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供给侧改革专题信息

发布时间:2016-12-12  |  浏览:

“重庆经验”:供给侧改革的样本价值

2016年01月28日 人民政协报

    近期,在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5年中国GDP增速后,各省区市也相继公布了去年的经济“成绩单”。根据目前已公布2015年GDP增速的11个省区市统计数据,9个省区市GDP增速均较2014年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唯有重庆、广东两地逆势而上,增速高于2014年。

重庆市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19.72亿元,同比增长11.0%,比2014年还高出0.1个百分点,较全国高4.1个百分点。

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一行曾赴重庆调研,称意在梳理、总结“重庆经验”。此后,“重庆经验”一说引发舆论的热议。那么,“重庆经验”的核心是什么?尤其是在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趋势下,“重庆经验”又能给全国其他地区带来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调发展

“如今,全球每三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重庆制造。”曾经有重庆市官员自豪地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作为中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的重庆,目前,汽车和电子制造两大产业已占据重庆工业的半壁河山。

2015年重庆工业经济发展一枝独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到21404.66亿元。目前,重庆工业企业贡献了全市近50%的税收,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市总量的1/3以上。而汽车和电子作为重庆工业增长的“双引擎”,增速分别超20%和10%。重庆已成为全国最大汽车生产基地,笔记本电脑产量占比亦达全球四成。

“现在经济比较低迷,电子产业一般效益都在下降,但重庆电子产业效益很好,就是因为创新了加工贸易发展方式,零部件、原材料大量本地化,860多个零部件厂陆续建成投产,一下子把物流成本降低了。”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一行赴重庆调研时,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介绍说,重庆的电子产业改变了沿海加工“原料在外”的方式,使电脑70%的产值在重庆,并通过离岸金融结算的方式将销售结算留在重庆。

这是一个典型的转变发展方式的方法,推动内陆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案例。

不过,仅看这两个产业的数字远不能反映出重庆的产业结构全貌。在两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2014年上半年重庆就开始研究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4年7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大会,提出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庆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2015年,重庆市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起跑,实现产值1664亿元,对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30%。从2015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看,重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开始发力,液晶显示屏、集成电路、页岩气等产量成倍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也就是说,相比一些地方大拆大建,依靠高房价、房地产拉动地区经济,重庆经济高增速,主要是得益于实体制造业的发展。

“重庆的产业引进是整个产业链的引进,而不是单一企业的引进。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和城镇化,形成良性循环。”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黄文涛认为,这就形成了跷跷板效应,整体的经济发展不过分依赖于某个行业的兴衰。

开放引领:

提前抢滩“一带一路”

2015年以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确定重庆为中西部对外开放和开发的高地,重庆已开始布局。

“不沿边、不靠海”曾经是重庆长期以来的短板。如今,这个形容词变成了“承东启西、牵引南北、通达江海”。从地理版图上看,重庆正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与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联结点上,在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重庆市领导称,“一带一路”涵盖了亚洲和中东欧等国家地区,长江经济带覆盖了中国11个省区市,二者天然连接,构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整体格局,重庆在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港口是重中之重。利用跨国铁路和港口,5至10年期间拉平东西部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差距。

目前,重庆已形成了水陆空三个国家级枢纽、三个一类口岸、三个保税区的“三个‘三合一’”,“中国过去25年建保税区都在沿海,但是从重庆开始,内陆有了保税区。”

作为重庆扩大对外开放的标志之一的“渝新欧”国际铁路,始发于重庆,连通着西部各省区与中亚和欧洲的国际贸易大通道,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更是重庆乃至内陆地区向西开放的引擎。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说,渝新欧这条大通道像一条大动脉,正在将重庆的心跳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及沿线各地。此外,聚合枢纽、口岸、保税区功能的水、铁、空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相继投运,口岸经济快速兴起,让重庆更加深度融入全球分工,成为对接“一带一路”的突破口。

据重庆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重庆工业对外开放水平有大幅提升。2015年,重庆外资及港澳台工业企业总产值占比达25%,同比增加6个百分点。黄文涛认为,重庆市的对外开放是与产业转型相辅相成,在重庆从内陆型城市转型成为对外开放高地的同时,通过渝新欧铁路、机场、水运,在全国进出口行业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重庆市的出口保持了较快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从重庆市2015年出口情况看,重庆的跨境电子商务、口岸贸易、保税贸易、云计算大数据、新型金融服务等快速发展,带动服务贸易额增长30%,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超过75%,手机出口增长3倍多。

探路供给侧改革:

“去产能、降库存、防风险”

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语境中最热的词汇,中央多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要重点化解产能过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钢铁、煤炭等正是产能过剩行业的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1到11月,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9.3%,亏损531.32亿元。

而重庆这两个行业的数据颇为值得思考:全国钢铁产量从1亿吨跃升到10亿吨,重庆始终是600万吨;全国煤炭产量从20亿吨到达50亿吨,重庆一直维持在4000万吨。

重庆市认为,“有市场需求的产业才是好产业,我们搞调结构,关键就是把过剩产能压下去,把有市场、有效益、有资金流量的产业发展起来。这样,经济发展才会顺畅,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更有基础。”

产能过剩不仅表现在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不按市场规律办事,一哄而上,也可能出现产能过剩。“比如光伏电池,那是高科技产品,是新兴战略产业,也是节能环保产业。但前几年,全国大干快上,产能严重过剩,照样一年亏损几百亿元。”

而重庆在化解房地产库存中的“25%理论”同样已广为人知。该理论要求重庆市每年房地产投资不能超过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25%。对此,重庆市的解释是:“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5%一定供过于求,低于25%又供应不足,不适应城市化。如果一个地方基础设施投资中,房地产占了百分之七八十,长远看没后劲。”

