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23年
2023年

他山之石第12期2023年12月12日

发布时间:2024-01-16  |  浏览:

  我国目前老龄化社会结构日趋严重,根据全国老龄委预测,2015年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年均增长一千万左右,目前,我国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率已达到70%,老年人“吃饭难”等问题也就成为各地政府亟需解决的民生问题。在此背景之下,承载着民生保障使命的社区食堂,一举成为便民惠民的重要窗口,并得到社区市民的广泛认可。其中不乏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做法可供参考。

昆明

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昆明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初期,目前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00万,占总人口的18%。老龄化程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为切实解决空巢老人“吃饭难”问题,我市一些社区陆续办起居家养老模式的老年食堂,总结实际操作经验,做以下建议。

1、

。根据实际情况,将建设区域性老年助餐中心作为居家养老项目的重要补充,制定中长远规划目标,在3-5年内力争实现全市有条件和需求的基层社区开办老年食堂。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建议每个社区都办老年食堂,在开办前应先对辖区老人进行科学的市场调研,调查他们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可行性分析。

2、

在条件允许的街道社区大力推广建设“中央厨房+社区配送”项目体系建设。可以利用社区闲置地方建立规模较大的中央厨房,集中制作老年午餐,做到经济、实惠、节能、环保。此外,还要增加老年人配餐种类,特别是针对糖尿病人的饮食特点,进行保健饮食的开发。同时,为了满足不同收入家庭老人的用餐需求,老人食堂还应增加盒饭种类,坚持高、中、低价位都有,以供老人们自由选择。有关部门应积极梳理总结各地成功经验,形成项目库,供其他社区因地制宜引进借鉴。

3、

同时要定期考核,建立奖励性机制,定期抽查考评“爱心食堂”运行情况、环境卫生、食物质量、就餐秩序、服务人员等。

4、

倡导街道社区与辖区内有爱心的商家合作,共办老年餐厅。首先,扶持需要“多元化”。依法对爱心企业积极兑现相关“红利”,不仅给予税收减免、财政扶持,也对其它一些资源,如用电、用水、房租等给予一定减免,以吸引更多商家投身社会养老事业。其次,可尝试引入“以奖代拨”、“以奖代补”等方式。对做得好的,通过科学考核后,给予奖励,通过“造血”推动老年助餐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再次,将老年助餐项目纳入政府采购社会公共服务项目,通过招投标形式引入有爱心、有实力、有能力的企业、社会团体进行运营。

5、

政府要从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两个方面出发,建立完善建设资金补助、用工补助、送餐及服务收费标准、考核奖励办法等机制,解决场地、治安、卫生、执照、免税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同时,强化街道、社区对“爱心食堂”的食品卫生管理和制度化建设工作,并进行规范登记,做到证照齐全。

6、

以政府引导与志愿者公益服务参与相结合、政府购买服务与市场化经营相结合的方式,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低偿的订餐和送餐服务,积极开展居家养老助餐服务,为孤寡老人免费送餐服务,构建一个社区支援网络,形成社区全覆盖。今后还可扩展到为老人开展“六送服务”,即:送“助餐”、送“理发”、送“洗澡”、送“医药”、送“家庭卫生”、送“代办缴费”的服务。结合社区星级创建工作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将“爱心食堂”建设纳入社区整体发展规划。

杭州社区食堂

降本增效四项举措

  在谈及社区食堂现阶段主要矛盾点时,团餐人普遍指向:盈利难。突出表现为,以政府主导,依赖政府补贴,营运主体也比较分散,盈利水平弱,可持续经营能力不足。解决社区食堂上述的成本难题可以通过优化供应链,找到降本增效的方式,目前,餐链食堂业态解决方案已在多家学校、养老院、企业等食堂落地应用,为企业带去阳光高效、在线化、数字化、可视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未来,餐链将不断升级完善餐饮行业不同业态的供应链管理方案,与广大餐企一起升级变革。

