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23年
2023年

他山之石第4期2023年4月6日

发布时间:2023-08-15  |  浏览: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地方各级政府和机构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粤桂协作

打造全产业链帮扶模式

“十四五”以来,粤桂两省区积极对接,通过壮大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畅通销售链、打造服务链,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帮扶模式,实现两省区互利共赢。

1、以规模化和园区化赋能基地建设,壮大特色产业链

聚焦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密切上下游协作,重点打造“一县一园”,建设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益明显、产业链条较全的粤桂协作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逐步推动零散种养项目向园区发展。支持每县重点打造1—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升级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示范园区。

加强总体设计。签订“十四五”时期粤桂协作框架协议和共建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合作框架协议,出台省级工作清单、制定工作方案,高规格推进“一县一园”建设。搭建合作平台。联合成立粤桂协作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组建粤桂粤黔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合会粤桂分会,成立粤桂产业协作促进会,打造政府、企业、市场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新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出台粤桂协作优惠政策,督导各协作市县出台配套实施细则,在税收租金、企业用地、项目补贴等方面给予广东企业更多政策支持。通过多渠道组织动员企业组团赴协作地区考察,投资建设一批特色种养、加工制造、乡村旅游、新能源等产业项目,延长、补齐广西特色产业链条。截至今年9月底,粤桂协作共建产业园区107个(其中,农业产业园区67个),引导入驻园区企业214家,实际到位投资48.27亿元。

2、以标准化和品牌化赋能生产加工,提升产品价值链

对标国际先进标准,突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技术服务、市场对接的体系化建设要求,以“圳品”和供粤供深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促进全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推进“圳品”评价。将“圳品”建设列入广西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目标,建立评价工作专班,协调安排专项产业资金支持各协作市县开展“圳品”认证,推动广西更多优质农产品纳入“圳品”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品牌认知度、附加值及市场影响力。目前,广西已有113个优质农产品通过“圳品”认证,广东采购广西“圳品”超过10亿元。共建农产品示范基地。结合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继续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广西供应深圳农产品示范基地创建和贸易促进战略合作协议》,现已完成121个供粤供深农产品示范基地认证。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以东部先进理念、技术等要素为抓手,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全面提升其品质和附加值。

3、以市场化和网络化赋能营销体系,畅通市场销售链

将政府帮扶与市场导向相结合,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区域战略合作平台,助推“桂品出乡”“桂品入粤”。加强线下对接。通过共同举办各类成果交易会、产品展示会等,深化两地企业、行业协会合作,实现产业对接、消费互通,带动前端优质种植、养殖和后端餐饮消费市场连接,形成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发展。加强线上对接。支持全区电商企业与832电商平台、深圳阳光采购平台等网销平台进行对接销售。加强“产销”对接。通过定期考察、分析市场精准匹配“所需”“所供”,推动形成以销定产、以销促产、消费带动产业发展的良性模式。今年以来,通过粤桂协作渠道采购,广西农产品销售额达179.31亿元。

4、以精准化和体系化赋能协作帮扶,打造高效服务链

大力推行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助力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政务服务保障,通过全面帮扶和精准服务化解痛点、堵点,着眼“短期见成效、长期可持续”,将帮扶措施项目化、机制化、持续化。做好企业项目跟踪服务。各协作市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主动为引进的企业做好服务,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项目落地见效。今年以来,通过粤桂协作平台已新增引导落地投产企业302家,实际到位投资额128.35亿元。

广西河池市

打造“三联五统一”模式

推动肉羊全产业链整体发展

近年来,河池市围绕做大做强羊产业,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先行先试肉羊全产业链发展新机制,推出“联建联养联营”养殖模式,建立“供羔、饲料、技术服务、回收、屠宰加工销售”五个统一标准,实现产业链前端、中端、后端核心环节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已构建起“自繁自育自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目前,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已形成“县有基地、乡有羊场、村有羊舍、户有羊养”的产业发展格局,覆盖农户达65.47%。该模式已逐步在天峨县、东兰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等地推广。都安县联建澳寒羊产业带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持续增收经验,入选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是广西入选的三大案例之一。

1、建设产业体系,强化对羊产业的管理

建立“自繁自育自销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了覆盖品种培育、饲料加工、羊羔繁殖、肉羊饲养、屠宰、深加工、冷链物流各环节的产业链发展布局。

建立融资扶持和风险化解机制。出台财政贴息、担保等扶持政策,撬动和放大金融资本投资羊产业,已融资近5.2亿元。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对养殖基地建设、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良种羊羔等进行补贴。推行产业奖补政策,政府给予养殖户最高5000元的奖补和每户5万元以下政府贴息贷款,鼓励农户参与养殖。政府设立专项保险金补贴,为每只羊缴纳60%的农业保险金,防范养殖风险。政府与企业建立保价机制,肉羊达到出栏标准后,企业按协议价统一回收,使农民养羊的风险降至最低,收入得到稳固保障。

