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新区建设专题信息

发布时间:2018-03-21  |  浏览:

 玉东新区:一座新城的华丽蝶变


 玉林新闻网  2017年10月23日

    城市的地标,是城市记忆最容易沟通和依附的根据地。城市地标的变迁反映了玉林这座城市的发展,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龟山公园、湿地公园等多个新地标集结在玉东新区,奏响了一首玉林东进的欢快乐曲,精致地制作着玉林城市的名片。

    自2009年12月挂牌成立以来,玉东新区就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过去7年多的时间里,经过不断地奋力打拼,城市配套、人文建设不断完善,这块新兴的热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玉东速度”。而今,这个功能定位为玉林城市新中心的区域,乘着城镇化建设与玉北同城化的东风,已经成为令人惊喜的热门区域,一座现代生态田园城市屹然矗立。

    突出规划引领,正确定位城市发展

    从一个较为荒芜的地带变成一个宜居新区,玉东新区坚持以规划为总抓手,突出规划的龙头和基础作用。

    玉东新区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覆盖了玉东新区辖区范围的所有区域,是一项打破城乡界线、系统全面、前瞻科学、既体现指导性也具有操作性的城乡规划;玉东新区60平方公里核心区以及经开区、高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了控规全覆盖;根据广西“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五彩田园”将被打造成国际慢城、5A级景区、就地城镇化示范区;玉东新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环卫设施专项规划、商业网点专项规划以及电讯专项规划等各专项规划,做到了规划覆盖各专业领域,科学指导玉东新区各项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的有序推进。

    突出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品位

    7年多来,玉东新区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为先导,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力争把新区建设成为一个山水辉映、环境优美、人居适宜、活力繁荣的美丽城市,取得了良好实效。

    当前,玉北大道已完成全路段机动车道改造;教育东路及延长线已实现全线贯通,与北流新圩至甘村公路顺利连接;湿地公园、龟山公园、狮子山公园、茂林古镇天门老街、五彩田园绿道等一批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茂林镇鹿塘至会仙河公园乡村道路、鹿峰村至陂石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及鹿塘至沙井乡村道路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些道路的建成,为“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核心区、经开区、高新区以及“五彩田园”的道路主干网已全线贯通,水、电、气相应配套,为加快玉东新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

    近几年,玉东新区规划建设了石棠小学、泉塘小学、实验小学、实验中学、玉林高中、文化艺术中心、三馆一中心、图书馆、市骨科医院、市中心医院、市儿童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玉林校区等项目,快速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完善教育、医疗、文化、商业服务等城镇功能配套。马鹿岭垃圾处理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该项目通过采用微生物处理资源化技术工艺,日处理4吨垃圾,基本实现了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提升了玉东新区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质量和水平。2017年下半年,玉东新区继续着力实施完成玉林经济开发区(广场东路交江滨路路口至二环东路南流江桥头段)污水集污干管工程、玉林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以及玉林市茂林镇污水处理厂,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水资源环境污染问题。

    突出支柱产业,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目前,玉东新区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46家,房地产项目共58个,已开工项目31个(包括已竣工项目),开工面积约499万㎡,全部竣工的项目5个,竣工面积约38万㎡,已开始销售的房地产项目25个。

    近年来,玉东新区房地产投资实现持续增长,商品房预销售同比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额由2013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17年(预计)的54.7亿元,年均增长40.11%;商品房销售均价也由2013年4012元/㎡增加到2017年5160元/㎡。支柱产业地位逐步显现。近年来,玉东新区先后开工建设了奥园广场、万达广场、东方巴黎水岸等一批中高档多层、高层房地产项目,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形象、培植支柱产业发挥了重要贡献。

    突出惠民工程,用心打造城市形象

    玉东新区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改房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和扶贫项目,加大项目建设责任制落实和向上级项目争取力度。2013年以来共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14个,其中公共租赁住房项目7个1804套,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7个共2565套(户)。目前已完成公共租赁住房分配入住695套,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难问题。目前,玉东新区于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实施危房改造80户均已如期竣工,完成改造投资约500万元,改造面积约6000m2。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贫困农民的居住条件,确保了其人身及财产安全。

    为美化城乡风貌,充分体现岭南民居特色,改善百姓的居住环境,玉东新区还大力推进风貌改造。鹿塘、新寨、鹿峰等10个“五彩田园”内的社区及天门老街、玉北大道等风貌改造项目均已建设完成并收到明显成效,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同时,加强对茂林镇新寨、沙井和车垌社区开展乡土特色示范工程的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提升环境综合整治和景观广场建设,促进玉东新区村镇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升,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切实履行第一责任 加快建设法治新区

