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外地经验
外地经验

保障和改善民生专题信息

发布时间:2020-06-10  |  浏览:

南阳重大民生领域改革特色鲜明、亮点纷呈

2020-01-22 南阳市财政局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今年市委明确由市财政局负责牵头推进市重大民生领域改革,局党组一致认为这是市委、市政府对财政部门的高度信任,一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改革工作的部署,发扬“敢啃硬骨头”的作风,切实履行牵头责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领衔推动24项民生领域改革任务,确保改革事项干一件成一件,而且特色鲜明、亮点纷呈。

  市财政局勇担当善作为,力促民生改革扎实推进。局领导带头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积极参与改革项目的调研论证、方案制定、督促落实,以上率先、示范带动抓改革;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问题导向,有解思维,赵鹏、王景文、刘德安等局领导班子成员牵头组织专班,主动融入部门重点民生改革,就确保医保基金平稳有序运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转变“医保救助工程”运营模式等重点、难点改革事项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有效应对措施,积极服务市委、政府领导决策。加大民生资金保障倾斜力度,2019年全市民生支出563.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有力保障了各项民生事项早落地,群众早受益。专项小组办公室有效协调、强化宣传,上报的积极采取措施推进民生改革的做法等改革信息,被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网站等转载。

  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落实教师待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我市印发了《南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就教师编制、招聘、培训、职称评审、住房保障等提出了众多实招和硬招。2019年全市普通高考实现“九连增”。特别是在市财政局调研测算后,提出在省定政策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对公办寄宿制普通高中教师补助的两项地方政策,其中班主任津贴,我市较省定标准提高100元,按照500元/月执行;从去年9月份对市直公办寄宿制普通高中教师进行补助,以班级为单位按每班每月6000元补助,在全省属于创新、独有的做法,标准在各省辖市中最高,相关建议获得市委、市政府认可。市教育局切实组织落实好相关政策,受到广大教师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市民政局强化“政福保”工程,撑起民生保障伞。注重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2019年共结案1183 笔,救助金额 1767.7 万元。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获得副省长武国定批示肯定;受到中国人保财险董事长廖建明肯定;河南日报进行专题报道;市委书记张文深、市长霍好胜批示予以肯定。

  市医保局深化“医保救助工程”, 助力精准脱贫。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医保救助工程以来,截止2019年底累计补助288.1万人次,累计补助金额2.28亿元,其中当年补助154.9万人次,补助金额 1.25亿元。困难群众普遍反映,就医报销多了,花钱少了,服务也好了,患重特大疾病治疗费用不再担心了,切实解决了我市农村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市中医药管理局创新体制,全力建设中医药强市。从体制上率先实现了“中西医并重”,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中突破和创新,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充分肯定。高举仲景文化旗帜,推进“医、保、教、产、研、文、贸”七位一体发展。南阳获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城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

  市卫健委推进为民惠民医改,提高诊疗水平。着力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引导诊疗资源下沉,积极争取西峡县、卧龙区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县域综合医改试点县区。鼓励城市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在人才引进使用等方面加强合作,提高县级医院诊疗水平。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医保支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实现贫困人口100%签约和履约。

做强民生保障,提高幸福青岛的“含金量”

青岛日报 2019年02月19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社会建设水平,做优民生工程,做强民生保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我们立体、综合、全方位地“搞活一座城”的题中应有之义。“把筹办峰会的‘常态’维持好,巩固提升在城乡建设、文明创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成果,扭住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努力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省委书记刘家义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山东服务保障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铿锵有力。“要牢固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春节前看望慰问坚持节日生产干部职工时语重心长。

“工作落实年”为导向,把“搞活一座城”、放大峰会效应作为更好地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的过程,作为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的过程,作为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的过程,用拥有更高“含金量”的幸福为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垒石夯基,青岛必将在社会建设上持续率先走在前列。

持续推进民生改善,群众支持是“搞活一座城”的力量之源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要多打造市民休闲观光、健身活动的地点,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丰富多彩。”2018年6月1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李沧区上流佳苑社区,在社区食堂,他亲切地问“吃得好不好”“价格贵不贵”,又走到餐桌前俯身察看,来到售卖窗口察看饭菜品种。人民的生活,总书记念兹在兹、记挂在心。

现如今,总书记视察过的社区食堂更加热闹,更多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午饭问题得到解决。“我们今年将建一个养老机构,为社区生活困难、无人照顾的老人提供精准化服务。”上流佳苑社区党委书记李存业告诉记者。

发展最终目的就是要增进民生福祉。可以说,在增进民生福祉上放大峰会效应,正是青岛对“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民生解读。要解读得透彻,就必须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推动 “幼有所育、学有优教、劳有应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贫有力助”取得新进展,达到新水平。只有让青岛的市民真正地、持久地享受到峰会带来的民生福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

得益于新搭建的远程会诊,西海岸新区藏南镇胡家庄村民朱兴国就享受到了这一 “福利”。视频另一头,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医生李霞在20多公里外为他制定了治疗计划,省去了朱兴国一天的奔波。西海岸新区在全国率先启动健康服务共同体试点工作,整合区、镇、村三级卫生健康资源,打通了城乡医疗“最后一公里”。

这只是青岛持续推进民生改善的一个缩影。峰会服务民生“零距离”经验做法,是峰会留给青岛的宝贵财富,不能丢,也丢不得,今后唯有不断总结发扬这一经验做法,才能在深化民生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上走得更远,才能推动民生质量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这是青岛2018年交出的“民生成绩单”——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1156.2亿元,增长9.3%,新建改建60所普惠性幼儿园、58所中小学、100所中小学标准化食堂,完成300所农村薄弱学校信息化改造;市立医院东院二期、青大附院东院二期建成使用,增设18个院前急救站……

数据可谓抢眼。但,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越来越高,民生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推进学前教育继续向公益普惠发展?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以及中小学标准化食堂数量能否进一步增加?普通高中新建改建的力度能加大多少?家长们关心的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基本服务能否落到实处?这些都是党委、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只是民生的一部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怎么进一步解决?“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不能只是口号,相关部门会出台哪些举措?体育事业、食药安全等问题同样跟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寒意阵阵,但越在此时,民生实事越要保持温情暖暖。毕竟,群众支持才是“搞活一座城”的力量之源。

