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农业被寄予厚望。智慧农业,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定时定量管理,根据农产品的生长情况合理分配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低耗、优质环保。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地方的先进观念和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智慧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分析
为了实现农业产业链合作企业的共同战略利益,使加盟产业链的企业都能受益,就必须形成一种长期合作博弈的机制来加强成员企业间的合作,使得成员企业能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种机制就是混合纵向一体化连接方式。这种模式就是以一家农业龙头企业为主进行产业链设计,按照专业、高效和运作经验的原则,将某些环节以某一利益主体独资、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参与产业链各环节的投资经营,而又与其他利益主体在某一(些)功能环节以合同契约进行联结。
2、建立“公司+农业园区+市场”的组织形式
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是农户组织程度不高造成交易成本巨大,而且各方违约严重影响了小农户的利益。农业园区的建设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因而具有先进性。在“公司+园区+农户”的生产模式中,公司是主导。确保园区的统一设计、生产标准的制定、投入物资(化肥、饲料等)的供应、技术指导、回收、加工、销售、品牌宣传推广、贷款担保公司的组织。
园区是关键,公司有园区才能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公司有权对进园区的人进行筛选,进园区人员必须服从公司管理,可以对投入品进行统一管理,监督实施,确保完全收购。农户是生产主体。农户投资,全额投资或投入流动资金或承包生产;农户生产,投资人自己当种植者,以农户为生产单位;农户是独立的经营者,可以自己决定生产规模、内部考核办法、内部分配等。
3、建立“品牌+标准+规模”的经营体制
农业产业链成功与否取决于整个产业链的效益,而产业链的效益取决于“品牌+标准+规模”的经营体制。其中品牌是终端产品实现价格增值的主要手段,没有终端产品的品牌溢价就没有整个链条价值的提升,风险就无法避免。传统农业产业链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各链条的行情风险无法因为品牌溢价而避免。标准化是品牌的保障,正是由于标准的严格执行品牌才能有溢价的空间。规模化就是将产业链模式复制放大,取得规模效应。
“全产业链”是指产品供给来源于自有生产培育基地,通过自有销售渠道进行营销后配备有自建冷链物流体系进行产品运输,最终到达消费终端并收取顾客反馈,回馈信息将指导下一轮种植生产环节。全产业链模式以消费者为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对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实行标准化控制,并环环相扣、环环链动,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形成安全、放心、健康的全程供应链。
湖北省监利市创新“四种模式” 深耕水稻全产业链
作为江汉平原的鱼米之乡,监利享有“全国水稻第一县”称号数十年。为继续促进全市水稻发展,监利市供销社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以尚源供销社为依托打造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和生力军,参与一粒种子到大米的全部生产过程,发展出覆盖育苗、种植、农机、农资、收购、加工全产业链,从而降低农民劳动成本、提高效率。
2013年,尚源供销社注册尚禾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按照统一供应优良品种、统一工厂化育秧与机械插秧、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收购的“六统一”模式,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实现全程打包服务。通过对5个乡镇6.8万亩水稻田的全程打包服务,不仅让农户每亩节约成本210元,还实现了每亩田增产粮食100斤,增收138元,再加上订单加价每亩增收160元,让农民享受到全程打包服务带来的效益。联合社以服务农民生产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创新生产,统一旗下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出四种助农增收服务模式。
