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城市品牌专题信息

发布时间:2016-12-12  |  浏览:

  “黄岛发展杯”沿海骑行大赛看黄岛城市品牌塑造

大众网  2016年09月12日

       里约奥运会大幕刚刚落下,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同时对我国综合国力和品牌提升也有极大促进,落实到一个城市之中,体育赛事对于一个城市品牌提升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本次“黄岛发展杯”山东省第二届沿海骑行大奖赛致力于发展全民体育赛事,依托于黄岛优质的自然资源,为树立黄岛“最美赛道”城市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赛事是发展城市品牌的战略重点。在现代社会里,体育与文化、艺术一道成为使城市具备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和良好的市场化运作,对举办城市在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完善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能够产生积极影响。

  黄岛区地处青岛市的西海岸,风景优美,海洋资源丰富,是山东省规划的青岛市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商务中心区,区域范围内有国家级开发区、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等区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在自然和社会资源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各种政策的扶持也为黄岛的发展保驾护航。

  本次“黄岛发展杯”山东第二届沿海骑行大奖赛是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开拓群众健身新局面的有益尝试,也是探索山东体育产业之路的崭新实践,是体育、旅游、媒体、地方政府的一次跨界融合。

  在此之前,黄岛区灵山湾旅游度假区于2014年8月举办了第三届亚洲大学生沙滩排球锦标赛,同期还举行了第二届亚洲大学生高尔夫球锦标赛。据了解,当时来自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23支代表队参赛。近年来,黄岛区为推进体育运动与旅游休闲融合,先后组织举办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中国大学生沙滩排球锦标赛。

  体育赛事作为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为引入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重要机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系列重大活动提升和扩展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体育赛事是一个动态的、极具号召力的“人文旅游品牌”,通过这一品牌结合旅游消费,成为城市改造的催化剂,更为展示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提供了平台。

  “黄岛发展杯”山东第二届沿海骑行大奖赛是响应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全民健身为导向,以独特的生态及城市发展环境资源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全民健身体育的一项品牌赛事,有助于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促进当地体育与经济、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活力黄岛、生态黄岛、开放黄岛等城市品牌。

“大高外”项目撬动滨州城市品牌形象

                          大众网 2016年09月09日

  眼下,负责第二届中国古村镇大会闭幕式节目的中外编演团队陆续来滨,即将进行彩排。

  9月28日大会闭幕那天晚上,一场名为“生命之河·天齐滨州”的大型舞剧将在黄河畔“盛大绽放”。该剧分为夏禹治水、盐铁渔利、希腊缪斯、大齐天下、逐梦未来等五个部分。藉此,在历史上没有直接联系的古希腊文明和古代齐文化将在当代滨州实现舞台交汇,高扬“本土性与国际化”的大会主题。这台中西合璧的演出,是我市在国际视野上审视古村保护之路的缩影,也是近年来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频打国际牌的缩影。

  近年来,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推动区域经济提档升级的同时,重点在乡村旅游、城市规划、校园足球等人文领域的对外交流上做出重要探索。20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WAT国际规划项目(欧洲小镇)联合设计活动在该区举办,聚集了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国巴黎建筑景观学院等地的专家。2015年,德国森州福尔达市伯尼青少年女子合唱团来该区演出,巴西足球国际俱乐部教练、亚足联副主席张吉龙、西班牙皇马足校首席代表、德国专家安德烈· 罗伊特等陆续前来该区考察校园足球。今年年底,该区百川小学快乐音符合唱团将应邀赴德国演出……

  在很多人看来,滨州是块“文化盐碱地”,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更是“盐碱地中的盐碱地”,没底气也没必要搞如此“花哨”的对外人文交流。如此做值得吗?

  我们可以借助“它者”的眼光更清晰地认识滨州的资源禀赋。记者在与黄河古村风情带设计者之一、上海高谛文化中心主任后德仟博士的交流中得知:滨州人文有独特资源禀赋,它是江北惟一的水城,处于黄河文明、齐文化相叠加的典型地带。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的“黄河古村风情带”将创新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理念方式。

  同时,根据城市生态学理念,一个城市发展绝不能仅靠工业项目,单纯注重经济发展。好的人文生态环境将为城市系统提供基础性支持。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国家湿地公园秦皇河公园,按照“一道风景线、一条产业带、一河清泉水”理念,由澳大利亚艾恩斯公司规划设计了《秦皇河生态科技园总体规划》,带动了城市核心区快速发展。

  那么,该区对外人文交流的主要理念是什么?效果如何?

  2015年3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光峰在该区调研中指出,面临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向改革、开放、创新要动力,积极挖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在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大资金、重点难题上有突破。

  2015年11月,该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姚和民在与“中国 滨州”网网友交流时表示,开发区是一个城市开发建设的前沿和窗口,项目建设始终是开发区发展的生命线,没有“大高外”项目做支撑,开发区发展就没有潜力和后劲。

  经济发展如此,文化建设同样需要。一个城市的成长,首先是要不断做加法。尤其是对于一个国家级开发区而言,开放带动改革、发展的空间、动力仍很大。现在,“大高外”的人文项目带给滨州人的好处日渐显现。

  如以承办第二届中国古村镇大会为契机,以后德仟博士为首的西班牙巴塞罗那规划设计团队正深度参与黄河古村风情带建设的建设。该团队立足本土性与国际化,融合西班牙人文思想与黄河文化、齐文化,一系列精品项目即将在西纸坊等地亮相。黄河边,可同时容纳百余对新人举行西式婚礼的高谛花园正在建设。在纸坊村,由陶艺大师李遊宇设计的汉、唐、宋、明、清5座仿古柴窑即将完工,这在中国是首创。再如,正在筹备中的首届中国家长节帮助该区吸引了20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CISV亚太年会的落户兴趣。

  同时,这些“大高外”人文项目的新闻卖点体系,将给滨州带来不小的城市营销价值。如果说一座城市的知名度是全体市民的公共福利,那么“大高外”人文项目将是献给每个滨州人的一项项历史性“公共福利”。

  第二届中国古村镇大会规格之高,人数之多,议题之深,在滨州历史上实属罕见,以此为契机,滨州市新一轮城市营销实际已经开始了,高潮即将来到,让我们见证、参与这段历史进程,全方位擦亮滨州形象,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硕果。

