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23年
2023年

他山之石第7期2023年7月11日

发布时间:2023-08-15  |  浏览:
中国海岸线绵长,有着丰富的港口资源,沿海港口作为所属城市的核心资源与比较优势,是带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港兴城,港为城用,港城相长。在当前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格局下,港口在促进内贸南北联通和外贸持续交流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探索港城更高水平地融合发展,成为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贯彻落实交通强国计划的必由之路。
国内部分省市以及同处亚洲的日本和新加坡,在港城协调发展,港城智慧化、绿色化升级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参考。他们的成功经验表明,当前港口的功能已经不局限于船舶停靠和货物装卸,而是综合了运输、仓储、商贸、金融、旅游等多项功能,成为集物流、商品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综合系统,从而带动城市产业发展,辐射广阔腹地经济。
日本港城融合发展的做法
1、日本临港工业发达。日本资源相对匮乏,政府历来注重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海岸线长、海湾多的优势,环绕现代化港口建立临港工业带,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既解决了资源匮乏的问题,为港口城市发展提供动力,也带来国际贸易的繁荣和人口要素的集聚,支撑起东京、大阪、横滨等发达城市群,港城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格局。以京滨工业带、京叶工业带为例,这两大沿海工业带集中了钢铁、冶炼、化工、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等产业,并与其城市腹地的金融、研发、总部、消费等功能紧密互动,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先进、出口实力最强的新型工业地带之一。这种基础和高附加值临港工业综合发展的模式,使得日本在战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和出口大国。
2、湾区港口协同发展。在日本,湾区经济占有重要地位,最著名的就是全球四大湾区之一的东京湾区。东京湾区位于日本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和港口容量分别占整个日本的34%、40%和40%。东京湾是船舶躲避太平洋风暴的优质港湾,下辖东京港、横滨港、千叶港、川崎港、木更津港、横须贺港等首尾相连的港口,这些港口通过“东京湾港湾联协推进协议会”统一协调运营与协同发展,有着专业的分工体系,避免了港口之间的无序竞争。港口群的分工协作既有利于城市腹地的对外交流,也带动了区域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各港口与国际机场、新干线以及高速公路交织,构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支撑了人流与物流的进出,成为湾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加坡港城融合发展的做法
1、新加坡金融贸易高度便利。新加坡属于典型的岛国,港口是其经济发展的基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港城合一。新加坡港西临马六甲海峡,南临新加坡海峡,是亚太地区最大的转口港,全球第二大集装箱港。新加坡政府一贯重视发挥港口优势,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来规划港口发展,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提供支持,使得港口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模式始终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进而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发展国际贸易和临港工业,工业与贸易的繁荣又带来金融业的发展。通过实行自由港制度,带动金融业、商业服务业和交通通讯业协调发展,形成了集电子商务、物流金融、法律咨询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网络,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航运中心和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2、港城空间布局合理。新加坡高度重视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空间的合理布局,将港产城三者有机结合。在沿海西南部创建裕廊工业区,将石化工业等高污染重工业安置于独立、封闭、安全的裕廊化工岛上,将污染较大的大宗散货和油品运输也布置于园区内部。中部设置一般工业和轻工业区,靠近市区为新兴工业和无污染工业区,并将主营转口贸易、污染较小的集装箱港区设在此处。将邮轮中心、游艇码头等布置在城市中心,有利于港口城市形象的塑造,营造宜人的城市滨水空间。同时,在各区始终秉承“花园城市”的规划理念,裕廊工业区保留10%的用地用作公园建设,其他港区与城区之间也分布若干带状公园,起到防护作用的同时,也适应了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部分省市