社会保障扩面提质,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完备的社会保障,是一座“活力之城”经济发展的“调节器”,社会发展的“稳定器”。

经济发展追逐着高质量,民生保障服务同样需要高质量。只有这样,青岛才配得上“峰会城市”的光环。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技能人才支撑计划,打造“升级版”创业孵化体系,推进大众创业工程、返乡创业工程,实施家庭服务业发展促进计划,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可喜的是,在就业、收入、社保、居住等方方面面,青岛已经将保障标准瞄向了更高。

“如果没有红岛经济区众创服务事业部的帮助,单靠我们这一群技术员冥思苦想,大概一时半会儿都想不出个盈利模式来。”说起创业项目的发展,青岛海纳能源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高存兴深有感触地说。国内首创用物理过滤的方法给工业润滑油做 “透析”,技术成熟,但创业之后的经营反而成了难题。怎么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经济价值?红岛经济区(高新区)创业工坊的全能创客导师为高存兴及同事提供了个性化服务、出谋划策。与高存兴一样,数以万计的创业者们正在通向成功之路上拼搏着。对于他们,党委、政府的引导扶持不可或缺。今年青岛计划政策性扶持创业1.5万人,可谓给这批创业者们送去了福音。

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在青岛,一张社会保障网将人们的后顾之忧稳稳托住。记者从民政、人社等部门了解到,2019年我市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计划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将抓好就业困难人员、贫困人口就业,实现就业1.5万人;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支持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合理收入。

不忘初心,才能行稳致远。伴随着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得到了不断深化,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不断健全,青岛的中等收入群体将得到培育和扩大。

住房牵动着万千市民的心,我市正在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对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的保障力度。只有心系着居住在“城”中的每位市民,“城”的温度才能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与此同时,今年青岛将制定全市住房发展规划,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搞好“一城一策”试点,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支持企业利用自有土地依法合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探索共有产权住房制度;实施住房保障6000套(户),启动棚户区改造2.8万套(户)。

今年是山东省“工作落实年”,这些人民群众期盼的好政策能否得到落实,有待年末人民群众给出打分和评语。

共建共治共享,着力提升基层社区治理能力水平

每当夜幕降临,家住海宁路的张亮都喜欢到海边走走。峰会前,40多公里的滨海木栈道实现了贯通,他可以沿着木栈道欣赏到更远处的海岸线风光。

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筹办,使得这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广大市民也真切感受到了城市环境的巨大变化。全市人民团结协作、同心同德服务保障峰会的经验做法,铸就了这座城市的辉煌,也成为了青岛“搞活一座城”的“法宝”,这一“法宝”正在运用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也在青岛加快构建中。

“搞活一座城”需要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目前,峰会安保维稳工作经验做法已总结提升,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城乡社区警务建设的深化中、基础要素动态管控的强化中,全域智能预警防控体系日益构建完善,青岛正着力打造全国最安全最稳定最和谐的城市。

今年春节期间,红石崖街道专职网格员席凤娇一直坚守在一线,每天奔走于社区的大街小巷和居民院落为居民们服务。“春节期间很多KTV、火锅店正常营业,我的工作就是通过巡查,确保大家安全过节。”席凤娇表示。这些网格员们在顺利完成上合峰会保障任务后,“整编制”保留了下来,送温暖、解困难、保安全,继续为群众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

“和谐大院”则是峰会后社会治理结出的“新果”。“峰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振了街道发展的信心,我们将重点放在了提升基层社区治理能力上。”西海岸新区滨海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高鲁东表示。去年年底,集合了民政、劳动保障、计生等125个服务项目的“和谐大院”开了门,街道群众在这个2500平方米的两层楼里基本可以将大小事一站解决。

将视角放大,青岛市目前正在着力提升城市管理和运行精细化便利化水平,城市环境整治也在持续推进,居民楼院和背街小巷环境品质向国际大都市看齐……毋庸置疑,这座城市社会治理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但从不少城市创新案例来看,经济、行政、法律、科技等手段都已综合运用其中,青岛的步伐也需迈得更大些,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还有不小提高的空间。

“帕累托最优”为目标,建设协调发展的典范、和谐栖居的家园

“到2020年,80%村庄的污水得到有效处置,全区有条件的村庄实现冬季清洁取暖,管道天然气敷设到80%的农村社区……”这是即墨区在“搞活一座城”指向下,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建设的新布局、新目标。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提升社会建设水平,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至关重要。我们“搞活一座城”,必须要有全域“大视野”,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导,在全域视角下加速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源分配效率迈向“帕累托最优”。

我们要盯住率先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跳出主城区的概念,根据城市功能区定位,在区市特别是平度、莱西等北部区域增加教育、医疗、市政、养老助残、社区服务、公共文化体育等领域的设施布局,进一步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我们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郊区、向广大镇街乡村延伸。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为重点,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区。

我们要加快区市民生实事办理,不断释放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实惠和红利,用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惠民“大礼包”点燃城乡居民的兴奋点,为他们托起“稳稳的幸福”。

我们要加快区域交通一体化布局与推进,加大地铁、高铁、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的建设步伐,让越来越多的区域融入到“都市圈层”,进入大青岛“同城时代”。

如此,这座城市的“南北差距”“城乡差距”必将加速度地缩小,民生福祉必将在全域全面高质量发展中日益提升。

瞩望未来,社会建设面临着更多全新的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乘势而上,狠抓落实,社会建设一定能为“搞活一座城”提供澎湃力量,放大峰会效应和城市发展的丰硕成果也必将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到全市人民。

江苏:改善民生,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江南时报网 2020年05月21日

近年来,江苏始终把“人民生活高质量”作为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重要内容,聚焦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做强富民支撑,让百姓生活更宽裕

人民生活高质量的体现之一,在于生活更加宽裕。对于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工资性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只有就业稳定,收入才能稳步提升。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江苏把富民产业作为最强支撑,推进产业升级和就业结构升级联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就业创业量质齐升,就业工作再次受到国务院的表扬激励。

5月17日下午,南京江北新区举办了一场“就业江北、云聘未来”的网络招聘活动,以直播形式向广大高校毕业生发布招聘信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毕业生龚征宇通过直播活动,与一家企业初步达成了储备干部的岗位协议,“网络招聘非常直观、方便,在家就可以了解到很多就业资讯。”

