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城市文化专题信息

发布时间:2020-01-02  |  浏览:

商旅融合发展 打造白云城市文化新地标

贵阳日报 2019年11月21日

一座城市的商圈,彰显着这座城的繁荣与活力,体现出这座城的品质和魅力,也影响着城市旅游的热度和人气。

今年8月31日,位于贵阳市白云区市级示范性公园泉湖公园南侧的梵华里小镇开街试运营,首月即接待市民游客18万余人次。国庆节期间,梵华里小镇、泉湖公园更是成为市民的热门去处。

作为白云区提升城市形象品质、推动中高端消费、集聚商机人气打造的首个城市文旅综合体项目,突出“文旅商”主题的梵华里小镇,已成为白云区商旅融合发展的一个典型。近年来,白云区围绕“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坚持高标准要求、实施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白云区正通过进一步提升城市商圈布局、提升城市品质,推进文旅商等融合发展,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格局。

如今,以梵华里小镇为缩影,一个可供市民、游客、商业人士等休闲、娱乐、社交、发展的城市沙龙已逐步成型。品质白云,未来可期。

1、推动商旅融合发展 市民游客齐声叫好

在贵阳工作了两年的成都人王悦雯租住在恒大新世界小区。今年国庆节,她没有回家,而是选择留在贵阳与朋友小聚。“梵华里就在我家旁边,有公园可以爬山散步,还有商业街可以吃吃逛逛,游玩体验很好。”从事设计工作的王悦雯说。

走进梵华里小镇,中西方元素连璧的商铺建筑、特殊材质玻璃搭建的标识出入口、点缀四处的时尚萌漫元素,可谓看点多多。“商业街区设计得很有感觉——落地玻璃增强了商家的展示性,也提升了整体时尚度,室内室外空间视觉上被打通,整个商业街区空间呈现出一种开放感。”王悦雯说,与传统风格“盒子式”的商业综合体相比,自己更喜欢开放式的商业街区,“这种环境好、配套好的开放式联排商业街区,我在贵阳还是第一家看到,有点像成都的太古里。”王悦雯说。

不只是王悦雯,白云区本地居民何茜也在梵华里逛得很愉快:“白云区也有了像模像样的商业综合体,真让我开心,白云区第一家星巴克也入驻梵华里啦!”

何茜是白云年轻人的代表。她回忆,以前同学朋友聚会、逛街购物,都得往南国花锦、亨特广场或者世纪金源等商圈跑。在白云区,很难找到流行时尚的商业综合体。“现在好了,同学聚会不用走出白云区,吃喝玩乐近在咫尺。”何茜笑着说。

据梵华里相关负责人介绍,梵华里小镇位于贵阳市白云区云峰大道一侧,是泉湖公园景区生态、文态、商态中的商业部分,占地面积约为120亩,包含东华里、西华里和泉湖广场三大主体。梵华里辐射白云区及观山湖区核心区域,范围内常住人口44万,正在修建的地铁2号线从梵华里下穿而过,通车之后将为梵华里小镇带来更高的人气。

“东华里属于轻奢时尚生活空间,包括国际时尚零售、大型超市、主题餐饮等业态;西华里打造高品质生活娱乐街区,引进贵阳首家亲子海洋公园,还有精品酒店、儿童零售娱乐、大型连锁餐饮、知名影院、大型KTV等业态。”该负责人介绍说,梵华里提供一站式购物娱乐消费场所的同时,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放松、社交的空间。以高端影院、咖啡厅、书店、特色主题餐厅、高端健身房等业态构建的慢生活体验城市沙龙,让更多人参与其中,感受全新的生活方式。

白云区城投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梵华里小镇的目标定位,是建成生态、文态、商态“三态合一”的大型城市文旅综合体。下一步,该区将着力于新型商圈打造,推进旅游、商业、文化、中高端消费等融合发展,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引领,打造贵阳的生态文化旅游购物体验公园和贵阳北部旅游目的地、城市商业新中心,成为白云区发展新的增长极。

2、提升品质吸引人气 带动区域经济升级

9月29日,在位于白云区梵华里小镇·东华里一家叫“方也”的法式甜品店里,28岁的店主吴娅菲正忙着完成蛋糕订单。“这是西华里一家商铺搞活动的订单,昨天来我家试吃之后就订了50个。”吴娅菲一边忙碌一边说,试营业刚刚一周,每天都有十来个订单,自己非常看好白云梵华里的商业潜力。

吴娅菲是甜品烘焙爱好者,2017年学习并获得法国蓝带高级甜品师认证,2018年回到贵阳,尝试开店创业。“今年年初,我们就开始各处看点寻找门面。寻觅良久,感觉白云区梵华里小镇这边的商铺条件最好,有独立的庭院,可以设计自己的格调。希望我的甜品店能为客人提供独立、惬意的空间。”吴娅菲说,在跟梵华里相关部门商谈之后,自己还享受了创业优惠条件。

“眼下,大家对生活品质有更高追求,白云区商业发展潜力巨大。选择在梵华里开启创业第一步,正是因为它高品质的商业模式、开放式的商业布局、高质量的产品供给吸引了我。”吴娅菲说,自己于今年4月与梵华里签约,9月下旬开始试营业。

像吴娅菲一样,看中梵华里未来发展潜力的创业者和商家不在少数。目前,梵华里小镇全项目招商签约率已完成65%,其中,西华里招商率95%,已签约品牌包含星巴克、美联美购、自由人影城、喜悦秘境酒店等,涉及国际知名零售餐饮、高端影院、超市、精品酒店、健身房、国内及地区知名连锁餐饮、儿童娱教各个业态。

梵华里小镇不仅吸引了人气和商机,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杨美琴是附近一家楼盘的经理,随着梵华里小镇、泉湖公园建成,周边房地产经济价值的提升让她感受颇深。“以前这边就像城中村,又脏又乱。2016年,泉湖片区开发规划出来,我们的楼盘也同步开建。2017年2月刚一开盘,300多套住宅基本全数卖完。”杨美琴说,楼盘热销正得益于泉湖片区开发建设带来的宜居宜业宜游环境。

杨美琴说,泉湖片区位于白云区与观山湖区的交界处,区位优势便利,周边有恒大金阳新世界、恒大绿洲、云景世家、云锦云玺等多个楼盘,泉湖公园生态环境好、梵华里小镇商业配套完善。

