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24年
2024年

他山之石第1期2024年1月22日

发布时间:2024-04-07  |  浏览:

  丹东作为我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具备着丰富的民族资源特色,同时又拥有着“抗美援朝战争的出征地”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因而,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培育新动能,构建新业态,持续放大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对于丹东的城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此,借鉴一下兄弟省市的经验和做法十分必要。

湖北省

激发旅游行业活力新举措

1

  深入推进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首次贷款拓展专项行动,引导银行降低“首贷户”贷款利率,鼓励金融机构和市县按照“银行减免+政府贴息”的模式对“首贷户”予以支持,省级财政按照各地实际贴息金额的50%给予补助,已享受财政贴息政策的不再享受“首贷户”贴息。

2

  对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旅游、零售、物流仓储等困难行业使用纾困基金贷款的,由市县财政给予贴息,省级财政对各地贷款贴息按2%的比例予以奖补。

3

  对科技创新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交通物流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所带动的中小微企业及个人贷款,市县给予1%的贴息(不得重复享受财政贴息)。省级财政按照各地贴息金额的30%给予补助。

4

  扩大中小企业担保规模,力争全省融资担保行业年末在保余额超过2200亿元,全省新型政银担业务超过560亿元。支持建立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融资奖补激励机制,对于对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并通过平台帮助中小微企业的核心实体企业,对其年促成贷款总额1000万元以上的贷款,按实际促成贷款金额的0.5%给予奖励,单户企业奖励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供应链核心企业签发的供应链票据,按照签发量的0.2%给予奖励,单户企业年度奖励不超过200万元。

5

  鼓励各地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鄂新开设国内外知名品牌亚洲首店、中国(内地)首店、省内首店、旗舰店、新业态店,按其实际发生费用给予一次性奖励。鼓励各地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省内举办的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发首秀活动,按其实际发生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省级财政对各地在首发首秀活动方面的财政投入给予50%补助。

6

  对在湖北省举办天数(不含布撤展时间)3天以上、规模在250个标准展位以上(每个标准展位为9平方米)的展览项目,省级财政给予每个标准展位100元的奖励。对新引进规模在500个标准展位以上,且其主办、承办单位的注册地不在湖北的展览,以引进500个标准展位奖励6万元为标准,每增加500个标准展位,奖励金额增加3万元,最高奖励不超过40万元。对世界和全国500强企业、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展出展位数占总展位数的比例在20%以上的展览,给予10万元的额外奖励;比例每增加10%,额外奖励金额增加5万元。

7

  对在湖北依法设立,并接待国内其他省(区、市)来鄂旅游的旅行社,省级财政根据接待人次数总量全省前30位或较2021年全省旅行社接待人次数的平均数相比增长数前50位的排名位序,给予50至10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补助。符合条件的同一旅行社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仅享受其中一项奖补政策。

8

  对符合条件的新增纳入交通运输部规模以上公路货运企业给予不高于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在湖北省内依法设立的、纳入交通运输部规上公路货运企业,省级财政根据2022年公路货物周转量全省前30位或较2021年全省公路货运企业平均货物周转量相比增长量前50位的排名位序,给予50至10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补助。符合条件的同一公路货运企业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仅享受其中一项奖补政策。

9

  鼓励和支持各地出台政策,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新增限额以上企业给予奖励。发放批发零售一体、住宿餐饮一体专项消费券5000万元,持续提振消费增长,带动商贸流通企业恢复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住宿、餐饮业市场主体和养老服务机构的防疫、消杀等费用支出给予补贴。

10

  鼓励武汉市等有条件的地方对新开设社区便利店进行奖补,引导和支持品牌连锁便利店等社区商业新业态发展,更好满足居民便利消费、品质消费需求。

11

  根据油价变动情况,适时在“惠购湖北”消费券发放活动中,增加“加油券”类别,降低燃油车主的出行成本。各地根据当地中长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区域分布、类型结构等,动态优化公共充电设施规划布局,并将其纳入城乡整体规划,按相关规定简化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审批手续,督促物业服务企业配合充电设施建设。支持充电设施运营主体加快技术创新,加强品质管控,切实提升充电设施的利用效率和运营维护的服务能力。各地合理规划推出路边停车的便民措施。引导各类经营场所合理制定停车收费标准,降低停车成本。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提升城市停车设施有效供给水平。加大力度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停车设施建设。

