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乡村振兴专题信息

发布时间:2018-03-21  |  浏览:

千寻文档   2017年02月28日

       安吉,安且吉兮之意,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七山一水二分田”,层峦叠嶂、翠竹绵延,被誉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竹业、茶业和椅业构成安吉的三大特色产业, 2008年在全国首先提出建设美丽乡村,是浙江省首批旅游经济综合改革试点示范县、长三角首选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被评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

    1“安吉模式”概述

    “安吉模式”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抓手,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前提,依托优势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环境和村容村貌,走上了一条一、二、三产业结合、城乡统筹联动、人民富足幸福的小康之路,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城乡和谐发展。

     2“安吉模式”的发展历程

     历史阵痛——安吉模式艰辛起步

     上世纪80年代,安吉交通条件落后,工业基础薄弱,被列为全省25个贫困县之一。县委县政府不甘落后,学浙南,学苏南,走“工业强县”之路,引进和发展了一些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产业,如造纸、化工、建材等,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为了治理环境,安吉关闭了严重污染企业,从而又一次拉大了与周边县区经济发展的距离。

    深入探索——“安吉模式”初显雏形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七大又首次强调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安吉县委县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高度上,清楚地意识到:先污染、后治理,先强县、再富民的路子,对安吉是死路一条。经过长期认真调研和思考,决心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利用优势农业资源、深挖“三片叶子,一把椅子”的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竹子、茶叶、蚕桑生产和加工,鼓励发展无污染的转椅生产,形成主导产业。
针对农民普遍缺乏保护生态意识的状况,县委县政府将每年的3月35日定位全县生态日,干部群众在这一天义务到山上、田间捡拾垃圾,捡出一个村容洁的新乡村。2006年安吉被命名为首个“国家生态县”。

    3思路转变——“安吉模式”丰富完善

    面对经济发展的困境,安吉县委县政府意识到,安吉最大的优势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顺势而为,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安吉的经济发展才有出路。基于这种理念,他们大力挖掘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潜力,首先提出“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乡在安吉”的响亮口号,从毛竹种植、生产、加工当仁不让地做起了竹产业的老大。其次,他们集中精力打造中国名牌农产品——“安吉白茶”。

    随着蚕桑、烟叶、竹笋等其他优势农产品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增收致富,他们耐心地寻找跨越式发展之路,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创建竹子、椅业、电力、书画之乡;发展毛竹种植和开发利用,如竹地板、竹纤维、竹炭、竹叶黄铜等系列产品;大力发展椅业生产,产品远销欧美等发达国家;建设水电站,破解“电荒”的瓶颈;传承一代宗师吴昌硕先生的遗风,创建书画之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让安吉人得到了第一桶金,大批城市游客的到来又使安吉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4与时俱进——“安吉模式”深化升级

    在中国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国家旅游局号召开展全域旅游的情况下,安吉 “十三五”工作计划简洁明了:通过五年努力,把安吉建设成为一个环境更优美、经济更富强、社会更和谐、百姓更幸福的内外兼具的美丽乡村,打造名副其实的全国美丽乡村样板。那么,安吉将如何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怎样深化美丽乡村升级版的内涵?

    第一,村庄建设强化精品示范引领。安吉着重要做的就是突出村庄特色品位和加快建设成果转化,以精品示范村为引领,以精品示范带建设为骨架,充分体现出安吉美丽乡村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均衡性特点,全面展示出安吉美丽乡村的新形象、新风貌。

    第二,长效管理,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安吉将与相关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单位协商,邀请他们与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办公室成员一起,对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拉网式细察,共同监督、发现、消除长效管理的漏洞和死角。

    第三,深化主体,全力培养品质农民。美丽乡村的灵魂还是生活在其中的人,要推进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就要更好地引导和规范人们的习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更加文明,更加优雅。“十三五”期间,安吉将充分利用好农村文化礼堂和乡村舞台,积极开展农村宣讲活动,持续推动美丽乡村从“物”向“人”的转变。

    3“安吉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县委县政府的科学引领

    一是从实际出发,定位生态立县、农业富民、开放兴县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不盲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老套路;二是不盲目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注重建设品牌农业、品味农村、品质农民,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注重五位一体协调统一;三是多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已经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换届换人不换路。

    安吉县委县政府是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先行者。安吉的这一经验告诉我们,只要自觉地认真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能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突出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安吉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环境,最稳定、最有特色的产业是农业,以农为根、绿色发展是安吉模式的重要经验。一是以现代农业发展引领县域经济发展。以现代农业为支撑,通过绿色发展,衍生出一条条绿色产业链,交织成县域经济发展的绿色网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持久永续的活力。二是以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乡村”,顺应了农民对生态家园、人居环境和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保持可持续发展并惠及子孙后代,让新型农民生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
    坚守农业产业、坚持内生发展

    依托特色农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兴县富民,是安吉模式的又一重要经验。一是以联动发展推进绿色工业化。安吉以农业为基础,联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时严格筛选科技含量高、污染排放少的工业项目予以发展,推动了绿色工业化。二是以功能拓展引领引领农村服务业。积极拓展农业功能,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引领农村服务业发展,实现乡村旅游规模和效益的倍增。
    4经营生态资源、追求生态效益

    树立经营生态的价值观,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通过经营生态资源,把生态资源转化成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安吉模式的重要经验。一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为经营生态奠定基础。二是出台系列引导政策,鼓励农民经营生态资源,在经营生态资源中创业兴业。

    5注重协调发展、推动全面进步

    安吉注重在新农村建设中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构建了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县域经济格局;实施村务公开,落实基层民主,充分实现保障农民基本权利;形成了涵盖文化资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农村文化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民生事业发展水平;构建了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化繁荣、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经济高效的生态文明格局;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干事创业,成为安吉农村的主旋律。

    6迎合新局势、积极创新体制

    针对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全域旅游,安吉努力推进全域景区化建设。根据“五化同步”的总体要求,在提质上苦下功夫力促转型:全域化布局、一体化推进、标准化管理、生态化发展、国际化引领。

