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创新驱动专题信息

发布时间:2017-11-02  |  浏览:

   让创新驱动成为芜湖最鲜明的城市特征

芜湖新闻网 2017年05月18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主战略,着力打造经济、城市两个升级版,实现人才结构高端化、产业层次高端化、城市品质高端化良性互动,奋力当好皖江崛起排头兵、五大发展先行者,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江城的成长进步,鲜活地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江城的发展腾飞,让每个人都有了厚重的获得感,并由此生发出满满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同时使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步伐也更加自信。

本报今起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报道,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取得的辉煌成就。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加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去谱写更加精彩的乐章,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党的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年来,芜湖始终坚持高举创新旗帜,弘扬创新文化,着力让创新成为芜湖最宝贵的发展基因、最深刻的时代烙印、最鲜明的城市特征,成为芜湖永葆青春活力的核心支撑。

中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时,谋划了一系列战略平台,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等,给芜湖的创新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市审时度势提出人才优先发展主战略,打造经济、城市两个升级版,促进人才结构高端化、产业层次高端化、城市品质高端化良性互动,勇当皖江崛起排头兵、五大发展先行者。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我市通过培育打造奇瑞这个创新典范,并成功地进行蝶变,结出一系列科技创新硕果。首架“安徽造”飞机成功下线,国内首款全铝车身新能源汽车“小蚂蚁”上市销售,机器人产业在国内率先形成全产业链集聚发展态势,六关节工业机器人销量全国第一,700多个农机产品种类居国内第一位,芜湖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的步伐越来越快,一些行业“言必称芜湖”已经成为圈内佳话。

创新离不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我市瞄准产业发展未来方向,突出应用型研究,建立技术研发支撑体系,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去年,太赫兹芯片、肺动脉高压创新药物产业化入选全省首批重大工程,量子通信入选全省首批重大专项。截至去年底,芜湖市已建立了27家省级院士工作站,聚集“两院”院士29位,涵盖汽车及零部件等十多个领域。仅2016年,芜湖就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个,省级行业技术中心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15.8亿元,增长17.5%。截至目前,全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1件,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3倍,稳居全省第一。

创新更离不开人才建设。我市先后出台人才政策及其7个配套政策,建立以市场评价为主的人才评价机制,制订了一系列人才持股政策、股权激励政策以及双创团队政策,广泛延揽高层次人才团队来芜创新创业。近年来,全市集聚了数千名高端人才,其中“两院”院士3人、“国家千人计划”19人、“海归专家”117人。这些人才及其团队在芜,有力地提升了芜湖科研实力,也极大地增强了芜湖在一些领域的话语权。

我市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尤其是强化金融支撑,让更多创新创意走向市场。目前,我市设立基金150余只,总规模384亿元,初步形成覆盖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基金集群,让更多创新主体能够在芜大显身手。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 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

成都日报 2017年05月03日

    四月里,绿意满蓉城。

    暖阳温润这座城市的时节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开幕。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成都确立了未来五年奋发而为的清晰蓝图。

    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级、全方位变革发展方式、全方位完善治理体系、全方位提升生活品质——成都的新发展理念具体体现为建设“五个城市”。建设“五个城市”,首当其冲的是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基本形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自贸试验区建设“双轮驱动”的创新创造新格局,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勇担历史使命,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工作大局下,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会场外,找准定位,努力作为。在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的一线,新征程、勇拓新,已在实践的行动中启程。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构建“双轮驱动”创新创造新格局

    4月10日,成都金牛宾馆,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如期而至。

    在这个全省科技创新最高盛会上,2016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出炉。在258个获奖项目之中,成都高校院所、企业等主持和参与完成的“高坝工程细观水力学的理论与方法”“新一代高效微波源及微波能应用关键技术”等205项科技成果获奖,占全省获奖项目的79.5%。

    作为我省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核心城市,成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2016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中,205项 “成都创新创造”之中,一等奖30项、二等奖53项、三等奖122项,分别占全省一、二、三等奖总数的96.7%、77.9%、77.2%,获奖项目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

    紧盯世界科技前沿,扎实开展创新创造,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领奖台上,“成都创新创造”成果绽放,仅仅是成都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探索之中的一个聚像。

    近日,“国之重器” C919首架机已通过首飞放飞评审,待完成全部高速滑行测试后,可择机开展首飞。就在C919首飞放飞评审会千里之外的成都,承担着C919项目通信导航、机载娱乐、外部通信等任务系统的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仍处于首飞前紧锣密鼓的倒计时状态。在承担此次“国家使命”的任务中,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在持续创新中,摘得多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构建起了具有行业竞争力的“知识产权生态圈”。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速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是核心之要。4月20日,成都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白皮书”《2016年成都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正式出炉。去年,成都成为副省级城市唯一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双示范城市,全市专利申请量9825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9500件,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持续增强西部科技中心功能,到2021年,我市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将达到26件,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68%。

    “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市科技局将加强科技基础前沿研究,持续关注首批国家实验室的战略布局,推动建设一批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将推进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地球深部探测与能源资源安全国家实验室(成都)、清华大学暗物质实验室数据研究中心、曙光成都超算中心、中科院高海拔宇宙线数据处理研究中心等创新前沿科技项目在蓉落地,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承接一批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融入成都创新创造“一盘棋”之中。

    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丰沛的城市创新资源禀赋,政策制度创新改革的红利,加速全球创新创业企业聚集蓉城的步伐。仅以成都高新自贸区为例,仅在半个月时间里,1156户企业已正式入驻成都高新自贸区,注册资本(金)达111.40亿元。“在入驻企业中,外向型、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占比非常大,大开放促进了大创新。”成都高新自贸区相关负责人分析道。

    构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自贸试验区建设“双轮驱动”的创新创造新格局,成都,正以创新创造为轴心,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筑牢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支撑!

