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一带一路专题信息

发布时间:2017-11-02  |  浏览:

江西赣州力争成为“一带一路” 重要节点城市

商务部网站  2017年06月08日

    为支持赣州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重要节点城市,江西省规划一大批项目,支持赣州市构建连接“一带一路”大通道,打造“一带一路”国际货物集散地,到2025年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全国影响力的企业。包括:一是构建连接“一带一路”大通道,打造全省综合交通枢纽。陆路通道方面,加快昌赣客专、赣深客专、兴泉铁路建设,争取瑞梅铁路、长赣铁路年内开工,推进赣郴铁路、赣韶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前期工作。畅通连接泛珠三角地区和海西经济区的高速公路。加快空中通道建设,支持赣州黄金机场升级为国际机场,大力开拓客货运航线,开通连接港澳台、东南亚地区航线。推进瑞金机场建设。加强水运通道建设,启动赣粤运河规划研究,实现赣州至南昌三级通航。编制赣州市铁路口岸总体规划,加快综合货运码头和赣江风光带旅游客运码头建设。

二是打造“一带一路”国际货物集散地。稳定开行中欧班列,加强赣州与重庆、成都等国内节点城市的对接协作,集并赣粤闽湘四省及周边地区的产品出口直放。推动开行欧亚地区至赣州的国际铁路货运进口班列,力争常态化运行。巩固发展铁海联运,强化赣州至沿海港口的铁海联运。加快物流基地建设,建成全国一类铁路运输物流节点。推进赣州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建设。深化赣州与广东、深圳、厦门等地物流协会及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打造网上丝绸之路,推动赣州申报跨境电商全国综合试验区试点,对接国家“信息丝路”计划,打造国际网络通道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

三是建设产业双向合作示范区。深入推进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赣州国家级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等建设,打造赣州“一核两极”三大增长板块。大力发展脐橙、油茶、蔬菜产业,鼓励特色农产品(9.060, 0.00, 0.00%)发展,推动牛羊规模养殖。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促进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产业向品牌化、个性化转型。推动“互联网+”协同制造,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推动电力、轻工纺织、机械、食品等传统优势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农业、食品加工等优强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设厂。支持资源型企业参与境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同时,统筹推进口岸通关、经贸交流、区域合作等重大平台建设。

连州“一带一路”新定位,旅游发展新模式

 中国经济网 2016年10月25日

“十三五”时期,连州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工作全过程。在2016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连州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核心,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争创发展新优势,建设小康新连州。 
 
  《新丝路密码》摄制组采访到了连州市委副书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伯伦,他结合连州独特的优势,清晰的向记者描绘了连州在“一带一路”战略建设过程中的蓝图。 
   “五大基地”和“四张发展牌” 
  李伯伦表示,清远市“桥头堡”战略规划明确定位连州是清远市的次中心城市,处于清远“一心二核”中的北部核心区,对于带动清远西北部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按照新时期的定位和要求,连州提出了建设“粤西北承接产业转移优先地、中国非金属矿加工基地、粤西北商品集散地、绿色农业产业基地、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这五大基地的新目标。这五大基地的建设,依赖于连州“四张发展牌”: 
  打好交通牌:连州市地处粤、湘、桂交通要塞,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承外启内。连州有七条出境公路,通达度高,对周边县市有较大的辐射能力。按照“建设大交通”的总体思路,突出围绕中心城区、工业园区、特色产业集聚带,构建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络。 
    打好生态发展牌:利用连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按照清远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对连州的定位,积极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在植树造林、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多管齐下,树立连州生态形象,真正走生态发展的道路。 
    打好商贸发展牌:围绕区域中心城市这一定位,着力建设宜居宜商宜业、彰显山水城市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连州地处三省通衢,物流、人流、商贸流、信息流汇集的优势,高标准规划物流中心、商贸市场,尽快把连州建设成为粤湘桂三省交界最重要的商贸中心,着力打造“粤西北商业圈”,让连州再现“小广州”商贾云集的盛况。 
    打好文化旅游发展牌:深入挖掘连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谋求旅游与文化的良性互动,以旅游彰显文化,以文化包装旅游,将连州打造成为海内外著名的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和粤北旅游接待中心。 
    积极推动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的转变 
  李伯伦介绍,连州坚持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推动旅游产业逐步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 
    他说,连州“全域旅游”模式转变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积极推动核心景区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水平,巩固创建成果,发挥核心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全市旅游景区发展;二是加快推进优势项目的建设,积极培育旅游精品,争创2-3个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提升景区整体档次;三是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积极推进“千村百花”景观工程建设,做大做强连州的“花经济”这个连州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同时,李伯伦表示,连州“全域旅游”还需要加强旅游宣传营销,不断提升对外知名度。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做法,重点针对珠三角地区和周边的广西、湖南等省市开展旅游宣传营销,着力拓宽珠三角地区和周边省市的旅游市场;进一步完善连州旅游公共微信微博平台、连州智慧旅游(APP)、12301旅游公益服务热线的建设,通过线上线下营销渠道的有效整合,实现与旅游者的良性互动;继续倡导“政府办节、市场运作”理念,精心策划,丰富内容,继续举办连州特色重大节庆,擦亮连州“中国摄影之城”、“中国长寿之乡”等品牌,运用节庆效应,实现节庆旺旅游、旅游促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拉动旅游消费。

 北京着力打造“4个平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一带一路网 2017-07-11 17

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北京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着力打造四大平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013年-2016年北京市双边贸易额累计达到10169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额累计达到373.5亿美元。

拓展对外交往平台 全方位构建“一带一路”服务保障体系

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重大国际活动陆续在北京举办,北京市全方位构建国际交往服务保障体系,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服务保障重大国际活动。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机构在京投资建设、开展经营活动提供优质配套服务,吸引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等一批国际组织总部落户北京。新国展、怀柔雁栖湖国际会都等一批重大国际交往设施建设也已全部完成。

