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工业经济 专题信息

发布时间:2019-11-18  |  浏览:

 酒泉市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华网甘肃频道  2019-02-19

2月12日(正月初八),从“铁人”故乡玉门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酒泉市浩海煤化有限公司150t/h干熄焦及余热电站项目复工建设,4月底将建成运营。2018年至今,该项目在全体建设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班加点、全力推进。春节假期刚过,各项目负责人与监管人员已到岗到位,100余名建设人员陆续进场做复工前的安全教育培训、设备设施检查等准备工作。

为持续发力强化工业战略支撑,今年酒泉市将加快发展十大生态产业,坚持把绿色生态产业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市级层面坚持分类推进,各县市区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做强做优循环农业、清洁能源、文化旅游、装备制造4个优势类产业,使其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好通道物流、军民融合、清洁生产、节能环保4个基础条件较好的产业,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快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实做足数据信息、中医中药2个成长型产业。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将积极对接争取政策支持,加快推进总投资约1500亿元的86个带动性项目,支撑引领十大生态产业加快发展。在持续优化清洁能源产业、在建风电二期二批部分项目上,加快常乐电厂建设进度,建成玉门鑫能、敦煌大成等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和中能智慧化学储能电站,争取玉门昌马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获批建设。提升电能外送和就地消纳能力,确保河西750千伏第二通道加强工程和肃州区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成投运。

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上,今年酒泉市将着眼矿产冶炼、石油化工、建筑建材等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绿色化、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力度,加快建设玉门、金塔、瓜州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实施三新硅业、万象建材、恒亚水泥等用能大户的节能改造,推进玉门油田10万吨高端低凝液压油、80万吨重油催化裂化装置节能改造等项目建设。在工业企业复产达标升规三年行动上,通过支持停减产退规企业恢复生产、推动工业项目投产达标、培育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帮扶规上困难企业等措施,坚持“一对一”“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切实抓好工业企业达规入库培育工作,在争取完成上年度25户“小升规”任务的同时,对列入2019年“小升规”重点培育计划的30户企业,明确时序进度,制定帮扶措施,帮助企业尽快复产达标,确保今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新培育规上企业30户。

在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上,酒泉市提出今年要加快数据信息产业融合发展,加快酒泉大数据(云计算)中心、罗普特智慧安全科技产业园、大禹节水农业精量灌溉装备智能制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发展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打造丝绸之路信息港重要节点和数据信息产业发展聚集区,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持酒泉奥凯、大禹节水、汉武酒业尽快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认定,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增强企业信息化和互联网融合创新能力。

在加大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上,酒泉市将全力落实项目落地的保障措施,积极推动玉门浩海与山西煤科院、金塔金源与北京大唐环境产业集团公司的项目合作,切实抓好金塔北河湾精细化工和瓜州柳沟新型煤化工产业链的培育,确保浩海煤化工、金源矿业按计划实现环保达标及满负荷生产,拓展延伸酒泉市煤化工、精细化工循环产业链,形成全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德阳市稳步推进工业经济绿色发展

 德阳市府  2019年06月14日

为确保工业节能节水和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完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德阳市强化措施,做好2019年工业领域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推进工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全面推进能源资源节约。一是落实工业节能目标责任制,制定、分解和下达年度工业节能、节水目标任务,加强监管调控,确保节能约束性目标完成。同时开展节能日常监察和专项检查,推进能耗在线监测系统试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精细化管理水平。今年要实现全市规模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二是引导支持企业绿色化发展,鼓励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重污染行业,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引导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二重集团、东方风电、二重万航“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建设。三是持续提升工业能效、水效水平,继续组织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和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以及重点企业节水行动,促进能效对标达标。按要求开展技术改造项目节能审查和验收,严把低水平、高耗能项目准入关,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四是深入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引导企业加强节水管理和技术进步,加快转变工业用水方式。

造纸、纺织染整、钢铁、石油炼制四大行业规模企业节水型企业比重不低于90%;食品、化工等其他行业规模企业培育创建一批节水管理制度完善、用水效率高的节水型示范企业。

大力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强化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引领,打造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加大技术攻关力度,推动磷石膏综合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加快推进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不断提升磷石膏综合利用水平,确保磷石膏“产消平衡”和“消增削存”,进一步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推进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组织参加“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联盟”,推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培育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及综合利用企业。

持续推动工业污染防治。推进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中央、省、市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后续整改要求,督促企业扎实做好环境问题整治,确保整改实效;加快推进未销号任务整改进度,确保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整改任务;巩固提升已销号整改任务,及时组织开展回头看、回头查,严防死灰复燃。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加快推进1560户“散乱污”企业名单中剩余6户企业的分类整治收尾工作。对新发现的“散乱污”企业,建立“一企一档”整治台账,持续开展整治工作,强化“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基本消除“散乱污”企业污染问题。持续推动落后生产能力退出。制定、分解和落实年度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推动水泥、化工、砖瓦等行业淘汰过剩产能,有效稳妥推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能耗、质量等不达标的落后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确保2019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完成率达到100%。加快推进工业燃煤锅炉淘汰。继续组织开展县级城市建成区10蒸吨及以下工业燃煤小锅炉淘汰情况排查,确保应淘汰尽淘汰,进一步巩固县级城市建成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清零成果。实施非城市建成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加大燃煤锅炉、窑炉清洁能源替代力度,推进清洁化替代改造。

科技创新为青海省工业经济增添新动能

西海都市报 2019年06月10日

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我省紧抓机遇,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为重点,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升级传统工业,支持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一批具有青海特色的重点产业项目陆续投产发力,科技创新不仅为青海工业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更为企业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正能量。

技术创新增添新动能

走进各工业园区,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带来的成果展现在眼前。

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完成了对一期和二期项目的升级改造。先后将12/18对棒还原炉、热氢化炉全部更换为36对棒还原炉,同时对还原炉冷却水工艺系统进行优化升级,采用高效的第三代余热利用系统。如今,亚洲硅业产能已提升至两万吨。