  扬州加快打造“最中国很世界”城市品牌

新华社 2016年07月19日

     日前,扬州市召开旅游国际化工作调研座谈会。市长朱民阳强调,要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名城的总体目标,着力推动扬州旅游国际化建设,加快打造“最中国很世界”的扬州城市旅游品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丁纯,副市长董玉海、汪志坚,市政府秘书长李忠盛参加会议。

  “十二五”期间,尤其是2013年8月扬州旅游业发展大会召开以来,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名城的总体目标,扬州旅游业的产业规模、品牌形象和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过夜游客310万人次,同比增长4%;其中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7万人次,同比增长13%,增幅位列全省第二,高出省平均增幅7个百分点。

  在听取相关情况汇报后,朱民阳充分肯定了全市发展旅游国际化所开展的工作。他指出,旅游业既是“金色GDP”,又是“绿色GDP”,是富国产业和富民产业,是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重要载体和支撑之一。旅游业是扬州的永久性基本产业,要站在全市的角度谋篇布局旅游国际化的发展。旅游国际化首先要实现旅游服务的标准化,通过旅游国际化倒逼城市的国际化,最终实现人才、企业的国际化。目前,旅游已经成为大多数人在工作之外的优先选择,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旅游国际化的重要特征是开放、有影响力、旅游产品丰富、迎合国际潮流。

  朱民阳表示,扬州发展旅游国际化,首先要适应当前低空飞行、游艇、房车等新兴旅游发展三大趋势,当务之急要迅速把打造国际客运码头放在重要位置来研究和尽快突破。作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扬州拥有十个世界遗产点,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围绕这些世界遗产点,打造成熟的旅游产品推向世界,作为扬州旅游国际化的突破口。要围绕打造“最中国很世界”的城市旅游品牌,招引有区域竞争力的项目;要进行模式创新,通过规划引领、策划引导,实现串点连线、成片成网、主题特色;要善于借船出海、引入扬州,要利用上海知名度推介扬州,要与南京科教文卫资源相结合;要打造旅游龙头企业,加大培育和引入力度;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培育旅游企业家队伍。

 烟台“旅游+”叫响 “避暑休闲”城市品牌

       一、多点开花撑起烟台全域旅游大格局

    一是烟台被定点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烟台着力打造观光与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坚持“旅游+”理念,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烟台就注入旅游元素,构建突显地方文化特色的标志景观和市民游客共享共用的休闲空间,促进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烟大海水浴场、张裕酒城博物馆等丰富多彩的城区旅游资源增加了游客的停留时间。烟台将启动朝阳街、所城里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规划建设15条特色商业街,招商激活现有南大街等主题街区,打造城市中央休闲区,促进夜间旅游休闲消费。二是做好“海”的文章。烟台区位优势明显,扼守渤海湾,辐射日韩,环渤海城市圈中与天津、大连等城市遥相呼应。近期,烟台仙境游再添新线路——“长岛之恋”海上游启动。一系列旅游产品的不断丰富为烟台海上旅游项目带来新的发展。今年,烟台将加快培育发展环渤海湾以及港澳、日韩邮轮旅游航线,积极争取无目的地“公海游”试点城市。三是推出了乡村生活体验、乡村度假、乡村康体养生、乡村节庆旅游等特色品牌产品系列。相继打造了“山海仙境 好客果乡”总体形象品牌,“好客人家”住宿品牌,“好农嫂”餐饮品牌,“烟台仙果”旅游商品品牌等。近年来,烟台重点打造了莱山区沐浴乡村旅游区、牟平区十里杏花谷乡村旅游区、招远市古村落文化旅游小镇、莱阳市梨乡风情旅游区、长岛县海岛风情小镇、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央小镇等10个乡村旅游特色项目。
    二、特色产品“喊你”来烟台避暑休闲

一是避暑休闲旅游是核心产品和亮丽名片。2015年烟台市荣获了“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称号,为打响“避暑休闲”的城市品牌,近两年,烟台市旅游局加大“仙境烟台”在内陆市场的宣传力度。早在2014年,烟台就推出了“仙境烟台”高铁旅游品牌列车,形成了“一体推介·联合营销”的宣传效果。烟台旅游今年上半年在济南先后举办了“仙境烟台”济南公交车体旅游广告和烟台旅游“点亮省城夜空”媒体传播新闻发布会,大力开展以“走,到烟台避暑去!”为主题的避暑旅游宣传营销。旨在通过省内重点客源市场宣传展示烟台“东方仙境海岸、避暑休闲之都”的独特魅力,扩大烟台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来烟台休闲度假。下一步,烟台市旅游局将借助“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的机遇,深化与亚太城市旅游振兴机构、东亚城市旅游交流推进机构等国际旅游组织合作,提升烟台在海外的影响力。重点与海南三亚市组建旅游联盟城市,在旅游领域努力营造“冬有三亚、夏有烟台”的大旅游格局。 二是烟台旅游产品营销以“特色惠民”为亮点,开启了“宜游玩、宜居、宜业”的营销模式。2012年烟台市旅游局“城市月月休闲汇”活动开展以来,就受到了本地市民的欢迎,“护照在手,说走就走”已成为休闲护照持有者每周游烟台的常态。除了给本地市民带来的优惠与便利,近年来,以“仙境海岸”为核心品牌,烟台相继推出了仙境蓬莱、福寿南山、生态长岛、浪漫金沙滩、怡人养马岛等系列仙境海岸度假线路产品,涵盖了消夏避暑、仙境揽胜、滨海风情、葡酒鉴赏、海岛风光、梦幻娱乐、温泉健身、美食品尝等避暑旅游特色元素。三是突破常规旅游产品,烟台不断创新“旅游+”多元融合模式,丰富国际葡萄酒节、好客山东(烟台)贺年会等节庆活动内涵,举办烟台滨海休闲音“悦”节、中韩徒步大会、中韩登山大会、苹果、梨、樱桃等采摘节,以及各类花卉赏花节等活动,打造旅游特色线路和产品品牌。不仅如此,开展了“仙境烟台”旅游特色产品线路设计大赛,并积极推广到烟台游客最喜爱看的100个景观、最爱买的100种商品、最爱吃的100种美食中。

