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放管服专题信息

发布时间:2018-10-11  |  浏览:

济源“放管服”做法全国推广

河南日报  2018年06月01

   让群众办事更便捷,让营商环境更优越,济源市的努力再次吸引全国目光。记者5月31日从济源市委改革办获悉,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全力以赴解决群众办事堵点问题,打破壁垒共享信息,精简办事材料证明。通知还推荐了一些供参考的做法模式,其中济源的10项做法名列其中。

  济源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与房地产管理中心集中办公,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就是其中一项被推广的做法。

  这项改革带来的便利,济源农商行客户经理燕媛感受颇深。

  5月31日,她又一次约好房屋买卖双方,走进市民之家不动产房产专区,办理贷款抵押业务。

  “原本这项业务至少要跑两次,在房管局窗口递交材料,一个工作日后才能到不动产窗口继续办理。”燕媛告诉记者。约齐买卖双方不容易,不能一次办妥业务给她带来不少麻烦。

  今年4月,济源“放管服”改革再发力,将不动产登记、房产交易两个窗口合并,此后燕媛办此项业务只需要跑一次。记者在现场计算了一下,从递交材料到办完业务,燕媛只用了20多分钟。

  此外,济源被推广的做法还涉及身份证、驾驶证、出生证明、户口本等多种事项,切实提高了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便捷性。

  济源多项做法被全国推广,缘于近年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不懈努力。

  去年8月,济源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一次办妥”改革,全面系统提升政务服务效率,让群众和企业从“往返跑”“绕圈跑”到“跑一次”“不用跑”。截至今年一季度,已提供“一次办结”服务84.7万件,群众获得感大大增强。

  今年,打造最佳营商环境成为济源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

  4月,济源出台的《关于打造最佳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改革核心,从审批运行机制、投资服务环境、市场服务机制、监管服务机制、政务服务体系五个方面,全面发力打响攻坚战。

  《关于打造最佳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出台后,多项配套方案正陆续推出,相关部门也在紧锣密鼓推进具体改革事项。如工商部门承诺5月1日起部分申请实现“一个工作日办结”,市企业服务活动办公室启动了企业服务110系统。

  营商环境优化,市场活力大增。河南力帆新能源电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清华介绍,力帆落户济源后步履稳健,二期建设任务目前已顺利启动。③6

  专家点评

济源当前正在谋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政府服务效率、优化营商环境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济源近年在“放管服”改革上锐意进取,“一次办妥”活动走在了河南前列,“一证通办平台”等在全国也极具探索意义。今年,济源又把打造最佳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融入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全局来谋划和设计,有望在全国打造出一个营商环境知名品牌。③6(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上海市公共政策研究会会长胡伟)

 让服务成为核心竞争力!南海深化“放管服”改革

珠江时报 2017-06-13 08:38

引进投资超千万元项目121个,计划投资总额287.2亿元,同比增长17.1%;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34个,计划投资总额257.03亿元,同比增长15.5%;合同利用外资实现超90%的增长,实际利用外资2.8264亿美元、同比增长10.61%……

这是今年1~3月佛山市南海区的招商成绩单。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双双实现“开门红”,高效的政府服务所形成的优质投资环境成为重要的发展推手。

事实上,当土地政策和财税政策不再是区域招商竞争的第一砝码后,如何提升地方的竞争力?南海给出的答案是,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政府服务供给,打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品牌南海建设。

日前,南海发布《佛山市南海区关于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将“服务为先”作为南海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质量、信用、服务”三大攻坚任务之一。

未来的南海,将进一步通过职能转变,推进政府服务改革,破解服务供给失衡问题,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大力优化服务供给,将政府服务打造成其在区域竞争中的核心优势。

“管治”向“服务 ”转变优化营商环境

去年11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刘云辉博士为带头人的香港中文大学团队,带着基于视觉的智能移动机器人搬运系统项目,考察三山新城是否适合项目落地。

三山新城的招商引资团队,不仅为该团队量身定制了办公区,还为他们找到了产业链上下游对接企业,解决他们的生产和市场问题。这种保姆式的“政务创客”招商引资模式,让该团队在今年2月落户三山并已实现项目投产。

以高效政府服务引得企业、人才团队青睐的故事,不止发生在三山。在刚刚结束的“凝聚新动能布局新经济”南海区招商引资推介系列活动中,有10个项目落户“梦里水乡”,总投资额150亿元。

“政府在前期为我们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报批的时候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作为10个超亿元项目其中一员,中民筑友佛山项目的投资单位中民筑友科技集团首席运营官江炳生坦言,选择里水,政府服务是重要一环。

为加速项目开花结果,里水除了实施一系列扶持措施外,还同步实施涵盖洽谈、落户、开工建设、投产运营等环节的保姆式跟踪服务,目的就是让投资商因看好当地营商环境而选择“栖息”。

如今,相比于硬件,软环境对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正在日益加大,甚至成为决定一个地区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核心要素。越来越多的事例也在证明,政府的服务质量才应该是一座城市去倾力打造的核心竞争力。

在土地开发强度超过五成、税收优惠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南海能够始终保持高速发展态势,高效政府服务功不可没。“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政府工作理念应该由‘管治’向‘服务’转变,才能赢得投资者的青睐,这是南海赢得发展先机的重要支撑,也是今后必须进一步强化的核心竞争力。”南海区区长顾耀辉强调,以服务为先,深化“放管服”改革,。

深化“放管服”构建智慧政务新模式

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指出,随着招商引资、科技发展、招才引智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发力,政府需要更加关注城市综合环境。

南海的做法是简政放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市场公平竞争,催生强大的民营经济,打造“小政府、大市场”营商环境。为更好地服务企业、引导企业,南海首先做的就是让大家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2016年12月,佛山出台《关于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促进创业创新的若干措施》,40条政策“干货”务实促进企业家创业创新。2016年3月,南海区结合自身情况,出台了扶持民营企业发展21条措施。

今年2月开始,南海区镇两级领导干部开展了“企业暖春行动”活动,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状况,着力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问题。经整理,其中共性问题25条,涉及人才、环保、用地、融资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区相关部门、各相关镇(街道)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方案措施,并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经贸)牵头汇总制定了《佛山市南海区2017年“企业暖春行动”行业(企业)25条共性问题解决方案》,这些举措能有效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