青海中利光纤技术有限公司为了更好地处理尾气,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将湿式废气处理设施改造为干式废气处理设施。去年4月运行以来,彻底改变了除尘系统的脏、乱现象,有效减少了运行设备的检修频次。废气中二氧化硅粉的去除效率更是达到99%以上,在光纤制造行业领域首次实现上下游产业结合的循环模式。

……

一组鲜活的事例,无一不体现着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带来的成果,科技创新不断激活我省工业经济发展正能量的同时,也为工业经济增添了新动能。

创新的步伐能加快发展,追求技术创新的步伐我省企业永不停歇。谈及技术革新,亚洲硅业总工程师宗冰说:“我们正在探索将中间产物开发成高附加值产品,四氯化硅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之一。将物料系统内不到总量1%的四氯化硅再进一步提纯后,由管道直接供给一墙之隔的中利光纤,成为光纤预制棒的生产原料。同时,实施的还有颗粒硅生产工艺及还原炉改进等技术创新的研发工作。”

传统产业释放新活力

去年以来,我省以稳定工业增长为中心任务,开展“百日攻坚行动”“黄金季会战”“夏秋季攻势”等专项行动,稳住了工业增长基本面,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了工业供给体系。为确保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青海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建链、补链、延链的方式,不断释放产业活力,做好了培育新产业的大文章。

围绕产业链循环式延伸、转型为新兴产业的思路,传统产业也紧紧握住了延链“减负”的契机。西部矿业旗下的青海铜业在实现年产10万吨阴极铜的同时,还要产生40万吨副产品硫酸。如何进一步消化副产品硫酸?西部矿业积极谋划,组建了与一墙之隔青海铜业的青海西矿同鑫化工有限公司,延长了产业链,消化了副产品。

青海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罗已翀介绍:“同鑫化工主要是做氟化氢的,像我们的副产品磷酸,就由我们下游西部矿业的同鑫化工来消化,这也是我们循环经济运用的典范。”

去年9月,青海西矿同鑫化工一期项目实现单机联动试车,成为西北唯一一家大型5万吨级以上新型氟化工产品制造企业。

资源集聚打造新格局

一份来自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6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94.28亿元,同比增长32.97%;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地区工业生产总值比重17.25%;科技型企业数量达到415家,提前两年完成倍增目标,实现工业总产值555.96亿元,同比增长56.41%。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奖励、支持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承担省级科技项目、对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按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免税额的10%给予奖励等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科技创新。

省政府批准建设的4个省级高新区创新资源逐步集聚,产业优势日益明显,其中,德令哈工业园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以盐湖化工、光伏光热和高原特色生物产业为主导产业,为经济转型持续提供新动能;格尔木工业园以化工、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同时积极引进和发展配套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稳步提升;北川工业园以发展铝合金等轻金属材料加工、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为形成北川高新技术产业带做好布局;海东科技园依托区位相对便利和与中关村产业、技术紧密对接的优势,优化创新产业环境,以光伏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产业发展主导方向,孵化和培育企业数量和质量逐渐提升。(范程程)

威宁自治县多举措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

威宁县政府办公室 2019年04月08日

今年以来,威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工业能源发展战略,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推动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开源、节流、减排为重点,大力推进民营经济改革、大力发展新能源,进一步优化全县能源结构,助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抓好项目库建设。抓好项目谋划工作,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准确把握投资方向,确定一批既有利于威宁发展,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努力提高项目建设成功率。按照“谋得好、动得早、盯得紧、落得实”的思路,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切实把项目储备工作当做经济发展的动力储备来抓。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找准切入点,突出新能源、农产品深加工、煤矿“两化”升级改造等重点领域,筛选、论证一批效益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好项目、大项目,进一步完善“十三五”项目库。

抓好项目督促推进可持续发展。抓好“三证一照”齐全生产矿井和在建矿井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产矿井在规定的生产能力下加大生产,为煤炭供应提供保障,确保今年煤炭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加大督促力度,敦促辖区内风电企业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加大对风电场生态植被进行恢复。推进焦化行业在全面淘汰取缔改良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

抓好经济运行调度和上规入统工作。紧盯目标,强化要素保障,抓好“精准对接、精准服务”,加大调度力度,找准企业存在的关键问题,有针对性的帮助解决,确保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继续加大力度发掘增量,提高新增企业上规入统的数量,同时,加大在建项目服务力度,确保企业早日建成投产,达到入统要求,顺利入统。

抓好各类工业项目落地保障。切实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完善协调工作机制,开展经常性调研,及时研究并解决推进工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健全考核机制,将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固投、民营经济增加值等工业发展指标纳入了年终评先选优考核,切实强化了抓工业发展的职责,为各类项目落地建设提供了保障。

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清洁能源开发、装备制造、农特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大力推进风电场、光伏电站、水电站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特色、绿色产业,以马铃薯、苦荞、水果、蔬菜、火腿等特色农产品为支撑,立足深加工,培育增长点,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和薄弱环节,强化配套保障支撑,创新产销对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绿色优质农特产品不断“泉涌”、走向全国,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抓好营商环境优化促进服务提质。乘借“三个大兴”之风,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抓好招商引资“三大”专项行动,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行首问责任制、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上门服务,确保项目落地实施、企业正常生产。强化项目督查调度,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管理方式,逐一落实目标任务,定期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调度和检查,保障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昂首阔步"智造"路

——湖州工业经济绿色发展综述

湖州在线-湖州日报  2018-12-21 09:10

绿色是湖州的底色,更是湖州经济建设的底色,在这一抹生态绿的持续渲染下,湖州的工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见的发展新局面。

我市全力开展稳增长、促转型、抓改革、增后劲、转动能、优服务等各项工作,绿色智造成绩斐然。今年1至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高于全省平均2.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三位。

国字号品牌的培育上,继5月初成功入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14个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城市、直辖市名单,成为浙江省唯一入选城市后,在上个月国家工信部公布的第三批绿色制造名单中,我市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等多个项目中又成功入围,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入围数量更是领跑全省。