    三、完善的服务体系让来烟游客宾至如归

    随着烟台市由观光城市向休闲度假城市转变,来烟台休闲度假的游客数量日益增多,其中观光与休闲度假自助游客比例达75%以上,对旅游公共服务需求剧增。烟台市旅游局在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旅游信息、旅游交通、旅游安全、旅游便民惠民四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规划目标和布点规划。实施旅游服务国际化战略,建设市民游客共享共用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落实《烟台市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不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的人性化、个性化、便捷化和智能化水平。“为游客来烟旅游解决‘后顾之忧’。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让游客一到就能感受到我们的用心与周到。”烟台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在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改建新建51处旅游咨询中心,在中心城市新建58块旅游指示牌、45块咨询地图牌、40块景点资料牌。建设全市旅游大数据中心,完善提升旅游信息网站、无线宽带网络与移动终端、移动终端APP信息服务平台等服务功能。 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的开通完善了烟台的旅游大交通,为了解决游客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烟台规划建设18处旅游集散中心,开通到主要景点旅游专线车,提升旅游观光巴士服务功能。完善交通干线建立导引体系、汽车驿站体系、自驾游信息体系和汽车俱乐部服务体系。不仅如此,为迎接大旅游时代的到来,烟台将计划建立覆盖全市的散客旅游票务预定、销售系统和覆盖主要旅游区的散客智慧服务体系,极大地方便了自驾游游客。下一步,烟台将建设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免费开放政府投资建设的文化旅游休闲设施,建设中心城市滨海慢行道,推进街心公园、休闲街区、城市绿地、滨海浴场、旅游厕所、停车场等等公共游憩设施建设,推动形成城市环城休憩带。

打响生态美丽典范城市品牌

烟台晚报2016年03月25日

    “当前,环保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比学赶超,突出抓好重点环境问题,坚守生态环保底线,打响生态美丽典范城市品牌。”市环保局局长姜青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烟台实现“率先走在前列”的发展目标,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有所担当。对此,环保部门在深入调研研讨的基础上,对照全省空气质量改善和水污染防治目标,提出了“提前1到2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重点河流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全力守护烟台的碧海蓝天,确保全市环保工作在全国、全省走在前列。

    坚决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歼灭战。全面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烟台市大气污染防治二期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建筑工地施工扬尘、城市裸露渣土和交通扬尘、燃煤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油气污染等“五项专项攻坚行动”,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第二阶段排放标准限值,对不能达标的企业坚决依法实施限产或停产治理。全面推进燃煤机组(锅炉)的超低排放改造和绩效审核,确保2016年完成总任务的40%。加大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力度,2016年底将禁燃区范围扩展到市区建成区,确保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进一步巩固流域治污,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实施重点流域控制单元水质达标工程,确保重点流域水质逐年改善并如期实现水质提档升级目标。开展大沽夹河、五龙河等国控重点河流和入海重点监管河流污染源排查,并坚持“一河一策”原则,会同有关县市区政府加快水质达标步伐,确保年内重点流域水质稳定达标率达到90%以上。加快实施《烟台市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和《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考核办法》已确定的10大类23项重点工程,加强调度,严格考核问责。对全市饮用水源地现状进行总体评估,研究提出具体调整方案和监管措施,推动全市水源地保护工作深入发展。

    加快环境监管体系建设,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现环境监管执法全覆盖。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的环境安全监管责任,严格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坚持把环保产业作为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转型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坚持一手抓现有环保产业的增强做大,一手抓环保型技术和项目的引进。特别是牢牢把握烟台与瑞士政府签署合作开发“中瑞低碳城市项目”为契机,依托合作建设的“中国-瑞士先进环保技术转移中心”、“中国-瑞士节能环保科技园”,大力招引一批污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置、重金属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技术项目落户烟台。

    强化督导考核和责任落实,以落实《烟台市环境保护约谈暂行办法》和《环境保护重点事项督查调度和考核问责暂行办法》为重点,加大重大环境问题责任追究力度,健全完善水、气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实现督导、考核、约谈、限批常态化。市政府近期将与各县市区政府(管委)签订《2016年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任务,卡实责任。

衡水市冀州聚焦生态文化优势打造特色“城市品牌”

衡水日报 2016年03月22日

    “紫薇夕照”竹林寺,“清水春澜”碧水湾。初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但在冀州市古城恢复开发工程——道安寺释道安寺文化风景区项目建设现场,却是一片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近来,衡水市冀州以开展“四城同创”活动为契机,紧紧抓住生态和文化两大优势,充分彰显生态特色、持续注入文化内涵,全力打造特色“城市品牌”。

    放大滨湖生态优势,提升“绿化品位”。该市充分利用濒临衡水湖这一得天独厚优势,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持续抓好衡水湖生态修复、河渠生态整治、湖河水系打通工程,充分彰显城水相依、人水和谐、环境优美的现代滨湖城市特色,让城市融入自然。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化品位,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严格落实绿化规划,全面抓好城区、园林、沿湖、通道、村庄、公园绿化工程,利用一切空间造绿、插绿、添绿,让能“绿”的地方全部绿起来。截至目前,该市初步形成了200公顷滨湖公园、33公顷老盐河生态公园、3.7公顷和平广场、3.9公顷音乐广场、4.9公顷人工湖湿地的“两园、两场、一湿地”的城市公园绿化格局;老盐河生态公园二期、冀新公园、老盐河南段疏通绿化工程、德政园、冀午渠沿线绿化、避暑堂生态文化公园正在加紧建设,绿色生态逐渐成为冀州最大的“引爆点”。

    彰显历史文化优势,打造“文化品牌”。该市在城市建设中,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元素注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守住历史根脉、留存城市记忆,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其中,围绕北岳家庄村美丽乡村建设,谋划打造“新冀州八景”;围绕岳良村改造,深入挖掘“冯氏文化”“太后文化”资源,打造“太后故里、后稷之源”文化品牌。在老城改造、西部新区、东部新区片区开发建设中,该市更加注重保留和恢复文化遗存,努力修缮和重建一批历史遗迹,建设一批历史标志性建筑。截至目前,古汉墓遗址公园、汉城墙遗址公园工程、老城区文革一条街、老人民礼堂保护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一个有历史厚重感又有时代高品位的“文化名城”正在形成。

 四大特色城市品牌擦亮南昌

南昌晚报2016年02月16日

    文明,是一座城市永恒的追求。2015年,南昌摘得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留下了一个个蝶变的华丽瞬间,城市魅力不断升华。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宏伟蓝图中,“文明南昌”熠熠生辉,努力建设文化强市,持续开展文明创建,充分挖掘和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绿色都城、现代时尚新城的独特优势,主打英雄文化、历史文化、山水文化、时尚文化四大特色城市品牌,努力使南昌跻身国际城市行列。

