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20年
2020年

他山之石2020年5月29日第5期

发布时间:2020-06-10  |  浏览:

因时制宜 精准施策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一座城市,只有持续不断地改善和保障民生,发展才有强大而厚实的根基。因此,各地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坚决兜住民生底线,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外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西安鼓干劲 添措施

 扎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推改革提品质 办人民满意教育

一是全力提升师资水平。加大对教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实施人才引进“双千计划”招录各类教育高层次人才,在全市调剂1350个教师编制到中心城区。依托赛教、送教下乡等活动载体开展岗位练兵。深入实施教育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加快推进校长职级制、年薪制、聘任制改革,创建形成校园长队伍成长型、专家型、领航型人才梯队培养体系。二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通过深入实施“名校+”工程,综合运用“一长多校、委托管理、兼并融合、结对提升”四种模式,组建市级“名校+”教育联合体,区县级“名校+”教育联合体。三是让教育在改革中提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实施意见》和《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西安将通过加大投入、优化布局、科学划分学区、落实定向招生政策以及实施“名校+”工程等措施,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二、重创新促发展 优化医疗服务

一是家庭医生成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护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新农合按病种定额付费全面推行,为群众提供连续、安全、有效且适宜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二是15分钟就医圈尽享家门口优质医疗服务除了常规的诊疗服务,还为广大居民提供十四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计划免疫、妇女保健、儿童保健、慢病管理、老年人保健、健康教育等,市民足不出户15分钟内即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三是医养结合老人晚年生活更幸福探索出“一三六九”医养结合西安模式,即:围绕一个目标、建立三个体系、提供六大服务、探索九种方式。通过深入开展医养结合工作,促进人口健康老龄化,推进健康西安建设;探索医中有养、养中有医、转型发展、医养协作、居家巡诊、精卫养老、中医治未病等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四是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互联网+”让群众就医更便捷。22家医院上线“城市一账通”APP及公众号,实现了无卡化就医,挂号、缴费、检查、住院等业务网上办理,优化了就医流程,方便群众就医;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政策,强化基本药物主导地位,保障群众看病用药需求。推进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优先配备使用中选药品,减轻群众医疗负担;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进一步缓解低价药、“救命药”、儿童用药等短缺药品的供应保障

三、抓改造强治理 建设美丽家园

一是老旧小区改造让小区“好看”又“好住”针对2000年以前建成,环境条件差、配套设施不全或破损严重,具有合法产权、未列入危房及棚户区拆迁范围的老旧小区,按照小区实际和居民意愿开展改造。总体按照“成熟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开工建设。通过老旧供热管网改造,提升供热质量;通过老旧燃气管网改造,消除安全隐患;通过自来水改造,使居民饮水更加健康;通过室外污水管网改造,解决管道堵塞严重、污水外溢频繁等问题。同时,合理增加停车场所,使小区内车辆停放有序;增设老人、儿童活动设施,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增加监控设施,让居民生活更加安全。二是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城中村和棚户区的改造,关系到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切身的利益,也是重点治理的核心民生工程。为做好此项工作,市紧扣市区目标任务,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责任导向,全面动员,攻坚克难,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三是背街小巷改造为城市形象开启“一键美颜”对背街小巷,按照“两通一覆盖”(即:管网畅通、道路畅通,视频监控全覆盖)的标准进行提升改造,

四、建网络保通行 让市民“路畅心舒”

一是构建高效交通网居民出行畅通无阻2019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开通19条国际客运航线,初步形成了“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的国际航线网络格局。加快铁路大通道建设,郑西、大西、西宝、西成高铁已建成通车,基本形成“两环十二辐射”“米”字形高速公路网格局。二是建设公共停车位让市民停车不再难交警支队主动协调市级相关部门,把加快构建与道路容量相协调、规模适宜、布局完善、结构合理的停车供给体系,作为缓解停车难的重要突破口,最大限度促进供需平衡。市住建局也不断加快停车场建设,出台了支持公共停车场建设的相关政策,结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各区用地现状及停车供需矛盾,将任务分解下达至各区县、开发区等单位。三是打通断头路提升出行效率“三改一通一落地”工作开展以来,打通断头路也成为西安重点推进的民生工程。除了打通断头路,加快实施《西安市中心城区交通优化提升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中心城区路网结构也是重中之重。

