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文化旅游专题信息

发布时间:2019-11-18  |  浏览:

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张家界样本”

中国文化报 2017年11月30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张家界市加快文化旅游融合,推动旅游转型提质,以“对标提质,旅游强市”为目标,在实现旅游胜地梦、全面小康梦的征程上铿锵前行,为锦绣潇湘全域旅游基地建设发挥龙头作用。

张家界市民族、历史、红色、民俗文化多姿多彩,为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张家界市文化部门主动围绕旅游经济发展这个中心,服务全域旅游这个大局,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精心培育、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旅游的景区景点、产品、产业、活动和品牌,重点培育、引进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龙头企业,着力建设全国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高地,打造“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张家界样本”。

为使积淀深厚的文化遗产与奇山异水的自然遗产相得益彰,近年来,张家界市对城区“元宵灯会”、土家族“六月六”民俗文化等传统节会活动进行提升,将群众文化活动与旅游营销紧密结合起来,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对牛王节、三月三白族游神等传统节庆活动进行挖掘,组织承办了张家界民俗文化月、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桑植民歌节等特色节会活动,为广大中外游客提供了一道道文化大餐。张家界溪布老街非遗体验传承基地创建国家4A级景区,吸引30余项非遗入驻。永定区石堰坪村借助特色民俗风情,着力打好“土家糊仓”“扬叉舞”等非遗牌子,成为张家界市新崛起的旅游目的地。桑植民歌、张家界阳戏、茅古斯等非遗项目与土家风情园、魅力湘西等演艺活动携手合作,实现品牌共赢、效益共赢。

用文化支撑、包装旅游,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文化个性,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用旅游展示、发展文化,提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将文化气息渗透于旅游各环节、各链条,增强文化旅游的生命力、吸引力。山水实景节目《烟雨张家界》《梦里张家界》等旅游演艺节目接踵而至,吸纳演职人员1600余人,全年演出1800余场,观众360万人次。在张家界,“白天看美景,晚上赏大戏”已经成为新的旅游文化体验消费方式,旅游演艺已经成为张家界旅游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政府和社会都在加快文化植入旅游的进程,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度,努力把张家界建成公共文化设施完善、文化旅游产品丰富精美、地域文化个性凸显、特色风情浓郁的文化旅游基地。2016年世界最大旅游文化酒吧张家界云顶会仅用不到9个月就建成营业;俄罗斯莫斯科国家大马戏团与张家界大成山水国际酒店签约,将投资20亿元开发建设张家界“俄罗斯风情园”马戏城项目;由张家界旅游股份集团投资20多亿元建设的“大庸古城”项目已投入建设;张家界市博物馆2016年正式对外开放,市图书馆、美术馆、大剧场、科技馆等今年即将开工建设。同时,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张家界魅力湘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文化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骨干性文化企业。土家织锦、土家刺绣等旅游产品深受游客喜欢,旅典文化土家织锦、绣云绣庄土家刺绣年销售收入均已超过了3000万元。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重点抓好国际乡村音乐周活动和欢乐春节海外演出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张家界的知名度。自2009年开始,成功举办了3届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被誉为“巧用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的成功实践”,有效营销了张家界,提升了欧美游客在入境游客中的比重。积极争取参加文化部、外交部联合举办的欢乐春节海外演出活动,选派本土节目分赴意大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参加海外“欢乐春节”表演,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反响。

文化与旅游融合,让旅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有效延长了游客在张家界的停留时间,拉长了张家界市旅游产业链条,扩大了旅游消费。

  湖南张家界永定区打造“文化旅游扶贫样本”

科技日报   2018年02月28日

提起湖南省张家界市,大家都不陌生。这座以旅游建市的城市,是湘鄂渝黔革命根据地的发源地和中心区域,也是国家武陵源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略的主战场。

独特的岩石地貌,丰厚的文化底蕴,让这里的扶贫“靠山吃山”,渐渐形成了脱贫的“文化旅游范儿”。近年来,“仙境张家界”中的奇景天门山,其所在的永定区,更是通过全域旅游的打造,形成了旅游与文化结合扶贫的“永定样本”,帮助3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

九都文化之乡

土家文化撑起美丽乡村

被誉为湖南北部“九都文化之乡”的王家坪镇,是张家界市永定区最偏远的乡镇之一。这里土家文化历史悠久。近年来,土家文化被镇里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好好“利用”了一把。这样的“利用”,兼顾了经济与环境,重塑了一座美丽乡村。

保护中发展,是镇上的第一理念。当地镇政府高度重视对土家文化遗产的保护。先后制定了《王家坪镇土家吊脚楼管理办法》《土家吊脚楼八项保护措施》,建立了8个土家吊脚楼核心保护区。这也成为后来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旅游资源。以此为依托,镇里形成了以集镇为旅游服务接待中心,以马头溪十里水杉长廊、罗峰山万亩映山红、石堰坪土家吊脚楼建筑群为景观节点的“一核三环”旅游格局。

截至目前,乡村旅游带动镇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办农家乐39家,年纯收入10万元到60万元不等。偏远贫困山区,真正蜕变成为乡村旅游名镇。在这里,旅游没有破坏生态,还促进了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的养成。

以农强镇

特色产业带动造血式扶贫

一边,镇里走着“旅游路”,吃着“旅游饭”,挣着“旅游钱”;一边,镇里积极谋划如何以农强镇,以特色产业带动造血扶贫。

七星椒是当地种植的主要辣椒品种。由其制造的剁辣椒,是当地最畅销的旅游特产。为此,镇里积极借助七星椒产业扶贫,成立了龚康、顺霞等7家七星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入社种植大户300余户。创办了3个七星椒种植示范基地,种植面积4000多亩。培育剁辣椒企业、手工作坊14家。其中龚康、灵洁企业,年产值已突破1000万元。此外,镇上还通过“园区+农户”模式,发展集观光、采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链,促进长效增收。

好产品,还需文化“输出”。镇上积极举办山歌会、糊仓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促进特产的增产扩销。这一办法,颇为有效。今年,镇里马头溪村举办的“古法榨油节”,仅活动当天就实现旅游收入20万元。不仅将马头溪水碾米、木榨油等土特产推向市场,还促成了湖南畅想农业科技公司与镇上签订鹌鹑养殖扶贫协议。据悉,项目实施后,有望带动养殖户人均年增收1万元。

