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新型城镇化专题信息

发布时间:2016-12-12  |  浏览:

创新投融资模式破解资金难题

人民网-云南频道 2016年11月11日

    记者近日了解到,在新一轮型城镇化建设热潮中,位于云南省安宁市北部的青龙街道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推进顺利,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自2016年5月入选云南省财政厅首批PPP示范项目,10月入选国家财政部第三批PPP示范项目。在最终申报成功的国家财政部516个项目中,青龙街道新型城镇化试点项目综合排名第52位,成为今年以来安宁市经济工作的一大亮点。

    据介绍,安宁青龙街道新型城镇化试点项目一期主要包括市政基础设施、产业园区、文化旅游、海绵城市项目建设,概算总投资9.22亿元。总体来看,该项目呈现出“三大亮点”,系云南省第一批PPP示范项目和国家财政部第三批PPP示范项目;全国乡镇(街道)层次唯一入选国家财政部的PPP项目;为数不多的统一规划、整体打包、分期建设的新型城镇化PPP项目。通过近三年的探索实践,安宁市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国家战略、承接昆明主城、具有安宁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子。

    据了解,安宁市青龙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期PPP项目包括集镇市政基础设施,集镇核心区域的“老双青”公路修复扩建、北三路新建等9条道路建设;跨螳螂川、跨水青公路2座人行天桥建设;再生水处理及循环利用配套管网;螳螂川、禄脿河(青龙段)河道治理及景观提升改造工程(集镇区域段);青龙学校前生态公园及螳螂川滨河文化公园;海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二期项目正在规划编制和前期准备中。

    一般的PPP项目,多为单个项目,而把若干个项目打包成一个整体项目采取PPP模式运作,操作难度较大,国内外现有成功案例不多。安宁创造性提出以PPP方式整体打包推进青龙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策略,以整体规划的形式纳入统筹,采用综合开发模式,统筹考虑片区 +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及产业配套项目,有效突破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不足难题。

    在以PPP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安宁坚持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实施了“四大创新”。构建了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风险,转变成由政府和社会资本来合理承担。创新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采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建设,形成了长期性、常态化的资金供给链,盘活社会存量资本,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有效缓解地方政府短期投资压力,降低地方政府短期投入所承受的财政风险,增强青龙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突破了资金不足的瓶颈。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营”的政企合作模式,政府从政策、投资环境等方面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打造企业优势资源聚集区;企业通过政企合作、以商招商导入新兴产业,增加地方就业和税收,实施企业内生优势资源驱动,形成区域产业发展平台和新兴产业集聚区。创新园区运作模式,引入专业的园区运营管理公司,综合运营管理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和小微企业创新园,截止目前,已有北三路、螳螂川滨河文化公园等基础设施项目在开展前期工作,实现了规划即建设、建成即招商、入驻即运营的良性循环。

    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纷繁复杂。安宁市为此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安宁市青龙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一体化统筹推进机制和行之有效的支持机制,在投融资模式、项目建设、产业培育、人口集中、功能集合上,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有效增强了投资者信心,实现了各类主体在参与青龙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2013年以来,安宁围绕推进产城一体融合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掀起了新一轮新型城镇化建设热潮,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2平方公里拓展到32.8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65.2%提高到72.49%,进一步巩固提升了以“一主四片”为核心的功能互补、梯度辐射的城镇体系。安宁9个街道除了市府所在地连然镇、安宁工业园区所在地草铺镇、昆钢老厂区所在地金方镇之外,其他6个街道均产业发展良好、基础设施完善、特色优势明显,具备建设现代新型特色小镇的条件。安宁市委、市政府以青龙街道新型城镇化为试点,全面推进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

    目前,太平新城山地城镇建设试点顺利推进,产城融合成效明显,已成为滇中新区产业发展高地和投资热土;县街道街道职教基地产教融合持续深化,在校师生超过5万人,已成为全省较大的职业教育基地之一;宁湖新城、和平新区各项配套加快建设,服务功能持续提升;温泉小镇二次创业全面启动,旅游环境提档升级;工业园区园城一体化建设全面提速;八街街道以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小镇建设也在加速推进;青龙街道在全力推进PPP项目建设的同时,也正在积极争取申报成为国家住建部全国特色示范小镇。安宁市新一轮城镇化热潮方兴未艾,为安宁建设滇中产业高地、现代花园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座产业发达、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昆明辅城正在逐步展现。

   郑州出台新型城镇化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

中原网 2016年08月17日

    未来三年,郑州市新型城镇建设要这么干!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郑州市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三年(2016~2018年)行动计划》,未来三年,郑州都市区发展战略格局形成,到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左右,县域城镇化率总体达到59.3%,城乡一体化水平达到80%左右;城乡基础设施质量过硬,空气质量逐步好转,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目标 2018年常住人口 城镇化率达73%

    郑州敲定今后三年新型城镇化主要目标,按照《行动计划》,都市区发展战略格局形成,“一主一城三区四组团多点支撑”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中心城区国际化、现代化功能及形态风貌初步形成。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县域城镇化率总体达到59.3%,城乡一体化水平达到80%。

    综合交通 1号线二期工程明年 春节前试运营

    郑州要加快国际化、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建设。2018年,郑州货运通航城市力争达到42个,国际地区货运航线力争达到40条。

    加快建设“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和城际铁路网,郑徐客专2016年9月开通运营,郑万、郑合高铁2018年主体建成,郑济高铁、郑州南站2016年开工建设。机场至郑州南站城际铁路、机登洛城际铁路2018年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开工建设郑济高铁黄河公铁两用桥工程。

    此外,有序推进轨道交通建设,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2016年8月通车试运营,1号线二期工程、城郊铁路一期 (南四环站至机场站)工程2017年春节前通车试运营;5号线2018年实现“洞通、轨通、电通”。到2018年底,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94公里,在建总里程376公里。

