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工业发展专题信息

发布时间:2017-11-02  |  浏览:

 看江阴从“工业立市”迈向“工业强市”

 黄石日报 2017年07月20日

    江阴市,地处江尾海头,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之北;江阴市因“大江之阴”而名,简称澄,古称暨阳,有“延陵古邑”“锁航要塞”之称。

    改革开放初期,江阴市民营经济发达,制造业强。其特点是立足本土,面向市场,依靠自己的力量,抱团发展乡镇企业。

    在撤县建市的30年间,江阴始终坚守实体经济,咬住制造业不放松,通过转型升级,其实体经济成分更加多元化,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县域经济与基本竞争力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

    目前,江阴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突破14万家,年销售超百亿企业20家,各类上市公司4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2家,2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近日,记者走进江阴,感受改革、创新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巨大活力,以及实业家们身上散发的坚守实业的“工匠精神”。

    转型升级 旧动能焕发新活力

    新桥镇,因桥而名,把守着江阴市东大门。这个面积不到20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人(约含3.5万流动人口)的弹丸之地,却创造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奇迹:

    这片土壤不仅成长出千亿级的实业巨擘,更裂变式“疯长”出一大批叫得响的实力企业,一批全国某个产业领域的“单打冠军”。

    镇重点项目办主任张贝贝告诉我们:今年上半年,该镇多项经济指标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镇域GDP、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上工业总产值有望实现86.5亿元、9.66亿元和356亿元。

    7月14日下午5时许,在该镇半开放式的海澜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身着海澜制服的工人穿梭在欧式风格的厂房之间。

    从“男人的衣柜”到“全家人的衣柜”,海澜集团以海阔天空,波澜壮美的气势,海澜之家全国连锁店发展到4000多家,提前一年实现营业收入过千亿元,成为无锡地区首家超千亿元级企业。

    大船推大浪,携手闯天下。阳光集团与其他毛纺企业合力,构建出全球最大的毛纺产业基地,形成了“企业在乡村,产品飞全球”的总部经济。

    谈起新桥的发展,镇里退休老知识分子赵彩宝颇为自豪。他说,原来的新桥一半村民靠种地饱肚子,一半村民靠打鱼谋生活。

    然而,随着精纺、服装、热能电力、生物医药、空调设备、机械等制造业的兴起,新桥镇的制造工业在大鱼吃小鱼,兼并重组过程中,实现了升级腾飞。

    新桥镇的崛起,是江阴制造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江阴日报副总编夏新炯认为,从乡镇企业到现代企业,江阴实体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离不开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和市场这只无形之手。

    江阴原是农业大县,改革开放后,江阴人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大办工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

    1987年江阴撤县设市,江阴实施工业兴市、市场对接、国际接轨,乡镇企业实现了裂变,形成了集体、民营、外向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赋予了“苏南模式”的新含义、新内容。

    然而,江阴也遭遇过“成长烦恼”和“转型阵痛”。那时,江阴人深刻认识到,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实体经济,升级制造业。

    2016年江阴吹响了产业强市的号角,政府以“店小二”式的服务,企业家以“拼死吃河豚”的精神,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实体经济。

    一系列组合拳,江阴旧动能焕发新活力。在现代工业41大类数百个领域,江阴几乎都配“全”了。其产品“上可九天揽月,下能五洋捉鳖”。

    精神区位 实业精英逐鹿前沿

    在江阴市今年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认为实体经济是江阴的“筋”、“骨”、“肉”,江阴精神则是“精”、“气”、“神”,更是城市发展之魂、动力之源。

    对于江阴“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城市精神,香山书屋负责人季丰认为:“就是抱团发展、凝聚活力。”

    季丰是一名商人,因要求员工读书无场所而困惑,后于2011年创办了多家纯公益性的书屋。他说,一个人,有了精神就有了激情和干劲;一个城市,有了精神就有了灵魂和动力。

    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曾形象地将江阴人的集体性格概括为“拼死吃河豚”的精神。实体经济创新、传统产业淬炼、精品乃至极品、产品做到极致……这种“吃河豚”的拼劲无处不在。

    以传统的冶金行业为例,在全国各地普遍承受去产能压力之时,江阴却风景独好。“钢铁行业平均利润率是1.35%,兴澄特钢是9%,吨钢利润超过1000多块钱。”

    以不起眼的钢丝绳为例,江苏法尔胜集团就把这款产品做到了极致化。可以说,在吨钢利润只有1元钱的时代,经过“法尔胜”制造这双神奇的手,没人要的粗钢变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种钢绳,其多款产品在世界舞台上是细分领域当中的“王者”。

    多年来,该集团旗下多款特种钢丝绳产品,小到手机电脑插接口丝,大到超级跨海大桥的斜拉绳,在世界同类市场上举足重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刘礼华说,企业已经连续19年在国内排位第一,在世界也是排位第三。

    把江阴实业家定位为“工匠”,这似乎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但是,实业家们身上散发着坚守实业的“工匠精神”。

    极致本身,就代表着核心竞争力。正是靠着这种拼死追求极致的“狠”劲,去年江阴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首次突破1万件。

    上海市委党校周东华教授曾评价,“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存活期不足3年,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工匠精神,丧失了自我超越的能力。江阴企业则不同,转型重在立足本行,做精做强。”

    科技创新 创业力量加速汇聚

    山到高处人为峰——江阴的产业强市不断爬坡翻坎,占领一个又一个高地。在江阴领军人才创智园,江阴市常务副市长费平说,这背后是江阴的人才工程在推动。

    截至去年底,江阴人才达到34.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21万人,千人计划人才27人,两院院士38人,建立“诺奖”研究院4家,引进诺贝尔奖得主5人。

    得人才者得天下。对于人才,不仅是江阴政府部门求贤若渴,追求不断创新的企业更是“趋之若鹜”。

    坐落在江阴国家高新区的江苏普莱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一款产品属国家1.1类创新药范畴。