2、聚焦产业研发,强化产业链科技创新

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组建由国内行业专家组成的技术研发团队,在良种培育、杂交繁殖、疾病防控等方面研发攻关,培育出生长速度快、产肉率高、肉品质好、抵抗力强的羊种。已建成大型繁育基地5个,育肥基地13个,实现优质羊羔全域统一供应。

引入专业科研团队、科研机构开展新饲料研发,推出营养配比均衡的新营养膨化颗粒饲料,实现饲料取代草料,人力、养殖成本明显降低,把“羊当猪养”成为畜牧行业的革新举措。羊饲料产业的兴起,有效带动“粮改饲”种植产业的发展和饲料加工厂的兴建,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与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合作,建立院企合作与技术转化基地,研发出精准营养调控、全生命周期精准饲养模式。该饲养模式下,每只澳寒羊可培育出高端食材雪花羊肉10斤左右,市价最高可售800元/斤。目前,都安瑶族自治县澳寒羊存栏近30万只,全部实现新模式饲养。

大力推广养殖场零排放零污染生态养殖模式,引进高架网床饲养、自动饮水等技术,有效破解养殖场污染难题。推行农牧循环养殖模式,引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备生产有机肥,供农田、果园、牧草园等使用,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3、组织生产方式创新,推广联建联养联营模式

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企业负责提供羊羔、技术标准服务、场地、回收销售等,合作社入股共担风险,社员投工投劳、共享红利。目前,已建成“万户万羊”示范园区5个、联建联营示范基地(场)19个,羊存栏约30万只。

村集体、农民与养殖企业开展合作,利用村集体经济资金与养殖企业采购羊羔,农民自行购买或以产业贷款资金认购羊羔,交由龙头企业统一代养,肉羊出栏销售后,年底结算分红。

在地苏、永安等有条件的乡镇建立“养殖小区”,将“联建联养联营”模式与能人带动、庭院式养殖、家庭自养等模式相结合,实现养殖方式的多样化,有效提升羊产业的发展规模和覆盖面。

4、建立品牌营销机制,强化当地产业品牌塑造

在产业链后端的加工、冷链、物流、市场、品牌等环节做好文章。健全屠宰加工产业链条,建成都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澳寒羊屠宰加工冷链中心,引进智能分割系统、全自动屠宰生产线等,实现从原料屠宰源头到分割加工成品全程可追溯,实现产业基地肉羊统一回收、统一屠宰、统一加工、统一冷藏运送。该中心每年可加工肉羊100万只。

推行新型业态“主力销”、广西市场“全面销”、粤桂协作“定向销”、社会组织“助力销”、机关采购“定点销”五大销售模式,成功打开广州、深圳及北方主要城市市场。

成立羊品牌建设和推广专项工作组,开展“三品一标”认证、“雪花和羊”品牌创建等工作,多渠道对都安羊品牌进行宣传和推介。目前,都安山羊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澳寒羊品牌广西地理标志认证正在申报;都安羊肉条获“首届中国金牌旅游小吃”称号,都安澳寒羊肉获列入首批全国扶贫产品名录;都安澳寒羊养殖技术标准在国内领先。

通过探索改革,河池市肉羊产业实现现代化发展,肉羊全产业年产值20多亿元,带动3.45万户养殖群众增收,养殖户年均收入约1.2万元。全市23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肉羊产业年实现分红约1500万元;4810户易地搬迁群众发展澳寒羊产业获分红576万元。新营养羊饲料产业带动了“粮改饲”种植产业的发展和饲料加工厂的兴建,农户每年实现增收1800元左右。

山西左权

开启核桃全产业链

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左权县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径,创造性提出核桃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大力推行核桃树托管服务的新型经营模式,出台方案“抢救性”发展36万亩核桃树,进行“抢救性、全方位、保姆式”管理,一年试点、二年推广、三年覆盖,对已形成的核桃优势产业提质增效,迈出了打造核桃产业大县的新步伐。

1、“保姆式”托管:种植户当了“甩手掌柜”

“去年托管心里还犯嘀咕,今年不用动员都抢着签协议。交给服务队统一管理、统一施肥,比自己经管得还周到。咱力气不用出,肥料钱不用掏,就当‘甩手掌柜’,年底卖了核桃都是纯收入、净收益。”拐儿镇旧寨村村民崔世忠说,他把核桃树交给服务队托管之前,因管理不善核桃产量和收入逐年滑坡。

