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就业创业专题信息

发布时间:2016-12-12  |  浏览:

 江西省瑞昌市就业创业服务“五音俱全” 

2016-10-18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今年来,江西省瑞昌市采取分类实施、创新突破、整体推进的方式,从平台建设、信息发布、技能培训、就业援助、创新创业五大方面全面提升了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按响起点音

    瑞昌市以“机构多元、对象广泛、机会均等”三个层面率先弹响就业服务多样化“起点”音符。将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十大群体、中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全部纳入就业服务扶持范畴,彻底清理就业服务死角,消除就业歧视和工作中的薄弱点。优化创业服务平台方面,建立600平方米以上的就业服务大厅,所有乡(镇、街道)同样配备了80平方米以上的劳动保障服务所,对社会全面免费开放。目前,除市区大型就业服务大厅外,还配备乡镇劳动保障所22个。就地就近为群众和创业主体提供综合服务。

    弹奏升级音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功能是弹奏的第二个升级音。利用网络、QQ群、微博微信、媒体平台作用,逐步建立就业信息广覆盖、职业介绍服务多元化。目前瑞昌“衔接”省就业网,形成了市、街道(乡镇)、社区(居委会)、村等“多维一体”的就业信息网点。实现“就业信息高速公路”的贯通。求职者可以通过网站“通览”国家就业扶持政策、办理流程、就业创业培训、服务指南等情况。今后,就业信息网点将向外县、外省“延伸”铺开,打通更顺畅、更便捷、更有序的“就近就业”和“异地就业”通道。有形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和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有自动调节供求关系的功能。

    倾听中心音

    困难人员就业永远占据“音律”的中心。市残疾、就业局为保障困难人员就业和生活费劲心思。两部门联手在21个乡镇157个行政村相继办起了图书室安排残疾人做图书管理员工作,在为广大农民朋友送去精神食粮的同时,也为当地残疾人送去了就业的希望。就业局为每位图书管理员每月发放公益补贴300元,残联还为91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机动轮椅燃油补贴2.37万元;还为1000多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教育、维权等方面咨询服务,接待来信来访100余人次;为使残疾人拥有一技之长,更好地就业创业。积极探索新思路,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帮扶,用爱心点燃希望。针对企业用工工需求,通过“订单式”定向技能培训,免费开展实用技术、岗位培训,一批残障人士在园区企业实现了就业。同时,发挥瑞昌来料加工点多面广的优势,帮助困难人员居家就业,就近就业。

    感受婉转音

    至此,全民创业带动大批人就业问题已经步入了“良性循环”轨道第四“音节”。以创业典型和专项活动两大抓手,推进创业工作。加强创业典型挖掘、培养、树立和评比工作,并积极开展创业产品展销会等专项活动,营造全民创业氛围,展示创业活力。相关部门设立创业宣传牌,印发宣传材料,举办全民创业论坛,宣传创业明星的事迹,深入乡、村、社区开展“传经送宝”等一系列专项活动,不断激发全创业民创业;小额贷款扶持是促进创业“雪中送炭”的第五个较强音符,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扶持一批。不断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使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创建主体都能享受到资金扶持。目前已经帮助780人唱响创业圆梦歌,发放贷款8647万元。

    敲响最强音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进入就业服务高音乐区域阶段。通过公益性岗位安排531名4050人员、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成员;对412名符合条件的人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同时加强保障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就业创业培训永远是最“强音”。为解决35-45岁留守妇女因照顾家庭“外出难”,又有就业的欲望,瑞昌市从解决她们的实际需要出发,将服装缝纫培训班直接办到“家门口”。6月起将30多台服装缝纫设备运抵至留守妇女较多的乡镇(村),开办了服装缝纫“速成班”。并与工业园等多家服装制造企业联系,实行来料加工,闲暇之余每人月增收在600元以上。使广大留守妇女既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也满足了其就业增收的愿望。今年1-9月,开展机械加工、家政服务、电焊工、电工、电脑维护、服装缝纫、插花绣花等18个工种的技能培训,让4414人身怀技能体面就业;SIYB创业培训850人掌握了创业过程中的营销策略、兵法战术、顾客心理学、抗压能力等综合能力,为他们成功创业奠定了厚实的良基。 

南川:就业创业夯实民生之本

2016-10-26  华龙网-重庆日报

    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推进更大范围的创业,是南川改善民生的核心命题,是“工业强区、旅游名城、生态花园”建设的内生动力。建平台、出政策、强服务、优环境,南川就业创业工作有序推进。截至今年9月底,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2038人,新增创业实体6343户,以就业创业实现了惠民生、强经济、促发展。

    定制服务 开辟“绿色”就业路

    上网看了一些销售讲座,又反复阅读了一些氧化铝的相关资料——王小伟的周末,可谓一点没闲着。

  “销售是个挺复杂的工作,氧化铝本身又很专业,我必须加紧补一下课,才能跟得上节奏。”王小伟是南川区先锋氧化铝公司的新员工,也是南川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今夏“一对一”定制就业服务的大学生之一。其顺利就业的过程,折射地正是南川区帮扶大学生就业的成果。

  这个夏天,从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王小伟回到家乡,在南川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填写了个人情况、就业意愿等相关资料。“没几天,就有一位姓陈的老师主动联系我,说要对我进行就业帮扶。”彼此加了微信、加了QQ后,王小伟没想到,这所谓的帮扶还真不是“口头承诺”。

  “此后,我经常会收到陈老师发来的就业信息,哪里有招聘会,哪里有用工需求,又出了哪些新政策,他都会第一时间告诉我。”王小伟笑称,渠道多了,机会自然会多。终于,他在区里组织的一次招聘会上,成功入职了南川当地的新兴企业——先锋氧化铝公司。

  类似这样的“一对一”定制服务,重点瞄准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南川区推动“更高质量就业”的一个重要举措。

  该区积极开通高校毕业生“报道—就业创业”绿色服务通道,实现高校毕业生从报道—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创业帮扶等“一站式”服务。同时,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今年上半年新增见习基地7家,提供见习岗位106个。

  大学生是推进就业的一个重要目标群体。“40”、“50”人员、失业人员等,同样是增加就业的一个重点要关注人群。

  据介绍,对于这些群体,南川区认真落实就业援助政策。通过完善全区人力资源台账,动态掌握全区劳动力资源基础信息。强化就失业登记管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与管理,累计结存公益性岗位1742个。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5681人,回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5823人。

  截至去年末,审核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3352人,发放补贴金额1453.46万元;审核22家企业单位社会保险补贴共200人,发放补贴金额129.7万元;23个社区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共218人,发放补贴金额105.03万元;审核23个社区公益性岗位补贴219人,发放补贴金额53.33万元。审核就业补贴287人,发放补贴金额34.5万元。