    安吉在浙江率先成立旅游委,政府职能实现从行业管理转向更深层面的产业推进。为了整合资源提高效率,部门镇书记、林业局等部分局长都兼任副主任;为了和市场结合,又成立旅游发展总公司,政企分开,以便能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山东淄博博山镇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山村模板"

海外网  2017年07月17日

    初夏时节,一波游客刚走到杏山新庐旅游度假区的景点入口,就被叫卖声吸引,“五彩西红柿,好吃不贵哟”。闻讯后,游客马上聚拢过来,围观、品尝、购买。红、黄、橙、粉、花五种花色的小西红柿,让游客大开眼界、大饱口福。

    这是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朱南村投资23万元搭建的一个珍稀果蔬大棚,大棚内共种植9个品种的西红柿,使用的全是有机肥料,绿色健康、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线上线下销售,产品供不应求。这是博山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名片之一。

    近年来,博山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聚焦问题补齐短板,着力提升文明素质,着力清新乡风民风,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着力丰富文化生活、着力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了针对性、实效性。

    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古村落开发结合起来,打造“青砖黛瓦存古韵,老墙古巷展新姿”的古村落开发试验区。五福峪村旱作梯田系统是博山镇的农业文化遗产。经过重新修整后,整个梯田区域依山而建,景色颇为壮观。尤其是在晨曦暮霭,夕阳西下时,一排接一排,一坡靠一坡,一级依一级,层层叠叠或如史诗,又似丹青,加上山水的点缀、树林的映衬,至美至极。

    博山镇倚山就势,借势造景,“不挖山头、不填水域、不砍树木”,加强山体、水系、森林的保护,尤其在规划的概念设计与基础建设上做足“山、水”文章。通过挖掘“淄河源、博山根”文化元素,让来到这里的游客看青山、望碧波,寻根源。目前,博山镇已拥有杏花山、天佛山、五仙胜境等3处市级森林公园,一个依山傍水、景城相融、绿水环抱的魅力博山镇日益形成。

    博山镇人文荟萃,绵延千年的文化传承,在明清时期迎来了属于她的繁盛,明末清初从博山镇走出了历史文化名人任浚。“一代帝师”孙廷铨在《十三经注疏序》跋中盛赞此文“尚书文章凌轹(压过)秦汉……”。任浚的影响奠定了博山镇作为南部山区乃至整个博山地区文化高地的人文基础。

    让博山镇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是博山镇坚持的“立足生态优势,致力绿色崛起”的生态城镇建设新实践。

    博山镇在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和山水景观的自然之美基础上,按多规合一的要求,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团队,对全镇进行整体规划,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载体,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突出城镇规范化管理,持续加大城镇核心区建设力度,全面提升生态博山镇建设水平,实现了旧景换新颜的巨变,古迹遗存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博山镇散落着许多处古民居、古村落。做好“古村落”文章是博山镇“乡愁文化”的落脚点之一——投资9000余万元,绵延上百公里的生态观光路网将这些历史人文遗存连珠成串。

    位于郭庄东村的韩家大院就是其中的代表。韩家大院始建于清末,坐落于博山镇郭庄东村东南面,韩家胡同两侧,有代表性的建筑多达十几处。该古院落群保留较为完整,尽管经过历史变迁、风雨侵蚀,保存下来的老屋未失原貌,当年韩家大院的气派在土墙泥瓦间仍可仰望。

    据史料记载,五老峪村在清代初年即已形成村落,该庄位处山峪中,相传村民迁来时,即有五位高龄老人健在,均已近耄耋之年,一时传为佳话。当时尚无村名,又有五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居此,故名“五老峪”。

    朱南村有片200余亩的百年杏园,共有杏树2000余株,其中有一株“杏王”距今约有500年的历史,百年以上树龄1000余株,是远近闻名的“百年杏园”。从去年开始,百年杏园几乎天天都有新房客。

    2015年,朱南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依托这片百年杏林,朱南村人充分利用扶贫项目资金,艰苦创业,夙兴夜寐,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朱南村凤凰涅槃,华丽转身。朱南村依托杏花山森林公园自然风光优势,元宝枫、金银花、杏园、樱桃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和贫困户、村集体双收益,真正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2016年,新成立的杏山新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被国家旅游局、国家扶贫办表彰为全国“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杏山被评为淄博市森林公园。

    由山东金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15亿元,主要围绕五老峪水库实施生态水系、生态绿化和生态景观打造等工程,建设观光路、绿化种植、拦水坝等配套基础设施及生态农业设施。目前,已完成丘陵地平整2000亩、特色种植200余万株、绿化荒山3000余亩,修建观光路11公里、拦水坝6座。项目全部建成后,荒山绿化面积将达1万亩,拦蓄水源10万方,将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打造区域生态高地,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博山镇打好“文化旅游+节会”特色牌,成功举办了草莓采摘节、蓝莓采摘节、山地自行邀请、杏花节等较有影响力的大型旅游节会活动。不断丰富节会活动内涵,策划举办了首届马术节、首届鲁冰花艺术节等独具地域特色的小型节会活动。

    近年来,博山镇围绕“博山、淄水、农园、生态”四大特色资源,打造“全域AAAA、景镇一体化发展的山水田园自驾旅游小镇”的整体规划目标,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全域旅游、全业旅游、全时旅游、全员旅游”的“四全模式”。

    全域旅游,就是全镇境内都作为景区来规划、打造和发展。树立“全镇一盘棋”的观念,全镇的镇村布点、产业发展、种植结构、市政设施、环境打造等方面都要服务于、服从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全业旅游,就是一二三产业都可以发展为旅游产品,凡是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种植、加工、服务业都要做大做强,努力打造为工业、农业旅游示范点,让市民参观、体验。

    全时旅游,就是要通过全力打造,达到一年四季、白天晚上都要有旅游项目的效果,让市民任何时段来到博山镇都能玩得尽兴。

    全员旅游,就是要教育和发动全镇各行各业的居民,人人都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中来,人人都是窗口,人人都要文明礼貌,不断提高文明素养。同时要将博山镇的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旅游,让全员感受乡村旅游带来的财富和福利。

