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绿色发展专题信息

发布时间:2019-11-18  |  浏览:

国内外绿色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  018-12-18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我区的绿色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污染问题依然严峻,生态保护任重道远,绿色经济亟待补强,绿色意识还不够深入人心。下一步如何把“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和招牌、生态是最大的潜力和优势”发挥出来,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刊梳理总结了部分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省市绿色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供领导参阅。

一、打造空间开发开放新格局

围绕全面拓展发展新空间,日本采取“点-轴-面”综合开发模式。国土开发采用“大都市圈规划为核心、发展轴构建为引导、广域地方合作圈建设为重点”的空间开发模式,构建由多样化广域板块构成的多轴、多核型的国土格局。通过制定三大都市圈整治计划,对大都市区进行改造和重新开发,促进大都市空间修复和再利用。提出了由四个国土轴(东北国土轴、日本海国土轴、太平洋新国土轴、西日本国土轴)组成的多轴型国土结构。地域联系轴设想的实现,推动了新观光线路的整备,为地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并加快了各地信息化的进程。在强化城市功能的同时,支持地方具有个性的、自立型的发展,加强地域自立,形成以地方为中心大范围的广域国际交流圈。树立以广域板块为单位的独立圈,形成由自立的、多种多样的8个广域板块构成的国土。同时有效利用各地区资源的独特区域战略,形成不过分依赖城市的独立的圈域。美国推行“面状区域开发”模式。国土规划采用“以公共土地用途规划为核心,流域开发规划和跨州经济区建设规划为重点”的国土空间开发模式,通过实施法律和管理,在联邦政府管理的公共土地上,实现了土地的多用途目标。以流域为区域界限进行的国土开发规划在全世界具有典范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开发,通过流域统一的综合规划可以同时解决水资源开发、航运、能源、防洪、环境保护等问题;水电资源的开发又促进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并使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重庆市通过功能区划实现绿色发展的科学性和效率性。一是明确功能定位。重庆五大功能区域的发展定位各有侧重、各有特色。都市功能核心区实施优化开发,大都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都市功能拓展区实施重点开发,注重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提升;城市发展新区注重提速增量;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重点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同步强化。二是突出地域特点。功能核心区、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以主要生产物质性的工业品、服务产品、农产品,同时兼顾生态保护功能与生态产品供给职能。都市功能核心区围绕产业升级和非核心功能产业有序向外疏解;都市功能拓展区确立新兴产业创新集聚和功能组团优化开发;城市发展新区注重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制造业提档升级;渝东北、渝东南生态涵养保护发展区以保护生态环境,突出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以及特色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等“点上开发”。三是强调区域间联动发展。通过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突出了不同区域各自的优势和竞争力,同时增强其联动性,引导形成功能明确、优势突出、紧密联动、配置优化、效能提升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激发绿色经济活力

围绕构筑发达生态经济体系,韩国政府制定了国家绿色战略规划与路线图,确定了战略实施的重点。2009年政府公布了《绿色能源技术开发战略路线图》和《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韩国的绿色技术产业和绿色能源的发展。政府还颁布了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规章,建立了能耗量化管理制度、绿色交通制度、绿色增长基金制度等有利于国家绿色发展的制度,确保绿色经济的有效发展。此外,韩国政府还成立了一些专门机构,组成绿色经济发展政策促进系统,对不同领域的绿色发展进行管理协调。日本政府投入大量的科研力量鼓励绿色技术的研发,并根据《京都议定书》等协议提出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规划,要求以技术创新带动绿色发展。同时,政府十分注重环境投入,其投资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是我国的5倍。除财政支持,对环保也给予支持,实施一系列鼓励优惠措施,如公共金融、税收优惠、技术指导等。此外,还支持非盈利性质的金融机构的发展,创办了政府非盈利金融机构,为节能环保企业提供贷款优惠。鼓励企业在环保设备等领域进行投资,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如减免税收、简化环保投资贷款、提供低息贷款等政策,鼓励企业提高节能环保技术。当前日本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设备出口国,日本的生物应用、智能技术研发等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重庆市推进发展绿色,坚持产业跟着功能定位走,打造资源配置优化、集群特色发展、高效可持续产业发展格局。农业方面,在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渝东北、渝东南着力面上保护、点上开发,传统的粮猪二元结构向粮猪菜家禽特色效益农业转变,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集约化经营趋势明显,规模、经营、流转、家庭农场改变了以往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工业方面,坚持产业结构向集群化、高端化、绿色低碳发展,由过去较单一的汽摩产业,发展到目前电子信息、能源、汽车、材料、装备、化医、消费品“6+1”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部分高端工业制造体系初具规模。服务业方面,重庆市服务业正在接替工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企业收入连续两年保持高速增长,随着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跨境结算、保税贸易、大数据云计算等行动计划的强力推动,服务业仍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出现了一些新兴服务业态,为重庆经济发展、产业提升提供了新鲜动力。福建省坚持生态优先于产业发展,加快调结构转方式,努力实现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一是严守生态环境底线,限制盲目的矿产开发和大量的森林砍伐。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了物联网、移动通信、LED及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三年实现翻番,约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的10%,培育了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三是大力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泉州率先向“数控一代”迈进,推动“泉州制造”向“泉州智造”转型,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首个地方试点。国家级贫困县安溪,依托茶业特色产业发展,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县