在绿色发展与智造为核的完美交融下,一曲生态之歌正引领着湖州工业迈入新的时代。

绿色标尺指明方向

在生态立市的大背景下,湖州人对于工业强市战略的推进有着独到的制度体系。目前我市已建立了由“中国(湖州)绿色发展指数”、《湖州市绿色智能制造区域评价办法》和《绿色园区评价管理规范》《市级绿色工厂评价要求》组成的市、区县、企业三级绿色智造标准体系,在一系列绿色标尺的引领下,湖州工业发展“绿意盎然”。

智能化的生产设备有序地完成各道生产流程,生产原料和成品经过一体化的自动运输被整齐归类存放……这是记者日前在浙江世友木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看到的一幕,通过生产智能化、管理规范化、发展低碳化等方面的系列举措,该企业在行业内走出了绿色发展的新模式,也成功入围绿色工厂的国字号队伍。

为引导企业向绿色发展转型升级,让企业成为绿色制造的实施主体,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我市去年就出台全国首个《绿色工厂评价办法》,每年组织绿色工厂评价,并按照评价星级推荐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绿色工厂。

我市绿色工厂星级管理全覆盖工作已全面启动,现已认定星级绿色工厂1236家,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工厂覆盖率达到45.6%。国家工信部公布的第三批绿色制造名单中,我市新增绿色园区1家,全省唯一;绿色供应链3家,占全省的75%;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占全省半壁江山;总数达到26家,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我市还全面启动了“亩均论英雄”改革, 9172家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全覆盖。通过对用电、用水、用气、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九个方面实施资源要素的差别化配置,我市工业企业的质效水平提升显著,今年全市前三季度经济密度0.34亿元/平方公里,增速8.6%;单位建设用地GDP13.8万元/亩,增速8.6%;单位建设用地财政贡献2.9万元/亩,增速25.1%,三项增速均为全省首位。

产业发展瞄准低碳

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近期在德清县成功举办,这场全球瞩目的盛会让世界认识了湖州,更认识了湖州正在蓬勃发展的地理信息产业。没有人能相信,6年时间,湖州会凭空出现一个准百亿级产业,吸引了超过230家地理信息企业集聚于此,成为全国地理信息企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

地理信息产业的快速崛起与我市产业发展聚焦低碳的理念息息相关。聚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半导体芯片、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今年以来,我市以大项目为龙头,加速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1至10月,全市共招引主体工程已经开工的工业“大好高”项目108个,同比增加67个,增幅163.4%;亿元以上新开项目达到231个,竣工76个。吉利、爱康、中车、游侠、万邦德等一批高质量项目均实现了落地开工建设。

今年我市更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进行了重点布局。 1至9月,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622.14亿元,同比增长12.2%,增幅列全省第三位,主营业务收入总量列全省第四位,预计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850亿元。“坚持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湖州将努力打造以数字化为引领的全国绿色智造样板地,力争到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总量达到15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0%。”市经信委称。

加快推动金属新材、现代纺织、绿色家居、时尚精品等传统优势产业高新化发展,是我市推进产业绿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领域。以“四无”及“低小散”企业为重点,我市全力推动吴兴童装、南浔小木业等细分行业整治提升,至10月底已累计完成整治“低散乱”企业(作坊) 6405家,处置“僵尸企业” 33家。目前,我市十大传统产业在全省指标通报中综合排名位居第二,安吉家具及竹木制品列入省级分行业试点,安吉椅业成功列入省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欧诗漫成功列入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

智造为核激发动能

如果说绿色发展是湖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目标,那么推进智能制造堪称实现这一目标的源动力。以智能化技术改造、两化融合、智造项目、企业上云和产品创新为主要抓手,今年我市启动了“三百双千”工程,不断提升全市智能制造水平。

聚焦百项“机器换人”项目和千台工业机器人应用,我市加大了指导服务和推进力度,引导全市制造业生产模式向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目前全市在役工业机器人达到3786台,南浔木地板、电梯和长兴电池、非金属等重点行业分别列入省机器换人示范行业。

为提升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和能力,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区县全覆盖,并围绕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的培育率先开展市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目前微宏动力、天能科技、诺力装备、泰普森、德清华莹5家企业已建成省级无人车间、工厂,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15项。

针对企业上云的实际需求,今年我市加快推进华为云平台、海瑞数据中心、德清联通云计算中心、九州云云计算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的浙北云计算中心。 1至9月,全市新增上云企业4830家,完成率位居全省前列,累计培育三一装备、巨人通力、欧诗漫等市级上云标杆50家,天能集团、超威电源、久立特材、美欣达、中源家居、布衣草人、森赫电梯、德宏电子、老娘舅9家企业成功列入省级上云标杆,省标杆完成率全省第一。

智造水平提升还体现在产品的创新能力上。 1至10月,全市企业累计备案开发新产品1412项、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134项,新增省级首台套产品11项,均超额完成时序任务进度。“狠抓产品创新升级,大力提升产品开发能力是当前湖州企业抢占技术高点和拓展新市场的重要选择,每年我们除了在数量上要求形成创新的大量成果外,也越来越重视新产品的质量,持续增强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市经信委介绍, 1至10月,我市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1350亿元、同比增长22.7%,高于全省平均5.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37.42%,高于全省平均2.56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二,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2.42%。

浙江力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浙江日报 2019年02月13日

“稳”字当头,行稳致远。

春节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浙江就吹响了稳企业稳增长的冲锋号。2月11日,记者从全省工业稳企业稳增长电视电话会议上了解到,针对当前浙江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资源环境约束与转型风险等各种挑战,浙江要求各地各部门,必须坚定、清醒、有作为,坚持底线思维,主动应变,出实招、创新招,全力打好工业稳企业稳增长攻坚战,推动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加一减

