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人才引进专题资料

发布时间:2018-06-12  |  浏览:

合肥打造创新之都背景下的人才问题研究

合肥日报 2018年01月24日

    合肥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战略,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科技创新为合肥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使合肥一跃成为全球发展最快20强城市和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十二五”以来,合肥市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形成了具有合肥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合肥进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系统地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建设。一流的创新平台需要一流的创新人才和人才发展环境。在围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七大平台发展工作中,市委市政府提出通过平台建设和人才聚集,确立将合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战略目标,制定印发《合肥市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合肥市人才公寓建设管理使用暂行办法》等优厚政策。准确定位合肥人才发展的优势和挑战,优化人才政策体系成为合肥市创新工作的一个重点工程。

    一、合肥人才发展优势与挑战

    1、在人才资金投入方面,合肥市历来重视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引导性投入。实施高端科技人才发展“6311”工程,在五年内,设立不少于20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处于全国领先行列。对于科技创业人才所创办的企业,一边大力扶持创业小微企业提档升级,全面实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一边积极优化创新服务和支持创业企业品牌建设。相较于长三角周边城市而言,这些措施在创业人才发展环境方面更具普惠性。

    同时与长三角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合肥人才环境也存在相对的不足和困境。首先,合肥地方性金融机构相对南京、杭州数量少,总量规模小。江浙地区民间金融发展起步早,民间资本实力雄厚,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较快,这些都对起步阶段的创新创业人才及其企业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其次,在创新创业的政务环境方面,长三角一些主要城市对国际化人才环境建设的程度较高,建设了国际化人才引进和流通通道,如南京河西国际人才社区。合肥在逐步打造国际人才示范区推进力度上仍需加强。

    2、在科教扶持方面。合肥人才政策在科教扶持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一是合肥的科技创业人才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对人才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人才政策开始向科技创新创业产业聚焦。二是合肥拥有三所国家实验室和四座重大科学装置,是仅次于北京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重点城市。三是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速度快。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院、合工大智能院、中科院技术创新院、安徽北大未名生物院等,集聚和培育了一批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合肥还大力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2016年全市新建院士工作站8家、总数达33家,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总数达84家。

    存在的不足表现在:一是合肥专业化园区的打造力度不够,科技人才群聚化效应不强,升级改造现有创业园区的政策和实践仍相对欠缺。二是合肥市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性,影响科技工作者创新积极性的发挥。省市的宏观科技人才指导意见与各高校、科研院所落实情况形成较大的反差。如对在岗在编科技人才的创业政策细则并没有明确得到发布和落实。

    二、创新之都背景下合肥人才发展战略

    在创新之都环境下,合肥人才的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两个“既要”:一是既要紧握科技创新人才,也要配置相应管理人才;二是既要大力引进人才,也要着眼本地挖掘和培养人才。具体来说:

    一要放宽人才硬性头衔,关注人才应用价值。长期以来各地包括合肥,在人才的政策制定中将人才定义局限于“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硬性头衔和指标,忽略人才发展需要梯队型建设,一些具有潜力的年轻专家由于年限方面原因未能进入硬性指标,或者其研究方向相对冷门,但在其研究领域内具有较为活跃的科研能力和社会资本,或者其研究价值有长远效益的,同样需要纳入合肥人才储备的重要序列。因此建议组织专家成立合肥人才评审委员会,委员会可设立专业性的分委员会,具有举荐专业领域类优秀人才的职责,对于行业内优秀人才相关评审实行一事一议。

    二要鼓励人才先行先试,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一些较为前沿的研究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和尝试的空间。要积极探索人才科研的风险专项机制,尝试人才与科研单位签订科研风险合同。共同分享和承担科研成果的效益和风险是鼓励新兴科学发展和人才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

    三要探索多元融资平台,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可尝试建立三位一体投入制:政府介入具有有效的公信力,解决民间资本担忧;民间资本往往容易更为细致地投入到科研人才的研发和生产环节中,不仅为政府提供了有效的监控体系,也为科研人才提供了必要的后勤服务。尝试建设具有科教特色的政府引导众筹平台,基于互联网+众筹模式,扶持中小科技创业人才的市场培育,减小创业人才企业的风险投入,扩大创业产品的知名度,优化市场供求关系。

    四要完善平台共享机制,建立分享经济环境。合肥现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00多家,在设备、平台等硬件环境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根据科研人才研发需要,采取免费使用、租赁使用科教资源、实验室等措施,政府对于引进人才在租赁实验室和特殊仪器等方面给予一定补助。