    博山镇在这一模式的引导下,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人文优势和产业基础,始终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富民强镇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截至目前,全镇共有上瓦泉村、朱南村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天佛山”“颜春”“得茂实”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上瓦泉村有机蔬菜乡村旅游示范点,4处3A级以上精品农家乐,博山镇先后荣获“山东有机农业第一镇”“山东省旅游强乡镇”“省级文明镇”“山东省特色生态产业示范镇”“2013年度好客山东休闲汇最佳休闲乡镇”“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镇”等殊荣。

    去年以来,博山镇为了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以扶贫项目为抓手,从项目方案的编制到实施再到运营,每个步骤都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在每个环节挖掘项目的收益点。发挥旅游业态带动能力强,富民增收效果明显的优势,依托自身优势,引导相关村成立农业发展公司、旅游公司,策划“999开心果园”项目、杏山新庐旅游度假区项目。同时,发挥“文化旅游+扶贫”模式的范带动作用,将旅游产业打造成能脱贫、可致富的优质产业。

    结合当前环保治理任务,列出企业的问题清单,一对一把脉问诊,实行精准施治。对落后产能,借助政策、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督促企业进行技术革新,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转型升级,对“小散乱污”企业进行全面关停并转。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调整充实博山镇非公经济党工委组成人员,侧重在非公企业中培育选树优秀党员,发挥党建引领带动作用,激发企业人才活力。此外,还开展“时代先锋”选树工作,发掘培养本土榜样。

    今年前5个月,博山镇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预计完成26241万元,同比增长22.7%;工业利润预计完成2211万元,同比增长21.9%;工业利税预计完成3738万元,同比增长20.7%。

    “以前农村的厕所是蚊蝇乱飞、臭气熏天,没想到现在我们用的厕所和城里的卫生间不分上下,既干净又方便,还给我们免费抽厕,真是服务到家。”村民高兴地说.

    臭气熏天、蛆蝇成群、无从落脚是对原始农村旱厕的真实写照,为加快推进全镇农村旱厕改造顺利开展,改善农村群众的卫生状况,博山镇把农村旱厕改造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改厕费用不仅全部由财政承担,而且享受免费抽厕,确保不增加弱势群体负担。

走在博山镇的乡间上,农村道路平整宽阔,新建的文化广场上正热闹,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们乘凉聊天……博山镇创建美丽乡村,做好卫生环境治理、乡村绿化、美化、亮化、道路硬化等各项工作,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改提升、文体活动广场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创造出一幅美丽乡村建设图景的“山村模板。

董集镇探索“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

东营网-东营日报  2017-11-28

  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作为董集镇,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优势,坚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致力于打造集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今年以来,董集镇强化规划、突出特色,重点突破、精准发力,积极培育农业发展新业态、新引擎,着力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的互利共赢。2017年,

东营西郊城市后花园的董集镇共规划罗盖村、刘王村、前许村、董集村、秦家村五处田园综合体项目。董集镇成立了由镇领导班子组成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实地调研组,就各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建设事项与各项目负责人详细剖析,认真研究推进方案及制定近期建设计划。按照“一乡一业、一园一景”的原则,董集镇确立了发展特色村镇建设、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经营、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的发展思路,积极构建集“自然-生产-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景观带。针对各个项目的实际,罗盖村按照“一轴多组团、一带多片区”进行规划布局,建设入口景观区、文创商业区、主题民俗区等12个主题业态片区。该项目目前已完全土地流转400亩,建成葡萄大棚8座,种植苹果、梨、葡萄300亩,进行了沟、渠、路、桥、涵、闸等水利工程配套,建成小型水库1座,修建混凝土路2条,为项目开发奠定了基础。

刘王村按照“一心两园两区”进行规划布局,即游客接待中心、渔业观光园、林果生态园、荷塘游赏区和草坪种植区。项目已完成土地流转1500亩,水产养殖、草坪、林果种植等已成规模。前许村按照“一心两园”进行规划布局,具体分为游客服务中心、林果生态园、采摘园三大功能片区,目前已建设办公用房15间,科技大棚5个,种植葡萄240亩,苹果320亩,桃380亩,硬化路面10000平方米,滴灌设施基础部分已经完成。董集村则按照“一心两园一基地”进行规划布局,即游客服务中心、采摘园、休闲垂钓园和新能源科普教育基地,现已建设温室大棚10个,铺设道路300米,办公用房12间,开挖水池150亩,种植稻田1200亩。秦家村按照“一心六区”进行规划布局,具体为游客接待中心、水上娱乐区、荷塘观赏区、林下经济示范区、采摘区、花卉种植区以及稻蟹混养区,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4700亩,种植荷塘900亩,建设办公用房10间。五个田园综合体项目共计总投资约8000余万元。目前,董集镇各田园综合体建设中的水、电、路、讯等设施基本完备,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有力的推进中。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建设的振兴,还是生态建设、文明建设的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下一步,董集镇将以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为契机,按照各级有关部门的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发展机制,通过政府引导支持、企业主导发展的方式,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升级、生态升级和产业升级,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增强农业效益。同时,进一步推进发展模式升级,大力发展“农业+文创+旅游+康养”等新模式新业态,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让年轻人回村打造美丽