    “这种新药对于全人类而言是新药品。”董事长陈育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制药企业而言研究开发工作摆在首位,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以他本人为例,2007年他在美国拿到博士后回国,2009年组建起团队开始创业。公司刚组建,上海、江苏等多地政府纷纷抛来“橄榄枝”,力邀落户。最终,他选择了江阴市。“其他地方给的条件不可谓不丰厚,但江阴市开出的条件,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个人发展,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心动。”

    江阴高新区是全国第二家设立于县级市的国家高新区,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中央“千人计划”人才,无锡“东方硅谷”领军人才200多人。

    此外,还集聚海内外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00多名,引进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近500个。

    为实干者点赞,为创业者加油,为受挫者暖心,为担当者担当,江阴构建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推进“人才强企工程”,制定人才集聚计划,突出科技人才,建设高层次人才公寓、发放高层次人才服务一卡通等,把打造“人才高地”列为全市“四个高地”之一……

    去年12月23日,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显示,江阴全社会研发投入80多亿元,占江苏县市的12%,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6家,居江苏县市第一。

    人才成为城市创新升级的强大支撑。一家家企业搭上了“人才强企”的高速列车。在国家鼓励开发新能源,国内一窝蜂生产风电设备的时候,江阴远景能源科技公司依靠强大研发团队,摒弃中小型风电机,主攻大型风电机,将自身定位于全球领先的智慧能源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

    “中小型风机制造门槛低,市场一旦饱和,其结局只会是哀鸿遍野。”当地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站在制高点的远景能源,依靠科技进步,不但拥有别人触摸不到的市场,更会把小制造商变成自己的配套车间,这就是差距所在。

    服务引领 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4个100亿”产业基金,产业强市30条,科技创新20条,企业减负32条,暨阳英才计划23条,江阴板块新优势29条……

    兑现奖励20.3亿元,企业减负49.8亿元……这一串串数字,见证了江阴一个个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从小到大、由弱变强。

    表面上看,政府通过财政支持给予企业的,是各种渠道的资金帮助。但对众多受惠企业来说,他们感受到的还有来自政府的有力支持和贴心的温暖。

    有例为证:为壮大资本市场,江阴抢抓国内资本市场难得的窗口期,建立工作机制,组织企业上市,设立奖补资金,建立专项基金,筹建服务中心……

    兴澄股份、华西集团、双良节能、阳光集团……江阴坐拥4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3000亿元;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江阴新三板挂牌企业42家。

    江阴一位银行业人士感慨地说:“政府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以及‘支持不干预、指导不指令’的开明定位,让‘江阴板块’得以保持源源不竭的活力和领先一步的优势。”

    “当企业阳光灿烂,发展顺风顺水时,政府要服务好,保障好,当好‘店小二’;当企业遇到阴雨天,经营遇到困难,政府要提供全天候帮助,当好‘急郎中’。”这是江阴打造服务型政府,转型“店小二”、“急郎中”的真实写照。

    在江阴采访的日子里,听到许多企业家说:“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因为,他们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有了政府强大的后盾,企业就有了强大的信心和坚定的信念,也激发了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立足本土,坚守实业。在政府的引导下,近年来阳光集团把总部留在江阴,重点高端的服装定制留在江阴,中低端的品牌的生产加工则转移到非洲。

    “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实施第三轮转型,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完成了金融板块布局。转型后的华西村,工业占比虽已降至35%,服务业却超过了65%。

江阴人始终坚信,发展的基础在实体经济,江阴的比较优势也在实体经济。江阴的过去靠实体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江阴的未来还要靠产业强市来支撑。(梁坚义)

常州打造“工业明星城市”升级版

经济参考报 2017年07月12日

    智慧制造 以产兴城

    有传统,有家底,“常州制造”一度辉煌——1983年,常州同全国24个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相比,市区劳动生产率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在全国280多个地级市中,名列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举行的工业展览会,全国工业企业都以省为单位参加展览,唯有常州和大庆被特许在显要位置单独设馆。

    立于潮头者,风浪亦先历。近年来,常州人大刀阔斧将“制造”向“智造”转型,先后发布《“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关于加快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意见》,从战略高度擘画智造强市蓝图。
    一批智能车间和智慧工厂在常州涌现

    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互联网+……成为引领常州未来发展的主线。“加快打造升级版,实现高品质、高水平的本土智造。”市委书记费高云说,常州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1.2万亿元,40%是装备制造业。《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也对常州进行定位:建设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装备基地。

    更智能,欲摘“冠上明珠”

    好莱坞大片《环太平洋》中,有这样一段特写:主演查理·汉纳姆在介绍中国红色风暴号机甲战士时,特别提到这款机甲战士是在常州制造的。

    影片虽是虚构,但常州已捷足先登机器人等智能制造领域。在常州铭赛机器人公司,圆头圆脑、憨态可掬的“优弟”机器人,向来访者展示唱歌跳舞、讲故事、实时拍照等才艺。公司董事长曲东升是工学博士,到常州创业后,带领创新团队承担省、市等各级科技项目20多项,先后开发出了全自动点胶机器人、焊锡机器人、悬臂装配机器人、视觉微点焊机器人等自动化装备。他还创办了铭赛机器人协同创新产业园,通过资金、股份注入方式,引进吉赫射频、易尔泰智能传动等15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成为机器人智造的“众创空间”。

    在中科院常州中心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骆敏舟博士介绍,老人服务机器人加入视觉定位技术,以及负载几十公斤的前驱动机器人手爪,能给老人倒水、取药,还能陪同聊天、下棋甚至打太极。老人一旦发生跌倒等事故可以立即连线家人,所有指令都可以进行语音控制。

    走进研究所的工业机器人流水线,高速铁路轮毂视觉检测机器人、自动转运新型仓储机器人等,令人目不暇接。“最新研发的LED高速贴片机器人,0.6秒就可以完成一个晶片贴片操作。”骆敏舟说,这种机器人是电子产业的工作母机,可完成芯片、电阻电容、电子板的人工焊接,速度快、精密度高,市场供不应求。