    除此以外分享研究平台意义更为重大。要探索打破现有人才固定岗位的现状,鼓励根据研究发展需要,使人才在不同平台相互流动。

    五要结合软性指导意见,落实硬性行动指标。近年来,合肥市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发展指导性意见,然而,很多指导性意见尚未被实施到具体的人才发展细则中,导致利好政策空中楼阁的尴尬局面。因而要积极探索实施指导意见细化和评价的体系,督促相关部门政策细化的步伐和力度。

    六要把握“双一流”建设契机,加大省外高校合作。合肥市已经积极探索与北航、北外等高校的合作机制,然而需要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进一步落实与前期有合作意向的高校的框架细则,积极主动提出建设方案,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去细化合作内容。要拓宽与一流高校的合作层面,转简单的共建框架到人才培养与发展,推进一流高校在合肥的真正落地生根。

    七要探索人才飞地模式,打破人才地域限制。由于受到劳动关系、家庭生活、科技条件、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无法直接投入到合肥本地发展的科技人才,可通过“领取项目”“双边雇佣”等形式来吸引人才。即在保留原工作地的关系基础上,为省市外科技人才解决一些他们在当地无法实现或较难实现的问题,充分利用两方的优势和条件,完成合肥所需的科研工作任务和创业任务。

    八要接轨创办国际协会,积极举办国际会议。国际性学会或协会具有较强的人才聚集效应,世界各地很多城市的核心价值往往只来自一个科研学会或研究机构。在此基础上的国际会议有利于国际各类人才有机会认识合肥、了解合肥,增加在合肥投入和发展的机会。

天津人才引进:首套房不限购,博士可直接落户

人才整合2018-05-18

为了更好引进人才,各地可谓是各显神通,纷纷推出相关的楼市政策进行引才。就拿天津来说吧,天津就推出了博士可之列落户,同时首套房不限购的新政。

天津发布了进一步放宽人才落户条件的“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本科生40岁以下,硕士45岁以下,博士不受年龄限制,都可以直接落户。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本市购买首套自住用房不限购。

此前,今年1月9日,天津公安机关公布了服务民生服务企业“双十条”,其中一条涉及人才引进、租房落户,明确实行引进人才“租房落户”政策,对本人或直系亲属无名下合法住房的,可在其长期租赁房屋所在社区落集体户口;对在本市高职院校毕业的外省市毕业生在津就业并申报落户的,由毕业2年以内调整为30周岁以下。

据介绍,为加快聚集更多的优秀人才,“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大幅放宽了落户天津的条件。本科生40岁以下,硕士45岁以下,博士不受年龄限制,都可以直接落户,急需型人才由企业家自主确定落户条件,对资格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大幅降低落户门槛。这个落户政策在全国主要大城市中,是比较有竞争优势的。

此前,天津人才引进政策要求被引进者为全日制统招本科及以上学历,35周岁以下。若35-45周岁,须是统招研究生学历,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50周岁以下人员也可以通过人才引进方式落户天津。不过,都需要在天津依法缴纳社会保险,且最后一次缴费时间为上月或当月。

对于落户具体地点,新政显示,来津人才可自主选择在本人或配偶名下的产权房,或所在单位集体户落户。无产权房、无就业单位或所在单位无集体户的人才,可在市、区人力社保部门指定的公共服务机构的人才集体户落户并存档。

学历型、资格型、技能型、创业型人才可登录“天津公安”民生服务平台在线提出落户申请,公安部门于3个工作日内反馈审核结果,引进人才持申报材料到拟落户区行政许可中心引进人才联审窗口办理落户手续。对急需型人才,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提出名单,董事长签发落户推荐函,经区人才办核准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或人才本人持认定书,到拟落户区行政许可中心办理落户手续。

在住房服务方面,允许各区、企事业单位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利用自有用地建设人才公寓。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本市购买首套自住用房不限购。外籍人才在缴存、提取住房公积金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落户办理程序方面,学历型、资格型、技能型、创业型人才,可登陆“天津公安”民生服务平台在线提出落户申请,公安部门于3个工作日内反馈审核结果。审核通过后30日内,携带材料、最多跑一次,在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办理落户手续。

引进人才持申报材料到拟落户行政许可中心引进人才联审窗口办理落户手续。

对急需型人才,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提出名单,董事长签发落户推荐函,经区人才办批准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或人才本人持认定书,到拟落户行政许可中心办理落户手续。

沧州人才政策浅析

中国沧州 2018-5-11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流动”,被作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集众智汇众力,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沧州人才工作开展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制定了多项政策,涵盖了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流动等各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全市人才政策特点

我市目前的人才政策是按照市委市政府两办《沧州市“狮城精英”高层次人才引进若干政策措施》执行的。该文件出台于2017年9月8日,是2012年出台的《沧州市“狮城精英”人才引进办法》的细化和提升。

