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9年
2019年

他山之石2019年10月30日第十期

发布时间:2019-11-18  |  浏览:

扶贫扶志扶智并重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精准扶贫到了“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各地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既不断攻破各种“堡垒”,也须破解新难题2020年后打赢脱贫攻坚战将如期实现,脱贫工作成效如何实现可持续延伸?应是各级党委、政府谋划工作、狠抓落实的重心,主动担起责任、真抓实干,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战这是建立稳定脱贫机制的需要,也是实现脱贫攻坚战和战后实施乡村振兴无缝衔接的需要。现综合部分地区在推进高质量可持续脱贫中积累的经验做法及启示,以供参考借鉴。

 做法

邢台六种就业模式促脱贫

一、实施就业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对存在“等、靠、要”思想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脱贫意识、择业观念、务工常识等引导性培训,有效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二是扶贫与扶技相结合,按照企业用工要求和岗位技能标准,对贫困劳动力“因人施培、因产业施培、因岗施培”,开展订单式、补贴式培训,确保受训对象培训合格并就业。三是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组织市内公办技工院校到贫困县开展专项招生,使每个有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都能入读,并按照一定标准资助其学费、住宿费及教科书费;对正在接受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给予职业教育补助。

二、实施六种就业扶贫模式 

一是建立“扶贫基地+扶贫车间”模式,帮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鼓励企业将适合分散加工的生产车间建在乡村闲置校舍、厂房等处,为无法外出打工的贫困人口提供就近就业岗位,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0人以上或贫困劳动力就业人数超过职工总数30%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由县级人社部门认定为扶贫基地或扶贫车间,对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6个月的企业,每吸纳1人给予其1000元一次性补贴。河北同创众成服饰公司在巨鹿县两个贫困村设立加工车间,带动41人就业,其平均月薪超过3000元。二是建立“企业+农户”模式,帮助农村留守妇女等贫困劳动力居家就业。新河县积极帮助贫困农民在家加工河北鑫梦达光学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眼镜盒、档案盒等半成品,每人每年增收近万元。大麓古纺布艺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巨鹿县180余名农村留守妇女、建档立卡贫困妇女、残疾妇女就业,每人月薪1500元以上。三是建立“互联网+特色产业”模式,帮助贫困劳动力“云端”就业。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各级人社部门支持互联网企业做大做强农村电商业务。清河、内丘、南和、平乡、沙河等县市区先后建成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通过广泛开展“互联网+羊绒制品、特色农产品、自行车、宠物饲料、工艺玻璃”等网上创业就业项目,帮助贫困人口实现“云端”就业帮助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四是建立“扶持创业+就业”模式,帮助贫困人口自主创业。人社部门降低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门槛,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分别给予200万元、10万元贴息贷款。对贫困劳动力初次创办个体工商户或企业,稳定经营6个月以上的,给予每人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对贫困劳动力在创业孵化基地外初次创业的,给予最长3年,每年3000-5000元租金补贴。五是建立“劳务协作+输出”模式,帮助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该市分别与京、津、鲁等发达地区和本地118家规模企业(服务机构)建立扶贫劳务合作关系,建成各类家庭服务业示范基地5家,及时为输出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创业指导、权益维护等“一条龙”服务,去年劳务输出转移就业913人。按照邢台市政府与青岛市政府去年秋季签订的相关合作协议,从今年起,青岛市政府要为前去务工的每个邢台市贫困劳动力,每年报销2次往返交通费;每月给予800元就业补贴;视实际情况,每月补贴500元房租,每年给予不超过3000元的技能培训补贴。 六是建立“三无人员+扶贫专岗”模式,实现贫困人员兜底安置。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各级人社部门开发拓展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在乡镇和行政村开发适合“三无”贫困劳动力的劳动保障信息员、农村保洁员、护路员、治安员、护林员等公益性扶贫专岗,对确实通过市场不能就业的大龄和残疾贫困劳动力予以托底安置。