据悉,北京市加强政府间对接合作,与全球49个国家的54个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包括1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首都。通过举办“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北京项目推介会”,发布布里亚特共和国旅游、交通物流、矿产资源、工业、农业等优势领域重点项目65个,总投资约231亿元人民币。与74个国家和地区的184家商协会和贸促机构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在沿线国家设立36家非公经济发展服务基地,为当地中资企业提供法律、安保、经济咨询等服务。

深化人文交流平台 筑造品牌讲好中国故事

2016年,北京市20余家企业被国家认定为年度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设立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计划5年投入5亿元,重点支持“一带一路”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和符合“一带一路”国家外交战略传播交流推广,目前,已投入资金8361万元,资助项目共 97个。连续多年在芬兰、爱沙尼亚及波罗的海地区举办北京文化庙会,展示传统技艺,促进民间文化交流。

北京市发起设立的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已有来自121个知名旅游城市的会员单位182个,联合会以沿线73个国家及城市为载体,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国际旅游走廊建设。支持市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与沿线国家共同合作,培养交流国际高端人才,中法国际大学城正式启用运行,已与多所国内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30余家学校签约入园。

大力推进“欧洲中医药发展和促进中心”建设,以中医药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医院为支撑、以中医教育为保障,打造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商贸、文化于一体的中医药品牌和服务机构。目前,已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设1.5万平方米产业园区,建设中医研究院和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心,开设中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拥有200张床位的中医院,使中医硕士学位、中药和中医师首次得到官方认可。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分别与巴基斯坦和俄罗斯医疗机构开展合作项目,实现国际间医疗技术的交流、互通和医疗资源的共享。

打造科技支撑平台 带动国际产能合作取得新进展

北京市连续6年举办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和机构代表1.3万人参会,依托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中国-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共完成6500多项次跨国技术对接,实现项目签约近140项,签约额超过600亿元。2016年北京市在欧洲承建并正式成立亚欧科技创新中心,与巴基斯坦、俄罗斯、德国等20多个亚欧会议成员国相关机构建立科技合作联系。

充分发挥北京市在轨道交通、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电力等领域的咨询设计、技术研发、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优势,着力推进优势技术、标准和品牌“走出去”。以市属国企为主导,实施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合作项目。截至目前,共16家市属国有企业参与沿线国家项目78个,涵盖基础设施、能源、装备制造、环保等14个行业。

首创集团和法国夏斗湖市合作建设中法经济贸易合作区,是首个建于发达国家、集国际大学城、国际创新研发园和物流工业园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型产业园区。依托欧洲科技优势,重点打造国际创新研发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合作,建设规模6万平方米,其中一期4400平方米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已有天竺综保区等6家园区获评首批中国(北京)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

创建服务支持平台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据悉,北京市已建立全国首个集信保、担保、银行等资源的中小企业出口金融服务平台“政保贷”,共支持6个项目融资305万美元。2016年底,北京市国际经贸合作信息网站作为全国首创“互联网地图+国际经贸”服务网站正式上线,包括全球联络网、全球展会、两类贸易、投资合作、风险预警、项目撮合和“一带一路”7个专题,成为企业“走出去”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在促进贸易便利化方面,北京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启动运行,口岸通关环境进一步优化,2016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1.86万亿元,服务进出口总额超过1500亿美元。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对外文化服务贸易增长9.5%,保险、金融、信息等新兴领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第四届京交会上首次与世界贸易组织共同举办全球服务贸易峰会和2016世界客商“一带一路”经贸文化论坛,到会客商累计17.1万人次,达成意向签约额1010.8亿美元。

郑州在“一带一路”上阔步前行

  郑州日报  2017/05/15

     5月14日,全球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包括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约1500名代表齐聚北京,出席此次高峰论坛,共议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

郑州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新欧亚大陆桥的战略支点城市,被国家赋予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重任。郑州航空港、郑州国际陆港、中欧班列(郑州)、郑州跨境电商、综合性大口岸等开放平台体系和河南自贸区、中原城市群、国家中心城市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让郑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城市名片越发靓丽。

如今,郑州机场每周有数百架全货机在此落地、中欧班列(郑州)往返风驰电掣、数不胜数的郑州跨境电商包裹发往全国各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郑州令人注目,联动世界、辐射八方。

郑州机场架起“空中”丝路

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的内陆城市郑州,航空网络却遍布全球,世界变得“触手可及”。

作为我国“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郑州机场5月上旬的最新生产统计数据显示,“一带一路”货量渐成河南航空口岸“压舱石”:进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邮吞吐量已经占到郑州机场总货邮量的六成,货物种类由过去单一的普通货物发展到目前的冷链、快件、电商等20多类中高端物品,这些物品基本上都以郑州机场为中心向四周几十个城市分拨集疏,数据表明,郑州机场已经成为中部地区融入“一带一路”的开放门户。

近年来,郑州机场的货机坪越来越忙碌,一架架全货机满载着中高端货物呼啸而来,呼啸而去,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空运而来的不但有水果、高档服装、汽车配件,还有肉类、海鲜、鲜花、奶粉、面膜、酸奶等普通百姓喜爱的进口物品。2014年6月,卢森堡国际货运航空公司开通卢森堡至郑州货运航线,当年货运量仅为1.5万吨,而到2016年货运量突破10万吨。

为了确保进出口货物快速到达,郑州机场有效开展了多式联运。目前,在郑州机场开展业务的卡车公司30余家,运输网络覆盖全国70余座大中型城市,2016年,郑州机场完成卡车航班量3万余班,平均每月完成卡车航班量2500余班。

货运数据显示,郑州机场2016年累计完成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27万吨,其中“一带一路”上的欧洲地区货邮吞吐量15万吨,亚洲地区货邮吞吐量6万吨。今年前4个月,郑州机场累计完成货邮吞吐量12万多吨,其中有六成货物来往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呈现出稳中有进、不断向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在郑州机场运营的货运航空公司为21家(国际和地区14家、国内7家),开通全货机航线34条(国际和地区29条、国内5条),在2016年郑州机场开通全货机航线中,周全货机航班量104班,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班占50%以上。货运运力位居全国第4位,通航城市37个(国际和地区27个、国内10个);每周全货机航班量100班,在全球前20位货运枢纽机场中,已开通15个航点,全货机航线数量、航班量及通航城市等重要指标均居全国第4位。

