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他山之石 > 2019年
2019年

他山之石2019年10月30日第十一期

发布时间:2020-01-02  |  浏览:

推动城市文化建设

助力经济繁荣发展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价值基础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越丰富,利用越充分,越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地不断守正创新,大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聚焦文艺精品创作,提高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水平,夯实公共文化设施,为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和文化支撑。本期综合部分城市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经验做法及对策建议,以供参考借鉴

经验做法

重庆加快城市文化建设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一、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文化内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推动出台《重庆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推动全市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颁布实施《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等9项法规规章,探索文化大部门制,形成上下贯通、市区县联动的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市、区(县)两级行政审批事项46项,下放市级行政审批12项,压缩办理时限35%;实施文化市场“黑名单”“红名单”“警示名单”制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推动公益性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率先开展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总分馆制,形成市馆带区县馆、区县馆带乡镇文化中心的资源共享格局。完成8家市级文艺院团、19家区县文艺院团改革,以“存量换增量”方式解决了4个市级文艺院团“一团一场”问题;完成174家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整合33个区县有线电视网络;推动报业、广电、出版、新华四大市属文化集团大幅精简二级机构,消除僵尸企业;市财政注资10亿元组建重庆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成为市级国有文化资本运行主体;重数传媒创业板IPO获中国证监会受理,重庆华龙网、新华传媒、有线网络公司上市方案获中央文改办批复。

二、繁荣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增强文化引领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新创排演舞台艺术重点剧目16台,荣获全国性重要奖项100余个。电影《走过雪山草地》《血战湘江》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成功推出电影《火锅英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提升了重庆城市形象和美誉度。电视剧《海棠依旧》荣获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组委会特别奖,《绝命后卫师》等5部电视剧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周恩来在重庆》等3部电视剧获得“飞天奖”。《中华大典天文典》等3种出版物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展演交流深度拓展,组织10余台优秀剧目和数百件美术作品赴国内其他省区市和海外交流展演,组织50个艺术团300多个优秀节目参与国际国内交流展演,展现了重庆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增强文化凝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取得新突破。抓建设、强阵地,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市每万人拥有“三馆一站”面积568平方米;成功申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3个、示范项目6个和国家公共文化标准化试点城市1个。抓服务、保供给,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免费开放,每年服务群众7200万人次以上;从2014年开始,投入1.79亿元购买10万场文艺演出,惠及群众3000余万人次。抓创新、提效能,运用互联网思维、依托物联网技术,在全国较早建成公共文化物联网,构建起“群众点单、政府配送”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被文化部列为2015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在全国率先实施以农村电视扶贫、农村综合广播信息系统、直播卫星户户通三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攻坚行动,完成90万户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和50座无线发射台站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

四、推动文化产业提速发展,增强文化硬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围绕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创新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市财政设立每年1亿元的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引导基金,设立规模为3亿元、15亿元的两只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金21.5亿元。成功引进华侨城集团、恒大集团、美国六旗娱乐集团等国内外品牌企业,投资建设重庆华侨城山地欢乐谷、九龙珠宝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成功创建7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2个新闻出版产业基地,建成37个特色文化集聚区。新兴文化企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猪八戒网上榜第九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名单,15家民营文化企业成功上市。连续举办5届重庆文博会、9届西部动漫节;成功举办首届“重庆文化惠民消费季”,拉动文化消费13.8亿元。截至目前,全市文化市场主体达9.39万家,注册资本金3200亿元。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92.69亿元,占GDP的3.34%。

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增强文化传承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础工作重普查、抓规划,圆满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全市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5908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48万件;实行主城区文物保护与城市规划“一张图”管理。保护工作重投入、上项目,5年来投入资金近25亿元,实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1200余个,三峡文物保护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抢救维修工程获评“全国十大优秀文物维修工程”,潼南大佛本体保护修复工程、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分别获评全国十佳文物维修工程、十大考古新发现。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每年推出专题展览120个以上,累计接待观众上亿人次。全市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增至44家,川剧列入“申遗”预备名录,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

