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就业创业专题信息

发布时间:2019-11-18  |  浏览:

芜湖今年就业创业新政“一箩筐”

芜湖发布  2019-03-14

3月13日,记者从芜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培训科获悉,2019年芜湖针对创新驱动、就业创业的大量新政已经出台。无论是对企业、对孵化载体,还是对个人,都有“真金白银”的奖励补贴和一定的政策倾斜。

就业篇:

应届本科毕业生可申请万元补贴

在稳定就业方面,鼓励在芜各高校、中职学校、技工院校组织毕业生在本地就业。根据当年留芜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且参加社会保险的毕业生比例,按500元—1000元每人的标准,给予学校补贴。建设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开发岗位,办理综合保险。每年评定10个优秀就业见习基地,按2万元每个的标准给予奖励。

具体到个人,在我市企业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的应届本科高校毕业生(从2018届毕业生开始),每人每年按5000元标准给予补贴,补贴期限为2年。同时,按照依法依规、合理引导、适度可行的原则,结合我市最低工资标准、城市生活成本、企业承受能力等因素,指导用人单位根据毕业生工作能力给予合理薪酬。

对在芜就业创业的人才,还给予安居保障。这部分人群,在市区购买首套自住普通商品房且在本市参加社会保险的,根据工作能力和实绩,给予1万元—2万元的一次性安家补助,并按一定比例给予契税补贴。

另外,芜湖还将在外地知名高校建立人才工作站,安排相关经费,开展“双走进”活动,定期邀请高校教师、辅导员来芜调研考察;结合“启明星”就业指导专家团建设,组织人员深入这些高校开展宣讲推介。

各项奖补政策,目前实操细则正在拟定中,申请要求和手续也在逐渐完善,将于一段时间后公布,本报将对此保持关注。

创业篇:

600万免担保贷款给你“第一桶金”

此次出台的一系列新政,还有很多鼓励创业的内容,记者也逐一进行了了解。

目前,江城各种创业孵化载体的全结构搭建已基本完成,形成一个金字塔状,从最高端的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到省级青年创业园,再到身边的众创空间和市级孵化基地,各层次的创业者都能找到对应的支持。

芜湖现有各级众创空间20家,新政将聚焦其服务平台建设,对被评定为市级者,给予50万元奖励;达到市级示范性者,给予200万元奖励,补贴资金按年度绩效评定结果分2年拨付。对市级众创空间被新认定为省级、国家级者的,分别给予5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也在着力提升孵化质量。

不仅如此,还将发放载体运营补贴。鼓励各众创空间常态化开展创业沙龙、项目路演等各类公益活动,经审核认定后,按照其举办活动年度实际支出的50%给予补贴,每个众创空间每年最高补贴20万元。经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的市级众创空间,按当年实际运营费用的50%给予补贴,每年最高不超过25万元;经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的省级以上众创空间,给予30万元运营补贴。

各空间将创客项目成功转化为实体、孵化成功的,经审核认定后,按每户2万元给予空间奖补。对入驻其中的创业实体,给予为期三年的租金、水电费补贴。主营业务为一产类、二产类、三产类的创业实体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3万元、5万元、1万元的租金补贴。水电费按实际发生费用的40%给予补贴,单个创业实体年补贴金额不超过5000元。

每年评选科技类创新创业项目不超过50个,对被评定为优秀、良好等次的项目,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并且鼓励市级以上创业大赛的获奖项目来芜落地转化,给予省级及以上一等奖项目10万元、二等奖项目5万元、其他奖项2万元补贴;给予市级一等奖项目5万元、二等奖项目2万元、其他奖项1万元补贴。

对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首次创办小微企业,自工商注册之日起正常运营6个月以上、并依法缴纳社保的,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

最后,加大创业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可申请最高不超过15万元的全额贴息贷款。同时,每年都安排6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额度,面向入驻市级众创空间、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大学生创业者发放。

我市促进就业措施多

燕都晨报   2019.04.04

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减轻企业负担、推进创业带动就业……为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紧紧围绕全市“161”重点工程建设,近日,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的通知。《实施办法》明确了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的具体措施。 
    突出重点,提高就业服务质量。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贫困家庭和特困人员中的高校毕业生、残疾高校毕业生、烈士子女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按不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50%的比例上浮;为退役军人搭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就业服务体系,对符合条件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及时给予就业援助;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在培训期间参照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实际参加培训天数再给予生活费补贴,生活补贴在核算低保救助时不计入家庭收入,生活费补贴政策每人每年只享受1次,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人员,培训期间可在失业保险金和生活费补贴中任选一项领取;重点打造省级家庭服务业示范机构和一批市级家庭服务业诚信机构;全面保障失业人员权益,2019年1月1日起与所在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且无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下岗失业人员,在办理失业登记求职期间,遇到临时生活困难的,可给予临时生活补助。《实施办法》指出,对省选派的“三支一扶”计划人员,服务期满经考试、考核合格,直接聘用到县(市)区有空编的事业单位工作;对于2017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期间回朝来朝,符合相关条件且在朝阳首次购房用于自住的优秀人才,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5万元、3万元的人才安家补助。 
    加大就业扶贫政策精准支持力度。建立一批就业创业扶贫基地或扶贫工厂,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将新增和腾退的公益性岗位优先用于安置贫困劳动力;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数量多、成效好的就业创业扶贫基地,按规定通过就业补助资金等给予一次性资金奖补。 
    采取有效措施,减轻企业负担。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可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返还标准可按6个月的当地月人均失业保险金和参保职工人数确定,或按6个月的企业及其职工应缴纳社会保险费50%的标准确定。将就业见习补贴范围调整为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高校、中职毕业生及16-24岁失业青年,见习期限调整为3-12个月。对开展学徒培训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学徒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原则上不低于4000元。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将技术技能提升补贴申领条件由企业在职职工参加失业保险3年以上放宽至参保1年以上。 
    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各地、各院校加快建设重点群体创业孵化载体,并根据入孵实体数量、孵化效果、带动就业成效、扶持登记失业人员创业效果给予一定奖补。创业孵化载体按规定为入驻的创业企业提供不低于2年的优惠、低价或免费的办公场地。优化双创市场环境,全面试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制度,推行“一网、一门、一次”办事流程,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至3个工作日以内。组织实施创业培训百人计划;推进百名先进带动就业创业行动;完善双创孵化基地建设,建立飞地孵化产业园区,实行异地孵化,促进农业、电商、旅游业等产业升级。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发挥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优势,将创业担保贷款申请额度由不超过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小微企业当年新招用符合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数量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人数15%(含15%)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