 南阳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

特色鲜明  亮点纷呈

一、勇担当善作为,力促生改革扎实推进

市财政局领导带头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积极参与改革项目的调研论证、方案制定、督促落实,以上率先、示范带动抓改革;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问题导向,领导班子成员牵头组织专班,主动融入部门重点民生改革,就确保医保基金平稳有序运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转变“医保救助工程”运营模式等重点、难点改革事项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有效应对措施,积极服务市委、政府领导决策。加大民生资金保障倾斜力度,有力保障了各项民生事项早落地,群众早受益。专项小组办公室有效协调、强化宣传,上报的积极采取措施推进民生改革的做法等改革信息,被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网站等转载。

二、落实教师待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印发《南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就教师编制、招聘、培训、职称评审、住房保障等提出了众多实招和硬招。2019年全市普通高考实现“九连增”。特别是在市财政局调研测算后,提出在省定政策的基础上,市进一步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对公办寄宿制普通高中教师补助的两项地方政策,其中班主任津贴,较省定标准提高100元,按照500元/月执行;从去年9月份对市直公办寄宿制普通高中教师进行补助,以班级为单位按每班每月6000元补助,在全省属于创新、独有的做法,标准在各省辖市中最高,相关建议获得市委、市政府认可。市教育局切实组织落实好相关政策,受到广大教师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三、政府救助项目惠民生

一是市民政局强化“政福保”工程,撑起民生保障伞。“政福保”是南阳市政府拿出1000万元财政资金,南阳市民政局为投保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突发事故造成居民的人身伤亡,在无赔偿义务人或赔偿义务人不明确的情况下,给付救助金为主要保障内容的保险。同时注重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二是市医保局深化“医保救助工程”,助力精准脱贫。在全省率先实施医保救助工程,患重特大疾病治疗费用不再担心了,切实解决了市农村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三是市中医药管理局创新体制,全力建设中医药强市。从体制上率先实现了“中西医并重”,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中突破和创新高举仲景文化旗帜,推进“医、保、教、产、研、文、贸”七位一体发展。四是卫健委推进为民惠民医改,提高诊疗水平。着力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引导诊疗资源下沉,积极争取西峡县、卧龙区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县域综合医改试点县区。鼓励城市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在人才引进使用等方面加强合作,提高县级医院诊疗水平。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医保支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实现贫困人口100%签约和履约。

“以大社保”夯实“大民生”

苏州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坚持城乡一体 让发展成果更大惠及百姓

2003年,苏州便出台《苏州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国率先实施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07年又根据城镇老年居民无保障的实际情况,在全国率先推出城镇老年居民补贴政策。直到2011年,苏州市通过整合新农保、城镇老年居民补贴等政策,率先实施城乡一体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苏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不仅高于国家和省最低标准,也是省标准最高的设区市。在此基础上,面对苏州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现实,以及超130万65周岁以上人口,苏州还针对高龄群体增发居民养老保险金。

二、落实降费稳岗 为高质量发展积蓄人力资源

落实养老保险降费率,为企业发展增添底气,而失业保险返还,则实现企业稳岗、居民就业的“双轮驱动”,让惠企利民真正落到实处,也为苏州产业高质量发展积蓄人力资源。近年来,苏州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的失业保险工作方面稳扎稳打、积极探索,实现失业保险政策、经办、服务“三统一”。在发挥失业保险基金“防失业、保生活、促就业”作用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企业和职工实际需求为导向,更加突出体现其“稳岗位、提技能”功能。苏州加大力度实施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政策,同时对符合条件的不裁员或少裁员参保企业返还失业保险费。

三、优化服务 密织民生保障网

苏州从针对重点企业、工伤高发企业试点开展工伤预防培训改善项目,到实施行业协会工伤预防项目,在总结前两年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实践大型企业自主开展工伤预防项目,通过第三方专家参与,规范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苏州固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员工近两千人自主开展工伤预防项目后,不仅工伤预防项目领导小组建起来,公司还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工伤预防专家,深入生产车间,对企业安全和职业卫生状况进行扫描式诊断,并提供完善的工伤预防诊断报告。同时与苏州市安监部门联动,并加强基层劳动保障与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协同联动,推动工伤保险相关工作下沉到基层乡镇、街道,让每天和基层生产部门打交道的‘老熟人’对工伤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大大提高了事故处理效率。

四、运行“互联网+社保”机制以信息化助推精细化

作为苏州人社部门对外服务的“掌上”窗口,“苏州人社”微信公众号目前已上线110多项公共服务功能,其中社保服务功能近60项。用户绑定苏州市区社保卡之后,便可享受社保待遇资格在线认证、个人医保账户变动提醒等服务。智能客服“苏小妹”正式上线“苏州人社”微信公众号,用户可通过该系统,准确获取社保关系转移、社保卡挂失等高频问题。系统还能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对个人缴费信息、参保缴费记录和参保证明打印等常见问题提供线上查询。

