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城市空间专题信息

发布时间:2020-01-02  |  浏览:

昆明将加强城市空间管控 塑造地方城市建筑特色

云南日报  2018年03月12日

昆明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2月26日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城市空间管控和特色风貌塑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构建高低错落的城市天际线景观。东风广场制高点控制在400米左右;巫家坝制高点控制在450-600米;呈贡区制高点控制在300米左右;主城其他片区的中心标志性区域控制在200米左右;昆阳、晋城片区一般建筑不超过100米。今后昆明将加强城市空间管控,以彰显城市山水环境特征,塑造地方城市建筑特色。

指导意见》可谓直击了昆明城市建设的痛处和短板。每一座城市都有其传统的布局结构,老昆明有着长虫山、金马山、碧鸡山和滇池的“大三山一水”格局和五华山、圆通山、螺峰山和翠湖的“小三山一水”格局,有正义坊周边的老民宅,翠湖和云南大学文化圈,曾有东风广场的工人文化宫这一老地标等等。如今,城市高楼矗立,道路宽敞,现代气息更浓,可是城市发展也不同程度存在着同质化的问题,老地标老建筑被拆除,新建筑新地标多以高度取胜,甚至模仿其他地标建筑,体现了我们对历史文脉保护不够、原有的大山大水城市格局被破坏、城市街区和建筑缺乏特色等突出问题。

善于反思更要拿出行动。《指导意见》为昆明城市规划建设找准了方向,划出了红线。把文件里的规定落实到城市建设中,不断补足短板、体现特色就需要追问我们的城市该是什么样子?

昆明的城市定位是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同时,作为省会城市,昆明还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南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多重角色决定了昆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注重发挥多重功能。这不仅要立足城市的自然格局和先天优势,更要立足定位目标,完善功能布局,凸显城市特色。

立足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昆明要用好国家和省里给予的政策红利,进一步服务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提质升级,以国际化的标准来提升城市建设水平;作为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昆明不仅要发挥气候宜人、生态良好的优势,打造自己的历史文化名片,发掘西南联大、翠湖、讲武堂等历史文化资源,更应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努力实现自然环境和发展环境“宜居”的目标;作为省会城市,昆明要不断提高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城市发展过程中,昆明会不断呈现出新样子。统筹好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科学合理布局建设,着力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高度,昆明方能呈现更加美好的样子。(朱婧)

 上海未来城市空间对标卓越全球城市

                   解放日报 2018年01月17日

“卓越的全球城市”作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上海2035”)的战略目标定位,不仅是经济影响力,还包含科技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经济影响力无疑是全球城市的首要维度,公司总部、金融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影响力的核心领域;而科技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则是全球城市的重要维度,不可或缺。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应当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维度形成全方位的竞争优势。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各项发展资源的空间配置政策,应当贯彻两个基本原则。首先是对接目标,发展资源的空间配置应当对接“卓越的全球城市”作为战略目标定位; 其次是对标范例,在对接目标的基础上,发展资源的空间配置应当对标和借鉴其他全球的成功范例。“上海2035”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集中体现了对接目标和对标范例的基本原则。

“上海2035”构建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包含两类地域(主城区和郊区)和四个层级(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中央活动区是全球城市功能的核心承载区,金融、商务、商业、文化、休闲、旅游等功能高度融合,既链接全球网络,又服务整个市域; 城市副中心是面向所在区域的公共活动中心,同时承担面向国际的特定职能; 地区中心和社区中心则是面向所在地区和所在社区的公共活动中心。可见,中央活动区和城市副中心分别是全球城市的综合功能承载区和特定功能承载区。

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曾确定了中央商务区(浦东小陆家嘴地区和浦西外滩地区)和市级商业区(以人民广场为中心,以南京路、淮海中路、西藏中路、四川北路四条商业街和豫园商场、上海站为依托的地区)。“上海2035”确定的中央活动区不仅包含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央商务区和市级商业区,而且涵盖了更多的公共活动中心,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就是商务、商业、文化、休闲、旅游等功能的高度融合。可见,传统的中央商务区只是全球城市的经济功能承载区,而新型的中央活动区则是全球城市的综合功能承载区,不仅聚焦“上海服务”品牌,也涵盖了“上海购物”品牌和“上海文化”品牌。

国际经验表明,都会中心、滨水地带和历史街区是国际大都市的建成环境中最具活力地区,越来越获得投资者、创业者、居住着、旅游者的“全球价值认同”。在“上海2035”确定的中央活动区中,许多地区位于黄浦江的滨水地带(如外滩、北外滩、杨浦滨江、徐汇滨江、小陆家嘴、世博、前滩等),也有个别地区位于苏州河的滨水地带(如苏河湾),不少地区还涉及历史街区(如外滩、老城厢、人民广场、衡山路-复兴路地区、南京西路、提篮桥等历史文化风貌区都纳入了中央活动区),更有个别地区同时位于滨水地带和历史街区(如外滩、北外滩等)。城市中央活动区的多元属性使之能够形成功能定位、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的协同效应,有助于提升全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上海2035”的中央活动区不仅对接目标,而且对标范例,借鉴了伦敦的相关经验。2004年的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首次提出,以中央活动区取代传统的中央商务区,作为全球城市功能的核心承载区。中央活动区是多种功能融合的公共活动中心区域,包括面向全球的金融和商务中心、独特的建成环境和文化遗产、国际性购物和旅游目的地(伦敦的两个国际性购物中心都位于中央活动区)、国际性文化和会展功能,还拥有法律、医学、学术和公共机构等。可见,伦敦的中央活动区不仅聚焦全球城市功能的经济维度,而且涵盖科技维度和文化维度。

“上海2035”还明确,在主城区设置9个城市副中心,包括中心城的5个副中心和主城片区的4个副中心。在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4个中心城副中心中,继续提升江湾-五角场、真如、花木-龙阳路副中心,而徐家汇副中心已经纳入中央活动区,并新增金桥和张江副中心。此外,在虹桥、川沙、宝山、闵行4个主城片区分别设置一处副中心,实现主城片区的均衡发展。

同样,“上海2035”确定的城市副中心不仅对接目标,而且对标范例,借鉴了东京的相关经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增长,单中心结构导致功能和交通过于集聚,东京采取了多中心网络的发展策略,先后设置了7个城市副中心。每个城市副中心既是所在次区域的公共活动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还承担了城市层面的特定职能。其中,上野-浅草突出传统文化和旅游功能,池袋突出文化和娱乐功能,新宿突出行政、商业和文化功能,涉谷突出文化和信息功能,大崎突出研发功能,锦丝町突出文化和娱乐功能,临海突出国际商务、文化和交流功能。可见,东京的各个城市副中心分别聚焦全球城市功能的经济维度、科技维度和文化维度。

