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城市文化专题信息

发布时间:2018-03-21  |  浏览:

潍坊推动文化大发展实现文化大繁荣

 潍坊文明网  20170224

在潍坊市决胜全面小康、加速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提出了一三四七的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这一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是在对发展形势科学分析,对潍坊发展新阶段、历史新方位、跨越新机遇准确把握基础上提出来的,既符合践行新理念的要求,又切合潍坊发展实际。报告指出要着力打造四个城市,其中对着力打造文化名市提出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城市文明程度位居全国前列,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开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业成为重要支柱性产业,文化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知名度显著增强,文化潍坊、文明潍坊美誉更加声名远播。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报告指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已有文化资源,规划建设革命传统、改革开放、廉政勤政教育阵地,培育新时期潍坊精神,形成全市人民共同精神家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扎实推进诚信潍坊建设。选树潍坊好人、道德模范、各类典型,大力弘扬先模精神,聚积向上向善力量,持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近年来,全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果丰硕。以重要节日、重大主题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管理更加规范。去年全市有10名个人、9个项目、9个组织、10个社区入选全省最美志愿服务组织项目。2016年,有6人获评中国文明网《好人365》封面人物,2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4人获评山东好人之星48人入选山东好人榜160人入选潍坊好人榜。加强好人学习宣传,通过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巡讲团、在十笏园建设好人一条街以及组织名家画好人等活动形式,提高了身边好人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形成身边好人有荣誉、受尊重的社会认同感和良好舆论氛围。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文明单位动态管理方面,改变重创建轻管理的状态,去年全市新增省级文明单位(包括村镇、社区)110个。文明行业创建方面,联合开展诚信交通”“文明诚信市场等一系列创建创评活动,有效提升了行业服务水平。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方面,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推荐,全市24个家庭被评为山东省文明家庭,数量居全省第二,高密市单美华家庭获得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乡村文明行动成效明显。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和农村诚信创建活动,29个村入选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文明家园示范村,32个镇村新入选省级文明村镇。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平台不断拓宽。公益广告宣传全面铺开。城区主要交通路口、沿街门店等电子屏增加了公益广告的滚动播放频次,公益广告播出占比超过20%。城区建筑工地、道路施工围挡刊载公益广告面积均达到30%以上,公交车车体公益广告占比20%以上。积极开展网络文明传播,影响力不断增大,为全市网上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整合开发公共文化资源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报告指出: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开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报告指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创新、开放、孝德、包容文化,打造文艺精品,开展全民阅读,打造书香潍坊

    近年来,全市加大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全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率达到85%,省定贫困村文化大院和综合文化活动室达标率达到73%,均超过省里任务要求。市博物馆成功创建国家一级馆。市美术馆开馆运行,填补我市市级美术场馆空白。安丘市青云山文体中心、寿光市艺术中心、昌乐县博物馆等一批高标准县级文化设施启动建设。顺利完成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全市13个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其中一级馆数量达到10个。

    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市图书馆、博物馆实现了中午不休、全天开放,全市新增免费开放空间220个,潍水讲坛、精品展览、公益培训等品牌服务活动有声有色,深受群众欢迎。开展百千万公共文化人才培训150余期,培训2万余人次。公共文化场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图书馆在社区、学校等设立分馆20余个,青州市建成24小时自助图书馆,诸城市设立18处社区图书流动站,县域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服务网络基本实现通借通还。

    创新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一村一年一场戏、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和数字化升级等年度任务目标,全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全省农家书屋现场会分别在安丘、诸城召开,工作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市文广局被评为全国广播影视基层统计先进集体,青州和寿光被评为山东省首届阅读示范县(市)。各地积极创新开展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大力推动文艺创作演出。对大型茂腔《红高粱》《非常妈妈》两部大戏进一步加工修改,艺术水准有了较大提升,小品《招聘婆婆》荣获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大赛银奖,《风筝谣》等一批作品在第三届山东省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大赛中获奖,诸城茂腔《失却的银婚》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山东戏曲编剧人才培养基地和山东小戏创作基地成功落户临朐。成功举办全市首届民办文艺团体大赛,170余个团体参加比赛,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加强传承保护

    产业转型升级

    报告指出:扎实推进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保护好革命文化纪念地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深度挖掘潍坊文化历史价值,编好讲好潍坊故事,传播好潍坊声音。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推动潍坊文化走出国门。

    报告指出:大力培育领军企业,抓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

    全市大力构建潍水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体系,加强对优秀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发、传承保护、普及推广,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模式,进一步扩大潍水文化影响力。截至目前,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完成,共普查文物51.9万件/套,数量居全省第二位。去年争取上级资金6000余万元,一大批文物和乡村记忆项目得到有效保护。昌邑华裕茧绸文化博物馆等10家民办博物馆建成开放。采取多种方式让馆藏文物活起来,全市31个博物馆常设展览达到160个,举办临时展览180多个,观众突破280万人次。高质量完成《潍坊市文物保护条例》立法工作。

    扎实推进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进一步完善非遗名录体系。15个项目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潍坊鸢都嵌银厂和董家骨科诊所被评为山东省第二批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九千绣花女培训工程被评为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聂家庄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聂臣希被评为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组织举办中国古琴艺术展、乡音乡韵方言展演大赛等系列潍水文化主题展示展演活动,产生广泛影响。创新举办中国(潍坊)传统工艺创意设计大赛及获奖作品展,有力推动了传统工艺创新发展。建成30处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示范点。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在潍坊商校和聋哑学校建立了两个非遗传承培训基地。