毕节以大党建为统领助脱贫

一、“三回一派”配强村级力量

采取“三回一派”模式通过从本乡镇外出成功人士中“回请”一批,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中“回聘”一批,从本村在外就读的大学(中职)生中“回引”一批,从县、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中“下派”一批的方式,选优配强村级干部队伍,有效增加了基层力量,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新鲜血液。深度贫困村箐口村村委会主任张凌,原先在外经商,今年初,大方县猫场镇党委将其回请入村后,他个人投资220万元,牵头成立了村级集体公司,通过“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215户农户种植猕猴桃、李子、樱桃等经果林3900余亩,初产期实现总收入300万元,户均增收2800元;养蜂650箱,覆盖67户贫困户,户均增收800元。

二、“五项制度”从严管理驻村干部

一是推行驻村工作动态跟踪分析研判制度,实行动态跟踪分析研判常态化,对不适应脱贫攻坚需要的及时进行调整,在今年轮战驻村中,共调整村第一书记787人、驻村干部1614人。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及时提拔重用。二是推行驻村工作组任务清单制度,按照“年初有目标任务、季度有跟踪问效、每月有工作清单”的要求,实行清单式管理,细化驻村工作组任务,让驻村干部干有目标、干有重点。三是推行乡镇联系村领导和驻村工作组长负责制,明确乡镇联系村领导和驻村工作组组长负责牵头抓驻村工作组全面工作,通过驻村工作组周例会等措施,定期部署、调度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督促大家真蹲实驻,形成驻村工作合力。四是推行乡镇驻村干部工作“村为主”制度,实行乡镇选派的驻村干部以村工作为主,每月在村工作不少于20天,杜绝“名挂驻村工作组、人在乡镇站办所”现象。五是推行村工作捆绑考核机制,把联系村领导、村干部、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工作考核捆绑起来,把所驻村总体工作情况与选派单位年度考核捆绑起来,整体提升了驻村工作水平。

三、“四位一体”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是“村社民”一体化措施,按照产业由党组织统一谋划、资源由党组织统一整合、资金由党组织统一安排、实体由党组织统一管理、人员由党组织统一分工的“五统一”原则建立“村社民”一体化合作社。 二是“人财物”一体化措施,以农村“三变”改革为统揽,把人力、物力、财力聚合起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三是“产加销”一体化措施,探索在项目、技术、市场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突出“农超、农企、农校”对接,搞活“内销市场”,利用农村电子信息和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培育“电商市场”,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四是“考奖惩”一体化措施,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纳入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考核评议和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不断健全考核、奖励、惩罚机制,激发发展动力。

铜仁探索“七个补”促脱贫

一、亡羊补牢

一是纠错。建立了“两错一漏”市县乡村四级集中研判机制、突出问题会商机制和县乡村三级签字背书机制,有效纠正工作中的失误甚至错误做法。二是纠偏。全市建立了市县乡三级督导机制,督导组全覆盖、拉网式开展督导,指导督促脱贫攻坚一线严格政策标准对象、落实政策不打折扣、工作推进不走样三是“悬帽”。市县两级党委腾出县级、科级领导岗位进行“悬帽”,为在脱贫攻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留足岗位,鼓励干部在脱贫攻坚问题多、矛盾突出的地方去“啃硬骨头”、打硬仗,通过苦干实干、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干出成绩后,组织适时给予关心重用,形成在脱贫攻坚主战场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 

二、取长补短

一是团队作战。全市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驻村攻坚体制机制,将驻村干部人权、事权、财权全部下放到乡镇,以驻村攻坚队为作战单元,采取拉网式、地毯式全覆盖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二是发挥特长。各地驻村工作队统筹、统揽本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充分激发每一位一线干部的潜能和发挥特长优势,聚合一切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奋力脱贫攻坚。