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招聘、毕业生现场求职造成很大影响。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及时就业,省市就业主管部门积极行动,全省各地先后举办各类网络招聘会800多场次,先后有4.3万家次用人单位网上发布岗位92.3万个次,52.8万人次投递简历。

在密集举办各种网络招聘活动的同时,我省还进一步扩大国有企业招聘,提高事业单位、基层服务项目中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大规模开展就业见习,并给予相应政策扶持。

疫情催生了线上教育、远程办公、平台经济等许多新业态,为大学生创业开辟了新空间。我省将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降低自主创业门槛,让有能力、有意愿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此外,对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青年,我省持续跟进就业指导和服务,多措并举帮助他们尽早落实就业岗位。

据统计,去年我省城镇新增就业148.32万人,位居全国前列;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分别控制在3.03%和4.4%左右,处于较低水平。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大幅提高创业担保贷款和税收优惠额度,全年扶持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31.6万人,带动就业127.65万人。

充分就业创业,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宽裕。来自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00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工资性收入23836元,增长8.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26:1缩小为2.25:1。

回应所需所想,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普惠

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围绕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想,我省持续在民生实事上发力。2019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近9800亿元,在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的情况下,民生支出增长8.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7.9%。

“一老一小”是千家万户最关心、最关注的话题。因疫情封闭管理,住在南京市祖堂山养老院的何桂菊老人前几个月一直没能和儿女见面,但护理员对她的照顾更加精心了,每天按照家属的叮嘱,给她喂高蛋白流质饮食。天气好就推老人出来晒太阳,还经常帮她和家人视频通话,老人稳定度过了这段非常时期。

为满足1800多万老年人的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2019年,我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养老服务短板。全省共有8个设区市开展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建成各类养老床位67.5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25.52万张,有7个设区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根据部署,今年我省各地要为3万户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重度残疾老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所有设区市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不低于55%,全年培训养老护理员4.5万名。

随着学龄人口持续增长,我省近年来努力拉长学前教育短板,填补学前教育资源缺口,平均每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00所左右,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保持在77%左右,全省85%以上的幼儿就读于优质幼儿园,45%的县区实现就近就便入园。

基础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以如皋市为例,该市“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99.8亿元,新建和改造学校75所,其中农村学校50所。今年,为民办实事工程安排教育投入达12.6亿元,实施新城高中建设、如皋中学品质提升等5项工程。

针对全省2万名重病重残困境儿童未享受定期生活补助的问题,民政部门将按照不低于社会散居孤儿标准的50%发放定期生活补助。省政府实事项目明确,今年还将新建200个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之家”。

夯实保障基础,让幸福生活底气更足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江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夯实社会保障基础,让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底气更足。

看病贵是影响群众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虚高、使用过度等顽瘴痼疾,我省率先在全国创新推进耗材治理改革,先后组织两轮联盟带量采购,心脏支架、起搏器等一批高值医用耗材平均降价47%,最大降价达81%,预计年节约资金10亿元。

南京市民李先生患有慢性肝炎,常年需要服用一种名为“恩替卡韦片”的药品。去年12月,首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落地江苏,25种以治疗慢性病为主的药品平均降价59%。“恩替卡韦片”从原价310.8元/盒(规格14毫克)降到了3.83元/盒(规格10.5毫克),李先生一年药费从4051.5元降到了66.6元。据了解,江苏今年将常态化推进药品耗材联盟采购,进一步降低群众看病用药负担。

在今年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牢靠的社会兜底保障,为打赢这场人民战争做出了贡献。无锡在2月初即在全省率先出台民生保障“20条”。滨湖区民政局副局长沈静介绍,一般价格临时补贴一个季度发放一次,但疫情期间民生兜底保障不能等、也等不起。根据科学研判,滨湖区在2月初提前向困难群众发放2月、3月的价格临时补贴。“无锡民生20条”还包括物资应急保供、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增加水气免费使用额度等举措。

2019年,全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47.79万户82.97万人,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721元;农村低保最低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月520元,提前一年超过省定脱贫标准。先后为70多万低收入人口代缴养老保险费约1.61亿元。

退休人员的收入也有刚性增加。2019年,江苏连续第15年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省近820万退休人员人均调增比例超过5%。全面运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机制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48元。稳步提高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失业保险金人均水平达1543元,工伤保险伤残津贴调增6%左右,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改善民生永远在路上。我们坚信,8000多万江苏百姓的生活必将更加美好!

改善民生 重庆财政支出的“优先项”

2019-04-30  重庆日报

4月29日,市财政局发布消息称,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73.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3.8%。各方关注的民生项目比如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交通运输、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均超过13.8%的平均水平,城乡社区、节能环保支出增幅分别达到24.9%和35.3%。

市财政局负责人介绍,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重庆公共财政优先方向,民生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保持在80%左右,从吃饱穿暖、衣食住行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既量力而行、更尽力而为。

财政民生支出涉及24类科目

80%左右的钱花在了民生上,这笔账是怎么算出来的?该负责人解释说,公共财政的支出科目分为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节能环保、住房保障等24类,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涉及一个长长的“账单”。

2018年,全市财政支出4541亿元,其中3579亿元用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乡建设、农林水、交通运输等方面,占总支出的78.8%;其余21.2%、总额962亿元的支出是公共财政必须保障的,也是满足大众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科学技术、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

教育方面,去年全市支出681亿元,其中市级111亿元,增长10.2%,主要用于支持公办学校基本运行,扶持民办学校健康发展,支撑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

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去年全市支出772亿元,其中市级427亿元,增长12.9%,主要用于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金水平,促进就业创业,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产生活等。

医疗卫生方面,去年全市支出373亿元,其中市级49亿元,增长29.5%,主要用于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改革、建设基层卫生体系、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困难群众看病就医等。

每项民生政策都有特定的对象

“现在国家政策好,我们农村人也像城里人一样,按月有养老金了。”“看病的开销少了,上个月做了漏肠手术,医保报销后实际支付的费用不到1000元。”“路桥费取消之后,我每年少了2000多块钱的支出。”……

业内人士表示,每项政策都有特定对象,一部分人能够享受到,有些人则享受不到,感受会有所不同。

该人士举例说,取消农业税、补贴粮食种植和农资购买,这些政策是针对农民的,城里人就感受不到。再如,教育资助政策,主要是兜底解决家庭困难学生上学费用问题。政府建设公租房,主要是让住房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低收入群体的感觉会强一些。还有,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到5000元,原来的征税起点是3500元,现在3500元至5000元的这部分人不再缴纳个人所得税,感觉就很明显。

民生投入大幅增加,成效明显——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7%;学前到大学全程有资助,所有困难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巩固在95%以上;村村都有卫生室,无论农村群众还是城镇居民,都能够同等享受健康教育、预防接种、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妇幼卫生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年年上涨。

集中财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

今年,重庆在改善和保障民生方面有哪些政策措施?