    长江学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田苗,曾多次到常州开展产学研。他认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的明珠”,也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环节。地处苏南的常州,是最有希望率先摘到“明珠”的地区之一。

    更极致,单打冠军成批涌现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访美期间,纽约时代广场上播出的国家宣传片《乐享中国》中,出现了常州智造轨道交通的身影。火车飞驰镜头闪过,西班牙工程师亚里克斯·里瓦斯,在常州武进区遥观镇今创集团的生产车间里和工作人员交流。从“一代商父”盛宣怀兴建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再到蓬勃发展的轨道交通第一城,常州轨道交通产业风景独好。

    苏南模式起步时,常州人聘请上海“星期天工程师”;创新型经济的第三次浪潮中,常州人全球融智网聚“洋工程师”。今创集团从生产3毛钱一个的火车车厢内挂衣钩起步,成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内装企业。高速动车组、地铁乃至普通列车内,目力所及的内饰装备和电气装备都可以制造,一共有20多个系列、2000余种产品。公司副总裁胡丽敏介绍,今创智造能作为“国家元素”亮相,产品出口到英国、法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今年产值将超过130亿元,还将到南非等地建厂,争取再造一个新今创。

    今创在常州不是个例,常州已涌现出一批这样的追求极致、专精特的“单打冠军”、“隐形冠军”。天合光能,自主研发的光伏组件刷新世界纪录,领军行业第一名;上上电缆集团,在线缆行业权威评比中,跻身全国第一、全球第十;五洋纺机的高效织造智能化经编生产线,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全球单打冠军……常州人,以不放过任何一次机遇的敏锐,感知新技术革命的律动,从国内市场的“小灵通”转型成为“全球通”。

    常州发改委提供了一串数字:目前,常州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14家,其中超千亿元1家,上市企业45家,利润过亿元的企业已有1500家,230个产品的销量名列全国前三……常州,正加速实现“三个转变”:从制造向创造转变,由速度向质量转变,由产品向品牌转变。

    更开放,嵌入互联网基因

    万物互联的大时代,得先机者得天下。对标工业4.0,一批智能车间和智慧工厂在常州涌现。

    江苏润源控股集团打造经编未来4.0工厂,搭建经编产业国际社区平台,实现MES、远程视频、经编IE、客服技术、工艺技术等信息连接;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把全国首家i5智能工厂落地常州。他说,i5系统的诞生让“指尖上的工厂”成为现实,每台系统既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可按用户需求“私人定制”,也可联网“群体思考”,在客户端实现远程诊断、智能校正。

    智能制造+互联网,“风火轮”驭风而行。落户常州科教城的平衡车巨头纳恩博,目前掌握平衡车领域95%的专利技术,在全球市场占有绝对优势,去年销售额10亿元,年增长速度达到惊人的300%。今年5月中旬,纳恩博研发的物流机器人“路萌”正式投产,下半年将推出消费者版。

    “通过文化+制造+电商,我们正帮中国制造要回定价权,从廉价代工走上更高的台阶。”四海商舟跨境电商平台创始人周宁告诉记者,传统外贸企业由于缺乏品牌,利润比较低,过度依赖出口退税补贴,四海商舟在常州政府的支持下,帮助企业在互联网渠道“创牌、卖货”,去年为国内90多家企业带来了28亿美金的交易额。

常州科技局局长刘斌说,“互联网+”不是贴标签,更像是新工业革命中的空气、阳光和水,带给产品、产业更大的拓展空间。智能化、平台化、网络化、数字化、绿色化,是常州探路“中国制造2025”的方向。

长春何时再逢春:一个传统工业城市的再生之战

半月谈网 2017年08月07日

长春,这座“老工业基地”见证了新中国工业的成长:第一辆汽车、第一列地铁、第一台激光器、第一支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新中国的工业成果不断从长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时过境迁,新常态下的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严峻下行压力,改革、创新、转型、城市进步、百姓获得感提高,成为新一轮振兴热潮中,长春打响再生之战的“关键词”。

    “傻大黑粗”变“聪明”

    从迫使跨国公司长期垄断产品退出我国市场的基因工程药,到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应化所和吉林大学等百余家研发机构的支持下,老工业基地逐步告别过去的“傻大黑粗”,产业重头正从制造业向“智造业”升级。

    作为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的龙头,长春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强化创新驱动,努力构建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和成果产业化能力,促进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装备向数字化智能化、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的转变。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首先提高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长春市正在打造6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及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大数据产业。长春计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要由现在的17.1%提高至26%左右。

    老工业基地传统的汽车制造、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三大产业则着力升级,做强做优。中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的检修基地逐渐完善,具备检修300列动车组的能力。专家认为,轨道客车制造业会遭遇“天花板”,但检修基地则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轨道客车4s店,上百亿的产值将由此而来。

    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长春的这一增速为8.3%,其中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拉动作用明显。

    长春市副市长白绪贵说,长春工业经历了2014、2015两年的调整,在去年企稳回升,稳中向好,这个势头正在延续。“一是汽车等支柱产业稳定增长,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较好的发展势头,地方工业的支持作用也在增强。”

    打破封闭闯“活路”

    半月谈记者在长春国际陆港的拼装箱区看到,产自东北地区的电子产品、纺织品整装等待发往欧洲;铁轨旁的集货区,刚刚卸下的来自欧洲的集装箱装满汽车零部件、板材。

    吉林省位于东北亚几何中心,沿边近海,但经济外向度始终较低。省会长春没有港口通海临江,航空、铁路等通道建设也相对滞后,一直被定位为“封闭的东北内陆城市”。

    然而“一带一路”给这一内陆老工业基地带来了机遇。作为“一带一路”北线上的重要节点,长春开始展现开放活力。吉林经由中、蒙、俄经济走廊打造“丝路吉林”大通道,连接东北亚地区的铁路、公路互联互通建设加速推进,通关和运输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