该文件将高端人才和团队分为四类,细化了每类人才的具体构成,并按照这一分类明确了可以获得资助形式和金额。扶持政策还包括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子女参加社会保险、就业、上学的具体安排。文件还加大了柔性引才的支持力度,各类人才带成果来我市转化,来沧工作不计时间长短,视业绩贡献可享受与本地同类人才同等待遇。为我市提供智力服务的高层次人才,市财政视贡献情况对用人主体给予10万至50万元的引才补贴。

二、优秀人才政策剖析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频出现在各地主政者的人才“宣言”中,各地人才引进措施不断创新,“抢人才”大战,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燃起点点星火,呈现燎原之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沧州而言还有很多借鉴和学习进步的空间。

(一)深圳市

大学毕业生入户深圳,可那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补贴(本科1.5万、硕士2.5万、博士3万);可申请公租房轮候,不受社保缴费年限限制;参加工作可申请最高一万元培训补贴,筹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技师工作站可获得50万和30万的经费资助;自己创业的,可享受创业场租补贴,如果项目被认定为优秀,在本市完成注册,可获最高50万元资助。

博士后人才在深圳进站,可获得不超过24万元的生活补贴;出站后留在深圳从事研究,可获得30万元经费资助,外地博士后出站来深圳工作,给予相同的科研经费资助。

留学回国人才来深圳创业,符合条件的可申请30万-100万元的创业资助;特别优秀项目资助500万元。

(二)天津滨海新区

对企业新引进落户的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和归国留学人员,连续3年发放租房和生活补贴,其中本科每年1.2万,硕士每年2.4万,博士每年3.6万。

对引进的教育卫生文化高层次人才给予50-200万元工作经费和生活补贴。

新区设立了“伯乐奖”,支持人才中介机构等引进和举荐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按引进人才的层次给予20-200万元的奖励。

对纳入新区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的,两年培养期内给予每人4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和每月3000元生活补贴。

对新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单位,给予经费资助20万元,给予技能大师每人每年5万元生活补贴,资助三年。

建立新区人才服务综合平台,将人才引进等审批服务工作纳入行政审批事项,简化手续,实现一站式限时办结。

依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开通服务专线,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对一、全链条、保姆式服务。

(三)河北其他地市

石家庄:大专及以上毕业生落户手续当日办结,符合条件本科生在市域内购买首套自用商品住房的,不受住房限购政策限制,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

围绕石家庄市现代产业发展,实施百千万产业人才集聚计划,一万名现代产业优秀青年人才:大专以上学历凭毕业证即可落户;租房可享受每月500-2000元补贴,买房可享受5-15万元一次性补贴,首套房不限购;创业有补助,最高可申请80万元创业贷款。

一千名产业急需人才:对遴选为“市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的,3年内每年给予10万元专项资助,每月享受1000元岗位补贴;对认定为市科技领军人物、科技创新团队的,分别给予20万元、30万元专项经费。

一百名高精尖人才:对认定为全职引进或新当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以及同等层次产业顶尖人才,给予每人1000万元科研经费补贴和200万元安家费补助;对掌握国际领先技术、生成重大项目并带动新兴产业的领军人才或团队,认定后给予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项目支持资金。

在石家庄创业的高层次人才,购房最高100万补贴。在市区内购买首套自用商品住房的,按人才层次分别给予100万元、80万元、60万元购房补贴,分5年拨付;租住房屋的5年内每年补助最高5万元的租房费。

工资薪金个税有奖励。在石家庄连续缴纳个人所得税满3年且年度应纳税工资薪金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其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3年期满后按现行财政体制奖励给个人。

廊坊:创业型人才,指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到廊坊市创(领)办科技型企业的引进人才,市财政一次性给予启动资金100万元,科技项目经费100万元,住房及生活补贴100万元。

创新型人才,受聘到高校、科研机构、事业单位的,最高可获所在地财政一次性给予个人补助资金50万元,用人单位为其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住房,5年内免租金,或提供相应租房补贴。

秦皇岛: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印发《秦皇岛市人才安居工程实施办法(试行)》,凡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秦皇岛市将提供人才公寓一套供其租住,根据人才所属层次,可享受个人免租金或个人仅负担40%租金的优惠。

三、沧州下步工作建议

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才引进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未来各城市、区域在经济版图上的位置与影响力,直接关系社会民生,与上述游戏地市的政策相比,仍有很多不足,亟待弥补。从人社政策角度,提出以下几条工作建议:

一是给予外地来沧无房人才的租房补贴和生活补贴。按照本科、硕士、博士(留学生)三个档次进行补贴。与有实力的房屋中介机构合作,建立我市人才租房便捷通道。鼓励支持各类园区建设人才公寓。

