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20年
2020年

他山之石2020年11月10日第10期

发布时间:2020-12-31  |  浏览:

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是各地立足新一轮科技发展,抢占创新制高点的重要举措,各省市、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协同推进。形成了一系列的经验方略,各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上海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方略

、拓展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场景

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上海超大型城市有序治理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在经济发展、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重点领域的深度应用,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公共服务能力和市民获得感。

1、强化人机协作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推动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生产运营、远程运维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提升智能制造能级和水平。加强网络协同研发、个性化定制设计、虚拟仿真等在产品研发设计中的应用,形成开放协同的研发模式。推动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实现生产装备的预测性维护,推动建设“无人工厂”,形成智能柔性生产方式。加快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形成动态优化的管理流程。

2、强化数据分析驱动金融商贸创新

加强大数据智能分析在金融监管、商贸服务领域应用,提升风险防范和服务创新能力。提升金融数据处理和分析效率,实现对金融机构、产品、行为的实时监测和早期预警,创新智能投顾、智能客服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风险智能预警和服务能级。鼓励跨媒体分析与推理、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等在商务领域应用,拓展商贸大数据采集和智能化分析应用,提高大宗商品交易、跨境贸易的效率,推进精准营销、智慧商圈、智能配送等新型商贸服务,发展“无人售货商店”,促进商贸流通服务智能化转型。

3、强化智能感知优化城市综合运行

完善智能感知和数据采集机制,提高城市安防、环境、基础设施等管理能力。推动图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等技术在社会综合治理、大人流监测预警等领域深度应用,增强城市智能防控能力。推动动态感知网络在公共安全监控、自然灾害预测、环境监测、河道监管、食品安全追溯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城市综合环境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物联传感、智能预测在电力、给排水、燃气等管网,建筑能耗监控和安全运行监测,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等领域的应用,保障城市基础设施智能有序运行。

4、强化决策辅助促进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建设人工智能为辅助的公共服务支持平台,改善政府决策与服务质量。推动多维度数据分析、感情识别等在公共需求预测、社会舆情分析中的应用,支撑政府科学化决策。推动自然语言处理、服务机器人在政府热线、门户网站、服务窗口的应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推动司法业务智能化记录、核查、评价,推动执法管理智能化联动,促进智慧法庭建设。推动智能交互学习、数字文化展演等应用,提高教育文化服务体验感。

5、聚焦智能识别提升交通航运效率

利用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技术,提升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航运服务效率。推动实时数据分析、计算机视觉等在城市交通规划、路网客流监控疏导、驾驶行为监测等领域应用,发展智能化停车场,探索建设无人驾驶汽车应用、城市交通非现场执法等场景,提升交通智能化组织和管理能力。加强航运监管、交易仲裁等数据动态分析,推动口岸监管、海事管理、港口物流等业务流程智能化,发展智能化海空枢纽港,提升港口运行效率和监管水平。

6、聚焦认知计算推进医疗健康精准普惠

利用认知计算和深度学习技术,提升诊疗辅助、健康管理和养老照护等服务能力。加强自主智能医疗机器人和医疗设备等在辅助病症诊断、影像分析、手术诊疗、精准医疗中的推广应用,促进医疗服务精准化。基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加强流行病预测与防控、体质监测、慢病管理和疾病筛查,增强公共卫生普惠性。推动智能陪护机器人、智能健康设备等广泛应用,提升养老服务感受度。

、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

坚持人工智能装备、产品与核心部件、系统协同发展,积极培育以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为重点的人工智能新兴产业,着力提高以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智能软件为重点的产业核心基础能力。

1、跨界发展智能驾驶产业

大力推进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跨界交叉创新,加强智能驾驶系统研发,推动智能驾驶工具产业化。重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加快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产业化,推动主动避障、自主泊车、高速公路编队行驶等高级自动驾驶产品研发及应用,重点支持满足智能驾驶要求的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中央域控制器、人机交互系统、线控制动及转向系统等核心部件研发及产业化,加快从部分自动驾驶向完全自动驾驶演进。培育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自主突破轨道交通无人驾驶系统,推动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决策控制系统开发,实现自动唤醒、自动驾驶、自动停站、应急响应等功能。到2020年,智能驾驶产业规模达300亿元。

2、融合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

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重点支持人机共融特性的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抢占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制高点,以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养老陪护、安防救援等特定应用场景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推进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升级,以机器视觉、自主决策为突破方向,积极开发焊接、装配、喷涂、搬运、检测等智能工业机器人,实现高柔性、高洁净度、高危险等特定生产场景的快速响应,全面提升工业机器人传感、控制、协作和决策性能。到2020年,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200亿元。