    基础设施 三年新增15万个公共 停车场泊位

    努力实现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扩容提质。城市供水工程方面,推进侯寨、桥南、九龙、白沙、龙湖5座水厂建设,新增供水能力每日达到81万吨,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95公里,逐步关停公共管网覆盖区自备井。

    环卫设施建设方面,新建(扩建)垃圾处理场3座,新建改造公厕320座、小型中转站24座、大中型转运站8座,新建环卫之家9.66万平方米,实现每平方公里4座公厕。

    中心城区停车场建设方面,三年新增15万个公共停车场泊位,每年完成公共停车泊位不少于5万个,制定停车场建设管理办法。

    新型社区建设 三年内大围合区域实现148个安置区开建

    科学推进以安置为重点的大围合区域棚户区改造,原则上2015年底前拆迁村庄的安置房2016年底前全部开工建设,2016年拆迁村庄的安置房2017年6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三年内大围合区域实现148个安置区开工建设,232个安置区项目实现回迁,回迁群众67.2万人,回迁率达到84%,实现回迁任务大头落地。

    与此同时,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2016~2018年,新增实物配租和货币化补贴保障6万户,棚户区开工建设保障房28万套,建成13万套。

    市民服务中心 “四大中心”重点项目 2018年投用

    推进市级“三级三类”市民服务中心建设,落实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城市设计,加快地下交通环廊、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奥林匹克中心、文博艺术中心、市民活动中心、现代传媒中心“四大中心”重点项目建设,2018年建成投用。

    加快区级及居住区级市民服务中心建设,开建区级服务中心19个,居住区级便民服务中心140个。

    生态建设 建设森林体验园、 健康养生园等20个

    到2018年,城区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国家和省定目标以内,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明显增多,重污染天气大幅减少。

    大力推进绿地工程,完成郑州园博园、双鹤湖公园、苑陵故城遗址公园建设,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园博会,市区每年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以上,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森林体验园、健康养生园等20个。

    县域城镇化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 幼儿园73所

    提升县城(新区)基础功能,新增公共停车位22090个,机动车基本实现“1车1基本泊位,100辆车15个公共车位”的要求。总投资22.4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3所。新改扩建郑州市第十五人民医院等10家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4家。

城乡一体和谐美 信阳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综述

信阳市政府2016年01月29日

   新型城镇化,应该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要充分发挥信阳山水、文化优势,注重打生态牌、文化牌,不能走见山挖山、遇水填水的路子,更不要搞破坏式的发展。

  市委书记郭瑞民在日前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重申:信阳的城镇发展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决走绿色发展之路,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信阳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思路和做法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继淮滨县马集镇、新县沙窝镇、平桥区明港镇被纳入省第一批重点示范镇之后,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日前已获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

  着眼城乡一体化发展,信阳市以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重点镇、新农村引导点建设为契机,创新方法,找准发展的布局和定位,逐步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途径,摸索出了一条探索符合信阳实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模式。

  发展基础:条件完善

  信阳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北距郑州300公里,南距武汉200公里,东距合肥340公里,在密切中原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规划建设信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加速推进阶段城镇化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从交通条件看,信阳市是全国44个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四纵三横”交通框架优势突出;距离淮滨港150公里,通过淮河航道可直达上海;随着北部信阳明港机场改扩建的实施,对外交通条件将进一步改善,为示范区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

  从城市发展方向看,2003年以来,信阳市规划建设了羊山新区,先后建设了市行政文化中心、市商务中心区、茶文化产业园和职教文化园等,区域内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建成区面积近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20万人,城市向北向东发展的空间明显打开。

  从生态环境看,位于市区南部的桐柏——大别山横贯东西,淮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一南一北形成两大天然生态屏障;羊山新区北部的北湖风景区,水域面积达2300亩;正在建设的出山店水库,建成后水域面积达106平方公里,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打造绿色生活空间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产业布局看,中心城区布局有信阳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示范区、平桥产业集聚区、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上天梯产业集聚区等4个产业集聚区和商务中心区,市区北部建设有现代家居产业园、义乌商贸城、职教文化园等,二、三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

  从城市功能看,近年来,信阳市不断完善浉河区和平桥区功能,加快羊山新区建设,区域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为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布局:五规合一

  信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是工业、服务业和都市高效农业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发展区,是经济、居住、生态功能兼具的综合性科学发展实验区。

  在空间布局上,主要按照“五规合一”的要求,规划了加工制造片区、商贸文化片区、现代农业片区、北湖城市生态“绿心”等功能区。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体现现代城市发展形态。与产业布局相衔接,体现三次产业复合发展。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体现节约集约发展。与综合交通体系相衔接,体现内外高效联系。与生态环境规划相衔接,体现绿色低碳发展。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规划相衔接,体现城乡统筹发展。

  从空间发展条件看,信阳市区西南部有龟山、贤山等浅山区域和南湾水库,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南部有浉河阻隔,东部是信阳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示范区,只有北部比较适宜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随着羊山新区的开发建设,城区向北发展的空间已经打开,在北部规划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较为适宜,也符合新一轮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向东向北拓展为主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向。

  总体上看,按照与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规划“五规合一”的原则,规划建设信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能够发挥中心城区带动作用,利用出山店水库建设的机遇,优化产业、居住、生态功能布局,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生态农业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率先建成信阳市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和现代化的样板区,为全市实现现代化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支撑。

  发展定位:三区两基地

  启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是信阳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力推手。

  按照“三区两基地”(现代产城融合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和健康休闲旅游基地)的发展定位,信阳市坚持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复合型发展理念,实施综合交通、供排水设施、能源设施、北湖“绿心”保护等重点工程,率先建成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和现代化的样板区。