对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盈利水平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核心指标。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低一点不是最大问题,关键是使企业盈利保持增长的状态。

“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进而实现转型再平衡。”刘世锦表示。

在去年底重庆市召开的全市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专题培训班上,黄奇帆详细阐述了如何抓好供给侧改革:一是要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减税降费、简政放权等,改善“供给约束”,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二是要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服务业等,将生产要素从供给老化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更新供给结构;三是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减少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供给抑制,提高供给效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庆这样做

2016年03月02日 重庆晚报

重庆晚报讯 既关注存量更注重增量,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增量带存量,以存量促增量,不断扩大有效供给,改善供给结构,创造新供给,培育新需求——昨日上午,市政府召开3月月度暨推进供给侧改革新闻发布会,我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从以市场为导向增加有效供给、积极稳妥去除无效供给、减轻实体经济负担、加大风险防控力度、切实补强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短板五个方面着力。对市内企业和个人来说,无论是消费还是经商,都可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寻找到新机遇。

市政府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张智奎介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并将其纳入2016年重点改革专项,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谈到我市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张智奎称,将采取1个总体方案、4个专项方案和若干任务清单的形式,形成“1+4+X”工作体系。其中,1是市委市政府印发实施的《重庆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案》,4是将陆续推出的去过剩产能、去僵尸企业空壳公司、去金融杠杆、去房地产库存4个专项方案,X是围绕重要举措制定的项目化、措施化、目标化的若干任务清单。

“我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政策和法治办法,增加有效供给,去除无效供给,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与效益,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张智奎称,我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坚持五个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坚持靶向政策、坚持立足实际、坚持积极稳妥、坚持重在落实。

谈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工作目标时,张智奎指出,在十三五期间,努力实现有效供给水平明显提高,过剩产能有效化解,实体经济负担得到切实减轻,各类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基础设施和民生事业短板得到有效弥补,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深圳优化供给结构 做强经济“主引擎”

2016年06月12日经济日报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乎转型成败,决定产业兴衰。深圳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创新驱动创造新供给、提升供给能力,坚持以质量引领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特区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追跑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

    在央视猴年春晚上,《冲向巅峰》被广大观众誉为“最有看点的节目”。节目中,为歌手伴舞的是来自深圳优必选的500多个机器人,整齐划一的“舞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春晚现场的科技感展示得淋漓尽致。

    受益于率先实行市场化改革所形成的体制机制优势和独特的创新创业环境,以优必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独角兽”企业在深圳裂变式成长。这些企业从一开始就主动顺应消费升级新趋势,坚持从供给侧发力,加快培育适应新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新功能、新应用、新服务、新体验,有效扩大优质、时尚、新型产品和服务供给,有力地满足并催生出不同群体不断升级的各类新消费需求。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的水平决定供给的能力。近年来,深圳政府善用“有形手”,着力推动创新从“追跑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加快建设国际化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以创新打造新动力、发展新经济、创造新供给、催生新需求。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摆在与改革、开放同等重要位置,制定出台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实施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文件、促进科技创新“62条”等系列政策,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创新发展的高地。今年3月,深圳制定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创新、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人才优先发展三大政策,共180条措施,全方位加大支持力度,以政策创新为供给“加力”。

    目前,深圳已形成了以创新引领为鲜明特征的供给侧新优势,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0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33万件、占全国的46.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达53.2%,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5524家,比2010年增加4170家。

    “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

    得标准者得天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呈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获取利益最大化的趋势,标准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成为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华为是一个鲜活的例子。2015年,华为终端业务实现收入达1291亿元,增长73%,远高于运营商和企业业务板块收入增速。作为华为最年轻的业务板块,终端业务能在短时间内成为最显著的增长亮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华为多年来在通讯技术领域的标准布局。华为始终将标准建设作为公司一项战略性工作,投入巨资在前沿技术领域进行标准研制,累计提交了超过两万件标准提案,在国内外170多个标准组织和开源组织中担任核心职位。华为凭借在通讯网络、5G技术、电池极速充电等技术标准领域的长期耕耘和积累,不仅降低了知识产权风险,更通过先进标准的引领,带来产品质量的突破性提升,推动华为迅速跻身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前三之列,并不断抢占高端市场份额。

    标准决定质量,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近年来,深圳积极推动“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对标国际一流的供给体系,瞄准中高端需求和细分市场,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中的定位,着力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推动高端消费回流,引领消费潮流。积极实施提升工业设计、打造深圳标准、培育自主品牌三大专项行动计划,把设计、标准、品牌作为提升供给质量的三大支撑,不断扩大设计优、标准高、品牌好、信誉强的中高端供给,把工业设计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标准立法,出台打造深圳标准构建质量发展新优势的指导意见及行动计划,加快构建涵盖经济、社会、文化、城市、生态等各领域的高水平广义标准体系,全面提升产品、技术、服务、工程、环境等各方面标准,引进国际一流的检验检测体系,推动从标准的跟随者、遵循者向创新者、引领者转变,以高标准倒逼供给质量提升。

    截至2015年底,深圳累计研制国际国内标准4212项,其中国际标准1135项,国内标准3077项,均位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目前,华为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正从“执行标准”向“制定标准”转变,在通信技术等领域创制了一批关键技术标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供需总量和结构“双平衡”。

推进产业创新 构建“三个为主”