    2015年8月开始试运行的“长满欧”班列由吉林省长春市始发,经满洲里铁路口岸出境,途经俄罗斯西伯利亚、白俄罗斯布列斯特、波兰华沙,终点到达德国施瓦茨海德。

    据长春国际陆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玥介绍,线路全程约9800公里,单程运行时间为14天,比海运减少20多天,为企业节省了许多成本。

    去年2月份,国务院批复设立长春新区,承担深化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战略任务。吉林财经大学校长宋冬林认为,以长春新区为平台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国家交流与合作中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图们江区域乃至东北亚发展而言都是新机遇。

    勇闯发展“山海关”

    过去人们经常说“投资不过山海关”。因为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吃拿卡要现象多被诟病。现在,长春要拆除把投资挡在东北地区之外的软环境“关口”。

    去年7月起,长春市委、市政府推行“一门式、一张网”政务服务综合改革工作。“一门式”即进一个门办多件事,改变了过去满城跑、满楼跑的情况。“一张网”是指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网上办理、全程电子化,可追溯、可留痕、可监督。

    政务中心不再设置“工商窗口”“建委窗口”“规划窗口”……而是设置“综合服务窗口”,由这一个窗口统一接件。群众只需认准“一个门”,找到“一扇窗”。

    今年7月1日起,长春市还将32个涉企证照整合到一张营业执照上。工商(市场监管)部门核发营业执照后,申请材料和审核信息在多个部门间共享,企业无需到相关部门现场申请,即可领取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企业信息公示二维码的营业执照。

    “多证合一”改革后,企业再也不用为备案、提交信息四处奔波。同样的信息,企业向政府部门提供一次即可。“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的工作模式,实现相同信息和材料“一次采集、一档管理、一网共享”。

    “绿”出百姓“幸福感”

    2016年,长春GDP增速7.8%,为东北经济增添一抹靓丽色彩。优良空气天数比2015年增加54天,重度及重度以上污染天数减少22天,PM10和PM2.5浓度均值比上年分别下降27.1%和30.3%。通过限产、减排、淘汰、关停,长春致力于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优质的生态环境,是东北的独特资源。为了绿色发展,长春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工业企业实施关停并转、搬迁改造,促进工业结构优化调整。

    去年冬季,长春的蓝天多了,雾霾少了。从2016年初开始,长春关停搬迁重污染企业11户,淘汰黄标车1.6万辆、燃煤小锅炉近千台,着重治理秸秆露天焚烧。

    春季观花、夏季浓荫、秋季观果、冬季看青(松树)。长春在城区改造出500多块绿地,以乔、灌、花、草相结合的方式,让城市坐落在森林里。翻开长春地图,大大小小100多个公园散落在各城区。市中心儿童公园门前建起了3000平方米的玫瑰园,与隔街相望的牡丹园里万余株牡丹、芍药争奇斗艳。

    在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下,“汽车城”里长出“森林花果城”,有效提升了老工业基地居民的幸福感。(半月谈记者 姚湜)

宁强: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打造赶超跨越新引擎

 2016-06-23 1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西部网讯(通讯员 李长波)宁强县地处汉水源头,是矿产资源富集的金三角地带。为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该县致力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与工业经济发展最佳平衡点,升级换挡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宁强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县工业生产在逆势中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持续改善。

    今年前5个月,该县规上工业实现产值20.2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工业园区企业实现产值9.4亿元,同比增长27.2%。

    园区引领铸就工业强县新高地

    陕西天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是该县产业园的龙头企业之一,目前公司还在进行扩建。走进公司厂区,建成的车间流水线上工人们正将各类中成药装箱,原料库前,一辆满载中药材的卡车正在卸货。公司负责人王天宁介绍说:“我们公司扩建项目计划总投资1.35亿元,首批建成的制剂车间、提取车间已全部投用,并通过了新版GMP认证”。公司入住园区后,2015年完成产量102105件,比去年同期增长21%,产值52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销售收入、上缴税金都比去年大幅提升。公司通过科技创新,把宁强作为秦巴药库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山区群众增收致富。

    该县把循环产业园区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主阵地,严格坚持环保红线,牢固树立“循环发展”理念,严格准入制度,确保入园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通过构筑由特色、关联产业和上下游协作配套的产业体系,依托宁强资源优势,园区逐步实现“小规模”向“集群化”转变。

    招商引资力促园区企业上规模

    陕西盛发钢管有限公司是天津一家公司在宁强县投资兴办的集生产、运输、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大型专业钢材企业,如今,该公司年生产高频焊管达20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8亿元以上,上缴税金2000余万元。 “因为宁强县特别重视工业发展,我们企业才在发展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二期建成后产品仍供不应求。”陕西盛发钢管有限公司负责人迟俊充满信心地说。目前,宁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23家入园企业投产17户,年实现产值21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200余个。该县建立了招商信息网络,在各镇建立招商服务中心,在县直部门设立招商联络专员,定期为招商干部进行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实现产业聚集。在招商引资上,该县坚持把优化环境,筑巢引凤作为招商引资的“金钥匙”,“以商招商”引进外资,以现有的工业引进外商合作,利用外资、人才和现代化技术扩大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优质服务构建工业强县新格局

    该县积极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在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为工业企业提供一站式“保姆”服务,采取“一事一办”、“特事特办”等制度,以高效的服务理念加大“筑巢引凤”工作力度。 去年以来,宁强县不断探索金融“贷动”产业发展新路径,利用财政资金,在汉中市率先建立通过信贷担保和贴息、风险补偿、费用补贴、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为主体的服务发展新模式,通过政府投入引领,带动和撬动金融资本支持循环园区入园企业发展,首批对园区内依托该县优势资源从事农特产品加工的工农龙头企业实施扶持。截至目前,已持续为县域企业释放“扶持”贷款2170万元,农业产业农头企业进驻产业园区积极性不断提高。