临港产业发展的做法
1、上海:临港产业区全球推广。
作为上海市大力发展的项目,临港产业区及物流园区一直备受国内外市场关注。日前,临港产业区经高力国际代理,宣布展开全球推广,此次合作推广将为临港产业区带来全球的资源,吸引更多的大型企业。
    根据双方约定,高力国际将为临港产业区项目提供土地和厂房的推广、买卖及租赁服务。临港产业区适合所有需要码头运作的企业包括众多国内外制造企业、国际快递公司、集装箱航运商、设备及建筑公司、物流企业以及货运代理商等,它紧靠新建成的洋山深水港,未来洋山深水港将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
    临港产业区位于南汇区,距市中心60公里,距浦东国际机场25公里。总面积达200平方公里,是国家为支持洋山深水港的开发而批准设立的产业园区。
2、河北曹妃甸:将建国家级临港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管理委员会近日在北京举办了专家咨询会,集中评议曹妃甸工业区未来10年的产业发展框架和招商导向计划。研究报告确定了曹妃甸重点发展的四大主体产业:港口物流、钢铁、化工、装备制造。
    曹妃甸将依托港口和腹地优势,培育拓展临港产业,形成以港口物流、钢铁、石化、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导,建材、海水淡化等关联产业成组布局,现代服务业配套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力争建设成为立足京津冀、服务“三北”、面向世界的国家级临港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未来,曹妃甸在基本完成规划区内310平方公里的填滩造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后,将成为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单位GDP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5亿吨,成为国际性的铁矿石、煤炭、原油、LNG等能源原材料主要集疏大港。
3、河北秦皇岛: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打造临港工业。
    秦皇岛市正在谋划推进三件大事:一是在严格保护海岸线生态的基础上,将黄金海岸保护建设管理区现有的三个主城区和昌黎、抚宁县城,按照“4+2”组团模式进行高层次规划和建设,推动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延,与抚宁县共同建设独立经济区。在黄金海岸保护建设管理区和昌黎、抚宁县交界地带规划建设循环经济区。二是以山海关港为支点,谋划开展冀辽合作,启动与辽宁葫芦岛市联合建设临港工业区。三是谋划修建通往承德、辽宁西部和西北地区乃至蒙古、俄罗斯的临港物流大通道,使秦皇岛真正成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部桥头堡。秦皇岛市还积极研究和推动港口功能调整、港口岸线布局和港城经济一体化进程。着眼唐秦经济一体化,该市与唐山市签订了区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冀东经济板块。为形成服务“东出西联”的开放格局,秦皇岛市先后与承德、张家口、朝阳、赤峰、大同等五市签订了合作协议,积极促进与内陆腹地的互动发展。
    秦皇岛市还提出了“三个基地,一个中心”的发展定位,即中国北方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港口物流集散基地和生态休闲度假中心。秦皇岛市将瞄准两个方向下功夫:一是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临港物流商贸和滨海旅游业;二是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打造河北乃至环渤海地区休闲旅游、高新技术、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增长极。秦皇岛市在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巩固和增强已经形成的机械制造、金属压延、粮油食品、玻璃工业等四大临港强势产业,把已有的优势转化为新的优势,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依托哈动力秦皇岛出海口基地、山船重工、渤海铝业、金海粮油、耀华玻璃等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四大支柱产业的整体规模和素质。
    秦皇岛市的目标是建成一批销售收入50亿元乃至100亿元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逐步建成具有较高集中度和较强优势的五大生产制造基地(即中国北方最大的粮油加工基地、机械装备制造业出海口基地、船舶制造基地、全国优质干红葡萄酒生产基地、玻璃生产基地)。此外,秦皇岛市正在加快谋划并培育电子产业、生物制药等新的战略支撑产业。
4、福建湄洲湾:打造临港工业基地。
    日前,福建省出台的《"十一五"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及空间布局专项规划》提出,福建六大深水港之一的湄州湾将依托深水岸线资源和临港工业区,充分发挥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和LNG接收站项目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培育石化、船舶、能源、浆纸和木材加工等临港工业。