市政府“九条新政”促进就业创业

衡阳晚报  2019.02.22

昨日从市人社局获悉,市政府2019年1号文件——《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若干措施的通知》正式印发,其中明确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和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等九条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 
    加大援企稳岗支持力度。使用失业保险基金稳定就业岗位。对采取措施不裁员或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的参保企业,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未能按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的,一次性补缴所有欠费后,可按条件申请享受上述返还政策。稳岗补贴用于职工生活补贴、缴纳社会保险费、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相关支出。 
    加强创业引导。对正常运营1年以上并吸纳一定规模就业的初次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按投入规模和带动就业人数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 
进一步推进全市创业载体建设。2020年以前,重点新建3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打造20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50个县(市)区级创业孵化基地,年孵化100家以上的企业,新增10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每年按规定给予创业孵化成功高、创业服务效果好的省、市级创业孵化基地予以创业孵化基地奖补。 
    继续实施创业资助工程。继续由市级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择优资助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的100个个体工商户和50个优质初创企业。 
    适时开展创业大赛。市政府或人社、财政部门可组织中国创翼创业创新(衡阳)大赛,市级大赛组委会对获得一、二、三等奖、优秀奖的项目颁发奖牌和证书,并分别给予相应奖金。 
    积极实施青年见习计划。从2019年1月1日起,按照国家三年百万青年见习计划,将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社会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和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纳入就业见习基地范围。就业见习补贴范围由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扩展至16—24岁失业青年,见习期由6—12个月调整为3—12个月,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给予基地就业见习补贴,用于见习单位支付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费,为见习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对见习人员的指导管理费用。 
    放宽大学生一次性自主创业奖补条件及标准。对在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毕业两年以内的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海外留学归衡人员、职业(技工)院校高级技工班、预备技师班、技师班学生或毕业生租凭经营场地、领取营业执照自主创业,且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自主创业奖补,标准由10000元提高至20000元,毕业两年以内放宽至毕业五年以内。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结合基层实际需要和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需求,加大在基层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农业技术、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等领域购买服务的力度,吸纳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服务工作。依托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信息发布平台等渠道,定期发布求职、用人信息,鼓励用人单位优先招用高校毕业生。到乡镇(街道)、村(社区)从事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其收入参照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确定。 
    进一步放开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市场,加大基本公共就业创业服务领域政府购买力度。鼓励从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经费用于购买就业创业服务成果,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多元化。购买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成果服务项目为就业服务和人才服务。

西宁出台措施支持就业创业 

 

 

西海都市报  21019.02.26

日前,西宁市出台《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措施》,从支持企业稳定发展、鼓励支持就业创业、积极实施培训、及时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帮扶等4个方面提出11条具体措施,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优化发展环境,增强企业信心。

支持企业稳定发展:对不裁员或裁员率低于西宁市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参保企业,可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对其中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国家及省市产业发展和环保政策、坚持不裁员或裁员率低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参保企业,进一步加大返还力度;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支持小微企业,鼓励政策性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低费率的担保支持,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

鼓励支持就业创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可分别申请最高不超过20万元和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对继续扩大经营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400万元的担保贷款;支持创业载体建设,鼓励县区加快建设重点群体创业孵化载体,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场地支持、指导服务和政策扶持;扩大就业见习补贴范围,实施三年百万青年见习计划,将就业见习补贴范围扩展至16岁至24岁失业青年,对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30%(含)以上不足50%的,按每人每月700元标准给予见习补贴,留用率达到50%(含)以上的,按每人每月1000元标准给予见习补贴。

积极实施培训:困难企业可组织开展职工在岗转岗培训,企业在全数支出职工教育经费后仍不足的,经所在地县区人社部门审核,由就业补助资金予以适当支持;开展失业人员培训,对失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对其中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在培训期间再给予生活费补贴;放宽技术技能提升补贴申领条件,将技能提升补贴申领条件由企业在职职工参加失业保险3年以上放宽至参保1年以上

及时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失业人员可在常住地办理失业登记,申请享受当地就业创业服务、就业扶持政策、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及时落实失业保险待遇,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救助范围。

 铺好就业路 唱响创业曲

                                  ——遂宁市就业创业工作综述

2017-09-22  遂宁新闻网

   9月15日上午,以“双创促升级、壮大新动能、建设创新创业城”为主题的2017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遂宁分会场暨“活力遂宁·双创故事汇”启动仪式在河东新区举行。

  就业惠民生、创业促发展。近年来,我市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稳中求进,力求精准,全力推进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平台和失业保险等工作,全市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今年上半年,全市城填新增就业20816人,创业培训1541人,超过年初省市下达的目标。

  稳重心 立好大局的支撑点

  立足于稳,遂宁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在继续做好2016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就业跟踪服务工作,2014级“9+3”藏区学生就业促进工作的同时,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和见习人员管理。做好2017届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审核发放工作,为330名符合享受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发放补贴资金26.4万元。

  在深入推进实施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中,我市一方面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民营企业招聘周、公共招聘进校园等活动,一方面提供最直接的支持:2016年至今年4月,发放大学生创业补贴422万元,直接扶持422 人创业。

  今年,市委出台了《遂宁市贫困家庭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扶贫专项2017实施方案》,聚焦2017年90个摘帽贫困村、2.5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确保实现“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

