达18公里/小时以上。未来广州市将通过建设“公交都市”,为国内特大型城市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和探索经验,广大市民也将享受到更加便利、优质、安全的公共交通服务。

湖北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宜昌荆州成为典范

湖北日报 2013年08月08日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许多省市走在湖北省前面,奋起直追、弯道超越、强化管理,是促进湖北省城市公共交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公交规划是公交行业管理的最重要工作,通过科学谋划公共交通发展与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能力,从而以规划为导向、政策为后盾,整合行业资源优势,提升城市公交运营效率,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为实现公交优先,湖北省将规划、资金、政策和典型示范作为公交体系建设与管理的四架马车。规划上,建立公交优先发展引领、协调机制;资金上,督促各地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上,出台一系列管理措施、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典型示范上,积极培树行业典型,充分发挥行业标杆示范作用。四者相互支持协调、共同发力,助推我省公共交通驶入“优先”快车道。

    规划当先 服务社会“解民忧”

    无规则,无以成方圆。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是指导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促进城市公交系统科学建设的行动纲领。编制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使之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更加顺畅,有利于落实“公交优先”战略,促进城市交通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省市积极编制适应城市发展的公共交通规划,为城市达到理想的空间布局提供前提保障。我省也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城市公交体系的规划与建设,先后制定了《湖北省城市公交规划编制管理办法》和《湖北省城市公交规划编制指南》,建立了规划编制补助资金制度,明确了规划编制主体、原则和方法。目前,已有黄石、十堰、荆州、潜江、枝江和宜都等12个城市完成公交规划编制工作,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的一系列措施顺利纳入各市州总体规划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在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省重点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出行需要,规划建设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的地面公共交通系统,优化线网结构、换乘枢纽和重要交通节点设置,力图实现多种公共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对接。其中,武汉市公交规划方案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形成多层次、有效衔接、合理换乘的立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结构。

    政策引路 行业管理“重素质”

    管理出成效,制度需先行。政策支持不仅为城市公交事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更为公交行业管理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是公交事业管理强有力的后盾。

    为规范行业管理,我省相继出台了规范客运服务、开展城市公交服务评价和城市公交文明创建等多项文件。武汉市发布乘车规则,黄石市推出公交线路特许经营合同,襄阳市出台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意见等。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引领我省城市公交管理工作逐步步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