除此之外,南海近年来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下了苦功夫,坚持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先手棋”和“当头炮”,以“信息化+标准化”两大创新为引领,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品牌南海建设。

一方面,南海将行政审批标准化与权力下放、规范审批相结合,在全省率先构建起区、镇街、社区三级行政服务体系,实现无差别化审批,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另一方面,南海区在全国首创“三单”管理,将审批部门的“份内事”变成群众随时可查询的“掌中事”,并创新综合监管模式,推行社会治理网格化,大大提高了监管水平和基层治理能力。

此外,南海区紧紧把握“互联网+”发展大势,成立全国首个县区级数据统筹局、全市首个政务办,建设七大基础数据库,构建起“一窗通办、容缺受理、线上审批、线下包邮、自助服务、实时查询”的智慧政务新模式,最大程度便民利企。

◎南海区政府服务改革主要成效

全区共削减审批服务事项530项,并将超过70%的审批服务事项延伸到镇街办理,56个事项下放至社区办理,全区共建成行政服务中心285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区、镇(街道)、社区三级办事大厅全覆盖,形成15分钟便民服务圈。

在全国首创负面清单、准许清单、监管清单“三单”管理制度。负面清单涉及44个行业大类,共693条管理措施;准许清单涉及119个行业大类,218个审批事项;监管清单涉及244个行业大类,2114条监管措施。

目前已推出292个“全区通办”事项,申请人可就近办理业务,极大方便了群众和企业。同时在全国首创“跨城通办”,与广州市荔湾区推出85个通办事项,涵盖了工商登记、投资项目核准、食品经营许可等重点领域,助力广佛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全区网上办事大厅进驻率100%,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67.67%,服务时限平均缩短53.89%。

全区设置18个24小时自助办事区,铺设326台“市民之窗”自助办事终端,提供全天候“不打烊的政务服务”,可办理证明打印、费用缴纳、政务办事、政务百事通等50多项业务,年均业务量超过60万件。

◎2017年南海优化政府服务主要任务

1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

2提速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入推行“互联网+易通关”模式,推广中国(广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

3进一步加强企业服务,推出企业全链条服务方案,力争培育形成7家超百亿企业。帮扶中小微企业往“专精尖”方向发展。

4强化司法服务保障,建立金融司法服务品牌规范体系,打造“立、审、执”一条龙金融司法服务。

探索“一门式”到“无门式”跨越

6月7日,南海区召开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大会,公布《南海区关于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简称《实施意见》)。其中,服务作为深化改革的一项创新性攻坚任务,重点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率问题。

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南海将通过职能转变,破解服务供给失衡问题,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将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包括持续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深化“全区通办、跨城通办”,全面深化投资建设项目联合审批改革等。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南海“全区通办”业务办件量超过14万件。通过“一窗通办”,群众办事平均等候时间降低7分钟。而在广佛加速融合的背景下,佛山南海与广州荔湾间的“跨城通办”也不断突破。截至目前,两区分两次共推出涉两地14个部门的85个“跨城通办”事项,涵盖了企业登记、经营许可、投资项目核准、施工许可等。2017年,南海还将推出第六批“全区通办”事项和第三批“跨城通办”事项。

“我认为行政审批的终极目标,不是‘一门式’,而是‘无门式’,‘无门式’意味着群众不需要到窗口就能办事审批事项,我们目前的互联网技术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顾耀辉说,要进一步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随着近年来南海企业国外战略扩张、跨境业务的增长,南海区还将深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服务,深入推进“互联网+易通关”模式,扶持本地跨境电商企业做大做强。推广中国(广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提高“单一窗口”货物申报系统的应用实效,增强系统的可用性,持续对系统功能进行完善。

此外,南海将深化“企业暖春行动”,协调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对大型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继续贯彻“一企一策”、“一企一组”扶持政策;强化司法服务保障,出台《南海区人民法院创建金融司法服务品牌实施方案》,打造立案、审判、执行一条龙金融司法服务。

建立企业全链条服务体系

“南海探索建立企业全链条服务体系,整合散落在各个职能部门的企业服务内容,形成企业发展全链条的政府服务覆盖。”在南海区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大会上,顾耀辉表示,目前,在企业发展成长阶段,南海区政府服务功能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缺乏统一的统筹机构和相关的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全链条服务体系将破解这一问题。

6月8日,在南海区招商引资推介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南海区就迅速首发《南海区构建企业全链条服务体系工作方案》。该工作方案提出,南海将设立一个企业服务办事窗口,构建一个公共服务网络平台,组建一个专业服务机构联盟,探索建立一套有效管理机制,统筹推进一批服务事项,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

比如,南海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经贸)会设立一个企业服务办事窗口,对接企业增资扩产需求,保证增资扩展重大项目顺利落地;同时,还将运用“互联网+”手段,搭建一个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收集企业热点、难点问题,整合推动政策法规、市场咨询等。

此外,南海还将鼓励龙头企业增资扩产、兼并重组,力争2017年培育形成7家超百亿企业。同时,帮扶中小微企业往“专精尖”方向发展,培育更多细分行业“单打冠军”,从自主创新、创知名品牌、制定技术标准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四个方面,开展扶持奖励,预计实施扶持奖励4000万元。

南海区政务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南海还将探索使用电子证照管理系统,加快推动审批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逐步实现“网上办事为主,自助终端为辅,实体大厅为补”。

声音

深化“互联网+易通关”推行套餐式企业服务

佛山海关驻南海办事处副主任李飞飞:

下一步,海关将深化“互联网+易通关”等改革项目,并将逐步把所有海关通关业务部署在“线上海关”上,实现进出口货物从申报到放行全部在“线上海关”上完成;依托“单一窗口”深化口岸部门合作,真正实现企业通过“一个平台、一次递交、一个标准”办理通关手续;大力推进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促进口岸监管作业由“串联”向“并联”转变,由重复监管查验向综合执法转变,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大通关效率。

南海区政务办主任彭建良: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推进“放管服”工作,向纵深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推行套餐式的企业服务,实施“注册登记+经营许可+奖励补贴”一条龙企业服务。第二,构建企业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五个一”,即设一个重点企业服务专窗,组建一个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立一个专业服务机构联盟,探索建立一套机制和统筹推进一批服务事项。第三,推动联合审批,把投资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报建的期限压缩到53个工作日。第四,推动审管联动系列改革,构建“审批-巡查-执法-信用”全链条管理体系。