  现代产城融合示范区。按照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家居产业园、义乌商贸城等产业发展载体建设,积极承接东南沿海产业集团化转移,有序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完善羊山新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吸引人口和高端要素集聚,扩大常住人口规模,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区。发挥出山店水库和淮河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设沿淮河生态景观和绿化长廊,形成淮河生态休闲观光带;严格保护北湖生态“绿心”,加强示范区内河库系统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水、大气、土壤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健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新格局。

  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依托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在建立完善人口集中促进机制、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现代农业发展动力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探索形成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制度体系,为全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示范。

  现代商贸物流基地。优化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水运等多种交通方式组织,构建对外联系快捷通畅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信阳陆路口岸物流港,加快义乌国际商贸城、家居产业园、电商产业大厦等载体平台建设,完善电商物流、家居物流、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城市共同配送等配套体系,积极融入国家物流骨干网络,打造集产品生产、采购库存、运输配送、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商贸物流基地。

  健康休闲旅游基地。提升宜居城市品牌影响力,依托“山、水、田、城”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出山店水库、北湖风景区等旅游资源开发,大力发展假日休闲旅游、滨水生态旅游、健康养老旅游等休闲产业,完善医疗服务、健康服务、商务会议等配套功能,加快出山店水库移民安置点建设,打造旅游风情小镇,形成集休闲、旅游、度假、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服务产业高地。

  在“四个河南”建设、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快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的征程上,信阳坚持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的理念,充分发挥区域综合优势,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试验探索,建设全省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域。到2020年,城市新区功能区开发建设和村庄整治改造全面完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全面形成。

  到那时,信阳会真正实现城乡一体的和谐之美!

晋江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 打造宜居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晋江经济报 2015年12月29日

   党代会报告指出,晋江明年将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重视人的城镇化,更加重视规划引领,更加重视城市宜居,更加重视城市治理;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力打造具有闽南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关键词▷ 积分优待 落户晋江

  今年4月初,晋江首次公布流动人口积分排名情况,来自龙岩漳平县的杨玉火,查询到自己的积分为173.4,排第4名,来晋江20年的他心里大大松了口气。 “去年关注到晋江这个‘双1000’的政策优待就很心动,就申请了子女入学、购房补助两个优待项目,但担心自己的积分不够,没想到这么靠前,感觉晋江对我们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很关照。”

  去年8月,晋江开始试行流动人口市民化积分优待管理办法,吸引了一大批在晋江工作居住、并已办理居住证(包括以前的暂住证)、有意落户的流动人口落户。积分优待管理办法起始年度先行安排1000个公办学校起始学位、1000个安置房购房(或自行购房补助)资格等作为优待措施,目前申请参加积分优待管理的有4万多人。

  除了积分优待管理办法,晋江推行的居住证制度也让外来人员享受着和本地市民一样的待遇。当前持证流动人口可享受卫生、教育、就业等30项优惠待遇。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9月,晋江在全省率先出台流动人口落户管理实施意见,进一步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明确无房也可落户,目前晋江市已迁入流动人口20543人。

  党代会报告提出,明年晋江将继续深化户籍制度和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改革,完善居住证制度和积分优待政策,推动更多外来人口落户晋江。相信,随着一系列保障措施的推出,会有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携家带眷成为“新晋江人”,他们将在晋江工作生活,安居乐业。

  关键词▷ 核心功能聚集高端服务业

  以往周末一有空,青阳街道的庄清清总喜欢约上几个闺蜜一块到厦门娱乐、购物,因为厦门有不少晋江没有的国际品牌、有多个综合性商场。而随着SM广场、万达广场、世茂、宝龙城市广场等城市综合体的入驻,一些只有在大城市才能买到的品牌降临晋江,庄清清不用奔波,就能就近享受周末。抛开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庄清清也喜欢到近年来滨海旅游开发得有声有色的金井海边游玩,到沙滩踏踏浪、踩踩沙、吹吹风,尽情陶醉于金井美丽的景色中,体验一把慢生活。

  在庄清清的印象中,几年前,万达广场与宝龙城市广场所在地都是典型的“城中村”,随着晋江城市更新改造的推进,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随着一个个城市综合体的建成和现代新业态的引入,昔日的“城中村”正在向城市新商圈转变。休闲、购物、金融、酒店办公,各类高端服务业竞相发展。

  党代会报告提出,明年晋江将继续坚持“全市一城、一城两辅”,统筹全市建设,主城区注重核心功能聚集、创新体系建设、高端服务业发展,晋南辅城注重发展滨海旅游、科教研发、先进制造,晋西辅城注重对接厦门辐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相信,未来晋江的城市功能布局将更趋完善,而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形象将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 城市宜居 守住乡愁

  如今的五店市已成为晋江打造“文都”的最佳“注脚”,她让外地人看了觉得很闽南、华侨看了觉得很乡土、老年人看了觉得很怀旧、年轻人看了觉得很时尚。而更让我们惊喜的是,五店市并不是“孤本”,随着最近安海三里街改造完成,又一群富有闽南特色的建筑精品呈现在市民眼前。除了保留旧三里街原有的闽南传统风格,新三里街还保留了一些西洋风味骑楼的细部造型,传承古朴的建筑造型,与白塔和周边环境相协调。市民期盼着,三里街也能成为展示闽南文化的“新街口”。

  周末,安海的李伟东习惯于早上在安平桥生态公园晨练,顺便给孩子讲讲白塔曾经的故事,然后驱车沿着世纪大道到五店市逛逛,除了品尝地道的晋江小吃,也吃吃大伙口中“高大上”的海底捞火锅。世纪大道没南拓前,来一趟市区要走泉安南路,路面坑坑洼洼、车流拥挤,现在走在世纪大道上,路面宽敞、风景优美。逛完五店市,骑上城市公共自行车,李先生会带着家人到晋阳湖边散散步。夜幕下,晋阳湖里的音乐喷泉水柱随着声、光有节奏地翩翩起舞。这样的美景,给李先生的一天画下完美句点。