  一年一度的全市大型招聘会是众多待业者心中的希望,如今,遂宁将招聘会从线下开到了线上,组织“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返乡务工人员专场招聘会”等专项活动,充分利用“三网一群一微信”及时发布最新的就业创业政策和用人单位岗位信息,构建起全方位的“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截至6月底,“三网一群一微信”共发布用工单位岗位数35462个,发布求职人员信息31897条,网站每天访问量达4781次。

  增动力 坚持创新活力不竭  

  今年8月26日,我市召开启动编制《遂宁市建设创新创业城总体方案》座谈会,与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的博士们共话“双创”。

  这是坚实的后盾——遂宁坚持推进创新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全市创新创业工作。在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市场设立“双创”服务窗口13个,设立返乡创业基层服务窗口211个,在高校建立创业指导站1个,端口前移、指导创业。建立由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等32人组成的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储备创业项目3000余个,为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荐、经营诊断等服务。

  这是实在的支撑——加强金融扶持。全市设立创业担保基金5000万元,将贷款最高额度调整到10万元,2016年至今年4月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344.25万元,通过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自主创业人员371人,带动吸纳就业926人。

  这是包容的平台——坚持市场导向和需求牵引,采取 “园区新建孵化基地+配套专业化运营”“政府租赁闲置楼宇+专业众创空间营运”和“龙头企业带动+草根返乡人才创业”三大模式,推进我市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打造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创客360、射洪中国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孵化基地20个,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的“众创空间”,建成省级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俱乐部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4个。

  这是内生的动力——紧密结合创业者特点、需求和地域经济特色开展培训。年均安排300万元以上用于创业培训工作,组织实施“创业培训专项行动计划”,使每名有培训意愿的创业者都能得到一次免费创业培训。

  抓培训 提升能力强化保障

  提高就业质量,关键在于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今年5月,我市举办了首届创业培训讲师大赛。进入决赛的21名培训讲师的风采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市创业培训水平和培训成果。

  抓好职业培训工作,先从机构管理入手。我市从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社会效益佳、示范作用强的培训机构中公开、择优认定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并加强监管,对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班进行教学审核、开班审批、中期检查、结业督查等全程监督。

  我市组织开展订单式培训和企业岗前、在岗提升(学徒式)培训,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企业订单委托培训。针对贫困家庭的青年劳动者,开设驾驶、种养殖、家政服务三个工种的培训。下一步,我市还将开展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电子商务、物流师等培训。

  我市积极落实失业保险惠民政策,积极宣传和发挥失业保险阶段性降费率政策、失业保险政策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政策等政策保生活、促就业的功能。截至6月底,全市共为83户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稳岗补贴597.61万元,稳定就业岗位14151个。同时,做好失业人员待遇发放工作,加强失业保险基金规范化管理,稳步推进失业保险监测工作。  

2018年 宜宾全市就业创业工作综述

宜宾传媒网 2019-02-18 15:34

2018年9月10日至30日,我市举办“酒都阿嫂”培训(精品班),共40名农村贫困妇女参加培训,帮助女性农民工实现了家政转移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基。

回首2018年,宜宾就业创业工作步履坚实,成果斐然。一年来,宜宾夯实和谐之基,情牵民生之本,全市人才就业系统干部职工紧盯年初目标任务及重大决策部署,精准发力,超常努力,扎实推进就业扶贫、信息化建设、智能终端招培服务、创新创业等重难点工作,硕果累累、成绩喜人。

2018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9.01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9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0.7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9%。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491万元,支持591人实现创业梦;参加职业培训3.72万人,其中参加创业培训0.59万人;“9+3”民族学生就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藏区彝区“9+3”学生就业率均达97.8%以上;发放稳岗补贴3986.54万元,惠及企业1180户;全市城镇职工累计享受失业保险待遇1.13万人,新增0.55万人,发放金额8906.60万元,代缴医疗保险3119.70万元;为2.88万名失地农民发放失业保险金34789.23万元,代缴医保费11787.58万元;全市举办招聘会480场,提供招聘岗位14.58万个,达成求职意向9.6万人。

抓就业 保障民生头等大事

一年来,市人才就业系统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大力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就业扶贫成效显著。全市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0.97万人,开展扶贫专场招聘会259场,开展培训1.93万人次,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家庭劳动力8473名。全市成功创建市级就业扶贫示范村21个,就业扶贫车间47个,就业扶贫基地17个,成功申报国家级就业扶贫基地18个,就业扶贫典型企业1家。全市就业扶贫产品营销中心于2018年4月28日正式上线,认定的就业扶贫产品涉及50家企业,年产值10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劳动力7000人就业增收,就业扶贫产品平台销售总额达1.5亿元。宜宾就业扶贫经验被省委办公厅《每日要情》刊用,并在省人社厅“工作焦点”予以刊发。

这一年,我市在跨区域扶贫协作方面“有大进展”。联合举办宜宾—温州跨省联动“春风行动”暨家政服务对接就业扶贫行动大型招聘会;上海市嘉定区人社局及企业来宜开展合作交流,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抓好屏山县—海盐县东西部劳务协作,在海盐县建立屏山县驻外劳务输转工作服务站;为助推藏区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分别赴甘孜州新龙县、雅江县举办专场招聘会2场,达成意向就业153人;分赴雅江县12个乡镇32个村开展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藏族贫困群众452人;企业组团参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凉山州专场招聘会,达成意向就业56人。

此外,大力推进智能终端招培工作,成绩斐然。设立招培工作推进组办公室,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逐项解决招培困难;先后出台智能终端产业员工招培支持政策及实施细则,明确了村(社区)输送人员补助、企业员工“老带新”职介补助等十三条政策补贴标准;按月下达招聘任务,并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县(区)人员组织情况及时调整招聘任务,县(区)全力组织开展专场招聘会,确保招聘培训工作有序推进。自2018年11月招培工作启动以来,全市开展专场招聘会76场,签订入职协议4186份,实际到岗2632人;组织顶岗实习生256名,培训技术人员1342人。