目前在郑州机场运营的客运航空公司为41家(其中国内32家、国际和地区9家),开通客运航线187条(其中国际地区26条),客运通航城市95个(其中国际地区20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及东亚、东南亚主要城市以及连接温哥华和迪拜的航线网络。基本形成了横跨欧亚美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航线网络,成为中部地区融入“一带一路”的开放门户。

郑欧班列 陆海相通领跑新丝路

找准“交通枢纽”这一契合点,郑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便找准了战略着力点。依托中欧班列(郑州),郑州构建陆海通道打造国际物流大枢纽,由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

中欧班列(郑州)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向西,并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实现陆海相通,网络遍布欧盟和俄罗斯及中亚地区24个国家的121个城市,境内合作伙伴达到1700多家,境外合作伙伴达到780多家。目前,郑州国际陆港正努力让中欧班列(郑州)实现每周“去五回五”往返对开,让其各项运行指标继续领跑国内其他中欧班列。记者了解到,该班列是目前国内开行中欧班列中唯一双出入境口岸、双通道(阿拉山口西通道、二连浩特中通道)常态往返运行且均衡对开的班列。

《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将郑州定位为内陆主要货源地节点和铁路枢纽节点的双节点城市,凭借遍布境内外的集疏网络,中欧班列(郑州)去回程满载率达到100%以上。

近年来,郑州国际陆港进入了快速建设时期。铁路一类口岸完成迁转并通过验收,全国第三家、中部首家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落户运营,空、铁、公、海“四港一体”多式联运功能日趋成熟,口岸大通关体系逐步建立。2016年,郑州国际陆港完成货运吞吐量13万标箱,位居全国前三位,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活跃的物流通道枢纽。

如今,郑州作为“国际物流通道枢纽” 和“买全球、卖全球”全球网购商品集散分拨中心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目前,郑州跨境电商平台已搭建了网上丝绸之路,在俄罗斯、比利时、美国、匈牙利、澳大利亚、德国6个国家建设海外仓,吸引入驻备案企业共1359家,进出口单量近1.5亿单,货物通关效率达到每秒500单,进口保税模式走货量全国第一。

发展口岸经济

“一带一路”增添新动力

依托空中国际物流走廊、铁路国际物流枢纽的构建,郑州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加速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大格局的步伐。

目前,郑州机场已拥有进口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冰鲜肉类、澳洲活牛、国际邮件经转等6个指定口岸和跨境电商业务,成为国内进口指定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内陆机场。目前所有口岸业务均实现常态化运营,并达到一定规模。

郑州进口生鲜业务发展迅猛。2016年郑州海关共监管进口生鲜货物1.7万吨,大幅增长2.1倍,货值6.1亿元,增长1.2倍,货物品种新增64种,达到115种,包括来自智利的樱桃、蓝莓,澳大利亚的鲜牛奶,荷兰哥伦比亚的鲜花,美国、加拿大的生鲜牛羊猪肉,挪威的大西洋鲑鱼,孟加拉的活黄鳝、螃蟹等。尤其是智利水果包机进口业务增长迅猛,约占全国空运进口智利水果70%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进口生鲜食品通过郑州口岸飞向了千家万户国人的餐桌。

河南机场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以郑州机场为中心,已成为中国空运进口水果、海鲜产品、肉类主要集散地和分拨中心之一。过去进口水果到达郑州机场后,不拆封就转运到省内外,而位于郑州机场核心区域的华中冷鲜库去年底启用后,采用冷链库分装模式,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对大箱水果进行二次精致小分装,将每箱中的水果再挑选分类。去年进口的2000多吨水果中,有六成进行了这样的二次分装,进一步提升了郑州机场航空冷链物流的品质和附加值。

依托中欧班列(郑州)物流通道,郑州大力发展汽车整车、进境粮食、国际邮政等特色口岸经济。2014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郑州设立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从2014年10月份以来,中欧班列(郑州)每班回程都有进口汽车搭载,业务量稳定提升。2016年9月,郑州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开建,该口岸运营后,国外优质粮食可直接在郑州完成进口,助力我省粮食产业无缝衔接国际产业链,加快郑州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郑州风景

名扬“一带一路”扮靓世界之窗

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她的每一处雕梁画栋、每一片瓦砾陶片,都记载着过往的3600年岁月,向我们演绎着商王朝曾经的辉煌。在灿烂的黄帝文化浸润的这片土地上,中原历史名人犹如夜空繁星,嵩山少林、黄河等旅游资源犹如璀璨明珠,博大精深的嵩山文化、黄河文化、黄帝文化生动诠释着亳都郑州的厚重与精彩,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中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上世纪80年代,一部电影《少林寺》,让这座千年古刹声名远播,从此,少林山门逐渐向世界“打开”,虎虎生风的少林功夫引领成千上万海内外游客涌向郑州。据嵩山少林景区统计,今年第一季度,该景区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加8%,其中不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以少林游学游、嵩山禅修游为主打的郑州功夫游产品名扬海内外,每年都吸引众多入境游客来到嵩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该景区未来将全面打造嵩山国际户外旅游基地品牌形象,着力提升少林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保护并传承嵩山“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遗产,弘扬博大精深的少林文化,使嵩山和少林品牌享誉世界。

2008年4月10日,首届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启幕,来自海内外222个旅游城市的近500名市长及代表会聚一堂,纵论世界旅游发展。随后的2010年至2016年,每隔两年,该论坛持续在古都“生根开花”:全球与会嘉宾群贤毕至,辉映绿城,就“旅游·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旅游·城市生活更美好”等主题发表真知灼见。以论坛为平台,郑州一次次张开热情的双臂,吸引八方宾朋前来感受“功夫郑州”,在世界旅游发展大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