    增强西部科技中心功能

    全面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

    4月15日,我市举行部省属在蓉高校代表座谈会上,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南财大、四川农大、西南民大、四川师大等高校聚首,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加强人才工作服务等多个领域,共谋畅叙。而在此期间,我市举行的在蓉中央企业座谈会、世界500强企业座谈会、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鼓励创新创造,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交流与探讨,依旧是系列座谈会一以贯之的共同命题。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入阶段性调整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推进。从成都的自身情况看,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产业体系正从传统产业主导向新兴产业引领转型,把握“时”与“势”,成都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与科研机构汇集高地、国际一流的科技研发孵化大平台、国际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国内外一流的科技人才高地,全面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初步建成国内重要的科技成果策源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打开一张成都创新地图,不难发现,科研院所高校、“国字号”重点实验室可谓星罗棋布,其中,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56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30余家,两院院士32名。这是一座城市创新基因里不可获取的动能之源。

    在这个“创新地图”上,“安家”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是落子于成都的新动能。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作为清华大学在西部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二级官方机构。“研究院第一栋大楼已投入使用,另外两栋大楼也将在今年8月陆续投入使用。” 本月,再度造访此地,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助理刘毅透露了最新动向,“今年,研究院还将引进7到8个研发团队,年内,这里将聚集300多名创新创业人才,新能源产业研发的成果,将在这里实现转化。”

    同样是在暖春四月的天府新区,4月7日,总投资达114亿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部国际创新港启动建设,北航多个院士团队将陆续进驻“西部创新第一城”,围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与成都开展深度合作。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紧密联动的纽带。以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为代表,两年多来,一大批著名院士领衔的军民融合创新项目成果在成都落地开花。围绕石墨烯应用、生物医学材料、机器人、微系统芯片和5G新一代通信技术等领域,我市将加快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

    在经历由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第三级跳”的重大机遇面前,在蓉高校、院所、企业都责无旁贷地担起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责任,提升“成都智造”水平,激发“成都创造”活力,全面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

    成都,正深化创新创造,持续增强西部科技中心功能,向初步建成国内重要的科技成果策源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的目标迈进!

    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

    建国际化人才高地、促孔雀“西南飞”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之要。新人才观,就是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开进贤之路,纳天下英才的声音,振奋人心。

    “报告提出 人才强市 ,提出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体现了城市纳贤的态度。”、“当前城市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会场内外,凝心集智之力聚集,开门纳言之声频聚。

    就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开幕的同一天,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李进回国创办的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先导”)对外发布,成都先导“药物种子”迈上300亿量级,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同时,成都先导与全球最大生物制药公司辉瑞“牵手”,将利用成都先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NA编码化合物库”合成与筛选技术,打造辉瑞专属的“DNA编码化合物库”,促进新药研发。

    “党代会提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把人才资源作为 第一资源 ,这样的识才敬才胸襟,让我们更有归属感。”李进有感而发,回应这座城市识才敬才最诚恳的态度,当是埋头钻研做好创新研发。李进透露,今年,成都先导一季度的合同订单金额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基于公司的核心技术,DNA编码化合物库中的“药物种子”呈裂变式增长,预计两年后,“药物种子”数量有望突破1000亿大关。

    同样是成都生物医药产业,今年初,由首批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康裕建教授承担技术“掌门”的蓉企“蓝光英诺”宣布,科学家成功将3D打印血管植入恒河猴体内。对于这种现象级“成都创新创造”,英国邓迪大学教授阿尔弗雷德·库斯基耶里称:“这将改变再生医学的发展之路。”

    同样是在成都,一座城市里,通过柔性引才的方式,密集聚集了邵斯达克、夏普莱斯、约翰·戈登、毕晓普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才团队,分别建立研究院、研究所,在蓉进行成果转化。
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加快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今年,我们在积极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的探索中,将制定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加快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分析,今年,市科技局还将拓展市校(院)企合作模式,积极扩大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及大型企业的合作,引领孔雀“西南飞”,让更多英才汇聚成都、爱上成都、扎根成都。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今年,落实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我市还将推进中德、中法等国际科技产业园建设,增进中俄、中乌、中印、中以科技合作,推动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组织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走出去” 设立研发中心,加速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全球创新资源整合利用能力。

    风好正是扬帆时。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的成都,扬帆起航!

阳泉: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发展

发展导报 2017年04月28日

蓝天环保承担的“超细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成为阳泉市首个直接参与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研究的项目。

春明激光承担的“大功率全固态激光器”项目成为2013年度全省唯一获国家支持的战略性新产品项目。“钛酸锶与铝酸镧薄膜制备技术及器件开发”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立项,实现了阳泉市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领域“零”的突破。

中兴环能的 “洋葱纳米碳材料制备”项目,在全球首家实现公斤级量产,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山西欧德宝电子工程有限公司“不耗电的新型交流接触器”完成中试后与韩国一家大型电器商实现股份制改造,拓展了新的技术开发领域,目前进入产业化阶段,正在组织生产……

近年来,阳泉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2015年成为全省唯一的一家创新城市试点市,全社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包括科技孵化体系在内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绩突出,一批先进技术和成果落地阳泉,呈现出崭新的气象。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阳泉向创新要动力、要活力、要潜力,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把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一招,开创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格局。

