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精准脱贫专题信息

发布时间:2017-11-02  |  浏览:

真帮实帮结硕果

——十堰市司法局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纪实

2017-10-18 十堰市委市政府门户网站

 

一幢幢花园式民居、一条条通户达院路、一个个扶贫产业助民致富……根据全市统一安排,市司法局党委班子成员深入到结对帮扶村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双龙堰村,实地调研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劳动力转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广泛听取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2014年8月15日,市司法局驻双龙堰村结对帮扶工作正式启动。三年来,双龙堰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体现了市司法局扶贫工作队脱贫攻坚帮扶的真情。

党建引领  纲举目张

村级班子建设是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帮扶工作各项措施也都得靠班子带领广大群众去落实。“致富不致富,关键看支部”“治贫先治软”,市司法局扶贫工作队入驻双龙堰村后着力把该村班子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经镇党委统筹安排,2015年重新建立完善了村两委结构。

工作队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聚力脱贫攻坚,结合驻村建设实际,以服务基层群众为核心,以引导村民增收致富为重点,健全机制,强化功能,不断提高村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注重“四个载体”,做实基层党建工作,从而营造了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良好氛围,为双龙堰村如期脱贫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支部主题党日”为载体,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工作队与双龙堰村联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学习党章党规,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让全村党员树牢党章意识,坚定信念,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保证党员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而增强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三会一课”为载体,强化党员意识。在“三会一课”活动中,每名工作队员各讲一次党课。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如何学?如何做?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守住党员底线、强化党员意识,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担当有为的激情、为民办事的真情,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与村两委一起共同谋划好双龙堰村的主导产业发展,为贫困户增收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宣传园地”为载体,夯实党建基础。在充分利用双龙堰村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强化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法治文化阵地等活动场所建设,通过增添设备、学习交流等方式,充分挖掘资源潜力,为党员更新知识结构、实践理论知识和创新活动形式提供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创先争优”载体、“责任目标”载体和“党员奉献”载体,以开展活动推动阵地建设,用阵地建设服务活动开展,为该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五型党小组建设” 为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驻村实际,创新性成立法规政策宣传组、产业推进组、生态文明组、和谐共建组、民主监督组。五个党小组成员包括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班子成员、部分党员和群众代表。各党小组开展活动时按照“三会一课”要求,结合每月支部主题党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围绕各党小组工作职责制订计划,以做为主,自觉增强责任感。

竭力帮扶贫困户,实施“困难党员安居工程”。围绕整体部署和中心工作实施“困难党员安居工程”。通过调查摸底,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党员和困难党员家庭,通过发动机关党员和群众出资、出力,帮助其改善生活状况,增强其生活信心;坚持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按照“一对一”的方式对困难党员家庭进行实实在在的帮扶,确保责任到人、人员到位,并且每到一处都开展一次送温暖活动。

责任落实  真心为民

严格按照按省、市精准扶贫工作目标要求,确保贫困户真脱贫、稳脱贫,切实提高精准脱贫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市司法局党委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党委重要工作之一,与司法行政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

开展大走访,掌握情况,宣传政策,落实责任。今年以来,市司法局先后四次共组织近五百名负有包户责任的干警职工自带方便面、火腿肠深入双龙堰村,分别在贫困户家中、田间地头向群众宣传精准扶贫有关政策,了解群众主要产业和收入情况,做到大走访全覆盖,工作队员与村组干部及包户干部一起进村入户进行大核查,严格按照“七进八不进”刚性要求,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核查贫困户,并进行群众投票、干部和群众代表评议、公开公示等,完成全村四个组266户947人的核查工作;依据大数据对全村198条问题线索进行户户走访、一一核查,查实6条、查否192条;从局机关到市法律援助中心、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市公证处、市律师协会等直属单位调整安排180名党员、科级干部落实贫困户包户责任,开展帮扶活动。

兴办实事,为贫困群众服务解难。2014年至今,市司法局共投入资金近60万元。新修八口水井,解决全村405户饮水问题;筹集资金25万元,兴修通村公路,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2014年以来每年春节前,拿出3万元对双龙堰村重点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户党员进行慰问;为贫困户订阅手机报,为群众提供惠农政策、农业科技、务工、健康、教育等信息,方便群众了解掌握致富信息和致富方法,较好解决了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随着六均路的开通,村村通客车,积极协调客车班次,修整候车亭,方便群众出行。

成立农村合作社,积极发展养殖、种植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成立群峰养殖专业合作社、双然种植蔬菜专业合作社、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双龙堰村自身资源和农户生产技能,积极发展养殖、种植和综合开发,形成产业优势,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市司法局拿出1万元购买化肥,对种植户给予补贴;拿出2万元对15个养殖大户给予帮扶,引导大户带散户发展养殖业。筹集资金15万多元建养鸡场,由村委会在贫困户中招标承包村养鸡场,养殖2000多只鸡,每年可向村里交纳承包费4万元,有效解决集体经济收入难问题。

整修场所,提升服务群众功能。2015年,市司法局围绕“强支部、建阵地、惠民生”这一主题,挤出资金7万元,对双龙堰村进行更换门窗、粉刷墙壁、安装玻璃、订做门牌;购置办公桌椅、文件柜和电脑设备;扩建村活动广场,设置党建、普法、综治等五块宣传橱窗,帮助修缮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提高村务服务水平。2016年,该局为加强双龙堰村党员群众思想教育,支持党员群众开展活动,拿出资金12000多元,为村党员群众活动中心配置电脑、投影仪、打印一体机、照相机和部分文体活动器材。2017年,为完善新落成的村党员群众活动中心功能,市司法局拿出资金50000多元,为村党员群众活动中心配置办公桌。

发挥职能  保障权益

工作队驻村以来,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优势,开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等活动,为村民免费提供健康体检等服务,为群众送去农民普法读本、法律援助手册、养殖种植、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知识等画册、书籍4000余份,解答群众咨询600余人次,为500多名村民进行了义诊。在六里坪镇政府举办法治讲座一次,让全镇20个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受到法治熏陶。在双龙堰村举办法治讲座三次,使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领悟了法治力量,受到群众好评。在全国 “扶贫日”活动期间从市司法鉴定中心、丹江口市司法鉴定中心组织了6名医护专家为500多名村民提供义务医疗救治服务;市法律援助中心还组织3名专业律师义务为20多名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并发放法律服务资料1000份余份;为贫困户因交通事故、经济纠纷提供诉讼服务,指派法律专业工作者进行义务法律援助服务,争取和挽回资金60多万元。立足双龙堰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实际,围绕法治文化、改善民生、做强产业、巩固提高等目标,进一步增强工作紧迫感,转方式、调结构、优思路,紧紧依靠广大党员、群众,克服观望、等靠思想,让群众作主而不替群众作主。在“支部主题日”活动中,党员建议可将油茶作为产业发展的中短期项目,通过“大摸排、大调研、大宣传、大动员”,贫困群众认为可行,在此基础上又深入油茶种植大户调查,发现每亩可种植60至70株油茶,三年后每株可收5至6公斤油茶果,每公斤18元,每亩可实现5000余元收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做好柑橘、油茶产业改造、拓展、升级扶贫规划。