为强化郑州“一带一路”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近年来,郑州市旅游局组织“天地之中,功夫郑州”旅游推介团南下北上,积极借助在海内外举行的众多专业旅展,全力宣传郑州。2014年9月,我市应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邀请参加首届世界旅游和宗教朝圣国际会议,并在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开展旅游促销和招商活动。每到一处,当地政府官员和企业高层都被“功夫郑州”深深吸引,表示要向更多朋友推介郑州。

银川倾力打造“一带一路”战略节点城市

银川日报 2016-11-16

作为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建设的主战场,银川在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中,主动融入到国家向西开放的大格局中,树立全球视野,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加快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窗口和对阿合作的“桥头堡”。

一、建设三条丝路贯通开放“大通道”。银川地处中国内陆几何中心,是辐射宁蒙陕甘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丝绸之路商贸重镇。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关键要充分利用新欧亚大陆桥重要节点城市和航权开放等优势,打造“空中、陆上、网上”三条丝绸之路,贯通开放大通道。

今年5月3日,银川打造空中丝绸之路的精彩一笔——随着阿联酋航空公司波音777—200LR客机稳稳降落在银川河东国际机场,标志着阿联酋航空公司迪拜—银川—郑州直航航线正式开通并首航,这也是银川河东国际机场扩建以来降下的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大飞机”。在加快推进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三期工程建设的同时,银川市加快完善临空经济配套,将机场口岸物流与综保区保税物流相结合,规范发展航空物流和临空经济。

今年,滨河、兵沟、永宁黄河大桥相继建成通车,这是银川打造陆路丝绸之路取得的新成果。银川抓住国家加快推进丝绸之路沿线省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打造国家级37个流通节点城市的机遇,加快完善铁路、公路、陆港等基础设施。实施青银等高速银川段改扩建工程,加快协调建设银川至西安高铁,完善“东西贯通、南北相连”的路网格局。同时,发挥与青岛、济南、郑州等9个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海关通关一体化优势,加快构建多式联运、向西出境、向东出海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此外,在打造中阿网上丝绸之路工作中,银川放大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全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效应,深化与中兴、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的合作,加快智慧城市和中兴大数据中心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iBi育成中心、贺兰电商产业园和综合保税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分拨中心等平台建设,推进迪拜杰贝阿里自贸区与银川跨境电商平台互联互通。

二、统筹规划布局建设开放“大载体”。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作出这样的战略部署:与自治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打造大银川都市区相衔接,推动银川滨河新区、综合保税区、空港经济区(河东国际机场)“三位一体”发展,明确战略定位,统筹规划布局,打造国际化的开放载体。

在构建开放“大载体”中,银川把滨河新区作为开放型试验区建设的核心载体,坚持生态田园城、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大框架。突出核心功能区建设和产业支撑,着力推动国际科教城、国际医疗城、滨河产业园、横城整体开发实现突破,加快通用航空、大数据、医疗旅游、休闲度假等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聚集发展,打造银川城市副中心、宁夏发展新空间和经济新增长极。与此同时,银川把综合保税区作为引领全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立足服务全区、辐射全国、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定位,重点培育壮大黄金珠宝、葡萄酒、清真牛羊肉等六大主导产业。拓展完善保税区功能,高标准建设进口肉类、进境水果种苗口岸,发展融资租赁等业务,开展黄金珠宝、红酒及进出口商品保税展示交易,加快复制推广投资及贸易便利化的创新政策。

阅海湾中央商务区作为银川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围绕打造中阿永久会址,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功能,突出对阿招商和项目合作,正在推进银川绿地中心、金融大厦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引进100家以上的企业入驻,完成产值1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和金融服务等高端商务,着力打造对阿合作和总部经济新高地。

三、全方位多层次构筑开放“大平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访问学者、留学生踏上银川这片美丽的土地,越来越多的银川人远赴沙特、埃及、巴基斯坦等国家传播中华文化。阿拉伯学院、宁夏大学迪拜大学孔子学院、宁夏国际阿拉伯语学校、中阿国际学院从合作协议变为现实项目纷纷落地,为中阿教育合作添砖加瓦。银川卡瓦心脏中心自2013年11月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三个年头。截至2016年8月,卡瓦心脏中心共完成各级各类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470余例,其中属于国际顶尖手术水平的93例,属于区内领先手术水平的167例。而随着银川国际医疗城的建成,将成为医疗康体、养老养生、美容整形、健身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医疗城。

在投资便利化方面,依托银川综合保税区,探索促进中阿投资贸易便利化的政策措施,争取国家批准开展面向阿拉伯国家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依托银川国际航空港和综合保税区建设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清真食品牛羊肉进出口中心。在金融合作方面,积极引进阿拉伯国家资金和金融机构,开展中阿金融合作和产品创新。探索建立中阿产业投资基金、中阿合资银行、中阿互联网金融,打造中阿贸易结算中心。重点打造宁夏丝路经济带国际青年梦工厂,为青年在银川搭建实现“创意创业创新”的平台,使银川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国际创新驱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大舞台、实现创业创富梦想的苗圃孵化地。

 

 

 

昆明:融入“一带一路”大有可为

云南日报  2017-06-13

6月12日至18日,以“共创新机遇,共谋新发展”为主题的2017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会吸引了“一带一路”沿线33个国家和地区,全球8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昆明再次成为对外开放经济的焦点。

“一带一路”的机遇下,昆明顺应新形势的发展,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将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国际化的胸怀,投身到开放型世界经济舞台中,促进扩大新一轮对外开放,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定位

重要支点城市和枢纽城市

2016年6月出台的《昆明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昆明市的功能定位,即“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支点和枢纽城市,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新高地,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核心区。