12

  聚焦交通物流、水电气暖、金融、地方财经、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等重点领域,大力清理整治降费减负政策落实不到位、违规收费、不按要求执行惠企政策、收取明令取消的费用等行为,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

杭州市

创新旅游产业做法及成效

1、

  一是资金扶持到位。5年来,申报旅游重点建设项目,12个项目获得资金补助714万元;申报十大特色潜力项目,如杭州景区特色糕点开发与推广、清河坊•南宋御街寻觅老底子的味道等21个,获得市级扶持资金459.5万。二是访问点旅游热门。目前区内有太和堂等19家社会资源国际旅游访问点,涵盖巷陌市井、教学艺术、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5年来,累计接待游客8601万人次,其中外宾65万人次。三是景区创建领先。成功创建3A级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小营江南红巷,全国各地党政代表团、德、日等国际代表团慕名考察,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以“金融”、“基金”为产业特色,成功创建省级首批特色小镇,国家4A级景区创建已启动。建国南路中医街名家荟萃,整合中医药上下游产业链,被评为“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四是智游平台众多。投资130余万元,开发了清河坊·南宋御街、小营江南红巷、五柳巷、品游尚城等微信公众号,丰富在线导览、查询、预订等公共服务功能,线上线下互动紧密;清河坊景区WIFI全覆盖。

2、

  一是策划系列宣传手册。制作中英文版的上城红色旅游、社会资源国际旅游访问点等宣传册,为国际友人了解上城、自助旅游提供便利。5年来,向各旅游企业和访问点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3.2万册;自办季刊《品游·尚城》累计发放1.5万册。二是加推系列微视频。积极策划拍摄上城旅游系列微视频和上城旅游形象宣传片,以期不断提升强化上城旅游品牌和知名度,目前已制作完成《上城浮光掠影》、《舌尖上的上城》两集微视频。三是整合自媒系列栏目。改版品游·尚城官方微信,兼具政务发布、资讯介绍功能,增加微刊、微游和微活动三大模块,大模块下设子栏目,如微游下设了寻觅旧时光、小巷故事多、百年老字号等内容,整合区内旅游资源,进行集中展示。提高信息宣传敏锐力,第一时间发布局工作动态、转发区重点工作等。

3、

  一是搭建产业联盟平台。成立了上城区产业品牌联盟、旅游产业品牌联盟体,涵盖现代商贸、金融服务、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和大旅游五大主导产业,首批发展了22家一级成员单位,80家二级会员单位,搭建区内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资源共享、品牌共创、市场共拓的合作桥梁,成为产业融合、企业合作和产品宣传的权威平台。位于南宋御街上的联盟企业“一新坊”获得了杭州旅游销售五星级门店的最高荣誉。二是突显大型节庆主题。形成了“季季有节庆,场场有主题”的模式,通过不间断的活动造势、挖掘南宋文化主题,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如获得市国际体验日永久承办权,第八届体验日的启动仪式以“蓝桥风月”南宋御酒典故为主题,成功举办了宋代祭酒文化盛典;延伸旅游产业链,联动联盟企业串联体验点;融入街道社区,促进杭州市民与不同国家友人的了解和友谊,丰富民间旅游外交内涵,活动吸引了英美法等5大洲32个国家的驻沪领事、文化参赞等300多人参与。三是促进文化国际交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文化在可持续城市发展中的角色”国际会议,将南宋御街保护经验做法形成体系,作为杭州案例内容,《南宋文化在今天的传承与有机更新》在专题论坛发言,并被写入白皮书。