  党代会报告提出,晋江要更加注重城市宜居,明年要持续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加快中部、东部、西部快速通道等项目建设,打造“三环七射”快速路网,加快有轨电车、公共自行车二期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崎山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建设;守住乡愁记忆,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留住城市的“根”和“魂”。我们期待晋江成为一座更现代、更闽南、更宜居的城市。 

 湘潭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城镇经济“战略支点”

湘潭在线 2015年12月03日

    湘潭县花石镇的湘莲、湘乡市棋梓镇的水府庙、韶山市银田镇的银河……,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地方特色景观。今年2月,湘潭邀请多名专家和相关单位代表,对这些特色小城镇整体专项规划进行详细评审。经过大半年的建设,它们特色更鲜明,并拥有了撬动经济发展的“新钥匙”。

    “特色小城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3年前,我们就已启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湘潭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称之为“新”型城镇化,就是强调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因势利导,根据中心城区、各县(市)区、各乡镇村优势和特点,从顶层规划到项目落实,再到建设推进和资金整合,3年来,湘潭已形成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打造各具优势的城镇村发展格局。

    从规划入手  重“产城融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今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相关要求,市住建局以“北进中强”战略为中心,以强化建设驱动为抓手,着眼于基础设施完善和城乡长远发展,制定了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市、乡镇和村落四级协同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制定了《湘潭市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简称《计划》)。

    该《计划》以城区为重点,涵盖整个市域,总共建立了565个项目的清单,投资1900亿元。此外,我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停车场等专项规划也在抓紧编制中。

    “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产城融合是目的。”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利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的有力条件,各县市和乡镇积极探索“园区+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园区与乡镇、农业基地合作。比如青山桥镇的皮鞋产业、棋梓镇的建材产业、花石镇的湘莲产业都已形成较大规模和影响。

    第二产业方面,目前,泰富重装产值已突破百亿大关,吉利汽车首个新能源战略、SUV整车项目项目落户湘潭,湘潭电化新基地、上海屹丰、威胜电气产业园、珠江啤酒等重大产业项目竣工投产等也为我市“产城融合”建设抹上了绚丽的色彩。

    从实际出发  看成果转化

    打造一座宜居宜业的美丽城市,建设一个温馨舒心的美好家园,这不仅仅是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口号或愿景,已逐渐成为可以触摸得到的事实。近两年,我市从自身实际出发,着重在强化社会保障、深化环境治理和体制改革方面做出成效,将城镇化建设步伐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去年,我市新增城镇就业6.4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万人,今年将实现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67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92元,增长11.2%。

    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调整为每月1012元,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420元/月。

    全市共实施棚户区改造4.58万户、386万㎡,基本解决了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3㎡的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同时,今年我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集中开展渣土运输等“五项”整治,持续推进城市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另外,我市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实现了重大突破,竹埠港28家重化工企业全部关停,锰矿地区28家重污染涉锰企业陆续关闭,湘潭县也成功关闭了5家煤矿。

    这些成果,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城镇化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促资源整合 破发展难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全局性工作,虽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仍有一些难题亟需各级各部门合力破解。”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对比《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征求意见稿),当前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部分指标差距较大。

    如目前我市的农民工统计为户籍人口,由于农民工流动性较大,本市实际农民工人数与统计数据有较大差距;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尤其是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所占比重统计数据有待进一步确认等。

    下一步,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重点在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以及编制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智慧湘潭、环境保护、综合交通运输、国土开发、住房保障等相关规划和项目清单上下功夫,全力做好“十三五”规划工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要落地,首先还要破解资金整合难题。今年起,我市将进一步推进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的申报、争取新型城镇化试点项目、加快PPP项目落地、激发各园区及投融资平台效用等重要工作。

    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还需继续交好“干货”,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积极引进和培育3D打印、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智能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抢抓国家重点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规划和布局“湘江高端服务创新产业轴”、“环线经济带”“一轴一带”经济走廊,“一轴”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一带”重点发展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局面。同时,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整合全市科教资源,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坚持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突破一批行业核心技术。

 海口以“多规合一”改革释放新型城镇化潜力220

 海南日报 2016年08月18日

    新型城镇化建设,蕴含着转型发展的丰厚红利,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机遇。海南的城镇化建设,要在“一张蓝图”的框架之下,借助“多规合一”的改革优势,走出一条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子。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从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型的关键5年。人口城镇化牵动着可持续增长的转型改革全局,并成为我国“十三五”转型发展的“最大红利”。在这个大背景下,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平台,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以“多规合一”改革为动力,构建海南可持续增长、绿色崛起的新格局。

    新型城镇化蕴藏巨大潜力

    “十三五”时期,海南只要做好新型城镇化这篇大文章,就能抓住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给海南带来的重大机遇,就能释放“生态环境、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就能走出一条国际旅游岛升级版建设的新路子。

    新型城镇化蕴含巨大消费潜力。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迁移,将带来巨大的消费“累积效应”,有利于扩大城镇消费群体,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潜力释放。2014年,海南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为2.5倍。如果到2020年海南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4年的55.1%提高到65%,新增城镇常住人口规模预计将达到152万人;2014—2020年城镇人均消费支出按年均12.5%增长,那么到2020年至少将新增274亿元的消费规模。

    新型城镇化将推动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现代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岛屿经济发展经验看,城镇化进程与服务业发展基本同步。例如,香港、新加坡城镇化率都达到80%~90%以上,相应的服务业占比也达到80%~90%左右。服务业同样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中之重。

    新型城镇化将有利于保护和释放海南的生态优势。“十三五”时期,全岛按照一个大城市统一区域和城乡环境治理,划定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实现工业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有利于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从而走出一条绿色崛起之路。