    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发展。完成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巡检清理,潍坊十笏园文化运营有限公司成功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山东泰岳兄弟影视有限公司获2016年度全国版权示范单位,潍坊翰林轩文化有限公司入选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局软件技术服务商名录,25个项目进入国家软件系统需求框架,入选数量居山东省第一位。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初步建成文化艺术金融融合发展服务平台。青州安排财政资金1060万元,加大文化产业资金扶持力度,推动中国中晨(青州)国际文化艺术小镇项目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高密总投资4.8亿元的月亮湾文化园区项目获批全国第三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全市电影票房实现1.4亿元,居全省第四位。积极开展文化招商引智,市本级引进1个招商项目和3个总部经济项目。

    文化旅游产业

    实现融合发展

    报告指出: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业成为重要支柱性产业。

    全市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发展文化旅游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依托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我市不断加大投入,提升档次,大力开拓旅游市场,积极加强与国内外旅行团体的横向纵向联系,使得我市文化旅游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得到显著提高。

    为抢抓大众旅游时代到来的机遇,加快推进全市旅游业改革发展,把全市建设成文化创意旅游基地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我市以全域旅游发展为统领,把旅游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做好旅游+文章,构建大旅游发展格局。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进一步激发各类旅游要素的活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发展壮大现代旅游业。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培育一批旅游品牌,打造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高端乡村旅游综合体,引领乡村旅游发展转型升级。加快农家乐乡村旅游的串珠成链、扩面成片,打造一批精品农家乐集聚区。

    深度挖掘包装全市各类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十笏园文化街区、青州古城、诸城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安丘齐鲁酒地、高密东北乡、临朐宋香园等重点项目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产品内在吸引力。对以市区乐道院、潍柴老厂房、坊茨小镇、大英烟厂、坊子煤矿等为代表的文化遗产进行规划整理,研究推出中心城区文化旅游线路。在景区、酒店设立非遗产品演示展销体验区,把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青州府花边大套和仿古铜、核雕等传统工艺品展销、制作体验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推广青州市将40余个非遗项目在古城旅游区免费展演的经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

    提升文化品牌价值

    增强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报告指出:打造潍坊地域文化品牌和历史文化、民间艺术品、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及自然遗存等系列特色品牌。挖掘提升世界风筝都、中国画都等品牌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深刻论述,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将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境界。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以及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和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等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强调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名市的战略重点,正是自觉服从、服务于这一大局,充分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提高文化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下步工作中,我市将进一步强化品牌理念,以品牌打造促进工作全面提升。一是突出特色。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按照人无我有的思路,对当地特色优势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梳理研究,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策划设计一批创新性项目,通过坚持不懈打造提升和总结提炼,推出一批内涵丰富、能够充分彰显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二是用心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要发扬工匠精神,强化精品意识,围绕群众需求,突出文化惠民,着眼提升服务效能,在文化内涵建设上下功夫,用心打造文化精品项目,努力在繁荣城乡文艺舞台、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推出更多优质文化服务品牌。三是加强品牌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宣传推广工作,放大品牌效应,为全市文化改革发展营造最佳发展环境。

    坚持开放理念,牢固树立国际视野和开放思维,全方位推动合作共赢,努力实现全市文化更高层次新发展。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中韩、中澳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文化招商与文化贸易,讲好潍坊故事,搭建好文化平台,打造国际历史文化名城。推动融合发展。树立文化+理念,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运用大融合思维、一体化思维、艺术化思维,加大资源挖掘、要素整合、产业耦合力度,在各种业态之间架起桥梁,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制造业、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相关业态的合作共赢。推动社会力量办文化。推动社会力量进入文化领域,对文化事业发展而言,在资源配置、服务供给、资金投入等方面更趋多元,有利于推出更多群众喜爱、参与度高、惠及百姓的文化服务和产品。(潍坊日报)

制造业城市文化建设的“佛山探索” 

展现“经济佛山”的文化魅力

 南方日报  20170629

    617日晚,2017佛山韵律·和声飞扬群众合唱总展演在金马剧院开演。12支从全市53支队伍中脱颖而出的金牌合唱团在舞台上一展歌喉,为市民献上一席视听盛宴。活动得到市民积极响应和认可,复赛环节的网络投票总浏览量237.7万人次,总投票数达102.6万人次,6.9万人在线观看了总展演网络直播。

    就在上周末,中法文化之春——夏至音乐日在顺德大良精彩上演,汇集了中法音乐、艺术文化、美食创意、生活美学等多种元素,为市民呈现了一场糅合中西文化的艺术盛宴。

    上述场景在佛山并不罕见。自20158月以来,佛山凭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一契机,着力打造文化导向型城市,促进城产人文互动融合,向外界展现出了经济佛山背后的文化魅力。

    佛山市副市长俞进表示,各区、各部门要立足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坚定文化自信,既要形成佛山创建的特色和亮点,又要形成具有推广借鉴意义的经验。同时,要强化文化担当,让老百姓切实感受、享受到市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

    新实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今年以来,佛山韵律·书香怡城全民阅读活动、佛山韵律·和声飞扬群众合唱展演活动、佛山韵律·艺象南风艺术季、佛山韵律·琼花焕彩戏剧季、佛山韵律·秋醉岭南秋色巡游等品牌活动蓬勃开展,佛山韵律文化品牌群众参与度和知晓度日益增强。不久前,粤沪渝陕群星奖作品惠民交流巡演广东行在佛山市南海影剧院精彩上演。这都是佛山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的重大实践和具体落实。

    将时针拨回至20158月,佛山正式取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成为本批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城市。作为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社会管理比较先进、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东部地级市,佛山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具有突出的典型性和样本意义。省政府推荐意见这样写道。