中国城市发展  2017年09月01日

    《荆门市实施〈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细则》的出台,进一步细化、实化了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法治建设第一责任。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细则》,持续深化法治新区建设,为“建设通用航空新城、绿色生态新区,成为荆门城市新中心”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带头学法普法,让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坚持领导干部先学一步、高出一筹,引导全社会建立起对法律的普遍信仰。一是健全法治体系。健全“大法治”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成立了法治新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创建法治新区的意见》,形成了“党委领导、管委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法治建设工作格局。二是干部带头学法。始终把学法懂法作为领导干部履职必备条件,落实新区党委会、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开办新区大讲堂和道德讲堂,坚持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和每季度1次学法用法考试。三是全民参与普法。以“法律六进”为载体,以实施“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为抓手,分类制定“普法菜单”,实现“七五”普法从“集体团餐”到“自主选餐”转变。四是培植法治文化。广泛开展“法治镇(街道)”“法治示范村(社区)”“法治示范学校”“守法示范企业”等基层法治创建活动,在村(社区)、中小学、主干道、小广场等地建立法治宣传一条路、一面墙,营造浓厚基层法治文化氛围。
    模范守法护法,让法治成为一种行为准则。坚持带头遵守法律、捍卫法治,以实际行动维护法律权威。一是严守党纪法律。守住党纪这条“红线”,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守住法律这条“底线”,筑牢廉洁从政的政治屏障,严格按法定职责、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履行职责,自觉做尊法守法的模范。二是严明守法导向。完善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法治意识素养高、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引导和督促各级干部把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要求落到实处。三是严格依法决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三重一大”事项必经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五大程序”。今年对新区漳河机场、荆门汽车客运南站、航空科技馆等重大项目都严格进行风险评估。四是严肃履职监督。深化政务公开,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推行重大决策听论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等制度,促进决策、执行、结果全程公开。
    严格执法用法,让法治成为一种政府公信。“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一是坚持用法治思维推动建设发展。深入开展建设性执法司法,切实为企业提供安全防范指导和法律政策咨询,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在关坡社区存量违建拆迁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成立了法律维权工作室,2名资深律师和3名专职调解员常驻拆迁一线,为100余户居民提供了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成功调解违建户与租赁户之间的租金纠纷等问题28起。二是坚持用法治程序保障群众权益。畅通法律援助通道,完善新区、镇(街道)、村(社区)法律援助三级网络,做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上半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4件,为贫弱者撑起了法律“保护伞”。三是坚持用法治方式维护社会稳定。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对接工作机制,推行法律顾问参与信访矛盾化解全覆盖制度,引导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表达诉求和维护权益。今年来,用法治方式稳妥化解万达广场农民工讨薪、碧波春城血液透析中心维权、碧桂园物业维权等各类矛盾纠纷41起,防止群体性上访6起,化解长达18年的信访积案1起。

成都高新区发布治水十条 建设宜居水岸城市

四川新闻网 2017年08月24日

     8月23日,成都高新区对外发布“治水十条”,提出到2022年,全面建成“宜居水岸”城市,初步显现“水润天府”盛景,打造适应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水生态保障。

    成都高新区辖区内现有总长度约145公里的28条河道。根据近日出炉的《实施“成都高新区治水十条”推进重拳治水方案》,成都高新区将在全面实行河长制管理的基础上,加大治理力度,维护好河湖“健康生命”,把这些河道水域转化为实现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珍贵资源。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治水十条”,建设“宜居水岸”城市,是继“花重锦官城”增花添彩工程、小街区规制等项目出炉后实施的又一重大公共空间环境景观提升工程。在大力实施“治水十条”的同时,还要重点解决大气、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建立统筹城乡的环境保护机制和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产业发展、民生保障构筑良好的生态本底。

    打造海绵城市 实施蓝线规划

    如何让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成都高新区大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打造“海绵城市”。地下综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它能够避免城市道路反复开挖,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根据《成都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设计文件编制规定及审查要点》(以下简称“《要点》”),今年起,成都高新区所有新建小区项目、市政道路项目以及公园绿地项目都将严格按照《要点》要求进行设计、建设。同时,完善城市节水设施,加快供水管网改造,培育和发展节水技术服务体系,构建城市综合排涝体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成都高新区还将结合公共空间景观改造,同步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完成府城大道、天晖路、天晖南街、天晖中街、天府二街、天府三街(益州大道-天府大道段)的“海绵城市”建设,建成地下综合管廊6.18公里,计划到2021年,累计新开工地下综合管廊60公里,打造成都地下管廊建设的示范区域。

    为最大程度保护城市的宝贵水资源,成都高新区将加快实施蓝线规划。规划蓝线一般称“河道蓝线”,是城市规划七线中的一种,即城市各级河、渠道用地的规划控制线。成都高新区将按照制定的蓝线规划,清查河道两岸历史存量违法用地情况,制定违法建筑拆除年度计划,还将启动中心城区“宜居水岸”工程50%的河道整治项目,年内完成30%的河道整治项目。在建设时间节点方面,力争到2019年,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全面建成中心城区“宜居水岸”工程;到2022年,全面建成“宜居水岸”城市。

    开展水体整治 加强专项治理

    今年4月1日成都高新区正式托管简阳12个乡镇后,高新东区483平方公里的饮水安全保障、保护被列入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自4月起开展饮水提升改造工程以来,已于8月中旬实现了新供水源联网,让辖区群众不再为用水高峰期的缺水问题烦恼。成都高新区还将投资约9000万元,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约56.8公里的新建供水管网。到时2018年,成都天府空港新城供水管网建设将多点开花,形成空港新城自有供水管网系统。

    针对城市建成区水域的轻度污染问题,成都高新区将在今年内完成综合治理,还居民清新怡人的水环境。在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方面,年内完成府河流域洗瓦堰河渠、沱江流域绛溪河污染源排查,制定“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启动治理工作。按计划,到2018年,要全面完成府河流域洗瓦堰河渠水环境治理工作;到2019年,全面完成沱江流域绛溪河水环境治理工作,让天更蓝、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成都高新区聚集了众多集成电路、光电显示、通信、生物医药等高技术制造业企业。针对高新西区、高新东区工业园区的生产用水治理,《方案》提出要加快雨污分流全覆盖,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及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建设。今年内,工业聚集区将建成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到2022年,实现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的全面稳定运行。

渭南高新区:做实城市精细化管理 打造美丽宜居新园区

人民网-陕西频道 2017年08月18日

    今年以来,渭南市高新区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创建工作成效显著,有力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提高了居民幸福指数。