    未来,湄州湾将重点布局四大临港工业。一是石化工业,在泉港石化工业区布局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基础上,推进泉惠石化工业区炼化一体化及中化高酸油炼制等龙头项目,加快烯烃产业链及石化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品项目建设,打造环湄州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二是斗尾船舶工业,在惠安经济开发区布局建设泉州斗尾30万吨级大型修造船厂,形成具有修理、改装超大型油轮、大型散货船、滚装船、集装箱船和海上钻井平台等的生产能力;延伸产业链,建设泉州船舶配套件工业集中区。三是秀屿能源工业,依托秀屿港区和福建LNG接收站,围绕LNG及其利用,发展气电一体化、冷能利用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形成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产业集中区。四是秀屿浆纸及木材加工业,在东吴半岛布局建设年产120万吨硫酸盐漂白木浆项目,形成制浆造纸产业基地;在东峤木材加工区布局木材系列加工项目,建成中国木材进口口岸、木材加工、贸易、集散中心和木制品出口基地。
5、海南洋浦:谋划临港自由经济区。
    位于海南岛西北部的洋浦,是一个濒临北部湾的半岛,拥有天然避风深水良港。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洋浦经济开发区成立。
    目前,海南省正积极推进洋浦设立保税港区,以期获得更加优惠的政策。洋浦将成为具有独特优势的现代工业园区,成为以油气为主的全国性战略意义的重化工基地,成为现代化区域性国际枢纽港,成为全国最大的保税港区。《洋浦保税港区可行性及方案设计》已经在今年3月进行了评审,在经过修改后将上报省委省政府并报请国务院批准。
    随着保税港区的建立,洋浦还将进一步研究国际上的临港经济区建设,使洋浦向临港自由经济区过渡,争取将来把洋浦建设成比较发达的,自由度最高的临港经济区。
6、山东日照:临港工业经济腾飞的新引擎。
    近年来,港阔水深、不淤不冻的日照港越来越引人瞩目。日照港以多功能、综合性、国际化大港为目标,以深水专用泊位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了港口建设步伐。近年来,日照港共开工建设了矿石、油品等38项港口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0亿元,新增吞吐能力4700万吨。目前,日照港已建成泊位30多个,正在建设的有10多个。短短几年间,昔日单品种的“煤码头”已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散粮、散装水泥和木材中转港,拥有长江以北最大的木材集散基地和最大的液体化工码头,去年,日照港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
    日照抓住国际国内资本与产业转移的机遇,按照“产业链招商,集群化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港口及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吸引上下游相关配套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初步构筑起了以能源、浆纸、粮油加工、机械制造、服装纺织等优势产业为主的临港工业群,包括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40多家国内外大型企业纷纷入驻,十几个投资过亿元的临港工业项目落地生根,日照的经济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如今,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大工业成为日照临港工业的重要特色,支柱产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以上,38家临港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占全市工业总量的60%、67%和72%。
7、山东烟台:海洋和临港产业人才引进目录出台。
    由烟台市人事局制定的《烟台市海洋和临港产业人才引进目录》日前正式出台,今后该市将重点围绕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的人才引进评价体系招纳贤才。
    此次出台的人才引进目录,明确了海洋经济与临港产业人才引进的参考路径,以烟台海洋经济与临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推进层次为基础,将人才需求领域及人才类别依次划分为突出发展的领域(港口经济)、重点发展的海洋支柱产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造船与海洋机械制造业)、培植发展的新兴海洋产业(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矿产、海洋能源、海洋服务业)、大力推进的临港产业(铝加工、汽车工业、石油化工、临港物流)。另外,目录中增加了人才需求地区及重大工程导向,针对所有领域都明确了人才需求的重点地区和重大工程,引导紧缺人才定向流动和集聚,充分发挥烟台区域、资源优势,集中打造重点产业带、生产基地、旅游度假区和临港物流中心。
8、大连长兴岛:联手万邦拉动临港工业。