在抓就业的同时,我市还将失业保险风险防控列入重点,做到“全省领先”。大力实施失业保险风险管理专项行动,修订完善内控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内部审计监督等九项制度,并指导县(区)结合实际参照执行。在全省失业保险经办风险交叉检查中获省检查组“全省领先”的高度评价;扎实开展稳岗补贴“护航行动”和技能提升补贴“展翅行动”。全年支出稳岗补贴3986.54万元,惠及职工13.50万人;累计享受技能提升补贴656人(次),补贴金额116.10万元;强化失业保险待遇稽核。全年核查城镇和失地农民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共1.33万人,对丧失领金条件的137人进行追款,追回金额114.06万元;核查享受稳岗补贴企业464户,核查领取技能提升补贴445人,尚未发现欺诈骗取问题。四是加强结余基金存款管理,有效实现基金增值。全市基金利息收入3963.85万元。

助创业 创新创业再创新高

创业是就业之源。宜宾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这份靓丽成绩单的背后凝聚着宜宾人才就业系统辛勤的汗水与付出:创业大赛勇摘“全国桂冠”。为筹备好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我市共组织开展县(区)初选赛9场、市州选拔赛1场。在四川选拔赛中,我市9个参赛项目中5个项目进入四川赛区决赛,分获一、二、三等奖各1名,优秀奖2名。在全国总决赛上,我市推荐代表四川参赛的2个项目《“无离合器”“无同步器”“无换档冲击”电驱动变速器》项目以创新组全国第一名的佳绩,荣获一等奖;《再生纤维素纤维在纺织领域中的应用》获创新组优秀奖,获奖水平和数量创造了宜宾乃至四川历届赛事最高水平。

全力服务大学生等群体创业。全市共建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8个,园区内孵化项目174个;建成就业见习基地126个,发放见习补贴103万元,发放大学生创业补贴219万元;连续四年与四川省大学生双创中心联合开展“青创+筑梦千里巡”宜宾巡诊活动,受到创业者一致好评;开展第三批“创业之星”评选工作,评选出“宜宾市创业之星”30名。

此外,高度重视创业培训,网创培训“全省示范”。一是同期举办宜宾市首期网络创业培训师资班和民族地区9+3学生网络创业培训学员班,得到了省就业局充分肯定,称赞宜宾网创培训在全省做出了两个示范,即全省第一个开展“9+3”学生网创培训的市,全省第一个同时进行网创师资班和学员班的市;联合宜宾市财政局出台了《宜宾市网络创业培训管理暂行办法》,为开展网络创业培训提供政策保障。二是IYB创业培训“深受好评”。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开展IYB(改善你的企业)创业培训。全年共培训120名创业者,培训效果广受好评。三是成功承办2018年度川南片区SYB讲师评选,来自宜宾、泸州、自贡、内江、广安等市30名SYB讲师进行试讲并全部通过评选,受到省局肯定。四是宜宾特色品牌培训“火热推进”。“酒都阿嫂”、“苗绣大师”等品牌培训持续开展。市就业训练中心全年累计开班109期,培训学员4263人,创历史新高。

促提升 硬件软件提档升级

这一年,全市人才就业系统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自作为V2.0版信息系统首批推广应用城市以来,全市上下同心同力,全力攻坚,争取“社银共建”项目专项资金,重点解决数据清理与迁移、设备协同使用、系统熟悉操作“三个难点”,新系统已于2018年9月14日在宜宾成功上线运行;通过场地改造,重点打造市本级标准化综合服务窗口及指挥调度中心,县(区)、乡镇、社区按标准建成综合服务窗口;稳步推进微信端、自助设备、网厅等线上业务办理,初步实现业务受理“无纸化”、群众线下办理“最多跑一次”目标;建立1+N模式即以市级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分层推进县(区)数字化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目前,已建成市本级、南溪区、临港经开区、叙州区等数字化人力资源市场;探索建立线上业务办理考核机制,将线上业务经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在全省人社系统基层平台标准化建设推进会上,南溪区数字化人力资源市场获得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这一年,全市人才就业系统还着力在自身建设上“下真功夫”。大力实施党建示范引领行动。探索建立“四个一”党建工作模式和“三位一体”党建扶贫工作法,每月一主题开展党日活动,将党员教育融入日常。四川省就业局党建工作调研小组以“党建工作规范、亮点多,机关文化氛围浓、正能量强”予以高度评价;全面贯彻落实市委第一巡察组巡视整改意见,所有整改措施全部整改到位,市就业训练中心班子和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办公环境得到全新改善,业务实现新的提升,职工精神面貌彻底改变;深入开展政风行风专项治理。按照《2018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狠抓问题查摆、征求意见、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关键环节,对照八大问题清单集中整治工作中的痛点与堵点,形成九大特色亮点清单,修订完善十大管理制度,实现系统内政风行风持续好转;真心实意帮扶贫困群众。通过开展进村入户走访、下乡培训、专场招聘、贫困学子助学慰问、扶贫捐款等,投入20万元帮扶资金帮助柳嘉镇石桥村和下罗镇秧田村脱贫致富;领导率带参演活动展风采。在全市人社系统庆祝建党70周年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歌咏比赛中,领导率带、职工参演的节目音诗画《永远跟党走》以高分位列第二名。

回顾2018,创业梦想从这里启航;展望2019,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宜宾人才就业系统必将再度扬帆起航,载着全市人民的希望,向着“获得感”进发!