    担当履职求精细

    城市管理必须从细微之处入手。为了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文明、卫生城市管理体系,渭南高新区不断提升各级部门职能,主动作为,建立城市精细管理工作机制、管理机制、考核奖励机制、投诉机制,对城乡环卫保洁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严格环卫队伍考核,坚持全天保洁长效机制,提高保洁效果。同时,定期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每月一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新常态,清三堆,洁巷道、美村容,综合整治活动与日常保洁相结合,城乡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居民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多措并举求惠民

    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打造宜居城市,实现居民安居乐业、环境整洁优美、社会和谐稳定,既是渭南高新区全面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要求,更是实现执政为民、惠民利民的奋斗目标。为此,渭南高新区不断加强完善城乡排污工程,对原有排水沟进行清淤填埋,铺设排污管道,接入城市排污管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铺设排污管道,改善了人居环境,保护了群众身体健康。同时,对辖区内损坏严重的主干道进行修补,对乡村老村道路进行硬化,并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减少了垃圾污染,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

    营造氛围求发展

    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渭南高新区不遗余力积极营造宣传氛围,持续做好创建工作,开展美丽高新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打造美丽高新区。在辖区大街小巷设置公益广告,组织工作人员向市民发放宣传手册,开展创建工作入户宣传,丰富教育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市民公德等深入人心,市民综合素质逐步提高,文明习惯逐步形成。

    初秋时节,走访渭南高新区,大街小巷干净整洁,广场公园绿意充盈,环卫保洁不留死角,行人停车秩序井然,良好的环境卫生和规范的城乡秩序,让生活在这里的群众日益感受到舒心和惬意。 

陕西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西咸新区大有作为

中国网 2017年08月31日

    2011年,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陕西西咸新区雏形初现。6年来,西咸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在招商引资、产业培育、城市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为加速西咸一体化、建设现代化大西安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大西安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给予了长期、持续、有力的推动。近年来,国务院先后颁布《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批复西咸新区建设国家级新区,明确提出西咸新区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辐射大西北的使命。

    2016年,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人代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西咸新区要“建设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建设大西安、打造新中心,成为摆在西咸新区面前的最好机遇和最大希望。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岳华峰在2017年“追赶超越”动员大会上要求,全区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五新”战略和西安市委“追赶超越”要求,紧抓发展机遇,顺势敢为,借势勇为,乘势大为,将工作重心聚焦到“追赶超越”上来,坚持以追赶超越为主线,以发展产业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力加快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建设步伐。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西咸新区大有作为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让陕西这个内陆省份站在了向东、向西开放的最前沿。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时代已经开启,《陕西西咸新区总体方案》中,西咸新区被赋予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和“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的战略定位。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17年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要点》,要求西咸新区深化城市发展方式创新和特色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索,进一步发挥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的综合功能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要实现“五通”,交通互联互通是先导。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空中交通枢纽,2小时航空圈可覆盖全国85%以上的经济资源,是“空中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2015年12月9日,西安-罗马直飞航线开通,飞机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起飞,经过约11小时的飞行抵达罗马。穿越千年的历史时空,古丝绸之路两端的两个最具象征意义的城市,在新的互联互通时代实现了空中“握手”。

    作为中国民航局支持设立的首个以发展空港城市为定位的“国家航空城实验区”,空港新城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和临空经济的发展机遇,超前推进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大力发展航空物流、飞机维修、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和临空农业,积极谋划产业链布局,正在打造一座现代化的空港城市。

    产业合作一直是“一带一路”建设共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快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位于西咸新区的中俄丝路创新园、空港新城丝路国际产业园、泾河新城美国科技产业园等成为重点建设和推动的园区。其中,中俄丝路创新园是两国政府战略层面的合作项目之一,于2014年在中俄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签订。该园的最大特色在于开创了“一园两地”的丝路合作新范式,即在中俄两国各建一个园区,两个园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促进双方企业到对方国家投资发展,推动中俄企业资源共享,实现互利互惠。目前,中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等20多家中国企业已入驻园区,苏霍伊商用飞机公司、En+集团等俄方企业也表达了入驻意愿。

    西咸新区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自成立以来,西咸新区牢固树立产业兴区战略,转移发展重心、实施二次创业,依靠招商引资和创业创新两轮驱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西咸新区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健全招商机制,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参加丝博会、陕粤港澳活动周、农高会、西博会和亚布力论坛等招商推介活动,瞄准世界和中国500强等龙头企业,一大批重大项目签约落户。海航集团、360公司、西工大无人机产业化基地、赛峰起落架大修项目等一批项目成功签约,秦汉新能源汽车城、长安航空等67个招商项目先后开工,国药集团、深圳宝能等招商取得突破性进展。

    资金方面,西咸新区设立了670亿元的西咸新区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发起省内首支航空产业投资基金和“关天”产业发展扶持基金等,配套出台多项扶持政策,积极培育西咸新区现代产业体系。

    作为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西咸新区结合新区产业发展特点,规划建设了以沣西新城为主的“双创”核心区,包括区域北部沣西新城信息产业园、总部经济园部分和南部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工大科学城等。核心区内聚集了西部云谷创新创业发展中心、微软创新中心、武汉光谷咖啡等近10家创业孵化机构,并与美国硅谷plug&play公司签署创业孵化方面的合作协议,从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不同角度聚合孵化资源,健全双创孵化体系,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西咸新区探索优美小镇新模式

    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一个以茯茶文化为主题,集游、购、娱、吃、住为一体的特色关中民俗文化优美小镇——“茯茶镇”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目光。自2015年开园至今,茯茶镇游客络绎不绝,开园首周迎客近40万。不少从茯茶镇走出去的打工者、大学生也纷纷回到家乡,成为优美小镇的创业者。

    “茯茶镇”只是西咸新区众多优美小镇中的一个。优美小镇是西咸新区探索就地实现城镇化、推进小镇建设的新模式,也是作为国家级新区对“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改革任务的具体实践。根据《西咸新区优美小镇三大片区规划(2015—2020)》,西咸新区计划5年内建设35个优美小镇,以实现“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都市农业衬托、优美小镇点缀”的现代田园城市总体目标。