为增强贫困群众勤劳脱贫意识,鼓励贫困群众树立勤劳致富观念,最大限度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最大限度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扶贫规划有效实施,实现双龙堰村山更绿、水更清、村更美,今年年初指导村两委在贫困群众意愿基础上到湖南协商采购油茶树苗,每株树苗2.8元,村委会解决1.8元,需要种植的贫困户自己解决1元。由于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全村群众积极参与,2017年2月7日至10日共收到群众购树款48000元,2月13日至15日村两委从湖南购回树苗52000株,党员种植大户指导油茶种植,3月1日前全部移植完毕,目前全部成活,实现了全村200亩蔬菜、500亩柑橘、2000油茶基地中短期致富项目目标。

同时,局领导多次在春节、“六一”儿童节、九九重阳节等节日带领司法干警深入双龙堰村,送去棉衣、棉被、年画、灯笼、对联、儿童玩具、儿童文学读物以及慰问金共价值32000元,重点对28户贫困户、62名儿童及10名困难党员进行慰问。(十堰日报 记者 王雁博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7年08月24日  广西日报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围绕扶贫开发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能否打好脱贫攻坚战是践行执政为民理念的“试金石”。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必须树立协调发展理念,聚焦脱贫攻坚任务,突出问题导向,明确目标要求,完善工作部署,扎实打赢全面脱贫的攻坚战,确保全市32.8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一、准确把握协调发展科学意涵,聚焦脱贫攻坚目标践行为民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并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保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迈进,这一切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协调发展,就是妥善处理发展中的重要关系,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是破解当前发展短板问题的根本方法。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才能站在脱贫攻坚的制高点,站在广大贫困群众的立场和实际需要去解决问题,使精准脱贫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有利于发挥各方面优势和全社会协同推进的扶贫开发新格局。

二、认清严峻形势和任务,用“绣花功夫”实施精准扶贫

目前,柳州城乡二元结构依然较为明显,统筹协调发展有不少难度,脱贫攻坚的形势还很严峻。一是任务重、难度大。柳州贫困人口数量排在广西第6位,贫困发生率排在第5位,近8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北部3个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薄弱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贫困县。二是时间紧、要求高。要确保全市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在2020年前实现脱贫,与全市全区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与“六个精准”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病根多、成效慢。当前还存在落实扶贫开发责任体系不够健全、社会参与扶贫的广度和深度差距较大、精准发力力度仍有欠缺、易地扶贫搬迁推进慢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强调,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要坚持分类施策,针对致贫原因采取有效措施,用“绣花功夫”实施精准扶贫。遵循总书记强调的扶贫精神,就要在扶贫全程突出“精准”二字,用“绣花功夫”实施精准脱贫,重点做好贫困人口“四个保障”,即基本生活保障、基本住房保障、基本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突出抓好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三件事”,即改善条件、提高能力和创造机会;在精准发力、资源整合、政策支撑、措施配套、制度保障、责任落实等方面下功夫,打出“组合拳”,使脱贫攻坚更加科学、更重实效。

三、切实提升协调发展能力水平,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

“十三五”期间,柳州确定了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建成产业集聚、要素集聚、人口集聚的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双目标”。要实现“双目标”,确保全市32.87万农村贫困人口早日脱贫至关重要。当前,柳州正加快实施精准脱贫“七个一批”“十大行动”,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加快外部输血式脱贫向内生造血式脱贫转变。一是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实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大会战行动,“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从柳州白莲机场至三江的市域城际铁路;建设三柳高速生态经济带,将柳城、融安、融水、三江四县打造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积极推进贫困地区连片交通项目建设,打通帮助群众脱贫“最后一公里”;计划投资42亿元,实施自然村(屯)道路硬化工程,疏通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毛细血管”,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筑牢增收脱贫的产业支撑。产业开发是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核心支撑。对柳州北部贫困县而言,发展旅游扶贫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最好途径之一。柳州开通了从三江至广州的全国首个贫困县动车旅游高铁专列,着力打造一批高品质、辐射带动强的旅游扶贫项目。积极规划广西第一条旅游扶贫高速公路即元宝山旅游扶贫高速公路,项目将辐射带动沿途9个乡镇、11万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三是引导金融资本支持贫困地区发展。针对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缺少资金问题,一方面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另一方面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为贫困群众输入内生发展的资本“血液”,力争到2020年前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便捷享受现代化金融服务,实现有信贷需求的贫困户授信和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全覆盖。

坚持精准帮扶与贫困地区开发建设相结合,促进由偏重帮扶个体向提高集体经济发展质量转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关于“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柳州要把农村脱贫的基点放在农业产业发展上,以农村合作社为平台,鼓励和引导贫困户将已确权登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企业、合作社、家庭农(林)场、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分享经营收益。大力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从今年起对每个贫困村提供50万元扶持集体经济项目建设,提升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技术研发、项目引进合作,促进一二三产业形成有效链接。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重要手段。但是搬迁工作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政策性强。为此,柳州着力在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科学确定搬迁安置点、精准实施后续扶持措施上下功夫,确保到2020年全市搬迁建档立卡人口8.4598万人,建设两万多套移民安置住房。

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推动资源开发扶贫向生态建设扶贫转变。柳州拥有优越的生态资源和民族旅游资源。要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推动资源开发扶贫向生态建设扶贫转变。通过实施生态扶贫工程,对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给予项目和资金倾斜,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坚持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要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让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逐步实现由政府帮扶型向社会保障型扶贫转变。贫困户致贫原因不同,贫困状况各异,要精准分类,对症下方。为此,柳州重点在“教、医、保”上下功夫。“教”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为着力点,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通过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加快义务学校标准化建设,免除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学费,打开贫困孩子学习成长、青年就业改变命运的通道。“医”是实施健康扶贫行动,对北部3个贫困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施“三个一”标准化建设,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对农村贫困人口全覆盖。“保”是织牢基本生活安全保障网,推进贫困地区保障体系建设,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争取到2020年实现养老保障人员全覆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者为柳州市市长)