砥砺奋进惠民生 就业创业促发展

——2018年全省就业创业工作综述

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01月26日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我省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健全新形势下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深化创业带动就业,在经济运行稳中有变、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确保了全省就业的稳定局势。2018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3万人次,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的较低水平。

数字背后是民生,就业政策体系的优化和就业服务水平的提升为民生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年初,省政府组织召开全省就业(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安排部署全省就业工作,确保各项就业指标落实。省就业(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通报全省就业工作情况,并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推动就业工作顺利进行。各级人社系统每季度、每半年、全年自下而上开展就业形势分析,为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和各级党委、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围绕促进和稳定就业,印发了《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从促进企业稳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加强技能培训、做好下岗失业人员扶持等方面,进一步拓展了政策范围,提高了扶持标准,加大了就业推进工作的力度。制定印发了《青海省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从政策依据、登记范围、登记内容、登记方式和程序等方面进一步建立与社保、工商、公安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机制,拓宽了就业登记信息采集渠道,统一和规范了我省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工作,就业统计数据质量大幅提升。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关于进一步加大就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转移就业的通知》,有力促进了我省贫困劳动力劳务组织化程度和规范化水平,切实提升了就业扶贫工作的政策保障力度。我省就业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推进了就业创业工作顺利开展,为全省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源头丰盈方能清流不断。创业不仅解决了劳动者自身的就业问题,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释放出带动就业的“增倍效应”。6年前,何文清还是拉面店里的一个跑堂,如今,他是“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青年创业奖”获得者,他创办的艾麦尔清真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如今也是“全省青年就业见习基地”,获得吸纳劳动力贡献奖,带动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80人。村里不少待业青年和当年的何文清一样,到拉面店里跑堂,然后做面匠,学了手艺再开一家自己的拉面店。何文清说:“最早我是参加县里的拉面技能培训,现在我参加的是创业指导培训,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我店里接受培训,走上和我一样的创业就业道路。”

政策引导、搭建平台、贷款扶持,政府部门打出的创业“组合拳”,持续激发出创业者们的热情与活力,引导全省创业项目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创业氛围愈加浓厚,优秀创业项目争相涌现。2018年10月,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上,我省推荐参赛的三个优秀创业项目,与来自全国200多个优秀项目同台竞技并均取得优异成绩,其中:“茶卡盐湖·真爱如盐民族文化旅游纪念品”项目获得大赛专项组三等奖,并被授予“全国优秀创业创新项目”称号;“高效斯特林发动机研发与制造”和“天然花色苷自稳态技术”项目被评为“创翼之星”。此次参赛实现了我省创业项目参加国家级赛事获奖零的突破,标志着我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创业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我省坚持搭平台、引路子,推动创业创新,广泛开展创业培训,落实《全省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建立全省创业培训师资队伍信息库、推行“创业+技能”培训、指导全省高校毕业生及社会创业机构开展SIYB创业培训,将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培训需求的各类城乡未就业劳动力和初创人员全部纳入政府补贴的培训范围。

韩知昊是2018年SIYB创业培训班的一员,获得了培训证书。有着丰富电子商务运营工作经验的他,创办了青海浩宇技术信息有限公司,借助数据分析模型及从业经验为多个县域提供贫困村人员创业致富框架设计及知识导向,成功推动贫困人员创业近百人。

2018年,全省人社部门共组织开展创业培训7880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2%,创业培训合格率达到90%,培训后创业成功率达到30%以上,创业培训政策面向城乡各类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未就业人员和初期创业人员实现了全覆盖。

搭建创业孵化平台,让创业落地生根。2018年,省级创业促就业扶持资金列支2500万元用于支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创业孵化基地、玉树黄南藏族自治州创业孵化基地、团省委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创业孵化基地42家,其中,已建成运营孵化基地28家,在建14家,累计入孵企业1807家,实现创业带动就业超过1.36万人。

加大创业融资支持,2018年全省下拨9235万元创业促就业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补充创业贷款担保基金,为3025人发放三项创业补贴1015.9万元。其中,838人为首次创业补贴,2167人为创业一次性奖励,20个创业主体为一次性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同时积极发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劳动者创业的作用,2018年全省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亿元,直接扶持1712人创业,带动就业5516人。

同时,我省还大力开展转移就业扶贫工作专项督查,组织相关人员分别赴西宁市湟源县和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及所辖乡镇、村,就2018年以来各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等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重点督查。2018年全省实现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1.88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5.33%。

就业,不仅是一个人的奋斗历程,更折射一座城市的发展进程。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陈晨)

鸡西全市积极推进就业创业工作综述

 鸡西市政府  2017-03-14

创业是就业之源,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2016年,全市城镇新就业、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四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突破5000万元,全市新注册创业实体超过1.6万个。目前,我市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转型拉动、政策驱动、培训促动,切实抓好岗位拓源、转岗分流、全民创业、公共服务、对上争取等重点工作,保持全市就业形势的持续稳定。

去年,鸡西市就业局被人社部正式授予“全国人力资源和生活保障系统2014—2016年度优质服务窗口”荣誉称号,全省仅有13个县(市)区和农垦、森工单位获此殊荣;在全省首创“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鸡冠区试点配备视频会议系统和考勤监控系统,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效率;联合黑龙江技师学院和石墨企业,打造黑龙江石墨技能人才鸡西“校政企”联合体培训基地,进一步强化我市石墨人才培养储备。

  抓对上争取,落实就业政策开创新局面。去年以来,对上争取就业专项资金2.3亿元,比2015年多争取458万元,争取龙煤第一批分流人员安置资金7158万元,两项资金合计超过3亿元,在全省居于前列。资金的争取到位,确保了公益性岗位、灵活就业人员社保、“三支一扶”、大学生见习、分流人员稳岗和职业培训等补贴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促进了我市就业形势的稳定。

  抓岗位拓源,挖掘就业空间开创新局面。通过采取重点产业“选岗”吸纳、中小企业“寻岗”对接、灵活就业“拓岗”安置、公益事业“买岗”保障、机关事业“考岗”录用、全民创业“创岗”带动等多项举措,实现城镇新就业42408人、城镇新增就业38573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8281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5486人,分别完成省厅下达任务的108%、113%、136%、15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低于全省控制目标4.6%的0.51个百分点。

  抓平台建设,推动高质就业收获新成效。一方面,围绕“管用、实用”搭建培训平台,把市场需求作为培训方向,开办了计算机、面点、按摩、育婴、保洁等20余种特色职业技能培训班。去年,全市开展再就业技能培训2616人,培训后就业率超60%。另一方面,围绕推介岗位搭建对接平台,组织开展了“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龙煤鸡西分公司暨过剩产能企业招聘周”等专项活动10余次,为用工企业和求职者搭建面对面对接平台,现场达成就业意向800余人。