  特别是在推进就业创业扶贫方面,通过抓好精准识别、分类实施、就业援助。截至目前,共帮扶12811位贫困人员实现就业创业,转移就业12218人,帮扶创业593人。培训贫困人员3543人,通过培训就业1771人。

  搭建平台 “软硬兼施”促创业

  10月10日中午。午餐时间已至,位于南川新总商会大厦的小青蛙众创空间,依然保持着忙碌的节奏。

  李余希刚在网上完结了一单业务。几个月前,他带着从主城学来的经验,在家乡开了一家“绿咖租车”公司,其以小时计算提供汽车随取即用的租赁服务,开创了南川地区的租车先河。

  “分时租赁是租车行业新兴的一种租车模式。作为起步,我们也算一种尝试。好在区里给了很多扶持,不仅免费给场地办公,各种政策优惠、服务等,也都十分到位。”李余希的言语间,不乏坦率与自信。

  与李余希的“老道”相比,隔壁桌的李杨则显得有些生涩。作为“小青蛙”里的新成员,他在接受了电商培训后,刚刚注册成立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从事农产品的线上销售。

  眼见网站什么的还不够完善,“小青蛙”的技术人员正在一旁忙着指点关键步骤。“培训免费、场地免费,后续还有免费的技术指导。”李杨有些羞涩地笑称,政府为他提供了“一条龙”的服务。

  事实上,不管是李余希的“返乡创业”,还是李杨的“初出茅庐”,他们成长的背后,都可见南川区大力开展全民创业,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行动。

  围绕“工业强区、旅游名城、生态花园”建设,南川不断加快创业孵化基地的打造,创建出微型企业创业中心、浙商国际商贸城、小青蛙等大量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这些平台不仅为文化创意、信息技术等微型企业提供场地,还包括创业培训、政策咨询、创业担保、事务代理等一揽子服务。

  目前,市级微型企业孵化园——南川区微型企业创业中心累计孵化微型企业100余户,浙商国际商贸城、小青蛙也入驻有企业50余户。

  培育孵化基地,是南川区力促大众创业的一个重要抓手。另一方面,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的特点,该区还将扶持返乡创业,作为了又一个重要着力点。

  据介绍,南川通过大力实施“外输内引”并举工程,出台扶持政策,建设返乡创业园(孵化园)、返乡创业示范村(社区)等措施,积极推进南川籍在外人员有序返乡就业创业。今年1至9月,实现1491人返乡就业创业,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就业,还有效化解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创新培训 人才培养树品牌

  “何老师,后天的培训,莫搞忘了哟……”10月10日,南川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副局长谢戟一上班就重复着一件事——打电话。

  再过两天,区里针对关停煤矿企业组织的“去产能技能培训”就要开班了,她正忙着为学员们做最后的确认。

  “这期免费培训的主题是养老护理,34名学员主要都是来自原先煤矿企业的男性。8天培训后,可以参加考试,合格了就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谢戟介绍。对于在“去产能”中走出来的矿工们来说,这样的培训,无疑为就业之路多添了一个选择。

  这边是男士唱主角,那边厢,“媳妇”们当家的另一场培训也热闹上演了。就在“去产能培训”的次日,南川区古韵廊桥农家乐,声名远播的“南川巧媳妇”迎来了新一期的培训。

  此次参培人员全部来自三泉镇窑湾村——这里是南川有名的贫困村,但自然资源丰富,有后续发展旅游的基础。于是,“巧媳妇”专门针对该村有经营农家乐意愿或是正在从事相关服务的村民,开设了一期免费培训。

  3天时间里,她们将从创业理念到文明礼仪,从客房服务到菜式制作等,接受到一次系统教育。“早就听说过‘巧媳妇’培训,这回自己有机会参加,政府还提供免费食宿,太高兴了!”周富淑目前正经营着一家农家乐,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好多“内情”都不是很熟悉,这次培训的成果,让她补上了不少短板,可谓获益良多。

  “巧媳妇”是南川区乃至全市的一个人才培养品牌。最初,依托金佛山的旅游发展,南川通过“政府引导、金融部门支持、留守妇女参与”的模式,对有意愿从事农家乐行业或旅游接待方面工作的妇女进行免费培训,以提升“美丽乡村农家乐”形象,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经过不断探索培育,“巧媳妇”培训的内容逐渐丰富。电商、金融等过去离这些农家妇女很遥远的东西,都充实进了她们的“知识库”。

据介绍,截至目前,南川“巧媳妇”已开班13期,344名学员完成了培训,其中220名参培人员成功进入农家乐行业从事服务工作。通过这一平台,也吸引了更多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让更多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西安多举措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促就业

 西北信息报  2016.06.23

    西安市把创新创业作为发展驱动引擎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多举措推动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要群体的创业促就业工作。今年以来,全市创业孵化基地孵化总面积已超过1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385家,累计减免各项费用4000余万元,直接带动就业2.7万人,创业带动就业12.7万人。

    西安高校云集,有普通高校63所,在校学生75万人,每年有20多万名大学生毕业,2016年更是有27万名应届毕业生,创历史新高。为此,西安市首先大力构建支撑创业政策体系,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从去年以来,全市出台了针对性、操作性俱佳的创业支持政策23条。同时,加强创业培训引导、贴息创业贷款、免费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创业跟踪服务力度,并在创业之初给予创业者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税费减免。

    其次,提供全程孵化支持。针对已经创业的群体,组织其入驻创业孵化基地享受扶持政策,建成创业孵化基地42家,其中在孵大学生企业数734家;针对有创业想法正在启动创业的群体,着力推进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予以扶持,使其享受创业辅导、项目孵化、融资对接、项目申报、技术共享等服务,建成新型创业服务平台(预孵化机构)9家;针对仅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组织实施大学生创业实训工程,精选42家优质企业作为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

    三是重视创业资金投入。调整完善了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提高贷款额度,扩大贷款范围,实现了对各类创业群体的全覆盖。为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带动更多大学生实现就业,积极发挥“西安市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基金”作用,直接扶持800多人创业,提供8000余个就业岗位,贷款企业累计创造产值19.3亿元,实现利税6320万元。

 扎兰屯市积极搭建就业孵化平台助力青年创业“圆梦”

2016年01月14日  内蒙扎兰屯市资讯新闻中心

1月13日,从扎兰屯市青年创业促进会获悉,扎兰屯市青年创业促进会以“强基、提质、求实、求稳”为原则,通过注重项目审批质量,注重项目问题解决,开创了项目发展新局面。2015年,扎兰屯市青年创业促进会积极搭建就业孵化平台助力青年创业“圆梦”,共为创业青年争取到了创业资金181万元。

积极稳妥发展项目。争取到项目启动资金11万元。2015年,有3名新申请加入的创业青年,通过了呼伦贝尔市青年创业促进会审核批准,获得了项目启动资金及“一对一”导师辅导,其项目成为首批受资助资金需要担保创业项目。目前,3个新项目运行良好。