    文化引领

    弘扬南昌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南昌将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坚持以德化人、以文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大气开放、诚信图强”的南昌城市精神,不断提升市民的省会首善意识和国际视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南昌将推动文化走向世界。充分挖掘和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豫章文化、民俗文化、绿色生态文化等文化资源,加大对南昌“十大文化符号”的宣传,让南昌文化唱响国内、走向世界。发挥南昌红色基因、英雄城市固有优势,丰富英雄文化内涵,着力系统性策划开发有世界号召力的英雄文化,构建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文化载体,使南昌的“城市卖点”跨越年龄、跨越区域甚至跨越国界、种族和不同的文化形态,吸引人们到访南昌、吸引资源留驻南昌。

    建设30个街道综合文化中心

    南昌将努力建设文化强市。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扶持文化精品创作,基本形成普惠性、均等化、覆盖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依托南昌特有的文化资源,围绕南昌清音、南昌采茶戏等文化特色,打造以历史文化题材、重大革命题材、现代生活题材等为重点的文化艺术精品。

    “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复建工程和牛行雕塑广场、胜利剧场维修改造、华夏人民电影城、采茶剧院工程;全力推进西汉大墓遗址博物馆建设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实施落实南昌文化艺术中心(含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

    加快推进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30个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标准化建设任务和9个县级基层文化馆、图书馆的改扩建任务。完成基层社区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和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对已建成的1132个农家书屋逐步进行出版物更新。大力推进县城数字电影院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服务网,推进“文化餐车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在全社会有序流动。

    力争到2020年,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县有三馆、区有两馆、乡镇(街道)有一站、社区有一室、村有一屋”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培育良好家风、乡风、行风

    南昌将持续开展文明创建。增强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深化思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教育和治理,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养和道德素质。以深化和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为载体,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重要传统节日和重大礼仪活动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深入开展“文明、礼仪、诚信”等专题宣传教育活动,营造现代文明风尚。培育良好家风、乡风、行风。

    南昌打造四大特色城市品牌

    南昌提出,充分挖掘和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绿色都城、现代时尚新城的独特优势,主打四大特色城市品牌,努力使南昌跻身国际城市行列。

    英雄文化品牌:以建军90周年为契机,全面策划和开发―批有影响力、号召力的红色品牌,大力弘扬“八一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丰富英雄文化内涵,让“天下英雄城南昌”的美誉更响亮。

    历史文化品牌:统筹推进西汉大墓的发掘、保护、研究和展示利用工作,启动和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加大包括西汉大墓在内的南昌“十大文化符号”和“十大文化符号提名名单”的宣传,让南昌文化唱响国内、走向世界。

    山水文化品牌: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在做活“水”文章的同时,实施“揽山入城”计划,不断加强梅岭的保护与开发,充分挖掘和激活“山”资源,打造“城在青山绿水间、人在鸟语花香中”的独特魅力,凸显山水都城品牌。

    时尚文化品牌:按照区域性消费中心的定位,引进更多流行、时尚元素,尤其要依托赣江“灯光秀”、万达文化旅游城等一批引领性项目,让时尚活动氛围在南昌更加浓厚,彰显“动感之都”、“时尚之城”的现代感。

    社区建设

    推进居(村)民自治制度化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创建文明社区是构建文明城市的重要举措。在社区建设中,南昌将深化和谐创建。继续推进“家改居”工作,加快和谐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按照责、权、利相一致,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积极探索社区服务的新路径,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着力整合社区资源,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扩大社区服务覆盖面。

    推进居民自治。深入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践,全面推进居(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社区民主自治和民主选举制度,不断扩大居民委员会直选比例,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增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

    “网格化”管理创建“平安小区”

    南昌将建设平安社区,继续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非监禁刑罚执行体系,完善社区矫正监管中心功能和矫正监管平台,加强专群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强化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完善场所设施,进一步提升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健全刑释人员安置帮教无缝对接机制,完善刑释人员就业、就医、就学以及保险和社会扶助等保障措施,促进刑满释放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个案矫正、心理辅导和社区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不断提高社区矫正质量。开展“平安小区”创建活动。

    诚信建设

    重点推进公共服务领域诚信建设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一句句名言警句,饱含着人们对诚信的追求,也彰显着社会对诚信的认识。

    “十三五”期间,南昌将推动社会诚信,进一步联动推进诚信红黑名单制度,联动推进企业和个人采信制度,联动推进激励守信惩戒失信制度,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发挥个人诚信对社会诚信体系及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支持作用。重点推进公共服务、中介行业、市场服务、食品药品、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品牌产品生产等领域诚信建设,加强律师、会计师、审计师、招标师、金融领域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诚信建设管理。培育形成竞争适度、结构合理的诚信评级市场和诚信中介服务市场。

    查询企业信用情况,率先使用信用产品

    南昌将推行社会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诚信舆论环境,扩大信用信息、信用评估、信用报告、信用调查等信用产品的适用范围,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信用服务业。

    市政府及各行业主管部门在政府审批、监管、优惠政策兑现等环节制度地查询企业信用情况,率先使用信用产品。在政府采购、政府性项目工程建设、土地招拍挂以及安排政府性资金扶持和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时,有关部门可要求有关市场主体提供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出具的信用评价评级报告,促进政府性资源更好地配置到诚信企业。完善“南昌市政府联合征信系统”平台,着力推进各区、县(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烟台旅游业转型升级树立城市品牌 迎多项全国荣誉

齐鲁网 2015年12月22日

  金九银十,烟台旅游满载而归。自“2015中国避暑旅游产业峰会”上摘得“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荣誉后,海阳旅游度假区更是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长岛县先后拿下“最受中国公民喜爱的世界海岛旅游目的地”和“最具文化创意旅游海岛”两项大奖的同时,蓬莱迎来了“最具文化创意旅游度假区”的荣誉肯定……

  誉满全国是今年秋季烟台旅游的“主旋律”,频频入选“国字号”阵营意味着烟台旅游迈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而作为北方诸多滨海旅游城市之一,烟台曾一度被称为旅游“中转站”,在全国的知晓度也非常有限。而今,从中转站到目的地,从自足地方到享誉全国,烟台历经了“质”的裂变,“国字号”荣誉背后,是可以媲美全国标准的全面提升。