    “多规合一”改革

    推动城镇化建设

    “多规合一”改革就是要按照“全岛一个大城市”的思路,加快推进规划管理体制、行政体制、资源价格体制、生态保护体制、服务业开放等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企业、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活力,聚集市县协调发展的合力,形成符合海南省情的发展新动力。

    以“多规合一”改革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海南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缺少能够带动全省、辐射周边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十三五”时期,“多规合一”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按照“全岛一个大城市”的发展思路,根据区域资源分布特点,突破资源利用的地区壁垒,形成产业分工明确、差异化发展的合理布局,优先把海口、三亚、琼海、儋州、五指山5个中心城市发展成为经济强市,形成5大经济增长极,增强对周边市县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促进全省经济高速增长。

    以“多规合一”改革提升城乡土地利用效益。稀缺的土地资源是海南最大的后发优势。通过“多规合一”改革优化城乡、区域土地资源配置,将有利于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以地均生产总值为例,2014年海南地均生产总值为0.1亿元/平方公里,仅相当于2014年北京的8%、上海的3%、广东省的26%,如果以“多规合一”改革盘活城乡土地资源,将极大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

    以“多规合一”改革助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海南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2013年,海南城、乡万人床位数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张、7张;从海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看,2013年城镇人均医疗支出、人均教育支出分别是农村的2倍和7倍,高于全国城乡差距的平均水平;从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看,以“海澄文”为例,2014年,海口、澄迈、文昌人均公共医疗支出分别为934.6元、513.5元和734.8元,澄迈、文昌仅相当于海口的54.9%和78.6%。通过“多规合一”改革,将土地增值收益的1/3左右用于改善民生,将显著提升海南公共服务水平,缩小与发达省市差距。同时,通过相关市县的区域社会一体化,在更大地区范围内统一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安排社会事业,可以更加有效地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不同社会群体的多维差距,以到2020年总体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六个统一”的

    体制机制创新

     “十三五”时期,海南新型城镇化发展要在突出“一个总体规划、一张蓝图”的前提下,着力推进“六个统一”的体制机制创新。

    统一规划体制。按照“全岛一个大城市”的发展思路,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建设、国土、环保、旅游、海洋、林业、交通、水利、产业、社会事业等部门专项规划纳入“多规合一”管理体系,避免因部门分割、区域分割、行业分割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资源的重复低效利用,进而实现海南空间布局的合理优化,资源利用效率的显著提高。不折不扣严格执行规划,实行规划编制、审批、监督三分离,保障规划工作的开展。强化法治保障,对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监督检查以及公示公开等事项制定明确的规定,保障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稳定性,从而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统一土地利用。强化省级政府对土地的统筹利用。严格执行土地统一收购储备、统一开发管理、统一公开供应,统一规划岸线资源,严格土地审批,限制最低地价,提高平均地价。明确规定市县土地利用权力。严格落实已编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本级土地利用管理及市场动态监测监管系统。严格执行辖区内土地用途管制和规划管制,确保区域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统一土地规划利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县的积极性。

    统一产业布局。坚持“规划衔接、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集群集聚”的原则,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形成更为科学、更为明晰、更为紧密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避免因行政壁垒造成的遍地开花、同质化竞争和资源的低效利用。促进生产要素在市县间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享、联动发展。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旅游车跨市县运营管理,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一体化。

    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全省交通、供水供电供气、排污、电信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基础设施网络。优先保障公共交通一体化。加强机场、动车站、高速公路、城际公交连接线的互联互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打通市县之间各产业园区、重点旅游景区的交通瓶颈,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推进通信网络一体化。推进全省范围内的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工程,打造“数字海南”,实现全岛通信网络一体化。

    统一社会政策。重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制一体化。做好省内、省际间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到2018年,提前全国2年统一全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致相当。

    统一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环保“大部门制”,整合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环境行政权,统一集中到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体制一体化。将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处理、清洁能源利用等环境保护设施延伸到农村,统一城乡生态环境布局、统一城乡污染综合治理、统一城乡绿化管理。建立最严格的生态环境规划体系,采用国际最高环保标准监管全省经济社会活动,坚决杜绝因追求GDP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问责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在领导干部综合考核中的权重,与干部的选拔、任用和激励结合起来。[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海南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青岛市新型城镇化特色道路的优化策略

鲁网 2016年08月08日

    青岛市新型城镇化特色道路要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全力促进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落地新型城镇化除了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张,更应该是全体居民权利的平等,经济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均衡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平等享有,社会文明和生活质量的全面进步。新型城镇化要由过去偏重速度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进入以推进深度人口城镇化为特征、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

  青岛市未来城镇化的推进应更加强化内涵式发展。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实现特色发展,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要整合各种资源与力量,全力促进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落地。城镇化规划及具体措施制定时,要让政府部门、农村居民、农民工、城镇居民、企业、非政府组织、专家学者等各方代表都应参与进来,进行充分讨论,以最大程度地协调好各方利益; 城镇化进程中,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并支持进行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同时,引导部分农民进入周边城镇的二、三产业就业,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其市民化。再者,政府应引导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在小城镇产业发展和公共事业建设等方面,可给予一定政策优惠,以充分发挥其活力。最后,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城镇化中规划引导、支持鼓励和监督监管的作用。

  继续推进关键制度改革,全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新型城镇化必须深入地进行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而改革的重点要率先突破关键制度。

  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户籍壁垒,维护居民迁徙权利,让居民在区市内自由流动,对于推动城镇化进程尤为重要。青岛市应在实行城乡统一户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政策落实力度,逐步降低落户门槛,加快实现常住居民户口在市区范围内按统一标准进行自由迁移。

