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24年
2024年

他山之石第4期2024年4月29日

发布时间:2024-05-02  |  浏览:

  在全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光伏、风电、氢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成为2060年前实现“双碳”目标的中坚力量,国内有些省市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和效果,让我们做一学习和借鉴。

甘肃新能源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发展方向,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1、坚持新能源产业“五个优先”原则。

  产业发展优先,坚定实施国家新能源战略,科学规划,合力布局,优先扶持,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发电优先,建立新能源企业优先发电机制,充分预留发电空间,确保新能源企业优先发电权。上网优先,保证新能源整体上网、优先上网。就地消纳优先,多措并举,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政策扶持优先,全面落实现有优惠政策,积极争取新的支持政策,对新能源发展打开绿灯,提供方便。

2、加快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初步同意将甘肃列为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议省发改委抓紧制定规划和方案,争取国家早日审批实施。抓住这一有利契机,争取国家在化解产能和产业转移、投资政策、电价等方面重点倾斜支持,积极推进产业承接转移工作,促使工业项目尽快落地,助推甘肃省新能源大基地建设。

3、努力促进新能源多发满发。

  组织实施《甘肃省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方案》,重点在确保电网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促进新能源优先上网,努力实现规划内新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在向国家争取外送电额度的同时,引导、鼓励新能源企业参与直接交易,通过市场化手段积极参与跨省跨区送电。积极调整各类用能结构,照顾各方利益,开展新能源与省内火电企业替代发电工作。

4、大力实施光伏扶贫政策。

  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十三五”光伏扶贫发展规划》和《甘肃省2016年光伏发电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继续争取国家光伏扶贫指标,把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把光伏扶贫工程打造成保证贫困户收入长期稳定增加的重要方式,扩大农村用电市场培育,加快农村电气化进程。大力推广“飞地模式”,开展光伏扶贫工作。

二、加强电网建设,进一步提高电力外送能力

1、构建稳定的能源外送机制。

  制定外送电市场交易规则、交易机制、管理方式,扩大外送电规模,破解新能源发展的瓶颈制约,确保外送新能源电力通道畅通。

2、加快酒湖线项目建设进度

  。加快建成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进度,确保按期保质完工。抓紧开工建设该电网配套的4×100万千瓦调峰火电项目,确保电网运行安全。组织好上网电源,协调好用电市场,保证该电网项目建成后满负荷运行,最大限度发挥其外送通道的作用。

3、争取第二、第三外送通道建设。

  加快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建成陇东(陇彬)—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推动1000千伏青海塔拉—甘肃天水—陇南—四川广元—重庆长寿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构建西北与川渝藏联网的西部同步电网,实现风光水火电大规模优化配置和打捆外送。

4、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西部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全球能源互联网“特高压+智能电网+清洁能源”的模式,充分发挥甘肃省新能源装机规模大、智能电网技术不断突破、交直流特高压电网优势即将形成等条件,积极推动甘肃省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西部示范基地,大幅提升新能源开发利用效率。

5、进一步提高调峰调频能力。

  加大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度,提高调峰容量。鼓励自备电厂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调峰义务。尽早出台相关政策,解决自备电厂承担调峰、调频、电力平衡的利益问题,促其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新能源消纳做出应有贡献。

三、建立健全新能源消纳转换机制,下大气力提高就地消纳能力

1、扩大新能源消纳试点范围。

  抓住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初步同意将甘肃列为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的有利契机,总结推广金昌市新能源就地消纳试点经验,扩大试点范围,积极探索就地消纳模式,加大试点用电量额度。

2、大力发展现代高载能企业。

  借鉴相邻省区的做法,积极向国家争取差别电价优惠政策,同时采取大用户直购电措施,不断降低高载能企业用电成本,吸引企业来甘肃省投资兴业。鼓励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达标的高载能企业用电,提高企业电力消纳比例。构建新能源产业与高载能企业之间的新兴产业链,以多种方式联合,提高整体协作配套能力。加大有色、冶金、新材料及精细化工基地建设,合理布局建设一批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循环发展、附加值高的先进用电项目。