1、“135”助农增收模式
“135”助农增收模式即1亩田,3次收入,每亩收入5000元。种一亩再生稻一季收入1600元,二季收入1800元,三季稻田养鸭收入1200元(其中稻田养鸭子吃虫除草、鸭粪肥田,可节约农药、化肥投入成本400元),累计增收5000元。
2、“田保姆”服务模式
合作社为农户开展从粮食种植到粮食收购加工一站式的“保姆式”服务,通过此项服务能够有效解决农户种植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农户种植缺什么,需求什么,就能够通过该社的“保姆式”服务解决什么。日常,尚源供销社主任会亲自到乡镇为农服务中心了解农户种植困难并现场解决。当农户们反映种植面积过大,缺少人手撒农药时,供销社立即购置6台无人机,组织专人培训操作,满足农民需求。
通过打造“庄稼银行”,为农户提供厂价直销、优质廉价的农资商品,为没有资金购买农资商品的农户提供农资担保。常年聘请市内外知名农技专家近20名,本地种植、养殖能手30多名,组成专家团队,为不懂种植与养殖技术的农户常年免费提供技术支持与上门跟踪服务;打造“农机银行”为农户提供稻田耕整、插秧、植保飞防、收割等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种植效益;打造“土地银行”,对外出打工和不愿意种地的农户以每亩800元的价格进行土地流转;打造“粮食银行”,以每斤高出市场0.1元左右的价格收购农户种植的稻谷,为农户开展粮食储存业务,农户所储存的粮食按照当时收购价格进行储存成本登记。
3、特殊人员就业岗位模式
合作社为退伍军人、贫困户、残疾人等量身定制了特殊人员就业岗位,通过安排就业,不但让他们有一个理想的收入、稳定的工作,而且有效地帮助政府纾困解难。尺八镇周祠村3组张其凤是特困户,还欠了外债。2018年,合作社为她制定扶贫方案:产业帮扶,养猪10头,年收入2万元;种植帮扶,13亩稻田全程打包免费服务,年收入1.3万元;就业帮扶,安排其儿子到农机合作社务工,年收入6.9万元;公益帮扶,出资建猪舍,扶持资金4万元。如今,张其凤家年收入超10万元,外债全部还清。
4、水稻种植全程“六统一”模式
合作社实行统一优良品种、统一工厂化育秧与机械插秧、统一测土配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收购,推进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不仅能让农户每亩节约成本220元,而且促进每亩粮食增产100斤,加上订单收购加价,每亩增收160元,同时还降低了农户劳动强度和种植风险,提高了生产率。
截至目前,监利尚源供销社直接流转土地13.4万亩,农户农田入股1.3万亩,全程打包服务农田5.3万亩,建设标准化育秧工厂,推行农业机械化作业,打造稻谷烘干、加工、储存、销售全产业链,让农民分享到更多产业附加值。
福建省“111”模式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近年来,福建省以产业融合发展为主力,通过“政府 市场”的发力与协同,引入“111”工作创新模式,建设农业全产业链,确保农村劳动力参与全产业链过程,稳就业保就业和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1、“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结合特色,构建绿色、生态、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是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和提升脱贫成果的思路方向。2019年末福建省乡村人口数量1331万人,比重33.5%,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68元,但对应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281元。面对农村人口多、收入保障不高等问题,各地政府与基层部门应扭转疫情危机为转机,打造和完善有特色的农业产业链,进一步扩展和丰富全产业链要素,将农村劳动力配置于农业产业链全过程,转变农村劳动力输出,吸收消化农村闲置劳动力,稳定农民就业和收入。