  继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在农民向重点城镇转移的过程中,青岛市应该进一步对农业经济 农业与技术 土地进行综合整治,改革土地制度,真正给予农民充分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允许其在市场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收益。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同时对搬到城镇居住的农民办理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登记。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该逐渐将权力和财力下移,扩大县、镇的事权和责任,规范其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促进城镇化均衡发展,持续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新型城镇化”融合型的城镇化。它不止注重城市规划与发展,而是更加强调城乡统筹发展与产城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均衡发展,发挥中心区辐射作用青岛市应当适当扩大中心城区的规模,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其核心地位优势。在周边城镇发展配套产业,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共同推动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的经济联系,促进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的交流互动。同时,青岛应该充分发挥其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市的作用。加强与周围城市的合作互动,建立起畅通的资源共享渠道,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协调带动城市群的整体发展。

  促进产业均衡发展,提供经济发展动力。产业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动力。青岛市应努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城镇聚集,提升其产业发展水平,以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青岛市各级政府,尤其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方政府,应该利用税收、土地等政策措施吸引有竞争力的企业向本地落户。有资源优势的县、镇,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形成产业优势。对于其他还未形成产业优势的城镇,更要鼓励支持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布局,培育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形成独具优势的产业链。

  加大农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健全与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拓宽小城镇投融资渠道,支持农民融资进行自主创业。

  不断强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增强新型城镇化的硬件与软件保障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坚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融合共享的城乡关系均等化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是融合共享城乡关系构建的首要保障。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积极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小城镇及农村的延伸、覆盖,提高其服务供给能力,为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硬件支撑。

  加快小城镇及农村的公用事业设施建设,完善水、热、气、暖等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建设农村及小城镇的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加强县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与周边城镇的道路交通建设。在村镇设立垃圾收集站、转运站,将其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推进垃圾处理的程序规范化、体系化,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稳步推动城乡居住环境的良好治理。

  进一步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青岛市应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化建设规划中,积极解决新市民子女的入学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努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各区市范围内的优化均衡配置。在卫生医疗体系方面,应加快县域、重点镇的卫生医疗设施建设,积极促进农村卫生医疗网络的建设,鼓励支持医务人员在小城镇中进行医疗服务,提升整体医疗水平。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区市、镇、新型农村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充分传承并发挥当地文化特色,促进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进城农民逐步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此外,要特别重视对进城农民进行培训和教育,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搭建素质教育平台,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其市民化的顺利推进,保障人的城镇化的真正实现。

宝鸡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纪实

新华网 2016年07月22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成为一个热词。那么,“新型城镇化”到底“新”在哪里?该如何推进?近年来,宝鸡市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城乡一体,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宜养的最具幸福感城市。如今的宝鸡,从主城区到县城、镇、乡村,处处呈现一派和谐安乐的幸福美景,新型城镇化的“宝鸡实践”令人瞩目。

    精雕细琢 建设宜居城市

    最近,家住宝鸡市区金陵新村的耄耋老人李坤即使天气再热也要每天在小区里兜两圈,为的就是看看正在进行的小区改造工程进展情况。“我已经在这里住了30多年,如今人老了,小区也老了!”李坤说,他的最大心愿就是能改造一下小区的水、电、路等设施,让生活多年的地方环境优美舒适,今年他的愿望正在变成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让百姓生活幸福安康、平安舒适!”宝鸡市委书记钱引安介绍说,近年来宝鸡市以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宝鸡确定为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为契机,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加快城市东扩南移北上步伐,努力朝着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目标奋力迈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秉承新发展理念,避免大拆大建,注重精修细补,将城市建设的重点放到改造提升老旧街道和小区上,既完善了配套服务功能,又节约了资源,保留了城市的历史印记。

    新铺的柏油马路乌黑发亮,新装的过街天桥高端大气,新设的公交专用道、港湾式公交站、自行车专用道整齐划一,加上道路两旁造型美观、风格独特的景观绿化的陪衬,一条现代化气息浓郁的迎宾大道跃入眼帘。这是日前刚刚竣工的宝鸡市金台大道提升改造工程呈现给人们的美景。近年来,宝鸡市着眼缓堵保畅、提升品位、便民利民,对主城区商业中心、交通干道、居民聚居区的老旧道路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先后对经二路、东风路、金台大道、中山路东段等城市主干道,海棠路、玉涧东路、新福二路等次干道以及石龙路、吉祥路、如意路等小道路进行了改造,其中仅今年改造道路就达27条。“通过改造,解决了这些道路狭窄、排水不畅、地下管网不全、市政设施陈旧老化等问题,完善了城市路网,打通了‘断头路’,方便了市民出行,缓解了高峰期交通拥堵。”宝鸡市住建局负责同志告诉笔者,近日,市上又启动了陈仓大道、斗中路南段、清姜路等6条道路改造工程。

    城市建设不光要美“面子”,更要美“里子”。是拆旧建新、大建新城,还是改造提升、固旧修旧?这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和良知。在各地竞相兴建新区、大建新城的背景下,宝鸡市委、市政府却将城市建设的重点聚焦老旧小区。“群众的所想所需所盼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宝鸡市市长惠进才认为,打好老旧小区改造攻坚战,努力为老旧小区居民营造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居住环境,为群众保留熟悉的“乡愁”,为城市留住历史的印记,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宝鸡市共确定325个老旧小区改造对象,改造内容不仅包括弱电线路落地、管道维修更换、建设停车场、修补小区道路、绿化亮化、布设监控设施、拆除乱搭乱建、加装电梯等“硬件”,还包括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社区统一管理等“软件”。为加快进度,市上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四个区和住建、规划、国资、民政等19个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领导机构,按照政府奖励、业主出资、社会(企业)融资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分担改造费用,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各区每年配套50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老旧小区改造。目前,长青路、红旗路、金陵新村、陈仓中街、中铁宝工5个片区的改造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成为全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样板工程。同时,记者还了解到,从今年5月份开始到2018年底,宝鸡还将对建成区内的违章建筑、违法建筑、影响市容的建筑、危旧建筑和影响市容的设施进行拉网式排查和拆除,清除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绊脚石”。