积极申报成长资金。争取到项目成长资金120万元。为解决扶持期满创业青年因资金瓶颈影响发展等问题,呼伦贝尔市青年创业促进会在启动资金的基础上,于2015年探索推出了成长资金扶持模式,共为7人发放了成长资金,扎兰屯市占了4人,并成为了此项扶持模式的最大受益者。目前,4个于2015年6月至7月份获得资金支持的项目,在成长资金的助力下,均有了新发展、新起色。

积极筹措扶持资金。争取到项目扶持资金50万元。为化解创业青年贷款难问题,助其顺利度过创业艰难期,扎兰屯市青创会与扎兰屯市联社于2015年9月29日签订了《青年创业项目扶持贷款合作协议》,双方约定由市青创会负责组织推动、准入把关,扎兰屯市联社负责完成贷款发放和风险控制,采取全面开放各项贷款品种、适度降低贷款利率、尽量简化贷款手续等措施,共同推动青年创业项目扶持资金工作顺利实施。扎兰屯市联社向市青创会提供青年创业授信贷款500万元;其针对青年无物抵押、无人担保推出的创业青年相互联保的贷款方式,因其从根本上解决了创业青年求贷无门问题,深受青年青睐。该项扶持贷款具有的期限长(可达3年)、利息低(月息下调2.30375个点)、用卡存取、按日付息、方便快捷等优点,深受青年欢迎。创业青年首次以联保方式获得扶持贷款的3名青年,已于去年12月初成功获得创业扶持资金50万元,并轻装上阵的全身心投入到了企业运营之中。

积极开展培训活动。为了加深创业青年对电子商务的认识,组织创业青年参加了扎兰屯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扎兰屯市2015年度第一期电子商务培训班”。为了提高创业青年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组织青年参加了市政府主办的“扎兰屯市2015年创意创业大赛前期培训班”。为了帮助创业青年加强对现代职场青年礼仪知识的认识和运用,塑造创业青年良好的个人形象,提升自身内在的修养和素质,助力企业发展,举办了社交礼仪培训班。为了让申请项目扶持的创业青年较为系统的了解青创会的帮扶条件及要求,举办了创业项目申报辅导班。为了支持创业青年带动农民共同致富,扎兰屯市青创会与市供销合作联社、市就业局联合举办了扎兰屯市散养鹅养殖技术培训班。