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享发展奔小康

2017年09月25日  华商报电子版

脱贫工作千头万绪,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求细求实才能克难前行,决不是轻轻松松冲一冲就能解决得了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榆林人民的共同期盼,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榆林市委书记戴征社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再动员再部署专题会议上强调,要认真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和遵循“四化同步”规律,将脱贫攻坚与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推进,强动力、破难题、补短板、强保障,全力攻克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坚决打赢全市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县如期摘帽、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以脱贫攻坚为牵引 坚持“四化同步”原则 
  今年7月29日,榆林市召开专题会议,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榆林市委书记戴征社强调要遵循“四化同步”规律,将脱贫攻坚与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推进,强动力、破难题、补短板、强保障,全力攻克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坚决打赢榆林脱贫攻坚战。 
  近两年以来,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光伏扶贫工作,把光伏扶贫产业作为破解全市国定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村产业匮乏和村集体经济薄弱难题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市已建成光伏扶贫村级电站6座,总规模969千瓦。其中已投入运营4座,规模795千瓦、建成待并网2座,规模174千瓦,光伏扶贫精准帮扶收效显著。 
  戴征社指出,总结推广赵家峁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增强农村发展动力。充分发挥榆林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用好光伏、电商、金融等扶贫“新引擎”,推广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好做法,破解产业脱贫难题,全力攻克坚中之坚、难中之难,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体面。 
  8月23日,榆林市委书记戴征社在佳县调研光伏扶贫和红枣产业发展情况,强调各级要认真落实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胡和平来榆调研讲话精神,按照“五新”战略任务和“四化同步”要求,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力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 
  9月6日上午,市委书记戴征社轻车简从深入到吴堡县,先后到张家山镇寺沟村、高家塄村,岔上镇樊家圪坨村、崖窑上村、川口村以及宋家川街道办柏树坪龙山惠民家园移民搬迁安置点等地,通过现场查看、听取汇报、入户走访等形式,详细了解了产业扶贫、棚户区改造和移民搬迁项目建设等情况,专门深入到老霍家手工空心挂面合作社和高家塄村手工空心挂面家庭工厂,了解了挂面的产量、销售及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等情况,并察看了川口村红枣苗木采穗圃红枣矮化示范基地。 
  脱贫路上“女人花”精准发力“拔穷根” 
  榆林市南北地域差异大,贫困面积跨度较大,贫困人口数较多。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榆林市先后出台了《榆林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关于榆林市妇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方案》,从政策、财力等多方面倾斜,助推巾帼脱贫,增收创收奔小康的道路,精准发力“拔穷根”。 
  据统计,在榆林的28.5万贫困人口中有60%是妇女儿童,其中贫困妇女成为榆林脱贫攻坚的重要对象。 
  吴堡县张家山镇的多数妇女都掌握着制作手工空心挂面的祖传手艺,但妇女们宁愿舍家弃子外出打工也没把手艺当作致富的途径。直至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播出该县手工空心挂面后,市妇联瞅准时机,多次调研,发现手工空心挂面加工成本低、灵活性强、利润大,在家就可以完成所有加工流程。 
  为了把这种传统“家庭工厂”变为妇女致富的新途径,市县两级妇联组织引领妇女们抱团发展空心挂面产业,并成立了吴堡县首家“家庭工厂妇女联合会”,通过妇女组织引导妇女改变创业观念,推广不出家门也能实现创业致富的理念,提升脱贫斗志,同时减少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家庭和社会矛盾。 
  如今,吴堡县有300多农户办起了“家庭工厂”,户均收入5至6万元,最多可达20多万元,挂面品牌日益凸显,市场需求倍增,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子洲县双湖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小琴就是一个经过培训走向脱贫致富的例子。吴小琴像大多数农村姑娘一样,上完中学便成家。后来,她参加了县妇联举办的创业培训班,从那儿便开启了她走出山村、走上脱贫致富的创业之路。从最初怀揣2000元创业资金到注册100万元资金成立了食品公司,创建了“双湖馃馅”品牌,年收益突破300万元。 
  “转变思维,就能增收致富。”吴小琴说,目前,她带动近30名贫困妇女就业,并有了稳定的收入,保障了生活。 
  目前,榆林全市从事妇女手工艺品生产经营的经济实体有314个,从业妇女达到1800多人,仅2016年创收630多万元。全市共评选树立巾帼建功标兵152名、巾帼文明岗61个,并树立了榆林市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女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基地112个,带动妇女创业就业、巾帼建功。 
  精准施策齐发力 践行脱贫致富良方 
  赵家峁 瞅准特色产业 发展乡村旅游 
  新修的水泥路在黄土高原腹地的山峁间蜿蜒盘旋,高高的大坝、平整的沟坝地、一眼望不尽的大棚、一排排的新农村房屋整齐有序……到了这里,你很难想象这就是从前的贫困村,这就经过“资源变资本、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后三变的余兴庄办事处赵家峁村。 
  2013年以前,赵家峁村位于榆林城东南,为榆阳区古塔镇余兴庄办事处所辖村,因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村里的青壮年几乎全部进城务工,留守多为老人、妇女和孩子,大多数耕地闲置撂荒,越来越贫困的村民只得自谋出路外出务工,农民经济收入80%来自外出务工,农业发展几近停滞,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是省级贫困村。 
  2013年后,赵家峁搭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瞅准特色产业,进行土地流转,把村里分布零散的坡地、林地、撂荒地治理、经营权由各家各户集中到村集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以土地股份合作为基础的“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经营模式,农民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如今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度假村,全省农村改革的排头兵,全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示范村。 
  同时,赵家峁成立“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巨大转变。今年3月16日,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揭牌暨股权颁证仪式举行。“以后就是股民了,不用炒股,依靠本村的股份经济合作社,盘活和壮大集体资产,就可以分红了。”赵开付说,口袋里的钱变成了“股金”,家里的人口、脚下的土地、居住的房屋、付出的劳动,全部变成了“股权”,自己的身份也由农民转变成了“股东”。 
  赵家峁还结合本村独有的区位优势、村情风貌、生态文化等资源,实施旅游扶贫,打造了“杏花溪谷、峁上人家”和“难忘乡愁、老家记忆”两个精品旅游景区。初步形成了“农业+旅游+文化”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就是这样一个贫困村,如今却发生了大变化,昔日属于164户农家的多种农作物交错种植的土地,如今被统一规划种植的蔬菜、水果大棚所占据,成片成带,生长茂盛,产业规模效应正在显现,沉睡的土地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村委会整合资金投资实施移民新村住宅建设,为全村617人修建了112套别墅。 
  盘峰村 昔日“贫困村”建成小康村 
  2015年,横山区横山街道办事处盘峰村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2016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贫困人口96人,其中五保户3户5人,实行政府兜底;其余30户91人全部实施购买优质种羊、建设羊圈草棚、购置农机具等形式的产业帮扶。 
  盘峰村第一书记韩秀高表示,2016年以来,盘峰村将精准扶贫列为全村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贫困户发展意愿和需求,按户制定谋划帮扶措施,做到全村33户贫困户,户户有人帮、有人管。“全村申报产业扶持30户,其中光伏发电2户,危房改造3户;社会兜底及其他3户。”韩秀高说。 
  低保贫困户张信成因年幼得病致残,说话和行动都十分困难,根本没有劳动能力,妻子和儿子属于智障,小女儿又患有脑瘫,面对家人的各种病症,张信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每天无所事事到处游荡,每年就等政府的低保、救助来改善一下穷困潦倒的日子。“我听说张信成的家庭情况后上门走访,当时他不在家,在一个村民聚集点赌博,我通过思想教育,最终使他答应好好过日子,对脱贫致富有了信心。”韩秀高说。 
  “通过韩书记,我家种的3亩树苗卖出去了,还种了一些蔬菜也都卖出去了,今年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张信成满怀信心地说,同时盘峰村还给他们家修了羊圈、草棚,在房顶上安装了光伏发电,并且联系医院为女儿看病,提供了医疗救助。 
  通过一系列的帮扶,盘峰村贫困户于2016年11月底,已全部脱贫。“2017年,盘峰村将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加大支柱产业,在防止贫困户再生和返贫的前提下,带领全村发家致富,赶2017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900元,发展成为长城沿线林草生态村、养羊示范村、文明富裕村。”韩秀高说。 
  同时,为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横山区政府建立贫困户小额信贷扶贫担保基金500万元,用于扶持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脱贫户。与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增收成效明显的脱贫攻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微企业、龙头企业,使其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第一书记的为民情怀 
  2015年8月,马飞离开市农工办农村工作科科长岗位,走进吴堡县辛家沟镇李家河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来,他扑下身子办好事实事,使一个软弱涣散的贫困村大变样。 
  刚到李家河,马飞得知有好多农民缺籽种无法入种,他先后到市县农业局多次协调,为村里引进紫花白洋芋种子1万公斤、玉米种子300公斤和谷子种子150公斤,解群众的燃眉之急,增加了产量,提高了收入。 
  驻村工作后,马飞挨门逐户走访老乡,建立问题台账。针对村组道路出行困难、电力没保障、摸黑出行等问题,多次协调,争取道路建设、农网改造、亮化和宽带乡村项目,投资35万元铺设村组道路3公里,投资50万元实施动力电到自然村,改造电网4路,增设变压器1台;为尚家崖、和好峁两个村民小组的路段安装太阳能路灯47盏;为4个村民小组安装了电信宽带。同时将李家河村列入了美丽乡村建设盘子。一条路修好了,动力电也到村了,村里也能上网了,夜晚路灯亮起来了,马飞的形象也树起来了,村民也不把他当外人了。 
  聚焦精准扶贫 共享发展奔小康 
  今年7月末以来,榆林爆发百年未遇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绥德县特大洪灾受灾人口达14.57万人,子洲县受灾人口12.02万人,洪灾导致12人死亡,1人失踪,152人受伤。绥德、子洲两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子洲县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8.7亿多元,绥德县经济损失达27.36亿元。 
  面对严峻的挑战,榆林党政干部带领群众在灾难面前顽强斗争,既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同时又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子洲、绥德等县结合灾后重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在应对自然灾害、克服重大困难中,锤炼了榆林各级领导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增强党员干部责任意识和为民情怀,做到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坚定发展目标不动摇、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 
  榆林市委、市政府按照“集中攻坚、巩固提高、全面小康”三个阶段安排,紧扣贫困人口增收这一核心,确保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榆林全市平均水平,同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到2017年底,基本实现现行标准下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片区县)“摘帽”,683个贫困村退出,28.15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今年榆林市围绕脱贫3.59万人、出列贫困村170个和定边、横山“摘帽”任务,各县区、各部门、社会各界凝心聚力,按照“四化同步”原则,坚持系统谋划、加大投入力度,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下大气力抓好工作,推进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同时,还出台了《关于以脱贫攻坚为牵引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抓好村庄规划,完善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对闲置建设用地复垦整理,实施“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五化”行动,建成200个“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新农村示范村。 
  如今的榆林,焕发出勃勃生机;摆脱贫困的村民,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这片厚重而又充满希望的热土,正迈着铿锵的脚步,在齐心奔小康路上砥砺前行。