激发实体经济活力

稳中求进,首要做好加减法——为企业减负,为发展加油。

记者从省经信厅获悉,浙江第五批减负降本政策正在紧锣密鼓调研起草中。“2月完成调研起草,3月出台政策。”省经信厅负责人说。据悉,该政策出台后,浙江今年将为企业减轻负担逾1500亿元。在浙江各地,减负降本的工作力度正在不断加码。以嘉兴为例,该市已出台减负降本“70条政策措施”,力助企业爬坡过坎。记者了解到,浙江还在抓紧酝酿出台各项减负降本举措——省税务局将落实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对符合政策条件的小微企业应减尽减、应免尽免;省人社厅正抓紧明确社保费返还政策,继续实施临时性降低社保费率政策;省发改委将深化涉企中介服务市场化改革,清理规范涉企中介收费,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一手抓减负降本,一手抓有效投资。人勤春早,11日,浙江一些地方把抓项目抓投资作为开局之举,积极推动新的有效投资项目落地。不久,浙江还将举行新年首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掀起有效投资的新热潮。同时,“千亿数字化改造重点项目计划”“百项万亿”重大制造业项目计划正在加快组织实施,一季度将落实5000项重点工业项目。政府产业基金2.0版也将加快实质性运作,数个百亿级政府产业基金正在抓紧组建……

一进一退

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传统增长模式之危,恰是高质量发展之机。稳中求进,求的正是高质量发展之“进”,同时伴随低效落后产能之“退”。

春节期间,在新昌万丰摩轮偌大的生产车间里,全自动化生产线上,机器人有步骤地旋转忙碌着,一个个摩轮鱼贯下线。与流水线上的机器人数量相比,操控关键工位的工人反而成了“少数派”。

当前,在浙江工业企业中,一批像万丰摩轮这样搭载数字技术的生产车间、制造工厂让浙江制造面貌一新,成为浙江工业求稳求进的新底气。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正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构筑新动能的主要抓手,也是当下浙江工业稳企业稳增长的题中之义。接下来浙江将抓紧实施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建设方案和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抓紧制定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构建“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实施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云上浙江”建设;推广应用城市大脑,推进“企业大脑”建设;支持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建设乌镇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

大手笔打造新动能,大决心淘汰落后产能。今年浙江将继续坚定不移打破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坛坛罐罐。继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淘汰落后产能,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加快处置“僵尸企业”,深入推进智能化技术改造,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着力形成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良好局面。

一下一上

增强企业发展预期

政府服务越精准,企业预期越稳定;政府服务向下沉,企业干劲向上行。这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辩证法,也是稳中求进的辩证法。

奔着问题去,哪里企业困难多就去哪里服务,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从2019年首个工作日开始,一波以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为核心的“三服务”热潮在之江大地兴起,以奔跑姿态奋战“开门红”。

出口退税问题、贷款问题、用电成本问题,这些企业发展经常面临的问题,这段时间浙江信汇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刚好全碰上了。近日,嘉兴市领导来到这家企业开展“三服务”,详细了解了这些情况,现场一一进行了解答。

省经信厅正在牵头加快建设以县为基础、县市省联动,服务全天候、企业全覆盖、线上线下融合的政府服务企业综合平台。服务企业过程中发现问题后,不能拖不能等,县解决不了上报给市一级,再解决不了上报给省一级,总之以解决问题为要。

深入基层,把政策送上门。在余杭,除了“一对一”“店小二”“保姆式”等精准对接服务外,还开展了“企业服务大比拼”活动。余杭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政府精准服务与企业发展信心成正比,春节前该区已对辖区百强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分级分层走访摸排,从收集反馈情况看,开(复)工安排均稳定正常。

坚持稳中求进,以稳应变,以进固稳,浙江有底气有能力有条件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长沙工业经济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长沙晚报 218年08月21日

当前,长沙正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值此关键时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深入长沙调研指导四大片区建设,就新形势下如何在城市发展中体现高质量特征明确提出了“四个走出来”的要求。那么,对标“四个走出来”,长沙现状如何,又开展了哪些积极探索和实践?即日起,本报推出“践行‘四个走出来’,推动长沙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8月下旬,秋意渐浓。随着高温有所回落,长沙用电负荷攀升高峰的脚步慢了下来,但长沙工业用电量持续迅猛增长。据统计,上半年,长沙工业用电量为657957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0.19%。

工业用电量是工业经济的“晴雨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均离不开电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工业企业用电量越多,也就代表企业生产时间越长、产品订单越多。

上半年长沙工业用电量增长迅猛

来自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2018年1至6月,长沙全社会用电量1653187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9.12%。其中,第二产业用电量69540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9.83%,工业用电量657957万千瓦时,占比达39.8%,同比增长20.19%。

与工业用电量增长迅猛相吻合的是,上半年长沙工业经济保持企稳向好的主基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20.1%、16.2%,其中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增幅分别高达50.3%、32.5%。

一升俱升,长沙工业经济与工业用电量唇齿相依。进入下半年,工业经济这一增长态势在工业用电量上继续得到体现。

2018年7月,在工业制造业31个主要行业中,用电量“二十五升六降”,累计用电量553329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6.54%。在制造业重点行业中,食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七大重点行业合计用电量2468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8.29%。

新兴产业用电量增速高于传统产业

食品饮料企业是工业用电量增长的“大户”。8月20日从宁乡经开区企业加加食品获悉,2017年上半年企业购电仅为923万千瓦时,2018年上半年购电量增至1091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8.2%。

2018年7月,加加食品以47.1亿元的价格收购金枪鱼钓100%的股权。加加食品方面表示,此次收购的主要目的在于突破公司产品单一的现状,扩大公司品类,丰富产品和加强竞争力,增强盈利能力,进而转型大食品领域。

盘点发现,不仅长沙传统产业正在寻求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也刮起强劲之风,渐渐撑起长沙工业经济新的一片天。数据显示,2018年7月,汽车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6.5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5.1%。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用电量的齐攀升,体现的是长沙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用电量增速高于传统产业,又预示着长沙新旧动能正在加速转换。管中窥豹,从工业用电量的增长态势不难断定,在当下的长沙,诸多体现高质量发展特征的要素正在焕发勃勃生机。