  抓全民创业,释放促进倍增就业新效应。截至去年12月末,全市新注册创业实体16446个,同比增幅6.25%,带动了更多人实现就业。在融资扶持上,进一步完善创业担保贷款管理办法,拓展贷款受众群体范围,共为1054名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443.5万元。在创业培训上,举办了我市首届IYB培训班,并通过实行创业培训学员筛选制和“一班两师”制,提高创业培训质量,开展创业培训1115人。

扬帆起航 开启2018全市就业创业工作新征程

 —辽源市就业服务局2018就业创业工作综述(一)

劳动保障世界 2018-05-05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一目标,顺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对就业工作的新要求,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8年,辽源市就业服务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省人社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为目标,以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等人员就业为重点,以落实全省人社系统“一号工程”和实施“就业服务提升年”活动为载体,落实“8955”工作思路,即:完成8项任务目标、压实9项重点工作、搭建5个保障平台、提升5个服务理念,全力提升就业创业服务质量。按照省人社厅决策部署,突出重点、狠抓要点、解决难点,科学筹划、统筹实施,采取多项举措促进全市就业创业工作创新发展。

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完善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催发促进就业创业效应;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加大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力度,确保每个“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扎实开展就业扶贫,提高就业扶贫精准度,着力建设“扶贫车间”,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继续抓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持续加大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扶持力度,通过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不同群体实施针对性的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着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打造“互联网+就业服务”新模式,实现推进服务标准规范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就业服务“三化”建设标准,提高均等化、精细化服务水平,着力助推全民实现充分就业。

奋斗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辽源市就业服务局全体干部职工将以实干的热情、苦干的韧劲、肯干的执著,牢记为民服务宗旨,擦亮人民公仆招牌,不忘初心,勇挑重担,为推动十九大精神在就业领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走出转型发展新路,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幸福美好辽源”而不懈奋斗!

 

就业惠民生 创业促发展

——珲春市就业创业工作综述

 图们江报 2019-04-19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基。去年以来,珲春市就业创业工作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稳中求进、力求精准,全力推进就业促进、创业引领、服务平台等工作,用丰硕的成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8年,珲春市城镇新增就业5282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664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88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881人,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08.79%、281.3%、279.85%、104.4%;城镇登记失业率2.7%,稳控在4.5%之内。

珲春市在保持经济社会较快增长的前提下,不断开拓新的就业领域,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就业平台。先后举办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返乡创业人才招聘会”“退伍士兵专场招聘会”“春秋两季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就业促进活动,多批次组织优秀企业赴省内外参加招聘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全民就业。今年1-3月,全市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64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4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9869人;累计提供各类就业服务1500余人次,各类就业岗位740个,达成就业意向500余人。珲春市三个社区被认定为2018年度省级充分就业社区。

去年,珲春市电子商务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完成改造建设,并通过专家评审,21家企业入驻孵化;完成创业担保贷款两期报名申报工作,已审核通过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927万元。在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中,珲春市选送的“路面清扫机器—铣冰机”项目荣获“全国优秀创业创新项目”称号,珲春金马大学生创业园获得“优秀创业服务机构”奖,这是珲春市首次荣获国家创新创业大赛奖项。

为促进就业创业,提高扶持标准,珲春市积极推进登记制度改革,实现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从“放权”“管理”“服务”入手,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简化流程、压缩办事时限,优化营商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目前,全市共办理“五十四证合一”营业执照1496份。打造“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实现企业办事“只跑一窗”,已办理4146件。全面推行企业、个体登记“E窗通”系统,实行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发照、网上公示、电子归档,2018年1月至今,全市新增企业1065户、新增个体工商户3969户。

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育婴师、厨师、SYB创业知识培训等职业技能和创业促就业培训42期,受训人员达3988人。成立职业能力建设评审委员会,审核了235名技术人员。举办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12期,累计培训1160人。开展了12批次职业能力鉴定考试,共鉴定550人。完成2018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档案接收和未就业实名制登记工作,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24名见习生圆满完成见习,拟新招录见习生30名。

珲春市高度重视东西部协作,推进与宁波市奉化区的扶贫协作对接,两地实现多次互访互动,共同制定工作机制,签订合作协议书,互设工作站,实现双方供需信息的有效及时对接,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与宁波在珲投资企业雅戈尔(珲春)有限公司合作,实现23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该公司稳定就业。举办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会,宁波奉化6家企业提供了100余个爱心岗位,珲春市18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到宁波企业务工。举办扶贫协作专场创业就业技能培训会,105名贫困劳动力受益。珲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实现转移就业181人,贫困劳动力就业率达80%,已基本实现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全部就业。开展“送技能下乡”活动,因地制宜组织水稻种植、食用菌栽植等11期培训,受训人员达56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2人。

为推进返乡创业,珲春市利用春节期间外出人员返乡高峰期,发布《致珲春籍在外就业创业、返乡就业创业朋友的一封信》,积极组织乡镇街道,举办外出务工经历座谈会5场、返乡创业座谈会8场。开展返乡创业带头人暨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协调金马技工学校连续举办三期网络创业培训班,标志着珲春市网络创业培训进入常态化。松树农业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基地。

今年,珲春市将继续推进大众创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深入推进就业脱贫工程,提升线上线下就业服务,拓展就业空间,扩大就业容量,搭建更优就业创业平台,为珲春市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沿边开放型中等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就业创业引领幸福美好生活

—— 我州推进就业扶贫工作综述

  黔东南新闻网 2018-07-13  

  2018年以来,全州就业扶贫工作以“五步工作法”为引领,全面打响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劳务输出 “三大战役”,积极探索扶志转勤、扶勤转能、扶能转富“三扶三转”就业扶贫模式,推动就业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城镇新增就业33.2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38万人、贫困劳动力累计实现就业创业22.4万人……这是我州近5年来就业扶贫取得的“成绩单”。

  我州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就业创业优先战略,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增强贫困家庭的“造血功能”,让更多贫困劳动力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

