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丹东市图书馆
为落实全国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浙江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浙江省深入调研梳理,总结提炼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质量效益、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差距五个方面6条典型经验做法。(第一部分)
“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实现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
截至2024年6月底,全省整合1.82万个公共文化设施和8.2万个其他文化空间,打造11730个覆盖全省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累计建成图书馆分馆3816个,文化馆分馆1846个,城市书房1373家,文化驿站710家,乡村博物馆549家。
创新举措
持续完善顶层设计。
出台《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的实施意见》,制定《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标准(2021-2025)》。编制《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指南》,细化18项建设要求。制定《“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服务指数”评价办法(试行)》,构建4大类17项指标体系,以量化指数形式充分挖掘基层各类公共文化资源潜能,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水平。
不断提升服务品质。
在毗邻社区15分钟步行圈内,整合公共文化场馆、乡村文化设施以及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载体、文体活动中心等,建设一批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整合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各部门基层服务力量,培育文化社团、文化骨干,吸纳文化志愿者,实现跨部门业务协同。圈内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信息公示牌、统一发布活动资讯、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服务,提升服务标准化水平。
数字赋能文化供给。
以“平台+大脑”为支撑,打造“品质文化惠享·浙里文化圈”数字化应用,纵向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归集全省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及相关社会文化组织的活动信息和数字资源,横向打通宣传、公安、自然资源等部门的数据,通过精准画像为百姓提供包含“看书、观展、演出、艺培、文脉、雅集、知礼”七大场景的一体化、模块化服务,为公众打造丰富多彩的“一站式文化链接”。
完善评价监测体系。
利用好“浙里文化圈”应用内海量数据,做好对服务管控的分析研判。开展用户行为动态分析,采集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反馈。监测文化场馆运行情况和文化服务、文化产品等供给情况,以此作为公共文化设施、队伍建设评估的支撑数据,对“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服务品质进行全面监管。
实施成效
截至2024年8月,全省“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共集合5.6万个文艺社团、4.5万名文化骨干(其中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637人、省级文化示范户342个、省级文化能人811人)和200余万名注册文化志愿者。2023年以来,“浙里文化圈”应用共上线省市县文化场馆提供的4615个文化菜单项目,近30万场次免费活动,5万场次低成本或优惠活动。
实现四大闭环管理。
在全国率先发布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指数(CMDI)、“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指数评价体系,形成:“资源梳理—要素添加—智能研判—优化配置”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闭环 “需求分析—资源组合—供需对接—用户反馈”的精准服务闭环 “问题发现—系统预警—督促整改—结果晾晒”的管理调度闭环 “标准设定—数据采集—全程监测—综合评价”的评价监测闭环。
一地创新全省共享。
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在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共享的基础上,构建“一地创新、全省共享”机制。台州市临海市针对群众看戏找戏,创新打造了“浙里有戏”应用,立足当地特色,通过审批流程再造,建立“白名单”制度,解决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上的共性难题。各地好的经验做法通过“浙里文化圈”开设专区,在全省得到复制推广、落地生效。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创新平台运营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平台公共文化内容和服务供给,逐步形成“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数字化应用运营新途径。经过市、县文化主管部门认可的社会组织可以入驻“浙里文化圈”,其活动项目可以纳入“点单资源库”。村社区和综合文化馆的文化员可以根据当地群众需求,双方协商,定制需求菜单,落地文化活动。