市财政局人士介绍,从今年已经明确的民生政策看,教育方面,市级新增10亿元,用于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高考改革等;社会保障方面,按平均约5%的幅度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医疗卫生方面,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分别提高30元和14元,分别达到每人每年520元和69元。

“加大民生投入是一件好事,要把好事办好更考验智慧。”该负责人谈到,资金上,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违背财政“量入而出”的原则,以及预算法要求的“量力而行、收支平衡”;投向上,守住底线、突出重点,集中财力保障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管理上,体制机制要跟上,只有资金投入和体制机制齐步走,基本民生和托底救急一并保,民生改善才能越来越可持续。

据了解,市财政局正着手建三个机制: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机制,评估区县财力并将其作为出台支出政策的重要依据;支出政策监控机制,探索民生支出政策备案制度,规范过高承诺、过度保障的支出政策;基本民生托底机制,对有困难的区县,通过基本财力奖补等托底,并审核其基本民生预算安排和监管其预算执行。

对标个三聚集办好民生实事

构建广州民政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新浪科技 2020年01月02日

2019年12月31日,广州市召开民政会议,总结近年来民政工作情况,部署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广州民政工作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认真抓好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会组织、社区服务、社会专项事务和党建等根本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19年12月31日,广州市召开民政会议,总结近年来民政工作情况,部署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广州民政工作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认真抓好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会组织、社区服务、社会专项事务和党建等根本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党建引领,基层党建“强基前列”工程成效明显

近年来,广州市社会组织党建“红苗工程”被评为全市十大党建品牌之一;一批党支部被评为市星级党支部、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先进党支部,一批党员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在此背后,广州民政工作围绕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民政基层党建“强基前列”工程,大力开展模范机关建设,稳步推进纪检干部“双重”管理模式和基层片区综合监督管理等模式。

在强化统筹推进方面,广州市民政局发挥党组统筹协调指导,局领导班子带头开展课题研究,每年都有课题获奖、出台一批惠民良政。民政领域科技项目研究方面,广州市民政局在2019年获得省、市科技项目计划主管部门18项科研项目立项;积极推进25项民生重点工程,其中7项投入使用、1项完工、7项施工建设。此外,多角度、深层次强化民政宣传工作,讲好民政故事,传递民政正能量。

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广州市民政局重点建设“学习、发现、考察、锻炼、使用”为一体的干部综合锻炼平台,自2016年平台搭建至今,平台的先后锻炼干部300多人次,一批干部通过平台的锻炼提升了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广州市民政局局系统组织开展“民政联络专员进村(居)”活动,从去年6月至今,首批189名联络专员了解社区服务情况累计669人次,链接资源57人次,入户民政对象287户,参加社区活动275人次,解决困难和问题121件。

开拓进取,广州民政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广州市委、市政府把民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各项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力服务广州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其中,广州出台低保低收、特困供养、分类救济、临时救助等政策,强化对低保特困、困境儿童、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保障,综合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广州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后,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护理站建设加快推进,而长者饭堂已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民生保障品牌。高龄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护商业险、“家政 养老”服务、家庭养老床位试点等切实满足了老年人在家、就近养老需求,深受好评。

在社区治理方面,广州社区共建共治共享中心建设和“社区随约服务网上驿站”试点成效明显,城市社区15分钟优质生活圈和农村社区30分钟优质生活圈正加快形成。广州还出台了全国首部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地方性法规,“社工 ”战略、三社联动等工作创新推进,专业化精细化精准化服务逐步健全。

此外,广州实施社会组织品牌战略,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等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社会组织养老服务公益创投被全省复制推广,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扎实有力。而慈善之城创建氛围日益浓厚,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服务亦全面提升,寻亲返乡力度加大,滞留量明显下降,婚姻登记和婚俗文化正创新开展,殡葬改革、绿色殡葬走在全国前列。

据了解,接下来,广州将抓实基层党建“强基前列”工程、纪检“双管制”、片区管理模式和五条底线等工作,持续推动全市各项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广州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在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中勇当排头兵作出更大贡献。

2017年至2019年期间,低保标准由900元/人/月增至1010元/人/月;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从150元/人/月增至165元/人/月;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从200元/人/月增至220元/人/月。

2018年度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90.90万人次,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24.65万人次,共发放补贴资金3.28亿元。

2019年除提高补贴标准外,将3-4级精神智力残疾人纳入护理补贴享受标准,截至去年11月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2.43万人次,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11.68万人次,共发放补贴资金2.99亿元。

2019年发放低保金约4.4亿元,特困供养金约1.8亿元,分类救济金约3400万元,临时救助金约920万元。

不断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2017年至2019年期间,全市登记社会组织由7594个增至8144个。

2019年社区社会组织12274个,登记认定慈善组织149个。2014年起,广州开始举办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六届共投入福彩公益资金12466万元,撬动社会配套资金超8310万,共资助创投项目838个,直接服务人数超100万人次,涉及为老服务类、助残服务类、青少年服务类、救助帮困类和其他公益类等服务领域。2019年共授予87个社会组织评估等级,评出第四批广州市品牌社会组织7个,截至目前,共评出34个。