  33项改革促进产业转型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莱州市驿道镇初家村成了游客、画家、摄影家常去的地方。“原来有名的落后村,现在成了香馍馍,发展乡村旅游,让村里热闹起来,也慢慢富了起来。”村书记初丰涛感慨地说。

  推进乡村旅游建设工作,是今年制定印发的《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题中要义,在这项意见中,包括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全面加快乡村旅游建设、重点建设休闲旅游度假等在内的33项工作被纳入重点,意在深入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在该意见的指导下,全市旅游从投融资模式、产业运行监测方式等方面创新发展。依托全新的投融资模式,我市旅游企业与万达、携程、阿里旅行百余家线上、线下旅行商、旅游投融资机构签署产权结盟项目78项,搭建了“互联网+旅游+金融”发展新平台。探索设立旅游产业基金,与海航旅游集团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争取山东滨海旅游发展基金落户烟台。

  四大平台开展精准营销

  “我们将把台湾的旅游服务理念带入烟台,让烟台成为台湾游客赴大陆旅游的窗口。”盛夏时节,烟台市首家台商旅行社———志洋旅行社注册成功,旅行社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烟台市逐渐成为台湾游客青睐的旅游胜地,“烟台葡萄酒之旅”、“春季到烟台摘樱桃”等线路颇受台湾游客欢迎,每年到烟台旅游的台湾观光客有65000多人次。

  打造独树一帜的“仙境海岸旅游”品牌,迎接八方来客。全市在建重点旅游项目87个,总投资2116.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27.5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86.3亿元。同时,面向重点旅游客源市场,开展精准化营销。加强旅游推介合作,与北京、天津、西安等地旅游部门以及山东通广传媒、中国环境国旅、台北志洋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合作,积极推进高铁营销、旅游产品代理营销、旅游推广中心营销、网络媒体营销“四大旅游营销平台”建设。

  通过品牌塑造和宣传,烟台的休闲旅游城市形象深入人心,仅上半年,全市就接待游客2715.7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2.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06%和12.41%。

  加强信息建设完善服务体系

  蓬莱和圣马场旅游区、招远春雨滨海水上乐园……前不久,18家服务单位加入《市民休闲护照》,优惠单位总数达到69家,累计发行11万本,受到市民和游客广泛欢迎。

  突出信息网络建设,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全市开通PC版旅游网站、手机APP网站、烟台旅游百度直达号,全方位提供旅游咨询服务。烟台旅游资讯网被亚太城市旅游振兴机构评为“TPO最佳旅游网站奖”。同时,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编制完成了《烟台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制定了《烟台市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及管理办法》、《烟台市旅游公共服务中心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策划设计了烟台旅游咨询中心及集散中心视觉形象系统,推进旅游服务设计的标准化、规划化建设。开通中、英、韩三种语言讲解服务的都市旅游观光巴士,设置旅游信息窗57处,发放种类旅游宣传资料43万份,满足了来烟游客消费需要。(记者 曲妍妮 通讯员 徐丰远 摄影报道)

录入:李霞 责编:钟欣

江门启动侨务强市建设 擦亮中国侨都城市品牌

江门日报 2015年10月10日

  江门将立足全国,放眼境外,创新体制机制,将江门打造成为全国侨务工作的创新地、试验区和排头兵。昨天下午,市长邓伟根主持召开市政府十四届84次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江门市侨务强市建设工作纲要(2015—2020年)》,研究通过了《关于实施职工生育保险费率优惠政策的请示》和《关于安排超强台风“彩虹”救灾复产重建补助资金的请示》。

  启动“侨务强市”建设

  为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三门”、建设“三心”,实施“五个主动对接”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侨资源优势,以“侨务强市”工作助力“制造强市”、“农业强市”、“旅游强市”发展,实现“中国侨都”建设的目标,江门制订了《江门市侨务强市建设工作纲要(2015—2020年)》。

  《纲要》提出,要擦亮一个城市品牌——“中国侨都”,建设两个经济园区——广东(江门)“侨梦苑”创业创新集聚区、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创建三个文化平台——国家级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及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实现五个显著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华侨文化软实力、助推经济发展能力、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及侨务工作实力。通过实施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行动、提升华侨文化软实力行动、助力经济发展行动、服务国家战略行动和提升侨务工作水平行动等五大行动,擦亮“中国侨都”城市品牌,把江门打造成为全国侨务工作的创新地、试验区、排头兵。

  会议指出,建设“侨务强市”不仅是侨务部门的事,各级各部门都要共同参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继续打好江门“中国第一侨乡”这张“侨”牌;同时,与江门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与工信部共建中欧中小企业合作区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利用好侨资源优势,发挥城市联盟合作作用,形成整体合力,把“侨”打造成江门的个性和品牌,以区别于其他城市的DNA。

  全力做好救灾复产工作

  受超强台风“彩虹”影响,江门直接经济损失约3.8亿元。为迅速做好抗灾复产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活生产秩序,目前江门已拨付到位救灾资金共4700万元(省、市、县三级),其中省级救灾复产重建资金1500万元。根据各地受灾情况,确定了救灾资金的分配原则:按照重灾多补,轻灾适当补助;属地实施,各市(区)统筹安排;以公共设施为重点,落实救灾项目;受灾地区恢复生产;受灾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

  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尽快把救灾资金落实到位,做好统筹安排,做到专款专用,真正用到救灾复产上。同时,要总结好抗灾救灾工作的经验与教训,继续做到工作主动。

  实施职工生育保险费率优惠政策

  为确保生育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可持续平稳运行,同时,为支持企业发展,减轻其负担,促进经济发展,江门将于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对职工生育保险费率实施优惠政策,职工生育保险按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5%缴费,预计此举可为企业节支7100万元。

以音乐节为媒 彭州打响“文化”城市品牌

成都日报2015年09月21日

    在上书院和白鹿镇,古典音乐绕梁数日,让音乐爱好者们如痴如醉……昨日,在中外艺术大师优美的乐曲声中,第三届白鹿·法国古典音乐艺术节圆满闭幕。记者获悉,彭州以音乐节为媒,打响了“文化”城市品牌,将把音乐节办成永不落幕的盛会。

