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丹东市图书馆
为落实全国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浙江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浙江省深入调研梳理,总结提炼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质量效益、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差距五个方面6条典型经验做法。(第二部分)
四、
浙江省结合文旅促进共同富裕建设目标,把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抓手,聚焦乡村发展的薄弱环节、文化产业的突出短板,谋篇布局,多措并举,努力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创新举措
系统谋划,全省一盘棋。
建立省级部门协同、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分解,形成共抓大项目、共促大发展的工作合力。按照“一条路径、一个方案、一抓到底”要求,组织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建立各地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文旅部门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执行机制,加强政策指引、业务指导、项目扶持、示范带动,形成高效指导和工作推进体系。
创客引领,联动长三角。
以创业创新为目标,以长三角乡村文旅创客大会为平台,推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特派员”制度,引导文旅领域企业家、创业者、创意人士、文化志愿者等行业精英深入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培育一支强大的乡村文旅创客人才队伍。目前,已联动长三角两省一市文旅部门成功举办四届长三角乡村文旅创客大会,筑巢引凤成效显著,成为汇聚各方人才投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机制。
深挖资源,构建新生态。
差异化培育艺术乡建、非遗研学、田园牧歌、渔歌枕水、古镇风情、唐诗之路、山村寻根、康养旅居等地域特色资源,开发乡宿、乡购、乡娱、乡学、乡旅等综合体验项目,打造一批富有乡村特色的消费热点区和网红打卡点。例如,通过发展农耕文化研学、南孔文化研学等业态,开发一批农事生产、自然课堂等研学教程;依托创意设计、旅游演艺等新型文旅消费业态,培育一批文化产业特色乡镇(村落),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的新生态。
4、
。
围绕“吃、住、游、购、娱”等文旅核心要素,实施文旅消费品牌创建行动,激发文旅消费潜力。其中: “百县千碗”工程以美食文化为核心,成为助力山区26县发展“一县一策”的重要内容。 “浙韵千宿”工程以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为全国民宿经济跨越式发展探索浙江路径。 “浙派好礼”以发展特色旅游商品为核心,延长旅游产业链,刺激新消费。 “浙里演艺”以促进文娱消费为核心,提高旅游附加值,繁荣演艺市场。 “浙里千集”以发展文创市集为核心,成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共富市集的新模式。
拓宽赛道,提升附加值。
从挖掘文化内涵和提升游客微观感受入手,推进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推动乡村文旅开发建设向“轻资产、重策划”的创新模式转型,推出一批优质产品和示范样本,不断塑造“微创意”空间,激发“微场景”体验。实施数字文旅产业项目培育计划,丰富乡村文旅产品与服务供给。利用旅游直播、旅游带货等新模式,推动乡村文旅流量转化,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拓展更优质、更廉价、更便捷的文旅消费体验场景。
实施成效
形成滚雪球效应。
全省13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省级试点,在体制机制、发展举措、产业导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试,相继打造“艺创乡村”“和美乡村”“美育乡村”“唐诗乡村”“中药乡村”“非遗乡村”“海岛乡村”“宋韵乡村”“旅居乡村”等新样板,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一地先行、复制推广”的新路子,引领了全省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打造“浙系列”品牌。
结合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逐步形成“浙里文化圈”“游浙里”“浙江文旅IP”“味美浙江·百县千碗”“浙韵千宿”“浙里演艺”“浙派好礼”“浙里千集”等“浙系列”特色品牌。目前,已评定全省示范级创建级文旅IP 205个,“百县千碗”美食体验店、旗舰店、街区等769个,“浙韵千宿”培育对象1104家,“浙里演艺”名录项目546个,优秀文旅市集105家,“浙派好礼”特色旅游商品290件。
建设美丽经济圈。
不断培育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业态,按照成廊成片成圈要求,形成一批具有产业规模与发展品质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美丽山林、美丽河湖、美丽绿道、美丽公路、美丽非遗等,带动了美丽经济发展。截至2023年6月,全省累计建成A级旅游景区化村庄11531个,打造覆盖全省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1730个。建成省市县三级非遗工坊1059家,产业链延伸带动就业552.7万人。
五、