3、鼓励开展发电权交易。

  充分发挥新成立的甘肃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职能,确保电力外送和交易健康顺利进行。引导鼓励和促使火电、水电机组将其计划合同电量的部分或全部出售给新能源机组替代其发电,进一步优化电源结构,实现降耗减排的目的。

4、大力培育以电能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

  拓宽新能源清洁供暖项目投融资渠道,推进新能源清洁供暖试点范围。在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的框架下,力争从国家层面出台适合甘肃省新能源发展的居民用电补贴政策,采取阶梯递减电价政策,鼓励居民以电能替代石化、煤炭能源的消费,增加居民用电量,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加快充电桩、站布局和建设,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将甘肃省增量用电额度全部分配给新能源发电企业。

5、鼓励新能源生产企业让利于消纳企业。

  由电网公司搭台,政府主导,新能源发电企业将减少弃风弃光增加的收入部分让利于用电企业,以牺牲当下利益换取长期利益,鼓励用电企业多用电的同时提高新能源企业的发电量,实现生产企业和消纳企业的良性循环,产销互补。

四、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向国家争取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扶持政策

  一方面加大检查督查力度,确保国家和省出台的发展新能源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打折扣、全面落实;一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向国家争取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扶持政策。

1、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实施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度。

  尽快制定实施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管理办法,加大新能源电力消费范围和比例,使新能源发电和用电达到平衡,促进新能源持续健康发展,使我甘肃新能源优势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2、建议国家增加

  。哈郑直流60%的线路在甘肃境内,宁东直流由甘肃电网提供安全保障,建议国家充分考虑甘肃电网在西北电网中所处特殊地位,扩大甘肃电网外送电量规模,每年增加新能源外送电量,使甘肃新能源效益最大化。

3、建议国家电网公司加快

  建设玉门昌马、肃南大孤山抽水蓄能电站,对甘肃电网提高调峰能力尤其是提高新能源接纳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国家电网公司加快工作进程,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在“十三五”期间投运。

4、建议国家加大发展

  加大对甘肃省(河西走廊)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支持力度,将甘肃省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纳入国家综合能源示范基地范围,指导规划编制,给予政策支持,使基地建设切实发挥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

5、建议国家暂缓发展三华地区火电项目。

  深入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尽早出台可再生能源在全国范围内消纳的政策和机制,关停不合规火电机组,叫停三华地区(华北、华东、华中)火电建设(包括已核准未开工的、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火电项目),通过强制性政策促进新能源大省实现电力消纳,推进清洁能源持续健康发展。

常州构建新能源产业链“闭环式”生态圈 努力打造“新能源之都”

  深度布局新能源产业,精耕细作新能源生态,从资源禀赋到产业发展规模,常州市已形成“发电、储能、输送、应用”新能源产业闭环,正在努力打造“新能源之都”。积聚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创新爆发力,以一产带一链、一链兴一群,作为常州市培育的又一个标志性产业,新能源产业集群开始跨越发展——到2025年,集群产值力争跨过万亿门槛,支撑常州市在新能源赛道“高速超车”。

1、光伏产业,重点赛道

  “双碳”目标指引下,光伏产业成为新能源产业布局的重点赛道。常州光伏产业链条构建完整,除了上游多晶硅材料,基本覆盖了光伏产业链的所有生产制造环节,涌现出以天合光能、东方日升为龙头的一大批企业。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新北区、金坛区为全市主要的光伏生产基地,产值总量占全市近80%;武进、溧阳以顺风光电、国电新能源等光伏设备及元器件生产企业为龙头,天宁、钟楼、常州经开区以光伏镀膜玻璃、分布式光伏电站系统开发、背材基膜等方向的企业为主。