新动能强劲增速全国第四 陕西工业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作者:程靖峰 来源:陕西传媒网 添加日期:18年08月10日

7月19日晚,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延长石油集团较首次入榜前进176位,陕煤集团较首次入榜前进122位,两户企业保持追赶超越的上升势头,共同挺进世界500强前300位。

企业兴则经济兴。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同比增长14.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工业增速位列全国第四位。能源与非能源工业增长均加快,全省规上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较上年同期加快2.3个百分点;非能源工业增长9.1%,较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

工业增速全国第四

速度,是陕西工业经济发展最抢眼的特点之一。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较上年同期加快1.8个百分点,位列全国第四位,为近四年最好水平。

6月21日上午,冠捷显示科技(咸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冠捷科技咸阳厂)举行了盛大的开幕暨正式投产典礼。冠捷科技咸阳厂通过生产流程再造,以空中连廊与CEC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厂房无缝衔接,主要生产50英寸以上电视机,是冠捷科技集团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智能制造工厂。

从开工建设到正式投产,冠捷科技咸阳厂仅仅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冠捷速度”反映了我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我省持之以恒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紧盯大企业、大项目,大力引进与现有产业关联度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项目,形成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

受主要能源产品价格上涨带动,能源工业增速连续3个月加快回升。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保持两位数较高增速,拉动工业增长3.8个百分点。非能源工业增速高于上年同期,增加值同比增长9.1%,拉动全省规上工业增长4.7个百分点。

企业利润高速增长

陕煤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302亿元,实现利润68.42亿元,经营业绩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陕建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91.13亿元,同比增长10.14%,实现利税总额18.45亿元,同比增长20.75%;陕汽控股实现工业总产值40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95亿元……我省企业上半年经营“成绩单”令人振奋。

这是一份份规模与效益兼顾的“成绩单”。近年来,我省企业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以陕煤集团为例,矿井平均年产能规模达600万吨,优质煤炭产能占比达到95%;化工板块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比例提高;钢铁生产成本和质量具有行业竞争力。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上半年,我省企业利润持续高速增长。1月至5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38亿元,同比增长30%,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3.5个百分点,位列全国第八位。

经过市场的“倒逼”和磨炼,我省工业企业降本增效成果显现,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77.89元,减少0.87元;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12.7%,提高1.7个百分点。

新动能持续增强

经过近三年的施工建设,我省在建规模最大的能源化工项目——总投资216亿元的延长石油集团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即将建成投产。正常运行后,该项目预计每年可实现产值113亿元、利税23.4亿元,将成为助力我省能源化工行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重点项目建设是我省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上半年,我省通过集中开工、督查协调、考核激励等多种手段全力推进省级重点项目建设。1月至6月,600个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623.92亿元。

在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带动下,全省六大新支柱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其中,现代化工工业产值增长15.0%,航空航天增长21.5%,汽车制造增长16.9%,医药制造增长13.9%。

全省新兴产业产品正在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值增长191.2%,交流电动机增长107.7%,铝材增长56.4%,光缆增长45.4%,中成药增长37.7%……

省统计局工业处首席分析师孙琳表示,从二季度问卷调查结果看,工业企业景气指数、信心指数分别为134.4和135.4,均保持在近几年的较高区间,企业景气度较好,印证了当前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能力

海勃湾区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乌海日报 2018年08月03日

今年以来,海勃湾区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全力推动项目建设,经济运行整体态势平稳。

加强经济运行调度

优化企业服务模式

记者从海勃湾区经信局了解到,上半年,海勃湾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较为理想,停产企业同比减少7户,经济效益得到改善,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各项指标数同比呈上涨趋势,工业生产总值全部呈现增长态势。

为做好今年的工业经济整体运行工作,海勃湾区通过自主培训和学习交流等方式,不断强化经济运行业务能力,提高调度频率、深化数据分析,促进经济运行调度工作水平有效提升。为确保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回升,海勃湾区加大调研走访力度,继续开展了企业问题清单化管理,对涉及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多渠道进行协调和对接。“焦炭价格相对稳定,企业产量增长,效益持续好转,这都激发了企业的生产动力,增强了发展信心。”区经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今年,中钰镁合金锻造轮毂有限公司加入了电力多边交易平台。为降低用电成本,海勃湾区不断争取更多企业加入电力多边交易,截至目前,全区共16家企业加入。今年第一季度,企业累计节省电费906.3万元,加入电力多边交易每月可帮助各企业节省电费约302.1万元。

为优化企业服务,海勃湾区坚持党建统领业务,全面推进中小微企业助保金贷款工作,目前,已向市经信委推荐内蒙古国瑞塑胶有限责任公司、乌海市亨东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内蒙古麻雀仓储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欢享互联网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申请助保贷资金,拟贷款金额达6700万元;引导工业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市网讯公司成为自治区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融通发展、拓宽就业空间,为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持续转换提供支撑,为全区探索适合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鼓励优质企业提升影响力,按照《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发展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积极组织企业申报,最终千里山工业园区成功列入自治区第一批绿色制造示范园区名单,充分发挥绿色制造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绿色发展理念;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弘扬优秀企业精神,先后推荐北方联合电力、乌海市热力公司、五湖泵业、城市供水等9户企业参加第三届“内蒙古自治区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的评选工作,进一步加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组织企业参加新形势下人才资源和财税风控主体培训班,帮助企业了解最新资讯,为企业提供更多选择。