三、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围绕生态环境建设,日本政府相继修改和制定了14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包括完善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公害对策基本法》《关于废弃物处理和清扫的法律》等。同时,在垃圾处理方面采取分类回收管理的方式,将垃圾分为可燃、不可燃、生活垃圾等十几个种类,分门别类地进行回收再利用,并要求民众在指定日期将垃圾放置于指定地点进行统一回收。日本文部省制定环境教育规则,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环境教育体系。提倡学校教育为主体的正规教育和社会宣传为主体的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环境教育体系,通过自上而下、长时段的教育,促进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云南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政绩考核导向。制定的《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09-2020年),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要求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推行政府任期和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2015年省环保厅、财政厅共同出台了《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检测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对全省129个县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统一量化考核,以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为抓手,督促基层政府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云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重庆市在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地方法规体系方面先行先试。制订《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重庆市长江三峡库区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在全国首创“加倍征收排污费”“按日累加处罚”、处罚环境违法企业主要负责人等规定,其中“按日累加处罚”的规定被纳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率先在全国推进环保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市高院和区法院设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庭,市公安局成立了环境安全保卫总队,区县公安部门也组建了相应机构。率先在全国设立环保互联网建设办公室,全市1020个乡镇全部设立环保机构实现全覆盖。目前正在探索推进“互联网+环保”建设,建设全市一体化环保物联网;率先探索建立环保投融资体制,2015年重庆市组建了资源与环境交易所、环保投资有限公司、环保股权投资基金等3个市场化运作实体,依托资源与环境交易所形成全市统一的污水、垃圾、废气排污权指标交易平台。环保投资有限公司以PPP模式推进乡镇污水治理,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获得授信200亿元。环保资产股权投资基金已储备总规模约400亿元的节能环保项目近40个,重点投向三峡库区重大环保基础设施项目。

推进绿色发展 建设国家公园

央广网 2019-01-31

  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突出强调了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我们要坚决贯彻,全力推进。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是我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三个最大”要求的具体实践和最鲜明的政治担当,是进入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战略、新实践,是青海推进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绿色发展、和谐稳定的新路径,是扎实推进“一优两高”战略的重要抓手,必将在青海发展史上产生重大影响。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提升试点质量。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工作短板,全力推进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推进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强化联动融合、持续改革创新、发挥示范引领、注重实践探索,确保“两个统一行使”全面落地。

  二是推进保护工程。坚持久久为功,全力推进三江源二期等五大生态板块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开展好退牧还草、黑土滩治理、沙化土地防治、重要水源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等重点项目,不断推动青海生态治理持续向好、不断向优,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三是谋划总体安排。坚持顶层设计,在国家林草局等国家相关部委的指导下,编制实施好《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总体方案》,突出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确保青海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原真性、连通性和完整性得到充分体现,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四是强化主体布局。坚持绿色发展,科学编制青海湖、昆仑山两个国家公园建设规划,着力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充分调动好各方面的积极性,突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确保以三江源、祁连山、昆仑山、青海湖为主体的青海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形成、全面推进,为全国提供示范,把世界第三极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把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维护好。

  五是突出规划引领。坚持规划先行,加紧编制好《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推进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和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管理,科学界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形成部门与地方之间的工作合力实现各类自然保护地统一规划、科学保护、有效管理、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确保绿色青海、生态青海成为美丽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确保“中华水塔”更加坚固、更加丰沛。

六是注重宣传教育。坚持舆论引导,广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一优两高”战略的思想内涵,特别是要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工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环境整治等一系列批示指示和重大要求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好,调动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更强大的工作合力,使“三个最大”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做出更大贡献,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青海经验、贡献青海力量。【作者单位: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2019年1月30日)】

迪庆在发展的舞台上走出“绿色范儿” 

微阿坝 2018-11-20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作为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的阿坝州,我们与兄弟市州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差距?我们又如何围绕“一州两区三家园”战略目标,在建设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进程中学他人之长,创自己之新?

2018年,我们经过组织策划,特开设“他山之石”栏目,拟赴全国兄弟自治州采访调研,旨在通过报道各兄弟自治州在各项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为贯彻落实中共阿坝州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取经问道”,助阿坝各级各族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对标学习,力求以学习提高竟争力,让“他山之石”在阿坝成器!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

那里有世人向往的香格里拉

今天,《他山之石》将带您走进

滇西北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看他们如何让“生态之花”常开~

 

共同守护圣洁香格里拉

——云南省迪庆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编者按: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3300米, 总面积23870平方千米,位于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青藏高原伸延部分南北纵向排列的横断山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腹地,澜沧江和金沙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该州县级市——香格里拉市,是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的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在藏语中意为“心中的日月”,因其圣洁优美被誉为“世外桃源”。

近年来,迪庆州坚持“生态立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开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污治污等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并实施“七彩云南香格里拉保护行动”和“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至 2017 年上半年,该州林业用地面积达 2826.63 万 亩,占全州土地面积的78.95%,全州森林覆盖率达 73.95%。2017 年,迪庆州被列入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名录。

中共阿坝州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 《中共阿坝州委关于加快建设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我州在创建过程中,如何按照全会要求,围绕“一州两区三家园”战略目标,坚持把生 态文明建设融入全州经济社会建设全过程,通过开展全域旅游创建活动,着力构建“一屏四带、全域生态,三地共建、五业同优”发展新格局,推进阿坝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对照兄弟市州创建经验,不折不扣做好“规定动作”,创新创建“自选动作”, 探寻阿坝路径、彰显阿坝特色。

多措并举

促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在不断探索保护与发展的路上,迪庆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保护好生态,才能留住这一片净土,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迪庆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造就了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然而,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木头财政”曾让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变得满目疮痍。在此起彼伏的斧锯声中,大片的原始森林消失殆尽。