    让人陶醉 顶尖艺术大师同台演绎

    “快去白鹿听音乐会了,能够汇聚这么多艺术大师太难得了!”自16日音乐节正式拉开帷幕起,连日来,每天前来音乐节的音乐爱好者络绎不绝。让他们欣喜的是,音乐节活动太丰富了,而且每天都有不同的主题。51年·中法汇聚的梦;钟声·百年的等待;跨越·历史的回声;法兰西·秋日的私语;白鹿·永不落幕的节日……

    据悉,音乐艺术节期间,上演了6场不同形式的音乐会,包括开幕式音乐会、国际钢琴大师独奏音乐会、室内乐之夜、法国尼斯比赛颁奖音乐会、闭幕式音乐会等。让人陶醉、享受的是,中外顶尖艺术大师同台演绎,精彩纷呈。我国钢琴大师刘诗昆和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首次在白鹿镇上书院同台演绎《牧歌》《美丽的罗丝玛琳》,成为广大乐迷的幸事;法国著名钢琴家安东·博瑞、拉脱维亚钢琴家尤尼斯·雨克夫、拉脱维亚长笛演奏家蒂塔·科伦波嘉等各国艺术家也齐齐上阵,献上饕餮音乐大餐……在几天的音乐节中,艺术大师们还在音乐大师讲堂上给音乐爱好者们上课,他们还走进了乡村钢琴特色学校,为孩子们进行专业指导,在本届尼斯钢琴比赛四川赛区预选赛中,白鹿小学的魏骏曦和郑弘乙同学表现尤为突出,顺利进入中国区总决赛;在音乐小镇发展研讨会上,国内外知名艺术大师对小镇的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其间还穿插进行了3场主题音乐艺术鉴赏沙龙,并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户外古典音乐艺术演出和形式多样的音乐互动节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优秀选手们在白鹿镇参加完成了2015年第九届法国尼斯国际钢琴比赛中国区总决赛。

    永不落幕 打响“文化”城市品牌

    “我们需要高雅艺术,我们将把音乐节打造成西南地区唯一的高品质、高规格的音乐盛典!”据彭州市有关人士介绍,以音乐艺术节为媒,该市将重点打造“文化”城市名片,推进建设“高雅艺术文化名城”步伐。

    据悉,彭州提出了具体打造举措,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彭州将深度挖掘宗教、牡丹等特色文化,找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点,加快建设龙门水城、仙林谷乡、宝山印象等文化氛围浓厚的旅游项目,推进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文化项目,打造充分体现金彭魅力、彭州元素的文化地标。着力构建融合旅游和文化的精品路线,把湔江河谷生态旅游环线打造成体验多元文化的载体,展现彭州山水之美、历史文化之美。并统筹推进城乡文化事业,精心策划城市营销精品,利用田园赏花节、牡丹花节、“非遗节”、文化体育等加强宣传力度,推介彭州,展示品质城市。

    记者了解到,彭州市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成为全国第44个曲艺之乡,此举正是该市推动“文化”城市品牌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彭州基层社区、街道,曲艺常常作为一种特有的民间文化艺术手段,用于宣传政策方针、弘扬新风正气。”据介绍,彭州市还推出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原创快板与多门艺术门类相结合的文艺表演形式和系列活动,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通过音乐艺术大师的表演、国际水平的演出以及多种别开生面的民间文化活动,从而营造特殊的艺术氛围,彭州将把白鹿·法国古典音乐艺术节打造成永不落幕的盛会,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以及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汇聚在这座音乐之乡、艺术之城!”

区域城市品牌打造的几种典型模式

    青岛模式:城市品牌打造靠大企业来推动

    事实表明,一个地区仅仅拥有一两个产品品牌对城市竞争力作用不大,城市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以优秀品牌为龙头的集群品牌的支撑。青岛经济发展主要靠几个大企业支撑,正因为大企业立市,本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牌快,知名品牌多。20多年间,青岛涌现出“中国驰名商标”15个,“中国名牌”44个。品牌的成长又进一步推动了大企业的快速成长。而大企业凭借自身的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吸引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不断发展成大企业集群,从而塑造了青岛城市品牌形象。

    大连模式:城市品牌打造靠环境来改造

    我们知道,大连在全国大部分城市还没有城市形象意识时,就凭借超前的眼光从建设基础设施、软硬件环境、塑造城市形象入手,打造了一个优美的环境城市品牌。随后,大连市凭借优美的市容市貌和投资环境,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业,不断通过城市品牌带动产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而会展业的发展又成为吸引投资者的平台,使得大连可以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阴影下摆脱出来,更有可能发展各种以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中心的服务业品牌。

    义乌模式:城市品牌打造靠市场来形成

    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城市品牌。一谈起中国的小商品市场,大家自然就会想到义乌小商品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已经不仅是中国的商贸中心,而且已经是世界商贸中心。现在每天在义乌采购的外商有上万人,小商品市场交易额近千亿,其中60%的商品是外销。义乌通过本地市场发展促进了本地及周边相关产业迅猛发展,更重要是义乌依托市场在全球扩大了城市品牌知名度。义乌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小商品世界的海洋。

    嵊州模式:城市品牌打造靠集群来构造

    产业集群的发展构造了城市品牌。嵊州市的产业高度集中,一条领带支撑一个县。嵊州共有领带企业1080家,年产领带3亿条,领带的产值100多亿元。不仅在国内领带市场占有率高达80%,而且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近50%。嵊州市为继续扩大产业优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出了“构筑国际性领带都市”构想。这是一个响亮的集群品牌符号,引领嵊州领带产业进入“集群品牌”的王国。嵊州市通过打造国际性领带都市不断拓展城市品牌建设的文化内涵。

 突出地域特色 做响南溪城市品牌

宜宾日报2014年12月02日

    近年来,南溪紧扣省委“两个跨越、三大战略”总体要求和市委“2365”战略布局,围绕“三大定位、两个率先”总体目标,深入实施“产城互动、城乡统筹、以城兴区”战略,着力打造“仙源南溪,上善水城”城市品牌,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一、抢抓机遇,提高认识,增强城市品牌内驱力

    坚持把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川南经济区、沿江经济带等众多叠加机遇,着力推动区域经济全域开放,不断集聚南溪城市品牌营销的内外合力。

    (一)坚持解放思想,着力思维领先。当前,南溪在经过8年的高速发展后,想要长期性地保持高质量的发展势头,就必须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运用世界眼光,创新战略思维,找准南溪发展优势与差距,找准坐标定位,以“敢于试、敢于闯、敢于创”的“南溪铁军”精神推动思想大解放,凝聚南溪城市品牌营销共识,以先进的营销理念促进城市品牌价值提升。