    根据规划,西咸新区将充分依托山水自然格局,在88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划分泾河景观带、五陵塬现代农业景观带、沣河景观带三大区域,建设优美小镇片区。其中,在泾河优美小镇片区打造临空农业、生态居住等特色的田园宜居小镇;在五陵塬帝陵优美小镇片区布局都市农业、观光体验等特色的生态绿色小镇;在沣河两岸优美小镇片区打造旅游度假、产业培育等为特色的风情小镇。

    目前,西咸新区内星罗棋布的优美小镇已经初具规模。空港幸福小镇、沣滨小镇、智慧学镇等10个项目完成投资36.19亿,其中茯茶镇、刘家沟民俗小镇、空港花园小镇等6个项目建成。优美小镇模式的成功为探索城市创新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试验几年来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和政府的认可。崇文镇获陕西省政府600万元奖励、茯茶镇双赵村被住建部评为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点。国家发改委在成果验收中,也对优美小镇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西咸新区创新文化传承与保护发展

    西咸新区地处西安、咸阳两大古都交界处,囊括了大量周、秦、汉、唐时期的历史遗迹,周沣京、镐京、秦阿房宫、汉长安城、渭北帝陵等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遗址不仅塑造了西咸新区独特的人文气质,还为文化、旅游、休闲等相关业态的兴起提供了先天条件。

    2014年,国务院在给西咸新区的批复中明确指出:“加强历史遗址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增强文化软实力。”《陕西西咸新区总体方案》亦将“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示范区”作为西咸新区的战略定位之一,以及“创新历史文化保护方式”作为重点建设任务之一。

    历史文化是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最核心的优势资源。在104平方公里的遗址保护区里,分布了秦咸阳城、咸阳宫遗址,西汉9座帝陵和200多个陪葬墓。近几年,秦汉新城传承创新千年文化,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强大的产业势能,建设秦汉“文化之城”。

    2014年底,秦汉新城与中国惠普合作,通过惠普的产品、技术优势、教育资源以及全球合作伙伴渠道,共同打造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据了解,该基地将聚集文化创意、传媒影视、数字创作企业300家,形成总产值超过100亿元,中国最先进的数字文化、媒体产业孵化和传播基地。依托该项目,秦汉新城还将打造秦汉历史文化产业聚集地,在数字化领域创新发展,支持开展国际文化产品展示交易、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传媒、文化休闲、文化演艺、文化会展等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旅游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秦汉新城以秦咸阳城遗址及西汉帝陵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为主的历史文化旅游项目,打造集考古遗址展示、文物发掘陈列、视觉光影秀、休闲购物于一体的一站式旅游休闲体。

    大秦文明园区也是秦汉新城重要的文化产业项目。园区由秦咸阳宫遗址保护区、咸阳博物院区、秦文明广场区三大板块组成,是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民族精神继承与发扬、游客深度参与和体验、现代休闲度假与商务服务于一体的国际化、市场化、生态化、人文化特征的大型历史文化旅游园区,为以城乡统筹、智慧旅游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供了范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新媒体运营主管、国声智库文化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徐蕴峰指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提出和推进,让古丝路起点陕西迎来了“追赶超越”的历史机遇期。西咸新区作为陕西省最重要的新开发区域以及大西安新轴线、新中心、新形象的核心承载区,有实力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以及陕西省对接“一带一路”和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西咸新区应继续聚焦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探索文化发展新路径,把新区打造成为大西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区、带动大西安向西开放的新高地、引领大西安乃至全国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生态田园新城和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徐蕴峰表示,国声智库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智库观”的新型智库,是一个开放、共建、共享的智库平台,既为公共决策提供思想和行动方案,也为社会各界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国声智库携手“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课题组,拥有权威专家资源、“一带一路”专项重点课题、“丝路文库”专项成果,“云媒中国”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能力,以及在助推品牌城市发展上积累的成功经验。随着“一带一路”加快进程,未来国声智库将为西咸新区建设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贡献力量。

江门老城区改造着眼“宜居” 新理念推动新区建设

江门日报 2017年08月14日

    城市品质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出来的,是一座城市的名片。近年来,江门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规划理念日益更新,老城区道路改扩建工程逐步开展,新区城市规划也逐步完善,随着城市管理改善、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等工作的深入开展,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江门作为中国侨都、国家园林城市,具备提升城市品质的良好基础。要制定《江门市城市品质提升行动计划》,整体策划实施,力争用3—5年,使城市面貌、城市品质迈上新台阶。

    多个道路改扩建工程抓紧推进

    老城区改造对于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大难点。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老城区改造要着眼“宜居”。要紧盯老城区的薄弱环节,大力开展“城市双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行动,因地制宜、一事一策推进老城区改造,优化城市街区路网结构,打通“断头路”和“丁字路”,改善交通微循环,完善绿道系统、慢行系统,健全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要创新“三旧”改造政策,加快老城区旧厂房搬迁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升城市更新水平,逐步解决工厂围城的问题。

    在优化城市街区路网结构方面,江门近年来做了许多工作。随着江门大道逐步通车,江门也相应进行多个道路改扩建工程,城市细小“血管”路网改造逐渐铺开。今年,江门有36个市政道路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1亿元,其中新中大道“断头路”打通,迎宾大道改造、迎宾西路建设、白石大道改扩建等多个工程正在抓紧建设。

    建设慢行系统,也是提升“宜居”属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院长李焱指出,江门作为珠三角知名的宜居城市,应将慢行系统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对于城市重点地段,结合城市设计,运用慢交通的设计理念,进行慢行系统的详细设计。