广元市四措施加大

涉农资金整合助推脱贫攻坚

2017年10月09日 财政部网站

一是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充分结合“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大项目储备和申报力度,强化项目管理,争取更多的项目落地广元,切实做大做强涉农资金整合规模,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二是优化项目资金整合机制。结合全市26个扶贫专项工作计划,聚焦年度脱贫目标任务,用好用活大统筹整合政策。对下达县区资金一律采取切块方式,明确资金来源级次和可纳入统筹整合范围,不限定资金使用的具体用途。督促县区将可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的财政涉农资金全部编入统筹整合使用方案,对调整了用途的资金,依法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并按调整后的支出方向进行预算科目调整使用。
    三是健全完善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资金报账管理制度,加强与项目主管部门的协作配合,提高资金预拨比例,积极推行基层财政辅助报账管理制度和项目启动周转金管理制度,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管理优势,切实提高整合项目资金的拨付进度和支出进度。
  四是全力确保整合资金规范使用。进一步发挥财政脱贫攻坚指挥部和10个财政脱贫工作督导组作用,严格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加强督导检查,定期公布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的使用情况,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督促、指导贫困村广开民主监督渠道,引导贫困人口主动参与,构建多元化资金监管机制,筑牢统筹整合涉农资金使用的“防火墙”。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80.4亿元,实现了204个贫困村、7.08万贫困人口达到退出标准。其中,投入贫困村产业发展资金13.1亿元,带动12.9万余名贫困户发展优质粮油、道地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建立3.2亿元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累计为4.6万贫困户发放个人精准扶贫贷款18.5亿元;整合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01亿元,实现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

 福建南安:创新“七种模式”深化党建促扶贫攻坚

2016年03月21日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南安市创新实施“七种模式”,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精准扶贫的强大动力,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实现救济“输血”向创业“造血”转变、“大水漫灌”向“精准到户”转变、“富口袋”向“富脑袋”转变、政府为主扶贫向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转变的“四个转变”。全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9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250个;贫困人口减少5905户、2.66万人,5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到9000元以上。