积极开展环保工作

加快工业绿色发展

2018年,海勃湾区以抓好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内企业退出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然保护区内工矿企业退出方案的通知》《乌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乌海市范围内工业企业退出方案的通知》《乌海市海勃湾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贯彻落实<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乌海范围内工业企业退出方案>方案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实地核查企业情况,并与黄河集团相关企业领导座谈,下达市、区两级政府退出方案和通告;收集整理企业手续批复文件整理成册;按照区政府要求,与环保局、电业局、安监局、公安分局、千里山园区管委会、综合执法局、升源水务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对海勃湾辖区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内9户工业企业实施停产核查,核查过程中发现断电不彻底的,对企业配电室及变电站进行断电查封;对手续不完备的违法违规企业下达限期拆除通知,要求企业按照退出方案执行设备设施拆除工作,对限期内未能实现拆除的企业,告知综合执法部门实行强制拆除,并实时跟踪企业拆除进展,反馈区政府;对于退出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反馈市级部门和区政府。目前,勘界立标工作已完成,确认海勃湾区工业企业有2家位于保护区,其他未列入保护区的7家工业企业由于处于保护区边缘,为避免对保护区环境造成影响,也进行了停产整治。

为加快全区工业绿色发展,海勃湾区帮助企业申报了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第一批)、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等项目。海勃湾区还开展了停工停产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通过现场排查、确认停产,要求停产企业签保证书,切实加强停工停产期间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同时,将排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排查情况说明报送区安委办;开展民爆行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进企业”专题活动、“安全生产月”活动,制定活动方案,切实抓好民爆物品安全监管,做好对民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指导工作,确保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落到实处。

全面促进深化改革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今年,海勃湾区全面贯彻落实乌海市工业强基工程,构建体系化、长效化推进机制,突破重点领域发展的基础瓶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坚持工业多元化发展。海勃湾区立足煤焦产业优势,不断扩展煤焦产业发展,黄河亿腾色素炭黑、源通LNG建成投产,黄河贝特瑞建成进入试生产阶段,华信LNG、安泰万河蒽油加氢项目有序推进,宝化万辰碳产业园项目顺利开工;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陕汽实现新突破,产量创历史新高,中钰镁合金轮毂项目建设顺利,京运通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已开始小规模试生产;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中广核光伏领跑者项目、蒙根花农光互补项目并网发电,东方日升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销量再创新高。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海勃湾区逐步改变着工业经济“一煤独大”的局面。

与此同时,海勃湾区还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全区列入工业重点项目的共有13项(其中续建8项,新建5项),项目总投资83.48亿元。各项目2018年计划投资共41.32亿元,截至5月,已完成投资11.37亿元(其中续建项目2018年完成投资6.67亿元,新建项目2018年完成投资4.7亿元)。各重点项目的逐步投产和开工建设为海勃湾区工业优化布局、调整结构进一步夯实基础、明确方向。

九江市工业经济“三好两快一稳”高质量发展

九江日报 2018年08月02日

今年以来,工业战线按照全市“重大项目见效年”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工业“百千万”工程,强力推进“5+1”千亿产业集群发展,狠抓工业运行调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三好两快一稳”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工业效益好。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持续走高,实现了“企业创利、政府增税”两重目标。工业税收高位增长,1~6月,全市上缴工业税收154.2亿元,同比增长33.1%,占全市财政收入比重47.8%,比去年底提高6.5个百分点,对财政税收增长贡献率达79.4%,总量超过2015年全年税收总量。工业利润高位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达到209亿元,总量列全省第一,同比增长32.1%,增速列全省第一。

企业走势好。今年以来,石油化工、钢铁、建材等产业运行持续向好,重点骨干企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发展势头。全市重点监测的100户调度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1亿元,同比增长23.7%,实现利润66.7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九江石化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4.8亿元,同比增长52.7%,实现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3.13倍;湖口钢厂在设备停产检修的情况下,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1亿元,实现利润18.1亿、同比增长94.7%,上缴税收15.4亿元、同比增长1.78倍;永修星火有机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35亿元,同比增长1.61倍,实现利润10.9亿元,扭转了近10年亏损局面;瑞昌亚东水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12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利润7.34亿元,同比增长1.91倍。

关联指标好。1~6月,全市完成工业用电量65.3亿度,同比增长10.81%,总量全省第一,增速列全省第二;完成工业增值税48.3亿元,同比增长40.4%,总量全省第二,增速列全省前三。两项关联指标较好地支撑着全市工业经济指标发展。

项目见效快。重大工业项目投产见效,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开发区巨石玻纤12万吨池窑拉丝、爱升电路板、湖口县赛得利(九江)两条8万吨生产线、神华九江电厂两台100万千瓦清洁高效燃煤发电机组、装备式建筑产业园一期年产100万平方米产业化住宅建筑、彭泽县心连心30万吨复合肥、兄弟医药维生素B3和B5、濂溪区九江鲁花食用油年产8万吨食用油生产线等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技术改造占工业投资比重提升,占比13.2%,比去年底提高1个百分点。

产业推进快。全市“5+1”千亿产业集群增加值同比增长12.2%,高于全市工业增加值3.1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市本级调度的重点项目共102个,其中在建44个、签约24个、正在接洽34个。

同时,工业生产稳。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月当月同比增长9.6%,1~6月累计同比增长9.1%,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增速今年以来首次破“9%”,较一季度提升0.4个百分点。全市36个行业大类中有24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增长面达66.7%。全市重点监测90种主要产品产量中,55种实现增长,增长面达60%,重点产品中,有机硅增长81.7%、原油加工量增长40%、印制电路板增长32.4%、化纤增长23%、液晶显示模组增长14%等。

下一步,围绕全年目标,将加强工业调度、加快项目建设、加紧产业推进、加力税源培植、加大服务保障,确保工业指标增速在下半年有新的进位。

河北省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河北日报 2018年06月20日

6月5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全省“双创双服”活动进展情况及下一步重点工作新闻发布会,省工信厅厅长龚晓峰介绍了省工信厅在“双创双服”活动中承担的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培育和精准服务重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两项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

外优环境,搭平台建基地,全力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

2月2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双创双服”活动动员部署大会后,省工信厅迅速将深入推进“双创双服”工作作为加快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聚焦主责主业,成立工作专班,细化工作方案,强化扶持服务,有效保障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齐头并进。