海南国税:“放管服”改革出实招 优化营商环境见成效

南海网 2018-01-10

“国税机关在‘放管服’方面新举措不断,让我们的获得感越来越明显!”近日,在“重点税源企业话税收”座谈会上,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主任陈志强对国税“放管服”工作给予认可。

纳税人满意度的提升,是海南省国税局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后的一个显著变化。1月10日,南海网记者从省国税局了解到,2017年,该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切入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抓好各项税收政策落实的同时,做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海南经济发展。

在海口市国税局办税服务厅内,工作人员为纳税人就“六项减税政策”进行答疑。省国税局供图

一站式办税:简政放权提高行政审批效能

在琼海市国税局办税服务厅窗口,海南新天久食品有限公司财务办税人员吴小燕现场提交了票种核定表,不到5分钟就办理好增加发票领用量的业务。据吴小燕介绍,由于公司的收购业务增多,原有的农产品收购发票数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专门来到税务局申请增加发票领用量。“本以为要像以前那样等待税务局审核几天,还要再跑来一趟,没想到居然当场就办好了。”吴小燕感慨地说道。

审批事项少了,流程简化了,办税提速了……这是很多海南纳税人的共同感受,也体现了国税部门简政放权的决心。自全面推行审批制度改革以来,海南国税直面制度创新、理念更新、模式换挡的重大挑战,将快捷办税作为简政放权的当务之急,该减的一律精简,能放的一律下放,不仅取消了全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还针对取消事项实行税务行政审批目录化管理。目前,海南国税系统仅保留7项审批事项。除了可以当场办结的审批事项之外,对于需要实地调查核实的审批事项,要求税源管理部门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核实工作,办理时限缩短60%以上。

改革中的“减法”,还浓缩在“一张表”上。自2015年起,省国税局联合省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在全省范围内积极推行“三证合一”制度,实现了“一表申请、一窗收件、并联审批、核发一照”的审批模式。目前,这张“表”已扩充到“五证合一”,今年将继续推进多证合一等工作,企业办事效率还将再提高。

一套助推发展的“组合拳”频频出手,海南国税简政放权的成效不断“放”大在省国税局统筹安排下,全省各市县局也通过创新举措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

在三亚市国税局的办税服务厅记者看到,该局设立了行政审批专办窗口,实行“专人、专岗、专号”管理,集中受理增值税专票最高开票限额申请及纳税人延期申报核准等行政审批事项,优先办理条件符合、资料齐全的纳税人申请,建立起畅通的审批绿色受理通道。

“现在国税局的审批专岗对我们来说非常便捷,来了就办,办税不难了。”三亚升辉贸易有限公司的办税人员胡先生说。审批做“减法”,让市场活力倍增,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海南省国税系统2017年新增纳税人10.5万户,创业热情持续高涨。

一张网铺开:规范秩序与释放活力齐头并进

放权是“破”,重在释放活力,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和新潜力;管理是“立”,重在规范秩序,为经济增长提质增效提供环境保障。

在海口,一家因多次催缴仍不缴纳税款滞纳金被列入失信“黑名单”的企业主动与市国税局联系,递交了还清所欠税款滞纳金的承诺书,同时将其名下的两栋别墅作为担保。至此,该公司欠缴近3年的1500余万元滞纳金清缴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近年来,省国税局与省地税、省公安厅等多个单位开展税收违法“黑名单”联合惩戒工作,逐步编织出一张税收共治网。被列入失信“黑名单”的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在行政审批、招标投标、市场准入等方面将受到多部门联合惩戒,企业的活动空间大大压缩,影响其在市场的竞争力。同时,该局与省发改委、住建厅等26个相关部门共建信息交换平台,2017年通过该平台共享涉税信息2000余万条,通过风险核查、纳税评估等方式加强监管,增强了部门协作和后续管理的针对性。

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试点后,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两业”税收在海南国税、地税总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省国税局、地税局牢牢抓住这一税源重心,重点推行房地产一体化管理,国地税建立“两业”税源管理分局和“两业”联合管理办公室,积极探索“两业”税收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强化数据管税,联合研发并部署上线“两业”税收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以整合第三方信息为基础,以链式信息整合为突破,以预警预测信息为导向,实现了税源动态化、无缝化、智能化管理。目前,“两业”系统已采集61555户“两业”纳税人信息,3704个房地产项目被纳入该系统管理,监控并推送2600余条风险信息,有力地推动了“两业”税收征管方式转变,持续提升了税收征管效能。

“凭借A级纳税信用,我们成功向建设银行贷款。有了这笔钱,不仅缓解了周转压力,还为后续拓宽经营范围提供了资金。原来,依法诚信纳税也能带来效益。”海南炼化财务相关负责人说。

海南炼化之所以能获得大额贷款,得益于海南国税与金融机构大力推进的“银税互动”项目。该项目以纳税信用为基础,将企业的纳税信用等级与银行授信有机结合,实现税务信用体系和银行信用体系的有效对接,树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纳税信用价值导向,进一步助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近年来,税银双方通过优化贷款审批程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实现信用贷款多层次、立体化覆盖,让优质守信的企业更加便捷地享受纳税信用的红利。目前,“银税互动”项目已全面覆盖省内2231家纳税信用A级企业。

一条龙服务: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

在儋州市国税局办税服务厅记者看到,纳税人只要取一次号,就能在综合窗口实现国税、地税业务通办。自2016年起,省国税局、地税局在全国率先推行“一窗一人一机”联合办税模式,全省共建联合办税服务厅53个,业务通办窗口624个,实现全省国地税全覆盖。2017年,全省国地税互办业务逾130万笔。

在推行“一窗通办”的同时,海南国税还实现了涉税业务全省通办。目前,税务登记、税务认定、发票办理、申报纳税、优惠办理、证明管理等6大类232项业务实现全省国税窗口随地通办,让不同市县的纳税人享受“最近跑一次”带来的便利。

“发票随时领,申报随时办,办税再也不受时间限制,真是太方便了!”文昌市某水产公司会计张女士说。据介绍,张女士感受到的便捷得益于覆盖全省的国地税联合自助办税终端。通过自助办税终端设备,纳税人能够办理领取发票、代开发票、发票验旧、报税清卡、涉税信息查询等多项涉税业务,实现了24小时国、地税业务的联合通办。2017年,纳税人通过自助办税终端领用发票375余万份,验旧发票112余万份,申报纳税1万余户次。

2017年下旬,省国税局优化升级了免费网上申报系统,新网报系统涵盖了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申报业务,采用用户名加密码的登录方式,无需申请或购买任何设备即可直接使用。同时,为方便零申报小规模纳税人,海南国税APP设置了一键零申报功能,直接和网上申报系统对接,点击一次即可办完申报事项。掌握了网上申报系统操作的的琼中绿康养蜂专业合作社办税人感慨道:“以后再也不用往返几十公里的山路来大厅申报了,这个系统真是太实用了!”