    记者从市城乡规划局获悉,今年江门将加强市区慢行系统的规划研究,依托天沙河、江门河,以“两纵三横”休闲主干网络,串联主城区主要兴趣点,条件许可的地段,实行自行车通道与人行通道分离设置,打造慢行系统,同时打造慢行系统的通勤系统,重点分担城市南北向交通功能,结合道路断面改造设计,沿城市主干道,将学校、工业区等主要人群集散地连接起来,以分担部分公共交通功能。

    此外,为进一步推动“三旧”改造,市三旧办早前发布的《江门市市区“三旧”改造工作实施意见(意见征求稿)》提出,对于时下最常见的旧厂房土地改造为商住混合或商品住宅的公开出让项目,相应成交额的60%或以上拨付给原土地使用权人。

    建设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

    区别于老城区,新区建设需要有新的理念。海绵城市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建设,对于树立尊重自然、绿色低碳的理念,不断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江门专门制定有关规划,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范围内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对应管控区域年径流总量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对应管控区域年径流总量目标要求。

    此外,目前江门正在加紧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推进管线入廊。据了解,市城乡规划部门在2014年就编制了《江门市主城区地下管线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市政府也于2015年10月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管理。去年,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江门制定并颁发了《江门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市建成不少于50公里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据了解,目前江门已建成江门大道蓬江段辅道工程(五洞—新南路)地下综合管廊。今年,计划开工建设包括江门大道(龙湾路—新峰路)辅道综合管廊在内的5个地下综合管廊项目。

    谈到新区建设,滨江新区自然是重点,蓬江区将集全区之力推动滨江新区加快发展。在推进滨江新区总部经济基地建设方面,将引进一批大型央企、知名民企和国际大型商贸企业参与其中。

    整体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品质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从文化建设、绿色生态建设、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城市管理和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等多个方面一起发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重要名片。江门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有大批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传承,文化建设大有可为。根据《江门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到“十三五”末期,江门将基本建成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城乡、文化产业实力大幅提升、文化影响力明显增强的文化强市,将基本确立特色鲜明的“以文融城”“中国侨都”文化品牌,打造成全国侨文化工作的创新地、试验区、排头兵。

    当前,江门正在大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力推动江门绿色生态建设和城市品质提升。据了解,截至2016年底,全市林业用地面积664.1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46.4%;森林面积645.3万亩,森林覆盖率46.25%;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1.8%,绿化覆盖率43.8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76平方米。

    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方面,近年来,江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让创文真正惠及广大群众。今年,江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各级各部门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行动。如市住建局开展市容市貌整治行动,市交管局开展泥头车、“僵尸车”等文明交通专项整治行动等。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江门也积极正视短板和不足。接下来,江门将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风貌管控、环境美化亮化、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方面,集中力量开展整治,通过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助推城市品质的提升。

佛山高新区以民心、民生、民创为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发展

中新网广东2017年08月14日

    2017年是各项改革任务深化之年,也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全面贯彻国家、省和市的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传承品质、成就品牌”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镇第三次党代会要求,鼓干劲、稳增长、补短板、创优势,努力建设产城人融合的广佛副中心。

    一、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

    ——产业要保持生机勃勃。产业是我们的立镇之本,本固方能行远。要加快一汽-大众二期项目建设,力争2017年实现投产,强化本地汽配企业配套,打造汽车全产业链。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新一轮工业技术改造,运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铝型材、家具、口腔医疗等传统优势产业迈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力争在生命健康、机器人、3D打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突破。要加快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实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生产应用“百千万工程”,运作好珠西装备制造按揭中心,打造产业链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集群。要精准实施招商引资,推广中欧科技合作产业园模式建设高品质产业园,争取引进一批投资额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

    ——创新要力求燎原成势。资源的红利是有限的,创新的红利是无限的。要加快科技创新小镇群建设,打造特色小镇的“广东范本”。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孵化器、众创空间及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进广工大研究院二期、佛科院大学科技园建设,力争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佛山创新中心、东软华南IT创业园上半年进入实质运作。加快广东新光源产业基地建设,瞄准新光源、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力,启动芯光源孵化器二期孵化场地建设,拓展项目孵化空间。加快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省医学科学院(南海)转化医学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构建生物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打造华南独具特色的生物科技产业园区。

    ——企业要呈现众星拱月。扎根狮山的广大企业是我们的财富创造者,富有开拓精神和实干精神的企业家是我们的宝贵资源。要做大做强民营企业,深入实施“雄鹰计划”和“北斗星计划”,加快推动百合医疗、菱王电梯等企业上市,培育一批超50亿元龙头企业和引领细分行业的“单项冠军”。要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完善培育服务支撑体系,2017年力争达300家。要深化企业服务,强化政策引导,精准帮扶,有效减负,切实解决企业在报建、登记注册、项目审批、扶持资金申报、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要想方设法满足企业家和各类创业人才子女的高端教育需求,让他们把家安在狮山、把心留在狮山。要充分发挥商协会作用,推动企业抱团发展,积极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让狮山成为投资创业的一片热土。

    二、进一步增强现代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优化城市布局。城市的布局决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格局。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心+四大功能区”[5]的组团式城市总体布局,强化狮山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四大功能区联动均衡发展。在片区发展方面,重点打造博爱湖、佛山西站、泛南国桃园、南海大学城四大片区。加快博爱湖建设,推动该片区路网、水利工程、景观工程和博爱广场文化中心建设,争取年内完成环湖路建设,实现湖面蓄水。加快佛山西站片区建设,推进佛山西站配套设施和路网建设,确保按期建成通车,做好佛山西站的运营管理,敞开怀抱迎接高铁时代的到来。泛南国桃园片区要建设成为区域重要的生态旅游度假基地与生态保护区。推动南海大学城转型升级,配合做好佛科院北校区一期投入使用,建设省内一流大学科技园区。