3月27日,在中国IT领袖峰会上,柔宇科技创始人、CEO刘自鸿博士展示了最新“黑科技”成果:一个圆柱形卷轴,轻轻拉开就变成一块高清大屏,并且具备PC机功能,其显示屏厚度仅为0.01毫米,是目前全球最薄的柔性显示屏。“黑科技”超越现今人类科技知识所能及,往往创造出一大批颠覆性、突破性创新产品,推动了企业竞争态势和市场格局的变化。

在深圳创新的历史上,从不缺乏这类“黑科技”企业。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华为、中兴、创维、迈瑞等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的高科技企业在深圳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深圳第一波“黑科技”浪潮的弄潮儿。更难能可贵的是,除这些老牌科技企业之外,深圳目前还孕育成长着成千上万家这种致力于核心技术创新发展的高科技企业。

着力转型升级,优化供给结构。这是近年来深圳坚持存量供给优化和增量供给优质并举,持续推进产业创新,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以结构优化促进供给升级,把转型升级作为优化供给结构的重要支撑,着力构建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成果。在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着眼于扩大服务供给,大力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专业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出台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规划和政策。

近几年,深圳累计淘汰低端落后供给企业1.7万家,形成了“三个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中经济增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6.1%;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已达69.3%。(经济日报记者 杨阳腾)

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05月23日 人民网

    今年以来,广西梧州市苍梧县深入贯彻执行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形成了一些经验做法。

一是激发企业活力,抓好去产能工作。该县不断激发产业创新活力,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重组,加快培育产业新增长点。今年,该县计划把远鸿建材制品有限公司和西中电厂两家企业培育为上规企业,引导服务好梧州市佳顺达机械铸造厂建立年产25万吨新型高品质焊接钢管项目。

二是综合施策,切实抓好去库存工作。该县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棚户区改造和危房改造为重点,全面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改造集中成片、非集中成片棚户区,稳步推进基础设施简陋、建筑密度大的城镇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工作,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并做好2015年县级配套结余资金支付计划工作和2016年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出完成计划工作。目前已制订好2016年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出完成计划表,年底将完成上级专项转移支付2421.3万元。

三是化解金融和债务风险,做好去杠杆工作。该县财政部门不断加强财政收入管理,健全收入预测和预算执行分析机制,确保实现收入预期目标。规范融资行为,加强民间金融杠杆风险防控,严查带有高杠杆属性的金融衍生品,打击非法集资和信用违约行为。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重大金融风险及突发事件。

四是完善财政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大力完善财政政策措施,着力降低企业在税费负担、社保缴费、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物流成本等方面的费用,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加强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之间的沟通,掌握好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和融资情况。积极推进梧州桂森林产品发展有限公司、梧州山王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的股权挂牌和上市融资工作。

五是运用多种模式补齐短板,大力改善公共服务。积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模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等领域投资,有效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注重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和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有利于促进结构优化的投资领域,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稳定地方经济发展。今年一季度,该县引进招商项目15个,项目总投资47.20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4亿元。

河南:全域旅游供给侧畔千帆过

2016年05月26日河南日报

   让“老家河南”家喻户晓、朗朗上口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皆丰富,打造出众多享誉中外的知名景区,也培育了一批优秀旅游城市,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2016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上,记者采访旅游业内人士谈全域旅游时,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

  近年来,河南把包括城市旅游在内的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大力推动形成全覆盖、全渗透、全时空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正在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或客源地。

  5月24日,2016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专题讨论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汇集一堂,交流理念、分享经验,研讨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的蜕变与发展,绘就“全域旅游”中原画卷的美好明天。

  为何转?世界游客需求在变

  李曼迪是我省一家旅行社国际部负责人。她说,外国游客多数并不像国内游客一样,直奔知名景点,而是喜欢到当地的小巷子、小茶馆等地,体验当地的生活,了解当地的文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游客也开始向这方面转变,出现这种城市旅游的趋势。

  游客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相应的产品出现。2015年我省接待海内外游客已超过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35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100.7%、119.4%。“如此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想要让游客留下来,不仅要让游客看景区,还要观城景。”新西兰罗托鲁瓦市市长斯蒂芬·安妮·查德威克说。

  她拿罗托鲁瓦市举例说:“我们的城市是一座工业城市,是毛利人聚集区和著名的旅游胜地。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有许多游客来我们城市观光,因为这里有一个非常大的瀑布。可是,伴随着气候变化,瀑布资源逐渐缩减,游客数量在减少。我们花了3年时间重塑罗托鲁瓦市的旅游形象,深入挖掘毛利文化体验产业链,同时把自己的城市塑造成了一个山地自行车的运动胜地及一个天然温泉和养生的SPA疗养胜地。”

  从围绕单个景点进行的旅游规划和营销,转向以一个城市、一个省的整体形象来推进。纵览全国,“老家河南”“好客山东”等旅游大品牌的崛起,体现了中国旅游业正在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为供给侧改革加油给力。

  以往经营景区,而今经营省份。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建议与会代表可以去红旗渠看一看,那里不仅是中国著名的人文景点,更可以体验到中原大地的人文精神。

  转成啥?让整个省成一个旅游产品

  无论与全国哪一个省份相比,河南旅游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文化底蕴厚重、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丽,特别是城市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中国最早的王朝或城市都发源于河南,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八大古都有其四,以郑州为代表的现代城市群也正在蓬勃发展。

  然而,我省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的蜕变与发展中,也不可避免有一些“短板”和“软肋”:名胜古迹虽众多,但不少都与周边隔开,融合不进周边环境;自然风光虽美,可是周边大多冷清,没有发挥出旅游功能的作用。

