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9年
2019年

他山之石2019年6月28日第六期

发布时间:2019-11-18  |  浏览:

各地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没有工业经济的支撑,一座城市就无法挺起经济“脊梁”。因此,各地方政府把工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凝心聚力抓早、抓紧、抓实,不断出实招、创新招,全力打好工业稳企业稳增长攻坚战,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以下外地经验及启示以供参考借鉴

经验

转型升级 创新机制

扬州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一、构建了“项目引领、集群支撑”的产业培育机制

一是举全市之力推进高质量项目。举办“烟花三月”节经贸合作招商,同时针对性专题招商制定工业重大项目认定办法并根据实施情况逐年优化完善,出台了领导挂钩、媒体公示、视频监控、集中开工、现场观摩、微信报送等推进举措,实施了行政规费“零收费”等扶持政策每年召开全市技改大会,实施了“1532”技术改造工程、“千企技改提升工程”等,设立技改引导资金,引入“技改券”扶持方式,鼓励并补助智能制造、机器人应用、信息化提升、绿色制造、工业强基等五类新型技改项目。二是从基础出发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了以汽车、机械、软件、食品等基本产业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出台了《扬州市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大力发展高端装备产业。编制了《关于培育先进制造业的集群实施意见》及七个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打造7个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构筑支撑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二、构建了“纵向成线、横向成片”的政策协同机制

一是功能政策整体联动。建立部门挂钩联系机制等,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对市级产业政策进行了密集整合优化,实现同步调研、同时上会、集中发布、统一解读,形成了“创新28条”、先进制造业“1+4”等政策套餐体系;二是具体政策分层落实。在市级层面统一政策的基础上,推进县(市、区)、功能区个性化定制和完善单项政策;在所有行业和企业全覆盖、普惠制的基础上,突出基本产业和省市共建的特色产业,一产一策制定了专门政策,针对企业规模和特色需求,分层分级鼓励企业“组舰编队”发展。三是减负增效同步推进。市委“优化办”牵头,各职能部门制定了降成本工作方案,突出降低制度性交易、融资、用工、用能、用地及物流成本等,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享受政策红利。

三、构建了“高端增值、低端淘汰”的产业推进机制

一是努力做好信息化融合、服务化延伸的加法。开展了企业互联网化提升系列活动,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制定了《扬州市企业智能车间建设推进计划(2017-2020年)》,实施“千家车间询访、制造业唤醒、智能车间建设、智能车间示范”四大计划;大力发展软件和互联网产业;推进传统制造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二是坚决做好淘汰落后、化解过剩的减法。制定了《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的实施意见》、《关于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去产能目标和综合标准体系;强势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治理,认真实施263“减化”和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建立了专项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计划清单,针对重点问题召开专题推进会,围绕工作进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推动相关地区出台专项奖补办法。

四、构建了“质态为先、企业为本”的服务发展机制

一是以第三方数据为核心,完善运行监测机制。在工业产值、增加值等统计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库三源”(一库即企业库,三源即国税、地税、供电三个部门提供的数据源)的监测体系,对工业开票销售、入库税收、设备抵扣税等第三方质态型指标进行分析和监测。二是以“放管服”改革为牵引,明确权力责任。率先发布涉企部门职责、行政权力、收费项目、服务事项“四个清单”,率先实施“十二证合一”、“九证照联办”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上级部署的“一张网”等“放管服”改革任务全面落地,审批环节、前置要件、办理时限大幅压减,江苏政务服务网“扬州旗舰店”上线运营。三是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拉近政企距离。出台了保障企业“安静生产”、控制对重点企业参观考察、首违不罚、容期整改等一系列服务举措,建立领导干部管沟服务百强企业等制度,开展了“工业百强企业”“工业纳税十强企业”“十大经济新闻人物”等评选。四是以小微“双创”为契机,完善服务体系。建成启用小微企业两创服务中心,实现市县乡三级服务中心全覆盖;完善涉企信用体系建设,创建省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4家。

