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23年
2023年

他山之石第9期2023年9月28日

发布时间:2024-01-16  |  浏览:

  当前,以文旅融合赋能地方旅游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将文化脉络融入地方肌理,通过文化元素提升地方旅游品位,能够有效解决地方旅游同质化、传统文化特色不足等问题,我们通过下面几个案例,探索一下地方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从中吸取以文旅融合促进地方旅游、提振地方经

  济的借鉴价值。

文旅深度融合的西津渡样本

  “不来西津渡,不算到镇江”,凭借独特“津渡文化”名扬天下的西津渡,在文旅深度融合道路上持续发力,游客量屡创新高,获得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认可。

1、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低吟慢唱,让西津渡

  于岁月流转中愈发厚重。

  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镇江西部老城区的西津渡,史载其形成于三国时代,至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如今,西津渡文化古迹众多,拥有“英国领事馆”旧址、“昭关石塔”等3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和38处省市级文保单位,被专家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的西津渡,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善的渡口历

  史街区之一。不仅如此,西津渡也因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扬名天下,在西津渡,留下了诸葛亮周瑜西津渡蒜山定计火烧赤壁等诸多历史传说,此外,还产生了津渡文化等。

  而西津渡在成为3000年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看得见的历史”的同时,也与所有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文化街区类似,其也曾经历

  过一段复兴之旅。

  将时间拉回到20世纪末期,由于街区基础设施不配套,房屋建筑岌岌可危,西津渡街区百姓仍然过着生煤炉、倒马桶的生活,要求改造的愿望迫切。为了让这条富有代表性的古老街区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充分展现它的文化价值,1998年镇江市成立了西津渡古街保护领导小组,并组建专门公司对西津渡历史街区进行保

  护。

  “保护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体化保护的原则”,西津渡专门成立文史研究中心,用研究成果指导制定保护利用方案;根据“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政策进行文物修缮;“以人为本、自愿选择”“可走可留、可修可换”,以人为本引导居民参与保护和管理……多措并举,持之以恒,久

  久为功。

  比如西津渡通过专门成立“西津渡文史研究办公室”,研究编制“西津渡文史研究工作意见”,推进 “津渡文化”为核心的西津渡文史系列课题的研究,更形成了10大类超200万文字的

  文化历史研究成果。

  此外,西津渡在保护维修工程中坚持规划领先,项目启动循序渐进。在对街区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缜密细致的调查的基础上,西津渡保护规划专家组相继提出了《西津渡古街区保护规划》《镇江市西津渡历史风貌区保护与整治规划》,并在建设过程中对实施前的具体设计方案小心求证,循序渐进,同时注重吸收优秀经验和做法,杜绝建设性破坏

  的发生。

  “西津渡保护开发,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同时也提升了西津渡综合功能,增强了活力,走上西津渡复兴之路”,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中,西津渡无疑蹚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新路子,其保护与开发也被相关部门赞誉为历史文化街区的

  “西津模式”。

2、

  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创造就业……近年来全国各地把发展“夜经济”作为拉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镇江市的文旅地标,西津渡早已在点亮“夜经济”的过程中迸发出新

  活力。

  西津渡按照相关要求,充分利用“城市中央休闲区”招牌,依托西津渡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基础配套,培育夜间观光游憩、文化体验等夜间旅游经济产业,发挥好“镇江西津渡,早晚都得来”主题定位,创造一个商、文、

  娱共融生命体。

  立足发展基础与现状,西津渡形成了“一核三线六圈”的夜经济思路规划和体系,其中,“一核”意即打造具有西津渡明显辨识度的夜经济核心品牌:“镇江西津渡·早晚都得来”,“三线”则是开发“夜色西津”光影新动线、“文博西津”文化新动线、“烟火西津”商业新动线等三条

  夜游新动线。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在开发“夜色西津”光影新动线方面,通过结合山、水、城、街连点成线西津渡特有的清旷灵秀之美,完善和提升基础灯光,依托云台阁、鉴园广场等重要的文化节点打造情景灯光与艺术装置,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演艺活动,营造“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光影交替、人景相容”