    ——强化城市功能。城市功能决定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连片统筹、节点提升”的思路,继续推进 “13+3+2”等路网建设,打通交通节点,搭建骨架路网,贯通泛南国桃园、南海大学城、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片区。要加大公共交通建设,配合好地铁三号线建设和四号线前期筹备工作,优化公交线路,完善通达禅桂的公交接驳,完善公共自行车布局,方便群众出行。要加快公共文化休闲设施建设,重点加快高新区文化中心的青少宫、图书馆、演艺中心的建设。要加大对公园、公共绿地、生态走廊、慢行系统、健身场所建设的投入,为广大市民营造“远者来、近者悦”的生活环境。

    ——细化城市管理。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要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健全区、镇、管理处、村居四级联动的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全面开展村级工业园综合整治工作,按照“淘汰一批,整治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力争用3-5年时间完成综合整治。重点推进泛南国桃园、佛山西站、佛科院北校区周边、佛山植物园周边等片区整治,重拳出击清理无牌无照经营,实现生态环境、城市、产业协调发展。要实施科技融入城市管理,建设一流智慧指挥中心,引入4G移动城市管理工作通终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加强物业小区及周边公共空间管理。要将城市精细化治理逐步向社区街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及周边区域延伸覆盖,切实抓好城乡环境整治提升。要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持续实施新一轮绿化大行动,开展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重点林业绿化工程,实施高速公路出口、市区主干道路出入口等重要路段景观提升工程。加快社会治理网格化标准体系建设,以标准化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

    三、进一步增强民生共享的向心力

    ——加大投入惠民生。民生所指,施政所向。要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启动南海区英才学校建设,投入2.4亿元继续推进20多间公办学校学位扩增工程,做好石门实验中学等9所民办学校的转型改革,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要推进卫生强镇建设,做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铺开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工作,做精健康惠民工程,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要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截污管网建设,减少生活污水对水环境的污染增量,实现活水与截污相同步。

    ——强化保障解民忧。民之所忧,我之所行。要大力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设,促进食品药品监管社会共治。落实好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全面铺开“全国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扎实开展村居安全生产挂牌督办,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全力降低安全事故风险,筑牢安全生产屏障。健全社会保障安全网,切实做好保障房、养老服务、残疾人保障、社会救助、就业服务等民生保障工作,让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抓好驻点直联工作,听取群众诉求,深入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完善劳资纠纷处置机制,精细排查社会矛盾纠纷,精准做好困难群众帮扶工作,扎实做好对口帮扶工作。

    ——幸福家园暖民心。要以民生的力度提升民心温度。要深入开展平安提升行动,推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负面清单制度,着力打造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要深入推进新市民融入基层治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常住人口市民化。要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新建7个自助图书馆,完成27个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提升工作,打造“十分钟文化圈”。深入实施“美丽乡村”计划,扎实推进“五好”新村居建设工程,建成一批环境整洁优美、社会和谐稳定的美丽乡村,打造新农村建设的靓丽品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做强做大,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四、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治以法尊”理念,要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法治化程序,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加强对涉及重要改革事项、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等进行合法性审查,促进重大行政决策科学化、法治化。要依法依规,切实加强“两违”用地整治,有效规范用地秩序。要深化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廉洁试验区建设,打造廉洁政务、廉洁工程、廉洁村居、廉洁队伍四大品牌。全面推进权力运行风险防控系统、“三重一大”监督系统和“三公经费”监督系统建设,推广政府投资工程廉情预警评估系统,提升科技防腐水平。

    ——高效行政。机遇不是等来的,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扎实推动狮山的经济社会发展。要继续深化“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推进更多事项业务 “一窗通办”,建好“24小时自助服务终端区”和“网上自助办事区”,让服务更便捷。要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对重点项目、民生实事、重大改革,要及时跟进落实办理和推进情况,加大对违法行政、懒政怠政的行政监督和监察力度,健全政府绩效管理。要优化流程,整合资源,强化部门联动,打好组合拳,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实事。

    ——勤勉行政。要撸起袖子、甩开膀子,鼓足干劲狠抓落实。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深化园镇融合、职能下移改革,严防拖延推诿现象,尽心尽力尽责抓好工作落实。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严格落实“三个区分”,深入整治“为官不为”,积极倡导“为官有为”,完善履职容误等干部动力机制建设,充分释放奋发有为的正能量。要切实做好村居换届选举工作,加强村居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提高施政水平,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各位代表,站在的新的起点上,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镇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以更大的勇气、更高的激情、更足的干劲、更实的措施,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建设产城人融合的广佛副中心而努力奋斗。

惠州环大亚湾新区着力推生态建设 守住绿水青山

惠州日报   2017年08月31日

    在环大亚湾新区,随处可看到水清岸绿,绿树成荫;也可以看到白鹭齐飞的场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新区最显著的特色。据了解,新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100%,近岸海水水质为广东省最优;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8%,森林覆盖率达63%。

    作为惠州着力打造的“蓝色引擎”、全省重大区域发展平台,环大亚湾新区自设立以来,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区建设全过程,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以跨界河涌和重点水域综合治理、新区绿地生态网络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污染防治体系和生态保育修复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在新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生产、生活共融已经成为新区发展清晰的“绿色路径”。新区各类生态建设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助力惠州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规划引领

    规划先行实现新区1 1 1>3效果

    日前,《惠州环大亚湾新区绿地生态网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通过社会公示和专家评审。《规划》以新区内各类绿地、绿廊、海岸、水系等绿色开放空间为基础,对新区构建连续性、网络化、全覆盖的绿地生态系统作出了安排,目标就是促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新区生态服务功能。