二是研究制定针对人才中介机构引进人才的奖励办法。

三是针对我市产业布局,开展杰出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有针对性的提出更加具体的培养措施。

四是鼓励企业和院校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站,进行补贴,加速培育我市蓝领精英。

五是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机构,开设服务窗口,开通服务专线,配备人才服务专员,为高层人才提供一对一的保姆式服务。研究外地人才来沧服务流程,简化审批手续。

全国多个城市放宽落户条件 开启“抢人才大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4月04日

    城市落户条件全面放宽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明确了2018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五大重点任务,其中提到,继续落实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落地步伐,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

    放宽落户吸引人才

    “3月1日起,40岁以下本科生可以直接落户南京,先落户后就业。”自从这项落户新政实施以来,南京市政服务中心户政办理窗口前一直处于“爆满”状态。据统计,仅业务受理头两日,就有超过1300人递交了落户申请。

    不仅是南京,中国多个城市都通过放宽落户条件,甚至施行零门槛落户,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抢人才大战”。武汉市对40岁以下的大专生、本科生以及无年龄限制的硕士生、博士生,实施零门槛落户政策;西安市开辟“绿色通道”,依靠“学历落户”的人可同步完成举家迁入……

    此次发改委下发的《通知》同样鼓励对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及技术工人实行零门槛落户。“年轻人才有着无限可能,对增添城市经济社会活力、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提升城市竞争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田莉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放宽落户条件吸引人才落户城市,是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举措。

    《通知》公布的另一大重要举措,是针对不同规模的城市实施差别化的落户条件。对于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要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对于大城市则有不同要求。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光认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各地发展并不平衡,差别化的城市落户条件其实是一种折中方案。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宽目前的落户限制,帮助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量人口向一线城市中心的涌入,起到控制人口流量的作用。

    助力新型城镇化

    除零门槛落户、差别化落户外,此次《通知》还有许多亮点吸引了社会广泛关注。

    例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人口在城市举家落户,这一政策必将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落实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5年行动计划,制定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等又将不断提升新市民融入城市的能力。

    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举措,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是对2018年工作建议的一项重要内容,李克强总理也明确提出今年要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的目标。

    田莉认为,近年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步在各个方面都清晰可见。她举例说,“土地城镇化方式由从外延式的扩张向内涵式的提升转变,北京、上海的减量规划和深圳、广州的‘三旧改造’都已经验证了这个趋势”。她相信,《通知》的落实必将助力新型城镇化进程继续推进。

成都市人才引进工作的探索与启示

一线调研 2018年1月8日

http://www.chinado.cn/?p=5876中央党校第17期中青二班二支部赴四川成都调研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提到首要位置,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作出具体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为深入了解西部地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招人聚才的做法、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中央党校第17期中青二班二支部一行5人于2017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赴四川省成都市进行实地调研。调研期间,调研组与成都市及下辖高新区、天府新区、双流区、龙泉驿区人才工作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座谈, 实地考察成都人才发展促进会、天府软件园、国际人才城、成都科学城、成都经开区科技孵化园,与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美幻科技有限公司、奥泰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成都航宇超合金技术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的领军人才面对面交流。在深入调研基础上, 调研组经反复讨论研究,形成调研报告。

成都市人才引进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市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 的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推进人才工作格局性转变”为目标, 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政策、扶持人才发展、营造“双创”环境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总的看,人才工作呈现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人才总量快速增长。成都人才总量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平均每年增长约30万人,全市已拥有各类人才460.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9%。二是人才结构不断改善。全市高层次人才、重点领域人才数量呈快速递增趋势,人才队伍结构逐步优化。在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达233 人,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有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672人、顶尖团队55个,分别占全省的84%、76%;自主评选的“蓉漂计划”专家463人,顶尖团队47个。三是人才贡献日益凸显。全市引进的463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主要涵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拥有知识产权1395项,2016年所在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1353亿元,创造税收近90亿元,“人才红利”充分释放。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持续发力,打通引才难点堵点。2016年以来,成都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以“一号文件” 出台人才政策。2016年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 加快打造西部人才核心聚集区的若干政策》(“成都人才新政十条”),围绕人才引进、培育、扶持和服务四个方面提出十条人才工作举措。为破解长期存在的制度瓶颈,2017年又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成都人才36条”),提出对于进入离岸基地创新创业的海外人才,实行住所、经营场所分离登记,试行企业集群注册登记制度等政策措施。2017年7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再次发力,印发《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成都人才新政十二条”),回应人才在户籍、住房等12个方面现实需求,聚焦“难点”“堵点”,着力打通人才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如针对青年人才落户问题,坚持“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实施凭本科毕业证即可落户办法,3个多月来吸引青年大学生人才8万余人;针对人才关心的住房问题,加强人才公寓建设,并提出先租后售的优惠政策。通过密集出台政策,不断疏通人才引进“梗阻”,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成都已初步形成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制度机制。

