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24年
2024年

他山之石第2期2024年2月21日

发布时间:2024-04-07  |  浏览:

  所谓三农是指农业、农民与农村,三农问题就是关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的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据着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三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着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的大问题。系统地了解学习三农工作方针和经验,对我们结合地方实际,做好三农工作,振兴地方经济意义重大。

如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农业问题

,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

农村问题,

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要看到“三农”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民的非农产业出路极其狭窄;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无法有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

农民问题,

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

  “三农”问题并不单纯是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还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等一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据了人口的大部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一、认识问题

在指导方针上,

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一是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二是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水平;三是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理顺基层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解决问题

1、补上“三农”领域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2、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民增收是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积极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稳定农民工就业,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整治力度,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要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保障农民种植基本收益,稳住粮食播种面积,稳住粮食产量。要加快恢复猪生产,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要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大水利建设力度。

4、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要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要抓好农村重点改革任务,坚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要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积极调处化解乡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要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当务之急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需要不断的做研究、不断的去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淮安市盱眙县

六大举措 助力“三农”

1、落实工作责任

  加强机制建设,压实工作责任。坚持“两手抓、两不误”,建立“四个清单”制度,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任务考核,推动工作落实。坚持把年初安排、年中监督、年度考核贯通起来,扎实推进“三农”工作落地落实。

2、优服务助发展

  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召开“三农”工作座谈会,帮助涉农企业规范化管理,助推企业跑上发展快车道。创新开设党建QQ群、党建微信群、微信党课,党组支部小组联系制度。新老阵地互融互补,齐头并进。通过深入创建党建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迈上新台阶。

3、加快农业现代化

  坚持推动“虾稻共生”为主导“1+N”产业提质增效。目前,全县龙虾养殖83.5万亩,其中虾稻共生66.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8.7万亩,西甜瓜播种面积3.2万亩,更新改造茶园500亩,新拓碧根果4000余亩、樱桃200亩、芍药400亩,元胡收获3100亩,艾蒿收获1000亩。同时,推进规模畜禽健康发展,全力恢复和扩大生猪产能。

4、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截至目前,新增流转土地2.2049万亩,流转土地累计81万亩,土地规模流转率达到60.49%。全县发布农村产权交易信息365条,成交标段225个,签订合同97份,出具鉴证证书30份,土地类交易总面积2.2万亩,实现交易成交总额1.3亿元。

5、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抓好示范引领,重点打造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示范镇5个、示范村44个、美丽庭院示范户2540户。推进全域整治,完成1744户改厕任务;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管网35.76公里,清除农村生活污水达4000余吨;清运垃圾49664.66吨,清理乱堆乱放4万多处。

6、脱贫攻坚有实效

  全县低收入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已全部纳入县财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学生8649人、低保学生274人、残疾学生359人、特困求助学生112人;结合农房改善,550户四类重点对象户全部实现住房安全保障;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低收入农户中3053户7096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2465人纳入特困人员供养,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全面兜牢低收入人口脱贫民生安全底线。

重庆市

“三农”工作新征程

大力度抓好稳产保供。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成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新建高标准农田190万亩,支持农田宜机化改造10万亩以上。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分别稳定在3005万亩、1081万吨以上。持续恢复生猪生产、提质发展蔬菜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渔业,扎实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切实抓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推进退化耕地治理,开展酸化土壤改良示范10万亩建设。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等灾害监测预警,不断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持续抓好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大力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推动脱贫区县农业产业加快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巩固提升脱贫区县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

大力度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推进国家重点区域畜禽基因库、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3.5%。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推进“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优化“一区两群”现代农业发展布局,紧扣优化品种、提升品质、塑造品牌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推进农业品牌创建,持续加强“巴味渝珍”品牌营销,加快推进“三峡”品牌建设。实施农产品加工提振行动,培育打造6个50亿级、6个百亿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围绕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等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

大力度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和“千村宜居”工程,深化推进“五沿带动、全域整治”,统筹推进农村公路、供水、电网、村级综合服务等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国家级、市级、区县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争创一批全国示范村镇,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做法,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选树一批乡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加强农业职业教育能力建设,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大力度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施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做好退捕渔民安置转产工作,持续开展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四清四无”大排查行动。建立网格化执法监管责任制,推进打击非法捕捞和销售非法渔获物专项行动。实施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县创建。

大力度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稳妥推进合川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在具备条件的乡镇全域开展改革试点。巩固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深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创新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机制,完善农业农村投资重大项目库,推动建立金融支农联盟,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稳步开展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试点建设。

武汉

  要实施“能人回乡工程”,鼓励支持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怀的工商企业家、新知识阶层、在外成功人士积极投身投资农业农村建设,重点引导本乡能人回乡创业,带动农业农村发展。无论是发展现代农业,还是新农村建设,都需要先进典型示范带动。每个新城区都要善于总结典型、发现典型、宣传典型,培育树立一批回乡创业能人和大学生下乡创业先锋,带领当地村民共同致富。相关区为回乡创业大学生做好“保姆”服务,打造大学生创业公寓,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和条件。