昆明市提出,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并举、“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加速拓宽大通道、聚集大产业、深化大通关、构建大平台、做优大环境,增强对南亚东南亚地区的经贸影响力、金融服务力、创新带动力、人文亲和力,把昆明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用5年左右时间着力打基础、育产业。到2020年,连接国内、联通周边国家的交通、能源、物流、信息通道基本形成;与南亚东南亚及与国内长三角、泛珠三角、成渝经济区的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通关及贸易便利化、市场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保税区形成规模,南博会、昆交会等国际性区域性展会影响逐步扩大,面向西南开放的平台和窗口作用进一步增强;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资源深加工、特色农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滇中新区、呈贡新区发展初具规模,为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两核、一极、六廊”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交通、能源、信息“三大枢纽”,打造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人文交流中心“四个中心”,提升辐射服务能力。同时,建设先进装备制造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生物制药产业基地、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承接产业转移和出口加工基地“五大基地”,做大优势特色产业。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昆明市将着力打造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平台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依托昆明到瑞丽、昆明到磨憨、昆明到河口、昆明到腾冲并延伸至境外的四条对外开放走廊,拓展开放空间,提高开放水平。

平台

昆明综保区深化开放水平

昆明提出要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在开放型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目标下,昆明市在促进互联互通、各类开放平台、开发开放功能区等方面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今年5月12日,昆明综合保税区(一期)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昆明综保区将成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综保区是目前我国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国家对外开放贸易、金融、投资、服务、运输等领域的试验区和先行区。昆明市综保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昆明综保区的获批是对昆明深化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的肯定和鼓励,将更加有利于发挥政策的叠加优势。

按规划,昆明综保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分两个区块。区块一位于经开区,区块二位于滇中新区空港经济区。根据功能划分,昆明综保区分为保税物流区、保税加工区、口岸作业区、综合服务区四大功能区。项目将依托长水国际机场,协同西部、南部区域,重点发展综合保税、航空物流产业。同时,以临空产业园为网外配套产业功能区,以“高、轻、智、洁、新”的产业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延伸产业链,形成网内网外互相支撑、互动发展的临空产业集聚区。

此外,昆明高新保税物流中心、腾俊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也于近日通过国家验收。昆明高新保税物流中心批准建设面积0.028平方公里。腾俊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批准建设面积0.095平方公里。

昆明综合保税区和昆明高新、腾俊国际陆港两个保税物流中心通过国家验收后,必将推动我省特色产业——花卉、蔬菜出口示范基地等建设,打造一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规划建设一批外向型产业基地,进一步增强昆明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通道

中欧班列打造国际物流载体

今年4月11日,36个载满金属硅的集装箱从昆明王家营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装载始发,通过中欧班列运往荷兰鹿特丹。

本次金属硅专列是继2015年后谷咖啡专列后,又一个云南特色产品通过中欧班列这条国际物流大通道走向欧洲。从昆明到荷兰的鹿特丹,中欧班列将经过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俄罗斯、波兰等国家,最终到达荷兰,全程1.2万公里,运输时间20天,比海运节省40天。

2016年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是中欧班列建设发展的首个顶层设计。昆明市国有资产管理营运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云南中欧班列项目的主要牵头人,其旗下子公司——云南新丝路快铁班列有限公司也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相关政策下成长起来的国际物流企业,主要依托中欧班列向省内企业提供昆明至欧洲的往返物流服务,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项目的最佳实践者,对于省内及欧洲企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互联互通方面承担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云南新丝路快铁班列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烈表示:“2016年中欧班列共发送85个货柜,2017年一季度达到170个,2017年4月预计发送80个货柜。仅2017年一个月的发送量就接近2016年整年的量,这意味着中欧班列迎来了较快增长期。”

“现在通过中欧班列出口金属硅,将有效扩大金属硅出口贸易的影响度。”昆明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昆明的交通区位优势在对欧洲开放方面没有充分释放出来,中欧班列的开通,将使这一优势放大,让更多的“云品”走出国门。

此外,在中欧班列的带动下,可以便捷地实现云南金属、咖啡等特色优质产品远销到国际市场,将欧洲的食品、饮料、酒水、奶粉等产品运送到云南,为吸引外向型产业在昆明聚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将催生一批大型综合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的产生,形成公铁、空铁、海铁国际多式联运、无缝衔接的物流体系,为昆明市打造国际物流节点城市提供了重要载体。

西宁,如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青海日报  2017-07-03

   融入“一带一路”,发挥交通资源新优势

  省会西宁地处东亚大陆和中国几何中心,处在国家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特殊区位,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

  西宁市市长张晓容说,西宁区位独特、交通便利,是中国西部连接中亚、南亚、西亚等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枢纽城市。随着既有通道交通功能强化,新通道的逐渐贯通,西宁在中国西部地区的枢纽地位正在大幅提升,将成为整合东中西部地区共同通往印度洋的核心枢纽,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门户。

  在中国中长期铁路规划中,西宁已经愈加成为中国东部铁路网向西汇聚的重要铁路枢纽。

  向东,依托陇海等铁路通达中国最发达的上海和长三角等地区,对接天津、上海、连云港、青岛等港口;

  向南,依托即将建设的西成和成渝、川黔、黔桂、南防铁路通达防城港口岸,可通往东南半岛。特别是西成铁路的建设,打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便捷通道;

  向西,依托兰新高铁到达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通往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欧洲;依托西宁—格尔木—库尔勒—喀什铁路,可以直达红其拉甫口岸,连接中巴经济走廊及瓜达尔港;

  向西南,依托青藏、拉萨—日喀则—亚东铁路联接,可通往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国家重点公路规划中首都放射线、东西横向、南北纵向有多条国道、高速公路在西宁交汇,使西宁成为中国西北重要的公路枢纽中心。

  以西宁机场为中心,在省内形成了一主八辅机场和支线航空网络。已形成57条国内、国际航线,开通西宁至曼谷、首尔等国际定期航线及香港地区航线,西宁已成为中国西北重要国际航空口岸,未来将形成通向南亚、西亚、中亚的国际航空大通道。

  同时,8大支柱主导产业促使西宁成为中国重要的特钢、电解铝等生产基地,众多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特色轻工等产业正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依托青海资源优势,西宁将成为“千亿元锂电产业”的基地。

  足以见得,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西宁正从经济建设的“大后方”变为向西开放的重要支点。