1998年,国家发出天然林禁伐令,迪庆州委、州政府下定决心, 立足实际,立志走出一条“斧锯下山树上山”的环保之路。尤其是 “十五”以来,迪庆州始终坚持“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的发展思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为走出经济困境,该州州委、州政府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以“香格里拉”品牌为龙头,实施旅游开发带动战略,加大投入改善旅游基 础设施,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成效显著。2005年,云南省政府提出旅游“二次创业”的战略发展思路,全面推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效。2006 年,云南省政府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明确要求“做精大理、做大丽江、做优迪庆、开发怒江”。

近年来,迪庆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江”流域防护林建设、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高原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进草地生态保护,强化湿地保护,加强森林保护,通过推进林改、“三退”、生态移民等工程,使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渐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全力以赴

保护绿水青山发展支柱产业

“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香格里拉”,近年来,这个理念在越来越多的迪庆人心中树立。为更好地保护生态,迪庆在发展道路上始终不断尝试和探索,旅游、生物、矿产、水电四大支柱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迪庆把握机遇,趁势而上,进一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用国际理念搞好规划,用世界标准搞好建设,用创新理念搞好管理,用提高素质搞好服务。在全力推进旅游“二次创业”中,高起点、大手 笔,坚持打造“香格里拉”品牌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以文化理念策划景区和社区建设,提高景区质量和品位;坚持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 合,实现旅游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全其美;坚持产业开发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旅游产品既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又丰富了旅游文化内 涵;坚持产业开发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全州涌现出一大批人均收入从不足千元到超过万元的旅游文化村和生态文明村;坚持产业体系建设与拓展高端客源相结合,先后引进了新加坡悦榕酒店集团、阿曼集团、阿利拉酒店集团和泰国第六感酒店集团、法国雅高酒店集团等一批高星级酒店和酒店管理企业投资,拓展了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宽度;坚持州内旅游资源与州外旅游资源相结合,实现州内外景区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每一次来到迪庆高原,都有不一样的收获;每一次来到迪庆高原,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片高原发生的巨变。”已经三次到过迪庆的贵州籍游客张先生对香格里拉的美景赞赏有加。在普达措国家公园,来自香港的李女士边观赏美景边感叹道:“山青水秀、蓝天白云,绿树繁花,香格里拉盛景美不胜收,踏足迪庆高原,就回归了大自然。”

如今,迪庆旅游业实现了“接待事业型”向“支柱产业型”的跨越式发展。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223.7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75.45亿元。“天然动植物王国”“天然高山花园”“生物基因库”……金沙江、澜沧江纵贯全境,河流呈羽状分布于高山河谷间,水能蕴藏量极为丰富;迪庆地处全国有名的“三江成矿带”腹心区,是全国10大矿产资源富集区之一。 迪庆州委、州政府及时理清思路: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矿产、电力、生物产业为重点,整合资源、规模开发、提速增效,加快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走有迪庆特色的绿色、高效、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发展中,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力求做到生态规划、生态设计、生态施工、生态运行。

 

“十二五”时期,迪庆高原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132.5万亩,实现生物产业总产值38亿元。“两江流域” 大水电开发有了实质性突破,目前全州已建成水电站 73 座,装机容量从 2010年末的85.6万千瓦增加到2014年的128.3万千瓦,是“十一五”末的 1.5倍。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三次产业更趋合理,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 重由45.2%提高到48%。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初步形成“一园七片区”的新格局。

尽心竭力

实现保护开发“双赢”

近两年来,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迪庆州还进一步加大了对项目的审批管理,凡是中小型水电站一律不予新建、零散矿业一律实行封停,再一次表明了该州州委州政府加强生态保护的决心和力度。

在水电产业和矿产业的发展上,迪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实行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将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百姓利益和民族文化传承结合起来,以国家公园形式积极发展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从2001年开始,迪庆州比国家出台限塑令早6年在全 国率先开展了“禁白”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治理白色污染效果明显。2013年初,《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州建设规划》获批准实施,迪庆生态文明建设迈上了新的征程,保护和建设好香格里拉,让江河清澈、森林茂密、天空明净、大地翠绿成为群众的普遍共识。

为解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迪庆创造性地引入“国家公园”这一管理模式,2006年建成了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在虎跳峡、梅里雪山和塔城滇金丝猴等景区陆续推 广,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实现保护与开发“双赢”。作为全国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2016年10月底,《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体制试点工作进入具体实施的关键阶段。

 

春夏的迪庆高原,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每年五六月份,小中甸成片杜鹃花海如同鲜艳的地毯铺满整个草原,到处洋溢着花的芬芳,每天都会有上千人前来观赏。开小吃店的卓玛在家门口吃上了 “旅游饭”。她说:“以前只能靠种庄稼、打工赚取家用,现在来香格 里拉旅游的人多了,做小生意也有不错的收入。大家对保护花海的意识也增强了,保护好生态生活才更美好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过去收入很少,现在条件好多了,每天牵着马带着客人在草原上溜达,家里的收入增加不少。”在依拉草原,牵马的拉姆唱起了山歌,愉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自《迪庆州草原保护管理条例》实施以来,藏家的猪进了猪圈,散养变成了圈养,草原上的草长得更加茂密,牛羊更加肥壮……在生态保护与旅游结合发展中,越来越多的群众尝到生态旅游甜头, 环保意识显著增强。

晴日驻足观赏“日照金山”,踏着绿波徜徉在依拉草原,置身白马雪山杜鹃花海,徒步穿行在普达措国家公园……恍若走进人间仙境,迪庆这片世外桃源正以崭新的姿颜迎接美好未来。

古巴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与农村环境  2018-04-13

古巴是位于加勒比海群岛上主权独立的群岛国家,全国共有15个省和1个青年岛特区。哈瓦那是古巴的首都,人口较多。古巴岛是古巴的主岛,也是大安的列斯群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北面与美国和巴哈马相邻,东面与墨西哥相望,南面与开曼群岛和牙买加相隔,西北面与海地比邻。古巴以其旖旎的海滩风光闻名于世。