    对于新区来说,这样的“绿色规划”并非首例。自设立以来,在《惠州环大亚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框架下,新区先后编制和实施了11个专项规划、3个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3个重点公园总体规划,形成了“1 11 3 3”系统规划,其中有低碳生态、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建设用海、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绿地生态网络等5个专项规划和亚公顶森林公园、大亚湾森林公园、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等3个公园总体规划与生态建设直接相关。

    2015年,惠州市出台《广东惠州环大亚湾新区低碳生态专项规划(2014-2030年)》,为其低碳发展规划了蓝图。

    惠州是全省海洋大市,环大亚湾新区作为惠州发展的“蓝色引擎”,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281.4公里,涵盖了全市的海域和海岸线,也涵盖了所有海岸带资源。

    海岸线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黄金线”,海岸带是“生命地带”“黄金地带”,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可以说,做好海岸线(带)的保护与利用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新区当前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长远生存和发展。

    对此,今年4月,新区正式实施《惠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这是广东首部市级针对海岸带保护及利用的规划。“陆海统筹”成为该规划的一大亮点,也是惠州在这方面的率先探路。

    事实上,新区自成立以来,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将生态和自然条件的约束作为各项规划的前置条件,保证生态红线和底线不会在发展中被突破。

    近几年来,新区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工作重点。这从新区上马的生态环保项目中就能体现。据介绍,2016年度环大亚湾新区发展统筹资金中,生态环保类项目达5宗,投入资金总额约8000万元。

    此外,新区20个镇(街)中已有16个成功创建省级生态镇,沙田镇创建为国家级生态镇,80%以上的村庄已创建为市级以上生态村;近3年共推进了94宗公园绿地项目建设,累计建成56宗。

    一直以来,为突出生态建设,共建美丽新区,新区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主要以水环境治理和绿地生态网络建设为核心,加强污染防治,推进生态修复,努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三县(区)积极联手整治跨界河涌,共建跨界森林公园,推进区域性公园绿地建设……在新区范围内,各类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

    生态修复

    抓源头改善水质建绿地生态网络

    漫步在盐洲岛白沙村的原生态红树林,可以看到不少鹭鸟在此栖息,人工种下的红树林长势良好,树下海水清澈,不时可见小鱼游动。

    考洲洋是惠州面积最大的海洋湿地,被誉为稔平半岛之“心”。从2014年开始,惠州启动考洲洋整治工程,清理围网养殖和非法捕捞设施,已累计恢复自然海域13.7平方公里,占整个海域的48%,并开展了红树林种植和人工渔礁建设。如今,考洲洋的生态环境已明显改善,美丽海湾的形态已显。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实际上,新区一直努力推进海岸和海域生态保护,考洲洋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就是其中一项。

    近几年,新区始终践行“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生态建设与治理,守护好这里的绿水青山。一方面抓好水环境治理工作,另一方面继续抓好新区的绿地生态网络建设。

    跨界河涌是治理的难点。在这方面,新区联合3县(区)开展跨界河涌整治,共建共享生态环保等设施,实现“1 1 1>3”的效果。

    其中,淡澳河的联合治理便是一个范例。长期以来,淡澳河的水质是惠阳和大亚湾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此,在环大亚湾新区的协调下,惠阳区与大亚湾区建立跨界河涌交接断面水质监测和信息发布机制,按照“同一河流采用同一监测断面、使用同一监测点名称、两区监测部门同一时间采样”的原则进行采样分析,跟踪监测水质。

    目前,淡澳河惠阳段和大亚湾段综合整治已经完成,并建立了淡澳河流域水污染物项目环评审批抄报制度,通过综合施策、联合治理,淡澳河省控虎爪断面综合污染指数近三年分别下降18.4%、16.6%和39%。

    住在淡澳河畔的市民刘先生说,淡澳河整治后,河道通畅了,臭味消失了,绿化和配套设施做好了,极大方便了市民的生活。每到傍晚,有很多人来河边散步、游玩。

    与此同时,三县(区)也结合实际,分期分批对辖区内河涌进行整治,不少河涌发生质变,昔日的“臭水沟”现已水清岸绿。近年来,三县(区)完成了境内镇隆河、大沥河、沙田河(三和段)整治,白花河、苏浦河、响水河等多条河涌整治也在稳步推进中。

    除了治水,新区还积极践行低碳生态发展理念,多举措、大手笔力推生态环保、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建设,构建“生态绿网”,积极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据了解,新区以跨界森林公园、城市公园、村庄公园、石化区防护林等建设为重点,近3年共推进了94宗公园绿地项目建设,累计建成56宗。其中,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获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可以看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是新区的显著特色。新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100%,近岸海水水质为广东省最优;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8%,森林覆盖率达63%。

    生态共享

    全民共享生态建设成果,聚集效应带动经济发展

    共享发展是新区5大发展理念之一。从新区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密不可分。让老百姓在生态改善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是新区发展的目标之一。

    近年来,大亚湾区大力推进森林进城围城、森林公园建设和湿地保护等系列工程;合计修复岸线1980米,全面优化海岸生态,因地制宜打造森林公园、滨海公园、综合公园、体育公园、社区公园等多类型、多层级公园体系,创造性地开展村庄公园建设,已建村庄公园49个,今年再建21个,基本实现“一村一公园”。

    依托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优势,大亚湾区正在实施黄金海岸公共泳场及滨海栈道建设项目,计划在最大限度保留黄金海岸自然风貌的基础上,新建游客服务中心、滨海浴场、沿海绿道等设施和景观。