  “一带一路”、东西部合作交流、兰西经济区……融入国家战略,西宁,无论从交通优势、还是资源优势,都将当仁不让。

  融入“一带一路”,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沿着国家战略,连接中国通往世界的“一带一路”,西宁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紧紧抓住中央实施“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机遇,立足区域和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经贸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朋友圈”,西宁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西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县永平说,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对外开放开发,整合要素资源,形成集合效应,发挥西宁排头兵作用和对外开放的带动引领作用,以对内开放为基础,向东开放为前提,扩大向西开放和对外开放,努力形成东西并进、内外统筹、陆海联动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呼应“一带一路”带来的重大利好,西宁确立了推动产业与城市共同转型升级,建设“幸福西宁”,融入“一带一路”,打造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新目标。

  大手笔绘就“路线图”的同时,西宁积极与“一带一路”地区相关国家加强高层交往,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促进西宁与沿线沿路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

  大力支持企业设立境外营销网点12个,建成尼泊尔加德满都市西宁特色商品营销中心、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青海商品营销中心等。建成品华青海西宁高端消费品体验商城、黄金口岸国际保税购物中心等9个省内综合性进口商品展销平台。

  位于多巴新城的青海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城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发挥青藏铁路货运枢纽和高速公路道口经济优势,依托已建成的双寨铁路货运站中心和甘河工业园区巨大的货物运输需求,通过整合物流资源,构建综合信息、公铁联运、货物集散、大型仓储、冷链物流、城市配送等十二大平台,为西宁市及周边地区提供集约式、一体化现代物流服务,打造承接西宁,服务青藏,融入丝路,面向国际的大型商贸物流集散基地。

  融入国家战略,西宁全面拓展开放新空间。2016年,西宁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进出口额32亿元,今年一季度实现进出口总值4.74亿元,同比增长49.8%。

  与“一带一路”沿线有贸易往来的国家从最初的54个增加并稳定保持在64个。民族服饰、坯绸和羊毛绒制品等自产产品出口比重稳步提高。青海绒业集团与土库曼斯坦地毯部签订洗净羊毛进口协议,实现了西宁市与土库曼斯坦进口贸易零的突破。

  融入“一带一路”,搭建文化交流新平台

  在西宁,来来往往的客商与当地文化、环境相互融合,逐渐扎根,成为青海与“一带一路”国家友好交流的历史文化基因。

  西宁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种文化汇聚,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城市特性和璀璨绚丽的风土人情,为西宁与“一带一路”国家友好合作打下了的坚实人文基础。

  去年8月,一场场多姿多彩的国际民间艺术盛会在夏都西宁缤纷上演。荷兰、爱尔兰、毛里求斯、美国、斐济、吉尔吉斯斯坦、芬兰、南非、阿根廷……来自五大洲13个国家的艺术团队共260余位艺术家,为西宁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文化大交流的机会。

  这是国际民间艺术节首次踏上青藏高原。这既是一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文化交流盛事,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西部地区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和群众精神面貌的重要契机。

  海外文化西宁飘“香”,给西宁增添了走向世界的力量。也就是这一次,我们让世界看到了青海!看到了西宁!这一文化丝绸之路上的桥梁,再一次为西宁打开了开放之门。

  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不同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今日之西宁,吸引国外项目、资金、技术、跨国公司进入西宁参与城市建设,西宁国际友城和友好关系已达28个。2016年,获得“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的殊荣。

  主动融入,西宁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一项项政策正在加速启动,一项项举措正在落地开花。西宁正以“一带一路”为媒,搭建起了与世界各地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重要桥梁。

  视点短评

  融入,首先要提升城市品位

  在今年的“青洽会”上,西宁城市馆里,未来,位于海湖新区的303米的青藏高原第一高楼,令人惊叹!

  “西堡生态森林公园”、“多巴新城”、“南川文化旅游商贸区”、“西川新城”……随着“一带一路”重要战略的实施,西宁的城市骨架正在一天天的拉开,“血脉”在畅通,“面孔”在变美。

  西宁,重要战略通道的节点城市、商贸物流主要枢纽、人文交流的主要基地、青藏高原的中心城市、青海产业聚集基地、创新示范的重要窗口。

  扩市提位,完善功能,提升形象。无疑,融入国家战略这个“朋友圈”,首先要提升西宁的城市品位。

  提升城市品位,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就必须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尊重文化历史传承,破解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病”。

  加快融入国家战略,必须突出有机更新和内涵式增长,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区品质和综合承载力。应当发挥优势,加快形成现代特色商贸圈和全省清真产业基地,促进文化旅游商贸会展业和锂电藏毯产业集群发展,全省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区,以及全省创新创业高地和生态宜居城区。

  加快融入国家战略,必须积极争取和启动一些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实施西成铁路、西宁机场扩建、内联外通大交通工程等,促进西宁大外环和辐射周边区的高速公路建设和省道国道扩融,大力推进畅通西宁工程,形成内外关联、高效便捷、安全经济、低碳发展的新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从而把西宁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枢纽城市,以便更快的用低成本、用较少的资源消耗,尽快融入重大发展战略。

  “立足西宁、服务青海、融入国际”。融入国家战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区位优势的西宁,也只有按照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产业集聚、绿色集约的原则,不断拓展西宁未来增长的重大回旋空间,才能成为未来中国西部最具潜力、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故事传真

  走进“伊朗馆”感受波斯风情

  没错,这就是一家专门经营伊朗产品的生活馆,而且就在西宁。在西宁市城东区夏都大街新千国际步行街附近,有一家名为波斯风情·伊朗生活馆的店铺,来往的行人不时地会进店转转。“这些是伊朗当地的小吃,有开心果、蜜枣之类的。柜台上展示的这些是具有西域风情的精品抽纸盒、牙签罐、还有一些首饰盒……”店里的导购向询问的顾客一一解答。

  公司负责人韩国鑫说,伊朗生活馆是青海伊丝缘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旗下的,从2016年11月开业至今,销售的产品非常受顾客喜爱,尤其是波斯地毯、挂毯等物件。