    佛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示范区创建作为中心工作,作为建设文化导向型城市和促进城产人文互动融合的主要抓手。创建过程中,佛山注重全市统筹、四级联动合力创建,注重顶层设计、绘就示范区创建路线图;注重组织领导、全面动员部署;注重制度设计、致力完善各项机制体制;注重过程管理、强化督办督查;注重探索创新、找准方向促发展。并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改革中取得丰硕成果。

    两年来,佛山借助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动全市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提挡升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佛山集市、区、镇、村四级合力,着力开展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建设、佛山文化e网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文化中枢、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智能文化家等多项重点工程建设,较好地实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基层服务均等化、服务方式数字化、服务项目品牌化和供给主体社会化。2016—2017年,佛山市级层面共投入2300多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推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文化力量壮大等六大类扶持政策,并细分为骨干文艺团体扶持等17个板块支持示范区创建的相关项目内容,目前已有114个机构团体受益。

    目前,在东部地区创建标准的32项指标中,经自评,佛山市已完成28项,其余4项推进顺利;对照文化部下发的31项示范区创建中期督查项目和指标,自评优秀的有28项,3项自评合格,优秀率达90.3%。

    新探索 制造业大市呼唤文化支撑

    如果说经济是一座城市的血液,那么文化就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改革开放30多年,粗放式的传统制造工业,给佛山带来了经济数字的持续飙涨,也造就了中国制造名城的盛誉。但经济高速增长同时,文化发展速度却难以与之匹配。

    在此背景下,围绕文化的传承提升,佛山逐步探索出一条发展路径:2004年,从激活传统魅力,修祖庙、兴粤剧、保民俗开始,致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名城2010年起,力推文化强市,推进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2015年起,发力文化导向型城市,文化引领的作用凸显。

    当今,世界正走向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文化力量在城市竞争中日益显现。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更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从城市定位来看,当前,佛山正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高度,着力建设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佛山必须传承和发扬一丝不苟、锲而不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打造支撑工匠精神的城市文化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佛山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就明确提出,要建成创新创造活跃、岭南风韵突出、城乡服务均等、城市形象鲜明、人文素养丰厚的文化佛山

    从经济发展来看,佛山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民营企业是佛山经济的主体,占全部企业比重近九成。此外,数据显示,佛山常住人口中近半数为外来人员。2015年佛山登记非户籍常住人口即佛山新市民2010年增加了158万人。其中,增加的新市民大部分为产业工人。这意味着,产业工人已经成为推动佛山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要提升这群产业工人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必须发挥文化的力量。现实经验也印证了,文化是佛山招才引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佛山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不仅要通过均等化、标准化、社会化、数字化构建普惠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要为全国同类型的制造业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探索道路。

    新期待 围绕“1249”创建思路持续发力

    示范区创建至今已近两年,2018年上半年将迎来验收。佛山将如何持续发力?

    佛山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佛山要以一个核心、两大板块、四大平台、九大工程的“1249”创建思路,进一步做好创建工作。

    创建工作将以制造业一线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为核心,重点抓好顶层制度建设及特色品牌体系两大板块工作,构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佛山文化e网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文化中枢、智能文化家+等四个基础性平台。

    同时,佛山还将积极推进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建设工程、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工程、文化力量再造工程、数字文化服务工程、历史文化兴盛工程、书香佛山全民阅读工程、新市民文化暖心工程、特色文化片区打造工程、文艺精品锻造工程等九大重点工程,率先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会议上,俞进表示,各区、各部门要对标示范区创建要求,补齐短板,尽快完成规定动作,下大力气做好自选动作。对创建存在问题要分类分层级梳理,市级和区级有针对性的解决,文化部门联合各相关部门共同解决,还要平衡好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事业建设的关系,以最终确保佛山在第三批示范区创建城市中脱颖而出。

    “文化如何推动社会发展?就是不断提升大众的审美品位。著名文化学者、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戴珩表示,作为广东第三大城市,佛山发展到今日这一水平,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应瞄准更高水准、更具特色,这就要求佛山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水平。

    针对佛山产业工人群体庞大这一特征,戴珩表示,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更多元化、内在寻求更迫切的特征。如果说产业工人对公共文化不感兴趣,那是因为现有公共文化服务缺乏吸引力。因此,我们要先去了解他们的想法与需求,而后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他还建议,服务供给方应该去主动创造、激活产业工人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要发挥引领风尚的作用,要推动人的创造力提升,让人更愉悦,让人在工作中更有创意。因而,服务供给方应投入更多的创意,采用更多样的活动样式。

 东莞积极推进“文化名城”建设 努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内涵

 东莞时间网  20171013

    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紧紧围绕文化名城建设,积极推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和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建设,大力促进东莞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果实累累。

    文艺精品迭出,频频拿下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始终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成功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东莞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五年,文化活力迸发的五年,颜值与气质齐增的五年,市民文化获得感不断提升的五年。

    文艺精品创演

    频频拿下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

    2016年度全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东莞共有20件作品获奖,获得一等奖8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7个和总分62分的好成绩,总分位列全省第一(与梅州并列),这也是东莞第四次在全省年度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总分排名全省第一。这一评选结果,堪称近年来东莞文艺精品创作实力强劲的一个生动缩影。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近些年来东莞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建设的成绩,硕果累累再合适不过。为推动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建设,东莞遵循文化精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以音乐剧、音乐、舞蹈、群众文艺等领域为重点,推出了一大批反映东莞地方特色、在省内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呈现出精品迭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音乐作品《百年一梦》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刷新了东莞文艺精品获奖的最高纪录;《钢的琴》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等5个奖项;音乐作品《中国梦》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原创歌曲奖和省五个一工程;少儿舞蹈《学军》、男声小组唱《脚印》获群星奖,其中《脚印》还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最佳作品奖……各类文艺精品频频拿下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成绩耀眼。