2015年,阳泉市申报山西省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获得省科技厅批复,确定阳泉市为全省创新型试点城市。由此,阳泉市成为全省首家也是唯一的一家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型试点城市确立后,阳泉市政府、北京市科委、山西省科技厅正式签署《京晋科技合作及共同建设阳泉省级科技示范区的框架协议》,阳泉市以“京晋”科技合作为代表的产学研科技合作拉开序幕,先后引进合作项目近30多项,项目涉及现代农业、耐火窑炉改造、矿山机械、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多个方面。阳泉市企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山西大学、中北大学等一大批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引进了一批人才和科研团队,多数合作项目稳步推进,部分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果。其中阳泉市中科春明与中科院半导体所合作在阳泉市建设“全固态激光器”项目、中兴环能与太原理工大学及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合作引进的“纳米碳材料制备技术”,技术水平在国际领先。天元绿环与中科院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签署全面战略协议,共同成立中科院天元环保塑料联合研究中心。云泉岩土公司与工程院院士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落户市科技孵化器,成为阳泉市企业首家引入的院士工作站。盂县晶辉公司与中北大学技术合作,为企业“蓄热体技术优化设计”提供了支撑,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

园区平台发展,提升企业新动能

    “挂牌成功不是最终的成功,只是为公司做大做强谋取了一个更大的平台……”在云泉公司成功挂牌后的第一次股东大会上,云泉公司董事长张云这样说。2017年2月3日,全国中小企业股转系统公告显示,山西云泉岩土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挂牌申请获得批准,并于当日挂牌。这标志着云泉公司正式登陆资本市场,成为阳泉市首批新三板挂牌企业之一。

云泉公司是阳泉市高新技术创业园区的成员,该园区是国家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省级众创空间。2016年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考核中,园区被评为B类良好档次,成为全省仅有的两家B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之一。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孵化器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场地和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一系列服务支持,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帮助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阳泉高新技术创业园区在技术研发方面,向入驻企业征集技术需求,然后有针对性的举办一些技术对接会,帮助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攻克技术难题;在创业辅导方面,成立“创业导师”团队,为创业者提供观念引导、政策指导和技能辅导等服务,对于仅带着一项专利或成果入驻园区的创业者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在金融服务方面,阳泉在全省各地市中设立了首支高新技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园区内部还设立了300万的孵化种子资金,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项目给予无偿或低息借款资助。几年来,园区先后有100余家企业入园孵化,已成功孵化毕业 30余家,培育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9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5家、市级专利工作试点企业4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热潮为阳泉科技创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创新、创业成为许多人的追求。阳泉市创客空间和三度创想是从园区培育出去的创业孵化平台,创客空间成为了全市首个省级众创空间,三度创想成为了全市电商产业的聚集区。

在园区的带动和辐射下,阳泉市创业孵化基地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孵化器为龙头,县区、企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等各具特色、互补互助的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目前,全市建有各类创业孵化平台达14家,服务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管理运营人数近200人,提供2000多个创业工位,入驻创业团队354家,引导创业人数超过3000人。

于企业而言,科技创新无异于一双“翅膀”,助力企业腾飞远眺;于阳泉而言,科技创新更将引领城市的未来。目前,阳泉市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 3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达到11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75家;培育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家、省级众创空间7家、省级科普基地18家、市级专利试点企业45家、各类孵化基地14家;建成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家、院士工作站 2家、博士后工作站 1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9家;推动新三板挂牌企业 2家、Q板挂牌企业 11家。2016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54件,每十万人专利拥有量位居全省第二,阳泉市是全省唯一的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实施城市和全省两家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之一。

 廊坊:“五个更加”加快创新驱动经济强市建设

 河北日报 2017年04月21日

  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8%左右

  4月11日至14日,廊坊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与会人员注意到,今年下发到代表手中的《政府工作报告》不同往年,右上角印上了一个二维码。扫一扫,今年廊坊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便以直观活泼的H5微信页面形式显示在手机上,图文并茂,涵盖过去成就及未来打算。这一创新之举,将使报告得到更生动、更广泛的传播。

  未来五年,廊坊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全面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要求,奋力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生态建设、民生保障、维护稳定走在全省前列,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而奋斗。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今年廊坊怎么干?2万余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不讲大道理,不摆花架子,字字句句都向中央和省委精神看齐,从地方实际出发,与百姓诉求对接。

  透过一个目标、五大关键词,廊坊2017年的施政路线图跃然纸上: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8%左右。

  更加崇尚创新

  【报告原文:更加崇尚创新,着力加快产业转型跨越提升。】

  就在廊坊市“两会”召开的这几天,2017中国(香河)国际家具展览会正在香河火爆开展。

  在家具展主会场经纬家居博览中心入口处,一家VR家具体验馆吸引了不少来客驻足。香河开发区机器人小镇入驻企业——潮盟科技公司创新购买模式,用三维成像的手段帮助用户建立起直观的虚拟空间,用户在体验中可随意更换家具的样式、颜色、尺寸等,从而判断家具的适配度。

  “创新无处不在!”廊坊市委书记冯韶慧表示,廊坊将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和科技创新引领,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以及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的创新联盟作用,推动与京津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深度融合,努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京津冀全面深化改革试验区。