4、

  打好行业管理、区内企业监管的组合拳。一是“内外兼修”标准拳。通过硬件改造、热情服务、规范管理等软硬同步标准化提升,创新旅行社线上线下结合的“互联网+”服务模式,构建销售、宣传、体验于一体的“立体服务网络”,成功创建浙江省中国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和杭州海外旅游有限公司两家试点单位。二是“提优扶质”引领拳。在帮助旅游企业争取市级资金扶持的同时,积极指导旅行社、宾馆饭店评优评先,12家星级旅行社中8家,成功创建市级年度十佳、优秀;18家星级宾馆中6家获得市级年度最佳、十佳、优秀等荣誉。11家旅行社名列年度省百强;3家旅行社进入前十强。区属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占得年度市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大赛1金4铜席位。三是“零无遗漏”安全拳。承办首次杭州市旅游客车安全应急演练,为全市唯一,提高导游人员对客车紧急安全事故的处置能力;并创新制作了《旅游车辆信息核对表》,要求导游人员填写,确保行前安全。通过企业自评、政府监督等形式,创新开展“平安企业”创建工作,有两家区属企业获得市级示范单位荣誉。全年安全事故、投诉事件发生数为零,受到市旅委专题会议表扬。四是“以赛代训”人才拳。除日常旅游人才培训外,周密组织市金牌导游员大赛,通过参赛指导、形象设计、心里辅导等手段,两届大赛中,有12名获得金牌导游员称号、9名获得优秀导游员称号,并获得优秀组织奖。

5、

  一是“堵疏结合”整治市场秩序。通过上城区文明旅游志愿者服务队“疏”,创新开展“美丽杭州,文明旅游”的宣传行动,由文明劝导、信息咨询、质量监督等6支队伍组成;通过开展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堵”,重点整治区内存在的“一日游”小广告、野导非法揽客、违法自行车租赁等问题。二是“四大制度”保障执法秩序。成立区旅游目的地综合治理协调小组,建立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一月一次)、联合执法整治制度(半月一次)、旅游目的地管理工作抄告(督办)制度(半月一次)和联络员信息互通制度(每周一次)四项制度。三是“四个结合”巩固执法成效。通过“常态化治理”手段,巩固联合整治成效,坚持严格日常巡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坚持文明劝导服务与文明旅游宣传相结合,坚持加强执法打击与规范企业经营相结合,坚持行业自律与行风监督相结合等“四个结合”。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全年驱赶、教育劝导“野导”5876人次,处罚野导36人次,大大遏制了野导的嚣张气焰。

盘锦市

打造民宿经济示范区

1、

  盘锦市全面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工作以来,实施了绿化美化、垃圾治理、污水治理、道路畅通等九大类治理工程,乡村基础设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彻底改变了乡村整体面貌,被授予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试点市称号,为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全市乡村铺装黑色路面2752公里,实现了农村道路黑色路面全覆盖;累计清理、维修边沟6880公里,全面建立了功能完善的道路通行、排水体系;安装路灯2.84万盏,推进无害化厕所进院、入室7.2万座;建设入户桥10.6万座,修建院落围(栏)墙178万米。累计建成金社裕农连锁超市331个、村级公立卫生所310个、大众浴池109个;铺设天然气管线137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燃气;铺设输水管线44.2公里,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各行政村全部达到“美丽村”标准,其中26个村已经建成示范村。同时,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将城乡客运公交与城市公交化有机结合,最终将实现全域公交一体化。

  “宜居乡村”建设充分反映了美丽中国、美丽辽宁、美丽乡村在盘锦的生动实践,打造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升级版,也为盘锦市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引进“民宿”度假项目,打造旅游度假村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为全域旅游拓宽了发展空间。

2、

  一是围绕“红海滩”延伸相关产品。以“红海滩”为核心,健全配套设施,丰富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以绕阳湖、七彩庄园、北旅荷缘度假村、绕阳湾为代表的乡村游产品,打造采摘、垂钓、野营、渔猎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加强苇艺、草编、油雕等旅游商品规模化生产,使盘锦一日游、二日游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备。

  二是积极破解季节性旅游瓶颈。不断强化四季旅游主题,重点突破冬季旅游瓶颈,充分利用民风民俗和乡村旅游资源,开展了冬季稻草艺术节、二界沟开海节、卧龙湖冬捕节、绕阳湾冬捕渔猎文化节等系列主题活动,撬动冬春旅游市场,形成了“淡季不淡,四季不断”的旅游新局面。

  三是打造主题鲜明的旅游特色小镇。在推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初步规划设计了8个旅游特色小镇。将赵圈河红海滩度假小镇打造红海滩景区服务功能承载地,疙瘩楼稻艺文化小镇主体建筑已完成,金帛海滩爱情主题小镇附属功能楼完成主体框架施工,二界沟渔雁文化小镇、荣兴朝鲜族风情小镇、田庄台河口古镇等部分商业街区改造初见形象,盘山古驿文化小镇、鼎翔辽河口苇海旅游小镇继续深化规划设计。