六、加强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增强文化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建成从城市到农村,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综合覆盖的多终端、多功能、多服务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体系。截至2016年底,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86%、99.19%。所有区县广播电视台实现标准化,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在西部地区率先获得互联网电视内容牌照和手机电视牌照。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自主开发新媒体产品,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新媒体矩阵;重庆报业集团在全国报界较早建成全媒体互通“中央厨房”技术平台,形成16网、243个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客户端的立体传播格局;重庆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三家出版社平均生产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发展城市影院179家,银幕覆盖率2.57万人/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加强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重庆文化代表团累计出访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实施近400个文化交流项目,推出川剧、京剧、杂技、曲艺等文化品牌,重庆动漫出口东欧、东南亚、西亚等地区,形成了文化交流与对外贸易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济南城市文化宣传

迈入潮流化、时尚化

一、网红城市成为城市文化宣传的潮流

新媒体的传播有助于打造城市品牌、推广城市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该城市,带动城市的旅游与经济发展。新媒体对于一个城市的产业和文化是一个新的补充,特别是在目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的大环境下,正在大力扶持新兴产业,这对于新媒体对城市文化的宣传是一个非常好的背景。此外,从宣传层面或者文化层面来说,新媒体是以新的传播方式去宣传一个城市,去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所以,新媒体对城市文化的宣传也是必然的,网红城市的出现就是对应新时代的产物,让年轻人更能接受。今年的“网红济南”城市品牌计划已经千年古城成为了网红城市,她正用新媒体的方式来表达着城市的文化,让古老与现代在这里碰撞,也让城市有了新的文化内涵。

二、网红城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

  网红城市的打造,适应当下新的传播趋势。但是在这背后,也需要城市文化的底蕴来做铺垫。比如济南成为网红,表面上看是因为陈小熊的《济南,济南》和连音社在宽厚里的一些短视频,然而在背后,却是济南这座城市的特色、市民的生活状态,是济南这座城市的温度和人情味儿,这也是近年来济南打造旅游目的地所一直在寻找和追求的东西,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其实只是内容和载体在发生改变,用最新的方式来讲述这个城市的文化,赋予她更多的新意。比如这次的“网红济南”活动,其实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融合,在超然楼前举办这个活动,既表达了济南的传统,又让外界看到了济南的时尚、潮流。新时代的文化宣传就是要用新的宣传方式讲述给观众。在新媒体时代,传播速度快,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要想破局,除了具备潮流范儿之外,还要兼具文化性和人文性。这也是新媒体时代下,城市品牌宣传的有效途径。

三、新媒体对城市文化的传播将形成产业化

未来城市文化的宣传可以借鉴一下北京故宫的宣传模式。北京故宫在自身的宣传方面,并没有突出网红效应,而是更多地聚焦在文化与文创产品的结合上,以及文化与亚文化的结合上。济南意识到新媒体对城市文化宣传和城市旅游推广的重要性,他们已经率先在全省注册了济南文旅的抖音号,使传统文化的传播更有趣、更生动,他们还在喜马拉雅上注册了品牌电台——解密济南,在同类产品的收听率中一直位列前十。当下,只有做好内容、做好产品才能吸引眼球,传统文化是济南的灵魂,依泉而建、临泉而居的市民则是传播的有效内容,这是生活中的文化。解密济南就是用那些文化类的小故事,来引发听众的好奇心,进而来了解济南、接触济南,让济南走进大众的视线。下一步,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还将用更多的新媒体手段去宣传济南文化,将济南打造成旅游目的地城市。新媒体对城市文化的传播后续将形成一个产业。而通过“网红济南”活动,也让周边的城市或者全国的行业人才认识到济南确实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后续有利于引进新媒体类的公司来济南发展。接下来,贝壳视频会用更新颖的方式、更持续性的方式去宣传济南文化,让这种文化的传播形成一个产业,进而对济南的发展产生良性影响。

南宁拓展绿城文化新维度

构筑城市文化大格局

一、传承民族文化打造文艺精品

进入新世纪,南宁市文艺创作能力、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水平不断提高,舞台艺术精品创作进入“快车道”,相继打造了民族歌舞秀《绣球飞》、舞剧《百鸟衣》,以及粤剧《海棠亭》、大型方言话剧《水街》、邕剧《三进士》等。去年,南宁市根据广西壮族最具代表性人物刘三姐的故事,首次以舞蹈形式创新演绎经典传说,打造了舞剧《刘三姐》。文艺工作者李紫君表示:“市委、市政府聚焦文艺精品创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二、绿城大地处处有“歌圩”