综上所述,“上海2035”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集中体现了对接目标和对标范例的基本原则。中央活动区作为全球城市的综合功能承载区,应当强化多种功能融合和多种属性协同;城市副中心作为全球城市的特定功能承载区,既要构建面向所在区域的公共活动中心,也要突出面向国际的特定职能。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将会有效提升上海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维度形成全方位的竞争优势,不断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

城市空间新布局 构筑成都发展“本底”

成都日报  2017年11月04日

城市发展空间布局是城市发展的“本底”。按照《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我市将构建“一心两翼一区三轴多中心”的网络化市域空间结构,并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格局。

关键词 一心两翼一区三轴多中心

规划网络化市域空间结构

何谓“一心两翼一区三轴多中心”的网络化市域空间结构?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一心”指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两翼”为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其中中心城区为11个市辖区以及高新区和天府新区直管区城区;东部城市新区包括龙泉山东侧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简阳城区四个产业新城。“一区”指龙门山生态涵养区。“三轴”指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龙泉山东侧新城发展轴。8个区域中心城构成“多中心”。

一心

按照规划,龙泉山将由生态屏障提升为“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城市中央绿心,承载生态保育、休闲旅游、体育健身、文化展示、高端服务以及对外交往功能,形成两翼共享的世界级品质城市绿心和国际化城市会客厅,带动城市品质提升。

两翼

推进中心城区品质升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核心区。

完善城市中心体系,推动中心城区品质提升和功能升级——规划形成由“2个主中心,3个综合型副中心,8个专业型副中心,多个片区中心”构成的多级中心体系,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提升城市服务品质。

优化用地布局和结构,形成组团式城市布局——严格控制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总量,提高中心城区用地集约化水平,至2035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334平方千米。延续扇叶状组团布局,合理调控城市用地结构,有序推动城市各项建设。

高水平规划建设东部城市新区,培育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新极核。

预控生态格局,形成山水融城的空间布局——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划定和管控生态空间,串联城市绿道和慢行网络,建设水城相融、蓝绿互映的生态宜居之城;注重城市特色营造,依托自然山水资源,融入成都传统营城理念,强调规整秩序与自由灵动相结合的布局模式;强功能布局引导,各组团紧凑布局。

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规划建设管理东部城市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以东部城市新区为交通枢纽门户的对外综合交通体系;适度超前建设一批精品力作,提升城市魅力,统筹考虑城市整体风貌、文化传承与保护,加强建筑设计系统引导;坚持建管并举,创新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努力使未来东部城市新区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一区

龙门山生态涵养区是成都、成渝乃至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敏感区域,将保障生态安全作为主要任务,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发展示范区、展现历史文化和美丽自然山水的典范区。

坚持生态保育、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并重,加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风沙防护区的保护,切实控制水土流失,强化小流域综合治理。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生活改善相协调、与山区乡镇生态化发展相促进,发挥自然山水优势和民俗文化特色,促进山区特色生态农业与旅游休闲服务融合发展。

强化城乡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同责任,将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重点支持水资源保护、生态保育建设、污染治理、危村险村搬迁安置、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切实改善乡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三轴

东西城市轴线是成渝发展主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成都文创核心功能以及商业休闲、商务办公等服务功能为主的综合发展轴。

南北城市中轴是成德绵眉乐发展主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成都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对外交往中心核心功能以及商业商务、行政办公、文化体育、会议会展等服务功能为主的综合发展轴。

龙泉山东侧新城发展轴是四川省龙泉山东侧现代产业带发展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串联各新城城市中心,以商业商务、行政办公、文化体育等服务功能为主的综合发展轴。

关键词 两山、两网、两环、六片

提高生态质量和稳定性

规划方案提出,以底定城,锚固全域的绿色空间底线。在市域内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格局,包括龙门山和龙泉山、岷江水系网和沱江水系网、环城生态区和环二绕生态环以及六片生态绿隔区。涉及生态格局的区域需要加强保护其生态功能。以生态格局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按照“三生统筹”“多规合一”的原则,划定市域生态、农业、城镇空间。

以气定形,划定城市的通风廊道界限。结合生态绿隔区、环城生态区和城市内部的道路、河流、公园绿地划定城市通风廊道,严格管控通风廊道范围内的开发建设和空间形态。

加强龙门山、龙泉山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加快生态移民,加强规划建设管控,实施森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推进植被退化区域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提升水土保持和生态服务能力,强化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功能。

保护河湖湿地,建设宜居水岸。对岷江、沱江水系27条主要河流进行保护,开展河湖湿地生态修复,建设宜居水岸。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小流域水环境治理,提升水质,加快亲水驳岸生态化改造,提升滨水岸线环境。

加强林盘保护和开发利用。保护川西特色林盘。保护特色林盘的完整形态,包括其生态环境以及川西传统风貌建筑。充分挖掘林盘文化的乡土特色和人文价值。

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以龙门山、龙泉山、六片生态区为基础,依托岷江水网、沱江水网、环城生态区、环二绕生态环的网络化联通,构建覆盖市域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加强环城生态区和兴隆湖区域保护。环城生态区生态要形成多样水面(河渠、湿地、水田、湖泊等)、森林、公园景区及广袤农田构成的生态系统。兴隆湖区域重点加强河、湖、湿地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打造城市海绵体,建设城市生态区。

加强世界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生态空间保护。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风景名胜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保护世界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

 “天津2035总规”启动编制 建设宜居城市空间

城市快报  2018年08月23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顺应新形势新环境,积极应对发展的现实问题,经国务院同意,天津市将开展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年-2035年)(以下称天津2035总规)编制工作。

根据《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年-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天津2035总规”将分为前期准备阶段(2018年8月)、战略研究阶段(2018年9月至11月)、方案编制阶段(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方案深化阶段(2019年2月至4月)、方案审查阶段(2019年5月至6月),最终在2019年7月,规划成果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上报国务院审批