三、查漏补缺

一是深入开展“两错一漏”专项行动。全市扶贫系统建立遍访、大排查、大督查、系统比对等成套的精准识别精准退出管理机制,全力系好精准识别“第一颗扣子”,紧盯“两错一漏”专项治理不放松,确保精准管理系统数据与实际情况、“一户一档”完全一致,力争实现“零漏评、零错退”目标。二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基础设施欠账大是全市农村短板中的短板,全市全力打好“四场硬仗”,尤其抓好了农村“组组通”公路、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发展条件,大大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四、勤能补拙

一是大力倡导苦干实干。市县乡三级党委均出台了干部担当作为苦干实干的实施办法,激励全市脱贫攻坚战线的广大党员干部用苦干实干、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生动地诠释了新时代贵州精神。“5+2”“白加黑”是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常态在黔东大地脱贫攻坚主战场上上映着一幕幕感人至深、影响深远的好故事。二是引导干部带着群众干。在产业扶贫中,全市严格落实“3个100%”和五个到村到户到人要求,一批批农科专家、乡村干部土专家手把手传授贫困群众实用技术,带着群众跟着干,一批干部被群众亲切地称呼“鸡司令”“茶专家”“果秀才”等。在修路、危改、人居环境改善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干部赤膊上阵,当起了泥水匠、装修工、质检员。干部带着群众干,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密切了干群关系,重塑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五、合力补位

一是作战指挥体系相互补台。全市10个区县及有脱贫攻坚任务的173个乡(镇、街道)均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五主五包”责任和党政一把手总负责任制,各区县均建立了操作性较强、推进有效的作战指挥、督查考核体制机制,促进各级干部围绕脱贫攻坚干,市县乡三级四家领导班子和村支两委干部及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合力补位,相互补台。同时对不作为、不担当、躲猫猫、梭边边的干部进行了严肃问责处理。二是部门相互支持。全市各级各部门主动将脱贫攻坚作为“中心工作”来抓、一切围绕脱贫攻坚转、一切围绕脱贫攻坚干,部门协同、相互配合、同向发力,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支撑、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三是上下联动。按照脱贫攻坚五级书记抓的要求,层层压实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上下联动、层层负责,做到下级服从上级、上级服务下级,做到了帮忙不添乱、支持不包办。在全市形成了党委牵头抓总、政府主导、行业配合、部门联动、企业参与、社会协同,全民参与、合力攻坚的脱贫攻坚良好氛围。

六、将功补过

一是支持改革者。在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役中,全市各级各部门在不折不扣完成顶层设计规定动作的前提下,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鼓励大家在一线摸着石头过河探新路,将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资源、要素、力量激活,形成了决战贫困的强大动力。二是宽容失误者。市县两级党委均建立和完善了干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主动作为、担当实干,尤其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鼓励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全力打好“四场硬仗”、扎实开展“五个专项治理”、 深入实施“六项行动”,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胜做出新贡献。

七、激励补赏

一是落实一线干部激励关怀机制。市县乡均出台了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关怀激励机制,强化正向激励,全面激发了基层一线脱贫攻坚干部干事创业激情。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关怀激励机制得到了省委书记孙志刚的批示肯定,并在2018年全国两会特刊《民生周刊》上刊载。二是大张旗鼓表彰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市县两级都建立了脱贫攻坚表彰奖励的实施办法,每年都要对脱贫攻坚做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奖励。

上饶创新“七项机制”

助推脱贫摘帽

一、创新推行“一签式”资助,确保贫困现象不再代际传递

创新设立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资助“一签式”绿色通道,变“家长跑”为“学校办”,受助学生只要在申请表上签上自己的姓名、其他工作则由学校代办;切实强化了保学控辍措施,对因病因残无法随班就学的实行每周一次开设“一人课堂”送教上门,对厌学的贫困学生采取上门劝返、结对帮教、举办初中强化班等方式,做到了义务教育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 