实施整村扶贫,解决脱贫缺核心问题。实施“固本强基”工程,每年确定8个左右重点帮扶村,采取“项目带动、资金捆绑、领导牵头、部门挂钩、现场办公、干部驻村”的办法,扎实开展重点村帮扶转化工作,使一些基层组织无人管事、无钱办事、无心干事、无心理事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核心力量。近两年来,全市共确定重点帮扶村17个,有29名党员市领导和86个市直单位挂钩联系,召开帮扶工作现场办公会20场,落实帮扶资金2100多万元,下派驻村任职干部和蹲点干部73名,完成重点建设项目205个。

实施产业扶贫,解决生产缺依靠问题。建立扶贫开发工作产业发展基金,每年安排100万元,支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域利用生态资源发展设施农业及特色、生态产业,增加农民和集体收入。今年来,累计实施产业发展扶贫项目4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5个,落实补助资金2716万元,新增家庭农场127家,农业专业合作社51家,并将卫生保洁、山林巡护、场馆管理等公益性岗位优先提供给贫困户。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细化税收减免、农业扶持、土地复垦、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23条,推广资源开发、资产经营、资金运作、提供服务、产业培植、经营公司、结对共建等7种发展模式,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推动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数量减少20%。

实施金融扶贫,解决发展缺资金问题。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行“扶贫小额信贷行动计划”,鼓励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信贷资金,为低收入农户从事现代农业、家庭工业及发展农村服务业等提供贷款。近年来,全市累计发放小额贴息贷款863户2589万元,特别是有372个贫困计生家庭通过小额贴息贷款发展生产项目,实现脱贫致富。创新探索出“银行+融资平台+企业+农户”精准扶贫新模式,为从事发展设施农业、特色种养业、来料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等产业的贫困户提供融资扶持。如梅山镇蓉中村党委与南安农商银行联合成立村级担保公司——南安市蓉中惠农金融合作有限公司,专门为贫困户贷款提供担保,解决“贷款难、担保难、利率高”的问题,让金融为扶贫开发“造血”。截至目前,全市已为贫困户发放政策性贷款2300万元。

实施智力扶贫,解决就业缺技能问题。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依托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致富带头人(蓉中)培训基地,采取“1+11”培训模式(即通过一个月集中培训,完成创业项目设计,再通过创业导师“一对一”“面对面”为期11个月的创业跟踪指导),每年选送2000人以上贫困人口参加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创业能力等方面培训,让每个有条件的贫困户掌握特色种植、禽畜养殖、针织缝纫、雨伞加工、龙头组装等1-2项实用技术,提高就业创业本领。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电商创业,在兰田村新农民素质培训学校专门开设计生“二女”户培训班、残疾党员群众培训班,将其培训成为村级信息员,并引导经营“世纪之村”信息平台“农家店”增加收入,拓宽脱贫渠道。

实施社会扶贫,解决返贫缺保障问题。从今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救助因重大疾病致贫、因自然灾害致贫和因子女入学困难的特困户。积极发挥慈善机构主力军作用,动员老促会、工会、妇联、共青团、工商联、残联等群团力量以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等,采取认领式做法联系贫困户,开展扶贫济困献爱心、“筹千金、助千户”、“百企助百村”等帮扶活动,累计投入1.25亿元支持贫困户和贫困村的开发建设。

实施对口扶贫,解决资源缺配置问题。深化蓉中村与甘肃省武山县北顺村、会宁县钟家岔村结对共建,推进“换脑、育种、输血、夯基”四大工程,促进两个村因地制宜抓发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深化山海协作,持续开展南北对接活动,沿海和中部较发达镇每年分别支持山区欠发达乡镇各50万元,深化3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与鲤城区对口帮扶单位联系,并探索建立产业、劳动力转移等互利双赢的结对协作关系,切实帮助山区欠发达乡镇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经济。

实施消费扶贫,解决产品缺销路问题。借鉴南安蓉中村与宁德下党村结对“消费扶贫”(在下党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建设中国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面向全国招募“爱心茶园主”,聚合爱心,定制茶园,减少中间环节,实现茶园与茶杯的直接对接,让下党茶叶不愁销路,让下党村民直接受益)经验,引导南安农业龙头企业党组织和异地商会党组织回馈家乡参与“消费扶贫”,与贫困户签订协议,带动农户产品拓销路、促增收。目前,全市共有108家企业党组织、12个异地商会党组织与36个贫困村党组织结对共建,与辖区内的325户贫困户签订协议,通过企业家认领、发动员工认购、帮助联系销售商等方式,帮助贫困户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以此增加贫困家庭收入。

宜昌力推六大光伏扶贫新模式

“借光”点亮脱贫致富路

2017-05-25 三峡日报

地贫瘠、劳力不足、产业缺失、交通不便……一直是困扰精准脱贫的重要因素。探索出一条脱贫见效快、还能长期受益的增收途径,是扶贫人一直努力的方向。光伏扶贫,助力精准脱贫,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点亮了希望之光。

为了光伏扶贫计划落地见效,让贫困人群真正受益,全市各地科学谋划、因地制宜,探索出六大光伏扶贫新模式,构建了脱贫攻坚大格局,贫困户坐在家里就可享受“阳光红利”。

央企援建,贫困人群真受益

5月15日,经过技术人员的最后调试,长阳资丘镇柳松坪村200千瓦光伏电站顺利并网发电。至此,“国网阳光扶贫行动”在宜昌捐建的第二批38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全部建成投产,总容量7600千瓦。

2016年以来,“国网阳光扶贫行动”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扶贫对象精准、提供稳定的扶贫资金”目标,在宜昌实施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和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先后在长阳、秭归两县投资1.19亿元,建成集中式光伏电站3座,总容量12.8兆瓦,占全省“三县一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秭归县、巴东县、神农架林区)集中式光伏电站总容量的65%。截至5月18日,3座集中式光伏电站累计发电量539.9万千瓦时,发电纯收益将全部用于当地扶贫。

今年,“国网阳光扶贫行动”在长阳、秭归两县的1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每村建设200千瓦光伏电站,总投资2.13亿元。截至目前,第一、二批73座电站顺利并网发电,第三批电站也将在6月30日前全部建成投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成后,将全部无偿捐赠给村集体,预计每站每年可为村集体提供扶贫资金19万元左右。