凝心聚力  奋力前行

成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统筹工业产业布局

该市将以全市重点产业生态圈建设为牵引,按照城市发展战略和区域比较优势,统筹工业产业布局,明确先进制造业各产业功能区的主导产业和细分领域,错位协同发展;统筹工业空间布局,确定各功能区的产业空间规模,并推动合理布局;高质量完成产业链全景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目录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强化产业功能区生产要素保障、功能要素保障、生活要素保障,加快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按照“六有”要求,加快建设专业化平台和服务机制,做到有一个城市生活设计模型、有一张产业链全景图、有一批市场化投资平台、有一套专业性政策保障体系、有一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有一批国家级功能中心和创新中心。此外,成都还将聚焦高端、智能、绿色转型方向,全力打造“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做强实体经济,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产业,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和“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本市工业云平台商业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改造提升食品、家具等传统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断夯实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

二、稳步推进重大产业项目

一个重大项目落户,带动一个产业兴起,这样的生动实践在成都“蔚然成风”。以构建产业生态圈为引领,成都还瞄准重点企业、上下游关联产业、重要科研院所,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龙头项目和关键配套项目;加快推进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分区域组织集中开工仪式,形成了“赶超比拼”的良好氛围。为抓好重大项目工作,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推进机制。加强对央企、“独角兽”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工业和信息化类企业的分析研判,实施“一对一”精准服务;着眼产业生态,梳理产业生态圈所需功能要素,大力引进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检验检测等功能性、平台性项目,优化项目投资建设环境,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成都,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以新开放观服务跨越发展

推动产业省域协同发展,落实《成都市支持工业企业跨区域合作发展的政策(试行)》,组织部门、企业赴省内其他地(市)州开展项目对接合作。根据全市产业空间布局导则和重点产业导则,重点推动劳动密集、资源依赖程度高、环境容量要求高的产业省内再布局。其中,围绕对全市重点产业,协调地(市)州开展跨区域零部件协作,引进建设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大力推动建立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协作配套机制,实现与市州产业跨区域布局和工业梯度转移,系统打造区域利益发展共同体;推动产业链协作,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中心+网络发展模式,支持引导在蓉企业在川配套发展;建立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综合服务与信息共享平台,鼓励行业商(协)会、信息平台等中介机构有序参与产业协同发展工作,拓展企业转移信息对接渠道。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抓住蓉桂陆海通道、蓉欧快铁建设机遇,推动“成都制造、成都创造”与沿线国家(地区)的旺盛需求和广阔市场相衔接,进一步深化与越南、印度等国家的产能合作。同时,发挥“中国—欧洲中心”“一带一路”交往中心等交往窗口作用,完善“互联网+”信息服务,推动企业“抱团出海”,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

四、强化企业服务和要素保障

在创新政策要素方面,围绕产业功能区建设,出台了《成都医疗美容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成都市加快医疗美容产业发展支持政策》《进一步支持集成电路产业项目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支持政策;在创新企业精准服务方面,形成市、县两级一体化企业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政策法规进企业”活动,深入大中小企业培育,加快培育一批“拟上规、成长型、小巨人”企业和一批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在创新土地要素方面,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成都市工业项目用地准入管理的实施办法》,创新建立了以“一图一表”为核心的工业用地产业准入审查机制,下放项目用地年限在20年以下的审批权限,建立项目达产和用地到期评估制度;在创新资金要素方面,设立了“产业生态圈园区建设贷款风险资金池”风险补偿资金,鼓励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加大对园区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创新能源要素方面,编制《成都市实施“东进”战略能源发展规划》和《成都市燃气设施布局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的实施意见》……还将持续增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推进成都造“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示范应用,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5G、清洁能源等新经济为主要形态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实施“5G+”,重点加强5G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云医疗、云制造、数字娱乐(电子竞技)、无人机应用等,更好助推成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稳中有进 进中向好

宿迁推动工业经济发展

  一、突出产业培育,推动产业增量实现新突破

围绕市“5+4”产业培育方向,立足“2+1”产业基础重构主导产业发展体系,尽快启动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依托宿迁高新区、化工园区做强全市新材料产业支撑,重点打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功能聚酯材料生产基地;围绕全市千亿级产业培育优化食品饮料、装备制造产业布局,不断提升特色产业占比;依托北斗电子信息产业园加大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培引,打造新兴产业增长极;依托化工园区重点培育医药化工新材料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精细化工生产基地。