  “国家给我们安排房子住,还介绍我们来这里上班,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锦屏县敦寨镇者屯村贫困户刘开连,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到了经济开发区,还在贵州锦屏亚狮龙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像刘开连这样的幸运儿还不止一个,通过就业扶贫,真正的目的是让千千万万的贫困群众拔掉穷根,过上有尊严、有盼头的日子。截至2018年6月,全州累计实现易地扶贫搬迁17386户74936人,其中劳动力16893户43549人,实现就业创业16796户32251人,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

  我州积极探索开展定向型、订单型、输出型、扶智型 “四型”培训,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截至目前,全州累计开展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77334人,培训后实现就业创业44494人。

  “富阳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还是蛮好的,两个月的时间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通过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在杭州市富阳区打工的滕树玉高兴地说,“政府搭桥的都是正规企业,心里比较踏实。”

  像滕树玉一样,我州有部分劳动力通过驻外劳务联络工作站牵线搭桥,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目前,我州在黔东南籍外出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城市创建劳务联络工作站27个,其中对口帮扶城市杭州17个,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入学等全方位服务保障。

  黎平县德凤街道地西村闲置村集体用房改造的来料“加工厂”里,50岁的郭天香正在缝纫机前熟练地缝合布偶背心,面前的袋子里,装着200多个缝合好的小布偶。

  “家里有小孩和老人要照顾,没法外出赚钱。这加工车间开到了村里头,我们才有了不出村就可以挣钱的机会。”郭甜香说。

  “扶贫车间”进乡村,不仅提高农村地区就业精准扶贫的“造血”功能,又扩大“扶贫车间”的覆盖范围,把更多的岗位送到农民家门口,通过产业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掀起了全面就业创业热潮。

  据了解,我州共建成农民工创业园(点)29个,生产经营场地面积共104.33万平方米,已吸纳4246户经营者入驻,带动就业4.32万人。

  “现在钱进了兜儿,才真正体验到脱贫的滋味。”杨正怀是丹寨县扬武镇洋浪村的贫困户,合作社动员他种菜,直到2016年,他才终于下定决心,种植了3亩莲花白。2017年杨正怀种植蔬菜14亩,年纯收入超过7万元。

  今年以来,我州积极推行扶志转勤、扶勤转能、扶能转富“三扶三转”就业扶贫新模式。像杨正怀这样的人不仅“懒病”治好了,还积极发挥“勤转能”作用,带动了不少贫困户共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新征程,新使命。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州吹响的就业扶贫“冲锋号”,以就业创业引领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芜湖:提升就业创业“含金量”

芜湖新闻网—芜湖日报 2019-06-14

创新驱动,人才为本。最近,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芜湖市强化创新驱动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工作若干政策实施细则》,从稳定就业到鼓励创业,多种“真金白银”补贴为芜湖人才主战略“升温”。

稳定就业有“定心丸”

记者从细则中看到,涉及到促进就业的补贴和奖励面向学生和学校。

其中,在芜院校引导毕业生稳定就业补贴面向的是在芜各高校、中职学校、技工院校。当年留芜就业(含自主创业)毕业生比例与上年度持平的,按500元/人给予学校补贴;超过上一年度比例20%的,按700元/人给予学校补贴;超过上一年度比例50%的,按1000元/人给予学校补贴。申请学校毕业生在我市用人单位就业的,须与用人单位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且在我市缴纳五项职工社会保险满6个月。在我市自主创业的,须在我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满6个月。

优秀就业见习基地奖励适用于当年度参加我市就业见习的各类用人单位。按2万元/家标准给予优秀就业见习单位奖励,每年不超过10家。申请的见习单位需有较完善的见习管理、教育制度,配备专门的指导人员;招收见习学员不少于10名且留用率不低于50%;见习期间能规范使用银行卡或第三方支付平台按时足额为见习学员发放补贴。

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补贴,面向的是2018年以后毕业,在我市企业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签订劳动合同且参加社会保险的本科及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按每人每年5000元标准给予补贴,补贴限期为2年。申请人须与我市纳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且实际工作岗位在我市的就业人员或在我市创办企业人员(不含各级财政经费供给人员);在我市就业人员须参加企业职工五项社会保险,在我市创办企业人员,须参加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

激励创业的“大红包”

涉及创业的奖励和补助则分层别类,适用于不同层次、规模的创业载体和创业企业。

对青年创业社区,被认定为市级的,给予50万元奖励;对被评定为市级示范性青年创业社区的,给予200万元奖励。

对众创空间建设给予奖励,被认定为市级众创空间的,给予50万元奖励;对被评定为市级示范性众创空间的,给予200万元奖励。

众创空间还有“提升奖”,新认定备案为省级、国家级众创空间的市级众创空间的,分别给予50万元和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对被评定为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给予50万元奖励。

经认定的市级众创空间,活动还可给予补贴。按照其举办活动年度实际支出的50%给予活动后补贴,每个众创空间每年最高补贴20万元。

被评为优秀等次的市级众创空间,给予运营补贴。按当年实际运营费用的50%给予运营补贴,每年最高不超过25万元。

被评为省级以上优秀等次的市级众创空间,经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的,给予30万元运营补贴。该政策与市级优秀众创空间运营补贴不得重复享受。

市级众创空间通过孵化服务将创客项目成功转化为创业实体,符合成功相关标准,经审核认定后,按每户2万元给予众创空间孵化奖补。

入驻经认定的市级众创空间、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创业实体可根据情况给予租金、水电费补贴。

入驻经认定的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众创空间、青年创业社区的创业企业,其项目被评定为优秀、良好等次的,由创业扶持资金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每年不超过50个。

参加市级及以上政府部门举办的创业大赛、获得相应等次并在我市落地转化的创业企业,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一等次、二等次、其他等次项目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奖励;获得市厅级一等次、二等次、其他等次项目分别给予5万元、2万元、1万元奖励。
    在我市创业的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可按每户5000元标准申请一次性创业补贴。

初创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也给予补贴,按企业实际招用人数给予1500元/人的岗位补贴,单个企业累计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2万元,分3年到位,每年不超过7000元。