最偏远的乡镇,都吃上了“旅游饭”,永定的旅游文化扶贫样本值得称道。全区2018年整区摘帽的“小目标”,有望顺利实现。

 阿克苏地区多措并举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国家旅游地理网2019年06月18日

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悠久的历史为阿克苏留下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密布着262处名胜古迹和文物景点,富含新疆各类型旅游资源,两处世界顶级旅游资源。2013年6月,新疆天山托木尔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2014年6月,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峰燧、苏巴什佛寺遗址成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世界文化遗产地。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6处、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阿克苏地区积极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多元一体文化区建设机遇,以文化搭台、让旅游唱戏,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高速增长。

2019年1月-5月,阿克苏地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71.76万人次,同比增长57.8%;实现旅游总消费24.75亿元,同比增长58.2%。

措施一:突出顶层设计,制定地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一、做好文化旅游工作体制改革、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和文化旅游重大项目、文化旅游活动的顶层设计。

依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召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专项工作会议,就地区文化旅游功能区布局、年度文化旅游发展目标任务分解、文化旅游统一营销、节庆活动、重大项目、旅游包机、专列等工作进行专项安排部署,有力、有效地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二、牢固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委托北京绿维文旅集团编制《阿克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做好重点区域,重点线路和重点产品规划,形成以地区规划为总纲、县(市)规划为框架、旅游景区(点)规划为基础的规划体系,严格按照全域旅游规划做好旅游形象定位、资源开发、产品设计、项目建设、推介接待,着力构建功能定位清晰、资源高效利用、产业集群发展的大旅游格局。

三、大力实施“旅游+”、“+旅游”战略。

(一)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工程,推动城市公园、主题广场休闲化改造,推动“城镇化建设+旅游”;

(二)依托柯柯牙中国优质瓜果观光基地、红旗坡农场苹果园、温宿核桃园等项目,培育以农业观光、农家乐、休闲农庄、乡村旅馆等重点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农业+旅游”;

(三)重点培育挖掘中华文化、红色文化、龟兹文化、刀郎文化、民俗文化、西游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依托库车文创小镇、新和汉唐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园、阿瓦提刀郎文化传承创新体验示范区等文化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举办“四馆”点亮夜场活动,开展“我和阿博有个约会”、“亲子共读”、“新时代 新思想”美术作品展及“百姓周周演”大舞台等深受群众喜爱各类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创新形式,倾力打造由地区塔里木歌舞团创作的《千年之约 梦幻龟兹》大型歌舞剧,并于5月26日正式首演;讲好阿克苏故事、编制阿克苏景区导游词、完善阿克苏旅游全攻略。

(四)举办环塔拉力赛、自行车拉力赛、徒步、越野等高水平户外运动项目,继续做大做强叼羊、赛马、摔跤等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运动,大力发展“ 体育+旅游”;

(五)结合柯柯牙全国荒漠化治理示范区、托木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克苏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 等资源潜力,大力发展“林业+旅游”;

(六)依托乌什沙棘林景区、沙雅玛疯窝沙漠景区、拜城铁热克温泉、新和县沙漠花海景区沙疗体验等资源,打造康体养生、医疗保健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大力发展“健康养生+旅游”;

(七)结合美丽乡村和乡村扶贫开发,加快推进贫困村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打造旅游扶贫示范点、引导建立农村旅游合作社和行业协会、扶持贫困人员自主创业或以土地流转、房屋资产入股分红、门票分红等方式提高贫困户收入,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十旅游’。

措施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着力解决“三难两不畅”问题。

一、提升旅游住宿品质。

推进旅游住宿设施升级改造,加大星级旅游饭店建设创建力度,发展度假型、会议型、保健型、文化型等特色主题饭店;培育以古村落、庄园、民族村寨等为载体的特色民宿;规范旅游住宿服务标准,配套完善旅游住宿服务设施,实现设施安全、卫生舒适、环境整洁、管理规范的旅游住宿服务标准。

二、完善道路交通。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公路、铁路、民航建设,构建多种出行方式无缝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提高通达性、便捷性,满足游客舒适性交通需求,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改善公路运输条件。用足用好国家、自治区补助资金、各级财政预算资金和社会资本,加快推进主要旅游线路公路环线建设,解决交通堵塞、通行速度慢、“断头路”等问题。

1、实施交通干线与A级以上景区“最后一公里”和“断头路”通达工程,全面提高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等级。

各县(市)开通旅游客运班车、旅游车、公交车和观光巴士等,确保游客出行方便。

2、推进旅游风景道、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交通驿站等公共休闲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独库最美旅游公路提升改造工作。

(二)增加铁路列车开行车次。联合乌铁局做好“坐着火车畅游南疆”品牌,争取增加疆外主要客源市场城市车次。

(三)拓展民航航线。在现有直航城市基础上,加快开辟更多直航航线,开通深圳、广州、青岛等直航航线,推进疆内支线机场之间环飞,将低空旅游和通用航空作为发展重点,重点突破。

三、着力解决好游客最关心的“三难两不畅”问题。着力解决“上厕所难、停车难、加油难、旅游道路不畅通、通讯信号不畅通”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制定《阿克苏地区“三难两不畅”解决专项方案》、责任到人、倒排工期,2019年全地区共建旅游厕所52座,加油站9个,道路11条,力争2019年10月底前基本解决“三难两不畅”问题,确保旅游景区、景区公路沿线、特色旅游街区、乡村旅游区旅游厕所全覆盖。

(一)旅游公路沿线加油站保证24小时营业。合理布局建立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在火车站、汽车站、机场、大型商业综合体、特色主题街区等客流集中区域,因地制宜设置游客集散、咨询为一体的服务中心,力争到2020年,每个县(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服务点达到2家以上。

(二)合理规划建设旅游停车场,不断建设完善城区、重点旅游乡镇、旅游景区(点)、乡村旅游区以及机场、车站等地的旅游生态停车场,确保与游客承载量相适应、分布合理、配套完善、管理科学。各县(市)出台解决旅游旺季停车场供应不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三)加快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地区所有涉旅场所要实现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主要旅游消费场所实现在线预订和网上支付,主要旅游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等功能。