  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提出要以城市的温情照亮旅游的品质,他拿成都市举例来说:“让每一个走进成都的人感受到温情,寻找到精神归属,就像回到了家里。”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放在城市整体格局中谋划,要做一个没有“验票口”的城市旅游地。中国成都,这座城市一步一景满城皆画,一行一业都有文化,都有故事可讲。捷克卡罗维发利,那里不仅有可以治病的温泉,还有马克思、歌德、希勒、普京、贝多芬等名人的故事。

  2015年国际游客人数增长4.4%,总人数达到11.84亿,在旅游行业的开支也达到了1.4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旅游行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的驱动因素。

  正因如此,河南正朝着把整个省打造为一个旅游产品、一个旅游目的地、一个大景区的目标来努力,为建设高成长性服务业大省贡献力量。

  如何转?让来河南的人都不想走

  “城市旅游就是让当地市民欢迎、外地游客喜欢,谁来了都不想走的地方,这是城市旅游最简洁的业态概括。”著名旅游经济和管理专家魏小安表示,城市旅游的核心内容,就是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旅游产品来规划、建设和经营,把旅游的理念、元素渗透到城市设施建设的方方面面,把城市打造成具有很强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一语点亮、引发共鸣。捷克卡罗维发利市市长彼得·库哈耐克认为游客需要多元性的产品,可以获得多种的活动和体验;西姆拉市市长桑杰·乔汉表示,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是现在的一个重大的趋势,要考虑我们每个地方的经济和社会的特色;来自希腊的乔治·戴卡普洛斯觉得最好的方式是让当地居民参与进来,让他们可以享受到旅游行业发展带来的益处,同时让每个人都意识到他们都是文化的一元。

  《国际旅游城市发展郑州共识》中特别提出:全域旅游是未来旅游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城市应加强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协调、衔接,积极推动各类社会资源转化为城市旅游产品,将整座城市打造成旅游活动的空间,让游客更充分、便捷地体验多视角、多层次的城市生活,实现旅游发展主体的利益共享。

  据了解,我省加快“全域旅游”建设,计划突出“老家河南”旅游形象,推动旅游线路精品化、产品多元化和服务智慧化,激发和扩大旅游消费。其中,不乏推动郑、汴、洛、焦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发展,发展山地运动、水上娱乐、温泉滑雪等业态,推进朱仙镇、荆紫关镇等古镇整体开发等诸多亮点。

  全域旅游,河南在与世界对话中理清思路、想好步骤,整装上阵正出发。诚如省长陈润儿在致辞中所言:“河南愿与世界所有城市一起交流旅游发展理念,分享旅游发展经验,携手共创旅游城市的美好明天。”  

千亿投资再造都江堰

一个通往世界旅游目的地的"供给侧样本"

2016年04月28日安徽网

成都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展示中心那朵世界上最大的"芙蓉花",如今已经成了都江堰的一个景点。

那一天,值得记入都江堰的城市发展史。因为那一天,总投资550亿元、占地5000余亩的成都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举行展示中心开放暨项目建设启动仪式,因为那一天,也是成都市推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据悉,随着万达进入,带动效应明显,上千亿投资汇聚这座千古名城,推动都江堰按照预定目标,全力打造成都旅游休闲度假卫星城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

 "这本质上是一场旅游的供给侧改革,千亿投资的到来,将从供给侧重塑都江堰这座旅游城市。"都江堰市旅游改革试验区管理委员会综合部副部长赵龙魁如是说。

而那朵绽放的"芙蓉花"就像一个隐喻,呈现一个通往世界旅游目的地的"供给侧样本"。

一座"城"

改变一座城

自从第一期工程启动建设,成都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进展迅速。

笔者4月14日获悉,目前首开区已经完工,第二期工程已经开工,而第三期文旅项目,也将按照计划在9月中旬全面动工。

2018年12月30日前,万达文化旅游项目将竣工并实现运营。这样的进展,被媒体称为"万达速度"与"成都效率"。

转型升级的都江堰和万达,都需要这样的速度与效率。

赵龙魁坦承,都江堰虽然拥有令人惊叹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包括离特大中心城市最近的两项共三处世界遗产,但也存在非常明显的短板。

据统计,都江堰在2015年接待游客2145.9万人次,但游客停留时间偏短。都江堰旅游局数据显示,到该市游览的一日游游客占64.67%,而住宿游客仅占35.33%,表明难以有效留住游客。

显然,要实现都江堰旅游的转型升级,就需要旅游的供给侧改革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因为当前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侧结构不合理、不平衡,不能适应需求侧多元化、升级型的市场消费。

这就是都江堰需要万达的理由--万达正是推动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市场主体,它带来的正是都江堰旅游产业升级需要的项目。

成都万达文化旅游城在万达集团内部被称为"天字一号"工程。按照董事长王健林的说法,它"集合了全国十座万达城的智慧和经验,代表了世界旅游项目的最高水准",因为"成都是我的故乡,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我希望把最好的带到家乡。"

最具说服力的是令人炫目的"五大至尊"项目,包括全面超越迪拜室内滑雪场的世界级第四代室内滑雪场、全面超越我国香港迪士尼乐园的国际大型室外主题乐园、全面超越拉斯维加斯秀的世界顶级大型舞台秀、全面超越新加坡环球影城的世界顶尖电影科技乐园,还有实现奇幻科技体验的世界首创惊悚主题乐园等。

显然,这样大手笔的投资项目,将大大弥补都江堰旅游产业结构性缺陷和服务配套的不足,丰富旅游产品,促进产业升级,并快速提升城市发展活力和城市品质。

赵龙魁相信旅游业层次高了,就留得住游客。都江堰官方预计,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建设运营后,将为都江堰市增加就业岗位约30000个,带动都江堰市常住人口增长超过10万人,吸引游客3000万人次/年、高峰期超10万人次/天,有效提高人流量,集聚人气和商气。