依托“互联网+税务”的便利,省国税局网上办税厅实现了网上申报纳税、网上发票认证、网上发票验旧、网上外出经营证明开具、网上查询等功能。目前,全省通过网络能办理的涉税事项和通过网络办理涉税业务的纳税人已达到90%以上,全省网上申报率达96%,“走网路”已经代替“走马路”成为海南纳税人首选的办税方式。

省国税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新一轮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征程上,海南国税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持续为企业松绑减负,为优化海南营商环境清障搭台

“企业保姆”到“项目妈妈”

大冶深化“放管服”改革精准服务企业

湖北日报  2017.9.25

政府多放手,市场出好手。“放管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目前我国“放管服”改革正向纵深推进,“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如何下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架起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走出过去“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尴尬局面,各地都在探索。
    大冶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放手”作为最大的“抓手”,坚持“放手但不甩手”,打好企业服务“中介超市”“先建后验”“多证合一”组合拳;坚持事中事后监管和对涉企部门进行的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保证“放而不乱”;坚持服务更优,从全程的“企业保姆”到“项目妈妈”,用无私的大爱呵护着企业的成长。
    障碍少了,活力多了;成本低了,效益好了;服务新了,距离近了。在大冶,“放管服”改革释放的政策红利让企业普遍受益,市场主体功能明显改善,正蒸腾起工业强市、赶超发展的强大气场。