近年来,湖州深入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聚焦绿色低碳共富发展,全面启动“村游富农”共富计划,通过“先富带后富、重点村带薄弱村、城乡融合共生”,走出一条全域美、产业优、百姓富的乡村旅游蝶变之路。
创新举措
聚焦“村民富”,由“挣工资”到“做生意”
。
着眼于“村游”服务村民,实施千户农家旅游致富计划,健全“两入股三收益”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
项目“聚”出新岗位。
创新实施文旅高峰塑造工程,近3年招引亿元以上大项目105个并落地建设,推动长颈鹿庄园等197个优质项目投入运营,文旅项目年度投资额增速连续5年居全省前3,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保持全省第一。
产业“转”出新分红。
持续开展“未来乡村、未来景区、未来民宿”等试点,推动乡村旅游向乡村生活转型。安吉鲁家村由18个家庭农场起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民股权从2014年每股375元增加到2022年的每股3.2万元,人均收入从1.47万元跃升到4.98万元。
业态“融”出新机会。
推动文旅与农业、工业、教育等深度融合,全力推进“江南文化探源”省级研学产业试验区和省级新时代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试验区建设,构建文创艺术聚落、文旅农场等平台,持续推出矿坑露营等跨界融合的新玩法,推进农民“持股增收”计划,创新农文旅项目分红新模式,为村民提供创业机会。近年来,湖州小杭坑、松林湖等露营点成为新生网红目的地。
聚焦“村庄富”,变“高颜值”为“高市值”。
着眼于“村游”服务村集体,引导“薄弱村”追赶“重点村”,扎实推进乡村文旅运营“五十行动”,选树“十大村游富农带头人”和“十佳乡村文旅运营(创客)团队”,以景区化理念运营村庄,壮大景区化村庄集体经济,打造绿色共富示范样本。
“明星村镇”带动“村游”。
充分发挥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的辐射效应,推广创新做法和经验,通过爆款文旅IP等带动周边村庄联片开发、联片运营。如云上草原景区,吸引各类要素集聚,推动所在的山川乡形成以景区为核心、其他16个景点为特色的“1+16”产业集群,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27%。
“社会资本”带动“村游”。
出台露营营地景区化管理等10个村游标准规范,依托长三角乡村文旅创客大会等平台,推广“村游合伙人”等创新载体,引导乡村能人、社会资本、青年人才参与景区化村庄运营。如南浔与上海签约落户乡伴文旅(南浔)总部项目,引入核心团队,聚力打造农文旅融合的共富示范区;安吉红庙村联合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深蓝计划”一号营地,日均收入超10万元。
“国有公司”带动“村游”。
引导“文旅集团”“强村公司”与景区化村庄签约合作,探索推行“公司+村+家庭农场”等多种乡村经营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工商资本,实现共营共利。如安吉余村,组建了大余村强村公司,整合周边村庄10万平方米创业空间,推出“全球合伙人”计划,已吸引浙江大学、绿城集团等五大机构合伙人,未来将联合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聚焦“共同富”,从“看风景”到“享生活”。
着眼于“村游”服务生活,聚焦打造国际乡村度假中心,以全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试点市为契机,坚持山水共治内外兼修,实现荒地变公园、苗林变景点、旧堂所变艺术馆的精彩蝶变。
打造人才旅居的首选地。
在7个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和10个乡村旅游集聚区腹地,合理布局乡村酒店等高端产品,植入网红咖啡等热门业态,吸引高端人才旅居兴业,推动村游生活与“创谷经济”中的高端人才精准对接。加快建设“人文新湖州”,打造乡村博物馆等公共文化阵地,举办蚕花庙会等特色节事活动,提升传统村落品位,吸引年轻人回归乡村、技艺匠人扎根乡村。
打造时尚精致的新场景。
全市域开展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行动,深化与头部平台企业合作,促进湖剧精品文艺秀、湖州味道特色美食、宿在湖州区域品牌等持续出圈引流,推动更多首展、首秀、首游持续在乡村上演,把“打卡场景”变成“生活场景”,实现从“物质富”到“精神富”的双重叠加。
打造安心暖心的新生活。
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迭代升级“湖州度假”总平台,新增“百县千碗”等内容以及适老化功能,丰富“游玩攻略”“文化分享”“旅游数据”等服务,开发旅游厕所“建管用育”集成新服务,提升市民游客体验感和舒适度。开发“村游富农”特色应用场景,围绕“全覆盖、更精准、早预警”目标,推广应用“安心游”“安心停”等20余项共享生活方式,全面提升文旅幸福指数。
实施成效
乡村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湖州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县和景区化城镇村庄全覆盖。全市现有62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培育建设省级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4个,旅游特色小镇5个,旅游风情小镇20个。其中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8个、民宿3353家,数量均居全省第1。安吉余村入选首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莫干山“洋家乐”、水口“上海村”特色民宿集聚区享誉长三角,世界乡村旅游大会、长三角乡村文旅创客大会等一批重大品牌活动落户湖州。
制度创新取得新成果。