谋划城市战略定位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纲领和基本依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本市面临的发展形势和环境也逐渐发生变化,既有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也有城市发展转型、资源环境约束等多重挑战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对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超前谋划本市城乡发展思路,以全球链接、区域协同、共创共享的视野,坚持“四个面向”的工作目标,谋划城市战略定位,统筹天津城市发展的目标时序、空间格局和要素配置,形成天津市2035年的城乡发展基本框架,近期提出三年建设重点,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规划编制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重塑城市空间格局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科学确定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即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空间格局,以底线约束倒逼城市发展转型,引导控制城市有序、集约发展

●加强全域管控,明确市域空间主导功能空间分布,以城镇开发边界强化底线控制,推动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构建生态空间体系

●落实京津冀区域生态格局要求,构建城市生态保护空间体系,细化市域生态总体布局,加强山、水、林、田、湖、海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实施绿色生态屏障,开展水环境、湿地、生态走廊建设,形成贯通市域的自然生态网络

●加强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及噪声环境治理,完善污染防治措施,保障城乡环境质量

加快两港转型升级

●加强港口功能布局和疏港通道研究,提升港口发展水平和带动效应,突出港口的战略资源和竞争优势,推进天津港口由传统的货物装卸中心向现代化的综合物流枢纽转变,实现与京津冀地区港口群协调发展

●谋划跨区域流通通道建设,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突出国际化职能发展,提升京津冀和“三北”地区的对外开放门户作用

●构建以天津滨海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增强区域枢纽作用,建设我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促进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协调发展

●加强自贸试验区研究,推进港口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变,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

建设宜居城市空间

●关注民计民生,以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为导向,明确住房、交通、市政等方面的城市发展载体和公共服务产品的支撑、保障与服务水平,构建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

●加强城市设计,突出城市特色,提升人文魅力,延续城市文脉,明确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创造宜居公共空间

 江北新区创新规划刷新城市空间新维度

滁州日报  2018年10月31日

打造城市青龙,引老山入城,让绿带沿着河流在城市蔓延;建设海绵城市,80%以上径流量都能得到控制并利用;建设综合管廊,所在城市管线全部地下通行,打造城市坚实基盘……自南京江北新区获批之初,江北新区始终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开发建设理念,绿色智慧人文宜居的新区蓝图逐步成为现实。三年来,江北新区深入学习借鉴雄安、浦东等国家级新区先进经验,以重大生态工程建设、过江交通建设、主干道环境综合整治、教育医疗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引入等为重点,大力开展城市建设,积极引入海绵城市、小街区密路网、绿色建造、智慧城市等新理念,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中心区城市空间地上地下交相辉映,江河湿地错落有致,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新区雏形初现。

规划先行 绘制发展新蓝图
   面对浩瀚长江、背靠壮丽老山。曾几何时,江南、江北一江之隔,发展差距却在十年以上。随着三年前国家级新区的设立,发展的“落后”标签不断远离南京江北。作为全国第13个国家级新区,科学的城市规划、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集群、强大的创新资源集聚,正成为推动新区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南京江北新区范围包括浦口区、六合区和栖霞区八卦洲街道,覆盖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化学工业园、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浦口经济开发区、六合经济开发区等5个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京港西坝、七坝2个港区,涉及江北17个街道,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0万。创建伊始,江北新区便被国务院赋予了“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即: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和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

2017年9月,江苏省政府传来好消息,《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顺利批复。根据规划,江北新区将形成“一轴、两带、三心、四廊、五组团”的总体布局结构。一轴:指沿江城镇发展轴;两带:指外环山水生态带、沿江生态带;三心:指浦口、雄州综合型城市中心及大厂生产性服务专业型中心;四廊:指方山—八卦洲、马汊河—八卦洲、龙王山—八卦洲、老山—三桥4个楔形廊道,是区域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城镇组团的主要增长边界,以及江北保护南京主城环境的清洁空气廊道;五组团:指桥林、浦口、高新—大厂、雄州、龙袍5个城镇功能组团。

此外,江北新区还进一步聚焦思路,提出建设“两城一中心”,即建设“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全力将江北新区打造成为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彰显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生态优先 绿色新区现雏形

“生态优先”是江北新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原则。94公里的长江岸线、16公里的滨江风光带、老山国家森林公园、金牛湖、珍珠泉……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新区建设始终不忘生态保护。滨江大道西侧正在施工的,是新区2015年4月开建的超大型生态景观工程“青龙绿带”,在日前记者的采访中,该项目一期工程已经接近尾声。这条长约7.5公里、总占地面积约88公顷的“绿带”贯穿新区核心区南北,直通老山,未来将建成启龙亲江公园、瑞龙郊野公园等5个公园,成为新区名副其实的“绿肺”。

同时,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框架迅速拉开。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北新区将打造水陆空兼备的综合交通枢纽。在城市道路系统上,江北新区将构建“六横十纵”的快速路网。从公共交通系统规划上看,区域内有都市圈轨道交通线路5条:宁和城际轨道、宁滁城际轨道南线、宁滁城际轨道北线、宁天城际轨道和宁仪城际轨道。都市圈轨道与城市轨道无缝衔接。规划城市轨道线路7条,形成市级中心三线以上换乘、市级副中心两线衔接、地区(新城)中心有轨道覆盖的总体布局。中心城区公交线网密度达4千米/平方千米,300米半径公交服务覆盖率达80%。

过江困难曾是江北发展最大的障碍,为解决“过江难”,南京市正大力推进长江五桥建设和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改造,目前江北新区已拥有11条过江通道,预计到2025年,江北新区将拥有22条过江通道,实现与主城区的无缝连接。

一批民生工程也加速推进。市一中江北分校已经交付使用;鼓楼医院江北分院正式运行;江北新区规划展览馆(新区市民中心)、南京美术馆新馆、南京江北图书馆等场馆建设也都在加紧推动中。一个“绿色、智慧、人文、宜居”的新区,将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在南京江北崛起。

“上天入地” 刷新空间新维度

智慧城市建设由来已久,但大多数城市智能只局限在智慧交通、人脸识别等单一领域。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数据分析等技术越来越贴近实际运用,借助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搭建一个和实体城市同步运行的数字世界成为可能。江北新区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的全过程、全要素实现数字化和虚拟化、新区全状态实时化和可视化、新区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

城市连通的地下,是城市运行的血脉,是城市智慧的大脑。在30米深的地下,一个480多万平方米的地下街区正在紧张建设。未来,这里将成为江北的商务休闲核心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江北新区在“地下”做文章。正在建设的江北新区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地下管廊,在国内首次将电力、通信、给水、再生水、燃气、雨水、污水、空调热力管、真空垃圾管9种管线,全部纳入约5米深的管廊内部,实现了对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等理念的综合运用。自2016年7月一期完工交付以来,就成了各地的学习样板。