根据联合国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古巴在世界上处于第59位,在拉美国家中排第四,位于智利、 阿根廷和乌拉圭之后。此外,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古巴是全球唯一一个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两个重要维度——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0.8)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生态足迹(<1.8ha/p)都达到很高标准的国家,并且被世界自然基金会评选为世界上唯一可持续发展的国家。

古巴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公共环境卫生、旅游业、石油开采和冶炼、发展石化行业、镍矿开采、生物技术行业、粮食生产、能源生产、马里埃尔贸易和工业发展特区。而在古巴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古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土壤退化、森林覆盖率减少、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不当、大气与噪声污染。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古巴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 1997年的环境法,1998年的森林法,1999年的第190条法令: 生态安全,1999年的第201条法令: 保护区,2000年的第212条法令: 沿海地区管理。而在古巴的环境管理中,主要工具是国家环境战略、环境立法、保护区制度、环境稽查、环境许可制度、环境影响评估、土地使用规划、环境教育和公民参与、环境信息和监测制度。 而与环境管理有关的机构有环境委员会、环境教育委员会、流域委员会、抗击荒漠化和干旱小组、保护区小组、投资环境小组、山地保护机构、海湾小组、城市环境委员会。

古巴在支持和实践绿色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丰富的相关经验。绿色经济的概念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 这一概念涵盖了发展的三个支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而且尤其强调代际平等。这一点也体现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绿色经济的定义中: 绿色经济是指能改善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同时极大地降低环境危害和生态稀缺性的经济模式。近年来,面对严峻的经济和环境挑战,各个国家乃至国际社会都在不断加大力度,推动绿色经济成为新的 增长源。利用该势头将有助于加快在可持续发展和减贫方面取得进展,例如,推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给生态服务估值等。

古巴认识到,在最近有关达到绿色经济公认标准的讨论中,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积极的态势,例如,不同决策渠道之间的互动、能源效率的提高、生产活动与资源利用的脱钩、消费模式的改变、对回收利用的重视、清洁生产的引进、绿色税收的应用等,以及其他有益环境的经济工具。

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古巴的能源生产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将从4%提高到24%,这将是大幅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一步。而在居民生活方面,古巴采取的措施包括: 将1300万支荧光灯替换为节能LED灯,以及在家庭中推广使用电磁炉。另一方面,古巴将25万盏荧光路灯替换为LED路灯。在古巴,已有超过2000套沼气系统投入使用。在这一领域,政府期望安装超过9000套沼气系统。

古巴还制定了循环发展战略。该政策鼓励循环技术的发展,并考虑引进最先进和最清洁的技术,以期大幅提高对可循环材料的回收和处理,进而降低运营成本,并且可持续地改善最终产品的质量和附加价值。此外,古巴实施了生态服务付费机制,并在某些省份通过各种项目来执行清洁发展机制。与此同时,古巴在土壤保护方面拥有众多优势,其中包括使用生物化肥和生物增长剂来去除病虫害。

然而在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古巴仍有许多需考量的因素。污染、气候失调、生物多样性流失、环境治理恶化和对资源过量开采的忽视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原材料价格过低是上述问题诱因,它造成了资源丰富的错觉,不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消除贫困是必要的,因为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充要条件。改变生产和消费以及收入分配领域的不可持续标准是必要的,这些标准是导致贫困的根源。确保发展中国家能够获得必要的资金手段,以及技术和知识的转让,从而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全面落实相关举措,发展碳强度较低的经济模式。消除国际市场上的不等价交换现象,形成有利于合作和官方发展援助的国际环境。

部分省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要思路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     2019-04-17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些重要论述和实践要求,为内蒙古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指明了方向。全国两会期间,各省(区、市)委书记,围绕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思路。本刊对部分省市坚持生态优先 推动绿色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任务进行了归纳,供领导参阅。
    如何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全国两会上,各省委书记提出了重点方向和任务。
江西省:让绿色成为最鲜明的底色
    江西省委书记刘奇表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一是守护好绿水青山。实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开展“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整治,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坚决守护好江西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二是培育好金山银山。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加快发展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三是改革创新建设好生态制度。实施覆盖全境流域生态补偿,推行环境资源审判、生态检察、生态综合执法模式,稳步推进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改革,用最严格制度为美丽江西建设保驾护航。
福建省:保持八闽山水“高颜值”
  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表示,我们将一年接着一年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一是树牢正确导向,让绿色发展“成自觉”。建立绿色目标考核体系、开展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等,对34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取消GDP考核,使绿色发展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导向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二是强化系统思维,让生态治理“一体化”。一体推进全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一体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三是压实环保责任,让生态监管“长牙齿”。创新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建立经常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环境资源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机制,强化生态文明考核追责。四是推进绿色惠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开展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
浙江省: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表示,一是要护好“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美丽经济。二是要加大高端要素保障,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加快补齐山区的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短板;全面统筹全省优质医疗、教育等资源,高质量建设一批山区群众关心的民生合作项目。三是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鼓励工商资本参与山海协作工程,进一步打开各种先进要素向山区流动的通道。四是努力打赢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全力助推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消除年收入10万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和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 
湖北省:坚持绿色发展 注重创新驱动
    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表示,一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提升“含绿量”来增强“含金量”,以绿色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二是深入实施“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创新驱动发展,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大力推进绿色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三是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促进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同步发展,让绿色成为荆楚大地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