此外,我市还将就人才工作站补贴、安家补贴、免担保创业贷款等出台实施细则,通过一波波红利“刺激”,为创新创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

芜湖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扶持体系

新浪安徽 2019-07-04

就业有补贴,安居有保障,创业有扶持,融资有支持。一座城市能否吸引人、留住人,政策环境至关重要。不久前,芜湖市出台了《芜湖市强化创新驱动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工作若干政策规定》(以下简称《政策规定》),15条具体措施,为芜湖就业创业环境释放重磅“利好”。

为推进相关政策落实兑付,市人社局联合市科技局等部门近日共同出台了系列配套细则,使我市就业创业政策扶持体系更趋“丰满”。日前,市人社局就新政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

就业重“定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工作居于中央“六稳”工作之首。

这块“民生蛋糕”,我市自然不遗余力做大做好。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今年1-5月,全市城镇新增实名制就业人数3.6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目标的52.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4%。举办各类主题招聘会130场次;共开发见习岗位384个、公益性岗位2800个。全市落实帮扶就业人数774人,建设扶贫驿站3个,招募扶贫基地5个,开展技能脱贫培训311人。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5亿元。全市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在这次的《政策规定》中,着重从推动人才稳定就业和提供人才安居保障上为政策“加码”,并配套了相应创新举措,如对在我市企业稳定就业的应届本科高校毕业生,按每人每年5000元标准给予补贴,补贴期限为2年。在相关高校建立芜湖人才工作站,每站每年安排5万元工作经费。鼓励在芜学校组织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给予学校稳定就业补贴。建设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开发就业见习岗位等。

创业促“激情”

强化创新驱动,鼓励创新创业,《政策规定》在建设创业孵化载体、发放载体运营补贴、扶持创业项目发展、加大创业融资支持、优化就业创业环境等方面亮出了一系列“红包”,为创业者树信心,更是凸显政策引导力。

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全市现有省级青年创业园5家、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2家,市级众创空间20个、创业孵化基地46个,已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孵化体系,各县区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建设孵化载体,实现全覆盖。青年创业社区集居住和创业孵化功能为一体,致力于打造新型创业孵化平台;众创空间侧重于创业项目和初创企业的孵化,为入驻创客提供创业辅导、法律咨询、投融资对接等各类服务;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分为一产、二产、三产等三个类型,可满足对经营场地要求较高的创业企业需求。

新政对各类创业载体分门别类给予奖励、补贴,对优秀创业项目也明确设立创业补贴,鼓励创业获奖项目来芜落地转化。对创业企业最为忧心的融资难问题,我市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整贷直发”运作模式,稳妥开展“社保贷”试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和小微企业可分别申请最高不超过15万元、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每年安排6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额度,面向大学生创业者发放免担保创业贷款。

“新政的出台将吸引、留住更多人才在我市创业就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市人社局负责人表示,人社部门将继续通过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各项政策落实兑现。 

稳就业促创业 芜湖一揽子新政“亮点”多

新浪安徽  2019-03-15

近日,芜湖市出台了《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强化创新驱动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工作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就做好全市就业创业工作提出7类15条具体措施,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体现了对就业这个“最大民生”的高度重视。

让人才安心留下来

鼓励在芜各高校、中职学校、技工院校组织毕业生在本地就业,根据当年留芜就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且参加社会保险的毕业生比例,按500元—1000元/人标准给予学校稳定就业补贴。建设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开发就业见习岗位,发放就业见习补贴,办理综合保险。每年评定10个优秀就业见习基地,按2万元/个标准给予奖励。对在芜湖市企业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的应届本科高校毕业生,按每人每年5000元标准给予补贴,补贴期限为2年。并按照依法依规、合理引导、适度可行原则,结合芜湖市最低工资标准、城市生活成本、企业承受能力等因素,指导用人单位根据高校毕业生工作能力给予合理薪酬。

芜湖市还拟在高校建立芜湖人才工作站,开展“双走进”活动,定期邀请高校教师、辅导员来芜调研考察;结合“启明星”就业指导专家团建设,定期组织人员深入高校开展宣讲推介活动。

此次新政设立的安居保障成为各方关注一大焦点。在芜就业创业的人才在市区购买首套自住普通商品房且在本市参加社会保险的,根据工作能力和实绩,给予1—2万元一次性安家补助,并按一定比例给予契税补贴。

让创业载体活起来

目前,芜湖市各类创业孵化载体梯队已基本搭建完成,从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到省级青年创业园,再到众创空间和市级孵化基地,可以满足各类人群创业需求。

新政聚焦众创空间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对被评定为市级众创空间的,给予50万元奖励;如达到市级示范性众创空间的,则给予200万元奖励。对市级众创空间被新认定为省级、国家级众创空间的,分别给予50万元、100万元一次性奖励。

积极建设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对被评为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且年度考核合格的,给予50万元奖励。鼓励建设青年创业社区,对被评定为市级青年创业社区和达到市级示范性青年创业社区的,分别给予50万元和200万元奖励。积极创建省级青年创业园、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着力提升孵化质量。

鼓励各众创空间常态化开展创业沙龙、项目路演等各类创业公益活动,分门别类发放不同额度的载体运营补贴。

各空间将创客项目成功转化为实体、孵化成功的,经审核认定后,按每户2万元给予空间奖补。对入驻其中的创业实体,也将按类对租金、水电费予以补贴。

让创业项目动起来

每年评选科技类创新创业项目不超过50个,对被评定为优秀、良好等次的项目,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补贴。

鼓励市级以上创业大赛的获奖项目来芜落地转化。对省级、市级不同奖项项目给予10万-1万元不等的补贴。

对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首次创办小微企业,自工商注册之日起正常运营6个月以上、并依法缴纳社保的,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

对初创企业新录用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按企业实际招用人数给予1500元/人的岗位补贴,单个企业每年不超过7000元,补贴期限为3年。

对创业普遍遇到的融资难问题,新政加大支持力度。符合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创业人员,可申请最高不超过1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每年安排6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额度,面向入驻市级众创空间、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大学生创业者发放免担保创业贷款。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