四、加大景区景点设施投入,加快推进国家A级景区提升创建工程。

(一)实施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程。将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经济强区的重点工程,龟兹世界文化产业园旅游区(依托以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烽燧、苏巴什佛寺遗址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支撑)、温宿托木尔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区(以托木尔大峡谷、托木尔森林公园、阿克布拉克草原、风凌谷为核心支撑)和库车县历史文化街区(以库车王府、库车大寺、龟兹故城、热斯坦民俗风情街为核心支撑),启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实现地区5A级景区“零的突破”。梯次推进阿克苏市多浪河景区(包括柯柯牙荒漠化治理工程)、库车龟兹文旅产业园、阿瓦提刀郎部落等5A级景区创建工作。

(二)实施国家4A级景区倍增工程。

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带动地区整体旅游业水平提升。到2020年,柯柯牙百万亩生态林、新和汉唐历史文化产业园、天籁加依景区、沙雅世界胡杨公园、拜城温泉小镇、喀普斯浪河景区等6家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

(三)实施国家3A级景区创建工程。将天山托木尔森林公园、阿克苏市丝路古镇奇石文化产业园、月亮泊、康其湿地公园、柯坪红沙河景区等8家景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

措施三:加大文化旅游品牌培育力度。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按照全域旅游规划的总体要求,以库车中国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为牵引,深入挖掘多浪、龟兹特色文化元素,围绕多浪、龟兹人文历史遗产和托木尔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山水景观,持续打响“丝路古龟兹 神奇阿克苏”文化旅游品牌。

一、重点打造阿克苏南疆旅游集散中心品牌、天山托木尔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品牌、龟兹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品牌、刀郎文化传承创新体验示范区品牌,以及峡谷、胡杨和体育运动等特色旅游品牌。通过打造精品和品牌,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模式的转变,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地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地区旅游业的全域化、全景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推动阿克苏由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跨越,把阿克苏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要素齐全、全区域、全天候、一站式体验大美新疆好地方的区域性全域旅游高地。

二、突出打造旅游特色街区品牌。结合各县(市)实际,科学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餐饮、娱乐、购物特色街区,将旅游特色街区建成吸引游客观光、购物、就餐、娱乐的首选之地。

三、突出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族风情等特色旅游资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山水田园观光、农业观光、林业观光、少数民族文化体验等旅游项目,积极培育一批星级乡村旅游区和农家乐,提高乡村旅游品质。

措施四:拓展旅游产业外延,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一、结合地区实际,优化区域布局,规划黄金线路,重点设计和培育2—3日阿克苏世界遗产之旅、观光摄影、研学旅游线路、红色旅游线路及城市周边1日游线路。

二、策划开发生态养生、通用航空、自驾观光、戈壁探险、沙漠徒步等体验性、娱乐性、互动性特种旅游产品。

三、加大文化旅游商品研发,依托阿克苏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民俗文化等,开发具有阿克苏地域特色文化“符号”的旅游商品。将阿克苏好果源品牌推广与旅游推介紧密结合,支持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库车大馕、新和加依村特色民族手工乐器、柯坪薄皮馕等品牌做大做强,大力发展王子碗、农民画、民族手工刺绣等旅游商品生产;

四、拓宽文化旅游商品销售渠道,推进旅游商品进景区、宾馆、机场、车站,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双赢。

措施五:强化旅游人才培训。

依托旅游援疆优势,根据“千人培训”计划,2019年计划举办导游讲解员、文化旅游产业高级研讨班、文创产品学习开发研究、乡村旅游专题研讨、等10期培训班,培训人次1000人次。5月20日举办地区旅游数据统计分析培训班,培训人数40余人,5月22-23日举办乡村旅游、旅游扶贫培训班,培训人数200余人。

措施六:发展壮大乡村旅游。

加快推进乡村旅游道路建设,支持乡村旅游厕所、停车设施改造提升,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服务配套。依托景区、农家乐、采摘园等旅游资源,地区建设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示范点22个,提供就业岗位166个,直接参与就业户数235户348人,其中贫困户101户142人,非贫困户134户206人,人均增收1500-2000元;积极开展旅游企业帮扶贫困村专项行动,重点实施10家旅游企业结对帮扶10个贫困村专项行动,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07.88万元,帮扶户数396户2036人。

防城港市文化旅游建设成就综述

防城港日报2019年06月14日

“防城港作为一个边陲小城有这么大的变化,我感到非常震惊。防城港是一个很漂亮的地方,有山有水,是我们国家‘一带一路’通向东南亚国家重要的一个出口,也是连接‘一带一路’很重要的一个枢纽。我看好防城港。”同济大学附属医院东方医院院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灾难预防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亚太灾难与急救医学协会副主席刘中民是第一次到防城港,对防城港的印象非常好。

5月26日至29日,国际医学创新合作论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在我市成功举办,我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因此吸引了世界各地客人的目光,成为人们理想的旅游目的地。“以后有机会我还会来防城港看看,到各个旅游景区景点逛逛。”出席活动的嘉宾表示对防城港的文化旅游很感兴趣。

的确,经过多年的不断开发,我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已是今非昔比,极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富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随着陆海边境旅游的不断升温,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被国务院批准设立。我市还积极申报跨境旅游合作区以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常态化开通跨境自驾游、率先启用边境游网上预约办证、力推“两国四地”黄金旅游线路,努力建设成为中国-东盟旅游合作示范区和广西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带核心引擎。同时,积极推进“旅游+康养”,加快康养旅游项目建设进度,全市医疗机构开设绿色通道,以防城区为医养结合试点,推动试点区医疗卫生机构与当地养老院建立医疗服务协作关系,大力发展健康产业。

我市着力统筹抓好大产业、大交通、大物流、大城建、大旅游、大农业建设。5月8日,我市举行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重大文旅项目签约仪式,签订了白浪滩·航洋文旅综合体项目和广西三月三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协议。这两个重大文旅项目投资建设符合防城港旅游产业升级发展要求,对于发挥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示范带头作用、补齐防城港旅游产业短板、充实全域旅游布局、推动防城港旅游政策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市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支柱产业来抓,围绕“建设滨海旅游胜地和打造中国海洋文化名市”的目标,大力实施“文化旅游旺市”战略,全面推进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结合“建设边海经济带”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旅游各项工作,滨海旅游、森林旅游、跨国旅游以及民族风情旅游等越来越受到区内外游客的青睐,宾馆、酒店、民宿住房率大幅上升,朝阳产业发展呈现出一路“走火”的趋势。