国内外绿色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    2019/3/7

一、打造空间开发开放新格局

围绕全面拓展发展新空间,日本采取“点-轴-面”综合开发模式。国土开发采用“大都市圈规划为核心、发展轴构建为引导、广域地方合作圈建设为重点”的空间开发模式,构建由多样化广域板块构成的多轴、多核型的国土格局。通过制定三大都市圈整治计划,对大都市区进行改造和重新开发,促进大都市空间修复和再利用。提出了由四个国土轴(东北国土轴、日本海国土轴、太平洋新国土轴、西日本国土轴)组成的多轴型国土结构。地域联系轴设想的实现,推动了新观光线路的整备,为地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并加快了各地信息化的进程。在强化城市功能的同时,支持地方具有个性的、自立型的发展,加强地域自立,形成以地方为中心大范围的广域国际交流圈。树立以广域板块为单位的独立圈,形成由自立的、多种多样的8个广域板块构成的国土。同时有效利用各地区资源的独特区域战略,形成不过分依赖城市的独立的圈域。

美国推行“面状区域开发”模式。国土规划采用“以公共土地用途规划为核心,流域开发规划和跨州经济区建设规划为重点”的国土空间开发模式,通过实施法律和管理,在联邦政府管理的公共土地上,实现了土地的多用途目标。以流域为区域界限进行的国土开发规划在全世界具有典范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开发,通过流域统一的综合规划可以同时解决水资源开发、航运、能源、防洪、环境保护等问题;水电资源的开发又促进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并使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重庆市通过功能区划实现绿色发展的科学性和效率性。一是明确功能定位。重庆五大功能区域的发展定位各有侧重、各有特色。都市功能核心区实施优化开发,大都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都市功能拓展区实施重点开发,注重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提升;城市发展新区注重提速增量;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重点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同步强化。二是突出地域特点。功能核心区、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以主要生产物质性的工业品、服务产品、农产品,同时兼顾生态保护功能与生态产品供给职能。都市功能核心区围绕产业升级和非核心功能产业有序向外疏解;都市功能拓展区确立新兴产业创新集聚和功能组团优化开发;城市发展新区注重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制造业提档升级;渝东北、渝东南生态涵养保护发展区以保护生态环境,突出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以及特色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等“点上开发”。三是强调区域间联动发展。通过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突出了不同区域各自的优势和竞争力,同时增强其联动性,引导形成功能明确、优势突出、紧密联动、配置优化、效能提升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激发绿色经济活力

围绕构筑发达生态经济体系,韩国政府制定了国家绿色战略规划与路线图,确定了战略实施的重点。2009年政府公布了《绿色能源技术开发战略路线图》和《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韩国的绿色技术产业和绿色能源的发展。政府还颁布了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规章,建立了能耗量化管理制度、绿色交通制度、绿色增长基金制度等有利于国家绿色发展的制度,确保绿色经济的有效发展。此外,韩国政府还成立了一些专门机构,组成绿色经济发展政策促进系统,对不同领域的绿色发展进行管理协调。

日本政府投入大量的科研力量鼓励绿色技术的研发,并根据《京都议定书》等协议提出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规划,要求以技术创新带动绿色发展。同时,政府十分注重环境投入,其投资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是我国的5倍。除财政支持,对环保也给予支持,实施一系列鼓励优惠措施,如公共金融、税收优惠、技术指导等。此外,还支持非盈利性质的金融机构的发展,创办了政府非盈利金融机构,为节能环保企业提供贷款优惠。鼓励企业在环保设备等领域进行投资,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如减免税收、简化环保投资贷款、提供低息贷款等政策,鼓励企业提高节能环保技术。当前日本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设备出口国,日本的生物应用、智能技术研发等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重庆市推进发展绿色,坚持产业跟着功能定位走,打造资源配置优化、集群特色发展、高效可持续产业发展格局。农业方面,在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渝东北、渝东南着力面上保护、点上开发,传统的粮猪二元结构向粮猪菜家禽特色效益农业转变,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集约化经营趋势明显,规模、经营、流转、家庭农场改变了以往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工业方面,坚持产业结构向集群化、高端化、绿色低碳发展,由过去较单一的汽摩产业,发展到目前电子信息、能源、汽车、材料、装备、化医、消费品“6+1”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部分高端工业制造体系初具规模。服务业方面,重庆市服务业正在接替工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企业收入连续两年保持高速增长,随着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跨境结算、保税贸易、大数据云计算等行动计划的强力推动,服务业仍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出现了一些新兴服务业态,为重庆经济发展、产业提升提供了新鲜动力。

福建省坚持生态优先于产业发展,加快调结构转方式,努力实现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一是严守生态环境底线,限制盲目的矿产开发和大量的森林砍伐。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了物联网、移动通信、LED及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三年实现翻番,约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的10%,培育了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三是大力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泉州率先向“数控一代”迈进,推动“泉州制造”向“泉州智造”转型,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首个地方试点。国家级贫困县安溪,依托茶业特色产业发展,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县。

三、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围绕生态环境建设,日本政府相继修改和制定了14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包括完善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公害对策基本法》《关于废弃物处理和清扫的法律》等。同时,在垃圾处理方面采取分类回收管理的方式,将垃圾分为可燃、不可燃、生活垃圾等十几个种类,分门别类地进行回收再利用,并要求民众在指定日期将垃圾放置于指定地点进行统一回收。日本文部省制定环境教育规则,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环境教育体系。提倡学校教育为主体的正规教育和社会宣传为主体的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环境教育体系,通过自上而下、长时段的教育,促进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

