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9年
2019年

他山之石2019年7月31日第七期

发布时间:2019-11-18  |  浏览:

借鉴先进经验

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生态是生存之本,环境是发展之基。实现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共识和潮流。坚持绿色发展,不仅是发展之需,也是民生所期。因此,各地各级政府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快绿色城市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强环境的综合整治,确保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丰收”。现综合部分城市推进绿色发展的经验做法,以供参考借鉴。

重庆多方携手探索

绿色发展路径

一、打造空间开发开放新格局

重庆市通过功能区划实现绿色发展的科学性和效率性。一是明确功能定位。重庆五大功能区域的发展定位各有侧重、各有特色。都市功能核心区实施优化开发,大都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都市功能拓展区实施重点开发,注重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提升;城市发展新区注重提速增量;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重点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同步强化。二是突出地域特点。功能核心区、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以主要生产物质性的工业品、服务产品、农产品,同时兼顾生态保护功能与生态产品供给职能。都市功能核心区围绕产业升级和非核心功能产业有序向外疏解;都市功能拓展区确立新兴产业创新集聚和功能组团优化开发;城市发展新区注重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制造业提档升级;渝东北、渝东南生态涵养保护发展区以保护生态环境,突出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以及特色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等“点上开发”。三是强调区域间联动发展。通过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突出了不同区域各自的优势和竞争力,同时增强其联动性,引导形成功能明确、优势突出、紧密联动、配置优化、效能提升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激发绿色经济活力

重庆市推进发展绿色,坚持产业跟着功能定位走,打造资源配置优化、集群特色发展、高效可持续产业发展格局。农业方面,在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渝东北、渝东南着力面上保护、点上开发,传统的粮猪二元结构向粮猪菜家禽特色效益农业转变,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集约化经营趋势明显,规模、经营、流转、家庭农场改变了以往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工业方面,坚持产业结构向集群化、高端化、绿色低碳发展,由过去较单一的汽摩产业,发展到目前电子信息、能源、汽车、材料、装备、化医、消费品“6+1”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部分高端工业制造体系初具规模。服务业方面,重庆市服务业正在接替工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企业收入连续两年保持高速增长,随着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跨境结算、保税贸易、大数据云计算等行动计划的强力推动,服务业仍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出现了一些新兴服务业态,为重庆经济发展、产业提升提供了新鲜动力。

三、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重庆市在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地方法规体系方面先行先试。制订《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重庆市长江三峡库区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在全国首创“加倍征收排污费”“按日累加处罚”、处罚环境违法企业主要负责人等规定,其中“按日累加处罚”的规定被纳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率先在全国推进环保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市高院和区法院设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庭,市公安局成立了环境安全保卫总队,区县公安部门也组建了相应机构。率先在全国设立环保互联网建设办公室,全市1020个乡镇全部设立环保机构实现全覆盖。探索推进“互联网+环保”建设,建设全市一体化环保物联网;率先探索建立环保投融资体制,2015年重庆市组建了资源与环境交易所、环保投资有限公司、环保股权投资基金等3个市场化运作实体,依托资源与环境交易所形成全市统一的污水、垃圾、废气排污权指标交易平台。环保投资有限公司以PPP模式推进乡镇污水治理,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获得授信200亿元。环保资产股权投资基金已储备总规模约400亿元的节能环保项目近40个,重点投向三峡库区重大环保基础设施项目。

深圳以最严制度

保障绿色发展

一、全国率先实施环境保护实绩考核

2016年12月我国正式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深圳生态文明考核领先全国9年时间。2007年1月,深圳印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率先全国启动环保领域生态文明考核。同年12月,深圳印发《深圳市环境保护实绩考核试行办法》,深圳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应运而生,率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政干部任免奖惩的最大考核项,环保工作实绩考核纳入领导班子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一票否决”。2008年3月,完成第一次环境保护实绩考核。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考核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的要求,2013年8月,深圳出台《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将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考核体系更加完善,考核程序更为严格。