转型升级的都江堰需要万达,转型升级的万达同样需要都江堰。在2015年年初,万达集团对外发布了"第四次转型战略",宣布要形成商业、文旅、金融、电商基本相当的四大板块。

一个是世界级双遗之城,一个是国际级企业;一个正在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城市,一个正在全球布局文化旅游产业--世界级文旅项目与世界级旅游资源的对接,是一次在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发生的正确的选择。

作为市场上的引领者,万达的选择,向外界发出了一个强烈的投资信号。

旅游产业

抢占下一个30年的红利

如果说文化旅游市场是中国经济的下一个蓝海,那么都江堰就是最深的那一片蓝海之一,这里有下一个30年最丰厚的旅游产业红利。

从已公布的规划信息可知,都江堰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而随着都江堰"两高、三轨、三改造"交通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基本实现与成都同城化发展。

这些项目包括:协同推进成都第三绕城高速都江堰段、连接双流机场至都江堰市的快速通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推进市域快轨19号线建设,建成有轨电车示范线,完成沙西线、IT大道、G317线及都汶高速玉堂西收费站扩容改造;推动南充、重庆等旅游快铁常态化开行,成灌快铁实现公交化运营,进一步强化了都江堰的交通枢纽地位。

据介绍,都江堰确定了"都江堰主城"、"大青城旅游区"、"都市现代农业区"为组团的"一城两区"城乡发展格局,推出以山地运动为代表的山地文化、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文化、以青城山为代表的道文化、以熊猫谷为代表的熊猫文化等四大核心产品,以满足游客的参与、体验、娱乐、放松、度假等多层次、多元化需求。

但这只是都江堰文化旅游这片蓝海的一部分。追随万达的脚步,更多的投资者鱼贯而来。对此,都江堰滨江新区开发建设办公室综合协调部副部长曾正力如数家珍。

今年3月5日,都江堰市滨江新区基础配套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建设。作为承载都江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载体,该项目投资主体为上海建工集团,投资总额约为72亿元。未来的滨江新区,将是空间怡人、生态优美、水城相融、产业高端的城市旅游增长极。

最引人注目的是,该项目将紧扣山水文化主题,打造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生态相融合,观山赏水的都市休闲之地。在金马河滨江新区段将形成两个分别长1.8公里和1.4公里,350米宽的水面,真正再现"船行都江堰、水映青城山"的绝美景观。

熊猫文化方面,以成都市大熊猫养殖繁育基地的熊猫谷为依托,正在招商引进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拟打造熊猫主题乐园,投资将达200亿元。

在青城山沿山区域,则挖掘开发"道文化",打造道家养生、中医养生、抗体养生等旅游新产品。都江堰宣布,将用15年时间,打造全国首个世界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去年11月,北京大基康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与都江堰签约,计划两年内落户三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

    另外,成都锦欣医疗集团投资3.5亿元建抗衰老项目、台湾擎安美容投资2.6亿元建抗衰老医院……短期内,已有多家国内高端康体养生项目落户都江堰。

而在万达带动下,都江堰旅游配套服务提升中的重头大戏--品质酒店打造计划,进入快车道。2015年10月举行的大熊猫生态旅游节开幕仪式上,10余家国际级酒店集团集中与都江堰市签约入驻,投资额达100亿元。这些酒店"大腕"包括JW万豪国际酒店、美国温德姆酒店、法国帕佛伦斯酒店等。今年2月3日,御庭集团签约投资建设"安缇缦国际旅游度假区",占地5000亩,群山围绕着美丽的莲花湖……

    据统计,2015年,都江堰市"走出去"开展招商活动49次,对接洽谈海昌集团、华润集团、新加坡仁恒置地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新引进御庭集团、上海建工、美兆检测中心等项目148个,其中重大龙头型引擎性项目47个,初步形成了未来3~5年"千亿投资、百亿收入"的产业项目发展格局。

赤水市:交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做好“先行官”

2016年04月06日 赤水市交通运输局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创新,作为赤水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赤水市交通运输局全局上下主动作为、改革创新,积极践行交通运输部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先行官的使命责任。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要求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是拉动内需的重要领域,“十三五”期间赤水市交通运输总投资规模达532.19亿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将实现历史性突破。

    规划建设方面:总投资20亿元的旅游通用飞机场将在赤水建设并投入使用,规划建设总投资75亿全长260公里(赤水段50公里)的遵义-赤水-泸州高速铁路。规划建设赤水旅游观光车、綦江-赤水-叙永高速公路(赤水段)60公里,形成“一横一纵”高速公路路网。新建通组公路1500公里(含森林防火应急通道)。新建大桥15座3083延米,新建中小桥23座767延米,总投资8.86亿元。规划建设一级客运站1个,货运站1个,乡镇客运站2个,景区停靠站6个。投资2.7亿元建成赤水市客运综合服务枢纽中心、赤水市公交停保中心、赤水市“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和2个LNG公共客运加气站。

    规划改造整治方面:改造G546国道(赤习路)68公里,改造省道S208(赤长路)磨刀溪至瓦店子段45公里,改造S424(官葫路)快速通道项目21.5公里,新改其他省道项目7个190公里。规划改造县道13条454公里,改造乡道29条474公里,总投资115.5亿元。硬化改造通村公路1030公里。规划整治赤水河扩能建设赤水段总投资2.5亿元。实施涉及普通国道及县乡道45条1225公里公路安保工程。