落实包联企业,用好用活政企服务平台。省工信厅坚持“分类服务、分级负责”的原则,从全省1.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优选5930家作为省、市、县四大班子领导分包对象。逐一梳理了260家省级包联企业基本情况、需协调解决的问题、主要诉求和近三年发展规划,编印了30余万字的《省级企业帮扶手册》。自4月下旬至5月上旬,省工信厅围绕“双创双服”相关政策和政企服务平台企业端的使用,对省、市两级领导分包的1200多家企业进行了全覆盖培训,有效提高了企业平台操作技能,夯实了工作基础。

培育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以培育特色鲜明、服务高效、孵化力强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为目标,综合考虑基地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商业模式、创新链条、服务功能等条件,在全省筛选确定了25家小微企业“双创”基地进行重点培育。目前,全省重点小微“双创”基地已入驻企业3176家,其中小微企业达2683家;已孵化高新技术企业35家,帮助企业申请专利773件;组织开展各类服务活动1000余场次,服务企业2263家次,累计服务3万人次。

认真谋划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省工信厅印发《2018年减轻企业负担工作要点》,总体思路是结合“双创双服”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减轻企业负担机制的组织协调作用,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以开展涉企保证金清理规范专项检查活动为抓手,继续完善涉企保证金清单常态化公示和动态更新制度,对已取消、超标准收取、逾期未返的保证金加快返还,进一步推动我省普遍性降费。

内强动力,突出工信特色,精准服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按照省市县分级负责、各级工信部门统筹协调、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协同服务的原则,以超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重点,为重点企业提供“保姆式”“代办式”和“专业化”“专家式”服务。

抓好转型升级系列政策文件的制定和落实。近期我省密集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河北省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河北省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推动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河北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促进我省特色产品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抓落实具体方案,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强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强力推进“万企转型升级”工作。加强“万企转型升级”顶层设计,研究起草了《河北省万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方案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通过强化政府服务,集中要素资源、加强政策引导、优化营商环境,努力解决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往哪转”“怎么转”的问题,实现由河北制造向河北创造、河北速度向河北质量、河北产品向河北品牌转变。

持续开展“千项技改工程”。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省级每年重点滚动实施100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市、县两级各自重点推动一批,力争在三年内,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实施一轮技术改造,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至目前,全省第一批技改项目共申报项目857项,总投资2801.6亿元,其中公共服务平台项目42项,总投资41.9亿元;10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56项,总投资1697.7亿元。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行动。

全力推动工业设计发展。4月26日,联合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成立了河北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以“聚集国际设计资源力量、引领带动河北工业设计发展”为目标,全力打造我省工业设计发展的“发动机”。推动唐山市在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设立了工业设计产业园,起步区建筑面积2214平方米,目前装修工作基本完成,正在组织企业入驻。秦皇岛市政府与河北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动秦皇岛中瑞设计港和设计广场、北戴河设计廊等园区建设。

前四个月全省工业经济增比进位,服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成效初显

“双创双服”活动开展以来,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从工业运行情况看,1-4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其中,4月份同比增长5.3%),比一季度高0.8个百分点,累计增速全国排名较一季度前进2位。全省40个行业大类中有28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为70%,较1-3月份提高5个百分点,全省工业经济呈现“企稳向好”态势。从政企服务平台运转情况看,截至5月底,省市两级包联的重点工业企业,共有85家通过政企服务平台反映了123个问题,集中在资金保障、土地需求、人才用工、行政审批、能源供给等10个领域。收到问题后,省工信厅逐一拉条挂账,对职责范围内的事项,迅速研究提出解决建议,对属于其他厅局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及时交转有关部门办理,明确办结时限。目前,123个问题已办结反馈109个,办结率达90%。

下一步,省工信厅将按照全省“双创双服”活动的总体安排,落实对口联系协调责任制,督促各地落实领导分包机制,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精准服务活动,进一步发挥政企服务平台功能,做到个性问题一线解决、共性问题统筹解决。巩固提高小微基地建设水平。加大对拟培育基地的培育指导力度,整合一批服务产品,积极向基地推介,探索建设一套基地运营管理体系范本。强化重点督导。围绕精准服务企业活动开展情况、工业增加值增长、技术改造投资、新增规上企业数量等重点指标完成情况组织一轮督导,以工业运行质量的提升检验服务企业的成效。(米彦泽)

 蚌埠市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蚌埠新闻网 2018年03月02日

工业兴则城市兴,工业强则城市强。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工业强市”核心战略不动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产业、企业、项目、园区等协调发展,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握紧拳头、决战工业,工业经济呈现增速领先、总量进位、结构优化、实力提升的良好态势。

据统计,蚌埠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由“十一五”末的772.68亿元增至2017年的3152.4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由“十一五”末的全省第10位提升至2017年的全省第3位。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由2012年的626户增长到目前的1215户,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近200户。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近28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蚌埠工业经济发展风帆正劲,踏浪前行。
    关键词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增加值总量占全省比重为7.3%,居全省第3;同比增长9.8%,增速居全省第5,高于全省平均0.8个百分点。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7户,净增数居全省第3位。

总量进位,规模扩大,其背后是一个个项目的支撑。

过去的一年,深圳创福联手机主板、旭方光电触摸屏、杭州致善微电子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成功落户,中光电8.5代TFT-LCD玻璃基板、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比亚迪云轨制造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如火如荼,大富重工产业园、中科电力装备、日产150吨全氧燃烧电子信息显示超薄基板等诸多项目建成投产,蚌埠工业以昂扬姿态阔步向前。

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市经信委综合法规科科长崔世华说,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我市紧紧抓住项目谋划引进、实施建设、投产纳规三大核心环节,落实工作责任,为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

在项目谋划引进方面,我市编制了《蚌埠市重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计划》,围绕硅基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培育,谋划推进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323个。编制《城区老工业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实施方案》,谋划推进全市34家老工业企业搬迁改造。

在项目调度推进方面,我市落实重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调度管理办法,按照“四督四保”要求,坚持周跟踪、旬调度、月通报。全市共重点调度推进重点工业项目240个。