出台全国首部乡村旅游领域地方性法规《湖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制定《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等10个乡村旅游系列标准,畅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构筑好乡村旅游发展保障的“四梁八柱”。发布《民宿管家职业技能等级评定规范》,申报的“民宿管家”新职业入选国家新版职业分类大典。
带动农户致富取得新成效。
通过不断深化乡村旅游转型发展,探索长效利益联结机制,湖州乡村旅游促共富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全市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130.25亿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60万元以上的景区化村庄达75个(平均313.55万元)。2023年上半年,湖州“扩中”“提低”万户农家旅游致富达标率列全省第一。
六、
淳安县成立乡村振兴联合体,以下姜村为核心联合周边24个行政村协同发展,发挥文旅联合带头作用,创造了“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的“大下姜”乡村联合体共富发展模式,为欠发达农村通过文旅联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
创新举措
盘活土地资源,培育富民产业。
通过流转闲置房屋,落地“梦逸的院子”“抹茶庄园”“安缦云墅”“农耕小院”等民宿项目,打造千岛湖大峡谷探险基地、千岛蜜语营地公园等项目,引进千岛湖下姜雷迪森维嘉酒店以及杭州书房、剪纸坊、杨先生糕点等业态。截至目前,全村共培育民宿37家,床位610个。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立下姜景区管理公司,对全村民宿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分客、统一结算”的“五统一”运作,变“单打独斗”为“大兵团”作战。引进社会资本,成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近500亩,发展葡萄、草莓、桃子三大现代休闲农业产业,打造“七月葡萄腊月草莓三月桃花”的“四季果园”,开发赏花、采摘、休闲等乡村旅游活动。
盘活文化资源,丰富乡村内涵。
红色文化主题是下姜村的特色,下姜村也是实践“中国梦”的成功代表。下姜村围绕“中国梦”持续拓展品牌,设计品牌符号,发布了“中中、国国、梦梦、小姜哥”4个吉祥物,为日益火爆的乡村旅游请来“代言人”。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在不同区域创意展示中国梦的故事,建成一滴水研学营、下姜村乡村振兴展示馆、下姜村及周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展示馆,成立下姜村基层干部学院,创建浙江省“红绿蓝”三色现场教学基地,打造党员干部考察特色线路,丰富红色业态。充分发掘当地传统文化,推动打铁铺、篾匠铺、石头画坊、狮城酒坊等项目相继落户。
盘活周边资源,以先富带后富。
探索创新片区组团式发展,按照“跳出下姜,发展下姜”的思路,以下姜村为核心,联合周边24个村共同打造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并于2022年扩展到5个乡镇63个行政村,成立“千岛湖·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党委和理事会,通过推出大下姜主题旅游线路、创新入股联营、民宿加盟、乡村职业经理人等举措,着力培育红色培训、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文化创意四大产业,逐步走出下姜村“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同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实施成效
走出了乡村致富道路。
2022年,大下姜核心区25个村接待游客73.56万人次、住宿游客9.3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6亿元;其中,下姜村接待游客40.95万人次,住宿游客5.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65万元。下姜村还获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宜居十佳村等荣誉。
探索了乡村共富模式。
“大下姜”各村“抱团”发展后,交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文创、旅游产业突飞猛进。目前,淳安下姜景区已是国家级4A级景区。枫树岭村、薛家源村、桃源凌家村等10个村已成功挂牌浙江省3A级景区化村庄。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2022年,大下姜核心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57元,同比 2018年增长47.13%;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9626元,同比2018年增长87.29%。
丰富了乡村产业矩阵。
通过大力实施农林产业振兴工程,“大下姜”因势利导培育了乡村旅游、红高粱、农特产品等产业带,陆续建成了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矩阵。依托“大下姜”平台,立足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的目标,结合各村特色,挖掘了石头画、剪纸、竹编、打麻糍、磨豆浆等富有乡土气息的体验休闲项目,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书馆综合Tel:38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