    去年10月,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在陕西举行。在第十七届群星奖决赛中,东莞原创曲艺作品——群口快板书《羊续悬鱼》,从21件入围群星奖决赛的曲艺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群星奖。在本届群星奖奖项数量大幅压缩的情况下(全国5000多件作品参赛,仅评出20个获奖作品),东莞群文精品依然能拔得头筹,实力显露无遗。

    今年3月初,省群众文艺创作座谈会在莞举行。时任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充分肯定了东莞近年来在文化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认为东莞在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道路,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公共文化服务

    市民文化获得感不断提升

    921日,2017广东公共文化研讨会在佛山拉开帷幕。开幕式上,举行了广东第一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颁牌仪式。其中,长安镇被评为广东第一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国(塘厦)打工歌曲创作基地被评为第一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这也是东莞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又一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东莞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市民文化获得感不断提升。自2011年成功申报成为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后,东莞秉承同创共享、文化惠民理念,高标准建设文化设施,全方位打造文化品牌,多途径推动文化创新,基本建成了全覆盖、高效能、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在2013年底成功创建成为全国首批、全省第一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去年1231日,2017年东莞文化四季在市民艺术中心正式启动。东莞文化四季按照季节更替时序,依次推出音乐舞蹈季、非遗季、青少年艺术季和戏剧季,众多的演出、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光是今年7月至8月期间举行的东莞青少年艺术季,就推出了16大主题、100项公益文化活动,东莞文化四季内容的丰富程度可见一斑,名副其实的文化盛宴

    创建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出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1+4”政策文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由试点转为示范、数字文化馆文化莞家网上平台正式上线……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东莞一直充当着全国标兵的角色,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全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文化产业发展

    成功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

    近年来,东莞始终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文化繁荣和丰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着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建设态势良好,文化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11亿余元增长至355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增长至5.20%

    其中,版权产业的发展尤为突出。201412月,东莞向国家版权局申报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20157月,国家版权局正式批复同意,东莞的创建工作全面展开;今年8月,国家版权局正式批复同意授予东莞全国版权示范城市称号,这也是全国第九个,广东省第二个、地级市中第一个全国版权示范城市。

    “积极有效推进创建工作,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群众支持的创建格局,充分发挥了版权工作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有力促进了智力成果的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版权局在《关于同意授予东莞市全国版权示范城市称号的复函》中对东莞的创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廊坊文化点“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河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20171130

    “梦廊坊拔地而起,香河机器人产业港打造机器人特色产业,大厂影视小镇传出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强音,景泰蓝传统技艺大放异彩……文化产业正在为行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快车道上的廊坊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唱响了这片福地上的文化强音。

    廊坊依托北京、天津两大中心城市和空港、海港区位,被誉为投资兴业的黄金宝地,京津走廊上的璀璨明珠,独特的区位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需求为廊坊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环境。特别是今年以来,廊坊秉持率先走新路、奋力走前列,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的要求,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合一为目标,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促进文化产业聚集,向高质量发展,朝一体化推进,呈现出小项目遍地开花、大项目顶天立地的喜人局面,成就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廊坊模式

    在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时,廊坊文化产业战线再传捷报:经省统计局评估认定,2016年廊坊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06.53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增速高于全省水平17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3.92%,比上年提高0.6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水平0.52个百分点。据初步了解,在各设区市中,廊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幅度最大,规上文化企业新增62家,增速全省第一。

    好项目植根文化产业福地

    “京畿大厂文创产业基地在2014年正式成立,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吸引了游戏、动漫、影视、互联网等类别的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基地可为入驻企业提供国内知名的推广平台。运行以来,基地还形成了基于互联网文化产品的IP策源地,吸引了市场上众多的企业来基地寻求合作。京畿大厂文创产业基地市场总监黄春旭介绍,截至目前,该基地共吸引文化创意企业98家,年销售收入102亿元,利税总额19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000个。

    位于大厂县的大厂影视小镇,描绘着浓墨重彩的影视产业蓝图。小镇定位于中国专业化影视第一镇,以影视产业为支柱,以影视+”为核心发展理念,通过建立影视产业生态圈,推动文化、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构建高端产业生态圈。截至日前,大厂影视小镇已吸引了相对论、baseFX、金海岸影视等龙头企业在内的数十家企业签约入驻,覆盖项目孵化、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宣发交易全产业链。

    为实现与京津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廊坊在紧邻京津的北三县和市区,精心布局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引进动漫游戏、演艺会展、影视制作等新兴产业项目。今年深圳文博会上,廊坊重点项目签约总额达120.65亿元。目前,投资15亿元的中信国安影视中心、投资4亿元的梦东方未来世界航天主题乐园正加紧建设,投资30亿元的中产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投资15亿元的中国燕郊影视文化旅游示范区等项目落户廊坊,为区域经济发展提档升级提供了动力。

    集群式发展打造三名品牌

    打造品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今年,香河县成功举办的“2017香河荷花节,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70余万游客赏荷观光、休闲度假,该县旅游经济收入再创历史新高。香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焦国强表示,香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荷花节的成功举办,打响了运河驿站,荷香香河旅游品牌,带动了县域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推进了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进程。

    廊坊以名节实现双促进,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用名节固定文化积淀。策划创办京津冀中华大庙会”“河北·胜芳民俗文化节”“杨家将文化旅游节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28项,实现了旅游品质与文化底蕴的双促进。

    此外,廊坊不断改革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各地的文化资源、设施资源、园区资源,着力发展文化产业项目集群,构筑了年创产值60亿元的大城县红木文化产业园等名园;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全面开发各地文化产业潜力,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小城镇、大产业发展模式,建成了年产值5300万元的第什里风筝小镇等名镇