  游娱体验。

  不仅如此,西津渡还通过构建“西津有味”特色美食圈、“西津有礼”时尚购物圈、“西津有戏”文娱体验圈、“西津有型”健身康养圈等六大夜消费体验圈,全力推进夜经济消费产业拓

  展。

  持续发力之下,西津渡收获了如潮客流,相关数据显示,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西津渡累计接待游客1700万人次,不仅如此,西津渡更是在2021年8月被江苏省文旅部门认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3、

  自2023年以来,随着文旅行业复苏的步伐不断加快,西津渡也通过抢抓春节黄金假期、持续创新业态,全力打造江苏乃至长

  三角地区的文旅新地标。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2023年春节期间,西津渡游人如织,接待游客超过13.2万人次,同比增长48%,特别是1月26日(初五)当天,客流人数超3万人次,外地游客比例明显

  上升,占比达67%。

  对于客流量的增长,西津渡街区商户无疑感受颇深,有商户表示,今年春节旅游消费市场明显复苏,烟火气“回归”年味儿浓,街区旅游综合收入近1000万元,同比增长31%,西津渡雅阁酒店、津桔酒店更是实现三天

  满房的佳绩。

  今年春节,为营造浓厚的新春年味,西津渡街区游线上处处挂满喜庆、衬托浓浓节日气氛的传统宫灯,重要节点设置“钱兔似锦”等造型灯组,吸引游客纷

  纷打卡拍照。

  同时,推出的“HAPPY 兔 U,津彩新年”兔年新春主题活动,30余场的非遗民俗表演、传统戏曲演出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街区各个节点铺开,而在吃和购方面,在西津渡核心街区小码头街,非遗、文创等丰富多彩的业

  态,满足游客多样性需求。

  无独有偶,在2023年元宵节期间(2月3日至5日),西津渡街区共接待客流10.5万人次,其中元宵节当天近6万人次,远超春节期间单日客流量纪录,创

  造近三年客流新峰值。

  为营造元宵节的传统节庆氛围,西津渡融入了文艺汇演、猜灯谜、非遗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体验内容,文旅资源深入融合。特别是元宵节当天的“欢天喜地闹元宵综艺专场演出”,以一场高质量的文艺演出与市民游客共度元宵佳节,同时,西津渡首次采用三路直播,全方面展现西津渡节日、民俗、商户消费等体验。

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的

“潍坊经验”

  近年来,为有效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潍坊市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文旅消费,在壮大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打造夜经济、推动新业态落地等方面特色显著,探索出一条提振文旅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潍坊经验”。

1、

  随着各地疫情防控取得积极进展,受疫情冲击严重的旅游业迎来复苏回暖。为帮助旅游市场主体应对疫情冲击,潍坊出台多种纾困政策和利好措施,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资金引流为“活水”,以政策扶持为保障,从金融、财政等政策层面为文旅企业

  纾困。

  今年以来,诸城市抓住创成山东省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的重要机遇,从“供”“需”两端持续发力,全面梳理各类惠企政策,整理成“政策工具包”推送给文旅企业,始终确保用于消费者的文旅惠民资金持续稳定,持续保证财政资金用于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的发放和助企纾困;昌邑市始终确保政策落到“实处”,严格落实好暂退旅行社服务质量保证金政策,按照100%比例已暂退82万元,推动文旅企业与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为企业争

  取更多信贷支持。

  同时,为拉动文旅消费,潍坊坚持做大做强市场主体。针对潍坊本地文化旅游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业态散、实力弱、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潍坊市以激发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活力与潜能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2020年潍坊市就全面启动“双十工程”建设,用3年时间,在全市重点培育了十家文化旅游集团,提升了十家文化旅游景区,