    (二)坚持全域开放,着力合作共赢。面对撤县设区机遇和市委寄予的“全域开放的桥头堡”厚望,南溪必须牢固树立“开放合作、环境赢商”理念,既需要深化与广东四川商会、四川能投、重庆泽京等知名团队的战略合作,更需要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寻求和整合发展资源,谋求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智慧合作、资本合作、技术合作、文化合作、项目合作,建立更多的战略合作联盟,吸引更多的企业集团在南投资、兴办工商企业、设立区域总部,将南溪打造成为川南外向开放的大前沿,合作共赢的大洼地。

    (三)坚持规划引领,着力科学发展。目前,南溪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转型跨越的攻坚阶段,按照宜宾市提出的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总体要求,南溪应牢固树立靠质量开拓市场、靠质量树立品牌、靠质量展现新形象的共识,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加强与中规院、深圳规划设计院、四川美术学院等规划、设计、营销高端智囊团队合作,科学编制《南溪区城市品牌营销战略规划》,通过整合全区品牌资源,明确战略定位,统一口径,对外传播品牌定位和形象,着力营销“仙源南溪、上善水城”城市品牌,不断提升南溪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多措并举,盘活资源,打响城市品牌攻坚战

    (一)做足“古”文章,筑牢城市品牌根基。1400多年建成积淀下来的历史文明是南溪延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和重要支撑,更是展示南溪城市品牌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南溪城市的保护、开发和品牌宣传中,可针对性地借鉴浙江绍兴古城保护和江西南昌江南名楼滕王阁打造的成功经验,打造千年古城旅游文化品牌。一是加强“文明门”等古城楼城墙的包装策划,扩大影视拍摄基地影响力。二是加快老城区“三门五街”改造进程,将川戏馆、老茶馆、古玩店、剃头铺、包子铺等古代城市业态植入其中,着力打造大南街、麻柳街、官仓街等特色历史文化旅游街区。三是加快完成朱德故居、孙炳文故居修缮修复规划,着力开发红色体验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是丰富南溪古街创建4a级旅游景区内容,把仿古街变成“真古街”。

    (二)盘活“水”资源,丰富城市品牌内涵。南溪曾有“万里长江第一县”美誉,有着丰富的长江水资源,更具有许多城市无法比拟地域优势。为此,可在“水”资源上做好城市品牌营销大文章。一是继续加强防洪堤三期、四期以外的滨江消落带规划与建设,学习遂宁观音湖生态湿地公园建设经验,按照“因地制宜、条块分割”原则,适度种植水鸟及昆虫觅食和栖息的灌木丛、芦苇丛、莎草丛等,营造立体的绿色生态驳岸,打造鸟语花香的水上“世外桃源”。二是精心打造桂溪河亲水娱乐项目,实施与上游文化创意动漫产业园的连通工程,引导产业园开设摩托艇、滑板、水上排球等水上竞技运动。三是积极举办水上赛事活动。加大长江漂流和抢渡赛等赛事活动宣传,不断扩大城市影响力,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国际生态亲水休闲城市。

    (三)做强“绿”产业,提升城市品牌实力。就目前南溪产业发展而言,最具发展潜力和竞争实力的当属食品产业。因此,南溪应突出食品头号产业定位,打绿色牌,走生态路,打造全国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一是做大做强豆腐干产业。借助南溪豆腐干“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台,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绿色健康成分,抢占市场份额,全面塑造“南溪造”地域特色绿色食品品牌。二是大力发展白酒产业。南溪可加大白酒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南溪白酒走基础酒酿造和中低端品牌酒之路。三是加快发展白鹅产业。南溪应牢牢抓住宜宾市打造百亿特色家禽养殖产业契机,科学制定四川白鹅产业发展规划,沿四川白鹅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引进、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做响“南溪四川白鹅”产业品牌。

    三、创新平台,激发活力,推动城市品牌新跨越

    (一)激发市场活力,创新合作营销。以南溪古街、古城楼、古城墙等资源为资本,引入国内外知名的城市品牌营销策划团队或公司,联合组建南溪城市品牌营销策划公司,按照整合营销的理念实施城市的最大化营销,通过对城市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使城市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性质规模,发展目标统一于南溪城市品牌,保障城市建筑、城市景观更加富有南溪个性特色,塑造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南溪城市品牌形象。

    (二)发挥自身优势,搞好“造势”营销。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系统,强化南溪人民对自己城市品牌的认识,统一大家的思想和行为,凝聚形成积极的城市品牌营销合力。

    (三)强化平台对接,借势借力营销。大力拓宽城市品牌营销渠道,借助招商引资平台,主动对接广东四川商会、福建泉州商会等知名团队,借助知名团队的宣传优势营销南溪,进而引入合作伙伴和社会资本建设南溪。

六盘水借消夏特色打造城市文化经典品牌

多彩贵州网 2016年07月06日

   “三池三湖六盘水,千岩万壑忆凉都”。

  盛夏时节,我市景区建设如火如荼。2016中国凉都消夏文化节正在积极筹备,这一文化盛事,作为借助消夏特色而打造的城市文化经典品牌,打造“19度的夏天,360度的热情”的旅游文化新概念,进一步促进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在这盛夏的景象中,凉都人感受到了一种令人鼓舞的春的气息。而凉都旅游产业,正在加快脚步,走进属于凉都的春天。

  大发展:天时地利人和迎机遇

  近年来,随着水盘高速、六六高速、杭瑞高速毕都段、镇胜高速六盘水段、内环快线、机场快线的建成,一个个景点被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连接。凉都这个曾经以“凉爽”闻名的城市,吸引着纷至沓来的游客滑雪、观光、赏花,俨然成为近郊旅游的热地。我市也积极做好山地特色旅游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自然、山水、人文、民族等优势,把六盘水打造成为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