二、率先实行“一站式”服务,确保群众不再因病致贫

在全省率先实行贫困户住院“一站式”结算服务,建立“先诊疗后付费”便民服务机制和“七条保障线+财政兜底+爱心基金”医疗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减轻贫困人口医疗经济负担。并规定报销后生活依然困难的贫困户,再由县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爱心基金实施救助。特别是针对慢性病人多、门诊报销比例低的现状,创新推行了贫困人口门诊慢性病管理服务新举措,自主开发运行慢性病管理系统软件,实现贫困人口慢性病个性化和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了“提标扩面”的门诊慢性病报销政策,将贫困户慢性病患者门诊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90%,健康扶贫各项举措得到贫困群众普遍认可和好评。

三、探索发展“六个一”产业,确保脱贫成效可持续

建立了4.5亿元的扶贫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围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一壶油、一群蜂、一毛竹、一电商、一光伏、一岗位”的“六个一”脱贫产业,形成了多元富民产业模式。对有经济能力的实行委托投资获得产业分成收入;对有劳动意愿的介绍到农业基地就业获得佣金收入;对“三无人员”实行光伏产业受益扶贫,建设光伏发电站21个,让“三无”贫困人员人人享受到光伏受益扶贫;对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积极引导发展庭院经济和实行产业直补,力争每个贫困户有2-3个扶贫产业收入。

四、全面落实“五扶持”措施,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抓好易地搬迁项目实施的同时,组织扶贫移民部门认真落实好五项搬迁后续扶持措施:即在搬迁安置点创办产业基地,让搬迁户脱贫有产业;建立来料加工和电商等扶贫车间,让搬迁户挣钱有平台;设立多种公益性岗位,让搬迁户收入有提升;利用“扶贫移民贷”政策,让搬迁户创业有扶持;提供培训和就业介绍,让搬迁户就业更容易,确保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易地搬迁扶贫做法在全省扶贫移民大会上作经验介绍。

五、依法实行“三结合”办法,确保法理结合做法在全社会引起好反响

针对脱贫攻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坚持法理结合,敢于担当、敢于担责,组织相关部门依法进行教育惩戒。“劝返+诉讼”解决义务教育学生辍学问题。去年底,探索试行对辍学学生家长提起法律诉讼制度,对反复劝说无效的,通过法院起诉促使厌学人员返校读书,坚决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穷根,这一创新做法写进省政府出台的文件中。“劝说+司法”解决不赡养老人问题。“宣传+打击”解决贫困户涉嫌违法问题。对危房改造执意在基本农田上建房的,坚持法律底线,搞好政策宣传,依法从严打击,并在新闻媒体上曝光,坚决防止扶贫过程中出现违法问题,农民建房更加规范有序。

六、积极建立“三保障”制度,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无风险

建立了三项风险保障制度,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织密安全网。一是县财政投入100万元对62家扶贫农业企业的产业风险保险进行奖补,切实保障贫困户即使遇到重大自然灾害也有产业分红可分;二是县财政投入90余万元为每户已脱贫户购买返贫责任险,即使他们因灾、因病、因学等可能造成返贫,由保险公司进行赔偿兜底保障;三是为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条件而未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但是生大病重病人员,在个人自主购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实行民政大病救助、慈善爱心救助,有效减轻其看病支出负担。
    七、建立完善“五调度”机制,确保脱贫工作层层压实不掉链

坚持把抓平时、抓落实作为帮扶重点来抓,建立了六项调度机制:一是建立每月县委常委会调度制度;二是建立“一月一督查、一月一调度、一月一检讨”的“三个一”调度机制;三是建立每周五例会制度,专题调度解决1-2个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四是建立每月干部帮扶周走访日制度,确定每个月第1周为全县干部结对帮扶周;五是建立脱贫攻坚专项督战制度;六是明确挂点包乡县领导为该乡镇扶贫工作团团长,进一步压实挂点包乡责任。

河源首创脱贫攻坚

“问题直通车”制度

一、直通车制度是脱贫攻坚问题“诊断书”