     减权提速 深度激发市场活力
    8月21日,大冶市服务工业项目“中介超市”正式开市,大冶华力科技公司拿到了我省第一张《项目建设施工通知单》。
    欣喜之余,华力科技公司副总陈国勤颇有感慨,他说前几年实美公司(华力科技公司母公司)办理相关手续时,公司专门派了2个人,花了2年时间,才求爷爷告奶奶地把手续跑完。一个项目报批下来,公司人员要跑掉一层皮。抛开所有费用不谈,公司白白浪费了2年时间。如今,华力科技报建及环评手续提交后,大冶市政务中心会同各职能部门联合办公,30天内就拿到了施工通知单。
    在费用上,陈国勤也算了一笔细账,华力科技公司二期工程征地300亩,报建面积21万方,计划投资10亿元。如果按照以前26项收费及规费标准,每亩均摊需要4万元,华力科技需要缴纳1200万元。如今所有费用全免,公司就节约了一大笔开支。如果换算成企业产值,陈国勤说这1200万元相当于新建了一个年产值3亿元的企业。
    陈国勤表示公司决定将政府减免的这1200万元全部投入到技术研发上,不断提升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为企业松绑,大冶力度空前。
    激活市场主体功能,促进市场生产要素高效合理配置,大冶建立“中介超市”、实行“先建后验”、推行“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着力打造大冶“放管服”改革升级版。
    在取消行政性规费和事业单位服务性收费后,大冶下大力气打造中介服务零收费,继续为企业减负。中介服务是社会性服务,大冶按照“非禁即入、自愿入驻、公开公平”的市场准则,政府买单建立“中介超市”,对涉及大冶工业项目建设的11个行政审批单位,包括工程咨询、评估,工程勘察、测绘,图纸审查等26项中介服务由政府统一买单。目前,已有全国各地116家中介机构报名入驻。据初步预算,“中介超市”将每年为大冶企业减负3000多万元,对全市项目建设和长远发展意义非凡。
    据黄石市副市长、大冶市委书记李修武介绍,把中介机构集中起来“上架”,目的是打破政府部门的行业垄断,剔除“红顶中介”乱象,不仅实现了资源集中,更重要的是规范了中介市场的管理,让中介市场行业活动更加透明和公开、公正。“没想到只用了2天时间,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就拿到了,即使是在深圳也没有这个速度”。6月18日,中兴新先进材料项目负责人金恒兴奋地说。
    中兴新先进材料项目计划用地500亩,计划总投资30亿元。2017年元月份签约,一期投资10亿元,占地155.7亩于2月正式开工建设,主体工程5个月建成,8月1日调整到位,计划今年10月26日正式投产。
    项目建设如此神速,金恒说这得益于大冶实行的“先建后验”和“五个联合审批”。大冶市7月底出台了《大冶市工业项目审批模式改革实施方案》,推行“先建后验”,形成“五联合”审批服务模式,即联合评估、联合图审、联合报建、联合测绘、联合验收。实现了“一份合同免收费,一个窗口管评估、一个中心管图审、一张通知即开工、一次测量多处用、一次上门全验收”,有效解决建设项目审批手续繁、时间长、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降低了企业成本,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注册到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发放,新建工业项目所有行政审批由原来的 133个工作日缩短到现在的 38个工作日以内。行政审批的提速带来了工业项目建设的全面发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大冶在建项目到位资金300余亿元,新开工项目80个,投产项目75个,项目建设热火朝天,成绩喜人。
    大冶“多证合一”改革是在先前实施企业“五证合一”的基础上,按照能合尽合、加快推进的工作思路,新增了24项由相关职能部门办理的涉及企业登记、备案事项。申请人办理企业注册登记时,只需在工商窗口提交一套材料,经审核合格后,在3个工作日核发“多证合一”营业执照。
    下一步,大冶将推行证照网上办理,真正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一次性办结相关证照手续。
    管 改革赢先机 服务更精准
    给企业松绑、为企业减负,放水养鱼激活了一池春水,但“鱼塘”如何管理,值得深思。
    既要把鱼儿养好,又要防止养鱼人“监守自盗”,大冶给“鱼塘”管理者下了“紧箍咒”。
    就拿项目报建“先建后验”来说吧。项目在完成工商营业执照、备案或核准后,大冶市环保部门环境影响初步审查出具意见,市规划部门依据规划条件和相关要求明确选址并出具规划条件,市国土部门依据规划条件出具用地审批意见。项目业主按照相关部门提供的审批、监管、验收清单要求作出落实承诺后,市建设部门核发施工通知单,即可自主依法依规开展设计和施工,并在施工过程中完成相关承诺事项。相关部门同步实施跟踪服务和监管,项目竣工后进行验收,不合格不予办证并限期整改。
    放手不等于甩手不管。怎么管?
    大冶市长王刚介绍说,对工业项目强化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对政府职能部门实行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在项目报建上,一改过去重审批、轻管理、难验收的积弊,突出事中事后监管。在资料齐备、环评等意见明确的前提下,让项目建设早开工、早投产、早受益。所有的审批材料与验收结果都互为前置,倒逼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事中事后监管这根弦一刻都不松。
    在汉龙新能源汽车轮毂、天窗及4S店项目,政府职能部门组成的项目专班实行清单式管理,每天驻扎在工地建设一线,每完成一项就勾掉一项,完成不合格需要整改的,列出时间表,倒排工期。
    据汉龙汽车公司规划发展部部长胡修凯介绍说,汉龙配套产业园在工作专班的指导和督促下,10个配套项目进展顺利,大大超过预期。
    企业建设如火如荼,部门和个人如何把自己“摆进去”?大冶市政务服务中心还有其他两个身份“项目办、优化办”,三个单位合署办公,简称“三办”。在“三办”所有的公共服务功能外,大冶市委市政府还赋予了考评单位、考评干部的职能。
    考评分为季度、半年和年终考评,考评形式灵活多样,有电视问政、媒体监督、考评通报。
    在半年电视问政现场,一些单位和部门负责人被问得面红耳赤,如坐针毡。纷纷表示“立马改、马上改”。
    剑指机关事业单位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刀刃向内鲜血淋漓。
    综合考评处于后三名的,第一季度,分管副市长约谈主职领导;第二季度,市长约谈主职领导;第三季度,纪委书记约谈主职领导,给予纪律处分;第四季度,组织部长约谈主职领导,采取组织措施。
    全年综合考评在满意及以上的单位和部门,年终绩效奖全发,全年综合考评不合格的单位和部门,扣发绩效奖。
    据“三办”工作人员胡雄伟介绍,到目前综合考评不合格的单位有3个,处理5人。
     “从企业保姆”到“项目妈妈”
    从“企业保姆”到“项目妈妈”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大?大冶市委常委程玮说:“一颗心的距离”。
    在中兴新先进材料公司施工现场,业主方基建负责人崔人圣一脸喜悦。喜从何来?崔人圣说项目进驻以来,大冶市就成立了“指挥部+工作专班”负责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按照“四个清单”要求,列出项目业主方、施工方、部门单位、项目属地政府的任务和责任清单,对项目建设任务对号入座,按时间节点对任务清单进行“销号”,实现项目建设“加速度”。
    短短半年时间就完成主体建设,没有一件扯皮闹事的事情发生,让崔人圣有些意外和惊喜。他说在大冶处处感受到了妈妈般关爱。
    “妈妈的爱”不止于项目建设。中兴新先进材料公司项目高管20多人,自到大冶那天起,就全部免费入住在大冶人才公寓,市政务服务中心免费给他们提供办公场所,政务服务中心食堂全天免费对他们开放。周末机关工作人员放弃休息还陪他们一起登山、滑水,为他们举办相亲活动等。
    无独有偶。汉龙汽车发展规划部部长胡修凯清晰地记得,2016年2月21日晚上7:30到黄石,那时是两眼一抹黑,咋办?关键时刻还是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如今,汉龙公司80名高管,全部免费入住在每人每套面积90多平方米的大冶人才公寓里。胡修凯将家属和小孩都接来大冶一起生活,看着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他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大冶了,这里也是我的家”。
    正是因为项目建设有这种“妈妈的爱”,汉龙汽车、中兴新先进材料项目在大冶才能成功落户,“一花引来百花开”,相关配套项目也集聚大冶,形成“雁阵效应”产业集群,大冶经济实现快速转型,又迎来一个腾飞发展的黄金时代。
    看点
    大冶“放管服”改革亮点
    “中介超市”,政府买单。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大冶市政府在实行行政审批零收费的基础上,成立大冶市招商引资工业项目行政审批“中介超市”,对涉及大冶招商引资工业项目建设的11个行政审批单位,包括工程咨询、评估、工程勘察、测绘、图纸审查等26项中介服务由市政府统一买单。“先建后验”,审批后置。大冶市出台了《大冶市工业项目审批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对全市范围内已通过招商引资入园审查且签订正式投资协议的新建工业项目,推行“五联合”审批服务模式,即联合评估、联合图审、联合报建、联合测绘、联合验收。通过“五联合”审批服务模式,所有审批事项后置,使项目开工前实现零审批,竣工前所有的第三方中介服务时限由200个工作日压缩到60个工作日。“多证合一”,激活市场。在商事制度改革方面,推行“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在“五证合一”的基础上,按照能合尽合、加快推进的工作思路,再新增24项由相关职能部门办理的涉及企业的登记、备案事项,申请人办理企业注册登记时,只需在大冶市政务服务中心工商窗口“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经工商部门审核合格后,在3个工作日内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多证合一”营业执照。
    短评
    服务企业无止境
    一箪食、一瓢饮,偶尔为之则谓“保姆”,常常为之、天天如此就是“妈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姆是有条件、有回报地服务,而妈妈的付出则是大爱无私、不计任何回报的。
    在大冶,这种为落地企业进行的“妈妈式服务”外延正在扩大、内涵也更加丰富,为企业快速成长壮腰。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大?“一颗心的距离”。大冶市委市政府对此深有体会,落户企业更有发言权。
    以心换心,服务才能真诚、服务才能持久、服务才能彻底。
    服务企业无止境。

内江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亮点纷呈

内江日报  2018-06-25

  ◆ 编制全省首个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专项负面清单

  ◆ 探索“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

  ◆ 试水商务秘书企业托管登记模式

  6月22日,记者从市政府办了解到,我市全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创新创业环境最优的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办证多、办事难的现象明显减少,开放、透明、便利、公平的发展环境正在形成,“放管服”改革亮点纷呈。

  编制全省首个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专项负面清单。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展全域空间规划试点,编制完成沱江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世代工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对主体功能区类、文物保护区类、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类等9大类300余项进行分类管控,明令禁止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企业、园区,严禁城市河流岸线200米内无序商业开发,全面划定畜禽养殖禁(限)养区1254平方公里。