二、突出企业转型,推动工业结构实现新调整

持续不断深化“521工程”培育成果,加快实施工业高质量发展五大提升行动,以兼并重组为方向促进企业联大靠强,以技术改造为抓手促进生产工艺智能化提升,以规模发展为导向做强重点企业支撑,以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贡献率倍增,着力加快企业股改上市实施步伐,年内推进新亚强、益客食品、博迁新材料、联盛科技等重点企业主板上市,打造宿豫上市企业特色名片。

三、突出载体整合,推动存量资源实现新布局

大力实施僵尸企业清理盘活计划,分类下达园区、乡镇工业用地清理盘活任务,着力强化工业项目要素资源保障;深入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分类管理,建立企业亩均销售、税收、单位能耗税收等评价体系,以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倒逼产业层次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持续开展小散乱污整治和“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破解工业围城发展难题,以资源优化配给化解工业要素制约瓶颈;强化项目建设动态监管,推动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理念转变,以项目联评联审为导向促进土地、厂房等利用效率提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四、突出帮办服务,推动营商环境实现新提升

深入实施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活动,建立区四套班子领导挂钩帮扶实体企业机制,通力化解企业生产经营难题。坚决遏制帮办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严格执行清廉高效的帮办服务纪律;持续开展企业家沙龙活动,畅通企业家参与经济建设途径,提高工业经济决策科学化水平;发挥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新金融等杠杆作用,集中政策资源扶持优质企业加快发展;坚持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五个一”工作机制,动态掌握工业运行阶段性特点,强化经济工作决策研判水平,全力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稳扎稳打 有的放矢

张家口推进工业经济发展

一、稳增长保运行全面促进工业经济平稳提升

一是强化运行监测。加大工业经济运行组织和协调推进力度,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提高经济运行调节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协调并集中力量研究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落实针对性措施,全力保障工业生产稳步推进。特别是今年第一季度,各县区要引导企业做好错峰生产结束后复产复工的准备工作,开足马力,加强生产。二是强化政策扶持。贯彻落实好《关于大力培育和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十项措施》《关于加快发展“大智移云”的实施意见》《大数据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积极推动落实惠企政策,按照国家、省工作要求,制定出台《2018年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方案》,协调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推动实施“降税减证提标”三项措施,力争全年降低企业成本。三是强化调查研究。深入实施重点企业联系服务“五个一”工作机制,强化企业服务保障工作,每月定期召开一次企业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及时协调,切实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发展方面的调查研究,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为主线,主动靠前、沉到基层、深度调研,充分挖掘我市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潜力。

二、提质量增效益传统切实抓好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深入开展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以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为重点,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瞄准国内先进标准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增强制造业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和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品质和附加值。2018年重点推动金风科技风力发电机组、河钢宣工压雪机、爱味客雪川食品马铃薯加工等20项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同时,加大对工业企业燃煤锅炉的治理改造,全年改造任务93台、402.33蒸吨。二是积极推进智能化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跨界融合创新和提质增效效应。2018年重点培育张北伊利信息自动化改造、北汽福田宣化雷萨泵送机械厂等10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三是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充分发挥工业设计的创新引领作用,积极加强与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等单位的对接合作,年内建成1家市级工业设计创新中心;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建设独立的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力争年内建成2家以上。同时,大力开展工业设计宣传工作,年内举办工业设计大赛1场、工业设计培训3场次以上,不断提升工业设计的思想认知、方法水平和技术层次。

三、搭平台建体系不断促进“双创双服”活动开展

一是推进“双创”平台建设。把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点,促进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2018年,新培育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1家、省级小型微型创业创新示范基地3家,重点推进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企业云”平台建设。二是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推动民营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积极开展银企保基对接活动,加快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确保融资担保机构规范运行。积极推进邮储银行与我市亿元以上融资性担保公司合作,大力推广建行小微企业快贷、人行应收账款质押等新型金融产品。2018年,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7亿元以上,集中组织好2-3次银企对接会,实现500家以上企业与银行进行对接;会同市财政局组建张家口金融担保集团,建立市级融资担保基金运营体系。三是推进人才素质大提升。实施好“千家万人”培训工程,提升工信系统干部和企业家的素质、能力。以清华大学深圳校区、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为依托,着力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两化融合”等方面开展培训。