专访西部三市一把手:坚持以工业立市为根本

南方日报 2016年12月21日

  刚刚结束的中共江门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对西部台山、开平、恩平未来五年发展有何影响?围绕工业立市、台开同城、全域旅游等关键词,笔者日前采访了西部三市一把手。

  ●台山市

  加快构筑先进制造业发展新高地

  笔者梳理党代会报告,发现报告在交通建设、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等方面都对台山未来五年的发展作了具体部署。对此,台山市委书记张磊表示,台山将以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例如,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广东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我们将有力有序推进示范区建设。”张磊表示,台山将力促香港利苑安全食品等一批重点项目2017年上半年落地建设,力争斗山园区2020年完成建设,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知名度的农产品加工区。

  而在交通方面,台山将主动对接港珠澳大桥,积极谋划建设香(洲)台(山)高速,加快构建港澳地区连通大广海湾、粤西的“南通道”;同时主动对接江门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战略布局及深中通道,加快构筑便捷高效的西部台开恩联城路网,以内通外联、快进快出的交通网络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此外,张磊还表示,台山将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台开恩世遗文化旅游区。“特别是要加快台山国家农业公园等龙头项目建设,做好台山海丝遗迹申遗工作,确保相关史迹点2018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依托两大平台,抓好两大产业

  党代会提出,江门要坚持以工业立市为根本的发展思路。对此,张磊表示,工业立市不仅切合江门实际,也完全符合台山的发展需要,坚定了台山打造“制造强市”的信心和决心。

  “工业兴则台山兴,工业强则台山强。”张磊表示,未来五年,台山将坚持工业兴市不动摇,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抢抓“珠西战略”机遇,依托工业新城和广海湾工业园区两大产业平台,牵头打造好重卡和商用车、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两大产业集群,加快构筑先进制造业发展新高地。

  其中,台山工业新城要在提质增效上取得新突破,争取2017年成功申报省级高新区,每年引进总投资额超10亿元项目1个以上;广海湾则要加快区域产业规划和综合开发,争取2018年动工建设广海湾作业区5万吨级码头等基础设施,力促台山核电一期2017年投入运营,二、三期尽早开工建设,2020年建成核电基地生产承包商营地项目。

  另一方面,台山将抓好两大产业集群建设,围绕台山核电、国华台电、富华重工、海亮铜业等龙头企业强化产业招商,着力推动两大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新突破,争取到2020年,将台山打造成广东省专用车生产基地、重要的清洁能源辅助装备制造园,全市规模以上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年产值500亿元以上。

  担当西部协同“盟主”角色

  而对于如何构建“一主一副”大城格局,张磊表示,台山将肩负起台开恩协同发展的“盟主”角色,坚持“行政有界、经济无边、服务无限”理念,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加强台开恩三地在规划、交通、产业、旅游、民生等方面的衔接融合,推进台开同城共融,打造江门西门户、江门副中心。

  在强化交通先导作用方面,台山将紧扣江门西门户的发展定位,加快综合交通规划建设,争取台山北部片区尽早建成深茂铁路及江门西站、中开高速、台开快速路等重大交通项目,构建起内外联通的综合交通网络,提升区位优势,尽快集聚人流、物流、资源流。同时,台山还将积极对接港珠澳大桥,并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学规划、从容开发大广海湾,把江门南站(广海站)区域打造成为滨海物流门户、江门南门户。

  张磊表示,台山将重点依托北部工业新城,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建设,力促总投资达300亿元的近百个已落户的项目建成投产和总投资达300亿元的近百个意向项目的落地,着力打造成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强化工业产业支撑作用。

  此外,台山将坚持台城“南拓北扩”发展战略,强化城区的带动作用,开展旧城区综合整治,强化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建设与百万人口大市相适应的现代化城市。“同时,以水步镇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为契机,建设产城融合起步区,带动台山北部水步、大江、白沙整体连片开发,形成台开同城的融合辐射带。”

  ●开平市

  全力做好“抓工业、促发展”文章

  作为江门西部的重要城市,开平市在党代会上多次被提及。在新的形势下,开平市如何落实党代会的部署,贯彻党代会的精神?开平市委书记黄耀雄表示,开平市将深入实施“珠西战略”,严格落实江门市关于“工业立市”的发展部署,全力做好“抓工业、促发展”的文章。

  力争5年再造一个翠山湖

  发展工业需要平台载体。为加大力度建设“大平台”,黄耀雄提出,将切实把握好翠山湖科技产业园加挂江门国家高新区分园牌子的有利契机,集中力量推动园区扩容增效,加大投入完善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力争通过5年努力,实现“再造一个翠山湖”目标。

  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开平加大力度推动产业提质。以做大做强先进机械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加大力度培育壮大海鸿电气、科仕特、建成机械等龙头企业,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向高端化、新型化、集聚化发展。同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水暖卫浴、化纤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坚持增量与存量两手抓、两手硬,开平还将在抓紧抓好现有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招商队伍的作用,主动对接国内外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招商、精准招商、大项目招商。

  主动谋划台开恩协同发展

  围绕党代会提出的构建“一主一副”大城格局,黄耀雄表示,开平市将立足江门西部板块,紧扣打造江门市副中心的目标,主动谋划好台开恩协同发展。具体而言,要以“一个主抓手,两大重点平台”为主攻方向。

  具体而言,“一个主抓手”主要是以交通同城化为抓手,着力打造台开两地30分钟生活圈。交通方面,开平将主动加强与台山市的沟通协作,积极推进台开快速路建设,同时,紧抓深茂铁路开平段、省道S274稔广线、国道G325改线等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台开同城”交通路网。

  “两个重大平台”,就是围绕产业协同、产城互动,着力打造“大工业”和“大旅游”协同发展两大重点平台。大工业协同发展平台方面,建立台开产业园区联动机制,实施错位发展,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手打造省级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大旅游协同发展平台方面,主动发挥台开恩旅游联盟“盟主”作用,推动三地优质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共同发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联合发行台开恩联盟旅游一票通,联动打造“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