为民生加码 为幸福加速

东莞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主动作为 打造人才高地

近年来,松山湖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主动为各类优秀人才干事创业搭建平台、提供条件。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以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主线,按照“一中心多站点”的模式,以松山湖港澳青年创业基地为中心,以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松山湖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松山湖高新技术创业基地、松山湖高新技术众创空间为代表的一批港澳人才创新创业载体为多站点,组建专业港澳项目转化服务团队推动优质港澳项目落地成长。根据《东莞松山湖推动港澳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松山湖将对新引进的港澳人才发放就业补贴。此外,到松山湖实习的港澳籍实习生同样提供补贴,可按实际实习时间领取相应的实习补贴。而在创新创业方面,根据《办法》,在松山湖注册成立企业之日起,每个港澳人才创新创业项目都有相应的奖励,同时在试生产方面,为鼓励港澳人才与东莞企业进行合作。港澳人才创新创业企业由东莞企业提供柔性小批量生产、打样服务的,按实际支付费用的20%,给予每家港澳人才创新创业企业每年不超过30万元的试生产补贴。

二、教育为本 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东莞市教育局编制《东莞市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专项改革试点方案》提出,东莞将深入实施公办教育资源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倍增、民办教育质量提升、师资管理队伍体制创新、“互联网+教育”融合发展等五方面改革,力争通过2年时间,让一批改革措施落地生效,新增一批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组建15个教育集团,培育60所品牌学校,增加2万节“慕课”资源,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逐步解决东莞基础教育学位不足、结构失衡和品牌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问题。在提质方面,东莞更是多点发力,真正形成“品质教育,学在东莞”的社会口碑。按照东莞教育集团化的制度设计,东莞市教育局重点统筹推进薄弱镇街、优质资源需求强烈区域集团化办学。园区、镇街根据需要自行组建本区域内教育集团,新建公办学校原则上纳入名校集团统一管理。松山湖片区、城区片区将率先开展试点。到2020年,全市将组建30个以上的教育集团,初步形成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

三、健康东莞 推进医疗惠民生

一是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了《东莞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行动方案》,通过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选取市妇幼保健院、常平医院、东华医院开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在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实施新一轮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内部比价关系,全面取消医用耗材加成;扶持儿童专科医院和其他医院儿科发展,对六岁及以下儿童的一般治疗、临床诊断、临床手术治疗类的部分项目实行不超过30%的加收政策;结合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特点,适当提高中医类项目价格。二是推进实施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召开全市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启动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了五家区域中心医院建设,积极推动市人民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市人民医院启动临床诊治中心、临床病理诊断中心、中心实验室等建设,与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及东莞中子科学中心沟通,争取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项目落户市人民医院。

滁州大投入 实举措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脱贫攻坚,增进福祉解决最基本的民生诉求

滁州市聚力组织开展春、夏、秋、冬四季攻坚行动,产业扶贫规模持续扩大。大力实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因村因户落实产业扶贫政策;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搭建电商平台,发挥带动作用。开展旅游扶贫,培育扶贫新动力。确定5个村为旅游扶贫重点村,推进“八个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贫困户就业。围绕脱贫攻坚大局,全面落实健康脱贫兜底“351”及“180”工程政策,并强化多项措施,扶贫成效显著。

二、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绘就最温暖的民生底色

滁州市于2018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放宽机构准入条件,促进全市养老服务业繁荣发展。同时完善土地供应、财政投入、税费优惠等相关政策。医疗卫生上,南京儿童医院和鼓楼医院集团在滁州设立分院,实现南京专家来滁坐诊常态化。滁州医疗联合体与上海九院集团成功签约,上海兰卫医学检验中心落户滁州,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汊河分院正式运营,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分别加入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集团。滁州市已实现异地结算。构建跨省异地就医信息平台,率先完成与上海市15家三级医院和金山区、松江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就医门诊费用联网测试工作,全市已有15家定点医院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完成异地就医市域全覆盖,并率先在安徽省实现就医地医疗机构双向联通。

就业不愁,道路宽广重视最朴素的民生愿望

技能脱贫培训、企业新录用人员技能培训、新技工系统培养、退役士兵培训……滁州市围绕促进就业的实质性工作一项接一项。政府实施的农村电商优化系统工程,没有了多重中间商环节,不仅让农户得到更多收益,企业平台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滁州市新培育“电商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你种我销、你养我卖”等典型模式18例;新增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数近400个,网销“三品一标”农产品达160个;农村产品网销额22.8亿元优化升级具备稳定农产品上行的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点184个。 