  一减一增,大力增强产业创新动能。一面加大去产能力度,相关产业实施关停并转和升级改造,提升行业和区域准入门槛,倒逼落后低端产业加快退出市场;一面发展“大智移云”、新材料、航天航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金融业、文化产业、会展经济、健康养老、智慧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企业创新、协同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创新“势能”。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20%。专利申请量力争突破500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继续实施苗圃、小壮大、小升高、企业上市四大工程,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2%左右;依托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加快清华大学中试孵化基地、廊坊·中关村软件园人才与产业创新基地等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加强与京津高校院所和创新团队的对接合作。

  大力增强产业创新效能。进一步释放“双创”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持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扩大科技基金规模,市县两级设立创业创新投资基金,为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融资服务。

  更加注重协调

  【报告原文:更加注重协调,着力深入推进和融入协同发展。】

  “雄安新区毗邻廊坊,它的设立对廊坊未来发展影响深远。重大机遇的叠加交汇,为我们奠定的发展势能空前强劲。”廊坊市市长陈平说,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河北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廊坊北中南三大板块都有了重大国家战略的支撑,全域加速崛起的态势不可阻挡。

  强化与京津区域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协调。支持北三县主动服务和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努力打造文创与高端服务业大区;支持主城区和永清、固安依托北京新机场和临空经济区建设,加快组团发展,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高端临空产业大区;支持南三县积极对标、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加快打造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积极推动京霸、京唐、廊涿固保、城际铁路联络线等轨道交通项目进展,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廊”。积极推进北京新机场配套交通路网建设,配合推进京秦高速京津连接线、唐廊高速、密涿高速万庄连接线建设,实现潮白河大桥竣工通车。

  强化与京津城市基础功能、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合作共建项目对接协调。着眼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对标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廊坊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开展主城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推进县城建设上档升级,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城镇建设与京津同城化一体化发展。针对个人收入、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等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直接对标看齐京津,加快区域市场要素一体化进程。以临空经济区建设、北三县统筹发展两大历史性工程,以及北京亦庄·永清高新区等合作共建平台为重点,进一步健全与京津的沟通对接机制,加快推动合作共建重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更加倡导绿色

  【报告原文:更加倡导绿色,着力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保蓝天、保绿水,企业实现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作为传统产业的代表,虽然转型的路艰难,但我们坚决拥护!”4月11日下午,在参加香河代表团分组讨论时,廊坊市人大代表、香河县顺达皮革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凤荣的发言赢得阵阵掌声。

  “把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全社会上下联动、整体上齐抓共管,让廊坊绿水长流、蓝天永驻、净土常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廊坊未来走绿色发展之路达成普遍共识。

  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治本攻坚战。坚持和强化依法治霾、协同治霾、科学治霾、铁腕治霾,同时把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作为重点,推动大气污染治理由治标为主向治本为主转变,确保PM2.5浓度降到62微克/立方米左右,稳定退出全国“倒排前十”。

  打好生态修复持久战。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强力开展主城区环城水系、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加快主城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水资源优化配置力度,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力

  度和造林绿化力度,打造特色休闲旅游功能区。

  打好“法治生态”速胜战。加强与京津在生态环境立法、司法领域合作,持续开展跨区域环境保护联动执法。保持环境违法严打高压态势,依法治理“土小”产业群和“散乱污”企业,加快生态环境立法。

  更加厚植开放

  【报告原文:更加倡导绿色,着力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开放是一个地方的综合展示,反映的是政府变革,彰显的是社会进步,蕴含的是地方文明,体现的是经济活跃度。”陈平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借势协同发展,拓展开放空间,打造战略平台,提高开放水平。

  不断优化行政服务。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覆盖全市的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网上行政审批试点。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加快组建行政审批局,实现“一个单位牵头、一个大厅办事、一支队伍服务、一个平台保障、一枚印章审批”。

  扎实做好重点领域改革。加快省级以上改革试点建设,深入推进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建立重大项目融资咨询机制,加强信用联动奖惩,尽快推开市级机关内设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车改革,农业农村、供销社、科教文卫等领域改革。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做大做强开发区平台,推广廊坊经开区改革经验,加强开发区配套建设,完善开发区考核体系,加快把开发区的开发优势转变为开放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进符合全市产业定位的新项目、大项目和创新要素,完善重点产业链条、培育新的产业集群。加快推动优势富余产能“走出去”,支持大型民营企业建设境外产业新城、产业园区,带动关联企业“抱团出海”。

  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积极为品牌企业拓宽投资领域,为成长性好的中小型企业加油助力,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打造先进的营商文化。

  更加推进共享

  【报告原文:更加推进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过去的四年中,廊坊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到1284.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今年安排民生财政支出514.8亿元,同比增加22.4%,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2.8%。”陈平介绍,政府将通过加强公共服务共享,使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贫有所济的美好愿景与普通百姓离得更近、贴得更实。

  促进创业就业,做好民生保障。加快市级示范性众创空间和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落实好创业扶持政策,开展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做好援企稳岗工作;努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相一致的社会公共福利常态化增长机制,早日实现与京津一体化、同城化效应。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推进健康廊坊建设。今年,廊坊全市新建初中9所、小学31所、公办幼儿园22所。完善住宅区教育设施配建机制,市主城区启动教育扩容提质攻坚行动计划。此外,优化布局、配足师资、打造名校、促进均衡、保障校安,全面提升城乡教育质量;健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智慧卫生体系,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更加惠民的文化事业。大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持续实施“一十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着力提升群众安全感,深化平安廊坊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食药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遏制各类重大事故发生,妥善处置各类信访问题,有效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强市美丽宜居沧州