 多举措促进就业 夯实民生之本

——市人社局参加“在线访谈”栏目介绍就业创业政策

     9月1日下午,“中国·济宁”门户网站、东方圣城网“在线访谈”栏目举办“多措促进就业,夯实民生之本”主题访谈,邀请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就业创业工作和相关民生政策制定执行情况,回答主持人提问。
  问: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源,就业创业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请介绍一下今年以来全市就业创业情况。
  答:今年以来,市人社局紧紧围绕就业工作重点,狠抓积极就业政策落实,大力推动大众创业,扎实开展就业精准扶贫,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全市就业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截至8月底,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374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4万人。
  问: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情况下,我市就业工作面临哪些挑战、有哪些机遇,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形势怎么样?
  答:当前,就业工作既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受调结构转方式及经济下行的影响,我市煤炭、机械制造等传统行业持续低迷,出现了停薪留职、轮岗轮休、放长假等现象,隐性失业大量出现,规模性失业风险渐增。另一方面,虽然经济增长减速,但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信息产业发展的集中突破,对就业的贡献越来越大,各个行业已经开始主动适应当前的经济新常态,通过转型及优化升级来赢得发展机会。据人力资源市场行情分析,上半年第三产业提供岗位比重占到了69.83%、同比增加近3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岗位需求同比增加210.20%,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岗位需求同比增加144.67%。综合分析看,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市就业形势仍将能够保持总体稳定。
  问:今年市政府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列为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这项工程的许多事项由市人社局承担,请介绍下这项工程的进展情况。
  答:在国家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我市也掀起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市政府把这项工程列入为民办十件事件,也充分说明了市政府对双创工作的高度重视。市人社局作为这项工作的主要承担部门,积极主动开展各项工作,截至8月底,全市共开展创业培训1.1万人,在建众创空间数量达到16处,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84亿元,扶持创业8247人,带动就业4.85万人。
  问:现在许多人有很高的创业激情和创业愿望,但是对创业还是比较陌生,不知道如何选项目、如何找资金,也不了解企业的具体运作,这些人能否到市人社局学习相关的创业知识?
  答:为提高创业培训质量和创业成功率,市人社局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依托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建成了市创业大学,创业大学设置了创业测评室、电脑沙盘实训室、立体沙盘实训室、创业岗位模拟等创业教室及功能区,能够同时容纳120名学员进行创业学习。创业大学引进了先进的创业实训系统,能够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真实再现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通过大量实训体验创业过程,培养学员具备成功创业者的素质,为真实创业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同时,指导各驻济高校、县(市、区)设立了创业大学分院和分校。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可以免费到创业大学参加创业培训。市区的可以到市创业大学本部报名学习,县市区的可以到就业部门报名参加学习。
  问:据了解,今年全市将建设众创空间,请问众创空间有哪些服务功能,目前具体建设情况怎样?
  答:为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市今年启动实施了“众创空间发展计划”,根据建设计划,我市将在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的基础上,建成一批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便利化的众创空间,为创业者创造工作、网络、社交和资源共享于一体的创业空间。
  众创空间主要为入驻创客提供工商、财税、政策法规咨询服务,聘请创业导师,为其提供创业辅导、管理咨询、企业诊断等服务,并为入驻创客提供共享的创业空间。与此同时,通过专题讲座、沙龙、研讨、论坛等多种形式,建立创业实训体系,提升创业能力,帮助企业引进、培训各类专业人才。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启动建设了16处众创空间,年底我们会评估认定一批市级示范众创空间,对评估认定为市级示范众创空间给予每处30万元至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力争2018年底在全市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力和济宁特色的众创空间。
  问:有些网友听说,市人社局有专门的贴息创业担保贷款,请问如何办理,需要哪些手续?
  答:创业担保贷款是指通过政府出资设立担保基金,由经办商业银行发放,以解决符合一定条件的待就业人员从事创业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一项贷款业务。
  根据政策规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军队退役人员、被征地农民、残疾人、随军家属、返乡农民工、城乡妇女、刑释解教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以及境外就业的,均可申请创业担保贷款。个人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最高不超过15万元;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最高不超过400万元。除国家限制行业(包括建筑业、娱乐业、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以外的商贸、服务、生产加工、种养殖等各类经营项目都视为创业担保贷款的微利项目,纳入财政贴息范围。个人申请创业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财政据实全额贴息,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申请贷款的,按照基准利率给予50%贴息。创业担保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对安置人员多、扶持带动就业效果好,还款及时、无不良信贷记录的,允许再申请一次创业担保贷款,不再贴息。需要申请贷款的创业者可以到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申请,也可以拨打电话2347813进行咨询。
  问:除了创业担保贷款,在对创业者的资金扶持上还有哪些优惠政策?
  答:除了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者还可以申请一次性创业补贴和一次性创业岗位开发补贴。
  对2014年1月1日后,各类人员首次领取营业执照并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个体工商户,创业者可向经营所在地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就业服务机构申请一次性创业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3000元;首次领取营业执照并正常经营并在创办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满12个月(离岗创业的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原单位参保的除外)创业者,可向经营所在地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就业服务机构申请一次性创业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12000元.。
  2014年1月1日后各类人员首次领取营业执照创办的小微企业,对从事创业活动人员吸纳登记失业人员、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不含创业者本人)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连续缴纳4个月以上社会保险的,可按照申请补贴时创造就业岗位数量,向创业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就业服务机构申请一次性创业岗位开发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个岗位2000元。
  问:当前就业难和招工难仍然并存,造成两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劳动者没有技术或者说有一定技术但无法满足企业需求,这一部分人非常需要政府的技能培训,请介绍下就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政策。
  答:根据政策规定,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全体城乡劳动者都可以在我市定点培训机构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重点包括八类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含毕业学年大学生)、城乡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两后生”)、企业在岗职工、退役军人、残疾人和即将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以上“八类人员”在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培训合格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未颁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应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创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可以由个人申领或职业培训机构代为申领职业培训补贴。符合条件人员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享受补贴的培训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且不得与失业保险的职业培训补贴重复享受。职业培训补贴标准最高不超过1800元。
  问:今年市政府把电商培训也列入了为民办十件实事,并提出了年内培训10万人的目标任务,请介绍下电商培训的具体情况。
  答:为加强电子商务人才队伍特别是农村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我市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根据《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市人社局提请市政府出台《关于印发<济宁市电子商务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济政办字﹝2016﹞105号),并成立了由市政府督查室、市商务局、市教育局等11个部门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同时,各县市区全部成立了电子商务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工作实施方案,并明确了部门分工和目标任务。截至7月,全市开展电子商务培训7.7万人,其中市直部门培训2.1万人、县市区培训5.6万人。从参训学员情况看,农村电商经营人员1.9万人、占25%,商贸流通行业人员1.2万人、占16%,返乡创业农民工1.0万人、占13%,高校毕业生0.6万人、占8%,城镇下岗失业人员0.5万人、占6%。
  从工作开展情况看,各县市区能够有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依托各类职业技术院校、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商企业等,对城乡有意愿从事电子商务的劳动者免费组织实施电子商务培训。
  问:精准扶贫是当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人社部门围绕就业精准扶贫都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答:今年以来,我市各级人社部门按照“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施策”的思路,继续实施“技能培训、就业援助、创业助推”三项就业扶贫攻坚行动,努力拓宽扶贫对象就业渠道、提升扶贫对象就业创业能力、扶持扶贫对象自主创业,稳步推进就业精准扶贫工作。一是挖掘特色岗位,安置扶贫对象就业。各县(市、区)人社部门都制定了《2016年精准扶贫专场招聘会进乡镇时间表》,每月到乡镇举办精准扶贫专场招聘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和企业扶贫岗位,助推扶贫对象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截至目前,累计举办精准扶贫专场招聘会206场,提供适合扶贫对象特点的就业岗位1.7万个,通过市场推荐扶贫对象实现就业5128人、完成全部任务的60.71%。二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扶贫对象就业创业能力。各县(市、区)制定了《2016年技能培训脱贫计划书》,分工种免费开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服装加工、家政服务等实用技能培训,把就业技能培训班办到乡镇、办到村居,让扶贫对象就近就地接受培训。截至目前,累计举办就业技能培训班54期,培训扶贫对象4015人、完成全部任务的68.25%。三是推进创业扶贫行动,帮扶扶贫对象自主创业。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展创业担保贷款支持精准扶贫工作,6月我市在汶上县召开了全市创业担保贷款工作推进会议,会上要求在全市范围内推开“免担保、免抵押”创业贷款扶贫工作,设立2000万精准扶贫创业担保贷款基金,其中市直300万元、每个县市区150—200万元。目前全市已为46户精准扶贫对象发放扶贫贷款95.5万元。
  问: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有些企业经营比较困难,为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岗位,人社部门出台了哪些政策?
  答:受经济形势影响,当前许多企业面临的压力比较大。为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让企业不裁员或者少裁员,人社部门出台了一些援企稳岗的政策。一是援企稳岗补贴。为了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中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作用,激励企业承担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我市去年开始实施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的企业给予稳岗补贴。2015年全市共有515户五类困难企业和其他符合条件的企业,补贴金额7519.86万元,稳定就业岗位24.20万个。今年以来,共为655户五类困难企业和其他符合条件的企业,补贴金额7500.86万元,稳定就业岗位23.87万个。符合以下条件的企业均可申请稳岗补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国家及所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环保政策;符合企业依法参加失业保险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企业上年度未裁员或裁员率(非企业原因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人员除外)低于本市上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我市2013-2015年登记失业率为4%);企业财务制度健全、管理运行规范。二是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择业期内登记失业的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的社保补贴。对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在相应期限内,按其为就业困难人员、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含大额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按照当地社会保险最低缴费基数计算,社会保险补贴均不包括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以及企业和个人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三是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岗位补贴。各类企业吸纳择业期内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的,按实际吸纳人数,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就业服务机构申请岗位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1000元。

兰州安宁区搭建全方位就业平台

2016-06-30 每日甘肃网

   据兰州日报报道 为持续稳定和扩大就业,兰州市安宁区着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质量,推进小额担保贷款,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搭建全方位就业平台。今年以来,全区举办各类职业培训班46期,失业人员、农民工(包括失地农民)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等各类培训人数达5840人次,全区城镇新增就业7693人。

  “考驾照街道还补贴钱,实惠!”宝兴庄社区的小刘掏出刚考取的驾照,早已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街道了解到辖区一部分待业青年准备学驾驶、跑运输,考虑到还没驾照,为此街道出面联系驾校,并给每人提供一定数额的补贴,让像小刘一样的许多待业青年早日走上自己喜欢的岗位。这是银滩路街道鼓励待业青年技能就业、扩大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采取的举措之一。

  “有了技术,不怕找不到工作”。为更好地满足被征地群众等各类求职人员就业需求和企业的用工需要,实现用工单位与求职者的有效对接。今年以来,安宁区以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为目标,持续稳定、扩大就业。街道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面媒体、移动通讯等平台,广泛发布岗位信息、就业服务和政策法律信息,积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对用工单位和务工人员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在掌握其求职意愿和就业状况的基础上,强化与用工单位的沟通与协调,收集符合本区务工人员特点的用工信息,及时免费发布用工信息18504条。