南宁市每年在农历三月三举行南宁市“壮族三月三 八桂嘉年华”活动;民歌湖大舞台在每个周末都有群众性文化活动,新会书院的“邕州神韵”地方戏曲周周演活动,两个群众文化阵地成为“永不落幕的百姓舞台”;广西文化艺术中心每周都有国内外精品剧目上演;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和“绿城歌台”群众文化活动……绿城周周有“歌圩”,处处欢声笑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今,南宁既有高雅艺术殿堂,也有群众性文化活动演出固定阵地,还有传统戏剧传承发展阵地,多元文化场所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实实在在地增强了。

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全景图”

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2011年1月,南宁孔庙迁建落成,为广西规模最大的孔庙;2016年1月,南宁博物馆正式开馆;2017—2018年,对民歌湖大舞台的硬件设施进行了两次升级改造;2018年12月,南宁市图书馆新馆正式开放,阅读空间越来越舒适,可提供的服务越来越丰富;2019年3月,位于南宁园博园内的顶蛳山遗址博物馆建成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公众可了解到万年前南宁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文明。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佛山城市文化品质全面提升

一、文化引领城市发展 高规格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

2015年初,佛山提出打造“文化导向型城市”,并印发了《佛山市文化升级两年行动计划(2015~2016年)》。在这一背景下,2015年8月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佛山市委、市政府将示范区创建作为“文化导向型城市”建设的中心工作,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采取项目化方式落实推进。2016年11月召开的佛山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坚持文化导向型城市建设方向,全面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作为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2017年9月,佛山市高规格召开文化发展大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并对文化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要求加快推动“城产人文”融合发展,以系统化思维推动建设更具品质的文化导向型城市。 

二、建设九大工程四大平台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丰富性

广东省大观博物馆是佛山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后开放的一家非国有博物馆。博物馆之城是文化导向型城市建设总战略下面的核心战术,也是佛山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九大工程中的其中一项,体现着文化导向型城市的特色与亮点。在创建示范区的过程中,佛山搭建了“文化中枢”、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佛山文化云”、“智能文化家”四大平台,不断创新组织形式,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体系。通过四大平台的建设,佛山成功打造“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文化力量再造、数字文化服务、历史文化兴盛、书香佛山全民阅读、新市民文化暖心、特色文化片区打造和文艺精品锻造九大工程,搭建起永不落幕的文化大舞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九大工程不仅打造了10分钟文化圈,还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无论是“老佛山”还是“新市民”,从家门口步行10分钟左右就可享高品质的文化服务。

三、从文化惠民到文化悦民 市民共享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

高品质的文化服务在佛山已遍地开花。禅城区打造以“岭南文脉·品味禅城”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南海区打造“南海艺术节”“品质南海文化周末”等群众文化大舞台,顺德区组织开展“粤唱粤精彩”粤剧曲艺、“大学城卫星城”乐活季系列活动……在佛山,五区都将全年各类文体活动串珠成链,让市民共享文化便利。与此同时,通过项目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运作方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促进社会文化力量的发展壮大,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新格局。如通过“佛山文化云”,创新实施双向互动式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市民可以点单粤剧折子戏,可以点播电影放映服务,也可以下单让图书馆采购书籍。佛山市图书馆推出邻里图书馆项目和“市民馆长”项目。邻里图书馆项目依托公共图书馆的资源,盘活市民家庭藏书,促进知识交流,推动社区融合;“市民馆长”鼓励市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参与智能图书馆的日常运营、维护与监管,还要以智能图书馆为阵地策划、组织读书分享会、公益讲座与培训、阅读辅导等文化活动。 

多措并举 真抓实干

提升珠海城市文化影响力

一、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积极构建推动珠海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平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建立重大文化艺术项目扶持工作机制,加大对重大文化艺术项目的投入,力争5年内打造100部市级文艺精品,每年推出1部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力作。进一步加强对文艺精品项目的宣传推介、市场开发,借助保利院线和中演院线的产业平台影响力,以珠海大剧院、华发中演大剧院等优质艺术平台为支撑,积极寻求国际性文化艺术合作,力争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演艺中心。

二、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按照“补短板、促均衡、增实效”的原则,着力落实《珠海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进市区镇村四级文化设施达标,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完成60个市民艺术中心建设任务,启动珠海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程,继续推动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推进东西部地区、城乡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到2018年完成市区“十分钟文化圈”、西部地区“十里文化圈”建设。根据《珠海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要求,将文化设施项目报建纳入报建“绿色通道”,以规划前置的方式规范城市新建商品住房开发项目的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研究编制《珠海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通过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对公共文化设施进行资源优化整合,对未建成或未达标的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新建和改扩建。扩大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规模,继续推动市民艺术中心建立社会化管理运营模式,确保2018年成功创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构建特色海洋文化传承体系