云南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政绩考核导向。制定的《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09—2020年),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要求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推行政府任期和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2015年省环保厅、财政厅共同出台了《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检测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对全省129个县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统一量化考核,以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为抓手,督促基层政府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云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重庆市在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地方法规体系方面先行先试。制订《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重庆市长江三峡库区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在全国首创“加倍征收排污费”“按日累加处罚”、处罚环境违法企业主要负责人等规定,其中“按日累加处罚”的规定被纳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率先在全国推进环保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市高院和区法院设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庭,市公安局成立了环境安全保卫总队,区县公安部门也组建了相应机构。率先在全国设立环保互联网建设办公室,全市1020个乡镇全部设立环保机构实现全覆盖。目前正在探索推进“互联网+环保”建设,建设全市一体化环保物联网;率先探索建立环保投融资体制,2015年重庆市组建了资源与环境交易所、环保投资有限公司、环保股权投资基金等3个市场化运作实体,依托资源与环境交易所形成全市统一的污水、垃圾、废气排污权指标交易平台。环保投资有限公司以PPP模式推进乡镇污水治理,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获得授信200亿元。环保资产股权投资基金已储备总规模约400亿元的节能环保项目近40个,重点投向三峡库区重大环保基础设施项目。

推进园林绿化建设 拓展绿色开放空间

南通网 2019-06-12 10:39

近年来,我市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花园城市”为城市转型发展目标,大力推进“三城同创”工作,围绕“增绿、显山、露水、美路”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城市公园、市民游园、绿廊绿道、道路绿化、生态修复等园林绿化项目建设,不断拓展城市绿色开放空间,3年累计新增各类公共绿地1000公顷以上。截至目前,市区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以上,均稳居全省前列。

通过规划控绿、建设增绿、整治添绿等措施,我市高质量建成了中央森林公园、曹顶纪念公园、能达生态通廊等一批城市公园;结合拆违、拆破、拆旧、拆临,腾出城市绿化空间,建成区范围内零星地块优先用于公园绿地建设,以年均增加20个小游园的速度不断优化绿地布局,基本满足市民“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美好愿景。

这些年,我市相继建成了通沪大道、通宁大道、通京大道等几十条高品位、高档次的沿路带状绿地。在注重道路绿化景观、生态等功能的同时,致力于服务民生,在有条件地段开辟适宜的休闲空间,建设城市绿道,将道路绿化带建设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障和市民的活动空间。按照“绿脉、蓝脉、文脉”三脉融合的思路,将通吕运河、海港引河两岸布置成为城市带状公园,通过开辟沿河绿廊、拓展慢行网络、构建游憩体系等措施,初步形成了“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城市中心新景观。深入开展长江沿岸地区生态修复,南通植物园、军山森林公园等特色生态园林项目基本建成,“城市绿肺”生态效应逐步呈现。

汤葱葱表示,下一阶段,根据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的总体布置和任务要求,紧紧围绕政府2019年年度城建计划,市市政和园林局将加快园林绿化建设,全力推进濠河绿化景观提升、园林路绿廊、啬园路两侧景观带,工农路、洪江路、城山路绿化景观提升,机场大道两侧景观带、长泰路两侧绿化景观带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打造具有南通特色的绿道系统。积极组织编制《南通城市绿道建设规划》,构建“区域、城市、社区”三级绿道的网络体系,形成以区域绿道为骨架,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为补充的绿道网络,串联起南通城乡的自然山水、历史人文资源,整合全市的公园绿地、公共空间、慢行系统等,为市民提供更多游憩空间。

进一步完善市民游园规划布局。对《南通市城市小游园建设规划》进行修编,按照南通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的城市绿地建设目标和要求,结合我市公园绿地发展的现状情况,规划布局城市小游园,形成科学合理、独具特色、生态多样的小游园体系,满足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的要求。

改造提升既有公园绿地。进一步挖掘城市既有绿地配套服务设施、林荫化水平、海绵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提升空间,积极组织编制《南通市区公园绿地提升改造规划》,并逐步对市区公园绿地实施提档升级,不断满足市民群众对城市公园绿地的功能需求。

宜昌推进城市建设绿色发展 让绿色融入城市血脉

乐居网2019-06-08

  6月3日,西陵区沙河综合整治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生态护坡施工。河床清淤已经完工,再建河床清晰可见。

  在许多老宜昌人的印象中,沙河的姿容曾让人迷醉。它发源于梅子垭,汇集了沿线支流,最终在夜明珠流入长江,是宜昌城区仅存不多的山水自然资源。

  而3年前,由于河道沿岸违建较多,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水体黑臭恶化,一度成为周边的“垃圾填埋场”。2016年,我市启动沙河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11.38亿元,采取PPP形式,利用社会资本治理沙河,建设环保公园。

  作为全省首个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沙河综合整治思路绝非偶然,而是宜昌城市建设绿色发展理念的彰显。围绕市委、市政府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决策部署,我市着力让“绿色”融入城市血液,尊重自然,多留山水,促进人、城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坐标,展示城市丰富内涵

  公共绿地能吸纳周边区域雨水,道路广场有足够渗滞能力,公共建筑项目成为“海绵体”……在宜昌,每建一条道路,每建一座建筑,每引进一个项目,都要服从于生态理念和绿色规划。

  “建设绿色城市,绝不是简单地栽几棵树、建几座污水处理厂,而是着眼城市绿色发展的系统工程。” 市住建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只有守住城市“绿线”,才能让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为此,我市坚持事先规划、合理布局、尊重环境,秉承“少挖山、慎砍树、禁填水”,真正把绿色、生态、环保理念根植到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

  西陵二路快速路大学路延伸段,需跨越三峡专用公路,原设计采用三峡专用公路与城市道路下穿通道,但势必大举挖山开路,有违生态理念。怎么办?