泉湖片区的开发主要内容,包括泉湖公园和梵华里小镇等建设。白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泉湖片区以文商旅融合发展为思路,以PPP、EPC等多重模式组合开发。通过梵华里小镇及泉湖公园周边土地增值和土地开发收回投资,实现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受益。

“绿水青山、经济效益两手都要抓,我们在保护生态美的同时,也要实现百姓富、品质佳。”该负责人说,泉湖片区开发建设以来,周边土地也被带动增值,盘活周边5家烂尾、滞销楼盘60余万平方米,预计还将带动周边2000余亩土地增值20亿元以上,商机人气聚拢、生态效益见涨的同时,也带动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

3、打造五大城市商圈 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在今年9月召开的白云区委九届七次全会上,白云区提出了围绕“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全面推进实施“发展新产业、振兴商贸业、强化产销对接”三大攻坚行动,全力打造“产业新城、品质白云”目标。这无疑是白云区加快建设现代繁华新都市、省会城市新中心的一声号角。

白云区着眼于全市开放发展“增长极”、中高端大众消费品制造核心承接区这个发展定位,正全力建设一个产品丰富、产业集聚、工贸繁荣、功能完善、生态宜居、充满活力、大众向往的省会城市新中心,全面提升产业品质、城市品质、文化品质、生活品质,让白云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为此,在提升商贸繁荣度,凝聚城市旅游人气和商机方面,白云区将聚焦中高端消费,牢牢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以更好满足需求、创造需求、引领需求为导向,落实全市“百场千店万铺”行动计划,结合实际拟在全区范围内布局打造五个中高端消费商圈——

全力打造泉湖中高端贸易商圈。以泉湖公园、云峰大道为中心,以跨境商品展示展销、地铁经济、步行网红街区、智能家居、特色餐饮、旅游打卡为特点,统筹梵华里商业街区、博泰世界岛综合体等商业体,引进一批国际知名购物中心、国际一线品牌体验店,打造购物、商贸、餐饮、旅游为一体的中高端商贸商圈,打造成贵阳城市地标性商业消费中心。

全力打造大山洞大众消费商圈。以云环路、白云北路、北尚华城为中心,以社区商业、居家购物、便利生活、大众餐饮为特点,统筹绿地302公园、白云新客站等商业综合体,辐射大山洞片区恒大未来城、恒大城、绿地伊顿公馆、优品城邦、恒大绿洲、米兰春天等住宅小区及生活服务配套服务区,打造集购物、休闲、娱乐、文化、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大众消费商圈,“15分钟便民消费圈”和“500米社区生活圈”。

全力打造文化宫夜间经济商圈。以文化宫、白云南路为中心,以“夜游”“夜娱”“夜食”“夜购”“夜宿”等夜间经济活动为特色,辐射至云峰地铁站、云泰广场、金园路夜市街区、白云公园、鸡场街棚户区改造项目,不断丰富特色饮食、休闲酒吧、文化艺术、体育健身、主题观光等,打造集文化娱乐、特色餐饮、休闲购物、旅游住宿为一体的夜间经济商圈。

全力打造金融北城数字消费商圈。以数博大道、金融北城为核心,以数字消费、金融经济、科技展示、智能体验、智慧生活为特色,大力引进新零售、黑科技、5G体验等智慧门店,打造白领精英智慧商贸聚集地,成就白云“智慧之城”,打造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商业区。

全力打造电解铝新型社区商圈。以同城大道、铝兴路为核心,辐射整个电解铝片区、氧化铝片区、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及同城大道沿线区域,突出贵州铝厂工业文明记忆,以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工业记忆、城市乡愁为特色,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户外运动、健身器材、医养康养等文体品牌,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新型社区新样板。

白云区正以全域旅游发展的眼光布局,全力坚持高标准要求、实施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发展成果惠及各方,一座品质之城正在崛起。

江西:擦亮夜地标 让城市文化“可消费、可体验

作者:张武明  万仁辉  邱辉强 来源:江西日报 添加日期:19年11月22日

“注意看,喷泉马上就要开始了!”无论四季变换,每到夜幕降临,在位于南昌市红谷滩中心区的秋水广场,总能见到摩肩接踵的人群。大家带着期待和欣喜,观看精彩的激光水幕表演,用手机拍下水柱直冲云霄的震撼场景。欣赏完喷泉表演,游客与市民可以留在秋水广场饱览气势壮观的一江两岸灯光秀,也可步行至附近的绿地中心双子塔,开启下一轮夜生活。

距离南昌市秋水广场百余公里的抚州市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夜晚的大型游园实景剧《寻梦牡丹亭》同样是场场爆满。观众驻足观看,感受“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缠绵哀婉,沉浸于“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惆怅。与流传深远的戏曲文化并存于街区的,还有绚丽多彩的霓裳灯光、人头攒动的烟火气息。美食、美景,复古小店铺、特色体验馆,在文昌里,游客可以随意选择搭配自己的夜生活。

正如秋水广场、文昌里成为外地游客打卡必到之地,在我省打造夜经济、繁荣夜生活的实践中,夜地标在美化城市形象、提升游客人气、促进夜间消费等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夜经济成为城市消费新蓝海的背景下,不少先行一步的城市围绕自身禀赋和特色精心布局,提出打造夜经济地标和集聚区。夜地标的魅力可见一斑,潜力不容小觑。日前,就省内各地夜地标特色是否鲜明、如何擦亮夜地标等问题,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新兴夜地标的崛起

让城市文化“可消费、可体验”

高耸的烟囱和锯齿形厂房屋顶,构成了景德镇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街区的独特标志。夜晚,灯光将烟囱和屋顶勾勒出优美的金色线条,从四面八方会聚于此的人们,开启了以陶瓷文化为主基调而又形态各异的多元夜生活。

如今,在接待从外地过来的朋友时,很多景德镇市民都会推荐他们去陶溪川转一转。特别到了晚上,那里已经成为游人非逛不可的地方。

夜色下的陶溪川浓淡相宜,街道两边的店铺里,大多陈列着风格各异的陶瓷制品。站在街区中央的水景广场,脚下踩的是废弃窑炉里拆下的耐火窑砖,烟囱上带有时代印记的标语相当醒目。徘徊在历史与现实的时光隧道中,人们可以纵情于陶瓷世界,呼吸这个城市的历史记忆。这里的夜生活,充满了文艺调和现代感:酒吧、书屋、咖啡馆,任君选择;陶瓷3D打印体验中心、裸眼3D视觉秀、VR电子竞技室,应有尽有。