  探索“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我市创造性探索建成“一单、三库、三评价、一细则”监管系统,通过“背靠背”扫码评价,探索一套系统实施、一个手机开展、一次检查完成、一个平台量化、一个结果运用、一套制度保障的“六个一”监管新经验,有力推动了“职能监管”向“智慧监管”转变。目前,监管平台录入抽查事项1093项、检查对象13.19万户、检查执法人员3225人、社会评价人员241人,开展执法检查4849次,获得“加分星级”市场主体1440户、执法人员3335名。今年5月在贵阳召开的2018年中国政府信息化大会上,我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系统荣获“2018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

率先试水商务秘书企业托管登记模式。我市学习借鉴沿海城市推动小微企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率先推行商务秘书企业托管登记模式,并被省工商局列为企业集群注册登记改革试点。此模式下,小微企业可通过“入驻”商务秘书企业的方式完成注册,并提供住所托管、配套秘书等系列服务,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成长中遇到的资金缺、场地限等“烦恼”。目前,注册登记商务秘书企业4户,托管入驻小微企业48家,为企业节约创业成本200余万元。(记者 徐艳梅)

深圳福田成功探索“放管服”基层改革样板

2017-08-30   南方都市报(深圳)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引入高水平代建企业承接政府投资项目提升效率及品质,深圳市福田区今年推行的代建制改革在全市全国都有很强的示范推广价值,是福田区“放管服”改革重点之一。福田区深入推进的“放管服”改革,已成功探索出基层改革样板,其经验和体系在全国都可复制推广。

代建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2012年福田区一所已鉴定为危房的小学在开学前开拆引发质疑,当时的福田区教育部门和建筑工务局互相指摘对方耽误工程进度。区一级政府有很多工程项目,每年建设项目量大,传统政府投资模式审批时间长、流程复杂、进度滞后,政府投资项目集中在建工局。建工部门作为政府部门,没有量化考核,也没有激励手段,没有足够动力。

作为区级重点改革项目,福田区今年3月起推行的全市场化的代建制改革,要实现“市场能做好的坚决交给市场去做,专业的事情坚决交给专业机构去做”。代建制改革的核心是,政府投资引入高水平企业代建,提高项目建设品质。并通过代建合同设计厘清权责,创新引入商业保险等市场化风险管控机制,保障代建责任全过程履行和后期维修责任到位。

“委托单位只需提出需求和确认需求,建工部门不再参与,每个代建项目由代建单位负责。”福田区改革办解释,比如,一所学校要改扩建,只需学校提出改扩建需求并确认需求,最后代建企业招投标即可。为保证工程质量等,新代建制对代建单位实行奖惩机制,另外又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实施制约,对项目全过程进行质量安全监督。

代建制改革实施后,预计福田区建工部门每年承接的数百项政府投资项目将降为几十项,减少和下放大量的审批等权力,实现政府投资项目提质提速。今年福田区首批选择四个项目进行试点,总投资13.44亿元。目前,这四个项目正有序推进代建单位招标等。

这一改革在全市全国有很强的示范推广价值,其顶层设计相对超前,走在全国前列。

“放管服”改革入选全国案例

代建制是福田区推行的“放管服”改革中的“放”的重要改革之一。福田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难,为市场腾位,入选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放”:调整政府角色定位,吸引35家社会组织入驻福田社会组织总部基地,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力量合作项目达200多个,推进政府资源一体化组团式改革,统筹整合原散落在各部门的产业资金、物业和人才住房等政府资源,安排10亿元产业支持资金和1000套人才住房,政务服务“通办通取”“速办速取”,审批时间缩短近30%,群众满意度达到98%。

“管”:福田区推进政府管理转型,设立区级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局、推进街道机构大部制改革。以街道机构大部制改革为例,原来街道内设机构分得较细,改革后将原来的100多条工作职责整合为党建管理、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4大类20条。福田区改革办解释,这样可以实现人力的内部统筹协调,减少管理层级,叫得动人干活。

“服”:福田区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民生微实事改革,实现社区服务由“政府配菜”到“百姓点菜”,3年共投入财政资金2.6亿元,吸引社会投入近4000万元,办结民生微实事3711项。另外让物业企业参与社会治理改革也具有创新价值。比如,香蜜湖街道的侨香社区采购社区管理服务,由物业公司设立政务服务代办点,压缩基层人力和行政成本,让社区居民在小区内实现各类办证服务。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作为深圳的“改革先锋城区”,福田区成功探索出“放管服”的基层改革样板。今年,作为省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经验介绍,福田区是向省委省政府汇报的唯一区级政府。

勇于探索 勠力创新 注重融合

——福建省厦门市市场监管局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典型经验

2017-12-15  中国工商报

为了保障市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放管服”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市场监管局紧抓机遇,着力创新,纵深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力打造“一张网”,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和跨部门综合执法模式取得一定成效。本报今日特刊登厦门市市场监管局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的经验做法,以飨读者。

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

今年以来,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围绕“放管服”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升登记便利化水平,积极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实施简易注销登记改革,逐步实现全程电子化,推广名称预核并入设立登记,精简登记申请材料,放宽经营范围表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新的活力。截至1031日,厦门市共新设各类商事主体96091户,同比增长22%

积极推进“多证合一”改革

101日起,厦门市把涉及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备案的24个证照进一步整合到一张营业执照上,作为厦门市首批“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事项。厦门市市场监管局积极巩固扩大“五证合一”“两证整合”改革成果,推动市政府印发《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按照“能整合的尽量整合、能简化的尽量简化、该减掉的坚决减掉”的原则对证照种类、数量进行梳理,推动更多涉企证照整合。同时,深化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申请材料“一次提交、部门流转、一档管理”,申请人办理企业注册登记时只需填写“一张表格”,向市场监管部门“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不需另行到相关部门服务窗口重复办理“多证合一”涉及的被整合证照事项,以“减证”推动“简政”。

全面开展简易注销登记制度改革

为简化市场主体退出程序,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制定《关于印发厦门市商事主体简易注销登记实施办法的通知》,自31日起实行简易注销登记制度改革。符合条件的商事主体可以申请简易注销,只需通过厦门市商事主体登记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向社会公告,无须办理清算组成员备案,有效解决“退出”难的问题。截至1031日,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已接到简易注销申请771户次,有581家企业完成简易注销登记手续。