    “一县一品成就特色化廊坊模式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我国是景泰蓝的摇篮,京东大厂是景泰蓝的故里。目前,大厂县的景泰蓝生产企业已有10余家,京锐景泰蓝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老牌企业。

    201411月,在北京举行的APEC会议上,作为国礼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景泰蓝赏瓶四海升平,其所用釉料来自大厂县京锐景泰蓝釉料有限公司。多年来,京锐景泰蓝制作了数不清的景泰蓝精品,深得收藏界的欢迎,并且经常作为国礼。2014年,该公司被命名为廊坊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功地从作坊转变为文化企业。

    京锐景泰蓝釉料有限公司经理徐国伟介绍,多年来,廊坊不断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自己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且发展势头良好。目前,京锐景泰蓝产品销售一直上扬,销售业务遍及全国各地,同时还畅销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年销售收入已突破1000万元,并带动了300多人就业。

    突出民族手工艺特色的大厂县、北方最大古典家具之乡大城县、以家具城为龙头带动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的香河县……树立本地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廊坊重点打造县域文化产业精品线,实施一县一品一县多品工程,支持各县(市、区)立足实际,打特色牌,做优势文章,成就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廊坊模式

    在香河机器人产业港里,入驻企业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所生产的产品也将销往世界各地。近年来,香河机器人产业港已在产业链整合、产学研融合、孵化加速等方面形成多维度、生态式发展,并坚持产业链招商,引进龙头产业,链接上下游企业,从而构建出一个产业创新平台生态系统,并最终形成自我进化、自我升级的产业集群。目前,香河机器人产业港已经引入了包括星和众工、硅谷创新企业FilmPower、宏远皓轩等国内外27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涉及机器人产业链中的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减速器、系统集成及示范应用等多个领域。

    百花争艳、硕果累累。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持续繁荣的喜人局面,上演着文化产业引领经济社会新跨越新发展的幕幕胜景。在文化产业大带动下,廊坊这列行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快车道上的列车,也正在以空前的活力,驶向可期的美妙征途。 

 制造业城市文化建设的“佛山探索”

 展现“经济佛山”的文化魅力

 南方日报 20170629

    617日晚,2017佛山韵律·和声飞扬群众合唱总展演在金马剧院开演。12支从全市53支队伍中脱颖而出的金牌合唱团在舞台上一展歌喉,为市民献上一席视听盛宴。活动得到市民积极响应和认可,复赛环节的网络投票总浏览量237.7万人次,总投票数达102.6万人次,6.9万人在线观看了总展演网络直播。

    就在上周末,中法文化之春——夏至音乐日在顺德大良精彩上演,汇集了中法音乐、艺术文化、美食创意、生活美学等多种元素,为市民呈现了一场糅合中西文化的艺术盛宴。

    上述场景在佛山并不罕见。自20158月以来,佛山凭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一契机,着力打造文化导向型城市,促进城产人文互动融合,向外界展现出了经济佛山背后的文化魅力。

    佛山市副市长俞进表示,各区、各部门要立足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坚定文化自信,既要形成佛山创建的特色和亮点,又要形成具有推广借鉴意义的经验。同时,要强化文化担当,让老百姓切实感受、享受到市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

    新实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今年以来,佛山韵律·书香怡城全民阅读活动、佛山韵律·和声飞扬群众合唱展演活动、佛山韵律·艺象南风艺术季、佛山韵律·琼花焕彩戏剧季、佛山韵律·秋醉岭南秋色巡游等品牌活动蓬勃开展,佛山韵律文化品牌群众参与度和知晓度日益增强。不久前,粤沪渝陕群星奖作品惠民交流巡演广东行在佛山市南海影剧院精彩上演。这都是佛山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的重大实践和具体落实。

    将时针拨回至20158月,佛山正式取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成为本批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城市。作为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社会管理比较先进、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东部地级市,佛山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具有突出的典型性和样本意义。省政府推荐意见这样写道。

    佛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示范区创建作为中心工作,作为建设文化导向型城市和促进城产人文互动融合的主要抓手。创建过程中,佛山注重全市统筹、四级联动合力创建,注重顶层设计、绘就示范区创建路线图;注重组织领导、全面动员部署;注重制度设计、致力完善各项机制体制;注重过程管理、强化督办督查;注重探索创新、找准方向促发展。并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改革中取得丰硕成果。

    两年来,佛山借助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动全市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提挡升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佛山集市、区、镇、村四级合力,着力开展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建设、佛山文化e网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文化中枢、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智能文化家等多项重点工程建设,较好地实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基层服务均等化、服务方式数字化、服务项目品牌化和供给主体社会化。2016—2017年,佛山市级层面共投入2300多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推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文化力量壮大等六大类扶持政策,并细分为骨干文艺团体扶持等17个板块支持示范区创建的相关项目内容,目前已有114个机构团体受益。

    目前,在东部地区创建标准的32项指标中,经自评,佛山市已完成28项,其余4项推进顺利;对照文化部下发的31项示范区创建中期督查项目和指标,自评优秀的有28项,3项自评合格,优秀率达90.3%。

    新探索 制造业大市呼唤文化支撑

    如果说经济是一座城市的血液,那么文化就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改革开放30多年,粗放式的传统制造工业,给佛山带来了经济数字的持续飙涨,也造就了中国制造名城的盛誉。但经济高速增长同时,文化发展速度却难以与之匹配。

    在此背景下,围绕文化的传承提升,佛山逐步探索出一条发展路径:2004年,从激活传统魅力,修祖庙、兴粤剧、保民俗开始,致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名城2010年起,力推文化强市,推进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2015年起,发力文化导向型城市,文化引领的作用凸显。