“村里准备从光伏扶贫收益19万元中拿出3万元,作为10个贫困户在木瓜基地入股的资本金。”长阳西坪村党支部书记覃世灿告诉记者,到了2018年,这10户最困难的贫困户每年会有4500元的收入。这种由“央企扶持,整县推进”的光伏扶贫模式,为定点扶贫县群众脱贫致富建立一条稳定的收益渠道。

“社会援助,村级受益”的模式也积极推动着五峰光伏扶贫工作。苏家河村由驻村帮扶工作队市国土局、市公路局、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筹资,建成18.72千瓦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受益主体为村集体。

进村入户,阳光福利全覆盖

5月19日上午,阳光明媚,宜都市红花套镇土老憨集团厂房屋顶上,一排排整齐的深蓝色光伏电池板在太阳照射下熠熠闪光。

这是宜都市红花套镇投资552万元组建扶贫项目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土老憨产业园区厂房建设装机容量为690千瓦的光伏扶贫项目,年收益预计达50万元。除了偿还电站建设成本,每年可为该镇54个易地搬迁户补贴资金3000元左右。

这种“政府出资,园区承载”的光伏扶贫新模式不仅在宜都“开花”,在邻市枝江也正积极推广。枝江市依托马家店创业园厂房,由政府出资、城投公司承建,建成2兆瓦光伏扶贫电站,2016年12月已建成并网发电。 远安也正积极探索“全面覆盖,到村到户”模式,将光伏扶贫作为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收入来源的重要措施,实现了对15个贫困村、1234户“三无”(无劳动能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贫困户、4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全覆盖。这既保障了村集体收入,也让“三无”贫困户、安置点贫困户每年保底增收2000元。

收益共享,扶持走上致富路

“一块块光伏电池板,拼起了贫困山区百姓的脱贫梦。”日前,兴山峡口镇杨道河村20兆瓦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的建设现场,村支书黄雄难掩内心激动。

兴山县流转土地,集中建设光伏电站,计划建设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项目2个,总规模60兆瓦,总投资5亿元,流转土地1500亩,分别选址峡口镇杨道河和石家坝,2416户贫困户4513人将受益。目前,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兴山县峡口镇杨道河20兆瓦光伏扶贫电站)已完成安装,6月并网发电,可保障27个村805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收入3000元以上。项目全部建成后,这将成为宜昌市规模最大的光伏扶贫项目。

点军“村企共建,收益共享”的光伏扶贫模式也在积极探索。该区落步埫村已和春缘新能源(湖北)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光伏电站,其中企业出资60万元,村集体通过“扶贫资金+场地折资”的形式出资38万元。在收益分成上,项目运营前10年,村集体每年能够获得固定收益5.25万元,达到贫困村脱贫出列标准。10年固定收益期之后,企业将按照股份比例,每年向落步埫村支付年总收入39%的收益分成。

2016年以来,宜昌抢抓机遇,精准施策,全市光伏扶贫工作呈现出“投入实、建设快、成效好”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光伏扶贫项目136个,装机容量23376千瓦,在建项目57个,装机容量27508千瓦,备案拟建项目16个,装机容量40720千瓦,全部建成后,可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村222个,带动1.3万贫困户受益。

湖北仙桃十大举措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2017年10月17日中国发展网

近日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部署,确保2020年前全面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仙桃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以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推进插花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行动的实施意见》,聚焦十大举措,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坚持人员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效果到位,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攻坚政策举措,建立规范、完整、详实的市、镇、村、户档案,抓好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和动态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和信息资源共享,实现贫困人口“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退尽退”,确保贫到2019年底,全市现有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

  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将地方财政当年收入增量的15%、当年清理回收可统筹使用的存量资金中50%以上部分、财政扶贫专项资金进行统筹,并整合交通、水利、农业、国土、电力等涉农部门资金,用于精准扶贫政策保障兜底、产业扶贫以奖代补、贫困村“五通五有”基础设施建设和深度贫困户资助。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市级金融机构要主动对接重点贫困村,确保每个重点贫困村有一家金融机构对口支持。市级财政按要求设立扶贫小额信贷专项风险补偿金,合作银行按照风险补偿金1︰10的放大倍数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小额贷款,银行与政府风险分担比例为3︰7,合作银行机构按基准利率放贷。

  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对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药材、乔木等产业给予1000—4000元资金扶持,并为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贷款;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精准扶贫按带动贫困户数给予资金补贴。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安排向重点贫困村倾斜,鼓励贫困户以资金、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积极开展旅游扶贫,创建一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单位。继续推进农村电商示范工程,实现重点贫困村电商综合服务点全覆盖。支持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实行建档立卡贫困户综合财产保险全覆盖。支持重点贫困村建设300千瓦以内的光伏电站,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夯实产业扶贫发展基础。

  进一步加大危房改造力度。由市住建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在严格认定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的基础上,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C级危房改造补助不低于1.6万元、D级危房改造补助不低于3万元的标准,加快危房改造进度,保证建筑质量,确保2017年底完成所有贫困户C级、D级危房改造。改造资金不足部分由市财政负责解决。

  进一步加大教育就业扶贫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公告教辅资料费、寒(暑)假作业费、抄本费和课后托管费,并为其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将义务教育阶段未寄宿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纳入“一补”资助范围,对参与“雨露计划”职业技能培训的贫困家庭子女,补助标准由3000元提高到5000元。积极组织技能培训,着力实现参训贫困人员充分就业;对就业创业困难的,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提高贫困农民工短期培训补助标准,对符合条件的除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外,在培训期间给予生活补助。

  进一步加大健康扶贫力度。实行由市人社部门牵头,民政、财政、卫计、扶贫、保险等部门协同推进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慢性病门诊保障+医疗救助+慈善救助”五位一体健康扶贫模式。取消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起付线,逐步提高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大病保险起付线降至5000元以下,并提高重特大疾病分类分段报销比例5个百分点;门诊特殊慢性病支付限额翻倍,进一步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神病患者扶持政策,不论住院与否,其医药费均按90%报销,并登记到人、结算到人,切实减轻家庭负担。扩大医疗救助范围,将所有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都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在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待遇的基础上,通过医疗救助和补充保险,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政策范围内住院及门诊慢性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90%以上,且个人年度自付医疗费用控制在5000元以内;建立慈善医疗救助基金,对于年度自付医疗费用5000元仍有困难的,由慈善基金等予以救助。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个人参保部分实行政府代缴。严格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

  进一步加大保障兜底力度。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在政策上的衔接,及时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特别是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脱贫的五保户、残疾人、贫困老人等,要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做到应保尽保。加大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救助力度,对因重特大疾病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最高上限标准保障。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康复和教育就业扶助标准,落实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特惠扶助政策,提高贫困残疾人保障服务水平。