乡村才能实现乡村振兴

  华商网-华商报  2018年02月26日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众多旅游开发商、投资商、各级政府、相关策划及规划人员纷纷前往素有“关中印象体验地”之称的袁家村观摩学习。
  咸阳两会到来之际,华商报记者采访了咸阳市人大代表、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创战,了解袁家村的发展状况。
  华商报:袁家村发展的越来越好的原因是什么?
  王创战:不局限于当下,不断创新。我们一直在研究袁家村的可持续性发展。
  袁家村的整个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经过两次变革。上世纪70年代因为村上太穷,老书记郭裕禄发展传统农业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粮食产量逐年翻番,成为陕西省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80年代,老书记意识到仅靠传统农业无法致富,提出了袁家村的第一次转型:农业转工业。因为我们村附近石灰石资源丰富,所以因地制宜创办了石灰窑、砖瓦窑等原始村办企业。为把石灰卖出去,搞了运输公司。后来又创办了硅铁厂、印刷厂、海绵厂、水泥厂、建筑队、养殖场等,最多的时候,村办企业有近20个。袁家村及周边村民大多在这些村办企业上班,解决了群众就业问题。
  90年代,老书记觉得袁家村的发展不能满足现状,于是在西安发展外向型企业,搞房地产、影视公司、制药厂、旅游等。从80年代到2000年,袁家村用了20年时间发展集体经济。袁家村在这段时间迅速壮大,这是村子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2000年以后,村办企业开始走下坡路,很多厂子开始亏损甚至面临倒闭,老书记把袁家村下一步发展的担子交给了现任书记郭占武。
  郭占武书记认为,受经济、资金、管理等各种因素影响,袁家村可能无法将工业做大做强,于是提出转型,从工业转服务业。郭书记提出做旅游,村民全都反对,因为大家觉得袁家村没有旅游资源。2007年的时候,旅游的概念就是农家乐,大家都觉得农家乐没办法把人吸引来。郭书记提出用旅游的形式把人流吸引过来,然后再把人导流到农家乐,这个时候农家乐就能发展好。郭书记觉得,袁家村的旅游不是发展不成,而是村民思想没有解放,他提出解放思想,组织村民到省内外参观学习,让农民被服务,从而有了服务意识。
  郭书记觉得,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是后期旅游的一大看点。所以我们将袁家村的旅游定位为关中民俗文化。2007年的时候以民俗旅游的形式把游客吸引到袁家村,同时鼓励村民搞农家乐,促进农民增收。食品安全也是未来的大趋势,因此我们以此为突破口做乡村旅游,最初坚持了半年时间,以民俗为主题,以食品安全破题,慢慢的,人多了起来。我们又考虑如何把来了的人留下来,于是把陕西所有做得好的传统小吃都集中起来,做了美食街,让游客吃到美食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可以给这些地方供原料。原料和小吃就都能卖出去,从而加长产业链。美食街将袁家村的人气进一步带动起来,袁家村做农家乐的村民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但是我们又发现新问题:这些游客都是白天来,如何将这些游客留下来,转化成长期游客?
  于是,2010年,郭书记提出袁家村要从乡村旅游向乡村度假转型。于是我们开始打造能留住城市游客的客栈,又给晚上住宿做了酒吧街、艺术街、时尚街以及一些主题街等配套。
  乡村度假本身外延很大,可以做很长时间,但是我们觉得还要把产业链进一步扩大。2012年,我们将袁家村原先的作坊改成股份制公司,进行规模化,尝试将农副产品产业链做起来。我们把作坊改成了合作社,让经营作坊的商户、袁家村村民以及周围的老百姓入股,从而带动袁家村及周边村民致富。这时我们提出了打造农民创业平台的口号。起初农民对入股并没有概念,现在村民已经全部入了股。我们将袁家村打造成产业孵化基地,村委会把关,村民收入分为两部分:自家经营的农家乐和股份分红。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现在觉得,不到300口人要把旅游做大做强不太可能,所以我们要带动周边的群众共同发展,打造袁家村社区,以袁家村带动周边十个村的发展。
  华商报:近年来乡村旅游蓬勃兴起,袁家村与其他地方的乡村旅游有什么不同?
  王创战: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大多是以企业投资形式出现,而袁家村的发展目的是带动村民致富。
  华商报: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的困难是什么?
  王创战:在袁家村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制约乡村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农民的思想教育。为了抓好农民的思想教育问题,我们2010年设立了农民学校,每周对农民进行培训。我们在农民教育方面下的功夫非常大,每年都组织村民外出学习。
  华商报:能谈谈袁家村模式吗?
  王创战:模式是能够复制的,我们现在只能叫袁家村经验。袁家村经验的核心其实是两委班子为了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研究出一条旅游产业,解决了村子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觉得可以把袁家村的经验和思路带向省外,打造更多美丽乡村,持续带动产业链的同时,带动老百姓致富。
  为了让大家知道袁家村是干什么的,我们成立了美丽乡村培训班,告诉大家美丽乡村如何发展。美丽乡村必须有能将农民结合起来的产业做支撑。为了分享袁家村经验,我们成立了袁家村百村联盟,将华西村、刘庄村等全国各地有名的村庄以及渴望发展村庄的村干部团结起来,形成村干部互动的平台,有助于农村和基层发展。
  袁家村的发展,其实是探索中国农村未来发展的路子。我们认为自己有经验也有办法给中国广大农民做样板,这是袁家村经验的意义。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把产业链带起来,让村民能够致富。
  华商报:如何看待乡村振兴?
  王创战: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给村里引进企业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一定是让本村的村民回来,爱村庄,一起为村庄的振兴努力,这样村子才能发展。年轻人不回来,农村都是老弱病残,如何振兴?别人到村里挣完钱是要离开的,不可能指望别人去振兴你们的村庄。
  2009年,我毕业后在外工作了一段时间,自己算了一笔账:我在外面挣钱,挣十年的钱不及在家里挣一年的钱,所以我回村上来了,因为村上有产业,能挣钱。现在村上的年轻人全部回来了,我们全民皆兵做旅游。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变化。
  华商报:袁家村未来如何发展?
  王创战:在本地我们用了十年的时间培育袁家村的品牌和口碑,袁家村的食品安全已经深入人心。袁家村下一步要进城出省,在西安、咸阳已经开设袁家村城市体验店。袁家村要以美食进城的方式,将农副产品产业链做长。
  另外,我们希望把袁家村的范围扩大,片区共同发展,让游客在这里能更长时间的停留,最终形成度假村。所以,我们提出以袁家村为中心,将20分钟车程内的昭陵到周陵,三点打通,三点合一,打造国家5A级景区,增强景区的可持续性和带动性,从而带动全镇甚至全县的旅游经济发展。  

中店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建设美丽乡村

六安声屏网 2018-02-24

近年来,中店乡积极谋划,按照中心村布点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开展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依托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乡村品位,切实增强了群众“获得感”。