    当今,世界正走向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文化力量在城市竞争中日益显现。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更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从城市定位来看,当前,佛山正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高度,着力建设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佛山必须传承和发扬一丝不苟、锲而不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打造支撑工匠精神的城市文化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佛山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就明确提出,要建成创新创造活跃、岭南风韵突出、城乡服务均等、城市形象鲜明、人文素养丰厚的文化佛山

    从经济发展来看,佛山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民营企业是佛山经济的主体,占全部企业比重近九成。此外,数据显示,佛山常住人口中近半数为外来人员。2015年佛山登记非户籍常住人口即佛山新市民2010年增加了158万人。其中,增加的新市民大部分为产业工人。这意味着,产业工人已经成为推动佛山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要提升这群产业工人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必须发挥文化的力量。现实经验也印证了,文化是佛山招才引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佛山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不仅要通过均等化、标准化、社会化、数字化构建普惠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要为全国同类型的制造业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探索道路。

    新期待 围绕“1249”创建思路持续发力

    示范区创建至今已近两年,2018年上半年将迎来验收。佛山将如何持续发力?

    佛山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佛山要以一个核心、两大板块、四大平台、九大工程的“1249”创建思路,进一步做好创建工作。

    创建工作将以制造业一线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为核心,重点抓好顶层制度建设及特色品牌体系两大板块工作,构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佛山文化e网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文化中枢、智能文化家+等四个基础性平台。

    同时,佛山还将积极推进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建设工程、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工程、文化力量再造工程、数字文化服务工程、历史文化兴盛工程、书香佛山全民阅读工程、新市民文化暖心工程、特色文化片区打造工程、文艺精品锻造工程等九大重点工程,率先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会议上,俞进表示,各区、各部门要对标示范区创建要求,补齐短板,尽快完成规定动作,下大力气做好自选动作。对创建存在问题要分类分层级梳理,市级和区级有针对性的解决,文化部门联合各相关部门共同解决,还要平衡好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事业建设的关系,以最终确保佛山在第三批示范区创建城市中脱颖而出。

    “文化如何推动社会发展?就是不断提升大众的审美品位。著名文化学者、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戴珩表示,作为广东第三大城市,佛山发展到今日这一水平,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应瞄准更高水准、更具特色,这就要求佛山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水平。

    针对佛山产业工人群体庞大这一特征,戴珩表示,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更多元化、内在寻求更迫切的特征。如果说产业工人对公共文化不感兴趣,那是因为现有公共文化服务缺乏吸引力。因此,我们要先去了解他们的想法与需求,而后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他还建议,服务供给方应该去主动创造、激活产业工人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要发挥引领风尚的作用,要推动人的创造力提升,让人更愉悦,让人在工作中更有创意。因而,服务供给方应投入更多的创意,采用更多样的活动样式。

 

 

 

 

 南充“四馆一中心”主体完工 

城市文化“新名片”呼之欲出

南充市人民政府网站 20170525

   一座城市的文化和精神,往往体现在城市的文化地标建筑。516日,记者从市代建中心获悉,经过两年多时间奋战,在北部新城开工修建的四馆一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内部装饰基本完成,目前在进行电梯安装、幕墙收口等后续扫尾工作,南充城市文化新名片呼之欲出。

   气势恢宏 四馆一中心拔地而起

   如今,南充四馆一中心全貌已全然展现:两栋气势恢宏的银灰色综合性场馆类建筑,在市北部新城核心区拔地而起,它们与相邻的南充大剧院相互融合呼应,犹如一只破茧欲飞的蝴蝶

   “‘四馆一中心项目是我市今年重点推进的民生项目。市代建中心总工程师高少波说,项目总建筑面积达6.9万平方米,投资约2.5亿元,以原有的南充大剧院建筑为基础,形成中轴对称、两边向中间收的广场形式,左右分别规划修建展览馆、科技馆、地方志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并对现有的图书馆进行改扩建,整体造型酷似翩翩起舞的蝴蝶

   “两栋综合性场馆高度均超过24米,西侧为市规划展览馆,东侧是市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地方志馆以及图书馆扩建部分。高少波说,展览馆包括多功能厅、资料室、电子阅览室、展区等;市科技馆包括临时展区、少年儿童科技乐园、科技宣传展区、自然科学展区等;市地方志馆作为地方情况展览厅;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包括青少年成果展示大厅、音乐培训厅、乒乓球活动室、美术培训室等。扩建图书馆后将新增建筑面积1012平方米。此外还规划设计有下沉式广场和景观绿地,供市民休闲和开展大型室外活动。

   辛勤付出 项目南充速度

   四馆一中心室内建设现场,数名工人用专业设备逐一检测场馆内幕墙施工情况。据现场工人介绍,四馆一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内部装饰基本完成,他们目前忙着电梯安装、幕墙收口等后续扫尾工作,接下来还将安排水、电等外部接入工程。

   自从四馆一中心项目在20151月正式开工以来就加快推进。201512月,项目主体结构工程完工;20163月,钢结构、网架工程完工;20175月,项目主体工程完工。仅用时两年多,四馆一中心项目跃出设计图,矗立北部新城核心区,比计划工期提前3个月。

   在高少波办公室内,格外显眼的是四馆一中心项目进度推进表和桌上厚厚的设计图纸。为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项目,我们制定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对照每月目标任务推进各项工作。高少波说,项目南充速度的背后,离不开建造者的辛勤付出,先后有1700余人次参与项目设计、建设。截至目前,项目完成投资2.4亿元,完成总工程量98%以上。

   地标建筑 南充文化新名片

   “南充要建设文化强市,就需要一座功能设施齐全的文化地标建筑与之匹配。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张灯认为,四馆一中心建筑外形简洁、大气,有时代气息,又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和个性,是独特的建筑景观,相信投入使用后,一定能成为南充文化的标志建筑。