  据介绍,今年安宁区共召开“春风行动”用工洽谈会、民营企业招聘会等用工洽谈会20多次,开展了现场洽谈、就业培训登记、创业指导、推介自主创业项目、小额担保贷款和税费减免政策介绍、现场维权等活动,有针对性地推介和服务,同时,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应届生提供一对一的劳务对接。

  “创业项目已经确定好了,就是启动资金还不够。”这是王春香创业初期最烦恼的事。前些日子她顺利拿到了5万元的创业贷款,是小额担保贷款帮她解决了资金难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下,具体到每一位有创业意愿的普通人身上,资金往往成为创业路上难倒他们的那一道深坎。有鉴于此,安宁区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努力为创业者们铺就坦途。作为一项惠民政策,安宁区在加强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工作机制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办事流程、严格操作规则,扩大承贷银行范围。今年以来,全区小额担保贷款中心已经推荐贷款154笔,发放贷款金额1122万元。切实增强了小额担保贷款的发展后劲,消除了创业者的顾虑,激发了他们的热情。

  据了解,为了让各项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安宁区大力推广“民生就业360”服务机制,对有培训意愿人员100%培训、对就业困难人员100%援助、对零就业家庭100%消除。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功能,为求职者提供求职登记、就业指导、职业能力测评、职业技能培训、创业项目推荐以及企业空岗收集等“一站式”窗口服务。

多举措抓重点精准发力促就业

2016.03.18 楚天时报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局势稳定,方能固本安邦。2015年,黄石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坚持以“就业是民生之本”为主线,坚持重点建设信息化平台与磁湖汇“众创空间”为推手,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充分发挥了就业服务平台保障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服务民生多举措促就业稳局势
    俗话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在过去一年里,相关部门积极转变服务方式,内外联动稳定就业局势,扩大就业,推动创业,多举措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取得不少新的发展。为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创业工作,2015年相关部门开展了“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学生招聘周”和“就业援助月”等系列招聘活动,保证就业。
    2015年黄石市组织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一次“春风行动”,进场招聘企业2182家次,提供就业岗位13.89万多个,达成求职意向17110人。另外,还通过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春季残疾人就业招聘会”、“磁湖汇专场招聘会”等系列主题招聘活动,重点引导农村劳动力留乡就业,缓解企业招工难问题。与此同时,黄石与九江、咸宁等城市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加强了武汉城市圈及长江城市群人力资源合作,强化了与周边人力资源市场资源对接,引进外埠人员来黄就业。
    2015年1至12月,累计举办218场招聘会,累计提供岗位21万个,进场招聘企业1.43万家次,达成求职意向3万余人,为全市重点用工企业招工2.7万人。全年完成新增城镇就业7.6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4.5%内。为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障就业作用,在过去一年时间里,相关部门积极加大失业保险征缴力度,扩大失业保险保障就业覆盖范围,将更多职工纳入失业保险保障范畴。2015年,黄石市征缴失业保险费1.36亿元,超出全年目标任务。全市享受失业保险待遇6013人,失业保险待遇支出3858.63万元,其中代缴职工医保费834.69万元。
    营造创业氛围磁湖岸旁汇聚英才
    紧跟“双创”步伐,为了能够让创业者享受更为便利的环境。2015年黄石市开展了全市范围内的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调研,启动了工会会员贷款工作,建立联合会审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奖励激励机制、淘汰退出四大工作机制,协商从失业保险基金中调剂4000万充实担保基金,精简环节、进一步方便创业者办理贷款。
    为进一步完善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创业孵化基地的孵化功能,对全市54个创业园(街)中20家申报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单位进行了核查,确定了8家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名单,举办和协助举办了“黄石2015年大学生创业荆楚校园行”、中国黄石.磁湖汇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创智杯”活动,通过以点带面,以典型引路营造创业创新氛围。争取了政策性创业补贴资金,为2家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申请补贴资金58.52万元。指导各城区就业局及时发放创业“两补贴”(一次性创业成功补贴和场租补贴)。全年发放“两补贴”1098.33万元,发放贷款1.94亿元,扶持9916人创业,带动3.6万人就业,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1%、165%和200%。2015年3月份开始全力投入磁湖汇建设,经过前后6个月努力建成了建筑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含括一个中心、六大平台功能完善、设施完备的中国黄石.磁湖汇众创空间。截至目前,有入驻磁湖汇企业183家,其中科技型企业98家,电子商务型企业31家,文化传媒及创意类企业43家,生态农业2家、第三方服务机构9家。
    建立信息化平台推动“互联网+”就业服务
    目前,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一期建设基本完成,信息化建设成果初显。2015年10月,“一柜通”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系统正式启用。该平台系统整合服务窗口业务,将4个部门的20余项事务整合为一柜办理,设置9个“一柜通”窗口,打破了以往业务窗口办理“固定业务 固定科室 固定窗口 固定办理”的模式,实行“一号通、一岗通、一网通”,让办事群众在一个服务窗口就能办理就业所有业务,不需来回排队等待,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
截至目前,“一柜通”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系统已办理各类业服务近2万余件,2015年12月底日均服务办事群众600余人次,极大的提高了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为抛开传统招聘模式的繁琐,相关部门借助信息化平台,为企业量身制定电子招聘摊位,利用显示屏、智能招聘一体机,简化招聘会纸质材料,通过信息化系统完成播放企业宣传片、招工简章、查看简历、拷贝求职者信息等招聘环节,利用自助一体机生成求职者电子简历,与企业发布职位匹配,提高招聘效率。通过信息化服务手段,进一步方便求职者与招聘企业。记者了解到,相关部门正在推进信息化二期建设,将县(市)区纳入信息化建设范畴,全面整合黄石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资源。
    “十三五”开局之年将精准发力服务民生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黄石市将主动作为做好保障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和破解企业用工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就业创业培训服务水平五方面的民生工作。同时突出重点做好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磁湖汇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两方面的支撑工作。保障困难群体就业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黄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关部门届时将通过细分群体,开展对口招聘;建档立卡,落实政策扶持;开展培训,拓展就业渠道等多重手段,针对特殊人群特殊困难、特殊人群特殊情况进行就业精准帮扶和辅助。在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相关部门将按照“创特色、出品牌”的思路,通过继续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荆楚校园行”、“大学生招聘周”等专项活动,将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建立集就业系统力量与社会相关力量于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服务机制与模式,打造黄石大学生创业服务特色,让更多大学生实现“创业梦”。企业用工方面,相关部门将确定2016年度重点帮扶企业名单,拟定大型专项服务企业用工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展专场招聘会,重点提高企业岗位的签约率,解决用工难问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浪潮下,2016年相关部门将坚持以磁湖汇建设、创业担保贷款和孵化基地建设等工作为抓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兴业带动就业。
    未来,相关部门还将着眼于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大规模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培训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切实把加强就业培训作为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重点做好大学生和农村转移劳动者的就业创业培训,努力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技能。在开展联合培训、项目化培训上多做探索,通过项目化联合培训,深入挖掘培训需求,提高培训针对性,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我市多举措促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