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占地197亩的城市新地标,6年前还是一个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的废弃瓷厂。如今,老厂房“生长出”透明屋顶,变身成一间间书屋、美术馆、创意工作室,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尤其是弥补了景德镇晚上无集市的缺憾。

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街区由景德镇市陶瓷文化旅游集团于2013年开始打造、2016年正式开业,聚集了数千名“景漂”青年。只要通过考核,“景漂”青年就能把自己的文创作品摆上铺位,供人欣赏,参与交易。年轻的人们相聚在这个自由交易市场与交流平台,将夜生活映衬得更加绚丽多彩。

在听朋友介绍陶溪川夜市后,近日,在武汉工作的宋女士特意找了个周末,前往景德镇一探真面目,几天的体验游玩令她赞不绝口。“夜市很热闹,也很有特色。既有专卖店,也有地摊货,我‘淘’了不少陶艺品满载而归。”

3年多的实践证明,陶溪川文创街区在留住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的同时,又产生了较为显著的经济价值,既聚了人气,又增了财气,已经成为景德镇公认的夜地标。

在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开业两年后,抚州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开街。该街区位于抚州市中心城区东北部,与主城区仅一河之隔,自古便是进出抚州、连接城乡的重要通道。改造后,这里保留了大量赣派建筑,呈现出古风古韵,成为抚州旅游新地标。

入夜后,迎着灯光走进文昌里,踏着脚下的石板路,看着一排排彩色油纸伞随风飘摇,感觉非常惬意。两旁整齐的店铺内,麻姑米粉、临川牛杂、藕丝糖等各种当地特色小吃琳琅满目,每一口都是地道的“抚州味道”。

“这里晚上比白天人多。来抚州玩的游客如果不到这条街来,就算不上真正了解抚州。” 徐建元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临川篾编工艺传承人,他在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开了一家竹艺店,每天营业到23时左右,所售的手工竹编包深受游客喜爱。“可以说,这条街让老手艺焕发了新活力。”

据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副主任熊小亮介绍,目前,文昌里已入驻商户近百家,形成了传统手工艺、酒店民宿、文化创意、美食餐饮、休闲娱乐等五大类业态。“围绕汤翁故里这一核心要素,我们打造了戏曲主题餐厅和文化小镇,可以满足大家夜游、夜品、夜购、夜赏的多重需要。”

文昌里成为抚州夜地标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通过《寻梦牡丹亭》的现场演出,将不少游客从“过路客”变成“过夜客”。据抽样调查,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抚州的过夜游客占比达58.3%。

●老牌美食街的起伏

见证打造夜地标的任重道远

一个城市的夜地标,往往与其声名在外的景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省外,福州有三坊七巷,成都有宽窄巷子,武汉有户部巷;看省内,景德镇有陶溪川,抚州有文昌里,南昌什么时候可以有叫得响的‘夜地标’?”随着省内外夜地标的兴起和走红,不少南昌人对自己城市的夜地标有着急切期待。

实际上,在以往的实践中,南昌并不乏有历史传统且极具人气的地标性街区。从2002年开始,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西湖区都会举办绳金塔庙会。丰富多彩的戏曲展演、民俗表演,及各具风味的全国各地名小吃,让绳金塔庙会成为南昌市的文化和经济品牌。借助绳金塔庙会的影响力,2014年9月,绳金塔美食街开街,一时引起广泛关注与热捧。

然而,在随后几年时间里,绳金塔美食街却陷入“节假日人气爆棚、平常日人流稀少”的尴尬。很多人反映,这条街长度比较短,虽然在绳金塔及周边场馆能够感受一些传统文化,但一圈逛下来用不了半个小时。此外,除了餐饮店,这里很少有其他特色店铺,很难留住客人。

乘着打造夜经济的东风,今年4月30日,绳金塔美食街夜市正式开街,营业时间为上午11时至次日凌晨2时。西湖区相关负责人称,要把绳金塔美食街夜市打造成为地方特色鲜明、游购娱功能完备、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工作一流的特色品牌夜市。

10月5日22时,记者来到夜市,只见在千年名塔的炫目霓虹下,绳金塔美食街的游人摩肩接踵。在满眼红灯笼、彩旗映衬的喜庆氛围中,伴着店家热情的吆喝,排队购物的游客兴致勃勃。

来自北京的游客张伟一边嚼着“网红”芝士棒,一边通过抖音将他眼前的休闲夜生活直播到互联网上,引来许多“粉丝”点赞。“没想到南昌的夜生活这么热闹,尤其是那个3D裸眼灯光秀‘金塔传奇’,让人印象深刻。”张伟笑着说。

“保守估计,国庆黄金周期间,这里每天有12万至15万的人流量。火爆的几家店一天营业额可达三四万元。”绳金塔美食街运营方江西唯客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闵捷介绍说。

然而,熟悉的尴尬场景再次出现,在非节假日,绳金塔美食街夜市人气依旧不够旺。10月23日22时,当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时,整条街冷冷清清。一名租用餐车的摊主说,“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每天的营业额有上万元,但平时不到千元。

“虽然绳金塔美食街夜市经过了两次改造,但目前业态仍然比较单一,对市民和游客缺少足够吸引力。”在绳金塔商业特色街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奚文勤看来,目前该街区有三大问题亟待解决:业态不优,九成以上商铺经营餐饮美食,提供购物、游乐服务的场所少;景点配套设施不全,经济带动力不足;夜经济商圈尚未形成,未能与步行15分钟可达的王府井购物中心形成有效联动。

与前几年相比,虽然相似的问题还没得到解决,但一些改变还是在悄然发生:周边大型停车场建起来了,600个停车位让停车难问题得到缓解;“水塘塔影”历史风貌的还原、“九佬十八匠”等民俗文化的展示、“裸眼3D灯光秀”视频影像技术的运用,让游客能够充分体验南昌本土文化;由区领导轮值任“夜市长”的制度建立起来了,业态布局与经营管理正在逐步改善。

奚文勤表示,为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推动夜市做大做强,西湖区正在稳步推进绳金塔街区二期工程。该项目总投资约17亿元,以大型商业综合体为核心,集文化、旅游、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居住为一体。2020年10月,南昌地铁三号线开通后,交通进一步便利,绳金塔街区有望真正成为南昌乃至江西的夜地标。