逐步实现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

在优化网上办事流程、精简网上办事材料、优先办理网上申请事项的同时,厦门市市场监管局积极进行系统开发、建设和完善工作,引导办事企业和群众通过互联网办理相关事项,增强“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的获得感。930日,涵盖所有业务、适用所有企业类型的新版“厦门市商事主体网上审批系统”正式上线。新系统可以实现各类型企业的设立、变更、备案、注销、股权出质等各个业务环节的网上办理,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登记管理的信息化、便利化、规范化水平。办事窗口陈设各项办事指南的二维码列表,办事群众只需拿起手机“扫一扫”,即可快速查询拟申请事项的办理流程、材料清单、办理时限、所需表格、示范文本等资料,实现“一‘扫’可查,一‘点’即知”。

复制推广名称预核并入设立登记做法

根据自贸区试点情况,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全面开放名称库,重构网上预审系统,在全市将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名称预先核准环节并入设立登记。申请人通过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系统对拟定名称进行自主查询、比对后,可以在企业设立登记时一并填报,无须经过预先核准,实现名称预先核准“零上门”。自主申报系统与设立登记网上申报无缝对接,大大缩短了企业登记审批周期。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

一是梳理公布“最多跑一趟”事项。以权责清单为基础,全面梳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根据即办件、网上预审等类别逐项确定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及便民服务事项的办理方式,汇总形成第一批“最多跑一趟”办事清单,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二是进一步精简申报材料。对提交材料涉及本部门颁发的证照或批准文书原件或复印件进行简化,明确具体操作事宜,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交证照或批准文书原件或复印件。三是继续放宽经营范围用语表述。按照“非禁即入”原则,申请人既可以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也可以参照政策文件、行业习惯或者专业文献表述经营项目。支持登记具有地方特色、传统商业习惯,能反映历史和文化等特点的经营项目。

为经济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一是积极对接自贸区建设。进一步打破厦门自贸片区登记地域限制,试行自贸区企业设立“就近登记、全城通办”,构建起“多网点、全时空、零距离”的登记服务平台。试行自贸区住所申报承诺制,申请人提交住所信息申报表并对所申报信息真实性进行承诺后,可免予提交住所租赁协议等使用权证明文件,进一步精简登记申报材料,释放场地资源。二是支持国企改制和企业兼并重组。引导企业淘汰压缩落后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扶持企业做大做强,辅导制氧厂、公交集团培训中心、华侨旅游侨汇公司等6家国企完成改制。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免除特定企业分支机构的办照要求。三是深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制定《深入推进“放管服”助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工作方案》,明确分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印制发放5000份小微企业名录宣传折页,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名录的社会知晓度,提升小微企业扶持政策落地的精准性。

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不断完善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福建省工商局的指示精神,厦门市市场监管局以建设商事主体登记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以下简称公示平台)为基础,以信息公示为依托,以信用限制为手段,逐步形成社会共管共治的监管模式。自启动“一张网”建设以来,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共收集50万户商事主体信息,制作涵盖登记备案、资质许可、行政处罚、司法、自主公示等方面信息的信用信息档案,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公示平台累计访问量逾3000万次,查询量逾2800万次。

领导重视支持,部门协调配合

公示平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各部门协力推进。市领导对公示平台建设高度重视,多次听取公示平台建设进展情况汇报。

公示平台建设立法工作得到市人大和法制部门的大力支持,市效能办将部门信息归集共享情况列入效能督查。相关部门主动与市场监管局进行沟通,确保商事主体信息准确、及时地归集到公示平台。由于领导重视、各部门群策群力,公示平台在3年多的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优化,取得了较好成效。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长效机制

厦门市充分发挥特区优势,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公示平台是商事主体登记和信用信息对外公示的法定载体。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厦门市商事主体登记及信用信息公示办法》《厦门市加强商事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工作方案》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健全信息公示共享制度、公示信息协同监管机制、信用联合惩戒制度和社会共治制度。多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对环境保护领域生产经营者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工作意见》《关于对我市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实施联合惩戒措施的通知》,分别制定了加强自身信用体系建设的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企业信用信息应当在公示平台上公示。

加强平台建设,逐步完善功能

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和各部门反馈的意见建议,厦门市市场监管局不断对公示平台进行完善,现已实现商事主体公示查询、经营异常名录查询、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年报公示、政民互动、双随机抽查公示、部门交互等功能。公示平台的实用性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有力推动了各部门信用监管工作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政府部门归集信息和使用平台的积极性,形成了“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针对不断变化的数据标准,公示平台随时与“一张网”对标,确保所收集信息能够顺畅传输到省级监管部门。

归集部门信息,推动信息共享

公示平台整合了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各业务部门掌握的商事主体登记备案及信用信息,新建部门信息归集共享系统,与市行政审批信息管理平台实行数据推送共享,初步实现不同行政部门间商事主体信息的共享及内联应用。截至目前,公示平台累计接收并公示27家许可部门推送的许可信息119000条,归集各部门的行政处罚信息19464条。

跨部门综合执法有效创新

厦门市市场监管局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工作要求,突破传统的部门“物理”整合思维定式,采取“制度+科技”手段,将跨部门综合执法与“双随机”抽查机制相融合,率先探索出“建立一套跨部门综合执法机制,开发一个跨部门综合执法平台,打造一支跨部门联动执法队伍”的流通领域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新路径,建立起“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线上线下互通”的流通领域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新模式,初步构建了“一网联动、随机抽查、协同监管、综合执法”的工作格局。这是厦门继在福建省率先启动商事制度改革后,在贯彻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工作部署、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方面推出的又一“厦门模式”。

问题分析

在流通领域市场监管中,多头执法、多层执法、重复执法、人情执法形式执法等问题一直存在。单一行政部门执法人员不足、执法权力不够、执法手段有限,多个部门间监管力量不均衡,往往造成执法缺位、执法分散、权责交叉。利用制度化、科技化手段形成跨部门综合执法合力,解决单一部门执法局限和多部门执法分散的顽疾,是加强流通领域市场监管面临的当务之急。

主要做法

(一)构建综合执法新架构

在不整合机构的前提下,厦门分批将市市场监管局、市质监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卫计委、市市政园林局、市医保局等部门有关市场监管执法的工作纳入跨部门综合执法范畴,制定出综合执法事项目录,在市场监督局设立综合执法工作领导小组,专设综合执法协调处,承担日常组织协调等工作。同时,由各部门指派相对固定的执法办案骨干,成立综合执法突发事件应急稽查支队。