整合社区食堂企业,提高议价权

社区食堂一般比较分散,采购时如果每个社区食堂单独进行采买,采购量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很难从供应商手中获取一些起订量、价格上的优惠。但是,若将众多社区食堂的需求聚合在一起,对供应商而言体量就足够大了,食堂也就有了与供应商定价、议价的优势。

2. 精准备餐,以销定采

食堂与一般餐厅的现点现做不同,要提前为就餐者准备好饭菜。因此要了解每日就餐人数以及菜品数量,做好采购计划,不多买不少买,减少浪费。在过去,没有足够的数据做支撑,厨房师傅们大多凭经验备餐、订货。这样一来,食材预计申购量可能与实际需求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影响食堂的利润。

  申购量过大,会导致食堂备餐过多,部分饭菜在当天无法消费完,只能倒进泔水桶;而没用完的食材会造成库存积压,导致成本浪费。申购量太少,又可能出现供不应求提早沽清的情况,影响食堂的营业额。

  用餐链订货,在后台导入或者录入预定计划,系统会根据计划自动生成申购单,再根据实际库存来确定相应的采购计划。在申购时就能看到食材的库存量、建议申购量以及可用天数。以销定采,订货不再拍脑门,可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3. 标准验收,保障食品安全

社区食堂对于食品安全是相当看重的,因此验收时首先就要把好质量关。使用餐链智能电子秤收验货时,会对每个供应商进行索证采集,根据食材标准进行验货评分,并拍照采样留痕。蓝牙打印机自动打印验收单并备案到食安台账,利用条形码和二维码可追溯生产加工环节信息,解决食品安全溯源问题。

4. 成本精细化管理

制作成本卡,实现食堂标准化管理。过去厨师对菜品加工一直沿袭“少许”、“若干”等模糊专业用语,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传承菜谱和技能,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无法确切知道标准用量,对于成本核算更是增加了难度。而成本卡记录着产品的原料、配比、用量及价格,可以计算出该产品的理论食材成本。盘点算出的实际食材成本,如果实际食材成本高于理论食材成本过多,表明后厨在餐品制作方面损耗严重。餐链能够辅助食堂、部门计算损益,帮助管理人员准确定位到问题所在及相关责任人,提高成本管控的精确度。

智能建设、数据管理,

苏州

  针对当下社区食堂现状、需求与经营痛点,智慧食堂推出了全套的社区食堂智能运营与建设解决方案。该方案包括食堂建设、信息监管与专业运营三个主要环节。

质优价廉,智能化社区食堂全品类食材供应链

1、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销售者手中的连成一体的功能网链结构。社区食堂供应链的起点便是食材供应环节。智能化建设为社区食堂提供科学的供应商考核机制,通过招标比价与分级分类帮助社区食堂用户选择质优价廉的供应商进行合作,保障食材供应安全的同时实现成本控制,帮助社区食堂实现可持续发展。

2、

传统食堂经验式管理模式存在资源分配不均匀、人员安排不合理、工作服务不及时等一系列弊端。对此,智慧食堂推出自主研发的数字化食堂管理平台,通过打售卖-加工-库存的生产链条构成智慧生产闭环,实现统一标准、节约成本、减少损耗、提升效率,从而实现一系列精细化管理要求,并为食堂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3、

俗话说众口难调,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年龄段就餐者口味有区别、营养需求也各不相同,差异化的需求难以仅仅通过几类标准化菜品搭配满足。为满足社区食堂的公益属性、提高服务能力、实现长期发展,智慧食堂基于数据库与自研算法推出社区食堂膳食管理系统。通过智能设备录入身体机能与禁食禁忌信息,算法将以此为依据结合当日菜谱为就餐者提供个性化饮食推荐,满足不同类型就餐者差异化需求,提高社区食堂服务水平。

  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移动智能等相关技术进行的智能化建设帮助社区食堂实现了经营模式创新。通过统一标准、减少损耗、提升效率,从而实现品质控制,成本控制等精细化管理要求;通过个性化服务提升提升就餐者满意度,帮助社区食堂走上可持续发展新道路。