我市重点推进江山半岛旅游度假区、西湾景区、天堂滩景区、七星顶景区、东兴国门景区、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布透温泉等景区建设,指导东兴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港口区和防城区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工作,并完善全域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加快推动完善铁路、公路、水路、机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进度。同时,突出抓好边境旅游扶贫特色,发展边贸旅游扶贫,建立海产品合作社,借助电商平台将乡村旅游商品销往全国各地。上思县通过专家评估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

东兴市还大力推进“城建+旅游”,结合城市风貌改造、市容市貌整治等工作,大力推进城市建筑艺术化、城市建设景观化、城市形象品牌化、城市服务国际化、城市环境舒适化、城市生活时尚化建设,齐力办好首届金滩京族旅游文化节暨北部湾旅游房产博览会。推进“招商+旅游”,加大跨境旅游宣传、项目招商引资力度,通过联合招商、联合考察学习边境贸易、联合跨境旅游推介,提升跨境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边贸+旅游”,出台《东兴市商贸文化旅游一体化试行方案》,营造商贸文化旅游合作良好环境,共推动商贸文化旅游一体化融合发展。

我市借助媒体力量,利用微信公众号、旅游网站发布各种旅游政务信息和旅游形象宣传,与百度搜索、携程网等新媒体联合开展旅游宣传营销,发挥官方传统媒体力量,投放各种旅游形象广告,策划制作各类新版旅游宣传品。结合 “中国旅游日”、壮族三月三、开海节、马拉松等节庆赛事活动以及各类外出宣传推介活动做好“请进来”和“走出去”宣传工作,不断扩大防城港旅游品牌效应。

 “智慧 融合 惠民”广西文化旅游进入新时代

中国文化报 2019年05月24日

夏日的蓝天下,八桂大地处处青山绿水,大小景点人来人往,游客怡然自得。5月19日,第9个“中国旅游日”当天,“广西人游广西”系列优惠和主题活动启动,广西广播电视台综艺旅游频道开播。乘着文旅融合的东风,广西积极探索发展有效路径,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向“智慧、融合、惠民”升级,开启新时代的征程。

“广西人游广西”惠民放大招

近两年,“冬游广西”“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旅游优惠政策,在国内旅游市场掀起了一股“燎原”之势。借“中国旅游日”之机,广西旅游又放出惠民大招,全区近百家A级旅游景区免票迎客。与此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启动“诗在壮乡 何必远方——广西人游广西”大型文化旅游IP,联合南宁大明山、桂林两江四湖景区、左江《花山》实景剧、梧州石表山景区、巴马洞天福地景区等,推出旅游优惠电子年票,目前已有区内60多家景区、旅游演艺项目加入。

据介绍,享受年票优惠的人群包括身份证发证机关为广西地区的居民、身份证号以“45”开头的居民、拥有广西居住证的居民、持广西高校学生证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年票优惠时限自购买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国家法定假日除外),参与的旅游景区和文旅演艺节目门票为三折至七折。

为了加大“广西人游广西”的推广力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推出“广西人游广西推广大使”,号召行业代表、旅游达人和普通游客等为广西代言,并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参与“广西人游广西”活动。此外,广西还将与中国铁路南宁集团合作开通“生态扶贫”“红色教育”“研学旅行”“边关探秘”等特色主题旅游专列,推出优惠列车票价,制作火车票“广西请柬”,共同打造广西旅游品牌,助力广西文化旅游实现新发展。

跨界融合“旅游+”风生水起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跨界融合的广西“旅游+”风生水起,今年的“广西人游广西”继续推出“旅游+”系列主题活动,如广西自驾旅游季、无人机航拍广西、旅游线路创意设计大赛、暑期亲子游、高校学子边关行、“青春携手 共创未来”异地旅游交友会等。

这些“旅游+”的创新体验方式,受到了广大游客的热捧。“旅游+文化”的代表是桂林阳朔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该演出从2004年3月公演至今,已演出7000多场,接待国内外观众18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20亿元,开创了山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旅游+养生”则以巴马为代表。全国77个长寿县,广西有27个,其中,巴马瑶族自治县每年吸引约10万人次前往养生度假。如今,广西倾力建设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完善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重点打造赐福湖国际长寿养生度假小镇等一批旅游精品项目,有力提升了巴马康养旅游品质。

“旅游+乡村”为突破口,广西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补齐乡村旅游设施短板,优化乡村旅游环境,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潜力,培育乡村旅游品牌,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2018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3.08亿人次,同比增长约31%,约占全区游客接待量的45.1%;乡村旅游消费约2064.17亿元,同比增长约37%,约占全区旅游总消费的27.1%。目前,广西已修订了《脱贫攻坚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重点支持全区150个有资源、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村开发乡村旅游新业态、培育新产品、创建新品牌。

“旅游+媒体”最新的体现是5月19日正式开播的广西综艺旅游频道。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广西广播电视台达成战略合作,在综艺频道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旅游定位,将广西广播电视台综艺频道更名为综艺旅游频道,以旅游节目内容为核心,打造广西专业的旅游宣传电视平台。同时,广西广播电视台还与中国电视旅游联盟达成战略合作,利用联盟优势,实现广西文化旅游宣传推广节目在全国30家省级电视频道强势联播。而此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广西日报》合作,每周推出一期文化和旅游专刊,成为游客了解广西文化旅游资讯的一个窗口。

“一部手机游广西”升级智慧旅游

2018年2月,桂林市开始建设“一键游桂林”智慧旅游平台,推广使用“移动支付”“电子发票”“智能导游”等互联网产品,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和“商、养、学、闲、情、奇”等业态全覆盖,为广大游客提供全程化、个性化智慧旅游服务。今年3月底,广西在全区推广“一键游桂林”智慧旅游建设经验,启动“一部手机游广西”智慧旅游平台建设。

“一键游桂林”由广西智游天地科技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开发,据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一年多的优化,“一键游桂林”已相当成熟,如今来桂林的海内外游客只要通过一部手机、一次按键,即可获得景区线上购票、刷脸扫码入园、酒店智能入住、餐厅自助点餐、线上预约车位、支付停车费以及接驳车、找厕所、查天气等服务。与此同时,“一键游桂林·I游桂林”旅游监管平台整合了全市旅游管理资源,实现政府对旅游市场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形成“游客投诉—管理平台受理—旅游联合执法—处理结果反馈”的完整闭环,让游客省心、放心、开心地畅游桂林。