四、教育优先,均衡发展不负最殷切的民生期待

学前教育促进工程方面:2019年滁州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总任务为33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方面:全市已拨付春季免杂费和补助公共经费20340万元到校;已向所有城乡中小学校学生免费提供春季学期教科书,与新华书店完成结算资金1890万元;2019年春季学期已向10300名贫困寄宿生打卡发放补助资金597.64万元;校舍维修改造项目正在实施过程中,完成改造面积157949平方米。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面:本专科生国家奖助学金发放资助金592万元;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发放资助金459.6万元;中职学校免学费发放补助金3980.6万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发放资助金1385万元;普通高中免学杂费发放资助金262.6万元。 

五、住有所居,喝水放心解决最迫切的民生问题

滁州市已初步形成以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为主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保障住房建设格局。全市累计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2110套;计划完成31个老旧小区改造,建筑面积84.1万平方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程。滁州市农村饮水安全民生工程开工建设,26.7万人受益。2019年度滁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任务为50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完成自然村31500户常住农户卫生厕所改造,目前已完工22612户

张家港创新举措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大

一、建立“代表履职清单制”,探访民情更有方向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建立“代表履职清单制”以及配套的工作体系。“履职清单”将代表法定职责细化为12项履职内容,每项内容都量化为相应积分,进一步明确了代表履职的具体任务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向。据此,常委会对代表履职实行积分管理,代表们登陆人大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都可以进入代表履职网络平台,实时记录履职情况,获得履职积分,形成自己的电子履职档案。常委会根据代表履职积分情况和“履职清单”完成效果,对优秀人大代表和优秀代表小组予以通报表扬,并在报纸、电视台、电台和新媒体开辟专栏宣传代表履职先进事迹,通过树立代表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了全体人大代表为民服务、为民代言的热情。

二、拓展“代表之家”建设,联系群众更接地气

一方面,依托公众号建立“网上代表之家”,面向社会公开全市334名市人大代表所在的选区和身份信息,选民可以在网络留言板向意向联系的代表反映情况、互动交流,代表履职情况也在“代表风采”专区向群众进行展示。另一方面,进一步延伸线下实体“代表之家”,在原有“代表之家”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总结推广乡镇人大创新经验,在人大代表所在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探索建立“民生茶馆”等形式的人大代表联络站(代表工作室)。代表联络站(代表工作室)设立在群众家门口,打通了代表联系选民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让老百姓“有难题找代表”成为一种常态。 

三、创新闭会期间活动形式,倾听民声更具深度

一是深化“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以市人大代表小组为单位,组织代表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精选课题,精准调研,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二是创新开展“主任接待日”暨“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和选民”活动,密切常委会与代表、选民的联系。三是组织在张家港市的全国、省、苏州以及市、镇五级人大代表联动开展“统一接待选民日”活动,收集群众意见建议。 

四、强化代表议案建议督办,解民所难更求实效

一方面采取“常委会领导牵头、各工委和代表专业小组负责、主任会议督办”的形式,充分发挥法制、财经、城建、教育、农业等5个代表专业小组的优势,强化重点代表建议督办,“以点带面”提升建议办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对年初人代会审议通过的“标本兼治,长效管护,全面提升市水生态环境”议案,督促政府采取三年分期分步的方式办理,扎实推进全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批建议通过努力当年得到解决,许多建议转化为政府部门改进工作的实际成果,年度议案办理目标也已基本完成,全市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市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得到进一步增强。

五、主办“民心工程”评选,民生实事更合民意

张家港市人大常委会主办了首届“民心工程”人人选活动,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评价标准,面向全市人民广泛征求意见,共回收有效选票13万余张,最终评选出“大病困难群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十大民心工程,涵盖健康惠民、文化惠民、交通惠民、教育惠民、人居环境改善、安全惠民等各个方面。张家港市人大常委注重收集代表和选民对民生实事项目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政府及相关部门并开展专项调研督查,进一步推动政府将民生所盼作为为政之切,把每一项民生工程都办成民心工程,推进民生事业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的品质温度,增加群众的幸福厚度。

六、推动“民生微实事”,小微实事更得民心

为更快更好地解决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张家港市人大常委会推动开展“民生微实事”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近一年的研究探索,张家港市从制度和操作两个层面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民生微实事”作为民生实事项目的重要补充,重点突出“群众选材点菜、政府买单服务”的理念,各镇(区)均开通项目资金审批绿色通道,原则上15个工作日内办好资金拨付手续,服务类项目1个月内正式开展,工程类项目6个月内完工“微实事”以“短、实、快”的方式解决了群众热切关注的民生小项目,增强了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