2017年9月,作为扬子江金融集聚区的首个重大建设项目,投资300亿元、总规模118万平方米的绿地·江北金融中心正式奠基。主楼高度超过了苏州国际金融中心,刷新了江苏省“第一高楼”纪录。

同日开工的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一期工程,则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城市地下工程。这一将管廊、交通、商业、轨道等在地下实现相连和整合的超大“地下城”尚在规划阶段,已让人惊艳。据了解,这个地下城市最大埋深达46米、地下七层。地下一层是商业,二三层是停车场,快进快出,地面还给行人。再往下,是市政综合管廊,底层是城市轨道交通。所有地下空间和城市运行、市民生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连通共享。

“上天入地”,江北新区正以旺盛的动能向上生长、向下拓展城市功能,刷新了城市空间新维度。

记者手记:规划是方向、是路径。作为国家级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核心竞争力。在具体实施上,江北新区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开发建设理念,强化创新内生动力,积极引入海绵城市、小街区密路网、绿色建造、智慧城市等新理念,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逐步建立一个“绿色、智慧、人文、宜居”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对滁州而言,需要增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只有认识到位,执行有力,才能加速高端产业集聚,产生并释放产业集群效应,谱写一部谋而后动促产业崛起的壮丽篇章。

 构建城市空间形态 唐山打造站西片区“城市门户”

河北日报 2019年04月04日

3月21日上午,唐山市路北区站西片区提升暨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式开工,在唐山城市转型中担当着加快集聚外向型功能的“城市门户”建设由此拉开帷幕。

去年以来,唐山市以“一港双城”战略布局为引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承载力。今年,着眼于扩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能级、构建城市空间形态,唐山市以打造站西片区“城市门户”、南湖片区“城市会客厅”,唐山花海“城市后花园”为着力点,重构城市版图,拉开路北、路南、开平等5个主城区组团“五位一体”,曹妃甸、丰润、古冶3个城区“组群统筹”,其他7个县(市)“全域融合”的大格局、新框架。

“启动站西片区开发,是唐山市推进‘一港双城’建设,加速主城区融合的重要举措。”唐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付振波表示,以站西片区提升暨棚户区改造项目为切入点,唐山市将聚力打造外向型功能的“城市门户”形象,并形成对人流、物流、商流的巨大吸附和集聚能力,更好地示范引领、拉动带动经济转型升级。

按照规划,路北区将利用3年时间,使站西片区中心活力区初步形成唐山“城市门户”形象;利用5年时间,推进中央主轴及创新青年城、宜居家园坊建设,使“城市门户”更加现代化、国际化。到2023年,一个拥有创新创业功能和高端服务、高品质环境,宜居康养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城区将跃然而出。

在唐山市路北区站西片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该片区概念性城市设计规划图。从图中可以看到,站西片区即唐山火车站西侧的区域,位于主城区西部,东起京山铁路,西至外环高速路,向北与唐山高新区空港片区接壤,向南与丰南区国丰北区衔接,总规划面积29.4平方公里。

站西片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张力斌告诉记者,站西片区不仅坐拥铁路枢纽,境内还拥有长深高速两处出口,由片区核心区域到唐山三女河机场也只需5分钟车程。“将来京唐城际高铁建成后,这里抵达北京仅需要37分钟。”

“宝地要当宝,好事要做好。站西片区开发建设,是唐山市‘一港双城’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路北区的‘一号工程’。”路北区委书记安晓良告诉记者,本着“以世界眼光、国际视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的原则,站西片区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国内顶级规划机构和专家团队整体规划设计,确立了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和双创高地、打造医疗康养高地和品牌教育高地“两主、两辅”的区域功能定位,构建现代生产性服务、创新孵化与加速、医疗康养与品牌教育、行政中心预选址、智慧物流基地、休闲娱乐等六大业态体系。

由建设指挥部门前放眼望去,记者看到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围挡和一片片平整的土地。张力斌介绍说,目前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的,是以棚户区改造为主的土地整理和以路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据了解,按照规划,站西片区境内有村址20个,涉及村民1.96万户、6.63万人。

“土地整理是片区开发所面临的一大热点和难点问题。”站西片区开发建设指挥部负责人,路北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兰志刚介绍说,去年4月,路北区成立了站西片区开发建设指挥部,根据“政府主导、统一规划、连方成片、集中安置”的思路,将站西片区9个村划定为4个安置区实施棚户区改造,委托北京、大连等地知名院所进行规划设计,进行棚户区回迁安置房建设。与此同时,该区以群众得实惠为出发点,创新制订了两种补偿方案,群众可根据自家房屋特点,自行选择补偿方案,并且将回迁区建设方案细致到住房位置和公摊比例、配套设施、户型等技术指标。深入细致的工作得到群众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仅用60天时间就完成涉及4596户村民的改造动迁,签约率达到97%以上。

“随着项目正式开工建设,13条市政路网建设一并启动。”据介绍,到今年年底,随着13条道路的竣工通车,片区路网将初具规模,路北区与路南区、丰南区也将实现快速有效连接,主城区地位更加凸显。同时,按照基础设施、公共配套、绿化景观、民生项目、招商引资等“五个先行”的建设思路,市政设施和文旅项目将同步推进。

江干要打造“全域拥江”城市空间格局

杭州日报 2019年03月28日

一个巨型摩天轮,对一座城市来说,不仅仅是收点门票,或印上明信片。

你看,伦敦有“伦敦眼”,新加坡有“飞行者”,一经建成,就成为整座城市“最上镜”的风景。

杭州的摩天轮在哪里?一路沿江而上,就在江河汇流区。

眼下这片“白纸”,未来将打造一个“综合体航母”,配套摩天轮、景观步行桥、激光水幕秀等旅游娱乐休闲项目。可以说,这片主城区唯一尚未开发的沿江板块,迎来了蝶变的好时机,等来了发展的春天。

蓝图跃然眼前,江干箭已在弦。

由中共江干区委、江干区人民政府主办,杭州市江干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局、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江干分局承办的“向江来,成就将来——2019年江干区城市发展高峰论坛”,3月25日在钱江新城举办。

本次论坛以“服务企业、扩大固投、促进发展”为理念,旨在彰显钱塘江文化,宣传江干城市发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江干发展为城市化、国际化、现代化“三化融合”的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区和世界名城首善之区。