  进一步强化帮扶责任。按照“全脱产、硬抽人、抽硬人”的原则,市直部门要选派由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任第一书记的工作队,落实每周“五天四夜”的驻村工作要求,脱产帮扶重点贫困村。扎实开展“进农户、拉家常、办实事”活动,帮扶责任人必须每月到帮扶对象家中走访1次,帮助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增强贫困对象的获得感。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深入推进“民企联村、精准扶贫”行动,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全市所有享受财政调度资金支持的企业都要对口扶持一个重点贫困村。

  进一步强化检查督办。建立完善党委统领,政府主抓,人大、政协、纪委监督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检查督办机制,按照“一周一巡查、一旬一通报、一月一调度、一季一拉练、一年一结账”要求,紧紧围绕干部作风、政策落实、脱贫路径、长效机制开展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脱贫质量和脱贫成效。市扶贫攻坚指挥部负责做好检查督办的具体工作,通报有关情况,督促整改落实,扎实推进脱贫攻坚行动。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负责监督精准扶贫政策落地落实,市委组织部负责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考核管理。

  进一步强化执纪问责。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贯彻到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各环节,严格落实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职能部门的政策落实责任、驻村帮扶单位的帮扶责任、包保帮扶责任人的落实责任、扶贫部门的组织协调责任、村“两委”的直接责任。落实“召回管理”制度,将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工作成效纳入单位和个人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严格履职尽责考核,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同时,严格执纪问责,对搞形式主义和增加基层负担的,对建档立卡不准确、精准帮扶不落实、贫困退出不真实的,予以严肃批评教育;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予以曝光。建立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对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和违纪违规动扶贫“奶酪”的严惩不贷。

景洪市脱贫工作综述:

实招狠招招招攻坚 扶贫脱贫频现亮点

2017-02-09 1  云南网

    去年,景洪市全面部署脱贫攻坚工作,突出重点,集中发力,紧紧盯住省下达的2400人脱贫目标,因户因人精准施策,让贫困群众顺利实现脱贫。按照贫困人口脱贫退出认定的6项标准,通过入户调查、村“三委”商议、村评议公示、乡镇核查公示和市级审核销号等贫困人口退出程序,实际认定脱贫601户2419人。

  完善政策体系 强化依法脱贫

  科学编制《景洪市精准扶贫攻坚工作脱贫发展规划(2016-2017年)》《景洪市“五个一批”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基诺族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2016—2020年)》等34个方案和计划,为扶贫、脱贫提供政策依据。其中,《景洪市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规定给予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补助6万元、贷款6万元,期限20年,利息由市财政负担;易地扶贫搬迁户每户补助1.5万元、贷款6万元至10.5万元,期限20年,利息由市财政负担。这些举措,在全省扶贫、脱贫工作中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千方百计筹资 经费保障脱贫

  景洪市争取农发行贷款7.8亿元,现已到位两亿元。全市各单位缩减10%以上的办公经费用于扶贫,市级配套扶贫资金1000万元,省级财政补助845万元,全部用于脱贫工作。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全市社会帮扶1604万元;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市党员干部开展捐资助贫活动捐款206.8万元;利用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和“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政策,累计发放贷款590笔6600万元。

  挂包帮转走访 实事帮扶脱贫

  全市共安排挂联单位98家,挂钩、包村、帮户干部2319人。帮扶干部认真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完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资料,实行“一户一档”,进行动态管理、全程跟踪;结合贫困村实际,制定包村帮扶计划;根据挂钩贫困户实际情况,完成帮户方案,实施“一户一策”。在实施帮扶过程中,各帮扶单位投入资金1322万元,为民办实事858件。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23支、队员95人,覆盖了所有贫困村。工作队驻村以来,开展培训275次、争取项目141个、争取资金823万元。

  实施“五个一批” 全面推进脱贫

  投入3265.1万元发展生产,已种植经济林木和果树3229亩、154.1万株,养殖牲畜7187头、禽类8.1万羽,养鱼112.3万尾。预计投入资金10.5亿元,已投入1.35亿元,34个易地搬迁点1308套安居房开工建设。争取到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资金1500万元,用于4个贫困村寨建设。投入6777.8万元发展教育,新(改)建3所幼儿园、16所小学,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2292人次。筹措1.44亿元,启动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农村扶贫标准线和农村低保标准线兜底3500人,供养救助孤寡老人及孤儿574人。投入530万元进行生态补偿,嘎洒镇曼点村大安、回火、纳矿小寨和沙药村曼迈一组、二组共5个村民小组12户农户退耕还林60亩。

  精准扶贫示范 引领整体脱贫

  突出抓好大渡岗整乡脱贫退出工作,集中精力打造精准扶贫典型示范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西双版纳云宝茶叶有限责任公司销售基地,设立大渡岗乡脱贫攻坚集中展示点;在乡政府建设1个标准化展馆,同步在其他9个地方建立产业扶持、易地搬迁等项目示范点。同时,主动强化村企对接,做好跟踪服务,与中林集团共同打造的大荒坝村昆罕大寨“直过民族”脱贫示范点现已开工建设。启动省军区帮扶基诺族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目前已有3个项目开工建设;设立“阻断基诺族贫困代际传递助学金”“1+1”结对资助基诺族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惠及103名贫困学生。西双版纳军分区将勐龙镇勐宋村作为帮扶对象,重点对拉祜新寨进行安居房建设,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

脱贫攻坚战正酣——四平市脱贫攻坚工作亮点综述

2016年7月15日  四平日报

    “精准”、“创新”、“合力”、“包保”……回望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一串串饱含新意与温暖的关键词跃然眼前。自2015年12月23日,四平市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在实现脱贫攻坚战胜利的道路上,全市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精准扶贫,开拓创新,在这段不平凡的日子里,市委、市政府交出了不寻常的答卷:全市共成立专业合作社397个;完成光伏扶贫项目8个,投资2025万元;完成交通扶贫项目66个,投资8214万元……

    精准扶贫的春风逐渐吹绿了城乡大地,拂暖了片片田野,四平市通过产业扶贫、医疗扶贫、行业扶贫、就业创业等项目和政策的实施,使脱贫攻坚工作亮点频现,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四平特色的精准脱贫路子,让贫困群众享受到了致富成果,在全市脱贫攻坚、共赴小康的生动画卷上绘就了浓重的底色。