(二)创新综合执法新机制

1.研究制定了综合执法办法。加强综合执法制度建设,制定了《厦门市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暂行办法》,着力构建信息畅通、运转协调、联动高效、监督有力的系统化综合执法工作机制。

2.建立了三个方面九项机制。重点探索建立“联动协作、随机抽查、督办问责”三个方面的九项综合执法机制,即日常沟通机制、工作会议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跨部门随机抽查机制、重大案件联合查处机制、案件联合会审机制、两法衔接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督办问责机制,以提升行政部门之间的工作合力及监管执法效率。

3.构建了综合执法部门集群。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设立检查对象名录子库、类别库,构建旅馆酒店、农业、商超、医疗机构、野生动物等多个领域、多个行业的重点监管对象名录分库、行业监管对象名录分库。梳理市场监管领域多部门监管执法事项清单,建立多个领域、多个行业监管执法部门集群,实现各部门职能统筹和执法力量协同,对同一商事主体一次性完成多部门执法检查事项。

()打造综合执法新平台

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发建设统一的厦门市“双随机”事中事后监管综合执法平台,以信息化、智能化提升随机抽查、综合执法的效率和效果。

1、三级管理,打通基础脉络。设计了“六大模块”,即案源管理模块、联合抽查模块、联合执法模块、“双随机”抽查模块、电子监察模块和信息公示模块。搭建了“三级平台”,即在综合执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一级集中受理和组织协调平台,在市市场监管局、市质监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等设立二级归口管理和联动处置平台,在各区市场监管局和派出机构、质监分局、物价所、酒类专卖管理站、卫生计生监督管理所等基层组织设立三级情况摸排和信息采集平台,实现了综合执法任务发起、流转、处置、公示的全流程电子化管理,执法检查任务直接派发到检查人员岗位。

2、开放兼容,满足个性需求。平台现已进驻市、区两级142个监管执法部门。在功能设置和细节处理上,既突出全市“一盘棋”原则,规范程序、标准、流程,满足共性需求;又充分考虑和兼顾各监管部门业务实际,满足个性要求。平台具有单部门“双随机”抽查、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检查、跨部门联合执法等功能,进一步盘活了全市执法资源,推进了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联合执法,增强了事中事后监管的科学性和执法的公正性。

3.全程追溯,实现智能联动。建立了联动响应的互动机制,各部门均可通过平台向相关部门发起“双随机”联合检查和综合执法“要约”。平台支持监管部门、检查对象、检查人员、抽查事项的多类、多层、多区域灵活动态匹配,统筹开展任务驱动、问题处置、结果反馈、信息公示和信用归集,实现了执法任务全程留痕、责任可追溯,提升了监管执法效能。

()探索综合执法新方式

1.融入“双随机”执法方式。探索“双随机”监管与综合执法相融合,坚持务实导向,精准定位、适度选择,把有限的资源和力量集中投向风险导向突出、行业特征明显的领域、区域,实行定向“双随机”联查,确保抽取对象的针对性与靶向性,实现有的放矢监管。针对酒类批发商事主体、汽车流通市场、医疗机构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组织开展了全市跨部门专项联合抽查、联合执法,做到了“启动有原因、检查有痕迹、查证有结果、结果有运用”。

在酒类批发商事主体跨部门随机抽查联合执法行动中,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制定行动方案、抽查计划,建立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依据抽查事项清单,随机抽取有关行政部门执法人员组成2个执法检查组,对随机抽取的27家酒类批发商事主体的食品经营资质、食品安全、商品条码、价格经营行为等情况进行检查,立案查处1家、简易行政处罚(警告)3家、责令改正3家,抽查检查结果通过厦门市商事主体登记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对外公示,对同一监管对象多部门“双随机”执法检查事项一次性完成,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

2、推行“一体化”执法联动。根据执法要求,实行“一次检查、多项体检、综合会诊”,减少多批次执法对正常商业活动的干扰。围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舆论关注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了汽车流通市场、元旦春节期间市场秩序、台风“莫兰蒂”灾后市场监管、重点区域海鲜大排档经营秩序、重点旅游景区芒果经营秩序、保护野生动物、医疗美容市场、电动自行车市场、暑期旅游市场等50余次全市性跨部门专项联合执法行动,依法查办了一批警示作用较强、影响力较大的典型案件,达到个案突破、整体推进、全面联查的良性互动。“一体化”联动执法行动的开展与推进,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极大震慑了不法商事主体,保障了经济健康运行。

3、取得的成效

(一) 优化了执法资源

实行跨部门综合执法,统筹使用各行政部门的执法力量,可以进一步整合执法资源,变多头管理为统一集中执法,有效解决了部门间监管力量不均衡、分段监管、分散执法、权责交叉、重复执法、执法任性、执法空白等问题,弥补单部门执法权力不够、执法手段有限等“短版”,实现监管执法力量与专业技术支撑的优势互补,增强市场监管执法合力,同时也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在医疗机构联合抽查执法行动中,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内部整合药品流通处、医疗器械处两个处室的监管事项,联合市卫计委、市发改委发起“1+2”跨部门随机联查,以全市二、三级医疗机构作为重点抽查对象,对其执业资质、执业行为、药品和医疗器械经营行为等进行一次性全面检查,取得较好成效。

(二) 提高了执法效能

通过跨部门联合执法,有效克服了多头执法、分段监管带来的证据掌握不全、渠道追踪不力、查处力度不够、执法效率不高的问题,做到了对同一商事主体多部门执法检查事项一次性完成,实现了一次性溯本清源,有效保障了监管执法全面、到位、高效。发改委价监部门曾对海鲜大排档组织多次检查,但因手段有限、处罚幅度低,无法起到惩处和震慑作用。如今,通过会同市场监管、质监部门开展综合执法,局面得以根本性扭转,从快、从重、从严查处了违法经营行为,切实维护了厦门旅游市场的良好形象和广大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 树立了执法权威

将跨部门综合执法与“双随机”抽查机制有机结合,在制度上防止了人情执法和形式执法。统一抽查标准、统一 开展检查、统一事后公示,抽查全程电子化,程序固化留痕,责任可追溯,形成了规范有序的抽查模式,实现了公平、公正、公开执法,树立了良好的执法形象,彰显了综合执法权威。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