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24年
2024年

他山之石第5期2024年5月13日

发布时间:2024-06-17  |  浏览: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

赋能高质量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范畴。所谓“新质”,是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同于马克思提出的“精神生产力”“自然生产力”“科学生产力”等概念,它强调的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生产要素,而是要突出其中“新”生产要素对旧生产要素的全面超越。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基础是创新,核心是优质,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的概念,是社会生产力经过量的不断积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新质生产力的产生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共同推动的结果,不仅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

  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技术,是对传统的模仿式、渐进式的科技创新的超越,是对前瞻性、颠覆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而产生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先进质态,涵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5G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等新兴技术和未来技术。新质生产力内含的突破性科技一经出现,必将有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涌现,助力传统产业不断向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业攀升,提升区域产业韧性和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2、

  不同于传统生产要素,新质生产力内含新型生产要素,兼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双重身份被纳入生产之中,超越了传统生产要素的基本属性与价值创造能力,形成了全新发展动能。新型生产要素在产业发展实践中的创新性应用,不仅在生产和消费两大环节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而且在创新性应用后进一步转换为新知识,在“数据+算力+算法”的加持下,与用户持续产生交互反馈,持续优化研发设计,满足用户个性化、体验化需求,更好地实现了研发创新迭代。

3、

  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得以成长起来,并不断吸纳整合新技术、新要素,从研发、生产、销售到服务形成先进、完整产业链条,极大地推升了区域产业价值链和国际分工位置,同时带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尤其是那些前瞻性未来产业,一旦越过爆发式增长的拐点,先发布局者将获取巨大的“创新租金”,并持续占据先发优势,成为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在第四轮工业革命浪潮中,中国正逐步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已不再突出,传统制造业、房地产业作为主要引擎拉动经济高增长的模式也不可持续。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生产力能级的跃迁,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必要全力推动、加快发展。

1、

  关键核心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内核,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前瞻性、颠覆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力度不够,亟需统筹布局、系统攻关。应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持续开展周期性的关键技术识别,聚焦未来科技发展的新动向,组建创新联合体,加速推进薄弱短板领域的统筹科技攻关。要注重发挥产业链链长企业在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创新层面的“主力军”和“领头羊”作用,带动各类经营主体,协同解决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营造优势互补、开放融合的产业创新生态。

2、

  新质生产力的新要素范畴既包括传统生产要素的“质量升级”,还包括数字经济时代下以数据要素为代表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新生产要素的嵌入和融合。不同于传统生产要素遵循规模报酬不变规律,数据要素兼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双重身份被纳入生产之中,具有依附倍增性和集约替代性,超越了传统生产要素的基本属性与价值创造的能力,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现阶段,要加快完善数据要素与资本、劳动、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和产业环境之间的协同联动和深度融合机制,通过对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的数字化再造、转型,优化要素之间的组合结构和匹配效率。借助“云计算+算力+数据”的模式,搭建数据要素桥梁,整合构建全方位创新链与产业链互联互通生态网络体系,推进数据要素在生产活动和价值创造中的价值化进程,实现产业链各主体环节的知识溢出和共享,为实现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3、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提供核心支撑。下一阶段,要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强化全球竞争力。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积极创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领域、跨产业、跨集群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产业链条完备、产业特色鲜明、领先优势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4、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由原创科技引领,具有前沿交叉、颠覆性等特点,能够引领新需求、激发新动能,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特质产业。从全球范围看,世界经济强国相继出台实施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及投资计划,强化前沿技术研发、创新未来产业孵化,积极谋求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导权。下一阶段,要大力支持现有行业头部企业布局未来产业前沿领域,依托创新技术、数字平台等形成开放共享机制,加快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若干领跑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

5、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任何传统产业一经科技赋能,就有可能升链转化为现代产业。要把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底座,积极引导传统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推动传统产业实现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转型。要切实发挥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推进传统产业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实现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有机融合,做优做强一批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为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夯实根基。