用心做好为老服务

2017年至2019年期间,全市长者饭堂由846个增至1036个,“平安通”智慧养老服务用户由7.74万增至10万多。

2019年,全面建成70家护理站试点单位并全部投入运营、30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174个街镇推进“家政 养老”融合发展,145个街镇建立医养服务合作关系,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91%,内设医疗机构77家,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55%。全市73%的养老床位、85.5%的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95%的长者饭堂、83%的家政养老服务由社会力量提供。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持续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暨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社会各界认捐款物稳步提升,2017年至2019年期间,由5.45亿元增至6.57亿元,三年共计认捐款物达18.33亿元。2017年,“广益联募”全国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上线运行,三年来,入驻公益慈善组织由138个增至314个,上线慈善项目由326个增至661个,累计募集善款由3.38亿元增至4.29亿元,参与捐赠人数由18.5万人次增至32.67万人次。2019年开始实施“社工 慈善”计划,设立社区慈善基金13个,社区慈善捐赠站点201个。

健全儿童福利保障体系

2017年至2019年期间,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金标准从2143元/人月增至2406元/人月,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金标准从900元/人/月增至1010元/人/月,1.7万余名困境儿童纳入动态管理和落实保障措施。

2019年,广州率先在全省实现市区两级未保机构全覆盖,配齐全市174名镇(街)儿童督导员和2725名村(居)儿童主任,全员通过初任培训。广州市困境儿童24小时救助保护服务热线实时转接114话务平台与12345政务信息平台,截至去年11月底,累计接听来电218个,个案接处67例,全部予以回应或转介,广受群众好评。

深化基层治理创新

截至目前,全市村居议事厅2725个,城乡社区议事工作全覆盖,累计审议52.7亿集体资产、促成旧楼加装电梯2770部、化解7453多个基层矛盾。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截至目前注册志愿者50089人,志愿服务团队375支,上线活动1701个,提供近2万个志愿服务岗位,服务超11.4万人次,奉献志愿服务近5万小时。

扎实做好专项事务

2019年完成道路(街巷)规范命名(更名、销名)3072条(累计11.4万条)、无图形地名审核上图1172条(累计1.84万条);完成全市“城中村”等重点整治区域辖区内道路(街巷)命名任务,命名率达到99.49%。

实现婚姻登记全业务“全城通办”,2019年全市办理婚姻登记约11万对,探索推动跨市婚姻登记通办工作。大力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质量大提升活动,救助管理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政策法规日益完善,救助成效明显提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实现了年救助量和滞留量“双下降”目标,救助管理工作呈现持续向上向好的良好态势。我市殡葬节地生态安葬率83%。2019年截至12月1日,销售福利彩票32.35亿元,筹得公益金8.97亿元。

姑苏区“五大行动”提升民生服务温度

苏州日报  2020-01-10

苏报讯(记者 胡毓菁)日前,姑苏区虎丘街道清塘社区“白墙绿社适老更新之世外桃源”项目喜获江苏省社会工作案例一等奖。“该项目从辖区万里小区的公共空间焦点问题入手,围绕民主协商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居民全过程参与中,实现了共商立共识、共建出空间、共治谋发展。”昨天,姑苏区民卫局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处处长王钧卿表示,该项目是姑苏区社区治理实践创新的优秀案例,也为姑苏区当前开展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五大行动”提供了实践样本。

去年以来,姑苏区从社区建设层面的提质扩面强基础、社区工作者层面的减负增能强保障两方面入手,启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五大行动”,通过实施社区服务提升行动、美好社区创建行动、社会组织扶持发展行动、社区民主协商推进行动、社工增能提升行动,构建精准化、精细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姑苏区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打造有温度的姑苏民生“硬核”。

“姑苏区不断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多方参与治理机制,持续开展社区民主协商项目。”据王钧卿介绍,2019年,姑苏区共实施724个社区党组织为民服务项目,试点推进8个社区民主协商项目。同时,按照《姑苏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三年计划》,截至去年11月,6个社区活动用房已落实好房源;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完成新、改、扩建,另有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已启动建设;完成了14个特色社区打造任务。

去年,姑苏区还不断加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打造从孵化到输出的一体式人才培养链,并出台了《社区工作者优秀人才奖励实施意见》,明确社区工作者职业资质提升、薪酬提升、职务提升、荣誉激励等四大机制以及身份转变渠道,进一步明晰社区工作者职业成长路径。2019年,入驻姑苏区公益坊的85家社会组织共承接辖区各类社会公益服务项目300个。此外,姑苏区还持续深化美好社区创建,推进社区治理成效。出台建设星级美好社区的相关实施意见,从自治共同体、生活共同体、环境共同体三个方面着手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实现社区党建引领更加有力、社区治理体制更加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更加扎实、社区生态环境更加优化、社区居民生活更加美好。

民生为先擦亮幸福底色

烟台日报  2019年10月14日 

70年的壮丽发展,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指引下,蓬莱市致力民生改善,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惠民答卷。

教育医疗普惠均等增民享

9月开学季,仅用一年的建设时间,蓬莱新一中校舍如期投入使用,再次刷新了学区建设的蓬莱速度。自此,蓬莱相继完成在城市两翼建设东西两大学区的布局,教育发展格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新实验幼儿园、海市幼儿园和5所镇街中心园正按进度推进,为升级幼儿阶段办学条件“加码”。多年来,蓬莱以优化升级软硬件水平为目标,在教育方面投入力度不减。先后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8所,解决“大班额”问题,提前一年完成国家、省规划“全面改薄”任务;狠抓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等薄弱环节,异地新建新二中、新一中,新建幼儿园9所,新增学位3100个;加强校园安全建设,为8000余名中小学生提供上下学乘车服务,实现校车服务全覆盖……

  教育投入带来的改变不止在软硬件设施上,也体现于教育的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蓬莱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认定,全市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高中教育特色发展,坚持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积极探索优生培养和走班教学模式,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烟台第一方阵。积极推进中职教育融合发展,大力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办人民满意教育,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工作。承担多项国家和省市级教育改革项目,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构建成长型、成熟型、辐射型、领航型等“四型”校(园)长培训框架。扎实开展新教师留城跟岗培训工作,有效提高新教师素质。

人民满意教育让幸福升温,优质医疗服务则让温暖传递。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发展,健康城市建设高标准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彰显了全力保障改善民生、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的坚实承诺。近年来,公立医院改革平稳进行,诊疗流程进一步优化,医疗行为更加规范;医共体建设稳步推进,在烟台各县市区率先完成分级诊疗、区域影像、区域心电和区域检验等系统的部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实施,14类59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有效落实,省、市级扶贫工作重点村实现医疗服务全覆盖,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先治疗、后结算”“两免两减半”健康扶贫政策有效落实。
    文化服务异彩纷呈悦民心