一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共新建水泥路8公里,建设文化广场5座5200平方米,配置健身器材7套,新建公厕11座,其中移动式公厕6座,建设微动力污水处理站4座,配套污水管网2公里,改水改厕1100户,安装路灯500盏,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周边群众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二是农村环境愈发清洁

该乡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共投入2000多人,清理垃圾800余吨,刷白美化墙面20000余平方米,道路绿化20公里,种植香樟、女贞、枫树等绿植约6000株,整治塘口17座,清理沟渠3000余米,建设垃圾池130个,投放垃圾桶320个,配备垃圾清运车辆3辆,垃圾车20余辆,并不断完善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及长效管理机制,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实行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农村环境不断改善靓丽。

三是精神文明紧抓不松

该乡结合各村实际,组织群众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倡导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孝老爱亲、男女平等、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文明新风,并在各村醒目位置张榜公布,大力宣传,约束规范村民行为。在各村成立村民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常态化开展乡风文明活动,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引导群众移风易俗,耐心做好群众的思想疏导工作,改善婚丧大操大办、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良社会风气。大力开展“清洁文明户”“道德模范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夫妻、好儿女”等文明创建活动,在各村评选出一批先进人物,挂牌并设立宣传栏,塑造榜样力量,以身边典型引领农村文明新风。

四是村级经济稳步增长

各示范点结合自身实际,通过扶持投资金安脆桃、大棚西瓜、稻田养虾、养鳝鱼等特色种养殖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发展优势,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增收致富。目前,各美丽乡村示范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办公室)

 美丽乡村勾勒诗意画卷

 2017年11月24日 惠州日报

第五届惠州现代农业博览会今日开幕,主题是“绿色农业 生态惠州”。记者了解到,惠州以实施美丽乡村“三大行动”和创建新农村示范典型,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意的和谐生态画卷,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丽乡村的向往。

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业公园

据了解,本届农博会专门设置了主题馆,分为主题区、绿色农业区、美丽乡村区三大区域,主题区展示惠州特色农业产业和惠州生态山水资源,绿色农业区重点展示绿色发展方式、科技创新模式和成果及品牌农业亮点,美丽乡村区展示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成效。

“我们盘整废弃的猪栏、鱼塘、荒地和民房,帮助村民参与农旅创业,希望村民掌握农旅经营管理方法,真正实现增收致富。”位于惠阳区平潭镇的惠州市四季绿农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为农博会展区分会场,该公司董事长张宋介绍,他的目标是把农田变成花园式生产基地,将农业公园打造成绿色农业发展的样板和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可以让健康农业生产知识得到推广的示范型项目。

除四季绿外,海纳农业、源茵生态公司等惠州农业龙头企业也在加快建设农业公园。据介绍,这种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农业新业态,强化了农业的观光、休闲和教育等多种功能,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发展方向。

三大行动让乡村“脱胎换骨”

记者从市农业局了解到,从2014年起,我市累计投入5.95亿元,连续启动博罗、惠阳、惠东、龙门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力求塑造新农村建设的“惠州样本”。目前,已启动实施303个建设项目,其中280个项目已竣工完成,打造了一批突出连线成片、彰显岭南特色风貌、示范带动周边村庄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先行区。美丽乡村已成为惠州村民诗意栖息的绿色家园。

惠州全域推进美丽乡村 “清洁先行·清水治污·绿满家园”三大行动,每年投入20亿元治水、20亿元种树,让村庄“脱胎换骨”。通过“清洁先行”行动,建立“户收集、村集中、镇办转运、县区处理”的运作模式,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通过“清水治污”行动,农村建起人工湿地系统及管网,原来浑浊发臭的污水变得无色无味、清澈透明;“绿满家园”行动则让“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成为现实。

惠州还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层治理“三大工程”,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进度排在全省前列,完成新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4713公里,累计改造农村危房(泥砖房)27280户,行政村通光纤和重点区域4G网络有效覆盖率达100%,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农民幸福指数稳步提升。

与此同时,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政策举措精准落地,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大家共享绿色家园和谐发展成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2017-12-22  南方日报(广州)举报

“住在农村舒服,空气比城里好,要我去城里我也不愿意。”看到周边的变化,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村民高兴地说。85岁的罗惠瑞告诉笔者,现在的农村可漂亮了,走出家门就像走进公园一样。

谁能想到,这个地方之前被村民形容为“脏如粪坑”。新楼村这个百年古村有过万人口,“脏乱差”问题一度突出。在政府引导、村民努力之下,短短一年,破旧的土屋焕发新颜,脏乱的粪坑得到了清理……

这是丰顺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自去年以来,丰顺县坚持洁净为先、文化为魂、产业为基,以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以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为带动,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最强音。

洁净为先 重点聚焦污水垃圾处理

白墙灰瓦,古朴的巷道,参天的古榕与清澈的小溪交相辉映。古树之下,老人与小孩嬉笑,形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

新楼村是丰顺县最大的行政村之一,人口多、居住密集。历经数百年的变迁,缺乏有效规划和管理,逐渐跟不上时代步伐。此前,由于没有排污设施,村民沿江沿路沿池塘倒垃圾,时常弥漫着恶臭味。

回忆这一年的工作,新楼村党支部书记罗树虎有些激动。“前期的工作不好做。”特别是农村的清拆工作,难在群众工作不好做,千头万绪。为此,丰顺县、镇、村干部,理事会走村入乡,倾听民声。

“重点突出治污、保洁。”汤南镇党委书记廖月芝表示,在和村干部多次走访入户后,汤南镇决定从最基本的“治污、修路、建房、种树”和乡风文明抓起,全面改善和提升农村发展环境、人文环境。

干群合力之下,短短一年时间,新楼村完成近300个茅坑的拆除、20多户养猪户的搬迁、200多户民居的“穿衣戴帽”等,古寨及周边的水沟清理疏通、村道铺上石砖……“脏乱差”的古村变成“绿美净”。

新楼村的改变并非个案。丰顺县通过网格化管理,有效地破解保洁难题。同时,健全“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源头减量、资源利用。

丰顺县县长廖茂忠表示,以20户以上自然村为基本单元,重点实施排水、垃圾、黑臭水体3个专项治理。到2017年底,村庄保洁覆盖面达到99%,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90%以上,分类减量率50%。