2、“政府市场”协同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力量和手段,特别是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政府与市场应协同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政府不再只是引导,而是要全程参与,在资源配置上要起带头和重要作用。从农业全产业链的产品设计、土地规划、资本安排、劳动力投入,到市场开发,政府也需要扮演“市场”的角色,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在政府主导的农业全产业链过程,需要市场的力量和手段全过程参与,解决需求侧问题。从确定产品的市场定位、资本投入、提供有竞争力的劳动力保障、产品生产创新、市场销售与服务等方面,市场要充分发挥,与政府协同打造和建设农业全产业链。“政府市场”协同建设下农业全产业链,具有较好的抵抗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保障农民就业和收入。
3、“111”模式创新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稳就业保就业和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要认清和找准农民个体失业、返贫致贫的自身因素,科学分类,精准施策,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自身因素返贫致贫的标本兼治机制。
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上,打造“111”模式,即1个产业或项目、1项技术或服务、1个对接公务员。具体就是,实施1个产业或项目或产品入村、入户,政府或企业提供生产要素;通过1项对应技术或服务的教育培训,让农民掌握生产能力;依靠1个对接公务员,开展市场推销或帮扶,对接市场或务工需求。针对不同困难对象的,再给出差异化的应对举措和工作思路。
(1)个人丧失劳动能力。除社会保障以外,可通过其土地的出租等方式参与农业“第一产业”或项目建设,取得收益,摆脱贫困;(2)个人劳动能力不满足。在村产业或项目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掌握一定生产技术或服务能力,参与农业“第一、二产业”或项目建设,并取得收益,提高收入;(3)个人具备劳动能力主观不作为。进行制度立法立规,加强产业致富政策和教育培训的引导,参与农业“第三产业”或项目建设,改善生活;(4)个人具备劳动能力客观不允许。依托农业全产业链,科学分配产业链条作业,参与农业“第一、二、三”适宜的产业链环节建设,实现致富。
安徽濉溪县推进“链式发展”驱动现代农业拔节生长
特色种植养殖业是濉溪县传统优势产业,濉溪县通过纵向延伸打造小麦全产业链、生猪全产业链、家禽全产业链,着力建设百善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竞争力。
1、聚焦“一粒麦” 做强“粮头食尾”
小麦色选机,通过摄像扫描和图像处理,能将小麦颗粒与杂质、异色颗粒进行精确区分,从而保证了良种品质,提高小麦出苗率,柳丰种业在濉溪种子企业属首家使用,他们通过“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户”模式,发展良种繁育面积5万亩。目前,柳丰种业年产小麦良种1000万公斤,销售覆盖苏北、皖北、豫南等地区。
濉溪县是全国重点产粮大县、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县域内205万亩麦田有50万亩用于良种繁育。该县以种业振兴为突破口,1名技术辅导员对接5户种粮大户,1户种粮大户辐射20户以上农户,形成一套繁育技术推广体系,带动种粮一体化发展。
全县有种子企业19家,育成农作物新品种45个,其中小麦品种21个,通过国家审定9个、省级审定15个。濉溪县以国道343沿线四铺、百善、铁佛三镇为主线,打造国家优势农作物制种基地50万亩,建有配套设施完善的小麦新品种展示示范点3个,每年投资近3000万元,连续对标准化良种基地开展种子包衣、“一喷三防”服务,保障黄淮海地区2000万亩小麦生产用种安全。2023年,濉溪县生产种子2.6亿公斤,销售收入10亿元。
濉溪小麦品种选育领跑全省,小麦生产水平国内一流,濉溪小麦加工产业规模同样不凡。
淮北旭源食品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粮食加工企业,生产面粉、挂面等初加工产品,年消耗小麦10万吨。2023年9月,旭源食品投资600多万元改造生产设备,增添光波杀菌和烘干一体机,研发生产出冲泡型烫面等产品,由于产品备受市场青睐,企业已选址建设新厂,希望把烫面深加工产品做大做强。
按照“濉溪良种—濉溪粮食—濉溪面制品”发展思路,濉溪县培育发展祁康食品、鲁王面粉、旭源食品、昊辰食品等17家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粮食能力100万吨以上,年销售收入40亿元,形成品牌粮食“1+1+1>3”效益,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2、聚力“一头猪” 做精“畜头肉尾”