  全方位对接党代会部署

  江门市党代会报告多处提到开平的工作。比如,报告提出要抓好开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潭江水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快西部台开恩联城路网建设、构建台开恩世遗文化旅游区、抓好赤坎古镇龙头项目建设等。黄耀雄认为,这充分体现了江门市委对开平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使开平市进一步认清了形势,增强了信心,鼓舞了士气,抓住了重点,明确了方向。

  黄耀雄表示,为抓好江门市党代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开平将主要在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对接。

  大交通方面,开平市将对接好江门市实施“大交通”发展战略、建设“珠西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部署,加快推进新一轮“交通大会战”。紧抓“四高一铁”(江罗高速、高恩高速、中开高速、开春高速和深茂铁路开平段)和“两线一堤”(开平环城快速干线、325国道改线、潭江下游主干堤整治工程)建设,构建起立体式的“大交通”网络。

  创新发展方面,黄耀雄表示开平市将对接好江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持之以恒抓改革、谋创新,为加快发展增添动能。一方面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六新六去”任务落实;另一方面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完善市、镇、村三级行政服务平台的功能。

  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备受瞩目。黄耀雄表示开平市将对接好江门市创建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的部署,全力攻坚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建设,打造高端精品旅游工程,努力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休闲旅游古镇新地标,带动旅游业实现质的飞跃。

  ●恩平市

  办好园区建好平台 实现工业转型升级

  中共江门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部署工作放眼大局,绘就了江门市未来五年发展的蓝图。恩平市委书记李灼冰认为,会议提出的系列施政主张切合江门的实际,也非常符合恩平的发展需求。

  “‘兴业惠民、治吏简政’既是思路,也是抓手,更是目标。我们要紧紧围绕这次党代会的部署,牢牢抓住工业、创新、改革、富民这些关键词,坚定思路,精准契合,强力落实,全力以赴实现‘十三五’的加快发展、争先进位。”李灼冰说。

  全力以赴建好大平台趁势而为补工业短板

  “全力以赴建好大平台,趁势而为补短板。恩平的短板在工业,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集中全市力量,办好园区,建好平台,筑巢引凤,才能实现恩平工业的转型升级。”李灼冰表示,要抓住佛山机械行业协会整体落户恩平园区的势头,一鼓作气,打造恩平工业新支柱。

  同时,恩平将狠抓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钢贸市场、天然气站等生产性配套以及繁星小镇、学校等生活配套,提升园区承载力。大力推进现有机械制造项目建设,加快智能加工中心的落地,提高园区核心竞争力。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大力开展精准招商、产业招商,推动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形成恩平特色的工业体系。

  在推进台开恩产业园区共建方面,恩平将实施错位发展,严格按照发展定位,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产业和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落户园区项目125个,合同投资总额126亿元。

  此外,恩平还要因地制宜集聚新势能,突出特色,抓亮点。优质、丰富的生态资源是恩平区别于兄弟市(区)的最大特色,也是恩平最为宝贵、最具潜质的财富。恩平将抓住Club Med—泉林黄金小镇、花海世界、绿野仙踪、幸福田园、香家堡梦幻花世界等一批大型综合旅游项目纷纷落户恩平的良好势头,集聚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新势能,进而激发城市发展新活力、新动能。

  同时,恩平还将借助构建台开恩世遗文化旅游区、打造特色小镇等契机,进一步优化环境治理,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建设“蓝天+碧水+青山+绿地”的立体人居生态体系,打造“到处都是风景”的全域旅游景象,使生态成为恩平招商引资、吸引人才、民生福祉的“金字招牌”。

  主动融入江门大格局找准定位抓落实

  李灼冰认为,恩平要落实好党代会精神,就要主动融入江门大格局,找准定位抓落实。“恩平是江门的恩平,江门确立的发展目标也是恩平义不容辞的责任。”李灼冰表示作为江门乃至珠三角的西门户,恩平将抢抓“珠西战略”、西部一体等重大机遇,不折不扣落实好江门市总体部署,不断完善和发展“园区、城市、旅游”三大经济发展思路,坚定信念,力争开创发展新局面。

  在台开恩协同发展方面,恩平将加快推进台开恩交通一体化。一方面,恩平将深入推进交通大会战,加快深茂铁路、中开、高恩、开春高速建设,开展斗门到恩平高速、江恩城际轨道项目前期规划研究;另一方面,恩平将完成镇海湾航道疏浚工程,升级改造恩平港,打通出海口,推动通用航空机场和航空小镇申报建设,加快推进高铁站场快速路、恩平大道(二期)、开恩快速路等快速路网建设,完成腰那线、冲恩线路面改造。

  此外,恩平还将与台山、开平联合打造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积极与台山、开平两市沟通联动,加强产业对接,建立战略同盟,实现产业优势互补,推动恩平智能装备制造集聚发展,联手打造珠西先进装备制造示范基地。

  同时,恩平还将深化综合改革,坚持从严治党,造好环境;围绕打造省先进机械制造产业集聚基地这一目标,建优平台;瞄准重点行业和地区精准招商,上大项目;坚定不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民生。

  ■纵深

江门如何推进落实“工业立市”

  工业,是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抓手,也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在12月8日召开的江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江门市委书记林应武提出,要坚持以工业立市为根本,以“三战略、三带动”为支撑,推动产业向集聚化、规模化、中高端迈进,打造珠三角新的增长极。

  作为省委、省政府“珠西战略”的策源地、主战场和增长极,江门近年已着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现在,要进一步将工业提升到“立市”的高度发展,以工业促进、带动经济,江门该如何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凸显区域竞争中的优势,发挥地区资源潜力,推动工业实现跨越式大发展?