 河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2017年04月17日

    记者从4月10日召开的沧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获悉,2017年,该市将按照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生态宜居美丽沧州的目标定位,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主基调,奋力改革创新,提升质量效益,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沧州市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和9%。主要污染物减排总量、环境质量控制等全面完成省考核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沧州市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积极扩大产业项目投资,鼓励支持社会领域投资,确保传化物流智能公路港、明珠服饰文化产业创意园等200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顺利推进,河北盛腾50万吨芳烃等100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全年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突出抓好总投资超5000亿元的30个重大战略支撑项目,加快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核燃料产业园建设,力促海兴核电取得突破性进展。

  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实施“双百工程”,扶优扶强100家重点企业,推进100家技改企业转型升级。做实做大新兴产业,实施七大新兴产业发展“助力工程”,在项目引进、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加快北京科创园渤海新区产业基地、北航科技园、中捷通航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做特做专现代服务业,推动全域旅游和产业融合发展,用足用好白洋淀、大运河、渤海湾、武术和杂技五大顶级资源,加快建设大运河人文体验带、环渤海休闲度假带和白洋淀生态旅游带。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研发链条,新建省级以上产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科技孵化器等创新服务平台19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启动新一轮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抓好苗圃、雏鹰、小巨人和上市四大工程,年内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800家以上、科技小巨人企业80家。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赋予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大的科研自主权。深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突出抓好北京路“双创一条街”,新增省级众创空间4个、市级众创空间20个。

  着力推动协同发展、沿海突破。坚持打好京津、沿海“两张牌”,把临北京、靠天津、沿渤海的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加快对接京津、区域融合。着力打造沧州现代产业基地、渤海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任丘石化产业基地三大对接平台,加快推进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北交大轨道交通综合研发和试验基地、津冀(沧州)产业转移升级示范区、京津现代服务业转移基地建设。全力推动保沧、津承沧等城际铁路前期工作,确保石衡沧港城际铁路9月份开工建设。深化陆海统筹、港腹联动。围绕发挥渤海新区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港口功能,提升运营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贸易综合大港。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构建以石油化工、冶金装备、港口物流等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临港产业体系。加强与腹地沿线城市、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加快“内陆港”、物流基地建设,扩大以集装箱为重点的海铁联运、多式联运。

  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中心城市能级,着眼东西部均衡发展,支持新华区“东扩南进”、拉大框架,运河区完善功能、丰富内涵,不断增强人口集聚能力。实施总投资422亿元的145个重点城建工程。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以美丽乡村建设12个专项行动为抓手,高标准完成590个省级重点村改造提升任务。

  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更大进展。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以更大力度简政放权,推进审批流程再造。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不断改善大气质量。 坚决控制污染物排放,确保PM2.5平均浓度下降10%左右。加快普及城市集中供热,深入实施气(电)化工程,抓好农村散煤替代和清洁能源高效集中利用。全面加强生态修复保护。统筹实施东部盐碱地绿化和南部、西部沙化土地治理工作,年内每个县(市)至少建成2个万亩绿化大方或生态林场;全市新增造林面积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天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开创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