文化为魂 以文明乡风治理基层

一幅幅山水花鸟画装饰着民居,一对祖孙散步,老人时不时停下脚步,向孙子讲述墙上的传统孝廉故事。一边是300多年历史的古寨,一边是代表现代文明的墙绘,传统与现代在新楼村“擦出火花”。

在新农村建设中,丰顺县注入民俗文化,发挥文化引领风尚、促进和谐的作用,赋予了农村“内涵丰富、外在美观”的文化内涵。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丰顺县委书记曾永祥表示,农村要治理有效,离不开文明乡风。丰顺以县、镇、村三级文明联创活动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伸渗透基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走访中,当地干部告诉笔者,随着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村民看到周边的变化,改变了“只扫自家门前雪”的心态。

各地不等不靠,掀起建设家乡的热潮。相关资料显示:朱的、朱拉伊、朱孟依、朱庆伊为东留大堤捐资3600万元;李小平捐资1500万元……近年来,留隍镇乡贤资助家乡公益事业的金额超过5亿元。

目前,各地积极抓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到2018年,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全县90%以上的自然村完成村庄规划编制。按照统一规划和标准,打造重要节点绿化美化,提升村庄品位。

在丰顺县东北部的留隍镇,自然资源丰富、文化特色明显。为此,丰顺县启动了省级新农村连片建设示范工程:经韩江沿岸,以九河村为核心,连接上围村、砂汤村、葛布村、田坫村形成建设主体村带动辐射周边环市村、上湾村、口铺村、新埔村、长林村等发展建设。

丰顺县委农办负责人表示,通过“五村连片十村联动”工程,扩大温泉旅游、客潮文化旅游影响力,形成“一轴一心三带四片区”的全域旅游精品路线,打造“客潮古邑、青榄之乡”留隍健康主题小镇。

产业为基 让老百姓钱包鼓起来

从丰顺县城出发,经石桥村到梅溪村,粤东第一瀑布龙归寨瀑布和千年古刹释迦庵等景点串珠成链,自然风光和文化景点相互交融。

由于生态资源丰富,紧邻龙归寨瀑布风景区,汤坑镇横东村依照“修旧如旧”原则将村落的四围屋修整改造成民宿,种植成片的四季花卉,在村前溪水两岸建设长廊,打造风光带、修建水上游乐园。

如今,横东村与周边的梅溪村、东秀、下村实现四村联动。村干部介绍,去年以来,新增了十多家农家乐、农庄等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成为悦山、乐水、享文化的生态休闲旅游黄金走廊。“村民将闲置的老房屋出租,每间房一年的收益为1200元。”横东村村干部徐锻说。

依托万亩茶园,潭江镇官下村正在探索茶旅融合的新路径。潭江镇计划将基础较好的茶园改造升级,融合传统茶文化、畲族文化进行规划和建设,让游客亲身参与茗茶的采制、泡饮等活动,延伸产业链。

按照“点上抓精品、面上抓示范、全县抓覆盖”的思路,丰顺县将突出建设重点,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100条新农村示范村(其中省定贫困村61个)、其余163条行政村全部建成人居生态环境整洁村。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工程。”曾永祥表示,丰顺县将立足本土特色实现产业兴旺,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坚持农旅融合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

对话

丰顺县委书记曾永祥:

农民是新农村

建设主力军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丰顺将如何抓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呢?为此,笔者专访了梅州市丰顺县委书记曾永祥。

问:产业兴旺是农村持续发展的动力,丰顺将如何发展壮大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产业,确保农民不断增收致富?

答:首先要立足本地实际,盘活丰顺的农林资源,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展茶叶、油茶、红薯、青榄等特色优势产业。

其次,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农旅、文旅、养旅融合”的路子,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我们计划筹资60亿元,推动十几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景区的规划建设,擦亮“中国温泉城”“中国长寿之乡”等金字招牌,吸引更多游客来丰顺体验、享受慢生活。

再者,着力打造绿色饲料等农产品精深加工、电子电声等百亿产业,为农村转移就业创造条件,解决就业问题。

问:在新农村创建中,丰顺充分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乡贤的支持作用。那么,丰顺县是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答:第一,是多做宣传,做好政策释疑工作,讲明白为什么要搞新农村建设,大家参与会带来什么效果,让老百姓当家作主。

第二,是典型引路,示范引领,树立一些正面典型,老百姓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就会积极参与,实现共建共管共享。同时,营造“竞争”氛围,村与村之间、理事会与理事会之间,互看互比互学。

丰顺的外出乡贤本身非常关注家乡,这点非常重要,让我们做起工作来有自信、有底气。我们与乡贤建立了日常联络互动机制,比如通过各地商会这一平台。商会有活动我们都会积极参与,借助这个平台讲解重要政策,交流地方政府的想法,争取获得乡贤的理解和支持。

项城:乡村美景入画来

 

  2017-10-12    周口日报 

 

  凉亭、花坛、长廊……金秋季节,项城市李寨镇油许村的美景引来了十里八乡的游人。

  “我真羡慕住在老家的人。你看,白墙红瓦的房前屋后,有那么多的花卉竞相开放,现在咱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比蜜还甜呢!本土回乡创业的薛海东兴奋地说。

  行走在项城的村村落落里,只见田园风光与洁净的村庄环境相得益彰:精雕细琢的景观节点、古色古香的凉亭、匠心独运的文化墙,村民们三五成群或徜徉在如画的村中、或笑逐颜开地聊着家常话、或在村前文化广场锻炼憩息……

  项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敏说:项城市美丽乡村建设按照重点建设关键部位、全面整治落后部位的要求,科学规划建设方向,统筹现在的要素和将来的要素,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结合村镇、社区实际,高标准规划,全方位部署,逐步形成点上有成效、面上成规模、整体大提升的建设格局。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对项城开展移风易俗、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项城市移风易俗工作抓得有声有色,很接地气,有思路、有措施、有效果,希望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今年以来,项城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公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为目标,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乡环境为载体,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了村庄绿化亮化、统一风貌改造、垃圾分类处理等重点工程。印发了《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方案》,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明确了目标、细化了要求、夯实了基础。