  “三战略”“三带动”相结合“三个千亿计划”投资支撑

  凭借华侨投资兴办实业留下的根基,江门也曾通过建设甘化厂、造船厂、造纸厂、水泥厂等一批国有企业,先于周边城市发展起来,获得“小香港”“小广州”的美誉。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推进,GDP在全省排位几乎每隔一个五年,位次就倒退1到2位。

  林应武将此归结为“工业落后制约了经济发展”,认为江门作为老工业基地,坚持发展工业的定力不够,工作重心摇摆不定,导致多次错失发展机遇。为此,林应武在10月12日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上就已明确提出,“要把工业作为江门的立身之本”。

  但是,要扭转工业落后的局面,必须面对江门工业规模不大、产业转型步伐缓慢、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党代会报告中就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三战略”(“珠西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交通”战略),“三带动”(有效投资带动、新型消费带动、全面开放带动)的发展思路。

  “三战略”从大项目、创新、交通三个角度出发,提升江门整体产业水平和产业吸引力;“三带动”则为推进“三战略”,输送“血液”,提供动能。两者相互结合带动,将从扩规模、优结构、提质量等角度实现“江门制造”的水平提升。

  为加大有效投资带动的力度,切实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江门还提出未来五年实施工业投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城市建设投资“三个千亿计划”。对此,林应武多次强调,“三个千亿计划”已是一个非常保守的目标。“整个‘十三五’期间,江门固定资产投资应该接近一万亿”,因为江门要实现经济总量争先进位,建设珠西综合交通枢纽,还要解决好那么多民生问题,没有接近一万亿的投资支撑无法实现。

  主动争取更多政策扶持布局新产业引进大项目

  在投资带动的思路下,江门该如何通过“工业立市”,实现“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前移”?

  “工业发展的速度近年来在加快,但不强劲,去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40%,装备制造业产值只占珠西六市一区的9%左右。”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余中华提出,要看到江门市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方面与周边城市的差距,积极主动与省的部门单位进行沟通,争取为五邑地区的工业园区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比如,能否为园区内的工业企业争取供电优惠?能否明确更多可免收的收费?台开恩能否加快协同,形成产业共建?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没有大企业,难有大经济。”五邑大学教授刘志坚认为,经济的竞争、地区的竞争,关键是企业的竞争。江门大企业不多、大企业不大是突出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大企业的发展,江门的经济才能四轮齐飞。

  “发展工业,必须有更多的大企业成长起来,江门才能在珠三角站得住脚。”市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林家庆也提出,工业立市是税收的保证,是江门发展很重要的部分,必须加大产业项目引进力度,同时培育更大的骨干企业。

  江门市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李超奇认为,必须同时抓大产业、大项目,培育、发展一两个千亿元产业,一批百亿元企业。要在深入研究基础上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布局新产业、引进大项目,争先进位才有新动力。

  目前,三区四市也都看到了优存量、扩增量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加强招商力量,开展扶持培育工作,结合政务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的优化,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冲破经济寒潮传统工业城市能否凤凰涅槃?

 济南日报2016年11月02日

入秋的济南秋风瑟瑟,而在位于济南高新区的智能装备城中,却丝毫没有“寒意”。在此落户的济南易恒技术有限公司干劲满满,似乎并未受到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大环境的影响。掌握着上百种全球领先水准的装备业产品,拥有可以比肩德国、法国、日本企业的产业技术,这个曾鲜为人知的企业给低迷的工业经济带来一股暖风。

    无独有偶,作为“大体量”的工业企业代表,已经名声在外的中国重汽同样也给众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的企业带来信心。这个在上世纪60年代生产出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的企业,在业绩持续下滑的危机之下,果断调整产品结构,中轻卡销量增长92.9%,一举扭转局面,迎来发展新机遇。

    最新公布的山东省工业22个重点行业转型升级中期评估综合报告中显示,尤其自去年以来,山东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省工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体制增效成效明显。今年上半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分别高于全国和东部地区0.6个和0.2个百分点。

    穷则变,变则通。老路走不通了,就要走新路。经济寒潮中,是观望踟蹰、固步自封,还是充满信心、逆势而为?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固守传统工业产业的老路,显然无法重现昔日辉煌。济南该如何借鉴全省及外省市先进经验,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过剩产能等领域继续发力,实现传统工业老城的“凤凰涅槃”?

    “进退并举”调优产业结构

工业是山东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在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钱焕涛看来,山东工业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目前保持着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运行态势,转型升级具备良好的现实基础。

但与此同时,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产业层次偏低、创新支撑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等问题仍是避不开的困难。对此,自2014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就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一系列部署,要求工业方面出台1+22指导文件,即制定1个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同时“敲开核桃、一行业一对策”,细化形成了22个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在这22个重点行业中,既包括高端装备、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也包括纺织服装、造纸、家电家具等传统产业,还包括钢铁、水泥、煤化工等过剩产能行业。可以说,这些工业支柱产业对于我省来说,转型升级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全省经济发展走向。一年多来,全省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过剩产能“有进有退”,其在技术改造、两化融合、市场开拓、环保节能等方面积累了诸多新思路、新方法。

    A 新兴产业前景大好

    依靠自主创新,与世界行业巨头同台竞技,济南二机床先后斩获福特、通用等国际著名汽车企业大单,塑造了中国机床业“高端制造”的品牌形象。作为高端智能装备产业的代表,二机床走向国际、引领行业的经验有着标杆示范作用。当前,全省正在打造七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具体包括济南都市圈数控机床产业集群、青岛机车车辆产业集群、潍坊内燃机产业集群、东营石油装备产业集群、青烟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烟台核电装备产业集群、泰安济南高端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

    省经信委最新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919家,较2013年增加32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86.6亿元。有关专家预计,随着高端装备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这七大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将会更加凸现,带动全省高端装备企业发展的示范效应也令人期待。