 中国机床商务网2017年04月12日

  超级计算机、抗肿瘤疫苗、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系统、新型载药支架、高效中空纤维系列膜组件、埃博拉病毒疫苗……一个个重大创新成果相继研制成功。
    津产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升空;世界首套在轨脑机交互及脑力负荷测试系统应用于“天宫二号”;主动反射面液压促进器成为“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核心部件……一批批自主创新成果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天津创造”为国家重大技术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天津向创新要动力、要活力、要潜力。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把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一招,天津科技研发实力与创新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开创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格局。
  2016年,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三,其中科技进步环境指数跃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继续领跑全国。2016年全市R&D支出占GDP比重预计超过3.1%,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7件。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再上百亿元新台阶,总额突破600亿元,实现两位数增长。
  自主创新“创”出天津“智”造
  2016年10月21日,中国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在天宫二号上开启了人类史上首次脑机交互空间适应性测试,中国人领先欧美开启了太空脑—机交互实验征程。在太空环境中,脑机交互将航天员的思维活动转化为操作指令,减轻航天员的作业负荷。这套脑—机交互系统,由天津大学精仪学院明东教授领衔的团队与中国航天员中心合作设计研发,拥有6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是天大“智”造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集群。明东教授告诉记者:“脑机交互是目前国际上的尖端技术,即在不使用语言和动作的前提下,仅依靠大脑思维实现指挥控制,一直被列为美国最优先支持发展的颠覆性创新技术之一。”
  这套被命名为“神工”的脑—机交互系统,也让不少中风、瘫痪人士重新燃起了独立生活的希望。借助“神工”系统的连接,因中风导致偏瘫的患者就可以用“意念”来“控制”自己本来无法行动的肢体了。只要通过“想”,就能“指挥”自己原本无法动作的肢体“听话”地完成相应动作,直至慢慢康复。
  一批批打破国际技术垄断自主创新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本市对自主创新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2016年,本市智能制造、新材料等12个重大专项与工程支持立项190项,支持金额1.43亿元,带动企业投入近11.5亿元,增长22%以上。本市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分别达到177个、255个、158个和170个。全市22个专项的38个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19亿元经费支持,位列全国各省市第7位。1007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立项,基础研究能力稳步提升。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天津物联网技术研究院、中科院电工所天津先进电气技术研究院……一批产业创新大平台在本市相继建成,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研究院等20家高水平研发机构落户津门,使本市科技创新体系与环境建设持续得到优化。
  创新创业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热潮为天津科技创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创新、创业正成为许多人的追求。在众创空间的帮助下,创业者特别是青年创业者、青年大学生,正在将奇思妙想、创新思维、创业梦想变为现实。2016年,全市众创空间总数达到139家,近90%的众创空间设立种子基金,超过50%的众创空间经科技部备案。本市众创空间入驻创业团队超过4000个,注册初创企业2300多家。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形成了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生动局面。
    市科委主任陆文龙说:“在土地、资本、劳动力等投入要素红利减弱的形势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创新创业活力、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方面发挥了顶梁柱和生力军的作用,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九安、红日、赛象、力神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开发出多项行业尖端产品,成为天津的城市名片。2016年年底,全市科技型企业总数达到8.8万家;规模超亿元科技型企业总量达到39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3265家。科技型企业主要集中于战略新兴领域,近四分之三集中在电子与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三大领域。
  自创区培植创新创业沃土
  泰森数控科技有限公司产品五轴数控机床是天津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系统,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解润海一直寻求新三板上市,但哪一家机构的背景、收费、服务是否适合,很难辨别。创通票一推出,解润海就提交了申请书,“我看中的正是创通票提供的服务包模式。”
  为了破解创新创业资金筹集难、政策兑现难等“痛点”,高新区作为天津自创区核心区,在全国率先推出“创新创业通票”(简称“创通票”)制度,由政府向第三方机构购买服务,免费提供给广大的创业者和创新企业。目前,“创通票”可为企业提供初创服务包、高企服务包、知识产权服务包和新三板挂牌服务包等等,基本覆盖了企业创新创业的所有阶段,真正实现“一张通票管创业”。
  截至2016年年底,天津高新区共发放创通票3786张,线上兑现创通票金额316.54万元,覆盖企业263家。同时,吸引了来自北京、河北、浙江和江苏等地的服务机构超过350家。“高新区中小企业众多,有着广阔的市场,所以,在创通票制度下,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机构集聚到这个平台上,创新创业的生态链正在不断完善。这就好像在一座森林里,灌木有了,小溪、小草、蚯蚓、蝴蝶都有了,就等着小树长成参天大树了。”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以来,本市围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定位,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自创区引领支撑功能显著提升。万帮动力电池梯级利用产业化基地、艾康尼克新能源汽车总部、欧划国际数字影业城、中金国泰等近百个项目签约落地,中文在线、网易传媒等一大批北京新经济项目相继落户。截至2016年年底,自创区注册企业总数超过8万家,实现总收入2.32万亿元。科技型企业累计达2.8万家,规模超亿元科技型企业累计达158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849家。

 杭州创新驱动拥江发展 以一流状态建一流城市

浙江日报2017年06月21日

    ——访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

    省党代会后,杭州怎么撸起袖子加油干?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说,杭州作为省会城市,要按照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浙江篇章和“六个浙江”“四个强省”的部署要求,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努力以一流状态建设一流城市,不断厚植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和东方品质之城特色优势,加速推进国际化,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在全省“两个高水平”建设上走在前列,更好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

    “省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杭州要真正成为创新高地、现代产业高地和人才高地,在推进大创新上率先突破、走在前列。”赵一德说,杭州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打好以“最多跑一次”为龙头的改革组合拳,下大力气补上高等教育发展、结构性高端人才短缺等短板,做大做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生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确保杭州未来发展更好更快。

    “在落实省党代会提出的‘大湾区’‘大花园’‘大都市区’等重大部署上,杭州都要勇当排头兵。”赵一德说,湾区经济发展对全省的经济发展带动很大,杭州要唱主角。不久前杭州提出的拥江发展战略,就是要打开杭州城市发展的大空间,成为全省“大湾区”建设的主平台。杭州将以钱塘江为主轴,着力打造沿江城市带、产业带、交通带、景观带、生态带和文化带,高起点推动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

    对接“大花园”建设,杭州将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在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加大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建设美丽城乡上下功夫。今年以来,杭州各城区城中村改造加速,短短两三个月完成整村签约成为常态。“‘十三五’末,杭州要完成全部178个城中村的改造提升,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赵一德说。

    对接“大都市区”建设,杭州将坚定不移推进协同发展,不断提升杭州都市区的综合能级和国际化水平。近年来,杭州在全省的龙头地位不断巩固,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赵一德说,杭州要更加凸显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集聚辐射作用,更好发挥在杭州都市区中的龙头尖兵作用,特别是围绕打造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枢纽,大力推进空港枢纽、高铁枢纽和12条446公里轨道交通网、“四纵五横三连十一延”464公里快速路网建设,不仅要让上下班通勤时间更短、周末出游更快,还要让杭州人更好地拥抱世界、世界各地的朋友更便捷地到达杭州。

    “在全省‘两个高水平’建设中走在前列,杭州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赵一德说,杭州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实施“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活动;从严从实从紧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深化“廉洁杭州”建设,进一步打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如东,绘制创新驱动发展新“蓝图”

如东新媒体 2017年06月16日

    经济新常态下,创新能力对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从未像今天这样凸显。面临新旧动力转换问题,如何培育更健康、更持续的增长点,实现从“跟跑”向“领跑”转变,出路在于科技创新。

    穿好一根针,引起千条线。在“科技驱动”战略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县统筹推进创新型县、创新型园区、创新型企业建设,狠抓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创新主体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创新载体建设、知识产权强县、科技创新惠民等科技创新“六大工程”,先后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县”。
打造品牌,集聚科技创新人才