   “四馆一中心项目作为我市今年重点推进的民生项目,定位为南充城市文化新名片,项目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拓展市民文化活动空间,提升我市城市文化内涵。四馆一中心能承担如此重任吗?答案是肯定的。

   “城市的文化地标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它使城市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高少波表示,四馆一中心的设计理念源于南充中国绸都名号,设计灵感来自丝绸和蚕茧,建筑立面通过渐变收分的曲面流线形态,表达出丝绸的飘逸柔美。此外,四馆一中心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其展馆功能全部与文化相关,具有无形的传播价值。今后,市民一看到四馆一中心就会联想到艺术、文化、城市精神等。眼下,南充正在建设成渝第二城,四馆一中心项目的落成,能更好地对外展示南充新形象。

建设商都历史文化区 重塑郑州城市文化形象

郑州日报 20170309

    核心提示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郑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传统文化极具特色、名人辈出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何践行总理报告精神,彰显郑州这座城市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呢?这一话题成为代表委员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厚重郑州 文化灿烂

    随着郑州国际性交通枢纽”“国家中心城市等标志的进一步明确、城市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打造与之相适应的城市文化形象、点亮郑州文化精神内核已迫在眉睫。令人振奋的是,打造商都历史文化区、古荥大运河文化区、二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二七百年德化红色文化区等郑州四大历史文化片区,是保护展示郑州的核心文化价值、塑造城市文化新形象的有力依托和抓手。其中,商都历史文化区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对郑州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郑州商城作为商王朝的开国之都,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现存同时期规模最大的都城遗址,它严密科学的供水系统首开城市供水系统的先河,宏大的城市规模和气势、内城外池和宫殿区的整体形制,奠定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基础,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里程碑意义。为我市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入列中国八大古都夯实了核心基础,也是为郑州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和国家中心城市奠定重要的文化载体支撑。可以说,商都是郑州这座城市永远也无法抹去和忽视的文化标识、是郑州灿烂文化最有说服力的典型代表——“商都历史文化片区的建设,势在必行。

    高度重视 全力推动

    城市是历史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为今人和后人服务,达到文化、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一致才是终极目标。

    2016810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马懿主持召开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建设专题会议时强调,要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质,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创新机制,以各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特色街区、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脉、文化内涵、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城市,为加快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步伐、推进国际商都进程培育文化灵魂。

    2016年,郑州市委、市政府立足国际商都建设,将加快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列入新型城镇化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的六项重点工作之一,并成立了协调推进领导小组。827日,管城回族区召开商都历史文化区起步区征迁动员大会,建设大幕正式拉开。

    护其貌、铸其魂,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开启加速度 四大历史文化区的建设,不仅是落实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战略部署和郑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国际商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谋划的重要举措,更是古都郑州长气质、树形象,还古都居民应有历史尊严和文化自信的重大民生工程。

    郑州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马懿,市长程志明先后多次到现场调研,听取专题汇报,对征迁、规划、布局和安置提出明确要求。建设商都历史文化区是传承历史文脉、丰富城市文化元素、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郑州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推进国际商都建设的重要举措。马懿强调说。

    记者从郑州市文物局了解到,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商城为核心的郑州商都历史文化区,位于郑州市中心城区,西起二七路、德化街、乔家门,北至金水路,东达城东路,南至城南路熊儿河畔,区划面积约6平方公里。区域内相关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分布集中、特色突出,佛、道、儒、伊斯兰四大宗教汇聚融合,历史遗迹与近现代革命建筑互为依托,体现了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具产业发展价值。

    商都历史文化区分为起步区、核心区和历史文化区三个层次。起步区2.53平方公里,划分为5个片区,先期启动商城遗址公园、郑州商都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同时,坚持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商城遗址这一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打造世界级大遗址保护典范,让郑州作为全国八大古都的底气底蕴充分彰显,让商都文脉代代相传。除郑州市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郑州商城以外,商都历史文化区还有其他文化遗产资源26处,其中有郑州文庙城隍庙、北大清真寺、二七纪念塔等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另有开元寺遗址、夕阳楼遗址、东里书院旧址、李诫故里、子产祠、魏巍故里等众多历史遗迹、名人故里达19处。

    多方合力 成效初显

    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是郑州市委、市政府着眼传承华夏文脉,铸就城市之魂,支撑国际商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统筹谋划和点睛之笔。

    加大商城遗址保护开发力度,使郑州市作为全国八大古都的底气底蕴充分彰显,是几代郑州人的夙愿,更是一项彪炳史册的宏伟工程。管城回族区委负责人表示,尽管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面临规划实施难度大、涉及人口多、征迁安置成本高、土地房屋权属复杂、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多等不利因素,但管城区委区政府有信心有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将这一利国利民、影响深远的宏伟工程谋划好、实施好、建设好。

    市文物局负责人介绍,郑州商都历史文化区文化遗产分布集中、和谐共生,突出代表了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的文化资本,是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的文化之、产业之

    经过前期努力,郑州商都历史文化区已经具备整体利用的条件。目前,文庙-城隍庙片区已初具规模,商都博物院考古研究院两院片区已启动建设,夕阳楼片区、书院街片区、宫殿区遗址公园起步区已具备实施条件。郑州商城,这颗潜藏于古都郑州,代表着华夏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明珠,已经具备了全面搽亮、向世人展示的条件。

长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丰富城市发展内涵

长春日报   20170224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根基。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必须提升文化软实力。