第二,多方联动,凝聚引才强大合力。人才是资源,人才引进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成都努力打造市场化人才工作机制,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引才模式,形成多主体、立体化的引才方式。一是创建全国第7 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由财政出资2.5亿元打造国际人才城, 推动形成涵盖人才招聘、人才测评、人才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人力资源服务的全产业链,为实现引才“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干”迈出重要一步。目前,已有行业100强的智睿咨询、英格玛、上海外服等40 余家企业入驻。二是充分发挥创业孵化器引才功能。成都现有市级以上科技类孵化器及众创空间171个, 其中56个为国家级。调研组走访的民营企业成都经开科技产业孵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目前在园企业207家,科技企业171家,在孵企业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为78.81%,聚集博士35人、留学归国和高校教师创业人员20余人。三是利用社会组织“成都人才发展促进会”招才聚智。该会是由成都市委组织部主管、有关职能部门联合指导,以“促进人才发展” 为主旨、以成都市引进的领军型人才为主体的新型人才组织。2015年9 月成立以来,促进会充分发挥会员自身强大的“人才磁场”效应和对外联系广泛的优势,促成海外高层次人才与成都对接185次,吸引带动香港中文大学智能视觉国际顶尖人才团队等一批国际领军型人才来蓉创新创业。四是牵头组织“‘蓉漂’人才荟”招才引智活动,走进20个城市,225所(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集中推介成都创业环境和人才政策,招揽优秀青年人才来蓉创新创业,共吸引线上62万人关注,线下2万余人参与,6000余人达成签约意向。五是设立美国硅谷、德国杜塞尔多夫、加拿大多伦多3个海外人才工作站以及16个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将引才触角延伸至海外。六是设立引才“伯乐奖”,按推荐1人(团队)最高20万元的标准对荐才单位或个人进行奖励。成都高新区对协助引进人才团队的机构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与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学会、旅丹华人专业人士协会、猎聘北美公司、百华协会等10余家专业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引才联盟。

第三,立足产业,努力集聚“高精尖缺”。成都市瞄准产业转型升级产生的“人才缺口”,紧扣产业链需要大力引进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和国际顶尖团队,发挥高层次人才对新兴产业的集聚和引领作用。引进英国罗罗(Rolls-Royce)公司工程技术专家王立之先生及其团队,成功促成“新一代航空发动机叶片项目”落户成都,不仅带来8亿元投资,还跟进引来中科院、中科航发、朗星无人机等项目,形成涵盖发动机核心材料、零部件、整机装配、无人机生产以及配套维修服务在内的全产业链“航空动力小镇”。2016年3月落户天府新区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迅速凝聚形成能源装备与安全、储能与智能电网、能量管理与交易、能源芯片与传感、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等五大发展方向,引进27个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汇聚280余位高层次人才,其中“两院”院士13名、“长江学者”8 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3名、四川省“千人计划”“蓉漂计划”专家5名、正高级职称19名、副高级职称29名。

第四,大力扶持,促进人才创业有成。引进人才是第一步,留住用好人才是关键。成都着力构建“政务服务+创业服务+生活服务” 的综合服务体系,着力为人才营造宜居宜业宜商、体现国际品质的发展环境。政务服务方面,成都是全国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之一,还通过在产业园区、创新创业街区、重点企业设立“新型人才工作站”, 为人才提供“一站式”代办便捷服务。创业服务方面,一是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梯级孵化体系,为创新创业在不同阶段提供必要支持。二是构建“政府扶持资金+企业债权融资+ 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的金融支持体系,着力解决人才创新创业“融资难”问题。成都高新区作为全国首批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地区, 由管委会下属国有独资公司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投资打造了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债权融资服务、股权融资服务和增值服务,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其经验被国家有关部门推广。截至2016年12月,盈创动力累计为19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超过187亿元,为94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统借统还贷款超过60亿元,小额贷款超过130亿元;股权投资项目逾300个, 累计投资金融约70亿元;助推27家企业登录中小板和创业板,41家企业登录新三板。三是社会组织“成都人才发展促进会”依托专业机构为会员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和财会金融等服务,帮助企业寻找事业合作伙伴,推动人才再创业,推动37名高层次创新类人才走向创业一线,11名高层次创业人才“二次创业”。