“托管效果很明显,树管好了,肥使足了,核桃仁饱满了,产量也提高了。我家9亩多核桃树前年打了500多公斤,去年差不多打了1500公斤。这还是受冻灾减产了,我算了算,一亩地平常年景打250公斤核桃没问题。”崔世忠介绍,去年,左权县推行核桃树托管项目,由专业技术服务队给农户提供服务。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和服务队签订托管协议,年底可观的核桃产量和收益让他惊喜不已,今年毫不犹豫地继续签了托管协议。

“托管不托管区别大哩,我家14亩核桃树,前年绿皮核桃卖了1000多元,去年产量上来了光绿皮核桃就卖了5000多元,你说效果好不好,群众能不欢迎?”

全镇去年试点托管核桃树3042亩,涉及14个村1003户,其中全托管2652亩、半托管390亩。今年,镇里引进光合绿化公司,整合本地3家服务队,实行公司化运作,核桃托管面积将达到1万亩,覆盖16个村。

核桃树托管是解决左权核桃生产碎片化分散经营问题,以服务的规模化弥补生产环节的规模不足,实现核桃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真正把农民从农村解放出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实现“自己不管树,照样得收益”的有效途径;还是提高机械化管理水平,节约劳务用工成本,实现核桃生产管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2、“全方位”服务: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阳春三月,万木凝绿,正是核桃树春季管理的黄金时节。3月21日,拐儿镇的核桃托管服务正在有序规范地开展,左权县光合绿化科技公司的核桃树管护队正在进行核桃树修剪、田间旋耕施肥等作业。

为了搞好核桃托管服务,公司组织了整形修剪、除草管理、病虫害防治三个小组,采取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组织物资、统一组织实施、统一加工销售的‘四统一’办法。按照托管服务管理确定的服务内容和技术标准,开展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让托管对象满意,让核桃成为一项真正的富民增收产业。

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公司投资120万元提升规模化、机械化作业能力,新购置35马力4驱拖拉机10台、电动剪40把、无人机4台、植保坦克6台。同时购入10台大型烘干设备、10台大型褪青皮设备及5台核桃分级分选机。

托管服务是山西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举措。去年以来,左权县全力实施核桃产业托管服务,让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真正把农民从农村解放出来。核桃树托管服务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多年荒芜的核桃园得到清理;二是缺少管理的树恢复树形树势;三是树体养分得到加强、核桃品质有所提升;四是病虫害明显减少;五是产量小幅增长;六是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

据左权县林业局统计,左权县在去年开始推行核桃树托管服务,共覆盖36个村2517户,1.08万亩核桃树得到标准化管理。近2000亩多年无人打理、几近死亡的核桃树再焕生机。全县核桃增产幅度达三成,亩均增产50公斤,全年核桃产量稳定在1480万公斤,产值实现1.8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1380元。

3、“抢救性”发展:优势产业焕发新活力

党委书记作为核桃托管第一责任人,始终强调坚持“应管尽管,能管尽管;政府扶持,市场主体;扶持龙头大户”的原则,坚定不移走核桃托管道路,“抢救性”发展36万亩核桃,把左权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核桃之乡”“核桃产业大县”。

近十年来,左权县围绕建设“核桃产业大县”目标,集中精力搞管理,壮大产业规模,不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大大增强了核桃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全县核桃树栽植面积达到36万亩,然而90%以上为碎片化分散种植经营,涉及农户多达3.1万户。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劳动力缺失,加之核桃市场行情疲软、价格低迷,核桃树面临缺乏管理连年减产的窘境。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让核桃成为左权留得住的产业、能致富的产业、有未来的产业,去年以来,左权县举一县之力推动核桃产业实现全面托管。出台了全面推进核桃树托管服务、促进核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细则,聘用专业核桃托管服务组织,开展核桃树托管服务,实行全托管和半托管两种模式,专门帮助农户托管核桃树,年底按比例分红,促进农户的核桃产业增产增收。

左权县还创造性地提出全产业链发展思路,成立由县委副书记为链长的核桃产业链,制订《左权县核桃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狠抓上游种植管理和下游加工营销两个重要环节,使核桃这个传统优势产业,真正成为带动左权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在上游种植环节推行核桃树“全方位、抢救性、保姆式”托管。全力实施核桃产业全面托管服务,推行全托管和半托管服务模式;建立树权农户+托管服务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核桃专业合作社、核桃技术服务队)+企业(县核桃产业协会及下属加工销售企业)“三位一体”的经营管理体系。其中,对确定为托管试点的托管服务组织给予政策补助,为打造左权核桃品牌、实现核桃产业规模化发展探索路径。2022年,左权县投入1300余万元,通过招投标确定托管组织7支,在主产区拐儿、麻田、桐峪、芹泉、羊角、辽阳6个乡镇开展3万亩核桃托管服务。