在安徽大自然种猪股份有限公司,可以通过数据大屏查看生猪长势,了解舍温、数量、体重等指标。公司实行全程自动化、智能化养猪模式后,减少了人员流动,降低了疫病风险和养殖成本,效益明显提高。年出栏生猪10万头,其中3万头种猪供应给新希望集团、东方希望集团、大北农集团等,7万头仔猪部分供销给养殖户,剩余自留育肥销售。公司2008年成立以来,与国内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联合研发育种技术,完成种猪基因测定535头,鉴定出15个影响繁殖、生长、肉质等性状的功能基因;筛选出33个可用于鉴定种质纯度及基因组选择的特征位点;构建丹系种猪基因组选择参考群1500头,完成生产性能测定620头,新品系大白猪胎均产仔数达14.6头,产活仔数13.8头,较基础群提高约10%。
除在生猪繁育、养殖上提高效能,濉溪县聚力“一头猪”,主攻精深加工,最大限度发挥当地生猪养殖产量优势,建设集养殖、屠宰、分割、精深加工、冷藏、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生猪全产业链。
安徽神华肉制品有限公司目前年屠宰生猪80万头,生猪来自安徽大自然、濉溪牧原等本土养殖企业,公司2010年成立以来,立足猪肉制品精深加工,产品在长三角地区站稳市场,去年产值突破10亿元,预计今年产值可达13亿元。在神华肉制品加工车间,“一头猪”经屠宰后,被加工成生鲜肉、低温肉制品、休闲食品、中式肉制品、调理肉制品等10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实现猪肉价值提档升级。全冷链运输保障了产品新鲜和质量安全。当天上午分割好的生鲜肉,当天下午即可发送至上海、杭州等地的生鲜超市及肉类批发市场。
聚焦生猪产业,濉溪有序调整布局,实行差异定位、联动互补。在百善现代农业示范区,当地发挥生猪总量全县第一优势,发展生猪屠宰和猪肉制品精深加工,打造神华万家特色产品,建成肉食品加工园区,通过招商建设配套的饲料加工企业。同时发挥生猪种业资源优势,在四铺镇等地推进种业基地高质量发展。
濉溪县统筹推进生猪产业发展,生猪全产业链基本形成,规模生猪养殖户172户,生猪繁育、养殖、屠宰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生猪存栏84.33万头,年出栏169万头。目前,濉溪县已有神华肉制品、华阳食品、华安丰等多家“畜头肉尾”企业。今年1月至7月,规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68.9亿元。
3、围绕“一只鸡” 做深“农头工尾”
标王农牧是百善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家集种禽繁育、苗鸡孵化、商品鸡养殖、蛋品加工、冷链物流于一体的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9年,该公司与安徽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开展种鸡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对“淮北麻鸡”进行保种、提纯、推广,自主搜集并提纯12个专门化品系,筛选出“标王白鸡”肉鸡配套系1个、“标王黄鸡”肉鸡配套系1个。目前,“标王白鸡”“标王黄鸡”2个肉鸡配套系取得阶段性成果,中试2000多万羽,反馈良好。去年10月,两个配套系已在农业农村部(扬州)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计划2025—2026年申报2个国家新品种配套系审定。
如今,标王农牧常年存栏父母代种鸡60万套,年可孵化商品鸡苗1亿羽,年生产畜禽配合饲料2.5万吨,年出栏商品肉鸡300万羽,2023年实现营收1.56亿元,产品畅销苏鲁豫皖地区。标王农牧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提供从建设鸡舍到成鸡出售及资金支持全方位服务,带动500多户农户走上养殖致富路。
标王农牧的发展,是濉溪县围绕“一只鸡”做深“农头工尾”的缩影。
位于濉溪县韩村镇的淮北品乐食品有限公司,依托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鸡肉制品深加工,实现工厂化生产。他们采取流水线作业工艺,对鸡胸肉进行深加工,可制作30余种成品或半成品,销往合肥、南京、杭州等地,市场供不应求。目前,濉溪县有家禽企业216家,形成种、养、加、销较为完整的家禽全产业链。今年上半年,濉溪县家禽出栏651.9万羽,增长12.3%。
围绕粮食、生猪、家禽等优势产业,濉溪将加快低端主食加工向高端健康主食制造转变,开发高品质的生态冷鲜分割肉制品和传统风味熟肉制品,谋划淮北麻鸡预制菜和鸡肉深加工产业,鼓励和促进畜禽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通过提取生物医药活性成分原料或制作各种营养丰富的特色食品,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以“链式发展”驱动现代农业拔节生长。
图书馆综合Tel:389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