爬坡过坎 砥砺奋进

开封力促工业经济发展

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企业减负轻装前行

按照市委、市政府相关要求,市工信委开展“优化营商环境首席服务员进企业大行动”,制定了《“优化营商环境首席服务员进企业大行动”工作方案》,该委科级以上干部作为“首席服务员”分包全市“双50”企业,每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充分了解企业发展需求,收集企业困难问题,沉下去、出真招,帮助企业破解难题。“优化营商环境首席服务员进企业大行动”促进了各项惠企政策的落实,引导推动越来越多的企业上马技术改造项目,并解决了一大批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疑难杂症”,全市实体经济企业降成本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二、谋划推进“三大改造” 产业水平持续提升

以着力打造“4+3”产业集群、持续深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培育新兴产业为方向,该市集中力量、谋划推进“三大改造”(技术改造、绿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市工信委起草印发《开封市2018年推进工业智能化改造攻坚实施方案》《开封市2018年推进技术改造实施方案》《开封市2018年推进绿色化改造实施方案》,在全市征集各类技术改造项目280个。同时,该市全面开展“两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管理对标贯标等工作。此外,该市积极引导企业“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实施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项目,支持、推动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三、分门别类精准施策 新旧动能厚积薄发

为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积极引导、支持推动开封制药集团、天地药业、泰丰生物科技3家企业76种药品为全省招投标医药产品,天地药业醒脑静注射液等60种产品为省经典药品配方。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该市完成了传感器系列型谱调研上报及省第一批、第二批机器人“十百千”示范应用倍增工程示范项目申报等工作,推动开封仪表有限公司腰轮流量计等30种产品录入国家传感器系列型谱,开封高华机械等列入全省2018年机器人“十百千”示范应用倍增工程示范项目。鼓励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一批企业搬迁改造、退城入园工作,并完成了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工作,为今后有的放矢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积蓄才智力量。

四、信息技术渗透融合 智能制造加速推进

开封市以智慧城市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各领域的渗透融合,加快信息化进程,提高城市软实力;以公共融合平台为切入点,推动资源共享;以“通道”和“规划”为着力点,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以构建互联网生态体系为目标,积极推进企业上云等,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渗透融合,加速推进了智能制造普及发展。启动“企业上云”工作。市工信委制订《开封市“企业上云”行动计划(2018-2020)》,积极做好摸底调查、举办“企业上云”推介会,协调电信运营商主动联系各县区,为企业现场提供上云知识、优惠资费讲解及技术指导,帮助企业了解自身需求、加快企业“上云”步伐。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正式运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河南数据与应用中心开封分中心正式获批。积极组织企业申报项目。开封仪表有限公司互联网智慧水务平台、开封共创起重科技有限公司智能车库综合管理系统申报国产工业软件优秀解决方案,河南优德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肢体康复训练系统申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示范项目。

五、企业培训有声有色 赶超跨越树立标杆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企业家精神的相关要求,组织两次大规模企业考察学习活动,引导企业树立智能制造理念、强化工业互联网思维,瞄准标杆找差距、补短板,借助新技术、新工艺等,加快转型升级,抢占新一轮工业技术发展机遇,实现蜕变式跨越发展。通过考察学习更加明确了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智能化改造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六、强力推进污染治理 倒逼企业提质增效

在治理工业大气污染方面,市工信委加强与市环保部门沟通协调,积极开展特别排放限值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无组织排放治理、建成区燃煤设施拆改等工作,强化对企污染监管治理,有效减少企业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威胁。在治理水环境污染方面,市工信委密切配合各县区及市有关部门,实施落后产能淘汰方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坚决防止新增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并全力推动工业节水工程实施,建立重点用水企业数据库,制定开封市水效领跑者行动方案,发布重点行业水效领跑者标杆企业,从源头治理水环境污染,不断增强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主动性。此外,市工信委“一企一策”执行错峰生产,以停促治、以停促减、以停促搬、以停促关,进一步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散乱污”企业,全力配合环保部门坚决取缔。

七、着力深化企业改革 发展稳定齐头并进

开封市坚持早起步、严制度的原则,成立了由市工信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及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委属国有“僵尸企业”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一名领导分包一家国有“僵尸企业”,带领一个专组做好具体处置工作。此外,研究起草了《开封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委属国有“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实施方案》,为“僵尸企业”处置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目标,规定了工作实施时间和步骤,有力保障了“僵尸企业”处置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