3、集成发展智能硬件产业

加快智能硬件技术集成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智能感知、识别和交互的智能硬件产品。丰富移动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可穿戴等领域智能终端产品供给,加快实现智慧娱乐、生活健康等领域智能家居产品产业化,积极开发智能监控摄像头、服务器等智能安防产品,大力发展全数字放大器、平板探测器等智能医疗模块,加快推进电网巡检、空域侦测、物流配送等领域智能无人系统研发及产业化,推进智能视觉设备、光学检测系统等智能传感控制设备研发及应用。到2020年,智能硬件产业规模达200亿元。

4、协同发展人工智能软件产业

大力支持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软件创新升级,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软件解决方案,促进软硬协同发展。加快建设软件计算平台,加速与人工智能深度耦合的新型云计算架构发展,提高平台识别感知、智能分析服务能力。突破发展智能操作系统,自主开发具备大规模并行分析、分布式内存计算、轻量级容器管理等功能的服务器级操作系统,着力建设智能装备和产品所需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提升发展通用软件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发展办公软件、设计软件和行业软件。到2020年,智能软件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5、引领发展人工智能芯片产业

发挥核心芯片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发展面向云端服务和行业终端应用的人工智能芯片。推进高端通用处理器芯片自主开发,大力推进满足高性能计算需求的中央处理器(CPU)、图像处理器(GPU)、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神经网络处理器(NPU)、异构/可重构处理器等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应用芯片,重点突破面向无人系统、视频监控、医疗设备、语音语义理解等终端和系统应用厂商的应用芯片。支持核心IP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重点发展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处理器架构和指令集的关键IP,培育基于核心IP的新型产业生态。到2020年,智能核心芯片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6、突破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

突破智能传感器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和集成化的智能传感器。重点发展新型智能工业传感器,着力推进面向智能制造、无人系统等新兴领域的视觉、触觉、测距、位置等智能传感器研发及转化应用。积极发展高端智能消费电子传感器,加强面向智能终端的生物特征识别、三维扫描、图像感知等传感器技术攻关,实现规模化生产。加强传感器材料、制造工艺和终端应用的产业链协同,提升智能传感器设计、加工制造、集成封装、计量检测等配套能力。到2020年,应用于工业和消费电子的高端智能传感器实现产业化突破,填补国内空白。

 

 

浙江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一、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化

1智能安防。依托浙江智能安防产品优势,加强图像与视频精准识别、生物特征识别、智能感知、深度学习等多项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人脸精确识别、图像序列智能分析、目标行为理解和描述等多种复杂安防算法模型。加快研究面向社会治安、工业监控以及自然灾害等多种场景智能安防解决方案应用,加快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安防区域示范建设,实现重点公共区域安防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升级。

2智能汽车。充分利用浙江在人工智能技术、汽车制造、新能源领域的先发优势,着力突破新能源汽车整车智能化技术、“车网融合”技术、智能汽车芯片和车载智能操作系统、高精度地图及定位、智能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等重点技术,推动智能辅助驾驶、复杂环境感知、车载智能设备等产品的研发与应用,谋划建设智能网联试验场,加快培育智能汽车产品市场。

3智能机器人。推动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技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深度应用,提升机器人产品在传感、交互、控制、协作、决策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加快实施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

4智能家居。依托现有家电产业集群优势,整合和利用创新资源,重点突破智能传感、安全通信、人机交互、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研发高性能、高感知、灵敏控制的传感设备和控制系统,实现家居产品的人机对话、行为交互、设备互联和协同控制等功能。加快新型可穿戴家居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智能家居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家居产品的个性化、智能化服务能力。

5智能硬件及产品。大力发展与人工智能关联的核心元器件、智能硬件和智能终端产品,延伸人工智能产业链。加快发展物联网基础器件,重点支持物联网高灵敏度、高可靠性智能传感器件和芯片开发及产业化,攻克射频识别、近距离机器通信等物联网核心技术和低功耗处理器。加快发展智能终端产品,重点支持发展视频智能终端、车载智能终端等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和设备,开发智能手表、智能耳机、智能眼镜等可穿戴终端产品,拓展产品形态和应用服务。

二、推动人工智能示范应用。

1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应用推广。“中国制造2025”为方向,面向浙江传统产业、块状经济区域和特定企业群体,启动“智能一代”制造技术应用推广专项,加快工业人工智能即服务平台应用技术、生产装备智能物联技术、生产制造新模式等技术研究和应用,探索基于机器感知和认知的智能制造执行系统,实现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无人化。

2加快推进智能农业示范应用。结合浙江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加快推进智能技术在精准农业上的推广应用。研制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智能化农业装备、农机田间作业自主系统等。建立典型农业大数据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开展智能农场、智能化植物工厂、智能牧场、智能渔场、智能果园、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集成应用示范。