在此基础上,“一部手机游广西”智慧旅游综合平台于近日正式推出。该平台集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营销于一体,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可有效提升游客满意度和管理服务水平。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还将联合携程旅游、同程旅游、驴妈妈旅游、去哪儿、美团旅行五大在线旅行商平台,在PC端和APP端推出“广西人游广西旅游旗舰店”,整合广西各地旅游资源和在线旅游平台数据资源,推出系列特色旅游线路、特价景区门票、酒店住宿、行程攻略等内容,让旅游更便捷。

把握优势 突出特色 打响上饶文化旅游品牌

上饶日报 2019年05月06日

马承祖在城东文化旅游综合体调研时强调

4月30日,市委书记马承祖在城东文化旅游综合体调研时强调,要把握优势、突出特色,围绕“打造华东区域旅游目的地、集散地、中转地”这一目标,以产城融合的思维推动全域旅游建设,进一步打响上饶文化旅游品牌,切实提升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市委常委李瑞峰,市委常委、副市长雷平,副市长李高兴,市委秘书长杨建林参加调研。

城东文化旅游综合体位于中心城区东面,占地3500余亩,计划投资300亿元。该项目以“全域文旅发展的集散中心,文体休闲、公共配套的核心地带,全国知名的会议会展目的地”为发展目标,将打造集文化体育、文化娱乐、文化生活、文化教育、文化旅游、商务居住等板块为一体的国际化商旅文化中心。

在城东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现场,马承祖详细了解项目的整体布局、功能分区以及总体建设方案,对项目大手笔、高标准要求表示赞许。他指出,城东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项目,对做强中心城区文化旅游产业具有积极意义,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上饶城市品位。项目建设单位在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彰显上饶特色,从实际和游客消费需求出发,坚持差异化发展,通过培育独具特色的文旅产品来吸引游客;要加快工程进度,加快完善服务设施,加大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配套设施方面的投入,努力将项目打造成上饶中心城区旅游新亮点。同时,相关单位要加强与项目投资方的沟通协调,切实强化服务意识,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支持项目建设。

调研中,马承祖强调,加快文旅产业发展,推动全域旅游建设,关键要以项目为支撑。要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项目的谋划,站在全域旅游的高度抓好统筹,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挖掘旅游项目文化内涵,加快推进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要做好文化旅游项目之间的有效衔接,更好地开发利用上饶文化旅游资源,加强文化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积极促进上饶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景安宁”理念 打造生态文化旅游新形象

甘肃零距离网 2017年04月18日

“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4月的安宁,妖娆无限,踏着春的鼓点,安宁区再次敞开怀抱,喜迎八方来客。走进安宁堡,随处可见色彩鲜艳、风格各异的农家乐广告招牌,走进寿山大院,一个个火红的灯笼在春风中摇曳,青砖白墙飞檐斗拱的仿古建筑,恍若进入江南水乡。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开始于1984年的首届桃花会到如今的桃花节,数十年间,莫高酒业、雪花啤酒、九州通医药、中石油西部管道公司等一批产值千亿元、百亿元、十亿元的总部经济和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安宁“桃花经济”完成了两部曲式的华丽转身。

从原生态的美艳桃花,到现代服务业的文化符号,再到特色集群产业,以花为媒,以旅助农、城乡互动的“桃花经济模式”,让安宁将一株桃花与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演绎得淋漓尽致。

桃花运 催生兰州旅游业上档升级

4月的兰州,春风扑面,桃花纷飞,一波又一波的游人来到仁寿山下,赏花品茗吃农家饭。
  “安宁堡种桃历史悠久,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清时,兰州焦桃被列为贡品,因此安宁也成为全国著名的桃乡之一。每年暮春时节,十里桃乡“处处桃树红霞飞,片片桃花吐芳菲”。晚清以来,安宁桃林渐为人知。当时观花者多为才子佳人和达官显贵。清乾隆年间,兰州举人江得符曾写诗赞道:我忆兰州好,当春果足夸。灯繁三市火,彩散一城花。碧树催歌板,香尘逐锦车。青青芳草路,到处酒帘斜。至民国时期,随着这一带住户的增多和交通的改善,安宁桃花才为众人所观赏。此后,安宁桃园便成为兰州市民春游赏花佳地。每年春末以安宁堡为中心,车水马龙,众多文人墨客流连树下,饮酒赋诗,留下无数佳话。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师范大学迁十里店,一些大、中、小学生集体春游,形成松散的桃花会。1984年,旨在宣传兰州,宣传安宁,由市、区人民政府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桃花会和物资交流会。此次桃花节拉开了安宁桃花经济的大幕,游客比肩接踵,车辆排成长龙,餐饮、娱乐等消费供不应求。在此带动下,群众经营旅游的意识迅速提升,从最初的摆茶摊,到响应政府号召开办农家乐,再到自掏腰包新建、扩建,当地群众思想意识悄然发生改变,农家乐持续火爆。

2003年,依托桃花节,安宁区政府又举办了“蟠桃会”,每到鲜桃上市,前来娱乐休闲的客人除品农家乐外,还能自由地在桃园里采摘仙桃,真正实现了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实景式城市休闲娱乐服务目标。安宁桃品种丰富,其中以迟水桃、紫桃、京红桃、白凤桃、离桃水蜜、六月桃等品种最为著名,至每年10月,安宁桃才开始谢市。因此,安宁农家乐从每年4月桃花盛开之时,一直可持续到10月底,成为当地人致富的法宝。