  经过反复踏勘、仔细斟酌,最终选择采取高架桥跨越高速方案,不仅减少土石方90万立方米,少占地70余亩,更释放出道路周边用地200余亩,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逾亿元,沿线自然山体也得到最大程度保护,成为全市“不大挖不大填”的示范工程。

  正在建设中的伍家岗长江大桥,选址位于长江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缓冲区,是江豚、胭脂鱼活动密集区。为有效保护周边环境及长江珍稀生物多样性,大桥设计方案数易其稿,最终采用主跨1160 米悬索桥一跨过江方案:不在水中建桥墩,主塔位于百年洪水线外,这样既使中华鲟等洄游不受影响,也保证了长江航道不断航……

  这样的“绿色坐标”,在宜昌城市建设中比比皆是。至喜大桥、奥体中心、规划展览馆以及各大公园,无不展示着绿色宜昌的丰富内涵。

  民生为本,一半山水一半城

  曾几何时,因沿岸污水排放,柏临河水质趋富营养化,水葫芦充斥河道,生活垃圾、死鸡、死猪随处可见。

  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东流。2016年,宜昌启动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柏临河被纳入黑臭水体整治项目清单,采取禁养、清淤、精准治污、生态复绿等方式,推进柏临河流域生态修复,建成全长7.4公里,面积103.4公顷的生态湿地公园。

  如今,这里成了市民亲水和休闲乐园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宜昌以城建项目计划为龙头,持续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和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为城市发展重塑“血脉”。

  今年3月29日,我市城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滨江公园改造项目、城区山体生态修复、伍家岗区不达标水体整治工程、联棚河河道整治及滨河景观项目建设等多个生态环境保护类项目拉开建设序幕。

  备受市民期待的滨江公园改造项目,从主城区向东延伸至猇亭古战场景区。届时,宜昌滨江公园总长度将增加一倍,延长到20公里,形成“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独特城市景观。

  项目建设包括沿江大道延伸段道路绿化、沿线码头及岸坡整治复绿,通过修复升级城市生态,擦亮城市名片,聚焦生态保护,将成为“长江大保护”中的滨江岸线生态修复示范地。

  2019年,全市共安排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类城建项目39个,总投资80亿元,年度资金计划23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0亿元。

  随着“六大水系、八大公园”,城区水体生态修复、岸坡景观、花艳污水处理厂扩容、沿江截污干管等一大批生态环境保护类项目落地建设,一批富有民生温度的“绿色工程”,让市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绿色“动力”,渗透城市每个细节

  “城市绿色发展,眼中只能有山、水、林、城,富美宜居,不能有路障梗阻,不能留斑疤暗伤。” 去年10月,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宜昌城区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通过3年努力,让城区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绵城市理念和综合管廊建设得到广泛应用,补齐绿色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朝阳路是我市首条采用装配式综合管廊的市政工程,起于峡州大道,东至东湖大道,是跨越夷陵区与西陵区的一条重要城市主干道。

  “它的优点在于各类管道集中装配,实现数字化管理,检查维修十分便利。”施工方负责人胡波介绍。

  6月2日,记者现场看到,地面道路正在刷黑,预计7月初正式通车。位于地下的综合管廊全长994米,分为污水舱、综合舱、燃气舱,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目前污水仓已经投入使用,彻底解决了发展大道片区污水排放问题。

  今年,宜昌在完善绿色城市功能配套上持续发力,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绿道、自行车道、步行道、人行立体过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推进建设领域磷石膏综合利用,落实建筑施工扬尘防治责任制等,不断提高城市承载力和生活舒适度。

  据统计,城区已确立绿色城市基础设施项目115个,涉及城市路网、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置、公共停车场、海绵城市等。绿色“动力”,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细节。

  逐“绿”而行,宜昌着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生态城市的努力初见成效。

坚持“生态优先” 珠海打造绿色城市样本

中国环境报2016年06月24日

   漫步珠海,街道旁一座座街心花园里绿树成荫,举目远眺,开阔的海滩连接着一望无际的大海,令人憧憬,滨海之畔矗立的日月贝歌剧院充满着现代气息,引人流连……
  从首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到“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再到“国家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下,珠海这座城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家园更美丽,成为珠三角地区环境质量最好、土地开发强度最小、人口密度最合适、低端产业布局最少及社会最和谐、最平安的城市之一。
  2015年珠海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0.0%,长期保持全国74个重点城市前十位;全市各主要河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近岸海域水质保持100%稳定达标。与此同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024.98亿元,增速居广东省首位。
  2016年6月5日,第45个世界环境日来临当天,殊荣又获,捷报再传,珠海市又为广东环保事业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珠海市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喜获“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成为全国19个获奖集体之一,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荣誉的城市。
  “中国生态文明奖”是我国设立的首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方面的政府奖项,也是目前我国级别最高的生态文明专项奖之一,主要表彰和奖励在生态文明建设一线和实际工作中,对生态文明创建实践、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这也是今年以来继入选全国首批生态园林城市、第三次问鼎中国最宜居城市之后,珠海市拿下的又一“金字招牌”。
  