3开展消费服务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围绕市场消费热点,优先在医疗、金融、商务、物流、教育、文创等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全面提升浙江人工智能的集群式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智能医疗。参与我国智能医疗理论体系与总体技术框架构建,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开展智慧医院建设试点,率先在肿瘤疾病等病种建立辅助诊疗、自动诊断、用药推荐、健康预警等服务,实现智能影像识别、病理分型和智能多学科会诊,加快柔性可穿戴生理监测系统应用。

智能金融。充分发挥浙江金融软件企业相对集聚的优势,利用金融大数据平台,提升金融多媒体数据处理与理解能力。创新更多适合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金融类人工智能产品,建立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智能风控、智能投顾、智能客服等分析应用系统,发展金融新业态,提升金融业在业务流程、业务开拓和客户服务等方面的智慧化水平。

智能商务。充分发挥浙江电子商务产业先发优势,紧扣消费需求,鼓励龙头企业运用跨媒体分析与推理、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等新技术在商务领域应用,推广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商务服务与决策系统。鼓励围绕个人需求、企业管理提供定制化商务智能决策服务。

智能文创。利用浙江游戏娱乐、影视动漫等文创产业的发展优势,鼓励省内互联网企业在文化娱乐和工业设计领域率先开展行业应用,加快三维立体化购物、游戏、影视产品的混合现实发展,推动智能设计与产品创新设计的融合应用。加强智能技术在体育健身领域的应用,开发智能运动器材和智能可穿戴装备产品等,加快智能体育场馆建设,推进智能技术与竞技体育、全民健身的深度融合。

智能物流。完善智能物流分运配信息平台和服务系统,加强智能化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智能物流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提升仓储运营管理水平和效率。

智能教育。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推进智能校园建设,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教育基础环境。推动基于教育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在教育管理、师资培训、课堂应用、教学评价等全流程应用。开展智能教育试点示范学校建设,开展基于数据的精准教学,推动个性化学习,全面推进智慧教育,促进教育教学转型。鼓励市场主体发展基于大数据智能、立体模拟等的在线教育培训平台。

智能健康和养老。加强群体智能健康管理,研发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和家庭智能健康检测监测设备,推动健康管理实现从点状监测向连续监测、从短流程管理向长流程管理转变。建设智能养老社区和机构,构建安全便捷的智能化养老基础设施体系。开发视听辅助设备、物理辅助设备等智能家居养老设备,推进老年人产品智能化和智能产品适老化。

4实现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融合应用。围绕行政管理、司法管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智能政务。加快开发适于政府服务与决策的人工智能平台,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政策评估、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战略决策方面的推广应用。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准预测,畅通政府与公众的交互渠道。

智慧法庭。加强人工智能在证据收集、案例分析、法律文件阅读与分析中的应用,建设智慧法庭数据平台,实现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智能化。

智能交通。基于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推进“城市大脑”工程的应用开发,通过汇聚城市公共数据、交通管理数据、运营商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等,加快部门、区域、行业间的数据开放融合、共建共享,实现智能化交通疏导和综合运行协调指挥,提升城市交通系统智能化协同管控水平。

智能环保。建立水、气、土壤等智能环境监测网络和服务平台,选择重点区域和领域,开展环境保护和突发环境事件智能防控试点。

安徽省“人工智能+”行动计划

一、智能制造

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推进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的智能化,加快建立和发展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制造技术、标准、使能工具和系统运营等产业。面向汽车、家电、建材、电子、冶金、石化、电力、核电等工业领域,围绕安全、节能、绿色发展等目标,推广离散智能制造、流程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远程诊断与运维服务等新型制造模式。

二、智能机器人

重点推进以基于人工智能的人机交互技术为核心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推动智能服务机器人在金融、通信、医疗等重点行业快速落地。通过系统集成,整合各类服务机器人的先进技术,夯实我省智能服务机器人在技术和行业应用上的领先优势,在国内树立服务机器人行业价值标杆。加快发展无人驾驶、车联网及无人机等智能运载工具。

三、智能汽车

采取开放合作、联合研发等多种方式,推动计算机视觉、先进传感、大数据、车联网、自主决策控制等智能技术在智能汽车及无人驾驶领域的应用,重点加强传感器、车载芯片、无线通信设备等产品开发与产业化。推动人工智能企业与整车企业生产深度融合,开发智能驾驶相关技术和产品。促进车载信息系统、数据通信、高精度定位和地图、信息安全、虚拟测试、道路设施智能化升级等智能汽车相关产业发展。实施智能汽车军民融合发展专项,推动车辆电子控制、雷达、微机电系统等自主知识产权军用技术的转化应用。