“安宁桃花会开始后,当地的人最先只是摆个茶摊,客人来了,只能喝喝茶打打牌,想吃个饭,根本找不到地儿。到2005年,一些村民在桃花会后,开始尝试着把茶摊坚持摆到了秋季,到头来一算,收入还真不少。2006年开春,村上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并给予补助,暨办一个农家乐,村上补助700多元的钢管20根。从那以后,村民便在自家桃园里搭起棚子,并开始做一些家常饭。逛完桃花会,游客们便开始坐在棚子里喝茶吃农家饭。到2007年,尝到甜头和曾观望的农民,开始自己掏钱新建、改建、扩建农家乐。至今,依托桃花会、仁寿山及桃枣李等特有的品牌优势,安宁农家乐已发展到百余家。如今的安宁堡已成为兰州市最吸引游人的度假场所之一,即使平常日子,这里游人也是络绎不绝。赏花尝果、吃农家饭、品茗娱乐已成为安宁堡人致富的三件宝,是农家乐,开启了安宁堡人的幸福的桃花生活。”安宁堡街道东门社区主任李多河说,环境就是经济价值。安宁农家乐发展得如此红火,依托的是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因此,在安宁堡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成为安宁堡人的重中之重。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安宁堡“农家乐”经营户达到179家,各经营户每年收入可达10至30万元。

走出寿山大院,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仿古明清建筑。青砖白墙、雕梁画栋,飞檐斗拱,一个个高悬的大红灯笼,犹如江南小镇。“依托桃花会开展的农家乐虽然风生水起,但依然存在整体发展不平衡、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作为城乡一体化试点示范区,安宁堡农家乐提升工程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对寿山大道西侧原有的零散、破旧的个体农家乐进行升级改造,进行统一化、标准化设计,改为明清仿古四合院,如今,被誉为五星家农家乐、西北小江南的数十栋仿古建筑成为安宁区又一大旅游景点。

以花为媒 旅游节签约154亿元

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安宁的桃与桃树,被赋予了经济开发、生态建设以及文化拓展等多重应用功能,不仅成为安宁的独特风景和独特资源,更成为解读安宁的形象名片。

从赏花到摘桃,持续近8个月的桃花节如今已成为成融赏花、旅游观光、经济贸易、对外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盛会,并以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名扬全国,成为安宁甚至兰州对外开放和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桃花,已然成为了安宁的形象之花,经济之花,品牌之花。

今年70岁的朱大爷至今还记得安宁区首届桃花会的情景:“人特别多,一个挨着一个,摆了十几个凳子的小茶摊,从早到晚游人就没间断过,没有凳子干脆就站着,从那以后,政府开始每年举办桃花会,当地的农民也把摆茶摊改开农家乐,呵呵,生意个个火,现如今,桃花会成了招商引资的绝佳平台,每年都会有不少大项目在安宁落地,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使安宁区的城市形象得到改观,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安宁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桃花,给安宁带来的是富足、安逸。”

从桃花会到桃花节,再到蟠桃会,让安宁堡这个从传统农业向独具特色现代观光旅游业过渡的乡村,充满了勃勃生机。花是灵魂,桃是支点。桃花聚集了人气,也聚集了商气,安宁因花而兴,因桃而辉煌,桃花节搭建起来的大舞台,不仅带来了金灿灿、沉甸甸的财富,也为安宁的社会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招商引资洽谈会成为每年桃花节上的重头戏。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十三届中国兰州桃花旅游节共执行签约项目12项,总投资额达154亿元,涉及基础设施、商贸旅游、生态文化、现代工业等领域。

作为全国闻名的四大蜜桃生产基地之一,安宁既是一块资源丰富、特色突出的宝地,也是一片产业多元、利于发展的灵地,更是一方投资兴业、聚宝集财的福地。独特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网络,充裕的资源要素,使这方热土处处蕴藏着希望,奔涌着商机,流淌着财富。

依靠优势、把握机遇。作为安宁旅游板块的重中之重,一个旨在打造一流的、高品位的旅游服务项目——仁寿山文化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中。“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就是让安宁旅游再上档次,由单纯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由单一旅游发展向旅游文化融合发展转变,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关键是把软实力硬化,使文化资源变为旅游资源,落实到旅游景点、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有文化有旅游才有产业,有了深厚的文化才有更好的旅游市场。”安宁区旅游局人员表示。

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发展 “ 安宁模式”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桃树对推动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功不可没,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安宁区旅游业发展可谓突飞猛进。

以兰州市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都市文化产业区和旅游大景区为契机,近年来,安宁区充分利用区域良好的文化优势和自然特性,深入挖掘历史、自然和人文资源,着力凸显安宁品位,不断丰富品牌内涵,积极探索文化、旅游、生态三者之间的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安宁历史、民俗、宗教和山水文化等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开发,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全力打造经济转型发展的“安宁模式”。打造了北滨河路、安宁东西路等一批城市道路绿化的精品亮点和兰州植物园、安宁银滩小游园、兰州银滩湿地公园、寓言广场、丁香园等一批游园景观,并通过“夸父追日”、“月光四溢”、“三象开泰”、“远古足迹”等节点景观设计,整体提升安宁生态文化园的景观效果。打造特色节会品牌。广泛利用和推广区域文化中深层而厚重的文脉,通过成功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和谐之春”、“夏韵畅想”、“黄河风情文化周”、“兰州桃花会旅游节”、“蟠桃会”、“郁金香花展”、“冰雪旅游节”、“菊花展”等系列文化活动,大大提升了社会对安宁的认知与认同感。挖掘和保护区域文化资源。一方面,依托科教文化区的区位优势,充分挖掘历史、自然和人文资源,组织编写《驿站盛世》、《沙宫传奇》等文化精品演艺剧本,深入开展《文化安宁》、《沙宫之梦》、《情系桃园》等文化系列活动,充分展现安宁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仁寿山、文溯阁《四库全书》、兰州文庙等人文景观和万亩桃园、百年梨园、湿地公园、黄河风情线等自然景观,有力推动了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同时,深入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兰州鼓子传习所和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以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文化惠民活动。

推进全域统筹 形成板块联动

积极融入兰州市黄河大景区建设,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生态优势,分区域精心布局,打造“八大旅游板块”,积极推进安宁“一日游”向“两日游”和“多日游”转变。以四库全书馆、兰州国学馆等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建设九州台森林文化公园,打造九州台人文旅游板块;以大青山滑雪场等旅游资源为依托,建设大青山生态运动游乐园,打造大青山运动旅游板块;加快仁寿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和天斧沙宫地质公园建设,实施安宁堡农家乐提升改造、桃花源和恐龙谷等项目,打造仁寿山—天斧沙宫民俗旅游板块;以银滩湿地公园、中华人文始祖园为依托,充分利用人文、山水、景观的有机结合,打造黄河湿地旅游板块;以莫高酒庄红酒博物馆、雪花啤酒生产线为依托,打造园区工业旅游板块;以生命之源、安宁生态文化园、西北出口综合整治工程为依托,打造集参观、游览、观光、餐饮等为一体的滨河风情旅游板块;以“八大商圈”为依托,培育精品购物旅游板块;以师大彩陶博物馆、兰州地震博物馆及其主题公园为依托,打造科普旅游板块。