“过去来老图书馆看书的人寥寥无几,自从新图书馆启用后,周末经常爆满。”管理员钟振玉说出了图书馆的变化。坐落于蓬莱核心商圈宝龙城市广场的新图书馆是文化惠民的重点项目,相比旧馆面积和书目种类翻了几倍,前来借书看书的市民数量也翻倍增长。文化场所越来越好,活动越来越丰富,是蓬莱市民近些年的普遍感受。本着“推动文化惠民、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原则,蓬莱市深入实施惠民、利民、乐民等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在推进文化惠民、加快城乡文化设施全面覆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公共文化设施日益完善,打通了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以文化馆、图书馆、慕湘藏书馆、博物馆等为代表的公益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文化场馆实现免费开放;集群众文化培训辅导、美术品馆藏展览、市民文明素质教育等为一体的新文化馆,进一步提升了文化服务功能;修缮升级的慕湘藏书馆,每年开展馆藏拓片展、研学体验等活动50余场次;设施完善的老年大学,对老年人实行零门槛进入,极大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推进文化惠民,不断增强文化事业吸引力。连续举办三届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分批次向市民发放面值不等的文化惠民消费券,让广大消费者能实实在在享受到文化惠民福利。推动文化惠民全覆盖,针对边远偏僻村庄、孤寡老人、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等群体,积极开展“田院三头”送文化活动;非遗项目制作成册向市民发放,组织非遗传承人在人员密集场所进行传统技艺展演展示,让市民切实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在居民小区、公共场所、学校等设立流动图书点30余个,定期送去图书,方便居民阅读。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仙境之夏”文艺汇演精彩纷呈。近年来,蓬莱市创新打造了新春民俗文化季、蓬莱市春节晚会、“仙境之夏”广场文化活动、“欢乐蓬莱行”文艺下基层、美丽乡村种文化、“仙境轻骑兵”文艺进基层巡演等活动品牌,年均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200多场,城乡范围内各类文化活动2000余场。今年以来,启动了“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首届烟台市民文化节蓬莱系列活动季,镇街配套举办上千场汇演、展览、读书朗诵、巡演、比赛等形态各异的文化活动。

脱贫攻坚精准有力解民忧

蓬莱大辛店镇槐树庄村座落于丘陵地带,背靠山区,土壤贫瘠,几年前村内基础设施落后,泥泞的山路,垃圾成堆的河道,农业水利设施匮乏,农民的整体种植水平偏低,村集体无经济来源。作为烟台市扶贫工作重点村的槐树庄依托帮扶政策成立了烟台市槐念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248户农户入社。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项目,开发荒山、流转土地,建富硒农产品基地,开辟有机养殖区……短短几年,产业扶贫促进了村民增产增收,现在的槐树庄不仅农民增产增收,腰包鼓了起来,村容村貌也是焕然一新。槐树庄村的“蜕变”是该市实施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在攻坚过程中,该市不断深化产业扶贫成效,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2016年以来蓬莱市共实施基础设施项目61个,投入专项资金近1300万元,全面提升贫困村村容村貌和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实施产业项目30个,投入近1400万元,项目类型涉及光伏类、种养殖类、投资类、委托经营类等多种类型。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为最大限度帮扶贫困群众,2017年,蓬莱率先启动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全市各层面机关干部和农村党员与全部33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成对子,开展结对帮扶,帮助贫困户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拓宽困难群众脱贫渠道。2017年底实现全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脱贫摘帽,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承诺得到有力践行。据统计,近三年,全市雨露计划补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21人,补助资金36余万元;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缴纳扶贫特惠保险约450万元;累计开发公益专岗1800个,发放公益专岗补贴近170万元。

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惠民生

走在蓬莱街头,身穿蓝马夹、头戴小黄帽的志愿者随处可见。在城区主要路口,“蓝马夹”协助交警疏导交通,劝导闯红灯、不礼让行人等不文明行为。在敬老院,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蓝马夹”为老人整理内务、洗衣做饭。当有车辆抛锚,总会有“蓝马夹”伸出援手……在蓬莱“仙境蓝”志愿服务品牌倡导下,一个个志愿队伍,一名名志愿者,在各条战线和各个领域默默为这座城市奉献爱心,为城市文明添砖加瓦。“仙境蓝”引领新风尚。蓬莱市整合全市志愿服务资源,全力打造蓬莱“仙境蓝”志愿服务品牌,完善了由志愿服务协会主导,法人团体队伍、机关志愿服务队和社会志愿服务队为主体的组织架构。推动志愿服务由“活动”向“项目”转变,培育了“文明我先行”、“幸福来敲门”社区助老项目、“情暖西部”捐衣助学项目等精准化、专业化的省、市级品牌项目10个,涌现出陈义丽、“朝阳善小骑行”志愿者服务队等省级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5个,烟台市级共24个。文明实践实现标准化。蓬莱市通过“场所标准化、制度标准化、活动标准化、品牌标准化、档案记录标准化”等五项标准化措施,全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高地。统一规范一块牌子标识、一系列完备的功能室、一个活动安排公开栏、一个实践活动展示栏和一处新时代文明实践舞台或广场建设标准,实现场所建设标准化;明确一张组织管理架构图体系、一套管理制度内容、一系列标语口号或公益广告内容,实现制度标准化; 与志愿服务网络管理平台相结合打造一个活动对接平台、明确一月两次文明实践活动任务、制定活动审核、发布、验收标准,实现动标准化;制定工作品牌有名称、有内涵解释、有特色标识、有工作理念的品牌标准,提出“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工作目标,实现品牌标准化。

文明城市创建惠民化。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把创城过程变为惠民过程,从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创城的薄弱环节入手,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窗口服务、市民素质、乡村文明等方面,持续推进“六大专项提升”。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将城区街道所有街巷纳入全市统一管理,实现了“一把笤帚扫到底”,消除城市“三不管”地带和卫生死角,推进市容环境秩序专项提升;公安、交通等部门常态化开展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活动,并对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等行为进行专项整治,推进交通秩序专项提升;窗口服务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各类行业创建评选活动和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整治活动,推进窗口服务行业专项提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站建设,推进乡村文明专项提升。