根据河源市脱贫攻坚“直通车”制度,着重九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列入“直通车”范围:一是中央、省和市重大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指示批示需要整改落实的问题;二是脱贫质量问题,重点是贫困户“八有”脱贫标准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的问题;三是脱贫攻坚责任,重点是主体责任、行业责任、帮扶责任等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四是扶贫保障政策,重点是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扶贫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五是重点工作落实,重点是产业、就业、党建、金融扶贫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六是扶贫资金管理,重点是扶贫资金安排、拨付、使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七是巡视巡察、督查、审计、绩效评估、考核发现整改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八是纪律作风问题,重点是存在违纪违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九是其他有必要列入直通车督查督办的问题。

二、直通车制度是脱贫攻坚工作“对接函”

河源市直通车制度坚持问题导向、“靶向”疗法,紧盯“关键”少数,将问题直达党政“一把手”,推动问题优先处置、迅速解决。脱贫攻坚方面的重大问题主要通过调研、督查、暗访、大数据平台分析、上级交办、有关部门移交及群众投诉反映等方式收集。“直通车”制度破解以往问题层层批转、责任层层递减、整改难到位的突出问题,采取 “直通车专用函”的形式,列具问题清单向各县区和市直单位“一把手”直接反馈,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问题整改的时效。

三、直通车制度是脱贫攻坚任务“命令书”

根据直通车制度,各级各部门“一把手”接到“直通车专用函”反映的问题后,务必要高度重视,并迅速研究督促整改。按问题的严重程度:分“一般”“严重”“较为严重”三种情形,分别在7天、10天、15天内报送整改落实情况。对问题特别严重确需延时整改的,报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意后可延长整改时限,但延长时间不超过15天。市扶贫工作局对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落实“直通车专用函”反映问题的工作进行跟踪检查,根据问题严重程度和整改落实情况,采取限期整改、通报批评、约谈、问责、移交纪委监委等方式进行处理。同时将直通车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列入各县区、各单位年度扶贫开发考核范围。

千阳创建脱贫“项目超市”

解需求对接难题

一、规划与需求有效融合

一是向下征集脱贫需求。组建7个驻镇工作队和76个驻村工作组动员100个单位包村、2536名干部联户形成四支脱贫攻坚力量进村入户调查研究,通过下沉到贫困群众身边,广泛走访群众摸清致贫原因找准发展瓶颈掌握贫困户实际困难和真实需求。二是向上对接扶贫资源。将征集形成的贫困群众需求和问题清单,与各级各部门的政策、资金、项目及时对接逐个细化分解转化为针对性帮扶措施把贫困户的需求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到村到户到人项目。三是创建三级超市平台。针对贫困村脱贫梳理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优化等四大类项目针对贫困户脱贫梳理出易地扶贫搬迁、产业脱贫、转移就业、生态补偿、金融扶贫、教育资助、医疗救助、兜底保障等八大类项目。经过村组干部、党员代表、贫困群众代表会议和与贫困户讨论,将贫困户需求和村级脱贫项目汇集进入村级、镇级、县级项目超市。建成的项目超市在村张榜公示、县镇联网发布,达到数据共享。通过平台可即时查找扶持政策、帮扶措施和责任单位(人员)

二、“四批认领”促落实

一是动员贫困户结合自身实际积极选领一批。帮扶干部对照贫困户脱贫,结合家庭成员劳动能力实际,帮助贫困户主动认领超市项目,贫困群众参与项目实施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自信心越来越强,实现了要我脱贫我要脱贫的转变。  二是督促包抓单位和帮扶干部积极认领一批。动员9个省级、12个市级、100个县级帮扶单位广泛筹集资金按照至少1个的要求认领村级项目295,户级项目9988,包抓单位和帮扶干部近三年平均认领率达32%三是倡导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帮扶一批。整合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筹资帮扶渠道,利用政府网站、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微信微博等形式,公开全县项目超市清单和图册,动员征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认领。各级社会组织、爱心人士认领落实70个村级和1180个户级项目,近三年社会各界帮扶力量平均认领率达13%三是县镇两级对接兜底一批。对各级承接、认领后的剩余项目,县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分解下达到各相关单位,兜底认领村超市项目190个、户超市项目1490近三年县镇两级项目兜底平均认领率为3%确保脱贫攻坚不留死角