    精准发力 积极探索四平特色扶贫路径

    脱贫攻坚要取得实效,关键是要找准扶贫路径。围绕解决好“如何扶”的问题,四平市因地制宜,探索出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改善“软”、“硬”环境三条具有四平特色、行之有效的变“输血”为“造血”的精准脱贫路径。

    为彻底改善贫困村局面,四平市将特色产业扶贫作为首要任务,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实施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行动,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不断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铁东区叶赫村从实际村情出发,依托“叶赫大米”的品牌,引导贫困村民种植优质大米,增加种植收入,成为我市打造特色产业,推进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

    立足自身农业资源基础优势,双辽市精心打造了“宝山村至一马树沙地森林公园旅游精品线项目”、“永加村旅游精品村项目”和“孟益村生态旅游示范村项目”,鼓励扶持贫困户通过开办“农家乐”、“采摘园”及“垂钓园”等乡村旅游休闲项目实现脱贫。目前,宝山村借助邻近一马树沙地森林公园的地缘优势,率先发展的“农家乐”已经迎来了远道客人,让农民在家门口就挣到了钱。

    搭上发展特色产业快车脱贫的例子比比皆是。辽河垦区结合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确定了白鹅养殖、光伏发电等产业项目,让贫困群众从中真正受益。

    同样是产业扶贫,伊通满族自治县以工业化思维来发展农业,他们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资产为抵押,签订委托合同,在其原有规模基础上,注入扶贫资金,扩大规模,形成“合作社+贫困农户”的产业模式,确保年底贫困户可得到稳定分红,从而达到脱贫目标。河源镇联合村90户贫困户、166名贫困群众就是“合作社+贫困农户”产业模式的受益者。河源联合养殖合作社理事长赵玉阳告诉记者,2016年镇里向合作社投入了82.5万元的扶贫资金,年末,贫困户的效益分红将达到57000多元,完全能实现贫困户增收致富目标。

    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既需要改善水、电、路等硬件环境,为脱贫攻坚夯实基础,更需要激发贫困群众斗志、树立信心,增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四平市始终坚持把“硬”环境提升和“软”环境打造一同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在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投资,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定期邀请专家讲解农业生产技术,开展电商知识、就业技能等培训,提升贫困人口自身致富能力。

    在精准脱贫路径的引领下,四平市通过细化探索出的项目推进、村企合作、能人带动、劳务输出等模式,使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凝聚合力 唱响脱贫攻坚大合唱

    脱贫攻坚是一场多声部的“大合唱”,需要政府、各行业和全社会齐心协力,在此项工作中,我市财政资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同步发力,汇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

    梨树县上半年共投资1亿多元,建成产业扶贫项目96个,吸纳安置近万名贫困农民工。其中,林海镇双山村惠民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270万元,建大棚55栋,吸纳贫困劳动力100多个,居住本村的31个贫困户年总收入达50多万元,鼓了贫困群众的“钱袋子”,这是四平市对125个贫困村实行财政资金专项扶贫的一个缩影。“财政资金专项扶贫并不是简单地给钱了事,而是摸透各村情况,在充分尊重镇村意愿基础上,指导贫困村编制脱贫项目实施方案,引导他们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明确带动方式、受益分配等,最终确保精准扶贫到户到人。”四平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行业扶贫也是四平市脱贫攻坚格局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伊通满族自治县大孤山镇河南村二队、患尿毒症的10岁男孩王航从去年得病后,家里已经花了50多万元,现在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在医疗扶助政策惠及下,现在仅需1000元左右。王航只是伊通享受医疗扶贫政策的受益者之一。为了让因病致贫百姓迅速脱贫,该县卫生局确定县民族医院和第一人民医院分别抽调医疗专家组成10个医疗小分队,分片、定期、重点对全县贫困人员开展免费医疗巡诊,还在全县27个贫困村开通了村级新农合定点门诊,落实了村级普通门诊新农合补偿政策。同时,严格实行“两免两减”措施,切实减轻贫困人员的经济负担。

    这是市卫计局依据行业特点开展医疗扶贫工作的真实写照。为进一步发挥行业优势,我市将道路交通、饮水用电、信息通讯、文化体育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等重点扶贫任务分解到相关行业部门,对贫困村实施了电网改造、道路整修、特色产业开发、问题设施修缮、农村危房改造等行业帮扶措施助力贫困百姓脱贫。

    致力于构建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大扶贫格局,四平市不断加大社会扶贫力度,把脱贫攻坚工作与培养优秀干部结合起来,对全市125个贫困村分别选派一名后备干部任“第一书记”,实现优秀干部的成长和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双赢。

    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第一书记”带领困难群众找出路、想办法,向贫困发起攻坚战的暖心事例每天都在上演:铁东区叶赫镇英额堡村“第一书记”刘立宅转变思路调整结构,制定了以林果业、玉米种子产业为主导产业以及林下中药材、养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并实施,让贫困户搭上产业扶贫快车。双辽市玻璃山镇巨宝村“第一书记”张云生帮村里协调争取改善村容村貌公益项目资金500万元,用以解决村内基础设施差的问题;梨树县孤家子镇马家窑村在“第一书记”刘凤飞的带动下,大力推进旱田改水田,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也让贫困户成为受益者……

    在加大“第一书记”派驻工作力度的同时,四平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行,持续开展各单位帮扶贫困村活动,还汇聚力量,积极营造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培训技能、吸纳就业、捐资助贫,发挥了更大更好的带动作用,为贫困群众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从而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正能量。

    群众称颂 脱贫攻坚成就致富梦想

    艳阳七月,走进双辽市服先镇五一村,这里风景如画,幸福的笑容在百姓脸上随处可见,这是脱贫攻坚带来的显著成效。在脱贫攻坚中,双辽市深度谋划、合理布局,发展脱贫项目,使扶贫对象得到长期稳定收益。

    “以前1块钱恨不得能掰成两半花,现在我的生活真是富裕多了。”五一村村民樊兆昌激动地说,家里安上了12块太阳能电池板,并网发电后,他就能每月去农电局按发电量取钱了。此外,他还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在村里的企业或合作社参加劳动赚点“外快”,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与五一村村民不同,铁西区西八大村在全市率先引进电子商务平台,村民触“网”上线,把自家土特产卖出了高价钱,拓宽了增收途径。

    针对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的贫困问题,四平市实施低保政策兜底扶贫,按照国家提出的每年增长6%测算,到2020年脱贫标准将达到4000元左右。

    路在脚下,希望在前。行走在如今四平的大地上,曾经的穷乡僻壤纷纷换上了新颜,贫困家庭里传出了阵阵欢声笑语。脱贫攻坚,四年完成。一场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脱贫攻坚战正在四平市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全力推进。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