●各地竞相崛起

本土夜地标期待串点连线叫响名号

随着夜经济逐渐成为各地深挖消费潜力的重要战场之一,一段时间以来,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相继出台政策举措,尤其是在打造夜地标上发力,持续发展“灯火不熄”的都市夜经济。

“围绕古都风貌、活力时尚、高端引领、跨界融合等主题,在前门和大栅栏、三里屯、国贸、五棵松打造首批4个‘夜京城’地标。”今年7月,北京市商务局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明确到2021年底,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夜京城”地标、商圈和生活圈,满足消费需求。

今年4月,上海商务委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围绕打造“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夜生活集聚区的目标,推动上海夜经济繁荣发展。9月,2019上海购物节启动,现场发布了包括黄浦滨江外滩地区、吴中路商圈等在内的首批9个上海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

在主打“闲生活”和“慢生活”的成都宽窄巷子,以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和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成了“网红”打卡地。去年8月,《成都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行动计划》印发,提出要挖掘夜间消费新动能,加强夜经济的环境营造,加快培育锦江夜消费商圈,引入现代新兴消费业态,打造成都夜消费地标。

作为省会城市,南昌市的夜地标该怎么打造、夜经济该如何推动?针对这些问题,南昌市政协教卫文体文史委组织调研组,从今年3月开始,先后到东湖区、西湖区、红谷滩新区等南昌市各区,以及重庆、成都、昆明、长沙等省外城市调研考察,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调研组认为,南昌市在发展夜经济的过程中,存在氛围不够浓厚、业态相对单一、特色不够鲜明、城市管理存在冲突、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大等问题。

在谈到夜经济氛围不够浓厚的问题时,调研组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夜经济样板带动辐射作用不强。中山路、胜利路步行街、万寿宫商城等传统夜经济集聚区曾经辉煌一时,但由于周边缺少大型的停车场以及交通不畅等城市建设因素导致日渐衰落,客流量大幅度降低,难以再现往日辉煌,缺乏样板带动作用,没有很好带动南昌夜经济的发展。

着力于支持传统商业街区和商业综合体夜经济的发展,打造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夜地标,调研组建议,重点抓好西湖区绳金塔美食街夜市、东湖区蓝海夜市、红谷滩新区万达金街、绿地缤纷城的夜市及节庆活动平台,大力发展夜游洪城、夜品佳肴、夜购潮货、夜赏文创、夜健体魄、夜间读书、夜习科普等形式多样的夜经济形态。

南昌市政协教卫文体文史委员会主任、调研组副组长张恒立认为,在打造示范品牌夜市的同时,可将零散的景区、夜市整合,串点连线,丰富服务形态,促进夜间消费,引领南昌夜经济的发展。

【专家观点】

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建设一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我省依托特色旅游与美食文化,积极培育打造了一批夜经济集聚区。但是目前真正在全国叫得响的夜地标并不多,打造特色鲜明、省内外知名度高的夜地标依然任重道远。

首先,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统筹规划。不能国家有关部委刚提出要重视发展夜经济,各地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就急匆匆上马一些项目,有的甚至出现单辟一条街搞夜市以体现“贯彻上级政策”的情况。

其次,要了解市场需求。对于游客和本地居民等不同人群,对发展夜经济的考量应该不同。比如绳金塔美食街,目前在外地游客中的知名度并不高、影响力并不大,所以需要面向本地居民做好市场细分。

再次,要做优业态融合。目前,省内大部分夜市主要以大排档为主,有创意的文化娱乐休闲等大型夜间消费项目相对匮乏。一个城市可以做一两个大而全的夜市综合体,但更要突出主导业态的特色,可以有重点地打造“美食+”“文化+”“健身+”等特色街区。

最后,要完善软硬件配套。现在很多夜市周边停车位有限,周边居民对噪音、拥堵等问题也颇有微词。所以说,解决停车场、厕所等公共服务配套很有必要。同时,运营管理的软件系统也要升级,要有专门的运营主体来负责,同时实现多个部门联动管理。

打造独特城市文化 让历史文脉成为“金名片”

天津日报 2019年11月21日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脉蕴含着城市的精神基因,是每个城市的独特印记。

历史文化积淀能够成为发展的新平台。

如同一提到苏州,就会联想到古典园林;一提起北京,就会联想到四合院……在城市现代化汹涌澎湃的浪潮中,如何让历史遗存在“破旧”与“立新”中不断延续,让历史文化的“名片”更加闪亮?这是一个必须回答好的课题。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既是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又是彰显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名片”。面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若是大拆大建,不仅会造成文脉断裂,还会使城市丧失个性,变得千篇一律、千城一面。

特色也是核心竞争力。打造历史文化的“金名片”,就要用好优势特色资源。正如杨柳青镇白滩寺村打造“年画村”,蓟州区西井峪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石头村”,宝坻区牛庄子村建成葫芦特色主题公园……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发展品牌,就要留住原汁原味的魂。古色古香的味来自于风格面貌,而原汁原味的魂则来自于民风民俗、人脉人气。

延续城市的记忆,不应该把城市历史文脉当作“标本”,不能把“保护”简单地理解为划定几片历史保护街区、几座历史风貌建筑,而是要使之成为活态文化、动态文化,不断赋予其符合时代潮流的全新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取向。“保护”与“发展”,看似是矛盾的对立面,如果能找准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注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既尊重文化,又协调发展、既继承传统,又加强创新,历史文脉就能够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吐故纳新、焕发生机,成为城市亮眼的“金名片”。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以文脉滋养城市灵魂,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城市会更具特色、更有魅力、也更有吸引力。

 蒙自:以文化人,文化育城,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新广网 2019年10月29日

为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守好文化育人、文化育城阵地,打好创文攻坚战,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问题导向、标准导向、结果导向,认真对照创建标准,聚焦五个重点,扎实推进蒙自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一是聚焦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完善制度、资金等保障机制,健全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基本服务项目。建设全民阅读点(图书流动网点)29个,配备图书500种,6000册。全市现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1个,社区(自然村)文化活动室137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

二是聚焦创文氛围营造。在市文化馆、图书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碧色寨景区、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及行管企业,制作核心价值观钛金字6组,公益广告(核心价值观)41块,行业规范36块,残疾人温馨提示牌15块,LED宣传标语5条,购置急救箱1个,无障碍台阶垫板2组,制作分类垃圾箱30余个,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为群众提供免费饮水、紧急电话、问路、雨伞、药箱、工具箱、助老助残等。