  项城把推进移风易俗、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工作的度量衡,在推进移风易俗方面,实施了六个一,即编排巡演一戏(豫剧《彩礼风波》)、印发 一书(《移风易俗家风家训故事小册子》)、拍摄一影(微电影《女儿的婚事》)、编导一曲(移风易俗快板书)、配备一员(村级移风易俗顾问员)、设置一墙(各村沿街设置图说移风易俗宣传墙)。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打造了一创一评一堂一队一场一榜六个一示范工程,即创建一批文明村镇,评选一批五星级文明户,开设一批道德讲堂,成立一批志愿服务队,建设一批文化广场,设立一批好人模范榜,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程。
  项城市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村建设,完善保障机制、建立考评机制、健全长效机制,制定出台了生态文明村建设考核验收办法,对验收达到标准的示范村,实行挂牌管理,并给予资金奖励,对成功创建市级、地级、省级、国家级的行政村,分别奖励3万元、6万元、10万元、20万元。各行政村结合实际,组建了保洁队伍,配置了保洁工具,制定和完善了保洁制度,实现了农村垃圾收运一体化,达到了环境美、颜值高的美丽标准。

  围绕移风易俗和美丽乡村建设,项城市开展了全方位、多视角、高密度的宣传报道,通过《项城市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倡议书》、墙体标语、过街横幅、宣传彩页、流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把文明理念融入人民心中。该市组织开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累计评选各类好人、道德模范近万名,评选五星级文明户2000户,征集家风家训近万条,设置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牌300余块,绘制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移风易俗文化墙近10万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处有、天天见,达到百姓日用而不觉的程度。

  项城市健全完善一约四会(即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并公示上墙,开展农村陋习整治行动;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全市农村大办宴席、铺张浪费的不良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充分发挥道德评议会作用,对村民婚丧喜事、孝敬老人、保护儿童、诚实守信等进行定期评议,将评议结果纳入道德模范、最美人物、文明家庭和文明社区的推荐评选活动中;发挥禁毒禁赌会作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禁毒禁赌宣传教育,组织开展了打击非法宗教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专项整治行动,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项城市充分发挥文艺作品在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中的积极作用,开展优质文化惠民行动。以评选出的项城好人、道德模范为原型,创作推出了豫剧《要彩礼》、快板书《争做文明好市民》等一批具有项城特色的文艺作品。今年以来,该市共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500余场(次),开展百姓宣讲直通车宣讲巡演活动40余场(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60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群众的文明素质。该市充分运用互联网+”理念,精准实施文化惠民,以项城市融媒体中心为平台,建立数字文化服务网络,精心设置了文化套餐,让百姓根据意愿选文化”“淘文化”“点文化,真正实现了文化的问需于民、以需定供、按需配送。

  在推进59个行政村脱贫的同时,千名项城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积极响应市委千人回千村,帮助打造美丽乡村的号召,全力开展帮扶活动,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献计出力。一些威望高、有经验、能力强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道德模范和村级顾问积极投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让项城一个个乡村抖落满身尘埃,像明珠被擦亮一般,闪耀出熠熠光辉,也照亮了村民们的幸福生活。(记者 杨光林 通讯员 吴建成)

 

美丽乡村海南样本| 三亚青塘村:孩子们嬉戏的天堂

 海南日报  20170522

     以“留树”“叠山”为理念,将休闲旅游与亲子主题相结合

    美丽乡村·海南样本

    三亚海棠区湾坡村青塘村民小组,是一个目前仅有12户人家驻守的小村。清幽青塘,却自然天成。这里犹如热带花园,拥有林地、田地、村庄、池塘等多种景观,树林荫翳,花果飘香,稻浪翻滚,民心和乐。

    亲子主题让美丽村庄“活”起来

    “我是为青塘村设计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而首次探访这里,太美了!”上海友臻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说,初见青塘,是个偶然。爱上青塘,却是情理之中。

    青塘村西邻湾坡路,东与林旺镇相望,区位优势不错,陈东干脆下决心自己来建设这个村庄,不曾想,却开启了他“跨界”的尝试。从设计图纸落实到建设运营,让美丽村庄“活”起来,是陈东及其团队考虑最多的内容。

    “海南生态好,不缺美丽乡村,但井喷发展的亲子游市场,却缺乏宜居宜游宜业的户外亲子乐园。”下定决心,陈东牵手海棠区和湾坡村委会,共同建设彩虹部落美丽青塘。

    让美景“卖”出好价钱,关键是做出特色。绿油油的稻田,清澈水渠蜿蜒而过,水池内的湾坡鸭怡然自得,一派田园风光惹人陶醉;原生生长的小树林,稍加修饰加入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亲子互动活动,定向寻宝、丛林穿越、灵感陶艺、真人CS、儿童卡丁车、平衡绳等活动寓教于乐,深受孩子们的喜欢;荒地上顺势而建的动物园,孔雀、小马、兔子等呆萌可爱,孩子们纷纷给其喂食,近距离接触大自然。

    “青塘村将休闲旅游与儿童户外教育相结合,与北山村组成的美丽乡村路线,再加之以高端度假酒店为代表的海滨度假带、以南田温泉为代表的温泉养生、以水稻公园田野狂欢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等多门类的‘旅游+’体验,‘产业跨界’展现了海棠区多样的区域旅游产业模式,助力三亚旅游模式从‘蓝色旅游’向‘蓝绿旅游’相结合,从滨海旅游时代向全域旅游时代的转变。”海棠区区委书记刘冲说。

    村民将分享美丽乡村发展红利

    青青塘中水,悠悠童子心。围在高树下坐着,一笔一笔画青塘,孩子们的七彩梦想,跃然纸上;树下,一对秋千上的母子正促膝谈心,漫看眼前脉脉青山、朵朵白云、片片稻田,怡然自得;密林绿意间,孩子们迈开欣喜的步伐,穿行丛林诠释勇敢的心。