 2016.04.16 河池日报

    本报讯受经济下行影响,今年以来,我市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为此,全市各级人社部门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

    积极打造平台,创造就业机会。我市积极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就业专项服务活动,依托农民工创业园项目、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平台,为广大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1月至3月,促进本地企业吸纳农村劳动者8972人。

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素质。我市以技能培训为载体,让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就业服务部门通过“就地培训”“就近培训”“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方式,将培训与用工需求结合起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1月至3月,共针对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4500人。

加强对接协调,促进劳动力转移。通过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在继续加强与广东东莞、福建福州、广西北海等地劳务合作的同时,积极与浙江舟山市等省外区域对接联系,建立劳务合作关系。1月至3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34463人次。

强化劳动监察,维护农民工权益。通过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查及专项督查,重点对招用农民工较多的建筑、采矿、餐饮、劳务派遣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中小型企业以及个体经济组织进行检查,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1月至3月,检查各类用人单位632家,协调处理投诉举报案件67起,立案查处案件47起,结案43起,追发劳动者工资待遇5784.28万元,督促29家用人单位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费累计57.8万元。 

 就业创业“云岩经验”全国推广

2016年8月10日 贵州商报

 近年来,云岩区在助力就业创业方面探索出了一个可行可用、可复制可推广的“云岩模式”。而这个模式让该区在刚刚举办的2016年第三届中国助业研讨会上成为分享经验的发言人———云岩区人社局以“创新工作方式·整合社会力量·共助就业创业”为主题在会上做了演讲。

此次研讨会旨在聚焦基层的人力资源配置、就业援助、创业协助等问题,并通过对上海的考察和云岩的落地实践,以“闸北模式———贵阳经验”的推广和研究,探索与创新中国的助业创业模式及其发展。

云岩区人口密度逼近一线城市 135万人的就业压力逼出“组合拳”

经济发达的地区必然人气就旺,世界如此,中国如此,贵阳更不例外。所以,人们不约而同地都汇聚到我省经济强县云岩区。在这个贵州省人民政府、省人大、省政协,20余家省直部门驻地所在地区,全省主要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信息、科技、教育、商贸都走在前沿的中心,在土地总面积93.57平方公里上,汇集了约13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98万人,流动人口37万人)。

    用一个简单的对比,人们就能理解云岩区的人气有多旺——— 人口密度达到10233人/平方公里,已经逼近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人口密度。早在2011年贵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显示,当时全市常住人口432万人,10年中贵阳增加了60万人。

云岩区人口密度为何紧逼一线城市?

除了云岩区先天的地理优势而外,最重要的是,云岩区集中了贵阳市最多的教育、卫生、交通方面的资源,同时还有大量的企事业机关以及大公司在此办公,所以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人们能实现最大利益化。

人多,就业自然而然就是大问题,但与此同时相对应的,人多商机就多,所以,创业也是大热点。面对难点和热点问题,云岩区委区政府和各级行政部门共同担纲了责无旁贷的重任。

云岩区围绕“守底线、走新路、打造升级版”的主基调,开展以就业创业帮扶工作为中心的“大扶贫”战略部署。积极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大力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同时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缓解就业压力,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5年,云岩区共新增就业57215人,开设各类培训81期,培训人数3883人,认定就业困难人员377人,为辖区16117名流动人口开展免费职业介绍服务。

除了提供各类职业培训外,云岩区还积极为创业初期的企业解决融资难的窘困,该区小贷中心累计发放1201笔贷款,项目贴息924万元,截止2015年,全区累计扶持人数4667人,累计发放贷款3.04亿元。

云岩区人社局局长佘念说:“我们制定了系列相关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包含职业技能培训、自主创业经营场所租金补贴、自主创业奖励资金、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是为了全方位为微小型企业创业者及大学生创业者搭建有效的创业平台和相关创业服务。”

    在稳步开展基础工作的同时,云岩区通过拓展思路、广搭平台的理念下,结合全区实际情况,联动一切可动用的渠道和资源,充分利用云岩区就业创业帮扶工作的资源优势,联合云岩区创业协会,对辖区内的吸毒康复人员、残疾人等低收入贫困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帮扶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参与、合力共建的助业道路,犹如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28个阳光驿站 帮扶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重启新生活

    由于云岩区是贵阳市两大中心城区之一,常住人口达98万人,而流动人口已高达37万人,大量的流动人口加重了云岩区的毒情形势,因此对于戒毒康复人员的就业援助,历来是该区助业帮扶工作的中心之一。

对于戒毒康复人员来说,实现就业是他们自身的迫切需求,也是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的关键一招,重要一环。同时,帮助戒毒康复人员实现就业,也是云岩区开展“大扶贫”工作的重要一步。针对戒毒康复人员在就业方面普遍存在社会歧视重、自身文化低、身体差、技能弱等实际困难和问题,为此,云岩区结合实际,优化整合就业扶持政策,制定了《云岩区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二十条》及《云岩区阳光助业奖励办法》。同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局)、区禁毒办牵头组织,建立了云岩区阳光助业驿站,该驿站通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精准帮助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创业,实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回归自我”的目标。

阳光就业驿站自2015年8月成立以来,通过发动全社会力量,针对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创业,阳光助业驿站因人施策、因地制宜的“阳光助业”,采取多种方式努力破解就业安置难题。

    一是分散安置——— 累计对814名戒毒康复人员进行了分散安置。

    二是集中安置——— 对75名有此方面就业意愿的康复人员实行了集中统一安置。

    三是就地安置——— 对129名不愿到阳光企业和其他企业就业的戒毒康复人员,开发适合的公益性岗位,在其居住地附近进行了就地安置。

2015年12月7日,云岩区阳光助业驿站驻三江戒毒所分站正式成立后,就开始尝试直接把就业帮扶服务前移至戒毒所,一方面将就业创新相关政策、社保政策、心理辅导送到戒毒人员身边,另一方面及时了解其就业、培训及家庭生活等方面需求,为他们量身提供精准化的就业创业帮扶,帮助其回归社会。

目前全区28个社区(镇)都成立阳光助业小站,结合三江戒毒所设立助业分站,共同组成“28+1”的阳光助业驿站服务前台,负责收集有就业创业意愿和能力的戒毒康复人员资料,初步进行筛选和帮扶,并通过阳光助业管理软件系统推送至阳光助业驿站。打开云岩区人社局的官方网站上,针对戒毒康复的相关的工作动态大约占了近三分之一。