    经过多年发展,长春的城市文化品牌已经初步具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1.汽车文化。汽车文化是长春最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因为长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汽车城,新中国第一辆汽车就是在长春一汽诞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著名汽车厂商纷至沓来,大众、丰田、马自达等世界汽车名企入驻长春,这使得汽车城的影响力更加深入人心。

    2.电影文化。电影是长春人的骄傲。长春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电影基地。全国仅有的两个国际电影节之一的长春国际电影节每两年在长春举办一次。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中宣部等把长影确定为农村题材电影生产基地。长影世纪城更是长春对外展示其发达电影工业的一个窗口。

    3.森林之城。长春于1989年开始实施森林城建设规划。目前,长春市区绿树成荫,形成了以公园、广场、游园绿化为点,以街路绿化为线,以庭院和片林绿化为面的点、面、线相结合的绿化体系。整个城市郁郁葱葱,仿佛是一片绿色的海洋。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城中有林,林中有景,满眼绿色,到处葱茏。这是长春生态环境建设的第一特色。长春不仅是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2001年长春市还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森林之城已成为长春市城市品牌的一个重要代表。

    4.动车文化。伴随着中国高铁事业的快速发展,字号动车不仅开遍全国,还走向了世界。中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的良好发展态势与企业文化的精心打造,为中国工业又占领了一个桥头堡。中国动车的品牌文化及其良好的口碑已经深深地烙在世人的脑海中。

    5.科教文化。长春市高校云集,几十所高等学府为长春市的建设和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培养。

    6.幸福文化。2016121日,长春市第九次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并获得“2016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十周年最高荣誉大奖。这不仅大大提升了长春的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更充分说明长春在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很多接地气的实事,百姓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长春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长春在文化品牌建设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已初步取得成效,但与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对于文化的要求仍相去甚远。其一,文化产业知名品牌不多,文化产业名牌不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都不充裕。其二,文化产业品牌影响力不足,品牌发育不充分,很多品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品牌知名度不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缺乏创新意识,创立自主文化品牌意识薄弱

    其中最明显的不足就是文化产品缺乏科技含量。究其原因是多数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品牌意识差。例如,工艺品加工都是基本加工项目,很少有深加工;动漫产业大部分只注重进行中期加工,往往忽略了利润最大的前期创作部分和后期制作与市场营销。

    2.文化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低,资源相对分散

    长春市文化产业领域中小型企业居多,缺乏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龙头企业。文化产业组织的小型化、资源优势的分散化,使得长春市在文化发展方面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3.市民对城市文化品牌的认识有待提升

    目前,长春市民对城市文化品牌观念的理解还很狭隘或不够清晰,大多数人还局限于传统文化层面。尽管一些核心文化或价值已经深入人民生活中,但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城市文化品牌的巨大能量。

    4.城市定位杂乱,城市品牌核心价值不明确

    长春有汽车城”“电影城”“森林城”“科教城”“幸福城等众多名号,但它们几乎都是从某一侧面反映长春的文化内涵,缺乏一个能统领这些定位的综合性主打品牌。

    推动长春文化品牌建设的对策

    (一)政府做城市文化品牌的倡导者和扶植者

    打造文化品牌过程中,政府扮演着倡导者和扶植者的角色,政府的文化品牌意识及相关措施是造就城市文化品牌的关键。

    1.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

    一是要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生产服务单位的产业化进程,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加快文化市场组织化、一体化步伐,尽快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三是要把文化项目推向市场,尽可能地使文化项目与市场对接,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四是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公开招标、项目推介、文企联姻、招商引资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培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基础、民间投资为主体,以股份制形式融资和外来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寻求更多更有效的资金支持。

    2.注入新元素,提升原创力

    在打造长春城市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向原有品牌注入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和生命力,并结合现代发展理念、现代高新科技和现代运作模式,扩大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增强长春文化品牌的吸引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不断发展壮大新兴文化品牌。

    (二)企业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主力军

    1.发挥企业主导作用,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才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核心力量,是文化品牌形成的关键因素。企业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化品牌。首先,应该树立起牢固的品牌意识,制定长远的文化品牌发展规划;其次,走品牌化经营之路,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上采取行动打造品牌:通过优化产品质量,奠定品牌的物质基础;在了解消费者需求基础上,为产品寻找准确定位,并通过塑造差异化的文化品牌形象及品牌个性赢得来自不同地区消费者的认同、喜好乃至忠诚;采取灵活多样的推广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品牌一旦形成,还应做好品牌的维护和升级优化工作,确保品牌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

    2.注重企业创新,推动文化品牌发展

    企业同时也是创新的主力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还需要企业重点打造创意品牌。要从战略高度谋划创意长春,尽快对长春创意产业进行规划,重点发展创意品牌,把创意品牌培育成为长春市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和文化名城的新亮点。创意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创意和研发对文化产业发展至关重要,长春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形成属于自己的品牌。同时要不断提高研发质量,保证品牌的含金量和市场竞争力。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优先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创意文化产业门类,不断推出和挖掘新品牌,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集中力量支持高科技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促进创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力推进朝阳区中央创意区建设,进一步做好创意园区规划,扶持建立创意产业的孵化基地,培育一批具有高品质的文化创意品牌。同时,要加快推动长春动漫产业发展,建立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动漫游戏与软件开发产业集群,集中力量推出一批知名动漫品牌,

    3.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文化底蕴

    长春市的发展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底蕴及建设力度。无形的、充满丰富内涵的文化建设,才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魅力所在,也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在未来几年中,应贯彻文化兴市战略,着力打好文化发展、文化惠民和文化改革三张牌,通过政府引领扶植和企业主导支撑两种相辅相成的力量,进一步深入发展原有文化品牌,并通过创新实践来全力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全新城市文化品牌,不断增强长春市的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丰富长春市在发展新阶段的内涵。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