    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新型人才在县域科技驱动发展中,往往起到关键核心作用。作为中天科技集团最早成立的子公司之一,中天电力光缆有限公司不仅是中天品牌的摇篮,更是人才的摇篮。公司总经理何仓平就是从技术岗位一步步成为子公司的骨干栋梁,他告诉记者:“依靠这个摇篮,中天电力光缆先后研制出超低温度、大跨越、重覆冰、特高强度等应用于不同工况的电力光缆新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承担十多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的研发重任,并多次参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重大技术课题研究。”如今,这支集研发、设计、工艺、制造等多方面、多学科的专业队伍拥有科研人员67人,占比高达23.42%,带领企业在光电线缆市场上纵横捭阖,成为我国电力通信行业的领头雁。

    众所周知,县域地区对于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如城市。除了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外,如何打通科教资源与县域经济发展“隔膜”,探索更多人才合作途径,把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到乡镇,成了提升县域科技服务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加快创新创业要素集聚,2015年起,我县组织开展科技人才节活动。邀请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欧美同学会专家、相关高校院所专家、创投风投机构投资人、高新技术产业客商等嘉宾450余人到会,组织“通创荟”走进如东、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介、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千人计划”专家如东行、科技成果发布、高峰论坛等专题活动。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和智能装备等支柱产业,引进国家千人计划14人,省“双创”人才11人,博士集聚计划28人,现有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8家、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32家。

    寻求合作,科技项目落地转化

    上个月,中天宽带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有源产品智能家庭网关ONU项目落地山东聊城,项目历时超过1年,耗资1000多万元。中天宽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符小东介绍说:“作为中天宽带践行从无源向有源升级的载体,ONU产品的成功开发标志着企业已经形成了具备有源产品开发的综合能力,填补了中天集团在有线接入网方面的空白,为公司未来由产品提供商向综合业务解决商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科技创新战略推动下,一个又一个科技项目成果实现落地转化,为企业推陈出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去年,中天宽带“新一代大容量智能化高速光接入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入选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目前,公司已经成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广电等客户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和主流供应商,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前三,长期保持行业领导力。

    围绕县内企业技术需求,我县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寻求产学研合作契机,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加强研发合作、技术攻关,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全县现有181家规模企业、233家规模以下企业与全国84所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近几年来,获国家863计划3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5项,累计争取各类科技资金1.2亿元。

    利用科技人才节,与天津大学、江苏理工、重庆大学、扬州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建立了7家技术转移中心;和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中国技术交易所、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发布科技成果500余项,达成转化合作意向100余项;签订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载体、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投融资等各类项目37个,目前,签约项目全部在建。

    载体打造,平台基地成效凸显

    2009年,全国首个潮间带风电项目——龙源如东潮间带试验风场并网运行。多年来,依托沿海优势,我县打造出风电特色产业基地推动县域发展的独特“样本”。至今,如东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75万千瓦,如东沿海已建成亚洲最大海上风电基地。去年底,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如东成为国家火炬计划海上风电特色产业基地,基地内聚集了风力发电开发企业16家,装备制造类企业30家,勘测设计类企业3家,风电运维类企业4家。

    作为县域科技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基地在有序开发风能资源的同时,推动了风电装备制造相关配套产业的崛起。去年10月,海装风电“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研发的我国海上风电的主力机型——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我县实现批量生产并成功应用于华能如东海上3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这是全球唯一一款正式实现批量生产,适应所有海域、各类风区的5兆瓦级别海上风电机组;海力风电自主研发的海上大功率导管架基础承载平台是国家重点新产品和江苏省首台重大装备,填补国内多项空白,先后获得发明专利3件;重通成飞通过高新技术材料应用、新型叶根植入、复合材料循环使用等应用创新,着力打造海上风电叶片“巨无霸”,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风电叶片制造商……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以风机整机和配套设备制造为主,包括风电场施工建设和运营维护、勘察设计、防腐材料、海洋环境保护、风电技术研发、大型设备物流等在内的风电产业体系。

    近年来,我县国家级创新载体平台创建连续取得突破,成功创建我县首家国家级科技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区,首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如东新宇科技创业园,以及两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火炬安防用品特色产业基地、海上风电特色产业基地,同时培育多家省级科技产业园、科技创业园。目前,全县拥有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8家。

    规模培育,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

    随着规模企业的带动,顺应产业集聚发展趋势,区域的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渐渐显山露水。“根据客户订单,一对一量身定制新产品,是当下企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而这些客户,有不少都来自于周边的配套企业。”江苏锵尼玛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文东举例说,根据汇鸿安全用品有限公司的要求,企业常常配合生产一些新产品,在纤维成分、结构等方面进行科技创新,普通纤维里加上了特殊的功能性,在服务客户需求的同时,更实现了产品的中高端差异化。

    锵尼玛新材料与汇鸿安全双方的上下游合作不是个例,依托霍尼韦尔生命安全、汇鸿安全、强生安全、恒辉安全等龙头企业的产业基础优势,如东经济开发区目标个人防护产品重点发力。在完善上游科技创新技术能力的同时,向海盛纤维、骏源新材料、跃腾氨纶、锵尼玛新材料等重点企业延伸。

    产业链条逐渐完善,区域安防产业的市场潜力也被不断激发。截至2016年底,如东经济开发区安防产业实现产值84亿元,带动如东全境安防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引领地区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升级,成为周边区域快速发展的引擎和载体。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强生、霍尼韦尔在内,全县安防产品生产企业逾百家,出口占全国该领域的22%,不仅是亚洲最大的劳保手套生产基地,更依托上下游配套齐全的产业链,不断迈向中高端市场,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行业地位也日益凸显。