    目前,云岩区阳光助业驿站已累计帮扶戒毒康复人员1018人次,其中572人实现稳定就业。并与区内160余家用工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1000多个工作岗位。并与多家文化产业发展、职业培训学校、创业工场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企业为援助对象提供“精准化、一对一”的就业创业指导,帮助就业创业。并发动区创业协会会员、社会工作者、社区协管员、禁毒辅警、部分家属和各类志愿者共计800余人,共同开展“阳光助业”工程,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岩特色”的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创业帮扶之路。

为听障人士打开一道通往社会的门

心语工程“三位一体”助残

中天花园有一个“心语众创空间”,这是由云岩心语创客助业服务所联合同心思源助残促进会、贵州天健发源养生文化有限公司及云岩区有关单位共同打造的心语工程基地。

走进心语众创空间,记者看到有7、8个工作人员正在工作着,除了办公区域外,还有一个培训室。心语创客助业服务所所长郑立告诉记者,这里就是云岩区人社局和众创空间专门为聋人提供就业创业的一个孵化项目,云岩区人社局为心语服务所提供了200多平米的场地、办公设备等支持。

    心语创客的创始人谢锋介绍,心语工程项目于2014年12月发起,致力帮助各类残障人士实现有生活、有尊严、有贡献、和你一样的社会目标。心语工程以侗医无声头疗店面为载体,透过心理及行为能力适应性调整、劳动态度及工作能力适应性培养、合作精神及社会融入的“三个维度”,培养具有独特能量的听障人士;依托“项目实体+能量培育”的听障人士能力建构路径,帮助听障人士可持续体面就业创业。

    谢锋告诉记者,在创办“侗家发源无声头疗项目”之前,他在商海沉浮多年。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贵阳聋哑学校即将毕业的聋哑学生,看到了他们的无助,也看到了他们的自强,为此。经过不断的思考、实践以及与听障人士的接触,谢锋总结出了听障人士身上三个就业的优势:“灵动的双手、纯净的心灵、标准化的执行”。于是,他决定开发“侗家发源无声头疗项目”。

    为了帮助聋哑人就业,谢锋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化妆品开发和头疗养生的经验,带着原来团队的骨干,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尝试,在2013年开发设计出了———“侗家发源无声头疗项目”,项目的服务流程还申请了专利,并创办了贵州天健发源养生文化有限公司。

    一路走来虽然很不容易,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及各级领导的认可、褒奖,为解决听障人士就业问题找到了一条规模化、可持续、有效益的发展之路。谢锋告诉记者,目前全聋人服务的“侗家发源无声头疗”店,南京店、昆明店都将陆续开业中,加上残疾人创客空间、听障人士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投入运营,谢锋相信,同心思源的助残事业将能够规模化发展。

    在心语众创空间的楼下就是“侗家发源无声头疗”店,这个店不仅是一个店,还承担着培训的工作,记者见到正在这里接受培训学习的5个聋哑孩子身上充满阳光、纯净的笑脸看起来和正常的孩子们一样,他们之中有来自铜仁、毕节还有乌当,通过老师们的手语翻译,孩子们告诉记者,他们在这里过得很开心,工作也很快乐。

    来自清镇的陈佳云当初送来时不仅胆子小,不自信很内向,在这里呆了几个月后就完全蜕变成另外一个人,如今小姑娘一个人掌管着整个中天店的后勤工作,把店里收拾得井井有条。

 “这里不仅免费培训技能,免费帮孩子们找工作,还能给孩子们找媳妇。”谢锋说,他一直寻求将聋哑人就业创业模式和聋哑人社会化相结合。用谢锋的话说,这叫包吃包住包找媳妇。

    据了解,截止2016年6月,心语工程已帮助超过64名聋人实现可持续就业。“包吃、包住、包培训、包认证、包就业”是心语工程就业安置的突出特色,通过三个维度培养具有独特能量的聋人是心语工程的内核聚焦;发挥听障人士的价值、将弱势转化为优势是心语工程的目标方向;“三位一体”助业模式是贯穿心语工程的帮扶理念。

    从助力创业到中华路上开实体店

    用心用情精准扶贫

    作为全省的经济强县,就得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我省大力推进“大扶贫、大数据”的背景下,云岩区对印江县的结对帮扶,就有的放矢的朝精准扶贫方向推进。

云岩区确定帮扶思路后,坚持“优势互补、双方协商、统筹安排、相对固定”的帮扶原则,以产业助业和发展民生为核心,帮扶过程中,重点注重提升印江县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印江县农村劳动力、高校及中职技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比较困难的实际问题。紧紧围绕印江县困难现状,着力扶持一批农村劳动力、高校及中职技校贫困家庭毕业生创业和就业,提供就业创业服务,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力争实现“出现一人、帮扶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切实保障帮扶对象、帮扶方式、配套措施、落实政策的精准化,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如果只是给需要工作的人员安置一份工作,其实是再简单不过了,全区大大小小的公司、企业那么多,随便安排就行,但只解决就业并非是一份工作,而是要给他们一项能够生存的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是解决就业人问题的根本所在。”云岩区人社局副局长李青介绍说。

    李青告诉记者,一边是云岩区人社局多次前往印江调研,一边是向上海闸北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在这当中,他们深刻体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因此,在对印江县的帮扶工作中,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部署,从给予物资和资金的传统帮扶模式转变为“授人以渔”的精准帮扶,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作为对口帮扶单位,云岩区人社局就印江县职校贫困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作出“精准助业计划”——— 组织印江县职校100名贫困学生,分批到云岩区接受自主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在充分挖掘其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帮助其实现精准就业创业。同时,以云岩创业孵化园为依托,将印江县特色农产品直销作为孵化项目,两地共同着力打造农产品交易电子商务平台,采取“政府作引导、项目为孵化、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原则”的模式,助销印江县特色“绿色”食品。

    基于此,云岩区人社局还将为印江县扶贫办免费提供一间位于中华路约90平方的门面,作为“绿色”农产品直销实体店,打开印江绿色农产品在云岩区的试销通道。还建立对印江县农村劳动力、高校及中职技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长效机制。同时,区就业局每年组织用工单位和招聘企业赴印江县举办至少2场专场招聘会,为印江县提供优质就业创业服务。

    目前,第一期的100名就业转移人员已有26人完成了创业培训,位于中华北路的门店已经在装修中,“梵天净土 生态印江”的农产品也即将亮相贵阳。

   其实,不管是阳光助业驿站的多种就业安置方式、心语创客助业服务所的心语工程助业实践,还是对口帮扶印江县的精准扶贫思路,云岩区始终坚持“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参与、合力共建的工作思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位参会者说,“云岩特色”,模式创新,多方共建,成效斐然,普及大众,可圈可点!