    “十三五”期间赤水市在紧紧围绕“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运,组组通公路、村寨道路硬化”延伸乡村道打通断头路目标前提下,“2666”交通工程项目应运而生。“2666”交通工程项目:即一是硬化200公里通组通寨路;二是硬化600公里撤并建制村通村公路;三是改造600公里毛坯路;四是新建600公里小康公路。农村交通出行条件的改善,有力的推进了赤水市旅游城市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将为赤水交通扶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和最终形成“全城全景全通畅,乡村旅游好风光”新格局打下坚实的基础。

    交通运输行业服务水平的提升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添砖加瓦” 交通运输的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与经济供给侧紧密相连,赤水市紧紧以民生交通、综合交通、法制交通、平安交通、文明交通五大交通为发展理念,大力提升公路管理及客运交通综合服务水平,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提升城市居民出行便捷率,深化出租车流动窗口行业改革,并加大客运企业和驾驶人员的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十三五”期间全市交通发展将大力推行多式联运模式,全面推进“互联网+交通运输”建设,并着力推进赤水市港口物流园区物流通道建设,提高重要枢纽节点到园区的货运通行能力,形成“一园五区、一港六码头”空间布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时间。赤水市交通运输局将大力改善贫困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条件,使赤水市全市交通形成“快进慢游,内联外通”的新格局,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助推赤水经济发展。

 宁波旅游如何发力供给侧?

2016年03月17日  宁波日报

  【热词】

  大众旅游时代

  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

  ———摘自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

  【部门声音】

  从“景点旅游”到“全城旅游”

  一周刚过半,家住天一家园的汪女士就“躁动”起来:周末如果天气晴朗,和家人去哪儿爬山、呼吸新鲜空气呢?旅游在“60后”印象中可能还是一件“奢侈品”,但在“00后”眼中,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统计,2014年,我市居民人均出游次数为3.27次,其中近郊游、自助自驾短途游最为火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第一次将旅游产业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基础。也许我们还不能马上享受到各项政策带来的出游红利,但可以预见,“大众旅游时代”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大众旅游更偏向于休闲旅游产品,为此,我市已加快产业融合,积极引导景区景点从单一的观光产品向多样化的休闲度假和专项产品转型。”市旅游局局长励永惠告诉笔者,目前,我市已有市级各类休闲旅游基地91处,省级各类旅游示范基地、星级购物点、果蔬采摘基地等44处,基本建成以观光旅游产品为基础,以休闲度假产品为特色,以文化体验、康体养生、会议会展、购物美食、节庆娱乐等专项产品为亮点的现代旅游产品体系。

  为了适应大众旅游的需求,我市市、县两级旅游管理部门还将进一步培育温泉、滑雪、滨海、海岛、山地、养生等特色主题型休闲度假项目,调整优化旅游住宿业格局,引导大型旅行社集团化、规模化经营,鼓励中小型旅行社走专业化道路,全面提高导游人员综合素质。如今,我市每年在省内其他城市举办“旅游夜市”推广活动,定期开展“5·19”中国旅游日、市民旅游日、爱心直通车、国际旅游展等活动,营造大众旅游氛围。我市还推出景区门票、酒店住房和餐饮等优惠产品,使旅游惠民常态化。

  【业界实践】

  落子布局乡村游

  “乡村旅游将是今后大众旅游的主战场。”江北区旅游局局长孔宇告诉笔者。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全国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和节假日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的乡村旅游点,全国主要城市周边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增长均高于20%。

  江北是宁波城区面积最广大、乡村及山水田园资源丰富的区域。下一步,江北区将紧抓大众旅游带来的机遇,依托自身城乡交融、山水辉映的旅游资源特色、区位优势,尝试“全域休闲”的旅游发展新模式,踏上旅游业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我市有着众多的乡村旅游资源,四明山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自去年起,我市制订出台了乡村旅游和四明山区域旅游发展相关政策意见,加快推进旅游项目以及全域景区化。目前,全市确定了15个重点乡村旅游发展镇与30个重点村,其中四明山区域就有2个重点镇和12个重点村。

  不仅是四明山区,全市各地也紧扣乡村旅游主题,大力推进众多乡村旅游项目的实施。奉化打造了一套体现当地乡村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的识别系统,重点培育大堰镇、岩头村、斑竹村三个民宿集聚区;宁海已开工建设许家山帐篷酒店,计划建成一批以前童驿事客栈、温泉精品民宿等为代表的特色民宿客栈;慈溪将形成潘岙村、鸣鹤古镇两个民宿集聚区,枕湖客栈、银号客栈、沉香客栈等特色民宿改建完成并对外试营业。

  我市各地景区景点和民宿客栈还将开展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四明山区域相关县(市)区将通过四明山旅游管理服务控制系统,加快建设四明山智慧旅游网站和电子门票系统;分区域、景区、景点(观景台)三个层次,完成二维码导游导览系统覆盖;建设客流统计分析与预警系统,编印四明山智慧旅游服务手册等。

  【各方反响】

  个性化定制突围

  “近年来,旅游大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包团、组团游的市民越来越多,公司的业务量年均增长超过了50%。”浙江飞扬国际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达告诉笔者。随着大众旅游的发展,旅游消费者的年龄层次也变得更加丰富。为此,飞扬旅游根据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对旅游产品进行了创新。