三是聚焦文化志愿活动。积极打造“活力蒙自”品牌系列活动,不断拓展“活力蒙自”的内涵和外延,围绕“活力蒙自”建设“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展演,季季有节庆,年年有创新”的要求,创作完成《乡愁·桥之情》《不忘初心·查尼皮》《再现芳华·碧色寨》“蒙自故事三部曲”,组建红色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以我们的节日、节庆为主题,开展“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文化惠民演出活动19次,203项,615场次,将创文知识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节目融入活动之中,以文艺的形式潜移默化加大宣传力度。组建文化宣讲队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部队,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理论政策、惠民政策,创文知识。组建蒙自市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小分队开展创作编排文艺节目50余个,文化惠民演出27场、文艺演出110余场;开展文艺骨干培训班10期,组建文艺队984支,文艺骨干培训达1万余人。同时,以“5+1”文化扶贫为抓手,打造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农户家庭220余户;打造乡村记忆室17个;完成文化墙体打造91组。

四是聚焦文旅市场监管与服务。加强文化旅游市场整治专项检查,联合公安、应急管理、市场监督、交通等部门对辖区内部分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汽车公司、A级景区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共开展联合执法10次,开展日常检查12次,出动检查人员63人次,检查旅游企业61家。同时,组织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培训班,组织参加全省旅游饭店业优秀企业及个人评选活动,完成61家涉旅企业诚信评价指数评价打分,完善投诉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力度,继续推进游客“红名单”、“黑名单”制度,通过电视、报刊、网站、公众号等平台加大游客文明和不文明行为曝光力度,树立典型,推动示范引领。

五是聚焦社区片长制工作。作为创文片长制群乐社区牵头单位,将片区内塞纳公馆小区打造成全市文明示范小区和智慧小区,并积极开展创文工作指导和卫生巡查督查28次,全局干部职工参加“爱在星期五”全民大清扫志愿服务活动26次1560小时;文明交通志愿者劝导服务36次1200小时;参加创文应知应会知识宣传32次2150小时;开展“蒙自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民文明手册”及创文调查问卷发放工作4次220小时。同时,牵头举办同群乐社区“社区邻里节”暨创建文明小区启动仪式,组织开展百家宴活动,设有50桌,1000位居民参加活动,发动组织群乐片区18个小区业主积极参与文明城市、文明小区创建活动。

蒙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市文化和旅游局运用各种文艺形式和文化样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全民文明礼仪规范教育和主题文化活动、文明旅游宣传活动,营造文明旅游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叫响“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让人们在文化熏陶中感悟社会主流价值。

          观山湖:文旅融合 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

贵阳日报 2019年08月06日

夏日的贵阳,气候凉爽,景色宜人,而更吸引人的是这里的热情。6月24日,位于观山湖区的贵阳西南国际商贸城财神广场,第四届“爱心观山湖”旅游文化节活动彩排正紧张进行,热情似火的观山湖居民向贵州、向全中国、向全世界发出邀约:6月28日,第四届“爱心观山湖”旅游文化节正式开幕,欢迎您的到来!

巧借东风舒画卷。第四届“爱心观山湖”旅游文化节以“爱心观山湖美好新时代”为主题,将紧扣时代新风,充分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脱贫攻坚等,立足贵阳“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围绕观山湖区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核心区”的目标,进一步发挥观山湖区都会时尚旅游的优势。

盛会在即,满含期待,“融”字文章,璀璨铺展。

“融”为特色

烹制精神文化盛宴

“湖”为号,以“山”为名,以“爱”为魂,历经3年的发展和积淀,如今,“爱心观山湖”旅游文化节不仅成为观山湖区一张靓丽的城市旅游名片,而且成为贵阳市民每年最期待的重要活动之一。

“每年到这个时候,参加旅游文化节,满满的都是幸福感。”家住观山湖区碧海花园的吴桂华说,如今,“爱心观山湖”旅游文化节成为适合不同人群参与、全民共享的精神文化盛宴。

这场文化盛宴的背后,是观山湖区以“爱心观山湖”旅游文化节为载体,以“融”为特色,不断丰富活动,增强游客体验性的结果。

例如,2017年的旅游文化节活动期间,直接受众达50余万人,共接受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及社会各类捐助捐款2000余万元。2018年的旅游文化节期间,泥浆足球赛、粉滑全城滑水节、贵州好礼设计大赛、环球嘉年华、草莓音乐节、2018观山湖区广场舞邀请赛等系列活动轮番举行,为游客带来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文化娱乐体验。

今年的旅游文化节期间,作为城市时尚文化活动之一的“打卡新地标致敬新家园”备受关注。该活动将通过选取会展城金融101大楼、钟书阁、奥体中心等10个地标作为观山湖区“新地标”的代表,广泛征集网友上传的主题模板图片,展示城市地标美景,展现观山湖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成就。

此外,今年的旅游文化节还将举办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如朱昌镇“七月稻花节”、金华镇“我们的节日·七夕”、碧海社区邻里节、“爱心世纪城”文化节、第二届观山湖区广场舞邀请赛等,继续深入延展“爱心观山湖”文化内涵。

“融”为媒介

串起文化旅游产业链

自观山湖区2016年推出“爱心观山湖”旅游文化节以来,该区致力于通过旅游文化节拓展公共文化名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融合大旅游、大数据、大商贸,把旅游文化节打造成“文旅名片、城市品牌、产业平台”三位一体的新范本,形成一批观山湖城市文旅IP,推荐一批城市文旅项目,串联一批文旅产业链。

这几年,观山湖区陆续签约了多彩贵州茶楼、绣梦小镇、江华旅游综合体等项目,不断增添观山湖区的旅游文化特色,丰富旅游文化内容,完善旅游产业服务功能,文旅融合产业带正在逐步形成。

作为观山湖区城市文旅IP的代表,江华国际旅游中心总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是个集旅游集散、观光、购物体验、住宿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综合体。据江华国际旅游中心副总经理陈健介绍,该项目的地下部分按4A级景区标准,采用地下运河和微缩景观的方式,再现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水上溶洞、甲秀楼等代表贵州、贵阳的特色景观,并辅以现代光电、智能化技术以及VR、AR技术应用,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在江华国际旅游中心建设的七十二坊匠人街上,游客不仅可以了解茅台酒、蜡染、刺绣等特色产品是怎样做出来的,还可以参与全流程制作。