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

  常州光伏企业现有电池片产能36.8GW、组件产能54GW,均居全省前列,产能在全国占比约10%。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光伏制造业实现产值770亿元,同比增长24.7%;今年上半年,光伏产业完成产值421.5亿元,同比增长23.6%。

2、

  作为未来最具市场想象空间的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成为常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张“王牌”。

  近年来,常州市先后引进了一批新能源整车和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已成为省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目前拥有理想、比亚迪等4家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889.9亿元,同比增长51.9%,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2.7%。

  以常州当升科技、江苏贝特瑞、常州星源为代表的相关企业,大多是国内外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在总部外的最大基地,有力支撑了常州动力电池产业的跃升,成为长三角锂电池产业链最全、最长的地区之一。

  开拓应用新场景,培育产业新市场,全市专业从事充电桩生产及配套企业10家以上。万帮德和是国内知名的充电桩研发生产企业,成功研发出500kW大功率充电设备、毫秒级电网紧急救援系统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最新成果。

  常州市拥有省认定的3家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商,截至2023年底,在全市累计安装充电桩4371台。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常州市星星充电已在全国累计投建充电桩超过15万台,充电桩保有量占国内市场18%以上、位列全国第三,日充电量排名全国第一。

3、智能电网,稳中有进

  在碳中和背景下,智能电网迎来发展机遇。常州智能电力装备基本覆盖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各环节,规模以上企业共218家,被称为“世界变压器之都”,今年上半年完成产值271.8亿元,同比增长14.8%。

  企业持续创新,打破垄断。上上电缆阻燃电力电缆、工业及医用高压直流电缆、无卤阻燃耐扭风能电缆,填补国内空白。华鹏变压器研制成功世界首台容量最大的干式变压器以及海上风力发电用机舱安装变压器。安靠500kV电缆连接件打破国外的长期垄断,推动了中国电缆工业由高压到超高压的跨越。

松原市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双碳”目标提出后,吉林省立足发展实际,作出了“构建风、光、水、火、气等多元化电源系统和现代电网系统,建好国家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的战略部署,通过打造“陆上风光三峡”“长春—松原—白城”氢能走廊,将吉林建设成为国家级的消纳基地、外送基地、制氢基地,实现能源的全面转型。在这一历史机遇下,松原市坚决扛起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三大重任,坚持发展绿色清洁低碳能源,加速布局新能源产业,全力构建全方位、多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新能源发展格局,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松原力量。

1、挖掘资源优势

  立足现有基础,坚持“能源立市”,松原市紧紧围绕实现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提出把握和坚持“三个发展”基本思路,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三个发展”,首先是实现规模发展,充分利用松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畅通外送通道、解决电力消纳,规模化建设新能源项目,以规模带动制造、以制造带动科研,以科研反哺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形成良性循环。其次是融合发展,全面推动吉林油田多元化发展、实现高质量转型,通过绿能替代,促进化石燃料向化工原料转变,提升油气资源价值;借助传统能源基建,促进以氢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使传统能源产业与新能源产业融合互促,促进“双碳”目标实现。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创新发展是关键,松原市将通过大力推进技术研发、产业融合、能源物联、能源交易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使松原新能源产业实现从硬件到软件的高质量发展。

2、构建全新体系

  近两年来,松原市紧紧围绕打造西部国家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目标,进一步细化了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思路和阶段性目标、实施路径以及支撑载体等,通过积极引入氢能开发、风机制造、燃料电池、储能设备等关联产业,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工作,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力求早日把新能源打造成为千亿级的主导产业。

  松原市将充分依托境内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全力构建新能源产业“12345”发展体系,即:实施“一个园区、二个基地、三个电网工程、四类示范项目、五个产业集群”建设。

  积极打造的一个园区是松原市“绿电”示范区,主要依托经开区、石化园区、前郭经开区、宁江区雅达虹工业集中区建设“绿色、智能、低电价”示范园区,促进电力本地消纳、建立电站用户直购电模式,打造电价洼地。