  “我们面向老年人、年轻人、儿童三个垂直市场推出更多体验性和人性化更突出的旅游产品。”李达说。比如,公司策划推出了荒岛求生、古城寻宝等新颖的活动,还逐步丰富了老年旅游产品的内容与形式,改变传统观光型产品唱主角的局面。此外,公司将随团医生、导游助理、“一对一”服务等先进的理念与方式融入到大众旅游服务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更多的人投身于旅游创业大潮。旅游行业垂直细分市场中特色旅游、个性化定制、UGC等项目正快速孵化成长。驴妈妈旅游网是一家以“自助游”为核心特色的综合型旅游网站,通过以打折门票、自由行、度假酒店为主,兼顾跟团游、长途游、出境游、旅游团购等业务的模式,致力于为游客出行提供一站式旅游服务。

  “随着‘旅游个性化需求’和‘旅游市场散客化’特征日益凸显,加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细分市场的旅行社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驴妈妈旅游网相关负责人说。

苏州深化旅游业供给侧改革

2016年03月04日 苏州新闻网

   近年来,苏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快创新旅游业态、服务体系和营销模式,有效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旅游业整体品质和旅游产业综合效益,积极打造国际一流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2015年,苏州全市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51.2万人次、旅游创汇20.02亿美元,延续了2014年以来的“双反弹”态势,旅游创汇为历年来新高,两项数据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0%和57%。当年,接待国内游客1060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1728.79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863.6亿元,旅游收入同比增幅继续大于人次增幅。

  培育新业态,丰富旅游休闲度假产业新供给

  近年来,苏州以加快倍增新业态量级、完善产业链为重点,积极丰富旅游休闲度假供给。

  以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为重点,按照保持原真、创新利用的原则,苏州积极打造文化休闲类的精致度假新产品,重点探索商贸、教育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在全市9个度假区,积极打造生态休闲、立体度假新产品,重点探索生态、农业、工业、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在旅游新产品的打造中,还特别注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做活细分市场、倍增新供给。

  2015年,我市开展了苏州十大旅游创新产品(业态)评选推广工作,让紧扣融合发展、强化交互创新、体现“市场跟着创意走”

  的新业态成为行业标杆,并予以营销推广为重点的立体扶持,开展培育行业新标准为重点的示范活动。其中,园区若航“空中梦想家”项目,让游客从空中以新视角欣赏金鸡湖时尚之美,以广视角领略古城之精细、太湖之秀丽,接下来还会推出与苏北、皖南联动的线路。“太仓假日”品牌项目通过运用“互联网+”,使“酒店+景点+工厂店”“三点合一”、实现联合运营和融合发展,目前已有11家工厂店、15家酒店及5家景区加入。

  观光游时代,景点是核心;休闲度假时代,住宿是核心。苏州正加快把面广量大的民宿项目,打造成满足多层次休闲度假和深度体验需要,且能直接吸引大众创新创业的旅游产品,形成了古城文化特色民宿集聚区、太湖生态特色民宿集聚带、新农村体验特色民宿集聚村。其中,吴江黎里投入15亿元修复古镇建筑,同步设置“负面清单”、规范各类资本运营,跳出门票经济做大精品民宿集群,打造了江南特色的隐世小镇、非遗小镇和文创小镇。吴中区以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验区为抓手,创新民宿管理办法,培育了青蛙村、香樟小院等富有引领作用的旅游民宿。引入外来资本运营的昆山锦溪“汀上古韵”精品客栈,入选2015中国特色民宿TOP10。接下来,苏州还将开展市区住宿业布局规划,开展古城、古镇和乡村3个系列的精品民宿评选等活动,以提高旅游休闲度假核心体验产品的服务。

  完善新服务,打造“苏式”旅游竞争力新优势

  在市旅游局局长朱国强看来,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是苏州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落实“畅游江苏”要求,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点。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苏州着力使城市公共服务与企业市场化运作项目在旅游上集中匹配,构建基础实、层次多、运作活、企业和游客能直接受益的城市旅游休闲度假服务新体系。

  为了提升服务水平,苏州进一步完善了旅游咨询、投诉处理、信息处理、营销推广的三级政府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并全面实施停车场、标识标牌、旅游厕所和无线网络四大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行动计划。近三年,苏州每年用于旅游交通标识系统的建设维护费用超过1000万元,并完成新建、改扩建旅游景区停车场28处,实现3A级以上景区无线网络100%全覆盖。2015年,完成对全市旅游厕所的摸底调查、评定等级和分类管理工作,并推出了旅游厕所信息化管理平台,让游客用手机可以方便地找到最近的厕所,并利用游客“海评”改进管理,目前该平台已覆盖全市所有A级景区、度假区及部分乡村旅游点。

  2015年8月,“苏州好行”旅游巴士系统开始运营,多条专线串联了市区及周边的40多个旅游景区和休闲商贸区,成为满足散客需求、缓解交通痛点的新载体。吴中太湖驿站项目在152.5公里的环太湖风景路上规划建设36个驿站和若干驿亭,让游客享受到一站式的咨询、休憩、自行车租赁、维修、应急救援、直饮水等标配服务,在部分站点还提供淋浴、住宿、露营、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综合服务。由“八爪鱼”运营的城市旅游候机楼,为旅行社“散拼”组团提供公共对接服务。

  以企业为主体的旅游公共服务项目,和政府推进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互补,使“畅游”工作扎实推进。2015年,长达15.5公里,设置了亲水栈桥、设计有不同景观文化主题的苏州环古城河健身步道投入使用,成为游客和市民体验古城文化、畅享徒步旅行生活的新平台。2015年10月,苏州旅行社诚信体系一期项目投入使用,该项目集成了多方的诚信信息,并采用类似大众点评模式进行互动,是运用“互联网+旅游”手段,强化以“问题导向”转变旅游行业管理与提升工作的新尝试。由苏州导游服务中心开发的“码导游”系统,不仅为企业和散客提供正规导游服务,还成了导游群体开展公益活动、加强交流的平台。