健全实时监管机制。
通过整合文化设施空间资源、文化达人、人口数据、地理数据、经费投入等资源,基于公共服务效能、群众的参与度等多维度分析,建立文化资源布局一张图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五色图管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绩效星级评价。建设省市县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驾驶舱,构建全省一屏掌控、服务一网畅达、监管一览无余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式。
“文艺赋美”推动优质资源下沉
自2022年9月起,浙江深入实施“文艺赋美”工程,以各界文艺志愿者为参与主体,选择城市社区、商业街坊、文博场馆、公园景区及乡村等适宜空间开展常态化艺术展演活动。
创新举措
从专人专演到人人参与,构建文艺组织新生态。
倡导“人人皆可参与”理念,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文艺志愿者梯队,结合重大活动、文艺赛事、人才计划等,吸收省内外艺术大家、文艺精英参与,形成头部引领,广泛吸引艺术院校、文化馆(站)、演艺业协会及社会艺人等文艺工作者成为主体力量。
从室内小剧场到“流动大舞台”,打造省域文化新品牌。
以为民惠民乐民为宗旨,综合考量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域辐射力、人流数量等因素,遴选近1.5万个演出场所,覆盖各地重点商圈、文化特色街区、社区文化空间、旅游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集聚区及主要文化场馆,供各个文艺小分队开展常态化展演。通过展板、旗帜等形式,展示全省统一文化标识——“文艺赋美”工程LOGO,各地在全省统一标识下推出各具特色的区域子品牌。
以数字赋能畅通“供需对接”,构建线上文艺新场景。
依托“浙里文化圈”上线“文艺赋美”板块,在用户端实现申请注册、场地预约、内容上传、评价积分、奖励兑换五大功能,在管理端实现全流程审批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审批报备无感化、活动参与自主化。
以立体营销催生“出圈效应”,塑造文艺新IP。
开拓思路、创新手段,借助新媒体力量开展立体式宣传,催生“出圈效应”。统筹主流媒体资源,协调重点新媒体平台,建立媒体矩阵,积极打造“线上+线下”传播推广新模式,精准定位受众,合理设置话题,将网络平台打造成为全新的在线舞台。
实施成效
“文艺赋美”工程积蓄生活诗意、赋美城市气质、点亮乡村风韵、汇聚向善力量,是一场持续性的大众艺术推广、审美提升活动,是一次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下沉的实践创新,是一种推进人民群众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有力探索。
以点带面赋美群众生活。
“文艺赋美”活动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延伸至各类文旅空间,还扩展至美食餐饮等各类商业业态,全面融入百姓生活。目前,“文艺赋美”活动以全省11730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为依托,以“三送一走”等活动为载体,已实现浙江的城市乡村、山区海岛和社区街道100%全覆盖。全省在册文艺志愿者达10.76万多名,演出场地1.5万个,累计开展赋美演出24.5万余场,演出时长达18.5万多小时,发布演出作品22万余个,形成“时时处处、遍地泛在”的文化现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攀升。群众在街头就能看到丰富的文艺演出,包括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通过“文艺赋美”活动,感知文艺价值、文艺之美,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
变革文化供给模式。
“文艺赋美”打破原有文艺演出“限于剧场、囿于围墙”的思维定势,变剧场集中展演的传统模式为多点位小场景的灵活形式,借助中国歌剧节、浙江省戏剧节等专业演出,持续拓展高品质街头艺演规模,提高演出频次,推动文艺走出剧场,走出围墙,走进群众日常生活。整合“文艺下乡”“美育村”“乡村村晚”等活动载体,结合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月、全民艺术节、戏曲大联展等系列活动,实现了从街头文艺向全民美育和艺术普及延伸。创新推动政府、市场、社会有机联动,打造“内生循环、网络众筹”的新型文化供给模式,变传统群文活动模式为“自发组织、广泛参与”的组织网络化形式,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此外,借力山海协作,“文艺赋美”活动深入山区海岛,为促进全省文化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速文旅深度融合。