四、智能家居

推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搜索、自动控制等技术在智能家居的广泛应用。通过云平台、大数据构建家电信息平台,推动智能家电的普及和产业化。提升家居产品感知和互联互通能力,加强家庭多径环境下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智慧家庭应用平台的建设。支持智能家居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等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互联共享解决方案,开发涵盖智能安防、智能家电控制、智能照明、智能娱乐等在内的全屋智能系统。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与家居建筑系统的融合应用。

五、智能农业

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推进人工智能在农业各个环节的深度应用。

研制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智能化农业装备(特别是适宜我省丘陵山地地形的智能化农业装备)等,结合北斗导航定位、北斗CORS基站、遥感、物联网、无人机等技术,促进传统农机设备的智能化与精确化。

结合农业无人机高光谱监测系统,建立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的智能农业信息遥感监测网络,发展农业智能决策分析技术、数字化农业种植技术,开展智能农场、智能化植物工厂、智能果园等集成应用示范,推动传统农业智能产业化发展。

基于环境和本体传感器,建立植物生长模型和专家系统,实现农业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开发开放的农业物联网云平台,提供智能设备接入,丰富农业物联网行业应用,构建农业智能产业发展生态圈。

六、智能物流

加强智能化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智能物流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完善智能物流公共信息云平台及追溯系统,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现代物流产业转型升级。

七、智能旅游

面向重点旅游城市、重点旅游景区,加强智能旅游信息服务、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文物本体科技保护修复等技术开发,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文化科技创新。

二、建设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标,加快人工智能在社会领域的深度应用,提高全社会的智能化水平。

1.智能化民生服务

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等迫切民生需求,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创新应用,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服务。

智能教育。开展智慧学校建设,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基于大数据的在线学习智能教育平台,开发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

智能医疗。研发智能导诊导医机器人、外科辅助机器人、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语音电子病历系统及认知医疗辅助问诊系统、外科智能装备、智能内镜系统等,提高医生诊疗水平和工作效率,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加强典型慢性病群体智能健康管理,突破健康大数据分析、医疗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研发适宜社区普及和居家应用的智能化健康检测与监测设备,推动慢性病管理实现从院内治疗到院外康复的智能化全流程连续管理。

智能养老。建设智能养老社区和机构,开发适老健康监测设备、视听辅助产品、物理辅助器具、睡眠辅助设备及情感陪护助手等智能居家养老设备,以社区卫生服务和养老机构为关键节点促进医养结合,构建安全便捷的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和基础设施体系。

2.智能化社会治理

针对传统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结构性信息壁垒,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智能政务。“大数据+人工智能+政务服务”为突破口,开发适于政府服务与决策的智能化政务服务平台,研制面向开放环境的决策引擎,在政策评估、舆情监控、复杂社会问题研判、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重大战略决策方面推广应用。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准预测,畅通政府与公众的交互渠道。

智慧法庭。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强化审判工作智能化,建设集审判、人员、数据应用、司法公开和动态监控于一体的智慧法庭数据平台,进一步加大智能审判支持、庭审语音识别、文书智能纠错、庭审自动巡查和大数据服务等智能应用,构建司法人工智能系统。

智慧城市。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发展智能建筑,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建设城市大数据平台,构建多元异构数据融合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实现对城市重要生态要素的全面感知以及对城市复杂系统运行的深度认知;建设乡镇大数据平台,逐步提高村镇智慧水平;研发构建信息系统,促进社区服务系统与居民智能家庭系统协同。

智能交通。研究建立营运车辆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的技术体系,开发智慧交通综合APP和智慧停车等信息化平台,为公众出行、停车等提供便利服务。研发复杂场景下的多维交通信息综合大数据应用平台,实现智能化交通疏导和综合运行协调指挥,建成覆盖地面、轨道、低空和水域的智能交通监控、管理和服务系统。

智能环保。服务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环境保护和突发环境事件智能防控体系建设,建立涵盖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领域的智能监控大数据平台体系,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智能环境监测网络和服务平台。

3.智能化公共安全保障

结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势,推动人工智能在公共安全领域深度应用,构建公共安全智能化监测预警与控制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智能安防与警务。服务科技强警需求,加强对重点公共区域安防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升级,研发集成多种探测传感技术、视频图像信息分析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智能安防与警用产品,构建公共安全智能化监测预警平台,支持有条件的社区或城市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安防区域示范。

食品安全智能监管。服务食品安全风险防控需求,强化人工智能对食品安全的保障,围绕食品分类、预警等级、食品安全隐患及评估等,研发便捷快速的检测技术与设备,建立智能化食品安全预警系统。

重大自然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与综合应对。加强人工智能对自然灾害的有效监测,围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构建智能化监测预警与综合应对平台。

 

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