第五,优化服务,营造尊重人才氛围。成都建立“人才绿卡” 制度,对人才分层分类施策,解决他们在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园入学、医疗、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创业扶持等方面的困难,强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建立重点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对重点人才(团队)项目提供“一对一”人才专员服务。我们走访的人才均高度评价成都市党委政府的人才政策和服务态度。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王暾博士说:“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帮助解决了,还有很多服务根本没想到,十分贴心。”

成都市人才引进的经验

我们认为,成都市的人才引进工作已形成一整套符合地方实际、行之有效的做法,对西部地区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借鉴意义。分析成都市引才工作取得的成绩,有四方面的重要经验。

第一,坚持党管人才。这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成都市人才工作的成效,根本在于党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统筹各方资源形成人才工作合力。通过厘清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健全工作例会、议事制度和督促落实机制,有效增强了小组的领导力。探索实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人才工作作为党建述职的重要内容,开展区(市)县人才综合实力指数考核以及对职能部门人才工作督查督办,推动形成各部门、各区县联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才工作的良好格局。目前,已有13个区(市)县结合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实际,出台本地的人才新政,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关心人才在全市蔚然成风。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工作的直接对象就是“人”,一切工作都应围绕“人”来进行。成都市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以培育创业环境来支持创业企业发展,以适度资金资助来扶持创新创业,以授予荣誉称号来加强精神激励,以建立市领导联系专家制度来强化感情留人,以精细化的政务和生活服务来解除人才后顾之忧,营造了拴心留人、重才敬才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真正把工作做到点子上,做到人心里。我们注意到,成都市在人才工作中践行以人才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累和培育了强烈的服务意识,这必将对提升党委政府整体工作水平, 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产生重要作用。

第三,坚持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成都市践行“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并以此指导体制机制创新方法创新,探索出以全球视野引才、柔性引才、打破常规引才的一系列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升。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不断创新,通过持续的“破”和“立”来破除机制障碍、路径依赖和方法制约,向市场放权、为人才松绑,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实现新提升。

第四,坚持引育并重。对人才来说,没有干事创业的平台,给钱给物也不愿来;没有好的创业载体,来了也很难留得住。成都市通过多样化的引才方式、优惠贴心的政策措施,做到了人才“引得进来”。同时,在创业培育方面下苦功,积极发挥市场、政府两方面作用,推动形成较为完善的创业扶持体系,为人才创业提供更多便利, 做到了人才“育得出来”,从而实现成都人才不断积聚。

关于西部地区人才引进的建议

在赴成都调研的基础上,调研组对西部地区的引才工作总体情况作了了解。虽然成都已在各地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先行一步,但总的看,西部地区引才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有的地方对人才重视不够,人才意识不强;产业定位模糊,人才需求的目标不明确、不够精准;政府职能定位不准,党委政府、企业的分工不明确,用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重人才引进, 轻人才成长创业发展的生态建设; 重创业人才轻创新人才。我们感受到,“要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招才引智”已成为不少地方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共识,人才已成为地方争夺的重要资源,西部地区面临人才进一步流失的危机,如果不能积极应对,区域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将继续加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中央层面要加强指导。建议中央有关部门总结招商引资工作经验教训,尽早对招才引智提出要求,引导各地规范、有序引才, 防止恶性竞争。当前,要加快落实中共中央2016年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切实提高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保障水平,使他们在政治上受重视,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防止西部地区人才流失。

第二,西部地区要积极作为。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西部地区要立即行动起来。为选择更轻松、舒适的创业环境,一些人才开始选择离开一些东部大城市。西部地区要采取措施,利用乡情、产业等优势积极吸引东部地区流出人才;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广泛运用柔性引才方式。对多数西部地区来说,引进人才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更加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和使用,为人才营造安心舒心有奔头的成长环境。成都市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针对本土人才特点,实施“成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创业新星计划”“产业实用人才开发五年行动计划”,盘活本土人才资源、激发本土人才创造活力,不断厚实人才基石,取得很好效果。

第三,准确定位政府职能。作为人才基础、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西部城市,要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赢得先机,党委政府发挥更为积极作用,对有效吸引人才、形成尊才、爱才、用才的氛围十分重要。但党委政府要科学把握行为边界,防止职能越位、错位。党委政府在引才工作中的职责,主要是提供政策支撑、促进引才平台和创业扶持平台建设,至于具体的人才引进、人才服务、创业扶持等工作, 可由用人主体、人才企业、社会组织承担,努力打造清清爽爽的政企关系、政才关系。