  今年,苏州还将加快漫游卡、手机应用、“苏州好行”、“落地自驾”、“旅游管家”和导游预约等六大散客服务平台的成熟运营。

  开展新营销,展现一流旅游目的地新魅力

  “打造新产品、培育新业态是提高旅游休闲度假消费国际化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强势营销、有效启动中高端市场,是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内在需求”,朱国强说,近年来,苏州以中高端休闲度假产品为主打,重点强化国际营销,积极发挥入境旅游在拉动国内旅游消费、促进城市消费升级中的“加速器”作用,释放旅游对扩大城市影响力的“倍增器”的作用。

  2015年,苏州推行“数据带动内容”旅游营销计划,即通过专业“大数据”平台服务,找出主要客源地用户最感兴趣的关键词,并以此结合苏州特色,创作能带来高互动率的营销策划、制定游客能持续关注的营销计划。同时,结合具有爆炸性传播效果的事件营销,迅速抓住境外营销的“爆点”。当年3月,阿玛尼与拙政园联合举办了新品香水全球发布活动,极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范儿的活动,吸引了国际一线媒体和时尚人士的参与。
  去年,苏州旅游部门邀请了数批境外旅游达人、知名博主、媒体记者来苏体验,并同步推进线下营销。比如,邀请美国知名博主朱丽娅·迪蒙来苏体验时将其包装成“苏州古典美女”,并在拙政园现场就神秘梦幻的“东方园林”等话题与美国网民展开视频交流,引发境外游客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苏州旅游专题推介会上,邀请“脸书”名人现场感受园林、评弹、点心、昆曲、刺绣、丝 绸等“苏式生活”元素,策划了“东方威尼斯之旅梦”社交媒体热门话题,引发境外主流媒体关注。

在苏州旅游对外营销过程中,十分注重与专业旅游批发商及营销机构合作共赢,注重让本土企业参与分享,这是苏州打造旅游营销生态系统的着力点。苏州市旅游局与英国巴斯大学合作,联合编写了《苏州古城文化旅游与国际市场合作项目研究报告》,对欧美游客的苏州旅游感受等第一手资料摸底,并制定了英国市场营销计划。借助美国PHG、东方嘉禾等专业公司,实现与北美排名前五十的旅行商有效合作,并让本市企业参加境外营销、直接互利对接。在北美地区建立苏州旅游官方网站,搭建北美旅游经营商推介苏州特色旅游产品、实现与苏州旅游企业对接的绿色通道。通过与全球知名旅游评论网站“猫途鹰”(Tripadvisor)合作,开设苏州旅游专题页面、面向欧美用户定向营销,发挥好旅游评价式互动营销的推波助澜作用。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苏州旅游的海外知名度,吸引了更多境外游客来苏旅游。

我市十大行动推进工业供给侧改革

 

—— 去产能 优要素 扩增量 增后劲

 

2016-03-25   金华日报

   工业领域是供给侧改革的主阵地,我市将紧紧围绕“走在前列、共建金华”,以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努力推动“金华制造”向“金华创造”转变,“金华速度”向“金华质量”转变,“金华产品”向“金华品牌”转变。3月24日,从市经信委获悉,今年我市重点将开展十大专项行动,全力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改革。
  淘汰落后“去产能”行动。我市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2016年力争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00家以上,整治和淘汰“低小散”企业1000家以上。完成82家“僵尸企业”分类处置,实现市场出清。
  企业减负“降成本”行动。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税负、融资、要素等生产经营成本,并深化“零土地”技改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积极落实调低用电、用气价格政策,继续扩大电力用户直接交易试点。
  深化改革“优要素”行动。优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全面深化企业亩产效益评价制度,实现县(市、区)和规上企业两个全覆盖。优化能源要素科学化配置。以“节能论英雄”,推进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区域能评+区块能耗”取代项目能评的工作新机制。重点扶持大企业大项目和“四换三名”、两化融合改造。
  产业培育“扩增量”行动。按照做大高新产业、做精传统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活新兴产业的新要求,着力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比重,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2016年力争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互联网+”“提质效”行动。实施企业信息登高计划,重点培育100家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推进100个市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培育数字化示范车间20个,培育物联网工厂示范企业5家。构建网络营销体系。力争到2016年底入驻京东商城等网络平台制造业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实现销售产值100亿元以上。
  有效投资“增后劲”行动。着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小镇、绿色动力小镇、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园、中欧生态工业园等特色小镇和特色园区建设,提升产业集聚发展的承载能力。2016年力争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以上。
  抓大活小“育名企”行动。坚持扶优扶强,集中优势资源要素,重点培育100家大企业大集团、100家高成长型企业、100家“三名”企业。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制造业“单打冠军”和创新型中小企业。
  “机器人+”“增效率”行动。重点抓好汽摩配、磁性材料、门业等3个省级分行业试点推进,加强“机器换人”工程服务机构培育,建立健全“机器换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机器换人”从单个企业到块状连片发展,全年新增机器人1000台。
  企业服务“优环境”行动。继续深入开展做好“五送”、当好“五员”企业服务行动,重点推进政策宣讲、难题破解、项目审批、电商换市、校企合作、银企对接、人才培训、法律维权、技术改造、两化融合等十大服务主题活动。创新中小企业服务机制。
  能力提升“强保障”行动。增强经信系统干部的“店小二”精神,不断提升新常态下部门服务企业、服务工业发展的能力水平。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