  当天下午,就有来自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顾客来取货。

  说起和伊朗的缘分,还得讲一讲韩国鑫兄弟两的创业史。

  20年前,他的弟弟韩国强留学伊朗,上学期间结识了一些伊朗当地的生意人。毕业后韩国强来到浙江义乌求职,恰好遇到在义务发展生意的伊朗人,他们需要翻译,就这样,韩国强一脚踏入了外贸行业。

  经过多年打拼,从一名翻译,再到熟悉各种外贸业务的韩国强和哥哥韩国鑫在浙江义乌创办了伊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主要向伊朗出口真丝面料和围巾。“后来在西宁市政府部门的招商引资下,我就带着伊朗的波斯地毯回到了青海,成立了伊丝缘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弟弟主要负责浙江的业务。”

  为顺应投资贸易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在“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青海伊丝缘公司以传递中国古老丝绸文化为理念,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丝绸品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公司不断完善的服务体系、优秀的专业销售人员以及先进的国际贸易水平,赢得了不少顾客的信赖。

  公司采购部的负责人马青德,不久前刚从伊朗回来。

  “在伊朗生活馆开业的半年时间里,我们同伊朗当地的供货商有过4次业务交往。前三次是通过互联网直接下单,上个月我去伊朗同DARVISH公司进行了业务洽谈,所有的商品从伊朗的阿巴斯港口发出,途中穿越印度洋,一路向东到达广州,再通过物流公司运到青海。”

  马青德说,伊朗的波斯地毯可以说是当地的一种文化符号。“伊朗地毯闻名于世,因为它在原料选择、色泽调配、图案设计和编制技艺等方面的要求都极为严格。手工编织的波斯地毯对用料十分讲究,而且非常耗时耗力,有些地毯还有收藏的价值。”顺着马青德手指的方向看去,墙上的挂毯,细细的丝线,上下交织,精美的图案充满整个店铺。

  在采访中,韩国鑫告诉记者,今年,他们第一次参加了“藏毯展”,展厅内摆放着的波斯毯“赚足”了眼球。“虽然是第一次参展却交到了不少朋友,同时借鉴了经验,开拓了市场!”今年,他们公司还成为了中国藏毯协会的会员单位。

  现在的伊丝缘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已不是单纯地做出口业务,把国内的产品销往国外,同时将精美的伊朗地毯引进到国内,韩国鑫认为这是“一带一路”带给他的最大机遇。(刁永萍)

湛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战略支点城市

2015年03月06日 手机看新闻

 近年来,湛江认真落实广东振兴粤东西北发展战略,全力促改革、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突出抓好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建设和城市扩容提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有快、快中有好。2

2014年,湛江经济呈现“一稳二好四突破”的良好运行态势。

“一稳”: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58.7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46.6亿元、增长14.8%,增加值734.9亿元、增长12.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4.4亿元,增长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1.8元,增长10.9%。

“二好”:一是民营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同步推进商事登记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释放市场活力,新增市场主体3.3万户,其中私营企业4456户、个体工商户2.7万户;民间投资606.3亿元,增长25.1%;民营经济增加值1439.5亿元,增长13%。二是市场消费持续向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2.1亿元、增长13.3%。旅游消费畅旺,过夜游客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亿元、增长28.6%。

“四突破”:一是固定资产突破1000亿元,达到1020.8亿元,增长36.2%。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13个,增长11.5%,其中市以上12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22.9亿元,增长14.2%。二是港口吞吐量突破2亿吨,达到2.02亿吨,增长12.4%,成为环北部湾首个、广东第三个2亿吨大港,跃居广东港口第一梯队。三是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60亿美元,达到63.2亿美元,增长14.6%。四是机场客流量突破100万人次,达到101.2万人次,增长43.6%。

当前,湛江正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实施陆海统筹、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战略,着力建设海绵城市、循环城市、脚印城市“三个城市”,着力落实改革开放、生态建设、民生改善三项任务,全力建设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

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的五大支点

湛江是我国最早有正史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从历史走进现实,在“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湛江肩负着国家使命,迈向更高发展目标。当前,湛江正在加快城市建设与产业结构“双重转型”,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全力打造“五大支点”:一是依托深水大港湛江港,打造国际航运支点;二是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缘区位,打造中国南海门户城市支点;三是依托钢铁、石化、造纸等重大产业项目,打造现代制造业支点;四是依托“南方海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海洋科技创新支点;五是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湛江农垦,加快实施正大(湛江)现代农业等项目,打造热带特色农业支点。

工业进岛 集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

东海岛陆地面积286平方公里,位于湛江市区东南部,是中国第五、广东第一大岛,也是湛江乃至粤西工业发展的主战场。现已集聚钢铁、石化、造纸等一批获得国家批准的重大临港产业项目,在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下,东海岛正在从传统农业渔岛成长为现代工业新城,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集聚区。

坚持集聚发展,引导重大项目落户县域产业园区,推动太平森工产业园、奋勇高新区和廉江、吴川产业转移园等重点园区扩能增效。目前,投资150亿元的湛江晨鸣林浆纸项目一期运行良好,二期竣工投产,三期动工建设,今年计划动工建设大唐雷州火电,建成遂溪中能酒精、廉江丰诚水泥、中海油80万吨重交沥青等项目。

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脚印城市 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伴随城市化高速发展,人口膨胀、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成为城市发展的困扰。从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努力探索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机结合、产业结构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的升级发展之路。2014年是湛江城市建设的蝶变之年。一年来,共完成市区15条主干道“白改黑”,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持续开展治水、治乱、治堵、治违和清地“一清四治”,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空气质量全国第五、广东第一。

在新的起点上,湛江按照城市“车行要畅顺、慢行要宜人、水行要生态、风行要流通、物行要循环”的要求,加快建设海绵城市、循环城市和脚印城市,以推动城市转型,带动产业转型,实现产城融合、升级发展。海绵城市就是坚持系统治水、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基本完成市区主要河渠环境综合整治,构筑生态水环境,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循环城市就是秉持资源再生、综合利用,发展东海岛钢铁石化循环经济,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蓝天碧水、蓝色崛起”的循环城市。脚印城市就是坚持公交优先、行人优先,打造适合公交出行、单车骑行和休闲步行的脚印城市。