A.把握当下 江干竞争优势凸显

自古繁华的钱塘江畔,江干之变跃然眼前——

一片片腾空待建土地整理而出,一条条交通大道联片成网,一座座城市公园、公建配套应运而生,一个个城市符号和地标建筑也在钱塘江畔的滩涂之地拔地而起,通过近两年实施城中村改造,江干拓展出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为拥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资源空间。

从杭州的“菜篮子”、农业强区到市场大区,再到民营经济强区,江干已成为杭州资源要素集聚的高地、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区之一。同时,该区牢牢把握“城市东扩”“决战东部”等机遇,加快城区改造重建、城市功能重组和产业腾空重塑,坚定不移推进城市化、国际化、现代化“三化融合”发展。

特别是G20峰会、B20峰会之后,江干实现了“从菜地迈向CBD、从金球迈向全球、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华丽蝶变,真正成为杭州经济、枢纽、行政、文化新中心。

就拿区位优势来说,江干有完善便利的交通网络,汇集了高速、高铁、航空、轨道交通、运河水运等各种现代交通方式。其中,硬件配套首屈一指。目前,江干区内已运营地铁线3条、24公里、19个站点,正在建设的地铁线6条、38公里、35个站点,正在规划设计地铁快线3条、18公里、4个站点。

此外,江干还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在“城中村”改造中全面实施“模拟审批”,在产业类项目中实施“告知承诺制”,通过前移模拟审批起点、前移项目招标程序、前移中介审批服务时间等手段,实现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交付。

就拿常青区块安置房项目来说,从立项至开工仅用时40天。

B.激荡未来 江干蝶变再出发

马克•吐温曾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中写道,在芝加哥,“人们总是擦亮神灯,唤出魔仆,设想和实现新的不可思议。”

如今的江干,就像是那盏“神灯”,正处于快速蝶变、腾飞跨越的风口潮头之上,抢抓“后峰会、亚运会”时期重要机遇,全方位推进城市化、国际化、现代化“三化融合”,高水平全面建设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区和世界名城首善之区。

其中就包括要善待民营企业、爱护民营企业、尊重民营企业家,着力打造最适应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第一区。

比如,打造社会投资江干模式,落实“标准地+承诺制”改革要求,确保投资项目“一次性告知、一窗受理、90天必定完成”。

此外,还要持续推动不动产交易、市政公用服务报批、商事登记等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无差别服务”,打造“移动办事之城”示范区,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率和满意率走在全省前列。

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的同时,江干还要发展最完备的产业。

“作为建筑业强区,我们有通达这样的特级企业,有浙江城投、杰立、中豪等这些建筑一级企业;作为园林绿化强区,我们培育了杭州园林、元成环境、杭州中艺等优质企业。未来,江干建筑业要继续做大做强,将产业链条做长做精,促进建筑业‘一体化’发展。”江干区副区长袁雁飞说。

接下来,江干还要抢抓大湾区建设机遇,统筹抓好“湾区之芯”总体规划,以“每一寸土地都是自己的”工作理念,重点谋划钱江新城二期连堡丰城项目,贯通城东新城以及艮北新城东西、南北的杭城东部发展主轴,打造最具潜力的发展轴和“全域拥江”城市空间格局。

一张蓝图绘到底 临沂新一轮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开启

沂蒙晚报 2019年01月23日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临沂市将加快实现六个新突破,在提到“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加快实现城市品质新突破”时说,今年将强化“多规合一”,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向北加快北城三期开发建设,向东规划国际生态城,向南加大罗庄片区旧城改造力度,向西将临沂商谷、高新区拓展至新西外环,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

报告进一步解释,将加强沭河两岸生态保护和开发,科学制定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有序推进中心城区由“一河为轴”逐步迈向“两河时代”。

报告提出,实行片区化开发,要强化系统思维,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加快高铁、奥体、相公、商谷、火车站、枣园等重点片区建设步伐。突出“一城绿色半城河”水城特色,联动开发“水、岸、滩”,一体打造“堤、路、景”,把生态自然美融入城市。

一段令人回味的历史

一张蓝图绘到底,让临沂人想起,2002年,临沂市确立“以河为轴、两岸开发、建设滨水生态城”的总体思路,拉开了建设大水城、打造以水为魂城市建设的序幕,使城市发展迈入新纪元,彻底改变了老区形象。

也让人想起2018年的临沂市《政府工作报告》:“抓好北城新区二期开发,启动高铁片区建设,推进西部新城、东部生态城、南部循环经济区开发和莒南撤县设区,拓展中心城区‘北上、东进、南优、西强’发展空间。”

水是生命之源,城市之魂,梳理临沂城市发展的脉络和足迹,就会发现临沂的大的城市发展战略都是围绕水做文章。

临沂水系发达,因濒沂河而得名。2003年,临沂市实施城镇化主导战略和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充分利用好沂河丰富的水资源,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特色,城市建设以沂河为轴心破题,邀请吴良镛、周干峙等全国著名规划专家制定《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由中国规划院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明确了“以河为轴、两岸开发、北上东进、南优西连、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战略,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滨水生态城、现代商贸城”的城市发展定位,描绘了“滨水生态城”建设的宏伟蓝图。沂河以西通过旧城改造,重点建设现代国际物流城,沂河以东重点打造工业产业平台。

14年,“以河为轴、两岸开发、北上东进、南优西连、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战略激发了临沂这座城市的无限潜力,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治理沂河、祊河、涑河等八河,使得沿线成为展示人文、自然景观的大型开放式生态园林景观带,同时以城市道路、路灯照明、园林绿地、广场游园、环境卫生、河道整治等为重点的一大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开始逐步实施,我市以惊人的速度奔跑在城市建设的道路上,沂河水面上横卧着鳞次栉比的大小桥梁,先后近百条城区主干道新建、改建,不计其数的房产项目拔地而起,大美新临沂成为齐鲁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行令人期待的脚印

当前,临沂市正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部署要求,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化创新驱动释放经济发展新动力;通过淘汰一批落后产业、改造一批传统产业、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通过加快实施立体交通规划、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引进培养人才智力、发挥中心城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增创新优势。