二、创新构建运行高效的考核组织体系

经十余年发展完善,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形成了层次分明、运行有效的考核组织工作体系。一是健全组织架构。设立全市考核领导小组,由市领导任组长,负责考核工作重大事项决策。成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考核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查,及考核工作具体业务。二是拓展考核对象。持续拓展考核范围,生态考核对象涵盖全市各区,包括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政府部门及与环境污染治理有关的大型国有企业。 三是创设“双排名”制度。2018年起深圳生态文明考核创新推出“双排名”制度,针对当年生态文明建设中最严峻、最困难、最迫切的工作,设置专门考察推进工作成效方面的指标体系,用于支持和鼓励敢于啃硬骨头、打硬仗的部门和单位,通过考核关注和发现表现突出、能够担当、敢打硬仗、攻坚克难的优秀干部。四是首创现场陈述会形式。深圳生态文明考核突出公众参与及公正性,引入评审团制度,评审团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环保专家、市民代表等50人组成。把现场陈述作为考核的重要环节,要求各区、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就年度环保工作进行限时陈述、现场答辩。

三、实施最严厉生态环境责任追究机制

编制生态环境保护权责清单,制定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树立绿色发展政绩导向。一是率先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生态审计试点。深圳于全国率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政干部任免奖惩的最大考核项,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列为全市七项“一票否决”考核之一,每年对全市40个政府部门、重点企业生态环保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由市委常委会审定,纳入市管领导班子和市管干部考核内容。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成为干部任免奖惩的“关键票”,对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中未达标的单位及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其评先评优、晋职晋级资格。二是实行离任“生态审计”。要求领导干部离任时接受“生态审计”,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依法严肃追究责任。2017年深圳有48名领导干部被依法依规问责,其中有6人被诫勉,19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他人被通报批评或责令书面检讨。

杭州绿色发展

赢得金山银山

一、完善“顶层设计” 加固“四梁八柱”

杭州市2012年就启动生态文明试点市建设,先后印发实施了《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杭州市环境功能区划》等系列规划,形成了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四级生态规划体系;积极推动地方立法,《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杭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均已批准实施;值得一提的是,杭州把“美丽杭州”建设的关键指标和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体系,将治水、治气、治废等年度重点工作纳入全市综合考评,节能目标和污染减排考核分列“一票否决”项目;探索形成杭州特色的环保治理机制,出台了《杭州市建设全市域大气“清洁排放区”的实施意见》、《杭州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等重要文件,推出“清洁排放区”建设。

二、推进“三五共治” 又见“天蓝水清”

委市政府领导干部挂帅,各级负责人2013年起,杭州开展“五气共治”(燃煤烟气、工业废气、车船尾气、扬尘灰气、餐饮排气)。2015年底,杭州率先在全国成为无钢铁生产企业、无燃煤火电机组、无黄标车的“三无”城市。2014年,杭州启动“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2017年初,杭州将“年底要全面剿灭劣V类水体”写入市党代会报告,誓将治理水环境进行到底。在势如破竹的整治行动中,污水死塘、污染河道等“城市污点”纷纷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碧波荡漾。杭州卓有成效的“治水”过程,产生了许多国内领先、颇有借鉴价值的创新模式。比如杭州“治水”采用“河长制”,市担任“河长”,亲自上阵监督治水;创新河道水质“三色预警”,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已整治黑臭河水质开展连续监测,并发出预警通报。当同一条河被红、黄色预警累计两次以上的,对河长及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在“十二五”时期,杭州启动“五废共治”(生活固废、污泥固废、建筑固废、有害固废、再生固废)建设,不仅治理生活垃圾,还要治理工业垃圾、建筑垃圾,还要让垃圾变废为宝。2016年,杭州在全国首次颁布《杭州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规划》,“垃圾不落地、垃圾不外露、沿途不渗漏”的清洁直运模式在全市推广。到2016年底,杭州清洁直运已实现主城区全覆盖。

三、共谋“绿色发展” 汇聚“金山银山”

2008年以来,杭州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市级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年度动态监测和公告项目,成为国内开展森林资源市县联动监测的首个设区市。杭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6.83%,居全国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之首,与日本的森林覆盖率接近。杭州的公共交通网络正在全速“现代化”。杭州市政府于2008年启动了中国首个“公共自行车共享计划”,现已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杭州的公交车网络正在全面“绿色化”。如今,“零排放、零污染”的纯电动公交车已成为杭州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杭州市内70%的公交车实现了电动化。每辆电动公交车的采购成本约100万人民币,这大约是传统公交车价格的两倍。即使初始成本高昂,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电动公交车的运营成本与传统公交车相比,花费持平甚至更低。自杭州于2014年引入纯电动公交车以来,其运营成本已经下降了30-40%。杭州绿色复兴的成功能够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得到强有力的印证,西溪湿地是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占地2800英亩的国家湿地公园。政府在2005年启动自然生态修复工程以来,如今公园焕发出勃勃生机,鸟类从之前的79种增加到181种。同时,湿地也实现了功能性的修复,湿地就像天然的肾脏,过滤水中的污染物。