    在许多外地人的想象中,陕西是黄土高坡、生态脆弱、满目荒凉,而到过宝鸡的人却无不为这里“两条林带、一片水面、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天蓝水碧地绿、恍若江南的生态园林美景所惊叹。这是宝鸡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果。以打造西部生态最美城市为目标,持之以恒推进“绿色宝鸡”建设“九大工程”,见缝插绿,广建湿地,综合治渭,近年来宝鸡先后斩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华环境奖等多项殊荣,今年初又成为西部地区唯一一个跻身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地级市。

    以人为本 打造特色城镇

    一排城堡式的建筑扑入眼帘,木屋、花架及楼顶大钟等极具欧式风情的元素不断闪现,令人目不暇接。盛夏时节,走在秦岭里香格里拉——太白县城凤鸣路上,一股浓郁的欧陆风情扑面而来,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欧洲的某个小镇。“如今我们这个小山城可热闹了,前来观光休闲的外地游客络绎不绝,我的生意也比以前好多了!”在县城开饭馆的居民王明利高兴地对记者说:“这要感谢县上这两年把县城当5A级景区来建设、打造‘西部慢城’让我们从中得到了好处。”

    “郡县治,天下安!”提升县城和小城镇的治理水平,完善其配套功能,最大限度增强当地群众的幸福感,为实现就地城镇化创设良好条件,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宝鸡市下辖各县均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据此,近年来,宝鸡市号召各县区精心规划,将县城按照4A、5A级景区的标准来建设,带动基础设施大提升、三产服务业大发展。于是,全市各县区纷纷深挖潜力、发挥优势、倾力打造特色化城镇。

    “到2020年,我们要把凤翔县建成宝鸡主城区的拓展区、关天经济区能源化工基地、西北地区白酒产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5万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5%。”凤翔县委书记王建民介绍说,近年来凤翔县大力挖掘先秦古都资源,重点开发先秦陵园,建设雍城遗址公园,提升东湖景致,依托中国四大名酒西凤酒产地大力发展白酒产业,借助宝二发电、徐矿甲醇、东岭冶炼等龙头企业延长能源化工产业链,为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作为西岐故里的岐山县大打周文化牌,大到街道、楼宇、城市路灯、灯杆,小到门楼、屋檐、屋脊、休息座椅,周文化的氛围无处不在,更让人赞叹的是文王路、仓颉路、凤仪路、礼乐路、岐伯路、甘棠路等周文化色彩浓厚的道路命名,告诉每一位游客这里是两千多年前名副其实的西周故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诞生地,更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地处秦岭深处的太白县发挥生态良好、山清水秀、气候凉爽的自然优势,坚持“打造第一、创造唯一”的理念,提出了“雪域太白、秦岭夏都、诗意田园、养生慢城”的定位,立足欧式风格、现代功能、水城特色,按照“坡面红屋顶、墙面暖色调、墙裙文化石、门匾木质化”的标准,统一县城建筑风格和色彩体系,按照欧式建筑元素,改造城区建筑屋顶穹顶,增设欧式花架、花箱等设施,力求在城市建筑上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浓郁的欧陆风情。

       ……

    一时间,宝鸡市各县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推进城镇建设上妙招频出,先秦古都、魅力凤翔,佛骨圣地、人文扶风,炎帝故里、幸福渭滨,山水眉县、创意田园,西府天地、问道金台……一张张各具特色的县城名片精彩纷呈,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

    县城建设锦上添花,小镇的变化也令人称羡。走进千年古镇凤翔县柳林镇,但见老镇区铺上了彩色地砖,财富街、商业街店铺林立;新区里,随处可见的工地塔吊林立,一幢幢厂房、保障房拔地而起,新修的道路条条连通,体育场、幼儿园、文化中心应有尽有,使人恍如步入城市。“农活忙完了,到这里散散步、打打篮球、吼几声秦腔,感觉好得很。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咱农村人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新的生活了。”村民孔亮高兴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2008年陕西省启动的“关中百镇”建设中,宝鸡市有24个镇搭上车;2013年6月,凤翔县柳林镇、岐山县蔡家坡镇、眉县常兴镇等5个镇入围省级重点示范镇行列;2014年9月,又有14个镇被列入全国重点镇。以“重点镇”、“示范镇”建设为引领,近年来宝鸡持续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坚持走以人为本的就地城镇化之路,推进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不光拉大了镇区骨架,而且完善了公共服务和产业支撑,吸纳了大量农民进镇居住,“小都市”效能日益凸显。“90亩大的综合文体中心内设休闲娱乐区、篮球场、羽毛球场、活动中心,直径50米的音乐喷泉已建成,图书馆对外开放,居民来这里休闲娱乐都说好!”蔡家坡经开区一位负责人言谈中满怀自豪:“凡是为城市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我们重点镇都有。”

    城乡一体 塑造美丽乡村

    一条条新修的道路平坦宽阔,一盏盏新装的路灯美观别致,新建的文化广场上,人们惬意地打球、下棋、健身,碧水环抱,绿树掩映,亭台轩榭、文化墙点缀着花花草草,十几位中老年妇女围坐一隅,放声高歌……这一组组令人欣喜的画面,不是城市的街心公园,而是宝鸡农村一处村头即景。这是宝鸡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带来巨变的一个缩影。

       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不应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近年来宝鸡市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的标准建设农村,用市民待遇对待农民,努力建设“生产在村子、生活在小区、服务在社区、就业在园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破镇域、村域、组域界限,将行政村规划整合为农村社区,控制和停止偏远村、移民搬迁村的庄基审批、庄基翻建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形成了农村新建住房向社区集中、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向社区集中投放的格局。同时,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在陕西率先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止目前,全市已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的村庄达到 107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3%,西府农村环境达到陕西最优。