包头市稳就业涂亮发展底色筑牢民生之本

包头市人民政府   2020-01-19

2019年以来,包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大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以就业之稳促经济之稳、社会之稳、人心之稳。

这一年,包头市狠抓政策先导,强化资金保障,先后印发出台了19个具有包头特色、操作性强的政策性文件和办法,全年筹集就业资金3.51亿元,支出使用3.87亿元,全市“1+N”的稳就业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政策协同发力效果更加凸显。

这一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2.4%;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7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40.5%;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29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8.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6%,低于年初确定控制目标0.64个百分点。自治区下达的12项目标任务全部超额完成。

这一个个数字背后,是万千家庭就业质量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是一座城市发展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升。    

打造“创业包头” 推动大众创业扩就业增量

包头市汇德创业项目孵化中心在去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四众”创业支撑平台。2019年1月,自治区人社厅公布了2019—2021年自治区“四众”创业支撑平台名单,包头市稀土谷创业园等4个创业支撑平台及九曲华街创业园等19个创业支撑平台分别被自治区人社厅认定为自治区示范性“四众”创业支撑平台和自治区“四众”创业支撑平台,数量和质量均位于自治区前列。

截至目前,包头市已建成自治区“四众”创业支撑平台40个,包头市创业孵化基地95个,入驻创业实体5500余户,吸纳带动就业6.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得到充分释放。

一年来,这样的机遇越来越对很多有梦想的人来说,创业培训可以帮助他们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9年1月5日,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五个班同时开展,130余名毕业年度毕业生参加培训,培训课程涵盖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知识讲解、相关法律法规介绍、包头市大学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解读等诸多内容。达茂旗举办的女性素质提升创业创新培训、东河区举办的退役士兵适应性就业创业培训……创业培训的受益群体越来越广。2019年,包头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创业培训工作的通知》,增加创业意识培训,将创业培训范围扩大到毕业年度技工院校、中职学校毕业生。2019年,全市创业培训8907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22.7%;培训后成功创业2883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0.1%;通过创业带动就业8932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4.1%。

同时,包头市积极营造更优创业环境,通过举办全国创业引领者专项活动暨第二届创业培训讲师大赛自治区分赛包头初赛、全市创业创新成果转化研讨班、参加“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承接第七届“草原英才”高层次人才交流会暨呼包鄂人才创新创业周人才就业创业成果展示等活动,厚植创业沃土,注入创业新活力。

此外,包头市还制定印发了《包头市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关于开展大学生创业前创业担保贷款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进一步降低贷款门槛,扩大扶持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实行无抵押无担保贷款,充分激发创业活力,让更多有梦想的年轻人在包头圆梦。2019年,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06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73.1%,发放额度居全区首位,为创业者成功创业提供了资金保障。

职业技能培训 让各行各业人才聚沙成塔

去年9月22日,全市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班暨北重集团新型学徒制培训班开班。此次培训班设有焊接加工、机械装配、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等10个专业,参加培训学员近400人。

2019年以来,为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包头市专门制订了《包头市推动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包头市将积极通过学徒制培养企业岗位需求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促进转岗转业人员企业内流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带动劳动者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在2019年、2020年每年培训新型学徒1000人,2021年起每年培训1500人以上。

在扩大职业技能覆盖面的同时,为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市人社就业部门开展了“互联网+就业创业培训”,职业培训质量提升计划等一系列工作,持续加强培训管理,所有就业创业培训班实现视频监控管理全覆盖。

现在,有培训意愿的劳动者登录包头市就业培训管理信息平台,在“就业创业培训网络报名”模块,填写和提交个人基本信息,自主选择专业和培训学校等培训意愿,即可实现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网上报名。包头市就业服务部门或培训定点机构在接收到网络报名信息后,与学员联系确定具体培训事宜。

在培训班的监管方面,包头市就业培训管理信息平台通过数字化图像监控系统,对全市就业创业培训定点机构承担的补贴制就业创业培训教学工作实施全程监控。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面液晶屏幕的背后,连接着分布包头市10个旗县区的200个固定教室、500多个摄像头,许多偏远旗县、乡镇培训班实现了移动式监控,将包头市开办的补贴制培训班现场实况尽收眼底,进一步增强了培训监督核查的实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此外,人社就业部门还开展了以“强培训、提质量、稳就业”为主题的职业培训质量提升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培训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强化参培学员就业能力,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档升级。

探索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五类人员开展专项能力培训,对培训合格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给予生活费补贴,不断提升重点群体就业能力。

2019年全年,全市城镇技能培训1.26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32.6%,农牧民工技能培训1.8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11.7%。如今,从制造业到服务业,随着职业技能培训的不断深入,包头市广泛关注和支持技能人才工作的良好局面逐渐形成,全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与此同时,人社就业部门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比赛,12月20日至23日成功举办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内蒙古包头市职业技能竞赛,共有全市18家企业和7所职业院校选派的638名顶尖高手参加焊工、工业控制等13个工种的比拼。12月27日,承办46届世界技能大赛内蒙古(包头赛区)选拔赛,共有来自8个盟市91名选手,分别在电气装置、机电一体化、CAD机械设计、焊接、工业控制5个竞赛项目中精彩角逐。包头市有60名选手参加此次竞赛5个项目的竞争。

组织实施了第八届全国烹饪内蒙古竞赛、第四届茶艺职业技能竞赛内蒙古包头选拔赛、第二届全国邮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包头市初赛,会同市总工会开展了“当好主人翁 建功新时代”职业技能比赛工作,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竞技选拔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019年,全市职业技能鉴定1.44万人,高技能人才获证3051人。截至目前,包头市技能人才规模达到52万人。推进聚匠工程,圆满完成高技能人才国际认证引育工程三年计划(2017-2019),共培育国际认证高技能人才348人,完成培育300人目标的116%,各行各业的人才聚沙成塔,为包头各项事业提档升级、争创一流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重点群体 增强保障能力兜牢就业底线