2018年4月13日,临沂在全省率先获批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总体规划,这是山东批复的第一个市级总体方案,布局是“一城引领、两廊带动、三园集聚、全域协同”。其中“两廊带动”,就是规划建设沿京沪高速现代化商贸物流走廊、沿沂沭河生态走廊,在沂沭河之间谋划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国际生态新城,通过资源整合、产业集聚,打造业态新区、生态样本。

同年4月16日,全市新旧动能转换暨开放型经济、招商引资工作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在沂沭河之间谋划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国际生态新城,通过资源整合、产业集聚,打造业态新区、生态样本。4月29日,河东区新旧动能转换暨开放型经济、招商引资工作动员大会召开。河东区委书记隽新阳要求,要明确目标,高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国际生态新城。要扬优成势,按照水、城、人一体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人在城中、城在水中、林水一体的生态样本;要瞄准“343”的产业发展规划,抓传统产业转型、提升,优势产业扩规模、提档次,新兴产业大招引、抓集聚,努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业态新区;要高点定位,超前谋划,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突出临沂特色、河东优势,建设校城一体的东部大学城;要高点布局,承接全市科创功能,深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打造科教创新中心为引领,以科技平台、人才引进为重点,建设集聚创新力的沂蒙智谷;要强化支撑,聚焦现代金融产业,建设富有活力的凤凰金融城。

同年8月,河东区委副书记、区长姚运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将聚力文化河东建设,构建沂河文化带、沭河文化带、长虹岭文化带和红色文化传承区、文物保护区、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三带三区’文化格局,全力创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区’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生态城的文化构建进入规划视野。

2018年10月15日,《临沂国际生态城空间战略研究》项目编制启动会召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为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动东进战略实施,邀请了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沂河、沭河之间的河东区、经开区全域,以及沭河东岸的莒南县和临沭县七个乡镇,约1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开展临沂国际生态城空间战略研究。本次会议就启动《临沂国际生态城空间战略研究》项目,进行座谈并部署安排有关调研工作。当日下午,河东区《临沂国际生态城空间战略研究》项目编制座谈会召开。会上,与会人员听取了设计单位的情况介绍,各单位、街镇根据部门职责就产业定位、土地利用、交通布局、旅游发展以及限制因素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会议要求,各单位要加强与规划设计单位的对接沟通,搞好配合,共同做好临沂国际生态城空间战略研究工作。

一声令人振奋的号令

我市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即将到期,新一轮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已开始谋划。

据悉,新的《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将坚持世界眼光、专业水准,科学描绘未来临沂的“成长坐标”和路线图。《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邀请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毛其智担任顾问、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团队承担编制任务。

按照要求,我市在城市功能布局上,要拓展中心城区,完善功能分区,推动形成“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紧凑高效的中心城区空间格局,合理布局中心商务圈、新型工业圈和都市农业圈,努力做大做强城市经济。继续做活做足“水”文章,构建“九水绕城、城水相依”的城市风貌,进一步把城市规模做大、布局做优、产业做强、环境做美,提升载体功能和品质形象。在城镇规划体系上,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一盘棋”思路,促进市县乡村“四级联动”,让城市经济当好龙头、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园区经济对标赶超、镇域经济竞相发展、农村经济生态高效。

在市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市长孟庆斌向全市人民作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强沭河两岸生态保护和开发,科学制定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有序推进中心城区由“一河为轴”逐步迈向“两河时代”。

临沂,加快了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也正加快了东进战略的实施步伐。

临沂,将进入一个城市发展新时代。

 武汉提出:把最好的城市空间资源用于创新发展

长江日报  2019年01月09日

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中央强调要更多地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解决矛盾。武汉此次全会释放出信号,要彻底转变观念,下大力气解决市场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深化市场化改革,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

全域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行动,让创新真正成为第一动力

创新对于城市的重要性,全会再次重申,“始终把创新摆在全市工作核心位置”“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打造全球创新要素集聚高地”等表述在全会报告中多次出现。

其中,启动实施“全域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行动”是一大亮点。具体来说,就是要围绕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大幅拓展创新空间、大力提升创新能力,让创新真正成为各功能区和城区发展的第一动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全会要求各区:因地制宜、因产制宜、因企制宜,拿出最好的空间资源,以市场化机制创建科创园区,加快推动创谷、环大学创新带等提质提速拓面发展;同时通过配套环境的打造,确保创新创业者享受到低成本便利,确保创新创业园区专注创新、永续发展。

支持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等领域

如何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武汉市探索提出,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提升民间投资规模,鼓励支持引进民间投资更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为民间投资提供广阔空间,促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同时,制定实施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更多运用市场化办法解决民营企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促进优质企业更多涌现、更快发展。

大幅精简“负面清单”,对外服务一个网站一个APP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全会提出,各级政府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上,不断降低全社会营商成本,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做到“对外服务一个网站一个APP,对内办公一套系统一个平台”,完善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机制,提高服务效能。同时,要搭建政商交往、政企沟通制度化平台;确保民营企业家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加强政府诚信建设。

自贸区武汉片区建设方面,全会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综合保税区建设,大幅精简“负面清单”,提高通关效率,进一步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努力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推动汉正街等传统商业街区加快复兴,鼓励社会资本复兴“老字号”

1979年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开放拉开了全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大幕,当时就流传着“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街”的说法。

随着时间推移,有形的汉正街市场变小了,无形的汉正街仍在长大。汉口北等新兴市场集群的发展,为“货到汉口活”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再铸“货到汉口活”新辉煌,全会提出,要传承武汉商业文明基因和“敢为天下先”精神特质,谋划建设全国市场枢纽,推动汉正街等传统商业街区加快复兴,与汉口北等新兴市场集群联动发展,加快建设中国(武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提升武汉“买全球、卖全球”商贸流通功能。

同时,要加快推进三镇商圈差异化发展,打造新时代高品质汉正街,推动江汉路、汉街等一批商业街加快打造高品质步行街,鼓励社会资本复兴“老字号”,支持各区打造知名商业地标。

支持建设“联合实验室”,推动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深度应用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自动化、数字化、网联化汽车产业新时代正在加快到来。武汉产业迭代发展的需求,越来越紧迫。

基于此,此次全会上,武汉市对“加快发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作出若干部署。

比如,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武汉市提出,要大力支持武汉大学与小米联合成立的“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建设,培育集聚一批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深度应用。

构建“一都一枢纽、两城四中心”,打造“武汉服务”品牌

全会提出,我市将通过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加快打造“一都一枢纽、两城四中心”,构建服务业产业新体系,形成服务业发展新亮点,打造“武汉服务”品牌。

八大行动包括: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建设世界“设计之都”、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中部金融中心”、建设“国家级会展中心”、建设“国家商贸中心”、建设“国家健康服务中心”、建设“国际滨水旅游名城”。

以千亿为新起点,实施区级经济倍增计划

高新技术企业是推动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全会提出,我市将对标国内先进城市,紧盯企业数量、产值、贡献率三项指标,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

同时,大力实施区级经济倍增计划,推动区级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其中明确,江汉区、武昌区、江岸区、洪山区、汉阳区等5个经济总量过千亿的中心城区,要以千亿为新起点,对标先进、快马加鞭,提高经济密度;硚口区、青山区要坚持产业转型和城区转型同步推进,再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在转型中加快迈向千亿城区。同时,增强新城区综合实力,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蔡甸区突出主导产业,加快迈入千亿城区。

重磅!武汉十三五城市空间规划公示!