南京绿色发展

获国家发改委点赞

一、全面推进垃圾分类

一是推进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以《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要求的责任人制度为依据,强化小区业主自治组织和物业服务企业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100%的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50%的行政村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农村垃圾分类配套设施运行优良率达到90%以上,农户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90%。二是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无害化处理,要求各区每个街道设置1个垃圾分类收集站;完善分类收运处理系统,推进“公交化”模式垃圾分类收运;完善大件垃圾、餐厨废弃物专项收运体系;建立覆盖全市单位和小区的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收运网络,推动各区建立分类收运信息化管理平台;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三是餐厨垃圾方面,南京将加快建设餐厨(果蔬)垃圾就地就近处理设施,在200人以上有条件的机关、高校等单位设置小型餐厨处理机;在农贸市场建设有机易腐垃圾就地就近处置设施;继续开展餐厨废弃物应急收运,扩大统一收运范围;设置餐厨废弃物中转站,通过设施设备改造,餐厨废弃物“干湿分离、油水分离”后再转运。

二、全力推进绿色发展

一是健全生态法律法规——出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南京市排水条例》,修订《南京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二是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出台《南京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三是建立环境准入制度——制定出台各年度《南京市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严格控制重工业项目,对于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项目,严格执行国务院、省政府各项要求。四是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印发《南京市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市级生态补偿资金规模位居国内城市前列。六是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2015年12月以来,已累计开展17次排污权公开竞价交易,交易额达1.1亿余元。七是推进价格机制改革——对环保信用评价等级为红色、黑色的企业实行污水处理费加价政策。推行钢铁企业阶梯电价政策。八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依托“我的南京”APP,推出南京全民低碳出行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市民步行、公共自行车、地铁、公交车等绿色出行数据,实行碳积分奖励。

三、抓好农业绿色发展

一是防控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建立监测体系,依法禁止未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和城镇污染物进入农田、养殖水域等农业区域。二是加强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贯彻实施长江和固城湖禁渔期管理工作,推进石臼湖、秦淮河禁渔期设立。加强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长江大胜关长吻鮠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管理。三是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不断加大对农业生活功能开发,拓展农业休闲空间,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四是巩固提升南京“菜篮子”工程。将打造南京都市圈蔬菜区,充分利用南京丘陵岗地资源,加快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到2020年南京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五是健全支持绿色发展的财政补贴和多渠道投入机制。建立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围绕支持农业绿色发展,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六是到2020年,建成130个“水美村庄”。到2020年,南京将建成130个“水美村庄”、20条省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不少于30平方公里。

珠海以绿色建筑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一、抓好顶层设计 坚持规划引领

该市发布实施《珠海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十三五”发展规划》《珠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明确了全市绿色建筑发展总体方向及目标措施。横琴新区、高新区、西部生态城区等均出台了区域级绿色建筑发展的相关规划。制定实施《珠海经济特区绿色建筑管理办法》,为推动绿色建筑由“浅绿”向“深绿”发展提供了法规支撑和保障。

二、制定标准规范 确保工程质量

该市发布实施了《珠海市绿色建筑工程验收导则》《珠海市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技术指引》等系列技术规范,为本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形成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制定了《珠海市预拌混凝土行业绿色生产建设指引》《珠海市预拌砂浆生产应用技术导则》,让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更好地助力绿色建筑发展。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 提升工作效能

作为智慧城市首批重点建设项目,珠海建设了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珠海市建筑节能能耗监测平台”。该平台整合了全市各相关部门的建筑能耗管理系统,将为全市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建立和完善能效测评、用能标准、能耗统计、能源审计等工作带来质的提升,为规划政策制定提供可靠依据及有力支撑,为促进全市节能减排、碳排放碳交易打下坚实基础,总体技术国内领先。“珠海市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信息监管平台”在企业生产线接入“黑匣子”,实现企业生产在线监管,目前已基本完成生产企业平台的对接工作。下一步将植入视频监控、诚信管理和移动执法,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加强对预拌混凝土生产的可视化、精细化管理。