2、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真正把农民财产变成财产性收入

  做好“三农”工作要坚持“富民导向”“问题导向”“改革导向”“绿色导向”“典型导向”。其中,富民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深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推进农民权益充分保障与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相统一;在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前提下,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加大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造力度,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权利;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3、产业扶贫要把好“精准”关 避免只“输血”不“造血”

  要把好“精准”关,谨慎论证,要根据扶贫对象不同资源条件,遵循市场规律,把握市场需求,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林则林。不能让今天的“造血”项目,变成明天的“失血”项目。同时,要着力提升贫困村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避免“输血”速度赶不上“失血”速度的低效扶贫项目,避免只“输血”不“造血”的虚假扶贫项目。

4、随机调研找问题 “三农”工作还有薄弱短板

  必须认识到,“三农”工作的薄弱环节和短板,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副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农村面源污染严重、村庄建设无序、精神家园缺失、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需要加大力度加以解决。

  开展“新青年下乡”,引导大学生将新思想、新文化、新理念带到农村去,用所学知识帮助农民,解决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大学生的社情、国情、民情教育,引领大学生亲近武汉、心仪武汉,同时激发爱国热情。将“新青年下乡”作为大学生的一堂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课,探索以班级为单位,对口联系;积极开展理论育农、科技支农、文化乐农、爱心助农、生态兴农五大行动,让大学生群体成为“三农”工作的一支新生力量。

5、谋划黄陂“三农”发展 全域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

  结合实际调研,为黄陂“三农”建设谋划出新路径:将全域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作为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尽快畅达武汉中心城区到黄陂的交通枢纽,打造出一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黄陂区可推进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与乡村休闲游融合发展,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老基地;强化乡镇及村落文化功能,注重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的挖掘展示和传承保护,让这些地方留得住市民、看得见民俗、“记得住乡愁”。

罗店镇“三农”工作新举措

一、优化产业结构

1、整合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资源、环境优势,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镇域内有泰和牧业等规模种养殖企业40余家,有腾达、卓驰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0余家,有林森、顺发等花木种植基地、瓜果采摘园60余家,有效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增值效益,增加了就业增收机会。

2、适时借势而为,打造宿鸭湖万亩果园。

紧紧抓住宿鸭湖生态旅游开发和“两园”建设机遇,以科技做支撑,与西北农林大学等科研单位对接,采取公司示范引领+合作社(承包大户)+农户的模式,种植柿子、杏、桃、石榴等有机水果,大力发展万亩林果业。目前沿宿鸭湖已规划18个果园,已实施百亩以上果园5个,果树栽植面积累计已达到4600余亩。

3、推进产权改革,培育新型职业化农民。

按照要求稳步推进了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成立了17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由政府主导,加强农民创业和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了技能培训长效机制,通过培训每年有1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二、强化保障功能

1、持续增强农业农村基础。

新修移民道路47.5公里,争取了别桥等7个行政村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4500万元,规划新打机井389眼,修建生产桥190座,硬化道路26.12公里,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中。认真落实粮食直补、统防统治等惠农政策,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确保粮食安全和稳定增产。

2、不断提升国土绿化水平。

全镇共完成绿色廊道绿化提升3890亩,建设美丽乡村围村林994亩,水系植树155亩,观摩路线植树324亩,被评为全市国土绿化“先进乡镇”,“森林汝南”国土绿化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顺利通过市政府验收被评为全市“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在此基础上主动融入汝南县创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工作大局之中,高标准完成大、小环线建设,积极推动农村公路发展,达到了户户通。设立镇、村路长制,实行建、管、养三结合,使农村公路的效能发挥到最优最大。

三、注重改善民生

1、争创人居环境“四美乡镇”。

罗店镇是全市“四美乡村”试点乡镇,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对全镇17个村的人居环境进行全域整治、全面提升,有14个村通过了县里验收,又争取省“千万工程”项目,对邢桥、李岗两个村进行了持续提升。我镇人居环境亮点纷呈,在全县每月组织的人居环境观摩评比中都位居前列。

2、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因村施策,分类分步实施,创造性地采取三种模式进行农村户厕改造,目前全镇农村户厕改造已完成4200余户,已验收通过了1560户,对排查出的问题建档造册,立行立改。

3、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健全河长制工作机制,构建镇、村、巡管员三级“河长”组织体系,每月开展不少于2次的河湖巡查及全面管护工作,严厉打击非法养殖排污,大力实施农村户厕改造,有效控制了粪污直排现象,净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图书馆综合Tel:3895110

声明:以上作品内容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