在下游加工营销环节,引进山东金典实业有限公司与左权县扶贫开发公司合作。成立了山西金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核桃科技产业园,总投资10亿元,一期投资2亿元实施2万吨核桃加工出口贸易项目。同时投资1000多万元,扶持麻田顺康天然农产品有限公司核桃深加工项目改造升级和收购及初加工基地建设。经过技改后,麻田顺康公司一跃成为年消化核桃原品1.35万吨,产值3.2亿元,利税实现9600万元的大型核桃深加工企业。

打造生猪全产业链

京基智农“智慧养猪”之路

作为“养猪业后起之秀”的深圳市京基智农时代股份有限公司,自1995年开始发展养猪业,近几年迎着智慧养猪的“风口”,不管是资金还是研发技术都进行大力投入,目前已陆陆续续取得不少亮眼成果。

1、斥资13亿 打造年出栏50万头生猪养殖产业链

公司与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禄步镇人民政府签署关于投资建设生猪养殖产业链项目的框架协议,以投资建设年出栏50万头生猪养殖产业链。这意味着自2019年京基智农采取大力扩张战略之后,公司再次加快在智慧养猪领域的布局节奏,加大对产业链的投入力度。

该项目采用自繁自养模式,集新建饲料生产、生猪养殖、生猪屠宰、食品加工与流通以及其他配套设施于一体,计划总投资约13亿元人民币,将分两期进行,其中一期项目计划总投资约 11.5 亿元,包括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及其他必要配套设施;二期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5亿元,将用于生猪养殖、生猪屠宰、食品加工与冷链物流及其他必要配套设施。

该项目采用国际领先的聚落式养殖模式,集生猪养殖、饲料加工、生猪屠宰、冷链物流于一体,将与高州市特色农业相结合,打造具备高州特色的省级、国家级农业食品示范产业园。该项目计划投资30亿元,分二期开发,其中投资约24亿元用于新建年出栏100万头商品猪养殖基地,并匹配办公楼、环保处理等必要配套设施;投资约6亿元用于新建大型屠宰场、饲料厂、冷链物流仓库等配套设施。项目采用6750模式,一个区域6000头父母代母猪+750头祖代母猪,设计采用1栋5层配怀楼+1栋5层分娩楼+6栋4层保育育肥楼。据京基智农副总裁谢永东介绍,高州项目是公司生猪养殖产业第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的四到五层楼房养殖项目。据京基智能透露,下一步计划近期再引种近7500头种猪,进一步扩张智慧养猪的版图。

2、大举进军智慧养猪 积极布局粤港澳大湾区

自2019年7月起,京基智农进一步明确以现代农业作为核心业务的战略方向,公司开始以“深圳速度”布局广东、广西、海南等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辐射区域,目前已连签十大生猪产业链项目,涉及总投资约360亿元(含流动资金),签约规划产能约1200万头。

与此同时,京基智农也开始为未来市场供应合作进行布局。公司于2020年11月23日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就深圳市“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合作事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深圳市“菜篮子”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工作,京基智农在深圳市外打造多个集饲料生产、育种、育肥、屠宰加工、仓储和冷链物流于一体的生猪产业链项目,并筹划利用京基智农在光明区公明街道约11.13万平方米自有地块高标准建设集科技创新、冷链物流、战略储备为一体的现代“菜篮子”综合体项目,项目定位为安全保障中心、智慧周转中心、高效供给中心,未来将按照年出栏500万头的规模,优先向深圳市供应生猪及各类肉制品,及筹划参与深圳国际食品谷项目建设。

除了在项目投资合作上的大力投入,京基智农在技术手段方面也予以高度重视。据了解,其投资建设的项目都实行智慧化养殖模式。基于该模式下,项目采用自繁自养、“立体聚落式”楼房养殖模式,且新建饲料生产、生猪养殖、生猪屠宰、食品加工与流通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具体来看,由公司统一投建大型的规模化养猪场,通过搭建智慧养殖平台,建立起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养猪生产线,实现统一养殖、统一防疫、统一管理。

这样的智慧化养殖模式为京基智农的养猪产业带来了集约化效率高、产品品质稳定、人力成本较低等方面的优势。目前,京基智农已健全畜禽繁育-饲料-养殖-优质畜禽产品的食品生产全产业链,实现从源头上对终端产品品质的把控。

作为“养猪新秀”的京基智农在智慧化养猪领域不断扩张版图,高歌猛进。

 
图书馆综合Tel:3895110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