新质生产力赋能乐山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乐山市围绕“产业强市、旅游兴市”发展战略,持续推动现代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就,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做好文旅工作的经验,探索了一套加快发展的模式,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本质在于国际化的旅游功能,在于一个区域的城市魅力、知名度和影响力。现阶段,单纯的景区观光已经退出C位,城市生活正在成为绝对的主角。美食游、寺庙游、菜市场游、博物馆游、音乐会展游等各种形式以city walk方式从悄然兴起直至蔚然成风。旅游形态与消费方式正在从风景到场景、从景区到城区、从资源到人缘的三大转变,实质就是观念、思维、方式的变革。这是新质生产力在文旅融合中的具体体现,以其达到技术水平更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发展。乐山旅游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要以空间重塑、结构调整、功能完善、环境优良为发展主线,持续不断努力,用好“三活”、提升“四力”、构建“五体系”,围绕“一抢二动三保”(抢占客源市场份额、从心动到行动、保畅通保安全保服务),提升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水平,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将乐山建成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风、嘉州韵”的享誉世界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一、用好盘活存量资源、激活潜在资源、用活人才资源之“三活”

1.盘活存量资源,注重国际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夯实世界遗产龙头地位,形成世界遗产扛旗涨人气,非遗综合开发促进非遗资源产业化,推动遗产景区带状延伸、扩容提质,提升核心资源,问鼎世界一流。坚持“留改拆并举、绣花与织布并重、历史融入现代生活”这一原则,丰富提升历史文化产品的魅力,推进文化赋能,提升供给品质。突出各区市县资源优势,做好乐山本土精神文化凝练,加快各类别博物馆的建设,整合组合形成地标性文旅资源开发,串珠成链、聚链成片,以特色吸引物,如峨眉武术、春节、年画等特色资源的国际化,抢占旅游市场份额。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共建中国旅游主要目的地,联合发力共同发展,拓展乐山的辐射力。

2.激活潜在资源,注重产业化,拓展消费新市场。

  开发社会型资源,推出美食之旅、音乐之旅、运动之旅、会展之旅、避暑之旅等,培育乐山旅游新的增长极,形成“县县有景、处处是景”的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激活餐饮行业潜能,拓展美食之旅。激活艺体商务潜能,丰富会展之旅。激活本土消费潜能,拓展避暑之旅。从而丰富完善满足高端消费潜能,实现从心动到行动的跨域。

3.用活人才资源,注重专业化,体现关键性价值。

  把懂工程、懂金融、懂文化的人用在关键岗位上,增强乐山文化旅游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确保文旅资源整合本土化,提升文旅资源“土气”价值内涵;促进文旅资源开发增值化,培养一批有投入产出经营理念与融资能力的专业队伍;增强把握宏观经济发展的能力,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讲好乐山故事、传播乐山声音,助力文旅融合发展传播化;运用法治思维,增强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和水平,打造经济融合、文化包容、旅游互动的利益共同体,提升乐山的竞争力。

二、提升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产品供给力、产业竞争力之“四力”

1.扩大文化影响力。

  不同时期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造就了乐山丰富璀璨的文化遗存,呈现出佛禅文化、峨眉武术文化、战时故宫文化、小凉山文化、三江生态文化、美食文化等多种形态,让乐山魅力四射。众多文人墨客来过四川、描绘过乐山,要心怀敬仰、善于汲取、广泛借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邵博《清音亭记》: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范成大《吴船录》:天下山水窟有二,曰嘉州,曰桂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宋鲜于绘曰:嘉定州背负三峨,襟带二江,山川之胜,为蜀冠冕。大佛其大,岂囿佛门之内;乐山之乐,不惟山水之间。

2.增强旅游吸引力。

  乐山的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密度达每万平方公里25个,是四川省平均值的3.6倍。山水者,有待而名胜者也。曰事、曰诗、曰文,之三者,山水之眼也。即有故事,有诗文,有人物,再普通的山水也能映照千古,如此方能称为名胜。乐山所处的独特区域地位决定了乐山可以在构建岷江世界遗产通道、大渡河风景道、大峨眉旅游区、平羌三峡旅游区及兴建在乐山的成都水港、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南方丝绸之路等文化旅游新名片,拓展“佛国仙山,人间烟火”的独特魅力。

3.保障产品供给力。

  与产品自然生命周期不同的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不是指旅游产品使用价值的存在和消失,而是指旅游产品是否被游客接受及接受程度。根据不同的主题,推出不同的产品,如峨眉山推世界遗产、冰雪、朝圣、科普、研学等主题,市场生机勃勃。从目前全国市场看,云南、新疆率先推出与疫情前不一样的产品,创新营销方式,已先声夺人。你不做,别人做了,你落后;你做了,别人做得更好,你同样落后。由心动到行动,拉近游客与目的地之间的心里距离、空间距离,极需保障产品供给,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旅游需求。