攻坚克难 奋力拼搏

南通助推工业经济发展

一、产业转型打开新图景

南通着力构建“3+3+N”先进制造业体系,推动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转型,促进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形成特色、做大总量、提升能级,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地标性产业。南通超前谋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产业和科技发展前沿,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实现突破,连续两年举办新一代信息技术博览会,打造江海“芯谷”,建设长三角区域有影响的大数据基地与互联网枢纽城市。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施意见》,今后将重点发展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等(3+3+N)具有高端引领作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发展钢铁新材料、石化新材料、纺织新材料、绿色能源、高端粮油食品等沿海临港高端绿色产业基地。

二、集群发展打造新引擎

聚焦“3+3”重点产业集群,南通牢牢扭住项目建设的“牛鼻子”,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全力推进沿江地区的恒科纺织新材料二期、招商局重工豪华邮轮、阿里云计算中心等百亿级重特大项目,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全力培育新增长点,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实施“5215”工业大企业培育实施方案,梯度培育一批500亿、200亿、100亿、50亿级规模工业企业,发挥大企业在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带动作用。市工信局结合打造“工信E通”融合党建服务品牌,启动实施“项目专办”等服务新举措,及时解决企业发展、项目推进、产业提升难题。

三、创新工业智造迈上新台阶

一直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持续推动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创新,加快工业“制造”向“智造”迈进。市委牵头谋划开展服务企业百日行动,作为服务企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市工信局的“千企询访”活动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整个“千企询访”计划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为全市“3+3+N”重点产业中1000家有需求的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建设“一对一”上门诊断服务。多部门联动,努力为企业创新松绑和助力,全年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经营成本超120亿元。《关于推进市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相继出台,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撬动企业创新转型:提高对企业以技术需求对接创新成果的资助额度,对企业建设研发机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给予重奖,鼓励企业智能化改造……

四、动能转换焕发新生机

市工信局建立绩效综合评价大数据平台,围绕亩均税收、亩均销售收入、单位电耗税收、单位主要污染物税收等指标对评价对象开展绩效综合评价,推动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对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得分为D类的企业,鼓励企业通过主动压减、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搬迁改造等途径,退出部分过剩产能和低端低效产能,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同时,严控项目建设审批,严格市场门槛、技术门槛、环境门槛,停止审批过剩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切实从源头防止新增过剩产能。《南通市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实施方案》,明确严禁在长江1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2020年底前,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园区外的化工生产企业原则上全部退出或搬迁,化工园区内的企业进行逐企评估、分类处置,凡和所在园区无产业链关联、安全环保隐患大的企业依法关闭退出。

启示

 一、好优势还要好干部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历任领导就像接力赛一样,抓民营经济、双招双引、投资环境、外向经济等不放松,咬定让群众赚钱不放松。知识型、创新型、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干部对经验型干部的取代正成为现实,干部的形象正成为区域发展状况的“名片”。因此,我们要加强干部的培训工作,使干部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增强,观念更新的程度、思想解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年龄结构、知识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二、好政策更要好服务

    各地在发展经济、双招双引方面都有各自的“优惠政策”,但在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招商引才的形势下,好政策不如好服务。因为优惠政策是有限的,而优质服务是无限的。全过程服务、全领域服务、全天候服务要融入每一位干部的思维,在对投资者、高科技人才和项目的服务上,要做到认识深刻、服务到位、工作主动、入脑入心。

三、大开放才能大发展

现在各地开发区和工业园遍地开花,在各类工业园和开发区的建设上,我们一定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把招商引资的载体建设与城市建设及整个经济发展结合起业,做到了一次性规划到位。园区基础设施采取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靠内资企业树形象,靠吸引外资企业上档次的成功之路。

四、做深特色产业品牌发展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深耕产业优势,发挥产业特色,要立足于自身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按照“整合集聚、改造提升、标杆引领”的思路,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着力拉长产业链、补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学习外地“展洽会”经验,大力发展会展业,打造特色展会。

五、加快振兴区域传统工业

鼓励传统制造业,对标行业先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拉长产业链、补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营造生态链,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集聚化、特色化、智能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以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在设备制造和模具生产中,开发出高智能、高精准、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产品。

 

(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