    为实现农村生态环境从“脏乱差”变身“绿净美”,宝鸡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出台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了村容村貌整治、生活垃圾处置、生活污水处理、养殖污染治理、村庄绿化美化等“五项”整治重点,大力推广“四个”治理模式。在生活垃圾处置方面,推行“五个一”办法,即每户一个垃圾桶、每组一名保洁员、每组一个垃圾收集车、每村一个垃圾保洁站、每站一个垃圾清运车,形成了村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体系;在生活污水方面,探索建立了“统一收集、沉淀厌氧、人工湿地、多级净化”的处理模式,解决村庄污水集中排放和处理;在养殖污染方面,探索建立了“小区集中饲养、人畜完全分离、污染集中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的治理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分散养殖污染问题;在村容村貌整治方面,探索建立了“净化先行、绿化点缀、靓化提升、文化增色”的整治模式,鼓励村庄清理“三堆”,治理“三乱”,解决村庄脏乱差的问题。

    美丽乡村不仅要面子光鲜亮丽,更要有文明的内涵。宝鸡市以民风建设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大力培育切合农村实际的、农民易于践行的核心价值观实践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时代新风在农村的认同和固化。全市各县区、各村镇纷纷拿出奇招妙招。如凤翔县打造了豆腐村仿古一条街、马家庄村周秦式城垛路墙、庞家务村仿秦式迎宾牌坊等各具特色的村庄新建筑,让村庄更有品位,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岐山县大力开展传承周礼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找准了周礼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使“礼、义、仁、智、信”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入心、入脑、入行动。

    以主城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县城、重点镇、乡村,以全域一盘棋思维、城乡一体化机制,从群众最关注最迫切的需求出发,全方位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努力构建幸福城镇,让群众共享美好生活。宝鸡精心编织的这张覆盖城乡的新型城镇化网络,正成为引领370万宝鸡人同步够格迈入小康社会的坚实保障。 

新型城镇化:明确新思路 绘就新蓝图

 郑州日报 2016年07月22日

   构建郑州与北京、西安、武汉等周边主要城市的2~3小时出行圈,打造国际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城区大气环境优良天数明显增多;三年内安置房建设任务大头落地,停车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根据我市《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今后一个时期,郑州要抢抓新机遇、明确新任务,以各项建设的提速提质,促进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总体要求

  以国际商都为统揽,以航空港实验区建设为引领,以“三大一中”为路径,以开放创新为动力,坚持“一主一城三区四组团26个新市镇”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郑州都市区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县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为“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确保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开启现代化建设新进程。

  综合交通

  打造国际化现代化

  立体综合交通枢纽

  以国际空港和国际陆港为核心,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构建陆空联运、国际国内直连的综合运输体系。积极完善“米”字形高铁体系,构建郑州与北京、西安、武汉等周边主要城市的2~3小时出行圈和以郑州为核心覆盖中原经济区的半小时城际网络。完善郑州对外放射公路网,实现主城区内15分钟上快速路、快速路15分钟上高速、高速1小时通达市域各县城、县城1小时通达各乡镇(组团)。

  全面加快轨道交通建设进度,早日实现轨道交通骨架成网,达到国内一流城市水平;建设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推进快速公交(BRT)网络工程建设,促进出租车行业健康发展;倡导“公交+自行车+步行”的绿色出行模式。完善中心城区“井+双环”快速路系统,实现城内外快速衔接。推进“大数据”智能交通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现代化水平。

  生态环境

  城区大气环境优良天数明显增多

  蓝天工程:强化燃煤污染控制,有效控制机动车污染,全面遏制扬尘污染。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大幅削减,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城区大气环境优良天数明显增多,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全国重点城市排名稳步提高。

  绿地工程:突出抓好园博园、南水北调生态公园和生态廊道等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公园、游园、街头绿地建设,搞好城市立体绿化和楼顶绿化,提升绿化水平。

  碧水工程:突出抓好环城循环水系、贾鲁河治理等工程,打造“水源优、河湖通、流水清、沿岸美”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

  都市核心区

  三年内,安置房建设任务大头落地

  加快推进以安置为重点的棚户区改造。在确保质量和品质的前提下,市区联动,全力加快,争取三年内建设任务大头落地。努力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探索以购代建筹集安置房源、收购已安置群众多余房源,最大限度缩短安置周期,减少新建安置房数量。

  加速提升市政公用和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合理布局、努力推进“三级三类”市民服务中心全覆盖,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立完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扶持专业化住房租赁市场主体,培育专业化住房租赁市场。

  推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城市成片改造旧区、重要地段和管线密集区以及新建、改建、扩建城市主干道路,应当根据城市功能需求和条件同步规划和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加大停车场(楼)建设力度,充分挖掘城市空间资源,强化规划刚性约束,不断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停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停车管理智能化水平。

  县域城镇化

  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试点

  突出强化县域城镇支撑承载功能。持续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和规划区内村庄合村并城,高水平推进县城新区规划建设,积极培育综合实力和城镇功能双强的新市镇。

  积极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试点,试点建设一批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产业特色明显、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的具有中原独特魅力的田园风情小镇。

  城乡一体化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向农村延伸覆盖

  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推进乡村经济“一群一园”发展,在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在符合条件的地方布局乡村特色经济园区,服务农产品、特色产品就地加工和农民就近就业。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安全提升工程。

  创新投融资

  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转非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拓宽建设资金融资渠道。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编制公开透明的政府资产负债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健全价格调整机制和政府补贴、监管机制。

  强化金融支持。鼓励利用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设立城镇化发展基金,整合政府投资平台设立城镇化投资平台。

  户籍制度

  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

  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全面放开县城落户条件,进一步放宽中心城区落户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地落户,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加快制定公开透明的落户标准和切实可行的落户目标。

  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在居住地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出入境证件、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机动车登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报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申请授予职业资格以及其他便利。不断扩大对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范围并提高服务标准,缩小与户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推动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住房保障权利,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