    变化的不止是村内环境和人气,还有一户户村民。“破旧的空房子竟然还能租给公司建民宿,每年有2万元收入。村里的名牌农产品湾坡鸭也成了旅游形象标识,被制作成孩子们喜爱的玩偶、工艺品。听说还将引进乡村创客给我们培训,让大伙学会如何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村民蓝福标盘点着村里的新变化。

    走进青塘村,槟榔花香、黄皮树香、菠萝蜜果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村里种的水果现在可是宝贝,摘下来放在乡村集市卖,特别受游客欢迎。”湾坡村村支书周其川透露,目前村民自发开展小本经营,下一步村里将组建公司,大数据分析精准开发户外游、亲子游、创意游产品,让村民以入股分红、就业创业等方式分享美丽乡村发展的红利。

    “青塘之美,美在自然。我们不大拆大建,不求新求洋,以‘留树’‘叠山’为理念,一切尊重这里的自然生态,因地制宜导入特色产业,既让乡村发展可持续,也让村民致富增收不间断。”置身于孩童间,提起画笔,陈东开始描绘心目中青塘村未来“蝶变”的模样……(本报三亚5月9日电)

    青塘村游玩小贴士

    怎么去

    青塘村地处三亚市海棠湾林旺镇西南部,紧邻湾坡路路口。沿海南环线高速(G98)海棠湾林旺出口,延湾坡路直线于2.3公里到达目的地。

    玩什么

    村内各类活动皆围绕亲子主题展开,各类特色户外拓展及活动类型丰富。譬如户外露营、迷你动物园、迷你马术俱乐部、儿童手工DIY、儿童自然教育、一亩田农庄、水果采摘乐园、陶艺坊、儿童真人CS、童趣书吧、丛林穿越、亲子BBQ、小小建筑师等。

    吃什么

    结合地方自然生态喂养的湾坡鸭,肉质紧实,口感清新。黎族传统竹筒饭、野果酒、糯米酒,以及海棠湾特色藤桥排骨和乳羊火锅,也是本地特色佳肴。

美丽乡村海南样本| 琼海加脑村:谁不说我们村子美?

 海南日报   2017年05月12日

    美丽乡村·海南样本

    椰树高耸、槟榔亭亭、翠竹婆娑,美丽乡村建设让浓郁苗寨风情与外界精彩对接

    琼海加脑村:谁不说我们村子美?

    盛夏时节,苗寨里天蓝水清、绿树葱茏。今天下午,“哖嗦”苗家乐老板李家全在琼海市会山镇加脑村的村口目送一批批自驾返程的游客,这位苗家大叔脸上堆满笑容,“虽不是旅游旺季,但每周来村里的游客还是很多,甚至还有外国人,谁不说我们村子美?”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加脑村村口的停车场便停满了车,村里的苗家乐个个爆满。

    2014年起,会山镇政府陆续投入资金1000万元,把这个小苗村打造成“洁净美”的特色乡村游村庄。仅3年时间,加脑村从少人问津的偏远苗村变成宾客盈门的美丽乡村。

    苗家乐越开越上档次

    群山环抱的加脑村是一个苗族村,万泉河穿村而过,村子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保留了浓郁的苗族风情。沿着石板小道走进加脑村,路边椰树高耸、槟榔亭亭、翠竹婆娑,犹如一幅水墨画。村中的民居和路牌也别有特色,房子的外墙上画着展现苗家生活场景的图画。

    美丽乡村建设,让村民走上一条农旅结合、旅游扶贫的新路子。2015年3月,村民李家全筹借了3万元,贷款5万元,购置了5张桌子和锅碗瓢盆,他决定对自家的房子进行改造,建设村中首个苗家乐。

    “全家一年收入才6000多元,你一下子搭进去8万元,万一血本无归怎么办?”看着李家全热火朝天的劲头,他的妻子狠狠给他泼了盆冷水。面对质疑,李家全咬咬牙撑了下来,“你们没出过门,不懂外面的世界变化多大。”

    当年4月,苗家乐建成,正赶上海南黎族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三月三”,随着大批游客来到加脑村,李家全收获了第一桶金。他说:“每天都有五六千元营业额,家人笑得合不拢嘴,都说苗家乐开对了。”

    “但当时的苗家乐简陋得很。”李家全回忆,当时只有厨房和一间接待客厅,室内最多接待50人。“人一多起来,就得在院子里搭简易遮阳篷开辟户外餐厅,还要挨家挨户去借桌椅碗碟。”

    随着加脑村名气越来越大,慕名前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李家全盘算着升级苗家乐。他陆续投入10余万元,按照苗族风格将房屋修缮一新,还新建起凉亭和可容纳百余人聚会、唱歌的餐厅。“现在光是我这就能容纳200多人同时就餐,加上村里其他苗家乐,再也不会出现游客无处吃饭的情况了。”

    建设苗绣文化园打造特色品牌

    在“哖嗦”苗家乐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吃起“旅游饭”。现在,村子里又新开了5家苗家乐,还建起多家特色民宿,蜂蜜、胡椒、山兰酒等各种“苗”产品“上网”,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产品。

    据统计,去年,加脑村人均年收入达13595元,同比增长19.9%,是会山镇人均年收入最高的自然村。

    “以前有游客来,村民们觉得为他们提供吃喝就够了,哪能想到做服务呢?”李家全介绍,苗家乐刚开时,服务员慢上菜、上错菜是常有的事,时常接到客人的投诉。为了做好服务,李家全专程到琼海市区学习现代化的经营理念,从上菜、点单、记账做起,让每个环节都井然有序。

    不仅是李家全,加脑村所有村民的意识都有了转变。过去,由于加脑村位置偏远,有些村民甚至一辈子都没出过村子,见到外人来还会拘谨。现在,越来越多村民主动投身到村子的旅游建设中,积极起旅游培训班,变得能说会道,不论是谁,都能给游客们做向导。

    “加脑村成为会山镇美丽乡村的建设样本。”会山镇委副书记柳俊介绍,会山镇将按照“加脑”模式在加脑村周边打造苗绣园村和伍黎村,建设苗绣文化园,并把它们串联成独特的苗寨景观,打响特色招牌,让村民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享受更多发展红利。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