“融”为媒,寻求多方合作,力促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全力打造精品旅游品牌,“现代都市·滨湖花城”正绽放在中国西南的版图上,成为许多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旅游目的地。

“融”为主题

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观山湖区接待游客数量稳步增长。其中,2018年,接待游客779.66万人次,同比增长26%,旅游接待总收入98.65亿元,同比增长34%。今年,接待游客数预计达99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预计达135亿元。

亮眼的数字反映的是观山湖区旅游业的日益兴盛,呈现的是都会时尚旅游大有作为、全域旅游前景美好的良好态势。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流击水正当其时。市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了“一品一业、百业富贵”的发展愿景,这对观山湖区加力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核心区”,大力推进商贸、会展、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地制宜才能持续发展,顺应潮流才能加快发展。“优先发展全域旅游”既是观山湖区区情的必然要求,又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观山湖区正在以打造生态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为目标,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以提高文化旅游品位,挖掘文化旅游内涵为主要举措,不断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对观山湖区而言,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空间很大、前景广阔,不但可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对外交流,而且可以促进城市环境再造,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双提升。”观山湖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吴兴科说,“候鸟族”旅游群体喜欢从一个点迁徙到另一个点,吸引他们的往往是独一无二的地貌景观、人文风俗、娱乐体验。

“下一步,观山湖区将着重抓好文旅项目建设,助力贵州省博物馆、百花湖风景区、贵阳西南国际商贸城积极创建A级景区,打造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并加快完善文旅配套要素,开通旅游直通车服务点,全面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吴兴科说,与此同时,继续大力推广“爱心观山湖”文化旅游节品牌,不断提升观山湖区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充分展示观山湖区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城市形象,大力吸引国内外游客到观山湖区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合肥将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

“老城”城市文化旅游品牌

合肥在线  2019年06月18日

着力“城隍庙、逍遥津、包公园和李府”四大标识街区的更新,发掘操兵巷、梨花巷、四古巷等道路本身潜在的内容……合肥的“老城”可因“城”制宜,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老城”城市文化旅游品牌。日前,市委党校老师吕晓文《关于打造合肥老城城市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议》的资政建议得到了市领导的批示。

现状“老城”历史文化资源亟待挖掘

“老城”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却呈现出“空间视觉欠佳、结构功能衰退、文化资源沉睡”等弊端,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据吕晓文介绍,现在,街区之间虽路路相通,却街街相似;公共开放空间零星散落缺乏统合串联,尤其缺乏系统的文化标识、个性特质,导致空间视觉环境品质较低;同时,随着产业结构、政治经济功能向新区的转移,老城区原有的空间活力丧失,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角。例如,合肥的历史文化遗存“城隍庙、逍遥津、包公园和李府”,虽然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普遍缺乏深度开发和广度拓展,面临萎缩化、断层化、边缘化的危机。另外,道路名称(像操兵巷、梨花巷、四古巷等)仅仅停留在标识位置方向的表层功能上,其文化底蕴的深层功能毫无彰显。

建议“微更新”注入增长活力和引力

在资政建议中,吕晓文说,合肥市可在“老城”更新中以城市文化旅游为导向,创新文化资源、空间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全省人文地理资源组合的“地域文化集合发展”的模式,通过一系列精细化、品质化的“微更新”,为“老城”注入内生增长活力和外生聚焦引力;把“老城”打造成城市变迁、安徽地域文化的开放式城市文化旅游城,助推“老城”结构功能整体转型升级。

“城隍庙、逍遥津、包公园和李府作为合肥市的地理文化标识,可以重点进行精准式更新打造。”吕晓文说,城隍庙街区可进一步弘扬其护城佑民、抑恶扬善文化,逍遥津街区可进一步开发其政治军事谋略文化,包公园街区可进一步更新空间看点、发掘包公文化的“正能量”内核和廉政文化有机链接,李府街区可进一步提炼淮军内涵“三大走向”(从团防走向国防、从传统走向近代、从军事走向政治经济)的历史文化特征。

挖掘道路及其名称潜在的内容。像操兵巷、梨花巷、四古巷等合肥曾经的著名街巷,都有丰富的人文和地理特征,潜在着一种凝聚力与亲和力,因此可通过相关单位提供的资料,做到“观其巷名而欲探其厚重,步入巷中而欲知其痕迹”。同时,要谋划传承“老城”文脉与景观设计的和谐统一,形成宜人的“老城”文化旅游网格。

新文创如何助力城市文化共生的“成都模式”

国家财经周刊 2019年01月18日

1月17日,中国西部重镇成都,与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之一腾讯集团宣布展开合作:后者以旗下“新文创”数字文创业务板块与资源,助力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

《规划》预期: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相关行业产值规模达到8万亿元。

在国家顶层设计引领之下,从北京、上海,到杭州、苏州,直至深圳、佛山,数字文创逐渐深入城市肌理,不仅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更参与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的重新诠释与塑造。

提及这种塑造,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举例说:从司马相如,到李白、杜甫,乃至巴金、流沙河,无一不赋予成都文学的基因;而当下,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唐七公子,再到《琅琊榜》的海晏,成都又诞生了中国最有名的网络作家群体。

“这是成都整个城市的历史文脉,与这个城市的生活风尚有关,也与成都是一个吸引年轻人的时尚消费城市有关。”蔡尚伟说,目前就是要把这些要素转变成生产力、引领力、引导力,用数字化的文化内容生产进行呼应、呈现和传播。

当然,数字文创之路并非平坦。数字生产首先就要颠覆传统文化创作。如《规划》所鼓励,通过全民创意、创作联动等新方式,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创意,适应互联网传播特点,创作优质、多样、个性化的数字创意内容产品。

“传统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签。但要想让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重新活起来,进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CEO程武认为,活化的关键在于创新。

“我们将大力弘扬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精神。”成都市副市长敬静表示,优先发展现代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创与科技、金融城市的深度融合,构建以文旅、文博、音乐、设计、动漫、影视、传媒等重点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

第四次工业革命契机

以互联网文化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崛起,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典型特征。如2016年、2017年,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超过30%。

更为重要的是,数字文创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具有创意性、引领性、低消耗、可持续的鲜明特点,以及转方式、调结构、促消费、扩就业的独特作用。