“文艺赋美”通过打造多个具有亮点、爆点、焦点的重量级城市街景艺演,培育推出一批自带流量的“经典点位”,加速聚拢流量,街头演艺成为赋能城市商业的新动力。结合“浙文惠享”“宋韵浙江”“视频直播家乡年”等重点工作,“文艺赋美”也成为培育融合演艺、非遗、展览、旅游等新模式、助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实现了破圈出彩的效果。据统计,杭州武林路“文艺赋美”演出期间,日均人流量增加50%,达到15万人;丽水构建“村晚梦剧场+”产业模式,植入民宿餐饮、生态农业、乡村工坊等新型业态,形成“文艺赋美”带动产业、产业反哺“村晚梦剧场”新格局。
三、非遗工坊促进群众就业增收
截至2023年8月,全省已建成省级非遗工坊87家,市级非遗工坊131家,县级非遗工坊841家。各级非遗工坊销售额53.1亿元,培训各类人员近2万人,吸纳就业人数16.37万人,“工坊+农户”等形式产业链延伸带动就业552.7万人。
创新举措
机制引领,构建浙江特色非遗工坊体系。
研究制定《浙江省级非遗工坊建设指标体系》,确定5个1级指标、16个2级指标,引领并推动初步形成了浙江特色的省、市、县(区、市)三级非遗工坊体系。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坚持分型推进、错位发展,着力打造6种工坊类型: 就业增收型,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就地就近充分就业; 项目集聚型,整合多个非遗项目,开展关联共创; 政府引领型,村委会、乡镇政府等机构统筹资源,研发产品,扩大品类,提高产能,渗透渠道; 强产业链型,关注三产联合,打通上下产业链,做强做深文旅融合; 数字赋能型,关注数字化产品和平台,探索非遗数字藏品交易; 跨区域帮扶型,鼓励具备条件的非遗工坊与山区26县地区工坊的互动协作,支持省内非遗工坊与贵州、四川等西部省份开展帮扶合作,提升非遗助力共富实效。
创新驱动,全“链”发力提振产业。
强化传承创新,在全省非遗工坊分布密集区建立20家传统工艺工作站,依托15家高校、12家研究机构、9家大型文创公司共建单位,针对非遗工坊开展“研究、研发、研培”,与非遗工坊互为支撑,提高创建水平和工艺水准。深化产业联动,支持成立7个非遗工坊联盟,吸纳96个各级非遗工坊加入,形成有效的产品共创、流量互补、渠道共享,工坊效应倍增。通过创新转化促进相关产业之间关联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遂昌长粽”省级非遗工坊年生产长粽近20万根,联动梅干菜、养猪、龙须草、粽叶等产业发展。杭州桐庐县新合乡“新合索面”省级非遗工坊,将小、弱、散的索面逐步做大做强,2022年销售额1800万元,索面制作户年平均增收3.6万元;工坊结合红色研学、亲子营地等项目,年吸引游客 20 余万人次,促进了新合乡主题文农旅融合发展。
完善政策,持续加强激励保障。
组织工坊创建培训,凝聚创建共识,围绕“生产、就业、发展”开展工坊实践。编发工作简报,构建交流平台,加强信息分享和经验交流。推动非遗工坊所在地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库,提供金融、场地和配套支持政策,建立产品目录,帮助拓展销售渠道。杭州上城区、温州平阳县等地对非遗工坊租赁场地给予补贴,最高给予经营用房60%—100%的租金补助;嘉兴海盐县等地对非遗工坊给予税收减免;金华东阳市、丽水遂昌县、台州天台县等地对非遗工坊给予5万元到10万元补助。
实施成效
促进了非遗保护利用。
全省87个省级非遗工坊依托117个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开展传承创新实践,非遗保护利用能力水平持续提升。2023年5月,省级非遗工坊销售额达到12.53亿元,全省各级非遗工坊培育品牌744个,在技艺创新、品类拓展、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成效显著。“嵊州竹编”省级非遗工坊创新开发竹编茶桌、茶盘、茶具收纳盒等茶系列产品40余种,深受市场欢迎;温州“贝雕”省级非遗工坊通过改进贝雕技艺,研发各类贝雕产品,申请半屏山、东海贝雕、阚螺等3个商标、200多项外观专利和10余项知识产权。
推动了人才振兴。
依托“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模式,联动培训各类人才近4万人,其中非遗工坊培训近2万人,全省34个各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培训人员1.84万人。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非遗工坊中新收徒弟3927人,培养各类乡村能人及致富带头人1183人。“鱼跃酿造”省级非遗工坊2022年举办10个培训班,培训人员500人以上;“遂昌长粽”省级非遗工坊以“非遗工坊+乡镇成人技校”模式,举办长粽技能培训班23次,1580余人参加培训,由县文广旅体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三部门联合对学员进行考核,合格学员可获得800元培训奖励,并推荐录用为工坊员工。
促进了就业增收。
建立非遗工坊结对乡村发展机制,全省1059个非遗工坊结对313个乡村,形成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28个。全省各级非遗工坊吸纳固定就业人数4.77万人,人均收入5.78万元;吸纳灵活就业人数6.6万人,人均收入3.43万元。“温岭草编”省级非遗工坊2022年培训和吸纳就业人员逾400人,带动10万闲散劳动力从事帽坯编织生产;“塘西百匠”非遗工坊汇聚当地80多名老手艺人,年创造产值超过5000万元;“萧山萝卜干”省级非遗工坊从种植、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带动,帮助 400 余户村民解决就业问题。“乐清铁皮枫斗”省级非遗工坊在贵州省锦屏县发展石斛产业,带动当地15个乡镇69个村的农民就业增收。
图书馆综合Tel:389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