    惠东县则相继引进了超100亿元的金融街、碧桂园等大型综合旅游项目,建成了巽寮北区帆船基地、中区岭南民俗风情步行街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设施,成功打造了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记者了解到,目前,惠东县正筹划在沿海发展高端游艇产业,引建游艇制造销售和游艇4S店项目,进一步促进滨海旅游提档升级。

    可以看到,新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绿色生态发展之道对于各县(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成效。“1 1 1>3”的效果凸显。

    受益于新区优良生态环境,除旅游产业外,一大批优质大项目、创新创业机构、高端人才也不断来到这里。

    据了解,新区在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态势下,产业建设正稳步发展,惠炼二期、SMPO/POD、东风本田一体化、万达文化旅游城等一批引领性项目加快建设或签约落户;创新资源正大力集聚,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北化工惠州产学研基地、国家千人计划化工(惠州大亚湾)研究院正加快建设,区域协同发展提速,与深圳的对接发展更加紧密顺畅,新区发展积蓄了新的动能。

    当下,作为全省重大区域发展平台和惠州发展“蓝色引擎”,环大亚湾新区以规划为引领,以通道为基础,以产业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生态为本底,坚持绿色发展守住青山绿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新型产业和经济。

    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新区最显著的特色,新区走出了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路径。

威海:乳山滨海新区“加减”并行,打造宜居城市新名片

齐鲁晚报 2017年06月30日

    近年来,乳山市滨海新区持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把“民之所想”落实为“民之所需”。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减负,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民生工程投入,持续加大

    “我和老伴从海边散步回来都要经过这条路,现在好了,安装了路灯以后晚上出门就方便多了”家住洞庭湖路附近小区的王阿姨这样说道。昔日银滩的有些街道没有照明设施,给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多不便。

    滨海新区把“民之所想”落实为“民之所需”,将“亮化”工程纳入到惠民工程之中,做好民生工程的加法,将居民需要的变为即将实现的,在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及便民利民实事建设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整体的综合管理服务能力。

    据了解,2016年滨海新区已经完成了总投资3.88亿元的城市道路、绿化亮化、景观建设等城市基础设施及便民利民设施建设。其中包括实施雁荡山路、商业街中段等15项道路建设工程;实施玄武湖路、洪泽湖路等15条道路亮化工程,安装路灯671套、变压器5台。

    今年滨海新区还在继续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公程,完善基础配套,打造宜居宜业银滩。湖畔人家小区南—银桥街、206省道以北等路段将安装配套雨水及照明设备,西湖路、蒙山路、台湾东路等路段的路面硬化工程已于3月开工建设;渤海路、商业街东段、湘江路等15条道路也将安装路灯669支,变压器4台。通过这些惠民工程,滨海新区在不断更新着自己的承载力,为居民提供舒适便捷的新环境,美化城市名片。

    近年来,滨海新区根据区内实际情况,以居民诉求为导向,“找短板、补短板、强短板”,牢牢抓住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加减并行,一方面集中力量办理惠及民生的大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还原城市本来的面貌。不断提高银滩承载力,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今年以来,针对居民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和生活需要,滨海新区开展了社会综合管理服务优化提升年活动,持续加大民生设施建设力度。2017年滨海新区新增投资17.6亿元用于道路桥涵、绿化亮化、环保提升等四大类基础配套,实施了环行公交、居民分户供热等生活保障工程,开展了海岸带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违建整治、浒苔清理等重点工程,进一步优化提升了整体生活环境,全面升级了城市品位形象。

    生态减负,还城市原貌

    城市发展不仅需要城市配套的不断完善,更要考虑生态压力,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目标。如果没有明确的城市发展目标,那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失去了方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滨海新区作为因旅游而兴起的后发型城区,不可避免要实行追赶型战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必须要确立发展目标,坚持加减并行的原则,切不可盲目跟风。

    生活污水有“家”可归。在滨海新区银滩地区污水管网项目现场,挖掘机正在开挖沟渠,工人则在挖好的沟渠中铺设、焊接污水管道,目前污水管道铺设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滨海新区雨污分流工程自3月15日开工,工程的各项工作正在顺利,已在5月底顺利完工。

    近年来随着银滩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数量迅速增长,生活污水排放量也逐年上升,完善地下管网建设、增加污水收集量,成为改善银滩人居、生态环境亟需解决的问题。滨海新区从2015年开始组织实施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完成污水管道铺设97公里。2016年,乳山市又按照PPT模式完成了银滩给排水项目包招标工作,在滨海新区计划新增污水管网92公里,整个污水管网建成后,整个银滩地区生活污水将由此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极大改善银滩地区的生活环境。

    滨海新区通过不断加强辖区内污水管网的工程建设,解决小区生活污水的排放问题,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减轻生态环境负担。

    生态修复与发展并重。除了加快构建城市污水管网来减轻生态压力,2017年滨海新区将重点推进潮汐湖环湖路景观工程建设和银滩地区海岸带修复工程。潮汐湖项目既是一项生态恢复工程,整治沿湖环境,恢复潮汐湖原有生态风貌;同时也定位为旅游项目,引进旅游资源,配备湖上游乐项目。通过潮汐湖环湖路景观建设,一方面增加了旅游配套,丰富了旅游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治理河道,减轻了生态压力。同时积极进行海岸带的修复和规划工作,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整治效果,在违建拆除后,滨海新区将投资1.9亿建成50万平方米的绿地,并同时修建漫步道、多处广场,进行沙滩养护工作,还原银滩自然海岸带秀丽风光。

    从银滩地区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滨海新区一直加减并用,行走在完善基础设施的路上。一方面活用加法,增加民生工程,补齐发展短板,不断夯实基础;同时善用减法,减轻环境压力,兼用保护原则,恢复城市自然生态。既要推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配套不断完善,也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确保城市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