  以建设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无中生有、借梯登高,培育了冬季滑雪、温泉度假、户外运动、农旅文融合发展等旅游新业态,丰富了“中国凉都”品牌内涵,传递了山地旅游好声音,山地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好消息接踵而至,就像迎春的花朵,次第盛开。凉都发展山地特色旅游拥有非常好的基础条件,有自然有生态,有蓝天有清风,再加上便捷的交通、同心同力谋发展的理念,我市的山地旅游前景可期、佳景可待。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发挥气候凉爽、空气清新的特点和优势,以“中国凉都”品牌叠加生态、气候、文化等资源要素,以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发展以“医”为支撑的医药医疗产业,以“养”为支撑的保健养生产业,以“健”为支撑的运动康体产业,以“管”为支撑的健康服务业。通过业态创新和产业集群,将大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支撑全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型支柱产业,把六盘水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山地户外运动中心、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综合健康养生基地,实现绿色转型。

  市长周荣在全市加快山地旅游发展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上提出:“全力打造山地旅游升级版、全力以赴推进精品线路打造、全力以赴推进旅游宣传营销、全力以赴推进基础设施完善、全力以赴推进服务质量提升、全力以赴推进旅游商品开发、全力以赴推进市场主体培育”,关于凉都山地特色旅游发展的高远谋划,有如声声战鼓,令人心潮澎湃。有远景蓝图,有切实举措,让人备感凉都山地特色旅游全面发力,整体提升的春天正款款走来。

  大整合:优质资源联动同发力

  旅游业既是我市发展的短板,也是潜力所在。

  采访中,很多专业人士认为,山地特色旅游对长期以来煤炭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六盘水来说,其意义已远超产业发展本身,承载着整合多元产业、推动区域发展、引领凉都成功转型的使命,是凉都实现“破茧而出”的核心动能。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决策层审时度势,在大力提升“中国凉都”品牌的同时,把发展目光从地下矿产转向地上的绿水青山,大力发展山地旅游。围绕建设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立足气候、生物、生态、文化等优势,以“凉都+”思维方式和方法叠加生态、气候、文化等资源要素,创新产业业态、培育产业集群,坚持城乡一体、农旅融合、产景互动,打造养生、休闲、运动、观光、体验等山地旅游新业态,走一条“现代城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生态产业”协调、全域、统筹、联动的旅游发展新路,推动旅游业从低端向高端、从短线向长线、从粗放向集约、从分散向集中、从观光向休闲、从体验向养生“六个转变”,推出了一批以农业观光、休闲度假、避暑养生、康体运动、冰雪运动、温泉疗养为特色的旅游产品,让游客一年四季都能在六盘水有不同的体验。

  凉都有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妥乐古银杏景区等;有非常适宜的气候条件,有湿地、绿地等良好的山水景致和自然风光;并且凉都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特点也非常鲜明。自然、人文、生态、休闲、山水和民俗风情等诸多优质要素为凉都旅游发展,提供了有深度、有广度的开拓、延展空间。

  采访中,记者看到《六盘水市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中提出,充分发挥“100个旅游景区”的带动作用,确保2016年全市“100个旅游景区”投资完成12亿元,接待人数达到587.76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17.7亿元。重点推进共271个、年度计划投资约232亿元的项目建设。在全市主要旅游景区布局建设游客中心接待10个,新建、改建旅游厕所70座以上,建成停车场10个、新增观光车70辆、旅游标识标牌500块,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8个。

  据了解,我市各县区也在抢抓山地特色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机遇,谋划旅游发展之路。钟山区依托市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中心城区优势,整合区域内外资源,强化区域合作发展,全力打造韭菜坪、梅花山、大河都市型现代农业观光园、月照养生谷与凉都森林公园等一批重要景区景点。六枝特区按照“全区景区化、景区一体化”理念,构建“东、南、中、北”四线旅游网络,做精旅游线路,形成东线黄果树旅游休闲体验后花园、南线农旅文旅一体核心经典景区、中线温泉度假与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北线复合型生态休闲度假区和红色旅游产业带,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韵”、“一步一景”六枝旅游升级版。盘县按照“一心、一核、两通道、三环线、四片区”的整体布局,强力推进全县旅游精品化和全域化发展,打造贵州面向昆明、辐射东盟的新型新兴国际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和川、滇、黔、桂四省区旅游精品节点。水城县以三地同城化发展为契机,着力推进县辖中心城区建设,积极打造休闲、度假、文化、避暑养生和商务会展等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山地型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形成全县旅游服务的中心枢纽。通过发展山地特色旅游产业,各县区凭借独特地理优势,也将搭上顺风车走得更远,助力当地群众致富。

  大格局:扩容提质升级构体系

  “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这幅四季美图构成了六盘水“四季休闲度假”旅游产业体系。

  近年来,借气候做文章,六盘水围绕“凉”字推出了消夏文化节、夏季马拉松等一系列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始吸引世人注目,“江南煤海”以崭新的形象走入大众视野。

  “把凉都打造成为国家重要旅游目的地”、“让凉都游过路游,从景区景点游,升级为全城旅游,让游客来到凉都,愿意住下来,细细体验慢慢游。”采访中,众多旅行社负责人在展望我市旅游业的未来时,对加速山地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有着共同的愿景与期冀。

  未来几年,我市将以一系列大动作加大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力度,实现山地特色旅游产业的扩容提质升级,打造核心景区、新型景区、休闲体验式景区以及周边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一轴两廊三城四带五组团十一聚集区”旅游产业布局。一轴即以以北盘江为主轴,从毛口延伸至乌蒙大草原。两廊即以六(盘水)——安(顺)、水(城)——盘(县)两条城际铁路为支撑的高铁旅游走廊。三城为市中心城区、盘县县城与六枝县城。四带即沿都香高速(落别至梅花山)、水黄公路(郎岱至野玉海)、水盘兴高速(玉舍至新民)、沪昆高速(英武至胜境关)四条主要公路干线,打造四条山地大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五组团即牂牁江组团、乌蒙大草原组团、野玉海组团、梅花山组团、韭菜坪组团。十一聚集区即湖山海国际山地避暑度假产业聚集区、北盘江高山峡谷生态旅游产业聚集区、牂牁江滨湖休闲度假产业聚集区、哒啦仙谷休闲农业产业聚集区、盘南大健康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娘娘山高山湿地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聚集区、百车河温泉度假产业聚集区、韭菜坪生态旅游产业聚集区、南开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瞬卿湖—迴龙溪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黄果树瀑布源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以此实现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拉长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链条。

  凉都旅游,将以丰富内涵、雅致品位、精纯品质、宏大格局,赢得世人惊叹,一个令人向往,让人流连的凉都,必将带给人们更多美丽、幸福的感受。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