三、“协调联动”强化管理

一是部门联动实现力量整合。将脱贫办+15个专项工作部门工作机构优化为脱贫办、产业办、帮扶干部管理办、督查办和12个专项工作部门提高工作统筹协调能力。制定教育、医疗、转移就业、兜底保障等扶贫政策9大类100协调各类资源督促项目落实。二是健全制度有效规避风险。制定和完善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利益联结、风险防控等规范性文件涉及各级财政资金及社会帮扶资金实施的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由财政、扶贫、审计等部门逐项目跟踪审计,并委托专门的审计机构对所有扶贫项目打包审计,对项目建设全程进行监管重点监督审计项目分红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动态管理推进精准帮扶。结合扶贫政策导向、贫困户发展需求和项目实施进度及时销号已完成项目调整不合理项目,适时对接包装新项目使项目超市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四是严督实考确保落地见效。把超市项目认领、实施情况纳入脱贫攻坚重点督查考核内容,制定温馨提示、督查督办、通报批评三项督查机制提高考核分值重奖重罚确保对群众的每项承诺兑现落实。

 启示

一、扶贫先扶志是前提

始终坚持扶贫先扶志,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把增强脱贫致富信心放在脱贫攻坚的首位。一是激发内生动力,从思想上坚定“拔穷根”。主要是通过道德评议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二是增强脱贫信心,从内心上培育自强能力。目前在政策和资金倾斜的情况下,如果不注重扶起贫困群众自强之志,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反而会助长“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党和政府有责任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但应以贫困户自身为主体,帮扶与被帮扶方应界定责任,政府不能大包大揽,否则再多的扶贫资金也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能做到长远可持续脱贫发展。

二、扶贫必扶智是基础

通过深入推进“学知识、兴家业、当先进”的教育培训活动,对贫困群众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同时高度重视教育脱贫,实现扶贫扶志(智)相结合、输血造血相结合,不断取得脱贫攻坚新成效。脱贫攻坚应积极开发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源。让贫困群众至少掌握一门脱贫技能,真正发挥“一技促脱贫”效应。应针对一些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因地制宜开展技术培训和劳务输出技能培训,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就业创业能力。

三、下绣花功夫是关键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注重下绣花功夫抓落实,是很好的经验。实行“脱贫攻坚季度点评会”,针对贫困户的脱贫目标要求,对贫困户脱贫重点工作、量化指标任务等情况进行全面督查,推进脱贫攻坚各项任务的及时落实、不断推进。实行“干部包户任务清单制”,要求驻村干部必须拿出足够时间,与贫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跟他们一起寻找脱贫致富出路,不断夯实责任。实行“包帮过程电子纪实制”,率先建立脱贫攻坚信息管理平台,为每个贫困户建立“二维码”,开通干部帮扶手机APP,对帮扶过程实行痕迹化管理,不断让管理出实效。实行“扶贫成效综合评估制”,坚持扶贫成效综合评估,建立贫困村、贫困户有序退出机制,把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交给贫困群众,不断筑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度体系。打好扶贫攻坚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责任落实到位、工作措施精准、资金管理使用规范、工作作风扎实、考核评估严格上下绣花功夫,让国家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扶贫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可持续脱贫是目的

扶贫举措要长短结合,有更多“长补”思维。产业扶贫既要有短平快的增收项目,也要有见效慢但效益稳的中长线项目;扶贫工作既要聚焦提高贫困户收入等短线目标,又要着力提高贫困户长期发展能力。

     

(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