2016年,安宁区委区政府对仁寿山公园景观工程和游览及娱乐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建设,建设大型游客接待中心、游客体验区、停车场、游客休憩场所、旅游厕所、道路绿化等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加快公园内福寿文化园和桃花源城市规划馆的建设,重点推进仁寿山景区的数字化工程。同时,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推进十里桃园、百年梨园及周边星级农家园等景区(点)的深化开发,不断丰富仁寿山旅游资源。如今,仁寿山公园已经成为兰州市区旅游的知名地,正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其次,加快建设天斧沙宫景区周边的交通道路,加快景区内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徒步漫道、道路绿化、游客休憩场所等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工程,不断完善与提升天斧沙宫景区旅游服务设施设备。实施《安宁区仁寿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工作方案》。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档次,打造具有安宁特色的旅游新品牌。依托仁寿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古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全面开展国家AAAA级景区创建活动,通过路面、交通、环境三项整治工作,于4月底前完成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导览系统建设工作,争取年内完成迎检验收工作。同时加强和仁寿山景区合作,深化创新管理协调机制,确保了游客安全、便利参观游览。新建和改建10座旅游厕所。

狠抓乡村旅游、助力农村经济。对乡村旅游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部署,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开展了宣传工作。帮助、引导农家乐经营户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丰富文化内涵,在“农”字特色上做文章、求效益、促发展。 实施《安宁区全面推进农家乐规范提升发展实施方案》,树立农家乐新形象。扎实开展农家乐“治乱、治污、治违、治无证经营、治安全隐患”工作,力争在安宁桃花节前,“规范一批、提升一批、关停一批、个转企一批”。目前已完成农家乐门头牌匾、外立面效果的统一设计和改造提升。80%的农家乐完成了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明厨亮灶”改造。打造农家乐“洁净公厕”,试点安装农家乐新型公厕3座,使安宁农家乐得到全面规范提升。完成了农家乐星级评定40户,并进行专项资金补助。

创建市级旅游专业村1个,确定安宁堡为市级旅游示范乡镇,安宁区红艺村为旅游专业村,积极发展产业化生产经营,建设精品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做大做强优质“桃、枣、农家乐”等特色品牌。制定《农家乐标准化经营管理办法》,对农家乐进行规范管理,实行发证许可经营,统一了收费标准,用行业规范对“农家乐”进行管理。引导农家乐重视卫生管理。重点突出食品卫生、公共卫生以及各种生活用品的清洁卫生。同时规定必须购置必要的卫生消毒设施,落实饮食卫生标准和防疫工作要求。并不定期地对各农家乐进行突击检查。

坚持龙头带动 打造优势品牌

始终坚持统筹谋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构建文化旅游品牌体系,使安宁文化旅游具有更鲜明的总体品位和整体形象。一方面,培育核心景区。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仁寿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和天斧沙宫地质公园建设,注重挖掘景区内历史文化资源,把丝绸之路文化注入景区当中,打造特色鲜明的安宁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另一方面,着力实施“生态宜区”工程,牢固树立“大生态”理念,着力打造点上绿色成景、线上绿色成荫、面上绿色成片的生态环境体系。加快构建“山、水、城、景”共生共融的大生态格局,对辖区主干道实行树木修剪美化、布置鲜花靓化、节点立体绿化的“三化”工程,绿化覆盖率达到38.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2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3.4%,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命名为“全国绿化模范区”。建成安宁生态文化园、仁寿山森林公园生态水系、湿地公园改造扩建、九州台区域景观提升等一批城市绿化景观工程。着力打造西北出入口、北环路沿线绿化景观,持续推进北山工程造林、城市道路绿化和小游园建设,引导实施校园绿化、机关绿化、企业绿化、小区绿化,城市景观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加大洪道整治力度,建成防汛预警和监测信息平台。坚持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整体战攻坚战,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优良天数实现“五连增”。对61处黄河排水口进行综合整治,基本实现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有效改善黄河安宁段水质。

注重旅游宣传、强势推介热点。充分利用桃花旅游节传统节会的优势,培育宣传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市场化运作手段,成功举办了第33届兰州桃花旅游节,组织辖区地震博物馆、植物园、湿地公园等景区(点)开展各自文化特色为主的宣传活动。这些文化活动的举办大大提升了安宁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培黎广场、仁寿山广场、保利领秀山举行了旅游“五进”系列宣传活动。共向市民发放价值15万元的旅游代金卷6000份,“游在安宁”宣传画册5000份。三是认真做好“兰洽会”、 “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节”、“中国·兰州旅游博览会”及各项配合活动。

狠抓行业管理与服务、巩固市场品质。加强文明旅游宣传和引导,分工落实宣传引导、制度建设、行业自律和人员培训等具体工作,依法治理旅游市场秩序,开展联合执法9次。二是开展文明旅游活动,向辖区内宾馆、饭店、旅行社发放文明旅游宣传海报、文明旅游倡议书、文明餐桌1000余份,设立文明旅游监督岗、文明旅游引导员。这些工作全面提高了我区旅游文明程度,推动文化旅游融合,旅行社诚信经营,从业人员文明服务意识明显增强。认真统计旅游企业经营状况,规范填报旅游统计报表。严把旅行社分社、服务网点准入关,做好旅游社备案工作,严厉打击挂靠承包、欺诈消费等违法违规行为。

进一步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工作,一是建立了旅游行业干部安全生产包干负责工作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将全区旅游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建立“双重监管,责任明确”的监管体系,形成全面整治隐患的制度,对全区8个街道进行了分包,明确了工作职责,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二是建立健全旅游安全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制定《安宁区旅游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坚持定期召开旅游安全工作会议制度。加强对景区、宾馆和涉外餐饮定点单位的检查,坚决消除各类事故隐患,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

良好的旅游环境使得安宁区旅游经济收入逐年增加,2016年,全区旅游接待总人数445.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38.04亿元。并成功入选“亚洲金旅奖·首批十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全景安宁”理念 打造生态文化旅游新形象