    按照“一区一支柱产业、一镇一特色产业”目标,我县组织实施产业特色培育行动计划,实现主导产业高端发展、高新产业规模发展、传统产业提质发展。去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95亿元,年平均增长19.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超过40%,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近100家。(记者 周雨霁)

山东省枣庄市:巧借东风破题“创新驱动”

经济日报 2017年06月15日

    近日,在鲁南机床的装备车间,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几名研究人员正在调试一台加工精度达到了亚微米级的新型机床,比国内同类机床提高了100倍。“我们缺乏高端研发人才,通过政府牵头,高校把实验室搬进了厂房,将精密微细制造方面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帮企业攻克了迫在眉睫的技术难关。”鲁南机床总工程师李鹤说。

    作为资源型城市,山东枣庄的支柱产业长期依赖“挖煤炭、烧水泥”,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多数企业重生产、轻研发,尤其是高端人才“招不来、留不住”。伴随资源日趋枯竭,枣庄经济发展越发步履维艰。为破解人才瓶颈、加快培育新动能,近年来,由政府搭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领枣庄工业向中高端水平跨越。

    今年5月,联泓新材料有限公司获得中科院控股有限公司8.5亿元战略投资。在此之前,他们应用中科院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成功开发出广泛用于食品容器的薄壁注塑专用料,一跃成为该领域国内最大供货商。凭借中科院的核心技术与资本,依托国内顶尖的科研院所,联泓成功实现“借梯上楼”,开发的多项产品处于国内乃至世界领先水平,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新材料领域的影响力,也成为枣庄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成功范例。

    像联泓一样,借助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推动,枣庄煤化工产业实现了从初级产品到煤基新材料的迈进,已成为我国产品最多、规模最大、发展势头最强劲的煤化工及精细化工基地之一。

    “闭门造车只能步入死胡同,城市转型离不开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这一强大引擎”的观念,如今已成为枣庄上下的共识。从2013年开始,他们围绕主导产业、重点企业,有针对性地对接高校科研院所,扶持优势企业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高层次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院地联合基金,共建合作研发平台,吸引和集聚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合作由单个项目向平台化、产业化合作深化。同时,他们还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对入选“枣庄英才集聚工程”的每名产业创新人才及团队给予50万至200万元的经费补助;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的奖励等。他们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50多个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全市引进“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9名;创建产学研合作平台6个,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46个,分别实施国家和省里的国际合作项目7个。

    滕州被誉为“中小机床之都”,仅钻铣床的产量就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0%。但由于技术含量低,前些年机床定价基本参照铸铁的价格,更有甚者,买一送一。唯有实施创新驱动,才能形成发展新动能,才能让传统优势产业实现凤凰涅槃。鉴于此,滕州的14家机床企业联合4家高校院所,成功创建了山东省首家“中小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建立“平台+孵化+项目+人才”的产学研联合体,形成了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和人才资源共享链条。去年,滕州机床行业共实施技术创新项目110项,22个项目列入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成多的产品远销美国、英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枣庄市8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有产学研合作,39%的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机床、纺织、玻璃等传统产业生机勃勃,化工、医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加速膨胀。截至2016年底,非煤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92.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2.6%。“在‘十三五’期间,我们要提升30家产学研合作平台,新建30家高层次创新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到28%。”枣庄市委书记李同道说。(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梁鸿雁)

淮北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综述

中安在线 2017年06月06日

    据淮北新闻网报道,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近年来,淮北市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传统产业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科技创新工作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淮北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围绕平台、技术、政策建设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淮北市在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科技创新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新发展、新突破、新生态。

    继创建凤凰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烈山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杜集国家火炬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3个“国字号”科技品牌之后,今年相山区、濉溪经济开发区相继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3月,淮北师范大学获批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了淮北市省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如今,全市已建成方正智谷、源创客、梧桐树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双创”平台12家,4个“星创天地”通过科技部备案,进一步增强了项目、人才、技术的吸纳承载能力。

    近三年来,淮北市共组织实施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35项,鉴定验收科技成果146项,获省科学技术奖30项,完成技术交易额10.2亿元。2016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1572件,较2013年增长了15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8件,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另外,73家创新型企业、50项科技成果、361名科技人员获得科学技术奖励,落实兑现创新型省份建设“1+6+2”配套政策和市扶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477.15万元,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2075.8万元。同时,落实2015年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额3694.36万元,企业实现减免税818.92万元。

    为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淮北市坚持引导企业建设科技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向科技型、高新型、创新型企业转变。截至2016年底,淮北市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76家,三年新增24家,总量和增幅均居皖北第一位。目前,全市拥有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工作站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组建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注重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企业增加科技研发经费投入。

    在近年来79项鉴定验收科技成果中,有70项来源于企业,可以说淮北市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

    市科技局力促高新技术企业跨越发展,面向企业知晓政策不够的现状,开展省科技创新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专利申请等知识培训。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培训班5期,培训300多人次,提高了企业对国家、省市科技创新政策的知晓度,以及科技创新意识和科学管理水平。面向企业发展定位和发展瓶颈,深入开展“百名教授百企行、百家企业联院校”活动,组织专家对企业“会诊”,出思路、明方向、定重点。面向企业的技术需求,市科技局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集聚人才、技术创新要素,与中科院理化所、清华大学、中农大、上海交大、合工大等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32项。同时,设立总规模2亿元的天使基金,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探索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为天路航空获专利质押贷款1300万元,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