静安区

幸福“夕阳红”

  作为老龄化十分严重的超大型居住社区,上海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近年来始终以“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为工作重点,以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目标,在党建引领下有效凝聚多元主体、发挥资源优势、激发社会活力,积极开展基层治理精细化实践探索,科学布局网格、精准为老服务、信息数据赋能,紧扣时代特征、贴紧群众需求,系统做实“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不断深化社区食堂精细化建设,持续增强社区老年人获得感和幸福感。

1、

彭浦新村街道是上海最早一批老式工人新村,现有户籍人口12.2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5.5万,老龄化程度高达4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街道在33个居民区开展社区需求调研,统计结果显示,“助餐服务”成为老年群体三大最强烈服务需求之一。街道直面需求,探索基层治理措施,积极推进以社区食堂为主要形式的为老助餐点布局建设。

完善设施布局网格。

以党建五级网格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多元主体,深入挖掘社区资源,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后建成运营5家社区食堂,涵盖辖区范围内东、中、西三个区块,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网格完备、覆盖广泛的社区为老助餐服务体系,为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增能助力。社区食堂单店日均供餐能力(含早中晚三餐)达600客以上,满足周边社区老年人和特殊群体的用餐需求。

推动规范运营管理。

5家社区食堂统一采用“街道建设、委托专业运营”模式,分别由两家餐饮企业负责日常运营。通过管理标准“统一标识”“统一培训”“统一评价”等“三统一”,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实行菜品定量制,对食材的数量、种类进行规定,避免高钠、高胆固醇食物,确保膳食搭配营养均衡。将适老化微更新改造融入食堂大环境,提升老人用餐安全感、便利性和体验度。

建立精准服务档案。

制作《彭浦新村街道为老服务手册》,整合政策、设施、服务“三张清单”,做好供需对接和服务引导。坚持“政策找人”“服务找人”原则,有效管理并运作“智慧养老平台”,为辖区老人建立个人精准档案,从基本情况、生活状况、社区参与情况、享受政策状况等多维度为每位老人精准“画像”。以“画像”为基底,细分为老服务群体,实现“政策找人”,提高服务资源与服务需求匹配效率,打通为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坚持标准化示范建设,研磨出90条标准

探索标准化体系

。今年,街道申报社区食堂服务标准化项目,被列入“上海市民政局标准化试点示范(实验)点”。依据《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结合社区食堂餐饮服务工作实际,经多方研究编制形成《彭浦新村街道社区食堂服务标准体系》。体系共涵纳90个标准,其中国家标准31个、行业标准9个、地方标准3个,自建食堂标准46个,覆盖社区食堂服务、管理、安全等各环节,覆盖率达到100%。作为全市首个社区为老助餐服务领域的标准化试点项目,2021年4月该项目顺利通过上海市民政局专家组验收。

全面贯彻统一执行。

《社区食堂服务标准体系》从人员配置、原料采购、加工过程、产品质量、就餐环境和监督检查等方面建立起更为精细化、规范化的指标体系,推动为老就餐服务更高水平高质量。街道邀请专家集中授课、动态宣传和研讨、开展技能培训等,促使社区食堂员工全面掌握标准化基础知识及各项标准内容。食堂员工对照标准自查、食堂主管抽查、街道监督检查,通过多级监督机制,提高标准的执行力和执行率。开展标准体系及标准实施的自我评价及用餐人员的满意度测评,不断优化完善标准制定及流程设置,守牢“前端的满意、后端的安全”。

推动健康食堂建设

。在社区食堂设立健康角,摆放体重秤、血压计等健康监测设备,提醒就餐人员关注身体指标的变化。设置健康书架,购置各类平衡膳食与营养健康书籍供就餐人员阅读,专门印制一套宣传手册,供就餐人员自由取阅。为了让就餐者更直观地认识每道菜品的营养标签,引入“红绿灯餐盘”模式,老年人通过不同颜色的餐盘,选取适合的菜品。