而从全球视角看,从1969年互联网出现到2010年移动互联网发展再到如今智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机交互、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革新为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使数字文创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终组成部分。

“数字文化产业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板块,有前景、发展快。相比传统文化产业,数字文化产业对文化资源的依赖性小,主要依靠科技力量、创意人群和创意环境等,使很多城市摆脱了‘资源诅咒’。”北京社科院传媒研究所所长郭万超表示,这是许多城市将数字文化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原因。

而在引入数字文化产业之后,原有的城市文创竞争格局正在被打破。

如成都、杭州等新一线城市数字文创的崛起,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书记兼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看来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这些城市很早就有相关产业布局,有着深厚的数字化土壤。”

早在2006年,成都市就在国内首次将数字娱乐产业规划为地方支柱产业,并订立地方法规、成立扶持基金,打造“中国数字娱乐第一城”。

2016年,高新区聚集游戏企业300余家,从业人员约1.3万人;其中,51家规模以上游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0.5亿元,同比增长43.5%。

2018年初,成都又发布了《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和《成都市促进西部文创中心建设若干政策》。

根据规划,成都强调文创与科技、产业的融合,计划打造文创新经济,培育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中国网络视听内容生产交易中心、中国动漫名城、中国软件名城等数字文化产业领域的建设目标也被进一步明确。

不仅成都,杭州在2018年9月杭州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打造全球数字内容产业中心”。

面对成都、杭州等“后起之秀”的“穷追不舍”,北京、上海等也将数字文化产业视为其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2017年12月,“上海文创50条”提出,上海将建设全球动漫游戏原创中心、全球电竞之都等,巩固国内网络文化龙头地位。

2018年6月,北京《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指明,新时期将构建数字创意和内容版权“两大主攻方向”和“九大重点领域环节”组成的文创“高精尖”内容体系。其中,“两大主攻方向”一者强调科技创新的功能支撑,一者突出文化内容的价值引领。

“数字创意被列为主攻方向之一,突出表明了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性。”郭万超表示。

“新文创”三大助力

来自政府的引导和设计至关重要,但在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眼中,企业也是决定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祁述裕表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毫无疑问是文化企业。企业发展了,文化产业才有发展,企业竞争力提升了,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才会提升。

作为中国内地历史最悠久的电子工业基地,加之政策环境,成都正在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数字文创中心之一。

如腾讯集团最早在成都利用较低的人力资本价格设立了呼叫中心,2008年设立分公司。目前腾讯六大事业群都在成都有分支机构,总员工超过3400人。成都已成为腾讯除深圳之外在全国最大的业务基地。

与成都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相呼应的是,腾讯集团在2018年提出了“新文创”战略,希望以IP构建为核心,打造出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进而推动中国数字文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此前腾讯先后与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合作,利用旗下游戏、音乐、动漫等七大业务参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推出“飞天”主题的游戏皮肤、《古乐重声》音乐会以及敦煌漫画等一系列数字内容,推动敦煌莫高窟重新成为受到年轻人喜爱的流行文化元素。

“在‘新文创’战略下,我们希望能够突破单纯的商业范畴,联动起更加广泛的文化主体。”腾讯互娱自研市场部兼综合市场部总经理侯淼表示,“通过和成都市的城市合作,将腾讯数字内容的优势和成都浓厚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资源相结合,推动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互联网时代成都新的数字文化形象标签,是我们双方共同的愿望。”

根据腾讯集团与成都市的合作目标,首先就是承接历史,腾讯集团用更多数字化的手段,助力盘活成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

此前,腾讯旗下游戏就曾推出过致敬成都的主题皮肤,结合了熊猫、川剧变脸等成都文化元素,深受用户喜爱,也让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以全新方式体验到了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是立足当下,在活化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腾讯集团会助力引入更多优秀的流行文化IP,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成都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腾讯动漫风靡全国的动画《一人之下》,女主角冯宝宝带着四川口音、在网络上有很高人气。她将成为成都的旅游大使,通过QQAR等技术引导游客走进成都的大街小巷。

最重要的合作是面向未来,充分利用腾讯的技术和平台力量,助力提升成都文化创新能力,推动成都数字文创生态的健康发展。

如重点挖掘优质电竞、动漫、音乐、游戏开发等领域的创作个人和团队,并给予培育和扶持。其中,腾讯动漫将发挥全国最大的互联网动漫平台的力量,培育挖掘成都地方的优质动漫内容创作人才,推动更多西南地区动漫相关创作资源逐渐往成都聚合。

“腾讯在成都的发展与成都活跃的文化氛围、开放的政策环境、完善的产业链条息息相关。”程武说,数字文创不仅为成都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也能打造出更多真正有社会影响力、有国际影响力的成都特色文化符号。

“成都模式”助力“中国方案”

“越有特色,在全球化竞争中才越有优势。一方面数字化如何与传统文化做好连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更早、更前置地保留下来,是我们从巴西国家博物馆大火中应当吸取的教训。”卜希霆认为,“另一方面,创意也是旧元素的新组合。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活化传统文化资源,彰显城市的优势和特色,调动互联网的力量做好城市营销,建立城市品牌,也是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与突破口。”

无论是成都等新一线城市对于数字文创的实践,还是北京等超大都市的积累,都与今日中国打造全球文化软实力的目标相契合,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支点。

正如成都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愿景,不可能与“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的目标割裂。

改革开放以来,以城市竞争为代表的区域竞争被视作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而当下,这种竞争正从单纯的经济、规模竞争转向综合性发展竞争。文化、城市软实力作为竞争焦点,不仅影响着城市自身,也直接关系着国家文化竞争力。

我国城市发展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或有国际经验可循。但在数字文化产业领域,我国已跃上潮头,跻身世界前列。“数字文化产业一日千里,更多方面没有参照系,既要勇于创新,又要谨慎前行。”卜希霆说。

蔡尚伟则强调,“文化本质上是要‘活’,要有对人们的生活有价值,文化才有生命力。因此要找准当代价值、找准结合点,做出有渗透性的文创产品。”

“我们也非常清楚,要做好文化产业,除了数据和商业上的成长,也必须要讲社会效益,必须要推动产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良性循环。”程武说,这正是“新文创”作为新时代文化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

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王世龙表示,成都培育发展动漫、游戏等新型数字文化产业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建立了良性发展的数字文化产业生态系统。