2019年4月13日,在包头市国际会展中心里人头攒动,“2019年自治区‘春风送暖’就业创业服务暨民营企业招聘月包头市高校毕业生春季大型招聘会”在这里举行。此次招聘会规模大、岗位多、门类全,活动共征集各类招聘企业347家,提供就业岗位10386个,累计入场近万人,达成就业意向近4000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春风行动”到“送岗位、保民生”助力民营企业秋冬季招聘会,包头不但招聘会非常多,而且类型丰富,覆盖面很广,这是很多求职者共同的感受。2019年,人社就业部门先后在全市范围开展了“就业援助月”、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工业园区用工企业专场招聘会、“金秋招聘月”、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等一系列专项活动并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这一年,包头市举办各类招聘会289场,提供免费服务9.3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3.7万人次,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2.49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31.9%。

此外,包头市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组织实施了市属六所高校求职创业补贴工作,圆满完成“三支一扶”、社区民生、中小企业储备人才、大学生公岗招募工作,共招募基层服务人员2911人,评估认定青年见习基地72家,提供见习岗位3600多个,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4.4%。

就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要环节,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2019年来,人社就业部门把就业扶贫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落实包头市2019年就业扶贫计划,围绕一个目标,提供两个保障,建立三项制度,实施扶贫“四种模式”,全面落实就业扶贫十条政策,完善劳务协作、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等措施,扎实做好转移就业,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

去年10月17日,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业扶贫助攻坚”为主题的包头市2019年“就业扶贫行动日”专项活动启动仪式在固阳县下湿壕镇下湿壕村季鑫源农牧民返乡创业园举行。全市各旗县区同步开展“就业扶贫行动日”活动。

活动期间,全市共免费发放就业创业宣传资料17218份,走访入户152人,提供政策咨询2827人,举办8场招聘会,提供岗位4704个,签订就业(意向)协议345人,政策落实人数1093人。另外,包头市还组织举办了就业技能扶贫培训班,在扶贫的同时,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在固阳县开展为期3天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黄芪种植技能培训班,80余人参加培训;石拐区举办为期6天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花卉栽培培训班,参培学员13人。

与此同时,全市人社部门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园区和企业联动,定期发布岗位信息和组织招聘,建立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机制,以扩大就业为目的招商引才,探索贫困人员就业补贴办法等诸多举措,推动就业扶贫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截至2019年底,包头市104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此外,对34户零就业家庭进行了托底安置,保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按照随时申报,随时上岗的原则,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239人。就业,让这些贫困人口迎来了新的生活。

做优朝阳产业 家庭服务业进一步提质扩容

家庭服务业被很多人称为“朝阳产业”。2019年以来,包头市继续深入推进家庭服务业提质扩容增效计划,制定印发了《包头市2019年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要点》《关于做好2019年度促进就业券发放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包头市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实名制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不断完善家庭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强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和信息化建设,将家庭服务业这个“精细活”做出了一篇就业“大文章”。2019年初,自治区人社厅公布了考评通过的2018年自治区级家庭服务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包头市7家机构获此殊荣,占到全区获评总数的35%。

在包头96200家庭服务网络信息中心,是一片繁忙的工作场面,每天都有很多市民向中心打来电话寻求家庭服务。2013年,包头市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立了96200家庭服务网络信息中心。经过近6年的运营,96200这五个数字越来越深入人心。2019年1月,市家庭服务网络信息中心有效订单共计37195单,达到信息中心成立以来单月订单最高值,相比上一峰值提升了31%。

为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需求,中心还在2019年开发使用了“包头家庭服务”APP,方便市民通过移动互联网提出家庭服务需求。随着96200信息中心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一个以信息中心为统领、信息技术支撑、供求关系上下传达匹配,服务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新模式逐渐形成。

2019年末,96200市家庭服务网络信息中心累计完成订单12.72万单,与信息中心签约的机构达到684家,服务区域覆盖包头所有旗县区,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

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下,一批家服产业龙头企业应运而生。24户家服机构列入全国家庭服务业“百强千户”和自治区“十强百户”企业名单,14家培训机构确认为自治区家庭服务培训示范性基地。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全市家庭服务机构在服务供给数量、内容和质量等方面实现了提档升级。包头市也被人社部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个参与家庭服务业统计调查的城市。2019年3月,包头市工作成功入选国家发改委、人社部和商务部关于家政服务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2019年,包头市新认定家服机构65家、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站)14家,有效增加了服务供给。截至目前,全市认定家庭服务机构482家,从业人员4.08万人。

稳定就业岗位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就业稳则人心安,就业稳则信心足。近年来,包头市聚焦失业保险保障生活和促进就业两大功能,通过降费率、稳岗位、提技能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完善政策,织密保障网,向全社会传递着稳就业的信心和决心

为充分发挥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的作用,维护包头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9年,市人社局、发改委、财政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商务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包头市失业保险支持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企业稳岗补贴实施办法》,对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实施稳岗补贴政策。《实施办法》出台后,目前已为首批4户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企业发放稳岗补贴1141.42万元,有效发挥了失业保险预防失业、稳定就业的重要作用。

2019年以来,全市人社就业部门认真落实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的工作,完成了三批175户符合条件企业2217.66万元稳定岗位补贴发放工作,这一系列援企稳岗政策的实施,使企业职工队伍得到有效稳定,强化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了企业良性发展,拓展了失业保险的功能,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包头市认真实施技能提升“展翅行动”,为3542名参保职工发放职业技能提升补贴580.4万元。扎实做好失业人员失业保险待遇发放工作,全年为6194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8717.97万元,有力保障了失业人员基本生活。

2019年,全市失业保险参保43.4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0.1%,失业保险真正成为了社会就业的“稳定器”,百姓幸福生活的“护航员”。

在多措并举稳定岗位、强化保障的同时,包头市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实施“服务提档工程”,建立了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全市86个街道(乡镇)全部建成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有77个社区(村)就业创业服务站按基层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标准通过了验收。提升四级劳动就业信息网络系统信息化水平,及时向全市旗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分配管理用户,实现了失业登记、新增就业、技能培训、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等实名制动态管理。加强政策宣传,依托网络新媒体推广就业创业政策福利包,强化基层一线宣传,就业政策普及率和知晓度不断提高。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奋斗才能拥有未来。2020年,我们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时刻。在这个意义非凡的年份,全市人社就业系统干部职工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各项部署要求,弯腰苦干、锐意进取,奋力推动包头就业创业工作迈上新台阶。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