建设“南方海谷” 争当粤东西北创新驱动发展排头

湛江是粤西科技教育中心,拥有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学院、岭南师范学院等5所高校,拥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70多所职业中专,90多家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现有科研和专业技术人员13万多人;拥有冠豪高新等40家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已经初具规模的湛江小家电、医药、水海等传统产业和正在兴起的钢铁、石化、纸业等临港大工业,为湛江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支撑。

陆海统筹 港口带动 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湛江地处雷州半岛,拥有丰富的海岸、海岛、海湾资源,港口是湛江最大的优势,湛江港是新中国第一个国家自行设计、自行建造、自行管理的天然深水良港。推进陆海统筹,实施港口带动,发展海洋经济,既是我们的短板所在,也是潜力所在。

抢抓国家实施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两大战略,我市坚持陆海统筹,实施港口带动,有序开发陆上国土与海上国土,同步建设陆上湛江与海上湛江,统筹推进半岛港口群和环半岛交通建设,发展临港工业,优化港口服务业,打造半岛港口群,串联起港、园、产、城四大元素,形成半岛城镇群、港口群、产业群和生态防风林带、旅游经济带“三群两带”。2014年,湛江市港口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一是湛江港宝满80万标箱集装箱码头投入使用,二是湛江港区扩大开放获得国家批准,保税物流园区(B型)获批建设,三是全市港口吞吐量突破2亿吨,成为环北部湾首个、广东省第三个2亿吨大港。

城乡统筹 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从湛江人口大市、农业大市的市情出发,我们坚持一手抓“中心城市-县城-中心城镇”城镇链建设,一手抓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在城镇链建设方面,一是提速开发海东新区。2014年海东新区完成征地1809亩,回收滩涂4905亩;动工27个项目、14个项目建成,完成投资43.7亿元。省运会主场馆湛江奥体中心建成,今年8月,广东省第14届运动会和第7届残运会将在这里隆重举行。今年新区重点加快沿海观光大道等10条道路建设,确保海东快线6月底建成通车;加快实施南粤金融大厦等一批重点项目。二是加快海西提质发展,2014年市区24个“三旧”改造项目加快推进,实现外贸码头功能腾退,西澜湾渔人码头基础工程竣工,万达广场、保利城市原点广场等城市综合体一期基本建成。

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湛江注重推动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一是坚持政府为引领、农民作主体、多方齐参与,创建50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村。今年将扩大试点范围,着重从村庄、饮水、集市、教育、医疗、文体、生态、社保、法律援助和平台建设10个方面着手,突出抓好村级基本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村级公共服务功能。二是在广东率先实施医疗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基层、进农村。2014年徐闻县16间乡镇卫生院全部纳入县级公立医院管理,今年全市87间乡镇卫生院全部纳入县级公立医院管理。三是统筹城乡教育资源,2014年湛江市1109名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免费培训农村教师4.2万人,全面落实农村边远地区教师岗位津贴。四是推进城乡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建立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卡户籍人口全覆盖。

办好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 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

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海洋产业综合性展会,中国“海博会”永久会址现已落户湛江。2014年12月在湛江举办的201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盛况空前、圆满成功。共有32个国家、1300多家企业机构参展,观众总人数超过30万人次,达成交易和合作意向210多亿元。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办好201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湛江将紧抓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时俱进办好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不断提高会展水平,借助海博会这个国家级平台,打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这个独特品牌,扩大与东盟等“新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充分展示湛江“湛蓝的海、湛蓝的天”,不断提高城市美誉度。

围绕扩大对外开放,今年湛江市集中建成湛江保税物流中心(B型),这是粤西唯一获得国家批准的保税监管场;推进口岸对外开放,推广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三个一”模式,主动融入两广经济一体化,共建两广沿海经济带,积极参与北部湾城市群一体化。我市已经出台《推进湛江与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一体化工作方案》,提出基础设施、产业互动、环境共治等10大领域42个合作事项,得到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海城市的热烈响应,目前有关合作事宜正在有序推进,加快落实。

推动旅游靠湾 打造南方冬休度假基地

湛江地处中国大陆的“南极”,是我国南方新兴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城市。近年来,湛江滨海度假旅游方兴未艾,湛江“湛蓝的海、湛蓝的天”城市旅游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2014年全市旅游接待2900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湛江旅游有四大魅力:一是生态海湾,湛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城里有海、海在城中的海湾城市;二是优良空气,湛江PM2.5常年在20左右,去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广东第一;三是宜人气候,湛江冬季春意盎然,是冬休度假的绝佳胜地;四是十里军港,湛江驻有人民海军南海舰队,“十里军港”远近闻名。围绕建设中国南方冬休度假基地,湛江正在加快南三岛、特呈岛、东海岛、硇洲岛、南屏岛和湛江湾“五岛一湾”滨海旅游大开发,编制完成滨海城市旅游规划,落实滨海旅游示范市三年行动计划,近期主要抓好旅游休闲区、花园城市提升等八大工程,完善滨海城市旅游设施。另一方面,与北部湾沿海城市、东盟加强海上旅游合作,开发“新丝路”、北部湾邮轮航线,发展邮轮经济,发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特色旅游,提升旅游特色产品水平。

坚守社会稳定底线 有效改善社会民生

2014年,湛江市财政社会民生投入203亿元,增支25.5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70.6%。先后办成10件民生实事,加快推进10大民心工程,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投入资金13.6亿元,建成项目4691个,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4年是湛江的风灾之年。去年7到9月,建国以来广东最强台风“威马逊”、强台风“海鸥”正面登陆雷州半岛,正面重创湛江。大灾之前,我们坚持生命至上、科学防御,创造了人员“零死亡”的奇迹。积极开展大规模灾后重建,打响告别茅草房大会战,改造农村低收入困难住房1.28万户、茅草房5466户,1909户风灾“全倒户”春节前全部搬入新居。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