    同样作为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品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以浪潮集团、中创软件、歌尔股份等为代表的云计算、新一代网络通信、物联网、软件等行业增速近年来始终保持在20%以上。附加值较高的服务器、光电子器件等产品保持17%以上的快速增长。据有关人士介绍,省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规模效益持续提升,去年利润实现831.2亿元。以企业为代表,浪潮集团始终保持国产服务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歌尔股份在电声器件、VR领域等市场占有率居全球前列。

    此外,现代医药、新材料两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带动医疗器械迈向智能化、高端化,新华医疗、威高集团等企业生产的高性能医疗设备在全国居重要地位,部分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B 传统产业不容小觑

    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传统产业的发展前景一度不被看好,甚至有唱衰之声。然而,熟知山东传统行业优势的钱焕涛却很有信心,“传统产业并不等同于落后产业,通过转型升级,山东一大批传统优势产业焕发了新的活力,其后劲和成长性完全不亚于高新技术产业。”

    记者了解到,目前,泉林纸业、太阳纸业分别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阿肯色州建设制浆造纸和生物精炼项目;纺织企业鲁泰、如意、岱银集团分别在越南和缅甸、法国、马来西亚建立生产加工基地。这些企业都属于山东的传统优势行业,通过改善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在技术上、产品上、服务上都达到了国际水平,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作为传统产业,纺织服装、地方炼化、造纸、家电家具等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正不断向高附加值、绿色低碳和消费终端延伸,涌现出了本色环保型造纸、智能节能型家电、定制高端服装、健康个性化家具、绿色环保轮胎、新型高档陶瓷、复式数字化农机等一批引领消费的升级产品,中高端产品的比重明显提高,9大传统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均超过17%。

以造纸业为例,去年,晨鸣、华泰、太阳、博汇4家企业就进入世界造纸百强榜单。同时,这4家企业和泉林纸业还进入国内造纸企业10强,产业优势明显,市场份额巨大。

    “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以市场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有企业负责人认为,这句话对传统产业尤为适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关乎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深刻变革,对传统制造业是重大利好,企业要做的就是,一定要抓住机会,集中力量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向高端迈进,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

    C 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眼前我们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如何面对产能过剩、去产能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此前透露,今后5年中国钢铁的产能要去掉1亿到1.5亿吨,煤炭产能要去掉5亿吨。

    低效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才能为先进产能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十二五”以来,山东1786户企业按照计划或主动实施淘汰落后产能,累及淘汰水泥8522.5万吨、炼铁1450.56万吨、炼钢574.3万吨、煤炭610.2万吨、火电441.6万千瓦。尤其自去年以来,钢铁产品结构逐步优化,重点钢铁企业的三级及以上钢筋比例达到97.4%,经济效益实现回升,在销售收入比2013年减少的情况下,利润增加了25.7亿元。

    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一方面企业还尝试“走出去”,向海外要市场。如今,以玲珑、赛轮等5家企业为代表的山东轮胎业已经在海外建厂扎根,其中三家企业还建设了海外技术研发中心。

    综合国内外及我省经验,在面对产能过剩问题时,必须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通过企业破产、重组来消化过剩产能或淘汰落后产能,但也不排斥采取管制、税收等政府干预手段。具体来说,就是从扩大内需、贸易输出、产业转移等多途径消化或输出过剩产能,从技术创新下功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

    打好组合拳 实现双中高

    江苏15个百分点,装备类产业占比低于江苏17个百分点,食品、家具、陶瓷、水泥等行业则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同时,能源依赖性较大、研发投入总体不足也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短板,在工业增加值前10位的行业中,有7个属于传统行业或高耗能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仅占13.9%;每万名员工36台的机器人密度远低于江苏的52台。

    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传统工业大省来说,出现这种情况实属正常,关键看今后能否扬长补短、多措并举,强化科技创新动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工业“双中高”(产品技术迈向中高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对此,山东提出,将顺应动能转化、需求变化、行业分化的趋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财税链对接融合,不断增强重点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和后劲。

    据透露,山东将实施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改,推动企业通过技改加速成果转化,通过“建链、补链、强链”提高产业竞争力。开展“互联网+制造”试点,分类开展流程型、离散型智能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试点,建设一批智慧型制造业集聚区。到2019年,实现全省一半以上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不可否认,受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山东工业转型升级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产业层次不高,结构重、链条短;创新能力总体不强,增长点和后劲乏力;产业附加值偏低,财税回报较弱;创新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仍有差距等。

    其中,产业结构偏重是山东存在已久的问题。2015年,山东原材料类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高于

    老工业基地融入 国家发展战略

    如今,作为老工业基地,济南转型升级势头明显。浪潮服务器产量增长39.4%,出货量全球第一;力诺光伏产品、北车风电设备、宝雅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产值快速增长,订单远超市场预期;长清区归德镇的市住宅产业化基地、长清区环保产业发展基地初现雏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创时代”……

    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40.7亿元,同比增长10.5%,高于全国6.3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投资增长30%以上。转型升级成效有目共睹,但老工业基地也存在“疑难杂症”。市经信委负责人就曾坦言,济南工业总量偏小、投资增长乏力,内生动力不够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快;县域经济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干部队伍一定程度存在慵懒散、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的现象。

    “找准了定位才能明确目标。”其实,早在去年召开的全市“解放思想大讨论”务虚会上,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就提出,要着眼国家战略,增强决策的前瞻性,紧紧抓住“中国制造2025”总体规划实施的大好机遇,结合济南实际,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的发展,从中寻找济南融入国家大的发展战略的机会。

推动转型升级,拖不得、等不起。有专家支招,对接国家及我省大的发展战略,应当针对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实际状况,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持续下大力气抓龙头、建平台、铸链条、建集群,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主导产业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增长极。
    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当“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创新成为企业转型的必然选择。要培养新的增长极,关键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以高端高质高效为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动科技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同时,还应当运用“互联网+”智慧信息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有机整合的机制,着力解决工业物流的便捷性、快捷性不够和运输成本过高等问题。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