第四,依法依规开展引才。人才是具体的,人才引进往往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但人才引进工作又是有规律的。要善于总结规律,将共同性的、底线性的内容规定下来, 形成引才工作的制度规则,减少随意性,增强可预期性,提升法治化水平。具体建议:一是政府对人才的物质支持应体现普惠化要求,更多运用间接支持(如税收优惠、股权投资)的方式,减少财政直接支持。近一个时期,全国很多省市都在“抢人”,不少地方祭出不菲的引才物质条件,对创业企业发展也给予一定的财政直接支持,对这些做法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规范。二是在鼓励爱才惜才、对人才真情服务真情关怀的原则下,把握好具体措施的实施方式方法,政府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应遵循公平性原则,要多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同时避免因“保姆思维”而使自身陷入过分琐碎事务。

武清出台人才引进奖励政策:津贴加房补

天津北方网2018-02-21

天津北方网讯:为广纳人才,助推高质量发展,春节前夕,武清区出台新的人才引进奖励政策,真金白银吸纳各类人才。第1层次人才奖励提高到280万元,对带项目的高层次人才,还可享受最高100万元项目支持、200万元人才特殊贡献奖励和20万元全额贴息贷款支持,奖励支持额度最高可达600万元。

  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武清区全面提升人才奖励标准。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奖励提高到50万元,对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的奖励提高到30万元。增加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奖励,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50万元奖励。聘请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人才中介机构负责人等担任“武清引才大使”,给予10万元奖励。聘请重点高校教师、学生骨干担任“武清人才宣传员”,每人每年最高2万元奖励。支持留创业园建设,给予最高60万元支持经费。对新引进且在该区经营运行良好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领军企业,给予企业负责人最高10万元奖励。

  按照新的人才奖励政策规定,该区吸纳人才渠道全面拓宽。对企业引进的京津冀区域内高校或拥有京津冀学籍的全日制硕士、本科应届毕业生(不含独立学院),不考虑是否符合年度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目录,连续3年发放工作津贴。对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区内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引进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硕士、本科应届毕业生,不再参考年度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目录限制,直接享受相应政策支持。对来武清区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给予“请进来──津贴加房补;扶上马──项目启动支持;

  送一程──人才特殊贡献奖励”阶梯式的人才支持政策。加强对各级各类人才的政治吸纳和联系服务,积极推荐先进模范人才担任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畅通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渠道。

  近年来,武清区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向着“创建京津之间富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活力人才聚集地”目标迈出了坚实有力步伐。“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慧聚武清”高层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培养“鲲鹏工程”两大特色工程硕果累累,共计引进培养各类人才7万余名,其中“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万人计划”专家等领军型人才近百名,多名人才入选国家级和市级人才开发工程,为推动武清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京津卫星城、美丽新武清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北方网编辑冯丹丹)

琼海公安局推出4项举措服务人才引进

海南日报2018年05月21日

  海南日报嘉积5月19日电(记者丁平 通讯员冼才华 文碧松 陈德君)今天下午,琼海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一龄生命养护中心口腔科主任徐其章(河南籍)成功落户琼海,成为享受人才政策落户琼海的第一人。

  为贯彻落实省委七届四次全会《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和琼海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琼海市实际,近日,琼海市公安局推出4项举措,积极主动为人才落户提供优质服务。一是开设服务热线,收集需求信息。琼海市公安局通过传统、新兴媒体向社会公布服务热线,安排专人值守解答。热线电话号码:0898-62896323。二是主动作为,大力宣传。琼海市公安局深入企业单位开展宣传,将人才落户琼海的条件、流程印制成便携式卡片进行发放,为实现“最多跑一次”的服务承诺奠定基础。三是现场办公,靠前服务。琼海市公安局组织人员深入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嘉积城区、博鳌、温泉等地区开展现场办公,特殊情况的上门全程服务。四是精简流程,高效办理。符合落户条件的人才,琼海市公安局现场审核材料,一日完成审批。不断深入推进“放管服”政策,努力提升人才落户琼海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陕西省汉中市编办:用创新思路引进高层次人才

山东省泰安市编办 2017-03-16

  近年来,为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吸引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实现追赶超越发展,陕西省汉中市编办立足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拓思路、创新机制,在现有编制、人才、人事、经费管理的政策框架内,研究出台了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储备机制,切实为人才引进工作发展和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坚持总量控制,规范编制使用。按照中央、省控编减编和“约法三章”的要求,汉中市编办采取多种措施,严格执行机构编制政策规定,探索建立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盘活机构编制存量,多渠道落实控编减编措施。一是强化机构编制制度约束。从紧从严控制机构编制,严格实行机构编制事项“集体研究、一支笔审批”管理制度,实现了全市编制总量“零增长”、财政供养人员“负增长”的预期目标。二是加强实名制管理。加强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根据人员调整的实际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办理编制变动手续,全市范围建立了机构编制管理“实名制”系统信息库,完全实现了“四清两对应” 的工作目标。三是强化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机构编制12310举报电话受理工作,采取日常监督管理和专项督查等方式,加强全市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从严督促进行纠正和整改。