在项目支撑保障方面,我市持续服务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发展,完善固镇经济技术开发区、沫河口精细化工产业园等基础功能,成功创建省新型工业化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位列国家级评审第三名。目前,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达8个,建成区面积127.7平方公里。

项目大发展,招商大助力。近年来,我市围绕行业龙头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创新团队,大力推进以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和招才引智,各级各部门和招商专业小组对接联系了重点企业千余家,摸排出一大批有效投资线索。去年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223个,实现到位资金900亿元,同比增长10%,为全市经济发展再添新动能。

关键词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蚌埠创新资源丰厚,拥有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7所国家级研究院所、安徽财经大学等12所高等院校。近年来,蚌埠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造了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发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11个国家级研发平台,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166个,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成功创建省级硅基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

依托这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用好、用活、用足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蚌埠各类产业发展平台集聚集约效应初步显现,成功攻克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4G综合检测仪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中电科第41所“宽带微波毫米波频谱分析仪”、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太阳能电池用微铁高透过率玻璃成套技术及产业化开发”、“浮法玻璃微缺陷控制与节能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连续三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技成果丰硕,如何推动成果就地转化,并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加快打造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先进的高端制造业集群。这是蚌埠工业经济发展绕不开的课题。

为了加快破解这一难题,促进创新成果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蚌埠大力推进关键技术产业化,并持续实施工业精品、新产品“双品”培育计划,强化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整车、整机、整器配套能力。如今,蚌埠超薄玻璃基板实现国产化和量产化,中航三鑫光伏玻璃智能化深加工生产线成功试产,铜铟镓硒(CIGS)太阳能组件制造公司CIGS薄膜组件转换效率刷新世界纪录,全市累计培育安徽工业精品28个,新增新产品19个。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同志说,下一步,我市还将聚焦主导产业发展,加大对创新资源整合力度,持续提升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创新能力。继续深化与上海理工、安徽大学等国内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创建一批共享便捷、对接精准、具有自我造血能力的科技成果转移机构,打造区域科技成果交易转化集聚区。
    关键词

龙浩光电30吋至84吋触摸屏(电视导光板)、深圳创福联手机主板、旭方光电触摸屏、高美福大尺寸导光板……梳理近年落地的项目和企业,蚌埠工业转型的方向和脉络清晰可见。

“近年来,我市聚焦硅基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高端医药等重点发展产业,梳理谋划了一批投资额大、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对外合作项目,编制完善了全市重点产业招商目录,锁定目标企业,实施靶向招商。”市招商局相关负责人说。

“傻、大、笨、粗”到“高、精、特、优”,蚌埠主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主攻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主攻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付出了艰辛努力。如今,蚌埠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电子信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功入选省硅基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2017年,全市战新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5.2%,位居全省第1位。

在转型的过程中,蚌埠突出企业主体作用,以放活、减负、解难、增效为方向,紧扣“三去一降一补”等部署,大刀阔斧改革,持续优化政策扶持,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

对于龙头企业,蚌埠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实施意见》,支持凯盛集团、豪威科技等优势企业整合重组,巩固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在玻璃新材料、德豪润达在倒装芯片等领域领先地位,引导安徽柳工、中粮生化、丰原集团等“二次创业”。

对于中小企业,蚌埠在全省率先开展“行走企业”、“千干扶千企”活动,选派千名领导干部挂点帮扶1000户“四上企业”。全市挂点干部累计走访企业7200余次,收集问题建议1500余个,协调解决问题1452个,办结率达95.8%。

对民营企业,蚌埠严格落实国家、省关于降成本一系列政策要求,围绕降低制度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税费成本等6个方面,出台降成本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政策措施“35条”,年减轻企业负担约26亿元。

同时,全市还准确把握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等重点领域和政策支持,加快推进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仅编制《蚌埠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还深入落实“机器换人千百十行动”,大力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全市工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正逐步建立。(记者 顾楷)

潍坊市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潍坊晚报 2017年12月01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市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构建全方位的产业创新体系,使其成为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加快“四个城市”建设。

梯次培育创新载体,修订完善了《潍坊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做好市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工作,积极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今年,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9家,数量位列全省首位。山东省智能农业装备创新中心列入全省第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培育名单;北航歌尔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潍坊中德智能制造技术公共服务与技术转移平台正式签约落地;牵头打造的商用汽车动力系统总成创新中心等七大创新中心全部挂牌运营。雷沃重工被认定为2017年度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获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实现了多年来潍坊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零的突破。

实施重点创新项目,编制《潍坊市2017年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导向目录》,在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环节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共列入企业技术创新项目469项,研发经费总投资42.6亿元;445个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列全省第二位;豪迈机械等企业8项产品列入省2017年第一批新产品(技术)重点推广目录。

抓好创新关键环节,山东帅克引进的段星光承担的机器人精密RV减速器产业化研究项目、潍坊恒联玻璃纸引进的张军承担的再生纤维素膜(玻璃纸)清洁生产新工艺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等建设进展顺利,已经突破了部分关键技术和工艺,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8挡汽车自动变速器、机器人减速器等产品已经实现了产业化,有力地推动了产业转型发展。培育引进高层次产业领军人才,推荐9人申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8人入选名单,数量居全省前列。组织开展“鸢都产业领军人才”认定,加快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同时开展第二届“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工业设计能力和水平。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严格落实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省专项支持,潍柴动力“WP10H系列柴油机”等5个产品列入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名单,歌尔股份、景芝酒业等6家企业获省“机器换人”专项支持,盛瑞传动“8挡自动变速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3个项目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企业参加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盛瑞传动二代混合动力8挡自动变速器等5件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参展,展示了我市产学研取得的丰硕成果。组建中国(潍坊)产业联盟总部,已有13个产业联盟入驻,囊括671家成员企业。联盟总部依托中科院、北大、清华等高等院所强大的科技资源和平台优势,精心组织各类培训座谈、对接交流等活动,为联盟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融资渠道创新和信息咨询等服务,有效促进了产业间、企业间的深度对接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