3、

  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实施“百村万床”工程,把“红海滩”招徕的游客消化在城市的美丽乡村。积极推进民宿产业标准化建设。联合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积极协助民宿户办理合法经营手续,完善消防安全设备,提升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与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向赵圈河湿地旅游小镇民宿户发放了第一批民宿专项贷款。

  一是依托“宜居乡村”建设成果。大洼区向海街道石庙子村就是“宜居乡村”整体环境提升后的形象反映,精品民宿与稻田慢行系统完美结合;荣兴街道“稻作人家”民宿村充分利用新农村改造动迁后的空房进行规划设计,打造特色民宿区。

  二是依托乡村特色旅游资源。新兴镇临近辽河,乡村氛围浓郁,当地采摘、餐饮都具有特色,百姓自发将“农家乐”升级为民宿;清水镇清河村水系发达,垂钓资源丰富,积极打造乡村休闲度假村。依托朝鲜族特色餐饮和民俗风情,打造了甜水镇二创村、胡家镇红岩村等民宿等。

  三是依托周边重点旅游景区。赵圈河镇园林村、兴盛村比邻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成为最早发展农家乐及特色民宿的村屯,每年旅游季节,民宿床位供不应求。王家镇七彩庄园“度假木屋”等精品民宿本身就是旅游景区服务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依托地域传统民俗文化。西安镇上口子村是典型的民俗文化旅游村,上口子高跷秧歌、小亮沟苇编加上蒲笋、河鱼、文蛤等特产美食,使上口子村成为我市最早完成整村改造的示范点。田家镇大堡子村挖掘国学文化打造了幸福这旮地、醉风堂、国风堂等民宿。

  五是依托相关特色产业。新立镇杨家村在积极发展“认养农业”的同时,将旅游产业引入乡村,全新打造了一批特色民宿、乡村酒吧和微影院等,认养农业的客户群体直接变为民宿村的客户群体。

  六是做到“四个坚持”。坚持规划先导,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公司对民宿产业的市场定位、文化符号、发展方向等进行前期规划,推出不同风格的主题民宿。坚持标准化建设,制定民宿住宿设施“十四有”标准和餐饮设施“八有”标准。坚持就地取材,在开发建设中保留当地民居原始的自然风貌,用芦苇、草席、苇编等元素提升民宿的文化品位。坚持多元化发展,“民宿+体验”“民宿+温泉”“民宿+认养”“民宿+美食”“民宿+文化”等活动成为特色旅游产品。

4、

  一是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攻势。组织相关县区、经济区积极与央视对接,加大在央视《新闻联播》等黄金栏目的广告投放力度。在央视等主流媒体统一叫响盘锦大米、盘锦河蟹、盘锦碱地柿子等“盘锦”品牌,形成市场冲击力和影响力。与辽宁卫视签订了合作协议,在《辽宁新闻》前后播出盘锦旅游宣传片。组织配合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报、辽宁日报、辽宁电视台等各级主流媒体对开海节、插秧节等我市特色主题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及跟踪报道。

  二是打造全新的宣传平台。积极邀请央视农业频道《乡土》栏目、科教频道《味道》栏目,大力推介盘锦美食,吸引天下游客。将盘锦日报、辽河晚报、盘锦广播电视台、辽河石油报、盘锦网管中心、网易客户端等媒体资源进行整合,成立了盘锦全域旅游传播中心。在“五一”小长假、“端午”小长假期间,开通91.4频道“大美盘锦行”直播节目,现场连线,大时段,全方位,多角度为游客提供盘锦旅游资讯、出行提示、路况信息等。完善盘锦智慧旅游平台,盘锦智慧旅游资讯网上线运行,重点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导航、导览、导购等功能。

图书馆综合Tel:3895110

  三是“引客入盘”实现新突破。与锦州湾机场签订包机引入协议,与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等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签署旅游合作框架协议,与十堰市签订《城市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无锡市签订两市对口合作框架协议。深入北京、广州、武汉、无锡、呼伦贝尔及省内各市等重要客源市场进行营销,接待北京、天津、河北和沈阳、大连及周边城市的旅行商来盘考察,举办旅游推介会10余场。加大复制、对接海南自贸区力度,三亚市将与我市签署旅游旅游合作战略协议。

声明:以上作品内容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