针对一产萎缩、二产偏重、三产总量不大的现状,安宁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结构调整为突破,以商贸和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

在都市农业方面。讲积极发挥“桃品牌”优势,注重传统优势与现代消费生活方式的结合,努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为现代城市增添了农家情趣。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引导农家乐经营户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丰富文化内涵,开展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着力将旅游示范村打造成一个集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观光、瓜果蔬菜采摘、绿色食品品尝、特色农产品采购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村和一处“世外桃源”。

坚持以商贸餐饮服务为载体,精心打造十里店滨河餐饮、培黎时尚购物、孔家崖精品消费、费家营便民综合、桃海主题购物、荣光高端特色、仁寿山生态文化旅游、沙井驿现代物流商圈等“八大商圈”,促进文化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彰显文化活力。同时,坚持以项目促产业的思路,高度重视文化产业项目建设,集中布局,建设新华图书物流园、飞天文化产业园、高新绿色印刷园区及热丽科技研发中心等文化产业项目,助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着力培育工业旅游。积极扶持现代化新型工业项目和品牌企业建设,与莫高酒庄、雪花啤酒等企业合作开发工业旅游项目,促进文化与第二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了企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全景安宁”的理念打造我区生态文化旅游新形象,更加积极有效发和保护仁寿山温泉资源、天斧沙宫地质资源、九州台历史资源和黄河风情线生态资源,做优做大以中国兰州桃花旅游节为核心的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形成山水呼应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树立“服务基地也是旅游景区”的理念,结合现有的环境基础,以旅游服务配套为重点,打造特色精品夜市和商业街,充分发挥旅游配套服务核心作用的同时,增加游客的文化体验,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发展文化创意与设计、节庆会展、文化艺术等产业,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打造知名文化品牌;依托高校资源探索发展以青年群体为主,以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健身休闲为核心,以体育用品业为支撑,以体育旅游、体育培训等业态为补充的特色产业聚集。加快建设完善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构建现代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推动文体产业事业同步发展。

彰显城市特色 实施“十里桃花”景观再造工程

作为兰州的一张名片,重整桃品牌成为安宁区委区政府工作重点。十三五期间,安宁区将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 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科教文化创新示范区;幸福城市建设行区。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建设产业特色鲜明、城市功能完善、生态景观宜人、社会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安宁。

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按照“十三五”时期标志性工程的高标准,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打造高端商务空间,承接商业、金融转移,补足医疗、养老等功能短板。依托兰州北铁路枢纽编组站,增强区域现代服务、商贸物流的辐射带动,不断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吸附能力,与老城区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相互支撑、错位发展的格局。努力提高安宁区经济总量在全市的占比,提升发展竞争力。把安宁建设成为全市商业主中心、现代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健康旅游中心。

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把现代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着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的区域特色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类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升级。深入打造“八大商圈”,完善商圈配套功能,形成规模较大、品质较高、业态丰富、方便快捷的商业集聚区,进一步提高消费对地区发展的贡献率。全力推动安宁保税物流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外向经济发展水平。力争到2021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0.2∶47.6∶52.2调整到0.1∶40.3∶59.6。

着力打造科教文化创新示范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努力形成公办园所、民办公助园所均衡配置的幼儿学前教育体系。引进名牌教育资源合作办学,实现小学和初、高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努力提升区内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节庆会展等特色文化产业。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落实甘肃省“3510”行动计划,借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各个方面。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优势,推动辖区高校建立高校联盟,支持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创新创业中的引领和各类孵化载体、创新平台的支撑作用,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安宁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把安宁打造成为全市创新高地、人才高地、智慧高地。

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进一步巩固全国绿化模范区创建成果,更加重视改善生态环境,稳步提高城市绿化率,全面提升兰州市“城市肺叶”功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体系。实施桃产业保护和“十里桃花”景观再造工程,全力保护桃品牌,精心打造桃景观,推广宣传桃文化,进一步彰显城市特色,保留城市记忆。统筹做好水、土壤污染防治各项工作,保护黄河流域安宁段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实施河洪道整治和景观提升工程,将河洪道两岸打造成为市民休闲观光带。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实施对非煤矿山的生态恢复。持续深化和扩大大气污染防治成果,坚决打赢“兰州蓝”保卫战,确保空气质量不断改善。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着力构建城市化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着力打造幸福城市建设先行区。坚持从重视解决群众的各种现实利益问题向注重提升幸福感、获得感转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享水平,全面改善群众就医、就学、就业、居住、养老等基本条件;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大力发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事业。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重点医疗项目建设,到2021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16%。到2021年,基本完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任务。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城市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长效机制,实现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全力保持社会稳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

2017年力争实现旅游收入30亿元以上

完成旅游业发展目标,预计旅游人数同比增长25%,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0%,达到旅游人数525万人次,旅游收入39亿元。

按照是文旅局下达的任务完成旅游厕所新建和改扩建工作。

在乡村旅游方面:将甄选旅游专业村1个。申报星级农家乐,开启智慧都市休闲旅游建设,积极联合甘肃电商谷网上平台,将农家乐地址和电话列入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推荐名录,实现乡村游导游、导航、导购。

在旅游宣方面:一是继续在安宁区开展旅游“五进”系列宣传活动。二是协助举办 “中国·兰州桃花节”、继续举办“蟠桃节”、“菊花展”、“郁金香展”、“世界旅游日”、“冰雪旅游节”等特色品牌的宣传活动。组织辖区地震博物馆、植物园、湿地公园等景区(点)开展各自文化特色为主的宣传活动。三是认真做好“兰洽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节”、“中国·兰州旅游博览会”及各项配合活动。四是开展“走出去”战略,到兰州近郊县区、省内或国内城市开展旅游宣传推介。五是计划开展智慧旅游网上营销工作。

在行业管理方面:一是开展文明旅游活动,全面提高安宁区旅游文明程度,推动文化旅游融合,旅行社诚信经营。二是及时接受旅游咨询投诉,达到投诉办结率100%,规范宾馆饭店、景区(点)、旅行社的行业经营行为。

在行业培训方面,开展农家乐经营者及从业人员培训。二是开展宾馆、饭店、旅行社从业人员培训。使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全员培训率达20%,旅游部门管理人员及企业主管培训率达到100%。 (张小燕 )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