  两个生产基地是长岭县风电生产基地和乾安县光储生产基地建设,目前这两处都有多个风电项目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三个电网工程”分别为乾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长岭龙凤500千伏扩容工程(主要解决鲁固直流100万千瓦外送项目)和吉电南送特高压输送电工程(将“十四五”期间新增的370亿千瓦时电量,外送200亿千瓦时)。

  在推进新能源产业新体系建设中,松原市将积极推进新能源消纳项目、氢能替代项目、低温储能电站项目、分布式能源整县推进这四类示范项目:建设前郭县吉云大数据项目,打造省内首个新能源智能化应用项目;建设长岭龙凤湖20万千瓦风电制氢项目,打造全省首个制氢项目;建设乾安县200MW平价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打造全省首个储能项目;建设宁江区分布式光伏乡村振兴工程,做好新能源乡村振兴示范。

  推动形成风电装备制造集群、光伏装备制造集群、氢储开发利用集群、生物质开发利用集群、大数据区块链集群“五个产业集群”,就是以宁江区雅达虹工业集中区等为载体打造北部风电装备制造集群,以经开区、石化园区、前郭经开区等为载体打造中部光伏装备制造集群,以长岭环城工业集中区等为载体打造南部氢储能开发利用集群,以扶余工业集中区等为载体打造生物质开发利用集群,以乾安工业集中区为载体打造西部大数据区块链集群。

  全新的产业体系,明确清晰的实现路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12345”新能源产业体系的建成,松原市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将实现质的飞跃。

3、推进转型融合

  “双碳”目标要求积极促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显著提升经济发展效率和碳生产力水平。

  为此,松原市以转型为动力,快速推动形成融合发展新格局。未来发展中,松原市将牢牢把握中石油公司支持吉林油田转型发展的契机,加快推动新能源发电、地热能利用、页岩油开发等项目建设,打造原油、天然气、新能源3项业务“三分天下”的新发展格局。依托境内资源、设施等独特优势,积极发展风光制氢和天然气制氢,以天然气管网实现氢能输送,打造“绿氢”“蓝氢”融合并举的松原氢能发展模式。鼓励油田和化工企业推广应用减碳、碳捕捉和固碳技术,探索利用废弃油田气田进行碳储存,储备碳汇资源,积极发展“双碳”经济。

  目前,松原市正在积极推进智能电网配套工程建设,全力打造“绿电”示范区。通过建设乾安500千伏输变电、长岭龙凤500千伏扩容、“吉电南送”特高压直流通道、网侧储能电站等工程,大幅提升电网容量,提高电网稳定性,保障供电需求和电源送出需求,为新能源接入创造条件。

4、推进替代应用

  在查干湖小镇建设中,松原市秉持原生态、零排放、碳中和的理念,将自然本底与温泉康养、特色美食、会展演绎深度融合,力争打造生态旅游特色小镇的全国样板。

  在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松原市积极推进新能源在生活领域的替代应用,提出了大力推广天然气/氢能汽车,变加油站为加能站,逐步完善气/氢/电交通配套设施建设;采用地热为主、电能补充的方式,初步实现对燃煤供暖的替代;通过屋顶光伏等分布式电源建设,借助市场化交易、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促进企业和个人广泛参与新能源建设,分享发展红利的计划目标,并积极努力实现到“十四五”末期全市公共交通“脱油”率90%以上,供暖减碳70%以上,村级分布式能源覆盖率达到60%的发展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松原市确立了以创新为引领,打造松原特色的技术核心方案,依托松原城市特点,大力推进减碳、低温、生态融合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包括油田二氧化碳驱油与固碳埋存、氢和天然气的混合运输、碱水和PEM纯水电解制氢、氢燃料电池、低温储能、风机抗凝冻、新能源+农业补光增产等技术,并依托科研平台,以试点项目的模式,建立松原新技术实证基地,将松原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新能源融合与高寒技术中心。

图书馆综合Tel:3895110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