  有效补齐了文旅短板。

  市场主体“活”了,为文旅消费带来更多载体。十大文化旅游集团之一的潍坊滨海旅游集团,重点打造的“渤海之眼摩天轮”,是世界上最大的无轴式摩天轮、世界上首例编织网格形式摩天轮和世界上首次无轴式轮桥合一摩天轮。作为潍坊市的新地标,这一景点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网红打卡地。

  下一步,潍坊市将深化文旅行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金融服务文旅行业水平提升。加强文旅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保证本地文化和旅游市场的平稳运行和恢复发展的同时,为文旅企业送上一场场政策的“及时雨”。

2、

  近年来,风靡时下的“夜经济”已然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业内人士认为,激活文旅消费潜力的“一池春水”还需在夜经济上下足功夫。

  每当华灯初上,青州不夜城就开始进入一天当中最繁忙的时刻。从青州市区沿海岱路南行,就会看到灯火通明、流光溢彩的青州不夜城。3000盏光束激光灯发射出的五光十色的光线,形状各异的造型灯和花灯,每晚83场国风表演,100余种美食……总投资约3亿元的青州不夜城自从试营业起,便吸引万千游客前来打卡。据统计,青州不夜城试营业6天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青州不夜城的火爆已经成为潍坊发展夜经济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潍坊市推出“夜享风筝都”夜间文旅消费品牌,出台《潍坊市推进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意见》,通过采取13条具体措施,全面提升夜间经济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和品牌品质,聚力打造“夜潍坊”地标、升级“夜潍坊”商圈、培育“夜潍坊”生活圈。

  夜市人头攒动,进景区赏夜色一票难求,夜戏、夜钓备受青睐……在潍坊系列营销活动的刺激和诸多旅游新产品的带动下,潍坊“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成效凸显,十笏园文化街区、青州古城、奎文泰华城获评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阳光壹佰酒吧街、夜未坊酒吧街、泰华中兴商业街、万达金街等休闲娱乐区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十笏园文化街区、谷德茂、杨家埠创意梦想小镇等文化景观受到游客热捧。健康、规范的夜间娱乐精品节目、驻场演出、灯光秀等项目,也为游客带来了场场欢快的潍坊“夜”旅。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潍坊市将进一步扩大消费者在文旅消费中的参与度,使文旅消费成为人们广泛参与、广泛受益、广泛分享的经济活动。同时,引导文旅企业提升服务,开发更多有个性、特色足、参与性强的文旅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美好和快乐,为助力潍坊“东亚文化之都”创建增添活力。

3、

  当前,人们对文化旅游需求正从传统观光旅游逐步向深层次文化体验转化。潍坊市也在积极适应新的文化旅游需求,深入挖掘与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文化旅游各个环节,以文化旅游为抓手,立足丰富的人文、农业资源,精心策划文化旅游新业态,满足游客对于“诗”和“远方”的美好期待。

  位于潍坊市区的十笏园非遗空间,是集保护、传播、交流、展示、传承、研学、培训等于一体的潍坊首个市级非遗聚集区,曲径通幽、素净淡雅的格局,青砖灰瓦、设计精美的宅院……身处十笏园非遗空间,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古村落,它囊括了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核雕、诸城古琴、面塑、剪纸、蛋雕等重点非遗项目,既可以饱览潍坊美景,又可以吮吸潍坊多元的文化。

  十笏园街区运用微信、微博、直播平台和VR等方式进行传播,力求非遗作品、非遗传承人可通过互联网渠道实时、具体、真实、有效地展现在大众面前,不断满足游客超感官的激情体验和多元素的互动参与。十笏园街区每年接待参观、旅游、研学等10万余人次,带动消费1000余万元。

  寿光市通过“智慧+合作”的形式,让文旅工作频频“出圈”,走向大众。为满足游客的体验感,沉浸感,在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中,寿光市应用5G+VR技术,开发了“全景智能导览”系统,打造融数字地展、自助导览、展会服务等模块于一体的展会移动平台端,趟出了一条“线下办展、线上观展,线上欣赏、线下品尝”的办展新路子,构建“互联网+智慧文旅”的文化服务业态,探索智慧景区、智慧出游等新兴商业模式,在智慧服务、精准营销、赋能管理三大体系方面集中发力,文旅消费释放强劲活力。