这主要包括:海量历史文化遗产为数字文创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撑;重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扶持、引导;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育的高等院校密集,出台多项政策为数字文创业人才的引进、留驻提供坚实保障。

挑战则集中体现在:亟需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在文化产业的布局,以场景示范来带动数字文化产业、新型文化产业的创新,实现“文化IP+应用场景+消费体验”一体化发展等等。

“一个城市文化创新能力的提升,必然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因此,需要我们更有耐心,也需要有更加长线的合作机制。”程武表示,通过合作希望优秀的数字文创内容像空气和水一样,融入到每个成都市民的日常生活中,真正让市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打造出城市数字文创发展的“成都模式”。 (文/国家财经周刊 张晶雪)

牡丹江:打造城市文化的“红色名片”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24日

狂啸的北风,冰冷的河水,天边的云霞像燃烧的火焰。深冬的牡丹江边,记者静静地肃立在八女投江烈士群雕前,仿佛看到冷云等八位青春年华的抗联女战士,手拉手肩并肩,向日寇打完最后一颗子弹,跃入滚滚江水,英勇就义。青春的鲜血融入了奔腾的牡丹江,今天,牡丹江跳跃的浪花依然在歌唱着革命英雄们气吞山河的故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今年全面打造“红色文化之城”,传承黑土地的红色基因,积极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弘扬。

“牡丹江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我们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使之成为塑造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创新城市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和支撑。”牡丹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苏动情地说。

英雄辈出的红色沃土

位于牡丹江绥芬河市花园路黎树街2号的“大白楼”是一座典型俄式风格建筑。“这座大楼有百年的历史,它见证了绥芬河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革命。”工作人员介绍道,“在党的‘六大’召开前后,许多代表入境后曾下榻于此。”如今,这里成为中共六大暨绥芬河红色国际通道纪念馆,免费对公众开放。

依托中东铁路,共产国际在中国设立了秘密交通站,中共在绥芬河、哈尔滨、满洲里等地设立地下交通站,绥芬河成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通道。这条中国革命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红色国际秘密通道,留下了早期革命家开展工人运动、组织武装斗争、参加中共六大的光辉足迹。

牡丹江市拥有数量众多、极为珍贵的革命遗址遗存,重点革命遗址200余处,其中马骏纪念馆、杨子荣纪念馆、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遗址、“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绥芬河红色国际通道纪念馆等5处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战争年代涌现出的马骏、八女英烈、陈翰章、姜墨林、杨子荣等一大批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在今天,他们的英雄事迹依然激励着国人奋发图强。

“牡丹江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曾参与牡丹江红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的牡丹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郎勇对此如数家珍:“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最早建立组织并开展活动的地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十一个军,有九个军在牡丹江地区进行过抗日斗争;东宁要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战场;解放战争期间,在牡丹江诞生了人民空军和东北联军炮兵学校;宁安为全国土地改革提供了示范,宁安农场是‘国垦第一场’,成为北大荒精神的发祥地……”

让红色文化可寻可看可讲可说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一本书《林海雪原》、一部戏《智取威虎山》,让剿匪侦察英雄杨子荣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

牡丹江海林市作为杨子荣的战斗地和牺牲地,在原有基础上高标准建设了杨子荣烈士陵园纪念馆,在杨子荣剿匪纪念地初步建成了“红色长廊”“英雄广场”“九群二十七地堡”“威虎山剿匪纪念碑林”。

东北抗联党性教育基地将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牡丹江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旧址、中东铁路机车库、老二团驻地旧址、孤榆树东北抗联密营、中共六大纪念馆等作为党员培训的现场教学点,自今年9月开班至今已举办13期、培训1400余人。

“要将红色文化遗址保存下来、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让红色文化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海林市文广新局局长田新忠表示。

今年6月,牡丹江市全面启动为期两年的红色文物资源普查及保护利用工程。截至目前,共普查红色文物资源70处,其中复查51处,新发现19处。

在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李洪光主任正带领研究团队对东北地区抗联遗址、遗迹进行调研,同时,组织校内外专家,深入凝练东北抗联精神,推进东北抗联精神研究。11月2日,中国抗联研究中心联合穆棱市文广新局、文管所等多个部门在穆棱悬羊砬子发现24处抗联密营址点。该密营址为牡丹江市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较大的东北抗联密营址之一,属于军事设施较完备的战争遗迹地。

中国抗联研究中心还依托学校图书馆建立了东北抗联文献数据库。“目前,我们已从日本国会图书馆、俄罗斯国防部档案馆等机构搜集东北抗联相关文献500余册,已经完成所有中、日、俄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工作。目前正在筹建‘东北抗战影像数据库’。搜集、整理反映东北抗战的摄像历史作品、口述史,打造完善的影像库资源。”中国抗联研究中心陈君博士说。

革命精神化为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牡丹江人流最密集的江滨公园里,76岁老党员李易智制作的红色文化展板吸引很多群众围观,而这已是他宣讲红色文化第20个年头。

20年里,李易智先后组织不同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图片展览700余场,观众多达50余万人次,受教育的青少年达20万人次以上。他的“红色宣传车”成了牡丹江大街小巷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牡丹江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西北的柞木岗山东麓,冬日的乌斯浑河凝结成冰,1938年10月,抗击日寇的八位女战士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投江就义。今年是“八女英烈”殉国80周年,牡丹江市举行系列纪念活动和研讨会,赋予“八女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将伟大的抗战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转化为牡丹江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厅,音乐与舞蹈学院师生们正在排演歌舞史诗《永不磨灭的信念》,作为主创团队,师生们从2016年至今已经在全省巡演31场,但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他们还在不断排演、完善。

“在激昂的乐曲中,仿佛走进白山黑水,置身昔日被日寇铁蹄践踏的东北大地,愈发明白了东北抗联战士们的英勇精忠。唯有刻苦练习,在舞台上将他们的精神力量传递给更多的观众,感染更多的人,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参演学生徐浩然说。

牡丹江市通过红色文化图片展、听老红军讲故事、“红色足迹”研学旅行活动等,多形式、全方位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使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在青年一代中传承。

“我们将深入推进红色文化保护、研究、开发、创作、教育‘五大工程’,重点创作推出一批凸显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精品力作,红色文化课题成果,叫响‘中国北方红色文化之城’品牌。”陈苏说。(赵洪波、张士英)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