长江新城、长江主轴…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长江日报 2017-03-16

日前,由武汉市国土规划局编制的《武汉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十三五”规划》,在其官方网站公示,面向全市公开征求意见或建议。记者注意到,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长江主轴”“长江新城”,正式纳入我市“十三五”规划。

规划指出,武汉当前处于快速城镇化向稳定城镇化换挡、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市城市格局将由“1+6”向“133”转变,即构建“1个主城+3个副城+3个新城组群”的城市空间格局,而长江主轴、长江新城是本次规划的最大亮点之一。

关于长江主轴

按照此次公示的规划,长江主轴将重点围绕武汉主城区长江段,集中展现长江文化、生态特色、发展成就和城市文明,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以长江主轴为统筹,打造城市交通轴、发展轴、文化轴、生态轴、景观轴。

长江主轴将强化城市功能与活力、景观与形象、生态与旅游、交通与基础设施、文化与品牌五大方面的提升。围绕它们,将重点建设长江左岸大道、右岸大道,加密垂江通道,串联慢行网络;建设集中反映“江城”景观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打造“长江都市画廊”;建设垂江绿廊,联通两岸绿网等。

关于长江新城

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我市将启动规划建设长江新城,对标世界一流标准,以超前理念、世界眼光,打造代表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区。

长江新城具体目标为,突出中心功能,建设能够体现武汉“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地位的高端现代服务中心;突出创新驱动,建设能够体现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战略功能的创新创意产业基地;突出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体现长江大保护、做足水文章的生态示范窗口。

目前,我市已成立专班,开展了关于国际一流“新城”“主轴”的案例研究工作。“长江新城”对标巴黎的拉·德芳斯、伦敦金丝雀码头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陆家嘴金融城、杭州钱江新城、广州珠江新城等建设案例;“长江主轴”学习了巴黎中轴线、伦敦泰晤士河轴线、香港维多利亚港轴线、纽约哈德逊河轴线等案例。国际一流案例的经验表明,“新城”“主轴”是世界一流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要素,可成功实现城市地位、功能和形象的大幅提升。

2020年

武汉人的生活将有哪些改变?

武汉市国土规划局对外公示的《武汉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十三五”规划》告诉大家,在家门可口观看世界军人运动会,欣赏世界音乐节;出趟门可在邻里中心“一道汤”搞定健身、买菜、购物;我市轨道网络总长将达到400公里,南湖、后湖、卓刀泉、白沙洲等地居民出行也将更便捷。

建成四环及5条以上放射性道路

根据规划,武汉“空、铁、水、公”枢纽功能将全面提升,目标为畅通二环、提升三环、建成四环、东扩外环,新建5条以上放射性道路,打造环射成网、循环连通的“五环十八射”快速路网体系。

市区通行能力将得到提升,除长江左岸大道、右岸大道外,还将重点建设汉江大道、友谊大道-中山路、江北快速路等6条快速路。到2020年建成总长约400公里的轨道网络,启动研究第五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并报批。此外,南湖、后湖、卓刀泉、白沙洲等出行不便区域,也将加密次支路网。

一批国际级文体赛事将在汉举办

市民在家门口将能欣赏到更多世界级文化演出和体育赛事,包括国际杂技艺术节、世界音乐节、洲际体育专项赛事、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武汉网球公开赛、国际马拉松、世界飞行者大会等节庆和赛事。

同时,突出打造光谷片、沌口片、盘龙片等3个体育特色功能区。这些区域将加快重点体育场馆的升级改造和建设。

建设一批“集中式”邻里中心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分类推进建设一批“集中式”邻里中心和“分散式”邻里中心。邻里中心分布依据功能和区域需要,以及土地资源条件,将菜场、医疗、养老、文娱等各类基础设施和服务集中建设,市民在中心内便能解决基本生活需求。每个邻里中心平均覆盖服务人口5-7万人。

在此期间,我市还将同步考虑生活、服务平衡,加快棚户区拆旧排危,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公共交通干线站点和快速交通周边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和中小套普通商品住房建设。

新建湖泊公园32个,绿道1300公里

市民出门也能享受更多绿色。我市提出目标,近期城市绿化水平将全面达到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基本实现生态轴、环、楔贯通。

各中心城区将重点打造1个滨水公园,各开发区、新城区重点建设1个郊野公园,新建湖泊公园32个、山体公园13个、“三小绿地”200个、景观大道25条、绿道1300公里,整体绿化水平达到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融入国家战略 拓展城市空间

聊城:从运河畔走向黄河边

聊城日报 2019年11月01日

编者按京杭大运河是一部流淌着的历史,它见证着明清时期聊城“舟楫如云、帆樯蔽日”的繁荣盛景,也记录着聊城自“水路”衰落后的困顿和沉寂。同时,地处黄河流域的聊城也曾饱受黄河决口带来的灾害。时光荏苒,如今聊城境内黄河两岸绿树葱茏,绵延一百余里的黄河休闲旅游带初绽芳容。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近年来,聊城坚持规划引领,在国家战略中找准城市发展定位,进一步打开了城市发展的空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聊城市城区水系专项规划(2016—2030)》草案出炉,“全域水城”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出台后,聊城加快编制《聊茌东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在3173平方公里的版图上,以如椽巨笔擘画出“江北水韵城、国际健康城、区域中心城”的魅力蓝图。