  据了解,为有效推进文旅项目建设,潍坊市采取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和文化旅游企业激励政策,实行一事一议。在激励政策的引导下,一大批文旅项目正热火朝天地施工中,一些项目已经雏形显现,还有一些项目试运营。这些文旅新项目新业态的落地,不仅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带动了当地就业,还为文旅行业长远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下一步,潍坊市将持续提振文化旅游新业态,激发消费潜力,促进潍坊文化和旅游产业行稳致远,书写优异的潍坊答卷。”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权文松说。

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

“生态农文旅”生态产业经营

开发案例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里峪、八楼、东西门村地处泰山西麓九女峰片区内,该片区位于道朗镇北部山区,总面积50平方千米,辐射19个行政村,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美,但该片区长期以来交通闭塞、农业基础差、农民生活普遍不富裕。2019年以来,道朗镇开启了探索“盘活古村落,转化新通道”的乡村振兴之路,将九女峰片区作为乡村振兴先行区,聚焦贫困落后山村如何“唤醒”、乡村振兴如何可持续的问题,也开启了里峪村、八楼村和东西门村以乡村生态旅游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门。在此背景下,2019年,泰安市规划设计院为其编制了《道朗镇里峪村八楼村东西门村村庄规划(2020-2035年)》,科学制定规划,完善规划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积极发挥好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推动了九女峰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文旅”,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最大化。

  目前,泰山·九女峰乡村度假区部分项目己完成。项目总投资20亿元,预计每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带动当地1500人就业。

  九女峰示范区围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高端民宿、康养颐居”四大产业,打造绿色全域化乡村旅游,先后建设了里峪乡村旅游、八楼村乡村旅游、东西门乡村旅游、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研究院、“故乡的云”高端民宿、九女峰书房等项目。着力打造的生态休闲游、乡村体验游、田园风情游、养生度假游、特色专题游等旅游产品,吸引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京沪高铁、京福高速公路沿线重点城市以及来泰山旅游的游客。

  泰山九女峰示范区已荣获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中国文旅融合示范奖,2020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优选项目,泰安市重点项目,泰安市乡村振兴示范区,被评为“山东人游山东”最值得期待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1、

  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村庄规划编制探索中,提出“规划逻辑—规划目标—规划内容—规划单元—规划过程”全域协调思路,并实施“构建管控体系—探索内部肌理—挖掘村域特色—把控区域全局—建立参与机制”的规划工作流程。里峪村、八楼村和东西门村属于特色保护类村庄,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规划发展定位为:依托九女峰自然山水环境,以传统文化体验、田园休闲度假、山地户外运动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规划发展目标为:以促进耕地保护、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为规划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宽裕”的总体要求,以促进城乡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为出发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支撑能力,着力建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美丽乡村,在本区域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2、

  盘活道朗古村落,聚合资金、政策和土地等各类发展要素,积极引导村民和市场主体参与生态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发挥低效用地再开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优势,盘活土地资源,腾退的空间用于发展文化旅游、绿色康养等生态型产业;打造民宿、会展、培训等产业业态,形成了多模式、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3、

  基于村庄现状资源条件、村民发展意愿,结合村庄发展潜力,规划利用村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和“景区化管理+农户经营”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等模式,实现村庄的“造血式”发展。将三个村庄定位为:依托九女峰自然山水环境,以传统文化体验、田园休闲度假、山地户外运动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区。调整村庄第一产业结构,以庄园式的经营模式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种植高附加值的果蔬、观赏林木,并与第三产业结合发展农业体验休闲等活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明确第三产业发展方向,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发展特色民宿和旅游接待,对传统民居和民俗文化进行集中展示。规划形成了休闲度假、文化体验、林果采摘区、现代农业和生态涵养区五大功能区。

图书馆综合Tel:3895110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