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加大政府对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同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探索有效保护、合理适度利用的创新模式。利用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平台,激发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积极性和力度。以名人故居的改造提升为抓手,加强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储备工作,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实施一批、对外开放一批,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开发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进一步彰显珠海历史文化特色,系统梳理、全面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促进珠海新发展。以“香山古驿道群英故里文化遗产线路”为主题,串联沿线及周边文化遗产景点,带动沿线名镇名村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活化利用工作。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和丰富历史文化及非遗的人文内涵和历史价值,将文化展示、思想教育、旅游观光和文化体验等相结合,促进历史名人故居、非遗资源与旅游开发结合,提升村居旅游业特色项目,推动历史文化及非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共进,提升传承水平,实现新发展。

四、推动产业融合,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以推动珠海成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为目标,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文化+”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影视、数字内容、创意设计和文化制造六大重点产业。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龙头项目建设,大力扶持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整体规模。培育孵化小微文化企业,坚持抓大不放小,把小微文化企业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厚植“土壤”,营造环境,发挥文创产业发展资金、小微企业“文产贷”风险补偿金的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区域互补协调发展,完善区级重点行业发展政策和配套产业专项资金,形成功能定位合理、区域特色明显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格局。

五、提升文化开放水平,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借助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大力发展珠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力争每年落实1个项目合作。稳步拓宽民间文化交流渠道,支持本地文化企业、社会组织、高等院校积极承担港澳文化交流项目,夯实三地文化交流基础。坚持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继续举办中国国际马戏节、珠海莫扎特青少年音乐周等国际性赛事以及沙滩音乐节、北山音乐节、珠港澳中国民族器乐大赛等特色文化交流活动。整合全市历史文化资源,构建“港珠澳历史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平台”,促进鹤舞、水上婚嫁、一指禅等非遗项目“走出去”,并积极将港澳保护与开发非遗及历史文化的先进经验“引进来”。策划推出具有珠海特色、彰显珠海魅力、传播珠海声音的外宣精品,讲好中国故事,拓展文化走出去的广度深度,提升珠海城市文化影响力。 

对策建议

  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树立文化竞争力是城市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形成产业强市和文化兴市的共识。积极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增强城市凝聚力。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内核,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灵魂和统领的作用。建议有关部门面向全国开展征集丹东城市精神活动,既能扩大丹东知名度,又能更好提炼丹东城市精神文化内涵。加强丹东城市宣传,提升丹东知名度。建议丹东新闻媒体开办丹东历史文化、特色文化等宣传栏目,扩大宣传深度和广度;策划组织一些高层次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丹东;拍摄丹东历史文化名人和地域风情的电视剧和纪录片,提升丹东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加强城市建设规划,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规划研究。丹东作为辽宁加快文化旅游的重要城市,应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实现文化实力推动城市发展。在城市发展规划和具体建设中要体现文化内涵。城镇新建居民小区和经济开发区必须规划和配套建设相应文化体育设施,做到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把图书馆、体育场、展览、游泳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推出如高新技术产品展览会、旅游交易会、千人畅游鸭绿江和皮艇等一系列重大节庆活动,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展现出文明、开放、富有活力的城市魅力。

三、培育特色城市文化,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  

我市的文化产业还在起步阶段,水平不高,没有形成文化产业区域。建议加大扶持和建设力度,努力构建大文化产业板块。一是新城区文化体育产业园包括如运动训练场馆、实景娱乐互动、餐饮零售商业、水中健身活动、时尚运动休闲、康养休闲生活功能。二是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园。对鸭绿江断桥和抗美援朝纪念馆河口凤上线景区、凤城大梨树景区、虎山景区、大鹿岛甲午海战古战场等红色文化进行整合建设红色记忆文化街区、红色主题博物馆群、红色影视基地等,打造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三是五龙背温泉文化产业园。配套星级度假酒店、多功能商业街、特色温泉养生中心、温泉游泳池等,文化主题鲜明,突出度假、休闲、养生、养老、过冬、居住的绿色和谐理念。 

          (图书馆综合Tel:3895111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