四、加大激励支持 坚持示范引领

今年,“第十四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首次在该市举办,参展参会人数达8000余人,参展企业达400多家。市住规建局承办了“规划引领·精细管理·品质提升”为主题的珠海分论坛,负责了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等重点项目现场观摩交流会,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与会国内外行业专家对该市绿色建筑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珠海充分发挥节能专项资金激励效能,征集了包括2018年获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的“珠海横琴保利国际广场二期”在内的13个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示范工程项目,对项目进行了200万元的奖励,激发了各个项目落实绿色建筑的积极性。通过示范引领,进一步带动全市绿色建筑的应用及相关技术的推广。

五、发挥最大优势 做好示范引领

在举行的国标《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宣贯培训暨珠海装配式建筑现场交流会上,珠海向世界充分展示绿色生态城市这张闪亮的名片,高起点、高标准的发展绿色建造方式。珠海将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模式,2020年底,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将达到25%。下一步,珠海将发布实施《珠海市装配式建筑发展专项规划》,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高标准建设一批规模效应示范项目,通过标杆示范引领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申报“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推进建筑产业的现代化。严格落实《珠海市绿色建筑量质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市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珠海经济特区绿色建筑管理办法》贯彻落实,依法行政,推进绿色建筑向深绿发展,在奋力推动新时代珠海经济特区“二次创业”中,把珠海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的超级展厅。

遂宁市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一、创新绿色发展引领机制

一是构建绿色发展战略体系。将“绿色发展”确立为全市工作总取向,明确产业壮大、城镇优化、枢纽拓展、环境提升、民生改善、文化振兴等“六大兴市计划”,形成了以科学发展指导绿色发展、以创新发展推动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促进跨越发展的推进机制。二是构建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在全国率先制定由资源指标、消耗指标、环境指标、经济指标等70个指标构成的“区域绿色经济指标体系”“绿色经济遂宁典章”及“国民幸福指数评价体系”,科学测量绿色发展水平。三是构建绿色发展规划体系。编制《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绿色交通、产业、城镇、文化、环境等专项规划,制定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海绵城市、“绿色城镇·幸福生活”等一系列绿色行动方案,形成了“1+6+N”绿色发展规划体系。

二、创新绿色环境建设机制

一是建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和谐机制。研究制定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究办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天然林、湿地保护。制定实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拒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20余个。深入开展“多城联创”,成功创建全球绿色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城市名片。二是建立城市规模扩张与内涵提升相协调机制。健全完善城乡规划管控体系,修编完成中心城市、县城总体规划。实施全域现代生态田园市建设,中心城区依托山、水、寺、岛等自然生态本底,规划建设生态山水城、现代花园城、观音文化城。实施“绿色城镇建设行动”和“百村建设示范行动”,探索生态农业园区、绿色小城镇和幸福美丽新村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全市11个全国重点镇建设。三是建立政府推动和群众参与相促进机制。实施“绿色生活行动计划”,成功创建四川省节水型城市,市城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3.3%,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居民节能家电使用率达到70%。推进绿色建筑建设试点,被评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倡导绿色出行,设立城市公共自行车站点157个,投放自行车3790辆,服务里程达到150公里。

三、创新绿色产业发展机制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引导农业农村资源和新型经营主体向农业园区集聚,大力发展绿色蔬菜、有机菌类等绿色种植业,“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数量位居四川省前列。构建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推广“养殖—沼气—种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农村沼气适宜农户普及率、秸杆资源化利用率均达到80%以上。二是加快发展绿色工业。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成长型产业发展,大力改造提升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业体系。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工业用地供应方式,建立存量和低效工业用地退出机制。推广绿色清洁生产和循环生产技术,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76家。三是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措施和电商、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全国现代物流示范城市试点建设,初步构建起以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为核心、各县(区)物流基地为支点的现代物流综合网络体系。优化投资促进工作体制机制,成功引进中石油、江淮汽车、志超科技、创维集团等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22个,投资总额达2660.49亿元。在全国率先编制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中华养生谷等25个健康养老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

四、创新绿色发展推进机制

一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成立绿色经济发展办公室和绿色经济研究院,加强理论研究、实践推动和督查督办。制定绿色发展年度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强化“一把手”推动绿色发展职责。二是建立人才支撑机制。建立绿色发展专家顾问团制度,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近20所科研院校合作,构建绿色发展智库。大力实施“产业发展领军型人才引进计划”和“遂州英才招揽行动”,聚集绿色产业人才3000余人。三是完善政绩考核机制。探索推行绿色GDP测算体系,将绿色经济发展纳入各区县、部门综合绩效考核,确定税收贡献、非税收入比重、规上工业利税、节能减排等反向考核指标,建立起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绿色经济考核机制,有力助推了绿色发展。

 

 

(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