  珠海市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充分彰显了长期坚持不懈推进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卓越成效,成为了践行2016年环境日“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这一主题的先锋典范和全面践行“两山论”的先进表率。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表示,珠海市等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先行先试地区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矢志不渝 不懈追求
  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是实现珠海市加快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绿色内涵。
  春江水暖鸭先知。党的十八大召开半年前,2012年6月6日,珠海市委、市政府就率先召开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动员大会,吹响了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的号角。
  或许偶然,其实必然。多年来珠海市环保工作一直是广东环保工作的一面旗帜。早在1997年,珠海市就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2015年珠海市在全省环保责任考核中已连续3年排名全省第一,总量减排考核再次获评全省优秀,首次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排名全省第二。
    当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时,作为先行者的珠海市,将创建国家生态市、生态文明示范市作为载体,全面推进珠海生态文明建设。
    从环保工作的一面旗帜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这是环保理念的一次升华,更是发展实践的一次跨越。为此,珠海市坚持理念先行、顶层推动、规划引领、制度保障。
  为有效推进创建工作,珠海市成立了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的“决定”、“四年行动计划”以及考核办法等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建设的主要路径、重要举措和重点生态民生工程。
  在规划控制上,推进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五规融合”,努力实现一张蓝图管到底。
  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总目标和新要求,也成为珠海市在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先手棋”和突破口。
  与北京大学合作建成了全国首个地级市生态文明研究机构——生态文明珠海研究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前瞻性研究;筹建全省首个环境宜居委员会,为市政府提供生态环境宜居建设事项的议事咨询意见。
  
  先后制定实施了生态环境相关的17件地方性法规和12件政府规章,不断完善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法规体系;2014年出台了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珠海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珠海市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经验荣获“全国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制度创新最佳事例奖”。
  2015年3月30日起,在全国率先每周向公众发布各区生态环境指数;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累计向斗门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发放生态补偿资金3.85亿元,成功打造了“十里莲江”生态旅游品牌。
  实施生态文明考核,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初步形成以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管人的环保治理新常态。2015年6月11日,珠海市首次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议会举行,对全市8个区(功能区)和17个职能部门进行生态文明考核。
  创新管理 协调发展
  久负盛名的珠海航展、人气火爆的珠海长隆海上世界、有望于2016年实现首飞的中航通飞公司世界最大水陆两栖飞机项目,珠海市不仅是一座绿意盎然的绿色之城,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活力之城。
  得益于多年的生态定力,今日的珠海市拥有着比珠三角许多城市更好的生态环境、更多的土地储备、更少的低端产业集聚、更均衡的人口密度和素质,这些都为珠海市新一轮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珠海市在招商引资中严把环保审批关,坚持“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一个都不能批”的原则,坚决杜绝新办电镀、造纸、制革、印染等项目。通过建立实施招商引资项目环境影响预评估机制,从源头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建设。大力实施污染减排,为新一轮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据统计,“十二五”期间,珠海市共否决建设项目224个,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削减21.4%、18.4%、32.5%、39.8%。
  在横琴新区,从建设之初便遵循“生态岛”的理念,岛上73%的土地被划定为禁限开发区,严格控制产业类型和开发强度,不符合休闲旅游、金融服务、文化医药等七大产业的项目一律拒之门外。
  在金湾区,2015年共引进投资总额达231亿元的65个招商项目。包括投资80亿元的三一重工海上风电项目、成功研发第四代新型金属燃料电池的银隆集团新能源汽车项目,这些具有国际风范的大企业,在环保方面也自觉遵循比国家规定标准更为严格的环保指标,成为遵纪守规的绿色“企业公民”。
  一方面,珠海市坚持“高端起步、双轮驱动、合理布局、集聚发展”的方针,通过支持总部经济发展、扶持企业上市等举措,发展了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中国北车珠海基地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充分带动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的加速融合、演绎,在探索迈向“中国制造2025”的快进逻辑中,努力成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龙头。
  另一方面,大力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以高栏港经济开发区为例,在全市率先启动热电联产,初步形成50多千米的集中供汽管网;区内石化龙头企业珠海碧辟化工有限公司PTA三期项目采用最新一代技术,减少75%的废水排放、65%的温室气体以及95%的固体废物排放。高栏港区也成功申报“广东省绿色升级示范工业园”,正在验收过程中。
  2015年,珠海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0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位居珠三角前列;其中,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均超1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57.6%。珠海市用自己可圈可点的绿色发展充分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提升环境 造福百姓
  2016年春天,新修复的香炉湾沙滩成为本地市民与外地游客最爱逗留的景点之一,这里也是近年来珠海市坚持以改善环境为核心、加强污染整治和生态建设给市民生活带来的一个“红利”缩影。
  长期以来珠海市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位居前十位,为珠海市乃至广东挣足了“面子”。为持续改善珠海空气质量,2015年底前,珠海发电厂、金湾发电厂共4台机组全部完成全负荷脱硝改造;全市已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014~2017年燃煤锅炉治理任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任务量达77%;全市累计淘汰黄标车超过3.6万辆,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黄标车淘汰计划考核任务。
  为加快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市日处理污水能力由54.3万吨提高到了73.4万吨,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了95.7%。特别是斗门区在经济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加快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并将其纳入幸福村居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进一步改善前山河水质,珠海市正在实施前山河流域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并将其作为“三个一把手工程”,纳入“向社会公开承诺十大重点项目”。
  邀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和规划机构,对“国际宜居城市”建设进行高端谋划。如今越来越宜人的居住环境,越来越时尚的出行方式,都是珠海市以人为本、打造绿色交通,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鲜明写照。
  2015年8月15日,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2014年宜居城市竞争力前200名城市》,珠海市排名第一,蝉联全国最宜居城市。
  在注重硬指标的同时,珠海市也从未忽视软实力,始终把培育生态自觉作为推动全民参与的核心内容。多年来,以学校、社区等为细胞,珠海市共创建各级“绿色学校”165所、“绿色社区”61个、环境教育基地12个,形成了从学校到社区、从家庭到社会全覆盖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络。市民的自觉追求将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公约数,推动珠海市蹄疾步稳地迈向“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区”。
  绿色珠海,生态之城。我们坚信,未来珠海市将在绿色发展的大道上越走越宽广,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