在本篇报道中,记者力图从规划的视角展示聊城城市空间发展趋向,解读城市发展中生态密码,敬请读者关注。

今年6月,茌平撤县设区,聊茌东都市区建设驶入快车道。聊城的城市发展空间从运河畔走向了黄河边,聊城正式从“东昌府时代”迈向了“聊茌东时代”。

风从运河来

10月18日至19日,中国大运河·江北水城文旅大会暨第五届运河论坛在聊城举行。

本届运河论坛注定不同凡响。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清晰勾勒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在此背景之下,大运河沿线城市如何更好地保护运河、传承运河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聊城的回应坚定而自信。“我们着力将运河聊城段打造成为‘文化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荣的河’”。市委书记孙爱军在大会致辞中说,聊城将通过沿途乡村旅游、温泉养生、体育健身等一系列项目建设,实现“游运河、泡温泉、尝小吃、品阿胶、做好汉、研文学、聊聊城”的独特旅游生活休闲方式,力争使聊城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最具吸引力的生态旅游文化名城。

聊城因运河而兴,是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九大商埠之一。大运河哺育了聊城,串起了历史的荣耀,承载着当今的辉煌,也昭示着前景的光明。聊城历来重视运河保护和运河文化的传承。借助大运河成功申遗的东风,聊城迅速把城区水系规划提上了日程,构架起“两轴三环、四湖多线”的城区水系结构。其中,古运河历史文化轴的地位十分突出。

根据《聊城市城区水系专项规划(2016—2030)》,我市将围绕古运河历史文化轴,全力打造京杭大运河历史风情廊道。该廊道将建成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隆起带,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最集中的展示区,水乡特色、河湖风光最美丽的风情园;重点打造“会通古运河,聊城故事多”旅游品牌,加快建设“两城七镇”,即东昌府区、临清市,以及七级古风怀旧小镇、张秋运河文化小镇、阿城运河文化小镇、戴湾贡砖创意小镇、魏湾有机生活小镇、梁水葫芦艺术小镇、李海务温泉度假小镇。

专项规划的实施,为“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增添了更多灵动气息和韵味——修复后的临清钞关、陈家大院、山西会馆等古建筑焕发新活力;东昌毛笔、临清贡砖、东昌葫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赢得越来越多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聊茌东”迈出新步伐

如果说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是支撑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脉,那么聊茌东都市区就是聊城发展的新引擎。

今年6月,由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的《聊茌东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获聊城市政府批复,聊城中心城区“西拓南展、东优北延”有了更加具体的行动指南。

打开聊茌东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图,“一心、一带、两轴三组团”的布局十分清晰。“一心”即聊茌东都市区主核,规划范围为济聊高速公路以南,湖南路以北,德上高速公路以东,东环路以西;“一带”即京杭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带,串联都市区内斗虎屯镇、梁水镇镇、古城区等重要节点,向北对接临清,向南对接阳谷七级、张秋等运河名镇,打造聊茌东都市区范围内的旅游高地;“两轴”即两条东西走向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北轴”为济聊邯城镇产业发展轴,东接德州市齐河县、济南市化工产业园区,西经冠县至邯郸,是都市区重要的重化产业、制造业发展轴,也是重要的交通走廊,规划建设中的聊长邯城际铁路,将串联山东半岛城镇群、冀中南城镇群和晋南城镇群;“南轴”为济聊郑城镇产业发展轴,轴线中东段对接济南长清区,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产业,同时具有承接高校科研转化的功能,轴线中西段对接阳谷和莘县的产业发展基础,培育先进制造业、高新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三组团”即聊城中心城区、茌平中心城区和东阿中心城区。

在高水平规划的引领下,聊茌东都市区建设日新月异,尤其是沿黄地区“颜值”有了大幅提升。根据《聊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我市在城市东南部沿黄地带着力打造黄河休闲旅游带,同时高标准推进东阿国家级森林公园、二干渠休闲绿道走廊建设。为此,我市专门编制了沉沙池湿地景观规划,规划充分保持原生态景观格调,利用池间连接渠及规划游览路将东西两池连接,形成“一体两翼、东蓬西荷”组合式双景区结构。经过两年时间建设,景区内白蜡、红叶榆、雪松等苗木栽植面积超过133.33公顷,建成了木栈道、水车、荷花池等景观小品,风景如画的位山湿地公园在黄河边落成。据统计,近两年,位山湿地公园吸引游客80万人次,逐渐成为水城旅游的一大看点。

目前,黄河森林公园百里长堤绿树葱茏,鱼山景区、艾山景区建设全面提速,聊城迈向黄河边的建设步伐坚定而铿锵。

空间拓展中的生态“基因”

“东昌府时代”跨入“聊茌东时代”,聊城城市发展空间实现倍增。与此同时,狠抓生态文明建设、牢牢坚持新发展理念已经化作这座城市的“基因”,精准把控着聊城发展的方向。

科学规划、久久为功,聊城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上也交出了一份份闪亮的成绩单——2009年、2013年和2016年,聊城先后三次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检查,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自2016年1月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正式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申请,到2018年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聊城三年时间里新增国土绿化面积40533.3公顷,探索出了平原地区国土绿化工作的新模式、新路径;今年10月中旬,东阿黄河森林公园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正式评选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成为山东省两家入选单位之一。

环境品质也是生产力。坐拥丰富的旅游资源,聊城的决策者清楚“生态立市”的重要性。从“双轴双核、四横四纵、网状多点”的绿地布局规划,到“二河、四湖、蓝脉串城”中心城区河湖水系结构,再到“一核、一廊、三带”的市域水系旅游空间规划,聊城坚持科学规划先行,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城市扩容的每一寸土地之上。

“六脉交融”是聊茌东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亮点,也是聊城从城市规划层面突出“生态”二字的直观体现。其中,“蓝脉”水系网络着重恢复退化水体、投建部分新景观水面;“绿脉”生态系统结合基础设施廊道与非建设空间,主动构建生态节点与廊道,串联现状生态斑块;“气脉”建设方面,加强构建大面积水体、林地、农田等生态冷源,同徒骇河、东昌湖、湿地和森林公园等水体和绿地一起,调节都市区微气候;“文脉”集中展示都市区深厚的文化风采;“经脉”即完善供水、排水、环卫、供电、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网络,支撑保障都市区可持续发展;“动脉”即优化都市区综合交通体系,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紧跟国家战略,聊城发展不断迎来新机遇。

今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聊城东部黄河咆哮百余里,过境黄河水资源420.3亿立方。如何以更高标准打造黄河森林公园康养基地,怎样打造独具特色的黄河休闲旅游带,是迈入“聊茌东时代”的聊城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