  二、盘活编制存量,创新编制管理。为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在市级事业单位编制总量内调整出部分编制,作为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由市编办统一掌握、动态管理,专项用于引进推动产业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高层次人才和亟需紧缺人才的编制需求。一是实现机构编制动态调剂。为破解市直事业单位因人员满编不能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实际困难,采取“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保证重点”的办法,根据单位职责任务,对不同单位之间的人员编制进行优化调整,对职能萎缩的单位,人员编制相应核减。二是整合事业单位编制资源。以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抓手,撤销、整合工作任务相近的事业单位,收回部分编制。三是科学配置机构编制。根据《陕西省控编减编工作方案》的文件精神,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调查研究,对编制较大、职责任务较轻和职能萎缩、弱化的单位,收回部分编制作为储备编制。

三、开通绿色通道,实行实时审批。在规范编制使用管理的基础上,与汉中市人社部门主动对接,开通引进人才绿色通道,在办理引进人才用编手续时,实行实时报送审批,以编制资源的“流动”,带动人才资源的“聚集”,使高层次人才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主阵地”充分施展本领、发挥作用。一是严格控制适用范围。以编委文件印发了《关于建立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储备机制的通知》,探索建立了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动态管理长效机制,明确规定市属事业单位、汉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所属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在空编的情况下,优先使用空缺编制,事业单位人员满编的情况下,引进对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性强亟需紧缺人才,允许事业单位申请使用机动编制。二是严格规范使用程序。市属事业单位在人员满编(不超编)的情况下,确因工作需要急需招聘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在满编(不超编)的情况下,近两年内有自然减员名额,按照不超过自然减员人数且不超过单位编制总数10%的比例首先向机构编制部门申请使用机动编制,经编制部门对人员结构审核后,向事业单位下达机动编制,用于招聘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待事业单位自然减员到编制限额内,收回机动编制。

聚集海内外金融英才 浦东推出五大举措

新民晚报  2018-05-21

新民晚报讯(记者 宋宁华)聚集海内外金融英才,浦东将“放大招”,推出五大举措,为人才提供全方位一揽子服务。今天,首届中国金融人才浦东高峰论坛举行。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该论坛由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联合CFA协会举办。今后,高峰论坛将固定每年在浦东举办一届,将成为金融行业深度交流、金融人才共享经验的高端平台,成为打响浦东金融人才高地品牌建设的一张名片。

为了吸引八方英才,浦东将推出五大措施,努力开创国际化金融人才集聚发展新高地。其中包括:

率先试点金融业对外开放,为国际化人才提供国际化事业舞台。率先落实上海市六个方面先行先试的战略举措。全面推动银行、证券、保险、金融要素市场、支付等行业的开放,拓展FT账户功能和使用范围,优化金融发展营商环境。率先推动一批重点外资项目落户浦东。推动一批国际知名的合资证券、外资银行、外资寿险公司、外资再保险公司等落户。率先提升要素市场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争取年内推出“沪伦通”。

率先在金融领域落实浦东人才发展“35条”,建设更具推动力的人才发展平台。浦东金融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期将出台浦东人才发展“35条”的配套政策,针对制约国际金融人才发展的痛点,配套出台相关工作措施和举措。降低人才创新创业融资成本,建立人才融资“一站式”服务体系,为外籍金融人才开立FTF账户,提供与其境内就业和生活相关的各项金融服务。持续拓展金融人才奖励政策,在既有的对持牌类金融机构进行奖励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持牌金融机构子公司的奖励,加大对新兴金融业态的奖励力度。

率先贯彻“上海服务”品牌战略,打造服务金融人才的金字招牌。持续打造“金才”系列服务品牌工程。从金融人才的个性化需求出发,提供贴心、贴身的定制化服务,继续完善金才优护、金才优教、金才安居、金才远洋等“金才”系列服务项目。构建金融人才宜居环境,通过国际人才公寓、租赁住房等方式解决金融人才居住问题,积极引进外资健康保险机构,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生活环境。

率先搭建金融人才合作平台,推动海内外金融人才交流互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纽约、伦敦的合作交流活动,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具备操作经验的高层次、紧缺型金融人才。大力培育领军型金融人才,推动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集聚浦东。

打造规范发展、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建设首家金融法院,完善现有的金融仲裁院、金融法庭的功能,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纠纷处理机制。积极探索金融监管新手段,开发建设浦东新区金融综合监管平台,筑牢区域金融安全预警防线、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