4.提高产业竞争力。

  让旅游成为人的本能需求,让旅游产业成为制造快乐的产业,让品牌成为现代旅游的核动力。今日的旅游市场呈现两极化趋势:全球化思考与本地化行动的旅游理念两极化、大众化供应与个性化服务的旅游需求两极化、批量化生产与量身化定制的旅游经营两极化。因此,文旅产业竞争力体现在人才、企业、产品、营销以及旅游环境优势的竞争,要培育文旅人才,扶持旅游企业,推出特色产品,强化市场营销,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交通、优化旅游环境。

三、构建路径、品牌、管理、产品、服务五个“体系”

1.健全完备的发展路径体系

  。坚持产业强市、旅游兴市发展思路,完善产业发展决策机制,强化旅游产业智力支撑;确立产业发展一体化理念,坚持全市旅游产业发展一盘棋,确保旅游产业发展的一致性、连续性,突显乐山特色,避免同质化;坚持将旅游产业发展创意策划、开发建设、管理运营等环节融为一体,确保理念高度整合,工作紧密衔接,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2.打造顶级的核心品牌体系

  。申报大瓦山-大渡河世界地质公园和峨眉武术(可与少林、武当合作申请)、夹江造纸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大世界遗产品牌;争创天府旅游名市、名县、名镇、名乡、名村、名街、名导等区域品牌;尽快弥补没有国际顶级酒店的短板,引进知名酒店品牌;塑造休闲度假品牌,推动乐山旅游从“游客”到“留客”的转变;积极发展赛事旅游、会展旅游,主动承接世界五百强企业年会论坛、国际赛事活动,提高乐山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

3.构建高效的行业管理体系。

  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水平,推动旅游市场高效治理,完善懂策划、精运营、能管理、会服务的人才组织体系,培养旅游工程师,招聘懂市场、懂管理、懂金融、懂旅游的管理人才,组建专业旅游运营管理团队,健全符合客观规律、责权分明、规范高效的旅游市场运营管理机制,提升旅游的科技含量,推动乐山旅游行业管理精细化、人性化、高效化,整个旅游行业管理出效益、出口碑、出品牌,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

4.建立独特的文旅产品体系。

  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建设文博群落,新改建一批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让文物、非遗活起来,增强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围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游客的多元需求,推出不同的文化旅游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建立旅游产品质量标准,规范旅游产品和服务,逐步建立符合乐山实际、迎合发展趋势、满足游客需求的规范统一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体系,成为区域甚至全国的旅游产品标准范本,提高旅游产业的深度、广度、厚度。

5.完善精细的温馨服务体系。

  加强队伍建设,培育出一批能代表乐山旅游行业品质旅游高度的旅游从业标兵;不断强化质量意识,主人翁责任感,创新服务形式,树立“人人都是形象代言人、人人都是义务宣传员”全民服务意识,延续志愿红、执法蓝、环卫橙的“三色行动”,提升服务质量,让乐山旅游服务质量口碑走向全国,走向全球。

凉州区以新质生产力

赋能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凉州区聚焦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型县区建设,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2023年,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6家,较上年增长56.76%;认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25家,累计达到52家,较上年增长92.59%;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累计达到45家,较上年增长55.17%,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成效显著。

1、

  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着力搭建科技创新载体,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设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2023年,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技术创新中心1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2家、野外观测研究站1家、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6家。

2、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开展新产品研发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创新主体培育。组织召开强科技行动政策培训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奖补政策落实会议,培训企业155户,为30户企业落实市、区研发经费投入奖补资金293万元。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0.55%,较上年提高0.05%。

  聚焦产业发展,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7条重点产业链,围绕省、市各类科技计划支持重点,帮助企业、科研单位谋划申报科技项目,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项目带动全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2023年,立项省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63项,共争取科技项目资金616万元。

3、

  积极落实科技专员制度,选派科技专员打通高校院所和企业的合作通道,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发展。2023年,登记科技成果54项,征集筛选优秀科技成果50项,组织7家企业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活动、36家企业参加第一届科技成果转化暨科技型企业融资对接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6.74亿元,较上年增长73.14%。

4、

  严格落实《凉州区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等政策,进一步优化完善科研管理机制,着力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2023年争取省市区奖补资金2850万元,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0.94%,较上年提高0.44%。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格局,2023年,凉州区被认定为省级创新型县区。

图书馆综合Tel:3895110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