3、

体验提升可感知。

立足标准体系建设,全力避免以往老年人去社区食堂就餐可能遇上“不友好”“不安全”的因素,确保每个细节都更友好。堂吃时配备适老化餐具,碗底有防滑垫,勺子有防掉手环;定制了底盘稳固、坐面可左右旋转的椅子,老人们坐下起身都不用搬挪凳子;进门时有残障坡道,配备有轮椅适用餐板;服务人员全部经过相关急救培训,能及时处理老人发生噎食等情况。

菜品留样可追溯。

每日菜品由专人逐一采样,每份取样100克,分别盛放于消毒后的餐具中,密封后存储在单独冰箱里。这套名为“留样”的操作,是在国家《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卫生规范》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社区食堂“自我加压”全面执行。所有食品原材料和制作过程统统实行可追溯,确保食品安全,让老人们吃得放心安心。

服务精准可宽心

。5家社区食堂均对照新标准持续提升服务管理水平,统一标识、服装和餐具,将后厨视频同步移至就餐区域大屏幕上,随时接受用餐老人监督。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要求,社区食堂确保每天提供不少于11种膳食搭配,每周不少于25种食材,确保每餐都有红肉、水产类、禽类、豆制品及绿叶蔬菜,尽量避免含有过多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的食物,尽量避免过多高钠食物。结合老年人保健及饮食习惯考量,进行更科学的配餐。

普陀区长征镇

在社区食堂吃上“放心餐”

  最近,居民们口口相传的一家位于长征镇新城片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的“网红”食堂正式开业,它是为解决社区居民就餐问题而设立的社区食堂,以“邻聚·里”的公共空间提供零距离放心餐服务

转变思维市民自治共治共享便民服务

  今年,为进一步落实中央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工作要求和党的十九大“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的放心”的战略部署,长征镇在前期“老年助餐服务”民心工程的基础上,对“老年助餐服务”进行升级改造,精准打造面向辖区所有居民的社区食堂,将服务中心打造成为有座位、有餐位、有休息位的“邻聚·里”社区“公共客厅”。

  为兼顾社区食堂的功能与效率,长征镇转变思维模式,以共治共享为切入口,发动居民共同维护社区食堂运营。

建立社区轮值制度每天由片区内一个居民区组织志愿者来社区食堂提供服务,参与运营秩序维护,区食药安办、区市场监管局、长征镇食药安办联合对志愿者开展快速检测培训工作,为居民就餐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发挥“一站三员”、“市民监督员”等基层群众力量,组建居民自己的食品安全巡查队伍,加强对社区食堂的监督。

监管、服务居民的毛细血管,创新社会综合治理。

2、

  基于“智慧长征”系统和网络新媒体,长征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形成了三大智联体系:通过公众微信号、智能电子屏、二维码实现信息公开,通过客流量监控、儿童接送认证实现安全防控,通过智能市民卡、场馆在线预约做到公益服务。居民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和一张市民卡,就可以随时查询社区食堂相关资讯,享受“零距离”便民饮食服务。

3、

  由于社区食堂是集体供餐的服务模式,且是即时加工、即时消费的供应方式,无法做到经检验合格后再食用,这意味着食堂食品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点比工业化生产的食品要多。食品安全与否,关系到辖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此,区市场监管局重点针对社区食堂加强精细化管理。

  提前介入加强指导,多次实地勘察,针对社区食堂整体的布局流程提出专业意见,防范风险隐患的产生;创新运用“4+4”监管模式,即日常监管、专项整治、飞行检查、双随机抽查和自主抽检、风险监测、快速检测、企业自检结合,加大对社区食堂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运用移动执法记录仪等科学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能;开展“百姓食品移动快检站”市区联动项目,将社区食堂纳入移动快检站的定点之一,重点加强对社区食堂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结合“放心食堂”工程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全区;开展各类培训宣传,提高从业人员和送餐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社区居民食品安全水平,落实主体责任,帮助社区食堂达到规范标准。

图书馆综合Tel:3895110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