    前不久,新加坡万邦集团长兴岛投资项目签约仪式在大连举行,这标志着新加坡万邦集团正式进驻了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
    为了充分发挥合资优势,万邦集团、大连港集团、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管委会同意在港区后方临近地带大力发展木材深加工、钢材深加工、粮食深加工产业,充分利用深水岸线及港口资源优势和后方充足的发展空间,逐步将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木材加工基地,重型钢材及大型设备组装转运基地,粮食储备及深加工转运基地,内外贸集装箱转运基地,形成公共港区与港口物流加工区互动发展的局面。
    除了长兴岛公共港区项目外,万邦集团在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内投资建设以海洋工程、为海洋工程配套的特种船修造及大型集装箱船修理和特大型油轮改造为主的大型工业项目,累计总投资额在6亿美元以上,总占地2.4平方公里。
我国港城融合发展方略
1、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临港工业。港口给城市带来了天然的产业聚集能力,其中,以发展临港工业最能促进港口城市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港口城市较多且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需要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要素,有针对性地发展临港工业。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城市,可适度吸引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聚集,达到参与分工,提升城市地位和影响力的效果;对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应着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境负担低的先进制造业,从而应对全球产业链回迁,形成低端产业和高端产业互补的格局。在具体产业的选择时,港口城市要以重大项目与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发展,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度和分工协作能力,逐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要注重培育科技研发和产业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竞争力提高。
2、统筹规划区域港口发展和集疏运体系。港口的发展机会不仅来自城市本身,更来自广阔的经济腹地,城市和腹地对港口货源的贡献越大,港口的集装箱吞吐、航班航线、船舶停靠量越多,从而越能反哺城市经济。由于同一区域的港口腹地交叉, 为避免因争夺货源产生恶性竞争,区域港口协同与资源整合势在必行。应突破行政区划限制,高水平配置港口资源,建设功能完备、分工合理、错位发展、高效协同的港口群,并注重保持发展规划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发达的集疏运体系和海陆空综合交通体系,加强港口与城市、腹地的交通与经济合作,通过内河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展港口的辐射范围。应持续优化、新开航线,贯通海运通道,畅通国内、国际大循环。
3、加快智慧化、自由化航运中心建设。现代港口的发展不应单纯着眼于吞吐量的提高,而应布局航运服务业来实现港口功能的多元化。应大力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围绕客户诉求,积极开发集成化的航运信息网络交易服务平台,将港口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从业务链延伸到数据链上。应向船舶提供快速通畅的服务,适度降低停泊费和设备使用费。应在港口周围建设物流中心,实现商品的集中储存、有机衔接,促使商品更快、更经济地流动。要积极实行自贸区政策,推动口岸监管和政策创新,简化一体化通关流程,提升口岸营商环境,降低货主通关成本。应在港口后方大力发展航运金融保险、后台清算、船舶租赁、海事法律等衍生产业,推动商品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聚合,着力建设航运服务集聚区和区域合作新平台。
4、推动港城绿色化、人文化升级改造。随着港口业务拓展导致的交通、环境等矛盾日益显现,港口可根据城市发展需要,进行搬迁,使港口和城市均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应统筹新港区开发与老港区改造,引导新港区连片开发,加强港口设施和城市设施建设,以适应国际化、现代化的经济发展需求。应注重老港区升级改造,着力治理港口历史发展过程中导致的生态破坏问题,科学规划绿地公园区、商务办公区、住宅生活区、旅游消费区、文化休闲区、餐饮娱乐区等空间布局。应兼顾港口生产岸线与城市景观岸线协调发展,以商务交流为核心,吸引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信息服务机构、研发中心等入驻中央商务区,以滨水观光为主题,兴建沙滩岛屿邮轮项目、会议展览中心、文体赛事场馆,吸引国际国内游客,为城市开启新的发展引擎。

 

图书馆综合Tel:3895110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