搭建“三大平台”实现稳定就业

2015-08-13  承德日报

本报讯(张延杰、黄建华)近年来,承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依托两城新区建设,通过搭建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创业帮扶“三大就业服务平台”,为新兴企业与求职人员提供免费服务,不仅解决了新兴企业用工难、培训难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劳动者整体技能水平和素质,进一步实现稳定就业,促进了县域经济和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免费职业介绍,为企业“招贤纳士”。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库,及时更新求职用工信息。通过“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系列活动,定期举办不同规模招聘洽谈会,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提供洽谈平台。截至目前,共搜集76家各类用工单位用工信息302条,提供就业岗位7000个,召开人力资源交流洽谈会19场,接待各类求职人员8000余人次,职业介绍成功718人次。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3200人。

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劳动者专项就业技能。为使劳动者掌握一门就业技能,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水平,解决企业新员工培训难问题,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岗前培训以及订单式培训,培育市场热门技能人员、企业急需技能人员。年初,聘请专业讲师为280余名县内商贸企业新招聘营业员进行培训。今年以来,共开展月嫂、养老护理员、营业员等技能培训、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培训班9期,培训1149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316人。

激励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筹集200万元资金设立了创业扶持基金,结合“承德县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学校”,建成创业孵化基地,目前已入驻小微企业16家。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打造服务外包大县规划,正在筹建1200个席位的服务外包大型创业就业孵化平台,将解决3000人就业,已有300多人申请入驻,目前正在进行业务培训。共为150人免费开展了创业培训,为158人提供了创业帮扶,成功创业41人,带动就业82人。发放46笔创业担保贷款330万元。

 济南市历下区多措并举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光明网 2016-09-28

    一、搭建就业创业平台。组织“就业创业服务进校园活动”,通过开设就业大讲堂、举办招聘会等方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依托历下区山财大大学生创业园和济南人力资源产业园创客空间项目,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和创业拓展等全方位的服务。扶持推动文化东路街道筹建的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场所,全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建设区级“招聘与求职”两库服务系统,实行区、街、居“三级联动”就业援助,切实帮扶就业。

    二、全面激发人才活力。创新培训模式和内容,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迫切需要,推进“百千万人才引进工程”,大力引进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做好“三支一扶”离岗考核、招募管理工作和期满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考核认定工作。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以签订劳动合同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提高用人单位尤其是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建立“十佳高技能人才”正常评选机制,积极开展“金蓝领”项目培训工作。建立劳动关系隐患排查和预警机制。加强企业动态管理,逐步将年检工作与企业诚信等级评价体系建设相结合,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和仲裁调解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大案前调解、庭前调解力度,提高调解率达到75%以上,及时化解争议纠纷。

江苏省扬中市做足四篇“文章”提高就业质量 

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2016-08-15

    今年以来,扬中市人社局为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从就业、创业、失业、用工四个方面入手,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在稳定就业局势上做文章。落实“困难人员岗位拓展”行动,针对就业困难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需要照顾家庭等特点推荐就业岗位,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37人,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458个。打造农民创业“一村一园”,出台《扬中市农民创业就业工作要点》,以“一村一园”为载体,制定农民创业园验收标准,帮助兴建养殖、种植等特效农业创业园,构建农民增收“创业+就业+帮扶+培训+保障”模式,确保每个创业园带动5名农民创业,20人就业。扶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从就业失业登记、组织就业见习、组织技能培训,开展创业扶持等环节提供服务。

    在实施创业富民上做文章。出台《进一步鼓励全民创业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意见实施细则》等文件,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扶持创业750人,带动就业3750人。初始创业补贴从1000元调整至2000元,个体工商户升级创业办私营企业补贴从2000元调整至5000元。从项目选定、资金投入、生产经营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编印创业项目推荐书,创业成功率由50%提高到60%。申报3家镇江市级创业孵化基地、2家实训基地。

    在加强失业管理上做文章。为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作用,在收支两条线上加大调控力度。加强失业预警监测和失业人员管理,有效控制大面积失业,促进失业人员“保证生活、尽早就业”。截至8月底,失业保险参保48207人,参保率99%;失业保险基金累计滚存结余6852万元,备付期106个月;全市1677人享受失业保险金待遇,发放失业保险金516万元。

    在帮扶企业用工上做文章。截至7月底,扬中市共有161家用人单位通过市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数为2064个,求职报名人数1172人,求人倍率1.76。为进一步加强企业用工管理,扬中市人社局在全市建立14个职业供求预测点,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监测,切实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加强对规模骨干企业用工的动态监测,建立定期联系制度,落实重点企业招工服务“绿色通道”。加大企业用工信息采集,通过岗位信息超市、市场大屏幕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将收集到用工信息即时发布。定期举办“周末才市”,确保每周一集市、每季一专场、网上招聘常态化。

 

 

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精准发力促就业创业 

四川新闻网 2016-10-26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趋势和严峻的就业压力,攀枝花市西区采取“四举措”,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优惠政策扶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活动,强化各项优惠政策宣传,加快落实就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就业困难人员、低收入群体实现就业。目前,兑现2015年度公益性岗位、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等补贴资金1094.14万元。

    就业培训提升。针对矿区困难群体及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的年龄、学历和需求,制定“套餐式”就业援助,开展创业能力、职业技能、品牌等有针对性的培训33期,培训1395人次。

    公益岗位托底。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大力开发治安协管员、卫生保洁员、交通协管员、后勤管理等公益性岗位112个,安置206名就业困难人员上岗就业,确保辖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专项帮扶解困。摸底调查攀钢、攀煤下岗职工情况,组织开展以“国企改制下岗职工生活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工作”为主的失业人员就业援助活动,开展就业援助1104人次,帮助147名援助对象实现就业。(张琳)

辽宁省葫芦岛市长庆社区开启就业“网络化email”时代 

2016-10-26 辽宁省人社厅网站

    葫芦岛市连山区石油街道长庆社区高度重视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借助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依托辖区内各个企业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为了让社区居民第一时间了解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社区工作人员将印有社区公共邮箱的网址的海报张贴到居民楼单元口,并发放给沿街的门市及营业网点,对不了解电子邮箱的居民给予详细的讲解,并帮助注册邮箱,为有真正需求的人提供信息化服务。

    一、发挥电子邮件email优势,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社区从企业得到的就业信息及时的发布到社区E-mail中,不但提高了岗位收集的效率,而且保证了就业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失业人员。

    二、利用电子邮件email为大学生就业开展网上信息交流和职业指导。通过email,社区能及时掌握社区内未就业的大学生毕业生的人数、个人信息、就业愿望等基本情况。目的就是努力帮助社区里未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创业。

    三、通过电子邮箱email进行就业跟踪回访工作。当企业的招工信息达到一定数量时候,通过举办各种大型的就业洽谈会,为企业和失业人员搭建招聘平台,通过email进行跟踪回访工作。

    社区电子邮箱的建立,不仅就业服务的效率提高了,而且还拉近了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的距离,同时传递着就业的正能量,也是服务下岗失业人员的好助手,通过开展此项活动,开展就业讲座类活动4次,现已经帮扶就业13人。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